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创新创业方案(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18:52:16 页码:13
创新创业方案(优质8篇)
2023-11-09 18:52:16    小编:zdfb

一个好的方案需要能够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不是仅仅解决表面现象。所谓较为完美的方案,是指在各个方面都能达到较高的标准和要求。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制定方案的方法和步骤,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创新创业方案篇一

根据《科技部关于举办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国科发火„20__‟102号)精神及大赛方案要求,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统一指导下,安徽省科技厅组织“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赛事并制定安徽赛区实施方案。

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

科技创新成就大业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整合创新创业要素,搭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平台,引导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一)参与单位

1、主办单位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2、指导单位

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3、支持单位

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财政厅

安徽省人社厅

4、承办单位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安徽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简称孵化器协会)

5、协办单位

各市科技局

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马鞍山慈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杭州银行合肥分行

徽商银行合肥创新大道支行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合肥市创新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

芳晟创业投资基金(北京)

仙瞳芳晟基金(北京)

(二)安徽赛区组委会

主任

安徽省科技厅厅长兰玉杰副主任

组委会办公室设在省科技厅高新处,负责大赛的整体方案策划、指导、协调并确定重大事项。办公室下设四个组。

秘书组承担大赛的具体事务和组织工作。

项目组负责参赛项目报名、资格审查及初审等工作。

会务组负责大赛会务、赛场安排、协调,专家接待等工作。宣传组负责与省重点媒体单位联络沟通,在网站、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营造赛区创新创业氛围。

(三)专家指导委员会

由组委会聘请成功创业企业家、创投专家、金融机构及行业知名专家等组成,负责参赛项目评审以及大赛选手的创业指导和辅导等工作(人员待定)。

安徽赛区赛事分设团队赛和企业赛。参赛企业应为符合国家划型标准的中小企业,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制造、生产及服务等方面的业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无产权纠纷,经营规范,社会信誉良好,无不良记录的非上市企业。前三届大赛安徽赛区总决赛获得名次企业不参加本届大赛。

(一)创业团队组参赛条件

2.核心团队成员不少于3人;

3.计划赛后6个月内在国内注册成立企业;

4.参赛项目的产品、技术及相关专利归属参赛团队,与其它任何企业无产权纠纷。

(二)企业组参赛条件

1.具有创新能力和高成长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2.20__年销售额不超过1.5亿元人民币。

(一)报名

安徽省参赛创业团队、企业登录“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官网报名注册,并按要求完整、准确、真实地填报参赛相关信息。

报名时间:20__年5月1日-6月15日

(二)资格确认

报名截止后,由安徽赛区组委会工作人员根据参赛条件,对报名注册的参赛企业、团队进行形式审核和资格确认。

确认时间:20__年6月1日-6月30日

(三)安徽赛区赛事安排

根据国家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制定的统一评审规则和流程组织安徽赛区赛事,通过逐级淘汰方式产生优胜企业和团队,并根据国家大赛组委会分配的晋级名额推荐进入全国比赛的企业、团队名单。晋级企业需接受安徽赛区组委会组织的尽职调查工作,不接受尽职调查的企业视为退赛。

1.初赛:时间:20__年7月1日-7月20日

组织天使投资人和机构评委对报名企业参赛商业计划书进行初评,符合条件企业和团队参加赛区复赛。

2.复赛:时间:20__年7月20日-7月30日

对进入复赛的企业和团队进行相关赛事培训。晋级企业按照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7个领域进行复赛,组织评委现场评选,从复赛的企业组选取前35名、创业团队组取前10名进入决赛。

3.决赛:时间:20__年8月1日-8月15日

对进入决赛的企业和团队进行相关赛事培训。晋级决赛的35家企业和10家团队进行决赛。组织评委现场评选,赛出安徽赛区企业组、团队组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企业奖、优秀团队奖。

(一)复赛规则:

3.参赛企业按照抽签次序,依次进入所在分组会议室参赛;

4.小组赛事完成后,评委对结果进行合议。根据合议情况最终确定进入决赛企业和团队。

(二)决赛规则:

二、三等奖及优秀企业奖、优秀团队奖;

3.根据国家大赛组委会分配的晋级名额,分别从企业组、团队组按获奖排名推荐优胜企业、团队进入全国赛。

评分标

八、比赛奖项及支持政策

(一)安徽赛区将评出团队组一、二、三等奖各1名,企业组

一、二、三等奖(分别为1、3、6名),优秀企业奖20名,优秀团队奖5名。

(二)安徽赛区决赛评出的获奖企业,将获得以下政策支持:

1.符合相关科技计划要求的,予以优先支持;

2.安徽省青年创业引导资金,予以优先支持;

3.杭州银行合肥分行予以创新创业贷款支持;

4.优先推荐给创投机构、金融机构;

5.企业所在地方科技部门给予相应配套政策支持。

(三)入围全国赛的优秀团队

1.获得创业导师的创业辅导;

3.获得创业政策、创业融资等方面的指导培训;

4.优先推荐给大赛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机构进行支持。

九、安徽赛区评选机构

创新创业方案篇二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了平台。你想知道创新创业大赛实施方案是什么样的吗?接下来就一起分享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新创业大赛实施方案吧!

“长春市(20xx年)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由共青团长春市委、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长春电视台联合举办。大赛旨在进一步倡导创新创业文化,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引导和带领一大批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重点培育具有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的创新创业企业,助力我市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创业型城市建设。

一、大赛时间。

20xx年3月12日—20xx年11月20日。

二、大赛主题。

青春飞扬激情创业。

(一)倡导创新创业文化,培养青年创新创业意识,营造全社会尊重创业、鼓励创业、积极创业的良好氛围,拓宽青年自主创新创业的渠道。

(二)落实国家、省、市关于青年就业创业的有关部署,提升青年创业能力,有效引导和促进广大青年走自主创业之路。

(三)建立功能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及健全的组织网络平台,积极提供政策解读、资金帮扶、创业指导等方面的服务,切实提高青年就业创业能力和青年就业创业成功率。

主办单位:共青团长春市委。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长春电视台。

承办单位:长春青年创业园。

长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

协办单位:中国〃长春海外学人创业园。

大赛组委会:由大赛主、承办方有关领导组成,负责大赛领导工作。

孙亚明长春市副市长。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赵心锐共青团长春市委书记。

王志强长春电视台台长。

石威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姜晓东共青团长春市委副书记。

路良魁长春电视台副台长。

大赛秘书处:由大赛主、承办方有关人员组成,为大赛组委会的常设机构和执行机构,负责大赛的组织协调、宣传推广、培训辅导、大赛评审、会务与活动等工作。

董鲲鹏共青团长春市委城市青年工作部部长。

刘长乐长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主任。

王伊长春电视台专题节目中心主任。

刘叔杨长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助理。

大赛联络处:

徐宇红联系方式:88787889。

宋庆宁联系方式:88776425。

五、参赛范围。

全日制大专院校在校学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毕业不超过两年的创业青年或创业团队。

六、赛程安排。

大赛整体分为宣传报名、初选、初赛、复赛、决赛、项目推介和倡树典型六个阶段。初选采用书面评审方式,以参赛者(团队)提交的创业计划书为准。初赛和复赛采用答辩方式进行评选。决赛以电视大赛的形式进行,现场确定比赛结果。

