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种全新的角度进行思考。真正的成功不仅在于成就自己,更在于能够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养生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一课时。
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地点:山中。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
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
5、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6、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是“静”呢?以动衬静。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
7、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8、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9、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0、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还称这之为“空山”呢?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空”字显示了山野间的安静与宽阔,这与作者希望远离尘世与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五言律诗。
2、对偶句有哪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哪些字是押韵的?后,秋,流,舟,留。
1、翻译全诗。
2、请尝试用一段话描绘这首诗呈现的'画面。(200字)。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教学设想:
讲古诗最常见的套路,就是读读讲讲,这也是很难讲出新意的讲法。诗歌要讲出新意,关键在于根据所讲诗歌的内容特点,安排合适的形式。王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诗中有画”,这一点也是后世所公认的。而《山居秋暝》恰恰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同时也能鲜明地反映王维创作后期的思想上的隐逸倾向。引导学生学习这一首诗,对于了解王维的创作风格,可以收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我觉得,让学生把握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把诗歌的文本还原为一幅山水图画。在授课过程中,我先带着学生熟悉诗歌内容,然后在黑板上现场手绘一幅横幅的卷轴,接着把诗歌的内容,转化为卷轴画的各项内容:把诗题“山居秋暝”作为画的题目,放在画幅的右上角;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四句是画面的主体,把它放在画幅的中央;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变化成“雨后秋晚”,作为时间放在画幅的左侧,再把“王维作”作为落款放在“雨后秋晚”下面。这样能比较直观地表现“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后会发现,诗的尾联无法放到画幅中去,这时候介绍王维的生平和思想,使学生理解王维的隐逸情怀。
教学目标:
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认识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学难点。
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村景色,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近体诗的学习。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近体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产生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1)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2)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要求。
作者介绍。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三、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四、诗中有画。
(一)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之时。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后人评价。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笔触清新自然,使我国的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谢灵运之后达到又一高峰。后人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
(三)诗中有画。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教师在黑板上手绘一幅横幅卷轴的图形。)。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明确:是。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教师把这四句写到画幅的中央)。
6、、这四句作为画面太过简单,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大约200字。
参考范例:“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7、总结画面内容。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8、山中景色令人陶醉。我们体会了“诗中有画”,假如为画取名,应是?
