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20 05:15:16
- 小编:zdfb
- 文件格式 DOC
读后感是一种对阅读过程的反思和思考,对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接着,读者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读书经历,提出对于故事主题的个人见解。为了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涵和价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精选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法国史读后感篇一
《茶花女》这本书中讲述的是,一个漂亮仁慈的烟花女子,玛格丽特与诞生名门的男子阿芒彼此相爱,可终极却阴阳永隔,天各一方的悲剧故事。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许久不得平静。没有华丽的文字,但那真挚的感情对白却让每一个有过恋爱经历的人身临其境,渐渐地把主人公与自己融为一体,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的恋爱着想,为他们的欢乐而轻松,为他们的悲剧而沉重。也许是一口气读下来的缘故,又或者是由于作者是有过类似的亲身经历,整个故事异常真切。
头脑里清晰地呈现着茶花女美丽圣洁的面容——因为“她的一生是罪人,而她死时是_”。《茶花女》让我看到了法国当时的社会,看到了这两个可怜的人儿,看到了人间间的真情真爱。让我不得有对“书”这个字眼肃然起敬,一个个灵动的方块字,真的是给我多种感触。
“生命是宝贵的,但当你不珍惜它时,它就将变得毫无意义。”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文中的茶花女虽然是位既女,可她对待自己生命的态度是严肃的。其实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有很多机会可以去改正错误,珍惜每一次机会,命运就会青睐你。
当你糟蹋生命、浪费时间的时候,生命对你来说就将变得毫无意义;当你爱惜它、把它当作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的时候,那它将给予你最无私的关爱。你看,那些残疾的作家,有的瘫痪,有的肌肉萎缩,有的得了白血病将不久于人世,可他们也在快要死亡前用短暂的时间写出了一部部动人的作品。虽然他们的命运不好,可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生命中的一分一秒,不去糟蹋自己拥有的有限的时间,这才为自己的人生留下璀璨的瞬间。虽然他们的生命消失了,但他们去永远活在了人类的历史篇章里。
爱惜自己在人生中的一分一秒,只有自己才能为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个最合适的选择。
法国史读后感篇二
早就听说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是如何的振聋发聩,充满着真知灼见,只是一直没有心思拜读。直到最近,在等考研成绩的百无聊赖之中,才硬着头皮啃起了这部竖排繁体的历史教科书。不过,钱先生的文笔显然比我们的那些苗正根红的史书要好读的多,再加之条分缕析的分析和多如浩海又恰到好处的史实,任何关心历史的人都会爱不试卷。
说起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样的,大家恐怕都不会陌生。以分阶段的社会进化史为纵线,阶级斗争为轴线,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条目虽然清晰,但文字干枯发涩,千篇一律。我们所做的是将一些冷冰冰的事件从历史长河中抽出来让你死记硬背,不许质疑书本,不许有独立思考,这根本不是学历史,这是把意识形态强行灌输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去。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对历史的反思,即使将整本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也不知道中国是怎样形成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落后下去的。像义和团运动那部分,书上只说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的口实。
钱穆先生想做的就是这一点。在全书的序言中,先生就说的很清楚,他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全盘否定,以为整个中国封建史就是黑暗专制的代名词,没有任何光明可言;一种是全盘美化,以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两种泾渭分明的倾向到现在依然如此,前段时间关于中医关于新儒学的争论就是很好的例子。先生看来(其实我们也是这样看的,只是有时候不是这么做的)两种态度都失之偏颇,前者以西方现代政治理念为标准进行生搬硬套,自然看来事事不顺;后者则是抱残守缺,这种观点本来没什么市场,但现在有些却因着民粹主义而复活,说什么儒家文明是人类未来的出路这样不着边际的话。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说起来很简单,但我们在没分清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的情况下,要形成理性的共识无疑是缘木求鱼。
《国史》反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样阶梯式进步的历史观,这是最大的不同,因为文明的延续不能用某种标准斩断,让前后之间截然不同。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明,这样的观点来源于历史不断进步这一乐观主义的信念,以为社会是从低到高慢慢演化的。这种划分历史阶段的思维是经济基础决定论的产物,划分的依据是劳动工具的不同,举个例子,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开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我们书上的标准说法是公元前476年春秋战国的分野为标志,之前为奴隶社会,之后为封建社会。但是,铁器的使用是一个过程,什么时候占主导地位这不好判断,占了主导之后是否引起了上层的变化这个也不清楚。先生举了《盐铁论》中的一段话,说明到了西汉仍有一部分农民用石器进行耕作,而在南方有些地区,春秋时期就广泛使用了铁器农具。
随后,钱穆先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梳理社会的变化。经济是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的论述在宏观层面还可以,但到了微观层面就容易纠缠不清。仅就政治制度的演化来说,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基础变动不大,但政治制度却有了不少的变化,书中把它归结为这样一条线索,秦之前家国不分,王室即是政权,大臣皆为天子私臣;秦至唐是王室政权逐渐分开的过程,王室高高在上,丞相作为朝廷领袖是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门下执行中书封驳,读后颇有点君主立宪的错觉;从宋开始君主集权加剧,但丞相仍然是公认的领袖,直到明太祖出私心废宰相直领六部,王室和政权又合二为一,所以先生才会借助顾炎武说出“我朝政事崩坏皆从太祖废宰相始”的话来。反过来,专制的政府为自己的利益又限制了民间经济的生长,否则在明一朝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出于同一原因,用八股文钳制人民思想,从此思想界再无出现大师的可能。明朝的历史表明,政治经济文化谁决定谁这个问题远不像结论表明的那样清晰。对此,先生持有的似乎是一种混合的观点,在某一具体时期,重点论述其中的某一部分,战国时期以思想流变为核心,两汉以制度变化为核心,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思想和经济变化为核心。在特定时期某一部分会占主要地位,影响其他两部分,形成那个时期的主要风貌。
钱穆先生是主张改良的,认为革命是一种极端,是矫枉过正,而真正的进步是在和平的环境中产生的,他用不同时期经济状况的对比证明这一点。革命是否正确,站在不同立场上的人有不同的结论,但社会的持续进步不能单靠革命的带动,则是确定无疑的。托克维尔说,自由是大革命的合法子女,但靠着百年的努力才赶走了专制暴政这一革命的私生子,使得自由民主成为现代政治的首要原则。小布什有句名言,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将政治家关进了笼子,我现在是站在笼子里给你们说话。成熟政治的产生有赖于社会理性的共识,找到病根再抓药,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说,钱穆先生理性积极的态度是多么的可贵。
法国史读后感篇三
最近,我读了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的代表作之一——《贝多芬传》。
《贝多芬传》中的主人公贝多芬,身高5英尺4英寸,与当时欧洲另一位显赫的征服者拿破仑等高。贝多芬自幼不幸,他的父亲是一个残暴的酒鬼,他剥夺了小贝多芬学习、休息和娱乐的时间,而只是一味地强迫幼小的儿子没完没了地练习钢琴和小提琴,期望他将来成为自己的摇钱树。
1787年,贝多芬前往维也纳拜他仰慕已久的偶像莫扎特为师。莫扎特听了他的即兴演奏之后感到十分惊奇,当场对其他人说:请注意,这位少年将震动世界。可惜,在维也纳的学习时光很快就中断了,原因是他母亲患重病,并很快地离开了人世,失去了心目中唯一的亲人的贝多芬悲痛欲绝,过度悲痛使他接二连三地得了几场大病,其中一次是出天花,永远地毁了他的容貌。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贝多芬是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世界不曾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贝多芬热爱音乐的'执着,也深深地同情他的悲惨童年,然而我更为贝多芬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所感动了,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执着与热爱,使得贝多芬终于战胜了一切,也使得他自己至今仍旧能够成为全球乐坛永不褪色的常青树。
