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表达方式。报告中的内容应当具有客观性和中立性,尽量避免主观性的评价或偏见。通过参考这些报告范文,我们可以借鉴其结构和语言风格,提升自己的报告写作能力。
福建省教育厅工作报告篇一
党代会。
对于推进党内实现实体民主、国家建设民主政治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本站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福建省党代会工作报告,一起看一下吧!
各位代表、同志们:
过去五年的工作。
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加快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思路,明确“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的总体要求,确定“两个力争”、“两个同步”、“两个保持”的工作目标,组织实施“五大战役”、“拉练”检查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开拓进取、真抓实干,胜利完成了省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书写了新时期福建发展的新篇章。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预计20xx年全省生产总值可达到17500亿元,比20xx年增加9900亿元,年均增长13.3%;人均生产总值可达47100元,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90%,比20xx年提高6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现翻番。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大力引进央企、民企、外企项目,一批大型石化、钢铁、高端装备制造项目相继落地。“数字福建”建设成效明显,科技成果加快转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五位。城镇化率从50.4%提高到58.1%。县域经济快速发展,20xx年县域经济总量、财政收入比20xx年分别增长1.2倍和1.6倍。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新增高速公路1200公里,新增铁路干线504公里,港口吞吐量超过3亿吨,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620万千瓦。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首位,植树造林1600万亩,节能减排任务如期完成,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5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减少73%。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整合组建了五大省属企业集团。农村工作机制不断创新,集体林权制度、土地经营权、海域使用权等改革继续深化,42个小城镇开展综合改革建设试点。财税、投资、金融等领域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等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深入实施大开放战略,对外交流合作水平显著提高,五年累计进出口总额48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0多亿美元。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平潭开放开发成效显著,闽港澳侨合作成果丰硕。
闽台交流合作更加紧密。成功举办了三届海峡论坛,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品牌。每年举办100多项涉台大型交流活动,两地文化交流、人员往来日益频繁,五年累计来闽台胞突破1200万人次。率先开通对台海上直航客滚航线、空中直航定期航班和直接通邮,首个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首个两岸知识产权交流中心和首个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相继成立。经贸往来不断加强,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台资78亿美元,对台贸易额超过400亿美元。率先出台对台农业合作地方性法规,率先实现大陆企业入岛投资,率先启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新设和筹建了一批国家级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台商投资区,古雷中国台湾石化产业园区集聚了一批重大项目,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民生福祉显著改善。全省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支出4500亿元,年均增长25.3%。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3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加快,全省三次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今年1-10月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20887元和7597元,分别比20xx年全年收入增加7135元和2762元。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扩大、速度加快,灾后新居建设群众满意。扶持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力度加大。适龄儿童入园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89.45%和83.4%、居全国前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幅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和老龄事业健康发展,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得到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较快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体育、计划生育等工作得到加强。
民主政治有序发展。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能,人大代表和人大会作用进一步发挥。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不断提高。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民族、宗教、侨务工作取得新进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切实发挥了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依法治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得到加强。“平安福建”建设成效明显,连续七年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省。依法处理信访事项“路线图”实施以来,赴省进京上访率降幅较大。全省所有设区市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取得新进展。全面加强新时期党的组织建设,全省规模以上企业100%建立了党组织,带动建立了工会和共青团组织。规模以下企业党组织应建已建率达85%,工会组建率达87%,城乡社区100%组建了共青团、妇联组织。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涌现出詹红荔、李彬、林丹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和永安市八一村、厦门航空公司等先进基层党组织。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市县乡党委换届风清气正、圆满成功。扎实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全面完成新一轮大规模干部培训工作。认真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完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政策机制。省委领导班子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实行差额提名、差额考察、重要干部全委会票决,建立健全省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制度,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机关效能建设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宣传思想工作有效加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全省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劲足,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开创了各项事业新局面。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福建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紧密结合福建实际,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好字当头、又好又快,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省人民共享;必须坚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咬定发展不放松,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过去五年,是福建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历史时期之一。这是以为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在历届省委工作基础上,全省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央和国家相关部门、各方面及其驻闽机构、驻闽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大力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热情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福建省第八届委员会,向所有为福建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同胞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新期待还有不小差距;社会管理面临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素质能力还不适应形势任务的要求;消极腐败和不正之风在一些领域仍然存在,少数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明显。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认真解决这些问题。
今后五年的目标和任务。
今后五年,是福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纵观世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形势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总体上有利于我们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仍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西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同时,国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资源能源环境等要素制约日益突出,我们面临着既要加快发展又要转变发展方式的双重压力。综合分析形势,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
今后五年,我们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我们讲的跨越发展,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立足福建实际、遵循发展规律,坚持速度与质量统一、富民与强省统一,实现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发展。这是我们贯彻中央对福建工作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战略选择,是我们把握历史机遇、寻求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责任所在。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凝心聚力,心无旁骛,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信心决心,务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今后五年工作总的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围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而努力奋斗。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xx年,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实现翻番,力争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赶超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完善,社会充满活力、和谐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城乡;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首位,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
(一)切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并举,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三群”联动,继续打好“五大战役”,拓展战役的领域和内涵,壮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
强化转型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改造提升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加快推进大企业大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形成若干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力争“”末全省石化工业总产值达4000亿元以上,形成完整的石油化工产业链,建设石化强省;汽车工业总产值突破20xx亿元;钢铁工业总产值达3000亿元,打造东南沿海新兴钢铁基地和全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大力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实现增加值3000亿元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10%以上,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和涉海现代服务业,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着力把物流、文化、旅游等培育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金融、信息、商贸和家政等服务业,扩大城乡消费需求。继续实施“数字福建”工程。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大幅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自主创新中的源头作用,建设一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公共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引领产业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推进协同创新和产学研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打造自主品牌,推动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争创“福建制造”和“福建创造”双重优势。
做好“三农”工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稳定粮食生产,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拓展,加快中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新一轮“造福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深入学习“晋江经验”,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加大对一般发展水平县的扶持力度,提高县域整体实力。深化小城镇综合改革,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深入实施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促进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加大对少数民族集聚区、偏远山区、贫困地区、海岛、水库库区等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
完善规划布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落实《海西规划》中对区域发展的功能定位,加快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城市发展格局。发挥福州省会城市的龙头引领作用,建设马尾新城,构建福州大都市区。莆田、宁德要发挥港口优势,加快城市发展。发挥厦门经济特区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泉州要在创新转型中创造新优势,漳州要依托大项目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三明、南平、龙岩要发挥绿色生态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快崛起步伐。在城市发展建设中,要不断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加快十大新增长区域发展,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完善沿海内陆对口帮扶机制,推动山海合作、联动发展。
突出支撑保障,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着眼于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建设,加强港口资源整合,重点建设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福州国际航运枢纽港和湄洲湾主枢纽港,推进以枢纽港、陆地港为龙头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物流节点建设。推进海峡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建设,完善以福州、厦门国际机场为主的空港布局。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构建完善的综合水利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加大投入,建设重点骨干工程。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
加强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福建生态优越、环境优美,这是大自然的恩赐和福建人民长期精心保护的结果,我们要倍加珍惜,倍加爱护,以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要继续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快发展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强化项目环保措施的约束和监控,严格控制高消耗、高污染项目建设,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生态环境跨流域、跨区域、跨海域协同保护,建设生态屏障。加强耕地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提高城乡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和无害化处理水平。扩大森林种植面积,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效益,建设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的美好家园。
(二)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生活的新期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民生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确保新增财力更多用于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统筹安排社会公共服务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基层、财力困难地区、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和困难群体倾斜,推进城乡、区域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覆盖城乡、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扎实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把扩大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努力扩大就业渠道,重点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力争每年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以上。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加快以公租房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有效治理“餐桌污染”。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大残疾人保障和扶助力度。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普及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问题;完善中小学布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解决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增强高校自主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发挥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广泛开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大力扩充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发展体育事业,办好第八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增加全民健身投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三)勇于先行先试,推进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把解放思想体现在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行农村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积极稳妥分类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环境,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改革,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推进金融创新发展,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以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为契机,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加快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发挥特区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对台交流合作中的排头兵作用。
积极实施全方位高水平大开放战略。发挥福建开放型经济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机遇,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新优势。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到境外投资。继续办好“9·8”投洽会等重大经贸活动,扩大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加快各类开发园区整合、拓展和提升,促进功能完善的开发园区向城市新区发展。深化闽港闽澳合作,提高合作层次和水平。充分发挥海外华侨华人众多、爱国爱乡的优势,积极引进侨资侨智。牢固树立“环境是对外开放第一竞争力”理念,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加快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平潭开放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赋予平潭最优惠的政策。政策来之不易,落实更需下大力气,发挥政策的最大效应,鼓励福州等市积极支持平潭发展,举全省之力加快平潭开放开发。平潭的开放开发是一项全新实验,要有新的理念和思维,超越以往搞开发区的一般模式和做法,探索走出一条新路。要在综合实验上下功夫,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在公共服务、投融资体制、土地管理等重点领域大胆探索、取得突破,为全省改革创新提供经验和示范。要发挥对台优势,围绕“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积极探索实践两岸合作新模式,探索台胞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途径,为两岸交流合作与和平发展开辟新路、拓展空间。着眼于全方位开放,学习借鉴国内外特区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面向全球大力引进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惯例、善于开拓创新的领导人才、高端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努力把平潭打造成机制先进、政策开放、文化包容、经济多元的现代化、国际化综合实验区。
(四)进一步发挥对台优势,努力开创闽台交流合作新局面。坚决贯彻党中央对台工作方针政策,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发挥“五缘”优势,加快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和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
深化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双赢。深入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取闽台更多合作项目列入后续协议。促进闽台产业发展规划衔接,拓展产业对接领域,提高产业合作水平。充分发挥台商投资区、农业合作试验区、林业合作实验区、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对台园区的窗口示范和辐射作用。加快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扩大闽台金融合作。积极推进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密切两岸旅游合作,扩大“海峡旅游”品牌影响力。
推动两岸交流,增进民间往来。以祖地文化、宗亲文化为纽带,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与中国台湾各界的往来,增强两岸的民族和文化认同。突出民间特色,密切基层互动,继续办好海峡论坛,更好发挥论坛在两岸交流合作中的品牌作用。加强闽南文化生态和客家文化生态保护,推动妈祖文化等民间信仰交流,推进人才、科技、教育、卫生、体育以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防灾减灾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加强通道建设,构建综合枢纽。打造两岸直接往来最便捷的综合枢纽和主通道。加强对台海上客货直航航线和两岸空中直航航点建设。加强闽台口岸通关和港口合作,推动闽台运输业、仓储业、船舶和货运代理合作,推进两岸通讯枢纽建设,做大对台邮政和物流,促进货物往来便利化。争取两岸相关机构来闽设立办事机构,推动我省成为两岸事务性商谈重要协商地。
(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广泛凝聚民心民智民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原则,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形成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协调一致开展工作的良好局面。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地方各级人大及其会依法履行职能,加强和改进对“一府两院”的工作监督,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方面取得更大成效。加强对统一战线的领导,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促进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不断健全、形式不断丰富、渠道不断拓展。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积极稳妥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健全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落实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有效保障公民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积极性。
全面提高依法治省水平。加强党对地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经济领域立法,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做好涉台立法。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建设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强基层司法建设,保证公正司法。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提高全省人民的法律素质。
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增强海防、人防能力。弘扬双拥优良传统,全方位支持部队建设,落实拥军优属政策,深入开展军警民共建活动,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大力弘扬“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力争更多城市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让团结友爱、奉献互助蔚然成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加强报刊、广播、电视等重要新闻媒体建设,大力弘扬主旋律。加强网络管理,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倾斜,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文化事业财政投入自然增长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社会化。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着力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增强福建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优化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加快集聚发展,突出地区特色和资源优势,打造一批有规模的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和集群,建设一批带动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有实力的龙头骨干文化企业。加大对文化创意、动漫游戏、工艺美术等十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
推进文化改革创新。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完成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扩大文化消费,推进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中心。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加大文化创新创造力度,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文化改革创新必将迎来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
(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良好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必须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拓宽公众诉求表达渠道,依法依规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继续实施依法处理信访事项“路线图”,进一步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推广和谐征迁工作法,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加强对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建立健全社会关怀帮扶体系,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教育、帮扶、矫治、管理。
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扎实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全面提高城乡基层组织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切实把社会管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末梢,逐步推行社会管理“网格化”。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大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和劳动争议协商、调解、仲裁机制,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安定稳定。深化“平安福建”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健全和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坚决防范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实现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坚持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面对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任务,我们要弘扬古田会议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求,落实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和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提高学习力。要树立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促进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二)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干部队伍。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严格执行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健全领导班子内部沟通协调机制和民主生活会制度,进一步发挥全委会作用,切实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坚强集体。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探索建立符合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以及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大力培养年轻干部,同时重视调动各个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推进干部交流。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注意培养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进一步加强离退休干部工作。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把人才作为福建发展的第一资源。以高层次、高技能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推动各类人才向内陆山区流动,到农村和基层就业创业。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把招才引智作为一项“硬指标”纳入考核体系,舍得投入,既求所有、更求所用,让各类人才在福建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三)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继续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建设力度,巩固规模以上企业党组织全覆盖,扩大规模以下企业党组织的覆盖面,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继续坚持党建带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改进工作方式,健全以“168”为重点的基层党组织目标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向詹红荔等先进典型学习,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关心爱护长期在一线和艰苦岗位工作的党员和基层干部。
(四)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健全维护群众利益的决策机制,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事项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使各项决策更加符合群众的意愿。要增强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更多地运用法律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推行领导干部“四下基层”工作制度,下基层接待信访、现场办公、调查研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接地气”、“交朋友”,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五)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反腐倡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决遏制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势头,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加大巡视工作力度,加强党内监督与行政监察,充分发挥党外监督、专门机构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规范权力运行,提高制度执行力,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加大治庸治懒治散力度,严肃行政问责。领导干部要增强廉洁自律意识,严守廉政准则,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同志们!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八闽儿女的热切期盼,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为的党中央周围,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团结和带领全省人民,开拓进取,奋力拼搏,为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胜利召开!
福建省教育厅工作报告篇二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20xx年的主要工作。
20xx年,全省法院认真贯彻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领导、省人大监督和最高人民法院指导下,按照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决议要求,坚持“三个至上”,落实“四求先行”,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在历届打下的良好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加强法院各项工作,为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法院工作持续发展。
面对党的xx大提出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国内外形势的新考验,从去年3月起,全省法院系统深入开展了党的xx大精神和重要讲话“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及“高举旗帜、忠诚履职,树立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形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9月开始,省法院按照省委统一部署,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学习培训、深入调研和解放思想大讨论,扎实开展分析检查、群众评议和整改落实等,切实在人民法院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如何服务科学发展、怎样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统一思想、认识和行动。
一年来,省法院牢牢把握法院工作政治方向,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坚定自觉地在执法思想、执法实践、执法作风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牢牢把握法院工作指导思想,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坚定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坚持办案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牢牢把握法院工作目标任务,认真谋划和落实服务海西、司法为民、公平正义等“七个着力、七个更好”的工作思路,坚定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海西建设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牢牢把握“四求先行”的实践要求,以“坚持‘三个至上’、公正高效司法、服务海西先行”为实践载体,积极推动司法工作在海西建设中求先行。
全省各级法院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记政治使命,全面加强审判、执行工作和自身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全省法院受理各类案件366217件,办结355272件,分别比上年上升17.15%和16.98%。其中,省法院受理各类案件3695件,办结3260件,分别上升19.27%和18.93%。先后有“全国模范法院”晋江市法院、“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省法院民一庭第一合议庭等160个集体,“全国模范法官”张嵘、龚一海等384名个人,受到省级以上表彰。省法院知识产权审判、涉诉信访、学术讨论等16项工作受到表彰或在全国会议交流经验。福州、厦门法院的涉台及知识产权审判,漳州法院的“维护台商合法权益合议庭”,泉州法院的邀请人大代表等协助调解,三明法院的少年审判,莆田法院的调解衔接机制,南平法院的林业审判,龙岩法院的“红土地法院文化”,宁德法院的巡回审判,以及厦门海事法院的海事海商审判等,各具品牌特色,在全省、全国有较好反响。
二、充分履行司法职责,依法保障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
全省法院紧紧抓住执法办案这个人民法院工作的第一要务,更加注重服务发展,更加注重促进和谐,更加注重保障民生,更加注重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加强刑事审判,确保安定稳定。全省各级法院审结刑事案件33978件,判决生效39677人。其中,省法院审结683件。突出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严重破坏群众安全感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多发性侵财犯罪,从严惩处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坚决惩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审结杀人、抢劫、绑架、毒品等犯罪案件22327件,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958件,走私、集资诈骗、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犯罪案件1144件,挽回经济损失6504.77万元。准确把握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确保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宽严适度,罚当其罪,效果良好。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直至死刑6098人。加强对刑事被害人的权益保障,审结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1867件,尽力帮助被害方获得物质赔偿。重视对被告人的人权保障,依法宣告无罪10人。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福建”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司法建议工作;依法办理减刑、假释案件20659件;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加强少年审判,使4215名失足青少年及时得到矫治,我省法院探索建立的“寓教于审、惩教结合、法情相融、多策并用”少年审判机制,受到最高人民法院充分肯定。
调节经济关系,保障改革发展。全省各级法院审结合同、公司、海事海商等纠纷案件125272件,涉及标的金额180.36亿元。其中,省法院审结636件,标的总额26.41亿元。紧紧围绕海西发展战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和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及时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我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意见》。突出抓好金融、外贸、房地产和中小企业等纠纷案件审理,稳妥采取诉讼保全、强制执行措施,多做互利双赢的调解工作,既维护金融债权、化解金融风险,又积极扶持和促进企业生产发展。审结金融、融资、企业债务、房地产等纠纷案件54466件。制定下发《关于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意见》,加强涉农及林业审判工作,审结农村承包、农副产品购销、林权纠纷等案件3204件。着眼于保护自主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强化司法保护知识产权主导作用,开展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行动月活动,审结各类知识产权纠纷和不正当竞争案件1504件。着眼于促进闽台交流合作,坚持把涉台审判作为我省法院的一大特色,积极探索解决涉台案件文书送达难、调查取证难、法律适用难问题,创新涉台审判机制和司法服务工作,受到台商和有关部门好评。审结涉台案件1719件。
办好民生案件,维护群众利益。全省各级法院审结婚姻家庭、损害赔偿、劳动争议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民事案件80038件。其中,省法院审结595件。及时妥善处理涉及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纠纷案件,涉及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等纠纷案件,涉及地震、台风、雨雪等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的纠纷案件,认真执行。
劳动合同。
法审理劳动合同纠纷及农民工案件,维护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强化对妇女儿童、老人等合法权益的司法保护,在全省法院设立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合议庭。依法办理涉及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案件,组织开展“百名法官送法进军营”活动。我省法院涉军维权工作受到中央政法委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等的充分肯定,作为“福建经验”向全国推广。
化解行政争议,促进依法行政。全省各级法院审结行政案件3365件,其中,省法院审结46件。坚持合法性审查原则,妥善审理涉及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劳动和社会保障、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行政案件,监督和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加强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诉权保护,倡导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探索建立司法与行政良性互动机制。加强行政非诉案件的审查与执行工作,执结征收社会抚养费等非诉案件8506件。认真贯彻国家赔偿法,审结国家赔偿案件27件,决定赔偿12.54万元,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
强化执行工作,实现合法权益。全省各级法院执结各类案件93657件,标的总额115.84亿元。其中省法院执结272件,标的总额22.78亿元。制定全省法院执行工作考核办法等,强化统一管理、统一协调。认真实施修订后民事诉讼法赋予的各项执行措施,加大执行力度。规范执行异议复议和督促执行等执行救济制度,保护当事人权益。充分运用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当事人组织机构代码信息查询、采集工作机制,推进执行威慑机制建设。按照中央政法委和最高人民法院部署,全省法院从去年11月起开展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力争把20xx年底前受理的有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基本执结,因案件未能执行引发的信访数量大幅减少,初步建立起党委政法委组织协调、人民法院主办、有关部门联动、社会各界参与的执行工作长效机制。
三、着力维护公平正义,落实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
全省法院始终把严格公正文明司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司法工作的生命线,不断创新和完善公正司法、一心为民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
坚持公开公正,提升审判质效。落实公开审判制度,加强诉讼指导和判前说理、判后答疑等法律释明工作,实行知识产权、涉外民商事等案件裁判文书上网公开制度,以让群众看得见、听得懂的方式保障司法公正。继续实施审判质量效率评估考核制度,我省被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全国开展案件质量评估体系试点单位。强化案件繁简分流和速裁工作,基层法院一审案件适用简易程序的占73.14%。规范自由裁量权行使,开展量刑规范化试点工作,并就刑事案件缓刑适用、减刑假释、行政案件立案管辖以及审理农村土地承包、商品房买卖等民商事案件,提出指导性意见,统一司法尺度。调整省法院和各中级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管辖标准,实施民事诉讼法关于当事人申请再审向上一级法院提出、由上一级法院审查的新规定,加强审判监督。全省法院审结一审案件207946件,审限内审结率达99.99%,当事人服判的占89.62%;审结二审案件21397件及当事人申请、检察机关抗诉等再审案件525件,其中改判、发回重审的占16.83%。
坚持调解优先,注重案结事了。确立“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多元并举、案结事了”的原则,完善诉讼调解、行政协调、执行和解工作机制,既解“法结”又解“心结”。坚持全面调解、全程调解、全员调解,把调解贯穿于案件立案、受理、审判和执行的全过程,不轻易放过可能调解的机会,实行院长、庭长、审判长、合议庭成员、承办法官多级联调,“一盘棋”运作。全省一审民商事案件调解、撤诉率达64.47%,比上年提升4.67个百分点;行政案件协调解决的达30.61%,执行案件当事人和解及自动履行率达59.96%。其中,省法院以调解、协调方式化解各类重大纠纷案件239件。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依法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效力,完善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衔接互动的工作机制。去年7月,以“非诉纠纷解决机制”为议题的第三届中英司法研讨会在福州召开,我省法院探索创新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做法,引起了较大关注。
坚持理诉疏访,力促息诉息访。探索建立“诉访分离、诉访相济,法院理诉、多元疏访,依靠当地、息诉息访”的“理诉疏访”工作机制,着力破解涉诉信访难题。省法院多次研究部署涉诉信访工作,对每一起重信重访案件进行梳理、分工。去年3月起,全省法院以领导包案为龙头,落实“定时间、定人员、定领导、定责任,包案处理”工作责任制,健全下访约谈、督查督导、责任倒查等制度,开展涉诉重信重访大清理专项工作,努力做到案结事了,息诉息访。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没有发生进京非正常访。在中央政法委召开的集中排查化解重信重访案件会上,我院就“创新机制、注重实效、突破难题”作了经验介绍。同时,进一步做好日常信访申诉工作,共接待来访3.62万人次、处理来信1.74万件,不断做好矛盾化解工作。
坚持群众路线,落实司法为民。不断拓宽人民群众了解、参与、监督司法的渠道和方式。认真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全省1609名陪审员参与审判25081人次、参审案件17550件。在各地培训的基础上,省法院首次举办了全省人民陪审员培训班。选任基层干部群众担任法院特邀调解员、聘任调解员,或委托基层组织调解、邀请群众协助调解等,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司法调解工作。推广建立执行联络员制度,已有80个法院在乡镇、村居聘请7000多名执行联络员,协助提供执行线索、寻找被执行人、开展执行和解等,促进案件执行。继承和发扬“依靠群众,调查研究,调解为主,就地解决”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开展司法进社区、到农村、上海岛等巡回审判活动,全省193个人民法庭设立586个巡回审判点,巡回审判案件9858件。加强司法救助工作,为6198件案件的困难当事人减缓免交诉讼费1093.37万元。推进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和执行救助制度建设,为603名刑事被害人和执行案件特困当事人发放司法救助款420.93万元。
坚持重心下移,夯实基层基础。按照“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建设基层、强化基层”的工作思路,努力把基层法院和人民法庭建成服务群众、司法为民的“第一窗口”,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第一防线”。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人民法庭工作的意见》,深化省级优秀人民法庭创建活动,开展跨地区基层法院“结对子”帮扶活动。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对基层法院经费保障力度,将新增人员编制更多安排给基层,将集中选调的54名法律专业毕业生分配给基层,将集中采购的111辆警车配备给人民法庭,做到力量向基层加强、政策向基层倾斜、工作向基层贴近。同时,加强司法技术工作,加快科技法庭、电子签章系统等信息化建设,在全国首次开展对死刑案件被告人的远程提讯工作,提高审判工作的现代科技含量。
四、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塑造人民法院的良好司法形象。
全省法院坚持“从严治院、公信立院、科技强院、人才兴院”,着力建设一支“靠得住、信得过、有本事、高素质”的法院队伍,为法院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切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法院干警头脑,坚决抵制西方错误政治观点、法学思潮的影响。先后组织宣讲团巡回全省法院宣讲,举办全省法院院长专题研讨班,运用三级视频网络进行学习辅导,深化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强化司法人民性教育和法官职业道德教育。全省法院干警进一步增强了高举旗帜、把握方向的坚定性,服从大局、科学发展的责任心,依法履职、司法为民的使命感,永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在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全省法院及广大干警踊跃捐款830多万元,自愿交纳“特殊党费”220多万元。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按照“把好政治方向、抓好执法为民、守好公正底线、带好法官队伍”和“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加强法院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省法院党组完善了《党组工作规则》,党组成员作出了廉洁自律“十项承诺”,建立对下级法院领导班子和成员的巡视制度。举办全省法院新任领导干部培训班,全省三级法院院长、庭长担任审判长参与审理案件84089件,不断增强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加强法院党的建设,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和“奉献海西先锋行动”,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
加强司法能力建设。以认识和把握大局、认识和把握社会矛盾、认识和把握社情民意、认识和把握法律精神以及善于做群众工作为重点,加强法院队伍能力建设。全省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班84期,培训9107人次,并选派295人到国家法官学院进修学习。其中,省法院举办全省性培训班19期2365人次。组织开展审判技能竞赛、案件质量评查、精品案例评析、经验总结交流等活动,提高判断事实、适用法律、驾驭庭审、调解案件、判决说理的本领。发挥资深法官传帮带作用,开展学术讨论、法官讲坛、社会实践、民俗调研等,使广大法官既懂法律又懂民俗、既会说法言法语又会说群众语言。全省法院干警现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78.4%。20xx年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实行以来,共有1261人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其中去年通过296人。
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开展司法大检查活动,从理想信念、法治意识、群众观念、纪律作风、司法水平等方面进行“五查五看”,并组织自查、抽查案件21036件。建立健全院长接访、投诉举报、法院网站等民意表达和沟通机制,多方听取群众意见。有针对性地开展“好作风、好绩效、好形象”作风建设专项整治活动,树立“零差错”、“问责制”等岗位履职理念。整肃机关作风,规范各项管理。从按时开庭、庭审规范、法官仪态、保障当事人诉权等方面改进庭审作风,营造“庄重、规范、公正、文明”的法庭形象。组织先进典型评选表彰,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弘扬法院队伍的良好风气。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xx—20xx年工作规划》和省委、最高人民法院“实施意见”,制定“实施方案”,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龙头,重点抓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突出抓好对审判权和执行权的监督。坚持每周廉政例会制度,完善向当事人及律师发监督卡制度,出台廉政承诺制度、重要事项报告制度等。开展反腐倡廉书画展等廉政文化建设活动。着力建立健全符合司法审判规律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对队伍中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全省法院共立案查处29起31人,已结案处理13人。
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监督。
全省法院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坚持重大工作部署、重要改革措施、重要工作事项向党委请示报告,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以高度的党性观念和坚定的政治立场,确保司法权在党的领导下正确行使。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认真贯彻监督法,严格执行法院工作报告、执法检查、法官任免等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会的监督。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后,省法院专门梳理汇总出6大项33条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制定办理方案,逐条分解落实。先后就加强诉讼调解、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等向省人大会作了专项报告,并按会审议意见认真抓好整改与落实。不断完善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的工作机制,省法院办复省人大代表建议8件、来信33件;全省法院办复各级人大代表建议129件、来信216件。继续加强人大代表联络工作,主动邀请人大代表视察法院工作、旁听案件审理、参与调解案件,通过走访代表、发放征求意见函、寄送工作简报等,接受监督,改进工作。及时把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作为领导决策和指导工作的依据,省法院根据省人大代表建议,专门发文要求全省法院在裁判文书后附注引用的主要法律条文及执行申请提示。全省法院还十分重视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向政协通报工作情况,按期办复政协委员提案45件,其中省法院办复4件,促进了公正司法。
20xx年全省法院工作取得的成绩,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打下的坚实基础,得益于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社会各界的关心重视和理解支持。在此,我代表全省法院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党和人民的新要求,法院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法院的改革、建设和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差距,司法观念、能力素质、体制机制、基层基础等与日益繁重的司法审判任务、日益增长的群众司法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二是审判质量效率效果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有差距,有的法院工作人员司法水平不高,执法方式简单,不注意化解与案件相关的矛盾,不善于做群众工作,影响执法效果。三是解决长期困扰法院的执行难、涉诉信访等难题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有差距,一些胜诉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及时有效保障,化解涉诉信访问题难度较大。四是队伍整体素质与严格公正文明廉洁司法的要求有差距,有的干警宗旨意识薄弱、作风不正,个别人员违法违纪、贪赃受贿,损害了法院队伍形象。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xx年的主要任务。
20xx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全面推进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的重要一年。全省法院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xx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三次、五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三个至上”、“四求先行”、“四个重在”,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更好地实现人民法院自身科学发展。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全省法院学习实践活动,巩固扩大活动成果,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的思想观念,全面提高各级法院和全体干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夯实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思想、政治和组织基础。
(二)全力服务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紧紧围绕省委关于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决策部署开展审判执行工作,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保民生创造良好法治环境。加强涉农案件审判工作,保障农村改革发展。强化涉台、涉侨、知识产权、林业、少年审判和海事海商等特色审判工作,增创具有海西特色的司法品牌。坚决惩治各类严重犯罪,推进平安建设,确保国家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