第一阶段:宣传报名(03月12日至06月30日)。

利用媒体和团组织的力量,对大赛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提高大赛知晓率,为大赛进行全面预热。组织参赛选手报名,收集整理、审核项目计划书及参赛者基础信息。

第二阶段:项目初选(07月01日至08月10日)。

深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项目调研,根据项目实际反馈情况,由项目初选专家组对所有资料完备的项目进行初审,确定进入初赛项目。

第三阶段:初赛阶段(08月11日至08月31日)。

对通过初审的项目负责人进行创业计划书编写培训,参赛选手修改完善、递交创业计划书;大赛专家评审组对项目进行评审,确定进入复赛项目。

第四阶段:复赛阶段(09月01日至10月10日)。

大赛组委会对进入复赛的项目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参赛选手(团队)对创业计划书进行补充修订和完善;大赛专家组对复赛项目进行评审,并确定进入决赛项目;进入决赛的团队需在长春青年创业园完成工商注册工作。

第五阶段:决赛阶段(10月11日至11月20日)。

大赛组委会在长春青年创业园设立联络处,组织对进入决赛的项目提供一对一的创业辅导,创业者(团队)进一步完善创业计划;参赛选手参加创业大赛节目录制,组委会确定比赛最终结果并进行表彰奖励。

第六阶段:项目推介和倡树典型阶段(12月至20xx年3月)建立创业青年与导师和风投机构的对接机制,帮助青年做好项目开发、设计、完善和实施;倡树宣传创业典型。

七、参赛要求及报名方法。

(一)参赛项目要求。

1、具备创业性、实用性和实效性的创业项目。具体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项目;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

2、参赛项目应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有较高创新水平和较强市场竞争力、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创业项目体现可操作性、相对超前性、新颖性。

4、参赛团队需对参赛项目具备完整的知识产权或知识产权所有人的授权委托,科技成果来源不限,可为自行研制或购买,无知识产权纠纷,科技成果可转化性强。

5、创业项目投资预算合理。

(二)报名。

时间:3月12日—6月30日。

报名方式:采用网上报名的方式。

咨询电话。

报名网站:

电子邮箱:

(三)材料报送。

网上报名后需提交创业大赛报名表,参赛选手身份证复印件,创业计划书2份。在校学生需提交学生证及其复印件,以及校团委开具的在校证明。已毕业者需提交毕业证、学位证原件及复印件。

报送地址:长春高新区硅谷大厦1021室(硅谷大街1198号)。

长春高新区锦湖大路1357号914室。

全日制大专院校在校学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材料需报送至校团委,由校团委统一报送至大赛秘书处。

八、大赛奖励设置。

大赛设立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五项,三等奖十项,优秀奖20项,大赛组委会将为每项获奖项目分别颁发奖杯、证书,并在社会上进行宣传推介。

对落户长春青年创业园并签订入驻孵化协议且完成工商注册的获奖团队(团队中大学生持有股份不少于30%),将给予以下的创业扶持政策:

(一)创业资金扶持。

一等奖,无偿资助创业扶持资金人民币20万元/项。

二等奖,无偿资助创业扶持资金人民币10万元/项。

三等奖,无偿资助创业扶持资金人民币5万元/项。

(二)配套优惠政策及措施。

1、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在符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简称创新基金)申报条件的情况下,优先支持申报创新基金,并优先给予资金配套。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300万元专项孵化资金,对符合其政策扶持的获奖项目,优先给予扶持。对列入“长春创业型人才培养计划”的项目,优先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服务。

3、孵化服务计划。

长春青年创业园将为获奖项目,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创业导师、运营指导、项目申报、企业诊断等全方位的孵化服务,同时为获奖项目提供一定面积的优惠孵化场地(第一年免费,第二年减半)。

4、科技资源平台。

获奖项目可获得长春青年创业园免费提供其公共技术平台开放服务、优先获得其提供的市场拓展、供应链整合等机会。

5、项目推介。

大赛组委会将择期举办项目推介会,重点向国内外创业投资机构推介大赛入围项目,并组织力量做好其他参赛项目的跟踪工作,努力促成创业投资的成功介入。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关于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观念,进一步引导大学生了解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鼓励学生成长为具有创意创新意识、善于捕捉市场机遇、勇于开拓的创业者,经研究决定,学院每年将举办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创业计划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现将有关实施方案公布如下:

一、大赛简介。

(一)活动名称。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计划大赛。

(二)活动时间。

每年11月底,12月初。

(三)活动宗旨。

活动旨在通过大赛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意、创业热情和动力,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心,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化“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

(四)活动主题。

(五)参赛对象。

全院在校大学生。

(六)主办部门。

院团委、院就业指导中心、院思政部。

二、活动要求。

(一)参赛要求。

参赛者可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加,团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5人。每个参赛者必须是我院在籍的学生,如冒用他人姓名申报参赛,一经发现即取消其参赛资格。

(二)作品要求。

2.参赛项目需立足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

4.参赛作品字数在3000-7500之间,作品必须符合本次大赛的主题和要求;内容完整,简明扼要,格式清晰,版面美观大方,创意新颖;文笔流畅,见解独到,思想深刻,与现实联系紧密;能充分展现参赛大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和创业新人形象。

(三)项目计划书评分细则。

1.清晰性:考虑目标是否清晰明确,实现目标的步骤是否合理。(10分)。

2.完整性:是否包含项目计划书所需的各个要素。(10分)。

3.实际性:现实项目设计目标的途径是否考虑到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的特质、社会环境以及相关的因素。(10分)。

4.变动性:目标是否具有弹性或缓冲性,能否依循环境的变化而做出调整。(10分)。

5.具体性:项目设计各阶段的路线划分与安排是否具体可行。(10分)。

6.前景发展性:是否具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景可行性,设计是否具有事实依据。(10分)。

7.持续性:对于市场每个发展阶段是否持续连贯。(10分)。

8.可评估性:设计是否具有明确的时间限制或目标,能否随时掌握市场的执行状况,能否为设计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10分)。

9.全程性:拟定计划时是否考虑到项目发展的整个历程,并作出全程考虑。(10分)。

三、活动流程。

(二)决赛。学院将在每年11月底,12月初对各院(系)选报的参赛方案举办院创新、创意、创业计划大赛,参赛选手现场陈述作品,评委对选手提问,最后由评委根据选手现场表现及作品进行评选、打分。

四、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决赛得分最高的方案。奖励:获奖证书+奖品。

二等奖2名:获得相应排名的选手。奖励:获奖证书+奖品。

三等奖3名:获得相应排名的选手。奖励:获奖证书+奖品。

鼓励奖若干名:所有通过初评的参赛者都获得鼓励奖。奖励:获奖证书。

五、注意事项。

(一)参赛者必须是参赛作品的原创作者,并保证其拥有该作品的合法著作权;。

(三)学院保留进一步补充本比赛规程的权利;。

(四)学院不承担因参赛作品所致的包括但不限于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著作权、商标权等纠纷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院团委、院就业指导中心、院思政部。

根据《科技部关于举办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国科发火„20xx‟102号)精神及大赛方案要求,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统一指导下,安徽省科技厅组织“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赛事并制定安徽赛区实施方案。

一、赛事名称。

二、主题。

科技创新成就大业。

三、大赛目的。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整合创新创业要素,搭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平台,引导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四、组织机构。

