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小毛虫》教学设计意图(优秀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0:56:11 页码:7
最新《小毛虫》教学设计意图(优秀13篇)
2023-11-24 10:56:11    小编:admin

教育是人类进步的基石,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培养。在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时,我们要注重思考和提炼出关键信息。总结的价值远远超过表面的文字,要用心去理解。

《小毛虫》教学设计意图篇一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本着目标—教学—评价三者相一致的教学理念来进行的。本节课主要通过两个模块来进行的,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设计了达成学习目标相对应的评价方式,力求做到使目标、教学活动、评价一一对应,达到一致。

在本节课中首先设置三个问题的知识回顾,这三个问题每一道题的设计都是有目的的。既能巩固旧知,又能对本节教学有帮助,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

在第一模块电阻的串联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串联总电阻是变大还是变小”,而知识回顾的第3题此时对学生猜想起作用,能使学生有根据的进行猜想,并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在课堂上学生经历“由猜想到实验验证”的实验探究过程,从感性上认识电阻串联之后总电阻变大了;又初步体验“理论推导”的解决问题模式,从理性上认识了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定量关系,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建立“等效替代”的方法理念。

在第二模块电阻的并联的教学中,教学环节与第一模块很相似。有了探究电阻的串联作为基础,同学们很容易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但是,在进行实验与理论推导的过程中,并联比串联还是有一些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做出必要的点拨与指导。

两个模块完成之后,利用一个综合练习巩固本节的两个学习目标。本人认为本节课习题的设置不易过难,学生会完成简单的计算即可,本节的目标就可达成。

由于正处于“目标—教学—评价”三者相一致的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所以教学中肯定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定会吸取采纳,以求成长!

蜊江中学。

《小毛虫》教学设计意图篇二

《小毛虫》。

教学。

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昆、怜”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2、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借助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讲故事。

3、积累“生机勃勃、尽心竭力”等词语。

4、体会不要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失望,唯有努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才能感受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教学重难点】1、理解“笨拙”“尽心竭力”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借助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讲故事。

一、课前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学习语文都离不开我们的好伙伴语文书,书里的插画都特别精美,你们喜欢吗,那你们一定印象深刻,今天老师带来其中几幅,我来考考你们看看大家能不能认出他们是那一课。(出示插图)你们太厉害了,大家对书看得真仔细,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一下这只小毛虫,看看他有怎样不同寻常的经历。(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课文插图入手,一方面互动中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为后面借助插图讲故事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三、

认读字音,扫清障碍文中有几个比较难读的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尽管尽心竭力(多音)。

区分两个音并组词放入课文中句子读:尽管如此,它并不悲观失望,也不羡慕任何人。

小毛虫一刻也没有迟疑,尽心竭力地工作者着。

挣脱笨拙生机勃勃(易错)。

注音读,去音读设计意图:对于课文中容易误读的字音及多音字加以强调,扫除阅读障碍四、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小毛虫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毛虫——茧——蝴蝶(贴图)。

看书上有三幅美丽的插画,恰好对应这三个过程,我们先来看看小毛虫阶段设计意图:明确小毛虫的生长阶段,清晰全文结构五、研读全文1—2自然段请同学们读一读一二自然段,思考从这两段中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毛虫,把你有感受的地方圈画出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边读边感受的习惯,以“”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毛虫”贯穿全文,脉络清晰生汇报可怜的小毛虫你为什么觉得它可怜呢?生汇报(出示)“大大小小的昆虫又是唱,又是跳,跑的跑,飞的飞……到处生机勃勃。只有它,这个可怜的小毛虫,既不会唱,也不会跑,更不会飞。

只有它,这个可怜的小毛虫,既不会唱,也不会跑,更不会飞。

是啊,它多可怜啊,你能读出来吗?指导:读的时候注意语速慢一点,声音低沉,难过一点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将体会的情感如何用朗读表达出来。

其他昆虫什么样呢?“大大小小的昆虫又是唱,又是跳,跑的跑,飞的飞……到处生机勃勃。

大大小小的昆虫有的唱有的跳,又是跑又是飞,还可能有的在(爬),有的在(蹦),有的在(打滚),是啊它们都藏在这个省略号里了,真是生机勃勃设计意图:通过合理想象理解省略号的含义,老师的引导降低了直接理解的难度,同时体会了“生机勃勃”一词的含义,有利于更好的朗读。

生读指导:读得高兴一点,语速快一点,声音饱满响亮请两名同学分别读昆虫的句子和小毛虫的句子小结:你看我们用声音高低,语速快慢读出了不同感受,真是个好办法。

设计意图:对比朗读让学生有了切实的体验后。

总结。

朗读方法,水到渠成,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语气语速的变化,为朗读打好基础。

笨拙的的小毛虫你从哪里感受到它笨拙呢?生汇报(出示)小毛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挪动了一点点。

