手机阅读

2023年九年级语文乡愁教学反思简短通用(实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20:21:42 页码:10
2023年九年级语文乡愁教学反思简短通用(实用9篇)
2023-11-09 20:21:42    小编:zdfb

课外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拓展知识面,丰富文化素养。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需要有明确的主题和结构,同时注重细节和逻辑顺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总结范文,相信对大家的写作也会有所启发。

九年级语文乡愁教学反思简短通用篇一

作文可分成四等:又华又实,华而不实、实而不华、不华不实。又华又实是任何时代任何人追求的最理想境界,这里不做赘述。具说华而不实已不再时髦,实而不华反占先机。对此我有不同理解,让学生一本正经地下工夫写实比让学生耍笔杆子写华更难,而且出力不讨好,得分往往更底。华美的文字和华美的装修一样更容易引人眼球,它最起码体现了学生运用文字的娴熟性,如果不慎不实了,评卷老师也不忍心痛下杀手,得分往往比预想的高。这些学生已经在九年级以前训练过了,九年级时要学生训练在华丽语言掩盖下尽量撩拨评卷老师的情,让他在枯燥而雍长的评卷过程中怦然心动,或喜或悲或同情,最忌讳的是他不动情。所以在让学生作文时一定要充满感情的写,要求学生先打动自己,然后才有可能打动别人。

二是尽量在作文里出现带感情色彩的词,让评卷老师不知不觉地受你蛊惑;

三是尽量用短句子,避免病句和不流畅;四是感情强烈时可独立成段,突出你的情感;五是下苦工夫在结尾处议论和抒情,让抬笔打分的老师所看的最后一眼是你文章中最靓丽的地方。

总之,语文的教学还是应重在平时,所以,九年级的语文教学最根本的是抓住课堂,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这也是以后努力的方向。

九年级语文乡愁教学反思简短通用篇二

《乡愁》是我上次公开课选择的篇目,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在中学的时候就被它那优美的旋律和深远的意境所吸引,因此我希望在我的教学引导下,学生也能接受一次美的'熏陶。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从多方面进行了准备,包括声音、图片,以及每一分钟的任务都做了精确的设计。上课的时候努力把每一个设想都呈现出来,确实我也感觉到了学生对这首名诗的兴趣,他们被精美的课件深深吸引,终于伴着紧张和自信结束了这堂课。

可是在课后教研组内讨论的时候,从大家的评课意见中我找到了这堂课的不少成功之处当然也有许多不足。大家一致认为最大的缺憾在于缺少阅读,特别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因为这首诗只有在诵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我细细反思确实如此。记得作者于光中曾经说过:乡愁四韵只有在咏叹中才能见。幸好课堂本身就是缺憾的艺术,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不断改进提高。

九年级语文乡愁教学反思简短通用篇三

九年级语文教学与七八年级有明显不同,它所有的指向都较势利,那就是一切为了中考,为了中考的一切。所以它的教学导向旨在引导学生应对及操作中考试题的策略和方法上。

一、知识点的梳理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学生到了九年级,相应的知识点也到了一个可以归纳总结的时候,很多的阅读文题目其实也都是在以各种形式在考知识点,可是我们的九年级学生,到了临考前,诸如连人物描写的几种角度(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诸如修辞手法的几种形式(比喻、排比、拟人)都还是模糊一片。虽然我临时突击,以结构图的形式把知识点给予明确的概括,在阅读文章中予以强化,可是张冠李戴的现象依然是相当多的。

单靠九年级的复习突击,效果是肯定不好的。如果能在平时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就把知识点的梳理系统化,渗透进日常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有了至少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们对知识点就有了一个消化到内化到运用的过程。考试中类似的题目对他们来讲,就不会再具有如此的难度。

二、要训练学生自己习得知识的能力。

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很简单,老师报答案,学生记答案,但是长期下来,学生一个养成了惰性,二来,对听来的答案他们也难以真正掌握。如果,在更早的时候,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让学生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养成借助学习资料自己找答案的习惯,他们的自学能力会有更多的提高,他们的知识面和字词的积累以及语感反应都会有更乐观的表现,碰到这样的选词填空的题目,也会更有信心。