(一)参与单位。

1、主办单位。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2、指导单位。

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3、支持单位。

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财政厅。

安徽省人社厅。

4、承办单位。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安徽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简称孵化器协会)。

5、协办单位。

各市科技局。

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马鞍山慈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杭州银行合肥分行。

徽商银行合肥创新大道支行。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合肥市创新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

芳晟创业投资基金(北京)。

仙瞳芳晟基金(北京)。

(二)安徽赛区组委会。

主任。

安徽省科技厅厅长兰玉杰副主任。

组委会办公室设在省科技厅高新处,负责大赛的整体方案策划、指导、协调并确定重大事项。办公室下设四个组。

秘书组承担大赛的具体事务和组织工作。

项目组负责参赛项目报名、资格审查及初审等工作。

会务组负责大赛会务、赛场安排、协调,专家接待等工作。宣传组负责与省重点媒体单位联络沟通,在网站、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营造赛区创新创业氛围。

(三)专家指导委员会。

由组委会聘请成功创业企业家、创投专家、金融机构及行业知名专家等组成,负责参赛项目评审以及大赛选手的创业指导和辅导等工作(人员待定)。

五、参赛条件。

安徽赛区赛事分设团队赛和企业赛。参赛企业应为符合国家划型标准的中小企业,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制造、生产及服务等方面的业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无产权纠纷,经营规范,社会信誉良好,无不良记录的非上市企业。前三届大赛安徽赛区总决赛获得名次企业不参加本届大赛。

(一)创业团队组参赛条件。

2.核心团队成员不少于3人;。

3.计划赛后6个月内在国内注册成立企业;。

4.参赛项目的产品、技术及相关专利归属参赛团队,与其它任何企业无产权纠纷。

(二)企业组参赛条件。

1.具有创新能力和高成长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2.20xx年销售额不超过1.5亿元人民币。

六、安徽赛区赛事流程。

(一)报名。

安徽省参赛创业团队、企业登录“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官网报名注册,并按要求完整、准确、真实地填报参赛相关信息。

报名时间:20xx年5月1日-6月15日。

(二)资格确认。

报名截止后,由安徽赛区组委会工作人员根据参赛条件,对报名注册的参赛企业、团队进行形式审核和资格确认。

确认时间:20xx年6月1日-6月30日。

(三)安徽赛区赛事安排。

根据国家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制定的统一评审规则和流程组织安徽赛区赛事,通过逐级淘汰方式产生优胜企业和团队,并根据国家大赛组委会分配的晋级名额推荐进入全国比赛的企业、团队名单。晋级企业需接受安徽赛区组委会组织的尽职调查工作,不接受尽职调查的企业视为退赛。

1.初赛:时间:20xx年7月1日-7月20日。

组织天使投资人和机构评委对报名企业参赛商业计划书进行初评,符合条件企业和团队参加赛区复赛。

2.复赛:时间:20xx年7月20日-7月30日。

对进入复赛的企业和团队进行相关赛事培训。晋级企业按照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7个领域进行复赛,组织评委现场评选,从复赛的企业组选取前35名、创业团队组取前10名进入决赛。

3.决赛:时间:20xx年8月1日-8月15日。

对进入决赛的企业和团队进行相关赛事培训。晋级决赛的35家企业和10家团队进行决赛。组织评委现场评选,赛出安徽赛区企业组、团队组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企业奖、优秀团队奖。

七、评选规则及评选标准细则。

(一)复赛规则:

3.参赛企业按照抽签次序,依次进入所在分组会议室参赛;。

4.小组赛事完成后,评委对结果进行合议。根据合议情况最终确定进入决赛企业和团队。

(二)决赛规则:

二、三等奖及优秀企业奖、优秀团队奖;。

3.根据国家大赛组委会分配的晋级名额,分别从企业组、团队组按获奖排名推荐优胜企业、团队进入全国赛。

评分标。

八、比赛奖项及支持政策。

(一)安徽赛区将评出团队组一、二、三等奖各1名,企业组。

一、二、三等奖(分别为1、3、6名),优秀企业奖20名,优秀团队奖5名。

(二)安徽赛区决赛评出的获奖企业,将获得以下政策支持:

1.符合相关科技计划要求的,予以优先支持;。

2.安徽省青年创业引导资金,予以优先支持;。

3.杭州银行合肥分行予以创新创业贷款支持;。

4.优先推荐给创投机构、金融机构;。

5.企业所在地方科技部门给予相应配套政策支持。

(三)入围全国赛的优秀团队。

1.获得创业导师的创业辅导;。

3.获得创业政策、创业融资等方面的指导培训;。

4.优先推荐给大赛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机构进行支持。

九、安徽赛区评选机构。

限公司、汇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安徽云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红土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肥火花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安徽纪元时代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安徽誉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肥高新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松禾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牡丹江南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宜兴江南天源创业合伙企业、合肥市中兴合创半导体创业投资基金、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上海朗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安徽闽商股权投资集团、合肥兴泰投资有限公司、安徽和熙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合肥高新创业园管理有限公司。

创新创业方案篇三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为进一步深化学校改革,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推动学校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开展,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1.通过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教育为基础,以创业教育为载体,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推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成为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

2.通过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转变,从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向以能力为本的教育转变,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

3.通过实施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平台、课程平台和实践平台,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教学与实践条件及环境。

4.通过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型创新创业教育,对具有创新创业意愿与潜质的群体进行专门培养。通过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的涌现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快速成长。

个良好的开端。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与领导

1.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为切实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领导、组织、协调和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由学校领导牵头,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产业处、财务处、二级学院共同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负责具体的日常工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指导实施,把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形成各部门共同配合,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加强二级学院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二级学院要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组织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领导小组,由行政、党总支、团总支和专业系主任及部分老师组成,同时可聘请创业成功的校友、企业管理者、有关专家担任学生的创业导师,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发挥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中心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引领作用

拓展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中心的功能和定位,将其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级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其作用是为全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和能力培养提供实践环境与必要条件。尤其对已经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且具备创新创业潜质和创新创业热情的大学生,校级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可以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并为项目启动提供支持。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措施

1.更新教育理念,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科学把握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为核心,以创新创业项目和活动为载体,以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为关键的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切实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设计,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注重项目带动,注重通过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2.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设计

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面向学生全体、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需要系统的课程学习,以及实践训练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必须从教育全过程出发,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以确保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预期要求。

3.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

(1)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必修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创新创业类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途径和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

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拓展与延伸,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先在全校开设创新创业类公共选修课程,待课程体系基本完善,且教学条件具备后,再将成熟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列入各专业必修课程。

(2)在专业教育中融会创新创业教育

的教学内容,通过讲座或课程形式,启发学生将创新创业活动与所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使各专业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专业内涵,并在学科专业基础上开展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

(3)在部分专业实施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

将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实践环节)纳入专业课程。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可以侧重于创新教育,也可以侧重于创业教育。如在工科类专业可以强化创新教育,培育创新成果,促进成果转化,推动以专业创新成果为基础的创业实践;在经管类专业中鼓励学生以创新的理念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创办企业,并为学生创办企业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开展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活动。