法国史读后感篇四
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很感兴趣,通过国史纲要这门课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了满足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我读了《国史纲要》这本书,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读这本书的感受:
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中国史纲》这本书确实很形象地描写了当代历史,更进一步地通过经济、文化、制度等几个方面来写,我后来才了解这本书本来是作为高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而写,但遗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为一本教科书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而且我发现老师上课内容有些观点及史实也来自于《中国史纲》,所以这本书很重要,也很有用。说起《国史纲要》,便不得不说钱穆,以及当时的背景。
1937年抗日爆发,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无一不在本书中有所体现。钱穆先生没有讲一些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内容,没有披露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中国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中国历史。从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繁荣,到秦朝一统天下建立封建专制帝国影响,到唐朝外交、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兴等等下来,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是文化。对于历史的更多的是敬意与冷静,而不是偏激与失之偏颇。如今事实是强势的西方文化盛行,国人数典忘祖,对自己古代灿烂的文化与优良传统的不自信,认为外国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学习的,我们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可是在书中钱穆先生铿锵有力的表达了对中国文化无比的肯定及自信。这点让我敬佩不已。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四大文明中唯一流传下来的古文明,需要保护更需要继承和发展。认可并理解我们的历史,对我们的历史文明抱有崇高的敬意,会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民族的凝聚力,会让我们走得更快更好。大多数人在一些枯燥乏味的历史教科书的“熏陶”,熟知不少无用的典故,却对其民族的精髓与意义懵无所知,这犹如空呼爱国。此其为爱,仅当于一种商业之爱。如农人之爱其牛,爱国是要有基础的,不知其源,怎知其性,不知其性,何谈爱国;知其原方能爱其本,不懂我国历史怎么能全心全意的为这个国家奉献?历史的意义在于知道我们国家的精神,学习民族的气质,正是这种内在精神与气质,支撑着我们的历史延绵不绝,历史是一个国家的骨架,后人如若不知,谁来继续这个庞大构架的扩充?我们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核心,就是独特。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与气质。这就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现实意义。所以说历史并非毫无价值。相反,历史的价值是普世的。
《国史大纲》前言里指出了研究历史的意义。很多时候我们在说为什么要学历史的时候,都会说这么一句话:以史为鉴。问题是鉴个什么呢?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后记里说,已史为鉴是不可能的,历史总在不断的重复不断的上演,该发生的一千年前会发生,一千年后还会发生,该犯的错误还是会犯。《国史大纲》前言里说,一个国家的国民,尤其是知识线在水平线上的国民,对本国过去的历史,应该抱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不妄自菲薄,不狂妄自大。这样的人多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理解更深入,国家才有向前发展的希望。评判历史人物或历史朝代之所作所为不仅要站在现代的高度去俯瞰全貌,而且要走进当时的环境中去体察其目的、背景。有可能以现代标准谓之野蛮的行为,在当时是进步是科学是有效的。秦皇汉武历来是争议极大的两个帝王。其实争议双方都有道理,暴君也好伟人也罢,因为彼此观察角度不同。我以为如果以秦汉背景分析以后世之影响力去考核,秦皇汉武都是伟大的皇帝。比如始皇帝刑法苛严,然背景是大乱之后的一统,“乱世宜用重典”,不严如何凝聚天下?何况苛严是有法可依,并非任意妄为。当然重典也应有度,只是这个“度”两千年后无法精确计算。若以现代法律衡量,秦皇汉武枪毙一百次都不够,最符合标准的不是袁世凯就是伪皇帝溥仪,如此岂不荒唐?再比如修秦陵、建长城,难道劳工们仅仅是被武力逼迫不得已而为之吗?若如此,其工程质量可想而知,然结果却是千年不朽。民工的责任心何来?关于秦暴政的来源多为汉代史家所载,如同清否定明一样,我们不能否认汉代史家们有偏公允的可能。
钱老提到了历史资料和历史知识两个概念,使我恍然大悟,我一直以来所谓的喜欢历史原来只是喜欢历史资料,因为这样能显得自己很博学,在目前史学教育极度欠缺的情形下比较能吸引人眼球,现在想想简直是亵渎了历史,可以说我以前对于历史是急功近利的。其实一开始没想到这是本教科书,一直以来想看久远年代的史书,潜意识里觉得只有这样才陪得上“历史“二字,可是钱老这本书虽是教科书,但其服务于政治的意味不浓,其根本思想乃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反思,探究中国是如何兴盛起来,又是如何沦落到如今这种地步,钱老期望在这种反思中寻求拯救当下中国的方法及思想。
本书的引论部分详尽地阐述了钱老的历史观,看后受益匪浅。本书成书于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最艰苦的时代,凝聚了作者对于本民族的强烈热爱以及对于当下的社会深刻思考,当时史学界出现了三个派别,传统、革新、科学,作者认为时下的历史俨然成为政治的宣传工具,例如,书中写到:“革新派“主张“中国自秦汉以来两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又曰:“二十四史乃帝王之家谱”,他们眼中的中国历史皆以“专制黑暗”一语抹杀“,他们把当下之病症,一切归罪于两千年来之专制。显然这是种很偏激的思想。然清帝退位,并没有带来他们所期望的改变,他们又把矛头指向文化,曰:“中国自秦汉以来两千年,思想停滞无进步,而一切事态,因亦相随停滞不进”、“两千年来思想,皆为孔学所掩弊”。而同时也有极力推崇古代思想的思想。由此可见,当时的史学完全沦落为政治的工具,这是作者所不愿看见的,我们对于自己历史要分清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而后择而取之。
看到南北朝后我就开始看近代史部分了,我觉得目前官方的近代史教材都是经过过多的处理过的,我们都希望知道真实的历史,我们认为这是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所享有的了解我们民族过去发生了什么事的权利。钱老生活在那个年代,又以其高度严谨负责的态度撰写的这本书,应该有很高的真实度。
对比一下现行历史教材的基本体例,区别还是很大的。一是用词概念。钱穆沿袭的都是传统史家的词汇——党争、王霸、民变、流寇……这些在今日教材的话语体系里或已不用,或者变为农民起义,泾渭分明。二是基本立场。钱穆分析北宋军事积弱,包括幽云屏障之失、内政不振、武备朽钝、兵制欠当、地方无权等等,而今日教材几乎只论朝廷腐败一点。相比而言,钱穆至少部分地接受当时的进步观念,认为革命整体是合理的,虽然仍旧视大多数民变为灾难。(但事实上中国的全部农民起义的确都不曾给社会带来本质的进步,倒是破坏极大,因为主导者往往本身只是流氓无赖,除非像刘邦、朱元璋广得读书精英辅助,方能成事。)而现行教材几乎是死守“人民必革命进步,朝廷必腐败反动”的思维定势雷池不敢稍动。而很显然地,要成为“有知识之国民”,绝不应该满足于信守那些不许讲道理、“不容置疑”的定见。除这两点外,在民族观念、政治局面传承流变等方面,钱穆的观点也与现行教材不同,因为教材是以政治观点为纲组织史实,而钱穆以历史观点为纲,虽然都是“信念决定论点”,然而政治观点显然要比个人化的历史观点僵硬,所以现行教材与这部六十多年前的教材相比,也要僵硬、枯索一些。
《国史大纲》的作用主要是思想层面的,其主旨“则在发现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鉴”。这说明作者的主要意图是记述历史以对时事及后世造成影响。钱穆先生写《国史大纲》可谓用心良苦,他通过这本书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信心和希望。
简单的举个例子,官方历史教科书中,打着“扶清灭洋"口号的义和团,是以一个正面角色出现的,讲他们如何爱国,而没有提到他们的愚昧和残忍,而本书有较为详实的阐述。不过我要说明一点,知道历史是一方面,如何看待又是一方面,我们知道了义和团的残忍就可以了,毕竟在列强野蛮入侵我们的时候,给我们造成了无法估量的伤害,对他们的任何残忍都是应该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段令人心痛的历史,我们要以此时时勉励自己,努力让祖国富强,让中华民族迄立于世界的东方!
