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需要总结,因为它是我们成长的见证,也是我们前进的基石。怎样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总结是一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的方式,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师说》教学设计教资篇一
根据往年数据统计,教师资格证的面试通过率都高于笔试,大约在65%-70%,笔试通过率在30%左右。
从教师资格证面试通过率来看,面试其实并不是很难,只要笔试通过了,那么就成功了一大半。只要认真准备面试,考试的时候好好发挥,很容易就能通过面试。
通过率看起来很高,但合格分数线并不是全国统一,而是根据当地教师饱和度和教师需求来定的。也就是说,如果当地缺教师,教师需求高,那么通过率就高,反之通过率低。
教师资格证面试技巧。
合理安排时间:考官会读两道题目,考生听完题目之后,需要快速地审题,同时需要快速地答题,中间不能耽误很长时间。如果考生思考时间过长,面试很有可能超时,导致得到很低的分数。
从自身实际出发:从自身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每一个人的特点不一样,有的同学语言表达能力不好,但是内容不错;有的同学表达能力和内容都不太好;有的同学内容不太好,但是语言表达能力还不错。要发现自身问题,针对突破。
注意语言表达:声音洪亮,切忌回答问题声音太小、语速不快不慢,控制语速。注意流畅性,要一气呵成,中间不要中断。
教师资格证面试评分标准。
幼儿园教师:
职业认知——10分:爱幼儿尊重幼儿5分+有热情有责任心5分;
心理素质——10分:能较好地调控情绪与情感5分+开朗乐观善良5分;
评价与反思——10分:能对教育活动和教育行为进行较客观地评价5分+能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意见5分。
小学教师:
教学评价——10分:能够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反馈5分+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5分。
中学教师:
心理素质——5分:活泼开朗有自信心3分+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2分;
言语表达——15分:语言清晰,表达准确,语速适宜8分+善于倾听交流有亲和力7分;
教学实施——35分:情境创设合理,关注学习动机的激发6分+教学内容标书和呈现清楚准确10分+有与学生交流的意识,提出的问题富有启发性4分+板书设计突出主题层次分明;板书工整美观适量8分+教学环节安排合理,时间节奏控制恰当,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有效7分。
教学评价——10分:能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5分+能客观评价教学效果5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师说》教学设计教资篇二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资笔试教学设计万能模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学生能够……。
通过……学生能够掌握……。
通过……发展/提高学生……。
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1)导入新课。
本课主要采用……等方法,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并且引出新课题。
(2)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时,为了突出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对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初步感知。
通过这种方法,既体现了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部分讲授完成后,开始讲解本节课的难点,也就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先进行探究学习,能够用自己的话语总结方法。然后,结合实例,对方法进行详细讲解。
通过这种方法,既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种方法,也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情感。
(3)巩固练习。
根据各科目自行设计。
(4)小结。
(5)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展示全文整体结构,突出重难点,彰显文章主题。
根据学生对作完成情况,反思教学目的是否达到。
考生可在考试前,根据自己选报的科目,进行教学设计。
建议笔试考生反复背诵,直到熟记于心。若是在准备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咨询小书匠。
《师说》教学设计教资篇三
了解美苏争霸的背景;能够说出美苏争霸的过程及阶段特点;理解美苏争霸的影响和启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史料分析等方法,梳理美苏争霸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才是世界的主题,体会和平的来之不易。
【重点】。
美苏争霸的过程。
【难点】。
美苏争霸的影响及启示。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展示《美苏争霸》的漫画,提问:图片中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学生回答:美苏争霸。
教师引导: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通力合作,结成反法西斯同盟,打败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那么,在打败了法西斯国家之后,美苏关系又将何去何从呢?由此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学生回答: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之后,对外开始争取与美国取得平等地位,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美苏开始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
(二)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思考:在争夺世界霸权的过程中,美苏之间的实力对比也在不断的发展演变,美苏争霸经历了怎样的过程?阶段特征又是怎样的?之后完成表格。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学生回答:原因在于苏联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峙后,美苏双方均作出让步: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和轰炸机;美国解除对古巴的海上封锁。危机遂告平息。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因美国深陷越南战争之中,尼克松于1969年执政后,实行了战略收缩。而苏联在7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转而采取积极进攻战略,把中东、非洲、南亚次大陆作为扩张的对象,特别是在1979年12月出兵占领了阿富汗。
里根决定启动“星球大战计划”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
1.原因:长期的争霸,使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苏联负担沉重。
2.战略:80年代,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备控制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美国因为大规模扩充军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它的经济也遇到西欧和日本的激烈竞争。