4.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1)创建学生参与科研创新训练的机制

推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强化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在有条件的专业,把学生科研训练纳入专业培养计划,设立相应学分,提供实验室开放环境,指导学生参与创新科研训练,吸引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遴选资助一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构建富有特色的国家、省厅和学校三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体系。通过科研训练,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可以通过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达到创业实践的目的。

(2)创建各类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建立二级学院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二级学院主要依靠各中心实验室、实验中心、工程中心以及校内外产学研实践基地来构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通过开放实验室,为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各类科研开发、完成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提供必要条件。

建立以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中心为主体的校级创新创业实

训基地,为已经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创业指导,并为项目启动提供适当资助。

(3)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发挥地域优势,依托学校科技产业园、常州市创意产业园、常州软件园、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孵化基地,为学生进一步研发提供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为企业创办和运行提供融资服务;通过提供法律、税务、财务及其它的服务帮助初创企业规避创业风险;通过真实的创业活动,使创业学生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4)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教育的作用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教育的作用,将由学生处、团委和招生就业处等部门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科技节活动、创业计划大赛、学生社团活动等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第二课堂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实现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自由交流,在全校形成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5.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激励政策与制度

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必修的创新实践学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最基本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参与学科竞赛和创业实践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适当学分。为解决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在时间上的制约,学校将在学分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选课制度,并为学生延长修业年限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鼓励教师投身创新创业教育,对指导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

6.发掘社会资源,建立专家指导机制

及有关行业协会开展密切合作,形成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人才优势,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咨询、指导;审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参与建设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评估创新创业项目;协助建立与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的联系。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由学校主管领导、资深教师、政府官员、知名企业家、优秀校友等构成。

7.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为推动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研究与教学建设,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并配备专职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负责全校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的开发、讲授与实践指导。

充分发挥现有教师队伍的作用,通过培养、引进,逐步建立一支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尤其注重选配或选聘富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管理人员、成功企业家、成功人士和政府相关专业人员担任创新创业实践指导教师。

8.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金

不断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将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为创新创业教育稳步、持续开展提供物质上的保障。同时,通过学校投入、社会捐助、个人支持等渠道,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金,用于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扶持重点项目。

竞赛、创业计划大赛,举办创新创业论坛、经验交流会、事迹报告会,邀请企业家及相关领域的政府官员到校讲座、对话,组织到企业参观学习等课外创新创业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创业动机与需求。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需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必然需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必然需求。全校各相关部门、二级学院要深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了解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动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切实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各项措施,为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增进人才竞争力而共同努力。

创新创业方案篇四

报名截止时间:2016年8月31日(各学校报名截止日期请咨询学校团委)

教育部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进一步激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展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投资对接平台,定于2016年3月至10月举办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拥抱“互联网+”时代共筑创新创业梦想。

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重在把大赛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引导各地各高校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本次大赛由教育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青团中央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华中科技大学承办。

大赛设立组织委员会(简称大赛组委会),由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和湖北省省长王国生担任主任,有关部门负责人作为成员,负责大赛的组织实施。大赛设立专家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担任主任、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局长田力普担任副主任,社会投资机构、行业企业、大学科技园、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作为成员,负责参赛项目的评审工作,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

本次大赛由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投资联盟、中国教育电视台、光明校园传媒参与协办。

各省(区、市)可根据实际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本地初赛和复赛的组织实施、项目评审和推荐等工作。

参赛项目要求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互联网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促进互联网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等深度融合。参赛项目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互联网+”现代农业,包括农林牧渔等;

5.“互联网+”公共服务,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健康、交通、人力资源服务等;

6.“互联网+”公益创业,以社会价值为导向的非盈利性创业。

参赛项目须真实、健康、合法,无任何不良信息。参赛项目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抄袭、盗用、提供虚假材料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参赛项目涉及他人知识产权的,报名时需提交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所有人书面授权许可书、专利证书等;已完成工商登记注册的创业项目,报名时需提交单位概况、法定代表人情况、股权结构、组织机构代码复印件等相关证明材料。

根据参赛项目所处的创业阶段及已获投资情况,大赛分为创意组、初创组和成长组。具体参赛条件如下:

1.创意组。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但尚未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参赛申报人须为团队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

2.初创组。参赛项目工商登记注册未满3年(2013年3月1日后注册),且获机构或个人股权投资不超过1轮次。参赛申报人须为企业法人代表,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1年6月10日之后毕业)。

3.成长组。参赛项目工商登记注册3年以上(2013年3月1日前注册);或工商登记注册未满3年(2013年3月1日后注册),且获机构或个人股权投资2轮次以上(含2轮次)。参赛申报人须为企业法人代表,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1年6月10日之后毕业)。

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团队。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可借用他人项目参赛。已获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再报名参赛。

大赛采用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校级初赛由各高校负责组织,省级复赛由各省(区、市)负责组织,全国总决赛由各省(区、市)按照大赛组委会确定的配额择优遴选推荐项目。大赛组委会将综合考虑各省(区、市)报名团队数、参赛高校数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情况等因素分配名额。每所高校入选全国总决赛团队总数不超过4个。

全国共产生600个项目入围全国总决赛。通过网上评审,产生120个项目进入全国总决赛现场比赛。

1.参赛报名(3-5月)。参赛团队可通过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大赛app(名称为“大创空间”)或大赛公众号任一方式进行报名。报名系统开放时间为2016年3月25日,截止时间由各省(区、市)根据复赛安排自行决定,但不得晚于8月31日。

2.初赛复赛(6-9月)。各省(区、市)各高校登陆“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进行报名信息的查看和管理。省级账号由大赛组委会统一创建及分配;校级账号由各省(区、市)进行创建、分配及管理。初赛复赛的比赛环节、评审方式等由各高校、各省(区、市)自行决定。各省(区、市)在9月15日前完成省级复赛,遴选参加全国总决赛的候选项目。

3.全国总决赛(10月中下旬)。大赛评审委员会对入围全国总决赛项目进行网上评审,择优选拔120个项目进行现场比赛,决出金、银奖。

大赛组委会将通过“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为参赛团队提供项目展示、创业指导、投资对接等服务。各项目团队可以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查看相关信息。各省(区、市)可以利用网站提供的资源,为参赛团队做好服务。各高校还可以通过腾讯微校提供的资源推广大赛。

请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查看具体内容。

大赛设30个金奖、90个银奖、480个铜奖。设最佳创意奖、最具商业价值奖、最佳带动就业奖、最具人气奖各1个。获奖项目颁发获奖证书,提供投融资对接、落地孵化等服务。

设高校集体奖20个、省市优秀组织奖10个和优秀创新创业导师若干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牌。

各地各高校要认真做好大赛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工作。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做好省级比赛和项目推荐工作。各高校要认真组织动员团队参赛,为在校生和毕业生参与竞赛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做好学校初赛组织工作。鼓励教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同时,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积极推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

创新创业方案篇五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为进一步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推动学校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开展,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1.通过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教育为基础,以创业教育为载体,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推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成为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

2.通过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转变,从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向以能力为本的教育转变,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

3.通过实施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平台、课程平台和实践平台,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教学与实践条件及环境。

4.通过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型创新创业教育,对具有创新创业意愿与潜质的群体进行专门培养。通过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的涌现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快速成长。

