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元旦节的饮食风俗模板(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20:19:10 页码:8
元旦节的饮食风俗模板(汇总8篇)
2023-11-24 20:19:10    小编:zdfb

通过总结,可以发现问题的共性与规律,为今后的知识积累提供指导和启示。文笔的优美与准确是一篇总结的亮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专家观点和研究成果,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讨论。

元旦节的饮食风俗模板篇一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其中多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为此节日的食物。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扞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

巧果的制作方法:

材料:特制小麦粉25千克、绵白糖5千克、饴糖3千克、芝麻仁4千克、嫩豆腐2千克、食盐0.3千克、植物油12千克。

制作:

1.水调面团调制:在绵白糖、饴糖、豆腐、精盐中加适量水充分搅拌,然后加入小麦粉、芝麻仁继续搅拌成水调面团,静置片刻,使面团处于松弛状态。面团调制时加水量要恰当,面团宜编硬一些,以便压制皮面。

2.成型:将面团等分若干块,静置片刻(5分钟左右)。可手工成型,也可机械成型。手工成型:案板上撒一些扑粉,用擀面杖(专用木棍)先将面团压扁。然后擀薄(约厚1毫米左右),横向整齐摺叠;摺叠宽度8厘米以内,约在4厘米处的中间从左到右直线开切一刀,再切段,每段宽3厘米以内。在每段摺叠连接处打刀眼(即面片中间切两条缝隙),筛去扑粉待油炸。机械成型:用轧皮机(皮子车)压薄成型。

3.油炸:油锅油温加热到175℃左右,先将生坯筛净扑粉,预防粉受高油温焦化而污染油质,影响制品色泽。再将生坯倒在笊篱中慢慢放入油锅;待浮上油面时,迅速用笊篱拨动生坯,并且不断翻身,待呈金黄色时,立即捞出油锅。

4.冷却、装箱:捞出油锅后,迅速沥去多余的油,摊开冷却,趁微热装入箱内密封。

花瓜。

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历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据说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还有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均号称为长生不老的仙药。比较实用的药方有晒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了。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

五子。

七夕“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礼拜默默祷告后,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们宵夜的食物。五子的药用价值很高。桂圆有开胃益气、养血健脾、补心安神、补虚长智之功效;红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榛子有“坚果”的美称,《开宝本草》说它“主益气力,宽肠胃,令人不饥,健行”;花生滋养补益,有助于延年益寿,所以民间又称之为“长生果”;瓜子据《本草纲目》及各大中药辞典记载,具有清肺化痰、润肠通便等功效。

吃面条。

另外这一天有吃面的习俗,这一天往往跟中国的24节气以外的三个杂节气,一个杂节气就是三伏,还有一个是暑九,还有一个南方的雷雨。大家都知道头伏饺子,二伏面。而且吃面意味着挑寿,面挑得越高,人就越长寿。还有为织女摆贡。

面条可以做,抻面,它象征着巧,而且象征你以后的性格能屈能伸,特别是能男孩子抻面或者给丈夫抻面,而且具有韧性,说明你出去做人也要有韧性,你的事业才能够成功。丈夫的夫本来就是天字出头叫夫,丈夫为天,妻子为地,面抻出头上,天就为夫,就可以闯出一番事业。另外闯荡出来,还要祝福婆婆公公健康长寿。

过去有的地方包饺子放钱,或放针,挺危险的。放针,就是乞巧。所以吃饺子从上边的花边咬起,吃的还要比较仔细,到后面针往往在面最底层。今后也不主张这样,终究还是有危险。

《太平御览》卷31引《日纬书》:“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主关梁;织女星主瓜果。与此同时,蜜在我国象征着夫妻甜蜜的生活,而蜜蜂建造的六边形蜂窝属于巧夺天工的设计。此外,还可以用松针象征绣花针,煮松针汤喝;松针可入药,具有预防流脑,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夜盲症、神经衰弱、营养不良性水肿等药效。或者用五彩面象征绣花线,用藕象征情意绵绵(藕与偶同音),用石榴象征团结,用红高粱与黄小米双色饭象征炎帝族与黄帝族的融合,等等。有鉴于此,笔者建议我国商家开发七夕特色食品,开拓新的商机。同时也建议我国外交、文化和新闻媒体等部门,向世界输出七夕文化,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七夕节的传说。

七夕节也称作乞巧节,这是一个节日比较独特的形式,也在侧面反映出来,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面有一个比较流传较远又独特的活动。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七夕情人节送礼物的祝福语。

1.情情河边草,河滋草长,芳草也有情。情人节惹人相思,相思为情相思情未了。情人节情忘却烦恼,情你快乐!

2.与你相识是一种缘,与你相恋是一种美,与你相伴是一种福,我愿和你相伴到永远。七夕情人节快乐!

3.情丝涌,风月随,芳菲情缘绕华年;相思醉,梦相随,甜蜜爱恋沁心扉;琴瑟脆,清音随,煮酒光阴转流年;思君影,芳心碎,浓情软语誓缱绻!

4.在这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我要说我们好幸福的,是赛过神仙哥哥姐姐的,我爱你,我要伴你到天长地久!

5.鹊桥仙,许心愿,许下美好爱情圆;月儿美,星光灿,天荒地老心里盼;有情人,终眷属,美满幸福一辈子;七夕节,祝福到,祝福爱情到天长!

6.相思哀愁在心头,念你恋你已好久;趁此佳节表心意,对着银河许誓爱;你愿否做我织女,共同牵手到白头!七夕快乐!

7.牛郎念织女,织女恋牛郎,牛郎夜夜念织女,织女天天念牛郎,牛郎恋织女织女念牛郎,念女恋郎恋女念郎,念恋恋念。七夕短信骚个扰,绕不晕你算我瞎忙!

8.七夕到了,你还不赶快向我认错!谁让你擅自侵犯我的内心领域,无理由占领我的思念高地,还不约我一起过七夕!

9.要相信,一定会有那个人,想着同样的事情,怀着相似的心情,站在某站寂寞的出口,安排好了与你相遇。朋友,这个七夕节,也许爱情没来,但我一直都在。

10.银河的宽度抵不过你“真爱”的广阔;太阳的温度及不上你“纯爱”的热烈;海洋的深度比不了你“挚爱”的深沉。七夕情人节,祝福你爱情天长地久!

11.希望能牵手一起走过今后的日子,不管是鲜花铺路,还是荆棘满地,不离不弃,彼此相爱,我会永远伴随你左右!祝你情人节快乐!

