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声声慢》说课稿统编版(汇总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4:14:53 页码:7
2023年《声声慢》说课稿统编版(汇总12篇)
2023-11-19 14:14:53    小编:zdfb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写一份总结能让我们停下来思考,反思自己的表现。为了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我们需要全面地回顾和分析所要总结的内容。这些总结范文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和经验,适用于不同人群的总结写作指导。

《声声慢》说课稿统编版篇一

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李清照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李清照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李清照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李清照感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无限无法诉说的哀愁。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李清照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李清照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李清照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李清照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文档为doc格式。

《声声慢》说课稿统编版篇二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7课的《声声慢》。下面我将从教情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作业等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单元教学分析。

《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李清照的一首词。

词是一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的文体,鉴赏时往往是通过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纵观整套高中语文教材,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必修四第二单元是唯一的宋词单元。该单元编选的是宋代柳永、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这四位词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创作跨度约有二百年,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的发展脉络。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典范,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此外,必修五的教学模块中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也是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的时候,可以为学生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分析。

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声声慢》作为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抒写了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

从横向比较来看,柳永和李清照都属于婉约派词风,但二者同中有异;从纵向比较来看,《醉花阴》和《声声慢》标识了李清照的词风在南渡前后发生的变化,虽都在写“愁”,但风格殊异,值得鉴赏玩味;从深度分析来看,李清照不同于前后其他任何婉约派词人,她的“愁”词具有独特的抒情艺术,她的生命折射了中国古代女性生命与历史生命的冲撞与交融。

因而本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其鉴赏词的方法。通过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宋词,但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这首词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柳永和苏轼等人的作品,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了解,对豪放和婉约的词风也有所认识。并且刚刚学过李清照的《醉花阴》,对作者的身世经历也有了大体了解,这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高一的学生在鉴赏诗歌的学习中往往存在两种极端心理:一是渴望摆脱教师程式化的说教,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一是“紧跟”老师的“步伐”,一味被动接受,缺少独立思考和领悟。因而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必要的知识补充之外,尽量对学生的鉴赏加以引导、提示,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上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将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

基于以上的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深刻领悟“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旷世悲愁情怀。

能力目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学习词作的鉴赏方法,丰富鉴赏体验。

情感目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为了体现宋词的文体特征,同时也为其他宋词的鉴赏起到示范作用,我将本次教学的重点设计为鉴赏词作品的意境美,丰富情感体验;而教学的难点则设计为对李清照作品内涵的深度解读。

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对比阅读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课文。

首先是诵读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词教学贵在多读,充分的诵读是深入鉴赏的前提。反复诵读,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那种先讲解再诵读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在诵读中体验出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就可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一半,决不能等闲视之。

情境创设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对比阅读法。通过与《夏日绝句》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深刻领悟“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旷世悲愁情怀。

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开放式问题让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学法上我希望自己能突破中学教学传统模式,提升理论教学层次。凸显方法的运用和教育,点燃学生学习宋词的熊熊之火,使学生感悟审美意象,领略古雅意蕴。

本次教学从“愁”入手,以“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贯穿全文,始终围绕“愁”展开教学。通过分析景物特点、作者人生经历和作者人生体悟三个环节的设置完成对词人“愁”的内涵的解读,在解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分析词中意象为基础,逐步领悟“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旷世悲愁情怀。最后通过讨论李清照“直面人生之愁,思辨人生之愁”“知难而进,破愁而出”的精神,延伸出对李清照作为女性对内心的关照和对生命意识的觉醒的独特艺术魅力的赞叹。

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她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有“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还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说不尽的愁。(板书:声声慢,李清照)。

设计意图:用带有诗味的开场白和李清照带有“愁”的词句导入,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以朗诵为起点,在与录音的对比中寻找突破。通过录音朗读、学生齐读、个人朗读等形式,熟悉文本和领会情感。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轻重读音,注意感受朗读中的情感基调——哀婉凄凉。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音乐的烘托,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

请问作者在词中重点描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具有怎样的感情色彩?(淡酒——酒力压不住心愁,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秋风——让人身体感觉寒冷;过雁——物是人非之感;黄花——或指喻女子憔悴的容颜,或摹菊花凋谢之状;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情;细雨——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深秋时节景物自身的悲凉,体会作者“愁”因伤秋而生。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北宋灭亡后,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李清照的晚年十分凄苦,体会作者“愁”因伤时离散而生。

设计意图:通过和晚年时期《夏日绝句》的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愁”因国破家亡而生。感悟作者柔弱的外表下,跳动着一颗豪迈的心。

