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认识钟表》评课稿通用(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2:55:41 页码:11
《认识钟表》评课稿通用(通用8篇)
2023-11-11 12:55:41    小编:zdfb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其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现在和展望未来。借助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我想我们需要学会用总结的方式来学习。以下是一些生活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借鉴。

《认识钟表》评课稿通用篇一

王xx老师在执教《认识钟表》一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学习新知识。又能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有这样一些成功地地方: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王老师在导入时设计了一个谜语,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说说钟表的用处,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在教学认识整时,认识大约几时时,又创设了喜洋洋生活的一天和相约去看书的情境,这些孩子熟悉的动画人物牢牢抓住了他们的注意力,让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样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如认识钟面时,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指名回答。学生说对了说错了,不是老师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评,谁说对了,还有没有补充。从而提高倾听的参与度,逐步养成倾听的习惯,提升学习的有效性。这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王老师在这节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操作、探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钟面模型,看看上面有什么,进而认识钟面。在认读整时时刻时,让学生探究几个钟面的共同特点,如果分针还是指着12,时针指着8,那是几时?8时。如果时针指着5呢?5时。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大家,我们以后怎么看时间呀?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认读的方法: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里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是有一定难度的,老师处理得比较好。在认识大约几时这一难点时,王老师采用“情境体验式”。创设了喜洋洋和懒洋洋相约去图书馆看书的情境,知道了3时不到一点和3时刚过一点,这些接近3时的我叫做大约3时。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认识大约几时,然后又出示几个大约几时得时间让学生来认读,较好的突破了难点。为了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王老师还设计了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王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如利用喜洋洋的生活场景,巩固认整时的方法,也使孩子感受到时间和生活紧密相连,并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上午几时起床,晚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比如出示:喜洋洋上午9时做操,晚上9时睡觉,同一个时刻却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两个9时。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练习的设计上,王老师能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巩固练习题,让每个孩子都能吃的饱,吃的好。如认整时,拨整时,认识大约几时,全体学生都会;根据时刻画时针或分针,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学生画的很好;观察钟面上的时刻找规律,则满足了三分之一左右学生的智力发展需求。而这些对于打造高效课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从整体看这节课很成功,这和王老师在上课之前进行了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教学中语言要更加准确,教学设计还可以大胆放手一些,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认识钟表》评课稿通用篇二

今天非常的荣幸和几个兄弟姐妹去听了xx三小吴xx执教的一年级《认识钟表(整时)》,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钟表,要求学生知道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建立时间的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吴老师的课给我很深的印象就是板书工整漂亮,教态自然得体,课程结构完整。

写得一手好字对教师而言有多重要,字如窗户,无论是听课的教师,还是学生看到这样一手好字,第一感觉就很好。再说,我们做教师的天天要求学生写好字,自己不能写好字又如何有更强的说服力去要求学生写好字呢。

吴老师人长得漂亮,教态自然得体。作为一名新教师,开公开课的时候有点紧张很正常,而吴老师的这节课让人感觉不到她有任何的紧张,下面坐着10多位听课的老师,能做到这样不容易,让我自愧不如。吴老师的肢体动作没有多余的,显得很得体端庄,要多多学习。

吴老师的课从开头的导入,再到引申,到练习,最后总结。给人一种很流畅的感觉,看得出来对这节课的准备吴老师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当然课的流畅与吴老师上课的不紧张也有很大的关系。有时候上课,我会突然感觉自己接下来要讲的东西忘了,这是教学的大忌,也是新教师常犯的毛病,而吴老师的课确实做到了流畅,结构非常的完成。

吴老师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引入了秒针的知识,结果并不理想,学生对分针与时针的认识被秒针一搅合,新知识的学习大打折扣。这个问题,首先源于学生的学具,学生的学具上出现了秒针,是通过秒针的拨动来调节时间,对整个时间的认识而言这样的设计无可厚非,但是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将秒针加入却有点勉强了,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学知识有一定的规律,不可操之过急。如何处理学具中出现秒针这一个问题,还有待继续讨论分析。

吴老师在这节课中讲到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的时候,口头提了几个变式,类似“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5的时候是几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的时候是几时?”。在此我个人认为,一年级的学生思维还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撑,口头变式要求他们听到条件,然后转到脑子里,再与新知识结合“反应”,最后得出答案,太难太难了。对一年级的学生做变式练习切不可因为要节约时间而口头变动条件,我的建议是宁愿多花点时间,宁愿少做点题目,尽量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形象。

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在选择上课素材的时候应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各个环节上的过渡设计上要有特点,不能太平淡无奇,要在每个环节上都加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因素(尽力)。学生上课的纪律一定要抓,哪怕是影响这节课的进度。一年级的学生对纪律的口诀很敏感,吴老师在上课之前的口诀就很好,上课的时候也可以用,公开课没有规定说就不能讲纪律了。以上是个人拙见,仅供吴老师参考。这个评课意见很多源于兄弟姐妹的评课,很高兴,得到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各位新教师共勉!!