这句你怎么就感受到笨拙了呢?知道朗读重读“九牛二虎之力”轻读“一点点”,同时感受“才”重读生读师生合作读小结:你看用声音的轻重来突出对比的强烈,也是不错的方法。

设计意图:总结朗读方法,培养朗读能力。

对比——它从一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

它笨拙地从一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

你感觉有什么不同?笨拙能感受到爬得很艰难。

设计意图:通过去词对比感受“笨拙”一词含义及表达效果,能更好体会为什么仿佛周游了整个世界。

小毛虫还在慢慢地挪动着,这时各种小昆虫飞过或爬过或走过小毛虫身边可能会说些什么?()飞过,爬过,走过小毛虫身边说:“()”设计意图:语言训练,培养学生想象力及表达力,同时昆虫们不同的态度更能体现小毛虫的乐观坚定。

3—6段过度:无论是鼓励还是嘲笑,小毛虫不失望也不羡慕任何人,因为它的心里有个强大的信念让他变得勇敢,那就是出示: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贴板书)。

引说:小蜜蜂该做的事(采蜜)小青蛙该做的事是(捉害虫),老师该做的事是(好好教课),同学们该做的事是(好好学习)。

设计意图:从熟悉事物入手,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降低理解难度。

小毛虫该做的事是什么呢,快找一找。

学会抽丝纺织,为自己编织一间温暖的茧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段,它织茧的过程又让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毛虫呢?设计意图:以“你看到一只怎样的小毛虫”贯穿全文。

生汇报强调:织啊,织啊——很长时间引读理解:当小蜻蜓捉害虫时,小毛虫在——小毛虫已经织了一整天了,它已经筋疲力尽了,但它还是——夜幕一点点降落,天越来越黑了,小昆虫们都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家休息了,小毛虫还是——真是尽心竭力啊!方法小结:你看我们通过读文去分析感受就能推断出竭的意思了,这种方法叫“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设计意图:通过引读想象体会尽心竭力的含义,总结方法教授阅读策略。

过度;

小毛虫终于把自己裹进了温暖又与世隔绝的茧屋里,此时它处在这样的茧屋里(黑屏),眼前黑漆漆的一片,此时它感受到的是孤独害怕。它在内心问着自己设计意图:创设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茧屋中小毛虫的感受,体会内心的坚定。

出示齐读:以后该怎么办呢?那个温暖的声音又响起了出示齐读: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你要耐心等待,以后会明白的(贴板书)。

过度:是啊,万物皆有规律太阳的规律是早上升起,晚上落下树木的规律是春天发芽,秋天落叶小毛虫在耐心等待后终于长大了,你们看(化茧成蝶视频)。

设计意图:直观感受化茧成蝶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第7段此时你眼前不再是那只笨拙的小毛虫而是一只()的蝴蝶让我们看看文中的描写是不是也让你有这样美好的感受,谁来读一读出示:“它灵巧的.......飘然而起。”此时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蝴蝶?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汇报指导朗读师生配乐合作读设计意图: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培养朗读能力。

假如我是小毛虫我想说:()。

设计意图:文讲至此,学生感受丰富,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与前面的语言训练相呼应,更体现全文的主旨。

六、复述故事故事讲完了你记住了吗,那我们要来讲一讲了。你还记得学习《开满鲜花的小路》时我们就会借助插图讲故事了,学习《千人糕》时还知道复述要有一定的顺序条理才更清晰,讲小毛虫的故事时如果能用上相关的词句就会使故事更生动完整。

你可以借助老师给的词句也可以借助自己画出的,还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

设计意图:呼应导入,从借助插图讲故事到多幅插图的顺序性再到借助相关词句讲故事,前后知识有衔接,能力有提升,队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程度要求。

同桌互讲学生展示七、知识链接这个故事是意大利有名的艺术家达芬奇特意为我们小朋友写的。达芬奇刚开始学画时,用了6年时间练习画鸡蛋,开始,他也受到了别人的嘲笑,但他尽心竭力地画画,后来终于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画家。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人如其文的经历,进一步体会文章内涵,同时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升语文素养。

八、总结全文同学们,我们为都小毛虫的成长而高兴,如果你也想像小毛虫一样有更美丽的人生,就要知道自己该做的事情,遵循成长的规律,学会耐心等待,总有一天你也会冲出自己的茧屋飞向天空,老师期待你们蝶舞百花的绚丽!九:板书设计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