讨论:李清照的词如生命。

李清照用文字生动地表现了她的一生,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民族之悲、身世之感于一体,意境深远。但李清照的伟大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其“愁”之苦,更主要的是她看似“愁若烟海”实则豪情万丈,她不但有金刚怒目的勇气,更有非凡的历史洞察力,《夏日绝句》里士可杀不可辱的英雄观,让人心生敬佩。

设计意图:这是对以上分析的延伸,希望通过对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李清照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通过对不同作品的解读,使学生明白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通过“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读着《声声慢》,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无疑这是一种凄厉的美。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白词人晚期词作中“愁”的丰富内涵。

悲秋之愁伤怀之愁亡国之愁。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各位评委、老师们,以上就是我对《声声慢》的教学设计的阐述,设计不妥之处还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声声慢》说课稿统编版篇三

《声声慢》编排在必修四第二单元。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一个宋词单元。编者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四位词人的作品,题材、风格不同,带给后世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各不相同。柳永词走婉约套路,苏、辛则是豪放词风的代表,李词细腻、含蓄。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也大体反映了宋词的发展脉络。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项教学诗歌,教师已经比较系统地讲授了形象与意象的概念、特点,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但高中阶段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地思想和艺术价值。

二、根据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和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为依据,确定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过程与方法:与《醉花阴》前后联系,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与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通过与《醉花阴》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

教学难点:通过合作探究,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

三、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教学时数为1课时。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宋词的资料必不可少。另外,宋词由于年代久远,文字的障碍很大,然而,过分纠缠于文字的疏通会破坏宋词的“气”,丧失宋词的“神”,所以在学习时,应舍去条分缕析的理论评价,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然后引领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经由形象领略情感,感受其中浓浓的情。诵读的环节是重要的,配以二胡独奏《长相思》,营造意境,学生沉浸在音乐营造的意境中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音调,读出感情,细细体味,让或优或喜的.情愫萦绕心间,我们就触到了作者的灵魂。同时注意让学生质疑探究——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圈点批注,列出疑难问题。课堂上,鼓励学生互相质疑,互相解疑,达到掌握词作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的目标。

质疑探究后,出示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即如何解读“淡酒”、“雁”、“黄花”、“梧桐”等意象的问题,发动学生讨论,各抒己见,逐步形成对重点意象的一致认识。

教师要相机点拨——上述三种方法,还不足以帮助学生把握艺术特点。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叠字的巧妙运用,这些内容的学习应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分组讨论来完成,效果会很好。

五、教学程序及内容设计。

(一)、新课导入。

因为《醉花阴》在前,以别的方式导入本课都比较多余。直接以南渡为切入点,讲述李清照生活境遇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遇将对她的创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引导: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他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怀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

活动1:聆听配乐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诗词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引导:你听懂了作者的倾诉吗?她在向我们倾诉什么?

活动2:学生交流听读体会。

活动3:学生自由诵读诗词,整体感知词意。

诵读要求:连读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

活动4:抽查学生诵读情况,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活动5:学生就诗词内容质疑,师生互动解疑。

(三)感悟词意,把握情感。

1、这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直接抒情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雁过也,正伤心”。其余为间接抒情。

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感悟,然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提示与点拨:学生可选两首词中的任何一首谈自己的感悟。既可从整体谈,也可选自己喜欢的某一个句子谈,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指导。

最后,教师点评并板书。

愁《醉花阴》——离别相思——苦!

六、课堂小结:《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作品,主要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离别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而从《声声慢》中我们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这个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性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因此,这愁字表现得更加凄厉沉痛。

最后,师生配乐同诵,二胡独奏《长相思》。

七、延伸拓展:结合柳永词和李清照词,谈谈自己对婉约派词的感受。

参考:婉约派词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词调蕴藉,委婉含蓄,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和谐婉约,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八、作业:

选做题:将苏轼或辛弃疾的词与李清照的词比较,体会豪放派和婉约派词风的不同。

一堂课在配乐师生同诵中结束。

《声声慢》说课稿统编版篇四

《声声慢》编排在必修四第二单元。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一个宋词单元。编者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四位词人的作品,题材、风格不同,带给后世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各不相同。柳永词走婉约套路,苏、辛则是豪放词风的代表,李词细腻、含蓄。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也大体反映了宋词的发展脉络。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项教学诗歌,教师已经比较系统地讲授了形象与意象的概念、特点,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但高中阶段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地思想和艺术价值。

二、根据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和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为依据,确定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过程与方法:与《醉花阴》前后联系,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与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通过与《醉花阴》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

