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未来学校读后感50字(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21:53:50 页码:8
未来学校读后感50字(模板17篇)
2023-11-13 21:53:50    小编:zdfb

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促使我们积极阅读更多的书籍。那么如何写一篇触动人心的读后感呢?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先简要介绍书籍的背景和梗概,然后重点阐述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最后可以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验。此处为一些读者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他们对作品的评价是多么深刻啊。

未来学校读后感50字篇一

翘首以盼,我的《未来学校》还是以最快的速度姗姗来迟;手不释卷,我被朱永新老师的关于“未来学校”的言辞再次震撼。

一、封面语言震颤心灵。

“对未来教育趋势的预判: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

二、好奇话题数次翻阅。

学习中心,贯穿全书的一个概念;围绕未来学习中心,朱永新老师在《未来学校》一书中深入探讨了八个问题。其中我最感兴趣的问题有三。

(一)未来的学习中心,长什么模样?

未来的学习中心,打破了传统的学校概念。他可以是网络型的,也可以是实体型的,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可以跨区域甚至是跨国界未来的学生。不管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可以在这个学习中心学习数学,可以在那个中心学习艺术,只要是学生需要的课程,就可以去不同的学习中心学习。

未来的学习中心,是没有围墙的校园,甚至是虚拟的网络空间。没有所谓的固定教室,想学什么叫提前预约;每个学生有自己独属的课程表,独属的学习内容和时间;没有周末、礼拜天,没有寒暑假,只要你愿意学习中心全天候开放;没有严格的入学年龄,不必六周就背着书包上学去。只要你成绩够好,12岁也可跨入大学的“校门”。

未来的学习中心,是自由的;不必整齐划一,没有集中组织。每个学生所用教材也分为不同的程度,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挑战级别。学生可自由的选择学习内容,自由的安排学习时间。想一想就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二)未来的学习中心,谁来学?

孔子早就说过“有教无类”,想学的就是学生;未来的学习中心,想学的就来学。在这个问题上,朱永新老师重点讨论了两个关键词:有教无类和混龄学习。

1.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接受学习,所以应该一视同仁对他们进行教育,不分阶级,不分地域,不分智慧;只要肯虚心向学,交上十条干猪肉,都可以成为他的弟子。看到这儿的时候,我的脑海中首先想到了我们的控辍保学工作,为了确保“两基”(基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巩固和提高,我们学校每学期都抽出老师对户籍在本区域,人在他处上学的学生进行家访、电话访等多种形式的行动,以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学上,都在上学。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我们为义务教育略尽绵薄之力,内心还是很高兴的。

我还想到了我们学校午读时间的趣事。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每个学校每个班里总会有那么一两个让所有科任老师头疼的学生,啥也不学,啥也不会。赵延军校长就在午读时间,把他们组织起来,大大小小有13个,给他们讲绘本。有一次我们班的学生回来后兴奋地说:“老师,今天校长给我们讲了《安娜的新大衣》。校长还说‘办法总比困难多’……”我还听同事多次说道,他们班的萌萌,一到中午就兴奋的不行,总是早早的就告诉她,“一会儿呢,我们要去听校长讲绘本。”

也许这两件事跟“有教无类”关系不大,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这些孩子都让我感觉到,每个人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都有选择自我喜欢的自由。

2.混龄学习。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学不了”。未来的学习中心,少年儿童可以来学,父母也可以来学,老年人也可以来学,不同社区、不同城市的学生都可以来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同学和小同学可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能者为师。

(三)未来的学习中心,谁来教?

答案很简单:能者为师,谁能教谁教。

朱永新老师说:“智能机器人重出江湖,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从教。”那么,真人教师是否会被淘汰呢?答案是否定的,但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须做到两条:一是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学会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己所为。教育是“人的事业”,教学不是冷冰冰的,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之间无时不在的情感交流。

就像这次因为疫情一再延期的寒假,因为疫情只能钉钉的课堂。孩子们离开了熟悉的学校,离开了真人教师、同学,离开了真实的学习环境,有些孩子就变得无所适从;不能隔着冷冰冰的屏幕接受老师知识的传递,不能跟随教学程序思维灵动;没有了学习的氛围,周围的一切都成了诱惑,什么电脑、电视、手机游戏、各种零食,都在无声地召唤着他们;有些孩子难以忍受诱惑就沉迷游戏,抖音刷上瘾。家长管不了,老师就开始了艰难的说教之旅——电话、钉钉、语音和视频,跟孩子聊天,询问听课说说作业,谈谈天侃侃地,孩子终于说:“老师,我今天一天都没有打游戏了!”好吧,一颗心开始悄悄落下。

未来的教育会更具情感性和互动性,未来的教师更应该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的成长伙伴,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朱永新老师在文中说:“以未来照亮现实,是我们这一代人教育的使命。”因为任何事业都可以不谈理想,惟有教育不可以;任何人都可以没有理想,但孩子一定要有梦想。梦想是希望,是创新,是未来。一个拥有梦想的孩子,就有了无限的可能;一个拥有梦想的事业,在未来就会有无限的希望。

《未来学校》,带给我满满的震撼,让我激动不已。

文档为doc格式。

未来学校读后感50字篇二

近段时间,我有幸读了朱永新老师《未来学校》一书,受益良多!

现有教育体系固化思维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未来学习将会变成终身化的学习,以课程为王,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一起学习;能者为师,各个领域的专家引领学习;父母会成为教育的参与者和陪伴者;国家调控,自主预约学习时间,用有限的时间读最好的书;学习力将比学历更重要;学校将是汇集美好的中心!结合朱老师的观点,我有几点体会:

一、学校的办学模式将发生改变。

未来进入追求个性的时代,必然要求学校向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更加具备个性的学校,才能够满足人们对更好教育的要求。

二、信息技术应用会更加广泛。

教育资源从单一的专业教育机构提供,将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学生同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技术和教师的教学要求能无缝对接。

三、教师角色和作用将发生变化。

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着,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未来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分化和迁移。

四、学生的培养将更个性化。

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同时将出现许多新职业。教育应更注重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以及人机合作的能力。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未来教育将打破传统,更大的解放人的学习力。未来学校的畅想,非常有可能会实现。在未来,我们有机会选择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未来学校读后感50字篇三

翘首以盼,我的《未来学校》还是以最快的速度姗姗来迟;手不释卷,我被朱永新老师的关于“未来学校”的言辞再次震撼。

“对未来教育趋势的预判: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

学习中心,贯穿全书的一个概念;围绕未来学习中心,朱永新老师在《未来学校》一书中深入探讨了八个问题。其中我最感兴趣的问题有三。

(一)未来的学习中心,长什么模样?