可怜笨拙努力美丽。

《小毛虫》教学设计意图篇三

1、能理解诗歌内容,并初步学会朗诵诗歌。

2、认识动物名词:老鹰、小鸡、青蛙、小鱼、马儿、花儿、小鸟。

老鹰、小鸡、青蛙、小鱼、马儿、花儿、小鸟的头饰、操作卡、相应的字卡。

一、复习已学过的字宝宝,引入课题。

t:今天,有很多小动物来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它们听说你们很会认字,于是就带来了很多字宝宝来考考你们。(教师抽出字卡,幼儿认读)。

二、出示动物卡片,幼儿认读。

t:哗!你们都能读出这些字宝宝,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小动物来。(逐一出示动物卡片,幼儿认读)。

t:你们看!这是谁呀?(老鹰)老鹰会怎样呢?(飞飞)。

咦,它们也有名字。(出示字卡,幼儿认读)。

三、出示范例,学会儿歌。

1、t:今天陈老师教你们念一首儿歌,里面也有这些小动物的。(教师出示动物卡片,让幼儿跟读)。

如:我学飞飞,我学刨刨……。

2、把小动物的名字放进儿歌里,让幼儿学念。

四、表演游戏。

1)、请小部分幼儿表演小动物,其他幼儿念儿歌;表演者跟随念儿歌的幼儿念的内容做出相应动物的动作。(游戏换人重复几次)。

2)、全体幼儿边念儿歌,边做相应的动物动作。

五、结束活动。

t:小朋友,现在我们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一起飞回家吧!

《小毛虫》教学设计意图篇四

语言活动对于小班幼儿而言,不仅是美的获得,也是情感一次体验。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努力创设一种环境氛围,把活动室布置成果园,把孩子们变成一条条的“毛毛虫”,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那么小班的幼儿才能在轻松愉悦的下获得体验和发展。

4-5岁幼儿。

1、通过参与游戏活动理解故事内容;

2、喜欢故事大胆讲述“啊呜,啊呜,大口吃掉了”的句型;

3、知道毛毛虫长大会变成蝴蝶。

师幼一起做“毛毛虫热身操”(我是毛毛虫妈妈,跳完舞你们是不是饿了,那妈妈带你们一起去找吃的吧!(把食物分散开,妈妈带幼儿去找)。

1、“妈妈”带幼儿一起去找。师幼学着毛毛虫的样子一起爬到苹果树前,看到一个大苹果,妈妈摘下来跟宝宝一起啊呜啊呜吃掉了,我们肚子吃饱了,睡觉了。

第二天,肚子饿了,妈妈带宝宝来到了草丛里,发现了两根香蕉,宝宝学着妈妈的样子一起吃掉了。

第三天,睡醒了,妈妈带宝宝从草丛中找到了三颗紫葡萄,跟妈妈一起啊呜啊呜吃掉了。

第四天,“妈妈”带宝宝又发现了四块咖啡巧克力,然后大口大口啊呜啊呜吃掉了。

第五天,“妈妈”带宝宝找到了五片树叶,又啊呜啊呜吃掉了。

2、教师总结:宝宝们,你们吃饱了吗?刚才这个故事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毛毛虫”,告诉妈妈你们刚才吃的都是什么?带领幼儿按照顺序说数量几个,你是怎样把它吃掉的?(幼儿回答“啊呜啊呜”大口吃掉的,第一次吃到了一个苹果,第二次吃掉了两个香蕉,第三次吃掉了三颗葡萄,第四次吃掉了五片树叶,幼儿回答吃的东西时,就从围裙兜拿出来一个一个摆上去。

第一次找到了数量“1”

第二次找到了数量“2”

第三次找到了数量“3”

原来毛毛虫第一天吃了一个苹果(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说出小结内容)。

第二天吃了两根黄色的香蕉。

第三天吃了三颗紫葡萄。

第四天吃了四块咖啡巧克力。

第五天吃了五片树叶。

3、有一个好看的动画片里面也有一只绿色的毛毛虫,它的肚子也饿了,我们看看它都吃到了什么?(观看时允许幼儿讲出故事内容,不播放结尾,让幼儿猜想)。

教师出示图片实物,毛毛虫破茧变蝶。

小结:哦,原来毛毛虫长大变成了美丽的蝴蝶了。

让我们与客人老师一起也变成美丽的蝴蝶去操场玩游戏吧。

“毛毛虫的故事”这一活动,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把儿对毛毛虫的生态的认识与已有的经验有机结合,增强幼儿认识毛毛自然成长变化过程,以游戏和律动的形式贯穿整个活动,凸现了小班幼儿活动的游戏性,让孩子的知识经验在游戏中得到积累和提升,让幼儿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展现和提升,整个活动中我与幼儿们一起游戏、一起思考,一起表达,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并且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到快乐。