教学难点:通过合作探究,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

三、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教学时数为1课时。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宋词的资料必不可少。另外,宋词由于年代久远,文字的障碍很大,然而,过分纠缠于文字的疏通会破坏宋词的“气”,丧失宋词的“神”,所以在学习时,应舍去条分缕析的理论评价,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然后引领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经由形象领略情感,感受其中浓浓的情。

诵读的环节是重要的,配以二胡独奏《长相思》,营造意境,学生沉浸在音乐营造的意境中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音调,读出感情,细细体味,让或优或喜的情愫萦绕心间,我们就触到了作者的灵魂。同时注意让学生质疑探究——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圈点批注,列出疑难问题。课堂上,鼓励学生互相质疑,互相解疑,达到掌握词作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的目标。

质疑探究后,出示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即如何解读“淡酒”、“雁”、“黄花”、“梧桐”等意象的问题,发动学生讨论,各抒己见,逐步形成对重点意象的一致认识。

教师要相机点拨——上述三种方法,还不足以帮助学生把握艺术特点。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叠字的巧妙运用,这些内容的学习应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分组讨论来完成,效果会很好。

五、说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因为《醉花阴》在前,以别的方式导入本课都比较多余。直接以南渡为切入点,讲述李清照生活境遇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遇将对她的创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引导: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他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怀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

活动1:聆听配乐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诗词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引导:你听懂了作者的倾诉吗?她在向我们倾诉什么?

活动2:学生交流听读体会。

活动3:学生自由诵读诗词,整体感知词意。

诵读要求:连读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

活动4:抽查学生诵读情况,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活动5:学生就诗词内容质疑,师生互动解疑。

(三)感悟词意,把握情感。

1、这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直接抒情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雁过也,正伤心”。其余为间接抒情。

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感悟,然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提示与点拨:学生可选两首词中的任何一首谈自己的感悟。既可从整体谈,也可选自己喜欢的某一个句子谈,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指导。

最后,教师点评并板书。

愁《醉花阴》——离别相思——苦!

六、课堂小结:

《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作品,主要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离别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而从《声声慢》中我们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这个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性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因此,这愁字表现得更加凄厉沉痛。

最后,师生配乐同诵,二胡独奏《长相思》。

七、延伸拓展:

结合柳永词和李清照词,谈谈自己对婉约派词的感受。

参考:婉约派词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词调蕴藉,委婉含蓄,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和谐婉约,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八、作业:

选做题:将苏轼或辛弃疾的词与李清照的词比较,体会豪放派和婉约派词风的不同。

《声声慢》说课稿统编版篇五

《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李清照的一首词。

词是一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的文体,鉴赏时往往是通过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纵观整套高中语文教材,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必修四第二单元是唯一的宋词单元。该单元编选的是宋代柳永、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这四位词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创作跨度约有二百年,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的发展脉络。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典范,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此外,必修五的教学模块中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也是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的时候,可以为学生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声声慢》作为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抒写了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

从横向比较来看,柳永和李清照都属于婉约派词风,但二者同中有异;从纵向比较来看,《醉花阴》和《声声慢》标识了李清照的词风在南渡前后发生的变化,虽都在写“愁”,但风格殊异,值得鉴赏玩味;从深度分析来看,李清照不同于前后其他任何婉约派词人,她的“愁”词具有独特的抒情艺术,她的生命折射了中国古代女性生命与历史生命的冲撞与交融。

因而本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其鉴赏词的方法。通过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宋词,但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这首词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柳永和苏轼等人的作品,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了解,对豪放和婉约的词风也有所认识。并且刚刚学过李清照的《醉花阴》,对作者的身世经历也有了大体了解,这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高一的学生在鉴赏诗歌的学习中往往存在两种极端心理:一是渴望摆脱教师程式化的说教,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一是“紧跟”老师的“步伐”,一味被动接受,缺少独立思考和领悟。因而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必要的知识补充之外,尽量对学生的鉴赏加以引导、提示,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上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将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

基于以上的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深刻领悟“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旷世悲愁情怀。

能力目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学习词作的鉴赏方法,丰富鉴赏体验。

情感目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为了体现宋词的文体特征,同时也为其他宋词的鉴赏起到示范作用,我将本次教学的重点设计为鉴赏词作品的意境美,丰富情感体验;而教学的难点则设计为对李清照作品内涵的.深度解读。

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对比阅读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课文。

首先是诵读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词教学贵在多读,充分的诵读是深入鉴赏的前提。反复诵读,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那种先讲解再诵读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在诵读中体验出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就可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一半,决不能等闲视之。

情境创设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对比阅读法。通过与《夏日绝句》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深刻领悟“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旷世悲愁情怀。

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开放式问题让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学法上我希望自己能突破中学教学传统模式,提升理论教学层次。凸显方法的运用和教育,点燃学生学习宋词的熊熊之火,使学生感悟审美意象,领略古雅意蕴。