个良好的开端。

1.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为切实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领导、组织、协调和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由学校领导牵头,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产业处、财务处、二级学院共同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负责具体的日常工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指导实施,把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形成各部门共同配合,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加强二级学院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二级学院要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组织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领导小组,由行政、党总支、团总支和专业系主任及部分老师组成,同时可聘请创业成功的校友、企业管理者、有关专家担任学生的创业导师,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发挥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中心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引领作用。

拓展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中心的功能和定位,将其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级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其作用是为全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和能力培养提供实践环境与必要条件。尤其对已经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且具备创新创业潜质和创新创业热情的大学生,校级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可以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并为项目启动提供支持。

1.更新教育理念,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科学把握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为核心,以创新创业项目和活动为载体,以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为关键的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切实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设计,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注重项目带动,注重通过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2.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设计。

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面向学生全体、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需要系统的课程学习,以及实践训练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必须从教育全过程出发,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以确保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预期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必修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创新创业类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途径和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

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拓展与延伸,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先在全校开设创新创业类公共选修课程,待课程体系基本完善,且教学条件具备后,再将成熟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列入各专业必修课程。

(2)在专业教育中融会创新创业教育。

的教学内容,通过讲座或课程形式,启发学生将创新创业活动与所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使各专业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专业内涵,并在学科专业基础上开展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

(3)在部分专业实施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

将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实践环节)纳入专业课程。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可以侧重于创新教育,也可以侧重于创业教育。如在工科类专业可以强化创新教育,培育创新成果,促进成果转化,推动以专业创新成果为基础的创业实践;在经管类专业中鼓励学生以创新的理念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创办企业,并为学生创办企业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开展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活动。

(1)创建学生参与科研创新训练的机制。

推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强化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在有条件的专业,把学生科研训练纳入专业培养计划,设立相应学分,提供实验室开放环境,指导学生参与创新科研训练,吸引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遴选资助一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构建富有特色的国家、省厅和学校三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体系。通过科研训练,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可以通过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达到创业实践的目的。

(2)创建各类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建立二级学院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二级学院主要依靠各中心实验室、实验中心、工程中心以及校内外产学研实践基地来构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通过开放实验室,为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各类科研开发、完成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提供必要条件。

建立以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中心为主体的校级创新创业实。

训基地,为已经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创业指导,并为项目启动提供适当资助。

(3)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发挥地域优势,依托学校科技产业园、常州市创意产业园、常州软件园、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孵化基地,为学生进一步研发提供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为企业创办和运行提供融资服务;通过提供法律、税务、财务及其它的服务帮助初创企业规避创业风险;通过真实的创业活动,使创业学生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4)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教育的作用。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教育的作用,将由学生处、团委和招生就业处等部门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科技节活动、创业计划大赛、学生社团活动等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第二课堂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实现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自由交流,在全校形成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5.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激励政策与制度。

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必修的创新实践学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最基本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参与学科竞赛和创业实践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适当学分。为解决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在时间上的制约,学校将在学分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选课制度,并为学生延长修业年限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鼓励教师投身创新创业教育,对指导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

6.发掘社会资源,建立专家指导机制。

及有关行业协会开展密切合作,形成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人才优势,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咨询、指导;审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参与建设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评估创新创业项目;协助建立与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的联系。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由学校主管领导、资深教师、政府官员、知名企业家、优秀校友等构成。

7.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为推动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研究与教学建设,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并配备专职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负责全校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的开发、讲授与实践指导。

充分发挥现有教师队伍的作用,通过培养、引进,逐步建立一支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尤其注重选配或选聘富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管理人员、成功企业家、成功人士和政府相关专业人员担任创新创业实践指导教师。

8.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金。

不断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将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为创新创业教育稳步、持续开展提供物质上的保障。同时,通过学校投入、社会捐助、个人支持等渠道,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金,用于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扶持重点项目。

竞赛、创业计划大赛,举办创新创业论坛、经验交流会、事迹报告会,邀请企业家及相关领域的政府官员到校讲座、对话,组织到企业参观学习等课外创新创业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创业动机与需求。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需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必然需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必然需求。全校各相关部门、二级学院要深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了解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动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切实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各项措施,为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增进人才竞争力而共同努力。

创新创业方案篇六

响应李克强总理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活动比赛积极性,6月5日,法律系1806团支部于203教室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策划方案展示活动。从此次活动中选取一组参加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活动分为若干团队,每组项目团队以ppt、视频的形式介绍其项目内容、竞争优势、发展战略及团队情况,各组分别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服务介绍、市场分析及定位、商业模式、营销策略、财务分析、风险控制、团队结构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创新创业内容是关于养殖,私人订制,生态旅游、运动、餐饮、科技创新等几方面讲解,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培育出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

此次活动充分激发了同学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经过比赛的磨炼,同学们纷纷表示收益颇丰,不仅加强了学习能力,还拓展了视野,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即时交流沟通能力。

创新创业方案篇七

三、活动目的:本次创业能力大赛的举办意在通过竞赛的形式吸引我校有志创业青年投入其中,展现创业才华和能力,并通过对其创业想法的评审与奖励,鼓励学生通过对社会及市场的观察,结合自身特点,策划制定有一定实际价值的创业方案。在创业设计过程中,激发培养我校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主动精神、商业精神以及市场经济思维。

四、活动布置:主办:校团委学生科协。

承办:商学院(待议)。

协办:活动赞助商家。

五、活动形式:海选:创业知识考核+团队合作能力考核-------12月9日、10日(周六、周日)。

第一轮:创业策划方案评审----------------------12月15日(周五)。

第二轮:“非常营销”室外营销大赛--------------12月17日(周日)。

第三轮:选手风采拉票会+网络人气投票----------12月18日-12月22日(周一至周五)。

创业展示及现场融资会------------------12月23日下午(周六)。

六、活动具体内容:。

(一)前期宣传、大赛的组织发动(11月27日-12月8)。

1、在全校范围内充分作好本次大赛的宣传,鼓励并发动广大学生参加比赛。同时务必起到大赛的宣传造势作用。

宣传方式包括:横幅、展板、传单、手绘创意海报、彩色喷绘海报、网络平台。

具体实现:a、在校园醒目处悬挂宣传本次大赛的横幅。南校、本部各1条。

b、制作宣传展板放在食堂等学生经过易关注到的地方,配合横幅为本次大赛的宣传。展板内容为:大赛介绍及大致流程。南校、本部各1块。

c、印制大量传单,于中午或晚上人多时散发出去并投至各栋宿舍楼。

传单内容包括:比赛各环节介绍以及海选时“创业知识考核”的考核范围。

d、可手绘一定数量的创意宣传海报,广泛张贴于校园各处,以吸引学生眼球,凸显本次大赛的创新性和趣味性。

e、制作小型彩色喷绘,贴在南校及主校各寝室楼公告栏上。

f、联系升华网等校内网站,着手在网上建立本次大赛特别活动板块。如创业论坛、风采展示、人气投票等形式。

2、给各二级学院下发举办“创业能力大赛”的通知,要求各二级学院鼓励本院学生积极响应和参赛;各学院可成立专门协调小组,在学生中做好充分的宣传发动工作,要求其通过评选的方式推荐一定指标的学生参加比赛。

各学院推荐学生不必参加海选,直接进行第一轮比赛。

(提前两周11月27日左右发通知)。

(二)大赛海选。

大赛海选过程包括“创业知识考核”及“团队合作能力考核”两项。

其中,“创业知识考核”得分占70%,“团队合作能力考核”得分占30%。

1、创业知识考核:

时间:12月9日周六下午。

形式:a、在商学院老师指导下,我们出一份关于“创业知识”的考核试卷。在南校区及校本部各找两个教室,安排所有报名个人(各院推荐学生除外)进行限时作答。

b、考核题目尽量制定标准答案。在收齐所有参赛人试卷后由工作人员统一组织评阅。给每份试卷评出得分。

c、创业知识考核占海选总分的30%。

2、团队合作能力考核:

时间:12月10日周日下午。

地点:立德厅或立功厅。

形式:a、现场让每位参赛选手相互组成临时团队,自由组合,5人一组。

b、安排一个团队合作类游戏或小比赛,让选手以团队为单位参加。活动时我们只考查团队的表现,最终成绩也以团队为单位给出,不考虑个人表现。

c、该团队最后得分即为团队所有成员在这一环节的得分。占海选总分的30%。

将创业知识考核和团队合作能力考核的得分加权相加。选出50人进入大赛第一轮。

并且布置创业计划书或创业策划方案书写任务。

前期安排:

星期日海选第2项活动之后确定进入大赛这一轮的名单。当天给所有入围选手布置创业策划方案(或创业计划书)书写任务。策划书以选手个人名义完成,在星期四之前交到科协办公室。

评审会时间:12月15日周五。

形式:请商学院老师对进入第一轮的选手的创业策划方案从创新性、可行性、市场潜力等方面进行评审。从中评选出30个选手进入大赛第二轮。

(创业策划方案书写要求见附录)。

(四)第二轮:“非常营销”室外营销比赛。

让选手在校园范围内的指定地点推销一定数量的商品,由工作人员随行监督并拍摄dv,根据选手推销商品数量评分,评选出前10名进入最后一轮。并选出前十名选手的dv上传至网上,供网友投票。

时间:12月17日周日。

内容:a、给进入这一轮的30个选手布置一定的营销任务,让其在校园内(本部或南校)指定地点,如某栋宿舍楼内,进行推销。推销物品可由商家赞助或由我们提供。选手必须在指定的地点内推销。限时1个小时。

b、每位选手由我们安排一名工作人员随行,监督其整个营销过程。工作人员只负责dv拍摄、监督和计时,不允许有任何助其推销的举动,也不得提供任何提示和帮助。

c、根据每位选手所推销产品的数量给出本轮比赛的最后成绩。若选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全部推销任务则记录其所花时间,作为评比依据。评选出前10名进入大赛下一轮。

d、将前十名选手的营销dv剪辑上传到网上(大赛活动网页),即日起开通网络人气投票板块,可让网友自由投票,支持喜欢的选手。

(选手营销所得资金全部上缴,届时用于购置大赛奖品。并可单独设置本轮比赛“最佳营销奖”等。)。

(五)选手人气投票。

本次大赛选手的人气投票环节包括:风采拉票会和网络人气投票。

其中,投票所得票数最终将被折算成分数,占大赛总成绩的20%。

1、选手风采拉票会。

时间:12月18—22日(周一至周五)。

地点:本部和南校食堂门前。

形式:a、在周一至周五选择两天在校园内对选手进行全校性公开投票。由我们负责位选手统一制作投票箱。选手可自己制作创意宣传海报,并可贴于各自展台前。

b、所有10位选手同时出席“拉票会”,统一站在展台后。工作人员在现场发放印有选票的传单,想投票的学生可撕下选票投入各自选手前的投票箱内。

c、投票会将在本部和南校各办两场。

d、最后我们统计每位选手的得票数。

2、网络人气投票。

时间:12月18日-22日(与风采拉票会同时进行)。

形式:a、在大赛活动网页上为每位选手建立个人风采栏,并上传其营销比赛的dv剪辑,同时选手需要在自己专栏中发表个人简介、创业方案、拉票宣言等。

b、网友可自由给喜欢的选手投票。一个ip地址只能投一次票。网上投票到12月22日晚12:00截止。

c、星期六上午由我们统计每位选手的最终网络得票。

现场风采拉票会和网上人气投票的总票数最终将被折算成分数,该得分占大赛总成绩的20%。

(六)创业展示及现场融资会。

邀请我校mba及校外企业家作为评委,模拟风险投资商,然后由进入大赛融资会的10位选手向这些“风险投资商”以及现场所有观众推销自己的创新服务或新型产品,现场评委及“大众评审团”根据比赛规则对他们认为可行且有投资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进行投资。最后综合之前“人气投票”环节的成绩评选出本次大赛的金、银、铜奖及优胜奖。同时可评出本次大赛的“最佳创意奖”,“最具人气奖”等奖项。

时间:12月23日下午(周六)。

地点:立功厅。

内容:1、安排每位选手各自从市场、融资、运作、营销等方面描述自己的创业方案。每位选手给时5分钟。

2、各选手自己负责找人以小品、话剧等不限的形式向现场评委和观众展示自己的创业方案(之前需提前通知各参赛选手)。每位选手给时10分钟。

3、制作一定数量的模拟资金(由卡片代替)作为现场融资用的资金。让现场评委和由观众组成的“大众评审团”对各个选手的创业策划进行风险投资。“大众评审团”由工作人员从台下观众中随机挑选。

4、现场评委和“大众评审团”各拥有50%的“模拟资金”。并且,所有“资金”平均分配给各评委及评审团成员,他们可自由“投资”给10位选手。

5、最后,将每位选手所得的总融资额折算成分数,该得分占大赛总成绩的80%。最终评选出本次大赛的金奖、银奖、铜奖和优胜奖。

大赛设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3名,优胜奖4名。

同时根据选手的综合表现及观众评价,还可评选出大赛的“最佳创意奖”、“最具人气奖”等奖项。

(七)大赛颁奖。

大赛最终所有奖项可安排在“科博节”闭幕晚会上由校领导统一颁出。

颁奖具体形式待定。

七、活动经费预算:

(一)前期宣传。

传单3500份__0.06=210元。

展板2块__40=80元。

彩色横幅2条__75=150元。

手绘海报100元。

彩色喷绘海报40张__5=200元。

合计:740元。

(二)海选。

试卷印制100份__0.2=20元。

团队游戏所需材料20份__3.00=60元。

合计:80元。

材料费10元。

__评审费3__100=300元。

现场费用30元。

合计:340元。

(四)室外营销比赛。

选手参赛标志20个__1.00=20元。

工作人员工作证20个__1.00=20元。

__租借dv5部__20=100元。

推销物品可由商家提供或用团委库存的“国家地理杂志”

合计:140元。

(五)风采拉票会。

背景宣传横幅1条__30=30元。

投票箱10个__5=50元。

传单(即选票)800份__0.06=48元。

海报选手自己设计。

合计:128元。

(六)创业展示及现场融资会。

展板(公布决赛名单)4块__40=160元。

宣传横幅1条__30=30元。

传单(决赛宣传)1000份__0.06=60元。

校内宣传小标签100元。

彩印小册子(现场发)200份__1.00=200元。

室内装饰50元。

现场费用200元。

__评委评审费4人__100=400元。

展板(公布大赛结果)2块__40=80元。

获奖证书15张__10=150元。

__奖品(也可由赞助商提供)10份__20=200元。

合计:1630元。

本次活动预算总计:3058元。

打__项的预算可考虑缩减。

创新创业方案篇八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创新创业能力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和使命。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创新创业实施方案.供大家分享。