明确:山居秋暝。(教师在画幅的右上角写上“山居秋暝”四字,作为画的题目。)。
再为这幅画的落款处补些说明,写上时间,可用哪些诗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概括为“雨后秋晚”写在画的左侧)。
还缺什么?
作者。教师把“王维”写在“雨后秋晚”的下面。
五、画外之意。
1、说到这儿,我们把握了诗中蕴含的画面,对“诗中有画”有了初步体会。学诗不但要把握内容,还应体味作者的感情。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山居秋景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向往,始终流露出诗人远离人世、回归田园的愿望。
如此,我们还不能算是完全读懂了这幅画。因为这幅画不能把诗的尾联概括进去。
2、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3、看诗的尾联,我们有一个疑问:王维本在做官,为何向往隐居生活呢?做官是入世,隐居是出世。唐代诗人,尤其是盛唐诗人大都渴望步入仕途以实现人生抱负。要解开这个谜,我们必须了解一下王维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王维早年曾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但由于身在仕途,也曾一度有过匡世济时的理想。特别是在张九龄拜相以后,王维曾极力称颂张九龄的一些政治主张,得到张的赏识与信任。但随着张九龄的罢相,王维的仕途也渐趋坎坷,对当时的官场开始感到厌倦;在这种情况下,早年对佛教的信仰开始在他的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40岁以后便“吃斋奉佛”,曾一度在终南山和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以与友人赋诗唱和相酬为乐,表现出厌恶世俗、逃避现实的隐逸情趣。本诗便较为典型地体现了诗人的这种情绪。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山居秋暝》表现了王维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倾向,也流露出对仕途失望,厌弃官场的情绪。同时,我们还学会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
板书:
王维―诗人、画家、隐士。
诗中画画外意。
明月松清泉石――自然美向往田园远离尘俗。
――。
竹喧浣女莲动渔舟――生活美厌弃官场超然淡远。
语言风格:清新淡雅。
鉴赏方法:知人论世。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1、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作品风格。
2、通过解读诗句,品味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美感,掌握学习《山居秋暝》的艺术技巧;3、指导学生体味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带动对全诗内容的理解。
2、通过解读诗句,学习该诗的艺术技巧。
3、体味诗人厌恶官场、归隐山林的愿望及追求。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堪称诗歌的国度,而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光金时代,那么,我国的古典诗歌都有哪些类型呢?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唐朝不仅在诗体上创造了五七言近体诗,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的诗人群体。其中,除了有同学们熟悉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在唐诗的天空中熠熠闪光的世称“诗佛”的——王维。
1、解题。
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生再齐读。
3、逐联理解诗句。
(1)问:首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晚来秋”不是“晚秋”,而是“秋天的傍晚”。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地点、天气、时间、季节,营造了一种空旷清幽的境界,暗含诗人归隐的情怀。
板书:
首联:铺设画面的基调:清幽。
(2)问:颔联又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刚才老师已经给大家示范了一次,这次就请同学们自己来说说。
(学生回答)。
明确: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了进来;清清的泉水从石上淙淙流过。问:概括颔联写了什么?明确:山中具体的景色。
问:那么山中的具体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明洁。
明确:动静结合。板书:
颔联:山中的具体景色:明洁动静结合。
(3)问:结合注释,想想看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学生回答)。
明确:竹林里传来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的少女洗罢归来;荷叶纷披,原来是打鱼船顺流而下。问:概括颈联写了什么?参考颔联我们概括出来的答案。明确:山中的人事活动之景。
问:从作者的描述中,可见人们在这里生活得怎样?明确:悠闲、自由。
明确:颔联侧重于写物,颈联侧重于写人。
颔联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表现出山村的生活美、人情美。板书:
颔联:山中的具体景色:明洁(自然美)动静结合。颈联:山中的人事活动:悠闲、自由(生活美)。4、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1)问:前三联写了哪些意象?(学生回答)。
明确:空旷、清幽、宁静、明洁、清新、悠闲、自由。
明确:恬淡、闲适。
(4)问:看到这样清幽、宁静而清新的景象,作者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明确:喜爱。
明确:诗人对山中生活的留恋。
(6)作者为什么喜爱“山居秋暝”的生活甚至愿意留下来?对这里的生活感到留恋?明确:“山居”的自然美、人情美。
(7)那么现实生活中有没有?
明确:没有,现实中作者身处纷纷扰扰的官场。
