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03-10 17:00:28
- 小编:zdfb
- 文件格式 DOC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春》教学设计理念篇一
1、理解诗意,理解诗人形象
2、领悟诗人忧国念家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理解诗人形象,领悟诗人忧国念家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杜甫相关的信息,猜出诗人杜甫。由杜甫《望岳》中的诗人形象转到分析《春望》中诗人的形象。
二、初步感知诗人形象——苍老忧愁
全班朗读诗一遍,找到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分析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齐读
生读诗句一遍,回答诗意:头发早已白了,抓一抓顿觉稀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生找词语并分析,其他学生补充,师提点
“白头”——苍老忧愁(板书)
“搔”——抓的动作,欲解愁而愁更愁
“更短”——白发更少,内心痛苦哀怨
三、分析诗人情感——忧国念家
1、提问:是什么让不到45岁的诗人如此苍老忧愁呢?朗读诗一遍在诗中找两个原词作答。
感时(国)恨别(家)——板书
2、分析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生齐读
生读诗句一遍,回答诗意: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美丽的花不禁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也害怕。(互文的译法)
生分析“花溅泪”“鸟惊心”
师提问:花鸟都是美景,为何诗人看到后一点也不开心呢?
生答:以美景衬哀情,作用是突出诗人忧国念家之情。
3、国与家发生了何事,让诗人如此忧心呢?
先分析国——“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生齐读
生读诗句一遍,回答诗意:国都沦陷,城池破败不堪,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城内草木茂盛。
“破”——战乱破败之景;“深”——战后杂草丛生荒凉之景
师:战争毁了昔日繁华的一座城,使百姓颠沛流离。战争使国家衰落,战火让民不聊生。诗人因忧国忧民愁白了头。(板书“忧”字)
后分析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生齐读
生读诗句一遍,回答诗意:战火延续到眼下三月,一封家信值万两黄金。
“连三月”写出了什么?生答——战争延续时间之长
“抵万金”写出了什么?生答——夸张,出家书的珍贵
师:因长时间的战争,好久无妻儿的音信,亲人生死未卜,多么思念他们啊,多希望得到家书,知道他们的消息啊!诗人因思亲念家愁白了头。(板书“念”字)
4、指名读诗,读出忧国念家的感情
5、明确第二联的作用——承上启下
四、小结
1、诗的前四句重写景,景中有情,开篇绘国都萧索之景,写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后四句重抒情,借事抒情,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至家里音讯全无,再写到自己的白发衰老。全篇层层递进,由远及近描绘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2、生尝试齐背诗一遍。
五、总结
用自己的话立体的写出诗人形象
(提示:诗人看到什么景?触发了哪些感情?诗人怎样了?)
生交流,师总结
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念亲的形象。
板书
感时(忧国)
春望——烽火之景;苍老忧愁
伤别(念家)
《春》教学设计理念篇二
1、正值春暖花开、莺歌燕舞的时节,学生乐于亲近大自然,引导学生在欣赏春天、享受春天的同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2、培养听障学生观察事物、感受生活及表达语言的能力。
听障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相对于健听孩子,对同一件事,听障学生多侧重于用连贯的词来表达,语言表达能力比同龄健听孩子低很多,而且往往浮于表面,语言直白,缺乏相应的联想、形象化的语言,所以,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将春天的变化、自己的感受,能流畅地表述,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在习作前,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照相机留下春天的足迹。在课堂上,回顾学过的与春天有关的诗、文,边背诵这些诗文,边与学生分享春的美丽与作者的感情及写法;再与学生一起欣赏这些美丽的照片,引导学生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最后,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几点,有条理地描绘春天。
一、回忆诗人笔下的春天,体会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感情。
1、同学们,请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与春相关的诗文。
(学生熟知的诗文有《春》(朱自清)、《春晓》、《咏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村居》、《春夜洛城闻笛》《春夜喜雨》、《春日》、《春望》、《忆江南》、《钱塘湖春行》等)
2、教师与学生重点分享《春》、《钱塘湖春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师生分享《钱塘湖春行》
a.师生齐备这首诗
b.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c.学生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春景,你最喜欢哪个?(抓住中间两联体会)
d.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喜爱)
(2)师生分享《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a.师生齐备这首诗
b.学生说说哪些诗句体现了题目中的早春?
c.三四句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用了什么方法?