(三)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法形象,充分发挥刑事、民事、行政审判职能,切实解决好法院工作中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扎实开展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构建执行工作长效机制。完善“理诉疏访”工作机制,努力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涉诉信访案件的发生。坚持调解优先,健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妥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基层法院和人民法庭建设,有效落实司法便民利民措施。
(四)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按照中央和最高人民法院统一部署,积极依靠党委领导、人大监督和政府支持,在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加强法院队伍建设、加强司法经费保障等方面深化改革。坚持公平正义的目标要求,进一步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坚持依法依规持续运作,不断健全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司法求先行”等服务海西先行的体制机制。
(五)进一步加大队伍建设力度。继续抓好思想政治、领导班子、司法能力、纪律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全面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和形象。加强理想信念、法治理念和职业道德教育,确保做到“党在心中、人民在心中、法在心中、正义在心中”。以提高把握全局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化解矛盾纠纷能力为重点,提升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水平。加大重点部位反腐败力度和权力制约监督,推进全省法院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提升司法公信力。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决心在省委领导、省人大及其会监督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振奋精神,依法履职,勇于先行,扎实完成本次大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服务保障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共
3
页,当前第。
2
页
1
2
3
福建省教育厅工作报告篇三
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对信息公开工作的部署要求,20xx年6月,我厅召开专题会议布置今年信息公开工作重点任务分工,出台了《关于印发福建省教育厅20xx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要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闽教办综〔20xx〕5号),做到职责清晰、责任到人、注重时效、突出重点。一年来,我厅信息公开内容更加丰富,公开形式更加多样,公开渠道更加畅通,形成了信息公开的稳定工作机制。
1.理清责任,及时公开三大清单。一是20xx年12月、20xx年7月,省审改办发布教育厅权力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责任清单后,我厅随即在门户网站开辟“行政权力运行专栏”。现已将60项行政权力(其中,行政审批5项、行政确认6项、行政处罚17项、行政监督检查22项、行政奖励5项、其他行政权力5项)、49项公共服务事项和148项责任事项(其中多部门监管4项)全部在网上公开,公开内容包括:事项名称、事项类型、设定依据、实施主体、责任处室、追责情形等。所公开事项数量、名称与省里文件公布的保持一致。二是发布《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落实行政权力、公共服务、责任事项清单有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将清单向市、县、区教育局和学校公开。三是要求本厅各处室严格执行清单管理制度,建立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切实做到“清单之外无权力”,实现权力规范透明运行。
2.全程上网,保证办事便民透明。一是在厅门户网站上开设“网上办事大厅”,设立办事指南、文件公告、表格下载和咨询服务等二级栏目,方便群众查询。二是在厅协同办公平台上开设行政服务子模块,全部项目都集中网上办理,全面实现同步受理、办理、办结等功能,并同步动态显示办理进程。三是行政许可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进驻“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办理,实行全程网上动态审批,接受省级网上电子监察,打造“线上线下、虚实一体”的政务服务平台,形成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全程监督的网上运行机制,促进了事项办理的高效、便民、廉洁。截至日前,我厅20xx年共办结的17件行政许可事项,行政许可决定书已全部在厅官网公开,在省网上办事大厅、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上均可查询;共受理公共服务事项2617件47561人次,全部办结,即办率达53.1%,当日办结率达75%,按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100%。
3.持续注力,推动实行阳光财务。一是按照省政府、省财政厅有关要求,继续做好厅经费预、决算和“三公经费”的信息公开工作。我厅分别于20xx年3月公开20xx年部门预算、8月公开20xx年度部门决算。二是下发《福建省教育厅关于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导、督促厅经费直属高校做好相关财务信息的公开工作。从20xx年起,我厅经费所属高等学校预决算和“三公”经费等财务信息向社会公开,在我省率先实现二级预算单位财务信息对社会公开,推动学校实行“阳光财务”,增强了经费使用的透明度和监管力度。
4.全面推进,加大高校信息公开力度。20xx年我厅继续督查全省90所高校信息公开工作。从高校20xx-20xx学年信息公开年度报告看来,各高校信息公开工作都有了长足进步。一是发挥网站主导作用。以校园门户网站作为信息公开主阵地,不断完善网站建设,优化版面设计,整合功能模块。部分高校还开设了政策解读专栏,发布图解制度、专题解读等信息。二是拓宽信息共享渠道。通过学校各级各部门网站、各种会议、校报广播、新闻发布会、宣传橱窗、年鉴、简报、档案等多种形式,特别是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快速、高效、互动性强的特点,为师生员工和社会群众提供更全面、便捷的实时信息服务。三是加大重要信息公开力度。重点领域的信息设置专栏重点公开。以制度为准绳,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学校章程、招生政策、工作程序、报考指南、录取流程、职务聘任办法、财务收费标准等各类。
规章制度。
汇编成册,通过学校oa办公系统、校园网多渠道及时发布供师生查看。以宣传为渠道,扩展信息公开范围,加深信息公开深度。在招生工作中积极印制招生宣传材料、设置招生宣传专栏,更新“阳光高考”和“高考直通车”等信息平台、参加电视台访谈和网站在线答疑等,以服务考生为宗旨,加班加点做好信息的发布、解读和回应工作。以监督为保障,实现阳光治校。20xx-20xx学年各高校在学校门户网站公开各类信息64807条,网络点击量数以千万。
5.设置专栏,加强信息解读回应。在网站首页设置政策解读专栏,栏目下细化分为“省政府政策解读”、“部门政策文件解读”、“其他政策文件解读”等子栏目,并纳入省政府信息公开电子监察系统监察。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厅政策解读工作的通知》,明确解读范围,建立起政策解读常态化工作机制并纳入督导和绩效考核。依据“谁起草、谁解读”的原则,政策文件拟稿处室起草文件时同步制定解读方案,通过运用图标、图解、视频等丰富的形式,使政策解读可视、可读、可感。更接地气。今年我厅发布政策解读4条,转载省政府、教育部及其他部门政策解读53条。
6.完善机制,拓展主动公开内容。一是进一步细化并更新了主动公开范围和公开目录,对建议和提案办理结果进行了公开,20xx年已公开85项提案和建议。二是严格落实信息公开属性源头认定机制。对制作形成或在履行职责中获取的政府信息,均明确标明公开属性。主动公开的信息,做好保密审查,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沟通确认后方可公开。三是稳妥推进依申请公开工作。完善受理、审查、答复、保存备查等各环节的流程,遵循“依法、及时、准确、便民”的原则,明确了各环节办理时限,确保法定时限内有法有据、严谨规范、慎重稳妥地答复申请。及时将非网站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登录电子监察系统,接受电子监查。加强与申请人沟通,做好答疑解惑工作,告知救济途径,引导公众正确行使申请权。加强依申请公开工作的总结和研究,不断提高工作水平。20xx年收到信息公开申请12件,办结12件,答复网上咨询252条,接听咨询电话13457个。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一)本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数量。
20xx年度,我厅信息公开专栏主动公开政府信息392条。除教育系统内部具体工作安排、材料报送等不涉及公共服务的文件不公开外,其余涉及公共服务类信息经保密审查后全部主动公开,并抄送省图书馆和省档案馆。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主要类别情况。
主要类别:机构设置、政策文件、发展规划与计划、统计数据、财政资金、人事信息、办事指南、收费规定、应急管理、政府采购等。
(三)信息公开的形式。
通过教育厅门户网站厅办公楼一层led滚动屏幕、行政服务中心专用触摸屏、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和省图书馆和省档案馆查阅场所等形式公开政府信息。20xx年对门户网站进行普查整改,关停一批长期没更新的项目,页面布局更加合理,栏目设置更加多样。20xx全年省教育厅网站发布信息11026条,答复办理厅长信箱、在线咨询、监督举报、效能投诉等公众参与栏目2557条。开展在线访谈122期,网上调查9次、意见征集5次.微博公开信息105条,微信公开信息621条,召开新闻发布会7场,信息公开专栏访问量576401次。
(四)政策解读工作情况,政策解读数量。
在网站首页设置政策解读专栏,20xx年我厅发布政策解读4条,转载省政府、教育部及其他部门政策解读53条。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办理情况。
全年共受理依申请公开12件,其中,3件通过网上申请,9件通过信函申请。截止20xx年12月31日均全部答复,其中,1件已经公开,3件同意公开,1件部分公开,5件属于“非政府信息、政府信息不存在、非本机关政府信息”2件涉及国家秘密不予公开。均通过邮寄文件、资料或网上直接答复等形式,在规定的期限内完结办理,非本机关政府信息的申请均告知申请人获取信息的渠道。
四、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目前,我厅尚未对政府信息公开进行收费。
五、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20xx年,因申请人不服我厅的信息公开答复,提起行政诉讼2次。一审二审均维持原判。
六、信息公开工作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信息公开工作的新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对政府信息的需求,督促着机关干部要不断深入和提高对信息公开的理解和认识。如何落实政策解读这一项新任务,需要不断摸索;如何加大“三重一大”信息的公开力度,需要更下决心;如何提升群众对信息公开工作的满意度,还需要继续思考。
(二)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信息公开的范围可以不断加大,信息公开的形式可以更加丰富,信息公开的渠道可以更加拓宽。
(三)进一步加强力量配备。随着信息公开任务的不断增加,要求的不断提高,信息公开队伍一直比较薄弱,信息公开工作精细化水平上升难以迈出步伐,也导致对省属高校的督查无法及时跟进和提升。对于这些问题,我厅将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积极探索新路子,为福建阳光教育再上新台阶作出新贡献。
七、需要说明的事项与附表。
(一)主动公开情况说明。
主动公开只统计信息公开目录数据,仅限于以本机关名义公布的带文号信息,不含直属单位和学校名义公布的信息。
(二)依申请公开情况说明。
我厅受理依申请公开总数主要统计网上申请数和信函申请数,不含部分公民向业务处室当面或电话咨询所获取的信息。
共
3
页,当前第。
2
页
1
2
3
福建省教育厅工作报告篇四
政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20xx年是本届政府任期届满之年。五年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级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xx大、精神,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面实施“三规划两方案”,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定增长、结构优化、民生改善、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
初步统计,20xx年全省生产总值19701.78亿元,增长11.4%;公共财政总收入3008.91亿元,增长15.9%,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776.21亿元,增长1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709.66亿元,增长25.5%;外贸进出口总额1559.27亿美元,增长8.6%,其中,出口978.36亿美元,增长5.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3.38亿美元,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55元,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9967元,增长13.5%;城镇登记失业率3.63%;人口自然增长率7.01‰;节能减排年度目标可以实现。
20xx年工作任务的完成,标志着本届政府实现了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特别是海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和国家部委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福建在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全省上下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
五年来,我们直面危机、多措并举,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稳增长举措有力有效。全面落实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先后出台扩大内需的十个方面举措,推出促进工业增长、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稳定外贸出口、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过去五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2.6%,经济总量从突破万亿元增加到接近2万亿元。
“五大战役”持续推进。把打好“五大战役”作为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项目数和投资额逐年提高,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十大新增长区域发展条件得到完善,创新创业重要基地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初步形成;城市规划建设不断加强,小城镇改革发展持续推进,福州和厦漳泉大都市区加快建设;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实施。46个国家部委、49家央企与我省签署合作协议,以央企、民企、外企“三维”对接促进项目接续和战役深化,纳入省级跟踪管理的项目2970个、总投资3.66万亿元。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铁路运营里程从20xx年的1628公里增加到2277公里,快速铁路从无到有、里程达到649公里,进入了双线快速运输的动车时代。高速公路建成“两纵四横”主骨架,通车里程从1366公里增加到3500公里,90%的县城实现15分钟内上高速,普通干线新增二级及以上公路25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改造1.9万公里,所有建制村通水泥路。港口资源有效整合,吞吐能力实现翻番,吞吐量从2.36亿吨增加到4.14亿吨。机场扩能稳步实施,民航年旅客吞吐量从1470万人次增加到2810万人次。电力装机容量由2399万千瓦增加到4015万千瓦,宁德核电首台机组并网发电,福清核电加快建设,建成500千伏超高压大环网。
五年来,我们好字当头、优化结构,推动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集中力量抓龙头、铸链条,壮大38个重点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由20xx年的3896.76亿元增加到8644.19亿元、年均增长15.4%。实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相关政策,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6%,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3.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建设,预计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6.5%。
“三农”基础得到夯实。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4%,粮食产量稳定在650万吨以上。形成35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覆盖57.9%的农户。解决816.07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一批大中型水库、引调水和防洪防潮工程加快推进。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连续20xx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和环境连片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推进山海协作,支持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集聚区加快发展。农村扶贫标准从2300元提高到3000元,“造福工程”五年累计搬迁39.52万人。
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省89%的研发投入、81.8%的研发人员、60.9%的专利授权集中在企业。推进“数字福建”建设,拓展“6·18”等创新平台,大力实施科技重大专项,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7%。
生态省建设扎实推进。坚持环保监管“一岗双责”,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县县建成污水垃圾处理厂(场),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按照“进则全胜”的要求打好水土保持攻坚战,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18.7万亩。推进“六江两溪”重点流域综合整治,重要水源地保护和生态功能区建设得到加强。大力实施“四绿”工程,五年累计植树造林1726万亩,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首位,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
五年来,我们先行先试、勇于突破,推动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闽台交流合作更加密切。国家赋予平潭综合实验区比经济特区更特殊更优惠的政策,实验区大部制组织架构基本建立,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开放开发基础条件初步形成。新设泉州、漳州台商投资区,扩大福州台商投资区,古雷石化园区、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加快建设。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台资57.9亿美元,对台贸易额482.2亿美元。成功举办四届海峡论坛,闽台海空直航持续拓展,厦门、福州赴台“个人游”顺利成行,各领域交流交往日益频繁。
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着力开拓新兴市场、培育重点企业、优化通关环境,全省进出口、出口总额均实现翻番。成功举办“9·8”投洽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372.94亿美元。6个省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厦门保税港区封关运作,江阴港区成为国家汽车整车进口口岸,武夷山、晋江、龙岩、三明“陆地港”投入运行。闽港澳贸易额年均增长18.9%,五年累计实际利用港澳资金164.96亿美元。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所有涉农乡镇建成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有序展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总结推广“晋江经验”,培育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省属国企加快整合重组、改制发展,资产总额五年翻一番。完善民营企业发展的扶持措施,民营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达66.7%。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正式启动。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企业直接融资、保费收入均实现五年翻一番。
五年来,我们改善民生、创新管理,推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多层次社保体系基本形成。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五年新增城镇就业328.9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23.63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6%、12.8%。全民医保基本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提高到240元,大病救助机制逐步形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实现跨省转移接续。城乡低保应保尽保,省定农村低保标准从20xx年的1200元提高到1800元。革命“五老”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40元。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五年开工建设65.6万套、建成31.6万套,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率先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对中职学生免除学费,建立起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的助学体系。每万人口在园幼儿数居全国前列,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90.7%和33.5%。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年新增医疗机构床位4.87万张,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完成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全省基层医疗机构。保持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基本形成覆盖全省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广播电视、宽带村村通,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文明城市创建成效明显。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我省运动员在奥运会、残奥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应急预案。
和应急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信访“路线图”有效实施,和谐征迁工作法全面推行。深化“平安福建”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开展道路交通安全集中整治和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专项行动,20xx年生产安全事故总量、亿元生产总值事故死亡率分别比20xx年下降47.1%、69.7%。军政军民团结巩固发展,成为全国唯一的连续三届所有设区市都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的省份。援建彭州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援藏援疆援宁工作深入推进。
五年来,我们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实效。
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五年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3905件、省政协提案4639件,办结率均为100%。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及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切实加强政府法制建设,五年提请省人大会审议通过25件地方性法规,制定出台21件省政府规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省级审批事项五年精简74.1%,成为全国省级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份之一。认真落实“拉练式”工作检查成果,开展“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活动,推广“厦航式”服务,治庸治懒治散治奢,改进文风会风,机关效能建设继续深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不断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扎实推进。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廉政勤政,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过去五年,福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后劲有效增强。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和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各部门及驻闽机构、驻闽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关心支持福建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够大,大企业大项目不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外贸出口竞争力不强;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社会管理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一些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消极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在一些领域仍然存在。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综观国内外形势,世界经济已由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我国发展仍然具备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面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保持强劲态势。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推动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做好今后五年的政府工作,要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党的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和九届六次全会部署,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深入实施“三规划两方案”,坚持四化同步、三群联动、三维对接,着力产业发展,着力城乡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改革开放,着力生态省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提高“数字福建”应用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着力建设以大型海空港、综合运输枢纽为依托,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东南沿海重要能源基地,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防灾减灾体系;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改善民生的关键,打造大都市,培育城市群,发展小城镇,建设新农村;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建设优美舒适、清洁安全、绿色低碳的人居环境;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促进人民生活全面改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公共安全体系。
——促进改革开放纵深拓展。加强顶层设计,推进重点突破,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深化农村、财税、金融、价格、收入分配等方面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落实和完善民营企业扶持政策。深化闽港澳侨合作,促进闽台合作、粤港澳合作先行先试政策“双延伸”,充分涵养和挖掘侨力资源;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增创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新优势,加快走出去步伐,建设外经贸强省。
——促进闽台合作更加密切。加快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加快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构建两岸同胞共同参与国际竞争的平台和宜居宜业的共同家园。
——促进文化强省扎实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福建精神,实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八大工程”,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促进生态省战略深入实施。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加强水土保持,推进陆域、海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保持森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
——促进依法治省加快进程。主动接受人大及其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严格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三、扎实做好20xx年工作。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外贸出口增长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1‰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左右;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年度节能减排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经济增长的有效拉动。
全力打好“五大战役”。扩大投资规模,重点项目建设、新增长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和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投资均高于去年,民生工程战役投入264亿元,办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1件为民办实事项目。突出战役实效,集中力量抓好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力争全年新增铁路运营里程549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7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20xx万吨、电力装机容量200万千瓦以上。强化实施保障,推动项目建设与土地开发、盘活资产、引进社会资本一体运作,推行和谐征迁,推广标准化管理,推进质量、效益、安全、环保、廉政“五同步”。
促进工业增产增效。推进实施有差别的产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工业运行保障机制,破解融资、用工、用地等要素制约,加大中小微企业帮扶力度,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扩大生产,促进工业新增长点项目加快投产达产。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充分发挥专业市场、电子商务、营销联盟等重要作用,促进品牌创建、产销协作、供需对接,扩大闽货市场占有率。
提升外贸市场竞争力。继续实施扩大出口和贸易便利化措施,建设大型进出口商品集散地和质量安全示范区,优化口岸通关环境,集聚物流企业,吸引外贸货源,做大口岸经济。培育壮大大型外贸企业,推动出口型生产企业提质扩能,引导以内销为主的企业积极开拓外销市场,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资源、供应链和价值链整合。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拓宽进口渠道,扩大重要装备、先进技术和紧缺资源进口。加强国际贸易风险防范和摩擦应对工作。
增强消费拉动的基础作用。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增强消费能力。积极培育文化、旅游、养老、信息、健康、休闲及节能环保产品等消费热点,推动消费升级,拓宽消费领域,加快形成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优化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网上消费、信用消费。改造提升城乡消费设施和服务体系,合理布局建设大市场、商贸网点和便民生活服务圈,方便群众消费。
(二)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深化“三维”项目对接。围绕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重点对接大型龙头项目、配套项目和关联项目,推动存量提升、增量优选,力争全年“三维”项目完成投资3300亿元,新开工330个。继续深化与央企的战略合作,引入省外知名国企,促进省属企业重组壮大;办好第三届民营企业产业项目洽谈会,加快引进全国百强民营企业,引导异地闽商回归,推进泉州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对接国家部委招商渠道,发展投资中介机构和招商网络,积极吸引侨资侨智,努力实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台湾百大企业、大型侨港澳资企业的新突破。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深入实施企业技术改造等专项行动。推动汽车、钢铁、船舶、水泥等行业兼并重组,加快印染、石材等行业“退城入园”,实施重点行业能效对标,强化。
合同。
能源管理,推动以升级淘汰落后、以改造代替关停。二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信息化集约建设,完善新型信息技术类基础设施,建立产业服务云计算平台。三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发挥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的作用,突出产业化培植和市场化应用,加快培育重点骨干企业。四是强化科技创新。突出企业主体,深化产学研结合,抓好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落实鼓励创新政策,拓展产权交易、技术推广、信贷保险等协同创新平台。集中抓好科技重大专项。加强与港澳台等境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建设中科院海西研究院,进一步提升和拓展高新区、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五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建设,创新完善人才政策,大力培育核心人才,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支持企业、高校、研发机构引进人才。
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积极推动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研发咨询、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把物流、金融、旅游培育成新的主导和支柱性产业。金融业重点扩大社会融资,增加信贷投放,扶持企业上市,降低融资成本,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引导在闽金融机构网点向基层和县域延伸;加快建设福州和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泉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推广沙县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经验;加强金融监管,规范民间借贷,防范金融风险。旅游业重点强化龙头培育、品牌营销、一体运作、管理提升,开展跨区域资源整合等试点,促进旅游与文化互动发展。会展业重点突出经贸功能、项目内容、市场运作,提高有效客商参会率,做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经贸成为主旋律。进一步完善服务业扶持政策,继续实施国家级、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扩大实施工商业用电同价,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和服务业统计工作,推进服务业集聚基地建设。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抓好海洋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一批海洋特色产业园。推进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平潭海岛研究中心建设,加快筹建平潭海洋大学。支持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划,加快重点港区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合理保护和开发自然岸线资源,持续实施海洋防灾减灾“百千万工程”。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扶持产粮大县和种粮大户,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巩固粮食产销协作,加强粮食储备,确保粮食安全。建设“菜篮子”基地,推进农超对接,减少流通环节,加强价格监控,力求供应量足、质优、价稳、便利。完善农资价格调节机制,抓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和病虫害防治,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拓展优势特色产业。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民创业园,建设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平台。科学发展茶产业,推进蔬菜、水果、食用菌、烟叶、畜禽和水产品标准化生产,扶持木竹、花卉、苗木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扶持工厂化栽培、钢架大棚和生态网箱养殖。加快培育“三品一标”,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
夯实农业物质技术基础。实施大水网规划,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大兴农田水利,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建设标准农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现占补平衡。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五新”进村入户,实施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培育现代种业集团。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深化林权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养新型农民,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建设产业化示范基地,做强重点龙头企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六大员”等骨干力量的作用,构建全省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四)加快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80元。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推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加强敬老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农村五保“幸福园”建设。发展慈善、社会福利和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保障妇女和儿童合法权益,鼓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提高教育质量和普及水平。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358所公办幼儿园,在农村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1830个班。建立中小学校舍、校车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加快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推进城区中小学扩容工程。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贯通中高职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建设示范性院校。全面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推进高校内涵建设,支持工科、医学教育发展。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做好异地高考试点工作。扶持特殊教育,推进老年大学建设,整合各类教育学习资源,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充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加强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和儿科、产科、康复等薄弱学科建设,全年新增医疗机构床位8400张以上。全面落实方便群众就医的各项措施,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扩大县级医院改革试点。实现村卫生所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全覆盖。支持和规范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机构达标建设。开展幸福家庭促进活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
强化文化导向和引领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实效,把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渗透到乡规民约、祖训家教、庙会节庆等民俗文化载体中,融汇到网络媒体、移动终端、广播影视等现代文化媒介里,不断聚合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正能量。持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培养文艺人才,引进和造就名家大师,打造精品力作。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重点抓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引进行业龙头,扶持骨干企业。增强全民健康素质,支持老体协开展活动,发展体育产业,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备战第十二届全运会,筹备第八届城运会。
促进公共安全和社会和谐。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和“大调解”工作体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试点,推行社区服务管理网格化,加强社区矫正。严格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三年行动”,继续打好“清剿火患”战役。推进“平安福建”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打四黑、除四害”等专项行动。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基层食品和药品安全体系建设,推动食品安全地方立法,有效治理“餐桌污染”。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落实民族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深化“双拥”共建,强化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做好爱民固边工作。
(五)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注重优化城镇布局。加快构建福州大都市区和厦漳泉大都市区,强化城市群内在联系和功能互补,支持福州加快马尾新城建设,推进厦门跨岛发展。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泉州环湾城市建设,打造漳州“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推进莆田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支持三明生态工贸区建设,促进南平武夷新区绿色发展,支持龙岩建设闽粤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宁德环三都澳区域发展。实施“大城关”战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支持石狮开展全域城市化改革试点。充分发挥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示范作用,加快培育中心镇、中心村。
精心抓好城乡建设。一是提升规划水平。组织编制城镇化发展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融合”。强化规划执行效力,控制开发强度。二是提升承载能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城市、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系统完善供水排水、防涝排涝、污水垃圾处理、地下管廊等基础设施,同步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新开工建设10万套、基本建成8万套保障性住房,切实抓好建设质量和配租配售;增加普通商品房供应,支持群众自住和改善性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三是提升运营效率。加强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地下空间和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促进城市管理服务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四是提升文化品位。保护风景名胜、传统建筑、古树名木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街名村,挖掘地域文化特质,彰显现代文化气息,塑造城乡特色风貌。提高城市设计水平,集中力量打造提升鼓岭、鼓浪屿等城市名片。
全面推进“点线面”攻坚计划。各设区市要打造10个以上、各县市要打造3至5个完整社区,实施一批公路铁路沿线和小流域整治项目,全省建成绿道500公里以上,推动宜居社区、绿色廊道、生态水系连线成片。加大城市绿化美化花化彩化力度,所有设市城市达到国家或省级园林城市标准。推进城市中心区、重点地区、主要干道周边环境整治,抓好福州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典型示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创新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安排户籍、土地、财税、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体制、政策、利益调整,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从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覆盖、从城市社区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创新山海协作机制,总结推广宁德市与南平市合作建设“飞地港”的做法,支持山区与沿海共建产业园区。继续实施扶贫开发,加大对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集聚区等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
(六)全面深化闽台合作。
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着力推进分线管理监管方案、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等政策实施。加快建设公铁大桥等基础设施和口岸设施,开通平潭至台北海上新航线。加大电子信息、现代物流、海洋、旅游等绿色低碳产业培育力度。推动行政管理、社会管理、投融资等体制机制创新。围绕“五个共同”,探索“放地、放权、放利”的途径与措施,加强与中国台湾各界的合作,进一步形成开放开发的强劲势头。
密切经贸联系和文化交流。积极跟进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续商谈,完善闽台产业合作搭桥机制,推进台商投资区和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大力引进台资龙头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支持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大陆对台贸易中心建设,争取在中国台湾设立福建商品展销中心,扩大对台贸易。精心办好第五届海峡论坛。发挥闽台宗亲、乡亲、姻亲、民间信仰的纽带作用,密切基层互动,推进乡镇对接,深化科技、教育、文化、人才等领域合作。
(七)持续拓展生态优势。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严格落实环保监管“一岗双责”和环保“三同时”制度,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实施脱硫脱硝并举、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大烟粉尘治理力度,逐步扩大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与评价范围,抓好一批循环经济项目。
深化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六江两溪”重点流域整治,加快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全过程综合治理,加大石板材行业整治提升力度,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网络,保障饮用水源安全。抓好重金属污染防治,加强化学品、危险废物、核与辐射环境监管。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保护生态环境有贡献地区的补偿力度。
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青山挂白”。推广长汀经验,积极利用工程措施治理崩岗,完成400万亩水土流失治理任务。持续推进“四绿”工程,完成造林绿化300万亩,抓好高速公路、铁路两侧及一重山的美化绿化,重点推进福银高速福州至南平段森林生态景观示范段建设,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
四、致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努力做到政府工作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思想要解放。坚持改革创新,勇于克服安于现状的自满心态,敢为人先,敢于担当,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在先行先试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坚持求真务实,勇于克服因循守旧的思维定势,开动脑筋,大胆突破,以更加富有创造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工作适应发展的新要求。坚持实干兴邦,勇于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思想,树立功成不必在我任的意识,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事,以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职能要转变。深入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社分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做到政府工作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切实解决放权不到位、取消不彻底、服务不配套的问题,提高行政服务标准化水平。有效落实和完善扶持企业的政策措施,开展优惠政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防止政策悬空、资金沉淀、权力寻租,用优质到位的服务营造各类企业健康发展、企业家脱颖而出的乐园。
效能要提高。推行扁平化管理,缩短流程链条,简化办事程序。实行“一个窗口、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强力推行“马上就办”,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路、少受累,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舒适度。推动机关效能建设向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和基层窗口拓展,加强行政监察,强化效能督查,完善绩效评估,严格行政问责,加大治庸治懒治散治奢力度,确保政令畅通。
政风要清廉。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各项规定。反对官僚主义,当好人民公仆;反对自由主义,严守政治纪律;反对形式主义,坚持脚踏实地;反对党八股,改进文风会风;反对铺张浪费,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腐化堕落,管好自己不出事、管好家人不添乱、管好下属不掉队,弘扬新风正气,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各位代表,党的指引我们踏上新的历史征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全省人民,凝心聚力,开拓进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而努力奋斗。
共
3
页,当前第。
1
页
1
2
3
福建省教育厅工作报告篇五
为进一步推进全省教育系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省教育厅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以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积极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一年来,我厅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突出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方式,进一步深化了政府信息公开内容,提高了政府信息公开水平。为我省推进海西建设和福建跨越发展提供服务。截至20xx年12月,我厅信息公开专栏访问量69594次,主动公开政府信息452条,受理公众政府信息公开申请62件,均依法依规答复。
(一)公开教育发展规划及为民办实事项目。
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实行预公开制度,积极征求、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并反馈决策执行情况。建立重大决策程序化机制。
1.截止20xx年12月我厅主动公开了福建省教育系统中长期规划和专项规划及厅机关各处(部)室工作年度计划共16条。包括20xx年3月公开《福建省教育厅20xx年工作要点》基各处室年度工作要点,5月公开《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等。
2.我厅围绕省第九次党代会的部署,重点公开平潭海洋大学筹建情况,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基础教育、师资建设情况。
3.定期公开我省教育为民办实事项目完成情况,包括继续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特殊教育提升工程、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校车安全工程”、加快幼儿园发展、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提供作业本、加快原中央苏区县和财政特别困难老区县基础教育发展、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营养改善工程等。
(二)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公开工作。
进一步推进网上行政执法平台建设,梳理行政处罚办理流程,充实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政府网站服务人性化和实用性水平,并运用电子监察系统对权力运行实行全程监控,不断深化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截止20xx年12月,网上执法平台发布105条行政职权信息和行政处罚办理流程,网上审批受理426件,办结328件,正在办理78件,预审核状态17件,退件3件。
(三)进一步提高财政性、社会公共资金、国有资产信息透明度。
今年2月15日在省教育厅网站上向社会公开《福建省教育厅20xx年部门预算》。同时,按照财政部门界定的口径和范围,做好“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的统计、相关数据的衔接等基础性工作和经费公开的前期准备工作。今年重点公开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财政信息还包括科研项目计划安排和专项资金下达、国家助学政策和专项资金支出、高等职业学校教学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专项安排和资金下达、闽江学者奖励计划等。截止20xx年12月公开政府采购信息16条,包括本厅、有关市、县(区)教育局、学校、厅属单位的重大项目招标公告、中标公告、流标公告等及更改事项、采购信息等。
(四)加大公共信息公开力度。
我厅门户网站设置了政务动态和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公开各类教育相关信息,并及时更新,确保社会和群众及时了解相关情况。继续加大对人(人事及招考信息)、财(财政信息)、物(重点项目、政府采购)等群众重点关注的信息公开力度。信息公开电子监察系统省教育厅网站节点建成,接入全省电子监察系统。
对本厅职工普遍关心的事项定期对内公开,包括:因公出国(境)费、每月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每季度机关水电消耗情况、每季度机关办公耗材采购费及办公用品领取登记表、每季度机关会议费和公务接待费及人员招录、人事任免、每周工作计划及本厅工作人员普遍关心的其他事项。
(五)有序推动厅直属事业单位、学校信息公开。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xx-20xx学年度高校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教办厅函〔20xx〕67号),我厅作出安排部署,要求各高等院校结合本校工作实际,认真做好信息公开年度报告的编制和报送工作。通知要求高校在学校网站首页或信息公开专栏向社会公布年度报告,并报送至教育厅备案。20xx年11月,我厅对高校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工作情况进行了督查。依此为契机,促进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的进步。目前我省大部分高校制定了本校信息公开(校务公开)的相关制度或实施细则,成立了校务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指定专人负责具体工作,组成校务信息公开监督小组定期检查整改。校务信息公开不仅要结果公开,也要过程公开,实现公开内容由少数重点向全面铺开拓展,由部分公开向全面公开的转变。
(六)完善信息公开平台,拓展信息公开渠道。
20xx年,福建省教育厅按照政府网站绩效考核要求,加强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完善网站功能模块,推进和落实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工作。20xx年第12期《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发布中国省级教育门户网站排行榜,福建省教育厅门户网站排名第一,alexa全球综合排名56851名。我厅进一步认真落实省数字办《20xx年数字福建工作要点》和省政府办公厅《20xx年福建省政府网站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制定下发了《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xx年度省教育厅网站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成立20xx年省教育厅网站绩效考核工作小组,对门户网站内容保障机制和绩效考核做出全面部署,有效推动门户网站建设上新水平。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一)本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数量。
至20xx年12月31日,共主动公开各类信息452条。其中机构设置信息2条,占0.4%;规范性文件信息4条,占0.8%;规划计划类信息16条,3.5%;统计数据2条,占0.4%;财政资金信息1条,占0.2%;人事和培训信息113条,占25%;政府采购信息16条,占3.5%;应急管理信息2条,占0.4%,其他主动公开信息296条,占65%。除教育系统内部具体工作安排、材料报送等不涉及公共服务的文件不公开外,其余涉及公共服务类信息经保密审查后全部主动公开,并抄送省图书馆和省档案馆。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主要类别情况。
主要类别:机构设置、政策文件、发展规划与计划、统计数据、财政资金、工作动态、人事信息、办事指南、收费规定、应急管理、政府采购等。
(三)信息公开的形式。
通过教育厅门户网站厅办公楼一层专用触摸屏和led滚动屏幕、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省图书馆和省档案馆查阅场所等形式公开政府信息。目前,通过专栏网页全文公开20xx年各类信息452条,20xx年到20xx年累计公开各类信息共2297条;专栏页面访问量本年度达69594次;20xx年向省图书馆、档案馆送交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368条,20xx年到20xx年累计送交信息1676条。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办理情况。
20xx年,全年共受理依申请公开62件,59件通过网上申请,3件通过信函申请。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中小学入学、学籍管理、高考成绩、学位认定、教师招考、教师职称评审、索要教育统计数据等。截止20xx年12月31日已答复62件,12件同意公开,并通过邮寄文件、资料或网上直接答复等形式,基本在规定的期限内完结办理。6件属部分同意公开,42件属于“非政府信息、政府信息不存在、非本机关政府信息”,非本机关政府信息的申请均为申请指明申请方向。
四、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目前我厅尚未对政府信息公开进行收费。
五、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目前,我厅未出现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六、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情况。
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监督下,在全厅干部职工共同努力下,我厅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日益规范。但是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一是政府信息公开服务性方面亟待增强。二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力量与任务存在矛盾,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不足。三是对政府信息公开和保密工作的认识仍需不断巩固提高。
针对以上情况,我厅下阶段将采取以下措施改进:一是健全网站建设,建立起网站运行机制和管理规范。制定政府信息资源采集、处理、发布实施标准,规范流程,保证门户网站各政务栏目和模块的正常运行和网站公开信息的权威性、准确性、一致性和时效性。二是对社会群众的政府信息公开服务要求逐步建立业务处室负责制,落实到单位、处室和责任人,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运用行政措施,明确各相关单位的“责、权、利”。三是除充实承担该项工作的干部队伍外也从技术手段上不断升级,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弥补人员不足的硬伤。四是从技术、管理和组织等方面构建全方位的信息安全防范体系,一方面提高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水平,提高信息保密技术,防止信息泄密。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单位内部信息公开培训和宣传,不断深化干部员工对信息公开和公开前保密审查的认识。五要注重结合,把政务公开与党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校务公开等有机结合起来,探索联动办法,形成工作合力,增强公开效果。要把推行政务公开工作与转变机关作风、落实创先争优精神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真抓实干,不断推动政务公开工作的深入开展。
七、需要说明的事项与附表。
(一)主动公开情况说明。
主动公开只统计信息公开目录数据,仅限于本机关名义公布的信息,不含直属单位和学校名义公布的信息。
(二)依申请公开情况说明。
我厅受理依申请公开总数主要统计网上申请数和信函申请数,部分公民通过向业务处室当面或电话咨询获得所需信息,这部分数据不做记录也不做统计。
福建省教育厅工作报告篇六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西二环北路58号,成立于1950年10月。下面本站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福建省高级法院。
一起看一下吧!
