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11 22:42:54
- 小编:zdfb
- 文件格式 DOC
教案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教案的编写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要想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统计——生日》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创设音乐情境,提出问题。(播放生日快乐歌)。
师:同学们今天是淘气的生日,我们一起来为他唱首生日歌庆祝庆祝好吗?(学生立即兴奋起来,情不自禁地拍手哼唱起来)淘气说他的生日是在12月,是在冬季出生的。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在哪个月份出生的?属于哪个季节?
生1:我的生日是在6月,是夏季出生。
生2:我的生日是12月,是冬季出生。
生3:我的生日是4月,是冬季出生。
师:到底你们说对了吗?请看大屏幕:三、四、五月是春季,六、七、八月是夏季,九、十、十一月是秋季,十二、一、二月是冬季。
师:现在你们知道自己是在哪个季节出生的吗?在小组里和你的伙伴说说。
师:看来,有的同学生日在春季,有的同学生日在夏季,有的同学生日在秋季或者冬季。到底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呢?(教师表情疑惑)。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自己的意见)。
二、亲自调查,收集数据。
1、调查准备。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用统计的方法来调查我们每个大组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师:下面我们就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调查。你们想怎样去调查?
生1:可以让在春季过生日的同学站在一排,在夏季过生日的同学站在另一排……。
生2:让在春季过生日的同学举手,数一数有多少个?再让在夏季过生日的同学举手……。
生3:让每个同学在什么季节过生日写在纸上,交给组长进行统计。
生4:让在春季过生日的伸出一个手指,在夏季过生日的伸出两个手指,在秋季过生日的伸出三个手指,在冬季过生日的伸出四个手指。
师:看来同学们的方法还有很多。调查前,请小组成员先商量你们打算如何分工调查?
师:调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不重复、不遗漏)强调安静。
2、小组合作调查,绘制统计图。
教师重点关注需要帮助的或有不同记录方法的学生,并进行评比。
3、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调查完了,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调查的?结果怎样?
师提出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倾听,听调查的结果和小组里的人数是否一样。
师:其它小组的同学和他们的这一小组调查的结果一样吗?
大家一起数数统计的人数是否有遗漏。
三、验证数据。
师:那你们算一算,我们一共统计了多少名同学?再看一看,今天来这里上课的同学有多少人?说明在统计时有没有多余的?有没有遗漏的?看来,同学们在统计时非常认真。
四、分析统计结果,解决问题。
师:仔细观察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1:我知道了春季过生日的人数最多。
生2:我知道了春季过生日的比夏季过生日的多8人。
五、可能性教学渗透。
师:这是笑笑给我们二年段春季出生的同学做的统计表,你们能根据这个表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请你们在小组里交流,提出最经典的一个问题考考其它小组。
六、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生:……。
师:对,是大家通过亲自调查,得出数据,再整理制成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分析得到解决的,也就是统计出来的。
师:在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
生1:要想知道在上次考试中,哪一个分数段的人数最多?
生2:要想知道我们小组每个同学每个星期的零花钱是多少,也要用到统计。
生3:要知道全校哪个班级的人数最多,也要进行统计。
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能把统计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
点评:今天这一节课,哪个小组表现的突出?
教学反思:
以小朋友们喜欢的"生日快乐歌"引入,新颖、有趣,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要想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知识冲突,诱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将过去的老师讲变为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交流调查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小组合作前,教师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合作要求及注意事项,为后面的调查做好了准备。
在小组合作调查中,教师不停地巡视、指导,与学生一同投入到调查之中,尤其关注需要帮助的小组,将传统教学中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同时,也使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从活动中体会到成功感。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结果和调查的人数必须一致。
在汇报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各组采用的方法,而且各组之间取长补短,更完善了自己的想法,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0页至32页。
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观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米”不多,对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认识。教材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认一认、量一量、想一想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测量长度的工具米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了解1米大致长度,从而初步建立1米长度的表象。教材还根据需要编排了一些让学生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和估计长度的练习。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米尺度量物体的长度,并培养初步的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米尺、卷尺、1米长绳子、跳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可能出现回答:
学习尺子;学习长度;米到底是什么;(当学生出现各种回答时,问为什么会想到学这个)(评价:猜想要有根据)。
2、师:你知道有哪些尺子?谁愿意把你知道的尺子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学生提到一种尺时,教师尽量出示实物)。
(1)长尺、三角尺:做作业时可以用来划线,可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卷尺:测量比较长的距离。
(3)米尺:教师在黑板上划线用,测量物体的长度。
3、师:哪些地方或什么时候要用到尺子?