本次教学从“愁”入手,以“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贯穿全文,始终围绕“愁”展开教学。通过分析景物特点、作者人生经历和作者人生体悟三个环节的设置完成对词人“愁”的内涵的解读,在解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分析词中意象为基础,逐步领悟“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旷世悲愁情怀。最后通过讨论李清照“直面人生之愁,思辨人生之愁”“知难而进,破愁而出”的精神,延伸出对李清照作为女性对内心的关照和对生命意识的觉醒的独特艺术魅力的赞叹。

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她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有“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还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说不尽的愁。(板书:声声慢,李清照)。

设计意图:用带有诗味的开场白和李清照带有“愁”的词句导入,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以朗诵为起点,在与录音的对比中寻找突破。通过录音朗读、学生齐读、个人朗读等形式,熟悉文本和领会情感。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轻重读音,注意感受朗读中的情感基调——哀婉凄凉。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音乐的烘托,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

请问作者在词中重点描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具有怎样的感情色彩?(淡酒——酒力压不住心愁,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秋风——让人身体感觉寒冷;过雁——物是人非之感;黄花——或指喻女子憔悴的容颜,或摹菊花凋谢之状;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情;细雨——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深秋时节景物自身的悲凉,体会作者“愁”因伤秋而生。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北宋灭亡后,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李清照的晚年十分凄苦,体会作者“愁”因伤时离散而生。

设计意图:通过和晚年时期《夏日绝句》的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愁”因国破家亡而生。感悟作者柔弱的外表下,跳动着一颗豪迈的心。

讨论:李清照的词如生命。

李清照用文字生动地表现了她的一生,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民族之悲、身世之感于一体,意境深远。但李清照的伟大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其“愁”之苦,更主要的是她看似“愁若烟海”实则豪情万丈,她不但有金刚怒目的勇气,更有非凡的历史洞察力,《夏日绝句》里士可杀不可辱的英雄观,让人心生敬佩。

设计意图:这是对以上分析的延伸,希望通过对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李清照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通过对不同作品的解读,使学生明白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通过“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读着《声声慢》,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无疑这是一种凄厉的美。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白词人晚期词作中“愁”的丰富内涵。

悲秋之愁伤怀之愁亡国之愁。

搜集李清照诗词中表现愁绪的作品加以赏析,以《简说李清照的愁怨》为题,写一篇探究性小论文。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声声慢》说课稿统编版篇六

一、教材的作用。

《声声慢》编排在必修四第二单元。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一个宋词单元。编者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四位词人的作品,题材、风格不同,带给后世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各不相同。柳永词走婉约套路,苏、辛则是豪放词风的代表,李词细腻、含蓄。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也大体反映了宋词的发展脉络。

二、教材的地位。

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仅从创作时间看,《声声慢》本应编排在辛弃疾词的前面,但必修四将李清照的词编排在后面,自有它的道理。一则苏、辛不分家,说起苏,自然想到辛,因为二人作品的风格有相似之处;二则辛词的思想内容更适合对中学生进行传统价值观教育;三则李词两首被列为自读篇目。综合以上因素,《声声慢》编排在这个单元的最后位置是合理的。这也决定了对本课的教学应该以诵读、学生自我探究为主。

三、教材前后联系。

宋词大致有豪放、婉约两种风格,本单元选编的苏轼、辛弃疾的作品即是豪放风格的巅峰之作,柳永、李清照的作品则历来被看作是婉约词风的代表作。四位作家的作品共同构成了宋词的精华,缺一不可。

本单元选编李清照的两首作品,《醉花阴》写于南渡前,大体属“闲愁”一类的作品,《声声慢》写于南渡后,笔下流淌的已经不是闲愁,而是丢家亡国之痛和孤苦无依之悲。两词虽风格一致但情调迥然有别,互为补充,既可帮助读者完整阅读李清照,也可帮助读者读懂那个时代的动荡和变迁,还可以帮助读者分清“此愁”与“彼愁”的天壤之别。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初中阶段,学生对唐宋诗词的学习限于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作家的感情,做到这些就够了。但高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又要求对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课程标准同时说:“古代诗文的阅读,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按照教材总的编排构想,第二单元侧重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品味和赏析。从编者的角度看,整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有三个:

1、词的常识的教学,并大致理清词的发展脉络。

2、引导学生欣赏宋词,把握词的内容与思想感情,注意词中带有作者浓厚主观色彩的意象和意境,揣摩作者的感情,并进行欣赏、品味。

3、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传达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和单元教学的总体要求为依据,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与《醉花阴》前后联系,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3、学习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与表达效果。