(3)师生分享《春》
a.学生说说朱自清写了春天的哪些景?(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还有人们的活动)
b.你印象最深地是哪种景?(学生自由说说)
c.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很寻常的景物在朱自清的笔下展现了非同寻常的诗意美,抓住景物的特点,使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表达了对春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欣赏春之美,寻找身边春的足迹
1、全班16个同学,分成四组,每组展示自己最美的10张照片,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在小组代表讲述的时候,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学生有条理的说说春天的足迹。(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尽量用规范、形象的语言。)
3、学生在纸上列出自己的作文提纲。
4、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借鉴诗文中的写作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春天的变化与美丽,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学生完成习作。
《春》教学设计理念篇三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感情。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 导入语:
说说自己感受过的春光都有什么特点,或者用古诗来形容一下。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 》等。
《春》写于1931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 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出示学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感情。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4.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 酿 嘹亮 撑 伞 蓑 笠 稀 疏 抖 擞 安巢
(2)解释词语
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有意 显示、炫耀。
宛转:抑扬动听。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1.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
(2)文章是 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 来.
2.理清文章结构: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赞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
(一)赏读“盼春”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二)赏读“绘春”部 分
1、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 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 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3)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 ,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2、赏读“春草图”:朗读(齐读)
问题:
(1) 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哪些词用得特别好?
(2)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 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 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 。
3、赏读“春花图” :
问题:
(1) 作者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 哪些词用得好?
4、自读“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小组内自主完成对这三幅图的学习。
(1)春风看不见,摸不着,作者是怎样描绘春风的?
(2)作者笔下的春雨有怎样的特点?它的到来让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迎接春天的人多吗?从何处可以看出来?人们的精神状态如何?
(三)赏读“赞春”部分
(1) 每一自然段展现了春天什么特点?
(2) 能不能把这三段顺序调换,为什么?
(3) 这一部分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归纳写景方法:
(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听觉、 触觉等;
(3)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如从高到低、从低到远等;
(4)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1、朱自清,字——,现代——、——、——。
2、课文分别描绘了——、——、——、——、——五幅春景图。
3、举例说明作者写景时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4、学了课文,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用上本文学过的写景方法描绘一下你眼中的美丽春天,字数在300字左右。
《春》教学设计理念篇四
1.认识“恰、屉”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喇”。
2.默读课文,能猜测难懂语句的大致意思,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一、启发释题,激趣引入
设计意图:
初步了解《红楼梦》,引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1.(板书课题)从“红楼”二字你想到了什么?关于《红楼梦》,你知道些什么?
2.学生交流对《红楼梦》的了解。
3.教师补充:《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全面描写了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情世态及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红楼春趣》就是这部长篇佳作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大致读懂古典名著”的方法。
预设:运用多种方法猜读,借助资料或影视作品帮助阅读,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可以跳过去继续往下读等。
2.让学生默读课文,大致读懂课文内容。
3.学生交流文中难理解的语句,教师相机点拨。
(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猜读“捆剪子股儿”“拨起籰子”的意思。
(2)提问:“放晦气”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结合最后一个自然段“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明白“放晦气”就是指把不好的运气放掉。
(3)追问:“捆剪子股儿”“顶线”“籰子”这些词语是和什么有关的?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知道是与放风筝有关的工具或饰品,提示学生不用反复琢磨。
(4)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或教师补充资料,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文中宝玉、黛玉等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文中的“紫鹃”“晴雯姑娘”“袭姑娘”等都是贾府的丫鬟。
4.引导学生交流:文中写了哪些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他们分别是怎么放风筝的?都发生了什么“趣”事?