各位代表:
20xx年的主要工作。
20xx年,省法院在省委领导、省人大监督和最高人民法院指导下,深入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对福建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省委九届十四次、十五次全会精神和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决议,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坚持司法工作目标主线,依法忠实履职,加强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深化司法改革,推进过硬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全省法院受理各类案件778737件,办结636922件,比20xx年上升26.47%和18.40%;其中,省法院受理10159件,办结7724件,上升46.30%和34.26%。
一、依法履职、服务大局,为加快建设新福建提供司法保障。
全省法院办结刑事案件54400件、判处罪犯61468人,民商事案件369968件、标的总额1613.22亿元,行政案件6787件、非诉行政案件21158件、国家赔偿案件123件,执行案件150788件、标的总额124.21亿元,申诉和申请再审案件5196件,减刑、假释案件28502件。
着力惩治犯罪、维护稳定。加大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的打击力度,审结黑恶势力、邪教组织犯罪和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等案件50297件,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审结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案件3118件,依法挽回经济损失2.60亿元。充分发挥法治在反腐败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贪污贿赂等犯罪的打击力度,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985件。坚持宽严相济,依法判处各类犯罪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直至死刑4928人,判处缓刑、管制等非监禁刑19556人,宣告30名被告人无罪。落实综合治理措施,严惩信息网络犯罪,参与禁毒斗争和扫黄打非、食品药品安全整治等专项行动。审结拐卖妇女儿童、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335件,加大力度惩治校园犯罪。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工作,配合开展社区矫正等,推进平安福建建设。
依法审理经济领域各类案件。密切关注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纠纷和利益诉求,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全省法院审结。
合同。
纠纷案件253155件、标的总额1531.79亿元,上升20.78%和63.79%。着力保障我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出台司法指导意见,依法审理涉及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和企业兼并重组、股权转让等案件。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审结案件3769件,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鉴于金融借款、民间借贷等纠纷案件大幅增多,省法院加强指导,各级法院通过设立金融审判庭或合议庭、完善工作机制等,加大审判执行力度,共审结金融借款、民间借贷案件125549件、标的总额1070.5亿元,上升42.44%和82.88%,依法保障金融安全和人民利益。
强化涉台、生态和涉外、涉港澳、海事海商审判职能。围绕我省发展优势,拓展司法服务保障功能。加强涉台司法工作,办结涉台案件2262件、两岸司法互助案件3788件,与高校共建中国台湾地区法律查明研究平台,第二次入台成功举办第七届海峡两岸司法实务研讨会。着力保障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完善生态司法“九项机制”,审结生态环境案件3014件。去年11月第一次全国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会议在我省召开。最高人民法院在我院设立全国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实务研究基地,龙岩中院、漳州中院被确定为全国法院首批环境资源司法实践基地,南平法院注重加强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工作。顺应自贸区建设需求,专门设立自贸区法庭、审判庭,跟进司法服务保障。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加强涉外、涉港澳、涉侨、海事海商和铁路运输案件审判工作,审结案件8915件,开展《“一带一路”司法保障问题研究》审判理论重大课题调研。福州、平潭法院加强对平潭开放开发和福州新区建设的服务保障,厦门中院、厦门海事法院支持促进国际商事调解与仲裁,推动营商环境法治化。
切实以司法手段保障民生。加强对就业、教育、社保、养老、医疗、住房等基本民生的司法保障,加大对涉民生犯罪的打击力度,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全省法院审结婚姻家庭、抚养继承案件42208件,审结权属、侵权纠纷案件74605件,判决赔偿总额25.98亿元。注重依法化解劳动争议、劳动报酬等纠纷,审结案件16006件,上升11.25%。着力保障城市建设与农村发展,审结房地产纠纷和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等案件17357件,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司法支持和法律服务。探索推行未成年人案件与家事纠纷专业化审判,全省有36个法院设立家事法庭或家事审判庭,三明法院推进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试点。制定实施反家暴行动计划,推广莆田法院反家暴联动机制。坚持寓教于审,判处未成年犯2134人,做好轻罪记录封存、帮助复学就业等工作。加强司法拥军和“结对共建”,审结涉军案件167件。
加大力度化解行政争议。去年,行政案件受案增幅较大,共受理8352件,上升56.29%。各级法院认真贯彻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依法审结涉及土地资源、城建拆迁、治安管理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4158件,占全部行政案件的61.26%。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加强行政案件协调和非诉行政案件审查执行工作。深化依法行政与公正司法良性互动,完善交流沟通、化解争议等机制,健全行政审判白皮书、司法建议等制度。泉州中院通过听取专家意见促进行政争议解决。依法审理国家赔偿案件,对赔偿请求人决定赔偿1018.38万元。
二、深化司法改革,完善审判权运行机制,确保司法公正。
启动实施司法改革试点工作。制定福建法院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及配套方案,实行清单式项目化推进。去年9月正式启动司法改革试点工作,福州、厦门、南平市中级法院和所辖6个基层法院先行试点。按照法官员额比例,开展首次法官入额考试考核。推进法官职务等级套改,做好与单独职务序列配套的薪酬制度、省以下法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等改革的准备工作。
深化司法责任制改革。出台司法责任制、专业法官会议等工作意见,修订审判委员会工作规则,明晰审判权限与责任,加强法官履职保障。全省人民法庭全面推行办案责任制改革,各试点法院探索建立审判团队,省法院机关从去年9月起全面推行合议庭办案责任制改革试点。全省法院院长、庭长直接主审案件211848件。改革法律文书签署签发机制,促进审判责任落实。
全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从去年5月1日起,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实行立案登记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至去年底,全省法院当场登记立案330412件,当场立案率为98.53%。从去年10月起,在全省范围推行“跨域”立案服务,方便当事人对省内异地法院管辖的案件就近选择中级、基层法院或人民法庭进行起诉。
推进行政案件管辖机制改革。从去年9月21日起,在全省范围对部分行政案件实行跨行政区域管辖,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行政案件管辖制度,保障依法公正审判。
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加大调解力度,以诉讼调解、行政协调、执行和解等方式办结案件173537件。出台全面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的意见,推进大调解体系建设。厦门中院、莆田中院被确定为全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示范法院。省法院与13个部门和行业深化诉调对接机制,龙岩、宁德法院深入开展“无访”“无讼”建设,促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
推进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作为全国10个改革试点省份之一,确定在5个法院开展试点,对人民陪审员参审和选任、退出、履职保障等进行改革。全省7086名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96575件,一审普通程序案件陪审率达90.25%。
推进涉诉信访法治化改革。实行诉访分离,完善刑事、民事、行政申诉案件的受理范围、办理程序等。制定《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工作实施细则》,促进规范涉诉信访秩序。推进律师代理申诉试点工作。去年,全省法院办理群众来信来访30542件。
完善公正高效审判机制。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贯彻证据裁判规则,严把案件事实关、证据关、法律关。出台刑事一审、二审和简易程序庭审指引等,有效发挥庭审功能。完善繁简分流制度,全省法院一审案件适用简易程序的占69.95%,全省各基层法院审结民事小额诉讼案件15151件,福州、厦门18个试点法院适用刑事速裁程序审结案件2459件。完善审判管理制度,健全案件质量评估体系,促进公正高效均衡结案。去年,各类案件法定审限内结案率为98.89%,一审后当事人服判息诉的占90.01%,二审后达到98.49%。
三、规范司法行为,加快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
抓好司法规范化建设。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严格执行三大诉讼法及司法解释,统一法律适用标准,规范诉讼流程,严格公正司法。去年7月,省人大会听取和审议省法院关于规范司法行为工作专项报告。抓好省人大会审议意见的落实,在全省法院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改,确保司法权规范行使。规范法官与律师关系,尊重和保障律师依法履职。着力以信息化推进规范化,加快信息技术在审判执行、司法管理、基层基础等方面的融合应用。我省法院信息化工作受到最高人民法院充分肯定。
加强审判监督指导。推进刑事案件量刑规范化,完善案件质量评查和案例指导制度。全省法院有31个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完善二审、再审工作机制,加强审级监督,完善防范冤假错案机制。全省法院审结一审案件393095件,二审案件36873件;审结再审案件1187件,其中检察机关抗诉再审案件113件。集中清理久押不决案件。依法稳妥审结一批特赦案件。加强重大复杂案件审判工作,依法再审黄兴、林立峰、陈夏影绑架案,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加强对下级法院的指导,全省基层法院办结案件546371件,占全省法院办结数的85.78%,其中208个人民法庭办结案件129633件。
完善司法公开机制。健全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公开平台,以公开促规范、保公正。运用政务网、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公开诉讼指南、案件流程等34类司法信息。推行庭审同步录音录像,建成高清科技法庭450个、看守所远程视频讯问室47个,做到每庭必录、网上可看庭。规范完善裁判文书上网查询等系统,公布裁判文书336426份。推进执行信息公开,完善短信自动告知、公开查询等功能,为当事人推送执行案件节点信息219万余条,实现全程留痕。
创新完善诉讼服务。依托信息化手段优化便民服务,建成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12368诉讼服务热线,我省法院“三位一体”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受到最高人民法院表彰。加强人民法庭和巡回审判点、法官工作室、便民服务站建设,完善网上立案调解、信访管理信息平台和律师服务平台、诉讼智能辅助等。泉州法院“跨域·连锁·直通”式诉讼服务平台和闽侯法院itc司法自助服务终端、建瓯法院“p2p”点对点多元协作立案机制等,受到群众欢迎。出台《福建法院国家司法救助实施细则》,为经济困难当事人缓减免交诉讼费3585.44万元,对1457名刑事被害人、申请执行人和涉诉信访人提供司法救助2946.7万元。
加强和规范执行工作。加快执行信息化升级应用,全省法院网上查询、冻结银行存款110.7亿元,查询房产、土地、矿产、车辆等40.51万件次,扩大网络司法拍卖,成交标的1799件、金额39.49亿元。深化反规避执行、反干预执行、反消极执行专项活动,依法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有64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完善执行联动威慑机制,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244150人,督促37949人自动履行义务。漳州法院开展“案件执行年”活动,三明法院完善对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机制,宁德法院将按揭贷款引入房产网络司法拍卖,促进执行工作创新和规范。
加大以案释法力度。落实普法责任制,建立典型案例与法院新闻发布制度,开展法院开放日、法制宣传月、送法进校园等活动。省法院编发典型案例选、司法品牌集等,全省法院组织主题开放日活动450多场、新闻发布会123场。加强对案件态势、纠纷成因等的分析研判,及时提出纠纷预警信息和司法意见建议。省法院发布《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白皮书》和《生态环境审判绿皮书》,厦门海事法院首次发布《海事审判白皮书》。
四、着力从严治院,严明作风纪律,提升队伍素质形象。
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按照中央、省委部署,扎实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着力抓班子、带队伍、促审判,推动在队伍素质、作风纪律和工作发展上见实效。坚持立根固本,深化党组中心组学习、周学习教育例会、月思想作风分析会和“集中学习月”等,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坚持问题导向,制定47项整改措施,开展“不严不实突出问题”集中专项整改,深化专项整治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六难三案”、“差错漏失拖”等,落细落小,正风肃纪。推进“比办案、比服务、比队伍、看实效”活动。省法院“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落实党组主体责任等工作,在全国法院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着力提高队伍素质和司法能力。深入开展“福建法官司法能力提升行动”,深化“四个人才工程”建设,推动队伍素质能力提升。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省法院举办新民事诉讼法、信息化工作能力、新闻舆论应对等各类培训班23期、培训11300多人次。推进高层次审判专门人才、法院智库建设,加快建设全省司法人才库。推行逐级遴选、双向挂职锻炼和岗位练兵、“传帮带”等,促进青年干警成长成才。加强审判理论研究,继续办好海西法官讲坛、青年法官论坛等,全面推进法院文化建设。
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学习贯彻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把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到实处。开展廉洁司法集中教育,加强典型案例剖析通报。制定防止干预过问案件“两个实施细则”,完善法院领导干部重要事项报告制度,健全大督察机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人民法院监督员、廉政监察员进行明察暗访,全年共开展大督察1200余场次,强化执纪问责。抓好最高人民法院司法巡查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推进全省法院第二轮司法巡查。加大纪律审查和反腐惩治力度,全省法院查处干警违纪违法案件25件25人。
继续创新推进法院党的建设。完善“1263”机关党建工作机制,创新“互联网+机关党建”。召开各中院、厦门海事法院党组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责评议会,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党建带“三建”,推进党员先锋岗和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职工之家、综治平安创建。省法院被评为全省第三轮首批“平安单位”。做好省法官协会、省女法官协会工作,开展福建法院建院65周年纪念活动。坚持典型引领,学习弘扬谷文昌、邹碧华精神和詹红荔、黄志丽先进事迹。全省法院208个集体、346名个人受省级以上表彰,黄志丽法官获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第八届文明行业创建竞赛活动。省法院等50个法院获评省级文明单位,4个法院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全省法院系统被评为全省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行业。
五、坚持党的领导,接受人大监督,加强和改进法院工作。
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坚持法院工作和重要事项向党委报告制度,加强贯彻执行党的政治纪律专项督查,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依法接受人大及其会监督,坚持大会报告和专项报告制度,认真落实人大决议和会审议意见,加强和改进法院工作。制定和落实《省人大代表建议、省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规范》《省“两会”联络工作规范》等,全省法院办复代表建议97件,其中省法院办复17件,并抓好代表意见建议的吸纳转化落实。完善定向结。
对联。
络、代表履职档案等制度,邀请代表旁听庭审、参与调解、见证执行、参加法院开放日等,并通过电子信箱、短信平台、手机报等,及时通报法院工作,真诚服务代表履职。去年11月,省法院首次召开代表监督支持法院工作履职成果座谈会。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密切联系,完善通报工作、联席会议、走访调研等机制,全省法院办复委员提案79件,其中省法院办复8件。畅通民意沟通渠道,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推进公正为民司法。
20xx年是全面完成“”规划的收官之年。全省法院广大干警忠诚履职、勤勉敬业,顺利完成各项审判任务,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法治福建建设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奉献。
各位代表,全省法院工作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各级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帮助。我代表全省法院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法院工作还存在不足和差距:一是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的新需求新挑战,化解矛盾纠纷、加强服务保障的司法能力水平仍需提高。二是有的案件审判质效不高、说理不透彻等问题仍然存在,司法便民利民、审判监督管理等需要加强,化解涉诉信访、执行难等需下力推进。三是有的干警缺乏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作风不正、裁判不公、办案不廉,甚至违纪违法、贪赃枉法,损害司法公信力。四是司法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各项试点工作需加大推进力度,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体制机制还有待健全。五是矛盾纠纷多发复杂,案件总量加速攀升,案多人少、法官超负荷办案等问题更加凸显,法院人才队伍、职业保障、基层基础等亟需改善。对此,我们将在各方面关心支持下,采取措施不断解决。
20xx年的主要任务。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是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的重要一年。全省法院要深入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对福建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和最高人民法院决策部署,牢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加强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继续深化司法改革,从严抓好队伍建设,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一)依法服务保障发展大局。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履行审判职能,妥善处理好涉及产业转型升级、金融借贷、新型城镇化等纠纷案件,依法化解各类矛盾和防范风险,加强对市场主体权益的司法保护,为推进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司法服务保障。围绕我省发展优势,创新推进涉台、生态、知识产权和涉外、涉港澳、海事海商等审判工作,为我省自贸区建设、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等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坚决打击严重刑事犯罪,严惩腐败犯罪,推进社会治理,建设平安福建、法治福建。
(二)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依法审理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案件,织密基本民生的司法保障网。加强对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司法服务保障,推进司法救助、挂钩帮扶等工作,着力满足贫困群众司法需求。完善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推广“跨域”立案服务等便民措施,充分发挥基层法院和人民法庭的优势作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集中开展涉诉信访和执行案件清积活动。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健全以案释法制度,推进实施“七五”普法。
(三)始终坚持严格公正司法。坚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严格规范司法行为,坚决防范冤假错案,加强审级监督、案例指导和审判管理,统一司法尺度。贯彻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深化依法行政与公正司法良性互动,做好向省人大会专项报告行政审判工作。加快三大公开平台优化升级,推进全流程网上办案、大数据中心建设等,构建案件信息标准体系,打造“阳光法院”“智慧法院”。推动构建法官和律师新型关系,共同维护司法公正。
(四)扎实深入推进司法改革。深化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推动法官员额制、司法责任制等改革取得更大成效。健全立案登记制,完善涉台、涉外、涉港澳、知识产权案件集中管辖和行政案件管辖机制。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加快庭审实质化改革。完善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推进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等。完善执行信息公开、财产查询、司法拍卖和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等制度。深化涉诉信访改革,推行律师代理申诉制度。继续推进人民陪审员制度、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家事审判、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等改革工作。总结提升司法改革创新成果,推进司法公信建设、司法品牌建设。
(五)从严从实抓好队伍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巩固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推动践行“三严三实”常态化、长效化。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加强法官教育培训,开展创新引领行动、典型领跑行动、公信提升行动,建设高素质法院人才队伍。持之以恒反“四风”、正党风、反腐败、倡清廉,严格执行《准则》《条例》,加强对司法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决查处干警违纪违法,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过硬法院队伍。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领导、省人大及其会监督下,认真落实本次大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忠诚履职,公正司法,扎实工作,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建设新福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共
3
页,当前第。
1
页
1
2
3
福建省教育厅工作报告篇七
的内容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福建省工作报告,欢迎阅读!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支持福建发展。多次就福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亲临福建考察指导,殷切希望我们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中央作出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国家各部位支持力度前所未有,福建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过去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级政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取得新成效。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24055.76亿元,增长9.9%;公共财政总收入3828亿元、增长11.6%,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362.29亿元、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449.48亿元,增长18.8%;外贸出口1134.6亿美元,增长6.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1.1亿美元,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22元,增长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50元,增长10.9%;城镇登记失业率3.47%;人口自然增长率7.5‰;年度节能减排任务预计可以完成。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及时出台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推动工业稳增长促转型、稳定内外贸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5.74%,企业直接融资1404.45亿元,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注重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六项提升工程”,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2.4%,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985亿元,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及重点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18公里、港口吞吐能力40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340万千瓦,电网电压提升至特高压等级。注重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合力布局建设大市场,搭建供需平台,促进闽货销售,积极发展消费金融和新型消费业态,信息消费增长19%,旅游总收入增长18.4%。
(二)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突出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培育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37家,预计产值超500亿元产业集群16个,其中千亿以上10个。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量突破万亿元,增长11.9%,建筑业总产值突破6600亿元、增长22.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3%,金融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6%。海洋生产总值增长13.6%,远洋渔业产值居全国第2位。突出抓创新、抓技改、抓转化,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2%,技改投资增长29.5%,“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居全国第7位。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推进“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示范工程,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高新技术企业14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8家,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6.5%。“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北斗位置服务平台、大数据产业重点园区等加快推进。第十二届“6·18”对接。
合同。
项目5273个、总投资1173亿元,“6·18”虚拟研究院和海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取得新成效。
(三)城乡统筹力度加大。全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5%,粮食总产量667万吨。实施千个现代农业重点项目,新增设施农业29.88万亩,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7.3%。428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预计年销售总收入增长13.8%,带动372万户农民增收,新登记农民合作社4000家。建立耕地保护激励机制,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新增耕地11.9万亩。41个县市区纳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加快发展,第四轮整村扶贫开发有序推进,“造福工程”改造危房5万户,农村263.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超过20万人实现减贫。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解决“人进城、建好城、管好城”问题。总结推广晋江城镇化经验,出台实施促进中小城市和城镇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不同层次不同主题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小城镇改革建设取得新进展。户口迁移政策进一步放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城镇化率提高到61.8%。市政设施“五千工程”完成年度任务,“点线面”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两违”综合治理成效明显。
(四)重点领域改革实现突破。十大领域44项年度重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省级政府行政权力清单、行政审批目录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公布运行,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加快建设。省级机关与所属企业及经营性资产、所办院校、干训机构脱钩工作基本完成。福建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牌运作。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起步早、力度大,新登记企业数增长71.1%。组建厦钨稀土集团,汽车、钢铁、船舶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取得突破。推出122个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实施ppp试点项目32个,民间投资增长23.3%,民营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7.2%。开展省级政府购买服务试点。我省成为国家医改试点省份,所有县(市)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有序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增长31.5%。
(五)开放型经济水平提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与东盟贸易额增长3.3%,对东盟投资增长93.7%。中央同意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实现“三个一”通关模式全覆盖,创新贸易方式,培育出口品牌,外贸出口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推进外商投资便利化,新增世界500强投资项目11个,新批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350个,其中亿美元以上项目47个、增长56.7%。省级权限的境外投资项目审批全部改为备案制,核准备案对外投资额增长3倍。“双延伸”政策范围扩大,利用港澳资金增长8.3%。侨务、外事工作在创新中拓展。闽台交流合作取得新成果,闽台贸易额124.4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1.9亿美元,中国台湾地区银行在闽设立分行实现零的突破,经福建口岸进出的两岸人员达261万人次,第六届海峡论坛成功举办。平潭综合实验区封关运作,国务院赋予的28项优惠政策全面实施,对台小额交易市场开业,中国台湾创业园投入运营。
(六)生态建设持续推进。以建设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契机,持续加大生态省建设力度,地表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首位。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实施重点减排工程,深化重点工业污染源综合治理。加强主要江河源头和重要水源涵养区保护,深化重点工业污染源综合治理。加强主要江河源头和重要水源涵养区保护,深化“六江两溪”水环境综合整治,实行流域保护“河长制”,12条主要河流水域功能达标率为98.1%。全年植树造林163.9万亩,其中“四绿”工程完成68.8万亩。以小流域、坡耕地、崩岗为重点,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疗了256万亩。
(七)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新增城镇就业66.1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2.4万人。城乡居民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转移衔接,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增加到2053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省定最低标准提高到70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20元以上,医疗救助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惠及88.61万人,农村低保省定标准提高到家庭年人均收入2100元。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12.86万套、基本建成12.13万套,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新增中小学学位7.3万个,新增公办幼儿园108所、学位3.3万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9.8%,建设省级高职示范专业52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5个。新增医疗机构床位8630张,薄弱学科建设得到加强,“单独两孩”政策审批发证30119本。文化惠民工程有效实施,6部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丝海梦寻》展演获得成功。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第xx届省运动会成功举办,我省运动员创造了历届亚运会的最好成绩。妇女儿童和老龄工作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和慈善事业取得新进步。全面推行和谐征迁,强化信访积案化解和依法信访,开展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有效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援藏援疆援宁工作持续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双拥”工作持续深入,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
(八)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面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完成超标办公用房清理工作,“三公”经费支出下降32.5%,以省政府名义召开的会议减少8.8%、下发的文件减少3.14%。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全年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838件、省政协提案945件,办结率均为100%。全年提请省人大会审议地方性法规20件,制定省政府规章17件,全面清理现行的省政府规范性文件。政府与法院、工会互动联系机制不断完善。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办法,开展权力运行网上公开试点。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加大,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扎实推进。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省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各部门及驻闽机构、驻闽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关心支持福建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龙头企业不多,带动力不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二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融资难、融资贵、用工短缺等问题突出;三是水、大气、土壤等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四是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五是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领域还存在不少隐患;六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法治政府建设有待加快,一些工作人员存在精神懈怠、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更多内容请关注专题:20xx年福建两会。
二、扎实做好20xx年工作。
做好今年的工作,要正确理解中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研判,既要看到发展阶段转换带来的新挑战,更要看到新常态孕育的新机遇,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把关于建设新福建的要求贯穿于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紧紧抓住我省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和内在潜力,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确保“”圆满收官,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为实现福建发展新目标迈出更大步伐。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支持福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省委九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部署,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突出创新驱动,做大产业龙头,加强民生保障,力求好中求快,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9%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左右;外贸出口增长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增长9.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节能减排任务。
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落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行动计划。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实行“一月一协调,一季一督查”,分级管理、分类推进,实现“”规划项目全部开工,一批“十三五”规划项目提前实施,今年安排省重点项目490个、完成年度投资3500亿元。加强项目策划储备和动态管理,深化“三维”项目对接。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努力打造阳光工程、优质工程。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城乡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快推进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开通合福、赣龙铁路,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1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加快新一轮机场建设,建成三明沙县机场。完善“两集两散两液”布局,新增港口吞吐能力20xx万吨。抓好能源项目建设,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00万千瓦以上。加快推进一批重大水利项目。
加强要素支撑保障。落实项目用地、用林、用海、减排总量、火工油品。建立政银企对接长效机制,争取各银行总行加大信贷规模倾斜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积极拓展债券融资。鼓励保险公司通过投资企业股权、基金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积极推广运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进和谐征迁,努力变安置为安居。
(二)促进产业创新转型做大做强。
推动工业扩量提质。实施促进工业创新转型稳定增长、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加快发展等政策,加强工业运行定向调控。把“两化”融合作为打造升级版产业的重要抓手,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重点抓好500个项目。深入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和引进力度,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抓好产业链建设工程。大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推进“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加强新能源车汽车开发和推广应用,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朝阳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鼓励商业模式创新,推广“手拉手”活动,拓展闽货品牌分销渠道。
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深化“数字福建”建设,出台系统措施扶持互联网经济发展,加快在若干领域取得突破:一是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引进培育一批骨干企业,打造闽货网上专业市场、行业垂直电商平台,支持电商企业向农村延伸业务,促进快递等配套产业发展。二是扶持发展物联网产业,加快在交通、环保、安全、旅游、市政等重点领域的推广应用。三是支持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推动持牌金融机构及社会经济组织发展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和众筹平台。四是推进发展面向市场的云计算、大数据和信息安全服务,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信息消费,建设智慧城市。
促进服务业大发展。深入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示范区建设,加快落实鼓励类服务用电、用水与工业同价,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试点范围,深化产业融资,细化专业分工,推广应用“正统网”,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水平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进金融、物流、商务服务、服务外包等与实体经济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着力把金融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性产业,支持在闽金融机构发展,推动设立民营银行,力争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积极稳妥发展财务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和融资租赁公司,切实防范金融危险。生活性服务业重点拓展旅游、商贸、养老健康家政、教育文体、物业服务等产业。特别要着力发展旅游业,积极引进旅游产业龙头,实施景区提升和旅游线路整合工程,推进旅游“全域化”,打响“清新福建”品牌。
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大力培育海洋优势产业,促进海洋工程装备、邮轮游艇、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强渔港建设,加快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建设一批远洋渔业生产,冷藏和精深加工基地。推进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平潭海岛研究中心建设,提升海洋科技支撑能力。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推动实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支持以企业为主承担重大科技专项等创新项目,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合理配置科技项目资金,重点支持公共科技活动,加快建设提升工程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发挥“6·18”虚拟研究院等平台作用,完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有效促进技术成果对接和产业化。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各类标准制修订,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深化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完善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实施专利运用行动计划,推进国家专利审查协作福建分中心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三)加强特色现代农业建设。
强化粮食安全保障。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规模化粮食生产者扶持力度。继续抓好粮食产能区和150个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建设,加大超级稻、再生稻推广力度。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抛荒山垅田复垦改造。加快大型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支持规模化粮油生产流通企业发展,搞好粮食产销衔接。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扶持农产品转化加工,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特色高优农业,引导园艺、畜牧、水产、林竹等向全产业链拓展,建设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集中区。出台差别化扶持政策,支持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提升“一区两园”建设水平,扶持一批投资上千万元的设施农业项目和上千亩的设施果蔬基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一批示范项目。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示范场建设,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示范场建设,支持“三品一标”认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大力实施种业创新和产业化工程,加强闽台种苗业合作,培育10家省级以上“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鼓励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以股份合作、托管、信托等多种方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发展家庭农场,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经营性服务组织,完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发展“三农”融资担保服务,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
(四)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更大进展。
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再取消和下放一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优化前置审批,规范中介服务行为,全面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加快公布政府部门责任清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行“三证合一”,实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制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加强以随机抽查为重点的日常监督检查。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加快资源配置市场化。稳步实施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等确权登记发证,加强流转、抵押等方面机制建设。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林权联户证分发到户和流转,探索建立林木收储中心。深化港口管理体制改革,集中力量打造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实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推进大用户直购电试点。深化天然气价格改革。启动实施省直部门信息中心、数据中心的整合。
深化财税和企业改革。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全口径预算,逐步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逐步减少财政对企业直接补助,通过设立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按照国家部署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加快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社会事业、特许经营等领域,继续向民间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推进国有企业整合重组,提高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推进社会事业综合改革。实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实现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覆盖,深化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鼓励组建医疗联合体,推动形成分级诊疗制度,全省医疗机构新增床位8400张以上。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设区市统筹,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8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标准提高到40元。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和配送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支持建设医疗园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稳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职教集团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
(五)深化全方位开放合作。
加快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坚持区内率先突破、区外积极跟进,强化试验功能。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贸易管理体制,营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放宽投资准入,构建对外投资促进体系。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突出对台特色,推动货物、服务和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建设两岸经济合作示范区。
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突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推进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力争突破一批带动力强的合作项目。办好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活动。进一步做好华侨特别是新生代华侨工作,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主线提升外事贡献率。拓展“双延伸”政策范围,提高闽港闽澳联合招商、开拓市场和服务业合作成效。
优化通关环境促进对外贸易。建设福建电子口岸公共平台,实施全省统一的“单一窗口”,推进两关两检通关一体化,让通关更便利、更快捷、更便宜。完善促进外贸发展政策,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培育一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推动重点出口基地转型升级,增创出口新优势。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资源进口,加快做大江阴整车进口基地。积极引进出口型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形成投资贸易相促进的新格局。
创新机制有效利用外资。推进外资企业设立、变更备案制试点,完善外资项目“四个一”工作机制和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提升“9·8”投洽会投资促进服务功能,加大对世界500强、全球行业龙头企业和细分市场领先企业的引资力度。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服,引导国际产业资本、投资基金参与我省企业并购重组。
(六)扎实推进以中小城市和城镇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行无门槛居住证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支持开发区、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推动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实施“百万农业转移人口素质培训工程”,提升进城人员就业创业能力。
优化城镇化规划布局。推进县(市)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推行“多规合一”,加强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编制,强化规划执行力。推进福州省会城市建设,加大厦漳泉同城化协调推进力度。更加注重中小城市和城镇发展,深化新型城镇化试点,抓好46个小城镇综合改革和15个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与周边乡镇连片融合发展。
加大宜居环境建设力度。延伸拓展“点线面”攻坚,提升城市“三边三节点”整治水平,实施新一轮“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加快接点连线,形成协同效应,完善长效机制。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传统村落保护,推进山体、水系保护修复。突出市政设施建设与管理,完成新一批“五千工程”。完善城市路网设施,加快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多措并举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深化“两违”综合治理,合理利用拆后土地。实施建筑业质量和队伍“双提升”行动,落实工程建设质量终身责任,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产城互动做强县域经济。加快实施“大城关”战略,坚持以产兴业、以城促产,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建设,优化园区布局,提升园区功能,完善扶持措施,培育产业发展的新载体。重点推进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县一园区”建设,做大“一县一业一品”,打造块状经济。
坚持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完善结对帮扶,深化山海协作,加快共建产业园区发展。持续实施“造福工程”,完成5万户20万人搬迁和危房改造任务。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等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研究制定加快边界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帮扶举措,深化扶贫小额信贷创新试点,加强智力和技能扶贫。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七)推动闽台融合发展。
以产业合作为抓手推动经济融合。实施闽台产业对接升级计划,推进产业合作搭桥试点,密切与岛内工商团体的联系,大力引进中国台湾百大企业、行业龙头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尽快落地。推进两岸产业对接集中区建设,支持台资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中国台湾青年来闽创业就业。支持在闽台资金融机构发展,推动设立闽台合资全牌照证券公司和两岸合资股权投资基金。
以广泛交流为基础推动文化融合。办好第七届海峡论坛。深化闽台乡镇对接,持续开展同名村联谊和宗亲交流。加快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加强祖地文化、宗教文化交流和青少年交流,开展万名中国台湾青少年来闽交流活动。深化闽台教育、卫生、科技、体育交流合作,打造两岸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的合作先行区。
以平潭开放开发为重点推动综合试验。用好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建设新兴产业区、高端服务区、宜居生活区,借鉴自由港经验,建设国际旅游岛。深化与中国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对接合作,推进两岸关检合作模式创新。推动两岸车辆互通。抓好城市开发建设,保护好自然生态和独特风貌,创造便利生活条件,吸引更多台胞参与平潭建设、落户平潭生活。
(八)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加大能源资源节约和减排力度。严格落实环保监管“一岗双责”,严控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精心呵护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对各地突出的环境问题,省长一季度一督查,环保厅一季度一通报。实施一批重点节能工程和减排项目,落实差别电价、以奖代补、区域限批等政策,合理控制煤电规模。健全落后产业退出机制。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鼓励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地,规范土地出让行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强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积极推广节水技术和产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抓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深入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出台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深化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强化畜禽养殖、石板材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加强城市内河整治,加快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采取项目限批、摘牌等措施督促开发区全面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完善大气污染监控和预警体系,推进“煤改气”等清洁能源替代,加强城市道路、工地、堆场等扬尘综合整治,全面淘汰20xx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启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试点,集中整治重污染工矿企业和重点污染区域,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强化环境风险预警和防控,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通过综合施策,努力让人民群众喝进嘴里的、吸进肺里的、吃进胃里的都更加洁净安全。
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建设和保护。划定生态功能红线。持续推进“四绿”工程,完成植树造林150万亩。严格控制过度开山种茶种果,建立水土流失治理长效机制。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持续治理“青山挂白”。实施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加大对流域上游地区、欠发达地区的补偿力度。完善生态林公益林补偿机制,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试点,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动实施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海洋、沙滩、湿地、无居民海岛生态保护。
(九)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
增强社会保障能力。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实施企业用工调剂和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人。继续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支持群众首套房、首改房等刚性住房需求,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12万套、基本建成7.5万套,推动住房保障逐步从实物保障为主转向建设和租赁补贴并举。加强社会救助和临时救助,提高城乡低保对象补助水平。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和残疾人事业,保障妇女和儿童合法权益。办好21件为民办实事项目。
提高教育文化发展水平。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面,新建改扩建100所公办幼儿园,基本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县市区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校际交流力度。实施人力资源素质提升工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好一批应用技术大学和技能型高职院校。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工科、医科、农林等紧缺人才培养规模。加强师德教育,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规范发展民办教育,扶持特殊教育,重视继续教育和老年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家训家风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作用。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艺创作,打造更多具有福建特色的文化精品。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做好第二轮志书和年鉴的编纂工作。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积极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做大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办好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重视发展老年体育,充分发挥老体协作用。
强化社会治理创新。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严格按照“线路图”和“七项机制”依法处理信访事项。深化“平安福建”建设,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三年行动”,继续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进一步打好“清剿火患”战役。持续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提升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社区建设,做好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认真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深化“双拥”共建,力争连续四届所有设区市均成为全国“双拥模范城”。支持驻闽部队和武警部队训练,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加强海防工作,推进军警民联防联管联建。注重平战结合,做好人防工作。进一步做好军转安置和优抚工作,促进军政军民团结。
各位代表!
