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过秦论》教学设计(优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22:39:47 页码:13
2023年《过秦论》教学设计(优质16篇)
2023-11-25 22:39:47    小编:zdfb

总结是我们进步的动力,让我们更加自信和坚定前行。总结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并突出原文中的亮点和亮点。请大家积极思考和借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过秦论》教学设计篇一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20xx年3月9日我在微格教室录了《过秦论》第三课时教学光盘。本次录课研究的课题是主体性教学研究。取回光盘后反复观看认真研究,感觉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尚可,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有很多工作要作。下面,我把本节课的反思加以整理。

教学《过秦论》第一课时,重点安排学生了解有关背景、作者,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第二课时重点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加深理解课文。第三课时鉴赏语言,背诵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下面谈谈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

同往常一样,学生课堂演讲是每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后,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分析课文的思路,进一步理解课文。2欣赏本文语言,背诵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结合对课文的朗读训练,采用边读边分析的方法,同时随时纠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鉴赏语言,让学生领会本文语言的精彩之处,激发他们背诵的兴趣和强烈的意识。鉴赏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日积月累,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且同桌之间展开讨论,交流心得,让学生自己总结文章的语言特色。学生领会到语言的魅力,背诵起来就会很主动,而不是疲于应付。背诵课文是本节课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课堂训练要求限时自主完成,主要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为提高教学效率,我精心设计了课件,重要内容都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

学生课堂演讲训练,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演讲结束后,其他学生谈谈感受,受到什么启发,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点评使口语表达训练落到实处,这是本节课第一个教学环节。分析文章思路是教学课文的第一个内容,通过学生读课文,思考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概括思路。全文思路如下:1:秦创业(雄心勃勃)2:秦强盛(所向披靡)3:秦统一(势如破竹)4:秦灭亡(一败涂地)5:秦教训(不施仁政)。结合思路对全文总结,分析以叙述推论点的特点。《过秦论》的语言酣畅淋漓,极富感染力,让学生充分领会到本文语言的独特魅力,只有让他们自己去分析研究语言的特点,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和归纳,归结本文语言特点如下:1善于用叙述推出观点。2多用排比和对偶。3极力渲染夸张。对于这样精彩的语言,不能不背诵。所以,背诵课文是本节课的最重要的教学内容。课堂练习检查当堂课所学内容,巩固重点,强调理解课文。练习题设计为判断正误:1《过秦论》的作者是东汉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过秦”的意思是指出秦的过错,“过”是动词。2“外连衡而斗诸侯”,其中“外”、“斗”都是名词作状语。3《过秦论》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4“然后以六合为家”,“为天下笑者”中第一个“为”是动词,“作为”的意思,第二个“为”是介词,表示被动。

本节课教学效果总体来说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主体性发挥较好。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作到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和谐统一。但是,认真思考,反复研究后,发现一些问题还不尽人意:

1、整体效果不错但个别问题明显。有的学生上课还停留在听、记、背的学习状态,不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处于被动局面。

2、学生课堂演讲训练基本上达到了锻炼学生口语表达的目的,同时,其他同学的中肯的点评,也使演讲的学生获得很大的收益。

学生参与演讲活动比较积极。不足之处是演讲时间略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任务的按计划完成。

3、分析课文思路这一教学环节,学生思考问题比较主动。讨论问题达到了自主解决,自主创新。体现出来的问题是个别学生还要加强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要作到合作互助学习和独立学习相结合。

4、背诵课文训练一部分学生达不到当堂背诵下来,背诵课文时间略短,个别学生背诵课文精力不够集中,还要加强背诵训练中注意力的问题。

通过观看教学光盘对照研究课题觉得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的最终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过秦论》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气盛的原因,感受文章的气盛。

教学难点:

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温顾。

二、品读文本。

师:过秦论中论是?议论文,可以有叙有议,可以发表观点。

过:指责推究……的过失。

秦的过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齐读课文1、2段,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生:有气势或气势酣畅、磅礴。

生: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你读一读,读出气势来)(四个动宾短语组成排比句,说明秦孝公有兼并天下的野心,增强气势)。

师:文中多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生: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找得很好,你读一读)(用四个动词写出秦国领土扩张,国力日趋强盛的气势)。

(有同学说这几句人名太多,读起来很拗口,虽然有铺叙但似乎气势不够酣畅嘛!)(这些人物距离今天时代久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时他们都是杰出人物,是战国星空中璀璨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名字在当时都如雷贯耳,铺陈排列在一起显得更有声势,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这种排比铺陈手法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我们一起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四个动词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气势,这情景和唐朝诗人谁的诗句很接近?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你把这几句再读一读,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你来读一读)(突出了陈涉之弱,反衬消灭秦国之轻而易举,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一泻千里和迅速,显得有气势)。

生:对比手法。

生: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六段,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和武器的悬殊,强调陈涉之弱)(唉,不够有味道,再读,读出味道来)。

生:秦朝与陈涉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五段,极写陈涉的条件之差,再写他亡秦之速,和前两段秦之强形成鲜明的对比,以陈涉之弱反衬秦更弱)。

生:秦与九国的对比;(齐读)(第二段先写六国人才之多,士兵之多,后写他们在秦人面前的窝囊相,对比反差非常强烈,写诸侯之强,反衬秦国实力更强)。

生:秦国本身的对比(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秦的勃兴与速亡形成对比;借助于史实本身的前后对比,秦在“攻”去取天下过程中,几乎所向披靡,而在守卫天下时挡不住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陈涉之众)(恐惧——镇定从容;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

师:各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双方的特点当你读到这,你会想些什么?