4、在《雨霖铃》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这首词在景、情上的婉约特征。

第三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分析。

1、本首词之前,学生学过柳永、苏轼、辛弃疾这三大家的作品,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对豪放和婉约的风格特点也有大体认识。

2、九年级上学期,学生诵读过李清照的《醉花阴》、辛弃疾的《永遇乐》,对李清照的身世经历有所了解。在九年级上册的教材中,这两首紧挨着编排,学生应该对豪放和婉约的说法也有所了解。但这两首词在初中教材中都属于“课外诵读篇目”,可以断定,学生对李清照的身世经历、靖康之耻以及豪放、婉约的风格都掌握得不深。

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项教学诗歌,教师已经比较系统地讲授了形象与意象的概念、特点,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

第四部分: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诗歌作品的核心在于意象和意境的创设。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意象的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品味情感。

2、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不二法门。本课教学以诵读为线索,串起对内容、意象、意境和情感的品味与赏析。

3、通过与《醉花阴》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4、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第五部分:教学方法与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诵读鉴赏——反复的诵读贯穿整节课,带动对内容的感知,对意象与意境的品味,对感情的体验,对婉约词风的鉴赏。

2、质疑探究——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圈点批注,列出疑难问题。课堂上,鼓励学生互相质疑,互相解疑,达到掌握词作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的目标。

3、讨论探究——质疑探究后,出示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即如何解读“淡酒”、“雁”、“黄花”、“梧桐”等意象的问题,发动学生讨论,各抒己见,逐步形成对重点意象的一致认识。

4、分析讲授——上述三种方法,还不足以帮助学生把握艺术特点。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叠字的巧妙运用,这些内容的教学以教师的分析讲授来完成,更直接,也更有效。

第六部分:教学环节安排与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因为《醉花阴》在前,以别的方式导入本课都比较多余。直接以南渡为切入点,讲述李清照生活境遇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遇将对她的创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二、明确目标,检查预习。

1、熟读作品,圈点批注,列出疑难问题。

2、你对这首词的哪一个句子、意象感受最深,为什么?、

3、这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三道预习作业分别对应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质疑探究、讨论探究、分析讲授。

三、整体把握,初次诵读课文,读得顺畅。

指名三位同学,说说对这首词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的大概理解。

四、质疑探究,再次诵读课文,读得准确。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互相解疑,进一步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与情感基调。

五、讨论探究,第三次诵读课文,读出感情。

1、提出核心问题,你对这首词的哪个意象感受最深,为什么?发动学生讨论,表达观点,理解这首词运用意象的特点。

2、教师小结学生的观点后,引入李白、范仲淹、欧阳修、温庭筠的相关诗句,深入分析“淡酒”、“雁”、“黄花”、“梧桐”等意象的传统意义和审美特征。

六、分析讲授,第四次诵读课文,读出韵味。

1、以问答方式,简要分析这首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明确这首词运用叠词的语言特点。

七、总结情、景特点,明确婉约词风。

《声声慢》说课稿统编版篇七

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体会运用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

2、理解这首词巧妙的铺叙手法,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熟读成诵。

2、在诵读、品味得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养丰富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2、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四、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对宋词有了一定了解,也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宋词也有一定的兴趣,愿意学习诗词。

2、学生对学习诗词缺少自信心,一般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岂不知诗歌鉴赏有非大的个性差异,需要学习者认真品味、欣赏。

五、教学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反复吟诵。

3、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文本,争取熟读成诵;搜集材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

听我国的著名民乐《二泉映月》,创设诗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介绍作者:

教师:其实对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她的词,能回忆一下吗?

学生:自由背诵《如梦令》和《醉花阴》。

教师: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李清照呢?(点一名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早期生活优越,婚姻美满。父亲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他们夫妻流域南方,不久赵明诚病死,接着书画、金石尽失,李清照境遇孤苦。她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始终无安身之所,过者动荡无定的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2、朗诵:

(1)自由朗读,要求:找出全词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愁”(板书:愁)。

(2)齐读。要求读出愁苦感。

(3)教师配乐朗读。

教师:我在读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味儿?语调和语速怎样?

