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做出相应的改进和调整。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和成就有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描述。以下是一些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总结范文,推荐给大家。
t1类学术期刊论文篇一
挤出效应是经济学的术语,意指一部分资金的投入对另一部分资金形成压力,从而将后者挤出市场。借鉴这一术语来考查学术期刊的来稿及采用情况,会发现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简单地说,就是一些稿件的增加对另一些稿件形成压力,从而减少后者采用率的一种现象。
一、稿件“挤出效应”的表现。
1.功利性稿件对正常来稿的排挤。
所谓功利性稿件是指有明确功利性目的的来稿,如职称论文、研究生毕业或学年论文、科研任务指标性论文等等。毋庸讳言,有相当大一部分功利性稿件是应付之作,缺乏新见,甚至陈旧过时、模仿抄袭。这些稿件对正常来稿已经造成了负面影响:其一,影响审稿。审稿人精力和时间有限,功利性稿件量多质次,审稿量却多于正常来稿,造成了审稿资源的浪费。其二,影响采用。两篇水平相当的稿件,如果只能选用其一,在知情的情况下,编辑部大多会选择功利性稿件,显然,这对正常来稿有失公平。
2.内稿对外稿的排挤。
在高校学报中,内外稿有很大的分别。早些年,学报主要刊发的是本校人员的稿件,校外来稿录用很少。内稿对外稿的排挤,充分体现在内稿的优先权上。不仅是同等水平的稿件内稿优先,即使是内稿稍逊一筹,如能修改后发表,也会是内稿优先,这当然是因为学报作为学校资源,“是为本学校老师办的”。这个观念,在作者中有,在编者中有,在学校(报)管理者那里也有。不难想象,外稿的投稿量大于内稿而刊发量少于内稿,加上人情关系的影响,最后能够被采用的正常来稿是少而又少的。而内稿作者心理上存在着投外比投内更好的倾向,结果学报接受的内稿大多是不便外投或外投退回的稿件。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质量相对较高的外稿还是要让位于内稿。
二、稿件“挤出效应”的影响。
学术期刊对功利性稿件与内稿的宽容或许是可以理解的,但客观事实是,期刊的`容量是有限的。对功利性稿件和内稿的宽容,是将稿件的学术水平向后退了一步,“挤出效应”对稿件流向和刊物本身都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1.对稿件流向上的影响。
这里有两个方向的流动。从正向说,优秀稿件、专业研究的稿件流向权威刊物及核心期刊。为了文章能被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刊载,研究者总是将其最好的稿件投向这些期刊。与此相对应的,从负向上说,就是由于政策的导向,加上学报内稿的优先权,自然地造成低水平的稿件大量流向本校学报和一般学术期刊。
2.对刊物的影响。
首先是对核心刊物(和一些国家级刊物)的影响。优秀稿件向优秀刊物集中,这本应是值得庆幸的事,其实不然。与稿件水平的提高相比,功利性目的可能提得更高。为了能被有特别意义的核心期刊所刊载,作者们早已展开“公关”了,核心期刊面临庞大的关系稿、人情稿难以招架。其畸形发展已为人诟病。
其次是对为数众多的高校学报和其他一般学术期刊的影响。当低水平稿件大量流向这些期刊之时,它们面临着一种奇怪的“稿源充足而可用稿枯竭”的矛盾。没有好的稿源,刊物难以进一步提高质量,其发展空间无形中受到扼制,从长远看难免有生存之忧。学术期刊的优胜劣汰并不难理解,但可悲的是,目前的这种“挤出”,不是市场和学术的作用,而是体制的作用,是人为的结果。
顾名思义,学术期刊应当是为深化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推广学术成果而创办的期刊。在明确的定位下,学术期刊应当选用能反映自身特色、表达栏目内容、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及新意的稿件。所以,学术期刊对其来稿的审理和采用,除去政治上的把关外,应该只考虑学术因素。而如今,受稿件挤出效应的影响,一些稍有名气的刊物,副教授以下职称作者的稿件根本就不送审,职称、学历这些非学术因素成了稿件初审的标准之一,研究者在学术期刊的门口就被挡住了。这对那些真正潜心于学术研究的人、对那些新生的学术研究的力量、对学术研究本身都是一种伤害。不难想象,受功利左右的“学术”,回避公正的“学术”,对学术研究本身有着怎样深远的消解、破坏意义;在“学术繁荣”的表面下,学术的贫乏、创新的缺席,对学术期刊来说又会有多么深刻的消极影响。
三、解决稿件“挤出效应”的对策。
显然,出现稿件挤出效应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一是政策(体制)方面的,如职称政策、学位政策、科研政策等等;二是认识方面的,如作者对一般学术期刊的低估,普通高校对本校学报的把持;三是期刊本身的,如期刊定位不当,无特色栏目,编辑方针不鲜明、意图不突出等等。
学术期刊本身是应该存在一个挤出效应,但它应当是高水平、高质量稿件对低水平、低质量稿件的挤压与淘汰,是那种正常的自然的挤压与淘汰。解决目前存在的不正常的“挤出效应”,笔者认为应当主要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2.走专业化和特色化道路,培育学术期刊品牌。
一些综合性学术期刊目前基本上还停留在相互交流的地步,发行量都少得可怜。因为性价比太低,无法满足个性化的需要,因而对个人根本没有吸引力。要改变局面,必须先从“综合”上动刀子,切下赘肉,丢下包袱,固定栏目,明确特色。学术期刊一定要有学术个性,要以“唯一”求“第一”,“与其开百货公司,不如开专卖店”,宁做“焦点访谈”,不做“新闻联播”。[1]这才是学术期刊的生存之道。而且,专业化本身就可以抵挡大部分的功利性稿件,在同一学科来稿的对比中,自然淘汰低水平稿件。
3.高校学报需要转变观念。
在学报办刊宗旨中,有两点是导致其处于非学术的学术期刊境地的原因,一是“主要反映本校最新科研成果”,落到实处这就是内稿为主、内稿优先;二是综合性,不论社科版、自科版还是综合版,都是多学科的大拼盘,其结果就是千刊一面。学报主要反映本校最新科研成果,这个旗帜实质上是对低水平重复的鼓励。学校是否需要这样一个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平台,它是否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在网络时代,有没有更好的反映本校主要最新科研成果的方式等等一系列问题令人深思。笔者认为,大学需要学报,应当是将它作为促进学校学术文化(科技)发展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展示本校成果的窗口;学报应该是学校文化的一个品牌,一种文化(科技)影响力,它可以从学校本身的优势、校内知名学者的影响、本地经济文化历史的特点等等众多方面寻找适合它发展的方向,但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重要的是它能够代表学校的活力、反映学校的文化信念,影响受众,并为受众所喜爱。它的作者群、读者群都应该以外为主,而不是自己办给自己看,竭泽而渔。
至于政策方面,如改变政策上对核心期刊评价角色的曲解、改变职称评聘中对科研成果的不合理要求等等,就不是学术期刊本身力所能及的事了,不书。
我们期待着学术期刊中的挤出效应向着合乎学术精神和学术规范的方向演进。
参考文献。
t1类学术期刊论文篇二
产业链的概念属于产业经济学的范畴,是指同一个产业中不同分工环节依据产业自身的时间、空间、相互关系组成的链条式的结构形态。当前,数字出版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用链条结构已经无法准确描述,各节点之间的交互关联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链条更加复杂多变,如果用数字出版的生态环境来描述成员间的相互关系可能会更加准确。
传统出版产业链中,出版企业作为连接作者、印制单位、渠道分销商和读者的核心纽带承上启下,主导产业链的运营,只有出版企业与上下游各环节均发生关联,成为天生的核心节点。英美20世纪90年代基本形成了以几大出版传媒集团为核心的高集中度的产业结构。虽然行业巨头为市场贡献了绝大多数的畅销书和行业产值,但这一产业链条的弊端是压抑了中小出版商的生存空间,行业创新能力下降,客观上推高了书价,给其他行业外资本在数字出版领域留下了赶超的空间。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网络渠道不断做强,加上各种电商、平台对书业流通领域的渗透,在资本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新兴渠道在行业内地位越来越高,逐渐掌握了与一般出版社对话中的主动权。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构成中,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网络服务商、平台提供商、金融服务商、终端提供商分别负责内容的'创作、加工、出版、发行、管理等各个环节。各方关系复杂,功能交叉,他们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不再是简单的“内容为王”或“渠道为王”的一元结构,而是依靠掌握用户数量和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的能力来决定。
在数字出版的产业链中,作者到读者的途径更加多样。多种内容出口有利于出版资源价值最大化,使受众群体扩大,更有利于内容的传播。
1.1内容提供商。
内容提供商cp(contentprovider)是内容资源的主要来源和发起环节。
内容资源是出版生态链中传递的主要价值。在传统出版参与者中,内容提供是由出版企业完成的,占主导地位;在数字出版中,一方面,内容提供者的范围扩大化,个人、机构等都可以跨越出版社作为独立内容提供商;另一方面,内容提供商很难轻易的成为行业主导,内容提供者在价值链中的地位有所下降。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传统出版商已经错过了在数字内容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机。”
技术提供商是各种数字出版产业链中行业技术提供者和实现内容数字化以及数字版权保护的技术力量。
我国的数字出版最初是由技术提供商发起并推动的。如知网、万方、维普、龙源等传统期刊互联网出版和在线数据库领域的企业以及方正、超星、书生、中文在线等数字图书馆或电子图书领域的公司。现在这些公司多已发展为兼做内容的数字媒体提供商。
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数字格式、数字技术的发展都会使数字出版的走向和形势发生变化。
1.3网络服务提供商。
网络服务提供商是网络最终用户链接入internet的入口和桥梁,在产业链中居于中央位置,负责帮助内容提供商将息产品传播到消费者手中。