未来的学习中心,打破了传统的学校概念。他可以是网络型的,也可以是实体型的,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可以跨区域甚至是跨国界未来的学生。不管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可以在这个学习中心学习数学,可以在那个中心学习艺术,只要是学生需要的课程,就可以去不同的学习中心学习。

未来的学习中心,是没有围墙的校园,甚至是虚拟的网络空间。没有所谓的固定教室,想学什么叫提前预约;每个学生有自己独属的课程表,独属的学习内容和时间;没有周末、礼拜天,没有寒暑假,只要你愿意学习中心全天候开放;没有严格的入学年龄,不必六周就背着书包上学去。只要你成绩够好,12岁也可跨入大学的“校门”。

未来的学习中心,是自由的;不必整齐划一,没有集中组织。每个学生所用教材也分为不同的程度,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挑战级别。学生可自由的选择学习内容,自由的安排学习时间。想一想就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二)未来的学习中心,谁来学?

孔子早就说过“有教无类”,想学的就是学生;未来的学习中心,想学的就来学。在这个问题上,朱永新老师重点讨论了两个关键词:有教无类和混龄学习。

1.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接受学习,所以应该一视同仁对他们进行教育,不分阶级,不分地域,不分智慧;只要肯虚心向学,交上十条干猪肉,都可以成为他的弟子。看到这儿的时候,我的脑海中首先想到了我们的控辍保学工作,为了确保“两基”(基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巩固和提高,我们学校每学期都抽出老师对户籍在本区域,人在他处上学的学生进行家访、电话访等多种形式的行动,以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学上,都在上学。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我们为义务教育略尽绵薄之力,内心还是很高兴的。

我还想到了我们学校午读时间的趣事。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每个学校每个班里总会有那么一两个让所有科任老师头疼的学生,啥也不学,啥也不会。赵延军校长就在午读时间,把他们组织起来,大大小小有13个,给他们讲绘本。有一次我们班的学生回来后兴奋地说:“老师,今天校长给我们讲了《安娜的新大衣》。校长还说‘办法总比困难多’……”我还听同事多次说道,他们班的萌萌,一到中午就兴奋的不行,总是早早的就告诉她,“一会儿呢,我们要去听校长讲绘本。”

也许这两件事跟“有教无类”关系不大,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这些孩子都让我感觉到,每个人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都有选择自我喜欢的自由。

2.混龄学习。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学不了”。未来的学习中心,少年儿童可以来学,父母也可以来学,老年人也可以来学,不同社区、不同城市的学生都可以来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同学和小同学可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能者为师。

(三)未来的学习中心,谁来教?

答案很简单:能者为师,谁能教谁教。

朱永新老师说:“智能机器人重出江湖,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从教。”那么,真人教师是否会被淘汰呢?答案是否定的,但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须做到两条:一是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学会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己所为。教育是“人的事业”,教学不是冷冰冰的,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之间无时不在的情感交流。

就像这次因为疫情一再延期的寒假,因为疫情只能钉钉的课堂。孩子们离开了熟悉的学校,离开了真人教师、同学,离开了真实的学习环境,有些孩子就变得无所适从;不能隔着冷冰冰的屏幕接受老师知识的传递,不能跟随教学程序思维灵动;没有了学习的氛围,周围的一切都成了诱惑,什么电脑、电视、手机游戏、各种零食,都在无声地召唤着他们;有些孩子难以忍受诱惑就沉迷游戏,抖音刷上瘾。家长管不了,老师就开始了艰难的说教之旅——电话、钉钉、语音和视频,跟孩子聊天,询问听课说说作业,谈谈天侃侃地,孩子终于说:“老师,我今天一天都没有打游戏了!”好吧,一颗心开始悄悄落下。

未来的教育会更具情感性和互动性,未来的教师更应该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的成长伙伴,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朱永新老师在文中说:“以未来照亮现实,是我们这一代人教育的使命。”因为任何事业都可以不谈理想,惟有教育不可以;任何人都可以没有理想,但孩子一定要有梦想。梦想是希望,是创新,是未来。一个拥有梦想的孩子,就有了无限的可能;一个拥有梦想的事业,在未来就会有无限的希望。

未来学校读后感50字篇四

未来的社会,很多知识不用记住,需要时可以网上查找,甚至,很多工作都会由智能机器人完成。人工智能,攻陷了一系列人类智力的高地。目前,在医学和法律两个需要高智慧的领域,智能机器人也出手不凡。河南人机教育大赛中,机器人完胜人类教师。作为老师,如果一如既往地教死知识,早晚会被机器人毫不留情地取代。

美国教育界曾经广为流传一句话:谷歌上能够查到的东西不需要再课堂上教。那能在百度上搜到的东西,也不需要在课堂上教了。

老师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我们的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顺应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能够看清教育与学校变化的格局与趋势,更加深刻地理解教育与教师的本质与特质。

想要不被淘汰,要做到两条:一是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二是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我所用。

我们优于机器人的是我们作为人类可以和学生进行感情交流,给学生提供人文关怀。我们要时刻记得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把学生当成人来对待。我们要在教育中有情感,有互动,有亲和力,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此外,我们能优于机器人的是更善于处理各种偶发事件(需要修炼才可具备),平衡各种力量与关系。总得来说,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我们还要借助机器人,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强大。举个例子:现在我们学校的计算机老师自主研发了一套软件,可以详细分析学生的各项数据,以各种图文形式呈现出来,便于我们充分地、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可以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各种原因。如果利用好这套软件,势必可以节省时间,并且高效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总得来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需要转型,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需要娴熟地运用智能机器人获取各种教育资源,利用各种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技术,及时分析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案例与问题。

未来学校读后感50字篇五

互联网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条件,传统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我们今天觉得天经地义的学校生活,因为互联网,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传统的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说到学习,大家马上想到的不是“学校”,而是“学习中心”。针对当下诸多教育痛点,朱永新对未来教育趋势做出了预判: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一切都在或多或少地发生着变化,教育方式也不例外。传统的教室和学校会不会也因此而不再是理所当然的学习场所?未来的教育趋势会是怎样?由谁来学、谁来教?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判断学习效果?父母应该做些什么?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教育学家朱永新结合了中外大量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案例,对未来的教育模式做出了详细构想的预判,为教育者们梳理了一条通往未来教育的清晰行动路径。