三、随文识字,交流方法
1.出示本课要求认读的生字词语,同桌互查后全班反馈,教师相机正音。
2.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
预设:
(1)“恰、屉、讳、晦、墩、钗、袭”等字可以用熟字加偏旁或者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2)可以通过组词区分形近字,如“讳”和“违”、“晦”和“悔”“诲”、“钗”和“杈”、“敞”和“敝”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记。
3.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订正《新解新教材》本课预习卡。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春》教学设计理念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案
1、给下列生字注音
抵()搔()浑()簪()胜()
2.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国:破:
感时:恨别
抵:搔:
三:
3、感知诗歌的内容。
1.本文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
3.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二)探究案
一、导入
今天学习《春望》一诗。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杜甫也被叛军抓到长安,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在第二年的春天来到长安的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杜甫。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2.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陷落。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鄜(fu)州家中到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本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
三、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抵、搔、浑、溅、簪
四、诵读诗歌。
五、理解诗意
1.小组交流,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国:______破______
感时:______恨别______
抵:______搔:______
三:
2、明确诗句意思。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十分茂盛。(只因为)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苦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战火连绵不断,一直到了眼下的三月,(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头发早就白了,(因为忧国念家)变得越来越少了,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住籫子了。
六、再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
1.本文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
3.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七、赏析诗歌
参考角度:1.诗歌中精彩的字词句;2.写作手法
1、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赏析诗歌。
2、小组展示。
3、师生相互提问。
4、教师归纳总结:
首联:对比反衬、寓情于景;颔联:触景生情、承上启下
颈联:思家迫切、引起共鸣;尾联:细节描写、忧思之深
八、探究质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
(触景生情/移情于物)
(三)巩固案
1、作业布置——拓展比较
诗人在本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当七年之后诗人听到官兵胜利的消息后又会是怎么的呢?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比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学生讨论并说出诗歌的大意。
(2.)思考下列问题: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着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
2、赏析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_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_____到______。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_____,实际上是写_____
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教学设计理念篇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深入理解本诗,扩展了解杜甫其他相关诗歌,初步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思想。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用品味词语、借景抒情、再造想象的方法来欣赏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首联和颔联的赏析。
引领学生感受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颔联的理解和玩味。
颈联和尾联的深度开掘。
教学过程:
导入: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首先,请同学们一齐朗诵本诗。
赏析诗歌
诗题“春望”,那么诗人站在春天的长安城都望到了什么?(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
赏析首联
眼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政权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重点赏析“深”:
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这深就是《黍离》中的彼黍离离,就是《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桥边红药,就是《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贵胄名门的郊游喧闹不见了,市井黎民百姓的劳作平淡不见了,再没有那摩肩接踵、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商铺林立、行旅如织的富盛,只见枝繁草盛满眼绿意,墙倒城坏千门闭锁。疮痍遍布,满目凄然。一个“深”字,草木深深,意味深长。“草木深”实意是说只剩下了山河依旧,虚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
赏析颔联
问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历来有两种翻译的版本,谁来试着给大家翻译一下?
第一种:人溅泪惊心。第二种:花鸟溅泪惊心。(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问2:那么你认为哪一种好呢?
第一种,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
第二种,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
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前者触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郁之情。
小结: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结束了,诗人后两联由悲痛国事转为想望亲人。
赏析颈联和尾联
介绍背景:
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引诗拓展:
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问1:“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忧虑,焦急。
问2:诗人写这首诗年仅45岁,却已“白发”,而且稀到“不胜簪”的地步,这可能吗?是什么使诗人如此?
是“感时”,“恨别”所致。是“国与家”共同的打击所致。是因为“艰难苦恨繁霜鬓”。
诗的最后两句给我们勾勒了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心情沉郁痛苦。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频频搔发,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古往今来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句拓展: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
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结课朗读:
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他总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总是令人敬仰的!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来一起朗读《春望》。
结课语:
十三年后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不得不继续漂泊,59岁那年,他在一叶小舟中悄然离世。他的生命是那样坎坷脆弱,而他的精神却那样不朽永恒。他的厚重与伟大,不是我们这个年龄能完全理解的,因为杜甫是一首要用一生来解读的诗,杜甫是一曲要用灵魂来倾听的歌!
板书:
主板书:
春望
——沉郁的家国凝望
己——家——国
老——离——破
副板书1:感时、恨别
副板书2:抒情方法:借景抒情;借助炼字;借助形象。
《春》教学设计理念篇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2.过程与方法
⑴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⑵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促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讲授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民间疾苦,尽收眼底;世间疮痍,诗歌表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圣杜甫的《春望》,聆听从他笔下流淌出来的诗篇。
2.知人论诗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3.播放朗读课件,欣赏诗文。
4.学生自由诵读。
①请学生自由的读古诗。
②检查学生读诗的情况。
5.解诗意,悟诗境。
①请生根据课前预习和朗读说说,诗人通过诗句,想要表达自己怎样一种情感,表现怎样一种情怀呢?