1.4平台提供商。
所谓平台提供商,是指汇聚内容资源和读者流量的平台建构和维系者。平台商从内容管理、内容发行、终端适配等各个方面帮助内容提供者完成数字出版,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内容提供者进行商业运营。
目前我国数字出版平台多数由技术提供商转型建立且仍处于投入阶段,实现赢利的不多,其中真正具有基础性和持续性的更是少之又少。建立数字出版平台周期长,要经过充分的准备,出版物的数字化转换、多终端适配等需要大量的工作,同时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等都还很模糊,所以平台提供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5金融服务商。
金融服务商主要起到电子商务的支付作用,是产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目前比较常用的网银支付和手机支付,需要金融业的各种支付端口与终端进行衔接,保证支付行为的安全、快速进行。以淘宝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在中国的兴起,为电子商务的进行提供了顺畅的、公平的第三方保证。
1.6终端提供商。
终端提供商主要指为数字产品用户提供终端或手持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的厂商,是实现数字阅读的设备保障。世界范围内主流的终端形式有苹果的iphone、ipad,亚马逊的kindle,基于安卓系统的谷歌、三星智能手机,以及新近加入的微软的平板等,中国的主要厂商有联想、华为等等。
1.7消费者。
消费者是数字出版业务的最终使用者,他们关心的是数字出版产品的价格、可获得性、信息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其阅读需求以及便捷的操作等。消费者忠诚度是其他各个环节都努力争取的目标,同时也是该数字出版业务成败的关键所在。
2产业链上下游关系。
出版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既有成员间的互利又要面对由于利益分配带来的矛盾。表现在相互关系的处理中,既有基于盈利目的的合作,又有对于资源和权利的竞争。可以说,各参与者以利益共享绑定的合作模式相对比较脆弱,任何一方的诉求发生变化都会打破整个平衡。无论是内容提供商、技术服务商以及平台运营商,只要拥有相应的竞争优势及资金储备,都会争取在行业转化过程中“通吃产业链”,从而取得数字出版产业的主导权,以增加垄断获利,扩大品牌和传播影响,保证自身在数字出版生态系统中的存续发展。由于投入其中企业的实力及行业演变的进程,内容提供商、技术服务商和平台运营商之间的博弈还会继续。
尤其是内容提供商与平台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由于数字出版不同于传统出版业运营模式,处于行业上游的出版社没办法直接面对终端的消费者,从而在产业链中处于一种十分被动的地位,另一方面,其收益也受到限制,使得内容商必须重新思考数字盈利模式,直接面对市场也好,选择开放后台数据自己运营也罢,尽快找回主体地位,获得合理回报应该是从内容角度对数字出版务实的考虑方案。对于运营商来说,掌握读者信息以及渠道垄断的几家寡头,在取得前期主导权的行业态势下,一方面不愿放下在产业链中逐渐增强的话语权;另一方面,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运营商似乎可以跨过出版社进行内容加工。前期投入的成本压力,巨大市场诱惑力,都是运营商不愿让利于内容商,两者的有效合作受到互相间的制约,有效性和协同性经常受到破坏和挑战,存在矛盾。
对于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究竟应该采取何种运营模式来发展,这些问题都有待各方人士来分析与判断。
t1类学术期刊论文篇三
2004年,欧洲杯、美洲杯、亚洲杯及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接踵而来,这些赛事在吸引全球观众目光的同时,也引起无数企业的关注,阿迪达斯、耐克、可口可乐等品牌通过各项体育赛事的耳濡目染早已深深的印在我们脑海里。而今天的中国企业似乎也要借机2004掀起中国企业的体育之风。
3月16日,中国石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赞助f1大奖赛的中国企业;3月26日,联想集团正式成为第六期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简称top10),这是奥运历史上中国企业首次获此资格;4月13日,海尔集团正式冠名澳大利亚墨尔本老虎篮球队,成为首家冠名国外篮球俱乐部的国内企业。
这些都表明,在走向国际的道路上,许多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体育营销为自己铺路。对于这些企业来讲,漫长的体育行销之路,仅仅是迈出辉煌而艰险的第一步。韩国的跨国企业―――lg电子就是凭借出奇制胜的体育营销策略在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马拉松”式的体育营销战略。
每当体育大赛来临时,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上铺天盖地的都是有关赛事的报道和图片,给人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越来越多的厂商认识到体育赛事已经成为品牌最好的广告载体。
lg电子1993年进入中国,从建立之初的“乐金”电子到1995年全球统一ci标识后定名的“lg”电子,如何能够让中国的消费者尽快了解这个企业并从心底真正接受这个企业,也是lg电子曾经面对的困难。
1998年的法国世界杯在中国掀起了一股足球热浪,借此机会,lg电子选中足球作为突破点,在1998年先后赞助举办了“中韩足球友谊赛埂”中鹤闱蚨钥谷沟榷嘞钭闱蛉事。随后,1999年的第二届“中韩足球友谊赛”、“2000年lg杯中荷足球对抗赛”、连续5年“lg杯中国足球超霸赛”的举办、2001年的“lg迎2008世纪之旅”足球奇人金光振先生从北京到广州颠球2008公里的申奥活动、2003年为“lg杯女足四国锦标赛”冠名出资赠物……到处可见lg电子灿烂的笑脸logo.这些持久的体育赞助和深入人心的体育活动使lg的笑脸标识迅速为中国消费者所熟知。
t1类学术期刊论文篇四
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主要指其具有的国际水准与国际影响力,也即是该期刊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国际同类期刊中所处的先进状态。衡量某一学术期刊的国际化程度一般包括其中刊载文章所包含的国际同类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出版原则符合国际标准与要求;编委队伍的国际化、海外发行机制的国际化;编辑人员具有较高的研究型素质;期刊经营具备规模化、市场化机制;期刊出版使用语言中英语占有足够比重等等。
学术期刊作为刊登特定专业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在宣传专业科学发展策略、普及专业科学常识、传播专业知识、发表专业科学研究成果等诸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学术期刊则是展示体育专业科学研究成就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宣扬体育文化的重要渠道与途径。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则具有“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重要使命,一方面国际上最先进的体育科学研究成果与历史上总结与积累的专业科学经验可以通过学术期刊传播到国内。另一方面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科学研究成果可以通过这一类专业期刊走向国际。国际与国内的专业与非专业人士通过学术期刊这一通道交流经验、相互借鉴、共同学习。其他国家的体育爱好者与社会大众可以通过学术期刊了解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程和民族特色。国内的体育从业人员及爱好者则能够通过学术期刊了解国际体坛的专业动态、发展方向,进而扬长避短,洋为中用,促进国内体育专业知识与技术的提高,扩大体育文化在国内的普及范围,提高国民的体育文化素养[1]。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程度的不断深入,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境界,达到了以往任何年代与时期难以企及的新高度。中国体育健儿在国际国内各项重大体育比赛中不断创造着新成绩、刷新着新记录,不仅早就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更成为了崛起在世界东方的体育大国。但是,与中国竞技体育频频取得令世界瞩目的好成绩相反的,是中国作为一个十三亿人口的体育大国,却既没有形成如欧洲那样成熟的足球文化,也不具有如美国般流畅的商业化运作的篮球文化。尽管中国的乒乓球、羽毛球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常常在各类重大国际比赛上包揽所有奖牌,几乎可以称为中国的“国球”,然而,中国却并不具备富于规模效应的'乒乓球文化或羽毛球文化。当国内的足球迷、篮球迷念念不忘欧洲的“曼联”、美国的“nba”,宁愿熬夜也要观看足球世界杯或nba季后赛时,中国自己的乒乓球和羽毛球比赛却始终无法掀起足以与之匹敌的乒乓球或羽毛球浪潮。[2]造成中国缺乏体育文化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不足。首先,中国体育学术期刊缺乏“跨文化”表现能力。具体表现在期刊所载文章绝大多数都是国内作者所创,国外作者的文章刊登不足。国内体育期刊在国际知名期刊检索名录中出现较少,比如著名的国外检索系统sci和ssci里中国作者的专业体育科研论文数量均不足百篇。刊载介绍民族体育项目内容的栏目与文章内容则基本局限于国内的传统民族体育,极少涉及国外同类题材。其次,国内体育期刊的英语翻译水平不高。英语作为当前世界流通最广泛的语言基本上被世界所有国家的体育学术期刊作为首选语言用以发表专业科研文章,而中国的体育期刊在英语应用能力上尚处于较低水平,仅以标题为例,国内不少体育学术期刊中标题书写不依照国际惯例,或是乱用缩写符号,比如分不清“olympicmovement”和“olympics”。“physicalconstitution”和“physicalfitness”混用。中文标题中出现“我国”时,英语标题也依样画葫芦用“ourcountry”而不是国际惯例用“china”等等。[3]第三,国内体育学术期刊运营模式落后。多数期刊缺乏独立性,仍以xx编辑部的形式存在,连独立法人的资格也不具备。这种单打独斗且一盘散沙式的经营模式让期刊的生存长期处于勉强维持的状态,根本不具备市场竞争力。期刊发行基本只依赖于专业团体订购,个人读者则基本订不到也买不到,很多普通读者对于国内专业体育期刊发行情况处于“不清楚、不了解、不知道”的“三不”状态,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国内体育期刊生存的困境。落后的运营模式导致国内体育期刊不具备对外合作能力,即便少数处于核心地位的体育学术期刊采取联合图书进出口公司的模式尝试“曲线”式对外合作,但所谓的合作也仅仅局限于通过图书进出口公司委托销售而已。第四,初级网络化。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深入普及,国际上很多专业体育学术期刊实现了约稿、审核、编辑、校对等环节的网络化。中国的少数体育期刊如《体育文化导刊》和《体育科学》已经开始尝试通过网络进行课题的创新性筛选和应用性策划,通过网络约稿、送稿,以及实现专家的网络审核及编辑的网络校对等步骤,但基于国内体育学术期刊运营的薄弱程度,我国体育期刊网络化整体上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亟待加强。
