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再见了亲人原文朗诵 再见了亲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3 22:08:09 页码:14
再见了亲人原文朗诵 再见了亲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7篇)
2023-04-03 22:08:09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再见了亲人原文朗诵 再见了亲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篇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回国时,同朝鲜人们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最后抒发感情,用反问作结。这部分是教学重点。每个自然段分别具体介绍了一位人物的感人事迹。这三个自然段用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的感人事件,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后三个自然段)描写了列车开动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动人场面,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的深情。

课文的语言感情真挚强烈,抒情性强,通俗易懂。

教法建议:

1.紧紧扣住“情”,以读体会“情”。教学中,应抓住课文以事感人,借事抒情,以情动人的特点,以“读”为突破口,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中,懂得“亲人”的含义及分量,比较准确地把握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可以教师的范读激起学生的情感,初步感受中朝人民的友谊。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抓住动情之处,通过朗读,品味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浓郁的感情、洋溢的情义中去感受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指导朗读时,可以借助课文的插图和有关的录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配乐朗读。值得注意的是,课文中有不少抒发感情的反问句,要注意通过比较性的朗读体会它们的意思与作用,切忌用较多的时间进行分析讲解。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2.通过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学重点:读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导入  

齐读课题,说说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

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带着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初步感知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

1.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读本课的生字词: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暂时:z4n

友谊:y@

血泊:p#

“捣”和“谣”的字形

4.解释不懂的词

打糕: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三)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2.提问:为什么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称“亲人”?说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教学过程 :

课前两分钟,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志愿军战歌》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同学们刚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刚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52周年。他们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仿佛历历在目。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读书思考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志愿军回忆了哪些往事?

板书:大娘      缝补衣服   送打糕  救伤员

小金花    救老王

大嫂      挖野菜

(三)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后两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批)

2.然后交流,教师点拨。

板书:几夜不眠  昏倒路旁  失去孙孙

牺牲妈妈

失去双腿

3.这些事情为什么让志愿军难以忘怀呢?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默读3分钟后,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抓住“几夜没合眼、冒着炮火、唯一、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体会。

点拨:“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

小结: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与帮助。体会大娘确实像慈母一样,关心帮助志愿军,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体会2、3自然段。同时加强感情朗读的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的特点。(个人读、 师生对读等形式)

(1)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2)学生自己选读喜欢的段落,并试着背一背。

(四)饱含激情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代讲)

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齐读第二部分)

再读课题,齐读,指名读。

扩展资料

(一)

“五次战役”

“五次战役”讲的是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5月21日这段时间,中国民人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为反击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侵略军而连续进行的五次战役。朝中人民军队共歼敌22万余人,把美帝侵略军打回到“三八线”附近,迫使他们接受了停战谈判。

(二)

1.1950年 6月 25 日,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战火燃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在战斗中,和朝鲜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经过中朝人民的共同努力,1953年725日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随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分批回国,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回到祖国。

2.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1920年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山西前线参加了八路军。1950年冬天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任随军记者。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报告文学作品。

再见了亲人原文朗诵 再见了亲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篇二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中,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受到深刻、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教学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应放在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课文开篇便以志愿军战士这段情真意切、朴实无华的语言渲染离别的气氛。作者首先以恳求的语气劝慰:“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一句话把志愿军战士对朝鲜老妈妈深深的敬意和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直接抒发出来。“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这句话简明扼要地表现出朝鲜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慈母般的爱。“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一个问句和一个感叹句,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老妈妈的关心体贴,其间的深情不言而喻。“为什么摇头呢?”作者虽未直接去描写朝鲜老妈妈,但联系前面几句话可以想象到,一定是在志愿军劝她回家休息时,她摇头了,坚持一定要送,表现出朝鲜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的依依惜别之情。“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一个反问句和一个重复否定句,更充分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永不忘怀的深情厚谊。

②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指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这里是说在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危急关头,朝鲜老妈妈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战士送来打糕,给予战士们及时的支持和帮助,使这次战役取得了胜利。这里的“雪中”是指志愿军战士所面临的困境。这段话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和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③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啊!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这是当妈妈牺牲的消息传来时,小金花爱与恨、悲痛与复仇的怒火交织在一起时的表情,她把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成对敌人的满腔仇恨。这样一个刚强的孩子,妈妈牺牲时没有哭,与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志愿军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④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样高的代价”是指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付出了血的代价──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这段话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了以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本文多处使用反问句,以形式上的否定达到内容上更加肯定的目的。无论是在情感的抒发,还是在语意的加重上,其表达效果都胜过了陈述句。

⑤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登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战士心中的万语千言,只能反复地用呼唤方式来表达。“再见了”,说明“依依惜别”;呼唤“亲人”,表现“关系亲密”;呼唤“亲爱的土地”,强调“深深的眷恋”。这里的呼唤简短而亲切,真挚而感人,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

⑥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列车已经开动,志愿军战士请求列车“慢一点儿开”,以延长在朝鲜土地上的停留时间,以推迟与亲人分别的时间。这段话抒发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热爱之情,也表达了他们对曾经洒过鲜血的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进一步说明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⑦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课文虽没有直接去写列车已经开动,但透过字面,我们仿佛能够看见此时此刻列车正载着志愿军战士离开了曾经并肩战斗的朝鲜人民。“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是志愿军战士心的呼唤,也同样是朝鲜人民的心声,它告诉人们: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亲如家人、牢不可破的深厚情谊。

(2)对词语的理解。

战役: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的,按照统一的作战计划,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

打糕: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阻击战: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的战斗。

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如果有条件,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图片、故事等资料,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等,以使学生对抗美援朝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教学时,可让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为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作好铺垫。

2.教师可以参考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1)抓住“亲人”,理解课文。

上课伊始,可从题目入手,请学生谈一谈对“亲人”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为什么要称为“亲人”。细读课文,进一步思考,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在引导学生理解“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之时,可让学生先根据课文说一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如,大娘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不顾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她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小孙孙。小金花的妈妈为了救出侦察员老王,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大嫂为了让志愿军吃到蔬菜,跑到前沿阵地去挖野菜,被敌人的炮弹炸伤,成了残疾。之后,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例如,大娘冒着炮火送打糕,大嫂到前沿阵地挖野菜,固然说明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也说明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条件是多么艰苦,常常空着肚子打仗,常常连蔬菜也吃不上。再如,大娘为抢救伤员失去了小孙孙,小金花的妈妈在救侦察员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讲的虽然是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的代价,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为了帮助朝鲜人民打败美国侵略者,志愿军随时都有流血牺牲的可能。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付出的代价,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亲情、真情、深情,而且还能够体会到志愿军为了帮助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朝鲜的土地上浴血战斗、流血牺牲的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2)品读课文,读出感情。

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的感受表达出来。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交流汇报进行。要让学生先谈一谈哪些段落或语句最令自己感动,原因是什么,然后再读一读令自己感动的段落或语句,讲一讲为什么要这样读,使学生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情怀,对用鲜血和生命培育的中朝友谊引起心灵上的震撼。课文最后3个自然段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难舍难分,也表达了他们对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的眷恋之情,应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必要的时候,教师可示范朗读。

(3)研读课文,体会写法。

在学生准确地理解和体会到课文表达的内容和感情后,可设问:想一想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把你的发现告诉小组内的同学们,然后小组派代表在全班公布“新发现”。