生:尊与卑,大与小,强与弱,败与成,攻与守[副板书]。

生1: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或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或仁义不施。

师:我们自然也就知道了用这么多对比,用意是。

生:希望汉文帝以秦为鉴,施行仁政,与民休养生息,使国家长治久安告诉汉文帝打天下可以用武力,而守天下却必须靠仁义(马上可以打天下,不可以治天下)。

这一时期的历史本身就是惊心动魄的,加上几种对比不仅交织在一起,而且贯穿文章的始终,使得文章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跌宕起伏,震撼力强语气激昂有力,文章气势酣畅文章气盛的原因,仿照前面概括一下: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论点,这也正是本文精彩之处[板书]把一种对比写好已属不易,作者把几种对比写得清晰更见作者功力一种对比已经让人震撼,四种对比更是振聋发聩。

《过秦论》教学设计篇三

文言文的教学很枯燥,课堂教学不容易出新出奇。老师备好知识点就可以满堂灌了,学生更容易厌倦。怎样在保证夯实知识点的同时,又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呢?在教授《过秦论》时作了一些尝试。

一、设计问题以内容带动对文言字词的理解。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这篇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过秦论》这篇文章可以说开篇就采用了这种手法。所以在自由朗读完第一段后,我让学生体会感受,由什么得来这种感受?学生不约而同集中在“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的语句上,师生顺势分析这个句子的好处翻译以及里面的词类活用。

二、文言知识点的讲解要追本溯源。也就是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要讲清楚为什么的问题。讲解文言文,每课的重点知识都要涉及词类活用,但是学生掌握效果不如人意。根本还在于学生不能从根本上把握活用是怎么来的,所以高一文言文的讲解不能仅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过秦论》中“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中“席、包、囊”均为名词作状语,此时给学生明确,文言文中名词位于动词前面部做主语就活用,这样学生学会分析,掌握起来也就容易多了。在《过秦论》中使动用法较多,给学生讲明白什么是使动,即主语使濒于怎样,动作地发出者为宾语。按照这个方法理解使动用法也就容易一些。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用法也就会分析了。

三、老师下水翻译给学生作示范。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学生都明白即“信、达、雅”。但到底什么样的翻译才是这样的。在讲解过秦第二段时,我下水翻译了一部分,并且故意有几个地方翻译不规范,让学生指出来。(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尽量多得给老师指出了错误。在逐渐的修改过程中学生也就把握了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了。

以上是在教授《过秦论》时一点粗浅的体会,课下与学生交流,学生比较认可。但反复看自己的录像课仍然有不少问题。比如语言的拖沓,教学操作过程拖沓,以致本堂课教学任务未能很好完成。另外学生活动设计太过粗浅。

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过秦论》教学设计篇四

分析文章气盛的原因,感受文章的气盛。

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温顾。

二、品读文本。

师:过秦论中论是?议论文,可以有叙有议,可以发表观点。

过:指责推究……的过失。

秦的过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齐读课文1、2段,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生:有气势或气势酣畅、磅礴。

生: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你读一读,读出气势来)(四个动宾短语组成排比句,说明秦孝公有兼并天下的野心,增强气势)。

师:文中多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生: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找得很好,你读一读)(用四个动词写出秦国领土扩张,国力日趋强盛的气势)。

(有同学说这几句人名太多,读起来很拗口,虽然有铺叙但似乎气势不够酣畅嘛!)(这些人物距离今天时代久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时他们都是杰出人物,是战国星空中璀璨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名字在当时都如雷贯耳,铺陈排列在一起显得更有声势,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这种排比铺陈手法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我们一起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四个动词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气势,这情景和唐朝诗人谁的诗句很接近?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你把这几句再读一读,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你来读一读)(突出了陈涉之弱,反衬消灭秦国之轻而易举,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一泻千里和迅速,显得有气势)。

生:对比手法。

生: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六段,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和武器的悬殊,强调陈涉之弱)(唉,不够有味道,再读,读出味道来)。

生:秦朝与陈涉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五段,极写陈涉的条件之差,再写他亡秦之速,和前两段秦之强形成鲜明的对比,以陈涉之弱反衬秦更弱)。

生:秦与九国的对比;(齐读)(第二段先写六国人才之多,士兵之多,后写他们在秦人面前的窝囊相,对比反差非常强烈,写诸侯之强,反衬秦国实力更强)。

生:秦国本身的对比(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秦的勃兴与速亡形成对比;借助于史实本身的前后对比,秦在“攻”去取天下过程中,几乎所向披靡,而在守卫天下时挡不住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陈涉之众)(恐惧——镇定从容;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

师:各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双方的特点当你读到这,你会想些什么?

