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身的短板并不断完善自己。具备概括性和准确性,言简意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朋友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精选篇一
这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三农”问题主要是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个问题。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问题。因为对于一个地区而言,这是居住区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是三者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应该一体化的考虑这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并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分有必要的。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对建设新农村的概括,是党对新乡村的美好向往。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生态、经济特征为一体的地域综合体,具有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决定了国家的贫富差距,只有乡村的逐步发展,国家贫富差距才能逐渐缩短。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的矛盾在乡村上最为突出。并且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是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就需要人才,培养一批对农业有兴趣的人才,才能使农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实行创新,使经济得以发展。只有在农村的生活有所改变后,更多的农村问题才能更好的改善。这样就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使农村的产业能足够人们安居乐业,让人们有更多的雄心去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然后使农村成为一个让人们听到就让人羡慕的地方。
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精准扶贫是先锋,它提前为农村人们带去了产业的资金链和相关产业技术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贵州省都匀市的乡村之前是只有一个,就是人们自己去摸索出来的农作物,但是自从精准扶贫开展以来,政府分配了许多专业人士为农民去调研考察当地的土壤,为农民们提供了很多更符合他们当地生产的农作物又能提供农民的收入的作物。只有农村的生活发展了起来,农村很多的留守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因为在农村有的收入和盼头,年轻人们才不会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在家里不仅可以赚钱也可以陪着孩子长大,照顾老人养老。
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下回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是继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之后,党提出的又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理念。这对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精选篇二
摘要:农业保险作为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进农村社会治理、保障农民收益等具有重要作用。如何立足完善现代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夯实农业保险这块防范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基石,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基于山西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山西省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路径。
关键词:农业保险;险种;保障程度。
近年来,山西省银保监局引领保险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农业保险服务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如何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确保农民旱涝保收、年年有余,值得相关从业者进行深入思考。
1 山西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基本情况。
1.1 承保机构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一是承办农险公司不断增加。20_年,山西省共有7家财险公司承办农险业务,包括人保财险、国寿财险、中煤财险、太保财险、大地财险、天安财险和华农财险。二是农险产品基本满足全省农业风险需求。20_年,山西省使用的农险产品共有175个,其中人保财险山西省分公司71个、国寿财险山西省分公司57个、中煤财险山西分公司30个。三是相关保险机构通过在中心乡镇设立服务“三农”的营销服务部,在偏远乡镇建立“三农”保险服务站,在行政村或社建立“三农”保险服务点,打造覆盖乡村、深入农户的服务网络体系。目前,山西省共设立“三农”服务部97个,“三农”保险服务站1149个,“三农”保险服务点6349个,共有农村保险服务人员12308人。