3.结果: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三)影响和启示。
教师提问: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美苏争霸三十多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交流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影响:美苏的争霸主义政策,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2.启示: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
2.作业:苏联解体之后的世界格局将会如何演变?课下搜集相关资料,下节课交流讨论。
《师说》教学设计教资篇四
了解美苏争霸的背景;能够说出美苏争霸的过程及阶段特点;理解美苏争霸的影响和启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史料分析等方法,梳理美苏争霸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才是世界的主题,体会和平的来之不易。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美苏争霸的过程。
【难点】。
美苏争霸的影响及启示。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展示《美苏争霸》的漫画,提问:图片中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学生回答:美苏争霸。
教师引导: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通力合作,结成反xxx同盟,打败了德、意、日xxx国家。那么,在打败了xxx国家之后,美苏关系又将何去何从呢?由此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学生回答:50年代xxx担任苏联领导人之后,对外开始争取与美国取得平等地位,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美苏开始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
(二)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思考:在争夺世界霸权的过程中,美苏之间的实力对比也在不断的发展演变,美苏争霸经历了怎样的过程?阶段特征又是怎样的?之后完成表格。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学生回答:原因在于苏联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峙后,美苏双方均作出让步: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和轰炸机;美国解除对古巴的海上封锁。危机遂告平息。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因美国深陷越南战争之中,xxx于1969年执政后,实行了战略收缩。而苏联在7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转而采取积极进攻战略,把中东、非洲、南亚次大陆作为扩张的对象,特别是在1979年12月出兵占领了阿富汗。
里根决定启动“星球大战计划”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
1.原因:长期的争霸,使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苏联负担沉重。
2.战略:80年代,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备控制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xxx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美国因为大规模扩充军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它的经济也遇到西欧和日本的激烈竞争。
3.结果: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三)影响和启示。
教师提问: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美苏争霸三十多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交流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影响:美苏的争霸主义政策,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2.启示: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
2.作业:苏联解体之后的世界格局将会如何演变?课下搜集相关资料,下节课交流讨论。
四、板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教资篇五
了解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生平,掌握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史料并讨论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提高史料分析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感受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精神。
【重点】。
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难点】。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精神。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马克思是谁?他有什么成就?为什么说他改变了人的思想?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提问:请大家结合课前预习,简单介绍一下马克思。
学生回答:卡尔·马克思,德国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教师补充:他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其实指的就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理论。我国也正是因为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够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
教师出示史料并提问:马克思为什么要创立这样的理论呢?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19世纪初,工业革命在德国开展起来,加速了社会的贫富分化。而且资产阶级为获取更多利润,剥削压榨工人,底层民众生活悲惨,社会矛盾尖锐。
教师补充:正因如此,马克思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思考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才逐步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二)过程。
教师出示有关马克思的视频,引导: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马克思个人的生平经历息息相关。请大家观看视频,思考其创立的过程。
学生观看视频后回答:马克思从小就有着较为清晰和宏大的理想,17岁时就提出“择业的目标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他博士毕业后,他开始从事政治活动,结合当时社会的情况在报纸上发表了许多抨击政府和揭露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文章,后来报纸遭到德国政府的查封。
教师继续引导:被查封之后马克思放弃了么?