学生可能出现回答:
划线的时候;体检时量身高时;跳远比赛时;。
4、这么多的尺子各有各的用处,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米尺”。
二、介绍米尺。
1、(出示米尺实物)师:这是把米尺,请你仔细观察,你观察到的米尺是什么样的?(学生个别回答)。
学生可能的回答:米尺是直直的长长的,两面有有线和数(都有些什么数啊?)。
2、师:米尺上的线我们叫刻度线,米尺的两面都有线和数,其中一面的数是从0到100的,很多尺子是从1到99,请同学们找到这一面,其实1的前面还有一个0,99的后面还有一个100(媒体出示尺的两端),从0刻度线到100刻度线的距离就是1米。(板书:1米)。
3、介绍米:师:米是国际长度单位,它的单位符号是“m”。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并书空。
三、初步感知,建立1米的观念。
1、感知1米的长度。
(1)师:每个同学手中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请你轻轻地拉起绳子的两端(教师同时示范),这时你两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1米。手臂不要动,轻轻地放掉绳子,看一看,你两臂伸得多少开就是1米。
(2)放下手臂,不依靠绳子,直接用手比划出1米有多长,试试看,如果实在有困难就请绳子再帮你一次忙。
(3)反馈: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选一个学生表示)他表示的是不是1米呢?给他量一量(同组同学量)。
(4)小组合作,一个同学用手势表示出1米,一个同学量。
(5)全班用手势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老师测量其中几个同学。
2、感知1米的高度。
(1)师:老师把米尺竖放,看一看,从老师的脚底到哪里是1米?
(2)请你估计估计,如果在你们身上,1米可能会到哪里?
(3)用米尺在你自己的身上比一比,从脚底到哪里是1米?(每组只有一把米尺,因此指定每组从哪个学生开始)。
(4)反馈: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高?
为什么1米到老师的腰上,到他是下巴,到他是嘴巴呢?(感受1米是个固定的长度,是一样高的,但在不同身高的人身上会到不同的部位)。
3、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到底有多长、多高。
4、找一找:知道了1米有多长,那么请你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的?(黑板的宽,门宽……)看哪个小朋友的眼睛最亮。
能量的及时量,并讲授量的方法。
(量时0刻度线对准要量物体的一端,从0到100就正好是1米)。
四、小小估计员。
1、估计门的高度。
(1)先学生个别估。
师: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小小估计员。请你能估计一下这扇门的高度,你觉得这门的高度大约是多少?把估计的结果写在纸条上。
学生个别估计。
(2)验证,教师大致测量,学生把测量结果填进表格。
(3)估得这么准,你们是怎么估计的?
(表扬估计得准的同学,估计有根有据)。
2、估计黑板的长度。
师:我们上课用的这块黑板有多长呢,请你估一估。
(1)学生自由估计,把估计结果写在纸上。
(2)验证:
a、估计得是不是准,量一下就知道,谁愿意上来量一下?
b、一个人行不行,要不要请助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c、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思考,测量长度是几米的物体的时候要注意什么?(1米量好后要做个记号,然后从记号那里开始量)。
(除了用米尺量,还可以用什么尺来量?)。
3、先估计,后测量。
教室的长大约是(8)米。
教室的宽大约是(6)米。
讲台桌的高大约是(1)米。
跳绳长大约是(2)米。
(1)估计:请你估一估这些物体的长度。
(2)分小组测量,选一组测量教室的长,一组测量教室的宽,一组测量讲台的高,其余组测量跳绳的长,音乐开始时开始测量,音乐停止时停止,如果音乐停止前已经测量完的小组可以轻轻地去测量你想测量的物体的长度。
(教师到组指导,特别是测量跳绳的一组,测量软的物体时该注意什么。)。
五、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六、活动:
1、从教室后面走到前面大约要走几步?
