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呼啸山庄读后感3000字(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8:04:21 页码:8
最新呼啸山庄读后感3000字(精选8篇)
2023-11-24 18:04:21    小编:zdfb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我们对其中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所产生的感受和思考的一种书面材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消化所读书籍的内容,也可以激发我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读完一本好书后,总是会有很多感悟和思考,写一篇读后感既可以记录下这些心得体会,也可以与他人分享你的阅读经验。在撰写读后感时,要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思考,不拘泥于他人的评价。在这些读后感中,有些观点或许会引起我们的共鸣,有些会让我们对作品产生新的思考。

呼啸山庄读后感3000字篇一

其实呢内容也并不复杂,围绕着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两个庄园,展开的两代人的爱恨情仇故事。重点是爱和仇,男主角和女主角那种至死不渝,惊天地泣鬼神的爱。以及男主角对除了女主角以外,其他所有人咬牙切齿,恨入骨髓的仇。

一个爱情和复仇的故事!

整部小说,氛围是压抑的,阴冷的,残酷的,完全扭曲的。我的心情也是抑郁的,低落的,难受的,整个呼吸都困难了。

永远任风呼啸而过的山庄,长年累月积雪的冬天,黑暗阴冷潮湿的小路,毫无生机稀少的花草,病态畸形怪异的人们。

我对男主角一直有一种同情,我相信他在儿时一定是善良美好的,他所做的一切也是有原因的。即使他做错了很多很多事,我想他也是渴望被爱和向往温暖的。

所有的仇恨最终都会被爱和温暖救赎。最后,他应该是选择了放下,内心的彻底放下,看到了命运的轮回,看到了所做的毫无意义,看到自己什么也没有得到,爱人也真实的永远失去,所以他故意绝食,追随爱人而去。生生世世永远在一起永永远远不分离。

所以,爱很伟大!

之前看过一部也是关于复仇的,《基督山伯爵》,那个是纯粹复仇,前期也是很压抑,后期则豁然开朗。男主角也是选择放下,看破放下逍遥自在游去了。也算happyending吧。

呼啸山庄读后感3000字篇二

这篇名为《呼啸山庄》的小说出自著名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之手,讲述了一段略带伤感的爱情故事,读来委婉动人,仿佛能感受到来自呼啸山庄的阵阵冷风。

故事以洛克伍德的经历为线索,通过艾伦迪恩之口,道出了西斯克利夫、凯瑟琳欧肖和艾加林顿之间的感情纠葛。尽管最终他们的后代走到了一起,但故事中的几个爱情悲剧却令我在同情之余,不由思考起悲剧的祸端从何而来。

首先不能忽略书中主人公所处的社会背景,一种深厚的等级观念毒害着一代又一代人。比如文中的欧肖和林顿两家对于希斯克利夫这样一个深色皮肤、黑色头发的吉卜赛人自然是分外的瞧不起,加上他又深受亨德雷欧肖父亲的宠爱,使得亨德雷对希斯克利夫不单单是蔑视、厌恶,几乎可以算作恨之入骨,成为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爱情的一大阻挠,并且亨德雷为了报复希斯克利夫,把他变成了一个性格怪异、粗暴无礼的仆人。这又拉开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

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一点,重要的是相爱双方不能不放弃。可此时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内心出现了变化。凯瑟琳虽然深爱着希斯克利夫,可是由于自己的高傲自大、自私任性,没有理会希斯克利夫的感受,对他说了一些伤害他自尊心的话。并且凯瑟琳也并不喜欢希斯克利夫的穷困和枯燥乏味,成天脏兮兮地不注重仪表。而林顿正好与之相反。

于是,这种种原因导致了这场爱情悲剧的发生。而仔细咀嚼本文又不难读出作者对那种忠贞不渝的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对当时社会等级观和世俗观的不满,同时还希望所有相爱的年轻人能冲破一切阻挠,真正得到幸福。

而在现实生活中,那种等级观念仍普遍存在着,由此被拆散的恋人并非没有。然而令人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了“人人平等”的观点,使人与人之间少了一份斗争,多了一份和谐,使更多恋人得到了幸福。话又说回来,如今的年轻人和前人相比,更为理智,更为现实,懂得幸福要自己去争取。

想到这里,我再也不觉伤感,更明白了成功要靠自己去努力争取,不是吗?