生:尊与卑,大与小,强与弱,败与成,攻与守[副板书]。

生1: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或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或仁义不施。

师:我们自然也就知道了用这么多对比,用意是。

生:希望汉文帝以秦为鉴,施行仁政,与民休养生息,使国家长治久安告诉汉文帝打天下可以用武力,而守天下却必须靠仁义(马上可以打天下,不可以治天下)。

这一时期的历史本身就是惊心动魄的,加上几种对比不仅交织在一起,而且贯穿文章的始终,使得文章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跌宕起伏,震撼力强语气激昂有力,文章气势酣畅文章气盛的原因,仿照前面概括一下: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论点,这也正是本文精彩之处[板书]把一种对比写好已属不易,作者把几种对比写得清晰更见作者功力一种对比已经让人震撼,四种对比更是振聋发聩。

《过秦论》教学设计篇五

今天学习了《过秦论》的前两段,在了解了组要战国的历史背景以及有关事迹的基础上,对联纵的失败也有了初步判断能力。不过鄙人在这并不想多费一点周折,我大概概括几点:用人失当、战略失策、私心作怪等等。

刘老师问我们目前有什么想法,我有所思却不知何以言明,周围的同学被一个个叫起,道着大同小异的看法。我不问自答:“要做到绝对信任这是不可能的事,当他们在联合攻打秦国时一定会量着打败秦国以后自己怎样才能吃掉这个大肥肉。”

当时心里还有别的话,不过不善言语,所以作罢了。

先说说看灭秦失败的见解吧,以鄙人对战国时期各国的恩怨模糊的记忆,和个别诸侯国主上的失策,可以断定“合纵缔交”的战略是终归失败的。若不是齐人私下撤军,亦不至于其他国家的军队失败退场;若不是互相猜疑,亦不至于“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函谷关)”;若不是私心作怪,思想不宜,亦不至于“从散约败”!说到底,“从散约败”的原因仅说是私心作怪导致的也不足为过。

我大胆做一个假设:假设六国灭秦以胜利而告终,结果又会如何?在那时候,秦国已有巴、蜀以及其他“膏腴之地”,可谓地大物博。这块大肥肉的主人不在了,其它的外来者会怎样对待它,我们可想而知!必定是强健者居多,弱者得少,更有甚者丝毫不拥丝毫。战国时弱小者如中山国、卫国和楚国等,这些小国命中注定被欺负,不论孰胜孰败。如齐国和赵国,这类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无疑是获利最多的。当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壮大自己以后,固然走秦国的路——“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假设齐、赵中一国举兵天下,而各诸侯国又恐惧,又“会盟而谋弱‘齐(或赵)’”,我想这次的“以多欺少”未必像打秦国那样是哪里了。毕竟两家都在亡秦的时候占据了肥饶之地。因此,统一天下者要么是齐国,要么是赵国了。

回到史实中来,在“从散约败”以后,各国居然“争割地而赂秦”,简直可笑之极!难道那些“肉食者”都不知道这是丧权辱国、慢性自杀的行为吗?我想并非如此。毕竟缔虽败,士然在。明智之士一定知道这是不行的,我想问题出在诸侯国的君王身上。他们只想着自己的安全和衣食住行,根本不把国土和人民考虑在内。

不论是谁统一天下,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进和发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中国古代史的循环法则。

以上就是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过秦论》教学设计篇六

一、文言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工作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并讲清楚为什么。讲解文言文,每课的重点知识都要涉及词类活用,但是学生掌握效果不如人意。根本还在于学生不能从根本上把握活用是怎么来的,所以高一文言文的讲解不能仅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过秦论》中“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中“席、包、囊”均为名词作状语,此时给学生明确,文言文中名词位于动词前面不做主语就活用,这样学生学会分析,掌握起来也就容易多了。在《过秦论》中使动用法较多,给学生讲明白什么是使动,即主语使宾语怎样,动作地发出者为宾语。按照这个方法理解使动用法也就容易一些。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用法也就会分析了。

二、设计问题以内容带动对课文内容、结构及主旨的理解。

三、对比论证和铺张渲染的方法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感悟、总结。

以上是在教授《过秦论》时一点粗浅的体会,课下与学生交流,学生比较认可。但反复思考仍然有不少问题。比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检查背诵和文言现象归纳总结教学时间拖沓,以致本堂课教学任务未能很好完成。文言现象归纳总结可做成幻灯片展示,这样既清楚明朗又完整省时。

《过秦论》教学设计篇七

文言文的教学很枯燥,课堂教学不容易出新出奇。老师备好知识点就可以满堂灌了,学生更容易厌倦。怎样在保证夯实知识点的同时,又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呢?在教授《过秦论》时作了一些尝试。

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这篇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过秦论》这篇文章可以说开篇就采用了这种手法。所以在自由朗读完第一段后,我让学生体会感受,由什么得来这种感受?学生不约而同集中在“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的语句上,师生顺势分析这个句子的好处翻译以及里面的词类活用。

也就是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要讲清楚为什么的问题。讲解文言文,每课的重点知识都要涉及词类活用,但是学生掌握效果不如人意。根本还在于学生不能从根本上把握活用是怎么来的,所以高一文言文的讲解不能仅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过秦论》中“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中“席、包、囊”均为名词作状语,此时给学生明确,文言文中名词位于动词前面部做主语就活用,这样学生学会分析,掌握起来也就容易多了。在《过秦论》中使动用法较多,给学生讲明白什么是使动,即主语使濒于怎样,动作地发出者为宾语。按照这个方法理解使动用法也就容易一些。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用法也就会分析了。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学生都明白即“信、达、雅”。但到底什么样的翻译才是这样的。在讲解过秦第二段时,我下水翻译了一部分,并且故意有几个地方翻译不规范,让学生指出来。(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尽量多得给老师指出了错误。在逐渐的修改过程中学生也就把握了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了。