测量了教室的长,那么那么长的距离,我们走要走几步呢,想不想走一走?
2、走10步,量一量走了多少米。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三
学生自主回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时备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设计意图。
板书。
1、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一共有多少顶帽子?
一共多少只鸽子?怎样列式?
板书:1+1+1=3(只)。
乘法算式呢?
1×3=3(只)。
算式中,1表示什么?3呢?
这个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
一共有多少个帽子?
活动二。
再来看看情景图,又有什么变化?(课件)。
帽子上的鸽子飞了。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怎样列算式?
板书:0+0+0=0(只)。
怎样列乘法算式?
板书:0×3=0(只)。
算式中,0表示什么?3呢?
那如果魔术师有6顶帽子呢?
7顶帽子呢?9顶呢?……学生看图,自由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说说自己的思路。
学生提问题。
学生自主回答。
0的乘法是教学难点,要帮助学生认识每个帽子里的鸽子可以用0表示。
用课件演示,更形象、直观。
作
业
设
置必做题:
选做题:
实践创新作业:做个小老师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家人听。
板
书
设
计
大变鸽子。
1+1+1=3(只)1×3=3(只)。
0+0+0=0(只)0×0=0(只)。
课
后
反
思优点:
不足:
课改。
反思: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设计意图。
板书:0×6=0。
0×7=0。
0×9=0……。
看看这几个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
活动三。
自主练习1。
看图,图中画了什么?看看有几个算式?单位名称是什么?求得是什么?你会做吗?
活动四。
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规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设计意图。
一共有多少个灯?用加法怎样列数学算式?
6+6+6+6=24(个)。
用乘法怎样列式?算式里有几个几相加?
活动四。
自主练习1、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几个几相加?
学生独立完成。
注意练习的自主性。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四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的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活动,充分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3.经历探索的过程,形成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
重难点: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答(喜欢)。
师:下面老师和大家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
二、创设情景、激发探究。
1、初步感受事情发生的确定性。(摸球游戏)。
(1)用“一定”来描述事情发生的确定性。
出示两种颜色的球。
生:黄球。
生:白球。
师:到底什么颜色的球呢?(边说边摸出球,吸引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看,师慢慢摸出球。)。
师:什么颜色的球?
生齐声答:黄球。
师:猜错的同学不要灰心,还有机会,我们继续猜,谁想摸球?(点一名学生摸球)。
师:准备好摸球,其他同学猜。
生:黄球。
生:白球。
学生摸出球。结果还是黄球。
师:猜对了很高兴,猜错了不要不高兴,还有一次机会。
生准备摸球,其他猜。
生猜。全猜黄球。
师:这次都猜黄球,没有不一样的意见了。
结果又是黄球。学生高兴。
师:为什么这一次你们都能猜对了,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觉得这里面放得全是黄球,所以摸出的都是黄球。
师:还有谁想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我认为里面只有黄球,所以拿出的都是黄球。
师: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答案马上揭晓。
师打开盒子,学生齐说猜对了。
师:现在你最想说什么。
生:盒子里放得全是黄球,我们怎么摸摸出的都会是黄球。
师:他说的你赞成吗?
生:赞成。
师:我们用数学语言规范的说是,盒子里都是黄球,我任意摸一个摸出的一定是黄球。
板书:一定。
师:再回忆刚才我们的做的摸球,在什么情况下,任意摸一球,摸出的一定是黄球。
(2)用“不可能”来描述事情的确定性。
出示另一个盒子,再来做摸球游戏。
师:我们再来做“猜一猜”的游戏,谁来配合大家做这个游戏呢?找坐得最端正的来吧!
师:做好准备了,好!把手伸进盒子里。才这次摸的是不是黄球呢?
生猜。有的猜黄球。有的猜白球。
师:揭晓答案。(白球)。
师:再来猜这一次摸的是什么球?
生答案不一。
答案是白球,不是黄球。
第三次摸球,猜是什么球。
答案基本一致白球。
师:在这个盒子里摸了三次,每次摸出的都是白球,不是黄球,你觉得是为什么呢?