呼啸山庄读后感3000字篇三

旷野,西风,远处城镇,折杂草,崎岖地形,苍凉日落,避世生活,艰辛奔波,寂寞岁月,艾米莉勃朗特一切,没有荣耀,至少在她生日子里梦想夭折,饱尝世事无常,造化弄人。这位才华横溢而早逝女子绝不会想到,她死后,自己唯一小说《呼啸山庄》会被后人誉为“最奇特小说”且成为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绝色异彩一粒宝石,直至今日,仍以其奇丽动人光彩使无数读者为之折服,深深惊叹于它非凡艺术魅力。

初读此书,完全出于好奇。好奇原由来自于模糊记忆中一部老电影片段。看那电影时年纪尚小,换频道瞎混时间无意看到凤凰卫视正在放这部片子。那个镜头把我吓住了:背景是窗外极空旷又狰狞凸凹不平荒野,风呼啸着高高掀起窗帘,一个长相奇特男子半跪在地上,和看上去极虚弱一个女相拥而泣,悲恸之状感天动地,说一些话也是可以使人肝肠寸断,悲至极点一类,气氛很是压抑;音乐又深重,如浊水,回旋着淤结住,流不开化不了让人喘不过气来。整个画面多少有点怪异感觉,甚至让人有颤栗恐怖感,仿佛有无形之手诡异伸出来扼住了咽喉,使人窒息。很自然我扫了眼片名,顿时觉得那名字也怪,叫什么《咆哮山庄》。就着孩童丰富想象力和自以为是理解力,我当场对片名作了想当然几种解释,现在看了书才知道当时全是曲解了对于这个有怪怪名字稀奇古怪电影我兴趣不大,转而换台寻动画片去了。可那魅影般印象却再也挥之不去,萦绕记忆深处至今日。读了原著,忆起那个镜头,也知道《咆哮山庄》就是手中所捧这本《呼啸山庄》了,才觉得那片子把味道拍得很浓,很真实,很到位。天性愚驽,书中个别文字其中深意一时未能领会,可那栩栩如生描写,饱含激情对话,性格各异人物,激起心中丰富情感浪花,悲喜无法自制,竟身陷其中难以自拔。艾米莉文字是活生生有灵性,它们在风中呼号,在矛盾中痛苦挣扎,在痴恋中撕心裂肺,它们点化了我拙钝心智,引着我进入那个癫狂,野性世界,各色人物脸或笑或泣,旋转着,在眼前变换着,冲突着,意乱神迷。寒假重读此书,再次陷入那个怪异梦魇。

是,梦魇。噩梦,没有城市,工业,时尚。只是荒野,田庄,嶙峋石,在旷野上飞奔爱,扑朔迷离眷恋,交杂无续恨。希刺克利夫与凯瑟琳欧肖爱情足以用“痴”来形容。阳光,甜蜜,欢笑不是他们爱情主要,而阴郁仇恨误解怨愤交织混杂成为他们爱主色调,造就他们近乎疯狂爱。凯瑟琳说:希刺克利夫就是我,我就是他……这种爱不被旁人理解,接受,和允许,他们于是在不断斗争,与周遭一切斗,可现实折磨他们,刁难他们,希刺克利夫被当作下人,没有地位,背景,修养野孩子,流浪儿低贱出生使他被剥夺了享受优裕生活权利,被粗鲁打骂,侮辱。他也放弃了曾有过成为一个体面绅士憧憬;而凯瑟琳是大小姐身份,理应嫁给像林淳那样少爷,他们从小产生美好感情也因此蒙上一层无法忽略阴影。命运弄人,他们没有走到一起,但他俩默契灵魂相依相偎,冲破一切束缚,试图越过难以逾越造化鸿沟紧紧握住对方手,但这危险爱使他们付出惨重代价,凯瑟琳重病而逝,从此二人阴阳两隔,希刺克利夫悲痛至极,爱人离去激化了他人性中报复阴暗面,他疯狂报复儿时对自己不逊辛德森和他儿子哈里顿,报复林淳和他妹妹伊丽莎白,曾经因凯瑟琳爱感化而深藏心底野性暴露无遗,日益尖锐直至占据他灵魂绝大部分,他变得恐怖而阴森。