12.千年等待,牛郎挚爱,保鲜永不坏,千年期盼,牛郎爱恋,幸福永不断,千年七夕,今夜如期,祝福要给妻,所有的情,所有的意,深情道声:我爱你。

13.七夕到,牛郎织女过鹊桥,天上共美妙。发条短信让你笑,收到的红鸾星动月老关照,知心爱人甜蜜拥抱,快乐好运天天来到,幸福生活一直到老!

14.七夕相思无从寄,托轮明月替,月半想你,月圆恋你,话在月儿中,心在月儿外。夜空密密点缀的星辰,是我密密的相思意。亲爱的,节日快乐!

15.七夕到,心花开!祝愿你有十分热情、九分优雅、八分聪慧、七分敏锐、六分风趣、五分温柔、四分可爱、三分豪放、二分含蓄、一分浪漫!

16.七夕,泪珠一行行,那是相思的泪水;七夕,星空一闪闪,那是牵挂的眼眸;看着周围景与物,想着七夕能共度;遥望佳人在远方,短信祝福来送上。七夕快乐!

17.七夕要到了,有情人笑了,你别发呆了,该向爱人报道了,没有爱人也该锁定目标了,锁定目标也该迅速出击了,再犹豫黄瓜菜可就凉了。预祝七夕浪漫快乐!

元旦节的饮食风俗模板篇二

广州人喜欢餐前饮老火汤,不用分长辈先后,随到随饮,但饮前必须用筷子沾几滴,然后在碗外轻轻弹到地上(饮茶饮酒亦有此习惯),仪式完了就可以饮了。谓之“先敬土地后敬人”。

斟茶斟酒也有规矩,“茶半敬人,酒半欺人”,饮的礼仪与上同。

起筷。

起筷前晚辈一定要先请长辈食饭,必须由最小的开始续个叫,年纪由最大到小的“食饭”,长辈说“起筷”,然后大家一起讲“起筷喇!”才能动筷。

食七。

广州人无论贫与富,可以独孤一味,亦可以九大簋,但绝不会煮七道菜,除非要办“白事”,“食七”不好意头。

飞象过河。

筷子不得挟到对面去,如果挟到对面妈妈就用自己的筷子一隔,然后说:飞象过河!其实“飞象过河”的象就是象棋的象。象当然不能过河。抓筷子放筷子也有很多礼仪,抓筷子不可手指指,放筷子不可打横放等等。

掉筷子。

有一次,不小心把放在桌边的筷子弄掉了一支,想弯腰去拾,妈妈眼快,我还来不及拾上来,妈妈就把另一支也弄掉,我好奇我妈妈为什么这样做?妈妈说:“开心快乐,好事当然成双!”等到饭后才与其他碗碟一起收拾。

广州人有哪些饮食习惯。

一、饮早茶。

饮早茶,广州人喜爱饮茶,尤其爱饮早茶。早上见面,往往以“饮咗茶未”(意即“你喝茶了吗”)作为问候,可见对饮茶的喜好。饮茶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民间流传着“清晨一壶茶,不用找医家”的谚语。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习惯叫茶居)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作为早餐);不仅饮早茶,还要饮下午茶、夜茶;不仅填饱肚皮,还顺便传播新闻、叙说友情、洽谈生意。可见,广州人的饮茶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交际的方式。

二、饮凉茶。

凉茶,是指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作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同时,广州人爱吃,会吃,有时吃的煎炸东西多了,难免会上火,于是饮凉茶也成了广州人常年的一个生活习惯。广州的凉茶历史悠久,凉茶品种甚多,有王老吉凉茶、三虎堂凉茶、黄振龙凉茶、大声公凉茶、石歧凉茶、廿四味凉茶、葫芦茶、健康凉茶、金银菊五花茶、苦瓜干凉茶、徐其修凉茶,生鱼葛菜汤、红萝卜竹蔗水等,也成为广州人喜爱的传统老牌凉茶。最著名的王老吉凉茶,历来为广州人所推崇,特别是亚运会王老吉作为赞助商之后,其知名度大大地提高了。广州的主要成份是夏枯草、冬桑叶、野菊花、绵因陈、崩大碗、岗梅、车前草、地胆头、水翁花、金银花、紫苏、薄荷、布渣叶、半边莲等等。可以这样说,广州凉茶就是糅合了中医药理论的精华,即人与自然界的合一和谐,有“天人合一”的意味。

三、饮糖水。

广州人四季喜爱饮糖水,认为经煲制某些药材、豆类、生果、面制食品加上糖而成的糖水,有清润消暑、生津益身之功效。

糖水品种名目繁多:豆类的有红豆沙、绿豆沙、眉豆沙;糊类的有芝麻糊、杏仁糊、花生糊、凤凰奶糊;药材类的有百合糖水、莲子糖水、清补凉糖水;还有炖蛋、炖木瓜、番薯糖水、麻蓉汤丸、蛋奶、姜汁撞奶、糖西米、豆浆、豆腐花等。在炎热的夏天,坐在凉凉的空调房里,喝一杯浅浅的甜甜的糖水,真的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广州夏天很闷,很热,喝上一杯清凉下火的糖水,整个人精神焕发。

广州的饮食文化特点。

广州菜博取中外烹饪技艺之长,融汇成多样而完善的烹调方法。在唐代,广州人已经懂得运用多种的烹调方法,以后发展为20余种,有其他地方常用的煎、炒、炸、蒸、炖、焗、烩,还有熬、煲、扣、扒、屈、焅、焖、浸、灼、滚、烧、卤、氽、泡、川等。即便是相同的方法,又因用料、刀工、口味、菜式的不同,而又采取具体不同的方法,如“煎”便有干煎、湿煎、蛋煎、软煎、煎封、煎酿和半煎炸等7种煎法。广州菜烹法的多样和完善,再与刀工、火候、油温、调味、造型等配套,就能制作出数千款的菜肴来,使广州莱格外地丰富多彩,成为岭南饮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广州菜口味清淡,不同于北方菜肴重油、重味,而追求清、鲜、嫩、滑、香。白切鸡、白灼虾、清蒸海鲜等富有地方风味的广州名菜,其制作都只是把食料蒸熟或煮熟,烹制时不加任何佐料,食用时配以熟油、姜、葱等,原汁原味,清鲜可口。广州菜是清中求鲜、淡中求美,随时令而变,夏天特别追求清淡,冬天稍可浓郁。