3.1英语为主流语言。
当前国际上居主导地位和具有重大、普遍影响力的国外体育学术期刊基本上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且期刊运营所有者的国家也主要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些期刊国际化具有先天的优势。部分国外体育期刊出于收录和向外国发行的需要,也会聘请一些外语专家对期刊文章进行翻译,但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经过翻译后的原英语期刊在专业性、准确性方面仍然会存在缺陷与不足,这是国外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过程中也无法回避的问题[5]。
3.2期刊与学会的密切联系。
国外体育学术期刊运营模式中国有很大不同,多数体育期刊会与体育学会相伴相生或具有直接隶属关系。体育学会因其组成人员来自世界各地,且学会的专业和权威性随着时间推移能够促进学会不断发展壮大。伴随或隶属于日益强大的学会而生存的体育学术期刊自然“背靠大树好乘凉”,其生存较中国零散式发展的期刊编辑部更为容易和轻松。同时,体育学会内国际化的专家学者对于期刊的国际化有着巨大的辅助与促进作用,通过学会中的国际专业人士对期刊的科研文章进行审核、指导、校准,期刊的科技含量与国际化水平自然可以得到很大提高,其专业性和权威性也会提升到更高层次。
4.1转变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当前国内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仍然是思想意识上存在局限性,没有认识到国家普及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认识到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对于中国体育文化的重要影响和引领作用。由于意识存在局限,行动上自然就放不开手脚,于是满足于闭门造车的现状,思想上始终抱持着“小车不倒只管推”的念头,安于得过且过,不愿承担风险,对于改革创新、推进期刊的国际化进程缺乏积极性、主动性[6]。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不妨率先从改革管理模式入手推进国内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例如尝试实行“末位淘汰制”,根据各期刊出现在国际主要检索名录上的次数进行排名,给予一定期限内始终处于末位的期刊若干时间的“限期改进”处罚。若最终期限到达时仍然无法取得名次上的突破,该期刊可视情况进行撤刊或者并入其他期刊。通过在管理机制上的此类改革措施倒逼期刊的运营单位从思想上开始重视期刊的国际化发展,不断创新运营手段加大期刊国际化发展力度,促使期刊国际化程度的提高。
4.2加大合作力度。
主管单位应尽快扩大期刊编辑单位的运营权限,给予其相应的独立法人资格。可以尝试以企业化运行方式推行期刊运营体制机制的改革,采取“自负盈亏、多劳多得”的运营原则,鼓励期刊加大与国外主要体育学术期刊的交流与合作。或通过合资合作的形式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技术,引入国外相关的高级专业人才,经过模仿、学习、演绎、创造等阶段逐步实现国内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化[7]。加大与国外主要专业期刊运营单位的合作对于当前国内体育学术期刊而言利弊共存,从有利的方面看,当前国际上最知名的若干期刊名录检索数据库均掌握在几个发达国家手中,中国通过合资合作有了国际背景,国内期刊申请国际检索收录的成功率自然有所提高。同时,学习合资合作方在期刊宣传、推广、销售等多方面的国际化运作手段,并借助合作对象在国际各知名学会、各著名专业论文评选会等的推介,对于提高国内期刊在海外的订阅和发行、销售量也有着很大的帮助。但就不利因素而言,当前国内体育学术期刊与国外运营商的合资合作现状存在着“叫好不叫座”的问题,也就是在利益分配上的弱势地位问题。中国国内的文章作者几乎无法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利润几乎全部被外国运营商包揽。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仍然在于国际主要检索名录掌控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检索中包含越多这类国际运营商的期刊内容,运营商的销售越好,获利越高,但其并不会因此就必然向国内合作的期刊给予更多的利润分配[8]。因此,现阶段采取与国外知名期刊合资合作方式的国内期刊经营单位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尤其在合资合作初期应暂时调低快速获利的期望值,重点在于加强对国外成熟、先进的经营机制的研究,在不断向外国同行学习先进运营理念和操作方法的同时,创新思路、努力开创适合自身未来发展的实用经营模式,在此期间不断积蓄自身实力,以便在将来能够实现全方位的独立自主发展。
4.3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
影响中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另一关键因素在于当前国内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尽如人意,概括地说就是同时具备深入了解体育、熟悉英语、掌握编辑技巧才能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多数从业人员仅仅擅长文字编辑,知识面相对狭窄,缺乏国际视角和综合编辑能力。期刊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极富人文色彩,编辑人员素质高低会直接“烙印”在期刊内容之上,从而决定期刊最终呈献出的风貌。提高中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根本性措施之一即在于提高从业人员的复合能力,不能仅仅满足于搞好文字编辑,还需要熟悉并掌握汉译英、英译汉的规则、技巧,同时需要不断提高对国内国际体育专业发展的研究水平等等。提高人员素质的措施包括有针对性地扩充具有较高技术水准的各类“专才”或“全才”的数量,比如有较深体育背景的文字编辑、外语(不只是英语)水平较好的翻译,或者既有体育背景又具备一定外语能力的编译人员。也可引进具有国际背景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帮助国内期刊加强内部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或开展双向交流、出国进修等等。
4.4严把审查关。
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是对既有的国内期刊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国内时应坚持三审把关机制,即约稿后由文字编辑进行第一次审核,剔除其中不符合要求的文章比如不切题、格式错误或语言不当等;然后交给内部人员做第二次审核。内部审核人一般为主编或者包括主编在内的两至三位专业编辑。第二次审核通过的稿件还需交给外聘的专家进行第三次匿名审核。三次审核均通过的文稿还需先交给合作的外国运营商进行文字润色,再返回国内,通过国内的编辑和文稿作者商议是否接受国外的文字调整。确认后的稿件再次发给外国运营商最终校对,最终校对通过后形成最终版本,可以印刷出版,同时呈交国外期刊名录检索数据库内备用。[10]看似繁琐的审查机制旨在确保国内体育学术期刊文章的质量符合国际化要求,使国外读者或者研究人员接触到的国内体育学术期刊均为高品质、高水准的内容。这种严格的审查模式既能不断扩大国内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又促进国内期刊从约稿到终审各个环节都能遵循高标准、严要求的运营原则,从而提高国内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进程。
4.5充分利用新技术。
加快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学术期刊专业网站的创建,应尽量采取中英双语的创建模式,聘请网站制作、编辑与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强期刊内部人员与网站工作人员的合作,确保网站上的期刊文章内容全面、细致、生动、准确。若因条件限制暂时不能做到所有文章实现汉英双译,也必须在文章标题、内容简介、专业术语等关键环节保证翻译的准确度。体育学术期刊网站上刊登的内容首先要具备不产生版权争议的先决条件。其次,应注意不断提高更新速度和扩大免费阅读的数量与范围。第三,应开辟专业版块,如论坛等为普通读者及体育爱好者提供发表评论或可直接上传文章的机会,扩大期刊与读者群的交流互动范围,缩短作者、编辑等专业人员和普通读者之间的距离,增进期刊与受众之间的感情。第四,若有必要,应在网站内推荐使用质量好、结果准确且免费的双语翻译软件,尽量减少国外读者的阅读障碍,促进期刊网站的国际化发展。
5结语。
中国体育学术期刊长期以来过于侧重国内专业文章的筛选、评审与发表,对于走向国际的意识不足,这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尤其是当前国家全面推进体育文化普及与深入的政策前提下,国内体育学术期刊的脚步过于滞后,已经无法跟上朝代前进的步伐。纠正这一问题的前提在于相关专业从业者尽快转变落后观念,充分认识到期刊国际化不仅对促进体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期刊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推动作用.