学生汇报交流时,能说一点说一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重点是指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前3个自然段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每段都是以请求的语句开头,以反问的语句结尾,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叙述。祈使句、反问句这样的术语不必给学生讲,只需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这些句、段,将祈使句、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这些句式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还可引导学生注意课文最后3个自然段直接抒情的写法。

(4)大胆想象,学习表达。

课文通篇都是志愿军说的话。在依依惜别之时,在志愿军战士追述往事的时候,朝鲜人民一定也会回忆起志愿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例,讲述起志愿军对朝鲜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请同学们大胆想象,然后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以大娘、小金花或大嫂的口气描写送别的场面。

在学生完成仿写练习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所写的内容穿插在课文中,与相关的段落连起来读一读,然后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赏评;还可以从学生描写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话别的内容中分别挑选出一篇较好的,与课文组合起来,分角色再读一读。

3.课文中抒发强烈感情的语句,应引导学生抄一抄,掌握句式。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以丰富语言积累。课下还可以安排学生阅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4.教学生字时,应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用适合自己的方法独立识字,教师可对个别生字的学习进行指导。本课的生字中,“谊”读yì,要注意读准字音。“嫂”字右上半部分是“臼”中间加一竖,书写时要注意“竖”要通到下边,与下边的“又”相接。“噩”字笔画较多,要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笔顺书写,要注意疏密匀称,将字写美观。

四、教学案例

片段:

交流感受,感情朗读,升华认识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哪一部分或哪一个人物最令你感动。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画出来,好好读一读,看一看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哪一部分、哪一个人最令你感动?

生:第1自然段中的大娘最令我感动。在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情况下,大娘“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什么是“雪中送炭”?

生:“雪中送炭”就是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

师:对,这是“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还有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称为是“雪中送炭”?

生:在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就是“雪中送炭”。

师:课文指的什么?

生:在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之时,朝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战士送来打糕。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全面而又深刻。由这件事,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朝鲜人民非常关心、热爱志愿军战士。

生:朝鲜人民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师:所以志愿军战士才会充满感激地说──

(生齐读:“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再齐读一遍。

(生齐读:“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大娘身上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大娘丢下自己的小孙孙,却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为此她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一部分特别令我感动。

师:你知道什么叫“唯一”吗?

生:“唯一”就是只有一个。

师:请你来读一读这部分,读出你的感情。

(生读。)

师:同学们,唯一的小孙孙失去了,大娘心里会怎样?

生:一定非常痛苦。

师:对,请你再“痛苦”地读读这部分。

(生再读。)

师:我注意到你把“唯一的”和“怎么能忘怀呢”强调了出来。请你把感受到的痛苦心情读出来。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

生:因为我一想到大娘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就忍不住要流眼泪。

师:对!只有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将课文读好!大娘身上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为了帮志愿军战士洗补衣服,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师: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志愿军战士就要回国了,大娘为他们缝补衣服几天几夜没睡觉,这让我想起了一首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你真了不起!能借用古诗谈出自己的感受。是呀,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爱犹如母爱一般。所以说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让我们把最后一句话齐读一遍。

生齐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你们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能不能忘怀?

生:不能忘怀!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最后这句话──

生齐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大娘让我们难忘,因为她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志愿军战士也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到那难忘的告别场面。假如你就是志愿军战士,把你心底想说的话告诉给大娘。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

……

再见了亲人原文朗诵 再见了亲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篇三

课时目标: 

1. 细读1、2、3自然段,了解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录音,灯片

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 到车站为志愿军送行,与志愿军话别的朝鲜人民有许许多多,作者选择了哪几个代表?(出示插图,认一认) 

3. 他们分别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4. 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读课文 

二. 学习第一节。 

(一) 先看第二件事——送打糕 

1. 导语 :这是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一个感人故事!边听边想,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2. 音响,朗诵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3. 你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4. 读文字,看了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划圈有关词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 交流:①动词:“带者,顶着,冒着,穿着,送到 

——冒着生命危险很勇敢 

②雪中送炭——像母亲一样,深情厚谊,慈母般的爱。 

③你从中感受到些什么? 

6. 指导感情朗读。 

(导语 :老师觉得读好书,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要抑扬顿挫,语速上要有快有慢)——(自己试读—指名读) 

(二)看第三件事情 

1. 过渡: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但更使人感动的是,边听边想,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创设情景(音乐,朗诵) 

2. 仿佛看到了什么? 

3. 读文字,看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些什么?(出示灯片) 

4. 交流:“丢下,背进,唯一”—等感受大娘比山还高、比 海还深的情谊。 

5. 怎样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三)看一件事。(看了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又怎么让人感动!) 

1. 出示:“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你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a.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b.怎么读? 

2. 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三. 写其他部分。 

1. 大娘是不是就给志愿军做了这几件事情?哪句话看出?(出示:八年来------!) 

2. 是啊,大娘像慈母一样关心,爱护志愿军,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3. 引读其他部分。 

4. 过渡。 

四.学习第2、3节 

1. 分组学习第2、3节。 

1、 2大组读读第二节,3、4组读第三节。思考: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中,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语句,想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 同桌讨论: 

3、 大堂交流 

△ 、第二节。 

从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没哭,而与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日子却哭了,从中感受小金花与志愿军之间有亲密的情感。 

△ 、第三节。 

从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双腿,感受大嫂对志愿军的一片深情。 

4.读好第2、3节 

6. 小结: 

现在谁来说说,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 

五. 引读第4-6节 

1、 创设情景火车鸣笛声响。 

2、 引读:听,列车的汽笛声已响起,此时,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言要表,道不尽的话,流不完的泪,此时,志愿军发出内心的呼唤——“再见了,亲人……” 

附:板书: 

23、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衣服 

大娘 送打糕 

救伤员 

小金花 救走了 牺牲了妈妈 

大嫂 挖野菜 失去了双腿 

再见了亲人原文朗诵 再见了亲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篇四

某老师导读《再见了、亲人》,抓住了写小金花的一句话:“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等来的是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开展了生动的训练:

师:“同归于尽”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块儿走向毁来。

师:谁能说说这儿的“归”和“尽”是什么意思。

生:“归”在这儿是走向的意思,如果把其中的“同归于尽”一词抽去,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再表达出来?

生:你回去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等来的是你妈妈拉响了手榴弹跟敌人一块炸死,她自己也牺牲的噩耗。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让学生思考,谁说得好,与课文中的句子相比又怎么样?

[评析]在导读过程中教师并不孤立地进行词句训练,而是运紧紧抓住词与句的联系,释词为了更好地理解句子、练句又能更深入地理解词义。如“同归于尽”的确切含义在单独理解中是难以体会的。因为“同归于尽”,一语双关,一是敌,一是我,性质不同,情感不同,在重新组句中,如不精细斟酌,就会文理相悖。如一学生统说“牺牲”,对敌人说就不妥当;第二位学生统说“死去”,对志愿军战士又欠敬重;第三位学生把它分开来说,对敌人是“死去”,对志愿军战士用“牺牲”,就又太罗嗦。相比之下,还是原句用“同归于尽”最为简洁。在这里,教师抓的虽只一词一句,但不仅训练了语言,还训练了思维,“练”出了那么多的收益,这是高超的训练艺术。

再见了亲人原文朗诵 再见了亲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篇五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文字、图像资料。

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2.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

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不打标点)

3.读课题

① 指名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② 加标点(板书:,)再读:再见了,亲人

③ 体会:哪一句的感情更强烈些?(齐读)

4.提问:

①”亲人”一般指哪些人?