广州人的汤种类繁多,可以用各种汤料和烹调方法,烹制出各种不同口味的汤来。汤料可以是肉、蛋、海鲜、蔬菜、干果、粮食、药材等;方法可以是熬、滚、煲、烩、炖等;味道可以是咸、甜、酸、辣、酸辣等。炎夏喜用三滚的肉片、鱼片、青菜汤,冬天则喜用药炖的、肉熬的浓汤。用慢火熬的肉汤、鸡汤、鱼汤,汤水如奶,味鲜美而不肥腻。口味的清淡与喜用浓汤,用汤因时制宜,按时令而变等,这就是广州菜肴文化中饮食辩证法特色。

元旦节的饮食风俗模板篇三

明清以来,伏日最盛行吃莲子汤。医学认为,莲子性味甘平,有补脾涩肠,养心益肾的功用。夏日常饮莲子汤,能补中强志,养神益脾。中老年人食之,轻身益气,令人强健。夏日饮莲子汤益寿是有科学道理的。先把莲子去蕊,然后放到水中浸泡一个小时,其间把银耳撕碎洗干净,然后用清水冲泡一会儿,取一锅,加适量水,放入银耳、莲子一起炖两个小时,直至汤色变成透明色的,加入适当的冰糖就可以了。

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别称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将其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煎青草豆腐。

温州大暑习俗要煎青草豆腐。青草豆腐指的是采用仙草、甘草、夏枯草与菊花、金银花等中草药煎制成豆腐形状、冷却后即可食之,清凉解毒,生津止渴。过去不少家庭都能自制食用。

喝姜茶。

晒伏姜、喝姜茶、吃姜汁调蛋是台州人大暑当日的食俗,因为姜汁能够去除体内的湿气,因此历代传承了下来。台湾人民则十分流行在大暑这一天吃仙草与凤梨,传说这个时间的凤梨最为好吃,仙草也是当地着名的小吃,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饮伏茶。

暑热入伏后,人们遣暑的习惯之一还有饮伏茶,尤其是在江西等地,人们在大暑天里有喝擂茶的'习俗,许多人家还会将后院晒干的乌梅制作乌梅茶饮用。

老鸭汤。

南北各地流传甚广的食方是——大暑老鸭赛补药,以老鸭慢炖后加入莲藕、冬瓜、芡实、薏苡仁来煲汤,消暑滋补。老鸭是暑天的清补佳品,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因其常年在水中生活,性偏凉,有滋五脏之阳、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的功效。

喝暑羊。

山东南部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在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枣庄吃伏羊的习惯,与当地的农事、气候有关。营养学家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认为羊肉在伏天吃营养程度最高。三伏天,人体内积热,此时喝羊汤,同时把辣椒油、醋、蒜喝进肚里,必然全身大汗淋漓,这汗可带走五脏积热,同时排出体内毒素,极有益健康。

大暑天气的特点:长江中下游等地的高温伏旱。

大家都知道“热在三伏”。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这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而且全国各地温差也不大。刚好与谚语:“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相吻合。大暑相对小暑,顾名思义,更加炎热。

大暑节气时,我国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40℃的酷热也不鲜见。著名的三大火炉:南京、武汉、重庆在大暑前后也是炉火最旺。

在我国华南以北的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如苏、浙、赣等一带处于炎热少雨季节,滴雨似黄金。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丰,粮丰棉丰”,“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的说法。

恰如左河水诗云:“日盛三伏暑气熏,坐闲烦静在蝇蚊。纵逢战鼓云中起,箭射荷塘若洒金。”如果大暑前后出现阴雨,则预示以后雨水多。农谚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少雨,吃水愁”的说法。

大暑天气的特点:华南西部雨水雷暴频繁。

而在我国的华南西部地区虽然高温出现也最频繁,但雨水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这里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

元旦节的饮食风俗模板篇四

山东是个吃面食的大省,虽然沿海一带越来越富裕,但是过年蒸面食、吃面食的习惯,一直没改变。山东面食是以糯米面为主料,加小麦粉、水,着色,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刀、剪、簪、花纹模等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山东面塑起源于菏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浙江:年糕。

年糕: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农历年的应时食品。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河南:饺子煮面。

河南部分地区,大年初一家家吃饺子煮面,名“金丝穿元宝”,也叫“银钱吊金龟”,盖因饺子太像元宝了,子夜时饺子煮熟了捞食,谓之“捞元宝”,而且是今年捞到明年,还不发大财。

广西:粽子。

广西人过年家家户户要包粽子,那可是件大事。提前两三个星期就要准备了,要备好料,年货市场那是要去跑好几次呢!绿豆要去壳,五花肉呢,要用生抽、盐、酒、葱姜腌上一整天,糯米和干果有板栗、莲心等等也要提前泡好。包粽子既是个技术活,还是个力气活,要用上一整天的时间。那天,最好是找一个特大的锅子,包好的大粽粑放在锅子里,要好好地煮上十来个小时,这样粽粑里面的东西才能如发生了化学反应般,各种香味儿融合在一起。煮好的粽子,可以用钩子一个个勾起来,挂在屋檐下或阳台上(不能太阳晒),隔三差五地还要用水煮煮透,这样啊,整个正月里都不会坏。在广西,粽子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屈原,粽子也不仅是逢年过节的送礼佳品,广西人赋予了粽子新的意义,广西人更把粽子当作是一种吉祥物,年年粽年年中,广西人包粽子吃粽子图的是一种吉利了湖北:“三全”“三糕”“三丸”

元旦节的饮食风俗模板篇五

“润饼菜”的正名应该是春饼。清明吃润饼,不仅是泉州独有的,厦门人也喜好之。相传开这种吃法之先河的,是明朝总督云贵湖广军务的同安人蔡复一。当时同安属泉州府辖,因此这种吃法便流传开来,在闽南成了家常名品。不过,闽南各地的春饼形式相同,内容却有很大不同。

泉州的“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食时铺开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制食皆简单,吃起来甜润可口。晋江的“润饼菜”却复杂许多,那包“润饼菜”的主料肯定是要多种多样,摆了满满一桌的。有这么一些主料菜肴:豌豆、豆芽、豆干、鱼丸片、虾仁、肉丁、海蛎煎、萝卜菜。还有一些配料:油酥海苔、油煎蛋丝、花生敷、芜荽、蒜丝。吃的时候必须两张“润饼皮”才能保证其不被丰富的内容所撑破。这种脆嫩甘美、醇香可口的美味,一般人2卷足矣。