学生继续观看后回答:没有,他去往了巴黎,结识了恩格斯,二者继续探索工人运动,不断丰富和借鉴前人的思想,最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教师补充: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并不仅仅是马克思一个人的思想,而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在不断吸收前人的思想文化、深入分析工人运动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才形成的无产阶级思想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恩格斯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精神品质。
小组代表回答: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工人运动,积极投身革命;不计个人得失,不畏艰难险阻。
教师补充:1839年马克思移居伦敦后,几乎每天都前往大英博物馆和图书馆,积极学习和总结前人经验。正是这样的坚持与刻苦,才能够创立指导全世界无产者的马克思主义。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下观看电影《年轻的卡尔·马克思》,下节课谈谈观后感。
《师说》教学设计教资篇六
包括教案、学案、评价方式,甚至学生问题的创设、教具的应用等,所有的与教学设计有关的内容都是。所以,教学设计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即教学设计和教案是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的区别,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2
两者不同。
当然两者有许多的不同点,其中最显而易见的不同是两个包含的元素不同。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重难点分析,教学进程,教具的使用,课的类型,教法的具体运用,时间分配等因素,从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教学设计从理论上来讲,有学习者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阐明、学习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媒体的分析使用及教学评价等七个元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讨论比较多的是学习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主要元素。
对于考生而言。
所以,对于各位考友而言,在教师资格面试的时候,在候考室准备的大多是教案,但是思考的却是教学设计的事情,因为除了教案的几个主要部分需要考虑外,你还需要考虑到你面对的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即学习者需要分析以及学科本阶段的整体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备”
所以教学设计的第一个重要部分,
做到3个“备”:
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备教材。
备课前首先要研读教材,因为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和媒介。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统一编写的,各级学校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资源,是诸多教学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教材具有权威性、统一性和不可代替性。
但是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积极拓展教学空间,大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才能真正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
1.了解教材的编写特点。
(1)以“课标”为“纲”,以学生为中心。
(2)以“整体”为“先”,从整体出发,以模块建构式的编写方式体现语言学习不断复现和循环,遵循语言能力逐步递进和不断提高的规律,保证本课程的整体性、渐进性和持续性。
(3)以“任务”为“径”,以“学习任务”驱动,让学生有机会在语境中接触和理解真实语言,在活动中实践、体验、感悟,达到语用能力的提升。
2.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材本质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借助教材使学习者掌握某种能力,从而思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3.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教材把每个单元的重点语言项目渗透到各个教学部分。
总结为一句话:熟悉本学科本阶段的课程标准。
备学生。
学生的'现实状况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在备课活动中,备学生主要围绕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知识现状、生活背景、情感因素和身心特征等内容展开的。
1.研究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学生原有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对他进一步学习新的学科内容、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备课要根据知识、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生认知活动能力,注重从知识的整体入手。例如,在高中的开始阶段,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的认知基础上进入高中数学的学习,认知特点可概括为“具体――抽象――概括”,我们在备课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设计有趣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
2.研究学生的知识现状。要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现状,这对备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起始阶段,即新生的入学阶段,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在数学方面的知识基础差异很大,对各部分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同,这对以后的数学学习有重要影响。教师应把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对每位学生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个综合研究,然后仔细分析,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设计打下基础。在平时的每次单元检查后,也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普遍问题要重点指导,个别问题要个别辅导。
在具体备课时,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状况,例如在学习向量部分的内容时,物理学科中的力、位移速度等概念就是向量的具体化和应用,我们可以从这样具体的知识背景入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新概念。
3.研究学生的生活背景。学生的生活背景包括学生的经历、经验,思想和生活状况,每位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经历都会不同,进而形成的对社会、对学习的观点和态度也会很大不同,这些背景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学习要讲背景,讲应用。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引入,总有它的现实或数学理论发展的需要。因此,新概念的引入中都应特别强调它的现实背景,数学理论发展的背景和数学发展历史上的背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另外,数学思维方式的背景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个人能不能“数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主要是由他所具备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的背景决定,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时,原有的数学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深度。
4.研究学生的情感因素和身心特征。教育的对象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人,而且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量增多,社会接触面更广,社会交往更频繁,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促使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加速。思维能力更加成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但由于知识和经验的不足,认识问题不准确、不深刻,有时带有片面性。教师要采用多途径和方法,在与学生接触中了解、分析、记录学生们存在的各种问题,包括情感的和心理上的。调整方法制定相应措施,要充分尊重他们,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心理疏导,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总结为一句话:重新把笔试阶段科目二关于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章节熟悉一下即可。
备教法。
备教法即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清楚在教学过程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以及学生的学法。
比如:讲授法、谈话法、情景法、演示法、示范法、练习法、游戏法、操作法、陶冶法、讨论法、发现法等等。
备教法总结为一句话:掌握常见的教学方法。
《师说》教学设计教资篇七
了解马克思与xxx的生平,掌握马克思与xxx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史料并讨论马克思与xxx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提高史料分析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感受马克思与xxx的革命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难点】。
马克思与xxx的革命精神。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马克思是谁?他有什么成就?为什么说他改变了人的思想?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提问:请大家结合课前预习,简单介绍一下马克思。
学生回答:卡尔·马克思,德国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教师补充:他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其实指的就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理论。我国也正是因为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够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
教师出示史料并提问:马克思为什么要创立这样的理论呢?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19世纪初,工业革命在德国开展起来,加速了社会的贫富分化。而且资产阶级为获取更多利润,剥削压榨工人,底层民众生活悲惨,社会矛盾尖锐。
教师补充:正因如此,马克思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思考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才逐步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二)过程。
教师出示有关马克思的视频,引导: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马克思个人的生平经历息息相关。请大家观看视频,思考其创立的过程。
学生观看视频后回答:马克思从小就有着较为清晰和宏大的理想,17岁时就提出“择业的目标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他博士毕业后,他开始从事政治活动,结合当时社会的情况在报纸上发表了许多抨击政府和揭露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文章,后来报纸遭到德国政府的查封。
教师继续引导:被查封之后马克思放弃了么?