②”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板书:志愿军

③ 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板书:朝鲜人民

④ 他们是亲人吗?不是。板书:不是亲人

t:可是…… (出示课题:再见了,亲人)

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 … …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2.学生自学,讨论。

3.汇报交流。

出示人物图片

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点击人物图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你能读读吗?初读课文,

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用自己喜欢的线条勾划)你最想交流的是哪个故事?

根据学生的顺序,来安排三个故事的教学顺序。

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为什么这样比喻?( 因为大娘想战士之所想,急战士之所急,若不是他们比亲人还亲,能冒着硝烟冒着炮火雪中送炭吗?)

②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 (导读,尽情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语句)

③”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生读。

④“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热烈啊!)

八年来,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志愿军对朝鲜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

过渡:还有哪个故事让你感动呢?

2.第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

1.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交流)

2.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3.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到下节课解决。

1.仔细默读课文想想文章里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的故事都催人泪下,凝聚着他们对我们的深厚情谊。那是不是朝鲜人民就只是这三个人有这样感人的事呢?(那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的事呢?(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你们以后写一次活动,写景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2.快读课文想想这三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

1.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共同浴血奋战的故事。那一件件催人泪下的事情,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而另一个个让人泣不成声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一片赤诚。(投影:英雄图)

2.但此时此刻,列车的汽笛长鸣,车轮已经启动。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两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读这三段吧!(齐读)

3.师引读(投影句子)

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投影第一句。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乡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投影第二句。

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投影第三句。

4.小结:他们的确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可他们是比亲人还亲的人呐 !

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友谊。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切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板书)

1.本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生动的记述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文章的写作方式回顾。

1.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

http: / / / kmyc /

2.关于作者魏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

再见了亲人原文朗诵 再见了亲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篇六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第二段,进一步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2、能用“唯—”、“深情厚谊”造句。

3、能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教学重点:学习第二段,进一步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 :激发情感,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

如果说前面3个自然段主要是叙事的话,那么接下来的3个自然段是什么?抒情。如果说前面3个自然段是在车站与朝鲜亲人话别,那么后面这3个自然段的抒情又是在什么地方呢?——列车上。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教师引读:

1)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抗美救国流血牺牲,在朝鲜的三千里江山,有多少优秀中华儿女鲜血洒落。因此,在志愿军眼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朝鲜人民眼里志愿军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列车徐徐出站,中朝入民依依惜别。隔着鸭绿江,从心底里高声呼唤——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2)列车隆隆向前,战士们还在诉说着自己的心愿——

(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列车越驶越远,战士们从心底发出呼唤——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2、讨论: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

三、总结全文,讨论:为什么课题“再见了”放前?(突出特定的难以忘怀的场面)

四、轮读或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作业 。

1、将文中有关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2、用“唯一”、“雪中送炭”造句。

------------------------------------------------------------

再见了亲人原文朗诵 再见了亲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篇七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学时。第一学时学习第一部分;第二学时学习二、三及四部分。

1、介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审题,提问题。(这话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什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

3、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

5、自学第一部分。

⑴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⑷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6、质疑。

1、背诵第一部分。

2、听写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3、学习第二、三部分。

⑴回忆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①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②结合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③感情朗读;④背诵。

⑵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 结合课文重点理解“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

⑶分组交流、讨论。

⑷大组交流、讨论。

4、学习第四部分。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的含义。(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献出生命,所以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因为在朝鲜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经并肩战斗。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所以叫“亲爱的土地”。正因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所以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2)开头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尽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了。

(3)这三段的末尾是:“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

(5)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6)前三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6、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再见了亲人原文朗诵 再见了亲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篇八

课时目标: 

1. 细读1、2、3自然段,了解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录音,灯片

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 到车站为志愿军送行,与志愿军话别的朝鲜人民有许许多多,作者选择了哪几个代表?(出示插图,认一认) 

3. 他们分别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4. 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读课文 

二. 学习第一节。 

(一) 先看第二件事——送打糕 

1. 导语 :这是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一个感人故事!边听边想,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2. 音响,朗诵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3. 你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4. 读文字,看了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划圈有关词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 交流:①动词:“带者,顶着,冒着,穿着,送到 

——冒着生命危险很勇敢 

②雪中送炭——像母亲一样,深情厚谊,慈母般的爱。 

③你从中感受到些什么? 

6. 指导感情朗读。 

(导语 :老师觉得读好书,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要抑扬顿挫,语速上要有快有慢)——(自己试读—指名读) 

(二)看第三件事情 

1. 过渡: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但更使人感动的是,边听边想,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创设情景(音乐,朗诵) 

2. 仿佛看到了什么? 

3. 读文字,看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些什么?(出示灯片) 

4. 交流:“丢下,背进,唯一”—等感受大娘比山还高、比 海还深的情谊。 

5. 怎样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三)看一件事。(看了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又怎么让人感动!) 

1. 出示:“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你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a.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b.怎么读? 

2. 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三. 写其他部分。 

1. 大娘是不是就给志愿军做了这几件事情?哪句话看出?(出示:八年来------!) 

2. 是啊,大娘像慈母一样关心,爱护志愿军,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3. 引读其他部分。 

4. 过渡。 

四.学习第2、3节 

1. 分组学习第2、3节。 

1、 2大组读读第二节,3、4组读第三节。思考: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中,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语句,想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 同桌讨论: 

3、 大堂交流 

△ 、第二节。 

从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没哭,而与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日子却哭了,从中感受小金花与志愿军之间有亲密的情感。 

△ 、第三节。 

从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双腿,感受大嫂对志愿军的一片深情。 

4.读好第2、3节 

6. 小结: 

现在谁来说说,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 

五. 引读第4-6节 

1、 创设情景火车鸣笛声响。 

2、 引读:听,列车的汽笛声已响起,此时,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言要表,道不尽的话,流不完的泪,此时,志愿军发出内心的呼唤——“再见了,亲人……” 

附:板书: 

23、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衣服 

大娘 送打糕 

救伤员 

小金花 救走了 牺牲了妈妈 

大嫂 挖野菜 失去了双腿 

再见了亲人原文朗诵 再见了亲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篇九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开展读书活动,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发兴趣

1.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

2.我们中国人民与邻国的朝鲜人民跨越国界,并无血缘关系,可是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感知大意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他们的哪些事感动了你?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谊(yǐ)”、“耗”(hào)等生字读音,注意“噩”、 “嫂”的写法。

(2)学生汇报:课文中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感人的事。

三、品读感悟亲情

1.是什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容,抓住词句说说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抓重点词句感情亲情:

(一)“志愿军与大娘”之情:

(1)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

a.引导学生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体会,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语的含义,接着联系句子具体谈谈这个成语“雪”、“炭”分别指什么,最后想象“雪”——志愿军当时的困境及困境会给他们带来的后果,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他们而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质。

c.感情朗读:朝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的帮助,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能不算“亲人”吗?读出你的感动吧!

(2)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

a.引导学生抓住“惟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谈谈“惟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

b.感情朗读: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人”吗?