闽北地区:菠萝@。

菠菠@是福建传统的汉族小吃。福州方言音译(俗称清明@,其他地方也叫蒿菜粑、清明粑)。在清明节有此供品,是福州特有习俗与传统文化之一。

@皮以菠菠草融合糯米、粳米以一定比例,磨浆滤水出面泥后,所揉成。馅料有甜咸之分,枣泥、豆沙、萝卜丝、甜糯米或糯米香菇肉丝等。色泽鲜绿或深绿,清新可人,外形可用印模压出各种形状,面纹。常见有乌龟、寿桃等。福州清明节制作菠菠@的风俗,宋元明三朝未见记载,大约在清乾隆以后才兴起。考其渊源,应由“寒食”和“青饭”演变而来,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之推,定介之推自焚的这一天不举火,吃冷食,遂形成寒食节。

江南一带:青团子。

青团子,汉族传统节日食品。吃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清明节,寒食节等节日。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

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团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种,泥胡菜、苎麻叶、艾蒿、鼠曲草。泥胡菜氽后色做碧绿,以前常用,现在用的已不多见)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

安徽地区:馓子。

馓子,一种用糯粉和面扭成环的油炸面食品。馓子,用面粉制成,细如面条,呈环形栅状。油炸面食。古代称“寒具”,是寒食节食品。

用水和面,搓成细条,扭结为环钏形状,油炸而成。酥脆香甜,口感好。现为日常点心。安徽地区,每逢节日,则以此祭祖并互相馈赠。其他民族也做馓子,配料、方法和汉族不尽相同。

潮汕地区:食薄饼。

潮汕历来有“卷薄饼”和加工制作“朴籽”的传统美食习俗,充分展现出潮汕侨乡的民俗懈情和美食特色。

卷薄饼是用精面粉入适量温水后,充分搅拌搓捏成团块状,置于炉火上面的煎盘(平底铁锅),烙成圆形薄饼皮,然后包裹馅料。料有咸、甜两种,咸馅用鸡、猪肉切丝、香菇丝、蛋黄丝、虾米、葱珠(油煎)配料,再用烹熟的豆芽,韭菜拌入为馅料,入口时又在薄饼表皮涂抹香甜适口酱料即成美食。甜馅料用白糖加工制成的酥脆薄片糖或再加入瓜册丝、芝麻等佐料包裹薄饼皮即成薄饼。

祭祀贡品只是扫墓时表达哀思的一种方式,最重要的还是内心的诚意,这是再精美的食物都无法代替的。

元旦节的饮食风俗模板篇六

小雪时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会开始晒鱼干、储存乾粮。乌鱼群会在小雪前后来到台湾海峡,另外还有旗鱼、沙鱼等。台湾俗谚:十月豆,肥到不见头,是指在嘉义县布袋一带,到了农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鱼”。

腌制腊肉。

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很多地方都有冬季吃腊肉的习俗,尤其是南方城市,更是对腊味情有独钟。

小雪过后,香喷喷的腊肉腊肠成了餐桌上受欢迎的美味。怎样让炒出来的腊肉腊肠美味鲜嫩呢?诀窍很简单:首先,要把腊肉腊肠用水先煮一遍。其次,一定要用冷水下锅煮。这样才能让水分缓慢地渗入肉的组织中,让本来干瘪的腊肉腊肠变得更加滋润。

广州人最喜欢用腊味来做腊味萝卜糕、腊味煮香芋,还有腊肠炒蜜豆。在秋冬寒冷的天气里,打开盛满腊肉、腊肠的煲仔饭,饭香与肉香扑面而来,两者融合得天衣无缝,温暖香糯的煲仔饭就是最适合冬天的美味了。食用腊肉等腌制食品时可适当配些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如青椒、苦瓜、橙子等,既降低了亚硝酸盐的危害,又增加了菜的营养。

刨汤。

小雪前后,土家族群众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热烈的气氛。吃“刨汤”,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在“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中,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称为“刨汤”,很适合冬季养生食用。

杀年猪开宰年猪的嚎叫声一出,客人们立刻放下自家的农活,陆陆续续赶来。男客人帮助屠夫把一头肥猪剥得白白净净,女客人帮厨,一时间农舍炊烟缭绕,喜气盈门。

屠夫刚把年猪剥净“净边”往案板上一搁,好客的主人就吩咐屠夫,砍下一块足足5kg多的刀头好肉做“刨汤肉”。转眼功夫,排骨萝卜、回锅肉、肠肝肚肺、猪血旺,油亮香浓的“刨汤肉”菜肴摆满了桌面。一顿丰盛幽趣的“刨汤肉”酒席,满桌的酒席,清香四溢。

酿酒。

我国人民懂得酿酒,早在夏朝就开始了。(战国策·魏策)中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世本》(战国时赵国史书)中则记载“少康作林酒”。到了商代,农业逐渐发达,酿酒的原料更加丰富,饮酒的风气也愈加盛行、商朝的器皿中,爵、“尊”、解、辈、基、壶、i&等等,都是酒器。《尚书·微子篇》记载:“殷邦方兴,沉酗于酒”“我用沉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及至周朝,周公将卫地封给殷朝的遗民康叔,特地作《酒浩》一文作为劝勉.可见殷人嗜酒之深。周朝的杜康以善于酿酒而闻名。他改良酿酒的方法,使其获得极大进步。政府之中也有酒正的官职,专门掌管与酒有关的政令。

(礼记·月令)曾列举酿酒要点:“孟冬乃命大酋,林稻必齐,曲萦必时,湛饎必洁,水泉必秀,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酒官监之,毋有差贰。”所谓林,就是现在的高粱。饎,就是黍与有粘性的稻子。湛饎,是指煮稻黍为粥,等凉后再加酒曲,然后盛在瓦器里酝酿。由文中可见,当时酿造白酒、黄酒的技术已经很成熟,还注意到火候、水质和盛酒器物对酒质的影响。

有种舌用酉叫作酸,人们把它当做日常饮料,卖酒的人大多悬旗兜售,量酒的器皿则用干概(即有横木的升,酒超过升口,就知道酒已经打满)).酿酒的季节,可从《诗经·国风》中推知:“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可见酿酒多在冬季,因农事已毕,谷物收获,而岁末祭祀报赛,酒的用途也就比较广了。