学生继续观看后回答:没有,他去往了巴黎,结识了xxx,二者继续探索工人运动,不断丰富和借鉴前人的思想,最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教师补充: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并不仅仅是马克思一个人的思想,而是马克思与xxx在不断吸收前人的思想文化、深入分析工人运动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才形成的无产阶级思想理论。在这个过程中,xxx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精神品质。
小组代表回答:马克思和xxx深入工人运动,积极投身革命;不计个人得失,不畏艰难险阻。
教师补充:1839年马克思移居伦敦后,几乎每天都前往大英博物馆和图书馆,积极学习和总结前人经验。正是这样的坚持与刻苦,才能够创立指导全世界无产者的马克思主义。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下观看电影《年轻的卡尔·马克思》,下节课谈谈观后感。
四、板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教资篇八
一、课程标准:
简述俄国19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二、知识结构:
1、历史条件。
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一、课程标准:
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二、知识结构:
1、历史条件。
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
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支持革命。
2、二月革命。
时间:1917年3月。
结果:_沙皇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革命准备。
方针:《四月提纲》提出两种不同性质革命的过渡。
策略:先提出和平夺权,后组织武装起义。
准备:党中央会议决定武装起义。
4、十月革命。
起义: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_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
措施:对内——宣布平等,废除特权,收归国有,没收土地。
对外——签订和约,退出一战。
5、巩固政权。
背景: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的叛乱;。
国外——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措施:军事——征兵制、组建红军,击溃白军;。
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部国有;余粮征集;取消商贸;强制劳动。
6、历史意义。
国际: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鼓舞推动国际共运和民解运动;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师说》教学设计教资篇九
2、分析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的形象。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人物语言分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在耳畔,我们的思绪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的画面,引向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京剧里就有《失空斩》(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孔明挥泪斩马谡)的经典曲目。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谡睿偏裨椅角垓心文几殛鲧干系疑兵须哨见鼓噪。
2、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指明学生翻译课后练习二中出自《三国志》中的两则史料。
明确:译文1.诸葛亮出兵祈山。魏主曹睿加封张郃特进的官职,派他统领各路军马,到街亭抵御诸葛亮的将领马谡。马谡依仗南山的险要,不到山下据守城寨。切断了马谡部队的取水道路,发动进攻,将马谡打得大败。
2、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攻打祈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号令明确,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离曹魏而响应诸葛亮,关中一带,訇然震动。魏明帝亲自西临长安督战,命令张郃抵御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率领军队为前锋,与张郃在街亭交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措施行动不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迁移西县百姓千余户,回到汉中,斩马谡而向大众谢罪。
4、讨论:课文与史料相比,有何区别?
明确:史料所记只是一个梗概,而小说则进行了虚构和加工,加进了一些虚构的细节,如: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员,将魏军主将设为司马懿,添进了许多符合人物性格的对话(马谡拒谏),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做了细致描绘(挥泪斩马谡)等。
1、导入:小说不同与史事,艺术的虚构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作为“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三国演义》,一些情节、故事乃至人物与史实有出入,或者全系文学虚构,并不影响其文学、历史价值。唯其形象、生动,人物的性格更鲜明,一些故事情节才深入人心,为人们津津乐道,使三国往事家喻户晓。
2、分组讨论:小说中虚构的“妙处”?