(8)这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明确: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即尾联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得厌恶,追求隐逸的生活像这种在诗歌的结尾表达作者心志和情怀的篇章结构,我们叫做卒章显志。
板书:
尾联:对山中生活的留恋:隐逸情怀、卒章显志。
(9)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愿望呢?这可能跟作者的经历有关,下面请一个同学来给我们介绍一下王维的基本情况。
明确:王维,字魔诘,山西太原人,唐开元九年中进士,他做的官较多,最大的做到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深受儒、佛影响。他早年出仕,也曾有过积极从政、曾一度有过匡世济时的理想。特别是在张九龄拜相以后,王维曾极力称颂张九龄的一些政治主张,得到张的赏识与信任。因而早年的诗歌以游侠和边塞诗为主,诗风豪迈、气势雄浑,表现了积极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但随着张九龄的罢相,王维的仕途也渐趋坎坷,朝廷奸佞专权,政治黑暗。面对黑暗现实,他既不愿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又不敢同他们决裂。因此后期他采取了半官半隐、全身远祸的生活方式,走上了寄情于山水的道路。诗歌主要是反映淡泊闲适的山水田园诗。
这首诗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
三、小结:
1、归纳本诗主旨:
大家还记得我们归纳主旨的公式吗?一起来回忆。然后大家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把它写在纸上,待会儿请两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回答)。
追求)的思想感情。
2、归纳本诗艺术技巧。
借景抒情、动静结合、卒章显志。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最近我在《山居秋暝》这首诗歌的时候,并没有运用到多媒体,让学生赏析诗歌中的意象时候,学生不能把王维诗歌中美丽的画面描写出来,我想语文课要多用多媒体。
活用多媒体,它可以带领学生、激发学生去解读课文,领略课文语言的妙处。如展示山间月夜图,让学生展开联想,联系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学过的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感情,对比文章的语言和情感,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的妙处。展示山间月夜,让学生对比文本,找出图片能表现课文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无法表现,并让学生设想如何用媒体来表现诗歌手法的妙处。语文课堂上适当使用多媒体,能调动学生多种感知器官参与学习,手、脑、眼、耳并用,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学生看不懂故事时引导学生解读课文语句,然后让学生通过对文言的解读和理解,分组给动画配音,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站在主题地位,在不知不觉中解读了语文文本,又进行了听说训练,激发了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
由于年代的距离,许多文学形象学生已经无法直接体验,活用多媒体,往往能创设审美情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唐诗,是许多人都喜欢的,但学生已无法直接体验到盛唐气象的豪迈壮阔。因此,在学习李白诗歌之前,不妨让学生玩一玩游戏《大唐诗韵》第一节,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盛唐生活,感受诗歌的魅力,理解李白在当时的名声和性情,从而更好地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刚正不阿的气质。
多媒体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实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从小都在模仿中不断创新。只要教师不以定论论媒体,又怎怕学生没有创新?何况多媒体本身就会引发学生无限的创造性。比如看了电影《祝福》,学生自然有疑问:电影《祝福》的情节安排是否合理?课文的情节安排与电影比较谁更号好?从而引发“我来导演《祝福》大讨论,让学生将小说改编成剧本,完成审美再创造。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首先,组内教师们肯定了七班学生的课堂表现,认为课堂氛围较好,学生积极性较高,能参与到展示当中。这一点,一方面得力于学生对公开课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不错,只要能多加引导、鼓励,他们也可以表现的很好。
其次,时老师与王老师都提出了一点,就是《山居秋暝》作为一首诗歌,学生读的不够多,仅仅是在授课之初分小组进行了齐背,有感情的示范性朗读缺乏,未能将诵读贯穿于整堂课中。这个意见非常中肯,点明了我授课的一大不足。平时上课,对于诵读的引导就有缺陷,机械的将背诵与讲授分开,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成了死记硬背,对于文字美、意境美无法真切感受。因此,在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把诵读与讲授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感情,把握诗歌。
再次,李老师与秦老师还对导学案的设计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尤其是对于“志趣”、诗歌具体意象等问题做了讨论,并就如何设置导学案上的问题做了探讨。通过与老师们的探讨,才发现导学案上个别题目的设置不够准确,个别问题的表述不够明确。因此,在以后准备导学案的过程中,对于设置的题目要有针对性,所问所指要具体明确,同时,还要保证课堂连贯性。
第四,课堂上教师的语速过快。针对这一点,必须自己从心底做出重视,一年多的教师生涯,听课老师曾多次反映我讲课语速过快的问题。以后上课,开口之前,要首先告诉自己,说话慢一点,再慢一点,保证每个学生都听到明白再继续往下说,毕竟,进度不是最重要的,让学生学会听懂才是目的。