[这两句教学不一定按以上顺序,根据学情而定。学生还可能谈到大娘洗补衣服几夜不眠、大娘八年来像慈母般地关心战士们等情节让人感动,老师都要予以肯定。]

(3)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师引: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难怪志愿军对大娘说一一

“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出示句子)

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c.情境引读:

师: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读

师: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而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所以——生接读

[设计理念: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二) “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

(1)句子: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

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等词句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痛。

b.感情朗读,演读。

c.“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

d.再读句子。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三)“志愿军与大嫂”之情:

(1)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a.可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

b.感情朗读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3.朗读体会惜别深情

(1)师引: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战士们是怎样抒发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句子中的感情。(生自由读)

(2)评读。(注意体会与大娘告别的不舍,对小金花的疼爱,对大嫂的不忍心。)

4.感情朗读1-3自然段,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

(2)激qing配乐朗读:

a.在这分别的日子,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动情地对大娘说――(配乐齐读第一自然段)

b.当我们看到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对小金花说:――(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c.当我们面对拄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想到她为了给我们挖野菜而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深情地对大嫂说――(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抒情赞颂亲人

1.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

2.这三个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光她们三个就为志愿军战士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当年的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多少代价,怎么不令人感动呢?说出你们的感动,说出心中的赞扬,最好能合适地选用反问句。

[设计意图:情感喷涌时,让学生适时地抒发,并尝试用反问句来表达情感,既能让学生抒发自己对朝鲜人民的赞美之情,又加强学生对反问句表达效果的认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

二、课内链接课外,仿写段落

1.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读课文,体会无数志愿军战士也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洒下了鲜血,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两国人民的鲜血凝成的。]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

3.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片断(节选志愿军战士感人的故事),读后谈感想。

4.师引:想一想,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为角色,以她们的口吻,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同样可以按“劝慰――叙事――抒情”的结构,用第二人称来写。

5.交流评析。(评析可重点引导学生从事例描写是否感人,反问句运用是否恰当等方面展开)

三、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1.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两国人民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怎样才能读出这份感情。(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学生评读。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3.创设情境引读。

(1)师: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发出了喊声――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2)师:列车开始启动,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战士们多想再看他们一眼呀!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生: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手,大声呼喊着――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4)告别的情景感人至深,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位,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向朝鲜亲人挥手告别――生齐读4-6自然段。

四、小结

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原文朗诵 再见了亲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篇十

课前活动:(播放歌曲《跨过鸭绿江》和抗美援朝的图片)

听歌:课前请大家看一幅图,欣赏一首歌,有谁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图片、歌曲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号召,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他们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3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三年的战争,志愿军死伤几十万,停战后又留守了五年,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到八年了,也就是 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送行的人成千上万,那场面十分感人。想重温那感人的一幕吗?上课

一 导入:1今天咱们一起来看21课再见了,亲人(示课件:题目)板书,齐读。它与原来的课题有什么不同?谁对谁说的?(板书: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

2 “再见”什么意思?(再次相见,美好的愿望)

3咱们带着这种渴望再次相见的美好愿望,再读课题。

二 理解课文

1 谁能举例来说说什么人是你的亲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文中的志愿军是中国人,大娘,小金花,大嫂等朝鲜人民是朝鲜人,有血缘关系吗?他们是亲属吗?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是亲人吗?

不是亲人(板书)可为什么作者说“再见了,亲人”呢?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呢?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好好阅读,做好充分的准备。先来看阅读提示:

小结:看得出,同学们读的非常认真,动情,这篇文章也确实很感人,下面就把你的体会交流一下。

2 交流   no1先从志愿军跟大娘告别的部分开始。

(1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

回忆的时候,就应该和平常讲话不一样。他有了想法了,你们对这一段有想法没想法?那就先把他刚才读的那一段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我先看看有没有情感。

说得很好,但是还不够,就这段话你们还有说的吗?还能继续说服我吗?做打糕,送打糕时有可能会发生什么?联系前文(这么大年纪)书上没有的他想到了。带领大家辛苦

但是我觉得你们说得还不透;继续说,我还没听够;这一段说得不错,要有一种怀念的心情,再读一遍,

(2  “八年来,您给了我们……”这么读,慢点读。要有一种怀念的心情

(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离开了爸爸妈妈,但大娘给了他们非常的慈母般的温暖)

从血缘上说不是亲人,可是八年了,八年多这样慈母般的关怀,他们实际上已经变成亲人。

(3 “我们还记得……唯一的亲人。

你说得很好,但你注意到没有,课文中用了许多“反问句”,说得比“陈述句”要有力得多。你能就你说的这些内容,说一个反问句来质问能试试吗?不太好,没说清楚,语气也没有多大力量。谁来说?

“唯一的亲人“,大娘的其他亲人是不是不在身边?要用十分崇敬而又沉痛的情感来读。读懂文字后面的东西,很重要的读书方法

就是这样一位大娘,八年的时间,像慈母一般地照顾、爱护志愿军的一位老大娘,一直爬着山坡,走啊,送啊,一直和志愿军依依不舍。所以志愿军怎么说(齐读):“大娘,……几夜没合眼了。(不要那么伤心,而是一种尊重,一种怀念,一种关心,一种感激。)

no2      刚才大家用这种方法抓事实谈体会,抓得准,读得好。告别的这三段表达方式相同,结构相同,用刚才的方法交流跟小金花和大嫂告别这两段你们一定比刚才找得更准,读得更好,再看跟小金花告别的部分。

1 “那一回,侦察员老王……鬼子看守着。”不顾个人的安危是吧,对!两个人对一个班,很有勇气。

2 “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妈妈。可是等来的却是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指导“噩”的写法)

3“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怎么落泪了呢?先坐下,这里我有一个想不明白的地方,她不忍和志愿军分别,所以掉泪了,那么她妈妈牺牲了,她就不伤心吗?那时怎么没哭啊?她想哭不想哭?但她没哭,她的眼泪流到哪去?流到心里,流到心里变成什么了?变成了仇恨,变成了力量。但你怎么知道变成了仇恨?因为书上写着“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齐读) 向大家喊还是自己给自己下决心。有没有注意描写小金花动作的短语。带着对敌人的仇恨再读。你们仔细体会。咬牙切齿地,把仇恨咽在肚里。攥紧拳头去读。大家读。为什么哭?和志愿军的感情太深了。她经常和志愿军在一起聊天,在一起战斗,还给志愿军唱歌,“小金花,不要哭了,”我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吧。

小结:小金花告别时的眼泪让我们感觉到了浓浓的亲情。大嫂又是如何让我们感受亲情的呢?

no3这一部分,我听听你们读,就知道你们是不是把大嫂当成了亲人。齐读。再读最后一句

三 升华

过度:大嫂为我们挖野菜炸伤了双腿,驾上了双拐,大娘为救我们的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小金花妈妈为救侦察员老王失去了生命,他们为什么对志愿军这么好?结合文章叙述。结合你搜集到的抗美援朝的资料,举例说说好吗?小结:为了抗美援朝,无数志愿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抗美救国流血牺牲,是亲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也付出了血的代价,是亲人;他们的血都流在一起,所以我们说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8年的朝夕相处,使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如今就要分别,

看,站台上,志愿军跟朝鲜人民一边握手一边告别:“再见了,亲人”

列车即将启动,志愿军正向朝鲜人民挥手告别:“--”朝鲜人民也频频挥手致意:“--”

列车开动了,许多朝鲜人民跟着列车边跑边喊:“再见了,亲人!”