读这本书以后我收获很大,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得到了深刻知识,满足了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由于时间关系虽然我没完整地读完这本书但我了解还是比较深刻,通过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更加提高了,具有魅力的中国古代历史浮现了在我眼前,虽然是过去但值得研究。
法国史读后感篇五
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很感兴趣,通过国史纲要这门课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了满足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我读了《国史纲要》这本书,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读这本书的感受:
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中国史纲》这本书确实很形象地描写了当代历史,更进一步地通过经济、文化、制度等几个方面来写,我后来才了解这本书本来是作为高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而写,但遗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为一本教科书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而且我发现老师上课内容有些观点及史实也来自于《中国史纲》,所以这本书很重要,也很有用。说起《国史纲要》,便不得不说钱穆,以及当时的背景。1937年抗日爆发,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无一不在本书中有所体现。钱穆先生没有讲一些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内容,没有披露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中国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中国历史。从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繁荣,到秦朝一统天下建立封建专制帝国影响,到唐朝外交、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兴等等下来,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是文化。对于历史的更多的是敬意与冷静,而不是偏激与失之偏颇。如今事实是强势的西方文化盛行,国人数典忘祖,对自己古代灿烂的文化与优良传统的不自信,认为外国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学习的,我们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可是在书中钱穆先生铿锵有力的表达了对中国文化无比的肯定及自信。这点让我敬佩不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四大文明中唯一流传下来的古文明,需要保护更需要继承和发展。认可并理解我们的历史,对我们的历史文明抱有崇高的敬意,会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民族的凝聚力,会让我们走得更快更好。大多数人在一些枯燥乏味的历史教科书的“熏陶”,熟知不少无用的典故,却对其民族的精髓与意义懵无所知,这犹如空呼爱国。此其为爱,仅当于一种商业之爱。如农人之爱其牛……爱国是要有基础的,不知其源,怎知其性,不知其性,何谈爱国;知其原方能爱其本,不懂我国历史怎么能全心全意的为这个国家奉献?历史的意义在于知道我们国家的精神,学习民族的气质,正是这种内在精神与气质,支撑着我们的历史延绵不绝,历史是一个国家的骨架,后人如若不知,谁来继续这个庞大构架的扩充?我们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核心,就是独特。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与气质。这就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现实意义。所以说历史并非毫无价值。相反,历史的价值是普世的。
《国史大纲》前言里指出了研究历史的意义。很多时候我们在说为什么要学历史的时候,都会说这么一句话:以史为鉴。问题是鉴个什么呢?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后记里说,已史为鉴是不可能的,历史总在不断的重复不断的上演,该发生的一千年前会发生,一千年后还会发生,该犯的错误还是会犯。《国史大纲》前言里说,一个国家的国民,尤其是知识线在水平线上的国民,对本国过去的历史,应该抱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不妄自菲薄,不狂妄自大。。这样的人多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理解更深入,国家才有向前发展的希望。评判历史人物或历史朝代之所作所为不仅要站在现代的高度去俯瞰全貌,而且要走进当时的环境中去体察其目的、背景。有可能以现代标准谓之野蛮的行为,在当时是进步是科学是有效的。秦皇汉武历来是争议极大的两个帝王。其实争议双方都有道理,暴君也好伟人也罢,因为彼此观察角度不同。我以为如果以秦汉背景分析以后世之影响力去考核,秦皇汉武都是伟大的皇帝。比如始皇帝刑法苛严,然背景是大乱之后的一统,“乱世宜用重典”,不严如何凝聚天下?何况苛严是有法可依,并非任意妄为。当然重典也应有度,只是这个“度”两千年后无法精确计算。若以现代法律衡量,秦皇汉武枪毙一百次都不够,最符合标准的不是袁世凯就是伪皇帝溥仪,如此岂不荒唐?再比如修秦陵、建长城,难道劳工们仅仅是被武力逼迫不得已而为之吗?若如此,其工程质量可想而知,然结果却是千年不朽。民工的责任心何来?关于秦暴政的来源多为汉代史家所载,如同清否定明一样,我们不能否认汉代史家们有偏公允的可能。
钱老提到了历史资料和历史知识两个概念,使我恍然大悟,我一直以来所谓的喜欢历史原来只是喜欢历史资料,因为这样能显得自己很博学,在目前史学教育极度欠缺的情形下比较能吸引人眼球,现在想想简直是亵渎了历史,可以说我以前对于历史是急功近利的。其实一开始没想到这是本教科书,一直以来想看久远年代的史书,潜意识里觉得只有这样才陪得上“历史“二字,可是钱老这本书虽是教科书,但其服务于政治的意味不浓,其根本思想乃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反思,探究中国是如何兴盛起来,又是如何沦落到如今这种地步,钱老期望在这种反思中寻求拯救当下中国的方法及思想。
本书的引论部分详尽地阐述了钱老的历史观,看后受益匪浅。本书成书于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最艰苦的时代,凝聚了作者对于本民族的强烈热爱以及对于当下的社会深刻思考,当时史学界出现了三个派别,传统、革新、科学,作者认为时下的历史俨然成为政治的宣传工具,例如,书中写到:“革新派“主张“中国自秦汉以来两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又曰:“二十四史乃帝王之家谱”,他们眼中的中国历史皆以“专制黑暗”一语抹杀“,他们把当下之病症,一切归罪于两千年来之专制。显然这是种很偏激的思想。然清帝退位,并没有带来他们所期望的改变,他们又把矛头指向文化,曰:“中国自秦汉以来两千年,思想停滞无进步,而一切事态,因亦相随停滞不进”、“两千年来思想,皆为孔学所掩弊”。而同时也有极力推崇古代思想的思想。由此可见,当时的史学完全沦落为政治的工具,这是作者所不愿看见的,我们对于自己历史要分清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而后择而取之。
看到南北朝后我就开始看近代史部分了,我觉得目前官方的近代史教材都是经过过多的处理过的,我们都希望知道真实的历史,我们认为这是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所享有的了解我们民族过去发生了什么事的权利。钱老生活在那个年代,又以其高度严谨负责的态度撰写的这本书,应该有很高的真实度。
对比一下现行历史教材的基本体例,区别还是很大的。一是用词概念。钱穆沿袭的都是传统史家的词汇——党争、王霸、民变、流寇……这些在今日教材的话语体系里或已不用,或者变为农民起义,泾渭分明。二是基本立场。钱穆分析北宋军事积弱,包括幽云屏障之失、内政不振、武备朽钝、兵制欠当、地方无权等等,而今日教材几乎只论朝廷腐败一点。相比而言,钱穆至少部分地接受当时的进步观念,认为革命整体是合理的,虽然仍旧视大多数民变为灾难。(但事实上中国的全部农民起义的确都不曾给社会带来本质的进步,倒是破坏极大,因为主导者往往本身只是流氓无赖,除非像刘邦、朱元璋广得读书精英辅助,方能成事。)而现行教材几乎是死守“人民必革命进步,朝廷必腐败反动”的思维定势雷池不敢稍动。而很显然地,要成为“有知识之国民”,绝不应该满足于信守那些不许讲道理、“不容置疑”的定见。除这两点外,在民族观念、政治局面传承流变等方面,钱穆的观点也与现行教材不同,因为教材是以政治观点为纲组织史实,而钱穆以历史观点为纲,虽然都是“信念决定论点”,然而政治观点显然要比个人化的历史观点僵硬,所以现行教材与这部六十多年前的教材相比,也要僵硬、枯索一些。
《国史大纲》的作用主要是思想层面的,其主旨“则在发现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鉴”。这说明作者的主要意图是记述历史以对时事及后世造成影响。钱穆先生写《国史大纲》可谓用心良苦,他通过这本书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信心和希望。
简单的举个例子,官方历史教科书中,打着“扶清灭洋"口号的义和团,是以一个正面角色出现的,讲他们如何爱国,而没有提到他们的愚昧和残忍,而本书有较为详实的阐述。不过我要说明一点,知道历史是一方面,如何看待又是一方面,我们知道了义和团的残忍就可以了,毕竟在列强野蛮入侵我们的时候,给我们造成了无法估量的伤害,对他们的任何残忍都是应该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段令人心痛的历史,我们要以此时时勉励自己,努力让祖国富强,让中华民族迄立于世界的东方!
法国史读后感篇六
英国史读后感,日不落帝国是怎么成长的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英国史读后感,欢迎阅读!