最后,是我个人对自己课堂的一点反思。这节课,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展示,暴露出我准备的仍旧不够充分,虽然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在八班展示过一遍,但具体细节自己还是把握的不好,对于学生课堂上生成的问题不能很好的调控引导,这不只是因为自己课堂掌控能力不足,更是知识经验缺乏的表现。一堂成功的课,靠的不仅仅是三四天的准备,而是知识的日积月累,因此,平时一定要加强专业学习,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广泛涉猎,多读多思,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为顺利授课打好基础。
作文课上,曾经不只一次的告诉学生,写作文要有自己的思想,力争让笔下的每句话每个字都能令自己自豪。作为老师,平时授课,又何尝不是这样?每堂课都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结晶,下课铃响起的那一刻,我们都应该在心里自豪的说一声,这节课,展现了我的最大能力,我上的很好,值得我骄傲。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讲古诗最常见的套路,就是读读讲讲,这也是很难讲出新意的讲法。诗歌要讲出新意,关键在于根据所讲诗歌的内容特点,安排合适的形式。王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诗中有画”,这一点也是后世所公认的。而《山居秋暝》恰恰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同时也能鲜明地反映王维创作后期的思想上的隐逸倾向。引导学生学习这一首诗,对于了解王维的创作风格,可以收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我觉得,让学生把握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把诗歌的文本还原为一幅山水图画。在授课过程中,我先带着学生熟悉诗歌内容,然后在黑板上现场手绘一幅横幅的卷轴,接着把诗歌的内容,转化为卷轴画的各项内容:把诗题“山居秋暝”作为画的题目,放在画幅的右上角;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四句是画面的主体,把它放在画幅的中央;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变化成“雨后秋晚”,作为时间放在画幅的左侧,再把“王维作”作为落款放在“雨后秋晚”下面。这样能比较直观地表现“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后会发现,诗的尾联无法放到画幅中去,这时候介绍王维的生平和思想,使学生理解王维的隐逸情怀。
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认识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村景色,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
一、导入:
在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近体诗的学习。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近体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产生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1)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2)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要求。
作者介绍: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三、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四、诗中有画。
(一)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之时。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后人评价。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笔触清新自然,使我国的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谢灵运之后达到又一高峰。后人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
(三)诗中有画。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教师在黑板上手绘一幅横幅卷轴的图形。)。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明确:是。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教师把这四句写到画幅的中央)。
6、这四句作为画面太过简单,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大约200字。
参考范例:“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7、总结画面内容。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8、山中景色令人陶醉。我们体会了“诗中有画”,假如为画取名,应是?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概括为“雨后秋晚”写在画的左侧)。
还缺什么?
作者。教师把“王维”写在“雨后秋晚”的下面。
五、画外之意。
1、说到这儿,我们把握了诗中蕴含的画面,对“诗中有画”有了初步体会。学诗不但要把握内容,还应体味作者的感情。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山居秋景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向往,始终流露出诗人远离人世、回归田园的愿望。
如此,我们还不能算是完全读懂了这幅画。因为这幅画不能把诗的尾联概括进去。