1.2 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投积面积逐步增长。山西省的农业保险种植业主要包括粮食、棉花、油料、水果、疏菜和中药材等,占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58.9%;养殖业主要有猪、羊、牛、驴、骡和马,投保46.15万头(只),占总存栏的2.87%;森林(公益林)投保面积占应保森林面积的100%。二是农业保险保费收入逐步提升。政策性保险中,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比79.79%,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比16.72%;商业性农业保险中,保费收入占比仅3.59%;产业保险收入中,种植业保费收入占比81.29%,养殖业保费收入占比7.15%,森林(公益林)保费收入占比11.41%。三是农业保险保费减免政策逐步推广。自20_年以来,山西省保监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两减四推一倾斜”政策,针对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减免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自缴保费。目前该政策已在全省贫困地区扩展推广实施,保险机构已在10个深度贫困县开展减免贫困户个人自缴保费模式,不断降低深度贫困地区保险费率。
1.3 农险产品不断创新。
一是山西省实施了农业农村部金融创新谷子天气指数综合保险试点和马铃薯收入保险试点项目,在如何更好地推动农业保险服务特色现代农业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二是督促相关保险机构加大农险产品研发力度,加快由直接物化成本向完全成本的转变,满足农民日益增长扩大承保风险的需要。20_年,山西省保险业因地制宜地研发了农业综合保险、苹果期货保险、玉米期货保险和玉米价格指数保险等13个创新型农险产品,实现保费收入6974.73万元,为全省26.37万农户提供了105.43亿元风险保障。三是扩大特色农业产品保险以奖代补范圍,推动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对优秀返乡下乡人才从事的种植养殖业个人承担的15%~25%的保费进行全额补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2 山西省农业保险存在问题。
2.1 农业保险基础工作有待夯实。
一是基础信息管理有待加强。山西省农业的基础信息和数据管理系统不完善,有待加强。如土地权属信息不准确,保险机构难以准确定位承保农作物的位置和面积,致使承保和理赔信息不够精准。二是基础服务工作有待加强。山西省大多数从事农业保险工作的人员都是兼职或临时抽调,知农时、懂农事的专业人员很少,很难在有限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承保和理赔工作,工作效率与质量难以保障。三是基础数据管理有待加强。农业保险的投保、补贴和执行等基础数据积累不全面,缺乏相应的数据分析手段与工具,无法对农业保险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性分析,对农业保险的未来发展缺乏有效的决策支持。
2.2 农业保险产品供给和需求存在错位。
一是农业保险产品供给和需求存在错位。主要表现在大多数保险产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的保额费用低,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如玉米保险金额360元/667m2,而实际生产成本约600元/667m2,无法覆盖基本的物化成本,农业保险保障力度与农民需求存在差距。二是保险赔付条款设计不合理,影响农户投保积极性。如玉米保险赔付条款设计中未将野猪、野鸡等破坏造成的损失纳入保险保障范围,造成农户投保积极性不高。三是蔬菜类保险单一。保障范围仅为棚膜和棚架,因灾导致棚内蔬菜生产遭受的直接损失未纳入保障范围,保险公司产品的设定与蔬菜种植户的需求之间不对称。
2.3 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由于农业大灾具有概率低、损失大等特点,需要建立和探索大险分散机制,有效解决贫困户无力参保、涉农保险经营亏损等问题,确保农民的利益。二是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的建立、计提、使用、积累和管理等工作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促进农业保险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地方性特色农业保险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如红枣在山西省贫困地区种植面积较广,但此保险仅有市县财政补贴,省级财政仅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鼓励,农户参与积极性积不高。
3 解决路径。
3.1 进一步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促进农业保险发展。
一是指导相关保险机构与政府部门沟通,提高其对农业保险宣传的重视程度,引导政府和农民充分认识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进一步提高保险宣传意识,特别是加强对县、乡、村级干部的农业保险知识培训和教育。二是督促相关保险机构加大对农业保险教育宣传工作力度,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借助各村扶贫工作队等渠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面对面向农户宣传讲解,增强广大农民和经营者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通过送服务下乡,让农业保险进村入户、家喻户晓,从而扩大农业保险的社会影响,让广大农户真正体会到农业保险的优越性。三是将农业保险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大农业保险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参保意识,从而提高农业保险的参保率。
3.2 进一步提高主要险种保障程度。
一是指导相关保险机构加大调研力度,深入分析研究主要险种的经营情况,进一步科学厘定保险金额,在不提高保费的基础上,从扩大保险责任、提高保险金额等方面,探索提升主要险种的保障程度,满足农户生产经营实际需求。二是引导保险业主动沟通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山西省特色农险经营实际,进一步加大省级财政“以奖代补”力度,增加补贴险种和资金投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户的积极性,切实减轻农户负担,推动特色农险可持续发展。三是督促相关保险机构继续落实农业大灾风险相关规定,并根据银保监局统一部署,适时启动完全成本保险试点工作。
3.3 进一步加强农业保险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鼓励相关保险机构不断加强农村服务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网点的服务能力建设。二是引导相关保险机构在承保理赔过程中,推广使用无人机、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远程验标和查勘,改变种植业传统验标和查勘方式,切实提升农业保险服务质量。三是鼓励市县开展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险种。鼓励各市、县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特点、风险需求等情况,结合自身财力状况,自行选择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由市、县政府给予一定比例的保险保费补贴,逐步建立健全适合当地、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县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