朱永新认为,教育变革,虽然不像社会革命那样,有强烈的人为干预的色彩,但是我们可以主动迎接、主动介入通往未来的教育趋势,这个趋势就可能会向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我们已经来到了教育大变革的前夜,已经站在了未来学习中心的门前。推开这扇门,就是一个新的教育世界。

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不管愿意不愿意,不管对讲课的内容熟悉不熟悉,都要循规蹈矩地坐在教室里,一憋就是整整45分钟。下课之后,上个厕所,短短10分钟,接着又是一节课。周而复始。

每年九月,一批同年的新生跨入校门。

每年七月,一群同年的毕业生离开校园。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

书本,翻来覆去。学生,人来人往。每逢寒暑,师生都有寒假、暑假。“刀枪入库”,各自安排。这,就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学校生活。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学校生活,是天经地义的吗?

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这一切,很可能会变为现实。我相信,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这,就是我在本书中提出的对未来教育趋势的预判。我相信,我们今天觉得天经地义的学校生活,因为互联网,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本书中,朱永新想说的仅仅是互联网对未来学校形态的改变,以及进而引发的教学模式的改变。这本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教育蓝图:即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学校。未来的某个时候,人们会觉得我们今天看来好像天方夜谭的“学习中心”,是那么顺理成章。

未来,物理形态的学校,钢筋水泥、砖瓦花木,依然如故,保安可能还会有,围墙也可能依然在,但是,传统的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说到学习,大家马上想到的不是“学校”,而是“学习中心”。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固定的教室,每个房间都需要预约。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以“校长室”“行政楼”为中心的领导机构,表面上看,可能有点像今天北上广的创业孵化器。

未来的学习中心,可以在社区,也可以在大学校园,类似于好未来、新东方这样的培训机构,也可以成为学习中心。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统一的教材,全天候开放,没有周末、寒暑假,没有上学、放学的时间,也没有学制。孩子可以8岁上学,也可以5岁或者12岁上学;15岁的孙子可以跟75岁的爷爷在同一个课堂上同样的课;年轻的父母也可以与自己的孩子学习同样的内容。

未来的学习中心,教师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一部分教师将变成自由职业者,“能者为师”将使今天的教师资格证变成历史。未来的学习中心,教师是自主学习的引导者、陪伴者,一部分教师将变成自由职业者,“能者为师”将使今天的教师资格证变成历史。

未来的学生,完全能够做到一人一张课程表,而且随时调节学习内容,但将没有必要像现在许多学校的学生那样在不同教室之间行走。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的图书馆、学习室等,通过网络学习、团队学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问题:而且网络通过大数据的方式自动记录他们的学习过程。作为评价的依据。学生的学习.将是基于个人兴趣和解决问题需要的自发学习,是零存整取式的学习,是大规模的网络协作学习。学生可能不再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而是通过自主的学习建构来满足自己需要的个性化知识结构。在这样的学习和建构中,学校、课程、学分、学历等不再是最重要的.唯一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什么、我分享了什么、我建构了什么、我创造了什么”。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当传统的学校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时,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教育工作者和非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都将被颠覆,换个场景,马上就变换了身份。

眺望未来学校,我们会发现:传统意义的学校可能不复存在,但是教育是永恒的,学习是永恒的。教师职业也许换了个名字,但是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对于未来教师的素质要求将会更高。

我们无法预测这一天在什么时候到来。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这一天正在逼近。从现在开始,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新兴的学习方式之间,会有一个相当长的共存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有人会大胆探索,从而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有人会跟上步伐。从而成为跟进者;有人会无动于衷,只能成为落伍者,最终被时代所淘汰。只有看清这个趋势的人,才能真正站立潮头。才能执未来教育之牛耳。

《未来学校》对于未来学习中心的构想,对于打破传统学校的年级、班级、学校的组织形式的设计,对于“互联网+教育”的运用,以及对于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等新型课程的研发,对于我们的教育改革极具参考借鉴价值。

未来学校读后感50字篇六

教育面向未来肯定是会改革的,未来的学校会变成什么样?未来的教育方式会是什么样子?朱永新的这本书给了一个大胆的新颖的方案。

一、学校被“学习中心”取代。针对当下诸多教育痛点,朱永新对未来教育趋势做出了预判: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学习中心没有固定的教室,每个房间都需要预约;没有以“校长室”“行政楼”为中心的领导机构,表面上看,可能有点像今天北上广的创业孵化器;它可以在社区,也可以在大学校园,甚至在培训机构。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统一的教材,全天候开放,没有周末、寒暑假,没有上学、放学的时间,也没有学制。书中系统的描绘了未来学习中心的八个问题。

1、学习中心,长什么模样?

2、学习中心,谁来学?

3、学习中心,谁来教?

4、学习中心,学什么?

5、学习中心,怎么学?

6、学习中心,怎么评价学得好不好?

7、学习中心,父母应该做什么?

8、学习中心,需要政府干什么?

二、寒暑假是对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花费巨资修建的美丽校园每年的使用率只有50%太浪费资源了。千百年的农耕文化导致学堂需要放农忙假期,而现代的经济文化学校是不需要放寒暑假的。

三、“能者为师”。今天的教师资格证将会变成历史,未来的学习中心,教师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一部分教师将变成自由职业者。

四、“混龄学习”是常态,孩子可以8岁上学,也可以5岁或者12岁上学;15岁的孙子可以跟75岁的爷爷在同一个课堂上同样的课;年轻的父母也可以与自己的孩子学习同样的内容。

五、教育体系描述。国家有一个统一的基本的教育要求,由一个国家机构来负责运营,全面免费,全民覆盖。每个人都可以轻易的获得这个资源,不管是城市还是偏远农村,是公平的,相当于全民义务教育,主要手段依靠网络资源。而每个人有一个学习银行,就像社会保险号一样,一生下来就有,所有的学习经历、过程、结果等都可以储存上去。找工作也将没有学历限制,人事部根据你的学习银行来选择面试。