三、要让学生有规律有技巧地进行答题。

很多时候,学生在碰到类似的阅读问题的时候,信手写来,凭着感觉走是最常见的答题方法。其实,阅读文章的答题也是有技巧有规律的。文章中关键句子的把握,答题时关键词句的出现,常常就可以让阅读问题的回答变得又快又准确。

如果学生在答题前就有这样的答题技巧:某段文字的作用常常表现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上,从内容看,不外乎为塑造人物服务,从结构看,或作铺垫,或埋伏笔……那么他们在答这道题时,答题的大方向是不会出错的,同时,这样的答题技巧也会自然地对他们的答题语言进行约束,出现更多的得分点。

这样看来,我以为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一定要搞阅读文的题海战术,但是,做一篇文章,却应有做一篇文章的效果。要让学生在做题目的时候,了解出题者的出题意图,熟悉并掌握一些经常出现的题型的答题技巧与规律,并能在阅读文训练中发复运用。

四、文言文考查试题越来越具有强烈的背诵及迁移性质。

五、就是学生最没把握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了。

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成绩的唯一方法当然是老套的做题战术。但九年级上半期及下半期开端,不应该是学生的题海战术,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教师身上。其实我发现七八年级时,学生基本上不明白现代文阅读得分技巧,问十个同学十个同学回答现代文阅读答案是蒙的,甚至很多同学拿着笔不知道怎么表达他蒙的那点可怜的答案。所以,现代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是学生提高阅读分数的心锁。教师把重点放在答题技巧上而不仅仅停留在对标准答案上,学生阅读分数提高就有希望了。比如告诉学生议论文、说明文答案基本上可以在原文中找出来;写景或写物的散文大胆的往人身上靠,写人或叙事的散文尽量地往情上靠;写景的文章不看景只看议论和抒情答题就简单化了,写人的文章不往事上看只揣摹作者的情感就深刻了;所有问题不笼统回答而用条理分割的办法慢慢回答等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赢取得分机会。当然并非所有现代文阅读题目的答题方式都有技巧,有的直接考查的是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如标点、字音字形、词语意义理解;病句、仿句造句和语言的得体等就另当别论了。

九年级语文乡愁教学反思简短通用篇四

时间飞逝,一学期的工作在紧张和匆忙中结束了。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三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虽然不是第一年担任毕业班的教学工作,但我的内心仍十分紧张,毕竟时隔两年,物是人非,不知自己以前积累的那一套经验能否适用于现在学校开展的教学改革,能否适应于现在的学生。况且语文总分120分,在中考中占分较重,不容忽视。我深感责任重大,所以在教学工作中丝毫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钻研教法,制定了相关的备考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基本能进行有意的自主阅读和有一定创意的写作,已能有意学习和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不断的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我的收获1、夯实基础,绝不丢分120分的试卷中基础分占到二十几分。平时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熟读,积累字词,课后辅导注重强化训练。其他如病句修改、仿写、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等基础知识也稳打稳扎,强化记忆,强化训练,在理解基础上学会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另外,我时时提醒学生,试卷上你越认为会的越容易弄错,所以要求他们答题后一定要复查基础题,千万不能以为会就掉以轻心。

2、加强阅读训练,提高答题能力这主要体现在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及散文阅读。这六种题型相对固定,答题时有规律可循。只要我们掌握其中的技巧和规律,答题的方向是不会错的。所以我在向学生讲清文体特征的同时,选择典型的篇章进行反复演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3、常抓作文,训练语言我班学生基础较差,作文语言常不出彩。因此,在平时作文训练时,我总是在黑板上写下本次作文的审题注意点,语言要求,书写规格等,让学生按要求写作,时时提醒注意语言优美,多使用修辞,多引用名言、古诗。并在下次写作时指出上次作文出现的问题,要求逐条进行改正。