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精选篇三
摘要: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阐述农民—职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内涵,探讨新型职业农民身份、地位和作用,并将其分为5种,剖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教育面临的6个难题。据此,提出8项法治保障建议:各级政府要制定有效可行的培育规章制度、制定统编通用公用教材与各地专业的实用教材制度体系、鼓励完善培育职业农民的师徒新路径制度、建立与完善师资队伍库建设管理制度、完善网络媒体教育培训培育制度体系、建立完善培训培育与农事基地融合发展的制度、实施题库考核认定制度和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的财政扶持与监管力度。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法治保障。
一、新型职业农民内涵历史由来及种类。
(一)新型职业农民沿革1.农民。农民系指长期务农的劳动者。《谷梁传•成公元年》就有“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农民,有商民,有工民。”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实施,形成了我国城市与农村户口的管理体制,农民就是“农业户口”者。学术界用职业的角度界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就是农民,否则不是农民。泛指家庭经济主要来源于农业农村劳动者。1980年后,根据农民产业重点被称粮农、菜农、果农、花农、菇农、棉农、茶农、养殖户、专业户等;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农民的身份是“社员”。2.新型农民。是农村农民的农业发展的带头人,系指有科学文化素养,现代农业生产与管理技能,并主要以从事该职业为收入来源的居住农村地区或集市的农民。简单说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或者称农商。最早出现在农业农村部《关于做好20_年科教兴农工作的意见》{农科教发〔20_〕3号}第六部分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3.职业农民。是从“工人”的职业概念而切入,特别是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引出“农业工人”。泛指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职业人,而不是户籍身份。最早提出是20_年11月10日,《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农人发〔20_〕11号}中提出培养对象是“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等领域的职业农民。”4.新型职业农民。20_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后连续提出。20_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立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需求,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做出了明确部署。《“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_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超过2000万人的发展目标。至此,经历由农民—新型农民—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沿革。新型职业农民具备新型和职业双重融合,体现知识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有机融合。即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从业人员。
(二)新型职业农民内涵1.新型职业农民身份。体现了农民由户籍身份称呼转变为职业的新身份,农民逐步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有奔头有尊严的“绿领”。标志着农村人才培养从全面普及提高、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重点的农民培训,到以农村精英为重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转变。新型职业农民更具农商的特征,即市场导向,适度规模或者专业服务者。从兼业向专业、从被社会歧视地位向平等的转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政策术语也经历了由培训—培养的转变。2.素质。主要特征表现在高素质和生产技能的农民特征,这是与传统农民的根本区别。20_年3月,在两会期间明确要求大力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代善创新、敢创业的“新商农”;经教育培训出来的爱农业、有经验的老农新型农业经营骨干分子;有高学历、想务农的“知农”;也有满腔热情在城里打工返乡的创业者。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还需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具有承担责任。3.作用。新型职业农民作用体现在新型经营主体的个体形式和主体力量,明确展示了未来谁来种地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发挥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的新动能。是人才振兴的对象,是寻求新时代农村发展赋能、推进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基本力量。他们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践者,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三)新型职业农民种类1.