学生:语调很低沉,语速也很慢。

(4)再请一名同学起来配乐朗读。(教师评价)。

《声声慢》说课稿统编版篇八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体会词人的愁情,不是闲愁,那又来自何处?(了解作者了解历史)。

能力目标:如何营造的这种愁情,也就是说我们是如何感知到词人的忧愁的。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感情传达出去。(意象的运用,意境的表现)。

情感目标:品读作品,品味别人的情感,愁的丰富内涵(感受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赏析诵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声声慢》是作者后期作品。

三、分析释疑。

1、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一种深深的愁思。

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

明确: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4、探讨研究这些句子。

(1)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

补充: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如今沦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其凄惨之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其悲伤之心情,在叠词的回环往复中传到读者心中。让我们再齐读这句来感受一下吧。(语速缓慢低沉)。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该如何理解?表面埋怨天气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实际上实在说生活的变故际遇令人沉沉浮浮,忧喜不定。想想夫唱妇随、共赏拓片的欢乐时光犹在眼前,顷刻之间却剩自己一个承受生活的风风雨雨。

(3)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是旧时相识,又为什么会勾起词人的伤心之情?《一剪梅》有句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雁,也许就是当年为他们传信的使者。甜言蜜语犹在耳边,斯人却已逝,千山暮雪,万里层云,天人相隔,睹物思人,情何以堪?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旧时相识异乡相逢,更增添词人天涯沦落之感。大雁是古诗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板书意象雁)。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愁之重之多,让人想起李清照《武陵春》中一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分析意象。

刚才讲到,“雁”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一个意象,在此词中,你还能找到类似的意象吗?这些意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淡酒: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

黄花: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地相似啊!

梧桐:梧桐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来看这句诗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它传递出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

再看这一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写出了杨贵妃去世之后唐玄宗心中的悲凉以及对佳人的苦苦思念。再看词中,作者也正是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得怎么也化不开。

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

四、用诗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意境。

就让我们闭上双眼,随着音乐把自己化身为李清照,走进她为我们营造的凄美画境,身临其境地感受一番。然后,请你用诗化的语言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我们。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总结。要点:抓住词的语言,可作适当联想:确实,李清照在情景交融方面取得一愁未了一愁添,一愁却比一愁深的效果,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也能深切感受到“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的词人内心深处的痛。

《声声慢》说课稿统编版篇九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7课的《声声慢》。下面我将从教情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作业等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单元教学分析。

《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李清照的一首词。

词是一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的文体,鉴赏时往往是通过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纵观整套高中语文教材,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必修四第二单元是唯一的宋词单元。该单元编选的是宋代柳永、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这四位词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创作跨度约有二百年,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的发展脉络。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典范,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此外,必修五的教学模块中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也是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的时候,可以为学生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分析。

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声声慢》作为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抒写了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

从横向比较来看,柳永和李清照都属于婉约派词风,但二者同中有异;从纵向比较来看,《醉花阴》和《声声慢》标识了李清照的词风在南渡前后发生的变化,虽都在写“愁”,但风格殊异,值得鉴赏玩味;从深度分析来看,李清照不同于前后其他任何婉约派词人,她的“愁”词具有独特的抒情艺术,她的生命折射了中国古代女性生命与历史生命的冲撞与交融。

因而本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其鉴赏词的方法。通过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宋词,但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这首词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柳永和苏轼等人的作品,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了解,对豪放和婉约的词风也有所认识。并且刚刚学过李清照的《醉花阴》,对作者的身世经历也有了大体了解,这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高一的学生在鉴赏诗歌的学习中往往存在两种极端心理:一是渴望摆脱教师程式化的说教,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一是“紧跟”老师的“步伐”,一味被动接受,缺少独立思考和领悟。因而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必要的知识补充之外,尽量对学生的鉴赏加以引导、提示,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上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将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

基于以上的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深刻领悟“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旷世悲愁情怀。

能力目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学习词作的鉴赏方法,丰富鉴赏体验。

情感目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为了体现宋词的文体特征,同时也为其他宋词的鉴赏起到示范作用,我将本次教学的重点设计为鉴赏词作品的意境美,丰富情感体验;而教学的难点则设计为对李清照作品内涵的深度解读。

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对比阅读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课文。

首先是诵读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词教学贵在多读,充分的诵读是深入鉴赏的前提。反复诵读,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那种先讲解再诵读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在诵读中体验出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就可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一半,决不能等闲视之。

情境创设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对比阅读法。通过与《夏日绝句》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深刻领悟“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旷世悲愁情怀。

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开放式问题让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学法上我希望自己能突破中学教学传统模式,提升理论教学层次。凸显方法的运用和教育,点燃学生学习宋词的熊熊之火,使学生感悟审美意象,领略古雅意蕴。

本次教学从“愁”入手,以“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贯穿全文,始终围绕“愁”展开教学。通过分析景物特点、作者人生经历和作者人生体悟三个环节的设置完成对词人“愁”的内涵的解读,在解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分析词中意象为基础,逐步领悟“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旷世悲愁情怀。最后通过讨论李清照“直面人生之愁,思辨人生之愁”“知难而进,破愁而出”的精神,延伸出对李清照作为女性对内心的关照和对生命意识的觉醒的独特艺术魅力的赞叹。