六、总结:未来学校将彻底打破学习年龄的限制,学习形式的限制,学习时间的限制,学习地点的限制,师资力量的限制,学习文凭的限制,职称的限制,等等,大大的解放人的学习力。在未来学校这个大系统,核心是学者资源,其次是网络维护和建设师,第三是现场学习指导师。每个角色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学者资源,因为它影响的范围最大。未来的资源,不是文凭资源,也不是职称资源,而是“能者为师”。年龄和体力将不再是一个决定因素,而能力成为决定因素。

七、学力与学历:而在未来的社会,学力比学历更重要。学历只证明着过去,学力才意味者未来。如果我们不能够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我们将会被时代淘汰。

八、从新定义学习:现代社会的交通、通讯、科技比200年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现在的教室和200年前几乎一样,这是非常不和谐的事情。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把所有的学习放入童年,包所有的工作放入中年,把所有的休息放入老年,这是极端错误和非常矛盾的做法。所以学习不再是学生的事情,而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打破现在学习太晚的固念,打破学习是孩子的事情的固念,不管你是30岁还是40岁,现在是社会你都需要去学习。对于还在教育体制内的学生来说,学习中心模式也许是未来的事情,对于8090后的我们来说,未来已来,学习中心无处不在,选择一门学问区听课吧。过去人们问候是:你吃了吗?我觉未来的问候改成:你听课了吗。

九、作者还是比较权威的:朱永新,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兼职教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教育30人论坛和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共同发起人。

十、写给自己和大诗婷的财务:学到老活到老,学习这件事什么时候都不晚。小的时候没钱上学、没钱买学习资料,你耽误了大学,而现在的学习资源、信息资源,是如此的丰富,如此的容易获得,你却选择了不学习。所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去努力学习吧,你将改变你的后半生。我知道还有一个悲哀是我们不知道选择学什么。如果你已经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准备开始学改变人生,却还是迷茫不知道选择学什么,就是不知道要把有限的时间资源精力资源放到学习研究哪方面,那我认为就从自己的工作出发。你每天花的最多的时间在什么事情上面,你就从个事情去开始学习吧。比如我们的财务人员不知道要如何改变开始学习,就从2020年考一个中级会计师开始吧。

未来学校读后感50字篇七

教师作为一个古老的职业,在未来是不可能被智能机器人完全取代。教师要想不被未来社会所淘汰,朱老师告诉我们要做到两条:一是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不是冷冰冰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间无时不在的情感交流。”所以未来教师应该具备亲和力,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的成长伙伴,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其次是未来教师要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和平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我所用。美国教育界广泛流传一句话:谷歌上能够搜到的东西不需要在课堂上教。同理,在百度上可以捡索到的知识也不需要在课堂上教了。智能机器人也可以让教师从重复性的、简单性的、烦琐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不必要用大量的时间批改作业,不需要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进行传授知识等等。教师可以利用智能机器人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新的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随着新的学校形态的出现,随着教育的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需求的增长,完全从学校教育体系中的教师那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时代也将终结,新的“能者为师”的时代即将到来。

因此,未来学校的教师,应该既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练,也是陪练;不以学生的导师自居,而是与学生一起成长;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注重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让学生更有获得感。未来教师就这么干!

未来学校读后感50字篇八

今年,因为新冠肺炎,孩子不能如期到学校学习,只能在家上网课,昨天跟她视频的时候,用刚学的3r倾听法,不急不躁的跟她沟通关于在家上网课这件事情,因为还需要持续挺长一段时间上网课,本想给她做一下心理建设,却惊喜的发现,孩子对于在家上网课一点不排斥,反而非常喜欢,她说,可以自由的选择先想学习的课程(可重播的),也可以选择先写作业在听其他课程或者作业累计到一起写,不用像在学校那样,每天白天固定的时间上课,45分钟后固定的课间休息,晚上回家后才可以写作业,在家她可以自由分配时间。

之前在抖音上看到一个视频,一位爸爸早上8点按时打开电视里的“云学堂”,叫醒睡梦中的孩子上体育课,视频中体育老师一边卖力的讲解一边做动作示范,爸爸转身去厨房做个早餐的时间,回头发现孩子还裹着被子睡眼朦胧的躺在床上看着老师在视频里蹦跶,自己压根不挪窝,气的爸爸冲孩子囔囔:“你倒是起来跟老师一起练啊,你看老师都汗流浃背了,你跟着跳一下,动一下”

类似的问题在其他学科肯定也有出现过,有一边用手机上网课,一边用电视机看小猪佩奇的,也有一边撸猫一边学习的,原本这些在学校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神兽”,现在在家全靠家长监督和协助教学,可把家长忙坏了。

未来学校读后感50字篇九

孔子说过:“君子不器。”也就是说,君子不愿意成为一个只为谋生的小用之器,而追求晚成大用之器。

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就是“成器”。能够学有所用,是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就是为了混口饭吃,体面地混口饭吃。今天的教育,距离孔子的“成人、立人、达人、爱人”的教育目标很远。我们现在的教育资源不知道比孔子时候要好多少倍,但是质量却不可同日而语。不是现在大家不好学,不会学,相反,现代人的学习效率不知比古代人要高多少倍。主要是教育目标的问题,夫子的教育目标是“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用成长性思维终身学习,并且学而时习知,这样才可能慢慢的温故而知新,避免能力陷阱!读书点亮生活!

这种模式如果推行,会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

第一,如果从小由父母培养孩子,这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孩子天性爱玩,父母为了家庭,为了生计不得不选择工作,对孩子只有放任自由,从古至今严教出才人,对知识的研究是立足于有知识的基础上的,因此不可行!