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活跃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经济体中,以此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劳动力(农业雇员)。属于产中直接从事生产者,掌握农业专业性生产技术,并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2.农产品经纪人。也称农村经纪人,商(菜、粮等)贩,把农产品对外销售出去,收取双方的服务费用。活动在生产农民、供货商、销售商和技能人员之间。3.生产资料供应商。指种苗、农药、化肥、农膜、农机具等生产资料销售供应商,提供专项作业服务,如机插秧、机打药等。4.农业技术推广员。负责生产田间技术推广与生产常规指导人员、信息员、病虫害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5.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主要是专业(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事生产企业负责人等。其占有一定土地与设施装备资源,有专业技能、管理经验与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管理。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面临的难点。
(一)农民整体结构性素质偏低受全球传统农业因素影响,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流向了城市。农村劳动力构成呈现妇女、儿童和老人,属于“386160”部队,特别是以留守中老年人为主,劳动者结构上素质就处于劣势。职业农民类型繁杂,至少分五种类型,专业面向全社会产业,且跨行业。新型职业农民的层次千差万别,需要进行差异化的培训。这一现状为提升农民素质增加难度。
(二)农民个体主观上缺乏进取精神许多农民存在不思进取,满足现状,等靠要倾向突出。不善于学习、不愿接受培训,对学习缺乏兴趣。常有各级免费培训学习,不给礼物,甚至不管饭都不愿去,能自己肯花钱学习那就太稀少了。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的主观动力。
(三)遵纪守法意识淡薄法律法治观念淡薄,过度利用法律庇护自己,牵涉自身利益,甚至歪打官司斜告状。明知违法违规也不去顾忌。无理上访、心明镜也强词夺理。培育爱党、爱国、爱农村的新农民思想道德征途颇为艰巨。
(四)经营管理理念更加滞后乡村振兴迫切需要提升规模经营,生产规模越大对对经营管理的需求就越迫切,特别是把技术融入经营管理中。一项项技术,如果没有必要的管理,技术就难以实施落实。而恰恰农业还普遍重技术,轻管理,同时农业管理人才也奇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新型职业农民,便是当今时代背景下的这样一支“三农”乡村振兴工作队伍,是破解振兴乡村的核心瓶颈之一。
(五)培训供给与需求脱节难以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现行培训机构表现是供给与需求脱节,供给者会什么,就讲什么。培训提纲罗列的也不一定真的按课程计划实施,想办法找到哪个最省钱最廉价的授课老师。安排教师是培训目的与培训机构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为首,多以农业生产技术为主、经营管理薄弱。而对文化素养、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等内容涉及极为稀少。密切当地农业特色,特别是气候与农作物生态特性,特色乡村(旅游观光)产业也须加强。也有盲目照搬别人课程,与需求没有契合度、无地域特色实效性不强,大多以理论层面的知识为主,甚至空谈理论。生产需求的实践技能知识比较薄弱。生产实践技能匮乏,特别是师资匮乏,冒名充当名师现象严重,这些都是现实难题。
(六)培训经费不及时到位与不能有效利用首先是经费下拨困难,培训经费实行保障制,需要培训机构得到培训人员数量后下拨,但经费是不能及时拿到的,有的需要提前做账,甚至事情没做要先把发票开了,好报账拨款。这样就难免作假,有限经费不能使用在刀刃上。有些培训机构培训结束,财政部门还是迟迟不给兑现经费。经费管理混乱,经费得不到有效利用。政府管理上存在将职业农民培训当成项目争取,到手后想尽一切办法把经费最大留给自己,巧立支出名目,目标服务自身设施,利益觉得合不上就不承办项目的现象。对专家讲课虚报克扣等违规违法等暗箱操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专家授课积极性。为保障农民学员数量,借外出考察实地学习,考察走形式,千方百计插观光旅游。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法治保障建议。
(一)各级政府要制定有效可行的培育规章制度国家和省市县农业部门要强化组织领导,及时制定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当年计划当年要有效落实与实施。通过立法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项长期稳定的制度,并赋予新型职业农民终身受教育的权利。衔接开放社会科普、教育、培训机构给予提供优先优惠和必要的免费学习调研便利政策。制定满足农民需求的定期、持续培训培育,建立经常性培训及跟踪服务的制度。明确经常性培训的关键内容、方式方法、培训机构、经费投入和保障措施。建立与干部继续教育、工人岗位培训相类似的新型职业农民全员经常性培训制度。实施技术到现场和跟踪指导服务,培育内容以农民需求为中心,给农民更多自主权与选择权。建立鼓励终身自学的政策制度,特别结合自身所需,充分调动鼓励他们的自学自觉性。树立典型强化引导,有效结合自身需求的高效自学与培育激励机制。增加自己选择学习的主动权。
(二)制定统编通用公用教材与各地专业的实用教材制度体系政府可根据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技能特点及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制定教育培育统编基础培育教材,省市专业技术教材,鼓励农民自己选择购买教材。首先,要搞好通用教材,现行市场教材非常杂乱,不实用问题突出,甚至根本就没有需求应用价值,过多地空谈理论。一发给学员就是十几本,是免费,但很多农民就看看封面,大致过目一下,根本就没有看的必要,更甚者连拿走都不拿,随便丢掉。老师培训的内容,农民需要的确没有书。所以,形式上无用的教材极为普遍。应建立通用教材国家层面统编,专业教材省市统编,鼓励在教材上让农民自选自购补贴模式,使培训教材实用价值不断提升。