英国历史学家休谟撰写的《英国史》共有六卷100万余字,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读完。
记载了从恺撒征服不列颠到1688年英国革命1700多年的历史。
国家的政体也从混合封建制到绝对君主制,再到立宪君主制。
在这个过程中,对内有君主国王、上议院、下议院、教会、军队、党派、贵族、平民相互之间权利的制衡和争斗,对外与苏格兰、艾爱兰、法兰西、西班牙、荷兰、罗马、瑞典、德国、低地国家等之间战争以及对它们殖民地的争夺,惊心动魄,跌宕起伏,令人回味无穷,读后感受如下:
一、 一个国家政体的建立有其历史的渊源。
它是由本国的习俗、传统、文化、哲学观所决定的,并在各种派别力量的斗争和妥协下建立的。
英国人相信经验,尊重习俗习惯,讲究传统和血统,不相信绝对理性。
认为绝对理性的虚假偶像背后是习惯、传统和经验的真实权威。
一切从经验而来的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运用理性的结果。
历史本来就是经验知识和习惯积累的最大宝库。
历史经验就是人类智慧的唯一宝库。
所以,经验主义的内在逻辑很容易导向保守主义。
英国人的保守性格和他们的哲学传统是有内在联系的。
而法国人认为,理性是普遍而客观的尺度。
历史经验是一系列偏见和恶行的汇集。
用理性的光明重新审视过去的种种弊端,间接支持未来的进步和改良。
普遍理性的内在逻辑很容易导向全面变革。
与过去决裂的激进主义,法国人的激进与他们的哲学传统密切相连。
二、 权利是争取来的,是依靠自身的强大获取的。
欧洲人的传统理念是崇尚强者。
从欧洲历史来看,解决冲突的途径是战争、决斗、司法,当司法仲裁无法执行的时候,又重新发动战争,决斗是主张权利的有力证据。
因此,崇尚强者,优胜劣汰的理念社会推崇,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
当经过激烈的斗争后,经过妥协重新趋于新的平衡,权利得到保障和巩固。
所以,对内当君主强大的时候,他战胜议会和教会后,就会实现绝对君主制。
当议会战胜君主时,他就会实现限制君主权利的立宪君主制度。
对外,当法兰西十分强大时,英格兰就会联合西班牙荷兰等国一致对付法兰西,实现欧洲力量的平衡,使得各个国家能够继续存在下去。
当平衡一旦打破,战争就会爆发。
三、 君主统治力度对社会的影响。
当君主权力过大,特权过多,就会束缚了社会和民间的活力,社会进步就会变慢。
如对进出口商品的特许权的实行,就使国内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制约和影响,国力下降,就会落后被动挨打。
当君主权利统治力过弱时,就会出现朋党相争,勾心斗角,社会四分五裂,外国就会冲虚而入,就会增税,战争的花费就会大大增大。
因此,适当的定位君主的权利范围,是在历史的摸索实践中慢慢确立下来的。
因此,很多时候一个国家的政体不是理性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而获得。
其实对我们当下也有很多启发意义,已经高速发展了三十多年的我们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不管不问不行,但是管制过严更不行,这就需要我们宽严有度,在实践中谨行小步快走,一个一个问题的化解,才能取得最后目标的'胜利。
如果每一个国家的历史写下来都是一篇宏伟的著作的话,那么英国的历史应该是这一篇篇著作中的一颗明珠。
看完了阎照祥先生写的《英国史》感触很深,他用简明的历史语言把英国的历史从史前写到了近代,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一个帝国的成长过程。
在书中阎照祥先生用精炼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了英国从新石器时代到辉煌的伊丽莎白时代,从史前历史的野蛮落后到引导世界近代工业进程工业革命的先进,阎照祥先生用大量的史料和照片记述了英国这个国家从中世纪不被欧洲大陆认可的“小国家”到一个称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国”的艰辛行程。
阎照祥先生是国内研究 历史的专家和先行者,作为从事研究英国历史的专家,他兼任中国英国史学会副会长,并书写了《英国政党政治史》、《英国政治制度史》、《英国贵族史》和《英国史》等学术专著。
在书中,严先生用时间轴线把英国的历史进行串联,并根据历史的时代把英国的历史分为了十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讲述了英国的前期民族融合以及其封建君主制形成的过程,其中讲述了北欧民族入侵的血腥和七国时代的惨烈,最终英国的民族定型,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王国。
最后一个阶段讲述了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虽然获得了经济的复苏,但是英国作为世界政治体制模板、经济体制范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战后国际新格局下,美国和苏联成为新的世界性超级大国,英国只能居于二等国家地位,英国国外的殖民地纷纷脱离了英国统治而独立,“日不落帝国”就此没落。
从以上叙述来看,作者在书中不仅仅给我们展现了英国的国家发展历程,同时介绍了国家的经济状况、政治制度、科学文化、海外贸易及战争,并以此为根据而延伸到社会发展的种种。
看完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一个帝国的兴盛除了天时地利以外更多的是其自身的不断努力,通过历代英国人不断的奋斗和曲折的斗争,使得英国领先世界几个世纪,但是又由于其自身的问题使得国家迅速没落,最终失去世界的支配地位,失去了“日不落”帝国的荣光。
法国史读后感篇七
一腔热忱的挑读一本繁体版的国史,还不是白话文,有那么一瞬间自己都觉得自己好神气儿。其实好多字不认识,没关系度娘来帮忙,好多句子超级干涩不懂,百度度娘劈里啪啦,开始就继续,知道多少算多少吧!
先理一理年代表“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其实这些早都记不住了,一点点的看,刚好理一理朝代的顺序。书上每个时期每个朝代都有个帝系表,差不多每一年都有详细的事迹记载,尚书为最早的史书,有缺失,春秋为最早的编年史,然后有春秋,再有左传,以记载列国会盟与战争为主,再接着有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再有汉书,逐渐形成了我国的正史。自己看的最乱的是春秋与战国,一会这个兴起一会那个灭亡一会又是吞并,愣是没理出来个头绪。愚昧的以为春秋有五霸,原来还有那么多的诸侯国。
看到了国家的形成。赶着最后的两个小时去成博看了“秦蜀青铜展”。进入馆里第一眼看到的墙上四个象形文字“宅兹中国",它出自何尊铭文,铭文记述了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之事,而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中国”这个词的最早的来源,是这片华夏大地的名字。“中”字旌旗招展,“国”字长戈护疆,那一刻感叹不已,感叹汉字的如此神奇,也在刹那会想看书时中国是如何凝聚而成的。由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其实今天是为了回答问题才正经八本去查了何为“封建”,是分封管理的一种社会制度,我以前理解的就是压迫、残暴的代名词,还有指的旧思想,愚钝“封建老脑筋”“封建迷信”。现在这词在我这里是老词新解,虽然它其实一直在那里。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成语特别多,“围魏救赵、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璧归赵、卧薪尝胆、朝秦暮楚、睚眦必报、烽火戏诸侯。”好多好多,有的是战略部署,有的是隐忍为再次崛起、有的是人物性格、有的也是时局所迫。历史的遗留以各种姿态存在,不止于物,哈哈,呜呼再叹:“中国文化,精深博大,中国成语,乾坤雾里!”没有点历史文化你是听不懂滴,乖乖的好好学习国史吧。
学术在上古时期,仅仅是贵族阶级所特有的,即祭礼。巡狩、封禅都为古帝王的大礼,宗庙的“宰”和掌礼的“相”都是主持这些名分的人。颂词、祈祷文、誓书的保存便形成了历史。宗庙祝史兼掌占星气侯,使民间依时耕稼。随着周天子的衰败,史官流散到诸列国,得以学术的扩散,祭礼带有宗教意味与政治作用,,宗、政、学三者可以说为混为一体。坠落的过程中知礼的、有学问的在下位,而不知礼的,无学问的却高居上层,问什么问这样呢?只能尴尬的理解字面意思,总之,王官之学流散民间,造就了百家学说的开端。最开端无疑是儒学,渐渐百家争鸣。以前惭愧,啥也不懂,感觉这次看书,只看了小小的小三分之一,在我心中法家地位凸显,不得不说秦统一,商鞅功劳大,“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使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完成了统治阶层的第一次集权,有了中国第一次版图。真的可以看出中国不愧是文明古国,不陈腐、求突破,当时有先进思想的贤士碰到了伯乐,都得到了重用,公子小白和管仲,秦王和范雎等,战国四公子养门客,有才能的如若毛遂自荐,都可有一番作为的,自古以来乱世出英雄的。
法国史读后感篇八
国史大纲读后感,这是一本简单通俗的书,却也是值得一看的,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国史大纲读后感,欢迎阅读!