②学生再次默读古诗,并且分组讨论交流。
③学生根据讨论交流的结果来全班汇报交流。
(全诗表达出作者对祖国,亲人深切的爱!是爱国情,思亲情的完美体现。)
④请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自己是从那些诗句体会到诗人的这些情感的?
⑤小组讨论交流。
⑥全班汇报。
(1)“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相机播放视频课件,带领学生和杜甫一同走进被叛军蹂躏的长安城。)
(2)通过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那时的长安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在你想想当中的盛唐时期的国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3)诗人看到了如今的都城,想到了从前的都城,那么诗人此时此刻留下的泪水应该是怎样的泪水呢?
(悲愤的,愤怒的,伤感的,思亲的······)
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句,感受诗人的这份情怀吧!
(5)指导学生对诗句进行反复诵读!
(6)教师根据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7)那么同学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诗人的思亲之情的呢?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为什么在诗人看来,这一封薄薄的家书要比黄金万两还要重要呢?
(相聚的难,家书传递的难,得到亲人平安消息的难,这一切都是连日来的战火造成的。)
(8)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将杜甫对家人的这种思念传递出去好吗?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
教师指名朗读,师生互评。
(9)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盼望着和亲人团聚,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请生再次感受杜甫的满腔爱国情怀,教师播放配乐画面,请学生全篇诵读。
6.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从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①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此时
②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③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杜甫却两次落泪,“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杜甫,他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他的诗句写出的人民的心声,让我们一起去走进杜甫。——播放有关杜甫生平介绍的课件。
④这就是爱国诗人杜甫,下面老师再向同学介绍几首杜甫的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提升对杜甫的了解
诗人怀着满腔的爱国情怀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名字一定会随着他的诗句,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放出灿烂的光彩。最后,让我们齐读《春望》,送给杜甫!
《春》教学设计理念篇八
一、
(一)知识储备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3.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二)能力培养点:
1.学会调动多种感官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语言特点。
(三)情感体验点:
1.培养学生关注生存空间、保护环境的习惯。
2.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和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高贵品质。
二、
1.反复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揣摩词语,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在预习本上正确注音、解释(查字典或词典)。
②学生课外搜集、摘抄有关春的古诗文句(备用)。
③老师准备录音机、录音带、投影仪等。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学习朗读课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2.研读春草图,归纳分析其他春景图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听课文朗读录音,要求:
(1)注意朗读的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边听边思考:
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②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③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④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3)听读之后,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4)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上面的问题。
3、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然后理清写作的思路: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启发学生归纳)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4、研读与赏析:
(1)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课文第1-3段的内容,思考:
①第1、2段总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1、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第3段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用了哪些形象生动的词语进行描写的?有什么好处?
④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
(3)全班交流后小结。
5、布置作业:
(1)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请说出理由来。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研读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拓展延伸。
(二)教学过程:
1、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全班齐声朗读课文。
(2)鼓励学生背诵1-3段。
2、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学第4—7段,学生运用老师指导的方法,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①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并说明原因。
②比较与春草图的异同之处。
(可从特征、顺序、写法、语言、修辞方面比较)
③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④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赏析好词佳句)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交流,明确上述问题。
(2)略读第8—10段,体会这三段在文中的作用。(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教者即给予肯定。)
(3)课堂小结:
①抓住特点写景。
名称特征
春草图(草报春):嫩绿、多、软
春花图(花争春):繁茂、艳丽、芳香
春风图(风唱春):温暖、柔和
春雨图(雨润春):多、轻盈、细密
②分层次写出春景图。
名称角度(顺序)写法修辞
春草图:由物到人正面与侧面结合拟人
春花图:树上—花下—遍地由高到低虚实结合排比、比喻、拟人
春风图: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多感官描写拟人、比喻
春雨图:由物到人由近到远动静结合排比、比喻
(4)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体会作品的意境和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
(5)学生质疑交流:
①阅读了,你的感受是什么?