生:里面只有黄球,没有白球,所以摸出的是白球,不是黄球。
生:……。
师:他们的猜测对不对呢?想不想知道答案。
打开盒子,知晓答案。
生答。
师:摸出的是白球,不是黄球。我们可以这样说从这个装有白球的盒子里一定能摸出白球,不可能摸出黄球。
板书:不可能。
师: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摸出的一定是白球,不可能是黄球。
生答。
师:再看装黄球的盒子,从里面摸出的一定是什么,不可能是什么球呢?
(3)用“可能”来描述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
师:同学们看如果我不这两种球放在一个盒子里,任意摸一个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谁能大胆的猜测一下。
生猜测。
生:黄球。
生:白球。
生:是黄球或是白球。
师:我们同学的猜想正确不正确呢?下面我们小组做摸球游戏,来验证我们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
师:在活动前老师提几个要求,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游戏要求进行。(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师在学生活动的时候巡视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
活动结束。
师:讨论完的小组请坐好。各小组发言,根据你们记录的情况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分小组发言。说不一样的发现,一样的就不要说了。
生:有的摸出白球,有的摸出黄球。
生:我们不能确定。
生:……。
师:我们同学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摸出的球不一样,又是摸出白球,又是摸出黄球,你们的意思都是说不能确定,可能摸出白球,也可能摸出黄球。(板书:可能)当我们不能确定的时候就说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生总结。
三、课中操。
我们先放松一下,然后再去找吧!
我们已经放松了,下面老师和大家去找生活中的可能性。
四、巩固练习。
师:老师搜集了一些信息,我们来看老师搜集的信息,你们来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吗?
1.下列的说法对不对,学生判断。
师:我们今天刚认识了“一定、不可能、可能”这三个朋友,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请同学们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
2.选择填一填“一定、不可能、可能”。
师:我们同学在刚才的摸球游戏中,表现的很积极。其他学校的学生和我们一样也做了摸球游戏,我们一起来看看光明小学的同学摸球的情况。
3.连一连。
师:在美术课上老师发现你们喜欢画大树,树上画红红的苹果。看老师带来了大树,树上有苹果。老师的苹果没颜色,想让同学们帮我涂一涂颜色,可不是全涂红色,怎么涂呢。听好了有的树摘到的全是红苹果,有的树摘到的不可能是红苹果,有的树摘到的可能是红苹果。我这里有六棵树,六个组长到前面来拿树,怎么涂呢?来抽检。找到了什么读一读,然后再小组内共同完成。
4.给大树涂色。
四、课后作业。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一说身边的事,和你的爸爸妈妈比一比谁说的又对又多。
五、总结。
一节课结束了,同学们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83页。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合情推理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自主练习第2——3题是练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习题呈现方式由具体的操作活动到生活里的现实问题第2、3题都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这两道题不能像第1题那样先圈圈、画画找到答案。需要从“倍”的含义出发,经过推理,确定算法。教学时要让学生说说推理的过程,即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的理由。
第4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第5题是“倍”的知识的综合应用的题目。题中的成绩单以表格的形式提供了很多的数据。练习时,可引导学生先独立解决题中提出的问题,之后引导学生交流思路。接着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组织全班交流。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缺乏实际意义,如王军投进的球是范明没投进的几倍,教师要注意给予恰当的引导。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计算时不能整除,可以让学生列出算式即可。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六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2.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多种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生活中的大数”的第一课。首先,教材呈现了四幅图片,图片中的数据都是几百、几千的数目,学生发现这些数都比过去学过的大,在生活中存在很多像这样的大数,从而感受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然后,教材借助几何模型,使学生对“千”“万”的计数单位有直观的感受,并学习这两个计数单位。教材还安排了“说一说”的活动,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对一千、一万的实际意义有具体感受。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设备、坐标纸卡片若干、练习题卡片、晚报一张。
〖教学设计〗。
(一)收集信息,进行交流。
1.课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大数,将百以上、万以内的数整理出来,万以上的数留待以后学习。
2.新课开始之前组织学生分组交流,然后问:听了这么多生活中的大数,你有什么感想?除了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一、十、百以外,你在大数中发现新的计数单位了吗?一千、一万有多大?它们与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又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研究。
(二)自主探究,认识大数。
1.引导学生观察小正方形卡片(10×10格),问共有多少小格,是怎么知道的。小结: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引导学生在卡片后面写“百”。
2.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卡片(10×100格),它与一百格的卡片有什么关系?你知道这张卡片共有多少格吗?小结:10个一百是一千。引导学生在卡片后面写“千”。
3.引导观察大正方形卡片(100×100格),它与一千格的卡片有什么关系?你知道这张卡片上共有多少小格吗?小结:10个一千是一万,引导学生在卡片后面写“万”。
(三)引导填写数位顺序表。
(四)练习。
1.每本数学书约有多少页纸?想想几本书合起来约有一千页纸,一万页纸垒起来约有多厚。
2.有多少小格?