(三)鼓励完善培育职业农民的师徒新路径制度开展师徒传授长期模式,可以选拔有专长的专家、科技工作者、企业家等专业人士为师傅,新型职业农民为徒弟,通过立项实施、爱心奉献和企业资助实施运转,更能发挥传授效率和培育学习效果。采用一带一、一带多,群代群模式;面授、现场传授、线上传授等方式。特别是按照主席在20_年曾批示“老科技工作者人数众多、经验丰富,是国家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培训人才,要发挥老科技工作者有时间、有技术、有爱心,乐于奉献的优势,是解决授课师父培育人才匮乏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建立与完善师资队伍库建设管理制度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师资至关重要,师资选拔与不断教育培训,竞争上岗,监督和促进师资素质提升体制迫须建立。杜绝控制缺乏实战能力师资,增加培育效果。建立和完善对师资的资格考核评价制度,实行进入与退出机制。
(五)完善网络媒体教育培训培育制度体系把网络媒体教育培训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备路径之一确定下来。明确培训依托线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申报系统”资源与线下各地职教中心开展的农业技术提升,有效利用“云上智农”等app提供的线上精品课程。建立微信群、公众号、专业网络、网上培训等作为必要的培育学习路径。线上农民培育云平台应该打造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另一个重要阵地,农业农村部已正式启用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将打通农技入户的最后一米。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将伴随着乡村振兴而逐步完善。
(六)建立完善培训培育与农事基地融合发展的制度为了充分体现新型职业农民的实用性非常强的特点,需建立实训基地,由各级政府筛选扶持农事企业,承担实践实训基地场所,并配备有本企业优势产业兼职教师。这种基地要承担起科普与新技术培训、装备展示、成果转化、技术示范、试验研究、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决策咨询、设备维修、农事设计等功能,让新型职业农民在这个基地上,能实地学习、研发创新,提升实际运营能力。建立和完善新型经营主体的农事企业,鼓励他们的科普动机、推进科普途径与作用,充分发挥其优势,助推新型职业农民发挥职能作用。规定培育者在农事企业中解决其企业问题的同时得到培养和提升,而不是仅仅学些表面花架子,实行农事企业与职业农民相互促进的融合发展模式。
(七)改进认定管理办法和实施题库考核认定制度认定管理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基础和保障,他们只有通过认定,才能确认其是新型职业农民,之后进一步享受特殊政策扶持。目前考核认定,如职业农民的考核实际上形同虚设,考题本身就是全公开的,只是照答案抄一遍。有的连答案都不会抄写,由人代抄写。题目本身也常缺乏知识技术要点,讲授人再水平不足,怎么能讲好,农民怎么能学好。建议集中全国或全省精锐力量、因地制宜建立考核认定题库,如学习汽车驾驶员理论与实际操作科目考试一样,由计算机抽题,电脑答卷评分。这样对学员和师资、培训机构都是一个检验和考核,才能真正激发提升他们的内生动力。当然建立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考核制度,也必须设置科学合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的门槛。
(八)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的财政扶持与监管力度有必要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立法中明确其经费的投入与监管,经费纳入地方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支出,以保障经费来源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特别是加强项目资金政府信誉制度的落实,避免经费挪用,及时落实到位,可以实行报账制度。规范经费使用科目与标准,经费使用实施银行直接划拨到底,避免现金报账,如涉及教师劳务费直接进卡等措施监管。培育亿万懂农业、懂技术、懂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和重要保证。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该领域法治建设进行探索,将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有序进行,有利于农民自身受教育权利的实现。
参考文献。
[2]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及其成长环境”20_年3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座谈会”上的发言提纲(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
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精选篇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崇。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周易·贲卦·彖传》中解释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和生活方式,要想振兴乡村,就得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便有了和活力,有了青山绿水和乡愁,有了希望和未来。
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精选篇五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遵循规律。如何掌握规则?首先是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国的乡村振兴之路怎么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
新时期中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哪些实际情况?横向来看,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户均耕地规模仅为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这种资源禀赋决定了“大国小农”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不可能所有地方都像欧美那样搞大农业、大机械作业。纵向看,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形成了以伦理道德约束为基础的乡村自治传统。许多习俗、村规民约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要顺应城镇化的大趋势,但也要认识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来说,无论工业化和城镇化走到哪一步,农村都不会消亡,城乡会长期共存,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会相互促进。独特的国情和独特的农业条件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一条独特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来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不能盲目追求短期成效,也不能脱离实际,盲目超前。去做一件又一件事情,时间久了,小胜利就是大成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决心,把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想好,防止走弯路,翻烤饼。