人民政府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尽心尽力对人民负责,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源自法授,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推进科学民主决策。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高执法效能和水平。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着力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简化审批、创新服务、马上就办,破除“熟人经济”“吃拿卡要”等顽症。全面推行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严格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加快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依法加强市场监管,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支持创业、激励创新,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强化宗旨意识,践行“三严三实”,常怀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勤勉之心,坚持反对“四风”,坚持“四下基层”,多看看老百姓的口袋、饭碗和脸色。强化责任担当,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抓住机遇、用好政策,确保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强化效能建设,加大问责力度,整治“慵懒散拖”,认真解决“乱作为、不作为、慢作为”问题。强化廉政建设,使广大公务人员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不收不送”,廉洁从政。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光荣使命,奋斗创造美好未来。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全省人民,把握新机遇,建设新福建,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福建省教育厅工作报告篇八
六月十五号早上,我们怀着激动与期待的心情开始了我们为其十天的艺术考察。
d1、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它的开凿从北魏太和年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
石窟现存窟龛2100多个。大小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题记碑文约2870多块。造像以北魏(东魏、北齐)、隋、唐为主。龙门石窟最大造像为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历代雕刻匠师在雕刻过程中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融进了大量的现实生活,活生生表现了各种人物造像的`动人情景,真可谓是在雕刻艺术上将佛和人结合的伟大艺术。面对光秃的悬崖峭壁,雕刻师们雕出如此巍峨壮观又精工细致的群体佛像,这在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的条件下,确实令人叹为观止。龙门石窟造像,是历代劳动人民和艺术家无穷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d2洛阳博物馆。
d3永乐宫。
永乐宫壁画与敦煌壁画都可以纳入宗教壁画的大体系。它们的区别即:首先,敦煌壁画是寺窟壁画,永乐宫壁画是寺观壁画。后者较前者在作画的环境与幅面上更益于施展画工的才华。其次,敦煌壁画,特别是唐代以前的作品,还处于演变潮流的激荡之中,或多或少地保留了西域、印度甚至欧洲的一些画风。而永乐宫壁画则集历代壁画大成,特别是直接继承了唐代宗教壁画的人物造型开张、比例严谨、用笔细致、姿态生动、衣纹畅快、气势雄伟的大唐风格,具体说完全沿袭了以吴道子为代表的唐代正统派的绘画传统。因此,永乐宫壁画为我们进一步破译中国宗教人物画高峰时期的唐代壁画面貌提供了很好的摹本。它承前启后,震古铄今,继往开来。它不但独立于黄子久、王蒙、倪瓒、吴镇元四家文人山水画之外,成为独立的宗教人物画体系,而且是中国宗教壁画的最后终结。此后,随着宗教的衰落,中国宗教壁画也式微下去,人物画从神圣的寺观墙壁步入民间,进入卷轴,其雄伟的气魄也日渐消磨。
d4平遥古城。
平遥位于山西省中部,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相传这里是帝尧的封地,史称“古陶”。平遥古城是在西周宣王时期筑成抵御外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县城。古城占地2.25平方公里,共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道蚰蜒巷,是完整的古城墙、古街巷、古店铺、古庙宇、古民居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中轴明显,布局左右对称,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古城内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四合院民居有3797处,其中400余处保存完整,基本保持了明清时期的民居风貌,是中国明、清时期县城的活标本。平遥古城在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为“世界文化遗产”。
福建省教育厅工作报告篇九
通过几天紧张而有序地对福建的考察,看到了一个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科技发达、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福建省,厦门等地区正扬鞭策马,昂首飞奔,确实是深受教育,大开眼界,激人奋进。
一、先进的思维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福建厦门地区的人们都能眼睛盯在发展上,凡是有利于发展的就想,就闯,就干。他们想的是发展大计,讲的是发展速度,闯的是发展目标,干的是发展的事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尤其是那种工作上的现代管理,思想上的大解放,发展上的高速度,思维上的高层次,建设上的高起点,引导着他们向大流通、大产业、大效益、高起点方向发展。相比之下,我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扩大开放,加大投入,突击推进“三化”进程,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和发展民营经济三个重点是完全正确的,应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但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单位的思想还被小生产者的意识束缚,还被计划经济思维禁锢,还被传统观念所左右。一部分同志唯书不唯实,或小胜则骄,小富则满;或小挫则卑,小进则稳,主观唯心主义盛行。我们要把经济搞上去,关键在于洗刷唯心主义,克服陈旧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时不我待,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面灌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大力除旧破新,冲关撤卡,使全乡上下形成一个想发展、重发展、促发展的浓烈氛围。
二、完善的基础建设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所到之处的大小公路贯穿于大小城市之间,车辆如行云流水,通讯设施完备,多维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名符其实,快捷方便,所有的'经济开发区都是九通一平,这一切都为经济发展引来八方宾客,引来拨尖人才和高新技术。回首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确实是历史上发展最快,无论是公路还是通讯、电力等都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相比之下,我市的基础建设还存在起步慢、起点不高、构建不新、质量不好等方面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要高起点、高质量、大手笔、快速度搞好我市各项建设,为的经济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过硬的机关作风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量。
这次考察所接触的是厦门市有关人大机关,并听取了他们工作的汇报、经验与作法,总的体会是,人员精简高效,思想上开拓创新,真正做到了服务于民,服务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他们的实干意识强,服务意识浓,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事只干不争论,成败分是非,效益论英雄,干好再前进。那种服务求真,真抓实干,锲而不舍,追求卓越的精神风扑面而来。近几年来之所以能吹响“进百强,冠三湘”的伟大号角,就在于市委、市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一心一意想发展,一心一意闹经济,一心一意干大事。然而我们有一些干部中依然存在着想得多,干得少;议得多,落实得少的不良现象。要推动的发展就必须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扭转我们这种不良现象,大肆倡导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务实精神,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志在必得,奋勇争先的浓烈氛围。
福建省教育厅工作报告篇十
为进一步推进全省教育系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省教育厅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以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积极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一年来,我厅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突出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方式,进一步深化了政府信息公开内容,提高了政府信息公开水平。为我省推进海西建设和福建跨越发展提供服务。截至20xx年12月,我厅信息公开专栏访问量69594次,主动公开政府信息452条,受理公众政府信息公开申请62件,均依法依规答复。
(一)公开教育发展规划及为民办实事项目。
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实行预公开制度,积极征求、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并反馈决策执行情况。建立重大决策程序化机制。
1.截止20xx年12月我厅主动公开了福建省教育系统中长期规划和专项规划及厅机关各处(部)室工作年度计划共16条。包括20xx年3月公开《福建省教育厅20xx年工作要点》基各处室年度工作要点,5月公开《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等。
2.我厅围绕省第九次党代会的部署,重点公开平潭海洋大学筹建情况,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基础教育、师资建设情况。
3.定期公开我省教育为民办实事项目完成情况,包括继续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特殊教育提升工程、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校车安全工程”、加快幼儿园发展、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提供作业本、加快原中央苏区县和财政特别困难老区县基础教育发展、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营养改善工程等。
(二)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公开工作。
进一步推进网上行政执法平台建设,梳理行政处罚办理流程,充实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政府网站服务人性化和实用性水平,并运用电子监察系统对权力运行实行全程监控,不断深化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截止20xx年12月,网上执法平台发布105条行政职权信息和行政处罚办理流程,网上审批受理426件,办结328件,正在办理78件,预审核状态17件,退件3件。
(三)进一步提高财政性、社会公共资金、国有资产信息透明度。
今年2月15日在省教育厅网站上向社会公开《福建省教育厅20xx年部门预算》。同时,按照财政部门界定的口径和范围,做好“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的统计、相关数据的衔接等基础性工作和经费公开的前期准备工作。今年重点公开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财政信息还包括科研项目计划安排和专项资金下达、国家助学政策和专项资金支出、高等职业学校教学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专项安排和资金下达、闽江学者奖励计划等。截止20xx年12月公开政府采购信息16条,包括本厅、有关市、县(区)教育局、学校、厅属单位的重大项目招标公告、中标公告、流标公告等及更改事项、采购信息等。
(四)加大公共信息公开力度。
我厅门户网站设置了政务动态和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公开各类教育相关信息,并及时更新,确保社会和群众及时了解相关情况。继续加大对人(人事及招考信息)、财(财政信息)、物(重点项目、政府采购)等群众重点关注的信息公开力度。信息公开电子监察系统省教育厅网站节点建成,接入全省电子监察系统。
对本厅职工普遍关心的事项定期对内公开,包括:因公出国(境)费、每月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每季度机关水电消耗情况、每季度机关办公耗材采购费及办公用品领取登记表、每季度机关会议费和公务接待费及人员招录、人事任免、每周。
工作计划。
及本厅工作人员普遍关心的其他事项。
(五)有序推动厅直属事业单位、学校信息公开。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xx-20xx学年度高校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教办厅函〔20xx〕67号),我厅作出安排部署,要求各高等院校结合本校工作实际,认真做好信息公开年度报告的编制和报送工作。通知要求高校在学校网站首页或信息公开专栏向社会公布年度报告,并报送至教育厅备案。20xx年11月,我厅对高校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工作情况进行了督查。依此为契机,促进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的进步。目前我省大部分高校制定了本校信息公开(校务公开)的相关制度或实施细则,成立了校务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指定专人负责具体工作,组成校务信息公开监督小组定期检查整改。校务信息公开不仅要结果公开,也要过程公开,实现公开内容由少数重点向全面铺开拓展,由部分公开向全面公开的转变。
(六)完善信息公开平台,拓展信息公开渠道。
20xx年,福建省教育厅按照政府网站绩效考核要求,加强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完善网站功能模块,推进和落实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工作。20xx年第12期《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发布中国省级教育门户网站排行榜,福建省教育厅门户网站排名第一,alexa全球综合排名56851名。我厅进一步认真落实省数字办《20xx年数字福建工作要点》和省政府办公厅《20xx年福建省政府网站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制定下发了《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xx年度省教育厅网站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成立20xx年省教育厅网站绩效考核工作小组,对门户网站内容保障机制和绩效考核做出全面部署,有效推动门户网站建设上新水平。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一)本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数量。
至20xx年12月31日,共主动公开各类信息452条。其中机构设置信息2条,占0.4%;规范性文件信息4条,占0.8%;规划计划类信息16条,3.5%;统计数据2条,占0.4%;财政资金信息1条,占0.2%;人事和培训信息113条,占25%;政府采购信息16条,占3.5%;应急管理信息2条,占0.4%,其他主动公开信息296条,占65%。除教育系统内部具体工作安排、材料报送等不涉及公共服务的文件不公开外,其余涉及公共服务类信息经保密审查后全部主动公开,并抄送省图书馆和省档案馆。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主要类别情况。
主要类别:机构设置、政策文件、发展规划与计划、统计数据、财政资金、工作动态、人事信息、办事指南、收费规定、应急管理、政府采购等。
(三)信息公开的形式。
通过教育厅门户网站厅办公楼一层专用触摸屏和led滚动屏幕、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省图书馆和省档案馆查阅场所等形式公开政府信息。目前,通过专栏网页全文公开20xx年各类信息452条,20xx年到20xx年累计公开各类信息共2297条;专栏页面访问量本年度达69594次;20xx年向省图书馆、档案馆送交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368条,20xx年到20xx年累计送交信息1676条。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办理情况。
20xx年,全年共受理依申请公开62件,59件通过网上申请,3件通过信函申请。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中小学入学、学籍管理、高考成绩、学位认定、教师招考、教师职称评审、索要教育统计数据等。截止20xx年12月31日已答复62件,12件同意公开,并通过邮寄文件、资料或网上直接答复等形式,基本在规定的期限内完结办理。6件属部分同意公开,42件属于“非政府信息、政府信息不存在、非本机关政府信息”,非本机关政府信息的申请均为申请指明申请方向。
四、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目前我厅尚未对政府信息公开进行收费。
五、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目前,我厅未出现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六、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情况。
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监督下,在全厅干部职工共同努力下,我厅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日益规范。但是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一是政府信息公开服务性方面亟待增强。二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力量与任务存在矛盾,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不足。三是对政府信息公开和保密工作的认识仍需不断巩固提高。
针对以上情况,我厅下阶段将采取以下措施改进:一是健全网站建设,建立起网站运行机制和管理规范。制定政府信息资源采集、处理、发布实施标准,规范流程,保证门户网站各政务栏目和模块的正常运行和网站公开信息的权威性、准确性、一致性和时效性。二是对社会群众的政府信息公开服务要求逐步建立业务处室负责制,落实到单位、处室和责任人,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运用行政措施,明确各相关单位的“责、权、利”。三是除充实承担该项工作的干部队伍外也从技术手段上不断升级,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弥补人员不足的硬伤。四是从技术、管理和组织等方面构建全方位的信息安全防范体系,一方面提高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水平,提高信息保密技术,防止信息泄密。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单位内部信息公开培训和宣传,不断深化干部员工对信息公开和公开前保密审查的认识。五要注重结合,把政务公开与党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校务公开等有机结合起来,探索联动办法,形成工作合力,增强公开效果。要把推行政务公开工作与转变机关作风、落实创先争优精神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真抓实干,不断推动政务公开工作的深入开展。
七、需要说明的事项与附表。
(一)主动公开情况说明。
主动公开只统计信息公开目录数据,仅限于本机关名义公布的信息,不含直属单位和学校名义公布的信息。
(二)依申请公开情况说明。
我厅受理依申请公开总数主要统计网上申请数和信函申请数,部分公民通过向业务处室当面或电话咨询获得所需信息,这部分数据不做记录也不做统计。
共
3
页,当前第。
3
页
1
2
3
福建省教育厅工作报告篇十一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20xx年的主要工作。
20xx年,省法院在省委领导、省人大监督和最高人民法院指导下,认真贯彻党的xx大、xx届五中、六中全会,“七一”重要讲话和省委八届十次、十一次全会、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五次会议决议要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大力加强法院各项工作,提升队伍素质、审判质量和司法公信力,大干“”开局之年,为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提供了有力服务保障。全省法院受理各类案件492281件,办结475894件,比20xx年分别上升7.77%和8.35%,其中,省法院受理6448件,办结6036件。全省法院诉前调解各类纠纷23843件。
一、忠实履行审判职责,确保宪法法律实施。
积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的形势任务,公正司法,忠诚履责,为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严格执行刑事法律,惩治违法犯罪。全省法院审结刑事案件39000件,判处罪犯43365人,其中危害社会治安犯罪35472件,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2495件,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犯罪1033件,判决挽回直接经济损失7272.94万元。省法院审结刑事大要案683件。认真实施刑法及其修正案,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准确适用缓刑、禁止令、限制减刑等刑罚措施,既打击和震慑犯罪,又减少社会对抗。坚决严厉打击杀人、抢劫和黑恶势力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犯罪,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至死刑5012人。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被告人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适用非监禁刑12490人。贯彻刑事诉讼证据规则,加强被告人人权保障,确保刑事审判质量。办理减刑、假释案件26902件,促进罪犯改造自新。
有效实施民商法律,保护合法权益。全省法院审结民商事案件271688件,标的总额326.68亿元;省法院审结1195件,标的49.04亿元。认真实施。
合同。
法,审结买卖、借款等合同案件157415件,弘扬诚实信用,制裁违约失信。正确适用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审结各类权属、侵权案件68885件,厘清权利归属,维护合法权益。重视审理涉及公司、证券、保险、票据等纠纷案件,审结4685件,促进市场有序竞争和经济发展。依法正确审理婚姻家庭、继承纠纷案件,审结40703件。针对日益增多的疑难复杂和新类型纠纷案件,加强法律适用研究,完善民商审判机制,更加有效地化解纠纷、保护权益。
正确适用行政法律,促进依法行政。全省法院审结行政案件4363件;省法院审结99件。实施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妥善处理土地、城建等纠纷案件,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权益,监督和支持依法行政。完善化解行政争议新机制,确定在17个基层法院开展行政诉讼简易程序试点工作,推广行政审判白皮书制度,加强司法与行政良性互动。审查非诉行政案件10009件。认真执行国家赔偿法,依法纠错、依法赔偿,审结国家赔偿案件40件,决定赔偿213.64万元。
不断强化执行工作,维护法律权威。全省法院执结各类案件119837件,标的141.84亿元;省法院执结118件,标的4.1亿元。切实用好、用足现行法律规定的执行措施,加大对生效裁判的执行力度。开展反规避执行专项活动,加强执行联动与威慑,采取媒体曝光、悬赏举报、限制高消费等手段,遏制逃废债务行为,全省法院99.84%的有财产可供执行积案得到执结,17个基层法院被授予“无执行积案先进法院”。完善分段集约执行和执行告知、执行案件联系卡等制度,与省检察院联合开展民事执行活动法律监督试点工作,保证依法、公开、廉洁、文明执行。
二、大力加强能动司法,服务保障发展大局。
牢牢抓住《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的重大历史性机遇,认真贯彻省委决策部署和省人大决议精神,严格公正司法,能动服务大局。
紧密围绕海西《规划》加强执法办案工作。密切关注海西《规划》实施提出的司法需求,密切关注先行先试对司法工作的政策效应,加强专题调研与工作指导,把确保法律实施与服务保障大局统一起来。省法院制定出台了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提供司法服务保障、加强法律实施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15个指导性意见,推动工作落实。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和“三化”并举、“三群”联动、“三维”对接的部署,各地法院主动、靠前发挥审判职能,成立专门合议庭、巡回办案点等118个,及时化解涉及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等矛盾纠纷。加强案件审判效果与社会稳定风险“双评估”,排查防范矛盾纠纷6191起,提出司法建议1732条,主动服务发展大局。
积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司法保障。着力促进现代产业发展,审结涉及金融、股权和企业破产等纠纷案件64214件。注重化解中小微企业资金困难引发的矛盾纠纷,慎用法律强制措施,多做调解和解工作,既防范金融风险又帮扶企业发展,审结此类案件7358件。加强对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审结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和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2788件,建立福建知识产权审判技术咨询专家库,保护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审结涉外涉港澳案件5056件、海事海商案件531件,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促进对外开放提供服务保障。审结林业纠纷和环境保护等案件1609件,漳州、泉州、龙岩等地法院成立生态资源审判庭,服务生态省建设。
着力从司法领域保障和改善民生。稳妥处理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涉及的物价、信贷、房地产等矛盾纠纷,及时回应强制拆迁、醉驾入刑、婚姻财产处理等司法热点问题,推动民生优先落到实处。审结建设用地、房屋买卖、拆迁安置补偿等纠纷案件10306件,促进和谐征迁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审结劳动争议、社会保险等案件11020件,注重维护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权益。审结交通事故、医疗、工伤等人身损害赔偿案件41401件,判决赔偿总额达19.6亿元。加大力度惩治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审结案件177件。加强涉军维权工作,审结涉军案件340件。
依法促进闽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强化涉台审判,建立八项涉台司法工作机制,发挥台胞人民陪审员和台籍特邀调解员的作用,审结涉台案件3041件。加强对平潭开放开发的司法服务保障,平潭法院设立涉台案件审判庭,集中审理各类涉台案件,并积极服务组团项目建设。省法院成立涉台司法事务办公室,指导全省法院建立两岸司法互助案件三级网络,全年办理涉台司法互助案件2471件,总量大、增幅快、类型多,约占全国法院的40%。举办第三届海峡两岸司法实务研讨会,密切闽台司法交流,深化闽浙粤赣涉台司法事务合作。省法院在首届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司法高层论坛上介绍了涉台司法工作的做法和成效。
三、积极拓展司法功能,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坚持从源头抓起、从基层做起,强化职能作用,完善工作机制,举司法之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对重点领域的管理服务。认真落实平安综治措施,与检察、公安机关联合发布通告,敦促在逃人员投案自首,促进“清网”行动。加强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的司法关怀帮扶,参与做好缓管免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的社区矫正工作。坚持寓教于审、惩教结合,判处未成年犯2789人,对244人实行轻罪记录封存,帮助618名失足青少年复学、就业。审结利用网络实施的犯罪684件,促进信息网络健康发展。推进实施“xx普法”,通过公开审判、召开新闻发布会、法制宣传等,促进人人学法守法用法。省法院分别面向老干部老劳模、中小学生、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社区干部群众举行了4次专场开放日,并组织全省法院统一开展“12·4”公众开放日活动。
推动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完善全面、全程、全员调解机制,力促案结事了人和。全省一审民商事案件调解、撤诉率达66.37%,行政案件协调解决的达42.35%,执行案件当事人和解及自动履行率达66.44%。注重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的对接,建立调解组织名册和特邀调解员、调解志愿者网络资源库,福州、莆田等地法院设立了社区法官工作室、农村衔接工作站,推动建立矛盾纠纷多元解决机制。全省法院委托调解7764件,依法确认具有法律效力的人民调解协议13912件。
促进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立足于发挥司法职能,加强与省军区政治部和公安、林业、劳动保障、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等部门和组织的衔接互动,分别联合出台了关于涉军、涉林案件调解、交通巡回法庭、劳动争议处理、保护青少年和妇女儿童权益、涉侨维权工作等7个意见,发挥各方面的作用,促进纠纷解决与社会和谐。总结厦门法院“无讼”社区创建经验,在全省法院推广社区、校区、厂区、林区、景区、港区、海区等“无讼”建设,与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协力共建,促进“化讼”“少讼”乃至“无讼”。全省开展“无讼”建设试点228个,派驻社区法官748名,协助化解纠纷9114件。
不断夯实法院基层基础。向省人大会专题报告基层建设情况,认真贯彻落实审议意见,抓基层打基础,抓一线推全盘。坚持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开展“两访、四下、六进”活动,发挥基层法院和人民法庭的作用,把社会管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末梢。基层法院办案总量占全省法院的86.71%,全省202个人民法庭审结案件101141件。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投入基层,将中央新增政法专项编制全部安排给中院和基层法院,并选调101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充实基层,把中央、省级政法转移支付资金和“两庭”建设资金全部向基层倾斜,两项资金分别比增7.22%和105%。
四、认真践行司法为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主动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关切期待,深入推进司法改革和审判管理,切实为人民行使好司法权。
着力提高审判质量效率。加强审判监督和业务指导,完善申请再审审查和再审工作机制,通过审判质量反馈通报、案例指导、实务研究、文书评选等,正确适用法律,统一司法尺度。审结一审案件291360件,当事人服判不上诉的占92.31%,同比上升0.61个百分点,当事人申诉和申请再审案件减少33.52%;审结各类二审、再审案件23691件,其中检察机关抗诉案件208件。抓好均衡结案,集中清理长期未结诉讼案件,强化繁简分流,全年各类案件法定审限内结案率达98.22%,基层法院一审案件适用简易程序的占74.37%。健全专门审判管理机构,推进司法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运用,加强审判质效综合考评,深化“百万案件评查”活动,并与绩效管理相结合,提高司法政务、事务、警务管理工作水平。
下大气力化解涉诉信访难题。将去年5、6月份确定为涉诉信访“集中清积月”,强化领导包案、接访和督查问责,实行每日报告、每周通报和每月推进制度,紧盯目标、攻坚克难。通过全省法院艰苦努力,如期完成了中央政法委部署的为期两年的信访清积任务,化解了20xx年底前涉诉信访积案4666件,化解率为99.85%。遵循我省依法处理信访事项“路线图”,制定了信访终结工作实施细则,对裁判正确、程序公正的案件,做到依法终结、有序退出。贯彻最高法院涉诉信访“四个必须”、“五项制度”,省法院完善了理诉疏访等“十项制度”,建立源头化解、综合治理的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全省法院处理群众来信来访36242件次,同比下降21.12%,涉诉进京访“案访比”继续处于全国低位。
完善司法便民诉讼体系。加强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全省86个法院建成了标准化诉讼服务中心,省法院等14个法院被评为全国法院“立案信访窗口”先进集体。扩大立案、庭审、执行、听证、文书、审务公开,制定实施司法全程释明说理答疑的意见,建好法院网站,完善“12368”案件动态信息语音和短信服务系统,三明、宁德等地法院推行大巡回审判、车载法庭、远程立案等,使司法更加贴近和方便人民群众。做好人民陪审员增选和培训工作,在全省乡镇街道实现全覆盖,出台《福建省法院人民陪审员管理实施细则》,全省3037名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案件35542件,占一审普通程序结案数的47.13%。加大司法救助力度,为当事人减缓免交诉讼费1599.94万元,向1623名刑事被害人、特困申请执行人、涉诉信访人发放司法救助款1850.6万元。
深化司法改革和品牌创新。抓好落实司法改革各项任务,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全省法院通过量刑规范化方式审结刑事案件24917件,推广开展小额速裁试点,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执行联动机制、审判委员会制度等。结合各地实际推进探索创新,提升老典型老品牌,增创新经验新优势。福州法院注重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厦门法院深入推进“无讼”社区建设,厦门海事法院创建“无讼港区、海区”,漳州法院组织评选“十佳亮点工作”,泉州法院通过行政审判服务泉州“城市建设管理年”,三明法院引入推广168党建工作机制,莆田法院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南平法院大力培树、学习和宣传全国重大典型詹红荔,龙岩法院设立“调解超市”便民利民,宁德法院推出刑事案件法律释明告知机制,都取得明显成效。我省法院能动服务大局、涉台审判、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党建工作、廉政风险防控等多项工作被评为全国法院先进或在全国法院会议上交流经验,省委、省人大和最高法院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予以肯定和勉励。
五、着力抓党建带队伍,提升司法公信形象。
坚持抓党建、带队伍、促审判、树形象、创一流,培养造就高素质法院队伍,为公正廉洁为民司法提供组织保证。
切实加强法院文化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党的xx届六中全会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始终保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践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坚定自觉地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法院建设,继续办好海西法官讲坛、法院学术讨论会等,在龙岩古田建立“共和国法制摇篮”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举行全省法院第三届文艺汇演,丰富法院文体活动,为人民法院科学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障。
切实加强能力素质建设。以接受最高法院司法巡查为契机,加强法院领导班子建设,协助党委顺利完成市、县两级法院院长换届选配工作。实施人才兴院战略,制定《20xx-20xx年全省法院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启动法院领导人才、高层次审判专门人才、青年干警培养和基层法官能力提升“四个工程”,健全符合法院特点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加强司法能力建设,推进全员培训、主题轮训和岗位练兵,选派青年干警到信访部门、乡镇街道学习锻炼,开展案例教学、法官教法官、调解能手评选等,举办培训班77期6855人次,其中省法院培训16期1961人次,完成国家法官学院调训45期329人次。深化法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竞争性选拔干部和内部交流轮岗,推行法官逐级遴选和上下级法院双向挂职交流,加大关爱干警的力度,增强队伍活力。
切实加强司法廉洁建设。深化“好作风好绩效好形象”建设,下大气力治庸治懒治散治腐,弘扬司法文明。认真落实抓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集中警示教育,建立全省法院廉政短信平台,完善廉政例会,推行队伍思想作风月分析会制度,发挥廉政监督员、廉政监察员的作用,把从严治院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推进法院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出台了问责办法和加强执行监督、防止内部人员干扰办案等制度,对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18名法官实行任职回避。严格执行“四个一律”“五个严禁”“七条禁令”,严肃查办违法违纪案件,全年立案查处11起15人,同比分别下降35.29%和16.67%。
切实加强法院党的建设。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深入推进创先争优和“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领广大干警始终跟党走、一心为人民。集中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召开群众工作经验交流会,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基层群众1.9万人次,广接地气,服务群众。深化法院党建“三级联创”、“五联三创”,做到“支部建在庭上、先锋亮在岗上、党旗红在院上”。时代先锋、全国重大典型詹红荔心系失足少年,创新未成年人审判和延伸帮教工作,被誉为“爱民为民、情铸和谐”的好党员、好法官。中央政法委、最高法院和省委分别作出决定号召学习,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最高法院和省委联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詹红荔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团成员受到中央、最高法院和省委领导的会见,并在北京、宁夏、内蒙古等地举行19场报告会,引起了很大反响。省法院迅速组织全省法院掀起向詹红荔同志学习的热潮,开展争创党员先锋岗、评选百名基层法官办案标兵等活动,形成了比学赶超、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全省法院有298个集体、645名个人受到省级以上表彰。
六、坚持党的领导和人大监督,不断改进法院工作。
接受党的领导和人大监督,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贯彻实施宪法法律的必然要求。全省法院始终把法院工作置于党委领导之下,及时向党委报告工作,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在司法工作中得到落实。主动接受人大及其会监督,坚持大会报告和专项报告工作制度,落实好人大决议和会审议意见,抓好整改,推动工作。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后,省法院及时制定了代表建议办理方案和具体措施,并专门梳理汇总出7大项24条代表意见,召开交办会逐项分解落实。去年,省法院办复省人大代表建议13件、来信34件,全省法院办复各级人大代表建议140件、来信531件。认真贯彻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决议,组织动员全省法院和广大干警为实施海西《规划》而奋斗。按照省人大会的要求,配合做好执法检查工作。建立与人大代表定向联络制度,改进代表建议回复工作,邀请代表旁听庭审、参与调解、监督执行等,并通过专题座谈、走访代表、编发信息专刊等,使代表更好地了解、支持法院工作。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及时通报工作情况,加强日常沟通联络,办复政协委员提案70件,其中省法院办复省政协委员提案3件。各级法院积极接受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征求意见,改进工作。
各位代表,去年全省法院工作取得新的进展,这是各级党委领导、人大监督和政府、政协支持及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全省法院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与法律体系形成后的形势任务、党和人民的要求期望相比,法院工作还有不足和差距:有些案件审判质量和效率还不够高,审判监督管理工作还需加强,涉诉信访、执行难问题尚未根本解决,适应新形势的司法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办案人员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不够强,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办法不够多;有的干警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淡薄,不善于做群众工作,司法作风需要改进,个别人员司法不廉,损害了法院形象。当前,受案件数量持续增长和化解难度加大的影响,各级法院审判任务重、压力大,法官超负荷办案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矛盾纠纷成因复杂、涉及面广,需要切实加强源头前端工作,需要进一步树立和强化司法权威。我们将以更大的决心信心,正视问题和困难,采取有力措施,认真推进解决。
20xx年的主要任务。
今年是实施“”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我们将迎来党的。全省法院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xx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第九次党代会、省委九届二次全会,全国、全省政法工作会议和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精神,紧密围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以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迎接党的胜利召开为目标,以深化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为着力点,以建设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法院队伍为组织保证,全面推进法院各项工作,为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提供有力服务保障。
进一步抓好执法办案,服务发展大局。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大力加强能动司法,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和《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实施。加强对现代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等的服务保障,强化生态资源审判工作,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促进各地新增长区域发展。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促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强涉台涉外涉港澳和海事海商审判,依法保障对台先行先试,促进改革开放。
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维护和谐稳定。坚持宽严相济,惩治违法犯罪,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参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与关怀帮扶。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发挥调解在解决各类矛盾纠纷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构建大调解体系。强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密切与社会各方面的衔接互动,推进“无讼”建设。加强法制宣传和司法建议,促进依法治理。认真做好向省人大会专项报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进一步落实司法为民,维护公平正义。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审理好涉及教育、就业、医疗、社保、住房和涉农等案件,依法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多元化、综合性的司法便民利民体系,着力解决涉诉信访、执行难等问题。坚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确保法律正确实施,促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深化司法改革和审判管理,认真执行审级监督制度,扩大司法公开民主,提高审判质量效率。
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组织保证。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弘扬“福建精神”,坚定信念、恪尽职守。抓好法院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工程建设,提高司法能力和整体素质。强化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确保公正廉洁司法。加强法院党的建设,以詹红荔等先进典型为引领,推动创先争优取得新成效。
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推动法院发展。坚持固本强基,更加重视和关心基层,加强对基层工作的监督指导和支持服务。着力抓一审、抓源头,提高一次性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的成功率,发挥好基层法院和人民法庭的作用。加强司法保障工作,落实从优待警的各项措施,推进法院信息化建设,改善基层司法环境和条件,推动全省法院科学发展。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决心在省委领导、人大监督和政府支持、政协民主监督及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下,扎实工作,锐意进取,认真贯彻本次大会精神,不断开创法院工作新局面,为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胜利召开!
共
3
页,当前第。
3
页
1
2
3
福建省教育厅工作报告篇十二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开局良好。
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第一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级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按照省委七届七次、八次全会部署,齐心协力,克服困难,求真务实,统筹发展,经过全省人民共同奋斗,实现了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预计全年生产总值6053亿元,增长12.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99.10亿元,增长25.9%。外贸进出口总额475.50亿美元,增长34.6%,其中出口293.97亿美元,增长39.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按可比口径53.18亿美元,增长7.6%。财政总收入622.76亿元,可比增长18.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33.36亿元,可比增长2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5.96‰。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明确。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决策,是全省干部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共同实践的成果,统一大业的责任,再创辉煌的追求,在全省上下形成广泛共识,海内外反响热烈,产生了积极效应。各级各部门全面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认真落实推进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等重大举措,及时出台《关于发展壮大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等配套政策,着力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社会事业、对外开放、区域协作、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和谐社会等九大支撑体系。全省新一轮发展的基本构想、基本思路、基本态势、基本格局正在开始形成,发展的信心、发展的氛围、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突破风险、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呈现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
(二)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把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与福建实际相结合,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认真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正确处理保护耕地和发展经济的关系,撤销各类开发区196个,占总数的60%;核减规划面积84万亩,占开发区规划面积50%,盘活、收回闲置土地2.38万亩,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加大调整力度,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2个百分点。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5%。粮食呈现恢复性增长,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16.9万亩,总产量增加23.3万吨。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新增264家龙头企业,全省5426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联系带动农户455.3万户。工业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工业增加值增长15.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长27%。产业集聚取得新成效,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6.7%。新增18个中国名牌产品,全省已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6个、中国驰名商标25个。企业技术改造得到加强,220个工业结构调整项目进展顺利。“数字福建”建设继续推进,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工程步伐加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450.63亿元,增长13.3%;贷款余额4745.17亿元,增长17.3%,不良资产下降。旅游业发展加快,旅游品牌影响日益扩大,全省旅游总收入550.74亿元,增长42.2%。房地产、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等第三产业稳步发展。