3、虚构一、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员。
明确:诸葛亮为了确保街亭的安全,派王平协助马谡,再派高翔、魏延屯兵列柳城和街亭之右,作为援军。突出孔明善于分析形势、小心谨慎的特征,烘托出街亭在战略上对于蜀军的重要性,反衬出下文马谡的狂妄、轻率。
4、虚构二、将魏军主将设为司马懿。
明确:小说中的司马懿,既精通兵法又有实战经验,绝非等闲之辈。派子侦察、亲自巡哨、摸清守将的谨慎、知己知彼,断绝水道、围而不攻、放火烧山、多次设伏的善于用兵,反衬出马谡的狂妄轻敌、纸上谈兵。
多谋善断的司马懿确诚心地赞叹诸葛亮(司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还从侧面衬托了诸葛亮的指挥若定、用兵如神。
5、虚构三、符合人物性格的对话——马谡拒谏。
提问:赏析马谡的语言,找出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语言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
明确:一笑:“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意孤行,公然违令,目无“丞相”)。
二笑:“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死守“兵法”,刚愎自用,看轻同僚)。
三笑(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小觑劲敌)。
小结: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骄傲蛮横,对马谡语言的直接描写,充分展示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6、虚构四、人物细致的神态——诸葛亮“三哭”
明确:诸葛亮在斩马谡前后,感情错综复杂。作者写他“挥泪”、“流涕”、“大哭不已”三次哭态,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他当时丰富的内心世界。诸葛亮涕泪纵横,一为北伐失败痛惜,一为马谡违令遗憾,一为识人不深悔恨。种种情感,积累良久。斩将之时,难以自抑,猛然喷发。
第一次,想起马谡亦为人才,相处日久,“义同兄弟”,为严明军纪,不能不杀,有情而不枉法,执法又不忘情,诸葛亮泪如泉涌,其情至真。不用“揩”、“抹”、“拭”等常用字,著一“挥”字,一见诸葛亮痛苦之深,一见诸葛亮决心之大。
第二次,当蒋琬劝阻他时,打动了他的心,但马谡既立了军令状,“军中无戏言”,所以忍心“流涕”说:“合当斩之。”“流涕”比“挥泪”悲伤程度又深一层,可见诸葛亮内心的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
第三次,当“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的时候,诸葛亮又“大哭不已”。想到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痛恨、悔恨、内疚、自责,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诸葛亮是个大智者,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大哭不已”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诸葛亮此时真实情态。
小结:诸葛亮的"三哭",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有情有义等多方面的性格。
7、总结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a.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间接描写)。
b.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马谡“三笑”、诸葛亮“三哭”)。(直接描写)。
第一种观点,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第二种观点,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第三种观点,关键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蜀汉势弱,曹魏势强,诸葛亮战略上处于劣势,非用奇谋不能取势。如从魏延之议,以奇兵经子午谷突袭长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将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为诸葛亮战败)绝非诸葛亮对手(时司马懿赋闲苑城),则长安指日可下。司马懿的评论可证这一观点:"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二出祁山的失败也证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诸葛一生惟谨慎",不使险招坐失良机,也只有"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小作文:结合史事、人物性格、心理,分析诸葛亮一生谨慎,为什么会任用马谡为将。
《师说》教学设计教资篇十
了解大学兴起的背景,总结出中世纪大学的相关情况,能正确分析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史料并小组讨论大学兴起的历史意义,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感受教育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世纪西欧大学的概况。
【难点】。
中世纪西欧大学兴起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经验积累回答: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等。
教师追问:最早的大学在12世纪的欧洲就诞生了,大学兴起的背景是什么?又带来了哪些影响呢?引发学生思考并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这一时期西欧城市有所发展,并且出现了早期的资产阶级。许多希腊、罗马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传入欧洲,推动了大学的兴起。
教师追问:西欧最早的一批大学于12世纪逐渐形成的,什么是大学?
学生思考后回答:大学是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保护自身的权益的团体,后来逐渐用来指专门的教育机构。
教师强调:大学是西欧教育和学术出现的新气象,又被称为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二)概况。
教师播放视频《中世纪西欧大学的兴起》,提问:中世纪时期大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学生观看视频,总结并讲述:12世纪,教师私人办校必须从教会那里获得许可,为了维护自身权利和经济利益,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直到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获得罗马教皇和过往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
教师继续提问:大学的自治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体现在大学拥有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三方面。
教师提问:在当时国王和教皇对于大学的自治都持什么态度?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总结:国王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是不允许异端言论。
教师总结:总体来看国王和教皇都是支持大学的,归根结底都想通过大学来控制思想,辅助自己的统治。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在内的基础性课程,以及法学、神学和医学这些专业课程。
教师追问: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课程如此设置,是出于哪些原因?