第二,贫富差距是国内,乃至整个世界存在的问题,如果推行教育中心,废除学校制度,将会出现学识渊博者孩子学识渊博,文盲者孩子文盲,因此走向两端极化。

第三,选择学。这是站在二代的基础上的,父母没有资源,相比二代,孩子会有选择的权利?只能随着社会发展,放任自流。

第四,人工智能,云,区块链,只能辅助社会发展,提高教育能力,不是取代人的观点。从王者荣耀游戏可以知道,如果放任自流,利大于弊,科技的带动有利有弊,如果一个孩子天天抱着手机玩游戏,或者随着5g发展,有更佳的方式来替代,孩子自由诚可贵的观点依然值得考究。

未来学校读后感50字篇十

今年我有幸读了《未来学校》这本书,通过读这本书,我也学到了很多,印象深刻的就是学习中心这个词。

未来学习中心的基础课程体系是:生命教育课程,落脚点在“拓展生命的长宽高”。智识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真”。包括大科学与人文课程。公民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善”。社会公德、责任感等。艺术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美”。还有超过50%的针对学生个性选择的“特色课程”。

学习中心就是线上线下相结合,个人与团队相结合,时间和空间被打破。未来的学习方式:突破时空限制的泛学习。泛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用任何方式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也有人将之称为无缝学习、普适学习和无处不在的学习等。

书中也提到了未来教师会不会失业的问题。必须做到两条,首先教师要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它为我所用。未来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练,也是陪练。因此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他们不以学生的导师自居,而是与学生一起成长。注重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既是发现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这是未来教师的重要特点。

未来学习中心不仅是学生与教师的事情,与每个家庭、每位父母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因为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而家庭不仅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也是儿童最初的学校。儿童成长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儿童的行为习惯、认知风格、个性品质,大多数也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孩子的成长也会促进父母的成长,优秀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将是未来学习中心的重要特征,在一个学习中心,或者学习同一种课程的父母,彼此之间都是天然的最佳学习伙伴。父母成为学习者,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教育最美好的人生状态,更是未来教育最显著的特征。

通过学习《未来学校》这本书,也让我们看到当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变化都是时代进步,大势所趋,必然结果。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必将在未来的教学与学习中占据重要的部分,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起好带头作用,不断的学习各种知识来开阔眼界,提高自己。

未来学校读后感50字篇十一

《未来学校》是我今年寒假阅读的一本书,出自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当时买这本书的初衷是被其中关于“学习中心”的论述所吸引,并没有想到给我带来那么大的精神震撼。

可是运行起来慢慢发现,线上教学也没有想的那么可怕,当然有的老师并没有这么快的意识到。

首先我们看看教师,网络问题可以说已经不成为现在的主要问题了,智能手机和光纤网络,手机的4g网络,让线上教学更流畅。老师们经过学校的培训,各个都成为线上教学的高手,转发资源、直播答疑、视频会议、连麦互动、作业布置、打卡任务、智能问卷、投票活动、作业批改、优秀作业评比、红花奖励……这真的是我想都不敢想,信息技术问题是老师们的大问题,有很多老师还是比较排斥,存在畏难情绪,认为信息技术可有可无,或者说简单的会一点就可以了。这就导致学校的培训多半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次不同,真的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师们真实主动学,互相研讨,私下反复尝试。在短短的一两天的时间里,讲这个网上教学平台的相关功能娴熟掌握,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再看教学过程,市区选择优秀的骨干教师录制视频资源,教育专家把关,将知识和方法最精华的部分录制成视频资源,让学生们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老师们也加大了研讨力度,不但本学校的研讨,跨学校的研讨组也自然形成,与此同时老师们从来,没有这样随时随地都能够线上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即时解决问题,共商对策。上课的时候老师们推送市区资源的同时,还可以根据本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直播点拨重点,课堂互动。课后布置作业,可以分为日常习惯作业和学习反馈作业。老师可以通过布置朗读,听写,背诵进行日常打卡,养成良好的预习积累习惯。课后反馈作业,老师精心设计学案,针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选取不同程度的练习,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为了考虑到同学们的眼睛,老师们会斟酌再三,不断精简,避免学生老师低效劳动。对于批改有很多老师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有的还买了手写板辅助,大家利用软件功能,对于学生的作业逐一批改讲解,学生可以进行订正,如果不清楚的地方可以看老师的直播回放,以及老师给进行的作业点评。老师的辅导也更精准,可以单独与有问题的学生连线,一对一讲解。也可以通过系统的智能问卷设计核心基本问题进行检测,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错误原因,知识掌握的短板,以便有针对性进行答疑辅导。老师的鼓励和线上活动也丰富多彩,优秀作业评比,创新设计展评,老师还会与同学们互动,送上一朵小红花,以示鼓励。测评问题也可以解决,召开直播会议,提醒测评开始和结束时间,自然隔离,不用担心互相抄袭,时间到,迅速上交试卷,最担心的评价问题也迎刃而解。

以上这些老师们可能自己都没想到,教学还可以这样。

最后来看看学生,学生很开心,因为自由。没有了集中组织,整齐划一,学生可以按照规定的课表,完成基本的课程学习之后,自由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学生还自行组建学习小组,进行线上研讨。还能够单独@各科老师进行问题咨询。当然也有的学生是因为终于没人管着了,可以想干什么干什么了?但是我想这一部分学生就是把他们整天圈在教师里,他们的人在,可能心也不在了。

还有的人考虑到学生的眼睛和锻炼问题,学校按照上级的要求计划的都非常周到,要求线上教学的时间,教学的内容,作业的布置都要适合,不能盲目照搬线下教学模式。学生集中在一起学习,视力也未见得就一定有保证。对于体育锻炼,体育老师制定了详细得周计划,学校采取直播得方式进行眼操和间操,保证了学生居家体育锻炼得时间。

当然也存在问题,比如缺乏情感得沟通,学习活动得设计,学生之间面对面得互动交流,有得家庭设备成就影响学习效果,有的孩子自控力差,导致学习效果降低……但是无论如何,线上教学得优势,真得让人刮目相看。

面对应对疫情得特殊措施,起到得特殊效果,我对于现象的本质是没有清楚得认识,只是单纯的觉得线上线下相结合真的可以,而且还可以更好,让我整个人变得兴奋起来。

当我看完《未来学校》好像一切都有了答案!