②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③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也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3、拓展延伸:
学生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古诗文句互相交流,并加以整理、积累。
4、布置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春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色的景物写出来,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春》教学设计理念篇九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1、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搜集。
2、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
3、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整体感悟 、诵读欣赏、体味品位、揣摩运用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
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二、感知内容
a、老师配乐范读
b、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c、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体验与反思
三、质疑交流
1、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2、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3、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春》教学设计理念篇十
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4册第六单元,学唱歌曲《渴望春天》
1、够用甜美的声音、正确的换气齐唱《渴望春天》。
2、尝试用声音、速度、力度的变化表现赞美春天、渴望春天的心情。
用甜美的声音表现《渴望春天》
用声音、速度、力度的变化表现赞美春天、渴望春天的心情。
情景教学法、欣赏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光盘、幻灯片、柳枝、迎春花、风小草、映山红等。
课前对教室进行了以“春”为主题的情景布置,迎春花、柳枝、映山红、小草、风筝等遍布整个教室,学生一走进教室就被春的气息紧紧包围,切实感受到春的存在。然后以“感受春天(创设情景)――体验春天――表现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唱歌曲《渴望春天》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从整体感受、体验音乐的优美、流畅,演唱活泼、跳跃的特点,体验并将自己融入春天的怀抱中。
教学环节
教与学的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感受春天
播放歌曲《报春》。学生进教室,分围坐。
课前播放“春”的歌曲,对教室进行了以“春”为主题的布置,创设良好的氛围。
体验春天
1、引入:
师:同学们看一下今天的教室有什么变化?
生:有迎春花、柳枝、风筝……
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春的气息;
春天来了;
春暖花开;
……
师:那么春天在你的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呢?
生:春天是春光明媚的;
鸟语花香的;
燕子飞回来了;
百花争艳的;
……
师:同学们都描述的非常好,接下来我们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一下春天怎么样?(学生分成三小组,可以以诗歌、绘画、制作、舞蹈、器乐等形式来表现春天)并播放背景音乐《嬉春》。
2、学生分小组逐一展示,老师鼓励小结,给予肯定。
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燕子报喜,青蛙鸣春,一切都欣欣然像刚睡醒的样子,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我们是多么渴望春天啊!下面我们就用音乐感受一下对春天的渴望,播放歌曲《渴望春天》。
创设情景,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置身在春的怀抱中。通过绘画、舞蹈、赞美春天的歌曲的演唱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各种音乐活动中表现春天,结合着情景音乐的播放,让学生用心去感受春的气息,在充满春的气息的氛围中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表演,即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学习、表现音乐。
通过老师的总体描述,能更好的激起学生渴望春天来临的急切心情和渴望学习歌曲的急切心情。
表现春天
学唱歌曲《渴望春天》
1、完整地聆听歌曲(光盘播放),自己边听边用手划拍子,并注意音乐的分句,感受音乐情绪特点。
2、听了这首歌曲,谈谈你的感受。学生谈感受,老师简单小结并分析歌曲,介绍曲作者。(幻灯显示)
3、复听歌曲并跟录音哼唱旋律,再次感受音乐。
4、跟琴视唱曲谱,难点范唱突破。分析歌曲四个乐句中,哪几句开始部分完全相同,哪一句完全不同?在音乐的表现上有何意义?(学生个别回答,老师鼓励小结)
5、完整的唱歌词,注意分析哪些地方表现了对春天的赞美?哪些地方表现了渴望春天来临的急切心情?有感情的去表达一种渴望春天的青春气息。(边唱边划拍子)
6、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再次播放《渴望春天》
7、发表见解,老师小结进行德育渗透,再次感受歌曲,跟伴奏唱歌曲。
通过聆听,让学生从整体感受、体验音乐的优美、流畅,演唱活泼、跳跃的特点。让学生边听边划拍子,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感受八六拍的强弱规律。