学生思考后回答:当时欧洲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也受到了教会神学的影响。
教师强调:课程的设置反映出当时受__神学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意义。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进行小组讨论:大学的兴起又有什么意义?
小组代表回答:大学的兴起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也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教师补充讲解:大学中设置的课程使得科技、文化、教育得到发展;知识的普及培养了社会新阶层,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同时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做好了铺垫。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作业: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搜集资料来谈一谈教育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性,下节课进行讨论。
四、板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教资篇十一
1、面试报名时间2013年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报名及现场确认和缴费的时间:上半年4月15日至19日,下半年11月25日至29日;面试考试时间:上半年5月18至19日;下半年12月28日至29日。面试方法采用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等方法,通过备课、试讲、答辩等方式进行。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研制的面试测评系统。
面试主要考核内容是什么?
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
流程?
3、(一)候考:考生持面试准考证、身份证件,按时到达测试考点,进入候考室候考。
任选其中一道试题,系统打印备课纸及试题清单。
分钟。
(四)回答规定问题考官从题库中随机抽取2个规定问题,考生回答,时间5分钟。
(五)试讲(模拟上课):考生按照准备的教案(或活动方案)进行试讲,时间10分钟。
(六)答辩:考官围绕考生试讲内容和测试项目进行提问,考生答辩,时间5分钟。
长签字确认,同时通过面试测评系统提交评分。
《师说》教学设计教资篇十二
1.了解两种固体的熔化规律,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2.在实验探究中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与实验方案,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3.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
【难点】探究实验的设计。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提问同学自然界物质的三态是哪三种状态?接着提问学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会从固体状态转换到液体状态,这个过程叫做熔化,转化过程中,温度有什么特点?借此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模块1】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直接提问):固体熔化时候温度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探究实验:
1.猜想与假设。
有些学生根据常识,猜测出固体熔化时温度一直升高,一部分学生根据0℃的定义,猜想固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给出实验器材:海波和石蜡、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烧杯、试管、玻璃棒、石棉网、秒表。向学生介绍水浴法,以及本实验为什么用水浴法来加热。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由学生分享自己的方案,师生共同得出以下方案:
(1)组装仪器。
(2)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
(3)待温度升到40℃,每隔1min记录一次实验数据,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4)把海波换成蜡的碎块,再进行一次实验。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组装仪器,教师强调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4.分析与论证。
教师指导学生将表格中的数据形成图像,并组织各组汇报结果。
总结:海波熔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石蜡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模块2】晶体与非晶体。
提出问题(直接提问):根据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固体分几类?如何命名?
讲师讲解:分为两类,分别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2)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提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常见的晶体与非晶体资料卡片,强调常见的晶体,如水、云母、明矾,常见非晶体有玻璃、蜂蜡等。
环节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下雪后,经常能看到人们向公路上的积雪撒盐。人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团支书班级活动策划书(汇总12篇)
- 消防会议讲话稿标题(模板20篇)
- 2023年安全生产工作会议讲话稿大标题(实用13篇)
- 2023年投标售后承诺书(大全20篇)
- 最新农民工工资支付承诺书(精选13篇)
- 感恩节发表讲话(优秀19篇)
- 最新运输搬运合同 承包物流装卸搬运合同(6篇)
- 找回自信作文700字(实用13篇)
- 最新安全生产会议讲话稿简短(优秀19篇)
- 最新仓库储存合同协议(模板16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
相关文档
-
2023年可反问面试官的问题(实用14篇)
39下载数 283阅读数
-
2023年社区科普活动方案范文(模板9篇)
41下载数 807阅读数
-
最新演讲稿:假如我是家长(优质6篇)
33下载数 448阅读数
-
2023年党建结对共建工作亮点特色汇报(汇总15篇)
30下载数 597阅读数
-
有关学习“两会”精神的主题班会策划(汇总14篇)
17下载数 826阅读数
-
勇敢章争章范文范本 勇敢章内容(三篇)
22下载数 570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