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21 05:19:33
- 小编:zdfb
- 文件格式 DOC
学会管理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在写总结之前,我们应该对所要总结的内容进行认真梳理和整理。"以下是一些范文供参考,希望能对你的总结写作有所启发。"
登鹳雀楼的板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读:
1、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读中想象画面,读出意境。
说:
3、联系生活和画面说说“依”、“尽”、“欲”、“穷”的意思。
4、说说诗歌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任务一:读准题目。
1、板题,读题,认读写好“楼”字。
2、用“登”字说话:登泰山、黄山……登沭滨大厦、东方明珠……。
任务二:读准节奏和韵味。
1、范读。
2、自由读。
3、指名读。
4、齐读。
任务三:读想象画面。
读一句。
1、诗人等鹳雀楼看到什么景物?(看:白日、黄河)。
2、自由读,想象画面。
3、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相机点拨理解“依、尽”。
4、加上动作读出自己的感受。
读二句。
1、诗人想到什么?(想:)。
2、自由读。
3、说说诗人想到什么?相机点拨理解:欲、穷。(板书:欲穷、上)。
4、加上动作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加上动作感情背诵全诗。
任务四:拓展运用。
新年,收到表格短信,他祝我新的一年,学习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
还可以祝福什么?工作、生意、研究、成绩……给你的亲戚朋友送上一句祝福?
登鹳雀楼的板书设计篇二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3、学生课前准备:(1)自学生字。
(2)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给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3)用百度搜索查阅王之涣和鹳雀楼相关资料。
(4)画纸、彩笔。
(2)依据《新课程标准》、班级学生学情,结合百度搜索,确定《登鹳雀楼》一课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制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3)用百度搜索《登鹳雀楼》朗读录音学习参考,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搜索《登鹳雀楼》歌曲音频资料,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形式学古诗。
(4)用百度搜索《登鹳雀楼》一课课件作参考,搜索相关图片整理制作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所作,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诗虽短小,但内容却很丰富。整首诗气势恢弘,意境高远。这首诗由两个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巧合天成,意境浑圆深远,读起来琅琅上口。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是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由实及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为后两句析事明理铺垫。
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作者由景生情,抒发了他高瞻远瞩、蓬勃向上的情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难点是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学生动脑想办法。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生(齐):登到最顶层!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登鹳雀楼的板书设计篇三
1.学会认本课生字。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自然之美。
2.了解诗古的意思,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1.由鹳雀楼的图片引入,介绍鹳雀楼及其名字的由来。
2.板书题目,指名读题,指导。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生字字音,学习生字。
2、结合课文插图,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释字义。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读一读,想一想: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读古诗,教师范读。老师的读法与同学们有什么不同?(老师读的有节奏)。
2、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用多种方式感情朗读古诗: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4.一起来读。引读,老师引读,师一句生一句轮流读,学生模仿教师读,重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直至读准诗句的节奏和停顿。
5、拓展诵读《风》《静夜思》,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6、分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教师小结。
四、拓展诗意。
1、当你考试得了100分时,为了不让你骄傲,老师希望你继续努力,可以对你说:、(、)。
当你登到太行山山的半山腰时,妈妈对你说:欲看更多景,就要、(、)。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是一句千古名句,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习、工作等许多地方来鼓励自己或别人!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
五、作业。
登鹳雀楼的板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间评: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如果回答不准确,老师再启发引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学能力和习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间评:采用学生互相评议的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朗诵有感情、节奏准确、吐字清晰的同学学习,并且在音乐、图画的渲染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放录音)。
(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间评: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自由学习、自由呼吸的学习空间,创设音乐、图画、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围,激发学生以各种方式表情达意。
(3)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屏幕展示动。
6、(1)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练习背诵)。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三、课堂小结。
师:(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放录音)。
(2)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天学的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生:(运用已掌握的朗读方法,自由读古诗)。
(3)你们读得真棒!希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的板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
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准备:
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学生活动:学生们做好指读姿势,配上音乐全班齐读诗歌。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指名读2到3人。
三、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
(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作业。
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附:板书设计。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的板书设计篇六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三、四行。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练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五、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生字书写。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
依(依*依依依山傍水)。
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
入(进入入门出入)。
穷(穷尽贫穷穷苦)。
3、教学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5、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抄写。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黄河一层楼。
2、根据诗意说出诗句。
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傍晚的太阳*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再登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的板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认识“黄、更、层、楼”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2、简单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指名拼读“鹳”。
3、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自渎课文。
那么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学生自渎课文)。
三、学习生字。
2、(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和它们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就能和它们成为朋友。
3、小朋友读得好,但是想和生字宝宝成为朋友不仅要认识它们,还要会写。下面,我们一起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4、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是“十”。目:去掉一笔是“日”,再去掉一笔是“口”。
5.过渡:我们认识了生字朋友,它们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指名读,男女生读)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下面跟着老师读一遍吧。
四、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
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这是因为——?让生试说。(登高才能望远)。
指导读。评。还有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包括小朋友们学习也是,想要得到更多,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更加努力才行!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吗?自由练习,赛读,齐读。
五、情境中指导背诵,
带上动作,你已经是诗人了。
六、板书设计。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的板书设计篇八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独立自主作文800(精选16篇)
- 最新独立思考的作文600字(通用20篇)
- 独立作文开头(精选13篇)
- 最新金鸡独立作文450字(大全15篇)
- 最新独立作文600字初一(优质12篇)
- 2023年从生活中学会独立作文(汇总19篇)
- 2023年自己独立作文200字(实用16篇)
- 朋友的友谊作文300字(模板17篇)
- 最新小学生写秋天的作文(汇总16篇)
- 2023年我对父母的爱作文(精选12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
相关文档
-
检察机关开展法律监督工作情况报告(精选9篇)
22下载数 686阅读数
-
店长开会发言稿(优质14篇)
40下载数 645阅读数
-
中国航天英雄个人事迹(模板12篇)
25下载数 588阅读数
-
2023年个人工作经验总结(精选11篇)
11下载数 885阅读数
-
最新防溺水手抄报内容文字怎么写(通用12篇)
25下载数 922阅读数
-
员工对领导评语(大全10篇)
19下载数 933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