一九三九年,中国久未从西学东渐的浪潮里反应过来,战事又吃紧,外敌侵略的欺辱才刚刚开始作用于国人身上,要谈“文化自信”,实在不太现实。
钱穆先生显然在做一件很不合时宜的事。
他试图从文化源头开始追溯民族基业,重塑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文化孕育于北温带黄河两岸之大平原,以农业为主要之生活,因此其文化特别具有‘着实’与‘团结’与‘和平’之三要素,(柏杨的观点正好与之相反,他说中国人喜欢“窝里斗”,永不能团结,然而永不能团结如何抟成统一的民族?此处钱老比柏杨之论要更为通顺合理。)不如印度之耽于玄想,亦不如波斯、希腊、罗马之趋于‘流动’与‘斗争’与‘分裂’。
吾人若一游西安、洛阳、安阳、商丘以及济南、曲阜诸平野,溯大河,历黄土,茫茫乎,苍苍乎,徘徊俯仰之间,必能想像我民族先民伟大创基之精神于依稀仿佛中也。”特别是最后一句,读来温情满溢。
民国二十二年前后,诸地已不可游,成书时没有将其删改,亦为哀其意。
关于中华民族起源及其延续的正当性,质疑颇多。
大略原因有二,一说夏朝筑于黄河上游,商朝筑于黄河下游,而周灭殷,承殷之基业。
夏商周非一脉相承之文化,反倒是异族相吞,有文化断层。
说法很不妥,然而据事实看似乎无过。
钱穆没有太着意于这个“正当性”的问题,也没有回避什么,我只看到他字里行间满是赞赏。
“若以殷代文化与周初相较,则颇见其有一脉相承之迹。……盖古代此黄河东、西两隅之交通,早已殷繁,故于商人中亦时见舜、禹故事之流传。夏、殷两代文化已见交融,更何论于后起之殷、周。”对王朝更迭的思想合理性也有解释:“(董仲舒公羊春秋一派)大抵主张天人相应,政治教化亦须随时变革,并不认有万世统一之王朝,亦不认有历古不变之政治。”可看出钱穆先生不但赞赏民族之起源,而且赞赏儒家求变之思想。
换句话说,钱老认为正是因为中华民族起源之特殊,才有了儒学新思想,才有了先进的文明。
这比所谓万世不变的王位继承要优越、稳定得多。
国人的文化自信都主要来自儒家传统(即所谓国学),但之后清朝一完蛋,儒学高高在上的地位没有了,孔子名声急转直下,文化自信已近消磨殆尽。
此时再论说儒家,无异于对牛弹琴。
钱穆先生换了个角度,迸出些新奇之论:
“孔子周游,其抱负并不在为某一国、某一家,故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
孔子实已超出狭义的国家与民族观念之上,而贡献其理想于当时之所谓‘天下’。
在今人视之,孔子只在中国境界内活动。
在孔子当时,则实为对整个人类之文化世界而服务也。”
听过王赓武先生的系列讲座。
他说“天下”,说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天下”变迁。
先生仅凭自身多年的学识便描绘出一幅精彩的文化地图,让人印象深刻。
一次讲座临毕,听众问他,您觉得世界的趋势会是怎么样的。
先生回答,我觉得现在就像春秋战国,无所谓好与不好,只希望中国的“天下”观念会给世界的发展带来更多帮助吧。
“先秦思想趋向前者,以人类全体之福利为对象,以天下太平为向往之境界,超国家,反战争。
……皆就全人类着眼,而发挥其平等观念之深义者也。
……教育主于启发与自由,政治主于德感与平等,对异民族主于我同化于和平,处处表示其‘大同’之怀抱。”相隔八十年,两人的观点居然这般相似。
如今的世界形势,钱穆借史实猜得精准。
又有钱老于《齐桓晋文之霸业》中的描述:“参加联盟诸国,在内可保持政府之安宁,乱臣贼子有所顾忌,不敢轻行篡弑。
在外可保国际之平衡,相互间不得轻启衅端,有事付之仲裁,以和平为职志。
是为联盟国应得之权利。
其义务则如国际间之服役,一国有寇患,各国在霸主领导下会师戍守,或助城筑,及共同作战。
每逢盟主出师,例得向同盟国乞师。
平时则需对盟主纳相当之贡币。”这简直是古代版联合国,模式、效用几近一致。
我老觉得《国史大纲》有种类似于预言或者说愿景的味道。
钱穆当然没明说,究其字面,钱老更希望国人把“温情与敬意”落实于读史即可,无其它过分要求。
然而我猜想他或有更深的用意在,欲以古事鉴今事,鉴出些亲切,鉴出些真理来。
此乃史学研究的最为要紧的目标之一,钱老想从中连一条线。
“荀子分人为四等:一、大儒,知通伦类,明百王之道贯,为天子、三公,惟此可以‘法先王’。
此如今云‘先知先觉’。
二、小儒,奉法守法,为诸侯、大夫、士,此仅当‘法后王’。
此如今云‘后知后觉’。
三、众人,为工、农、商、贾,安职则畜,不安职则弃。
此如今云‘不知不觉’。
四、奸人,才行反时,杀无赦。
此如今云‘反动分子’。”妙哉。
钱穆几次提到“反动”这个词。
战国晚年之学术,特别是老、荀、韩三人的学术思想,他认为乃“平民学者间之反动思想”;说到西汉初年的学术,竟说“文学之与商贾、游侠,同样为统一政府之反动。”“反动”一词应是贬词,于现时用,贬义更甚。
钱老用之而不时时贬之,实让人费解。
《道德经》有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反时反道之事,一概可称为反动。
于是,钱老曰“反动分子”,是为后来之反革命;曰“反动思想”,即不同于战国早期承春秋时代贵族学的儒墨两家“皆针对贵族阶级”,亦不同于战国中期“多偏重于学术界如何对付政治界之问题”,而是逆道而行,“为政治界应如何对付学术界之问题”;曰“统一政府之反动”,是云因汉室初期崇尚黄老无为不重学术,使得文学退步,违反大势,走了破坏统一的道路。
“反动”的古今词义一相较,追本溯源,线不经意间就连起来了。
用心之良苦,于此可窥见一斑。
高考前初识钱穆大名。
当时目的单纯,每半个月匆匆买一本《读者》当作文素材用。
然后知钱穆之《国史大纲》,知其在东学西渐的时代为国学招魂,知其对国史充盈的感性:
“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我毫不迟疑地在接下来的作文中将钱穆先生的故事当素材用了。
素材所占篇幅过长,被老师批论述过多,详略不当;然而我写得是兴高采烈感觉良好。
我隐隐发觉这一口气写下来不顾逻辑不顾篇幅还洋洋自得背后的原因,也许是这简单的一点“温情与敬意”,轻触了我心里那根紧绷的琴弦,使它不可遏止地要蹦出些杂乱的音符来。
由此我觉得,先生写的《国史大纲》,必定也满溢着历史的温存。
即使不认得钱穆先生,我对民国时代的学者也常怀着些特殊的感情。
我不知恣情任性是否更适用于政治混乱战火纷飞的年代,然而民国时代的他们的确表现得更为明显,大笑,大骂,爱憎分明,穷尽一生的气力倾注到他们的信念上。
可敬,可亲,坦率淋漓。
而现今的学问家倒是离我远之又远,除了范曾那句“这幅画里有冷意”把我惊了一下之外——后来发觉只是“冷意”刺激了感受器官,也非触手可及。
后来信奉李敖,觉得他骂得狠,骂得爽快,学问水平不低,但是骂着骂着流俗地痞气多了,越发出离,成了大众娱乐品。
这才明白“学者”不是轻易能承担的名号,既然不是学者,姑且称其为行为艺术家罢。
钱穆先生不是行为艺术家。
他有真性情。
《国史大纲》开头的引论让我很是震撼。
洋洋洒洒三十多页的“引论”,先生心绪皆藏在里,极为不平静。
他列举种种乱象,指出史学之传统派、革新派和科学派的偏颇之处,逐一批驳,不止一次在论述末尾道:“若不复明国史真相,妄肆破坏,轻言改革,则又必有其所应食之恶果在矣。”后来《书成自记》中先生收敛许多,又补充:“然此书虽草略,其所以为此书之意,则颇有当为国人告者,因别为引论一篇。
辞繁不杀,读者哀其意可也。”言至微,而我泪已盈眶。
先生费心劳力守住国史剩下的那点纯净,执拗地辩驳了几十页,仅仅是为了读此书者能“哀其意”而已。
一丝企望,道尽悲凉。
先生的史纲里常有起落盛衰。
西学认定这是历史规律,熟视无睹,把历史起因带入分析框架就算完,研究手法里颇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意思。
然而这就无法做到温情与敬意了——但汉刚起之时,钱老点评道:“农民政府之好处在真朴,坏处在无礼貌;可爱处在皇帝、宰相如家人,其弊处则皇帝待宰相如奴仆。”像是在说一个小孩子,听得出有怜爱和担心的口气。
汉盛时又讲:“此等处可见学术指导政治,政治转移社会。当时中国史,实自向一种理想而演进。”这样的点评,绝对是有感情的——恰如他自己也处于此时代一般亲切的感情,凡事带着良好的企望,佳即褒扬,坏即谴责。
真性情也。
也因此,从第一眼看到《国史大纲》起,我几乎时时铭记钱老先生“温情与敬意”的告诫去看史,然而渐发现很难做到。
有些史实让我几乎无法抱着这样的态度去看待,仅举一例说明,如一次夏商周考古课上我看到商代墓里的人殉与人祭,看到诸多皇室贵族的大型墓里发现骨架的庞大数目,看到课件里的示意图,我真不敢想像那个时候出现过多少次这样的惨剧,有多少人为了墓葬而死于非命。
这种情形还如何温情,还如何敬意?此种疑惑定然不少,文明和野蛮总是并行。
用今天的眼光看待几千年前的文明进程,接受不了的事情会多出想象。
这当是问题所在了:当代我辈看国史,常不自觉地将国史与当今之事割裂开来,不论是从朝代记起还是从公元纪年算起,对几千年文明史也仅限于知晓、记诵与猎奇的程度,引以为鉴以至于抱感情看待者寥寥无几;若不割裂,看到国史中各种异事,又不免惊诧难受,恨其后果,恨其发展的缺憾,以致造成今日种种荒唐异象奇观。
这种情况下,国人最正常的反应就是骂。
破口大骂,从古到今地骂,变着法地骂,骂得挺痛快的,嘴上骂不说,写到书上,继续骂。
近现代中国一点都不缺这样的骂将,美其名曰“愤青”“爱国人士”“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国人跟着骂和挨骂,越挨越骂越觉得痛快。
柏杨一本《丑陋的中国人》即恨不得把国人劣根性一一刨挖而出,咬牙切齿,详细布列,直到把“丑陋”二字都用上,才稍可以消解。
这一点矛盾,我想钱穆先生自己也深有体会,他极力批驳的时代乱象,无疑可以由史根究起。
然而他最终还是平抑住了,以大字在成书首页标出:“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然后提“温情与敬意”,说“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谈何容易。
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很感兴趣,通过国史纲要这门课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了满足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我读了《国史纲要》这本书,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读这本书的感受:
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中国史纲》这本书确实很形象地描写了当代历史,更进一步地通过经济、文化、制度等几个方面来写,我后来才了解这本书本来是作为高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而写,但遗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为一本教科书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而且我发现老师上课内容有些观点及史实也来自于《中国史纲》,所以这本书很重要,也很有用。
说起《国史纲要》,便不得不说钱穆,以及当时的背景。
1937年抗日爆发,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
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无一不在本书中有所体现。
钱穆先生没有讲一些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内容,没有披露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中国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中国历史。
从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繁荣,到秦朝一统天下建立封建专制帝国影响,到唐朝外交、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兴等等下来,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是文化。
对于历史的更多的是敬意与冷静,而不是偏激与失之偏颇。
如今事实是强势的西方文化盛行,国人数典忘祖,对自己古代灿烂的文化与优良传统的不自信,认为外国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学习的,我们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
可是在书中钱穆先生铿锵有力的表达了对中国文化无比的肯定及自信。
这点让我敬佩不已。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四大文明中唯一流传下来的古文明,需要保护更需要继承和发展。
认可并理解我们的历史,对我们的历史文明抱有崇高的敬意,会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民族的凝聚力,会让我们走得更快更好。
大多数人在一些枯燥乏味的历史教科书的“熏陶”,熟知不少无用的典故,却对其民族的精髓与意义懵无所知,这犹如空呼爱国。
此其为爱,仅当于一种商业之爱。
如农人之爱其牛.....爱国是要有基础的,不知其源,怎知其性,不知其性,何谈爱国;知其原方能爱其本,不懂我国历史怎么能全心全意的为这个国家奉献?历史的意义在于知道我们国家的精神,学习民族的气质,正是这种内在精神与气质,支撑着我们的历史延绵不绝,历史是一个国家的骨架,后人如若不知,谁来继续这个庞大构架的扩充?我们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核心,就是独特。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与气质。
这就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现实意义。
所以说历史并非毫无价值。
相反,历史的价值是普世的。
《国史大纲》前言里指出了研究历史的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在说为什么要学历史的时候,都会说这么一句话:以史为鉴。
问题是鉴个什么呢?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后记里说,已史为鉴是不可能的,历史总在不断的重复不断的上演,该发生的一千年前会发生,一千年后还会发生,该犯的错误还是会犯。
《国史大纲》前言里说,一个国家的国民,尤其是知识线在水平线上的国民,对本国过去的历史,应该抱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不妄自菲薄,不狂妄自大.。
这样的人多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理解更深入,国家才有向前发展的希望。
评判历史人物或历史朝代之所作所为不仅要站在现代的高度去俯瞰全貌,而且要走进当时的环境中去体察其目的、背景。
有可能以现代标准谓之野蛮的行为,在当时是进步是科学是有效的。
秦皇汉武历来是争议极大的两个帝王。
其实争议双方都有道理,暴君也好伟人也罢,因为彼此观察角度不同。
我以为如果以秦汉背景分析以后世之影响力去考核,秦皇汉武都是伟大的皇帝。
比如始皇帝刑法苛严,然背景是大乱之后的一统,“乱世宜用重典”,不严如何凝聚天下?何况苛严是有法可依,并非任意妄为。
当然重典也应有度,只是这个“度”两千年后无法精确计算。
若以现代法律衡量,秦皇汉武枪毙一百次都不够,最符合标准的不是袁世凯就是伪皇帝溥仪,如此岂不荒唐?再比如修秦陵、建长城,难道劳工们仅仅是被武力逼迫不得已而为之吗?若如此,其工程质量可想而知,然结果却是千年不朽。
民工的责任心何来?关于秦暴政的来源多为汉代史家所载,如同清否定明一样,我们不能否认汉代史家们有偏公允的可能。
钱老提到了历史资料和历史知识两个概念,使我恍然大悟,我一直以来所谓的喜欢历史原来只是喜欢历史资料,因为这样能显得自己很博学,在目前史学教育极度欠缺的情形下比较能吸引人眼球,现在想想简直是亵渎了历史,可以说我以前对于历史是急功近利的。
其实一开始没想到这是本教科书,一直以来想看久远年代的史书,潜意识里觉得只有这样才陪得上“历史“二字,可是钱老这本书虽是教科书,但其服务于政治的意味不浓,其根本思想乃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反思,探究中国是如何兴盛起来,又是如何沦落到如今这种地步,钱老期望在这种反思中寻求拯救当下中国的方法及思想。
本书的引论部分详尽地阐述了钱老的历史观,看后受益匪浅。
本书成书于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最艰苦的时代,凝聚了作者对于本民族的强烈热爱以及对于当下的社会深刻思考,当时史学界出现了三个派别,传统、革新、科学,作者认为时下的历史俨然成为政治的宣传工具,例如,书中写到:“革新派“主张“中国自秦汉以来两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又曰:“二十四史乃帝王之家谱”,他们眼中的中国历史皆以“专制黑暗”一语抹杀“,他们把当下之病症,一切归罪于两千年来之专制。
显然这是种很偏激的思想。
然清帝退位,并没有带来他们所期望的改变,他们又把矛头指向文化,曰:“中国自秦汉以来两千年,思想停滞无进步,而一切事态,因亦相随停滞不进”、“两千年来思想,皆为孔学所掩弊”。
而同时也有极力推崇古代思想的思想。
由此可见,当时的史学完全沦落为政治的工具,这是作者所不愿看见的,我们对于自己历史要分清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而后择而取之。
看到南北朝后我就开始看近代史部分了,我觉得目前官方的近代史教材都是经过过多的处理过的,我们都希望知道真实的历史,我们认为这是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所享有的了解我们民族过去发生了什么事的权利。
钱老生活在那个年代,又以其高度严谨负责的态度撰写的这本书,应该有很高的真实度。
对比一下现行历史教材的基本体例,区别还是很大的。
一是用词概念。
钱穆沿袭的都是传统史家的词汇——党争、王霸、民变、流寇……这些在今日教材的话语体系里或已不用,或者变为农民起义,泾渭分明。
二是基本立场。
钱穆分析北宋军事积弱,包括幽云屏障之失、内政不振、武备朽钝、兵制欠当、地方无权等等,而今日教材几乎只论朝廷腐化一点。
相比而言,钱穆至少部分地接受当时的进步观念,认为革命整体是合理的,虽然仍旧视大多数民变为灾难。
(但事实上中国的全部农民起义的确都不曾给社会带来本质的进步,倒是破坏极大,因为主导者往往本身只是流氓无赖,除非像刘邦、朱元璋广得读书精英辅助,方能成事。)而现行教材几乎是死守“人民必革命进步,朝廷必腐化反动”的思维定势雷池不敢稍动。
而很显然地,要成为“有知识之国民”,绝不应该满足于信守那些不许讲道理、“不容置疑”的定见。
除这两点外,在民族观念、政治局面传承流变等方面,钱穆的观点也与现行教材不同,因为教材是以政治观点为纲组织史实,而钱穆以历史观点为纲,虽然都是“信念决定论点”,然而政治观点显然要比个人化的历史观点僵硬,所以现行教材与这部六十多年前的教材相比,也要僵硬、枯索一些。
《国史大纲》的作用主要是思想层面的,其主旨“则在发现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鉴”。
这说明作者的主要意图是记述历史以对时事及后世造成影响。
钱穆先生写《国史大纲》可谓用心良苦,他通过这本书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信心和希望。
那么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看本国历史呢?先生说要怀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不会对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
历史总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不可能是一无是处的,鉴古而知今,历史总能带给我们温情。
简单的举个例子,官方历史教科书中,打着“扶清灭洋"口号的义和团,是以一个正面角色出现的,讲他们如何爱国,而没有提到他们的愚昧和残忍,而本书有较为详实的阐述。
不过我要说明一点,知道历史是一方面,如何看待又是一方面,我们知道了义和团的残忍就可以了,毕竟在列强野蛮入侵我们的时候,给我们造成了无法估量的伤害,对他们的任何残忍都是应该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段令人心痛的历史,我们要以此时时勉励自己,努力让祖国富强,让中华民族迄立于世界的东方!