以上是在教授《过秦论》时一点粗浅的体会,课下与学生交流,学生比较认可。但反复看自己的录像课仍然有不少问题。比如语言的拖沓,教学操作过程拖沓,以致本堂课教学任务未能很好完成。另外学生活动设计太过粗浅。

《过秦论》教学设计篇八

在教学《过秦论》一文时,老师们在备课会上提出了很多问题,在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中,本文是篇幅最长且难度最大的一篇,难度大主要表现在实词的生字较多,虚词用法比较复杂,文章虽然是议论文,但是,按照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此文,它很不规范,议论文不讲理,而全靠摆事实,议论成分很少。对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一些措施。

1.确实教学目标,如,在讲解第三段的时候,我重点讲解了“余烈”、“六合”、“却”、“愚”、“弱”等实词;虚词重点讲一个“而”和“以”字,其它地方可以淡化。

2.第四段我在确实教学目标的时候,重点讲了实词活用现象名词用如动词和名词作状语。如“瓮牖绳枢”、“云集响应”、“景从”等这段的虚词可以不讲了。

3.第五段中虚词的重点依然是“而”和“以”的用法,照应前面的文段继续巩固这个虚词的用法;在实词方面,我重点选择了“小弱”、“道”、“序”、“朝”等实词的用法。

4.由于贾谊这篇“论”文是以赋作论,其中文学的味道很浓,应该通过反复的诵读来让学生体验语言的表现力。在前面的段落里可以看到大量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辞采飞扬,如行云流水。像大量的排句、对偶句的使用;夸张手法的运用(关于六国的谋士将领很多都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而且相距甚远;同时可以结合课文练习三中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本文的句式特点,当然,骈散结合,使得行文在整齐中富于变化,朗朗成韵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色。

5.在相关的语段的教学中,我还引导学生讨论一些关键的字词的作用和表现力,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我在教学第三段时,提出两个问题一是西段中能够表明作者态度的是哪个词?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味?在章法上,它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明确:“自以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说出了自己的体会,有的同学认为是“狂妄自大”,有的同学说是读出了秦始皇的自信,有的同学读出了秦国实力确实强大而不可撼动,有的同学读出了作者对秦始皇的否定,有的同学读出了作者嘲讽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再问学生,这个词在文章的章法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很多同学都能理解说是引起下文,但是,这只是说对了一半,作者这样写实际是为下文张本,否则,这段话难以与下文关联起来。即,按照正常的逻辑,秦始皇统一六国,又采取了一系列的严密措施,那么,秦国,不秦朝当然应该是子子孙孙为皇帝可传万世而不绝了。但是,作者在这里偏要说是“自以为”,给了它一个似褒实贬的结论,为下文秦灭亡的结果来做铺垫,真是匠心独运,妙手天成。通过这样的赏读,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赏读关键字的时候,我还让学生比较了“愚”和“弱”这两个近义词在表现上的不同之处,让学生知道作者在表现的时候有所侧重:一个是指思想上的愚昧,一个是指实力上的削弱。这也是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地方。

6.在第四段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认真比较名词的活用的现象:作状语和作动词。两个知识点都非常重要。可是有些学生容易混淆,用这个例子来区别,很有可比性,也容易让学生通过记住语言材料来记住用法,效果明显。然后让学生讨论“转而攻秦”的“转”里暗含着作者的表达意图。学生只有联系整个这段话才能作出比较确切的解释。很多学生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说明他们结合语境来理解词语意义的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没有形成。结合全段的语境,显然作者是表达出陈涉等人的起义是仓促之间攻打秦国,强调没有准备的意义。

7.在第五段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金圣叹的对《过秦论》的点评来思考。本文以大量的篇幅铺张宣扬秦的兴盛史,再以秦的速亡史与之比较照应,运用了先扬后抑、扬中有抑的手法,处处以衬托、对比来形成反差,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说明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不施仁政施暴政结果,劝戒后来的统治者只有施仁义,行仁政,才能长治久安;同时,这也体现了贾谊作为辞赋家的政论特色,用夸饰的手法叙事状物,达到文势滔滔,波澜层迭的艺术效果。

总之,《过秦论》虽是一篇长文,但是,我们也可以尝试短教,也可以尝试简教。语文教学首要的问题当然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因为,一篇文章可以有无数种的教法,此所谓教无定法。但是无论如何变化,语文课必须有语文的味道,必须像语文的样子,必须循语文的规律。所以,我认为教学内容的核心当然是教学目标,目标定了,我们才不会跑偏,此所谓万变不离其踪,“缘督以为常”。

《过秦论》教学设计篇九

天冷极了,我生起了壁炉。当火焰笼罩木柴时,在一根劈柴发暗的断面上,我看到了一只蜘蛛。

蜘蛛兴高采烈地爬着。不一会儿,也许是因为觉得热而感到不安,它顺着断面跑到了尽头,迎接它的却是一片火海。蜘蛛又奔到另一瑞,那儿也是一片火海。它在劈柴的整个断面上跑了一圈,停下来,呆住了。