看着站台上的朝鲜亲人,看着这片中朝两国人民的鲜血染过的土地,我们的志愿军激动地高喊:“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隆隆向前,战士们还在诉说着自己的心愿——(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列车越驶越远,战士们从心底发出呼唤——(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让我们带着对亲人的不舍,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再读。

总结:车轮滚动,它满载着志愿军向远方驶去,可是朝鲜人民还是不愿离去,看着火车远去的背影,在心里一遍一遍的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志愿军战士翘首回望,已然看不到朝鲜亲人的影子,可心里还是一遍又一遍的呼唤着: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原文朗诵 再见了亲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篇十一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学时。第一学时学习第一部分;第二学时学习二、三及四部分。

1、介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审题,提问题。(这话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什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

3、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

5、自学第一部分。

⑴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⑷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6、质疑。

1、背诵第一部分。

2、听写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3、学习第二、三部分。

⑴回忆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①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②结合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③感情朗读;④背诵。

⑵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 结合课文重点理解“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

⑶分组交流、讨论。

⑷大组交流、讨论。

4、学习第四部分。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的含义。(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献出生命,所以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因为在朝鲜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经并肩战斗。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所以叫“亲爱的土地”。正因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所以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2)开头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尽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了。

(3)这三段的末尾是:“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

(5)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6)前三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6、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再见了亲人原文朗诵 再见了亲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篇十二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学习准备

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三、学时安排

2学时。

四、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学习课文,感悟志愿军战士依依难舍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过程:

1、介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审题,提问题。(这话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什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

3、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

5、自学第一部分。

⑴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⑷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6、质疑。

14再见了,亲人

战役   友谊   跺脚  噩耗   硝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

1、背诵第一部分。

2、听写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3、学习第二、三部分。

⑴回忆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①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②结合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③感情朗读;④背诵。

⑵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 结合课文重点理解“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

⑶分组交流、讨论。

⑷大组交流、讨论。

4、学习第四部分。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的含义。(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献出生命,所以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因为在朝鲜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经并肩战斗。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所以叫“亲爱的土地”。正因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所以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2)开头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尽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了。

(3)这三段的末尾是:“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

(5)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6)前三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6、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小金花

16再见了,亲人  大嫂

大娘

再见了亲人原文朗诵 再见了亲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篇十三

师:上课前,有个词语,我们讨论一下,大家看。(板书:亲人)

师:同学们读一下。

生:齐读“亲人”

师:谁能告诉我,在你的身边谁是你的亲人?

生: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是我的亲人。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和我有血缘关系。

师:很好。请坐,还有吗?

生:我的外婆、外公也是我的亲人。

师:对!外婆、外公也和你有血缘关系。

生:我的兄弟姐妹们都是我的亲人。

师:一点不错,你爱你的亲人吗?

生:我爱我的亲人,亲人了爱我们。

师:对,同学们,亲人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为我们倾注了全部的爱心,我们和亲人之间的爱是无私的。

生:一齐点头

师:无私的爱、真挚的爱为不具备血缘关系的人中间会不会出现呢?

生:我认为不是,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有困难的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都不得献出了自己的爱心。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板书:再见了亲人)

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师: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思考:课文中写的人都是谁?而且上哪个国家的人?迅速浏览课文。

生:这些人中有的人中国人,有些是朝鲜人。

师:这里主要写了哪些人?

生:主要写了朝鲜人。课文里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这三人代表的是整个朝鲜人民,那么朝鲜人和中国人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会成为亲人呢?

生:这是因为他们经过生死的考验,与朝鲜人民有很深的友谊,所以会成为亲人。

师:对呀!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悍然越过了“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威胁到了我们国家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决定出兵增援朝鲜,13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师:自由读书,看一看书中的哪一个人,你对他的作法特别感动,好好读一读。

生:第一节中大娘把自己的小孙孙留在了那里,却把伤员救进了防空洞,为此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我对这一部分特别感动。

师:“唯一的亲人”认真体会一下,什么叫“唯一”?

生:只有一个。

师:同学们,唯一的小孙孙失去了,大娘心里会怎样?

生:她非常难过。

师:我们想一想,“唯一的”和“怎么能忘怀呢?”强调怎样读?

师:我们带着感情一起读。

生:一齐读起来

师: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让我们把最后一句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这位大娘让我们难忘,因为她把志愿军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志愿军也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这是让你感动的地方,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我认为这位大嫂也让我感动。

师:请你讲一讲

生:她为志愿军失去了双腿。

师:同学们想一想,前沿阵地的野菜好挖吗?为什么?

生:不好挖,因为前沿阵地都是敌人,太危险了。

师:为什么她要这样做呢?

生:因为她把志愿军当成了亲人,她怎么能让亲人饿肚子呢?

师:大娘是亲人、大嫂是亲人,小金花呢?她做了什么?我们怎么看待?

生:侦察员老王被抓,妈妈知道了,带着小金花去救老王,结果老王被救出来了,小金花的妈妈却与敌人同归于尽。

师:这就是小金花的妈妈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故事,你们想想救老王是以什么为代价?

生:以生命为代价。

师:就是这样,救荒作物要付出生命代价,不救老王就会死,带着这样的体会请你们再读一遍课文。

生:学生自由读

师:“同归于尽”了,生命不存在了,再来一遍。

师:为了一个中国战士,她把自己的生命奉献了出来,这样的人,我们称她——亲人。

师:大家想一想,一般血缘关系的亲人,能为别人牺牲自己的双腿,牺牲自己的亲人吗?能吗?我们把这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同学们,火车开动了,志愿军战士说:再见了“,这时,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再见了,亲人!

师:火车继续开动,你们怎么说?

生:再见了,亲人!

师:再说——

生:再见了,亲人!

师:同学们,中朝人民之间的友谊是深厚的,他们在战争年代体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亲人情怀,让我们再读课文,体会其间那挚热的真情吧!

评课意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态大方自然,普通话流利,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互动明显,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教学效果良好。

再见了亲人原文朗诵 再见了亲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篇十四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我能正确认读文中注音的生字。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我能与小组成员合作学会文中的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志愿军用了3年时间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又用了5年时间使颓废的朝鲜人民有了家的乐园,其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发生了许多感动人心的故事,而中朝两国人民也结下了深厚的情意。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党中央的指示下,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再见了,亲人》记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更歌颂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的伟大而真挚的爱。

作者简介

魏巍:(1920.3.6—2008.8.24),原名魏鸿杰,出生在河南郑州一城市贫民之家。抗战爆发后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底,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战士—一起生活、战斗。回国后陆续发表一批文艺通讯,其中最著名的是《谁是最可爱的人》,表现出志愿军战士们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文章发表后在全国有广泛影响。“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的崇高称号和代名词。《谁是最可爱的人》也在国内引起轰动,影响几代中国人,至今依然留存在人们心底。《再见了,亲人》就选自《谁是最可爱的人》。

学习任务

1、搜集抗美援朝战争,魏巍的资料。

2、默读课文,初读边圈画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熟记字形,并通过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然后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识记理解生字词的方法,扫清文字障碍。