t1类学术期刊论文篇五
[摘要]作为新型出版方式,优先数字出版集数字出版和优先出版功能于一体,解决了出版时滞问题,提高了著作人和读者知识习得的速率。然而,由于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的问题突出、侵权更加隐蔽、纠纷处理多样化等新特征,促使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策略需要不断更新与完善,以适应优先数字出版的发展。
[关键词]数字出版;优先出版;发表时滞;知识产权保护。
传统意义上,论文发表多带有极强的时滞性――文章完成投稿到最后发表中间具有时间限制,造成论文学术性、前瞻性、时效性不同程度上受损。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升级与发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出版技术的数字出版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数字出版具有时效性强、技术含量高、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等特点。然而,数字技术的应用也让优先数字出版的知识产权保护出现新的特点。如何更好地保护数字知识产权?探索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问题是我们讨论的起点。
一、优先数字出版概念界定与内在特征。
传统出版是作者写完文章后通过快递或其他方式将初稿寄到编辑手中,编辑审稿后反馈修改意见给作者,作者再次进行投稿,编辑完成审核后,进行排版等环节,这是目前国内论文和学术观点发表滞后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变传统出版的滞后性,出版企业和期刊主办方利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将论文进行排版之后,利用网络提前发表,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优先数字出版。优先数字出版在缩短作者论文发表时间上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节省组稿、排版的时间。也就是说,在优先数字出版的前提下,编辑确定要发表的稿件之后,就可以把单篇的内容发布在网上。
优先数字出版具有传统出版无法企及的优势。一方面,优先数字出版缩短了论文的发表时间,克服了传统出版的时滞特点,可以快速地把作者的科研成果和观点及时发表,又可以优先使作者的学术成果和观点与读者见面,满足读者的需求。特别是对学术性较强和科技含量高的领域的研究者来说,时间对于他们来说特别重要。另一方面,对于学术观点场域的基本转换而言,传统的学术发表使其观点滞后,满足不了学术的前沿需要,优先数字出版可以使其研究成果迅速抢占科技高地。可以想见,随着网络的进步和知识产权相关立法的完善,优先数字出版将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出版方式。
优先数字出版的知识产权管理除了具有知识产权固有的.一些特点,还呈现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者利益受到威胁。网络环境下侵权者将优先数字出版的文字、图片、影音等数字信息通过计算机等终端设备传输到网上谋求利益,侵害了著作人或者的利益。
第二,侵权行为隐蔽。尽管互联网快速发展促进了优先数字出版的崛起,给出版企业著作人带来便利,但也在很大程度上给知识产权管理带来许多问题。目前尚未实现优先数字出版的期刊多采用传统出版方式,这就造成严重的侵权行为,如非法剽窃或大量摘抄优先数字出版文章或学术观点。如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于艳茹原文抄袭国外文章,根据论文出版的时间滞后性,在自己的毕业论文中大量引用和抄袭国外文章,据别人成果为己用,其博士论文发表于,而被抄袭的英文文章发表于。
第三,纠纷多样化。传统意义上,法律对优先数字出版的产权纠纷并不适用。互联网技术的存在促成区域的模糊性特征,知识产权不再属于国家法层面,当不同国家出版商的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本国法律只适用于保护本国的知识产权,处理结果往往会出现不同,维权行为受到制约。当然,具体到出版企业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被侵权者不仅可以利用司法手段进行维权,还可以利用和解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对于优先数字出版来说,目前主要采用协商和调节为主的方式来解决纠纷。
2.我国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优先数字出版的知识产权问题是一个学术和现实中都较为前沿的议题。21世纪是数字化生存的网络时代,数字出版在与传统出版的博弈中逐渐占得先机。然而,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管理在丰富传统知识产权内涵的同时,也给传统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和挑战。发达国家往往根据数字出版的基本内容完善知识产权管理,通过立法机制保护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不被侵害,最大程度上维护作者和出版商的利益。相比之下,我国优先数字出版起步较晚,对优先数字出版方面的立法保护不够,加上受传统出版思维的影响,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存在较多问题。
一方面,我国出版商对侵权纠纷重视程度不够。我国的主要技术主张和知识产权的基本策略大多复制美国和欧洲的数字出版理念及模式,知识产权管理基础相对薄弱。部分出版商和著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通过抄袭和大量引用等学术造假手段达到不法目的,造成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纠纷。另一方面,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不强。我国优先数字出版对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不强,与数字出版知识产权有关的具体制度措施相对欠缺,忽略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对此,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在注重知识产权管理的基础上加强知识产权互补性质的完善。
1.完善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立法体系。
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属于国家法的层面,其使用性具有一定局限。这主要表现在一旦发生知识产权纠纷,双方的诉讼周期相对较长,而具体的法律条例支撑却相对较少。加上我国对支持优先数字出版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条款较少,仅局限于传统领域的知识产权方面,因此,要加强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增强优先数字出版的法律保护,就必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立法体系,国家需出台相关的数字出版法律措施和文件,为优先数字出版提供法律保障。
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成为当前数字出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期刊和出版商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部分。要保障出版商和著作人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数字出版企业就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相关的管理部门,保障更多著作人的学术观点和成果,提高出版刊物的学术地位,使其拥有更多的核心竞争产品和服务。
3.强化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技术研发与人才建设。
一方面,知识产权是知识的灵魂,优先数字出版加强保密技术研发和网站管理可以有效地保障其知识产权不被复制与窃取。我们应加大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通过水加密技术,资料压缩技术,设置网络开放权限,制定注册程序,发表网络使用声明等技术手段来保护优先数字出版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欧洲和美国数字出版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较高,我国有待加强对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培养。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是综合性人才,出版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出版企业可通过知识产权管理和出版部门交叉任职培训、相关院校和企业交流培训、招聘和选拔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型人才等措施来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
作为新型出版方式,优先数字出版集数字出版和优先出版功能于一体,解决了出版时滞问题,提高了著作人和读者知识习得的速率。由于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存在问题突出、侵权更加隐蔽、纠纷处理多样化等新特征,需要促使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策略的不断更新与完善,这是保持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长久发展的动力因素。
参考文献。
[1]陈世华,韩翠丽.优先数字出版形态浅析[j].中国出版,(8).