(三)全力以赴战胜困难,确保生产生活正常有序。面对去年初禽流感在周边地区蔓延的威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按照“坚持八个始终、做到六个到位、实现两个确保”的要求,严防严控,全省没有出现禽流感疫情。面对持续严重干旱,积极应对,坚持科学、计划和节约用水,最大限度地缓解旱情。面对煤电油运紧张状况,精心组织,强化调度,力保经济平稳运行。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负荷管理系统建设,确保群众正常生活,基本保证企业正常用电。面对“艾利”强台风的正面袭击,周密部署,责任到位,按照“四个全、四个千万、四个确保、四个尽快”的要求,保证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在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我省干部群众上下一心、群策群力、顾全大局、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
(四)优化投资结构,重点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坚持以项目带动促进投资平稳增长,全省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资项目比上年增加1646个,在建总规模4256.79亿元,增长33%,其中新开工项目增加470个。能源、科教文卫、市政建设投资分别增长94.2%、18.8%和21.4%。民间投资增长35.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6.7%。重点建设取得新进展,103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07.38亿元。三福、漳龙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提前一年实现各设区市4小时内通达省会城市的目标。连城机场建成通航。赣龙铁路福建段基本建成。邵三、龙长高速公路建设全面推进。东南汽车多功能车、厦工集团易地搬迁、三钢炼钢挖潜改造、福建金纶石化涤纶短纤、福建电气硝子玻璃玻壳项目等建成投产。新电源点项目和电网建设步伐加快。泉州外走马埭、福清东壁岛、莆田澄峰、霞浦沙头等围垦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温福铁路、泉州船厂修船等项目开工建设。福建液化天然气总体项目、福建炼化一体化等一批重大项目获国家批准。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促成2656个项目成果与企业对接。
(五)扩大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率先实施由省级财政全额负担地方应承担出口退税的政策,有力推动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4.6%和23.2%。省属国有外贸企业改革顺利完成,市县属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新授予2385家企业外贸经营权。口岸“大通关”建设加快,通关效率明显提高,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反倾销取得新成效。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质量和水平继续提高。新批千万美元以上外商投资项目271个,合同外资占全省的51.4%。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取得新进展。闽台经贸、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利用台资和对台贸易稳步增长,农业合作成效明显,两岸海上试点直航和福建沿海与金、马、澎地区人员、货物直接往来继续推进。闽港澳合作领域和渠道不断拓宽。侨务、外事工作得到加强。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第六届中国(福州)海峡经贸交易会、首届福建商品交易会、第六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首届世界闽商大会、第四届福建同乡恳亲大会、首届国际友城大会及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福建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六)创新体制机制,各项改革稳步推进。“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农村工作经验在各地推广,全省共选派3767名机关干部到村任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全面展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粮食安全预警体系进一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全省87.7%的林改村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等改革顺利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已改制762家,改制面为61.9%。省级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体系初步建立。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规范了政府投资管理行为,确立了企业投资主体地位。集体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拓宽民营经济投资领域,民营企业在产业准入、财政金融支持和使用生产要素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召开纪念企业“松绑放权”二十周年大会,表彰重奖贡献突出的企业家。培育资本市场,新增5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继续推进,全省22个污水处理项目、14个垃圾处理项目实施产业化。完善地方经济与金融的互动双赢机制,优化各类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投入。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组建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福建新华发行集团、厦门广电集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部分省级机构的调整和改革基本到位。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始起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新成果。
(七)注重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两基”教育继续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加快。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51.5万平方米,完成年度目标103%。高校规模扩大,教育质量提高,重点建设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全面启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建成,福州地区大学新区、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福建农林大学合并迁建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新设三明学院、龙岩学院和厦门理工学院3所本科院校和15所高职高专院校。省内外普通高等院校在我省招生15.4万人,比上年增加4.9万人,高考录取率达70.56%,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科技攻关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一批新成果,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激励机制和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建立。表彰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杰出人民教师。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高,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部分项目建成使用。文化事业继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进一步繁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群众体育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成绩显著,我省运动员在第28届奥运会上取得1金2银1铜的历史最好成绩,在第12届残奥会上赢得4块金牌,在第5届全国农运会等赛事上创出佳绩。计划生育连续完成国家下达的人口计划指标,人口出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工业污染治理成果得到巩固,流域治理工作取得成效,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达62.9%,居全国首位。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推行土地整理和开发,连续5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人事、编制、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海防、人防、气象、防震减灾、测绘、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八)坚持一心为民,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175元,增加11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89元,增加355元。通过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实行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种粮免税、订单售粮直补、良种补贴等措施,全省农民直接受益25亿元。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全省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75.5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始试点。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水利“六千”工程完成年度计划105%,“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建成7500公里。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得到维护,以来被拖欠的征地补偿费2.6亿元全部偿付到位。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企业改制中侵害职工权益等问题得到及时纠正。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30.69亿元,超过当年清欠计划7.58亿元,清偿拖欠农民工工资6.64亿元,清欠比例99.8%。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推进,就业渠道扩大,新增就业5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5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7.5万人。全省成立劳务派遣公司74家,共派遣员工6.8万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93万人、270万人、285万人。城镇近20万人享受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山海协作和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大,实施开发性扶贫,积极扶持47个山海协作示范工程、88个重点骨干项目。继续实施“造福工程”,超额完成1.5万人的搬迁任务。继续治理餐桌污染,食品安全状况趋向良好。民政、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库区移民等工作取得新成效。为民办实事项目如期完成。
(九)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安定稳定。自觉接受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全年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574件、省政协提案660件。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联系,虚心听取各界人士的建议意见。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注重提高立法质量。“四五”普法扎实有效,公民法律意识增强。贯彻《行政许可法》,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取消一批不符合规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行政管理行为进一步规范。政务公开扎实推进,效能建设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进展。“平安福建”全面启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打防控一体化机制建设继续加强。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严肃查处各类安全责任事故,重特大安全事故比上年明显减少。广泛开展向“抢险救援勇士”郑忠华等先进典型学习活动,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双拥”和军警民共建活动,我省成为全国唯一的所有设区市都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的省份。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凝聚着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心血和汗水,与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帮助是分不开的。在此,我谨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付出辛勤劳动的全省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向为福建改革发展稳定作出积极贡献的中央各部门及驻闽机构、驻闽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关心与支持福建建设与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产业集群规模不够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具有国际影响的知名品牌还不多;电力结构不合理,煤电油运紧张的状况还没有根本好转;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剧,对部分产品出口造成较大影响;原材料、农资等价格涨幅较大,给部分企业和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很好形成,一些县乡财政紧张,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社会保障任务还很重;安全隐患仍然存在,社会治安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些部门行政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本位主义和消极腐败、铺张浪费现象依然存在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要认真对待,积极采取措施逐步解决。
二、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是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全面完成“十五”计划、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七届七次、八次全会的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推进改革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更好地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继续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着力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改善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5%,力争更快更好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外贸出口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按可比口径与上年基本持平;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4.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实现今年的目标和要求,我们要扎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竞争力。
加大支持“三农”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大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打牢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积极扶持重点产粮区,继续实施订单售粮直补政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保障粮食安全。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规模经营。调整畜牧、水产业结构,实现品种多样化、优质化。实施林业“三五”工程,调整林种结构,推动林业资源的精深加工。依托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产品品牌,加快大宗农产品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13亿元,继续实施农村水利建设“六千”工程;投资24亿元,完成“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5500公里;加强中心渔港等渔业设施建设。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扶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安排专项资金作为农技员津贴补助;搞好乡镇“三农”服务中心试点,建立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
推进海峡西岸制造业基地建设。围绕工业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导向,以产业集聚为着力点,以工业集中区为承载点,以骨干企业为支撑点,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产业的上下游延伸和分工协作,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精心培育、扶持壮大6—8个产值超500亿元、30个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电子信息产业要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推动冠捷、戴尔、华映光电等一批重点企业扩大显示器、计算机等龙头产品生产规模,促进福厦一线沿海地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机械装备业要加快福建戴-克轻型客车项目建设,开展闽台汽车行业及与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突出东南汽车、金龙客车、福耀汽车玻璃等品牌优势,建设海峡西岸汽车制造业基地;加快泉州、厦门、福州、福安等地修造船厂的建设和改造升级,推动造船业跨越式发展;加快厦门、龙岩、三明、漳州等地装载机、叉车、港口机械产业发展,扶持壮大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发展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石化产业要推进炼化一体化、厦门对二甲苯、东南电化聚氯乙烯等项目建设,发展湄洲湾两岸和海沧石化产业基地。充分发挥传统产业优势,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对轻纺、冶金、建材、林产等产业进行提升改造,壮大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集群。围绕闽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展,促进软件、光电、生物制药和环保等产业的技术开发,培育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继续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拓展营销联盟,提高闽货市场占有率。认真开展第一次经济普查。做好经济运行分析监测。加强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协调调度,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重视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制定海洋发展规划,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海洋经济布局,推动海陆经济互动和一体化发展。加快临海工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盐及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海水利用业等产业发展,逐步形成海岸带、海岛、近海、远洋多层次开发格局,不断提高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提升服务业整体素质。依托立体交通网络,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物流枢纽、园区和配送中心建设,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服务网络。发展连锁经营、中高级批发市场、电子商务等营销方式,提升传统商贸业。提高会展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促进金融、保险、电信、房地产、产权交易、会计、律师、咨询、拍卖等服务业以及各类中介组织健康发展。整合旅游资源,扩大品牌效应,加强区域合作,不断开发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扶持发展吸纳就业强、方便群众生活的服务业。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健全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机制,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开拓农村市场,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增强财政金融的服务功能。加大对产业集聚、结构调整的扶持力度,培植财政收入新增长点。严格依法治税,加强非税收入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保证发展的重点支出需要。加强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提高政府采购效率。进一步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和县乡财政体制。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健全政银企会商制度,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维护金融稳健运行。
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形成政策措施扶商、社会舆论亲商、科技创新强商、银企互动活商、办事环节利商、依法维权护商的发展氛围,为民营经济创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项目对接、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对外合作等服务体系,帮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障碍。推动民营企业向拥有品牌的龙头企业集聚,进入大企业生产体系,建立稳定的分工合作关系。促进民营企业加快制度和管理创新,通过参与国有企业改制、与外商合资合作、改制上市等多种形式,开展生产、技术、资本的联合、重组,扶持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引导民营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自觉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突出外向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着力拓展对外经贸。继续实行出口退税超基数部分由省统一负担的办法。加快整合口岸资源,提高通关效率。健全外贸出口预警机制,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做好入世后过渡期各项工作。壮大外贸经营主体,继续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出口,鼓励加工贸易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精心办好第二届中国福建商品交易会,用好国内外商品交易平台,大力开拓出口市场。推进厦门象屿保税区“区港联动”,努力建成国际物流中心。加快莆田进口木材检疫处理区和木材加工基地建设。引导各类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推进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严厉打击走私违法犯罪活动,规范外贸经营秩序。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从生产力规划布局、产业链延伸、企业增资扩产、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开发区功能、创新投资促进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扩大招商,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继续办好第九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第七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等一系列重大经贸活动,促进更多项目落地。
积极扩大闽台合作。以台商投资区为载体,推动电子信息、机械、石化、生物技术等产业对接。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为窗口,引进良种和先进技术,提升闽台农业合作水平。以“两门”、“两马”为通道,拓展闽台直接往来的深度和广度,扩大海上试点直航成果,促进两岸直接全面“三通”。以物流、旅游、金融为重点,发挥沿海的物流中转作用,开展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澎湖地区旅游,发展两岸金融关系,扩大服务业合作。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民俗文化等为纽带,吸引台湾民众来闽寻根谒祖、联谊交流、投资兴业,促进多领域的合作。
密切闽港澳侨经济联系。积极推进闽港合作八大平台建设和闽澳四项合作,扩大合作交流成果。闽港联手海外招商,利用各类会展活动向港澳推介项目,吸纳更多投资。拓展闽港转口、转运贸易。继续推动企业赴港融资。加强侨务工作,开拓新的侨力资源,切实维护侨益,引进侨资、侨智。做好外事工作,扩大对外交流。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福建重要出海口的优势,南承北接,西进东出,加强与两大三角洲及内陆省区的经济协作,进一步形成“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对外开放、服务全局”的基本态势。着力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积极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完善设施,强化功能,集聚要素。通过规划衔接、资源共享、项目实施和机制建设,推动城市联盟取得实质性进展。发挥福州省会城市的带动作用,凸显服务全省发展的带头效应;发挥厦门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凸显先行先试的辐射效应;发挥泉州侨乡工贸城市的先导作用,凸显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示范效应。发挥漳州、莆田、宁德三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承接、传导作用,促进沿海城市带的形成。发挥南平、三明、龙岩三市在拓展内陆腹地中的枢纽、通道作用,实现共同发展。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加快县域工业化步伐,推动小城镇健康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全面落实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将原省级财政周转金债权分类下放市、县。抓好对口省区帮扶工作。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扶持力度,推进山海协作示范工程、骨干项目建设。
(三)加强重点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有效增强发展的保障能力。
保持投资平稳增长。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注重后劲项目的储备和开发,提高重点项目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工业项目在重点项目总数中的比重。今年计划安排省重点项目343个、总投资4181亿元、年度投资43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63个、834亿元和118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76个、总投资1410亿元、年度投资2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14个、372亿元和119亿元,省预备重点项目163个、总投资2281亿元。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核准制,健全备案制,推进代建制和经评审的最低价中标办法试点。办好第三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让各类企业获取更多更好的项目和技术成果。
加快电力建设步伐。推进龙岩坑口、南埔、宁德电厂,嵩屿电厂二期等应急电源点建设,争取年底投产。抓紧福州可门、江阴电厂,后石电厂7号机组,华能三期,莆田、晋江、厦门燃气电厂,街面、洪口水电站,罗源、泉州电厂等电源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满足“十一五”期间电力需求。积极发展风电,做好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等新能源项目前期工作,形成多元化的电能供应体系。加快主干电网、县城电网改造,抓好一批500千伏和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和前期工作,在更大范围内优化电能配置。
建设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发展厦门湾、福州港、湄洲湾及三都澳港等大型深水港口,开发漳州古雷港区,抓好大中型泊位建设。加大重要港湾的协调与整合力度,统一港湾规划、岸线使用、航道管理,建设组合港,推进港口一体化。抓好内河疏浚,提高内河航运能力。实施“构筑快速通道,完善区域路网,改造既有线路,配套港口铁路”的总体规划,赣龙铁路投入运营,加快建设温福铁路,开工建设福厦铁路,推进厦深、龙厦、向莆等铁路前期工作。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实现全线通车。加快建设龙长、长乐机场一期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浦南、泉三高速公路,推进长乐机场二期高速公路、永安至武平、宁德至上饶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北起宁德、南至漳州的福建滨海通道(省道201线)建设。逐步完善省级干线路网布局,力争大部分县、市城区1小时左右通达高速公路。完善以福州、厦门国际机场为主,晋江、武夷山、连城等中小机场为辅的干、支线机场相结合的空港体系。
(四)强化科教创新,繁荣社会事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继续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形成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紧缺行业人才,建设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和高级技工队伍,稳定山区人才队伍。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健全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立人才储备中心。推进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站点建设,吸引海内外有志之士来闽创业。完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政府特殊津贴、政府顾问等各项制度,加强与院士、专家、学者的联系。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健全分配激励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关心爱护劳动模范,进一步形成学习劳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
积极促进科技进步。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现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认真编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加强产学研、农科教合作,促进科技基础条件共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使科技创新更好地融入产业集聚全过程。在关键应用技术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用,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技术中心,提高产业技术领域的科技原创能力。加强科普工作,传播科学知识。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农村教育,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巩固农村“两基”成果;省级以上投入1.5亿元,消除农村中小学校舍d级危房;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省33个县、市、区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重视学龄前教育。继续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省级投入1.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重点建设高校、重点学科,优化学科结构;抓好福州地区大学新区二期工程建设,确保新生如期入学;保持高考录取率7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8%。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民办教育,规范教育收费行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推进基础教育课改,保证整体办学质量。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基本建立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疫情监测报告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预防控制重大传染病的流行。省级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农村基层卫生、妇幼保健、疾病防控等项事业。各设区市基本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福州、厦门等城市建成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水平。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继续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增加6个试点县,逐步完善农村医疗设施和卫生服务。
着力推进文化建设。繁荣精品创作,努力提供更多健康向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加强艺术人才培养,扶持富有特色的地方戏剧。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壮大经营性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县乡村文化馆站和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抓好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福建大剧院、福建广播电视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一批历史文物、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基地。开展“扫黄打非”,净化文化市场。继续做好档案、地方志等工作。积极推动全民健身,开展老年体育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快筹建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做好第十三届省运会筹办工作,力争第十届全运会取得优异成绩。
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实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广泛开展“学英雄、见行动”和“爱祖国、爱福建”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建设管理有序、充满活力的新型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和文明窗口。切实抓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
(五)合理利用资源,重视生态效益,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严格国土资源管理。切实保护耕地,认真落实基本农田管护的各项措施。通过加强管理、盘活存量、开发整理、旧村改造、提高投资强度等途径,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省级安排3亿元,开发整理土地15万亩,新增耕地1.2万亩;省级投入3亿元,围垦造地11万亩,保持耕地占补平衡。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基本完成禁采区的“青山挂白”治理工作。提高水资源保护和调控能力。强化岸线规划管理,合理利用港口和岸线资源。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重点在资源开采、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利用、社会消费等环节探索新途径。加大煤炭等资源勘探力度,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强化对重点行业的资源消耗管理,提高电能利用效率,推广节能技术、清洁能源和水循环利用。加快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推动各种废旧资源的回收利用,引导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大力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绿色生活方式,建立节约型社会。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构筑绿色海峡西岸。创建园林城市,漳州、泉州争取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继续抓好工业污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机动车排气的治理。继续推进城市公用事业产业化,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达45%以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明显提高。加强海洋监控,严格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完成省环境监测体系二期工程建设。继续推进“五江两溪”等重点流域和城市内河、内湖综合整治,巩固水葫芦治理成果。强化农村面源污染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重视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水土流失。加强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的保护和建设。
完善防灾减灾体系。继续建设主要江河流域防洪设施和县、市城区防洪堤工程,全省重点海堤防潮能力基本达到国家防洪标准。健全台风监测预报、应急救援体系。加快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三期工程建设。抓好大中型水库和水闸工程的除险加固。严密动植物疫病监测和防治,控制农作物、森林重大病虫害。加强森林火灾预防监控,减少火灾发生。加强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和海洋地质性灾害的预警防治,提高防震减灾能力。
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开展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健全工作机制,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优化人口结构。重视人口老龄工作,加快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六)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稳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努力办好惠及群众的实事。集中新增财力,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及其附加和除烟叶外的所有农业特产税,健全农民减负长效机制;完善农村“低保”,适当提高城镇“低保”标准;实行农村低保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制度,出台高校困难学生助学金补贴办法;积极探索建立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办法;帮助困难乡镇、村级组织和城市社区解决运转经费问题;继续实施“造福工程”,完成1.5万人搬迁任务;安排好“五老”人员、“五保户”、下岗职工、困难企业职工、城市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群众、受灾地区群众、贫困残疾人等群众的生活;加大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远山区、海岛和库区的扶持力度,抓好207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完善征地拆迁补偿办法,逐步推行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建立健全及时支付农民工工资的机制,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社会保障线”的衔接。探索建立进城务工农民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机制,逐步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完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推进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改革。继续做好救灾救济、优抚安置和慈善事业等工作,建设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改善城乡就业服务。继续大力发展劳务派遣组织,拓宽就业渠道。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把进城务工农民纳入城镇就业服务范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万人。增强职业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实施百所国家和省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计划,落实“三年万名新技师”培养计划,提高劳动者素质。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切实加强劳动保障监察。
深入建设“平安福建”。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和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和分裂活动,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严打高压态势,继续开展对路面“两抢”、入室盗窃、“六合彩”赌博、偷私渡、制种贩毒等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建立健全情报信息预警、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应急处置和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信访工作,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发展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坚持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执行人大的决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积极配合人大开展执法检查和人大代表视察。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坚持重大问题在决策前主动与政协协商,认真办理政协提案。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作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征求各类咨询机构、专家学者和老同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和要求。继续抓好“四五”普法。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民主管理和办事公开制度。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和社团、行业组织的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深化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扎实做好国防动员工作。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抓好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建设人防体系,加强海防管理和军事设施的保护。落实优抚政策,妥善安置退伍、转业军人和随军家属,把双拥共建提高到新的水平。
三、建设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关键在责任。
建设对人民负责的政府重在落实,关键在责任。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面实现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繁重,责任如山。我们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坚持执政为民,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切实履行职责,担负起人民赋予的重任。
要强化加快发展的责任。倍加珍惜多年来形成的发展合力、发展环境、发展动力,倍加珍惜干部群众致力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倍加珍惜全省人民用心血和汗水培育出来的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谋划发展、服务发展、推动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向改革要办法,靠创新找出路,努力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层次,精心编制“十一五”规划,切实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各级各部门的发展规划上,落实到每个阶段、每个年度上,落实到一批又一批持续不断的项目建设上,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要强化依法行政的责任。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认真落实《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完善行政监督,促进政府行为的法制化、规范化。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努力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改进政府立法工作,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加强软环境建设,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推行政务公开,提高办事效率,转变政府职能。坚持部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自觉地在服务发展中体现价值、发挥作用、检验成效。
要强化讲求实效的责任。善于把上级精神和各地实际结合起来、把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说到做到、说好做好,承诺有度、承诺有效。已有的政策不改变,新的政策不断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带领群众,推动工作。敢抓敢管,敢于负责,有困难、有问题不往基层推,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保护和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督查到位、考核到人、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努力做到人人负责、人人尽责。
要强化从严治政的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不仅管好自己,还要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决不做有损党和政府形象的事,决不做有损人民利益的事。切实加大反腐败力度,加快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对违法乱纪者,从严惩处,决不手软,决不姑息。全体公务人员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勤于学习,善于提醒,敢于批评,确保纪律严明、政令畅通,争当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表率。
要强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始终把“民”字记在心上,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把好事、实事做在群众所需之时、所盼之处,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起长远作用的事,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依法及时合理地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做深、做细、做实群众工作,密切干群关系,努力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凝聚和激励人民群众共同前进。
各位代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福建的发展大有希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全省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开创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局面,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福建省教育厅工作报告篇十三
教育厅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置的,是省政府主管全省教育工作的组成部门。下面本站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福建省教育厅。
一起看一下吧!