《认识钟表》评课稿通用篇三

上午在一四班听了老师的《钟表的认识》一课,对于一四班的孩子有很大的感触。整体一四班的孩子的听课的认真程度以及回答问题明亮的声音、清晰地思路令在做听课的老师折服。

听了杨老师修改之后的课之后,感觉思路特别的顺畅。表现在:

思路特别流畅:各个环节之间过渡的比较明确,知识难点处理也比较得当,整体孩子知识掌握牢固,对钟表的认识比较到位。

但是,觉得有一点在时间的分配上,觉得在前两个环节上,时间用的比较多,占据了23分钟的时间,而这节课的`知识难点对于半点的认识,却花费了很少的时间,但是却因为孩子回答的比较全面到位,使得课堂进展的比较顺利。但是这点应该是注意的,就是重难点分配的时间要多一些。

《认识钟表》评课稿通用篇四

《认识钟表》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正式、系统地接触有关时间的知识,主要目的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看钟表,学会认读钟面上整时刻,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但上课前学生对钟表的认知起点并不是零。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多的关于钟表及时间的感性认识。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有效利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王老师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如猜谜语等情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课堂中,王老师出示钟表店的钟表课件,学生兴趣盎然。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取知识。

在这节课上,王老师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王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9时、3时,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摆时针、分针说时间练习,很好的把时钟的理解从具体到抽象教学。说一说身边的生活时间,效果明显。如出示升国旗8:00时钟、吃饭12:00时钟、踢球4:00时钟等练习设计,还有王老师设计摆时针的小游戏,让学生说时间,更加深了对时钟的理解。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以及练习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理解并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认识钟表》评课稿通用篇五

王老师在执教《认识钟表》一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学习新知识。又能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有这样一些成功地地方: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王老师在导入时设计了一个谜语,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说说钟表的用处,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在教学认识整时,认识大约几时时,又创设了喜洋洋生活的一天和相约去看书的情境,这些孩子熟悉的动画人物牢牢抓住了他们的注意力,让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样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如认识钟面时,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指名回答。学生说对了说错了,不是老师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评,谁说对了,还有没有补充。从而提高倾听的参与度,逐步养成倾听的习惯,提升学习的有效性。这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王老师在这节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操作、探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钟面模型,看看上面有什么,进而认识钟面。在认读整时时刻时,让学生探究几个钟面的共同特点,如果分针还是指着12,时针指着8,那是几时?8时。如果时针指着5呢?5时。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大家,我们以后怎么看时间呀?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认读的方法: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里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是有一定难度的,老师处理得比较好。在认识大约几时这一难点时,王老师采用“情境体验式”。创设了喜洋洋和懒洋洋相约去图书馆看书的情境,知道了3时不到一点和3时刚过一点,这些接近3时的我叫做大约3时。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认识大约几时,然后又出示几个大约几时得时间让学生来认读,较好的突破了难点。为了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王老师还设计了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王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如利用喜洋洋的生活场景,巩固认整时的方法,也使孩子感受到时间和生活紧密相连,并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上午几时起床,晚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比如出示:喜洋洋上午9时做操,晚上9时睡觉,同一个时刻却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两个9时。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练习的设计上,王老师能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巩固练习题,让每个孩子都能吃的饱,吃的好。如认整时,拨整时,认识大约几时,全体学生都会;根据时刻画时针或分针,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学生画的很好;观察钟面上的时刻找规律,则满足了三分之一左右学生的智力发展需求。而这些对于打造高效课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从整体看这节课很成功,这和王老师在上课之前进行了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教学中语言要更加准确,教学设计还可以大胆放手一些,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认识钟表》评课稿通用篇六

今天,听了袁老师执教的《认识钟表》,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上学才几个月的一年级学生。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系统地接触有关时间的知识,主要目的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看钟表,学会认读钟面上整时刻,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但上课前学生对钟表的认知起点并不是零。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多的关于钟表及时间的感性认识。《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有效利用。

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课堂伊始,我播放钟表店的钟表课件,学生兴趣盎然。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在这节课上,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课件上的钟面,说说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我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8时、3时,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师说时间让学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

培养观察能力方面我在第二个环节认识钟面及整时中充分体现了,首先:课件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借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有关钟表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认识钟面,在这个环节中,我完全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老师在其中只是引导而已,当然学生在这个环节也表现的很好,很详细的汇报了自己的发现,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学具钟再次观察。在学生对钟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开始进行教学——认识整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以及练习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理解并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全部完成,今后在这方面要注意。

《认识钟表》评课稿通用篇七

今天非常的荣幸和几个兄弟姐妹去听了汀田三小吴明寅执教的一年级《认识钟表(整时)》,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钟表,要求学生知道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建立时间的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吴老师的课给我很深的印象就是板书工整漂亮,教态自然得体,课程结构完整。

写得一手好字对教师而言有多重要,字如窗户,无论是听课的教师,还是学生看到这样一手好字,第一感觉就很好。再说,我们做教师的天天要求学生写好字,自己不能写好字又如何有更强的说服力去要求学生写好字呢。