出示915格(9个百、1个十、5个一)、9300格(9个千、3个百),引导学生数小格,并说明我校现有915名学生、我校占地面积约为9300米2。
(五)总结。
1.你喜欢大数吗?为什么?
2.大家收集了这么多有意义的大数,课后请你选一个最喜欢的大数,在一万格的卡片中涂出相同数量的小格,最后请家人或同伴数一数小格数,再给他们讲一讲这个数量的意义。
〖教学反思〗。
二年级学生对于万以内数了解较少,体验不够,教学时难度较大。我注重让学生实际感受,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1.收集信息,进行交流。
课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大数的例子,除了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大数、理解学习大数的意义外,还大大丰富了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1)学生初步感受大数,把大数同“很高的山”“很长的河”“很多的星”等事物相联系,感受其“大”。
(2)学生在找、看、说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大数的读、写,发现大数中有新的计数单位“千”“万”。
2.学具操作,自主探究。
我用坐标纸为学生制作了“百”“千”“万”的学具卡片,学生通过观察、比较3张卡片,自主探究出3张卡片的联系: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并通过直观感受建立“一”“十”“百”“千”“万”的数学模型。
3.联系实际,感受大数。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我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具体情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千”“万”的具体感受。
如,教学“千”时,引导学生观察学校上操时的情境,说明操场上师生的总人数约为一千人。教学“万”时,引导学生观察报纸,说明一版报纸约有一万字。
4.以少见多。
要使学生理解不易直观感受的大数,就要帮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在本课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了“以少见多”的想像。
“以少见多”是指从较少数量的积累去想像较多数量。如,每本数学书约有多少页纸?想想多少本书合起来约有一千页纸,一万页纸垒起来约有多厚。
培养学生掌握这些学习方法,对学生现在理解万以内数和以后理解更大的数都有很大帮助。
〖编者点评〗。
本节课设计了多个活动促进学生对大数意义的理解,收集并交流生活中有关大数的数据,使学生不仅体会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而且借助生活经验初步积累对大数的感性知识。观察、操作几何模型,帮助学生认识了“千”“万”计数单位,并对这些单位及其之间的关系有了直观感受。“以小见大”的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大数实际意义的理解,而且渗透了一种比较事物的具体方法。本节课设计的活动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内涵丰富。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七
二年级李老师讲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首先,课的设计层次分明,首尾呼应,有层次、有高度。老师的语言简洁、清晰,引导孩子说划或读书时,学生的语言清晰、干脆利索,语速适中,不拖腔,听着很舒服。
其次,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除法的两种分法,也就是除法的两种意义:等分除、包含除都含在了里边。两种分法都演示,又有那么多物品需要分,那么多算式需要板书,最后总结出: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数真多呀!这些内容李老师处理的都非常紧奏,学生理解的也非常透彻,所以感觉学生学的还是非常好的,总体感觉不错。
但是,当我遇到一个课的内容比较大时,怎样进行才算高效!是做的充实才算高效,还是把教材中自主练习都进行了才算高效!我认为应考虑到本班学生的情况,如学生预习的情况,接受的情况等。如果学生预习的好,学生接受能力强,可以进行完。如果情况不是这样,可以把教材分开来进行,分两课时完成也未尝不可。
另外,李老师说“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学生理解不是太透彻。我想原因就出在:学生动手操作时,也就是分具体的物品时,分着分着(分过一轮两轮后)无法继续分了,老师应强调:为什么不能继续分?因为剩下的不够每份分一个,所以不能再分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每分一种物品都强调一次:为什么不能继续分?让学生心里明白:每份不够分一个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八
知识点:
1、对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初步的分析和预测。
2.通过“泡豆芽”小实验记录的数据,能在方格纸上绘制统计图并作出分析。
辨认方向。
1、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用八个方向的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认识路线。
1、会使用八个方向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2、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辨认方向。
知识点:
1、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地图中的其他七个方向。
认识路线。
知识点:
1、学会使用八个方向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2、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九
教学内容:
课本75页内容,树林医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用纸条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之间比多少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红色、绿色的纸条,小棒,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复习旧知。
昨天学习的数量关系:多的=少的+相差的,以及。
少的=多的相差的。
三、自主练习。
1、第3题。
让学生先说信息,再借助纸条来列算式。集体订正,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第4题。
游戏:先看懂图意,明白小芳说的话(我卡片上的数比你的大65,它是多少?)。
3、第5题。
练习时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动物种类的资料,从中获得数学信息,然后提出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解决。
4、第6题。
让学生先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再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十
1、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
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角的画法:
(1)定顶点。
(2)由这一点引一条直线。
(3)画另一条边(直角时,用直角边对准画好的一条边后,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线)。
二、角的分类:
1、认识直角:直角的特点,