近代各地民间酿酒大多仍按照这个时间。浙江安吉人冬后,家家酿制林酒,称之为过年酒。平湖一带农历十月上旬酿酒贮存,称之为十月白,用纯白面做酒曲,并用白米、泉水来酿酒的,叫作三白酒。到春月在其中加人少许桃花瓣,又称之为桃花酒。江山一带在冬季汲取井华水酿酒,藏到来年春天桃花开放时饮,称之为桃花酒。杭州冬月有民谚道:“遍地徽州,钻天龙游,绍兴人赶在前头。”就是说徽州人做爆竹,龙游人做纸马,而绍兴人则以酿酒闻名。孝丰在立冬酿酒,长兴在小雪后酿酒,都称为小雪酒,该酒储存到第二年,色清味冽。这是因为小雪时,水极其清澈,足以与雪水相媲美。

品尝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糍粑由糯米蒸熟再通过特质石材凹槽冲打而成,手工打糍粑很费力,但是做出来的糍粑柔软细腻,味道极佳。有纯糯米做的,也有小米做的,也有糯米与小米拌和做的,还有玉米与糯米拌和打成的。此外,还用粘米与糯米磨成粉,倒在一种用木雕模做的,模内刻有图案花纹,俗称“脱粑”。糍粑的制作非常费人力必须要几个人一起才能制作完成。

农谚所说的“十月朝,糍粑碌碌烧”。这里“碌碌烧”是非常形象的客家语言,“碌”,是像车辘那样滚动,意思指用筷子卷起糯米粉团,像车辘那样前后上下左右,四周滚动粘上芝麻花生沙糖;“烧”,即是热气腾腾。吃糍粑一要热,二要玩,三要斗(比较),才过瘾,才能体味“十月朝,糍粑碌碌烧”的农家乐趣。

小雪的节气养生饮食。

1、冬瓜。

冬瓜利尿消肿、清热解毒,对于冠心病、水肿腹胀等病症有良好的辅助疗效。冬瓜水分多而热量低,还有很多营养成分可以防止体内脂肪堆积,有消肥降脂功效,冬瓜宜与鸭肉、火腿、口蘑、海带等食物一起烹调,其食疗效果更好。

2、冬枣。

冬枣含有人体所需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含量较高,可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此外,它还含有丰富的糖类以及环磷酸腺苷等,能有效保护肝脏,保护心血管。腹部胀气者、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胃炎、胃溃疡患者吃生枣时应去皮。

3、冬笋。

冬笋具有低脂肪、低糖、多纤维的特点,经常吃能促进肠道蠕动,消除积食,降低胃肠道对脂肪的吸收和积蓄。冬笋不但可与肉、禽、海鲜等荤料一起烹调,也可辅以食用菌、绿叶类素菜同炒,还可以单独成菜。

4、冬菇。

香菇又名冬菇,是人们冬天常吃的食用菌。香菇热量低,蛋白质、维生素含量高,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还能促进体内钙的吸收,经常食用香菇对于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也有良好的效果。

小雪的钓鱼方法。

钓位选择。

宜钓3--5米的深水,尽量寻找岩石下、坎子下、水草边、桥墩旁,如果是野河沟,就找深水凼。抬钓也要选择深一些的地方架竿。江钓要钓中间,最好在趸船上。

打窝方法。

根据天气情况(晴天、阴天、雨天),选择不同的水深打窝,一般可以打2-3个窝子。窝料可由饲料、红苕、菜子饼、酒米混合而成,捏团打窝。一般是一次性打窝,中途可以适当补一些酒米就行了。矶竿就不用专门打窝了。

施钓方法。

这个时间段鱼儿比较肥了。宜以矶竿钓爆炸为主,手竿辅之。手竿尽量选择5.4米以上的,钓远的鱼会大个一些。不要在一个窝子死守,要走动施钓,哪个窝子有鱼,就在这个窝子多钓一会儿。只要找对了鱼窝子,一定会让你拉到手软。

鱼儿的吃口会很轻,要注意观察。中鱼后,应尽快拖离窝子,避免闹窝。正常钓就是。有三点必须注意:天气寒冷,鱼在深水,要选深水钓点;鱼吃食力量轻微,要用小钩细线,并注意提逗钩饵,逗引鱼开口摄食;如果是商品饵,饵料要腥、小、绵软饵料,其实不要太软,鱼的吃口本来就轻微,软的饵料不易显信号。如果是蚯蚓,则需要蚯蚓细小、嫩、活。

元旦节的饮食风俗模板篇七

新疆这个少数民族大家都家喻户晓,但它的饮食习惯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吗?下面由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的新疆饮食风俗,希望大家喜欢!

与汉族相比,新疆少数民族传统食物制作的明显特点是烹饪方法较简单:一是用料简单。常用的食物原料有麦面、大米、羊肉、胡萝卜、洋葱、蒜、西红柿、辣椒、白菜、芹菜等,调料主要有盐、孜然等;二是食品种类不多,但独具特色。如肉食中以羊肉为主,几乎所有的烤食、煮食、炒食烹饪中都以羊肉为佳品。

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民族,主食以小麦面为主,兼食稻米、玉米面等。日常饮食品种有馕、饼、馍、家制糕点、拌面、炒面、烩面、饺子、包子、馄饨等。喜吃羊肉,爱喝酸奶、奶茶等。维吾尔族最具特色的食品是烤馕和烤羊肉。

回族的油香、粉汤等也很有名。锡伯、满、达斡尔等民族在饮食习惯上有相同之处,食猪肉,忌食狗肉,爱吃并自制腌咸菜,肉食制作方式以煮、烤为主,较少炒食。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家制糕点种类繁多,香甜诱人。

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主要以肉和乳为主,植物性食物较少。牧民们一般夏秋两季主要饮食鲜奶、酸奶、奶酪、奶皮、奶油、肉食和面食,冬春两季主要是肉、干酪、奶酪、酥油与面食。一年四季都离不开奶茶。哈萨克族善于用奶和肉制作各种食品。米面食有馕、油果、抓饭、炒麦仁等,还喜欢喝马奶。塔吉克人常用牛奶与酥油、面或米煮成各类食品,忌食马肉。

茶在各族群众的饮食中都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茶水加奶制成的奶茶是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最经常食用的日常饮食之一,既解饥渴,又增加营养。哈萨克族有谚语曰:“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无茶则病”,可见茶之重要。