《小毛虫》教学设计意图篇五

1、在语言环境中认读本文生字:昆、抛、弃、挪、拙、悲、羡、慕、竭、竟;积累词语:轻歌曼舞、笨拙、悲观失望、羡慕、尽心竭力。

2、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笨拙”、“不悲观失望”、“不羡慕别人”,有感情朗读课文中的关键语段。

3、了解课文内容,明白要尽心竭力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一)学习第一小节,导入课题。

1、出示画面,练习说话。

2、读句,感受“轻歌曼舞”。

3、读句,板书揭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小毛虫。

1、自由读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分小节朗读,随机正音。

2)交流表达: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毛虫?(随机识记生字新词:抛弃笨拙)。

(三)学习第二小节,感受小毛虫的笨拙。

1、指导读句,理解“九牛二虎之力”、“挪动”、“像周游了整个世界”。

2、读段,感受小毛虫的笨拙。

(四)学习第三、第四节,感受小毛虫的尽心竭力。

1、读句,联系上文,理解“尽管如此”的含义。

2、学习生字“悲、羡、慕”。

3、表达交流,理解句意。语言训练:尽管如此,小毛虫对并不悲观失望,也不羡慕。

4、读句,理解“大家都有各自该做的事情”,了解小毛虫该做的事。

5、指导朗读,理解“尽心竭力”、体会“织啊,织啊”的情感。

(五)学习第五节,感受蝴蝶的惊奇与高兴。

1、欣赏影像,师朗读,感受小毛虫的变化。

2、自由读第五小节,体会怎样的蝴蝶。

3、指名交流。

4、再读句、段,体会蝴蝶的惊奇、高兴。

5、比较读句,体会小毛虫变化前后的不同。

(六)总结全文,练习表达,体会情感。

1、语言训练:借助板书,讲述故事。

2、明理:尽心竭力做自己该做的事!

《小毛虫》教学设计意图篇六

教学目标:

1、会认16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感情朗读课文中的关键语段。

5、体会不要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失望,要乐观、充满信心。唯有努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才能感受生活的快乐和美好,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生机勃勃”“尽心竭力”“九牛二虎之力”“色彩斑斓”等词语。

2、通过学习课文,理解重点语句。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在昆虫王国里,住着各种美丽的昆虫。它们飞的飞,唱的唱,跳的跳,到处生机勃勃。只有一只可怜的小毛虫,既不会跳,也不会飞,被冷落在一旁。这只孤零零的小毛虫多么羡慕那些能飞能跳的昆虫啊,它的命运会发生变化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毛虫》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毛虫的命运会怎样呢?请读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

2、检查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

重点指导:

“怜、竭”是三拼音节;“怜”的声母是l不是n;多音字“佛”、“挣”,引导学生通过组词或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析。

(2)检查朗读。

指名开火车读。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

1、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梳理归纳。

(1)小毛虫在成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找出相关的句子画上横线,读一读。

(2)文中有许多吸引人的描写,找出来,并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3)作者是怎样描写小毛虫的?你有什么收获?

3、学生汇报交流。

(1)小毛虫在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2)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和大家交流。

四、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小毛虫》教学设计意图篇七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2、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3、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以及有关的民族风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理解文中词语。

3、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以及有关的民族风情。

二、教具准备:

挂图(或幻灯片)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没有去过桂林?谁来说一说,你眼中的桂林是什么样的?

2、是啊,“桂林山水甲天下!”同学们想不想去亲眼看一看?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识字2。

二、指导看图。

1、图上有哪些景物?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依次出示相应的词语,认读。

碧水秀峰倒影。

对歌榕树壮乡。

象鼻骆驼笔架。

竹伐鸬鹚画廊。

三、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1、学生打开书。

2、用你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借助拼音,认读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3、请同桌的同学互相听一听,读音有没有错误。

4、说一说在朗读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个字读起来较困难,现在你能读得准了吗?请你读给大家听一听。

《小毛虫》教学设计意图篇八

这次我选择的是中班美工活动《小毛虫》,整个活动有两个目标,第一是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毛毛虫的动态特征,第二是感受动手制作毛毛虫的乐趣。