书中指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未来学校,未来学习的重新认识。“行时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互联网对未来学校的改变,进而引起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

现代学校制度最根本的毛病就是,它强调效率优先,用工厂化的生产方式“生产”人才。而以慕课为代表的互联网教育的兴起,已经为解决传统学校模式的各种缺陷提供了可能性,因为它既可以完成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要求的大规模教育的效率问题,也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对教育选择的基本要求。

今天的每个学校在一定意义上讲师孤岛,封闭性内循环,未来的学习中心是网络型或者实体型,成为彼此连接的环岛。学习中心全天候开放,没有周末、寒暑假,也没有上学,放学的时间。也没有固定学习时间,上下课时间,没有固定的班级和教室;没有学制,可以8岁入学,也可以12岁入学;没有学习者年龄的限定,10岁的孩子可以跟70岁的老人在同一个课堂上课,一切都根据学习者的需求进行选择。未来学校解决了教育公平问题: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那么书中也回答了未来教室会不会失业的问题。必须做到两条,意识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它为我所用。未来教室,既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练,也是陪练。他们不以学生的导师自居,而是与学生一起成长。注重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既是发现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注重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让学生更有获得感,这是未来教室的重要特点。

未来学习中心的基础课程体系是:生命教育课程,落脚点在“拓展生命的长宽高”。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智识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真”。包括大科学与人文课程。公民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善”。社会公德、责任感等。艺术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美”。还有超过50%的针对学生个性选择的“特色课程”。

学习中心其实无非就是线上线下相结合,个人与团队相结合,时间和空间被打破。未来的学习方式:突破时空限制的泛学习。泛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用任何方式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也有人将之称为无缝学习、普适学习和无处不在的学习等。学习游戏化,游戏是人类的天性,正确认识游戏的意义,让它为学习所用。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沉浸式学习。项目学习,项目学习和问题式学习相对,老师带动学生寻找真实的、有意义的、连贯的项目中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项目,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内容,涉及熟悉而的问题,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涉及化学的问题,用化学知识去思考。项目学习需要合作探究学习来实现,混合学习(人机结合)也将成为未来学习中心的主要学习方式。

学习永远离不开评价,未来学习中心,可以建议学分银行制度,给每个学生建立学分账户,以此评价学习结果的好坏。

那么未来学习中心不仅是学生与教师的事情,与每个家庭、每位父母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因为父母本身就是儿童最初的世界,他们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而家庭不仅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也是儿童最初的学校。儿童成长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儿童的行为习惯、认知风格、个性品质,大多数也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更重要的是家庭本身就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学习中心。对于家庭教育的过去:从“中心”走向边缘。王者归来:家庭再次称为“学习中心”。对于未来的学习中心,父母是发现者、创造者、管理者、参与者、施教者、学习者。

成长,中文的意思很明确,即长大、成熟,就是一个人自身不断变得更好、更强、更成熟的一个变化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把成长看成一个阶段性的任务,误以为一旦离开了学校,就可以不学习了。其实,这是教育最大的失败,因为成长本身也是一种习惯、一种能力。生命不息,成长不止,才是一个人生命最美的姿态。

孩子的成长也会促进父母的成长,优秀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将是未来学习中心的重要特征,在一个学习中心,或者学习同一种课程的父母,彼此之间都是天然的最佳学习伙伴。父母成为学习者,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教育最美好的人生状态,更是未来教育最显著的特征。

我眼前展现着多美好的人生画卷啊,未来学校就是一把让人通向幸福完整人生之路的钥匙。这本书通过大量的经典论述,事实论据,生动的案例……让我们看到这一切都是可行的,点燃了心中的希望,描绘了一副美好的教育愿景。也让我们看到当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变化都是时代进步,大势所趋,必然结果。让我们充满信心,去拥抱新教育时代的到来,大胆去做新教育的尝试,为了成全学生、老师、家长,每个人幸福完整的人生。

未来学校读后感50字篇十二

当我看完《未来学校》好像一切都有了答案!

书中指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未来学校,未来学习的重新认识。“行时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互联网对未来学校的改变,进而引起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

现代学校制度最根本的毛病就是,它强调效率优先,用工厂化的生产方式“生产”人才。而以慕课为代表的互联网教育的兴起,已经为解决传统学校模式的各种缺陷提供了可能性,因为它既可以完成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要求的大规模教育的效率问题,也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对教育选择的基本要求。

今天的每个学校在一定意义上讲师孤岛,封闭性内循环,未来的学习中心是网络型或者实体型,成为彼此连接的环岛。学习中心全天候开放,没有周末、寒暑假,也没有上学,放学的时间。也没有固定学习时间,上下课时间,没有固定的班级和教室;没有学制,可以8岁入学,也可以12岁入学;没有学习者年龄的限定,10岁的孩子可以跟70岁的老人在同一个课堂上课,一切都根据学习者的需求进行选择。未来学校解决了教育公平问题: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那么书中也回答了未来教室会不会失业的问题。必须做到两条,意识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它为我所用。未来教室,既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练,也是陪练。他们不以学生的导师自居,而是与学生一起成长。注重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既是发现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注重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让学生更有获得感,这是未来教室的重要特点。未来学习中心的基础课程体系是:生命教育课程,落脚点在“拓展生命的长宽高”。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智识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真”。包括大科学与人文课程。公民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善”。社会公德、责任感等。艺术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美”。还有超过50%的针对学生个性选择的“特色课程”。

学习中心其实无非就是线上线下相结合,个人与团队相结合,时间和空间被打破。未来的学习方式:突破时空限制的泛学习。泛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用任何方式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也有人将之称为无缝学习、普适学习和无处不在的学习等。学习游戏化,游戏是人类的天性,正确认识游戏的意义,让它为学习所用。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沉浸式学习。项目学习,项目学习和问题式学习相对,老师带动学生寻找真实的、有意义的、连贯的项目中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项目,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内容,涉及熟悉而的问题,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涉及化学的问题,用化学知识去思考。项目学习需要合作探究学习来实现,混合学习(人机结合)也将成为未来学习中心的主要学习方式。

学习永远离不开评价,未来学习中心,可以建议学分银行制度,给每个学生建立学分账户,以此评价学习结果的好坏。

那么未来学习中心不仅是学生与教师的事情,与每个家庭、每位父母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因为父母本身就是儿童最初的世界,他们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而家庭不仅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也是儿童最初的学校。儿童成长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儿童的行为习惯、认知风格、个性品质,大多数也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更重要的是家庭本身就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学习中心。对于家庭教育的过去:从“中心”走向边缘。王者归来:家庭再次称为“学习中心”。对于未来的学习中心,父母是发现者、创造者、管理者、参与者、施教者、学习者。

跟随《未来学校》的作者泰德.丁特史密斯一起来了解了现代的美国教育、及对教育的启示。在《未来学校》中,我随作者走进了美国现代教育,体会感受教育困惑及变革,在教育长征中,教师打破传统教育、为新型教育方式方法努力变革,虽然道路艰辛的,但最后结局的是完美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开发自身的能动性,快乐学习。印象最深刻的是《警察变身幼儿园教师》章节内容。jaredknipper曾经是一名警察,他觉得自己要是成为一名老师,一定会带出不一样的学生。他不愿意接受呆板的教育规定和管理,他想到自己班级以动手为主,作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他有幸获得了园长的支持,开始与孩子们一起动手做事情。他让孩子们一起设计机器,在看说明书、设计造型、编程中,开发孩子们的动手、动脑、阅读能力。

抵挡家长、同事的猜测中,幼儿园孩子一个个惊艳的作品中粉碎了质疑。这突然点醒了我“主题教育”的真实含义,设定一个活动主题,让孩子们自由发散想出各种玩法,或者相关想知道内容,教师通过游戏、共同参与活动,帮助、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激发幼儿求知欲、思维能力、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等。让孩子参与教学设计,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体。

未来学校读后感50字篇十三

近段时间,我有幸读了朱永新老师《未来学校》一书,受益良多!