这时,火已包围了这根劈柴,支撑着它的另一根劈柴坍塌下去了,轰隆一声,这根有蜘蛛的劈柴突然垮下。

我以为,经这么一撞,蜘蛛大概已经粉身碎骨了。但是,当我捡起那根劈柴的时候,蜘蛛却生气勃勃,在地板上跑起来了。这时,我的小狗发现了它,而且像往常碰到昆虫时一样,淌出一大滩口涎,形成了一片口涎的“海洋”。在这片“海水”当中,影影绰绰看得出蜘蛛像一个很小的小岛。

渐渐地,“小岛”动弹起来,从“海里”爬上了“陆地”。蜘蛛似乎只剩了两条腿,但后来变成三条,四条……就这样,粘在一起的腿都舒展开了,它很快向一个黑暗的角落爬去。

我向它祝贺,同时想起了自己生活中一件情况复杂的意外事故。当时,我也是丝毫不靠别人帮助,在一场火灾中安然脱险。后来又想到战时的情况,想到我也曾像这只蜘蛛一样,浑身湿透,从大海里爬出来。什么事情我没经历过啊!

可见,在面对困境的时候不要怕,也不要在灾难之中沮丧灰心,自暴自弃。

《过秦论》教学设计篇十

《阿房宫赋》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课文。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教学时,可参考“课文说明”和“有关资料”,分别在内容和形式上给学生做一些必要的提示。通过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加深对这篇赋讽喻现实的思想意义的认识;通过讲解赋体的源流和特点,让学生将这篇“赋”和本单元学过的其他三篇“古文”做一些比较,掌握赋在描写、叙事、议论等方面的一些特点,为熟读背诵打下基础。

基于文言文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本文的学习,应着重让学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从而更好地体会文章所要表现的内容。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了解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

2。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3。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学生掌握重点文言知识”为我的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诵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语设计如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板书课题——我有一个梦想)。

(二)新课讲授。

1。在初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会让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理解。

2。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投影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遇到的字词句理解方面的问题,同学讨论,教师强调重点,师生合作共同解决。

(三)深入研读。

1。让学生填充课文内容: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老师课前把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文章越短,最后只读成一段文字,我想同学和老师的感受是一样的,请看投影: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可谓()矣!呜呼!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答案:雄、大、众、多、糜、极、速、悲。

2。请学生在文中找出“雄、大、众、多、糜、极、速、悲”的具体内容,并朗读这些内容。

杜牧为文,十分重视辞彩的“华赫而庄整”,作者充分利用赋的特长(“赋者,铺也。铺采攡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泼墨如云,铺陈渲染描绘阿房宫。请看课文第1、2段。

3。诵读1、2段,感受赋体特点。

(1)这两段文字极力描写阿房宫的宫貌是如此的富丽堂皇,宫人是如此之众多,生活是如此之骄奢糜烂,齐读,cai教学媒体展示音(配乐《汉宫秋月》)像。

思考:这两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段并说明理由)。

例如:

品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品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何虹”;

品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学生讨论,七嘴八舌地补充,教师适当点拨。

配乐《汉宫秋月》(二胡)。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比较分析,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4。(1)比较《过秦论》/《阿房宫赋》对秦亡原因的见解。

启发思考:同样是借秦讽时,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同样,杜牧对秦灭亡也作了深层思考,他提出的见解是——?“灭六果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思考:为什么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呢?——“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那么为什么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呢?我们一起学习第3、4段。

从这里,我们看到“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历史的辩证法。杜文以阿房宫作为切入口,在杜牧笔下,阿房宫成了秦皇骄奢的见证,封建独裁的象征,秦朝灭亡的标志。(板书)。

(2)比较阅读:《阿房宫赋》末段/《六国论》末段(课堂练习,附后)根据同学们反馈的情况再作评析。

(四)巩固提高。

仿照下面的排比句的形式,让学生以“啊,老师!”开头,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不超过60字)。

出示投影:(学生讨论,老师点拨)啊,黄河!有了你乳汁的浇灌,这贫瘠的土地,才有了青山绿水,才有了茅屋、鸡鸣、老牛的蹄印和孩子的嬉戏绘织而成的田园风光,才有了那神奇而灿烂的文化。

(五)小结作业。

在学生交流之后,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然后总结并布置作业,作业如下所示:尝试背诵这篇文章。

整个设计,从单元和专题的整体考虑进行了规划和构思,体现了大语文观,注重了探究、体验,实现了对方法的学习和迁移运用,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阿房宫赋。

奢——亡——鉴。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鞠躬,擦黑板)。

《过秦论》教学设计篇十一

《过秦论》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辩论文献,既是文化遗产也是教育宝藏。近年来,各级教育机构开始将《过秦论》纳入教学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篇文章将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和生活体验,谈谈《过秦论》对于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第二段:秉承辩证法思维。

辩论艺术是《过秦论》的精髓所在,而辩证法思维则是文献所倡导的基本思维方式。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始终秉承辩证法思维,注重发扬学生的争辩能力,让他们在辩论中形成合理的论点和正确的思维方式。同时,我们也应该灵活运用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挖掘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形成对事物的辩证看法,增强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三段:注重思想教育。

《过秦论》在文献本身的价值之外,更重要的是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他们认真思考问题的本质和价值,帮助他们建构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选择一个问题,邀请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第四段:鼓励自主学习。