读这本书以后我收获很大,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得到了深刻知识,满足了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由于时间关系虽然我没完整地读完这本书但我了解还是比较深刻,通过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更加提高了,具有魅力的中国古代历史浮现了在我眼前,虽然是过去但值得研究...
法国史读后感篇九
这篇小说的叙述者是个飞行员,他在故事一开始告诉我们,他在大人世界找不到一个说话投机的人,因为大人都太讲实际了。每一个大人都这样,他也不得不如此,直到遇到小王子,并为他画了一只小羊。
飞行员告诉我们自己是个爱幻想的人,不习惯那些大人的生活,因为他们太讲究实际了,反而喜欢和孩子们相处,孩子们的自然、以及令人愉悦天真,让人仿佛处于母亲的子宫里一般,平静安详。飞行员因飞机故障迫降在撒哈拉大沙漠,在那里遇见了小王子。与小王子的相遇,让飞行员感受到了孩子的纯真与大人的复杂。
飞行员和小王子在沙漠中共同拥有过一段极为珍贵的友谊。当小王子无法回到他的玫瑰身边,他选择了死亡。飞行员非常悲伤。他一直非常怀念他们共度的时光。相信小王子说过的话“我一定会回来看你的。”相信有一天,会有一股白衣少年来探望他。
小王子在沙漠见到狐狸。狐狸要求小王子驯养他,虽然狐狸显得更有知识,狐狸告诉小王子:用心去看才看得清楚;是分离让小王子更思念他的玫瑰;爱就是责任。“麦子本来对我来说没有用处,可是你驯服了我,所以我看到麦子,便会想到你金黄的头发。”
玫瑰是小王子的最爱,可她的自负和幼稚没能让小王子明白她对他的爱,反而令他无法忍受离家出走。在分开的日子里,她却时时出现在小王子的思想和心里。在玫瑰园中,小王子认识了许多玫瑰。小王子以为他的玫瑰欺骗了他,因为他说他是唯一的玫瑰。可是狐狸告诉小王子:她们和他的玫瑰虽然类似,但因为他给他的玫瑰盖过罩子,因为他给她竖过屏风,因为他给她除过毛虫,因为他听过她的埋怨、吹嘘,甚至她的沉默,所以他的那朵玫瑰在世上是“惟一”的!
为大人们写的童话故事:“所有的大人原先都是孩子(但他们中只有少数人记得这一点)。所以,我把我的献词改为:献给小男孩时的莱昂·韦尔特。”
正是因为大人们遗忘了自己岑是小孩子,才回一次次的错过自己的小王子。
今天,我把小王子这本书看完了,主要人物有小王子和飞行员。
它主要讲了飞行员的飞机出了故障,降落在沙漠里,这时遇到了小王子的一系列经历和故事。
小王子是一个不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只顾自己问别人问题的人。
小王子最后想念他的玫瑰花了,就与他的朋友们告别,飞行员他们都依依不舍的,不想让他回去。
可是,小王子太担心他的花儿枯萎了,他一定要回去,小王子害怕羊把他的花儿吃了,便让飞行员再给他的绵羊画一个嘴罩。
六年过去了,小王子一定回到了他的星球上。
每当飞行员晚上在窗台上仰望天空的时候,每一颗星星好像变成了银铃铛一样对飞行员叮当叮当的笑。
我想对第十个故事里的国王说:“国王,你只是自小称大,只是想象着每一个星球都由你管。其实你是一个没有权利的国王。因为你的国家太小了。
我还想对第十三个故事里的商人说:”星星是不可能买到的,那是大家的,每颗星星都有生命和自由。
我想对水井说:“水井,你是一个及时救了两个人的性命的好水井,所以你的亲人一定为你自豪。”
我印象最深刻的个故事里的片段:二十七思念小王子如果你们从这里经过,我请求你们千万千万不要匆忙离开,请你们在那颗星星下等一等,等一等。
如果有一个爱笑的小家伙向你走来,如果他长着金黄色的头发,如果如果他总是对你提出的问题拒绝回答,那么你就知道这个小家伙是谁了。
如果你们真看到他了,请你们帮帮忙,不要让我这么难过了。请尽快给我小王子回来了……。
我最喜欢第二十七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特别感人,也是我印象最最深刻的一个故事,所以我最喜欢这个故事。
实话,我有点害怕谈论这部经典的成人童话。因为它太神秘,太奇妙,似乎我还没有谈论它的资格。我只有感动,读完它的每次,都有想哭的冲动。它实在有让人无法察觉的力量在控制着我们心中伤感的那块区域。它的文字很简单,很朴实,但是它散发出的魅力,我认为却是没有一部书可以企及的。
小王子住在一颗很小的星球上,真的很小:只有两座火山,一朵花,一个小人。挪动椅子就能欣赏日出和日落,三棵小面包树就能霸占所有的空间。但是,小王子很爱他的星球,很爱他的玫瑰花。
但是,小王子还是要走的。临走前,他把星球上的一切都收拾得井井有条,给玫瑰花弄上了一个玻璃罩子。花儿很伤心,小王子也很伤心。
王子开始了他的旅行,遇见了自言自语的国王,爱慕虚荣的男人,醉醺醺的酒鬼,忙的不亦乐乎的商人,辛勤工作的灯夫,不把花儿放在眼中的地理学家……最后,他来到了地球。
小王子遇到了一只等待爱的狐狸,那狐狸说:“驯服我吧。”,小王子不明白什么是“驯服”,那狐狸说――建立关系。
小王子有点明白了。他想起了他的玫瑰花。小王子驯服了自己的玫瑰花,现在,他们已经不能分开了。是彼此的小王子,是彼此的玫瑰花了。
狐狸带着小王子看到了山下的5000朵玫瑰花,个个都是娇滴滴的,个个都芬芳迷人,小王子十分沮丧,因为原来他以为世界上的玫瑰花只有那一朵,自己星球上的那一朵。
……。
小王子整整在地球上呆了一年。他要走了。他的毒蛇朋友会帮助他回到他的开始。
小王子倒下了。轻轻的倒下,像一棵树一样,一点声响也没有。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和小王子的倒下一起结束了,悄无声息。小王子的寻找也结束了,寻找什么呢,或许他自己也说不上来。
第一次读它,似懂非懂,只是觉得它是一部很伤感的作品;第二次第三次,我有想哭的感觉,但是却找不到它的力量,能使我们伤心的力量所在;第四次第五次,有点感触,就是下面的东西了。
小王子和他的花冲突是他的命运的转折,因为这次转折,小王子开始了他的追求,追求自己也说不清楚的东西,而当自己发现自己真正的归宿应该还是那个自己的星球的时候,小王子,已经会不去了。他,轻轻地倒下。
小王子在自己的遍历世界的过程中了解到了原来自己从未知道的世界,但是,他却遗失了自己的最美。当他发现,已经来不及。每个人都是一样,当我们开始寻找,就已经失去,而人们却没有珍惜当下,没有珍惜寻找中的每一个现在。
作者描述的小王子追求找寻的过程,恰恰就是我们的每天的生活,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都无法从小王子的定势中解脱,任何人都是这样,而把这样的悖论与这样一个伤感的角色结合,就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道作者传达出的情感。我们就是小王子。
或许这,就是让我们哭泣的原因吧。我是这样理解的。
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我们不断的追求。我们都在寻找“遗失的美好”,而忘记了,会成为美好的“现在”。
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遗失了才知道美好。我们都想拥有自己美丽的世界,都想现在未来都是美好的。但是,怎么可能呢?我们不能留住时间,不能让现在成为不朽,但我们可以尽力珍惜现在,尽力珍惜即将随着自己的寻找而流逝的现在。
这本书我是第一次听说,我平时很少读童话故事,小时候也接触的不多,尽看动画片了,所以我的童话知识几乎全部来源于动画片。
按你的吩咐我看了小王子。
当然这些问题本身就不值得探讨的,整部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所包含的寓言以及关于它对沉陷于俗务和繁忙之中的人的嘲讽。
小王子实际上是作者观察世界一个的视角,他通过赋予小王子纯洁的品质与智慧,将他所接触的人们的思想和生活的虚无一面以一种冰冷的方式揭示出来,从而让读者能够看到日常生活中熟视无睹的无意识的强制力量和背后的冷酷与虚无,这一冰冷的方式就是把这些处于不同生活的人单独的搁置于一个互相无联系的地方。
首先,小王子踏上的星球里面住着一个国王,这实际上是政治权利的象征,而那个整天数星星指的是狭隘自私,贪婪的商人。地理学家指的可能是我这一类人,整天就知道胡思乱想些脱离实际的东西,然后醉心于某种知识或语言上的虚荣。而那个电灯者则是社会中朴实勤奋的劳动人民。
小王子本人是一个有很意思的人物,他是一个孩子,有着未被现实世界的丑陋东西玷污的纯美心灵和想要了解外部世界的渴望与好奇心,但也正是他的这些特性使他忧虑不安,因为他对真理坚毅的探索精神与这荒谬的世界存在着无法消除的矛盾,这世界不存在他想要的答案,这也是他死去的原因。他的死是对这个肮脏丑陋的世界的拒绝。
我觉得这本书的主旨就是作者所倡导的爱与宽容,因为只有爱才能拉进与小王子的距离,与他交流。这个作者叫圣·埃克苏佩利,他是一名飞行员,1939便投身于反法西斯的斗争中,后来死于一次飞行任务。
这是我全部的读后感的浓缩和精简后的感想,可能过于简单,但我想到我会补充,还有如果你对我的语言风格不喜欢,我表示歉意。
其实我最喜爱的一个章节就是小王子在和那朵话的对话,我总是从那朵花联想到你。
我在某些地方和小王子这个人很相似,比如我们都活在忧伤中,但我缺少的是小王子那种纯洁而高贵的心灵。我并不自卑或者对自己不自信,我也没有愤世忌俗,相反我一直深爱着这个世界,并且一向自视清高,只是忧郁症不断的挫败着我的意志和自信,所以我才看起来有些怯懦。
《小王子》是法国空军飞行员圣埃克苏佩里写的,作者在一次飞行任务中,进入湛蓝的天空,就此再也没有回来。《小王子》中凝练的语言渗透了作者对人类及人类文明深邃的思索。它所表现出的讽刺与幻想,真情与哲理,使之成为一本老少咸宜,脍炙人口的童话小说。