一、概述。
20xx年,教育部深入落实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遵循,在国务院办公厅的指导下,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xx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办发〔20xx〕22号)的工作要求,将推动信息公开作为深化职能改革、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抓手,围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国办22号文件要求进行全面部署,不断深入推进教育系统信息公开,强化制度机制建设,深化公开内容,加强信息发布、解读和回应,依法依规答复群众提出的信息公开申请,不断提高教育领域透明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1.健全信息公开制度。一是完善高校招生、财务、就业等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制度。印发《关于做好20xx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20xx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关于做好20xx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20xx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工作的通知》《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暂行)》等文件,安排部署招生工作,确保招生信息公开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印发《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关于直属高等学校落实财务管理领导责任严肃财经纪律的若干意见》《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财务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高校领导责任和财经纪律,要求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通报制度,审计结果逐步向社会公开。印发通知指导高校编制和发布就业质量报告,向社会公开高校就业情况。印发《关于公布20xx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的通知》,积极发挥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提升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整体水平。二是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新闻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从基本原则、内容形式、媒体平台、队伍建设和工作机制五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提升教育系统新闻发布工作制度化、专业化水平。集中公布了省级教育部门和部属高校新闻发言人名单、新闻宣传机构及联系方式,要求各地各高校加强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三是各项重要政策文件强调信息公开。《关于印发20xx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所属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的通知》《关于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关于做好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关后续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等文件中都对加强信息公开提出了明确要求。
2.推动决策过程公开。制定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xx-20xx年)》《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试行)》等3项重要规范性文件草案均在门户网站征求意见专栏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2项在广泛听取了社会各方意见建议并修改完善后正式发布。在编制起草《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重要文件时,广泛听取了社会各方意见建议。在门户网站征集教育“十三五”规划建议建言,加强公众参与。
3.推进执行情况和执行结果公开。一是公开教育规划纲要落实情况。在网站开设专题专栏,整合媒体报道、专家观点、采访调研、群众声音等内容,系统公开推动协调发展、推进改革开放、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改革发展进展和成果。召开8次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分专题向社会介绍5年来纲要实施成效。二是公开重点工作进展。在门户网站开设专题,公开“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首届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等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进展。三是公布重点工作结果。公布20xx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及试点县(区)遴选名单等,方便社会公众知晓。公开“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千人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情况,对教育部评选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以及推荐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选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4.加强公共资源配置信息公开。在指定媒体和教育部政府采购网及时、完整地公开政府采购项目信息,包括采购项目公告、采购文件、采购项目预算金额、更正事项、中标或成交结果、终止公告、投诉处理结果等,实现了采购预算、流程及结果的全过程信息公开。进一步优化采购工作机制与规范,制定采购项目工作流程表,对应该公开的采购项目信息进行特别标注。进一步指导部署各高等学校、各直属事业单位做好采购公开,避免和杜绝违规采购现象。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违反政府采购法规的行为,开展政府采购人员培训,推进专业队伍建设。
岗位职责。
服务标准监督方式等内容。在教育部门户网站开设“服务”频道,公开行政审批办事服务的范围渠道依据条件材料流程等信息,方便社会公众知晓。围绕研究生考试教师资格考试大学生就业创业校车管理等热点问题,采用“图说服务”和“服务专题”等生动且有针对性的方式,图文并茂地进行呈现,丰富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水平。
6.推动公共监管信息公开。及时公开20xx年秋季开学工作暨“护校安园”行动落实情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专项督导情况,发布督查通报,对查出的问题公开曝光。开设校车管理专题栏目,公开校车管理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各地动态,并对校车事故处理及督导情况进行及时通报。开设“曝光台”栏目,发布各项事故调查信息,对南昌高考替考事件、高校领导干部违反八项规定、中学教师有偿补课处分、教育乱收费等情况进行通报。
7.加强信息公开基础建设。一是加强信息公开工作培训。5月举办了全国教育系统办公室主任培训班,9月举办了教育部直属机关办公室主任培训班,教育系统200余名办公室主任参训。培训班围绕信息公开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培训和交流,进一步提升了工作人员的认识和能力,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二是不断畅通信息公开渠道平台。为适应信息公开新常态下的工作需要,按照高效便民原则,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和改进政府服务,对信息公开专栏进行改版升级,打造模块简洁、目录清晰、运维便捷的主平台,方便群众查询信息。在部网站首页开设“公开频道”,涵盖重大政策文件发布、行政审批公开、高校信息公开等17个专题。同时,优化了依申请公开在线平台二期模块,增加了邮箱认证、附件上传、二次审核等多项功能,进一步畅通受理渠道和办理方式,为群众了解教育信息、监督行政行为提供了便利。三是进一步完善工作规范和流程。完善教育部信息公开指南和主动公开属性标识、确认、通报等系列制度,健全信息公开申请处理的研判、督办、会商机制,同时加强信息公开工作人员和专项经费保障。
8.做好重要政策宣传解读。综合运用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专家文章、集体采访、图表数据等多种形式,对教育督导报告发布暂行办法、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等重大教育政策做好解读和引导。围绕重大政策发布答记者问40余篇,专家文章近200篇。
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情况。
1.通过公开专栏公开信息情况。通过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公开公文类信息共计507条,教育部政策公文中非涉密普发下行文78%做到了主动公开。其中位于前5位的信息是:干部人事人才类181条,占比35.70%;发展规划类119条,占比23.47%;教育综合管理类85条,占比16.77%;高等教育类57条,占比11.24%;部门规章类39条,占比7.69%;其他26条,占比5.13%。
2.通过门户网站发布热点信息情况。分别于4月、7月通过门户网站公开教育部20xx年部门预算和20xx年部门决算,进一步细化预决算公开内容。公开“三公”经费决算,包括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及人数,公务用车购置数及保有量,国内公务接待的批次、人数,以及“三公”经费增减变化原因等信息。发布《20xx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xx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编印出版年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定期更新公布全国及分省各级各类学校(机构)情况、学生情况、教职工情况、专任教师情况等相关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发布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积极开展社会语言生活状况的跟踪监测与引导。及时公开调整、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信息,在门户网站全面发布目前保留的11项行政审批事项,公布服务指南、审查细则和审批服务规范,列明政策依据、申请条件、办理程序、办理时限、受理机构等内容,加强审批结果公开。已核准的15所高等学校章程、20xx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备案结果、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或审批结果等都在门户网站信息公开专栏向社会公示。
3.通过新闻发布会等发布信息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25场,组织宣传活动200余场,发布新闻稿600余篇。紧密围绕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五周年、招生考试、教师节、新学期开学及重大政策出台等重要时间节点,召开新闻发布会深入宣传解读,充分满足群众知情权。
4.通过《教育部公报》《中国教育年鉴》公开信息情况。共刊发《教育部公报》12期,公开政府信息116条。出版发行了《中国教育年鉴(20xx)》,发布上一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重要教育活动的报道或综述,教育部领导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讲话或专文,年度教育工作要点,教育发展统计,教育综合管理,教育人事管理,教育财务与统计等重要文件和统计信息。
5.通过新媒体公开信息情况。加强新媒体运用和媒体联动,探索官方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及门户网站、教育报、教育台联动的新闻发布模式,做好新闻发布、热点回应、信息服务等工作。组织网络访谈、微访谈24场;官方微博粉丝总数超过1137万;官方微信订阅用户近40万,总阅读量超过3000万,多条内容阅读量超过10万;官方新闻客户端已相继入驻搜狐、新浪、人民日报、今日头条、网易等5家移动发布平台,订阅用户总量达500余万。
三、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情况。
1.申请情况。1月1日至12月31日,共收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各种形式提出的信息公开申请647件,较20xx年的281件增长了130%。从申请的主体看,公民个人提出的申请626件、其他组织提出的申请21件。从申请方式看,当面申请16件,占2.47%;以电子邮件方式申请31件,占4.79%;以纸质信函方式申请65件,占10.05%;以在线提交方式申请535件,占82.69%。涉及教育综合管理的266件,占41.11%;涉及教育统计信息的114件,占17.62%;涉及教育机构设置的65件,占10.05%;涉及人事待遇的42件,占6.49%;涉及招生就业的28件,占4.33%;涉及基础教育的26件,占4.02%;涉及学籍学历管理的23件,占3.55%;涉及考试管理的20件,占3.09%;涉及教育财政经费的15件,占2.32%;涉及教育收费的12件,占1.86%;其他36件,占5.56%。申请内容涉及教育部20个业务司局。
2.答复情况。647件申请已全部按时答复申请人,其中“已主动公开”的150件,占23.18%;“同意公开”的105件,占16.23%;“同意部分公开”的1件,占0.15%;“不同意公开”的86件,占13.30%;“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的114件,占17.62%;“申请信息不存在”的23件,占3.55%;“告知通过其他途径办理”的79件,占12.21%,无效申请89件,占13.76%)。
3.反馈情况。加强主动公开与依申请公开的工作联动,通过依申请公开工作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将应主动公开的历史公文,通过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对反复被提起申请的属性为“依申请公开”的文件,将属性变更为“主动公开”。20xx年,文件属性由“依申请公开”变更为“主动公开”的文件4件。
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落实情况。
20xx年,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办22号文件要求,牵头推进高校招生、财务等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加大高校信息公开力度,不断提高公开水平。
1.全面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在全面推进高校招生“十公开”的同时,重点加大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加分考生资格公示等公开力度。一是细化公开内容。进一步细化录取程序、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录取新生复查结果等公开事项,提高录取过程透明度。二是加强自主招生信息公开。建立统一的自主招生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从报名、审核、考核、录取全过程公开。20xx年,通过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示自主招生报名人数16.2万人,录取1.1万人。三是全面实行考试加分考生资格公示。会同相关单位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要求各地加强加分考生资格审核和信息公示。20xx年,31个省(区、市)均进行了全面公示。四是加强招生信息公开监督检查。明确教育部、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高校和中学四类主体的公开职责,开展专项督查,对公示不到位的情况严肃追责。五是推进研究生招生信息公开。建立完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信息公开平台”“全国硕士研究生网上调剂服务系统”“全国推免工作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三大平台,实现全过程网上公开。
2.加大高校财务公开力度。不断加大财务公开力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一是强化财务公开重要性。印发《关于直属高等学校落实财务管理领导责任严肃财经纪律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要求高校完善财务公开制度,明确领导责任和财经纪律。二是严格执行高校预决算公开。印发专门通知对直属高校20xx年预算、20xx年决算公开工作进行部署,要求高校按统一时间、统一规范公开预决算信息。目前75所直属高校全部公开了财务预决算信息。三是做好高校财务年报编制。根据有关规定,布置直属高校完成了20xx年度财务年报编制工作,切实有效提升高校财务工作透明度。四是推动高校制定财务公开制度。要求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财务公开制度,加大财务公开力度。目前,75所部属高校均制订了财务公开制度,其中31所高校制定了专门的财务信息公开办法,其他学校在信息公开办法中对财务信息公开进行了明确规定。
五、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情况。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结果公开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xx〕46号)精神,印发《关于做好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结果公开工作的通知》,对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建立了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和联络员协调制,明确了公开方式、涉密处理、属性标注等工作程序。在门户网站公开频道开设建议、提案公开专栏,分批次公开了165件建议、提案办理答复。
六、政府信息公开咨询情况。
教育部政府信息公开受理中心日均接待上门群众和咨询电话7人次,全年1500余人次。处理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意见箱中有关信息公开的信件15件。
七、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没有因依申请公开信息收取或减免费用情况。
八、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情况。
收到因政府信息公开提起的行政复议申请5件,行政诉讼11件,均维持具体行政行为或驳回复议、诉讼请求。
九、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工作。
20xx年,教育部在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信息公开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高校信息公开工作有待继续推进,公开平台渠道有待进一步开发,平台互动性还需加强。
下一步,教育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以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国办公开工作要点要求,做好信息公开工作。
一是加强信息发布、解读和回应。加强对重点工作的梳理,不断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教育重要政策、进展成效、先进典型的发布解读力度,积极回应群众关切。
二是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继续深入实施《高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督促高校按照《清单》要求公开各项信息,不打折扣、不搞变通。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对清单进行适时更新。继续深化高校招生和财务信息公开,指导各地推进中小学信息公开。
三是推进公开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整合优化网站栏目,完善门户网站信息公开专栏,不断拓展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发布渠道,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
四是做好依申请公开工作。进一步完善研判、督办、会商等机制,进一步畅通受理渠道和办理方式,依法依规妥善答复。
五是加强信息公开监督检查。改革完善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监督检查机制,继续发挥第三方评估的积极作用,强化教育信息公开工作监督和指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共
3
页,当前第。
1
页
1
2
3
福建省教育厅工作报告篇十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实施“十五”计划取得良好开局的一年。
过去的一年,是实施“十五”计划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起始年。我省各级政府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江泽民“七一”重要讲话和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团结全省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如期完成了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任务,实现了新世纪和“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精心组织实施“十五”计划纲要,认真抓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课题调研和相关政策的落实,保持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好势头。初步统计,全省国内生产总值4258.37亿元,增长9%,实现了预定的增长目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战胜台风等自然灾害,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52.40亿元,增长3.5%。工业增加值1645.34亿元,增长1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4.76%,比上年提高4.0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1701.76亿元,增长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全年共争取国家财政性建设资金35.8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9.46亿元,增长9.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1.3%,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初预定分别增长为11%和3%)。财政总收入423.54亿元,增长14.6%,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69.45亿元,增长15.1%,超过预定增长9%的目标,财政总支出373.94亿元,增长15.9%。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各项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499.95亿元,增长16.1%,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297.54亿元,增长12.3%。外汇净结汇68.59亿美元,增长54.4%。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16.3∶43.7∶40.0调整为15.3∶44.7∶40.0。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市场化取向更加明显,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发展。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由上年的65.5∶34.5调整为63.9∶36.1。全省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154.18万亩,总产量817.28万吨,减产37.4万吨,但早稻优质率提高11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总量继续扩张,其中烟叶产量101.15万吨,增长7.9%,水果产量404.57万吨,增长13.5%,甘蔗产量90.93万吨,增长9.9%。造林任务超额完成,林种树种结构进一步优化。水产品总产量增长2.8%,水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1.8%。肉蛋奶总产量增长3%。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订单农业形成一定规模。工业集中度有所提高,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的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上升到45%,形成一批骨干企业集团和名牌产品。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取得进展,推进全省汽车工业、造纸工业等的整合,淘汰压缩过剩、落后生产能力,关闭了一批“五斜企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出台《“十五”期间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施意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加大。启动“数字福建”建设,互联网交互中心已基本建成、省政务信息网络工程开通大部分节点、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开始运行、示范小区建设进展顺利。现代服务业、新型商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有新的发展。所有制结构继续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继续上升。合理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进一步扶持促进山区发展,全年安排山区发展资金3.5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8.9亿元,全省重点项目投资额的55%投放在山区,新增山海协作项目590多项,总投资约50亿元。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加快,全省新设立股份有限公司50家,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改革扎实开展。对12家省级控股(集团)公司进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全省50%的国有资产纳入授权管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开始起步。企业资产重组、破产兼并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确立社会保障基金征缴、发放、监督新体制,“两个确保”走在全国前列。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全面展开。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财政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实行部门预算编制管理和国库统一支付工资管理改革,政府采购制度稳步实施。住房制度改革出台一系列重大措施。制定《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暂行规定》等政策,城市公用事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面推行土地收储让制度,完善经营性土地的招投标制。出台了《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
———对外经贸在困难中稳定发展。努力克服世界经济增长趋缓的不利影响,出台鼓励出口、招商引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改善外经贸环境。认真做好“入世”的应对准备工作,研究制定《福建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行动纲要》。实施多元化战略,加快外经贸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拓展欧、美、日等国家的市场,巩固与东南亚国家和台港澳地区的经贸合作。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福州国际招商月等一系列重大对外经贸活动。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取得积极成效,一批企业赴境外开辟新市常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国际旅游业继续发展。初步统计,全年外贸出口139.26亿美元,增长7.9%,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合同利用外资50.07亿美元,实际到资39.18亿美元,分别增长16.1%和3.0%。利用台资转降为升,全年合同利用台资10.79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5.05亿美元,分别增长52.5%和3.4%。
———重点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省在建重点建设项目有17个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完成千公里江堤建设任务,我省成为全国第一个县级以上城区基本达到国家设防标准的省份;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二期工程全面完成,三期工程进入实施阶段。装机容量为60万千瓦的棉花滩水电站全面建成投产发电,成为我国新世纪投产的第一个大型水电项目;福建电网与华东电网成功联网,结束了福建电力的“孤岛”历史;城乡电网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累计完成投资62.12亿元。福宁、罗长、漳诏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京福高速公路三明—南平—福州段全线动工,漳龙高速公路龙岩段投入试运营,全年完成高速公路投资70亿元,创历史新高。五条入闽公路通道全线动工,厦门环岛路三期部分路段实现通车,福州二环路三期工程开工建设。作为我省第四条出省铁路通道的赣龙铁路获批开工。一批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加紧建设,省博物馆、省体育馆主体工程基本建成。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建成投产。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龙长、漳龙(漳州段)高速公路等项目获国家批准立项或批准初步设计,炼化一体化项目可研报告已上报国家,温福铁路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福厦、龙厦铁路和衢南、三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度加大。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成效显著。按照中央和省里的统一部署,各市各部门通力协作,大张旗鼓地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农资、拼装车、卷烟、鞋类等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打击,区域性、群体性的制假售假违法活动得到有效遏制。治理“餐桌污染”工作基本实现年度目标,取得初步成效。整治金融市场秩序,省级投融资企业及境外企业整顿工作达到预期目标。依法推进建设工程招投标,建筑市场逐步规范。矿业整顿取得成效,关闭1970个小煤矿。开展文化市场治理整顿工作,经营秩序有较大改观。依法查处一批走私贩私案件,破获一批涉税违法案件。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废止带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文件。大力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防止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特别是近来第一次全年没有发生一起特大火灾和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进德育工作,改革课程设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基础教育工作得到加强,巩固教育“两基”成果,扩大高中办学规模,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继续扩大,省属高等院校招生近5.14万人,增长16.0%。以联合办学和多形式共建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继续推进。福州地区大学城、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合并迁建工程动工建设。福建工程学院、闽江学院、莆田学院等3所新申报本科高校通过了设置评议。在厦门设立国家会计学院已获批准。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完成“211”工程一期建设并通过验收。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产学研结合、科技攻关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一批新成果。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继续推进,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福州、厦门软件园均已完成一、二期工程建设。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有所提高,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有新进展,“农民健康教育行动”取得实效,妇幼保健工作不断发展。计划生育“三为主”方针进一步落实,基层基础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出生率分别为6.04‰和11.56‰,低于年度控制目标。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一控双达标”成果进一步巩固,生态林工程建设取得进展。国土资源管理力度加大,实现年度耕地占补平衡。文化艺术活动积极开展,创作出一批艺术精品;紧贴群众需求,基层文化事业迈上新台阶。建设全民健身网络,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加快竞技体育发展,九运会成绩显著。社会科学、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民政、民族、宗教、地方志、气象、地震、老龄、妇女、残疾人、计生协、关心下一代及对口支援等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提高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标准和离退休费,提高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和生活补贴,提高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13.08元,实际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3380.72元,实际增长5.2%。全年居民储蓄存款增加263.34亿元。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下岗职工再就业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清理涉农收费项目,减轻农民负担7.48亿元,通过农网改造和整顿农村电价,减轻农民用电负担0.7亿元左右。“造福工程”搬迁2.1万人,超额完成任务。农村基础设施继续完善。城市棚屋区改造力度加大。九龙江流域污染治理取得进展,福州西湖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城乡居民在文化教育、购房买车、假日旅游等方面消费能力增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认真办理人大交办的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全年提请省人大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草案5项,提请修订的地方性法规6项,制定政府规章9项。全面清理地方性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重视发挥港澳闽籍社团、海外侨团爱国爱乡、支援家乡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和《福建省乡镇工作纲要》。“双拥”共建活动不断深入,民兵预备役工作得到加强,成功举行首次省级人民防空演习。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黑除恶”、治爆缉枪、打击经济犯罪等专项斗争成效显著,“扫黄打非”、打击“”等邪教和地下非法宗教势力专项斗争力度加大。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深入开展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妥善处理群体性治安事件,保持了社会安定稳定。
———政府职能转变取得新成效。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抓好制度建设,促进作风转变,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推动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前省级政府部门已减少审批事项606项,改革面达55.7%。全省所有的县(市、区)、乡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风建设的若干意见》。市县乡机构改革工作顺利推进,省属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成建制转为集团公司基本到位。大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基本完成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积极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省政府聘请国际国内经济顾问,成立法律顾问团,完善闽籍院士联系制度。坚持不懈地抓好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增强,纠风工作向纵深拓展,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在世界经济增长减缓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一枝独秀”,仍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在政治和社会生活方面,北京申奥成功,亚太经合组织会议顺利召开,加入世贸组织等,都是举世瞩目的大事。我省和全国一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迈出了新的步伐,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共福建省委总揽全局,全省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这是省人大依法监督、省政协参政议政、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关心支持的结果;这是中央各部委、驻闽部队、武警官兵热心帮助的结果;这是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国外友好人士和各界人士真诚合作的结果;这也是各级政府奋力拼搏、努力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所有为福建改革发展稳定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同胞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还不高,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素质人才短缺;体制性障碍仍需消除,投资软环境还要改善;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就业压力加大,部分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有的地方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群众还不满意;有的单位办事效能低,有的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重,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认真加以解决。
二、满怀信心做好新一年的政府工作。
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行百里路半九十”,善始善终、毫不松懈地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对于我们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把福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去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9·11事件”的影响进一步显现,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我们面临比亚洲金融危机时更为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从国内看,有效需求不足等矛盾依然存在,“入世”将对部分行业和产品造成冲击,加快发展的压力很大。我们对面临的困难要有清醒认识和充分估计,同时,更要看到做好今年工作的有利条件。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总体上有利于改革和发展,有利于我们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我省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装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供了契机;国内广阔的市场,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回旋余地;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不断增强;省第七次党代会确定了今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战略措施,更加明确了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必将极大地激发全省人民的政治热情,我们对做好今年的工作充满信心。
20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江泽民“七一”重要讲话和十五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正确把握形势,坚定信心,沉着应对,趋利避害,转变作风,扎实工作,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结构,改善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大力实施“科教兴时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5%,力争更快更好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外贸出口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际利用外资38亿美元;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基本持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6%,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为此,今年必须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促进农民增收。按照“多予、少娶放活”的思路,采取综合措施,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今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要以市场化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切实保护耕地、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保护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引导农民种植优质品种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积极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努力发展创汇农业。继续推进林业分类经营,在积极发展林业产业的同时,加快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坚决制止毁林行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6个国家级和100个省级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把农产品的质量、卫生、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动植物疫病监测防治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扶持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把乡镇企业改造、提高与发展小城镇结合起来,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抓好“种子工程”建设。加快十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发展节水灌溉,搞好水土保持。基本完成农电“两改一同价”。继续搞好扶贫开发,加强对宽裕型小康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试点县、示范园区工作的指导。做好省内对口帮扶和库区移民安置工作。积极稳妥地搞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继续推行减轻农民负担“三项制度”,落实中央规定的“八个禁止”,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按照“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在具备条件的地方,进行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
(二)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着力提升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以产业升级为核心,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扶持转化弱势产业,淘汰退出劣势产业。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数字福建”建设重点抓好政府公众信息网、互联网网络安全监控中心和9个示范工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继续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和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把企业技术改造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轻纺、建材、林产、冶金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高,启动20个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示范项目。大力发展新兴制造业,提升原有制造业的技术水平。顺应当今世界企业发展趋势,抓大做强与放小扶小相结合,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做大做强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扶持一批成长型企业和新增长点项目。我省中小企业量大面广,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以产业链为纽带,协作配套、区域集聚、规模发展。
(三)大力开拓市场,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培育和保护群众的购买力。根据中央部署,下半年再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也相应增加。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放在突出位置,积极扶持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型企业、中介及社区服务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千方百计拓宽就业门路,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和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多就业。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和职业技术教育、职业培训,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研究制定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消除各种限制消费的障碍。扩大消费信贷规模,鼓励居民扩大住房、旅游、汽车、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发展假日经济,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认真贯彻加快发展住房二级市场等政策规定,确保落实到位。加强城乡公共交通、供水、供电、供气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消费条件。积极开拓农村市场,以农村村容村貌改造、新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电改造带动农村消费热点的形成。打响旅游品牌,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培育流通产业,大力推动现代营销方式发展,提高闽货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四)努力激活多元投资,促进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加大建设项目资金筹措力度,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发展全局的基础性项目和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益性项目。发挥我省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优势,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实行公平合理的税费、价格政策,放宽投资领域,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民间投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参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项目建设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运用贴息、bot、tot等多种方式,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以经营城市为手段,保持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等投资的快速增长。认真实施省政府有关污水处理产业化政策,抓紧制定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政策和社会事业项目代建办法。选好选准一批在建项目和交通战备项目,争取更多的国债资金、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部管专项资金投资和更多的项目纳入政策性贷款范围。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落实年度目标责任制,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督稽查,切实保证工程质量。规范招标投标行为,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和工程质量事故。继续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度。加强项目前期工作,认真做好项目公开征集和推介活动,建立相应领域的项目储备库。
(五)推进体制创新,加快市场化进程。体制改革要着力推进“三个转变”:从以微观领域改革为主转向微观改革与宏观改革并举,从单纯的经济体制改革转为经济改革与社会事业改革统筹考虑,从注重微观效率的提高转向效率与公平协调发展。国有企业改革仍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要继续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进产权制度、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今年125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的70%要完成公司制改造。建立和完善劣势企业退出机制,力争用2年时间基本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继续完善“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构建或重组若干有较强投融资能力的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力争到年底,全省80%以上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纳入新的营运体系。积极推进垄断性行业、公用事业企业的改革,打破行业垄断,形成公平竞争。继续营造良好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特别是盛市、县三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着力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现有上市公司要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同时创造条件争取更多的企业上市融资。继续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完善粮食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培育粮食市场体系,建立健全以粮食风险基金和粮食储备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发展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着力推进行业协会的改革和发展。
(六)以“入世”为契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做好应对工作,细化、落实应对措施。充分利用过渡期的宝贵时间,尽快提高我省企业的适应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研究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保护和发展自己。各级政府要加强世贸组织有关知识和规则的学习、宣传、培训,使公务员、企业经营者尽快熟悉和掌握世贸组织的有关知识。上半年全面完成涉外经济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修订工作。要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适应外商投资尤其是跨国公司投资战略的转变,把增强我省产业配套能力作为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手段,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巩固和扩大对东南亚、台港澳等国家和地区招商,加强和拓展对美、日、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招商。把引进外资与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外资投向。进一步拓宽开放领域,吸引外商投资金融、保险、服务业。改进招商方式,建立更广泛的投资促进网络。加强对外商投资项目的扶持和服务,完善项目领导跟踪责任制;跟踪落实签约项目,促进实际到资。办好第六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福州国际招商月等重大对外经贸活动。整合各类开发区,强化功能开发,提升发展水平。要充分利用入世的有利条件,大力推进出口主体的多元化和出口渠道的多样化,抓好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商品、重点市场,千方百计扩大出口。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核心,加快出口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在扩大机电等产品出口的同时,进一步挖掘传统产品的出口潜力。加快各级各类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申报和核定工作,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继续深化国有外贸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和承包工程,扩大劳务输出。发挥我省优势,深入做好对台工作,为促进祖国统一作贡献。抓住海峡两岸先后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扩大台商投资领域,搞好产业配套,促进现有台资企业增资扩产,更多地引进台资龙头项目和台湾大企业。继续办好台商投资区和福州、漳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进一步搞好两岸定点直航试点。继续推进闽港、闽澳经贸合作与交流,加强服务贸易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等的合作。做好侨务工作,加强与海外华侨华人的联系和经贸往来,进一步激发海外侨胞的爱国爱乡和投资热情。
(七)加快推进城市化,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把加快城市化进程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一个战略重点,按照三个层面同时推进九个设区市的发展,特别要在培育壮大福州、厦门、泉州三个中心城市上下功夫。推进城市化,要以规划为先导,以经营城市为手段,以生产要素集聚为支撑;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路子,切实增强中心城市对小城市和中心城镇、城镇对乡村发展的辐射作用。要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实行户口管理一体化,以准入条件取代进城人口控制指标,全面推行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建设山海协作大通道。经济发达地区要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对山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省里将继续在基础设施项目布点、财政信贷、转移支付、科技推广、教育发展等方面向老区、山区倾斜。加强老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山区优势资源开发,促进山区特色经济发展。针对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进一步研究提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搞好对口支援宁夏自治区、西藏林芝地区、三峡库区以及新疆昌吉自治州等工作。
(八)搞好财政增收节支,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按照构筑公共财政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收支分类、预算编制等改革。进一步完善分税制,配合中央做好所得税收入中央和地方分享办法的改革。强化预算管理,不能搞赤字预算。贯彻“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把确保工资发放摆在财政支出的首位,确保法定支出,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完善省对市县的转移支付制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政策,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建立地方财政稳定增长的机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妥善解决县、乡财政困难问题。加强债务管理,防范债务风险,建立债务预警机制。不准负债搞所谓的“政绩工程”,乡镇不得以强制或奖励手段要求村一级借贷上交两税及附加。积极组织收入,实施“金税工程”,加强税收征管,做到应收尽收。清理税收返还、先征后返和各种收支挂钩行为,加大对偷逃税款、骗取出口退税、非法减免税等行为的查处力度,防止税收流失。强化审计工作,加大监督力度。