活动有三个环节,第一部分是谈话引出主题。毛毛虫是幼儿在生活中常见的,因此比较熟悉,所以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很高。第二部分是学学毛毛虫,讨论毛毛虫是怎么走路的。通过讨论之后,再请幼儿学一学,慢慢爬,扭一扭。在这一环节里,教师要引导幼儿说出毛毛虫身体的哪一部分翘起来了,比如头,尾巴,肚子等等。第三个环节是玩一玩线,做一做毛毛虫。我准备了一些毛线,请幼儿利用这些线,摆出毛毛虫身体弯弯扭扭的样子。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巩固第二个环节,也就是强调突出毛毛虫的动态特征。毛线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毛线可以随意弯曲,摆出各种不同的线条,曲线。摆好之后,再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毛毛虫是怎么扭的?那一部分翘起来了?最后我准备了一些原片,请幼儿粘粘贴贴,拼出一条弯弯曲曲的毛毛虫。整个活动我的重点是毛毛虫的动态特征,从第二个环节开始,我就把这个重点慢慢的输入幼儿的脑海里,让他们有意识的知道重点。这个粘粘贴贴的环节,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是简单的。所以最后我还有一个延伸活动,就是听一个关于毛毛虫的故事,这个故事还是带点趣味和幽默的。在他们完成作品之后,一边欣赏自己的作品,一边来听听看毛毛虫的故事。

这个活动结束之后,我自己进行了反思,觉得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整个活动中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他们的注意力也很集中,毛毛虫吸引力他们。但是整个活动的设计和目标好像不大符合,有点笼统,重点在活动中不够突出,在环节的安排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二个环节中,请幼儿学一学毛毛虫,慢慢爬,扭一扭,特别是请幼儿上来表演毛毛虫的时候,几乎全部的幼儿都举手了,他们都很想学学,但是我只是请了几个小朋友,而且请上来的小朋友也只是做了毛毛虫的造型和动作,没有扭起来和爬起来。我想在这一环节中应该先是老师示范,然后再请几个小朋友上来慢慢爬,扭一扭,最后大家一起来学学毛毛虫。这里还可以有一个情景教学,毛毛虫在草地上玩耍,嬉戏等等,这样的话这个活动又增添了不少乐趣。在幼儿玩线这一环节中,好像显得没有重点,只是请他们在自己的座位上摆出毛毛虫的动态,我觉得应该教师在黑板上用毛线表现出毛毛虫的线条,然后再请幼儿操作。

我觉得整个活动中,我引导的不是很好,投入的不够,使得这个活动缺少了一些激情,显得很平淡,在说话上自己也没注意,太多口语,以后再语言上还需要学习。总之,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学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毛虫》教学设计意图篇九

关于《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的意图与思考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关键在于我们面对一篇教材能做到深刻、准确、全面地解析。在此基础上,从学生实际需求来考虑选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确定后,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出有效的教学问题。简单概括之,就是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下面从三个方面来陈述我们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认识。

作者陈忠实是土生土长的西北人,他血管里流淌着西北汉子刚毅的血液。也只有这种不轻易屈服命运的顽强人格,才表达出这般刚性的文字——《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散文以凝练、厚重的文字,大胆的猜测与想象,将一株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粗壮的柳树呈现在人们眼前。也许在有些人眼里它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当我们走进它、读懂它,你就会对它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顽强精神产生敬畏。这棵神奇的柳树,傲然挺立在青海高原上,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特的风景,它似乎在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逆境,我们不可或缺的是生活的毅力与韧劲。从本文表达上看,文章既有词句华丽流畅、气势磅礴的工笔细描式的实写,又有天马行空、大刀阔斧式的想象,还有厚重蓬勃的直抒胸臆。这样的文章,在我们成人读来激情澎湃,思绪万千,但在教学中实施起来,却往往觉得那是一份不能承受之重。

二、目标的设定。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文章对柳树的工笔式描画,用苍凉、恶劣的高原环境衬托,以及用家乡灞河的柳树进行对比,意在突显柳树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认为,教学中应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语言文字的理解、赏析,感悟出文章的主旨,同时在感悟的基础上朗读,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这是高年段语文教学的年段目标,也是这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其次,基于文章表达特点,我们在这课时中,引导学生理解青海高原的苍凉,然后用对比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青海高原的环境描写对柳树所起的衬托作用。

2、青海高原的环境描写部分;

3、作者天马行空的猜想与想象部分。这个三个部分也就是散文的“形”。根据散文神聚的特征,我们设计了用“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一株令我望而敬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一灵魂的句子把三个组块串联起来,设计了由“柳树的外形——青海高原的环境——作者的猜想与想象”这样一条教学主线。

2、细节的处理。

这篇散文语言凝练、厚重。部分看似很普通的词语却极显张力。例如作者对柳树树干、树枝、树叶的颜色描写中用了“生铁铁锭的色泽、锻铸”这样的词语。之所以用这样词语来描写柳树的颜色,实际上是作者对柳树的刚毅、生命力强大的肯定与赞颂。因此,我们设计了用替换词语进行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朗读文章对柳叶颜色的描写,以求得学生的意会。当然设计中,我们对环节的过渡,句子的理解,朗读等细节方面也做了精心的设计。