“在圣洁的沙漠前,很多人看到的只是漫天狂沙。可是小王子却说沙漠是美丽的,因为在沙漠的深处有一口井,这口井可以给沙漠中迷失方向的人提供一种支撑下去的勇气”。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没有看到沙漠中的那口井,找不到希望坚持下去。小王子告诉我们,希望就像一口沙漠中的井,给予我们坚持的勇气,所以,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心存希望,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会看到希望。
这本书,虽说是童话小说,但说实话,我看到的更多是关于爱情的东西,我也不知道究竟是不是自己寂寞了,但书中的语言着实会让人把童话往爱情靠。就像爱上一座城市,往往是因为爱上这座城市的某人一样。小王子说:“就像花儿一样,如果你爱上了一棵星球上的花儿,晚上看星空就感到温馨。所有的星星上都鲜花盛开。”在小王子还不懂得什么是爱的时候,他就爱上了他星球上的那朵玫瑰花,但因为不懂爱所以离开了,对于他来说每天的星空都是鲜花漫天。狐狸说:“对我而言,你只不过是个小男骇,就像其他千万个小男孩一样。我不需要你,你也同样用不着我。对你来说。我也只不过是只狐狸,就跟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然而,如果你驯养我。我们将会彼此需要,对我而言,你将是宇宙唯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无疑,感情是需要培养的,狐狸知道小王子心有玫瑰,还是让他驯服自己,狐狸教会了小王子什么是爱,教会他珍惜。就这样,小王子牵挂着玫瑰,狐狸牵挂着小王子。
“夜里,你要抬头仰望满天的星星,我那颗实在太小了,我都没发指给你看它在哪儿。这样倒也好,我的星星,对你来说就是满天星星中的一颗。所以,你会爱这满天的星星…所有的星星都会是你的朋友。”小王子说:眼睛是看不见的,应该用心去寻找。现在的我们很容易迷失,因为我们没用用心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都像小王子一开始一样,不懂爱所以错过。我喜欢小王子的天真无邪,更欣赏狐狸无私的爱,但我愿意珍视那亿万星球中的一棵玫瑰,因为她对小王子来说是唯一的。
法国史读后感篇十
《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和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昆虫记》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读后感:
昆虫记读后感抿一口茶,心情略微激动地开始阅读一本书――《昆虫记》,它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曰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穷其毕生精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他刻苦钻研,牺牲了自己私有的时间去观察昆虫。《昆虫记》详细地描绘了昆虫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
这给后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使人类社会迅速走了现代文明。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就是这样一个奇迹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而且,这本书有很强的可读性。它的.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难怪鲁迅先生将《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昆虫记》也很有真实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真的使人身临其境。被我因为厌恶而忽视太久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我屏住呼吸,然后,凭它们穿透了我心灵的幽暗。是《昆虫记》,让我重新喜欢上了这些小生灵,发现它们并不讨厌,相反,还有很多可爱之处;是《昆虫记》,让我看到了昆虫跟我们人类在生与死、劳动与掠夺等许多问题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昆虫记》不同与小说,它是最基本的事实,是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独自的,安静的,是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和艰辛。
《昆虫记》的确是一个奇迹,是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dd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这样一个奇迹,在人类即将迈进新世纪大门、地球即将迎来生态学时代的紧要关头,也许会为我们提供更珍贵的启示。《昆虫记》不仅仅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涵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坚持“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艰苦,也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
法国史读后感篇十一
平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铁凝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
《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钱老任教于西南联大,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我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对历史的要有“温情”是我第一次听说。我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要求我们要像旁观者一样看待历史,看历史不应该带有感情。《国史大纲》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历史,这对于喜欢尝试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相当具有诱惑的。
《国史大纲》是让人兴奋的。继续往书后翻看,钱老没有让人失望。钱老写到中国的思想家孔子比西方的思想家苏格拉底等人早几百年。常常听到中国比西方国家落后,对于自信越来越少的中华民族人民而言,看到这页几行字无疑是让人兴奋的!骄傲的!
《国史大纲》是发人深省的。接着看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汉唐详细的税制,农民需要缴纳包括徭、赋、役等多种税,最高时可以达到三分之一,低的时候也有十六分之一。对比现今政府取消农民的举措,令人称赞!我们还可以看到历史不一定就严格按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划分。
我们一直的印象是中国有长达两千年多年的封建社会,其实不然。因为到了汉朝权力机关已经由之前的皇帝代表的贵族统治转为丞相代表的士人阶级组成的政府和皇帝代表的贵族一起统治。丞相对皇帝负责,皇帝如果不称职也会受到弹劾。王莽走向政治舞台中心就是很好例子。到了隋朝的科举制度使选拔人才也有了公开客观的标准。这表明中国已不再是君主专制,而封建社会的标准是皇帝代表的贵族统治形式的君主专制。因此不能认为中国有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形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这点可以推广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食品安全主题班会课教案(大全19篇)
- 最新元旦节主题作文250字(模板17篇)
- 2023年水电安装安全施工协议(优秀20篇)
- 2023年汽车维修配件合同(通用8篇)
- 2023年致广大纳税人的一封信(大全16篇)
- 2023年亲子运动会开幕式节目(通用13篇)
- 最新个人雇佣合同协议书不缴纳社保(15篇)
- 最新建设银行单位协定存款起存金额 建行协定存款网银办理(四篇)
- 最新有担保的购销合同(大全16篇)
- 2023年常用技术服务合同(实用15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