2、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3、会用三角尺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吧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被比较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的一条边重合,最后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一条边,线上为直角,内为锐角,外为钝角。
4、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长方形与正方形。
知识点:
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4个直角,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2、初步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与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知识点:
1、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
2、初步了解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数学学习方法技巧。
快速、正确口算的习惯:数学上低年级的口算是今后计算的基础,要养成快速、正确口算的习惯,还要在掌握一定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多练习。二年级上期重点练习10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以及乘加、乘减的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的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这需要老师在具体的计算方法上进行分类指导,而表内乘法以及乘加、乘减的计算就需要学生熟记乘法口诀,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有效的具体的记忆方法有针对性地多记、多练、熟记。课上课下也可以用扑克牌游戏的形式练习连加、连减或乘法,经常练习,熟能生巧,口算速度自然就提高了。
养成好习惯,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要想使好习惯持之以恒,刚开学的一个月很关键。作为二年级的数学老师,开学后我要时时处处提醒自己以身作则,改掉以往易冲动、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的坏毛病,时时处处提醒自己按上面的养成教育的要点去悉心培养学生的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因为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关系,有时习惯容易反复,所以还要和家长多沟通,教给家长具体的家庭培养方法,让家长配合老师共同抓,反复抓,抓反复,才能使习惯成自然。还需要值得一提的是班上的学困生,之所以学困,往往是学习习惯不好所致,对待他们一定要有耐心,首先把他们当成一个充满希望的好孩子来看待,多宽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教学中多关注他们,适当地对他们降低学习标准和问题的难度,延长习惯养成的时间,允许多次反复,让他们多体验成功的快乐。号召班上的其他同学多关心、帮助他们,建议家长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让他们改掉身上的坏习惯,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十一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方法。
(2)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
2、“倍”的意义及应用。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利用操作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并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3)能利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4)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8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8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9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实践活动:看一看、摆一摆。
(1)利用主题图复习第3、4、5、6单元的相关知识(观察物体、角的认识、表内乘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的价值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整数部分:。
十进制计数法;一(个)、十、百、千、万……都叫做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10个1是10,10个10是100……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整数的读法:从高位一级一级读,读出级名(亿、万),每级末尾0都不读。其他数位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整数的写法:从高位一级一级写,哪一位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看尾数位上的数是几,比5小就舍去,是5或大于5舍去尾数向前一位进1。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就叫做四舍五入法。
整数大小的比较:位数多的数较大,数位相同位上数大的就大,位相同比看第二位较大就大,以此类推。
一、复习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乘除法含义的基础上探索并理解乘法口诀,能熟练的口算表内乘除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在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发展看见观念。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4、会用东南西北等词语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应的位置关系。
5、学会认读钟面上的时刻。
6、感受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复习重难点。
复习重点:使学生在理解乘除法含义的基础上探索并理解乘法口诀,能熟练的口算表内乘除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复习难点: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象形统计表,会填补相应的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且回答简单的问题。
三、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所教的内容有:观察物体、表内乘除法、方向与位置、认识钟表、统计与猜测等内容。其中,本班学生掌握比较好的有:表内乘除法、观察物体等内容;而对于方向与位置、认识钟表这两方面的内容比较差,较多的学生对方向与位置、不是很理解;空间观念不强。
四、复习方法。
1、继续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理清各单元知识要点。加强对表内乘除法的练习。在复习过程中查漏补缺,抓学生的薄弱环节。将学生的零散知识集中起来,使知识纵成行、横成片,形成互相联系的知识网络。
2、复习时少讲精讲,让学生多练,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变换练习的方式,开展游戏活动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重点指导学困生,加强对中下生进行个别辅导,缩小他们与优生的差距。
4、复习时有张有弛,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五、具体复习安排。