《过秦论》是一部精深的文献,需要学生在个人时间和空间内进行自主学习。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为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学习自信,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第五段:结语。

通过对《过秦论》教育价值的深入探究,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发扬其精髓,打造新时代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始终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辩论和思考中得到全面的提高和改进。今天的教育事业需要更多掌握《过秦论》这个宝贵文献,遵循其基本原则,开拓创新,为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过秦论》教学设计篇十二

《过秦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一直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讲读课。这篇课文文质俱佳,词采飞扬,千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文章虽是说理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秦孝公到秦亡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贾谊对秦国由胜而衰、由兴到亡的叙述是很有条理的,按照时间的先后安排文章的层次顺序。文章处处叙而不论,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在蓄势。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自然感到饱满酣畅了。本文的精彩还在于锐不可当、咄咄逼人的语言,所以,要学生背诵课文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过秦论》第一课时,重点安排学生了解有关背景、作者,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第二课时重点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加深理解课文。第三课时鉴赏语言,背诵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下面谈谈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同往常一样,学生课堂演讲是每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后,理清文章思路,结合对课文的朗读训练,采用边读边分析的方法,同时随时纠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鉴赏语言,让学生领会本文语言的精彩之处,激发他们背诵的兴趣和强烈的意识。鉴赏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日积月累,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且同桌之间展开讨论,交流心得,让学生自己总结文章的语言特色。学生领会到语言的魅力,背诵起来就会很主动,而不是疲于应付。背诵课文是本节课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课堂训练要求限时自主完成,主要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为提高教学效率,我精心设计了课件,重要内容都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

学生课堂演讲训练,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演讲结束后,其他学生谈谈感受,受到什么启发,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点评使口语表达训练落到实处,这是本节课第一个教学环节。分析文章思路是教学课文的第一个内容,通过学生读课文,思考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概括思路。全文思路如下:1:秦创业(雄心勃勃)2:秦强盛(所向披靡)3:秦统一(势如破竹)4:秦灭亡(一败涂地)5:秦教训(不施仁政)。结合思路对全文总结,分析以叙述推论点的特点。《过秦论》的语言酣畅淋漓,极富感染力,让学生充分领会到本文语言的独特魅力,只有让他们自己去分析研究语言的特点,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和归纳,归结本文语言特点如下:1善于用叙述推出观点。2多用排比和对偶。3极力渲染夸张。对于这样精彩的语言,不能不背诵。所以,背诵课文是本节课的最重要的教学内容。课堂练习检查当堂课所学内容,巩固重点,强调理解课文。

本节课教学效果总体来说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主体性发挥较好。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作到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和谐统一。但是,认真思考,反复研究后,发现一些问题还不尽人意:

1、整体效果不错但个别问题明显。有的学生上课还停留在听、记、背的学习状态,不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处于被动局面。

2、学生课堂演讲训练基本上达到了锻炼学生口语表达的目的,同时,其他同学的中肯的点评,也使演讲的学生获得很大的收益。学生参与演讲活动比较积极。不足之处是演讲时间略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任务的按计划完成。

3、分析课文思路这一教学环节,学生思考问题比较主动。讨论问题达到了自主解决,自主创新。体现出来的问题是个别学生还要加强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要作到合作互助学习和独立学习相结合。

4、背诵课文训练一部分学生达不到当堂背诵下来,背诵课文时间略短,个别学生背诵课文精力不够集中,还要加强背诵训练中注意力的问题。通过观看教学光盘对照研究课题觉得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的最终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过秦论》教学设计篇十三

《过秦论》是中国古代的一篇名篇,它以独特的语言风格,表达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思想。而在现代教育中,《过秦论》作为文言文的经典之一,成为了不可避免的教育内容。但对于学生来说,《过秦论》并不是一篇易懂的文章,对教师来说,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思想,也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教师在教授《过秦论》时的心得体会和教学方法。

二、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授《过秦论》时,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背景知识的了解。这是因为,《过秦论》是一个关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思想的文章,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就很难理解其中的思想。因此,在讲解《过秦论》之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过秦论》中的思想和论点。

接着,教师应该针对《过秦论》中的论点进行解读。由于文中使用的是文言文,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在进行《过秦论》的解读时,教师需要耐心地为学生解释其中的句式和词汇,并进行重点强调和概括。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文献解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过秦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理解一个古代文章的思想和论点有助于学生理解现代社会中的众多问题。例如,对于《过秦论》中关于“微分而行”的论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如今的“多元化”、“专业化”等问题进行探讨和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秦论》的同时,也能理解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

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情况进行教学结构的调整和改进。毕竟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注重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过秦论》中的思想。

三、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过秦论》中的思想。同时,学生也能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献解读能力和思辨能力。而对于教师来说,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可以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学生体验。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过秦论》的过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较为复杂,很多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思想。但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往往可以一步步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思想,这是一件十分有成就感的事情。同时,教师的耐心和鼓励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五、总结。

在教授《过秦论》时,教师需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因为只有与学生的互动才能让教学更加有趣和生动。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对学生的差异化教学,因为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总之,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教师才能在教授《过秦论》时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过秦论》教学设计篇十四

知识目标:

1、归纳掌握第4、5自然段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和学习作者在前三自然段的铺陈渲染的基础上,运用对比论证得出最后的论点。