从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关系来看,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在付诸实践时,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农村地域广阔、乡村差异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现实特点。,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振兴措施,不能一个模式走到底。
从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看,要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深层次矛盾,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市场监管和法律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坚守改革底线,决不犯颠覆性错误。
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精选篇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稳步实施,乡村发展被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乡村振兴成就了美丽中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肩负起振兴农村的重任,帮助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的精细程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中国,从根本上说,是本土的。”只有拥有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才会展现最真实立体的中国。从这个角度来说,农村繁荣导致国家繁荣,农村衰落导致国家衰落。要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振兴农村势在必行。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呼唤,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这样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广大青年应该有大作为,有大志向,自觉积极地肩负起乡村振兴的重任。这位领导多次寄语青年:“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人民,报效国家。”响应领导号召,中国涌现出一批为乡村建设做出贡献的积极分子——最美村官秦,放弃赴美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改善村民生活;“骑手”女司机严辞去上海的工作,骑行在大山里,为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当“青年”遇上“乡村振兴”,他们可以走弯路,也可以迎难而上。后者的选择,给了理想的钙,灵魂的根,技能的平台。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把理想种在土地上,才是年轻人报效祖国最正确的方式。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要把人生梦想融入时代潮流,让朝气蓬勃的青年与家国产生共鸣。我们应该参加农村建设,为祖国的发展做出无私的贡献。
农业和农村现在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广阔天地。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下乡,20年280万村干部为脱贫而奋斗。参加乡村建设是年轻人磨炼坚强意志的过程,是回报祖国的重要方式,是我们建功立业的舞台。要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中国梦。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战鼓已经敲响,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绝不是一句口号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责任,为振兴乡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精选篇七
星期天,爸爸带我去家乡探望奶奶,然后,我坐上了爸爸的摩托车,踏上了回乡之路。过了一个小时,我们就到了昌付(我的家乡)。
一到村口,只见一条宽阔的水泥路,马路两旁都栽了一棵棵茂盛的树。不一会儿,爸爸把摩托车开进了村,我一看,大吃一惊,问道:“爸爸这是我们的家乡吗?”“这儿当然是啦!”爸爸说。没过多久,我们到了奶奶家,一看,诶?奶奶家从低矮破旧的瓦房变成了三层小楼房了呢?我疑惑不解的进了奶奶家,一进奶奶家,我发现奶奶家有好多家电:空调、电视、电饭煲,这下子,我忍不住对爸爸说:“爸爸这几年来,家乡的变化蛮大的吧?”
爸爸深受感触的对我说:“是的,那就让我来根你讲讲家乡的过去吧!三十年前,爸爸比你苦多了。那时,我们一日三餐都吃不饱,因为我们每餐只能吃霉豆腐、萝卜干、盐菜,每到家里来客人了,才有肉吃。我穿的衣服都是哥哥、姐姐穿过的,而且是缝了好多个补丁的衣服。爸爸以前住的是瓦房,就是用红砖、破瓦做成的,有的时候下大雨,在房子里都会淋到一点雨。在我的印象中,我们走的路都可以不叫路了,叫泥坑。所以,有很多人情愿走草堆,都不愿走这条路。”
我似乎明白了一些,接着说:“三十年的今天,我们每天都可以吃到肉、鱼、鸡,衣服呢?五花八门、五颜六色的,漂亮极了!我们现在都是住在三四层楼房里,更别提路了,当然是宽阔的水泥马路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人们吃穿住行的条件越来越好了,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我情不自禁的感叹到:我的家乡在变化,我的祖国也在变化。希望家乡会变得更加富裕,祖国能变得更加富强!