[2]张楚.网络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44.
[3]张新宝.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5.
t1类学术期刊论文篇六
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
为了反映在职研究生论文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应在论文后列出参考文献表。参考文献表中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私人通信和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一般不宜列入参考文献,可紧跟在引用的内容之后注释或标注在当页的下方。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出,一律放在正文后,不可放在各章节之后。外文用原文,不必译成中文。
附录是指那些编入文章主体会有损于编排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或有碍于文章结构的紧凑和突出主题思想的材料,可将这些材料作为附录编排于全文的末尾,包括放入正文内过于冗长的公式推导、复杂的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等。此项非必要。
附录的序号用a,b,c…系列,如附录a,附录b…附录中的公式、图和表的编号分别用a1,a2…系列;图a1,图a2…系列;表a1,表a2…系列。每个附录应有标题。
t1类学术期刊论文篇七
一、论文、著作条件。
根据人事厅《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论文发表刊物等级划分规定通知》著作论文要求,可简单概括为:
申报高级:要在具有cn刊号、issn刊号的专业期刊发表论文2篇以上或在具有cn刊号、issn刊号的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篇以上,以及解决复杂技术问题而撰写的有较高水平的专项技术分析(论证)报告2篇以上。
申请中级:要在具有cn刊号、issn刊号的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篇或在具有cn刊号、issn刊号的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篇以上,以及解决技术问题而撰写的专项技术分析(论证)报告1篇以上。
论文发表有两种方式,通过自己投稿,往往录用机会较少;也可以直接找杂志社发表更加快捷方便!
鉴别项目。
包括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与省级期刊的鉴定。
·cn刊号的鉴定:
只有具备正规cn刊号的期刊才是公开发行的合法期刊。
非法期刊自有其一些特定的外在特征。
步骤/方法。
1期刊级别。
根据目前通行的划分方法,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期刊划分为:中文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学术期刊和一般期刊。
1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的界定在国内有两种比较权威的版本。
一种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出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另一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是指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
省级期刊是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等。
需要说明的是,刊物级别的划分并非来自国家行政主管部门,迄今为止,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从未就学术水平的高低为期刊划分过级别。
2cn刊号。
cn刊号由字母“cn”和6位数字及分类号组成,cn为中国的国名代码,前2位数字为该刊物的地区代码,后4位数字为地区连续出版物的序号。
分类号与刊号用“/”隔开,我国的报纸暂无分类号,期刊的分类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的基本大类划分。
cn刊号中的首位数字是我国行政地区代码的第一位数字,如华北地区五省区市行政区划代码的第一位数字均是1,东北地区为2,华东地区为3,华中地区为4,西南地区为5,西北地区为6,台湾省为7,香港地区为8。
从cn刊号的第一位数字中,我们就可以判定该刊物所属的地区。
从cn刊号的前两位数字看,我们就可以判定该刊物所属的省份。
由于前2位“xx”为98,不在11到65范围内,所以不是国家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出的刊号,应属非法刊物。
cn刊号的后4位数字为该地区连续出版物的序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内连续出版物序号范围一律从0001-9999,其中0001-0999为报纸的序号,1000-5999为印刷版连续出版物的序号,6000-8999为网络连续出版物的序号,9000-9999为有形的电子连续出版物(如光盘等)的序号。
3非法期刊。
一、非法刊物的类别:
(1)无刊号的刊物。
这是易辨别的非法刊物,既没有国际国内刊号,也没有内部准印证号。
(2)假刊号的刊物。
比如《中国教育与教学》,其刊号为cn98—1813/g,这种刊号是胡乱编造的,根本不存在。
(3)冒用刊号的刊物。
有些非法刊物为了蒙蔽读者和作者,冒用其他刊物的刊号,单从刊号的真假难以辨别刊物的真伪,必须进行查询。
(4)使用境外刊号的非法刊物。
有些非法期刊只有国际刊号或缀有nr或者hk即香港刊号,在境外注册而在境内出版、印刷和发行,如《中华教育教学实践》(issn1726-6416、cn03-4383/hk)。
(5)完全套用其他刊物名称、刊号的刊物。
这类非法刊物有如“套牌车”,封面式样、刊物名称、刊号以及其他一些信息完全与被套用的合法刊物一样,具有很大欺骗性,辨别起来很难。
(6)使用已经作废的期刊号。
合法期刊变更刊名后,原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即作废停止使用,因此,也有一些非法期刊利用已停止使用的刊号出版。
二、鉴别方法。
(1)进行在线查询登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网站,在新闻机构查询栏中输入媒体名称,并选择媒体类别,进行检索。
若是正式刊物,会显示该期刊的相关信息;若是非法刊物,会显示“当前大陆地区出版发行并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期刊中未搜索到您查询的期刊!”字样。
(2)查询中国期刊网已收录了国内大部分刊物文献,通过此网查询可以识别此刊非彼刊。
(3)通过观察刊物“版权页”上的信息查询如果发现刊物可疑,可以通过版权页上的信息查询。
此外还可以通过刊物所在地的大学或编辑部门和刊物所在地的出版管理部门查询。
目前,由于中国特有的考评体制,绝大多数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大企业工作人员,都需要进行职称评定。
职称评定一般按照不同岗位,分为初级、中级、副高和高级等级别。
而每晋一个级别,就需要发表不同数量的学术论文。
由于国内学术杂志有限,而需求众多,因此,论文发表难、发表论文难的现状,一直困扰着广大急需论文的朋友。
根据不同地方的不同要求,论文可以发表在报纸和杂志。
一般省级及其以上公开发行的报纸和杂志发表论文即可满足要求。
另外,要提醒大家的是,很多地方要求,在诸如增刊、副刊、以书号代刊号的杂志、论文集等上面发表的论文,评职称时候,视为无效。
要发表论文的`朋友们一定要睁大眼睛。
t1类学术期刊论文篇八
摘要在新技术的冲击下,中国出版业能否成功转型是关系到整个行业生态系统维系、避免寡头垄断、实现出版社会价值的关键。从出版行业未来的发展态势和战略调整来看,数字出版无疑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数字出版;技术;网络;平台。
伴随着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在数字化浪潮和网络发行商冲击下的国际传统出版商遭遇了寒冷的冬天,数字出版时代的大幕已经开启。
本文试图从数字出版的产业链分析,使读者了解我国数字出版的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t1类学术期刊论文篇九
这学期期末,我们专业拟建一个传媒研究论坛,强化大家对传媒的理解,增加大家的交流机会。由于写了篇论文参加论文比赛得了一个小小的奖励,12月28号要到北京去领那只小小的优盘,所以不能参加这次活动,只好搜肠刮肚地总结自己论文写作的点滴心得体会。不能参加本专业论坛很是遗憾,用笔谈谈论文写作心得聊以将功补过。于是在12月26号晚上匆匆写就,希望对同学们起一点参考作用已足矣。
1、多看书:
首先要看的是老师指定的必读参考书,没有必要的知识储备,遇到某个新闻传播现象时就缺乏新闻敏感和新闻学术敏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要多问为什么。重要的一点是,读书不仅要看到别人写得不好的地方,更要学习别人写得好的地方。
2、多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将基本同类书进行比较,看看各家面对同一问题是如何阐述的,得失分别是什么。这样可以去除对学术的恐惧,避免盲目崇拜学术超人,并采取客观态度正视问题。
3、多思考:
遇到问题或者某个现象要多思考,将这个现象与自己的知识储备结合起来从纵向和横向思考。如果发现自己还无法理解这个现象或问题,那么请查找相关资料或文献进行探究。
4、多练笔:
如何讲授写作的文章或著作很多,可是一些同学仍然感到提笔无语,原因就在于没有坚持练笔。常常有这种情况,感觉自己似乎有很多话要说,真正写时却写不下去。这就需要经常练笔,磨砺思维。
5、多请教:
文章写好了,冷处理一下可以看出一些问题。这还不够,毕竟个人知识有限,眼界不够开阔,思维不够深刻,这时一定要多虚心向各位老师请教。老师可以帮你指正很多问题,指出需要努力的方向。
文档为doc格式。
t1类学术期刊论文篇十
学术期刊常见的出版模式是纸质出版,而传统纸质期刊容量比较有限。一般的单期期刊只有一两百页,能收录二三十篇文章,且以双月刊为主,单本期刊全年总发文量为180篇左右。由于传统纸质学术期刊的发文量有限,学术期刊稿件发表时滞较长,科研人员想快速发表创新性研究成果会受到一定限制。本文从经济学的供需理论出发,将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看作一个系统,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由于学术期刊出版系统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影响和制约,该系统主要呈现供需失衡现象。笔者将经济学的均衡理论应用到出版供需的分析中,期望通过出版行业从业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不断调整出版供需非均衡的状态,实现学术期刊供需的科学均衡发展。