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德育目标: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理解和掌握4、5自然段的内容。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第五自然段中的对比论证。

教学难点: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鉴赏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旧课回顾: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过秦论》的第1、2、3自然段,刚才同学们也朗读了全文,不知道大家对1-3的内容掌握的如何,请大家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题组),我需要同学们用事实来证明自己(提问学生完成题组训练,教师考查正音。)。

局部探究: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

疏通文意:

师生参照翻译共同背诵第四段。

译文:秦始皇死后,他余存的威力还震慑着远方。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做窗子、用绳子系着户枢的贫穷人家子弟,是当过雇农供人役使的人,而且是被征发戍边的人;他的才能还赶不上一般水平的人,既没有孔子、墨子那样贤能,有没有陶朱、猗顿那样富有;投身在军队之中,突起在田野之间,率领疲弊的士卒,指挥着数百名部众,转过身来就进攻秦王朝;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像云一样汇集在他们身边,像山中回声般立即应和,背着粮食如同影子一般跟随着他。此后,崤山以东的六国豪杰于是一齐起来,终于推翻了秦朝。

质疑:学习了第4自然段后我们知道秦朝最终还是灭亡了,那么秦朝经历了崛起、发展、极盛、灭亡这样一个过程,我们不禁要问,秦王朝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是如此的辉煌,但却犹如一颗璀璨的流星一闪即逝,在坐了仅仅的江山就灰飞烟灭,这到底是为什么?贾谊想要论的秦之过到底是什么?带着2个问题进入5自然段的学习。

师生参照翻译共同背诵第五段。

译文:至于说那秦朝的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雍州土地之广,崤山与函谷关的险固自然与以前相同。陈涉的地位不如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他们的)农具木棍不如钩、戟等兵器锋利;戍边的部队,并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他的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战术,并不比九国的谋士高明。然而成功与失败却发生了变化,功业出现相反的情况。假使拿崤山以东的各个国家与陈涉的军队比较长短,较量一下权势,衡量一下军力,简直不能相提并论。但是,秦国却凭着当初一块小小的地盘,获得了天子的权势,统辖了天下的八州,迫使原来同列的六个诸侯国前来朝拜,已有一百多年了;然后又把天下作为一家私有,以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普通百姓带头起义,却使秦朝宗庙被毁坏,皇帝自己也死在人家手上,被天下人嘲笑,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不施仁义的政策,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的缘故。

释疑:秦之过,乃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拓展延伸:

攻到守,由兴而亡的全过程。以三分之二的篇幅来渲染秦的强盛,这就与秦的迅速灭亡形成强烈的反差。因要“过”秦,便反复对比:秦先弱后强之比,九国之师与一秦之比,强秦与陈涉之比,九国之师与陈涉之师之比。两两比较,处处体现秦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这一重点。以“攻”的时候,秦国所向披靡,锐不可当;而“守”的时候,竟土崩瓦解,一朝覆亡,由史出论,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正是厚积而薄发。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令人信服。

《过秦论》用占全文大半的四段篇幅叙述秦国由弱而盛,又由盛而亡的史实,在篇末点明论点。以史实说话,用叙事来说理是史论的特点。

一般的议论文用例与史论的叙事说理不一样,史论的善于叙事,要善于概括事实,善于描写事物的大的、总的、突出的方面,善于勾勒整个历史发展的轮廓等等。只有通过这种叙事的特定手法,以此为说理的基础,才可能有把握说服读者。而一般的议论文主要是靠“论”,但所谓“摆事实,讲道理”,道理是根据事实来讲清的,所以也少不了对事例的叙述,但议论文对例子的叙述应该言简意赅,叙述的篇幅不能过长,一旦叙议比例安排不当,就有可能造成文体色彩不明。

《过秦论》教学设计篇十五

《过秦论》是贾谊的一篇非常有气势的政论文。从此文来看,贾谊是颇富才情的,他是西汉时期杰出的政论家和辞赋家,作为一个伟大政论家,他二十岁时就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

但贾谊的一生或许是个悲剧,贾谊的悲剧不在于怀才不遇,因为他的才不是一般的.才,而是一种足以作为帝王之师的才。为帝王师,为皇帝出谋划策,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何等的荣耀。贾谊生前支了不少招、出了不少谋,但后人公认其招其谋见用者稀,于是便由李商隐来发一长叹。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贾谊和中国许多文人一样,都没办法真正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常常被排除在帝王之外,渴望得到帝王的赏识却偏又不能如愿,于是他们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文字功夫上,铺排纵横,洒洒洋洋,用文字本身来吸引舆论的关注,进而争取得到皇帝的欣赏。无疑,贾谊也是如此。我们来看看被后人惋惜和崇敬的贾谊以及贾谊的《过秦论》。从《昭明文选》到《古文观止》似乎历代文人都将此文奉为经典,可见其文字铺排渲染之功力。贾谊之写《过秦论》气盛而情浓,仿佛一战国纵横家再世。

贾谊是在大汉朝开平盛世之下写此文的,独见古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他对秦王朝的统一过程是极其赞美的,不惜波墨如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这种汪洋恣肆笔锋大概也只有贾谊才能写得出了。秦王朝争得天下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但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农民义军的打击下还不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于是他很自然地就说出了这是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尽管后来的历史证明了贾谊确有先见之明,但我不知道处在歌舞升平中的汉文帝看了此文后心中有何感喟,不知这是不是贾谊的悲剧根源之所在,因为高高在上的帝王更喜欢歌功颂德的文章,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标榜自己是个贤明的君主。