二、我的不足1、背诵力度不够,不严,至使一些同学有懒惰思想,检查不到位,使一些同学无紧迫感得过且过。

2、阅读教学中有时为了赶课,存在开快车的现象,使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无重点训练,同学记忆不深,运用不好,另外,未重视生字词等基础知识的训练。

3、作文中对中、差生指导不到位,议论文训练太少。

4、课外阅读面太窄。

5、学生基础差,大部分学生不愿学,班级学习氛围不浓,纪律也不严。

6、面批太少,错失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面批对于提高阅读理解很有效,但也是由于时间原因,所以这方面我也没有做到位,丧失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

三、今后措施1.继续加强古诗文言文的背诵检查力度,分小组任命小组长,课间检查,自习检查,加强晨读力度,每天明确背诵的任务,加大默写检查力度,每周活动课型式进行古诗文背诵。

2.作文教学中,多上一些诸如审题选材,立意方面的知识讲座,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日记、摘抄活动,一是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提高作文的技巧。让学生作文时一定要充满感情的写,要求学生先打动自己,然后才有可能打动别人。尽量用短句子,避免病句和不流畅;感情强烈时可独立成段,突出你的情感;下苦工夫在结尾处议论和抒情,让抬笔打分的老师所看的最后一眼是你文章中最靓丽的地方。

3.分类推进:优生促进、中等生优化、差生转化。

4.分期分批谈话,指导优等生,鼓励关心差生,提高辅导质量,增多辅导次数。但愿反思自我,能提高自己。

5.下学期,争取面批,在面批时,对知识点进行系统讲解能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语文学习的要点,使学生应付考试更加得心应手。如现代文阅读这一块学生普遍感到困难,一开始得分率很低,面批时我传授他们方法。让他根据你所讲的方法,对他的知识进行梳理,矫正,体会到以前错在什么地方,进而做到少失分。

在教学路上,没有捷径,但可以有巧思。以上是我对自己这一学期来语文教学上的'反思,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九年级语文乡愁教学反思简短通用篇五

开学一月多了,为了更好地开展以后的教学工作,从考试中吸取经验教训,现对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作一全面反思。

我担任的是九年级二班的语文课,我的主导思想是提高学生的成绩,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由被动变主动,由让我学到我要学。因此我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抓学生的思想,二是抓学习。一学期下来有许多收获,也有许多不如意之处:

一、在思想上:在思想上主要结合课本中现有材料,如: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一系列古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白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对知识的追求都是孜孜不倦的,都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成长也是需要锻造、需要磨练的;也让学生明白了知识大到对国家,小到对个人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在学习上:在学习上主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教学)并提高应试技巧。广泛的阅读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因此,“积累”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点。如何快速积累?我是这样做的:

1、背诵:课内外要求背诵的课文和古诗词全不放过,达到全员会背诵、全员会默写。2、注重课堂教学:全面提高45分钟效率。大胆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愉快学习方法、古典学习方法。力求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激活学生思维。3、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是关键:在讲解中有针对性,并总结历年中考课外阅读的考点规律,让学生经常接触中考题型,使学生心中有数。

通过以上方法,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熏陶和强化,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中考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当然,这些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不够特别满意,也没有做到尽善尽美。最困惑的就是学生不能吃苦,做事没有常性,没有目标,连短期目标都没有,所以实施起来就特别困难,不知如何去做。

三、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期末考试结束了,面对成绩,认真检讨自己,才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

1、背诵力度不够,不严,至使一些同学有懒惰思想,检查不到位,使一些同学无紧迫感得过且过。

2、阅读教学中有时为了赶课,存在开快车的现象,()使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无重点训练,同学记忆不深,运用不好,另外,未重视生字词等基础知识的训练。

3、作文中对中、差生指导不到位,议论文训练太少。

4、课外阅读面太窄。

5、学生基础差,大部分学生不愿学,班级学习氛围不浓,纪律也不严。

五、今后措施:

1.继续加强古诗文言文的背诵检查力度,分小组任命小组长,课间检查,自习检查,加强晨读力度,每天明确背诵的任务,加大默写检查力度,每周活动课型式进行古诗文背诵。

2.作文教学中,加大议论作文训练力度。多上一些诸如审题选材,立意方面的知识讲座,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日记、摘抄活动,一是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提高作文的技巧。

3.分类推进:优生促进、中等生优化、差生转化。

4.分期分批谈话,指导优等生,鼓励关心差生,提高辅导质量,增多辅导次数。但愿反思自我,能提高自己。

九年级语文乡愁教学反思简短通用篇六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进而感受蕴含其间的浓浓乡情。

首先,导入时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积累的表达乡愁的诗句,让学生明白积累的重要,然后引出新课。

其次,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节奏,读出语速语调,读出感情等。把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与诗人在诗歌中所迸发的思乡爱国之情产生共鸣。其间的听课文朗读录音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节奏,给学生有一个模仿的标准,对下一环节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从教学过程看,朗读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学生的自由朗读,有学生的个人试读,还有听课文朗读录音,全班同学的集体朗读。学生在这些形式灵活多样的反复朗读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渐深入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正因为教学中很好地处理了朗读这一环节,所以为其他教学环节的师生互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再次,在品味诗歌的意境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交流,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在这里,既有学生个人的见解,又有小组集体的智慧,小组成员间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述四幅画面的'情景,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其中的仿写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

不足之处:课堂节奏有点前松后紧,在仿写指导上做得还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努力探讨并改进。

九年级语文乡愁教学反思简短通用篇七

讲完一节公开课,坐下来静静沉思,有许多值得深思和回味的地方。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源远流长,就像是一个蹒跚走来的老人,有过青年时的梦想,中年时的繁荣,老年时的深邃。诗歌的形象大于思维,寥寥数语总是承载了诗人满腔的深情。学生们经过八年九年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对古诗多少有了一些了解。而现代诗歌却还是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与悠远的古代诗歌相比,无论是从诗歌的意蕴,还是诗歌的形象上,都没有古代诗歌细爵起来津津有味,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学生能通过文字领会诗人的感情,这是一个基础,但这还远远不够,要真正理解一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即在诗歌领悟的过程中,给原有的情感加上学生个体情感因素,把诗人的情感变成学生自己的情感,这首诗才算学会了。因此,现代诗歌怎么教却是长期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在教了余光中的《乡愁》之后,我仿佛在迷雾中见到了曙光的端倪。

在余光中的《乡愁》之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有人说,余诗是用最狠心的别离成就最醇美的乡愁。但是余光中只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样东西,那么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许多意象就是他余留的想象的空间。这里我让学生们设想一下,如果一天走出家乡,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的乡愁,大胆地进行比喻句的`仿写。学生们的仿写造句就像是在填补空白。这种想象力的调动,给学生们的理解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元素,乡愁也因此带上了多元的个性色彩。当然,学生的创作毕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样可以从中发现稚嫩的美。如有的学生写乡愁是一碗扯不断的面条,一锅红红的火锅,都是很不错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就要给予他们适宜创造力生长的课堂环境。相信这样的仿写一定可以深化学生对原诗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文档为doc格式。

九年级语文乡愁教学反思简短通用篇八

《乡愁》这首诗我很喜欢,备课也很用心,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效果两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设计。

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

1、在教学环节的命名上体现诗意。“走近余光中——读《乡愁》,感觉诗的音乐美——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2、在教学语言上体现诗意。

课堂上,尽量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如在介绍余光中的生活经历时,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风光,夫子庙的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期间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他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中华文化早已根植于他的心中,因此,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便化作他心灵深处的一缕缕乡愁。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读是美读,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二、课堂教学效果。