1.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内涵学术期刊出版需求是指由社会科研活动引起的,科研人员通过学术期刊将自身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公布而产生的投稿、发表需求。按照学术期刊在一定时间段、一定区域范围内出版需求的实现程度来判断,其出版需求包括现实的出版需求和潜在的出版需求。现实的出版需求是指社会科研活动产生的学术期刊有效出版需求;潜在的出版需求指在一定时间段、一定区域范围内,学术期刊出版需求总量中未能实现的部分,这部分需求在一定条件下和之后时间段内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出版需求,也有可能无法转化。学术期刊出版供给是指现有的出版资源、技术和条件所决定的学术期刊出版者能够提供给科研人员发表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出版服务。从现有的出版资源对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满足程度来看,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可以划分为现实的出版供给和潜在的出版供给。现实的出版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段、一定区域范围内,学术期刊出版者提供的或者能够实现的出版产品总量;潜在的出版供给是指一定时间段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现有的出版资源、技术和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出版量中无法实现的出版量。由前文定义可知,学术期刊的现实出版需求等于现实的出版供给,但是潜在的出版需求则大于潜在的出版供给,因此,在一般意义上,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大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
2.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的特性及影响因素第一,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特性。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具有派生性、多层次性、变化性、公用性等特性,需要通过某种特定的学术期刊出版来实现。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派生性是指现实的学术期刊出版需求不是本原性的',而是科学研究的创新性成果需要公布而产生的,它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以及资政育人等需要。学术期刊出版行业是附属的非本原性产业,社会经济发展及其所催生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创新产业才是本原性产业。也就是说,学术期刊出版行业是为科研及创新产业服务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性。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卢嘉锡院士在1985年4月全院优秀期刊表彰会上题词:“对科研工作来讲,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龙尾,又是龙头。”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多层次性是指,因为职称评定、项目申请、学位申请、年度考核等有要求,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术期刊具有不同的需求群体。由于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不同,学术期刊可以划分为权威期刊、重点期刊、一般期刊,核心期刊、普通期刊,学术期刊、技术期刊等不同种类。国内常见核心期刊主要有五种:
二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遴选的核心期刊(cssci);
三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遴选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四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科学图书馆)遴选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入选期刊(cscd);五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遴选的《中国人文社科期刊要目总览》。
本文为了便于分析,简单地将期刊分为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变化性是指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在一定时间段、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动态变化的特性。比如,在职称评定、项目申请、学位申请、年度考核等到来之前,相关群体就会产生巨大的学术出版需求,在其他时间段内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则相对较小。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公用性是指学术期刊出版需求虽然存在个人职称晋升、获奖、申请学位等目的,但学术研究最终是为了服务人类。
第二,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特性。我国对刊号实行审批制,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具有资源约束性(有限性)、公共性、可升级性等特性。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资源约束性(有限性)是指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相对于出版需求来说具有约束性,即传统纸质期刊的容量比较有限。它主要是就核心期刊来说的,当然,普通期刊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资源约束性。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公共性是指学术期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即在“拥挤点”之前,在消费或使用上具有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可升级性是指学术期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办刊质量的提升,会有更多优质、高水平的出版供给,比如普通期刊升级为核心期刊,同时由于学术期刊相互之间的竞争和各自发展,普通期刊虽然没有升级为核心期刊,但是整体的刊物质量和办刊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第三,学术期刊出版供需的影响因素。由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具有的性质可以看出,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科研的创新性活动、科研人员规模、科技发展政策以及现有的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样,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科研活动开展状况、科研人员规模、科技发展政策、现有出版供给政策与法规、主管主办单位对学术期刊出版的投入、出版者利益以及科学技术条件等共同影响。
从出版经济学角度来看,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术期刊出版供给既可能抑制或者减少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又可能刺激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即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不足可能抑制或者减少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增长,而学术期刊出版供给过剩则很可能会刺激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出版需求既可能抑制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又可能刺激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即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不足可能抑制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增长,而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过剩则很可能会刺激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增长。总之,学术期刊出版系统或者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的变化趋势一般是向前发展的,但是通过具体分析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学术期刊出版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会发现,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呈现以下三种不同的情形:一是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等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二是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小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三是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大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第一种情形,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均衡,在现实中很难存在和实现。通过前文对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范畴的分析可知,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学术期刊出版系统是一个影响因素众多、交互作用复杂的大系统,不仅系统本身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而且构成系统的两大要素——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学术期刊出版需求,二者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按照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的发展水平,以及实现供给与需求均衡的措施和途径来看,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均衡具有不稳定性、动态性等特征。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均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本文所讲的“均衡”是指出版供需相对稳定的状态。