2、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3、看诗的尾联,我们有一个疑问:王维本在做官,为何向往隐居生活呢?做官是入世,隐居是出世。唐代诗人,尤其是盛唐诗人大都渴望步入仕途以实现人生抱负。要解开这个谜,我们必须了解一下王维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王维早年曾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但由于身在仕途,也曾一度有过匡世济时的理想。特别是在张九龄拜相以后,王维曾极力称颂张九龄的一些政治主张,得到张的赏识与信任。但随着张九龄的罢相,王维的仕途也渐趋坎坷,对当时的官场开始感到厌倦;在这种情况下,早年对佛教的信仰开始在他的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40岁以后便“吃斋奉佛”,曾一度在终南山和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以与友人赋诗唱和相酬为乐,表现出厌恶世俗、逃避现实的隐逸情趣。本诗便较为典型地体现了诗人的这种情绪。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山居秋暝》表现了王维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倾向,也流露出对仕途失望,厌弃官场的情绪。同时,我们还学会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课件。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一)题解(出示课件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
(出示课件8)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出示课件9)。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出示课件10)。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11)。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12)。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出示课件13)。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出示课件14)。
明确:是。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出示课件15)。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预习。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一、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通过《山居秋暝》的教学,让我发现,在课堂上,弄清一首诗歌的主题和文字字意的理解并不难,关键是要让学生会提取诗中的意象进行想象、分析和理解。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只能从表面上理解诗歌,并没有走进诗歌营造的意境里边去。对联想和想象的运用不够,更谈不上陶冶情操啦!当然,部分学力有余的学生,对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兴趣,对此,在课堂上导引不够。还有,阅读后,学生的见解五花八门,引导不是非常成功,个性化阅读教学有待提高,而且教学设计上也没有强化。今后在这个方面应该加强。在这,课堂上此诗的山水田园特色和本诗的风格点拨不深,不易于学生的深入理解,对对话的理解和也能用还很不够。同时,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大阅读量,把读书变为一种习惯,一种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进一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个性阅读。多给时间学生去想象、品味和交流。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刘逸生《唐诗小扎》(有删改)。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你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比较豁达的是:
”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
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我不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也许他认为这样才算是”真实“地写出雁荡山的景色。然而,他未免把幽静看得过分死板了,认为只有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三、背诵这首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解《登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故事引入。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课文分析引导。
1、放音乐《二泉映月》。
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4、讲解: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3、启发式教学:(1)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2)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3)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飞鸟,你们想像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
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像成一只欢乐的呢?而且大家为什么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要求学生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师生共读)。
(6)颌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水,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5、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