茶叶一般是茯茶,现在花茶和红茶的消费也在增加。和田、喀什等地的维吾尔居民多喝药茶,即将茶与当地特有的植物、矿物质混在一起,共同冲泡,制成有提神、解暑、醒酒、促消化、延年益寿等不同功效的天然茶药。

新疆饮食一般被分为“清真”和“非清真”两类;餐馆则分为“清真餐馆”和“汉餐馆”两类。吃汉餐的可以吃清真餐,吃清真餐的绝不吃汉餐。清真餐饮是新疆大众型饮食,普及面大大超过了非清真餐饮。

用餐方式上,餐具过去多是木制,现在城镇改用瓷器及铜、铁、铝、不锈钢等金属器具,农村还常见木制餐具。城市居民大都有餐桌、椅,坐于桌旁就餐。农村居民多是在院内地面或屋内炕上铺一洁净的餐布,家人围坐而食。用手抓食仍是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常用的方式。吃清炖羊肉等大块肉必须借用刀子切割,再用手抓食。

在新疆,面食中以馕、薄皮包子、馓子等最具特色。馕是维吾尔人的主要面食,也为新疆各民族所喜爱,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馕的一般做法跟汉族烤烧饼很相似,面粉中加少许盐水和酵面,揉透,稍发后制成面坯贴在馕坑壁上烤制。

馕坑多用羊毛和黏土砌筑成,肚大口小,底部架火。馕的品种大约有五十多个,常见的有肉馕、油馕、窝窝馕、芝麻馕等。馕含水分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适宜新疆的干旱气候,而且食用方便,香酥可口。在维吾尔人的婚礼上,新郎新娘各持一小块馕蘸盐水吃下,表示同甘共苦、白头偕老。

爬门头

大年三十晚上,吃过晚饭后,老扬州要点上香炉蜡烛守岁,大人小孩穿上新衣服,长辈们开始给晚辈发压岁钱。这时候大人会关上大门,让家中个子小的孩子抓着门后的门闩往上爬,因为老式的大门是木制的,门后面从上到下有几根横木,中间还有门闩开关,这一风俗就是爬门头。老年人说小个子三十晚上爬门头能长个头,爬得快长得快,爬得高长得高。小孩多的人家孩子们还互相展开比赛,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走大局

三十晚上,长辈们都要把云片糕、苹果、橘子等摆在每个人的床头供新年第一天早上起床吃,吃云片糕取其寓意“高高爽爽”,吃苹果取其寓意“平平安安”,这些风俗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但吃橘子却有着扬州独特的寓意。因为在扬州话里,运气叫做“局气”,走运叫做“走局”,橘子的“橘”和局气的“局”谐音,所以赠人橘子,就含有把好的运气带给他人的美好寓意,扬州人新年请人吃橘子,就是祝福对方走大运,诸事顺利。

自称“我是扬州人”的现代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那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背影》里就写到朱自清的父亲小坡公在办完老母亲丧事后,亲自到浦口车站送儿子去北京,拖着肥胖的身体艰难地爬上爬下特地为儿子买来橘子,深谙扬州民俗的父亲给儿子买橘子本身就饱含了父亲对儿子的美好祝福,他希望儿子能一帆风顺,处处走运。小小的橘子竟也承载着一个屡遭不幸的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厚意。

要糖

大年初一早上,扬州民间有大人小孩出门到周围邻居家里给长辈拜年的风俗,这时候最忙的是小孩,他们成群结队挨家挨户去要糖,也就是挨家挨户去给长辈拜年。长辈们看着满脸稚气的孩子,听着孩子们七嘴八舌喊着“大妈”“大大”“爹爹”“奶奶”,在一片“恭喜发财”“恭喜身体健康、精神力壮”祝福声中,他们捧出事先准备好的果盒给前来拜年的小孩散发各色糖果、云片糕、橘子、苹果等,也顺祝孩子们“上大学”“发财兴旺”“早点娶马马”等。要糖这一风俗传承的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隔年陈

大年初一早上吃圆子和面条,圆子寓意团圆,面条寓意长久,大年初一中午也不新做饭菜,而是把三十晚上的剩饭剩菜端出来热一热再吃,这叫做“隔年陈”,按老年人说法,大年初一到初五这五天年当中都不能新做饭菜,寓意年年粮食有余。

扫地聚财

大年初一民间不作兴扫地,正月初二才可以扫地,这一天扫地也有讲究:扫帚要从大门口往屋里扫,而不是像往常一样把灰尘垃圾朝门外扫,初二这样扫地就是要把大年初一聚集起来的财气往家里扫,先堆在一处然后才清扫出去。

挑财神水

正月初五这一天,民间传说是财神菩萨生日,这一天天没亮,扬州民间有一个风俗:一家的男主人要起大早去附近的河边或井里去挑水,这个水叫做“财神水”,传说谁抢到第一名谁就能在新年发大财。笔者曾问过熟知这一风俗的母亲:“谁能证明究竟是哪一个去得最早?深更半夜也没一个人在河边见证啊!”母亲说:“财神菩萨知道。”

七锥子八夹子九锥子十挖子

扬州民间认为正月初七是火星菩萨的生日,这一天民间不作兴动针,怕针戳到菩萨的眼睛。正月初八不能动剪子,初九不能动锥子,初十不能动锹,否则下田栽秧劳动时蛇虫等就会来夹人、咬人、蜇人。扬州民间也有初十是“人初”的说法,也就是初十这一天人人都过生日。

布朗族有从妻而居的.习惯,布朗族的男孩与女孩到了十四五岁时要举行“漆齿”的成年礼仪式。届时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用铁锅片烧取红毛树黑烟,彼此为异性染齿。染齿意味着步入成年,可以公开参加村寨中的社交活动。

“串姑娘”是布朗族传统的恋爱方式。布朗族青年的恋爱和婚姻十分自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小伙子们换上新装,怀抱三弦,结伴来到姑娘的竹楼下面,争相用恢谐的语言和热情的歌声去打动意中姑娘的心灵。梳妆打扮的姑娘们也早早燃起火塘,打开房门,请小伙子们进来,用对歌、递烟、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布朗山区串姑娘可以群访、也可以单独夜访。是青年男女进行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普遍形式。

男女双方恋爱感情笃深,男子就会向女子提出求婚。布朗山区许多地方求婚时以花为媒。小伙子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花献给姑娘,当姑娘确认这个小伙子是真心地爱她时,就在花束中挑选最美丽的一朵戴在头上,借此表示同意婚事。