艾米莉特意营造出诡异梦魇般夸张氛围。有些情节似乎带有非现实世界蹊跷神秘。灵魂,呓语,幻象,噩梦使故事有了传奇色彩,淋漓尽致展现了最深迷恋,最痴执著,最痛苦挣扎。风雨,暴雪,黑夜,自然野性与人物激荡情怀相得映彰,荒凉旷野深远多变,阴郁悲怆,突显了人物性格,展现来自人性深沉之爱,让主人公像大自然一样野性无常深邃无边爱深入人心,强烈撼动着人灵魂。

小哈里顿是希刺克利夫化身,小凯蒂则传承了她母亲凯瑟琳灵魂,而上一代人爱,在他们身上又得到延续;希刺克利夫看到凯蒂和哈里顿眼睛里有凯瑟琳影子,他人性复苏了,他生命也走到尽头,死前他在凯瑟琳生前住过小房里,呼唤着凯瑟琳在原野上“孤单飘荡了二十多年魂魄”,带着笑离开了人世,到另一个世界与凯瑟琳携手而游,他们爱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永不消亡;希刺克利夫墓与凯瑟琳紧紧挨在一起,“这坟墓下人,有怎样不平静睡眠呢”,千言万语一句话,此情绵绵无绝期。一场惊天动地,生生死死,明争暗斗,剩下宁静旷野,柔风在草间飘动,死去人,活着人,情在绵亘,情无绝期。

小说叙述了一个受尽社会偏见和屈辱人用一生复仇悲剧故事。流浪儿希斯克里夫被呼啸山庄老欧肖收养为子,欧肖女儿凯琵琳挚爱着他;儿子亨德莱却憎恨他夺了父爱,以致老欧肖死后将希沦为奴仆。凯希二人探访画眉山庄时,凯爱上山庄长子林顿并与之结婚,希悲伤出走,三年后发财而归开始了复仇。他使亨坠落使其子吉默顿丧失人性,并诱他不受亨妹妹伊莎贝拉同他结婚生下儿子小林顿。凯死前生下凯茜。亨死后,希成为呼啸山庄债权人并将吉沦为奴仆,他迫使儿子小林顿与凯茜结婚,终于将两家财产都弄到手。细腻思想感情和高超艺术手法,使作品荡气回肠,催人泪下,具有很强艺术感染力。作者埃米莉。勃朗特(1818-1848),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女作家。《呼啸山庄》使她一举成名并享誉世界文坛。

呼啸山庄读后感3000字篇四

《呼啸山庄》是一本奇特的书,它既是一本混乱的书,又是一本很好的书。它是丑恶的,却又给人美的感受。它是一本可怕的痛苦的、充满激情的书。有人认为,一个牧师的女儿是写不出这样一本书的,因为她过的是一种隐士式的单调生活,认识的人很少,对世界几乎一无所知。我觉得这是无稽之谈。《呼啸山庄》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倾向。这种浪漫主义避开现实主义的耐心观察,放纵主观想象,时而兴高采烈,时而意气消沉,沉湎于神秘而恐怖的激情和狂暴行为。这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根据艾米莉勃朗特的性格,以及她那种强烈的、受到压抑的感情,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呼啸山庄》就是她写的。但是,从表面上看,这部作品却更像是她那个无赖弟弟写的。有不少人确实相信,这本书即便不是全部出自她弟弟之手,至少有一部分是他写的。《呼啸山庄》的故事主要是由约克郡的一个女仆讲述的,但是所有语句却和她的身份极不相符。也许艾米莉勃朗特自己也觉察到了,这个狄恩太太说出来的话不是她这种热恩说出来的,于是她就让狄恩太太说她在伺候人的同时也有机会读过不少书。但是,即便如此,狄恩太太的那种故弄风雅的言词依然令人吃惊。她从来不说“我想试试。”,而是说“我尝试着。”或者“我试图。”;不说“走出房间”,而是说“从房间中离去”;不说“碰见”某人,而是说与某人“邂逅相遇”。我敢说,这部小说不管是谁写的,反正前后个部分都出自同一个人之手。如果说前几章的文风真的比后面个部分更加矫饰和夸张的话,我想那也是因为艾米莉勃朗特想以此来表现洛可乌德是个痴心而自负的年轻人,而她的这种尝试不能说是不成功的。