通过视唱曲谱,让学生对旋律有一个整体印象,为唱好歌词打基础。唱谱就要唱“音乐”,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处理,以孩子纯真稚气的甜美口吻,生动、明朗的音乐语言,表现出少年儿童渴望春天到来、鲜花开放、小鸟歌唱的心情,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体会。
回味春天
播放《踏春》,学生按秩序走出教室。
在“春”的欢歌笑语中结束本课。
《春》教学设计理念篇十一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为理想而奋斗的品质。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一、美美地听
师:同学们,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无数文人墨客用美妙的诗句赞美过春。你知道哪些?(生答)
“烟花三月下扬州”今天有一位来自扬州的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也要为我们展现他家乡的春。明年的春季在他家乡要举行第六届“烟花三月下国际旅游节”,今天我代替他来到这里选拔一批优秀导游。同学们敢不敢来挑战?接下来我将跟大家与它进行一次最亲密的接触,去深入地感受文中那绚丽的春光,去仔细地品味文中那优美的语言,去学习作者那高超的写作手法。请欣赏《春》。
(聆听录音,用心去感受朱自清笔下春天美的所在。听完以后就请各学生组成的旅游公司抢答,交流感受。限时1分钟)
师:相信大家都被这优美的朗读陶醉了,被这美丽的春天吸引住了。我想大家心中肯定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吧!没关系,我再给你们三分钟时间整理你们自己的思绪,然后就请同学把这种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收获。(三分钟时间静思。)
师:好!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师:哦,这样呀!看来春姑娘让你着了迷。(生笑)
师:对呀!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充满活力的!只有有了春的播种,才会有秋的收获呀!其实,人生也一样,只有少年、青年的努力学习与奋斗,才会有中年、老年的成功呀!希望大家把握好自己的人生之春。
二、美美地读
师:像如此美的文章,如此美的语言,相信大家肯定想亲自走近他,与它进行面对面的对话,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它的喜爱。请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如大声朗读、轻声朗读、用心默读体会、反复咀嚼等去表达你的感情,去寻找文章的美,去感受语言的美,去体会文中的感情。老师也为你们寻找到许多春天美景的画面,大家可边欣赏画面,边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并加以品味与玩味,想想精彩之处在哪?可以从课文的美句、佳句、精段、画面、情感、手法、主题……等方面入手。好,现在开始读。完成表格。
三、美美地说
师:时间到了。大家先相互交流自己读后的所得与所感。前后左右四人一组。
(学生四人一组相互交流。)
师:好!现在希望同学们踊跃发言,让更多的同学分享你的成果。开始发言。
师:春雨图有种“安静而和平感”。好!
师:说得好。你分析的非常透彻。是呀,这两个词用得多妙啊!
师:把无色无味的风写成了有味的风。“壮难写之物如在眼前。”
师:从整个文章结构入手,找出了美点。很好!
师:就这些?(生点头)运用了修辞手法就是写得好吗?(有的学生笑了起来)
师:那好在哪里?
师:看来要再仔细想想。那你先坐下来。我们说它好肯定要说出一定的理由才能让别人信服吧!有没有哪个同学跟他找的是同一句?好,那你来说说理由。
师:对。我们只有这样说才有说服力。不能只顾着讲好,一定要有理由哦。
师:嗯。见解独到。好了,刚才很多同学都谈了自读后的所得,向大家展示了他们在文中发现的美。老师认为这篇文章不仅形式完美,而且内容丰富,激人想象;不仅结构清晰,而且语言优美。可说,美蕴含在文章中的每一个画面中,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下面就请大家以我们刚才的发现为基础,分组讨论归纳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点。看看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四人为一组,开始进行讨论,讨论好的小组就派代表发言。
(生四人一组讨论,师巡视。)
师: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
师:语言美,自然、朴素、通俗易懂。
师:算!怎么不算呢?好,结构精美、严密。
师:同学们谈得都比较好。根据大家的讨论,综合大家观点,老师把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请大家看大屏幕。
(多媒体显示:1、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2、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3、语言朴实、隽永,通俗易懂。边读边稍作分析。)
师:给获胜旅游公司颁发“邀请函”
四、美美地写
师:朱自清以生花的妙笔幻化出多彩的春天。文中字里行间都凸现着美。朗读它,品味它,不仅会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更会令我们对美产生一种追求。纵观全文,作者之所以能把春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来源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感受,来源于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与对文字的驾驭能力。现在,我们虽然不处在春天,不能亲自领略无限的春光,但秋天也跟春天一样有无穷的魅力,也是众多文人笔下常描写的季节。我想处于秋天中的同学们,肯定对秋天有独特的感受吧!现在,就请敞开你们的情怀,用你们自己的笔把对秋天景物独特的感受写出来。可以选择秋风、秋雨、秋阳、落叶等秋景中的一个方面来写,用一段话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和感受写出来就可以了。看谁写得快,写得好。注意在写的过程中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写作方法。
(生自由练习写作,师巡视、指导。几分钟以后挑选几个同学所写的当堂朗读,并给予适当评价。)
师:“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朱自清先生《春》一文中美的所在,感受到了美的魅力,领略到文章语言给我们带来的神奇感受。明年的春天欢迎大家去扬州赏春。我们的导游们带着你们。下课!