布朗人的婚礼也不寻常,一对情侣的婚典要重复举行2至3次。第一次在定亲之后,姑娘被接到男方家行拴线礼仪式。此后新郎、新娘各回各家,尽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但白天仍然回到自己家中劳动生活。直到举行了第二次婚礼,新娘才正式嫁到夫家去当儿媳妇。第三次的婚典往往办在婴儿出生之后,这次一定要杀猪宰牛喝喜酒,招待全村寨的亲朋好友。

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小麦、黄豆、豌豆等杂粮。喜用锣锅或土锅把稻米焖成米饭。尤擅煮竹筒饭,煮时选一段鲜竹,装好米和适量的水,用火烧熟,剖开竹筒一人端一半以竹筒当碗用。米饭沾有竹瓤,食之有新竹清香和经炭火烘烤的香味,很可口。

肉类以牛、羊、猪、鸡肉最为常见,也常捕食野味和昆虫。菜肴的烹制技法以清煮、凉拌居多。对许多野味、鱼、虾、蟹、蝉、虫等食物一般还用舂、炸、蒸等方法烹制。如:舂螃蟹、油炸花蜘蛛、蝉酱等。还常腌制酸味食品,如酸笋、酸肉、酸鱼等,制作方法同当地其他民族如傣族大体相同,但布朗族常在腌酸菜时最上面放一层米饭。

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其中以翡翠酒最为著名。这种酒在出酒时用一种叫“悬钩子”的植物的叶子过滤后呈绿色,很像翡翠的颜色,因此而得名,布朗族人性格豪爽,朋友间有“有酒必饮,饮酒必醉”之习俗。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嗜好,并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间还常把酸茶做馈赠亲友的礼品。居住在西双版纳布朗山的布朗族妇女,尤其是怀孕妇女嗜食当地红土,据说此红土有止吐、除腥、提神之效。

新疆人民的主食种类很多,不下数十种,并善于用肉制作各种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主要有下列一些品种。

1、馕。维吾尔族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主要的食品,也是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中别具特色的一种食品。维吾尔族食用馕的历史很悠久。馕是用馕炕(吐努尔)烤制而成,呈圆形。

2、油塔子。维吾尔族群众喜食的一种面油食品。它色白油亮,层次很细,香软油多而不腻。油塔子的制作十分讲究,先用温水加酵母把面和好,发约一个小时,然后将面平铺在案板上擀薄拉开,越薄越好,抹上羊尾油,入笼蒸。油塔子不仅是维吾尔族待客的一种上乘主食,也是街头的风味小吃,在新疆城乡这种面食到处可见。

3、抓饭。新疆维吾尔、哈萨克等大多数群众最喜爱的传统食品之一,维吾尔语称“婆罗”,是用大米、羊肉、胡萝卜、洋葱、食油等原料作成的饭。因吃这种饭时多用手直接抓着吃,故俗称“抓饭”。抓饭的种类很多,除用羊肉做抓饭外,还有用牛肉、鸡肉、葡萄干、杏干、鸡蛋、南瓜等作辅料做成的抓饭,都有不同的特色。抓饭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不仅是维吾尔族群众家里常吃的美味佳肴,也是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用来招待亲朋好友的理想食品。

4、拉面。维吾尔族日常主食之一,深受维吾尔族人民喜爱,维吾尔语称“来格曼”,是用水和面,拉制而成,呈圆条状,拌菜吃。拉面的面柔韧细长,圆润滑爽,吃起来别具风味。

5、汤面。维吾尔族日常的面食之一,品种很多,最具特色的是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热”。这种饭和面时要放鸡蛋,面要擀得很薄,然后切成细条,一般用羊肉汤下面,另外将肉切成块或作成丸子,下到汤里,并放一些西红柿和香菜,这种汤面汤鲜、面软,容易消化,具有色香味俱全的特点,能消除疲劳,增进健康。

6、曲曲儿。深受维吾尔族人民喜爱的传统风味小吃,类似汉族的馄饨。先将肥羊肉切成小肉丁,再加洋葱末、盐、胡椒粉、孜然粉和少许的水拌和成馅。将和的面擀成薄片,切成方形片,将肉馅包在面片里。然后将曲曲儿下到肉汤里,汤里放些揉碎的薄荷叶或香菜末。皮薄馅嫩,散发出特有的香气,风味别具特色,十分爽口。

7、 沙木萨(烤包子)。是维吾尔族喜食的传统食品,是逢年过节,招待亲朋好友的佳品,也常用来作为红白喜事时互相馈赠的礼品。在新疆广大城乡巴扎的饭馆、食摊随处可见,不仅深受维吾尔人的喜爱,也深受新疆其他民族的喜爱。沙木萨是在馕炕里烤制的,用未经发酵的面做皮放馅四边折合成方形。馅用牛羊肉丁、拌少许洋葱、孜然、精盐、胡椒粉和水拌匀而成。将包好的“沙木萨”贴在馕坑里,十几分钟即可烤热,皮色黄亮,入口皮脆肉嫩,味鲜油香。

8、帕尔木丁。是维吾尔族传统的风味食品。它的馅同“沙木萨”,做皮的面里要掺鸡蛋和油。皮擀成圆形、放馅包成马鞍形,沾醋贴在馕炕里,烤约20分钟,烤熟后色泽金黄悦目,皮酥脆,肉鲜嫩,嚼之香酥爽口。薄皮包子所用的原料与烤包子差不多,包子皮擀得十分薄,蒸熟后透过皮几乎可以看到里面的馅,其特点是皮薄肉嫩油多,吃时犹如包子皮溶化在嫩肉油香中一般。

9、薄皮包子。除单独食用外,还常和抓饭在一起混合吃,称为抓饭包子,这是维吾尔人上等饭食之一。维吾尔族还有一种风味独特的薄皮包子,叫“卡瓦曼塔”(葫芦包子),馅用葫芦(这种葫芦,脖子长、皮呈酱黄色、略带甜味,是维吾尔族喜食的蔬菜)、牛羊肉拌少许洋葱、精盐、清油及胡椒粉等佐料,皮同薄皮包子。这种包子馅里汁多,咬一口其汁顺嘴往下淌。每当这种葫芦上市,维吾尔族便开始做这种包子,秋季还储存葫芦,以备冬季食用。