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她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有“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还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说不尽的愁。(板书:声声慢,李清照)。

设计意图:用带有诗味的开场白和李清照带有“愁”的词句导入,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以朗诵为起点,在与录音的对比中寻找突破。通过录音朗读、学生齐读、个人朗读等形式,熟悉文本和领会情感。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轻重读音,注意感受朗读中的情感基调——哀婉凄凉。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音乐的烘托,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

请问作者在词中重点描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具有怎样的感情色彩?(淡酒——酒力压不住心愁,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秋风——让人身体感觉寒冷;过雁——物是人非之感;黄花——或指喻女子憔悴的容颜,或摹菊花凋谢之状;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情;细雨——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深秋时节景物自身的悲凉,体会作者“愁”因伤秋而生。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北宋灭亡后,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李清照的晚年十分凄苦,体会作者“愁”因伤时离散而生。

设计意图:通过和晚年时期《夏日绝句》的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愁”因国破家亡而生。感悟作者柔弱的外表下,跳动着一颗豪迈的心。

讨论:李清照的词如生命。

李清照用文字生动地表现了她的一生,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民族之悲、身世之感于一体,意境深远。但李清照的伟大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其“愁”之苦,更主要的是她看似“愁若烟海”实则豪情万丈,她不但有金刚怒目的勇气,更有非凡的历史洞察力,《夏日绝句》里士可杀不可辱的英雄观,让人心生敬佩。

设计意图:这是对以上分析的延伸,希望通过对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李清照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通过对不同作品的解读,使学生明白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通过“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读着《声声慢》,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无疑这是一种凄厉的美。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白词人晚期词作中“愁”的丰富内涵。

悲秋之愁伤怀之愁亡国之愁。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各位评委、老师们,以上就是我对《声声慢》的教学设计的阐述,设计不妥之处还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声声慢》说课稿统编版篇十

国愁居。

之之。

痛沦落之苦悲。

(五)教学小结与反思。

这堂课,我首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第一位,所有的读、讲、练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学”而展开的,而这种“学”,又主要体现在一个“品”字上。整节课主要设计成三个大的板块:第一板块,在反复的读中品味词的意韵,从而获得整体感知;第二板块,通过比较学习《一剪梅》《声声慢》,了解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第三板块,具体体会语言特点。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是课堂学习的中心,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听、说、读、写等训练语文能力的活动均有合理恰当的安排。

经过教学实践的摸索,我认识到古典诗词教学的难点不在于“读”与“讲”,而在于“品”,也就是让学生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自己来品读古典诗词的意韵,自己来品味古典诗词的美。这样,以“品”为中心,让“读”和“讲”为“品”服务,成为我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摸索的主要方向。

由于农村中学学生语文鉴赏能力偏弱,这节诗歌鉴赏课有不少学生无法真正领会,但我想,经过长期的品读,学生的鉴赏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声声慢》说课稿统编版篇十一

《声声慢》编排在必修四第二单元。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一个宋词单元。编者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四位词人的作品,题材、风格不同,带给后世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各不相同。柳永词走婉约套路,苏、辛则是豪放词风的代表,李词细腻、含蓄。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也大体反映了宋词的发展脉络。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项教学诗歌,教师已经比较系统地讲授了形象与意象的概念、特点,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但高中阶段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地思想和艺术价值。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和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为依据,确定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过程与方法:与《醉花阴》前后联系,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与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通过与《醉花阴》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

教学难点:通过合作探究,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

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宋词的资料必不可少。另外,宋词由于年代久远,文字的障碍很大,然而,过分纠缠于文字的疏通会破坏宋词的“气”,丧失宋词的“神”,所以在学习时,应舍去条分缕析的理论评价,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然后引领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经由形象领略情感,感受其中浓浓的情。诵读的环节是重要的,配以二胡独奏《长相思》,营造意境,学生沉浸在音乐营造的意境中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音调,读出感情,细细体味,让或优或喜的情愫萦绕心间,我们就触到了作者的灵魂。同时注意让学生质疑探究——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圈点批注,列出疑难问题。课堂上,鼓励学生互相质疑,互相解疑,达到掌握词作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的目标。

质疑探究后,出示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即如何解读“淡酒”、“雁”、“黄花”、“梧桐”等意象的问题,发动学生讨论,各抒己见,逐步形成对重点意象的一致认识。

教师要相机点拨——上述三种方法,还不足以帮助学生把握艺术特点。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叠字的巧妙运用,这些内容的学习应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分组讨论来完成,效果会很好。

因为《醉花阴》在前,以别的方式导入本课都比较多余。直接以南渡为切入点,讲述李清照生活境遇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遇将对她的创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引导: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他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怀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

活动1:聆听配乐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诗词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引导:你听懂了作者的倾诉吗?她在向我们倾诉什么?