1、第19周根据数学书上的期末复习安排,把整册内容疏理一遍,并完成相应的配套练习。这一周,学生要能把各单元的知识点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复习,并完成口算过关考核。
2、第20周针对各单元的知识点展开重点复习,侧重点有:表内乘除法、认读钟面上的时刻、统计。
3、第21周综合复习,教师把整册内容整合在一起,考核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考核中暴露出的问题,再次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十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和“说说做做”,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情感目标: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角的本质特征;画角。
【教具、学具】。
三角尺、多媒体课件、尺子、学具盒、一张不规则白纸,一张长方形纸、三根小棒、图钉和硬纸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出示一张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提问:为什么叫它三角形?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引入课题自然流畅,学生易接受。]。
二、研讨互学。
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那么请你想想在生活中曾注意到哪些物体上有角。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看到的角。(先自己想想,再与同位交流,最后展示)。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角,丰富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
师:今天来了一位新朋友,它也要学习角的认识,知道它是谁吗?
电脑出示:小马背着粮食来到河边过河,牛伯伯拦住了它的去路说:“小马,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要过河,先看看这些标志物上都有什么?”小松鼠跳起来说:“角、角、角。”小马迷惑了:“角在哪里哪?”同学们你们能帮小马找一找吗?(同位互相说说,然后电脑演示各种角。)。
2.让学生折角。
3.摸一摸角的感觉,体会角的特征。(板书)。
4.用折好的角比着在纸上画角。
5.课件演示怎样画角。
6.说说角的组成。
7.让学生用尺子画角。(强调尺子的作用。)。
8.师:同学们,小马继续往前走,这回它更加仔细地观察,所以它又发现了生活中的很多角,你想看看吗?(电脑出示)。
师小结:像这些图形,我们都叫它角。(回顾、强调学生一开始折的一些模糊性的角及在比画上的错误。)。
三、拓展练习。
1.认一认,辨一辨。
2.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让学生辩论。)。
由如何确定一个角的大小,引出做一个活动的角的活动,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从而说明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摆角。(用三根小棒摆出三个角)。
4.打擂台。(用三根小棒看谁摆出的角。)。
[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题目,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师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
1.师:闭上眼睛想想,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有关角的哪些知识,想想角是什么样子的,它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的大小和谁有关,你是怎样画角的。
2.质疑问难。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十三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并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学生能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学生能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的形状。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观察照片,激活相关的生活经验。
1、谈话引入,观察照片。
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拍的哪儿吗?(在屏幕上依次打出两张分别从教室的前后拍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想一想:拍的是同一个教室,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启发学生想象拍摄者的位置。)。
3、得出结论:同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二、观察实物,亲身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可看到不同的视图。
1、给小熊“拍照”。(拿出小熊玩具)。
(1)指导“拍照”方法:请小熊“坐”在课桌中央,让学生用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搭一个框来表示“相机”,用这个“相机”去给小熊“拍照”,看清楚了就“拍”下来。
(2)实地“拍照”:
先自己选一个喜欢的角度给小熊“拍”一张照片,想一想这张照片拍出来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再变换角度,从小熊的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给它拍几张照片。想一想这些照片拍出来又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们都“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3)辨认照片:在屏幕上依次打出在小熊的前、后、左、右拍的照片,请学生判断是在什么位置拍的,就站到相应的位置去。当学生辨认左、右两边拍的照片出现困难时,引导学生到小熊的左、右两边再次进行观察,比一比这两个角度拍出的照片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看清小熊的脸是朝哪边的。经过再次观察和比较,让学生重新做出判断,并站到相应的位置去。
2、给小闹钟“拍照”。
(1)出示4位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给小闹钟拍照的场景及3张不同的照片。请学生判断这些照片分别是谁拍的,并在书上69页连一连。
(2)核对结果。
3、观察小木船。
出示“小桥流水人家”图,在这美丽的小河上有一条小船刚刚划过小桥,这时,有3位小朋友看到了这只小船,他们都给小朋友拍了照。
(1)请组长拿出小船模型,按老师指定的朝向放在课桌中央。
(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并把每次看到的样子记。
(3)在屏幕上打出3位同学分别从上、前、侧面观察木船的场景,并出示3种不同的视图,请学生判断它们分别是谁看到的。
(4)小组内交流,全班评议并核对结果。
4、观察大水车。
(1)出示“小桥流水人家”图。
(2)有2个小朋友看到了大水车,引导学生他们的位置关系。
(3)请一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讨论:2个小朋友看到的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5、反思总结,加深体会。
(1)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一些物体,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观察图片,想象不同角度看到的视图。
1、出示一张大楼的照片,说明:这是一幢长方体的大楼。
2、引导学生想象:从大楼的前、后、左、右去观察,分别会看到什么样子呢?