3、教学方式的选择。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基于这样的原则,我们采取了把学生引领到学习内容的组块上去,然后用富有驱动力的话题,激发学生去自读、理解、感悟,再通过朗读外化自己的理解。在第一、第二两个组块中,我们主要引导学生自读——想象——感悟——朗读;然后通过一二两个组块的对比朗读,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三组块中,我们除了上述要求外,还设计学生提炼、归纳语言文字的训练。例如:要求学生默读六七自然段,说说这株柳树在生长过程经历哪些艰难困苦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另外在多媒体运用方面力求简单实用,主要把呈现一些青海高原的图片,让学生对青海高原苍凉、恶劣的环境有更为直观的感受。

《小毛虫》教学设计意图篇十

1.通过观察毛毛虫玩偶,了解毛毛虫身体的结构特点。

2.会画连接的圆,组成毛毛虫,初步尝试创作出动态的毛毛虫。

3.在涂涂画画中感受乐趣。

白纸、颜料若干、排笔若干、湿毛巾7张、树叶教具(在树叶上事先挖好4个圆形,方便在教学中取下来。)、毛毛虫玩具、音乐《毛毛虫》。

1.师:秋天到了,调皮的秋姑娘来到了美丽的大森林,她左摇摇,右晃晃,玩得开心极了。这可苦了大树妈妈。一片片树叶宝宝从树上飘落下来。

2.师:咦,老师接住了一片大树叶。一只小动物看见了,张大嘴巴咬了一口,咦,(老师取下一个圆)变成了什么?(圆形)它又咬了一口,咦,是什么形状的?(圆形)这两个圆圆的树叶片是好朋友,(老师一边念儿歌一边贴)好朋友,在一起,头碰头,手拉手。

3.依次取下圆形树叶片,同时贴在一起。

师:这只调皮的小动物还没有吃饱了,又咬了一口,(又取下一个圆),又咬了一口,(又取下一个圆)。

1.师:咦,你们猜猜,这只贪吃的小动物会是谁呢?(毛毛虫)。

2.师:看看你们猜对了没有?(出示毛毛虫玩偶)你们猜对了,就是这只可爱的毛毛虫。请小朋友看看,毛毛虫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身体上还有什么呢?(引导幼儿观察并了解毛毛虫身体的构造,让幼儿说出眼睛、触角、嘴巴、很多脚。)。

3.师:(指着黑板上刚才贴的几个圆形。)我们把这些圆圆好朋友变成毛毛虫好吗?要把它变成毛毛虫,我们还要添上什么呢?(在幼儿的回答下老师逐一添画眼睛、触角、嘴巴、脚等。)。

1.师:这只毛毛虫看到来了一个好朋友,开心得跳起舞来。(老师播放音乐让毛毛虫做不同的动作。)点点头、仰仰头、左摇摇、右晃晃、甩甩尾巴弯弯腰。

2.(引导幼儿观察毛毛虫的动态。)师:刚才毛毛虫做了哪些动作呀?(弯弯腰、仰仰头、甩甩尾巴等。)。

3.师:这只毛毛虫喜欢和很多好朋友一起跳舞,你们帮它画出很多会跳舞的毛毛虫送给它好吗?听,毛毛虫有要求:第一,我喜欢跳舞动作漂亮的毛毛虫。第二,画好后,拿着画纸轻轻地贴到黑板上,注意不要把颜料弄到衣服上了。

1.师:请小朋友轻轻走到桌子前面,找到有画纸的地方开始作画。

2.幼儿自由创作毛毛虫。老师观察时要提醒幼儿把毛毛虫的身体连接在一起,因为排笔比较大,孩子不容易控制,可以不用画圆圈,可以用转一转的方法画出圆形。同时鼓励幼儿画出不同的动态。

1.请幼儿坐好后欣赏作品,老师提问:毛毛虫,你喜欢哪只跳舞的毛毛虫好朋友啊?(老师模拟毛毛虫的语气任意指着一幅画,请画这幅画的小朋友上来讲一讲,你的毛毛虫是怎样跳舞的。)你们喜欢哪只跳舞的毛毛虫呀?(请幼儿上来讲讲为什么喜欢。)。

2.(播放音乐),让我们和毛毛虫一起跳舞吧。

《小毛虫》教学设计意图篇十一

1、欣赏绘本故事,让幼儿了解毛毛虫的生长以及变成蝴蝶的过程。

2、通过看看猜猜说说,让幼儿初步学会阅读绘本并尝试讲述故事。

3、在阅读中让幼儿感受绘本故事的乐趣。

绘本ppt。

一、介绍封面。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本图书。师:封面上有什么?(介绍题目、作者、图)。

二、集体阅读:

看着封面上的毛毛虫你们觉得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你们见过毛毛虫吗?