板书设计:
昐春
春草图
春花图
春绘春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赞春新、美、力
刘好好
《春》教学设计理念篇十二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品读写景画面,学习作者分层次描绘春景的方法;
3、赏析语言,学习本文用词精当、修辞恰切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美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情感。
1、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培养学生朗读写景抒情散文的兴趣和能力。
1、品味语言的清新优美,抓住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情感。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多媒体展示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语: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这样导入课文有如下作用:①帮助学生回忆获得春天时的美好感受,为课文教学做情感的铺垫;②轻松自然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作者简介
方法:学生展示预习情况,最后简化为如下知识点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①字词疏导:叫学生在多媒体上注音,后纠正。
朗(lǎng)润钻(zuān)出嫩(nn)绿
眨(zhǎ)眼酝酿(yùnniàng)鸟巢(cháo)
宛(wǎn)转蓑(suō)衣稀疏(shū)抖擞(sǒu)精神
②多音字:
水涨起来了zhǎng应和h捉迷藏cáng黄晕yùn
他涨红了脸zhàng和平h宝藏zàng头晕yūn
二、整体把握文章:
1.配音听《春》的朗读,把握文章的情感。
2.朗读课文,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小组讨论以上问题,做好总结,并展示。
3.理清文章结构: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明确: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质疑:
(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第二部分)
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读后请回答: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3)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第三部分):
请同学们朗读第三段,读后请回答:
(1)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教师明确:嫩、绿、多
(2)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教师明确:“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3)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
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四、总结: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五、当堂检测
方法:多媒体出示题目,学生先做,做完后师生互动、点评。
目的:学习中掌握知识,训练中巩固知识。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背诵课文。
2、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片段,训练写作能力。
提示:在我们陇西,初春的景致同样富有特色,请根据你的观察和感受,调动多种感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描绘初春的景象,展示一下你的风采吧。
板书设计:
当堂检测
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朗润()抚摸()抖擞()撑伞()
liáo亮()yùnniàng()黄yùn()suō衣()
2.结合语境,给加粗的多音字写出正确的读音:
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②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③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④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3.下列各项中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朗润:明朗润泽。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b.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繁花:密密地开着的花。
c.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指引同伴。舒活:舒展.活动。
d.卖弄:炫耀。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4.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的一项是()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d.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5.填空。
①《春》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春的,春的,春的,都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表现出来了。
②默写: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春天像小姑娘。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③在横线上填一个词或短语,要求符合文章内容。
春草春花春风
春雨春人
6.积累。
请从你积累的古诗词中,默写一首有关咏春的古诗词。
我坚信: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节课,是对语感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在指导学生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也喜欢这节课,我甚感欣慰。但是,我对语感教学只是初窥门径,理论上掌握得不多,教学实践更少,上这节课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课堂驾驭能力不强,由于师生对话多,秩序有点乱。教学过程中的四大步骤平均用力,造成用时紧张,虎头蛇尾。今后要注意删繁就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的能力较低,课堂练笔差,记忆能力也低。今后必须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后进生,关注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春》教学设计理念篇十三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写景特点:①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2.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3.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3.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4.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以上教学重点中,第一点与第二点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这两个教学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方法之一:"读-讲-读-赏-读"。读书分三个层次:让学生熟悉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和文章遣词用语的妙处。夹在读书之中的"讲"与"赏"分别是指:"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赏",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实例赏析,体会作者选用词语和句子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感情。运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精要的指点下,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自己体悟,加深理解。
方法之二: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其次是师生相互质疑。
让学生评述课文,这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有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形成多维态势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媒体设计