我会读:硝烟雪中送炭歌谣跺脚崎岖噩耗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

b我理解的词

雪中送炭:

阻击:

崎岖:

同归于尽:

噩耗:

侦察:

深情厚谊:

3、自主、合作、探究

(1)我读得好:小组内读,相互评价,组内纠正。

(2)展示读艺:全班汇报读文情况。

4、当堂检测:

a、读拼音,写词语。

xiāo yān  xué zhōng sòng tàn  gē yáo  duò jiǎo

(               ) (                                  ) (           )(           )

è hào   qí  quē   gāng qiáng  shēn qíng hòu yì

(         )(    )(          ) (              )

tóng guī yū jìn

(                         )

b、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担(dāndàn)心重担(dāndàn)

朝鲜(xiānxiǎn)鲜(xiānxiǎn)艳

混(húnhùn)进混(húnhùn)浊

解(jiějiè)开押解(jiějiè)

炮弹(dàntán)弹(dàntán)琴

c、将下列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d、把下面的反问句改成疑问句。

1.您说,这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自我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自主、合作、探究

中心话题:从哪可以看出中国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认真读课文,画出关键语句,把你的体会和感受写在旁边。

1.自读课文;

2.小组交流;

3.共同品析

二、全班汇报交流,深入理解文章

三、积累拓展

既然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是“亲人”当志愿军回国的时候,为什么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

四、自我检测

a、阅读文中段落,回答问题

(一)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着全村妇女,着打糕,着炮火,过硝烟,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_____________啊!

1.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成语,并解释成语的意思。

(二)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啊,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1.“亲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怎样的情谊?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再见了,!再见了,亲爱的!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一眼朝鲜的,让我们在这曾经的土地上再片刻。再见了,!我们的永远跟你们。

(四)

1.是您着全村妇女,着打糕,着炮火,过硝烟,到阵地来给我们吃。这真是哪!

2.从这段话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课文记叙了的情景,表达了,赞颂了。

自我评价:

拓展阅读

依依惜别的深情

魏巍

(1958.11.14《人民日报》)

我在凯歌声里来到了朝鲜。我又看到了这里的人民,这里的山水。多明丽的秋天哪,这里,再也不是焦土和灰烬,这是千万座山冈都披着红毯的旺盛的国土。那满身嵌着弹皮的红松,仍然活着,傲立在高高的山岩上,山谷中汽笛欢腾,白鹭在稻田里缓缓飞翔。在那山径上,碧水边,姑娘们飘着采色长裙,顶着竹篮,水罐,走回开满波斯菊的家园。看到这种种情景,回想起朝鲜人民的遭遇,真叫人说不尽的激动,说不尽的欢欣!

可是,在这些日子,在志愿军就要跟他们分手的日子,深深的离情却牵着他们的心。他们可以承担一个浩大的战争,可以承担重建家园的种种艰辛,可是却承担不了如此沉重的离情。志愿军也是这样。他们在远离祖国的八年中,时时想着祖国,念着祖国,可是,当他们一旦要离开这结下生死之谊的人民,却是无限地依恋。

用什么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呢,战士们又有什么呢,他们只有一双结着硬茧的手,一颗赤诚的心。在这离别以前的有限时刻里,我看见他们在日夜辛忙。人民军的战友们就要接防来了,他们把营房刷了一遍又一遍,就是墙上溅了几个泥点,也要重新刷过,就是一把水壶,也要把它擦亮。为了美化营地,他们简直成了传说中炼石补天的女神。他们从东山爬到西山,从北岭奔到南河,采来了红石,白石,黄石,绿石,还挖来了苔藓的青茸,给每座房舍的四围都镶了花边,给每座院心都修了花坛,说是花坛,实在是一幅幅绣在地上的采画。这里有龙,凤,狮,虎,有白兔,彩蝶,有水中青莲,有雪地红梅,还有白云绕绕的天安门和牡丹峰。如果你走近细看,就更会看出战士们的苦心:他们是用手电泡涂了红漆,做成小白兔的眼睛;把瓶口切下来,镶上花瓷碗片,做成了蝴蝶翅上的花点;就是在那嗽口池里,也砌了红日,雄鸡和“早晨好”的祝辞。正像战士诗里说的,“园地道路作锦绸,摆花好似坐绣楼”,这里的一花一叶,都渗透着战士们的汗水和深情!

此外,战士们还把最心爱的东西,留赠给人民军的战友,在每一座礼品室里,都袒出了他们的一颗颗红心。就是我这在部队多年的人,也从没有赏识过战士们这末多的机密。这些赠品,都是他们从来不舍得用,从来不拿给人看,一直藏在小包袱的最里层的,都是包藏多年,跟他们跋山涉水,在水里火里就是牺牲生命也不肯丢的。这次,为了离开这块国土,为了最珍贵的友谊,他们的机密泄露了。这里有爱人分手时连夜做成的手帕,有一参军就背着的绣花袜底,有家传几代的瓷碗,有姐妹的绣花荷包,有洞房花烛之夜的合欢杯,还有未婚妻用红毛线织成的腰带。这些爱物,就是他们本人,也只是在没人的时候,才取出来看一下,接着又匆匆藏起,可是,今天他们拿出来了,而且用红纸题了诗句,摆在这里。有一双做得异常精美的绣花袜底,上面附着一首这样的诗:

妻子做袜千针线,临别赠我在江边,

爱情绵绵如江水,永远常流水不断。

此袜爱在我心间,藏在包内整四年,

转送战友表心意,两心相盼永相连。

这些动人心弦的赠礼,使得另一些战士们难煞了。战士胡明富等三个同志,决定亲手做绣花手绢给人民军。他们没有布,就扯了包袱皮,又找来颜料,染了几束采线,染时候还放了碱,让它永不褪色。杀敌勇士就这样拿起了绣花针,变成了绣花姑娘。绣呵,绣呵,两条绣花手绢终于绣成了。他们还题了下面的诗:

粗手绣花夜更深,绣了一针又一针,

针针线线心相印,中朝友谊比海深。

在这有限的时刻里,战士们还多方寻思着,为当地的父老们尽一点力。他们思虑着,哪些溪涧在山洪到来时不好通过,就架起一座座石桥和板桥,哪些人家离河太远,就在散居的村舍边,挖下一口口水井,哪些水井靠近大路,又在水井上加了井盖。他们还挨家挨户去看,看谁家的房子漏雨,就缮上新草,谁家的屋台裂了缝,用灰泥把它抹好。他们还拾来美国的炸弹片,生起炉火,打成了镰刀,割下山藤编成筐篮,按照朝鲜式样做成活腿的小圆桌,然后把它分赠给朝鲜的阿爸基和阿妈妮。另一些心精手巧的战士们,他们还为孩子们制作了小手枪,万花筒和滑冰用的小冰车,为年迈的老人雕制了龙头拐杖。当这些饱经沧桑的老人把拐杖接到手里,他们昏花的老眼涌出泪水,他们感慨活过了几个时代,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军队,这制作万花筒和龙头拐杖的军队!他们称颂着,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教导得好,这些中国孩子的心,简直是金子一般的心,银子一般的心,水晶石一般晶莹玲珑的心!