学术期刊出版供需均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总量上的供需均衡和结构上的供需均衡。由前文论述可知,学术期刊出版实际供给可以体现为现实的学术期刊出版资源总量,而现实的学术期刊出版需求也可以表现为在一定区域范围和特定时间段内学术期刊出版的总需求。二者在理论上存在恒等关系,总是平衡的。学术期刊出版供需结构上的均衡是指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的供给或者出版符合相应的出版需求。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形,由以上分析可知,无论是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大于还是小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学术期刊出版系统或者学术期刊出版系统中的供给与需求都处于一种不协调的运动状态。在这种不协调的状态之下,如果学术期刊出版供给过剩,就会造成出版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如果学术期刊出版需求过剩,就会出现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大于出版供给的失调状况,科研工作人员的正当需求得不到满足。实际上,我国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更多处于失调状态。由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出版经济体系中,如果要追求出版供需的均衡,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通过增加学术期刊出版供给来解决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失衡问题是不科学、不现实的。在理论意义上,当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大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时,解决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失衡问题主要取决于限制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和增加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当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小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时,解决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失衡问题主要取决于限制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和刺激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在实践中的更多情形是,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小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为了实现出版供给与需求均衡,我们应该走以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为主、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管理为辅的道路。学术期刊出版需求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学术期刊出版系统是需求不足型、供给不足型还是供需均衡型的系统。全国科研人员数量比较多,主要包括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我们可以将科研人员分为三大类:中级以下科研人员(包括硕士研究生)、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包括博士研究生)和著名专家学者。这三类科研人员有评职称、申请学位、申请基金项目立项和结项,以及业务考核等要求,因此他们需要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中级以下科研人员(包括硕士研究生)一般选择或者被动选择在普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包括博士研究生)一般选择或者被动选择在普通期刊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著名专家学者一般选择或者被动选择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由前文可知,期刊可分为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学术期刊需求者或者作者一般可分为三大类:中级以下科研人员、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和著名专家学者。对于核心期刊来说,其出版供给一般小于出版需求,主要服务于著名专家学者和部分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对于普通期刊来说,其出版供给一般大于出版需求,主要服务于部分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和中级以下科研人员。1.核心期刊供需矛盾的解决路径按照出版经济学理论,对于出版供给小于出版需求的核心期刊供需矛盾问题来说,解决问题的途径有以下有两种。第一,适度增加学术期刊出版供给。(1)纸质学术期刊出版容量一般比较有限,增加出版供给的传统方法就是缩短期刊出版周期,增加期刊页码,缩短论文发表时滞。(2)在一定的政策和技术条件下,兴办电子期刊和集刊。“互联网+”时代给期刊出版突破传统模式提供了技术和平台。增加期刊的实际容量必须采用网络出版,即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但是纸质学术期刊,尤其是高品位的纸质学术期刊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可能会消亡。因此,可以采用按需出版的方式,将其作为奢侈品,实现动态化发展,达到供需平衡。中国知网等单位联合推动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上线出版就是比较有效的措施。(3)可以将国内期刊管理方式的审批制转变为登记制或者备案制。在登记制或者备案制的管理制度下,兴办新的期刊就变得简单了,从而提高学术期刊的出版供给。(4)增加出版资金的投入。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出版事业的发展,每年投入了大量资金,比如设立国家出版基金,但其主要资助的是核心期刊和公益性出版项目,而且是核心期刊中少数学术质量极高的期刊。此外还有政府、学会和协会的奖励。与此同时,作为反映高等学校或者科研院所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的窗口与平台,学术期刊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等资助之后,还会得到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给予的一定数量的配套资金。这些学术期刊得到高等学校或者科研院所充足的资金投入后,将会有所发展,期刊容量也会有所提高。比如,西安地区的长安大学和西安财经学院编辑出版的学术期刊,由于得到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包括大量资金投入),在国内期刊界的地位优于其母体学校在国内高等教育界的地位。(5)增加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关键是增加核心期刊的出版供给。《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主要是和核心期刊合作,通过预出版、优先出版和首发出版等方式,实现期刊的网络出版发行和数字传播,提高期刊传播的即时性和扩大传播范围。加上中国知网不断推行奖项评比、人事职称评定、学位申请或者授予、课题基金结项中不要求纸质期刊,这一举措一旦成为常态,那么《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出版的核心期刊供给容量在理论上将是无限的,可以充分满足一切作者的出版需求,实现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平衡。第二,减少或者适度限制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各大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为了转变当前学术评价中的“数篇篇”现象,改变了原先的学术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提高学术质量,推出代表作制。再比如,某些高校在博士毕业和申请学位时,不要求其拥有一定数量的资格论文,而要求其必须做好学位论文。其中,北京大学在申请博士学位时并不要求学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只要求其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发表在普通期刊上也符合要求。以上是科研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变化,能让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减少或者适度降低。当前,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为了提高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采取减少学术论文的发表量等方式,这样也会减少或者限制学术期刊出版需求。比如《xx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众多学术期刊采用适当缩小版心、扩大字号、扩大行距、增加参考文献等方式,缩减学术论文的篇幅。2.普通学术期刊供需矛盾的解决路径针对普通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大于出版需求的供需矛盾,解决的途径和方式有三种。第一,减少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具体方式有增加论文篇幅、减少论文篇数、压缩单期页码等。再比如,国内期刊管理模式继续采用审批制,而不采用有些学者主张的登记制或者备案制,兴办新的学术期刊就变得不那么容易,从而限制了学术期刊出版供给。近年来,期刊市场基本上是供给市场,出版需求者相对处于弱势地位,但是著名作者和学术专家对核心期刊来说仍处于强势地位,更不用说普通期刊了。第二,增加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科研政策尤其是科研管理、科技奖励政策在一定条件下会刺激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增加。当前,全国高校系统实行“双一流”建设,陕西省高校系统实行“四个一流”建设,那么核心期刊尤其是顶级学术期刊的出版需求将更加紧张,高校的科研人员对sci期刊、ssci期刊和cssci期刊的出版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加。在这一形势之下,那些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不了或发表较少的作者只好选择普通期刊,这就增加了普通学术期刊的出版需求。第三,减少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且增加学术期刊出版需求。这条路径可以由前两条路径可知,笔者不再赘言。