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精选篇八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人才兴则乡村兴,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需要且必须要有农民的积极参与。《*********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其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的内生发展能力整体水平较低,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够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激发和培养农民的内生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投身乡村建设,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1.1培育农民内生发展能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坚持乡村全面振兴的原则,要“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人才为先。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实现,需要农民具备现代的、科学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相关知识和能力,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民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更好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农民需具备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素质和综合性能力。培育农民以内生性经济能力、政治能力、文化能力和社会能力为组成要素的内生发展能力,则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
1.2培育农民内生发展能力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人才振兴是关键。乡村振兴为了农民,同时也必须依靠农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要把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民内生发展能力,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通过创新培养方式、拓展培养渠道、完善培养机制,加大培育乡村本土人才,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方能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及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培育农民内生发展能力,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有利于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落实,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2农民内生发展能力的现实困境。
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农民的内生发展能力整体水平较低,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普遍存在着经济发展能力较弱、政治参与能力不足、文化素质能力较低、社会交往能力不强等现实困境,严重影响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
2.1经济发展能力较弱。
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民的经济发展能力较弱。农民本身具有的资源有限,难以依靠自身能力获取有效的信息及资源,无法准确判断市场变化,从而有效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具体表现在:一是生产决策能力不够。无法有效掌握农产品市场供需变化,难以及时有效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生产决策,对市场变化信号不敏感,易导致生产决策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等问题;二是生产技术能力较低。“我国大部分农民靠经验务农,其科技意识不强、科技应用能力薄弱、科技素质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农民多信奉经验主义,固守传统的种植方式和机械的重复农业生产,科学生产意识欠缺;三是经营管理能力不强。大多数农民的农业生产活动为个人经营、自给自足型,单个农民难以克服市场竞争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的局限,只能生产初级农产品,农业生产粗放分散,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困难;四是市场风险承担能力较低。受市场变化以及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生产活动面临的风险因素较多,由于农民的资源禀赋薄弱,大多数农民的风险意识不强,抗风险能力较低。
2.2政治参与能力不足。
总体来看,“我国农民普遍存在参政意识不强、法律观念淡薄、维权能力缺失等问题”。一是政治参与认知不足。在实地调查与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农民的政治素养较低、政治参与意识不强。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许多农民表示不太愿意参加如村委换届选举、村里重大事务决策等工作。对公民权利和义务认识不足,往往只关注自身利益,对公共利益态度冷漠。许多农民表示不想过问村里事务,认为村委会“做什么”和“怎样做”与自己关系不大,主人翁意识不强;二是法律知识缺乏,法制观念淡薄。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大部分农民对法律知识缺乏了解和认知,知法、用法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三是维权意识不足,维权能力缺失。多数农民对国家的政策了解不够,缺乏对自我权利的认识,维权意识不强。当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通过合法的途径进行维权,维权能力缺失。
2.3文化素质能力较低。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农民中文盲、半文盲还占相当的比例,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知识相对匮乏,文化素质较低,直接影响着农民接受新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农民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与外界交流较少,思想保守,安于现状,求知欲不强。由于农村文化服务资源严重不足,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难以满足。因农民自身知识、技能以及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局限,在闲暇时间里,大部分农民没有主动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的意识,多以打牌、打麻将、看电视、闲谈等方式消磨时光,甚至出现赌博、酗酒等不良现象。由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匮乏,一些农民的封建迷信思想严重,阻碍其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农民整体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低下。
2.4社会交往能力不强。