为贯彻落实党的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部署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xx‟36号)、《湖南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更新教育理念,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激励学生走“自立、自主、自强”的创业之路,特制定20xx-20xx年衡阳技师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

一、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创业基础教学+创业专业实践教学+创业校内模拟实训+创业校外实战实践”四部曲的创业教育模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生创业就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立足校情,准确定位

2、以点带面,分步实施

3、结合专业,强化实践

4、面向全体,人人参与

(三)总体目标

修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考核,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健全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各类平台,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1、20xx年11月-20xx年12月,召开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简称“双创”教改,下同)的动员大会、编制并讨论通过“双创”教改院级实施方案、组建“双创”教改领导小组、细化“双创”教改实施方案,落实部门改革任务,明确改革预期目标以及考核要点。

2、20xx年1月-20xx年12月,在7个重点专业领域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实施“双创”教改,制定并实施系列“双创”教育改革制度,修订7个专业教学标准和7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7个“双创”实验班、编写14本“双创”教材(2门/系部)、开发14门“双创”校级精品网络课程(2门/系部)和14门(2门/系部)非标准答案考试课程,开发7个校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计划项目,争取申报开发2门省级双创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和1个受省级财政支助的省级创业孵化项目,建成1个受省级财政支助的校内专业类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和1个受省级财政支助的校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系部)、新开发21门“双创”校级精品网络课程(3门/系部)和21门(3门/系部)非标准答案考试课程。新开发14个校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计划项目,争取申报开发3门省级双创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和1个受省级财政支助的省级创业孵化项目,新建成1个受省级财政支助的校内专业类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和1个受省级财政支助的校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三是在有条件的系部启动其他非重点专业领域 “双创”教改,总结推广“双创”教改经验。

二、 成立组织机构

(一)组织机构

1、成立“双创”教改领导小组

组 长:何东球

副组长:王静 陈干甲

组 员:钟震坤、尹南宁、向清然、邹龙军、陈社生、

周少良、阳晓礼、陈石义、何远仁、成朝阳、

廖与飞、周孝汉、肖 芳、张 诚、张 良、

雷国阳、彭玉彬、欧阳智勇 主要职责:

1)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建章立制。制定并讨论通过学院“双创”教改实施方案和系列配套体制机制。

2)宣传指导。大力宣传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使“双创”教改成为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交流、推广各地各高校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双创”教改的氛围环境。成立由社会“双创”模范、行业企业专家、“双创”优秀毕业学生等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开展咨询、指导和服务。

3)经费保障。确保“双创”教改专项经费筹集和投入及时到位。

4)监督考评。建立并实施系部、相关职能部门“双创”教学评估与督导指标体系,将“双创”教改纳入学院绩效考核,并开展“双创”优秀指导教师和“自主创业优秀毕业生”的评选表彰活动。

2、成立“双创”教改专题办公室

主 任:钟震坤

副主任:周孝汉、肖 芳

成 员:教务处、学生处、院团委各指定一名干事 主要职责:

1)协调各职能部门和各系部之间的关系。

2)细化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

3)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上传下达,提议召集领导小组会议。

4)制定并实施“双创”教改日常运转机制。

5)建立“双创”教改档案。

(二)健全体制机制

1、完善学校创新创业组织架构。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改革发展重要议事日程,相关系部和职能部门分别成立相应机构或指定专职负责人员,工作推进实行月报制和月调度制,切实推进学校创新创业工作。

《“双创”教育管理办法》、《“双创”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弹性学制试点管理办法》《学生“双创”基金管理办法》、《“双创”教育研究与指导教研室工作条例》、《跨系、跨专业交叉培养“双创”人才管理办法》、《“双创”指导教师工作条例》、《“双创”教改督导考核办法》、《“双创”优秀指导教师与毕业生表彰办法》等管理制度,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运行。

三、 主要任务、措施和分工

(一)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1、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并实施包含“双创”教育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

2、结合我院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修订并实施包含“双创”教改的人才培养方案。

责任部门:电气系、数控系、模具系、汽车系、物流系、信息系、经贸系等七个系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1、制定并实施学院毕业生就业供应与合作企业需求年度报告制度。责任部门:就业处

3、分两批开设14个“双创”教育实验班。责任部门:七个系

4、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责任部门:就业处

5、建立跨系、跨专业交叉培养“双创”人才的新机制。

责任部门:教务处

(三)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2、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开发“双创”教育专门课程群。责任部门:七个系

4、制定并实施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责任部门:教务处

5、开发35本(每个系部5本)“双创”教育校本重点教材。责任部门:七个系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1、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双创”能力培养,扩大小班教学覆盖面。责任部门:七个系

2、开发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库。责任部门:七个系、基础课部

(五)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1、建设7个校内专业“双创”实验、实训室,争取申

报建设2个受省级财政支助的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责任部门:七个系、实训中心

2、制定并实施专业实验实训室开放共享制度。责任部门:实训中心

5、制定并完善实训教学体系,实施“双创”训练计划。责任部门:七个系

6、制定并实施校级“双创”专题竞赛和选拔制度。责任部门:教务处

(六)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

1、制定并实施学分制以及“双创”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责任部门:教务处

2、制定“双创”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双创”档案和成绩单。责任部门:七个系、学生处

3、制定并实施弹性学制,支持休学创业。责任部门:学生处

4、制定并实施“双创”优秀毕业生评选表彰与奖励制度。责任部门:学生处

(七)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1、制定并完善包含“双创”教育水平考核的职务评聘与绩效考核标准。

2、配齐配备“双创”教育专职教师队伍。

3、制定并实施“双创”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定期考核、淘汰和定期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以及“双创”激励表彰制度。

4、制定并实施聘请“双创”教育校外兼职教师管理规范。责任部门:人事处

(八)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

1、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责任部门:就业处

3、编制“双创”能力专项培训计划,开发创业培训项目。责任部门:七个系

(九)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

1、学校自筹安排“双创”专项经费投入。

2、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投入。

3、吸纳社会资金支持。

责任部门:财务处

四、 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关乎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学院党委和全体师生都要充分认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此项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凝聚共识,整合资源,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二)认真实施。准确把握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精髓,立足校情,全体参与,切实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

(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合理设置,有计划、有步骤的稳步推进,不搞形式主义,一刀切。

(四)及时反馈。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月月有总结有经验交流。

为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xx‟36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一项重要紧迫任务来抓

建设新江苏”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二)总体要求。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集聚要素与资源推进教学、科研、实践协同育人,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20xx年左右,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知与行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强化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二、完善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型转变,逐步确立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江苏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四)突出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根据相关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修订高校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增加实习实训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改进教师教育,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1个学期;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不少于半年。

三、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新机制

(五)密切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其他高校院所的协同。有效整合集聚政府和社会资源,强化高校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对接。建立江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支持高校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合作,加快苏南高校将优质资源向苏中、苏北转移辐射步伐。鼓励各地、各类行业协会和企业定期发布创新创业项目指南,推动形成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