四、结语。
本文在分析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基本内涵、特性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得出二者之间的理想均衡状态和实际的非均衡状态,最后结合期刊的具体情况(即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给出实现学术期刊出版动态均衡发展的具体路径,以期为期刊管理者和出版者提供参考。
t1类学术期刊论文篇十一
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文章应附英文题名。
文章应标明所有作者的工作单位,包括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以便于联系和按地区、机构统计文章的分布;单位名称与省市名之间应以逗号分隔。整个数据项用圆括号括起。英文文章和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工作单位还应在省市名及邮编之后加列国名,其间以逗号分隔。例:(华中电力集团公司,湖北武汉430027)。
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
自我评价。
)。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用第三人称。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
t1类学术期刊论文篇十二
8月23日,腾讯公司在微信基础上推出了功能强大的微信公众平台[1],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个人和企业可与特定群体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消息等沟通和交流。微信公众平台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期刊的关注,它将数字化出版与移动互联网融合在一起,显示出了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巨大优势。对于学术期刊来讲,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微信出版除了具有互动及时、分享无限、内容集约、成本低廉等传播优势[2]之外,最重要的是满足了读者的碎片化阅读需求,读者可随时利用等车、等人的碎片化时间获取最直观、易读且有用的信息[3]。碎片化阅读其本质是一种浅阅读[4],它要求信息精短,简洁直观,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视化程度高。但是,基于大量学术期刊的微信出版现状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界面单调,以文字为主,无论在微信消息推送还是论文发布上,不注重可视化,完全忽略了学术期刊微信出版浅阅读的特性,传播效果差。在学术期刊微信出版中,学术期刊出版者如何帮助读者尽快获取所需信息?可视化是一个必要的策略,即将图文并茂的信息取代了单一乏味的文字成为阅读的客体,使读者更多地享受图像审美带来的视觉快感。
1可视化。
可视化(visualization)可以粗略地被定义为通过图形的表现形式,进行信息传递、表达的过程[5]。可视化最初隶属于计算机成像领域,1987年,针对大数据场处理问题,美国计算机成像专业委员会提出了可视化是用图形和图像解释数据。近年来,可视化以其强大的功能和优势向播学、自然科学、管理及艺术等领域延伸。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可视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信息有效传播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简单来说,可视化就是将部分复杂抽象的文字内容转化为可以直观感受的图像形式来进行传播。与文字相比,图像简洁直观,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更容易被读者读取和理解,还可跨越不同文化及语言交流的障碍,大大提高了读者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真正达到了微信出版的目的。但是,从目前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的现状来看,大多数期刊未认识到可视化对期刊信息有效传播的重要作用,反而大面积的推送文字内容及消息,趣味性差,加上移动终端屏幕尺寸较小,显示的字数有限,导致可读性较差,失去了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的意义。针对学术期刊微信出版存在的问题及微信出版浅阅读的特性,笔者将可视化融入到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的主要内容――目录、封面及文章内容,从目录可视化、封面可视化及文章内容可视化三个方面阐述。
1.1目录可视化。
基于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现状调查发现,目前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的目录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1)文字目录。主要包括题名、作者和页码,与传统的纸质期刊目录相同,这是目前大部分学术期刊微信出版采用的目录形式。如《分析化学》《生态学报》《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北京航空大学学报》等,这种纯文字的目录,界面相对单调,趣味性较差,视觉冲击力弱,不易引起读者的关注。图1为《分析化学》微信出版的目录。2)图文目录。主要包括题名、作者姓名、文字摘要及图形摘要。相对于文字目录,图文目录增加了图形摘要,图形摘要是能明确代表其论文所述工作的图像[6],通过图形摘要读者可以快速直观地获取该论文的核心内容。图形摘要的加入大大提高了读者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是学术期刊微信出版推荐的一种模式。采用图文目录的期刊有《力学学报》《力学与实践》等。如图2是《力学学报》的图文目录出版界面,因为包含图形摘要及文字摘要内容,加上移动终端的尺寸较小,导致界面显示不清晰,可读性较差。图2《力学学报》图文目录3)图形摘要目录。主要包括题名、作者姓名及图形摘要。这也是部分科技期刊在线出版采用的主要模式。图形摘要目录将图形摘要作为核心内容呈现在出版主页上,清晰直观,视觉冲击力强,易吸引读者阅读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图形摘要可帮读者快速获取文章信息[7],真正达到了学术期刊微信出版浅阅读的目的,是笔者推荐的学术期刊微信出版目录形式,尤其适合化学、生物、建筑类等科技期刊,如图3是《应用化学》第7期的目录出版界面,相比于图文目录,该目录的图形摘要更加清晰直观,读者结合题目可以快速获取文章信息。
1.2重点推荐文章可视化。
目前,部分学术期刊微信出版都开设专栏来重点推荐刊出的部分文章,如《力学学报》的“精品文章”栏目,《建筑学报》的“精彩文章”栏目,《现代出版》的“往期精选”栏目,《分析化学》的“热点文章”及“热评文章”栏目,《生态学报》的“精品推荐”栏目,包括“热评文章”“编辑推荐”及“热点文章”。相比于目录可视化,重点推荐文章可视化程度较高,大多期刊重点推荐的文章都配有与文章有关的图形,只是采用方式和图形尺寸略有不同。如图4是《现代出版》文章可视化页面,页面的上半部分以滚动图片的形式展示该刊的会议及资讯,下半部分的左面是与文章有关的小图形,右边是文章的题名及述评,读者可根据需要点击阅读。但是,因为上半部分图片占据了接近一半的窗口,所以没有足够的页面显示文章的所有述评,这导致读者无法直观阅读文章述评,尽快把握文章核心内容。所以,笔者建议,要提高重点推荐文章的关注度,应增加文章述评的内容,帮助读者快速获取所需文章信息。对于社科类期刊来讲,这种方式应该是比较完美的重点文章推荐阅读的方式。图5是《建筑学报》的精彩文章的页面,点击该刊“精彩文章”栏目,系统会自动把推荐的1篇精选文章发到对话窗口,由图形所占的面积来看,《建筑学报》比较重视图形的推介,但是该刊推荐的文章过少。图6是《力学学报》推荐文章页面,该刊出版页面包含的内容很多,除了所推荐文章的题名、作者、文字摘要、图形摘要之外,还有作者中心等其他的服务功能,信息容量过大导致整个页面清晰度不高,忽略了热点文章的内容,可读性较差。
1.3封面可视化。
学术期刊封面是展示期刊内容的窗口。对微信出版来讲,期刊封面不仅是一个窗口,更是期刊的标志和象征。王国燕对科技期刊封面可视化作了概述,她认为期刊每期设有动态的封面图片才能体现其视觉传播的价值,这样的期刊也被视为具有可视化的期刊[8]。有研究发现,在期刊封面上展示的科研成果会在得到广泛传播和重点关注[9]。同时,封面可视化的期刊封面每期更换,既带给读者一定的新颖感,又推介了该刊文章,一举两得,受到读者的赞许和支持。目前,封面可视化出版模式已被国内外大量学术期刊(尤其是科技期刊)所采用,如国外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等,国内期刊《中国化学》《化学学报》《建筑学报》及《有机化学》等。基于目前学术期刊微信出版调查,学术期刊整体封面可视化程度较低,但科技期刊明显高于社科期刊。仅有这几个化学类期刊比较重视封面可视化,如《有机化学》《化学学报》及《应用化学》等,刊物每期的封面图片都摘自本期文章,在微信出版中的当期目录、重点文章及过刊检索等多个栏目,都在窗口的重点位置推介封面图片。如图7为《有机化学》微信出版页面,该封面图片兼具艺术性和学术性,既美化了出版界面,又重点推荐了期刊的文章,是学术期刊参考的封面出版形式。
2结论及建议。
一图胜千言,尤其对于以符号、公式及图片为核心元素的化学类、生物类及建筑类等学术期刊[10],图像在科研成果的表达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学术期刊微信出版中,部分学术期刊还未意识到可视化在学术期刊表达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微信用户的增多及影响力的扩大,微信出版者应尽快将可视化作为微信出版的重要对策,迎合读图时代读者的碎片阅读的阅读需求,达到微信出版的目的,从而提高期刊的关注度和吸引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家长对孩子的试卷评语简短(大全11篇)
- 工作方案工作要求(大全17篇)
- 最新研究生毕业自我鉴定(大全19篇)
- 最新民房仓储合同通用(汇总17篇)
- 2023年模具加工设备介绍(汇总16篇)
- 最新学校副校长新年致辞推荐(汇总12篇)
- 最新骗取贷款案件警示意义 骗取贷款会议纪要大全(7篇)
- 2023年财务单项实训报告推荐(汇总11篇)
- 2023年开学典礼教师代表演讲稿三分钟(实用9篇)
- 最新餐厅客户投诉处理方案41篇(模板)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
相关文档
-
2023年可反问面试官的问题(实用14篇)
19下载数 676阅读数
-
2023年社区科普活动方案范文(模板9篇)
25下载数 419阅读数
-
最新演讲稿:假如我是家长(优质6篇)
23下载数 502阅读数
-
2023年党建结对共建工作亮点特色汇报(汇总15篇)
30下载数 401阅读数
-
有关学习“两会”精神的主题班会策划(汇总14篇)
14下载数 512阅读数
-
勇敢章争章范文范本 勇敢章内容(三篇)
25下载数 712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