现有教育体系固化思维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未来学习将会变成终身化的学习,以课程为王,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一起学习;能者为师,各个领域的专家引领学习;父母会成为教育的参与者和陪伴者;国家调控,自主预约学习时间,用有限的时间读最好的书;学习力将比学历更重要;学校将是汇集美好的中心!

结合朱老师的观点,我有几点体会:

未来进入追求个性的时代,必然要求学校向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更加具备个性的学校,才能够满足人们对更好教育的要求。

教育资源从单一的专业教育机构提供,将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学生同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技术和教师的教学要求能无缝对接。

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着,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未来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分化和迁移。

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同时将出现许多新职业。教育应更注重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以及人机合作的能力。

未来学校读后感50字篇十四

翘首以盼,我的《未来学校》还是以最快的速度姗姗来迟;手不释卷,我被朱永新老师的关于“未来学校”的言辞再次震撼。

一、封面语言震颤心灵。

“对未来教育趋势的预判: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

二、好奇话题数次翻阅。

学习中心,贯穿全书的一个概念;围绕未来学习中心,朱永新老师在《未来学校》一书中深入探讨了八个问题。其中我最感兴趣的问题有三。

(一)未来的学习中心,长什么模样?

未来的学习中心,打破了传统的学校概念。他可以是网络型的,也可以是实体型的,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可以跨区域甚至是跨国界未来的学生。不管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可以在这个学习中心学习数学,可以在那个中心学习艺术,只要是学生需要的课程,就可以去不同的学习中心学习。

未来的学习中心,是没有围墙的校园,甚至是虚拟的网络空间。没有所谓的固定教室,想学什么叫提前预约;每个学生有自己独属的课程表,独属的学习内容和时间;没有周末、礼拜天,没有寒暑假,只要你愿意学习中心全天候开放;没有严格的入学年龄,不必六周就背着书包上学去。只要你成绩够好,12岁也可跨入大学的“校门”。

未来的学习中心,是自由的;不必整齐划一,没有集中组织。每个学生所用教材也分为不同的程度,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挑战级别。学生可自由的选择学习内容,自由的安排学习时间。想一想就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二)未来的学习中心,谁来学?

孔子早就说过“有教无类”,想学的就是学生;未来的学习中心,想学的就来学。在这个问题上,朱永新老师重点讨论了两个关键词:有教无类和混龄学习。

1.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接受学习,所以应该一视同仁对他们进行教育,不分阶级,不分地域,不分智慧;只要肯虚心向学,交上十条干猪肉,都可以成为他的弟子。看到这儿的时候,我的脑海中首先想到了我们的控辍保学工作,为了确保“两基”(基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巩固和提高,我们学校每学期都抽出老师对户籍在本区域,人在他处上学的学生进行家访、电话访等多种形式的行动,以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学上,都在上学。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我们为义务教育略尽绵薄之力,内心还是很高兴的。

我还想到了我们学校午读时间的趣事。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每个学校每个班里总会有那么一两个让所有科任老师头疼的学生,啥也不学,啥也不会。赵延军校长就在午读时间,把他们组织起来,大大小小有13个,给他们讲绘本。有一次我们班的学生回来后兴奋地说:“老师,今天校长给我们讲了《安娜的新大衣》。校长还说‘办法总比困难多’……”我还听同事多次说道,他们班的萌萌,一到中午就兴奋的不行,总是早早的就告诉她,“一会儿呢,我们要去听校长讲绘本。”

也许这两件事跟“有教无类”关系不大,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这些孩子都让我感觉到,每个人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都有选择自我喜欢的自由。

2.混龄学习。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学不了”。未来的学习中心,少年儿童可以来学,父母也可以来学,老年人也可以来学,不同社区、不同城市的学生都可以来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同学和小同学可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能者为师。

(三)未来的学习中心,谁来教?

答案很简单:能者为师,谁能教谁教。

朱永新老师说:“智能机器人重出江湖,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从教。”那么,真人教师是否会被淘汰呢?答案是否定的,但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须做到两条:一是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学会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己所为。教育是“人的事业”,教学不是冷冰冰的,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之间无时不在的情感交流。

就像这次因为疫情一再延期的寒假,因为疫情只能钉钉的课堂。孩子们离开了熟悉的学校,离开了真人教师、同学,离开了真实的学习环境,有些孩子就变得无所适从;不能隔着冷冰冰的屏幕接受老师知识的传递,不能跟随教学程序思维灵动;没有了学习的氛围,周围的一切都成了诱惑,什么电脑、电视、手机游戏、各种零食,都在无声地召唤着他们;有些孩子难以忍受诱惑就沉迷游戏,抖音刷上瘾。家长管不了,老师就开始了艰难的说教之旅——电话、钉钉、语音和视频,跟孩子聊天,询问听课说说作业,谈谈天侃侃地,孩子终于说:“老师,我今天一天都没有打游戏了!”好吧,一颗心开始悄悄落下。

未来的教育会更具情感性和互动性,未来的教师更应该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的成长伙伴,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朱永新老师在文中说:“以未来照亮现实,是我们这一代人教育的使命。”因为任何事业都可以不谈理想,惟有教育不可以;任何人都可以没有理想,但孩子一定要有梦想。梦想是希望,是创新,是未来。一个拥有梦想的孩子,就有了无限的可能;一个拥有梦想的事业,在未来就会有无限的希望。