在阳德郡日岩里,我看见战士们正急急忙忙赶修着一座朝鲜风味的房子。原来村里有一个驼背的孤苦的妇人,带着四个孩子,十年来没有一间住房,在这儿那儿借居着。这房子就是为她修的。战士们怀着深切的爱,把廊柱染成红的,还在飞檐下绘了鸟虫花卉,绘了两国人民并肩作战的采画。直到出发前一天,他们才把房子刚刚烘干,用白纸裱好。搬家时热闹非常。部队出动了好几十名战士,有人端锅碗,有人抱坛罐,有人扛木头,有人背草袋,有人赶小猪,小猪吱吱叫着,锣鼓敲着,排成了一长队,热热闹闹,把这一家送进新居。接着,战士们手拉手,围着房子,围着这位朝鲜妈妈跳起舞来,朝鲜妈妈伏在战士肩上,倾流着自己的眼泪。这时候,他的老母亲也从阳德赶来了。这位头发斑白的老人,斟满一杯酒,捧到政委的唇边,说昨天晚上她做了一个梦。她说她梦见一条天龙从天上下来了。这条天龙在空中悠悠冉冉,消失了,就听见一派乐声。乐声里,从四面八方涌来了不知道多少志愿军,向她的女儿走来,围着她的女儿跳舞,就像今天战士们围着她女儿跳舞的情景一样。她说,在梦境里,她的女儿用双手提起了裙子,志愿军就争着向她的怀里投着鲜花,投着珠宝。那些珠宝上,还写着“寿福”,那些花朵,看来很轻,可是一落下来,每一朵都沉甸甸的,把裙子都坠沉下来。……深情的人民呵,你对我们的军队作了多末美丽的歌颂!可以想见,人们要离开这样的一支军队,怎末会不深深地依恋!

可是,志愿军的行期,仍然是一天天地迫近了。朝鲜父老们,他们白天做活也淡淡没有情趣,夜里也不能安静睡眠。他们再三探问志愿军的行期,唯恐人们悄悄离开,一听见汽车声响,就要推开门窗来,张望一回。如果哪个战士到了他们家里,阿妈妮们就会端出一铜碗一铜碗的栗子,再不就从鸡窝里慌张地抓出发热的鸡蛋,向你怀里乱塞。他们还把熟识的战士请到家里,杀鸡,买酒,眼看着你吃到肚里,仿佛才能宽舒一下他们的离情。温井里有二十二个老妈妈,他们集了钱,准备酒食,请了几十个战士去谈心,这一夜,她们向中国孩子们倾吐了自己的感情。有的说,你们走了,就像我掉了一扇膀子,有的说,你们走了,就像是吃饭时缺少了盐,有的说,要是背得动,妈妈要把你们背着送过鸭绿江!她们带着泪,把头上的银簪拔下来,把带了几十年的结婚戒指取下来,把传留几代的跳舞时带在身上的小铜铃拿出来,塞向战士的怀里,戴在战士的手指上。她们还把菜一口一口夹到战士们的嘴里,有的人含着热泪咽下去了,有的人背过身去,把阿妈妮喂到嘴里的栗子又悄悄吐出来,用纸包好,小心地放在衣袋里,作为对朝鲜母亲终生不忘的纪念。战士们激动地说:“如果美帝敢再动手,就是我活到八十岁,胡子三尺长,我也要带着儿孙们来抗美援朝!”

朝鲜人民的深情厚意,就是这样叫人终生难忘。温井里有一个瞎老妈妈,自她的女儿被日本人抢走,她的一双眼睛,就被那年年月月的泪水沤瞎了。当二十几个战士去向她告别的时候,老妈妈动情地说:“你们在这儿住了几年,我也没看见过你们的模样儿,你们帮我修好了房子,我也看不见修房子的是谁。天哪,要是叫我的眼睛睁开,看你们一眼,就是立刻死了我也甘心!”她拍拍自己的心,又摸摸战士们的胸口:“孩子,我看不见你们,让我摸摸你们吧!”说过,她把二十几个战士,从头到脚都摸了一遍。

在这惜别时刻,简直无一处不是友谊的诗,感人的诗。人们编成许多诗歌来赞颂这珍奇的友谊。在古阳德的枫林柴门中,住着一位满头白发的无名诗翁。我去访问了他。谈到志愿军的撤离,老人异常惋惜地叹了口气,拔笔写下几个汉字:“完似股肱,人民全部之言”。老人还递给我五六个自糊的白纸信封,信封上都写着:“平安南道阳德郡东阳里七十八岁翁朴仁俊谨奉”的字样,打开来,都是赠给志愿军的送行诗章。其中有一首是:

还乡千里路,雁叫三月秋,

两国兄弟谊,苍江不尽流。

还有一首:

夜霜红深千林树,可作明朝欢送情,

带白头髫车下满,连呼万岁动山城。

在这惜别时刻里,朝鲜人民对牺牲在这块国土上的烈士们,尤其怀有深深的感情。在修建东阳里九龙江桥的时候,流送的木头常常被石头堵住,为了排除阻塞,年轻的蔡定琪,奋身跳进急流,不幸被卷进旋涡而牺牲了。这也许是志愿军牺牲在朝鲜的最后一人。牺牲后,就葬埋在志愿军的烈士陵园。可是,东阳里的人民,坚持要把他葬在东阳里,并且选择一块最好的向阳墓地,按朝鲜礼节重新安葬。深情的人民呵,他们要东阳里的男女老幼,抬起头就能望见蔡定琪的坟墓,也让蔡定琪,能够望见他所献身的九龙江桥。志愿军答应了这个请求。移葬那天,东阳里的男男女女都参加了葬仪。下葬前本来是极好的天气,可是在下葬时,忽然间送来了一片乌云,下了一阵大雨,这时候,在墓地上空,现出了一弯美丽非凡的彩虹。下葬完了,采虹又渐渐隐没,事后,在东阳里居民中,流传着一段神话式的解说,说这是中朝友谊感动了天地,所以才出现了这样美丽的彩虹。

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离情来临了。行李装上了汽车。大车套上了骡马。大炮着好了炮衣。营门上已经换上了人民军的哨兵。战士们最后一次地扫净了院子,挑满了水缸,拍一拍身上的尘土,打好了行囊。

这一夜,有多少朝鲜人家没有合眼,有多少人家午夜三点就亮起了灯,他们再一次整理好花束,把礼物放进竹篮,坐等着集合号就要响起的拂晓。拂晓,这是深秋的拂晓呵,可是人们已经走出来了,穿着单薄的衣裳走出来了。老人们戴着高高的乌纱帽。妇女们顶着竹篮,背着孩子。人们都拿着枫叶。就是背上的孩子,小手里也拿着枫叶。他们站在大路边,站在寒气袭人的晓风中。

部队集合了。妇女们打开竹篮,分赠着礼物。孩子们爬上大炮,把红叶插上炮口。小吉普也被无数的彩纸条和成串的纸花缠成了花车。阿妈妮们,孩子们,姑娘们,她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统统没有哭。昨天晚上,战士们就告诉他们说不要哭。里(村)干部们也告诉说,为了不使志愿军难过,让他们不要哭。他们很听话,他们真的制止住了,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统统没有哭。

出发号响起了。战士们背起背包,挎上了枪,走向夹道欢迎的人群。“万岁”声响起来了,火红的枫叶举起来了,孩子们奋力地撒着纸屑的花雨,欢呼着:“荣光-伊斯达!”“荣光-伊斯达!”(即“光荣啊!”)志愿军的脚步移动了,人们的眼睛潮湿了,但谁也忍着,竭力喊着口号,仍然没有哭。

可是,当战士们握着老妈妈的手,叫了一声“阿妈妮,再见!”不知道是那个老妈妈忍不住了,捧着战士的手,第一个哭出了声。接着是姑娘们,孩子们哭出声来,然后是那些男人们无声的眼泪,低低的啜泣。这时候,战士们简直是在朝鲜人民送行的泪雨中行进,这不是哪一个人在哭,这是全朝鲜民族在捧着赤心送着他们至亲至爱的友人!