6、讨论杜甫的人生。
三、根据本课的学习,自学其余几首近体诗。
1、学生自学。
2、每首诗歌指一名学生分析讲解,其余学生讨论是非。
四、课后小结和作业。
1、小结课文内容。
2、背诵全诗。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一
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四季之美,正如篇章页上所写的“四时景物皆成趣”,配合着所绘的四季书签更显得如诗如画。《古诗词三首》中也选取了秋冬两季最典型的诗词供学生学习和体会。《山居秋暝》是本课的第一首诗,诗人王维将空山雨后的秋意微凉,松林间皓月斑驳的光影,石上清泉潺潺以及竹林中浣女归来侃侃的声响,渔船掠过荷田的摇曳,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山居秋暝》本就该是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仿佛能从画中听到一支恬静优美的丝竹,充分表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学生则需要在感受动静描写的妙处之余,还可以试着从诗情画意当中体会诗人的高洁情怀和乐于归隐的情趣。
1.正确有感情地吟诵《山居秋暝》,读准暝、浣等字词,理解暝、喧、歇的意思;
2.调动视听感触及想象,感受这首诗中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3.了解王维,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诗佛品质;
重点:想象画面,体会诗句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难点:感受王维寄情山水,看淡一切世俗的佛系处事态度。
课前谈话有趣的汉字。
1.发现字形的共同点——指向发现。
出示“时、昨、晚、晓、晨、昏”。
2.发现字义的共同点——指向归纳。
都和太阳/时间有关。
3.介绍造字的出发点——指向字理。
设计意图:从几个简单的带有“日”部的字,由浅入深,其一调动学生的识字思维;其二迁移理解字义的方法,为课堂上学习古诗、体悟情感,做好了铺垫。
一、由字及题,导入揭题。
(一)品读诗题感秋意。
1.联系发现猜题之“暝”
板书“暝”,指名读,正音,猜义。
设计意图:猜字义是课前谈话的思维延续,既可以从课前谈话时的发现来猜,也可以根据预习从注释中获得的解释来说。教无定法,但只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便是学法的成果。教师可沿着学生的发言,先猜再用注释印证,也可以先说注释再用刚才的发现来补充,目的就是把“暝”这个生字记住并理解。
2.逐步解题说诗之“意”
顺序板书“秋”“山居”补充诗题完整。
(1)“秋暝”为何意?(秋天的黄昏/深秋傍晚,日落时分)。
(2)“山居秋暝”又是何意?读起来又有何感?(引导学生用优美的字词表述)。
设计意图:这首诗从诗题开始就抒发了王维当时舒适惬意内心豁达的感受,季节恰到好处,天气恰到好处,地方恰到好处,只读准读对诗题,无法同步王维的内心。故引导学生能用诗意的现代白话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不是重点,而是通过自己的表达去感受诗的“意”境,是为理解整首诗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回顾诗作识诗人。
1.回顾王维及其诗作。
出示《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感受王维诗作特点。
相机板书:诗佛/诗中有画/山水田园诗……。
设计意图: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是经验学习,以类似的古诗呈现,既拉近了诗人诗作与学生的距离,更是唤醒部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降低学习新诗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
二、由诵及吟,初读古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首诗读三遍。
朗读要求:第一遍读对,第二遍读顺,第三遍争取读好。
2.把自己当成王维练读后展示读。
预设一:老师欣赏你读诗的节奏,请你带着大家一起读;
预设二:你读诗的感觉真好,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也带着大家读。
3.再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凡是能入选统编教材的,必定是古诗中的佳作;更何况王维曾经做过“大乐丞”的官职,这首《山居秋暝》也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物象清雅,如此音韵和谐的诗值得学生多读一读,读对是读好的基础,读好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三、由静及动,研读古诗。
(一)“题”“句”勾连学首联。
1.找找诗题呼应的诗句——天气晚来秋。
2.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空山新雨后。
(1)调动感官想象画面。
预设一:你闻到了什么?读出这种感受;
预设二:你的脸颊上有什么感受?读出新雨给你的这种凉爽感。
……。
设计意图:用这句诗里的“晚来秋”回扣题目中的“秋暝”,也可以理解为用诗人的语言来解释“秋暝”,是从白话译文言到文言译文言的语文能力提升。此外,调动感官想象,是学生已有的学习方法,能快速补充好诗句表现出来的画面,为下面的理解提供了素材。
(2)观感一致读出幽静。
闭上眼睛,聆听雨声、风吹竹林声的配乐,读出空山的幽静和舒适。
(3)空山空否引出下文。
给了王维这么舒适体验的地方,为什么叫空山呢?
(二)动静皆趣学颔联。
1.空山自然之景。
相机板书“月、松、泉、石”
2.想象画面品动静。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视觉体验指向静景,听觉体验指向动景;既有静态的画面感,又有动态的音乐感。板书:有声有色。
(三)任务引领学颈联。
1.迁移学习。
出示任务单,完成任务一。
(1)想象画面。
(2)寻找动景。
预设1:动景,说说动在哪里?
“喧”和“动”这两个字能不能换成其他的?(摇、晃……)。
你看到了怎样的浣女合渔舟?
设计意图:动景的精髓,就在动词,这两句诗中最典型的动词,便是“喧”“动”“下”“归”,检验学生对于画面的想象,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当做诗人,面对此景,会换哪两个动词加入进去。通过同桌伙伴之间说一说,适当降低了难度,也增加了趣味。