我在某处曾看到有人推测说,如果小说的前面几章是她的弟弟写的,那么根据他的意图,他是要让洛克乌德在故事情节中发挥更大作用的。确实,有一处暗示说,洛克乌德被小凯瑟琳吸引住了。如果他真的上了她,那事情显然回变得更加复杂。而现在,洛克乌德在小说中不过是个小小的饿捣蛋鬼而已。艾米莉讲的是一个涉及两代人的复杂故事,而要讲好这样一个复杂故事并非易事,因为她必须把两套人物和两套情节统一起来,必须处处留神,不能因为对这一套人感兴趣而忽视了对另一套人的兴趣。她还必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这样才能像站在某处综观一幅大壁画一样,把在漫长岁月中发生的事情压缩扫读者能够接受的某一段时间内。

作者先让洛克乌德讲出故事的开头部分,再由狄恩太太把故事进一步展开,她自己则像戴着双重面具似的始终隐藏在幕后。为什么她把自己隐藏了起来,去又能讲出这样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我想,这是因为她在故事中把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泄露了出来。她深入到自己寂寞的内心的最底层,并在那里发现了许多不可告人的秘密,与此同时一种创作冲动又使她不得不把这些秘密遮遮盖盖地讲出来,以次卸下心中的负担。据说她的想象力最初来自她父亲经常讲的那些尔兰神话故事,以及她自己在霍夫曼小说中读到的那些怪诞故事,尤其是后者,是她在比利时经常读的,据说她回到家乡后,仍然喜欢坐在炉边地毯上、搂着犬的脖继续读霍夫曼的故事。

夏洛蒂勃朗特曾认真地说明过,尽管人们多方猜测这本书里的某个人物是对生活的某个人的影射,其实米莉并不认识这些人。我相信这是真的;我也相信米莉是从那位德国小说家的神秘、恐怖的故事中找到希兹克利夫和凯瑟琳这两个人物的某些次要人物,如林顿和他的妹妹、恩萧的妻以及希兹克利夫的妻等(这些人物由于性格软弱而成为她蔑视的对象),说不定是她根据自己认识的某些人的原型加以创造的。问题是人们往往不相信作者的虚构能力,当作家完全凭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创作出人物时,他们也不愿承认。我认为,米莉本人就是凯瑟琳,因为她像她一样任性,一样充满激情;同时我还认为,她又是希兹克利夫。把自己放到两个主要人物身上,是不是有点奇怪?一点也不。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统一的;不止一个人居住在我们内心,他们往往还是相互矛盾的。小说家的独特能力,就在于他能把自己拼凑起来的人物表现的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人那样。小说家最大不幸,就是不能赋予人物以生命,也就是说他的故事对于他的人物来说尽管非常重要,但是和他自己却毫不相干。对于一个以《呼啸山庄》这样的小说作为处女作的作家来说,不仅把自己作为小说主人公是常有的事,就是在小说主题中出现随心所欲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希奇。这样的作品往往会表现一种自由自在的梦想,一种在独自散步时或者在彻夜不眠时的梦想。他们喜欢把自己想象成圣人或者罪人,伟大的情人或者邪恶的政客,勇武的将军或者冷酷的凶手。我想,《呼啸山庄》就是这样一个梦中的自由。

我认为米莉把自己的梦想全放在希兹克利夫身上了。她把自己的激愤、无望的、嫉妒、对人类的憎恨和蔑视,都给了他。我觉得,当她作为希兹克利夫对凯瑟琳又踢又踩时,她一定在笑;我想,当她欺凌、辱骂和威吓自己笔下的人物时,她一定是浑身颤抖,有一种透心的解脱感,因为她在现实生活中既自卑又抑郁,在人们面前总觉得受到了羞辱。