金融工作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既不能盲目贷款,也不能“惜贷”。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改造、中小企业发展和外贸出口的支持力度。扶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发挥福建兴业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的作用。继续搞好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城市信用社清欠工作。扶持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建立健全农村小额信贷机制。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九)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建设信用文化。重点抓好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尝打击非法传销和变相传销、打击涉税违法行为、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及行业垄断、整顿文化市尝整顿娱乐服务场所、整治安全生产、治理“餐桌污染”、整治药品流通秩序、整顿矿山秩序、整治虚假广告等专项工作。对原来制假售假以及其他违法违规活动成规模的地区和集散地,要防止死灰复燃。坚持标本兼治,加大治本力度;严把市场准入关,从源头上治理;严格执法,加大惩治力度。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要加快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增强企业和公民的商业道德观念,努力建设信用文化。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十)认真实施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教育布局和结构调整步伐,巩固教育“两基”成果,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着力提高办学质量。继续搞好与中央有关部委共建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工作。加快福州地区大学城和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建设步伐,组建若干所省属本科高等院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启动高校“211工程”二期建设。基本完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及各种成人教育,逐渐形成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学。继续实施人才战略,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落实有关政策,鼓励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闽创业。重视应用研究,组织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加强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推进公益性科技体制分类改革。发展科技风险投资和技术产权交易,拓宽科技成果转化途径。强化科普教育。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搞好重点疾病的监测和防治,全面完成全省初级保健规划目标。重视艺术精品创作和艺术人才培养,繁荣城市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快福建大剧院、省广电中心等大型文化设施和全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第十二届省运会、第六届全民健身节,建设200个全民健身活动点,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快社会科学、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民政、民族、地方志、气象、防震减灾、老龄、妇女、残疾人、计生协、关心下一代等事业的发展。
建设“生态省”,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是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是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后世的宏大工程,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积极推进。今年着重抓好沿海防护林四期工程、主要江河源头生态林一期工程和以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整治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工程以及国家级、省级生态建设示范县、生态农业示范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县的建设。继续强化污染治理,巩固和扩大“一控双达标”成果。积极推进“五江二溪”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抓好小城镇和农村水源污染的治理,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海洋环境和海岸带的保护,全面实施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权属管理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坚持各类非农建设用地补偿制度,确保全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为目标,落实责任制,综合治理人口问题。
(十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必须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质量放在重要地位,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推进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加强养老、失业保险金扩面征缴工作。深化“医疗保险、医疗机构、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特别要扩大医保覆盖面,力争全省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70%以上,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医疗保障。现在群众对医疗服务还不够满意,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降低药品价格,降低医疗成本,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巩固提高“两个确保”,今年全省要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加强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把符合条件的城镇贫困居民和困难企业职工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继续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企业退休人员管理社会化工作。深化分配体制改革,解决收入分配中的突出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普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逐步形成一个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占少数、中等收入人群占大多数的“两头孝中间大”的分配格局。改善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始终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要继续抓紧抓好。改造城镇危旧破陋房,继续实施“造福工程”,加快农村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努力解决老龄人口社会保障和精神文化生活问题。关心下岗职工、困难企业职工、城市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群众、受灾地区群众等弱势群体,切实安排好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并使这项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开展经常性的社会捐助活动。
(十二)坚持“两手抓”,加快依法治省和以德治省步伐。认真执行人大及其会的决定、决议,定期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加强与人大代表的联系,及时、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积极支持政协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联系。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实施“四五”普法规划,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健全法律服务体系,满足社会和群众的法律需求。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巩固精神文明创建、共建活动的成果,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切实做好拥军优抚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人民防空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管理,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积极防范和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黑恶势力。严厉打击走私、偷私渡和“六合彩”活动,坚决铲除“黄、赌、毒”等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坚决查禁取缔“”等邪教组织和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加强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认真做好人民内部矛盾的排查调处,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努力把影响社会安定稳定的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加快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政府肩负的责任比过去更大,要求更高。今年是转变作风年和调查研究年,我们要以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深入开展“两个务必”的教育,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以应对“入世”为契机,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更好地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创造新的业绩。
我们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坚持用“三个有利于”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现在有的干部不注重学习,工作不动脑筋,不肯钻研;有的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只图虚名,不务实效;有的官僚主义严重,高高在上,不了解实际,不负责任,这种状况危害极大,必须坚决克服。要在全省公务员中大兴学习之风,学习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现代经济、科技、法律等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要脚踏实地,狠抓落实,部署工作抓督查,考核工作重实绩。通过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开展绩效考评,形成一套有效的奖惩机制,切实解决作风飘涪脱离实际、不求实效的现象。
我们要密切联系群众,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全体公务员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为官要知民之痛”,各级领导要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为”,自觉地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天职。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要下决心精简会议和文件,腾出时间,集中精力,调查研究,推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关系全局的重点问题的解决。
我们要深化行政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入世”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入世”,首先是政府“入世”。各级政府要适应新形势,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工作方式,加快行政体制创新,建立起符合世贸组织规则、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服务型政府,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事务上来。我们强调服务,并不是要削弱必要的监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不是弱化,而是转化,该弱化的就弱化,该强化的要强化。要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上半年全面完成省市县权限内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工作,做到应清尽清、应减尽减。对取消的审批事项,要加强后续监管;对保留的审批事项,要致力于管理创新,减少环节,推动政府工作效率全面“提速”。继续推行政务公开,提高行政管理的透明度。今年要重点抓好县级政务公开,积极推进各设区的市和省级政府部门的政务公开,并带动村务公开、校务公开、厂务公开和院务公开等。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快完成市县乡三级行政机构改革任务,大力推进政企脱钩、政事分离,加快事业单位改革。
我们要推进廉政建设,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在新的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刻也不能放松。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要求,从严治政,坚持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反腐倡廉工作格局。建立和完善思想教育、制度规范、监督制约、干部保护、查案惩处、廉政责任等机制,进一步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标本兼治,在源头治理上下功夫。全体公务员都要认真吸取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等典型案件的深刻教训,举一反三,头脑清醒,挡住诱惑,以廉树威,一身正气。“成由勤俭败由奢”,要大力倡导艰苦创业、勤俭节约,坚决反对贪图享乐、奢侈浪费。
我们要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府行为法定化。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依法行政是对各级政府的基本要求。今年是新宪法颁布20周年,各级政府和全体公务员要认真学习,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水平。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完善政府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经常性学法制度。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逐步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可行性论证制度和执法责任制、过错追究制,促进行政行为的规范化。推行相对集中处罚权试点工作,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政令畅通。
各位代表,我们迈出了“十五”计划开局的坚实步伐,进入新世纪的福建生机勃勃。展望美好未来,我们任重道远;实现宏伟目标,我们信心百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的领导下,按照省第七次党代会的部署,团结和依靠全省人民,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以福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
福建省教育厅工作报告篇十五
20xx年,教育部深入落实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遵循,在国务院办公厅的指导下,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xx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办发〔20xx〕22号)的工作要求,将推动信息公开作为深化职能改革、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抓手,围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国办22号文件要求进行全面部署,不断深入推进教育系统信息公开,强化制度机制建设,深化公开内容,加强信息发布、解读和回应,依法依规答复群众提出的信息公开申请,不断提高教育领域透明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1.健全信息公开制度。一是完善高校招生、财务、就业等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制度。印发《关于做好20xx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20xx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关于做好20xx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20xx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工作的通知》《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暂行)》等文件,安排部署招生工作,确保招生信息公开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印发《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关于直属高等学校落实财务管理领导责任严肃财经纪律的若干意见》《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财务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高校领导责任和财经纪律,要求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通报制度,审计结果逐步向社会公开。印发通知指导高校编制和发布就业质量报告,向社会公开高校就业情况。印发《关于公布20xx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的通知》,积极发挥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提升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整体水平。二是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新闻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从基本原则、内容形式、媒体平台、队伍建设和工作机制五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提升教育系统新闻发布工作制度化、专业化水平。集中公布了省级教育部门和部属高校新闻发言人名单、新闻宣传机构及联系方式,要求各地各高校加强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三是各项重要政策文件强调信息公开。《关于印发20xx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所属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的通知》《关于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关于做好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关后续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等文件中都对加强信息公开提出了明确要求。
2.推动决策过程公开。制定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xx-20xx年)》《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试行)》等3项重要规范性文件草案均在门户网站征求意见专栏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2项在广泛听取了社会各方意见建议并修改完善后正式发布。在编制起草《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重要文件时,广泛听取了社会各方意见建议。在门户网站征集教育“十三五”规划建议建言,加强公众参与。
3.推进执行情况和执行结果公开。一是公开教育规划纲要落实情况。在网站开设专题专栏,整合媒体报道、专家观点、采访调研、群众声音等内容,系统公开推动协调发展、推进改革开放、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改革发展进展和成果。召开8次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分专题向社会介绍5年来纲要实施成效。二是公开重点工作进展。在门户网站开设专题,公开“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首届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等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进展。三是公布重点工作结果。公布20xx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及试点县(区)遴选名单等,方便社会公众知晓。公开“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千人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情况,对教育部评选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以及推荐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选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4.加强公共资源配置信息公开。在指定媒体和教育部政府采购网及时、完整地公开政府采购项目信息,包括采购项目公告、采购文件、采购项目预算金额、更正事项、中标或成交结果、终止公告、投诉处理结果等,实现了采购预算、流程及结果的全过程信息公开。进一步优化采购工作机制与规范,制定采购项目工作流程表,对应该公开的采购项目信息进行特别标注。进一步指导部署各高等学校、各直属事业单位做好采购公开,避免和杜绝违规采购现象。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违反政府采购法规的行为,开展政府采购人员培训,推进专业队伍建设。
5.加强公共服务信息公开。深入推进落实《高校信息公开清单》,印发通知要求各高校对照检查各事项公开情况,确保全面、及时、准确地公开清单所列每项信息,为师生和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对直属高校清单落实情况开展三次督查,逐校逐项梳理公开情况,发布整改通报。推动各直属单位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开单位职能、岗位职责、服务标准、监督方式等内容。在教育部门户网站开设“服务”频道,公开行政审批、办事服务的范围、渠道、依据、条件、材料、流程等信息,方便社会公众知晓。围绕研究生考试、教师资格考试、大学生就业创业、校车管理等热点问题,采用“图说服务”和“服务专题”等生动且有针对性的方式,图文并茂地进行呈现,丰富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水平。
6.推动公共监管信息公开。及时公开20xx年秋季开学工作暨“护校安园”行动落实情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专项督导情况,发布督查通报,对查出的问题公开曝光。开设校车管理专题栏目,公开校车管理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各地动态,并对校车事故处理及督导情况进行及时通报。开设“曝光台”栏目,发布各项事故调查信息,对南昌高考替考事件、高校领导干部违反八项规定、中学教师有偿补课处分、教育乱收费等情况进行通报。
7.加强信息公开基础建设。一是加强信息公开工作培训。5月举办了全国教育系统办公室主任培训班,9月举办了教育部直属机关办公室主任培训班,教育系统200余名办公室主任参训。培训班围绕信息公开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培训和交流,进一步提升了工作人员的认识和能力,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二是不断畅通信息公开渠道平台。为适应信息公开新常态下的工作需要,按照高效便民原则,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和改进政府服务,对信息公开专栏进行改版升级,打造模块简洁、目录清晰、运维便捷的主平台,方便群众查询信息。在部网站首页开设“公开频道”,涵盖重大政策文件发布、行政审批公开、高校信息公开等17个专题。同时,优化了依申请公开在线平台二期模块,增加了邮箱认证、附件上传、二次审核等多项功能,进一步畅通受理渠道和办理方式,为群众了解教育信息、监督行政行为提供了便利。三是进一步完善工作规范和流程。完善教育部信息公开指南和主动公开属性标识、确认、通报等系列制度,健全信息公开申请处理的研判、督办、会商机制,同时加强信息公开工作人员和专项经费保障。
8.做好重要政策宣传解读。综合运用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专家文章、集体采访、图表数据等多种形式,对教育督导报告发布暂行办法、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等重大教育政策做好解读和引导。围绕重大政策发布答记者问40余篇,专家文章近200篇。
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情况。
1.通过公开专栏公开信息情况。通过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公开公文类信息共计507条,教育部政策公文中非涉密普发下行文78%做到了主动公开。其中位于前5位的信息是:干部人事人才类181条,占比35.70%;发展规划类119条,占比23.47%;教育综合管理类85条,占比16.77%;高等教育类57条,占比11.24%;部门规章类39条,占比7.69%;其他26条,占比5.13%。
2.通过门户网站发布热点信息情况。分别于4月、7月通过门户网站公开教育部20xx年部门预算和20xx年部门决算,进一步细化预决算公开内容。公开“三公”经费决算,包括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及人数,公务用车购置数及保有量,国内公务接待的批次、人数,以及“三公”经费增减变化原因等信息。发布《20xx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xx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编印出版年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定期更新公布全国及分省各级各类学校(机构)情况、学生情况、教职工情况、专任教师情况等相关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发布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积极开展社会语言生活状况的跟踪监测与引导。及时公开调整、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信息,在门户网站全面发布目前保留的11项行政审批事项,公布服务指南、审查细则和审批服务规范,列明政策依据、申请条件、办理程序、办理时限、受理机构等内容,加强审批结果公开。已核准的15所高等学校章程、20xx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备案结果、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或审批结果等都在门户网站信息公开专栏向社会公示。
3.通过新闻发布会等发布信息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25场,组织宣传活动200余场,发布新闻稿600余篇。紧密围绕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五周年、招生考试、教师节、新学期开学及重大政策出台等重要时间节点,召开新闻发布会深入宣传解读,充分满足群众知情权。
4.通过《教育部公报》《中国教育年鉴》公开信息情况。共刊发《教育部公报》12期,公开政府信息116条。出版发行了《中国教育年鉴(20xx)》,发布上一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重要教育活动的报道或综述,教育部领导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讲话或专文,年度教育工作要点,教育发展统计,教育综合管理,教育人事管理,教育财务与统计等重要文件和统计信息。
5.通过新媒体公开信息情况。加强新媒体运用和媒体联动,探索官方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及门户网站、教育报、教育台联动的新闻发布模式,做好新闻发布、热点回应、信息服务等工作。组织网络访谈、微访谈24场;官方微博粉丝总数超过1137万;官方微信订阅用户近40万,总阅读量超过3000万,多条内容阅读量超过10万;官方新闻客户端已相继入驻搜狐、新浪、人民日报、今日头条、网易等5家移动发布平台,订阅用户总量达500余万。
三、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情况。
1.申请情况。1月1日至12月31日,共收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各种形式提出的信息公开申请647件,较20xx年的281件增长了130%。从申请的主体看,公民个人提出的申请626件、其他组织提出的申请21件。从申请方式看,当面申请16件,占2.47%;以电子邮件方式申请31件,占4.79%;以纸质信函方式申请65件,占10.05%;以在线提交方式申请535件,占82.69%。涉及教育综合管理的266件,占41.11%;涉及教育统计信息的114件,占17.62%;涉及教育机构设置的65件,占10.05%;涉及人事待遇的42件,占6.49%;涉及招生就业的28件,占4.33%;涉及基础教育的26件,占4.02%;涉及学籍学历管理的23件,占3.55%;涉及考试管理的20件,占3.09%;涉及教育财政经费的15件,占2.32%;涉及教育收费的12件,占1.86%;其他36件,占5.56%。申请内容涉及教育部20个业务司局。
2.答复情况。647件申请已全部按时答复申请人,其中“已主动公开”的150件,占23.18%;“同意公开”的105件,占16.23%;“同意部分公开”的1件,占0.15%;“不同意公开”的86件,占13.30%;“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的114件,占17.62%;“申请信息不存在”的23件,占3.55%;“告知通过其他途径办理”的79件,占12.21%,无效申请89件,占13.76%)。
3.反馈情况。加强主动公开与依申请公开的工作联动,通过依申请公开工作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将应主动公开的历史公文,通过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对反复被提起申请的属性为“依申请公开”的文件,将属性变更为“主动公开”。20xx年,文件属性由“依申请公开”变更为“主动公开”的文件4件。
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落实情况。
20xx年,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办22号文件要求,牵头推进高校招生、财务等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加大高校信息公开力度,不断提高公开水平。
1.全面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在全面推进高校招生“十公开”的同时,重点加大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加分考生资格公示等公开力度。一是细化公开内容。进一步细化录取程序、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录取新生复查结果等公开事项,提高录取过程透明度。二是加强自主招生信息公开。建立统一的自主招生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从报名、审核、考核、录取全过程公开。20xx年,通过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示自主招生报名人数16.2万人,录取1.1万人。三是全面实行考试加分考生资格公示。会同相关单位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要求各地加强加分考生资格审核和信息公示。20xx年,31个省(区、市)均进行了全面公示。四是加强招生信息公开监督检查。明确教育部、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高校和中学四类主体的公开职责,开展专项督查,对公示不到位的情况严肃追责。五是推进研究生招生信息公开。建立完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信息公开平台”“全国硕士研究生网上调剂服务系统”“全国推免工作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三大平台,实现全过程网上公开。
2.加大高校财务公开力度。不断加大财务公开力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一是强化财务公开重要性。印发《关于直属高等学校落实财务管理领导责任严肃财经纪律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要求高校完善财务公开制度,明确领导责任和财经纪律。二是严格执行高校预决算公开。印发专门通知对直属高校20xx年预算、20xx年决算公开工作进行部署,要求高校按统一时间、统一规范公开预决算信息。目前75所直属高校全部公开了财务预决算信息。三是做好高校财务年报编制。根据有关规定,布置直属高校完成了20xx年度财务年报编制工作,切实有效提升高校财务工作透明度。四是推动高校制定财务公开制度。要求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财务公开制度,加大财务公开力度。目前,75所部属高校均制订了财务公开制度,其中31所高校制定了专门的财务信息公开办法,其他学校在信息公开办法中对财务信息公开进行了明确规定。
五、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情况。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结果公开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xx〕46号)精神,印发《关于做好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结果公开工作的通知》,对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建立了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和联络员协调制,明确了公开方式、涉密处理、属性标注等工作程序。在门户网站公开频道开设建议、提案公开专栏,分批次公开了165件建议、提案办理答复。
六、政府信息公开咨询情况。
教育部政府信息公开受理中心日均接待上门群众和咨询电话7人次,全年1500余人次。处理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意见箱中有关信息公开的信件15件。
七、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没有因依申请公开信息收取或减免费用情况。
八、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情况。
收到因政府信息公开提起的行政复议申请5件,行政诉讼11件,均维持具体行政行为或驳回复议、诉讼请求。
九、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工作。
20xx年,教育部在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信息公开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高校信息公开工作有待继续推进,公开平台渠道有待进一步开发,平台互动性还需加强。
下一步,教育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以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国办公开工作要点要求,做好信息公开工作。
一是加强信息发布、解读和回应。加强对重点工作的梳理,不断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教育重要政策、进展成效、先进典型的发布解读力度,积极回应群众关切。
二是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继续深入实施《高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督促高校按照《清单》要求公开各项信息,不打折扣、不搞变通。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对清单进行适时更新。继续深化高校招生和财务信息公开,指导各地推进中小学信息公开。
三是推进公开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整合优化网站栏目,完善门户网站信息公开专栏,不断拓展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发布渠道,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
四是做好依申请公开工作。进一步完善研判、督办、会商等机制,进一步畅通受理渠道和办理方式,依法依规妥善答复。
五是加强信息公开监督检查。改革完善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监督检查机制,继续发挥第三方评估的积极作用,强化教育信息公开工作监督和指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福建省教育厅工作报告篇十六
通过几天紧张而有序地对福建的考察,看到了一个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科技发达、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福建省,厦门等地区正扬鞭策马,昂首飞奔,确实是深受教育,大开眼界,激人奋进。
一、先进的思维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福建厦门地区的人们都能眼睛盯在发展上,凡是有利于发展的就想,就闯,就干。他们想的是发展大计,讲的是发展速度,闯的是发展目标,干的是发展的事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尤其是那种工作上的现代管理,思想上的大解放,发展上的高速度,思维上的高层次,建设上的高起点,引导着他们向大流通、大产业、大效益、高起点方向发展。相比之下,我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扩大开放,加大投入,突击推进“三化”进程,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和发展民营经济三个重点是完全正确的,应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但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单位的思想还被小生产者的意识束缚,还被计划经济思维禁锢,还被传统观念所左右。一部分同志唯书不唯实,或小胜则骄,小富则满;或小挫则卑,小进则稳,主观唯心主义盛行。我们要把经济搞上去,关键在于洗刷唯心主义,克服陈旧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时不我待,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面灌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大力除旧破新,冲关撤卡,使全乡上下形成一个想发展、重发展、促发展的浓烈氛围。
如行云流水,通讯设施完备,多维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名符其实,快捷方便,所有的经济开发区都是九通一平,这一切都为经济发展引来八方宾客,引来拨尖人才和高新技术。回首???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确实是历史上发展最快,无论是公路还是通讯、电力等都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相比之下,我市的基础建设还存在起步慢、起点不高、构建不新、质量不好等方面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要高起点、高质量、大手笔、快速度搞好我市各项建设,为???的经济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过硬的机关作风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量。
这次考察所接触的是厦门市有关人大机关,并听取了他们工作的汇报、经验与作法,总的体会是,人员精简高效,思想上开拓创新,真正做到了服务于民,服务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他们的实干意识强,服务意识浓,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事只干不争论,成败分是非,效益论英雄,干好再前进。那种服务求真,真抓实干,锲而不舍,追求卓越的精神风扑面而来。???近几年来之所以能吹响“进百强,冠三湘”的伟大号角,就在于市委、市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一心一意想发展,一心一意闹经济,一心一意干大事。然而我们有一些干部中依然存在着想得多,干得少;议得多,落实得少的不良现象。要推动???的发展就必须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扭转我们这种不良现象,大肆倡导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务实精神,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志在必得,奋勇争先的浓烈氛围。
更新思维再创辉煌――赴福建省考察启示来自本网网-,仅供学习,请注明出处。
福建省教育厅工作报告篇十七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20xx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级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任务顺利完成,“三个12%”目标同步实现,“”发展开局良好。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17500亿元,增长12.2%;财政总收入2596.12亿元,增长26.3%,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501.16亿元,增长3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19亿元,增长27.1%;外贸进出口总额1432.9亿美元,增长31.7%,其中,出口928亿美元,增长29.9%;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0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07元,增长14.4%;农民人均纯收入8779元,增长18.2%;城镇登记失业率3.69%;人口自然增长率6.21%。。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五大战役”推动重点领域突破。
着力构建“三维”项目工作格局,全面加强与央企的战略合作,成功举办民营企业产业项目洽谈会,积极引进港澳台侨外大企业,全省对接央企、民企、外企项目1779个、总投资2.5万亿元。大项目好项目加快集聚,促进了“五大战役”的有效接续、强力攻坚。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在建项目保质量、促投产,前期项目抓报批、促落地,形成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完成投资2589亿元、增长33.7%。新增长区域建设全面铺开。各区域规划基本完成,配套设施加快完善,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城市建设亮点纷呈。突出美化、绿化、净化,推进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一批城市新区、功能组团、商务营运中心建成投用。小城镇改革发展步伐加快。42个试点镇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宜居城市综合体建设稳步推进,示范带动效应逐步显现。民生工程成效显著。各级财政民生支出达1573.89亿元,省级财政在年初安排278.56亿元的基础上,又将超收的70%用于集中解决民生问题,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加快建设,省委、省政府确定的49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兑现。
(二)强农惠农富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坚持把“三农”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推进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农业生产实现增产增效。重点建设14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7大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2%,粮食产量稳定增长。造林合格面积701万亩,完成年计划的107.8%,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首位。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抓住中央加快水利建设的有利时机,实施一批水利重大骨干项目,完成20条中小河流治理,推进3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成土地整理30.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7万亩。改造农村公路2890公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成效显著,农村信息化加快推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年解决201.3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新一轮造福工程覆盖范围扩大、补助标准提高。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加强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权登记发证率86.6%、到户率81.2%。金融服务“村村通”覆盖90%以上的建制村。扶贫开发力度加大。认真落实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意见,实施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启动第三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防灾救灾有力有效。全力防抗“南玛都”等台风,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灾后住房重建任务全面完成。
(三)“三群”联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产业群加快壮大。突出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壮大50家百亿企业、领军企业,拓展延伸14条产业链,推进38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促进工业稳定增长的“6+6”措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6%。加强煤电油运等要素保障,做到“不拉闸、不限电”。出台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12条措施,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和占比均居全国前列,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保持稳定。强化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启动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和区域科技重大项目,第九届“6·18”成功对接项目5188个,新增专利授权21857件,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5位。推进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建设,构筑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8%。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实施200项节能重点工程项目,加强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和工业园区污染治理,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保持全国前列。
港口群加快形成。着力构建以三大港口为枢纽,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推进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福州宁德港完成整合,湄洲湾港整合加快推进,全年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677万吨。加快构建“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和“三纵六横九环”铁路网,推进一批核电、火电、风电等能源项目,全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公里、电力装机容量345万千瓦。
城市群加快建设。全面实施海西城市群发展规划,完成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加强城际快速交通系统建设,促进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厦漳泉签订同城化框架协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18个重大项目启动建设。推动福州城区与周边县市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四)先行先试推进改革开放。
平潭开放开发加速突破。《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实施,实行比当前经济特区更特殊、更优惠的全岛放开政策。平潭至中国台湾高速客运航线正式开通,海峡大桥复桥、环岛公路、闽江应急调水工程、协力科技产业园、冠捷科技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金井湾、岚城、幸福洋、澳前、坛南湾等组团建设全面展开,全年完成投资303.51亿元,综合实验区建设的强劲态势日益显现。
闽台交流合作持续拓展。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扶持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推进台商投资区、古雷石化园区等建设,促进闽台产业深度对接。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核心区建设全面启动,一批金融机构先期入驻。新增2个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并出台优惠政策,农业利用台资保持全国首位。闽台海空直航运送旅客突破230万人次。第三届海峡论坛成功举办,厦门居民赴台“个人游”和福建居民赴金马澎“个人游”顺利成行,闽台各领域互动交流更加深入。
外经贸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创新扶持外贸发展的政策举措,新兴市场和自贸区市场出口规模首度超过发达国家市场,进出口、出口增幅居全国十大外贸省市首位。福州保税港区一期通过国家验收,晋江、龙岩“陆地港”投入试运行,口岸通关进一步提速。新批千万美元以上项目448个、增长9%,金融业。
合同。
利用外资增长5倍,“9·8”等重大经贸活动成果丰硕。福建省代表团成功访问港澳,闽港澳合作更加密切。多渠道加强与闽籍侨亲的联系,侨力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挥。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国家支持厦门开展综合配套改革,先行试验重大改革措施。深化社会事业改革,十大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个确保”的年度任务基本完成。开展创新创业企业股权融资与交易市场试点,33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和再融资,筹集资金210亿元。实施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健全民营企业创业辅导、融资担保等服务体系。总结推广“晋江经验”,出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29条意见,入选全国百强县数量居全国第5位。
(五)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
稳定物价措施有力。加强“米袋子”、“菜篮子”建设,加大对生猪、蔬菜等重要农副产品生产的扶持力度,及时出台稳定食品价格的10项措施,扭转了物价过快上涨势头。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全省新增城镇就业62.25万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7.46%,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91万人。大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22%。革命“五老”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00元。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覆盖全省一半以上的县(市、区),新农保实现制度全覆盖,全民医保基本建立。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25.27万套,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重建中小学校舍403万平方米,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进城务工人员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67.8万人,我省成为首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省份。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92所,实现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一所公办幼儿园。组建53个行业型职教集团,高校调增一级学科博士点48个、硕士点111个,每万人口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居全国前列。完成全省乡镇卫生院和5076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新增医疗机构床位7400张,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较大幅度提高。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我省运动员在第七届城运会、第八届残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体育产业整体实力居全国前列。福州市首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厦门市实现“三连冠”。
社会管理创新持续推进。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实施依法处理信访事项“路线图”,深化和谐企业创建活动,总结推广和谐征迁工作法,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企业主体责任,强化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深化“平安福建”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开展严打整治专项行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发展,所有设区市均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六)依法行政优化政府服务。
自觉接受人大及其会监督,依法执行人大决定决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积极配合人大会开展执法检查、人大代表视察及专项调研。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政协提案,积极采纳委员调研成果。全年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804件、省政协提案983件,办结率均为100%。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及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全年提请省人大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10项,出台省政府规章4件。学习借鉴浙江、江苏等省市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认真落实“拉练式”工作检查成果,激发比学赶超、干事创业精气神。推广“厦航式”服务,深化政风行风建设,改进文风会风,治庸治懒治散,加强对企业和群众的走访服务。开展新一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省级行政审批项目削减47.7%,成为全国省级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的省份。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实行提升工商服务7条措施,实施提高行政机关办事效率10条意见。深入开展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资金审计和稽察,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得到加强。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和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为福建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全省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有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为福建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中央各部门及驻闽机构、驻闽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关心支持福建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够大,经济增速放缓,发展后劲还显不足;出口环境趋紧,资金供需矛盾突出,特别是重点项目、小微企业融资难,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转方式、调结构进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居民持续增收面临不少困难,改善群众生活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安全生产尤其是交通、消防等领域仍有隐患;一些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工作方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有的甚至存在不作为、乱作为和消极腐败现象。我们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做好各项工作。
共
3
页,当前第。
2
页
1
2
3
福建省教育厅工作报告篇十八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20xx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级政府全面贯彻党的xx大、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等中央领导同志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按照省委八届九次、十次全会的部署,坚持“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效。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13800亿元,增长13.8%;财政总收入2056亿元,增长21.3%,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151亿元,增长2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73亿元,增长30%;外贸进出口总额1088亿美元,增长36.6%,其中,出口715亿美元,增长34.1%;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3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81元,实际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7427元,实际增长7.5%;城镇登记失业率3.77%;人口自然增长率6.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0.1%、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0.2%的节能减排目标预计可以完成。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乘势而上突破重点,“五大战役”成效明显。
围绕推动跨越发展,认真落实全省拉练式工作检查成果,学习借鉴天津、广东、江西等省市先进经验,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形成比学赶超的热潮。重点项目建设方面。完成投资1936亿元,建成投产和开工项目分别达166个和177个。开工5条快速铁路,福厦动车组开通运营;开工13条高速公路,建成7条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89公里;港口新增吞吐能力超过3000万吨,电力新增装机容量445万千瓦,机场扩能改造全面实施。新增长区域发展方面。完成投资2742亿元,一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区域集聚效应显现。城市建设方面。完成投资252亿元,新增城市绿地2620公顷、公园22座,更新公交车2600辆,景观整治、立面再造、缆线下地、道路改造等取得阶段性成效。小城镇改革发展方面。试点镇规划编制基本完成,启动784个项目,完成投资308亿元,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加快建设,“三旧”改造有序推进,各项配套政策逐步实施。民生工程方面。在实施校安、医改、文化、养老、安居等工程基础上,新增10件惠民实事,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加快建设,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5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如期完成。
(二)巩固应对危机成果,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662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5%,大灾之年仍保持了农业的持续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五新”加快进村入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9.6%。实施土地整理31.5万亩,加固病险水库139座,除险加固海堤15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2850公里。新批和组建8家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十大防灾减灾工程基本建成,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继续完善。