预设2:没有静景,但是突出了静。
颔联、颈联联系着学习,感受虽然是动景但是愈加衬托出山的静。板书:以动衬静。
(2)任务拓展。
设计意图:这首《鸟鸣涧》和《山居秋暝》颇有相似之处,适合学生将课内学习到的方法实践运用,去通过景物想象画面,寻找动词感受动静的关系,最终得出以动衬静,强化本课的学习重难点。
(三)共鸣内心学尾联。
1.轮读尾联。
2.以诗句解释“春芳”
春芳是何物?应是“日出江花红胜火,传来江水绿如蓝”,春芳还应该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还应该是“沾衣欲湿杏花雨,除面不寒杨柳风”。
3.以“静好”代替“春芳”
理解“随意”和“歇”,感受作者愿意留在这空山之中。
(四)由空及“空”,走近王维。
1.配乐读诗。
2.理解空山。
3.轮读王维眼中的“空”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
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设计意图:空山是和城市官场相对的,在争名夺利者眼中,是一座空山,在贪图享乐的人眼里,是一座空山。而在诗佛王维眼里,这个空,是他追求的空灵和幽静,是不与当时官场同流合污的清廉,是享受摆脱尘世杂物的闲适,是淡泊名利的清雅。用王维自己的诗句,来让学生初步理解诗人眼中空山其实是不空的。(板书:不空)。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二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它常常借助于形象,曲折地表达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含蓄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操。因此形象的赏析,是学习诗歌的最基本的一步。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作者从山居之景,山居之人两个角度诠释了令人向往的隐居生活,以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岩石、竹林、浣女、莲花、渔舟为意象,描绘了一幅山中秋雨后黄昏的迷人景色,意境空明宁静而又充满勃勃生机,动与静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闲怡自适的心境。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本堂课我围绕“把握节奏――理解诗意――想象画面――领悟感情”这条主线展开教学。教学过程基本流畅,孩子们都能够积极发言,参与其中,很快解决了重点字词和诗意的理解。但是在想象画面,领悟作者情感方面,还是做得不到位。
大部分学生只能从表面上理解诗歌,并没有真正走进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此外,我在课堂上引导不够,对此诗的山水田园特色和本诗的风格点拨不深,孩子对想象、联想运用不够充分,不易于学生的深入理解,今后在这个方面应该加强。同时,应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大阅读量,把读书变为一种习惯,一种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进一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个性阅读。多给时间学生去想象、品味和交流。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三
一、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四
通过两首诗学习,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1.一课时。
2.学法指导课。
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1自读自诵。
2.欣赏品诗方法。
3.学写诗联赏析。
1.用译写解说内容。
2.用描述表现诗境。
3.用吟诵传情达意。
4.用评说深入赏析。
教学板块一自读自诵。
(一)知人论世读经典。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
2方法指导。
1)姓名字号。
2)朝代。
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
4)重要成就。
5)代表作品。
6)写作背景。
3示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
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
2、译读,边读边译。
3、吟诵诗歌。
女读:《山居秋暝》美——自然美,生活美,心情美。清亮。
男读:《登高》悲——景物悲,身世悲,心境悲。
教学板块二欣赏品诗方法。
(一)、用译诗解说内容。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在幽静的松林间,清清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多么令人神往。
活动方式:
1生轻声朗读体会。
2生试译登高。
师:要求:
1、译成诗。
2、用解释和加字方法扩充。
3、尽量押韵。
(二)、用描述表现诗境。
男:雨说停就停了,山被冲洗的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寺院的钟声,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
女: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枝头。如水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的满地都是。清清溪水潺潺淌过石头,隐隐流向远方。
男:溪边,竹林摇响着喧笑。月光下,一群少女提着浣纱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
女: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渔人驾着渔船,沿流而返。
合:时光如水,春芳消歇;宁静与闲适,让人好想做一个隐者,把这份淡泊,这份淳美,流在生命的深处。
活动方式:男女生读,慢慢体会。
师:怎样描述诗境呢?1展开想象;2进行生动甚至是华丽的扩写;3、融入个人感受。
(三)、用吟诵传情达意。
《山居秋暝》——一首隐居者的情歌;《登高》——一首流浪者的心曲。
《山居秋暝》——整首诗表现出清新的格调;《登高》——整首诗表现出苍凉的意境。
《山居秋暝》——是一种悠然的陶醉;《登高》——是一种深沉的叹息。
师:怎样用吟诵来传情达意?