我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把《过秦论》这么大气的文章和那个因梁王堕马而郁郁寡欢、从而早逝的贾谊联系在一起,我不知贾谊是否是自己选择这样的一种悲情生活,而正是这种选择才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猜解。而正是这种悲剧,才得到了司马迁的赏识,以至于为他写传记时,把他和屈原列在了一块,在司马迁的心中,他是极喜欢磨难英雄的,在他看来,屈原和贾谊是同一类人,虽然他们的人生是个悲剧,但他们同样可以让后人景仰。

我不知道是贾谊成全了文学史还是历史成全了贾谊,亦或是贾谊自己成全了自己。无论如何,贾谊都为我们留下了经典性的文字。他让我们知道,即使看似最枯燥的政论文,依然可以写得很壮美。

《过秦论》教学设计篇十六

文言文的教学很枯燥,课堂教学不容易出新出奇。老师备好知识点就可以满堂灌了,学生更容易厌倦。怎样在保证夯实知识点的同时,又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呢?在教授《过秦论》时作了一些尝试。

一、设计问题以内容带动对文言字词的理解。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这篇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过秦论》这篇文章可以说开篇就采用了这种手法。所以在自由朗读完第一段后,我让学生体会感受,由什么得来这种感受?学生不约而同集中在“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的语句上,师生顺势分析这个句子的好处翻译以及里面的词类活用。

二、文言知识点的讲解要追本溯源。也就是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要讲清楚为什么的问题。讲解文言文,每课的重点知识都要涉及词类活用,但是学生掌握效果不如人意。根本还在于学生不能从根本上把握活用是怎么来的,所以高一文言文的讲解不能仅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过秦论》中“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中“席、包、囊”均为名词作状语,此时给学生明确,文言文中名词位于动词前面部做主语就活用,这样学生学会分析,掌握起来也就容易多了。在《过秦论》中使动用法较多,给学生讲明白什么是使动,即主语使濒于怎样,动作地发出者为宾语。按照这个方法理解使动用法也就容易一些。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用法也就会分析了。

三、老师下水翻译给学生作示范。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学生都明白即“信、达、雅”。但到底什么样的翻译才是这样的。在讲解过秦第二段时,我下水翻译了一部分,并且故意有几个地方翻译不规范,让学生指出来。(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尽量多得给老师指出了错误。在逐渐的修改过程中学生也就把握了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了。

以上是在教授《过秦论》时一点粗浅的体会,课下与学生交流,学生比较认可。但反复看自己的录像课仍然有不少问题。比如语言的拖沓,教学操作过程拖沓,以致本堂课教学任务未能很好完成。另外学生活动设计太过粗浅。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xx年3月9日我在微格教室录了《过秦论》第三课时教学光盘。本次录课研究的课题是主体性教学研究。取回光盘后反复观看认真研究,感觉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尚可,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有很多工作要作。下面,我把本节课的反思加以整理。

《过秦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一直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讲读课。这篇课文文质俱佳,词采飞扬,千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文章虽是说理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秦孝公到秦亡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贾谊对秦国由胜而衰、由兴到亡的叙述是很有条理的,按照时间的先后安排文章的层次顺序。文章处处叙而不论,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在蓄势。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自然感到饱满酣畅了。本文的精彩还在于锐不可当、咄咄逼人的语言,所以,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过秦论》第一课时,重点安排学生了解有关背景、作者,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第二课时重点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加深理解课文。第三课时鉴赏语言,背诵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下面谈谈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

同往常一样,学生课堂演讲是每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后,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分析课文的思路,进一步理解课文。2欣赏本文语言,背诵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结合对课文的朗读训练,采用边读边分析的方法,同时随时纠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鉴赏语言,让学生领会本文语言的精彩之处,激发他们背诵的兴趣和强烈的意识。鉴赏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日积月累,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且同桌之间展开讨论,交流心得,让学生自己总结文章的语言特色。学生领会到语言的魅力,背诵起来就会很主动,而不是疲于应付。背诵课文是本节课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课堂训练要求限时自主完成,主要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为提高教学效率,我精心设计了课件,重要内容都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

本节课教学效果总体来说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主体性发挥较好。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作到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和谐统一。但是,认真思考,反复研究后,发现一些问题还不尽人意:

1、整体效果不错但个别问题明显。有的学生上课还停留在听、记、背的学习状态,不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处于被动局面。

2、学生课堂演讲训练基本上达到了锻炼学生口语表达的目的,同时,其他同学的中肯的点评,也使演讲的学生获得很大的收益。

学生参与演讲活动比较积极。不足之处是演讲时间略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任务的按计划完成。

3、分析课文思路这一教学环节,学生思考问题比较主动。讨论问题达到了自主解决,自主创新。体现出来的问题是个别学生还要加强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要作到合作互助学习和独立学习相结合。

4、背诵课文训练一部分学生达不到当堂背诵下来,背诵课文时间略短,个别学生背诵课文精力不够集中,还要加强背诵训练中注意力的问题。

通过观看教学光盘对照研究课题觉得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的最终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