《呼啸山庄》不是一本供人讨论的书;它是一本供人阅读的书。它具有一种只有极少小说家才能给你的东西,那就是力量。我不知道还有哪部小说能像它一样,把情的痛苦、迷恋和残酷如此执著地纠缠在一起,并以如此惊人的力量将其描绘出来。它使我想起埃尔格里科的一幅油画力作:乌云下昏暗的荒野景象,天上雷声隆隆,人们拖者长长影在荒野里跋涉,一种不属于尘世的气氛使画面恍恍惚惚,人们似乎都要窒息了,这时铅灰色的天空又掠过一道闪电,使其显得更加神秘而令人恐惧。

呼啸山庄读后感3000字篇五

一个爱情与复仇的故事,充满了悲观的色彩。

凯瑟琳爱他,说“不管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完全一样”,但是她并没有和希思克利夫在一起。

希思克利夫也爱她,同时他被世俗的阶级磨成了一个神经质,让他变成了一个爱起来不顾一切,恨起来不计后果的人;以至于他们没有在一起后,希思克利夫疯狂的、像魔鬼一样的报复身边所有的人。

可是当他的复仇计划一一实现,他却变得疯颠,越来越忘不掉已经死去的凯瑟琳,这个时常以鬼魂的姿态游荡在希思克利夫幻想中的角色,希思克利夫最终在沉浸在幻想中的世界,不吃不喝,慢慢走向死亡。

她的姐姐说她“比男人还要刚强,比小孩还要单纯”。

呼啸山庄读后感3000字篇六

我看过艾米莉勃朗特那三姐妹的作品,喜欢她们的作品,却对艾米莉。勃朗特有着另一种说不明道不清的感情。

旷野,西风以及远处的城镇折断的杂草、崎岖的地形、苍凉的日落、避世的生活、艰辛的奔波、寂寞的岁月、艾米莉。勃朗特的一切没有荣耀——至少在她生的日子里——梦想夭折,饱受世间无偿,造化弄人。这位才华横溢而早逝的女子决不会想到,她死后,自己唯一的小说会被后人誉为”最奇特的小说”,且成为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绝色异彩的一颗宝石。直至今日,仍以其丽动人的光彩使无数读者为之折服,深深惊叹于它非凡的艺术魅力。

《呼啸山庄》我读了三遍,是有中英文互译的。它给我最大的感受——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湮灭的杰出作品,也是一部有着永久魅力的光辉作品。

整个故事的`情节叙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辛德雷专横暴虐的反抗。之后因为凯瑟琳虚荣无知和愚昧,背弃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接着写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火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最后阶级只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却揭示了他了解哈里顿和凯瑟琳相爱后,思想上经历的一种崭新的变化——人性的复苏。从而使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爱情悲剧中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

在这本书中,我最同情希斯克利夫,尽管他坏,他把他们一辈的恩怨施在了我无辜的妹妹和凯瑟琳的女儿以及自己的儿子身上。但是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爱与恨。俗话说:”爱得越深,恨得越深。”他与凯瑟琳真挚的爱情使他充满了希望,而凯瑟琳嫁给了她不了解也根本不爱的林顿。辛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

呼啸山庄读后感3000字篇七

《呼啸山庄》所叙述的是一个爱情和复仇的故事。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带回来一个身份不名的孩子,取名为西思克利夫,他夺取了主人对小主人亨得利和凯瑟琳的宠爱。主人死后,亨得利为报复把西斯克利夫贬为奴仆,并百般迫害,希思克利夫愤而出走,三年后致富回乡,对亨得利进行疯狂报复,通过夺走了亨得利的家财,亨得利醉死,儿子哈利顿成了西斯克利夫的奴仆,西斯克利夫复仇得逞了,但他无法从对死去的凯瑟琳的恋情中解脱出来,最终不吃不喝苦恋而死。