参与社会交往是获取信息、资源并吸收转化为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农村地域的限制以及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民思维局限,眼光狭隘,其参与社会交往的机会不多。农民交往范围相对狭窄,且多为熟人生活圈,接触、了解新事物的机会有限,信息渠道难以拓宽,人际关系资本难以积累。农民对通过交往提升、发展自身的意识不足,参与社会交往以及寻求社会合作的能力也不强,难以获取外界的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支持,不利于推动农村生产、生活的提升以及农民素质的提高。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激发和培育农民的内生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通过教育引导、培训提高、培育储备等多种途径和措施,不断提升农民的素质和能力,将其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夯实农民职业化转型基础,发展壮大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培育农民的内生发展能力,“既要在‘培’上下功夫,也要在‘育’上做功课”,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满足农民在理念、知识、技能等方面提升的需求,通过增强农民的内生发展意识、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措施,进行精准的能力培育和政策支持,全方面多维度培育农民更具有内生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3.1增强农民的内生发展。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意识。
培育农民的内生发展能力,首先需增强农民的内生发展意识。一是强化农民主体意识。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要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充分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以及自身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中的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建设者,通过辛勤劳动助力实现乡村振兴。二是培育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为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农民要主动了解市场、适应市场并积极开拓市场。因此,需要更新农民传统农业发展理念,破除小农意识,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培育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谋取利润以及促进发展的经济能力,提升农民的市场竞争、应对市场变化以及市场开拓的能力。
3.2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培育农民的内生发展能力,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要求,将现代科技和经营理念引入农业,在资金投入、资源配置、政策支持、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保障,提升农民的生产技术能力及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同时,需要不断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和全面升级,“探索农业发展新业态,延长农业产业链”,整合农村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不断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
3.3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素质和能力,进而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增加农民之间的互动和交往,提高农民的交际能力,提升农村凝聚力。一是开展农村文化系列活动。组织开展好农村传统节庆活动、民间艺术活动、文化下乡活动等,营造积极、向上、健康的文化氛围,让农民更好地接受文化艺术的熏陶和教育,一方面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增强农民的精神力量,并促进农民在文化交流活动中增加互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二是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增加投入,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的建设、使用和管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并做好古村落、古民居、古庙、祠堂等文化景观的保护、维护和修缮,保存乡村的共同记忆,凝聚农民情感;三是重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农民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利用传统文化发展经济的技能以及挖掘文化价值的能力,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景观、资源和民俗文化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和各类创意产业,并和新兴产业建设结合起来,延伸文化产业链,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
3.5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民内生发展能力的培育,还需整合资源、促进合作,为农民内生发展能力的培育创造良好的条件。整合乡村发展的内外资源,充分利用政府、市场、社会和网络等资源和力量,将其转化为农民内部发展和建设的能力。一是发展农民合作社组织。拓宽农民组织规模和范围,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创办“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合作社联盟、小农户等”加强农民合作,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民的组织合作能力。并调动政府、市场、社会等力量的共同参与,促进农村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克服单个农民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足的劣势。二是加大农村电商建设力度。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电商环境。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设施,推进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加强农村电商培训,提升农民网络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帮助农民获取更多的信息和发展机会,并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和销售,推进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农村房屋转让合同协议书(实用11篇)
- 2023年师德观察结论(大全9篇)
- 2023年少先队大队委竞选演讲稿200字精选(通用14篇)
- 2023年网络的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模板8篇)
- 2023年小学大队委竞选演讲稿1分钟(优质10篇)
- 2023年卖机票的通知 机票通知短信(二十九篇)
- 2023年给别人的情书(模板11篇)
- 2023年加盟商处罚通知(实用8篇)
- 国际贸易专业规划方向(通用10篇)
- 仓库拣货优化方案共几项内容 仓库拣货优化问题数学建模六篇(实用)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
相关文档
-
农 民 参 与 乡村建设方案14篇(优质8篇)33下载数 521阅读数 -
最新中国
农 民 的现状与 未来(汇总9篇)10下载数 789阅读数 -
与 农 民 党员交流心得体会(优质9篇)31下载数 512阅读数 -
2023年村
民 承诺书参 与 (模板20篇)47下载数 135阅读数 -
农 村民 宿参 观心得体会简短(大全12篇)17下载数 450阅读数 -
2023年
农 村民 宿参 观心得体会精选(通用8篇)43下载数 992阅读数 -
农 村民 宿参 观心得体会(实用11篇)35下载数 285阅读数 -
农 村民 宿参 观心得体会精选(优秀16篇)29下载数 863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