1、师:月光下,一片树叶上躺了一个什么东西?(小小的是“卵”)。

3、师:又小又饿的毛毛虫准备去做什么呢?宝宝们,如果你们饿的时候会做什么呢?

师:毛毛虫抬着腿准备去吃东西啦。

4、师:星期一,毛毛虫吃了什么?(一个苹果)完整讲述:星期一,毛毛虫吃了一个苹果,可是他还是很饿。

师:接下来谁能用刚才的.话来说一说毛毛虫吃了什么?

三、自主阅读。

1、师:到了星期六,毛毛虫还是没有吃饱,它会吃什么呢?

师:吃了这么多的东西,毛毛虫怎样了呢?它还是当初那条又小又饿的毛毛虫吗?

师:长大了的毛毛虫去哪里了呢?

毛毛虫吐丝,把自己包了起来变成了“茧”房子。

12、师:经过了2个星期,毛毛虫咬破了茧终于变成了一只漂亮的蝴蝶。

四.分享阅读:

原来毛毛虫小的时候是一个小小的卵,慢慢的从卵里钻出了一条毛毛虫,慢慢的毛毛虫吃了很多东西长成了大毛毛虫,最后吐丝把自己包在茧房子里面,经过2个星期之后,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

五.总结。

结束师:让我们也变成一只蝴蝶飞到外面去找春天吧。

《小毛虫》教学设计意图篇十二

1、尝试在树叶形状的卡纸上用纽扣一颗紧挨着一颗拼贴出不同姿态的毛毛虫。

2、能尝试添画毛毛虫的触角和脚。

3、体验成功的快乐,喜欢参加美工活动。

1、树叶形状的卡纸人手一张。

2、足够数量的各色纽扣。

3、画有大树的背景图。

4、教师制作的纽扣毛毛虫作品若干。

一、调动对毛毛虫的已有经验。

1、激趣导入。

(出示反贴着的树叶)师:冬天到了,树叶都离开了妈妈,瞧,它们都飘落到了地上。小朋友,在小树叶后面可都藏着秘密哦,你们想知道吗?(想)。

师拿起树叶,(出示范画),提问:是什么呀?(毛毛虫),原来下面藏着毛毛虫呢!(观察毛毛虫的造型)毛毛虫是什么样子的呀?我们来学一学吧。

瞧,这条毛毛虫的头抬得高高的,好像在寻找它的好朋友;这条毛毛虫的头往下面钻呢,原来它想爬到树洞里去玩呢;这条毛毛虫的背都拱起来了,它想快点往前爬呢!真是太可爱了!

师:看看这些毛毛虫都是用什么做的呀?(幼儿说)。

二、明确黏贴的任务和要求。

1、教师讲解并演示黏贴的方法:

师:先看老师来做一做吧。(先将纽扣直接放在你想黏贴的底板位置上,再用力向下按一按就好了。黏贴时,两颗纽扣要亲一亲、靠一靠,这样才能黏贴成长长的毛毛虫哦!)。

2、(请幼儿示范)师:哪个小朋友来帮老师贴下一个呢?(看幼儿的示范进行总结,尤其强调要一颗紧挨着一颗)。

3、添画触角和脚。

师:小朋友,看我们的毛毛虫还少了什么呀?(教师示范画触角和脚)。

强调触角要画在毛毛虫的头上,像两根小棒,脚画在圆圆身体的下面。看,我们的毛毛虫好可爱哦!

三、在教师指导下黏贴毛毛虫。

1、幼儿操作。

师:你们想来试试吗?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做一条可爱的毛毛虫吧!

教师提醒幼儿拿一颗贴一颗,将纽扣一颗紧挨着一颗贴,鼓励幼儿摆出不同姿态的毛毛虫。教师巡视指导,适时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2、先完成的幼儿可以先把毛毛虫贴在大树下。

四、相互欣赏作品,大胆介绍自己的作品。

1.评价作品。

师:这是谁做的毛毛虫呀?(指名幼儿说说自己的作品)。

(这条毛毛好可爱哦,是谁做的呢?告诉我们你的毛毛虫在干嘛呢?)。

2、师:小朋友贴的毛毛虫可真棒,请你拿着自己的毛毛虫去和小伙伴说一说,玩一玩吧!