10、烤全羊。维吾尔人利用烤、炖等方法,可以用肉制作出多种各具特色的风味仪器。烤全羊,是维吾尔族的一大传统名肴。在乌鲁木齐、喀什、和田等地的巴扎尔都可闻到它特有的香味。烤全羊不仅是街头的风味小吃,而且也是维吾尔人招待贵客的上等佳肴,现在也成为高级筵席中的一道佳品,倍受中外客人的青睐。

11、烤羊肉。维吾尔族将烤肉称为“喀瓦普”。维吾尔族烤肉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孜合喀瓦普”(烤肉串)、“吐努尔喀瓦甫”(馕炕烤肉)、“塔瓦喀瓦甫”(馕托肉)。其中烤羊肉串,是维吾尔族最富有特色的传统风味小吃之一,既是街头的风味快餐,也是维吾尔族待客的美味佳肴。这种肉食不仅深受新疆各族群众喜爱,也深受关内一些地区汉族群众欢迎,现在关内很多地区都有烤羊肉串了,可以说烤羊肉串以它独特的风味成为风靡全国的一种小吃。

12、清炖羊肉。维吾尔族最具原始风味的传统饮食之一。将新鲜羊肉剁成大块,下锅炖,水沸后去浮沫,一般只放一些盐和洋葱,不放其他佐料。为了增加口味,有时也放一些黄萝卜、恰马古(蔓莆)、西红柿以及芫荽等,这样炖的肉,汤更加鲜美。通常维吾尔族群众在吃完羊肉后,还要喝上一碗肉汤,以佐消化。

13、面肺子、米肠子。维吾尔族群众不仅能用牛羊肉做出种类繁多的风味食品,而且还能以羊的内脏作原料,烹制出鲜香异常的美味来,灌面肺、灌米肠就是代表。面肺和米肠是维吾尔族人民喜爱的传统风味小吃,也是待客的佳品。现在这种独特的风味小吃深受新疆各族人民的喜爱。其作法是,首先将羊肺、羊肠洗净,羊肺里灌清油、面浆、鸡蛋等,肠子灌用羊肝、羊心、羊肠油加佐料与大米搅拌加水的馅,用水煮熟即成。灌面肺软嫩、灌米肠糯鲜,香喷可口,风味独特。

14、清炖羊头、羊蹄。维吾尔族带有原始风味的一种小吃。它的制作方法十分简单,取新鲜羊头、羊蹄、烧去全部羊毛,洗干净,去掉羊角和羊蹄壳后,放入锅内不加任何佐料煮,熟后蘸盐吃。它以风味独特深受新疆各族群众的喜爱,在新疆广大城乡到处可见到这种小吃。

15、阔尔达克。维吾尔族用羊肉、黄萝卜、土豆等炖的一种菜,是维吾尔族在喜宴、逢年过节用来招待亲友的一种理想食品。将羊肉垛成小块,放锅里炒,放少许洋葱、花椒、姜等调味品,然后放入黄萝卜、土豆,炒至7成熟,倒水炖。这种菜味美,香气四溢,色彩丰富,一般常用馕来就这种菜吃。

16、馓子。维吾尔等民族的节日食品。是将用花椒水、熟油、蛋清等和好的面搓成细条,放油锅里炸,使其形状呈大半圆状,炸至金黄色时捞出摆放在盘内,围摆成多层圆柱形,形状美观、色泽黄亮、酥脆爽口。

维吾尔族传统的副食肉类主要有羊肉、牛肉、鸡、鸡蛋、鱼等,特别是吃羊肉比较多。另外,过去也经常能捕猎到一些野生动物,例如黄羊、鹿、盘羊、羚羊、石鸡、野鸡、鹌鹑、松鸡等补充肉食的不足和改善一下口味。奶制品主要有牛奶、山羊奶、酸奶、奶皮子等;蔬菜主要有黄萝卜、卡玛古、洋葱、大蒜、南瓜、萝卜、西红柿、茄子、辣子、香菜、藿香、青豆、土豆等。

元旦节的饮食风俗模板篇八

镇江有“立夏尝八新”的食风。所谓八新为樱桃、新笋、新茶、嫩蚕豆、杨花萝卜等。其中鲥鱼最为名贵。头潮鲥鱼是送往朝廷的贡物,二潮鲥鱼被豪门富室弄去解馋,寻常人家尝鲜吃鲥鱼已是三潮过后的鲥鱼。常熟地方人也有尝新之说,而且食品丰盛,有“九荤十三素”的说法。

浙东农村立夏有吃“七家粥”的风俗,就是务农人家左邻右舍互相赠送豆、米,和以黄糖,煮成一锅粥,便是”七家粥"。这种粥能够促进邻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种。

上海郊县农民取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人们吃了,谓可免“疰夏”。用立夏时青嫩的草头和入米粉,油煎而成,叫做“摊粞”为上海和浦东人民所喜事。

其实,在立夏,不同地区的饮食风俗是完全不一样的,这里也仅是举例三地,但如果把立夏时节全国各地形色各异的美食集中在一起,想必令人目不暇接。

立夏的风俗禁忌。

忌坐门槛。

立夏日有忌坐门槛之说。在安徽,根据《太湖县志》中记载:“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坎,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说是这天坐门槛,夏天里会疲倦多病。30年代《宁国县志》中记载:“立夏。以秤秤人体轻重,免除疾病,所谓不怯夏也。俗传立夏坐门坎,则一年精神不振。”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阶,如坐了则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门槛),谓这天坐地栿将招来夏天脚骨酸痛,如坐了一道就须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数,方可解魇。

厌祟避蛇。

立夏日云南民俗关注的是厌祟避蛇。清代《云南通志》载,四月立夏之日,“插皂荚枝、红花于户,以厌祟;围灰墙脚以避蛇”。值四月而言避蛇,与十二生肖已属蛇有关联,地支纪月,三月为辰,四月为已。立夏厌祟,门上插皂荚树枝和红花,含有黑(水)、红(火)既济之义。按照古代五行说,黑为水,红为火。这是希望通过两者相互制约,达到一种平衡。同时,古人不仅日常用皂荚去污,还以皂荚入药,认为它具有杀虫功能。将它当做厌祟之物,也着眼于除秽驱邪。

立夏气候特点。

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方面。到了五月份,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异较大,而且同一地区波动频繁。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至20℃上下。立夏以后,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而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夏季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此时耕作会很繁忙,施肥和除害虫将是重点工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