这一节课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虽然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落实,但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原来缺少的是一种感染力。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2、不必要的紧张使这节课上得很拘谨。站在讲台上整整15年了,可站在丹中多媒体教室却是第一次。情绪紧张使课堂少了些许灵动的东西,缺乏教学的机智,更少了一种教学的激情。由于这种紧张情绪的干扰,使课堂出现两处明显的失误,一是产生错觉,提前下课。二是收束本节课的配乐朗诵,本来是由老师朗诵的,因口误,多说了一句“让我们一起朗诵”,学生便一起朗诵了。学生参与朗诵,情感的表达未能恰到好处,使配乐朗诵缺乏感染力。

总之,这节课有得有失。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在丹中这个大家庭里,我的“得”会越来越多,我的“失”会越来越少。

文档为doc格式。

九年级语文乡愁教学反思简短通用篇九

《乡愁》一课,学生们沉浸在浓浓的诗情之中,从这一角度而言,本课教学无疑也是成功的。在本课赏析过程中,整体采用了以朗读促赏析的策略。45分钟之内同时完成指导朗读和赏析全诗的所有任务,看似繁杂,但却并不繁重。事实上,这样不仅可以顺利地完成,而且“以读促赏”的方式,关联紧密,还可互相促进和激发,更有助于两项任务的彻底有效落实。

本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整体赏析模架的渗透与构建。在正式赏读前,我们先一步回顾了古人通过意象来传达乡愁的诗词句,探讨了“意象”与“情感”、“距离”三者之间关系,提出了三者关系的架构,这便为全诗的赏析构建了宏观的模架,从而使整个课堂的思维都有了一个明确导向和整体基础,很好地完成了思维的迁移,但并不限制和禁锢学生的赏析思维。

同时,这还有另外一层更为深入的用意。《乡愁》一诗四小节分别紧扣一个主要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不同意象是有着相同或相通之处的,那便是“情感”。于是,学生极其自然地便在“意象”、“情感”的经对中意识、体会到这一点。而且整首诗四小节所呈现的“距离”的辩证演化与变迁不可小视。这也是体会诗意的重点。在“远”与“近”的转变与转化之中,让人对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人为隔绝产生了激愤、不解与深深的痛惜,一下子便抱紧了诗歌的主题。

其次,在赏析之中有意识地突出和围绕第三、四小节,也是本课成功的原因之一。朗读完成之后,赏析是采取逐节推进方式的,而且四小节赏析均有整体相同的结构形式。围绕“因何而生乡愁”、“如何排解”两大问题展开,此中穿插完成“境”的想象与交流,并进行“意象”、“情感”、“距离”的讨论归结。但明显体现了详略的取舍,把精力集中在第三小节,第四小节次之,关于第一、二小节(尤其第一小节)的想象更是通过第三小节反向勾带出来。

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因为第三小节关乎全诗的赏析,它担任着与前两节和后一节对比的重要角色,在对比中体会乡愁的深化与排解的变化,还有便是距离的似近却远。在对比中,更让学生体会到与祖国相隔相思的苦痛与愤懑不解。第三小节越是强化与深化,越能更好地弥补前两小节的“略”,越能更好地体验前两节的.情感,也越能体会作者最终的情感。

最后,一切都应归功于前半部分的朗读。整节课,朗读及指导占据了二十多分钟,比重极大。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伴着音乐,在音乐的韵律与旋律之中,我们感受着诗的美,音乐与诗是相通的,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放松平静下来,更让我们在音乐中找到了诗的感觉,朗诵的感觉。

这并非浪费时间,反而是在有效地利用短暂的四十五分钟。朗读做好了,情感自然调动了,情绪自然到位了。一边读,一边在走进诗,走入作者内心。我想,诗是一定需要读出来的,而且是需要反复地投入地读出来的,多读才能更多地体会,才能打动自己的心。

而且,很多时候,朗读与赏析是不应该被割离开的,趁着头脑当中的境正鲜活,趁着心里的情绪正在激荡、情感开始浓烈,千万要继续走下去,走进诗的字里行间,细细地品味、赏析。用朗读来表现诗的过程,便是用心去感悟诗的过程——只有读与赏完美地结合,诗才更美,诗才更像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