活动2:学生交流听读体会。

活动3:学生自由诵读诗词,整体感知词意。

诵读要求:连读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

活动4:抽查学生诵读情况,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活动5:学生就诗词内容质疑,师生互动解疑。

1、这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直接抒情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雁过也,正伤心”。其余为间接抒情。

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感悟,然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提示与点拨:学生可选两首词中的任何一首谈自己的感悟。既可从整体谈,也可选自己喜欢的某一个句子谈,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指导。

最后,教师点评并板书。

愁《醉花阴》——离别相思——苦!

《声声慢》——国破家亡夫丧——痛!

《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作品,主要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离别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而从《声声慢》中我们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这个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性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因此,这愁字表现得更加凄厉沉痛。

最后,师生配乐同诵,二胡独奏《长相思》。

结合柳永词和李清照词,谈谈自己对婉约派词的感受。

参考:婉约派词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词调蕴藉,委婉含蓄,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和谐婉约,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选做题:将苏轼或辛弃疾的词与李清照的词比较,体会豪放派和婉约派词风的不同。

《声声慢》说课稿统编版篇十二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我说课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说教学理念;

2说教材;

3说学情;

4说整合点,

5说教学设计;

6说教学反思。

并根据学情制定以下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和创作风格。教学难点:交流合作——通过网络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空间,感受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为此我制作了《李清照——声声慢》专题网站,我网站的特点是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包括关于作者,同学们在网站上可以了解到李清照的生平,词的常识,欣赏到优美的flash朗读。图片中心,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李清照故居的图片,诗词赏析包括点绛唇赏析、蝶恋花赏析、声声慢赏析、醉花阴赏析等。研究论文精选近年来李清照研究方面的论文,给有探究能力的学生一个更高层次的提升,例如《浅谈李清照诗词的情感色彩》、《论李清照词之用典》等。还有同学们都非常喜欢的《百家讲坛》栏目。配以优美画面的李清照词全集。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突破传统教学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一)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浏览网页感受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搜集的图片,影音资料和赏析文字,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李清照,从而把握作品与生平之间的联系。为合作探讨打下基础。

(二)拓展知识空间利用网络提供大量信息资源,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声。

(三)有利于创设自由浓厚的研讨氛围。中学语文是我利用学校内网搭建的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广泛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质疑、评价,勇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个图片就是论坛的截图)以上三点是我的信息整合点与整合方法。

下面说说我的教学流程。

主要包括五个环节的内容:论坛导入、诵读感知、自主探究、交流研讨、写作延伸。

(一)论坛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我已学生在论坛上发表了对李清照的初步认识,一上课我就精选同学们的帖子进行导入,可以直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下是同学的发帖情况)。

(二)创设情境,美读课文。为了创设环境,美读课文,我搜集制作了非常精美的flash动画,整个教室被唯美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所包围,一下子便把同学们带入了古韵盎然的诗情画意当中。

(三)自主探究,个性解读。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是以课本为例子,而不是以课本为纲。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将全班54位同学分为三个大组,每组确定本组要探究的题目:第一大组:探究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第二大组:鉴赏李清照的《声声慢》,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或感受最深的意象,进行鉴赏。第三大组:李清照词与其他婉约派词人或豪放派词人的比较研究。从生平深入作品,从作品扩展延伸,以点带面,进行个性化解读。

(四)交流研讨,思想碰撞。经过了自主探究阶段,就到了合作交流思想碰撞阶段。首先,我将每个大组组成3个6人的小组,先进行组内交流,形成本组观点,再推选一个代表将本组最优秀的探究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是我们小组交流的情况,这是我们全班交流的情况)高一的学生普遍求知欲、表现欲强,整个交流环节气氛热烈,时常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课程理念。

(五)拓展延伸,写作交流。正所谓“学以致用”,为此我安排了一个写作环节,要求大家在论坛上“用几句诗意的话写出自己的酸甜苦辣,并试着用景物去抒情”,从而有效的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课外。这是我班高媛同学模仿李清照用景物去抒情所写的一段文字。(抬头看看表已是深夜,刚刚还有三三两两的脚步声,现在却只剩下雨声,夜显得格外的寂静,我喜欢这点点滴滴的雨,任由它敲进我落寞的心房,在里面肆意淋漓,亦如我想家的情绪。——高媛)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指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