《呼啸山庄》不仅结构奇巧,手法独特,而且在细节上的描写和语言的运用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不管是景色、器物、还是人物外表,描写都极为鲜明。尤其是西斯克利夫的复仇行为,就更显得阴森恐怖了。

一切的仇恨和报复行为都愿与一个人狭小的心胸。亨得利在失去了父亲的宠爱后固然会有嫉妒和仇恨,但这种心情不应该一直笼罩在心头,如果他能把对西斯克利夫的仇恨转为友谊,能和他和平相处,那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一系列报复行为了。西斯克利夫其实是一个受害者,他保受压迫和摧残,但他如果能放下自己的尊严,忍一时之气的话,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悲剧发生了。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处处都有这种事发生。国家与国家之间,很有可能昨天还是友善相处,今天就反目成仇,甚至还有的用武力来解决问题。然而最后受害的都是那些无辜的百姓。现在人人都渴望和平,和平也成了全世界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但仍有一些国家为了一些小事而动武。又有一些集体之间,因为一些小误会而结仇,以至于变得势不两立,但如果又一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能退一步想想的话,也就没有那么多的误会了。不仅是国家和集体,有时连亲兄弟之间也会有仇恨和误会,引起这些误会的也无非是一些不足为奇的小事,难道真的有什么事是比手足情深更重要的吗?曹植的诗中不是写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吗?如果国家之间,集体之间的仇恨是因为自己的利益,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兄弟之间的反目成仇就真的是难以理解了。

如果一个人的心中有了仇恨,那么这个人将变得很可怕,它的生活中将不再有真正的快乐,满腹的仇恨只会将他推向阴暗。有快乐的生活让我们选择,我们为什么就偏要选择仇恨的生活呢?一个人一旦有了仇恨,他就会不惜一切代价,不择手段的达到目的,以至于连累到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凡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纵观历史,能忍一时之气的人都能成大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能忍跨下之辱等等,这些例子都说明了能忍一时之气的人才能成器。

呼啸山庄毕竟只是一部小说,但他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大的,至少他让我们知道了“比大地更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胸。”

呼啸山庄读后感3000字篇八

爱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一向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它透过描述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的感情,展现了畸形社会中人性的变异:人性因扭曲而萌发的强烈复仇。它以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到达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希斯克利夫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他的疯狂报仇泄恨,貌似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非同一般的叛逆精神。这是一种特殊环境下造成的特殊性格,特殊性格所决定的特殊命运。

一、特殊环境造成特殊性格。

环境先于性格而存在,性格也就在改变环境的努力过程中构成,因此,人们说环境塑造性格。进一步而言,特殊的环境必然造成特殊的性格。《呼啸山庄》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过分残忍的性格,完全是他周围的环境所造成的。

毋庸置疑,金钱主宰一切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希斯克利夫所处的正是一个金钱的社会,在那里,贫穷是可耻的。无论是否因你的过错而导致的贫穷,无论是否你有努力的过程,只要你此刻仍是衣衫褴褛,你就注定遭受耻辱。贫穷带来的无穷无尽的耻辱生活就像一把刻刀,不断雕刻、改变着希斯克利夫的性格。

希斯克利夫是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他是贫穷的。他被呼啸山庄的老庄主恩萧收养,改变了他贫穷的生活。老恩萧和他女儿凯瑟琳的善意接纳和关怀使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他用最好的方式回报恩人——打开心,理解别人,并渐渐与凯瑟琳相爱了。虽然凯瑟琳的哥哥辛德雷异常厌恶他,但是甜蜜的感情让他打算为了凯瑟琳去奉献一生,“永远生活在凯瑟琳的阴影下”,即使被她的哥哥辛德雷使唤,遭受无穷的嘲讽,他也毫不介意。

可没过多久,生活又和希斯克利夫开了个玩笑。老恩萧死了,辛德雷成为了呼啸山庄的主人,这一变化使希斯克利夫降为了仆人,他再次贫穷。所不一样的是,他此时拥有了凯瑟琳的爱,他把自我的爱全给了凯瑟琳,除了这个,他什么都没有了,甚至是尊严。对于一个生活在这种环境的人,凯瑟琳几乎就是他的生命,是他生活的全部期望。