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构建教务、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和院系协同的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体系,健全学工部门、就业创业中心等单位协同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完善学工部门、科研部门、就业创业中心、大学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等单位协同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四、健全与专业培养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七)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理论、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设理念先进、体系完整、动态优化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群。开发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观念、原则方法和精神指向,建设选修必修、理论实践、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结合,与专业培养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课程建设团队,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优秀课程和教材建设,编写出版100本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

五、构建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教育模式

(九)改革教学方法。推进研究性教学,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项目化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真正把学术前沿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把创新创业观念、原则和方法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发挥创新创业导师“传、帮、带”的作用,以“师傅授徒”方式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

(十)改进学生学业评价办法。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创新创业能力,探索灵活多样的开放考核方式,促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的转变。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专业创新课程学分和创新创业实践拓展学分积累转换制度。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对创新创业实践成果显著、经认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可授予相应学位。

六、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

(十一)共建共享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加强专业实验室、

虚拟仿真实验室、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支持高校在开发区、城市配套商业设施、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园、众创空间、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切实加强新一轮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和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组织遴选一批校内校外联动的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推动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学科竞赛、项目实践、基地建设一体化。力争到20xx年,全省每所公办本科高校自主使用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面积不少于4000平方米,其他本专科院校自主使用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面积不少于20xx平方米。

生参加各类志愿服务。

(十三)办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建立国家、省、校三级竞赛管理体系,形成政府指导、高校为主体的各类竞赛项目动态评价和认定机制。办好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及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鼓励高校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自主创办符合学科专业特点的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各高校要依据专业培养要求,完善竞赛项目与课程互认、学分互换办法,将创新创业竞赛纳入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七、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十四)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按照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结构,鼓励高校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的授课或指导老师,吸引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技术人才到高校兼职。健全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制度,搭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平台,造就一支能够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紧密融合的师资队伍。建好20个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重点建设5个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基地。建设江苏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加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

体系,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建立健全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企业和乡镇挂职锻炼制度,鼓励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创新创业实践,引导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

八、注重对师生创新创业及其教育教学的激励支持 (十六)鼓励全体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定期遴选创新创业优秀教学团队、创新创业教学名师、优秀青年导师,同时把创新创业教学成果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评选表彰的重要内容。到20xx年,评选100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100名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名师、100名创新创业优秀青年导师。

(十七)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有条件的高校要资助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工作,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相关评先评优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彰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自20xx年开始,省每年评选150名创新创业标兵,省级创新创业标兵可直接推荐免试研究生或专升本;评选100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俱乐部(协会)。

教育改革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战略任务,纳入学校综合改革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教务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精心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并将实施方案报省教育行政部门和主管单位备案,备案后向社会公布。省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保障体系,帮助符合条件的创业大学生获得相应政策扶持;成立由各行业专家、企业家、金融界人士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咨询委员会,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决策咨询和指导服务。

(十九)统筹各类资金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各高校每年要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创业示范基地、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支持课程教材建设、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创业项目孵化等工作,并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省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鼓励企事业单位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措施,指导落实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税收政策。大力发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促进创业与创新、创业与就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进一步降低大学生创新创业门槛和成本。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

评估指标体系、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作为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绩效评价的重要方面,在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高校年度数据报表中增设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实施以创新创业教育为观测点的个性化、多元化评价,分层次对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情况进行系统评价。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高校的好经验好做法,选树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典型,弘扬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实践、勇于创新创业的正能量,培育创客文化,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部署,加强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xx〕36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xx〕64号)、《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xx〕4号)、《内江师范学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 (内师院发〔20xx〕1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转型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指导思想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学校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以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全面提高我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条总体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课堂教学、俱乐部、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向有机融合的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的转变。立足地方,辐射全省,力争把我校建设成为区域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三条成立“内江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组员由教务处、人事处、学工部、校团委、招生就业处、科技处等主要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负责人组成。教务处主要负责涉及的课程体系改革、学籍管理、实践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等相关工作;人事处主要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团委、学工部主要负责宣传和社团、创新创业竞赛工作;招就处主要负责创业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运营和俱乐部建设;科技处主要负责教师科研项目的申请及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负责相关日常事务。

第四条各教学单位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相关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三章实施路径

第五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以学校转型发展为契机,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第六条加大资金支持

学校设立内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专项资金和内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创业基金等,优化支出结构,统筹安排经费支持创新创业教育,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给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创新训练、创业实践、科研训练机会。

第七条加强基地建设

1. 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

2. 建立内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内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第四章主要措施

第八条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1.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全员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题学习和研讨活动,在全校师生中牢固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观念和“面向全体、人人参与”的改革意识,充分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科学把握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内在联系。

2. 加强国家、省各项创新创业优惠扶持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工作,扩大政策知晓面,引导大学生熟悉并用好政策,营造创业良好氛围。充分利用网络、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媒体,建立学校创新创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第九条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精简课堂教学总课时数,适当减少课程门数,增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开设独立实验实践课程,注重加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改革力度。

2. 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通识教育必修课和综合素质选修课。创新《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就业观、创新创业理念贯穿整个学习阶段,采用课堂教学和配合相应的实践训练等形式开设。

3. 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讲座、报告、交流、参观等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为学生扩大视野、提升创新创业动力和能力做好推动引导准备工作。

4. 按第二课堂相关激励措施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科技创新、创业实践。

第十条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1. 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知识和业务水平、校内外结合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选任一批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或拥有一定创业经验的教师担任创新创业教学任务。各教学单位至少要有一到两名教师或者辅导员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充实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2.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通过选送外出或邀请创新创业教育专家进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第十一条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1. 通过专家讲座、座谈、联系导师等多种形式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培训等短期培训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

2. 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校内创业园的引领示范作用,凝练出好项目,并在条件成熟时,积极尝试进行由学生直接参与管理的市场化运作,给学生搭建实战的平台和制作的空间,实现从创新走向创业,从创新教育到创业教育的延伸。

3. 充分利用教学科研实验室、实践基地的资源,拓展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平台。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科研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充分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同时,利用我校教师科研成果,与相关企业对接、合作,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指导下转化为可供实施的创业项目。

参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确保俱乐部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场地、有制度、有活动。

第十二条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

1. 建立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

2. 完善创新创业学分的积累转换认定制度,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可转换为“创新实践学分”、”综合素质选修课程学分”、“创新学分”“或“第二课堂学分”。

3. 探索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推行休学创新创业,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根据创新创业兴趣、创新创业意愿和创新创业需求跨学科门类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创业学生可根据创业需要与高校协商确定休学年限,办理相关休学手续。

第十三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1. 以学生为主体,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项目化教学,创造条件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鼓励教师把学术前沿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

2. 深入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法,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促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的转变。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考核结果与学生能力相匹配。

第十四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

1. 完善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激励措施。将创新创业教育业绩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内容并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中予以倾斜。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工作,列为教学计划的课程组成部分,计入教学工作量。鼓励教师兼职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并给予相应待遇。

2. 完善创新创业奖励制度。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纳入各教学单位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估。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按学校相关文件予以奖励。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相关评优评先项目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表彰创新创业的优秀学生、指导教师及先进单位,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良好氛围。

3. 争取各级政府有关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充分认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局面,利用现有资源,积极申报其他科研项目、成果转化项目、科技支撑项目,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与地方有关单位开展紧密合作,积极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转化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机结合,对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与外部支持,并逐步形成学校与地方互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