本文是篇美文,可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配乐朗诵的录音。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冬春比较的画面。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唐代的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这样导入课文有如下作用:①帮助学生回忆获得春天时的美好感受,为课文教学做情感的铺垫;②轻松自然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作者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字佩弦,生于1898年,逝世于1948年,"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记录着朱自清先生的一生:在大学读书后期,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从事散文创作,做学问;1946年7月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使他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8月在北平逝世。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a.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niàng) 应和(hè) 笼(lǒng)着一层薄(bó)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巢(cháo)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烘托: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淡墨或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
b.整体感知:熟读课文,分析结构。
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画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设计说明:1.扩大识字量,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铺平道路;2.让学生熟读课文,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其目的在于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从整体上去感知课文)
2.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设计说明:1.培养默读习惯;2.让学生"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一。该设计要求老师必须具有教学机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学生的问题应尽量让同学自己解决,学生需要时,老师给予点拨)
学生不懂词句举例:
①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体现急盼心情)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如果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只能理解为小草本来就是这样,课文的说法能突出春天的作用,让小草充满生机,显得极为可爱)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④"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⑤"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把握时机,奋发向上)
⑥文章的结尾为什么选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春天给人以新生命,给人以美丽多姿,给人以力量、信心的美感。在这里,我们知道,用作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有相似点)
(注意:学生还可能提出许多问题,如是词句方面的问题,应力求满足学生;如涉及比喻、拟人方面的问题,也应该在这里解决;如属其他方面的问题,应告诉学生以后解决)
3.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①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②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设计说明:①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②让学生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有助于对课文的整体理解,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
4.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设计说明:①让学生加深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印象;②肯定成绩,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①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请说出理由,下一节课交流)
②熟读课文,背诵1-5段,鼓励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1-5段;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设计说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规定与鼓励并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研习课文
1.齐声诵读课文
2.讨论: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试说出理由)
第2段: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勾画大自然"刚睡醒的样子",为下文具体的春景描绘提供了美好的背景;再说,山、水、太阳最能向人显示春天气息,作者选用"朗润"、"涨"和"红"分别描绘山、水、太阳睡过一冬而醒来的情态,非常传神。
第3段:春草图。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第4段:春花图。首先,这一段写得很有层次:树上-花下-遍地;其次,这一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第三,巧用拟人、排比、比喻,写春花竞相开放。总之,画面五彩缤纷,富有立体感。(这一节应当让学生充分讨论,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鼓励)
第5段:春风图。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一个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第6段:春雨图。引出春雨后,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下面就引导读者品味江南春雨的妙处:细密、闪烁、绵长;亲吻着"树叶儿"、"小草儿";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夜";滋润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这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7段:迎春图。"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渐渐多了,实质是写屋外的人多了,因为春天来了。全段都用短句,读来富有节奏感,让人感到精神抖擞,充满希望,充满力量。
(设计说明:让学生由整体感知课文转到局部感知课文;让学生相互启发,在讨论中迸发思维的火花。答案不要求一致,只要自圆其说就行。这一环节,主要落实教学目标1和教学重点2、3、4)
3.课堂小结:
①抓住特点写景。
春草图:鲜嫩、勃发春花图:繁茂、艳丽
春风图:和煦、轻盈
春雨图:细密、平和
②分层次写出春景图。
春草图:正面-侧面
春花图:树上-花下-遍地
春风图:触觉-嗅觉-听觉
春雨图:植物-人间
三、欣赏品味
要求:大声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感情。
(设计说明:让学生再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上来)
四、布置作业
1.课堂练习:课文练习二、三。
2.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通报作业情况;
2.检查背诵。
二、比较阅读
1.投影林斤澜的《春风》(或发讲义)。
2.比较《春》《春风》的异同。
3.通过比较,让学生概括两文的主题、写作特色。
(设计说明:①扩大学生的阅读面;②比较异同的目的在于加深对《春》这篇课文的理解)
三、景物描写训练
1.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课文练习四)。
2.口头交流景物描写的片段。
(设计说明:①以读引写,读写结合;②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四、自我总结学习本文所得
引导学生从形式(词语的积累,句段篇形式上的特点)到内容(句段篇的意思,文中的情感)进行归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养成良好的行为广播稿100字(优秀16篇)
- 2023年维修材料采购合同(优质12篇)
- 最新师徒结对教学总结反思(优质8篇)
- 七夕情人节主持结束语(通用8篇)
- 最新七夕情人节主持词简短(大全8篇)
- 有关国庆节的周记400字(优秀20篇)
- 最新放假安全演讲稿三分钟(汇总12篇)
- 最新合伙合同汇编怎么做(通用18篇)
- 最新合伙合同概念(实用11篇)
- 少年宫美术组活动计划(通用10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