我的一滴泪,也止不住滴在这千行泪雨中。呵,亲爱的,可敬的朝鲜人民!在纷飞的战火中,你是那样刚强!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的家园烧成了灰,你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绑在大树上,烧你,烤你,你没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硬弓,一座烧不毁的金刚!可是今天,当你的战友--中国战士们要离开你的时候,你却倾洒了这样多的眼泪!仿佛要把你们每个人一生一世的眼泪,都倾洒在今天!你是多末刚强而又多情多义的人民!

请收起眼泪吧,亲爱的,可敬的人民!你的泪是这样倾流不止,已经洒湿了你们的国土。我知道,你是为中国战士的鲜血而痛惜,为中国战士的一点点工作而感怀。你今天的泪,是对中国战士的最崇高的评价,是给予中国战士的无上的光荣!我知道,这泪雨中的每一滴,都不是普通的眼泪,一颗,一颗,都是万金难买的友谊的珍珠!

在这送行的泪雨中,中国战士们也个个垂泪,一小时已经过去了,还没有走出二里路。这时候,在送行人的行列里,不知是谁在喊:“不要哭了,替他们背背包呵!”人们才像忽然醒转过来,擦擦泪,去夺战士们的背包,小孩子也抢过来背在肩上,妇女们把夺过的背包,高高顶在头上,飘行在战士的身边。这时的队伍,已经不分行列,不分军民,不分男女,错错落落,五光十色,互相搀着扶着,边说边哭,边哭边走。这是什么队伍呵!也许这不像队伍吧,可是这确是世界上最强有力的队伍,这是心连着心,肩并着肩的友谊的巨流!这支巨流,行进着,行进着,越过了一道道水,一道道山,他们行进在枫林烧红的山野,行进在社会主义的东方。

再见了亲人原文朗诵 再见了亲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篇十五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描写的是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是叙事抒情散文。我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读中启发想象,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学法和写作方法由学生自己发现。

1、多种形式的读。

如在课文结束时,我这样引导: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学生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这样让他们在体会课文的基础上去感受当时的情景,读出自己的感受,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

2、读写结合,深刻领悟。

在学完第三部分后,我让学生看一下,这三个部分在表达方式上有哪些异同。通过比较,学生们发现了这三个段落的结构相同:开头都是祈使句劝蔚朝鲜人民不要再送,中间都是具体的事例,结尾都是直接表达中朝人民感情深厚的反问句。并通过反问句、陈述句的朗读比较,懂得反问句的好处。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血的代价。教学至此,还是不够的,我接着引导:难道志愿军叔叔都没有作出牺牲吗?学生不但引用了书上的例子,还大量引用了课外资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课后小练笔。

如果能在多种形式朗读的基础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背诵,效果会更好。

再见了亲人原文朗诵 再见了亲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篇十六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6课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1——3自然段,理解“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等词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1、2、3自然段。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战斗中建立的深情厚谊。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

1、(放《志愿军军歌》)同学们,你们听,这是《志愿军军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板书:深情厚谊)

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

⑵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出示)

⑶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

板书:送打糕昏倒救伤员失孙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⑴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⑵指导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

(丢——丢掉的是自己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

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书上的有关句子

9、按“劝慰——回忆——抒情”分层,用“|”表示。

10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

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分层

(三)按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1、按要求自学。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反馈讨论。

㈠检查第二自然段

⑴(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a、改陈述句

b、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从哪件事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板书: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

⑷分层。

⑸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

㈡检查第三自然段

⑴(投影出示)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a、改陈述句。

b、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板书:挖野菜致残

⑶分层引读。

(四)小结。

1、有感情朗读123自然段

2、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来送行的人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多么想一一道别呀,可列车已启动,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模仿课文写法写一段你与亲人道别的情景的话

附:板书

6、再见了,亲人

送打糕昏倒

大娘

救伤员失孙

深情厚谊

小金花救老王失母

大嫂挖野莱致残

再见了亲人原文朗诵 再见了亲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篇十七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尝试如下: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 “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意义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三、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

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四、设计引读,抒发情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发情感。比如第四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引读。像最后一个过程——列车“飞驰而去”,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

“战士们深深地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在窗外,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

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文中采用典型事例和典型场面突出中心思想,多种句式交替使用的方法,使文章情感波澜起伏,是一篇进行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课文。由于时空距离大,学生对抗美援朝时代景景缺乏认识,加上句式复杂,因而对理解课文内含的丰富感情,难分难舍的送别情景,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难于引起情感共鸣。因此,运用一般的讲读法,效果不好。我根据叙事抒情的散文的特点,采用“以读激qing、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即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人物之间的联系后,即以体会语言的意义和情味的方法,使学生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情感曲线起伏跌宕,心灵不断得到净化的情感内化状态,收到教学上“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自然渗透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我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段的基础上,多读、善读、带着感情读,反复体会语句的意义和情味,做到“披文以入情”。教师注意以读激qing、以情激qing,诱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但情感目标的实现又建筑在认知目标的实现的基础上,使“知”与“情”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共同为完成文道统一的教学目标服务。

我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感知全文,认识亲人指谁?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接着便抓住文中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场面,典型事例,想象朝鲜人民为志愿军舍生忘死,“雪中送打糕”、“智救侦察员”、“上山挖野菜”付出巨大牺牲的动人情景,扣动学生心弦,接着“移情入文”,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设疑触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幻灯、录音创设情思”、“品味词句激发情思”等“情思结合”“读议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朝鲜人民的伟大情怀,对朝鲜人民付出血的代价缔结中朝友谊引起心灵上的震撼,从而使“知”与“情”,“理解”与“情感”在联系中,不断加深,不断升华,引起情感上的和谐共振,水到渠成地感知课文的中心思想,又受到生动、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强化。

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知情结合”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完成双基教学任务,实现“文道统一”,渗透思想教育的根本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思维素质,也有利于学生审美情思和道德感的升华。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1、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开始,先结合地图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

2、注重体现字、词、句、篇的训练:

本课教学对字词句的理解我不是议到表面,而是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指困难,谁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对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改变说法,并把改好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作用,并通过理解重点句子而牵一发动全身,使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义。

3、提出的问题有概括性:

比如在分析第二段时,我提出小金花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一问题把整段的内容都概括了出来,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课文。通过讨论学习,把小金花的特点分析的很透彻。

4、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

该文语言凝炼,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思想,强化积累。如启发学生想象:八年来,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课文后三个自然段,通过朗读引导,让学生想象千千万万个大娘、小金花、大嫂到车站送行的情景,这样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很有帮助,而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6、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与大娘话别的情景时,我采用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意,第二段采用“扶”的方法,第三段放手自学,这种“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