1、深刻的理解作品。
2、酝酿情感。
3、定准基调,把握节奏,展示韵律。
教学板块三学写诗联赏析。
(一)、8种赏析角度。
全诗概说,联意解析,字词品味,画面赏析,思路体会,情感体味,手法理解,意境探求。
(二)、示例。
1.教师教读--首联赏析:
·首联对起,写登高所见,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秋江山水图,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诗联概说)。
·出句从感觉、视觉、听觉诸方面着笔:长天高远,秋风凛冽,峡猿悲啼;对句从视觉角度写:小洲清冷,沙滩灰白,上面点缀着逆风而飞的鸟群。(联意解析)。
·句中用字遣词极其贴切。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沙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字词品味)。
·"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手法理解)。
·诗一开始便有悲凉的气氛。人登高,更感风急,含有老迈飘泊的衰飒悲戚之感。"天高"地远,扶病独登台,就越发显得孤独悲哀。故听猿长啸,也大有哀意。(意境探求)。
·画面也是惨淡的,它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情感体味)。
2、同学们自读,然后自由选择内容,学写诗联赏析。
3、交流,教师评点。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五
结果性目标:在构建山水图画中,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体验性目标:认识王维诗歌中“诗”与“画”的关联。
在构建山水图画中,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分析见教学设想)。
多媒体课件(自制)。
可以更加直观、调动想象和联想,增强学生对画面的感受能力,促进对教学目标的完成。
一、提出问题。
(一)由题解和后人评价导入。
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之时。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后人评价: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笔触清新自然,使我国的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谢灵运之后达到又一高峰。后人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
(二)提出核心问题。
在构建山水图画中,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二、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1: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学生活动2: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大约200字。
参考范例:
“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三、反思提升。
认识王维诗歌中“诗”与“画”的关联。
四、运用反馈。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任选一首,用200字描述诗歌的画面和情感,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诗中画画外意。
明月松清泉石——自然美向往田园远离尘俗。
竹喧浣女莲动渔舟——生活美厌弃官场超然淡远。
在提出问题环节,解题部分需要运用文言文知识,应当由学生自行翻译,然后组织语言用完整的语句表达。学生喜欢用词语和短语来表达意思,传递思想,但教师要要求他们用语言来完整表达。这样一是有益于个人观点思想的表述,二来有益于表述的完整性和整体性,直接宜于他们二卷的文字表述题。
苏轼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学生能脱口二背,但对其含义的理解不够准确和完整。教师就要在此话含义的理解上做停留,让学生明白这几个字的意思,需要用到的想象和联想的手法,以及画面构成需要注意的地方如颜色、状态、形态、空间布局等等方面。这是我们这堂课的核心问题的直接导入,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课堂学习。
解决问题环节中,学生难以对画面的描述做有效的回答。他们的描述极可能会只言片语、抓不到景物的特征、描写顺序不当等等,由于这涉及到高考中诗歌鉴赏考对诗歌意境的考查,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答案做修正和弥补,让其具有学科的要求和素养。
1、导入部分,学生对后人“诗中有画”的评价能脱口而出,但对其含义的理解确实不够准确和完整,教师必须在此讲解清楚才能进入解决问题环节。
2、核心问题提出以后,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否则难以落实。
3、学生活动2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学生可能难以下笔,需要教师做示范。
4、运用反馈环节可以增加或者是调整成其他诗人的作品,使得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停留在王维,还有其他人的优秀作品,拓宽课堂的外延。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六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刘逸生《唐诗小扎》(有删改)。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你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比较豁达的是:
”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
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我不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也许他认为这样才算是”真实“地写出雁荡山的景色。然而,他未免把幽静看得过分死板了,认为只有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三、背诵这首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解《登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故事引入。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课文分析引导。
1、放音乐《二泉映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孙双金(优秀13篇)
- 最新竖笛教学设计方案(实用8篇)
- 最新元宵节文案素材(实用18篇)
- 七彩课堂小学语文课件 新课标解读小学语文课件(5篇)
- 大学元旦晚会策划书1000字(模板20篇)
- 公卫中医药工作计划(汇总15篇)
- 最新学校工作计划指导思想(汇总15篇)
- 最新猪年的对联横联 猪年对联七字春联(3篇)
- 2023年未来的城市大班教案反思(大全10篇)
- 最新古诗《青松》教案(通用20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
相关文档
-
乡镇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情况报告(模板17篇)
35下载数 720阅读数
-
护士个人未来发展规划(实用15篇)
18下载数 387阅读数
-
我的幸运日英语myluckyday 我的幸运日英语作文80词(三篇)
28下载数 740阅读数
-
新疆维稳心得体会精选(汇总15篇)
43下载数 967阅读数
-
最新给外卖好评的句子(通用9篇)
25下载数 788阅读数
-
员工对领导评语(大全10篇)
12下载数 866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