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8%,建筑业增加值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建设21个成长型产业集群,抓好950个制造业重点项目和300个重点技改项目,央企在闽新一轮投资洽谈项目超过8000亿元、其中签约5000多亿元。出台加快民营企业发展19条意见,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和再担保机制。45家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或再融资,募集资金449亿元,上市企业总数达185家。物流、创意等服务业加快发展,软件业销售收入增长40%。全省旅游总收入增长17.8%。全年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23.4%,小企业贷款增量是全国5个超千亿的省份之一,金融服务发展更加有力。
创新能力逐步增强。落实鼓励企业创新政策,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新增5个国家级研发平台,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24家。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加快建设,厦门、福州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新大陆物联网条码识别、瑞芯个人移动信息终端soc、优讯光通讯用户端收发一体、联拓数字对讲机soc基带等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成功研制并产业化,标志着我省芯片设计研发能力进入国内先进行列。新能源汽车驱动总成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戊肝疫苗、细菌农药等7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奖,新增专利授权18063件。第八届“6·18”成功对接5358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农村信息化等“数字福建”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电子政务外网覆盖所有乡镇。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成功举办。出台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实施重大人才工程。
对外经贸快速回升。实施扶持外贸发展措施,建设重点商品出口基地,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32.8%和25.8%。厦门保税港区正式封关运作,福州保税港区获批设立,武夷山“陆地港”投入试运行,电子口岸覆盖面扩大。新批项目。
合同。
外资平均规模达1064万美元,提高10%。闽港闽澳合作取得实效,加强金融、物流等服务推介,推动闽企通过港澳进入国际采购体系、拓展葡语国家市场。全年实际利用港澳资金增长15.8%,闽港闽澳贸易额增长30.8%。外事、侨务工作继续加强。世界投资论坛、“9·8”、“5·18”、世界闽商大会、泛珠大会、上海世博会福建展馆及活动周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
生态建设力度加大。严格落实节能减排和环保监管责任制,开展重点企业节能行动,完成重点行业脱硫等重大工程。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设市城市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82%和92%,市县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77%和83%。淘汰落后产能年度任务全面完成,207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加强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和工业园区污染治理,对皮革等行业实行最严格的环保治理措施,妥善处置重大环境突发事件,集中开展环境污染隐患排查整治。实施新一轮造林绿化,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连续20xx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三)加快平潭开放开发,闽台合作先行先试。
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全面展开。赋予平潭设区市及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成立促进平潭开放开发顾问团。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并上报国务院。平潭海峡大桥、渔平高速公路等项目建成通车,福州至平潭快速铁路及跨海公铁大桥、长平高速公路、平潭海峡大桥复桥、环岛公路一期等项目开工建设。完成1000万株植树任务。金井湾、幸福洋等组团开发先行启动。
闽台经贸合作纵深拓展。做好ecfa签署的跟进工作,主动对接两岸产业搭桥计划。海峡产业投资基金正式运作,兴业银行等获准开展新台币兑换业务。闽台率先实现特殊监管区、电子商务对接。全年合同利用台资增长1.4倍,闽台贸易额增长48.7%。
闽台交流交往更加密切。成功举办第二届海峡论坛。省经贸文化交流团赴台“走亲访友做生意”取得积极成效。闽台107对特色乡镇实现对接。启动闽台乡村游,经我省赴台旅游人数突破18万人次。新增福州、厦门两个空中货运直航航点,开通闽台邮政货运航线。“小三通”客运量达144.2万人次,闽台空中直航每周往返120个航班,全年运送旅客53.9万人次,泉州成为两岸空中直航新航点。率先在事业单位招聘中国台湾专才,闽台联合培养职教人才4000多人,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交流合作继续深化。
(四)全力以赴抗灾救灾,恢复重建有力有效。
去年我省连续遭受特大冰雹、强降雨灾害和五个强台风袭击。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国家部委大力支持下,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提前部署,周密组织,全面落实“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机制,全省党政军民众志成城、奋力抗灾救灾,累计紧急转移群众222.6万人次,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应对全球最强台风“鲇鱼”实现人员零伤亡。出台一系列灾后重建恢复生产扶持政策,确定福州、厦门对口支援三明、南平,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有序开展,重建户春节前可搬入新居。
(五)强化公共服务,社会建设扎实推进。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5.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6万人。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提高138元。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实现设区市统筹,养老保险关系实现跨省、跨市转移接续,医保实行异地就医和结算,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继续提高。33个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社保卡就诊一卡通工作持续推进。
社会事业加快进步。基本建成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的助学体系,72个县市区实现“双高普九”,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3.4%,实现每个设区市都有一所公办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阶段性目标,新增床位6700张,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建成5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十大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全国人口普查顺利开展。泰宁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福州中国温泉之都申报成功。中国航海日、全国特奥会、省运会、省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成功举办,我省运动员在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和慈善事业取得新进展。对口支援成效显著,援建彭州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新一轮援藏援疆工作扎实推进。人事、编制、民族、宗教、气象、防震、档案、地方志等工作继续加强。
社会保持安定稳定。新一轮平安创建活动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94.9%。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建立预防和处置医患纠纷“五位一体”长效机制,开展校园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信访总量明显下降。强化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各类事故发生起数下降5.3%。国防动员、优抚安置、双拥共建、民兵预备役、海防、人防、反走私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六)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
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会监督,依法执行人大决定决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积极配合人大会开展执法检查、人大代表视察及专项调研。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政协提案,积极采纳委员调研成果。全年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808件、省政协提案1083件,办结率均为100%。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及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加强政府立法,全年提请省人大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4项,出台省政府规章6件。完成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清理任务。“五五”普法顺利完成。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加强行政监察,深化效能建设。抓好纠风专项治理,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开展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资金审计和稽察。落实廉政准则,反腐倡廉工作得到加强。
20xx年工作任务的完成,标志着“”规划胜利实现。过去的五年,是发展思路拓展提升的五年,海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海西列入全国主体功能区的重点开发区域,平潭开放开发得到特殊扶持,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享受中西部优惠政策,国家部委在规划、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对我省的支持力度,福建进入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阶段;是发展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有效克服各种灾害的不利影响,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外贸进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比20xx年翻了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20xx年的3.5倍,特别是基础设施全面改善,铁路新增快速干线里程504公里、在建里程和运营里程均突破20xx公里、其中快速铁路在建和运营里程超过1500公里,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实现翻番、总里程达2403公里、在建里程超过20xx公里,港口新增吞吐能力1.8亿吨、吞吐量由20xx年的1.98亿吨增加到3.27亿吨,机场旅客吞吐量接近翻番,电力新增装机容量实现翻番、累计达3480万千瓦,形成500千伏大环网;是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五年,坚持“好”字优先、能快则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三次产业比例从12.6∶48.5∶38.9调整为9.5∶51.3∶39.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2%、比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高2.1个百分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5位,节能减排目标预计可以完成,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首位,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是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五年,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9460元和2977元,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省居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发展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和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为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企业家、公务人员,向给予政府工作有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为福建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中央各部门及驻闽机构、驻闽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关心支持福建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继续,稳定和扩大外贸出口面临困难,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发展后劲还显不足,高水平的大项目落地还不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不够快,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较大挑战;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不牢固,农田水利设施依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群众生活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存在薄弱环节,城市管理问题仍然不少;政府职能需要加快转变,一些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不高,甚至存在不作为、乱作为和消极腐败现象。正视差距、改进不足,各级政府责无旁贷。我们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解决问题,以强烈的责任心做好工作。
二、实施“”规划,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请大会审议的《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规划(草案)》),总结“”规划实施情况,分析“”宏观环境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重大项目和各项措施。
根据党的xx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次全会的部署,《规划(草案)》明确我省“”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坚持“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对台交流合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为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规划(草案)》围绕主题、突出主线,提出经济发展、民生发展、科教发展、可持续发展四大类37项主要目标,其中约束性14项、预期性23项。明确到20xx年力争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赶超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力争比20xx年翻一番。这些目标体现质量、效益、结构、速度的统一,体现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统一,体现先行先试和可行可为的统一,经过全省人民共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规划(草案)》分18个章节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完善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增加农民经营性、工资性、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培养新型农民,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二)建设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构建现代产业支撑体系。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服务业发展,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42%,推动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10%以上。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28%。培育产业群、扶持大企业,打造50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建成10个以上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或基地。
(三)着力扩大内需,形成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拓宽消费领域,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充分发挥投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三大港口群,建设“三纵六横九环”铁路网、“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完善空港布局和民航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各设区市通快铁、有机场,县县通高速,较大自然村通达硬化道路。打造东南沿海重要能源基地,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数字福建”应用水平,加快建设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
(四)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拓展以福州和厦漳泉大都市区为核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提高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加快培育环三都澳、闽江口、平潭综合实验区、湄洲湾(南北岸)、泉州湾、厦门湾、古雷-南太武新区、武夷新区、三明生态工贸区、龙岩产业集中区等十大新增长区域。健全沿海与山区帮扶机制,加大对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海岛和水库库区的支持。深化跨省区域协作,促进互动联动。
(五)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建设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探索“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两岸合作新模式,构建两岸同胞合作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加快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紧密区域、文化交流重要基地、直接往来综合枢纽,打造吸引力更强、功能更完备的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
(六)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以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为契机,推进厦门经济特区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岛内外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排头兵、窗口示范和龙头带动作用。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体制环境。实施全方位大开放战略,加快建设外经贸强省。港澳侨始终是福建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形势下要密切闽港澳侨合作,努力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共同繁荣发展中争取更大作为。
(七)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全面落实中长期教育、人才、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力争主要指标进入全国前列。加强人才资源建设,大幅度提升人才整体素质,力争人才资本贡献率达到33%。强化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八)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继续居全国首位,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九)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实现全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国中上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公共安全体系,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充满活力。
三、开好局起好步,扎实做好20xx年工作。
20xx年是“”开局之年。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促增长、调结构,统城乡、惠民生,深改革、大开放,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开局之年,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外贸出口增长8%,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不低于80亿美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节能减排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着重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开局之年。
打好重点项目建设战役。今年安排省重点项目526个,总投资19213亿元,年度投资2300亿元。同时,实施一批全省性的农林水利重大工程。产业方面,开工中化泉州1200万吨炼油、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翔安玻璃基板、中国移动厦门手机动漫基地、马尾船政重工造船、东南汽车三期扩建等60个以上项目,加快泉州海峡轨道客车、中国重汽永安汽车、龙工挖掘机、东南电化搬迁等项目建设,建成漳州腾龙芳烃px、翔鹭石化pta、鞍钢冷轧钢板、南铝板带三期等60个以上项目,突破福建联合石化乙烯“脱瓶颈”扩建、鞍钢宁德大型钢铁、宝钢与罗源德盛联合重组、中国化工三明装备及新材料基地等20个以上重大前期项目。交通、能源方面,开工16条高速公路和10个港口项目,力争5条铁路获批建设,加快核电、风电、火电和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新增快速铁路干线运营里程145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16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345万千瓦。水利、渔港、耕地、造林方面,完成20个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60座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13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加快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建设;开发复垦新增耕地12万亩,实施土地整理30万亩;完成植树造林650万亩。
打好新增长区域发展战役。完善区域规划和开发布局,构建连接新增长区域的交通通道,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加快形成创业创新重要基地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年度完成投资3000亿元以上,其中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力争建成700个、新开工800个。
打好城市建设战役。做好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加强重要区域、重点地段设计。强化市容市貌整治,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建成一批公共停车场,改善城市综合交通。推进城市立体绿化和公园建设,做到步行10-15分钟就能看到绿地。加快供水、供气、排水设施建设,确保城市居民饮用水达到国家卫生标准。加快污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归集率和处理率。加快城市架空缆线下地。完善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城市内河整治要有看得见的变化。创建一批物业管理示范小区,建设一批宜居城市综合体。
打好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在继续抓好第一批22个试点的基础上,再增加20个试点镇。加快规划编制,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环境景观建设,合理布局城镇产业项目,力争投资增长高于全省投资增速。实施和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合理划分县和镇财权与事权。探索户籍管理新模式。
打好民生工程战役。继续集中财力办好惠民实事,加快推进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比国家要求提前4年;加快以公租房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各类棚户区改造,推进养老服务“十百千”工程,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光明行动”、残疾人托养和残疾儿童康复等项目,扶持妇女、残疾人、计生家庭创业就业。医疗卫生方面,实施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为城乡居民提供10项公共卫生免费服务项目,实施城乡困难居民和儿童特殊病种医疗救助,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农村孕妇、城市低保孕妇免费产前筛查诊断,提高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和计生家庭特别扶助标准,加快医院项目建设。教育文化方面,逐步实施中职教育免费,今年对中职一年级学生免学杂费;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城乡低保家庭入园幼儿保教费补助,完善普通高中学生国家助学金制度,提高高等学校国家助学金标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加快幼儿园发展,实施农家书屋建设和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县(市)城区影院建设,新建2600个农民体育健身点,推进市、县两级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抓好科技馆、体育馆、图书馆、文化广场等一批项目建设。强农惠农方面,调整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建设村级综合服务场所,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推进农村家园清洁行动、饮水安全和造福工程,建设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体系,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便民生活方面,抓好“菜篮子”生产基地和城乡便民商业网点建设,提升公交服务,推进城乡绿化,加快公厕建设,实施城乡通信信息化提升工程。和谐平安方面,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建设自然灾害避灾点,实施闽江、九龙江流域水环境整治与水源保护,深化平安创建,支持驻闽部队生产生活和科技拥军、文化拥军项目建设。防灾减灾方面,实施海洋防灾减灾、地质灾害防治两个“百千万工程”,完善气象灾害和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增强重大灾害预警预报、快速反应和紧急救援能力。我们要用实施战役的决心和工程化的运作办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二)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以多种方式增加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增幅、比重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向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全面推进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民资、大户等社会投入,加快设施农业发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增加贷款。
强化以水利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中央加大水利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深化水利改革,发展民生水利。抓好一批重大水利设施项目,加快中小河流治理、“五江一溪”防洪工程建设,抓紧闽江北水南调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现有渔港的改造、扩容、升级。
提高生产销售的组织化程度。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培育统一经营服务的主体,引导农民积极组建合作社和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合作社与商贸、科技、金融、农资等机构紧密对接,实现生产销售组织一体化,让农产品从菜园子直达菜篮子。
加大“五新”成果推广力度。创新科技推广方式,把专场推介会开到农民家门口,抓好一批示范项目。继续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与农业部共建省级农作物良种培育引进中心,做强良种引进、提纯、繁育与推广基地,力争主要粮油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蔬菜良种覆盖率达92%以上。
形成覆盖整个农村的科技服务推广体系。进一步整合驻村干部、农技员、下派科技干部、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乡镇农技站等方面力量,变零星分散服务为全方位、网络化服务。开展百万农民订单式、个性化大培训,抓好网络和远程教育。
把农产品加工作为工业大产业来抓。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既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保障市场供给,又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健全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加大贴息、奖励、用地等政策扶持,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规模化加工,力争有5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
做好稳粮、储粮、调粮工作。重视“米袋子”工程建设,落实粮食生产目标责任制,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930万亩。狠抓粮食关键增产技术和优质高产品种的示范推广,大力发展超级稻、再生稻,提高粮食单产和优质品率。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改进粮食补贴发放方式,切实做到有种有补、谁种补谁。完善储备粮食订单收购直接补贴政策,保持30万吨省级储备订单收购规模。抓好储备粮库建设和改造,优化储备品种结构。加强与粮食主产省的协作关系。
逐步推行农业用地依法、自愿、有偿、有序、合理流转。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鼓励农业种植大户发展规模经营。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引导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的承包农户经营地块相对集中连片,切实解决耕地抛荒问题,探索土地股份化和合作化的办法。
深化农村改革。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首要目标,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增强各方面的工作合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发证到户进度,进一步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按照国家部署,完成建立健全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改革任务。支持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业经纪人等,为农民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生产经营服务。
(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重点突破。把新型平板显示、新一代网络和高端通信设备、生物医药、led和太阳能光伏、节能环保技术及装备等作为主攻重点,加快物联网识别系统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抓好“智慧厦门”产业基地、福州友顺8英寸集成电路芯片、霞浦超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等一批研发和转化项目。二是应用示范。在消费升级、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材料换代等方面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扩大政府采购,支持商业模式创新。三是政策引导。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新认定一批新兴产业基地和骨干企业。争取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等资金支持,建立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供应链融资和科技保险,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
着力壮大产业群。要通过现代产业的增量集聚,带动存量优化,促进总量提升。加快重点产业集群和基地建设,延伸10条产业链,实现30个以上工业和服务业央企项目落地建设,形成3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继续实施产业调整振兴方案,抓好300个技改重点项目,增强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加强与跨国公司、大型民企和港澳台企业的合作,鼓励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组建战略联盟等途径快速扩张。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发展专业化协作配套。整合提升工业园区,引导产业链关联企业向园区集聚。强化煤电油气运调度,提高要素保障能力。
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重点和主要经济增长点。加大财税扶持,强化要素供给,增加引导资金,优先保障用地,推进国家和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现鼓励类服务业与工业水电气热基本同价,加快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多层次、宽领域、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生活性服务业。一是现代物流业。实施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运用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快提升物流节点、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引进和培育若干跨国物流骨干企业,加快建立以港口为核心、与制造模式相适应、信息化集成化程度较高的供应链服务体系。二是金融业。争取扩大信贷规模,促进我省成为各家银行的信贷支持重点区域。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规范培育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促进健康发展。吸引更多的省外金融机构来闽设立分支机构。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发展企业债券,鼓励发展私募基金。三是科技和信息服务业。重点抓好研发设计、技术交易、成果应用,支持企业主导和参与行业标准制订。推进“三网融合”,发展面向市场的高性能计算和云计算服务。有效落实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培育高水平的骨干企业,打造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四是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经纪等服务,鼓励发展会展经济和总部经济。五是服务外包业。吸引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向我省转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和专业企业。六是现代商贸业。拓展电子商务、专业集散市场、特许经营和仓储超市,加快培育新型业态,强化营销联盟。七是文化及创意产业。重点发展十大文化产业,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推进动漫产业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创意产业园建设。八是社区服务业。以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和病患陪护为重点,支持创办家庭服务企业,培育家庭服务市场。九是农村服务业。加快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供销社在农村商贸、农资经营中的主渠道作用,拓展农村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服务。十是旅游业。整合和保护旅游资源,实施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建设项目,延伸特色旅游产业链,打造海峡旅游品牌。要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作为,促进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深化港口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政策。高标准抓好一批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渔业等重点项目,促进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开发、海洋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厦门国家海洋研究中心。支持海洋碳汇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
(四)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投资有效增长。
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一是鼓励多种形式的就业创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大力扶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二是增加农民收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种养效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农民务工收入。确保强农惠农的政策补贴和项目补助及时足额到位,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合法收益。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完善主要农产品价格保护办法。三是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力度。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加强城乡困难家庭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改善优抚对象和革命“五老”人员待遇。实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及时发放补贴。四是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五是推进实施公务员规范津贴补贴方案,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改革,落实绩效工资制度。我们必须千方百计采取开源、减负、补贴、托底等各种增收措施,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切实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改善居民消费条件。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比重,加强集贸市场、街头早市、宽带网络等消费硬件设施建设,培育一批特色商业街区。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健全消费维权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
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突出位置。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抓好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改造和新建300个省级城市副食品调控基地。强化价格调节基金作用,加强生活必需品市场供求调节和价格监管,稳定社会预期。提高中小套型、中低价位住房比重,完善房地产市场监管,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有序推进“”规划重大项目。加大前期工作力度,营造有利于大项目生成落地的环境条件。管好用好政府投资,加强与各类投资主体的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在注重结构、质量、效益的基础上扩大投资规模。
(五)探索新途径新模式,拓展闽台交流合作。
高起点推进平潭开放开发。全面实施即将批复的总体规划,推进“五个共同”模式,力求突破投资贸易便利化等特殊政策,争取设立平潭海关特殊监管区。加强基础设施和市政工程建设,力争开通平潭至中国台湾客货运滚装航线,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进合作伙伴,落地一批高层次项目,着力发展旅游、物流和科技产业,加快两岸教育、医疗合作园区建设。
推动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积极实施货物贸易早期收获计划,扩大我省优势产品出口,增加中国台湾产品进口。争取服务贸易合作先行先试,开展口岸业务和电子商务合作,推动台商在闽设立独资医疗机构。争取不同阶段的闽台合作先行先试内容列入ecfa后续协议。
深化闽台产业对接。主动衔接中国台湾六大产业振兴方案和四项智能型产业计划,深化闽台石化、汽车、精密机械、led、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对接,拓展太阳能、生物科技、创意等新兴产业合作。推动闽台金融机构双向互设和业务合作,建设厦门、福州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推动台商投资区扩区和新设。加强闽台农业、林业合作,扶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
拓展两岸民间交流交往。办好第三届海峡论坛,开展妈祖文化节等品牌活动。抓好福州、厦门两岸教育合作项目,加强闽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文化创意等领域合作。扩大对台海空直航,促进空中直航航线延伸,推动实施我省居民赴台个人游。
(六)着力外经贸转型升级,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继续实施出口退税超基数地方负担部分由省级财政统一承担等扶持政策,推进重点商品出口基地、“陆地港”和“飞地港”建设,深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确保出口稳定增长。推进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联动、向内地山区转移,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贸易,加快建设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优化口岸大通关环境,扩大直通放行和区域通关覆盖范围。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资源。做好国际贸易摩擦预警和应对工作,支持企业有序开展国际化经营。
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促进结构优化。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健全协调服务机制,集中抓好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在谈项目,促进345项重点跟踪项目落地。创新“9·8”、“5·18”等重大经贸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引资引智并重,抓好一批产业链关键项目、服务业配套项目和企业并购重组项目。强化境外联合招商,加强对东盟的服务贸易引资,推动企业境外上市回闽投资。建立意向客商、意向项目信息库,形成各设区市协同招商机制,推动项目有效集聚和合理布局。
密切闽港澳侨合作。发挥闽港、闽澳经济合作促进委员会的积极作用。高度重视吸引港澳资金等生产要素、服务体系和大型企业。联合开发两岸四地“一程多站”旅游线路,推进闽港台物流合作项目,引进香港金融机构参与两岸贸易结算等金融服务。依托闽港合作平台,支持企业赴海外开展并购、赴港上市融资。落实一批闽澳商务、中小企业和旅游文化合作项目。多渠道加强与闽籍海外华侨华人,尤其是华裔新生代、新华侨华人及重点社团的联系。有效利用外事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七)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抓好新一轮节能减排。认真实施生态功能区划,加强重点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落实环保“三同时”。严格节能减排责任,推动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200个项目。全面淘汰水泥、造纸、皮革、火电、冶炼等“五小”落后产能。推进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脱硫脱硝及污染深度治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实施清洁生产“五个一百”工程。支持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建设低碳发展实验区。
抓好新一轮环境整治。深化“六江两溪”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综合整治,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严格控制重点流域网箱养殖,治理畜禽养殖、石板材和工矿业污染。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实施“三清”示范工程。强化陆海一体化联动,实施重要港湾、重点海域和海岛的生态整治工程,着力治理渔业用海环境。强化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
抓好新一轮生态优化。实施生态省建设五年规划,落实环保监管“一岗双责”。推进“四绿”工程,增加森林碳储量。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严格河道、海域采砂监管,加大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和保护力度。推进重点流域、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的生态补偿,重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生态修复。污染环境,祸在当代、害及子孙,我们要不遗余力、鞠躬尽瘁抓环保,一届接着一届干,兑现建设生态省的承诺,誓把青山绿水保护好。
(八)加强城乡统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突出发展城市群。实施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快城市联盟进程和同城化步伐,推进轨道交通、机场、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拉开中心城市建设框架,推进福州东部新城和马尾新区、厦门岛外新城、泉州环湾组合城区等城市新区建设,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提升县域统筹发展能力。创新支持县域发展的政策,进一步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深化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完善省对市县区财政收入增长考核奖励办法,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扶持县域重点产业集中区建设,发展壮大县域特色经济。
深化山海联动和区域合作。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里扶持政策,强化资金投入,促进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启动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改善欠发达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做好福州、厦门对口支援三明、南平灾后重建工作并形成协作的长效机制,继续推进全省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密切与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等兄弟省市区的经济联系,继续做好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宁夏、三峡库区等工作。
(九)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发展内在动力。
以科技创新引领全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命脉,我们要全力扶持各类科技成果,精心呵护一切创新苗头,让科技创新不断迸发出推动跨越发展的强劲能量。进一步整合和加大财政投入,鼓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经费,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6·18”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功能,完善研发协作、资源共享等创新机制。加快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建设,推进与国家大院大所的合作。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产学研合作项目,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科研管理方式,健全成果评价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坚决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加强科学普及,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浓厚氛围。
强化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加大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开发力度,重点引进领军人物、创新团队和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积极创造研发成果中试和产业化的有利条件,建立健全体现创新价值的分配激励机制,促进更多高端人才来闽创业。
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年内基本完成权属企业改制,试编资本经营预算,健全风险控制和投资失误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落实国务院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36条政策和我省贯彻措施,实施民资“回归工程”,拓宽投资领域,加大融资等扶持力度,做好品牌和商标的培育,筹办福建省大型民营企业产业项目洽谈会,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与行政区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改革。深化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改革,强化税收征管,健全财政资金监管机制,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推进投资体制和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稳步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扩大网上并联审批试点。厉行节约,压缩一般性开支,降低行政成本。
(十)坚持民生优先,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启动重大教育改革试点和发展项目。加快“双高普九”进程,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规模,推进教产结合、校企一体化办学。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实施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支持民办教育,扶持发展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建设,扩大医疗资源总量。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师能力提升计划,重点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县乡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扩大妇幼卫生、精神卫生医疗资源。推进新农合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试点,提高重大疾病大额医疗费用补偿水平。提供医疗救助,让得大病、出不起钱的困难群众得到救治。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推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建立三级康复体系。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民营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办医格局。规范药品集中采购,在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药品销售零差率改革。强化食品和药品安全监管,规范生产和流通秩序。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素质。加快建设重点文化设施,挖掘八闽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开发。重视文艺精品创作和人才培养,发展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加强文化市场和互联网管理,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老年体育活动,发挥老体协作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壮大体育产业。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探索解决城镇无收入居民养老保险问题。解决县以下集体企业职工等困难群众参加医保问题。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保障机制。将孤儿基本生活费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和残疾人事业,鼓励开展志愿服务。实施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作用。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实施依法处理信访事项“路线图”,妥善化解和处理矛盾纠纷。深入开展“平安福建”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化。加强各领域各行业安全管理,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深化“双拥”共建,强化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增强海防、人防能力。落实民族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四、建设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提高服务跨越发展的能力。
我们要牢记政府前面顶天立地的“人民”二字,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要解放思想。发扬敢闯敢试、爱拼会赢的优良传统,打破思维定势,改变旧的路径依赖,在创新体制机制中增强发展活力。把握历史机遇,用好用足政策,有效集聚生产要素,在突破瓶颈制约中加快转型升级。学习兄弟省市的好经验、好做法,从做得不够的地方去追赶,从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去超越,在拓展思路和作为中开辟发展的新天地。
二要强化责任。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学习李彬等模范人物先进事迹,激发比学赶超的创业热情,增强“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全天候运转。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把五年规划分解细化到年度,具体化到项目,逐季逐月抓好落实。严格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大治庸治懒力度,深化机关效能建设,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进一步形成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良好政风。
三要依法行政。依法接受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加强政府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和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提高政府立法质量,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做好行政复议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要便民利民。尽心办好群众生活中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吃喝拉撒、修修补补等有的看似细微却须臾不可或缺的事情,不可因事小而不为,不可因事难而不作为,让老百姓生活更方便;着力解决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安危的问题,最大限度予以保障,让老百姓生活更安稳;主动顺应群众改善物质条件、提高健康水平、追求精神生活、维护基本权益等新期待,想方设法予以满足,让老百姓生活更有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各位代表,福建已经走过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正在奋力开拓全面惠及全省人民的美好前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为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各方面力量,凝心聚力,心无旁骛,真抓实干,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共
3
页,当前第。
3
页
1
2
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医学生毕业自我鉴定500字(大全18篇)
- 最新建筑毕业生自我鉴定500字(优质10篇)
- 医生先进事迹材料标题(精选16篇)
- 建筑公司会计工作总结1500字(模板8篇)
- 2023年社区工作半年度总结(实用18篇)
- 残疾人无障碍改造实施方案(优质8篇)
- 毕业论文中期考核自我鉴定(模板17篇)
- 坚定理想信念发言稿(精选13篇)
- 2023年高二学生自我评价300字(优质13篇)
- 2023年小学生消防安全国旗下演讲稿(通用10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