吴老师人长得漂亮,教态自然得体。作为一名新教师,开公开课的时候有点紧张很正常,而吴老师的这节课让人感觉不到她有任何的紧张,下面坐着10多位听课的老师,能做到这样不容易,让我自愧不如。吴老师的肢体动作没有多余的,显得很得体端庄,要多多学习。

吴老师的课从开头的导入,再到引申,到练习,最后总结。给人一种很流畅的感觉,看得出来对这节课的准备吴老师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当然课的流畅与吴老师上课的不紧张也有很大的关系。有时候上课,我会突然感觉自己接下来要讲的东西忘了,这是教学的大忌,也是新教师常犯的毛病,而吴老师的课确实做到了流畅,结构非常的完成。

吴老师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引入了秒针的知识,结果并不理想,学生对分针与时针的认识被秒针一搅合,新知识的学习大打折扣。这个问题,首先源于学生的学具,学生的学具上出现了秒针,是通过秒针的拨动来调节时间,对整个时间的认识而言这样的设计无可厚非,但是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将秒针加入却有点勉强了,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学知识有一定的规律,不可操之过急。如何处理学具中出现秒针这一个问题,还有待继续讨论分析。

吴老师在这节课中讲到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的时候,口头提了几个变式,类似“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5的时候是几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的时候是几时?”。在此我个人认为,一年级的学生思维还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撑,口头变式要求他们听到条件,然后转到脑子里,再与新知识结合“反应”,最后得出答案,太难太难了。对一年级的学生做变式练习切不可因为要节约时间而口头变动条件,我的建议是宁愿多花点时间,宁愿少做点题目,尽量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形象。

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在选择上课素材的时候应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各个环节上的过渡设计上要有特点,不能太平淡无奇,要在每个环节上都加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因素(尽力)。学生上课的纪律一定要抓,哪怕是影响这节课的进度。一年级的学生对纪律的口诀很敏感,吴老师在上课之前的口诀就很好,上课的时候也可以用,公开课没有规定说就不能讲纪律了。以上是个人拙见,仅供吴老师参考。这个评课意见很多源于兄弟姐妹的评课,很高兴,得到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各位新教师共勉!!

《认识钟表》评课稿通用篇八

《认识钟表》这节课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让学生从小建立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陈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教学过程,主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拨一拨、做一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课堂中通过形象、生动的积极主动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来学习知识。在这节课中,以下这几个方面做得很好,值得我们学习。

陈老师在这节课上,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突出知识点。例如:在欣赏各种各样的钟面时,老师用准备很多漂亮、形状不一的钟面,激发学生的兴趣,难怪全班学生都想和这些钟面交朋友。再如:当学生观察了钟面后,在他们的汇报交流中认识又粗又短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分针后,又通过把时针、分针分别进行闪烁,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学钟面上有12大格时都把一大格一大格做了处理,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陈老师在这节课上,注意创设了很多轻松愉悦的情节。如:老师创设了“老师是早上7时起床,你是什么时候起床的'?”这个情景,展开教学,学生兴趣很浓。在认识了钟面以后,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因为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学生注意力很集中,一下子就拨出了这些时刻,正确率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陈老师在这节课上,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己观察上的钟面,说说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8时、3时,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师说时间让学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此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再认识钟表表面上的整时数。我听了徐老师执教的《认识钟表》一课,我觉得徐老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整节课的设计与课堂教学实施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老师说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位新朋友,通过一个小谜语猜猜新朋友是谁,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并巧妙地过渡到钟面的认识,并围绕“钟面上有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钟面,学生交流发现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对钟面及时针、分针的认识。

2.以活动为主线,关注经验,注重提升。认识钟表这一内容在课堂里是第一次接触,但大部分学生有认表的经验,已成为普通的常识。这节课教师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认一认、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将普通的常识总结为数学化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操作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培养。例如:在教学中,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认识钟表、拨整时,由感性到理性。但是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老师出示四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四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的分针都指着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的认读方法。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徐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如利用真实、具体的生活场景,巩固认整时的方法,也使孩子感受到时间和生活紧密相连。再如:徐老师创设了一路跟动车拨时间情境,使学生入情入景,激发学生拨钟热情,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比如出示小明上午8时做功课,晚上8时睡觉,同一个时刻却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两个8时。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学文化及品德教育。

在最后一个环节,教师用课件演示介绍古人是用日晷、沙漏等来记时,现在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钟表来记时,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受到文化熏陶。最后还对学生进行惜时的思想教育。

值得探讨的是:众所周知,要读出一个时刻,得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我觉得学生对时针、分针能否清晰区分,将直接影响钟面时刻的认识,徐老师在教学认识钟面这一环节,学生说出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师问:你知道怎样的是时针,怎样的是分针?根据学生回答得出:长的针是时针,短的是分针,这样对已经会认钟面时刻的小朋友来说是不成问题的,但对于部分没有接触过钟面或接受能力慢的小朋友来说可能还不能清晰地区分时、分针,这里是否可以借助学具钟,让同桌小朋友互相指指时针与分针,同桌互当小老师检查,以巩固时、分针的认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