《小毛虫》教学设计意图篇十三

学情分析:六年级第二学期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教材中个别的能力点和知识点,而是致力于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在学习实践中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广泛的文化积累。所以,自主学习语文,让学生又一次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骤增笼罩忧心忡忡心急如焚痛哭流涕痛苦不堪晨曦初露阴雨霏霏等词语。

2、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当代神农氏”——袁隆平不畏艰难困苦的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

3、合作研读,给文中四个片断拟小标题。

学习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给每个片断概括一个小标题。

2、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主人公对研究成功的珍爱,对科学的热爱。

自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引入新课。

1、收集神农氏的传说故事以及袁隆平其他方面的资料,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和资料。

2、朗读课文,自学生字,初步理解生词。

3、“神农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当代神农氏”又是谁?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赞誉呢?让我们进入到今天的课文学习中去。

二、小组合作研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文章的开头两段对袁隆平在什么方面的成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杂交水稻)是怎样评价的?(世界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氏”)。

2、熟读课文,学习第二部分四个片断的内容。

方案一:

认真阅读每一个片段,说说每一部分分别从哪些方面表现袁隆平的科学精神。(画出相关的词句,仔细品读)。

片断一:

(1)袁隆平是在什么情况下萌发培育杂交水稻这个惊人的念头的?(国内面临严重饥荒)。

(2)“忧心忡忡”“心急如焚”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袁隆平怎样的情怀?(忧国忧民)。

(3)袁隆平在这样情况下是怎样做的?(决计……,驱走……。)。

片断二:

(1)当西方学者断言:“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时。”袁隆平又是怎样对待这个舆论的?(迎难而上)。

(2)“偏偏”和“硬骨头”说明了什么?(迎难而上的决心和这一任务的艰巨)。

片断三:

(1)袁隆平和助手是如何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的”?(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大海劳针”充分说明了什么?(寻找工作的艰难)。

(2)“袁隆平和助手们跳进水沟,小心翼翼把水稻连根带泥挖出来。”这句话表现了科学家们什么精神?(表现了科学家们对试验成果的珍爱和成功时的喜悦)。

片断四:

(1)袁隆平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哪句话最能说明试验研究的艰辛?(开头第一句话)。

(2)“夜色下袁隆平捧起劫后余生的四钵稻苗又惊又喜,像慈母似的抚摸着……”这个比喻句生动地表达了袁隆平怎样的心情?(再现了袁隆平当时兴奋、喜悦、失而复得的复杂心理)。

方案二:

整体阅读四个片段,归纳出袁隆平取得成功的过程中经历的种.种艰辛。(画出相关的词句,仔细品读)。

(1)压力大:国内的饥荒形势严峻;国外科学家的断言。

(表现了袁隆平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不畏困难的决心)。

(2)困难多:西方舆论的压力;找“雄性不育植株”如“大海捞针”;“__”期间人为的破坏。

(表现了袁隆平迎难而上的精神和对科学事业的热爱)。

(3)时间长:整个研究历时十多年,其中寻找雄性不育水稻植株就化了六年时间。

(表现了袁隆平坚持不懈的追求和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

(4)挫折重:“十年__”几乎断送了他全部试验成果。

(表现了袁隆平不计个人得失,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3、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四个片断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在一起的?(时间顺序)。

4、研读后给每个片断概括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5、文章最后的两个自然段,再一次对袁隆平的科研成果进行了赞誉,称之为中国对世界的“第五大贡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首尾呼应,浑身一体)。

三、总结课文。

1、就全篇来说,全文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叙述方法?(倒叙)这种写法对于歌颂袁隆平献身科学事业有什么作用?(突出了杂交水稻试验成功的伟大意义)。

2、本文以“当代神农氏”为题,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怎样的思想感情?(歌颂和崇敬之情)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从小立志报国,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献身科学;不畏艰难困苦,坚持不懈的追求,发扬勇往直前的科学精神。)。

四、课后作业。

1、搜集摘录科学家名言。

2、根据研读的收获写一篇学习心得。

评析:

本课设计针对自读和小组研读的学习方法,大胆创新而设计。重点部分拟两套方案,不拘泥文本的限制,不局限课堂的生成,力求适应不同学情的课堂教学的指导。

1、设计把握住了课标对第三学段在阅读方面的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文章基本是表达方法。

2、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指导学生能够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

3、设计在重点部分设立了两种方案,但要求都要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实施。方案一的学法指导虽然精细,但注意不要着眼于支离破碎的分析,而应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来感悟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方案二是个整体的粗线条,但如果不仔细地分片段品读课文,也是不容易概括出来的。因此,无论哪一种方案,必须借助文中的重点词句,才能达到理解的目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