然而,这份爱并没有持续多久,凯瑟琳受制于那个世俗的社会,受制于金钱的诱惑,最后决定嫁给画眉山庄的主人——埃德加。虽然她说“我对埃德加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在冬天变化树木的时候,时光便会变化成叶子;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则像树下方永恒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愉快并不多,但是这点愉快却是必需的,永久的。”相信当希斯克利夫听到凯瑟琳说:“嫁给希斯克利夫就会降低我的身份”时,用肝肠寸断这几个字来形容他当时的情绪也并不以为过。

凯瑟琳的变心使希斯克利夫生命中最后一点爱消失了,强烈的爱化为了强烈的恨,强烈的恨化成了他强烈的个性——坚硬、不屈、残忍。表面看,这一切都是因为凯瑟琳对感情的背叛而造成的,实际上却显露了那个时代强烈的的价值取向——贫穷是可耻的!

二、特殊性格决定特殊命运。

拿破伦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如果有人嘲笑我个子矮,我就砍去他的头,这样他就和我一样高了”。相信希斯克利夫和拿破伦的想法一样:与其没有尊严,任人欺凌地度过一生,还不如痛痛快快地较量一番。既然弱者不得好活,强者也没有好结局。正是爱与恨的鲜明反差,正是特殊环境下的爱恨情仇造成了希斯克利夫那份独特的个性,而那份独特的个性,又如火山的迸发,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

印度有句谚语:“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希斯克利夫既然播种下了仇恨、残忍的性格,就将收获杯具的命运。

的确,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是能够理解的,换了任何一个人都会有复仇的想法,毕竟没有什么比因贫穷而丧失尊严,丧失感情更让人悲愤的了。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从某种好处上说,希斯克利夫对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复仇是向那个无情社会的强烈控诉!如果没有那个畸形社会所带来的不平等,所带来的对贫穷的鄙视,又怎会构成他倔强而残忍的个性?如果没有他倔强而残忍的个性,又怎会导致他疯狂的复仇?只是,希斯克利夫的复仇过于猛烈罢了,燃烧了别人,也燃烧了自我。只要人性的物质导向还继续着,痛苦的心灵还挣扎着,反抗就会不断高涨着……这是一种现实妥协中的残忍个性!

任何富有魅力的个性,都应包含正负两方面的因素。在环境的突变里,性格中隐蔽的因素就会爆发,与环境一齐构成合力,扭转命运。当弃儿希斯克利夫获得老庄主的关怀和凯瑟琳的感情时,他是善的,满怀感激的,但老庄主的去世,个性是凯瑟琳对感情的背叛改变了他生存的环境,他的性格为之突变,导致了疯狂的复仇。可当他不断报复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时候,他所处的环境又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已经成为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主人,他的仇人也相继死去。身份的转变加之仇人们的死亡,使他复仇的动因一点点的瓦解,残存的爱再次萌发,他走向了“善”。这种由善到恶,由恶向善的转变,使希斯克利夫这个人物具有了丰富性。如果没有希斯克利夫向善的过程,这个人物也但是是个“扁形人物”1)罢了。

希斯克利夫由善到恶,由恶向善的命运揭示了环境的巨大作用,体现了人物真实的行动轨迹。爱米莉·勃朗特塑造的这一人物形象真正遵从了他本人的生活法则,毫无自我的主观臆造。对于这一点,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谈到:“你将不是要求诗人矢忠于他所强加于诗人的倾向,而是要求他矢忠于他自我的倾向,不要违背他自我的天性,不要逃避他的天职”。2)。

能够说,爱米莉·勃朗特塑造的这一人物形象是真实、可感的,他是千千万万个贫穷小人物的缩影与象征,他的杯具也是千千万万个富有社会中贫穷小人物的杯具。希斯克利夫的杯具不断向人们警示: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当环境与人相对立的时候,人的个性就会发生变化,随之,命运也将为之改变。这是希斯克利夫杯具产生的真正原因,也是这部小说所显示出的广泛的现实好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