未来学校读后感50字篇十五

在假期里,我读完了《未来学校》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师。他在书中倡导的未来的学习理念,是符合当今的大趋势,也是一种非常超前科学预想。他所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全国共有4000多所学校加入,并且规模也在越来越大。关于这本书有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评价,他对朱老师的评价是这样的:“他的眼光已经超越了对于教育的功利追求,远达历史深处,中国对于未来真正的人才的需求。”我非常认可他的这个评价。特别是书的末尾呼吁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到教育中来,还有鼓励民营力量加入教育中来,减少政府对教育管得过于精细的弊端。他的这些想法确实是站在一定的高度,并且也有实践的深度。他的这些理论是在多个,全球多所学校已经实验成功的基础上而来,可以说是由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未来学校对于未来学习中心的构想,也打破传统教育中年级、班级、学校的组织形式的设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作用,运用大数据,发挥新时代科技的力量。并且参考的日本教育改革,重整了关于课程的研发和与设计,并对现在传统的教育的弊端,做了充分的思考。在开篇就提到了学校的起源:到了奴隶社会的夏代,就出现了学校。到了商代学校的形式有所发展,并且出现了小学大学的区别,教育内容也逐渐丰富,具备了六艺的雏形。

未来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就像智能机器人可以帮助医疗诊断帮助律师事务一样,但要真正取代医生和律师,几乎不可能未来的机器人会帮助教师更好的从教,未来的教育也会进入人机公交的时代,但教师职业并不会消失,也不会被这种机器人取代。到那时候,未来的教师将成为自由职业者,能者为师的时代即将来临。加上互联网的教育课程,教师在网上售卖自己的课程,就好比现在淘宝商家售卖自己的商品一样。到时候学生就成为一名付费时代的消费群体,而老师也靠自己的努力来换取酬劳,并且远远高于在学校的一年所得。到后面未来的课程体系和今天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融合课程,实践课程,项目学习,研究性学习,主题学习,学科整合课程,并且充分考虑个人的兴趣,有50%的时间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内容个性化,私人定制;,学习的内容也是没有统一的,进度也没有统一的,考试类型和地点也没有统一的;到那时候,人们将更加关注人们的能力,而不是文凭。终身学习的时代已经来临,而不仅仅单纯靠自己以往的成就,来实现未来的梦想。并且关于高考改革也提出了大胆的假设: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看到这些内容,我确实被震撼到了。

回想自己的课堂:还是教师传授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并且课堂上效率太低。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15分钟课堂,这其实也是一种转变,向传统教育发起了一起挑战,让孩子们站在舞台的正中间,其实语文课就是一个交流表达的课程,让一个孩子站在游泳池边学习游泳,但是却从不让他下水尝试,这个孩子永远也学不会游泳。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今后努力要做的方向:

1、改变以往教师讲的过多学生表现的过少的情况。让老师变成一名导演,站在这节课的背后。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

2、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充分发挥其所长,而不是一直强调补短。让孩子利用他的长处,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相信通过这样的行为,他会越来越出色,越来越努力,从而越来越让自己自信。

3、加强统筹教师的协同备课。15分钟课堂对教师的备课要求非常高。时间非常有限,但是授课内容又很多,怎么样从纷繁复杂的知识点中挑出重点,挑出难点,作为课堂的一个主要内容。而非重点的内容,又用怎么样的形式彻底交给孩子,让优秀的孩子教后进的孩子,从而让15分钟课堂真正落实。

4、关于学校评价制度的一些思考:结合班级评价制度,加大学生平时表现中的评价比重,取消以往单靠期末成绩来给孩子排名的错误做法。更加关注孩子平时的表现,并且给予相应的及时评价。

5、书中提到的有些点,虽然作为教师,个人无能为力去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在个人应有的水平范围之内,做出自己的改变。改变班级的座位分布,改变班级的评价制度,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改进作业过多大量无效的情况,改变过去忽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但我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未来的自己还需要不断的尝试与历练,让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自己对未来的教学更加有方向,从而让自己变成一名真正的未来教师,能更好的胜任未来教师这一沉甸甸的职务。正如我们学校核心理念所倡导的那样:回到未来,回到儿童。

未来学校读后感50字篇十六

刚拿到这本书,书的题目就吸引了我,未来学校将是怎样的学校?今天的学校将有着什么样的未来呢?未来学习中心将重新定义教育,归根结底不是描绘一幅蓝图,一定为了梳理一条行动的路径。我们当下的行动,才是真正的未来。

慢慢的,我翻阅它….

今天以及未来的我们,的确会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认清并顺应大时代的发展形势,不断学习,去探索新的教育世界。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序言,真实的让人连声赞叹,表示一万个“嗯,是。”这确实是我们平凡的教育生活:坐在教室里,一节又一节,循规蹈矩,新生入校毕业生离校,翻来覆去的书本以及师生都喜欢的寒暑假,这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生活!

幸运的是,教育一直在革新,学校给我们许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们必须推陈出新,认清形势,做能动者和创造者,以学生的发展和人格能力等塑造和提升为中心,不断逼迫自己,快,跟上!

总之有三,第一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老了也得学,第二是学到的要落实,才能创造美好,才能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及未来,第三要时刻牢记未来照亮现实这一使命,创新加行动!

真的是“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要学习,才不会被淘汰。希望老了以后,公园里我将是那个最潮的老太太,不是打扮新潮,而是见识广,修养好,那种骨子里散发着的教师的韵味。

未来学校读后感50字篇十七

近段时间,我有幸读了朱永新老师《未来学校》一书,受益良多!

《未来学校》一书中介绍到:现有教育体系固化思维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未来学习将会变成终身化的学习,以课程为主,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一起学习;能者为师,各个领域的专家引领学习;父母会成为教育的参与者和陪伴者;国家调控,自主预约学习时间,用有限的时间读最好的书;学习力将比学历更重要;学校将是汇集美好的中心!结合朱老师的观点,我有几点体会:

未来进入追求个性的时代,必然要求学校向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更加具备个性的学校,才能够满足人们对更好教育的要求。

教育资源从单一的专业教育机构提供,将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学生同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技术和教师的教学要求能无缝对接。

现在,我们的教师在教室里带着一班年龄一样的孩子,学习同样的知识内容,还要进行测试和期中期末的集体测试。这样的教学有点单一化,落后的孩子拖累着聪明的孩子,不能让好的孩子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未来学校将会变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着,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未来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分化和迁移。

未来的学校学习时间更有弹性,学习将是全天性的。没有了寒暑假期。学习周期也是是弹性化的。10岁的孩子可以和70岁的老人一起学习,学校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人工智能也更加发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同时将出现许多新职业。教育应更注重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以及人机合作的能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