3、在小组内互相说说想象的结果。
4、出示四张图片,请学生判断分别是在哪个位置看到的。
四、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
你还想观察些什么?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再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看会看到那些不同得样子?把你看到的结果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设计:小桥流水人家。
教后反思:
1、给定一个方向能够分辨出其他三个方向,回看简单的线路图,但如果让其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学生有困难。
2、缺乏在生活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十四
听了陈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感触颇深,陈老师在课堂上的大方和稳重以及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陈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学习:
1、在进入本节课学习时,陈老师能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即年龄小,比较喜欢直观的认识,学生进行摆小棒的活动,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横式表示方法。
2、陈老师在设计上比较合理,层层深入:在利用小棒根数的增加时,使得学生进一步思考余数的问题。从而利用实物摆小棒到抽象的一种数学思考。
3、从陈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教学难点应该是在除法竖式的书写和各个部分与横式中对应关系。她首先让学生自由写写除法的竖式,然后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让学生观察横式与竖式,而没有直接提问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字从哪里来的,是表示什么意思,陈老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来引导他们去探索和研究。而且在解释这个问题时,她不是通过自己解释,而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来做出解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4、从整体来看,陈老师这节课的内容上比较充实,她让学生明白了有余数除法的由来以及其写法做了优化,再让学生掌握了除法的竖式写法及各个部分的关系,最后用练习进行了巩固。
5、最后我讲一点个人的意见,我觉得陈老师在上完9根小棒时,如果马上让学生思考用12根小棒摆几个正方形还多几根时,稍微进行点拨,在下面的练习当中学生也就可以应付了。
以上是我个人不成熟的意见,还请大家一起探讨、研究。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
五、课堂总结。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十六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时)。
1时=60分。
1分=60秒。
时间的两种标准写法:
8时零5分:8:05。
8时55分:8:55。
注:当两个表中时针表示的时间相同时,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即可得到经过的时间。
【练习题】。
1、一节数学课上了40。
小红上午在校时间约4()。
2、小芳跳绳20下用了15()。
课间休息10()。
3、小明吃饭用了20()。
小明做20道口算题用了2()。
4、爸爸每天工作约8()。
王艳跑50米用了10()。
5、南京乘火车去上海用了5()。
晚间新闻联播时间大约是30()。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十七
教学内容:课本第76~77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初步体验用一句口诀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方法。
2、经历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体会用一句乘法口诀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相应的除法算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观察信息窗,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墙上挂着5件标本,每件标本用了两只蝴蝶。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思考作答,师板书:一共用了几只蝴蝶?
二、探索用一句乘法口诀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师板书:2×5=10(只)。
口诀:二五一十。
引导:根据一共用了10只蝴蝶,你还能想到求什么?
如果求做看了几件标本,怎样列式?10÷2=5(件)口诀:二()一十。
如果求每件标本用了几只蝴蝶,怎样列式?10÷5=2(件)口诀:()五一十。
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说说算式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
体会:运用一句乘法口诀是怎样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77页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求的是什么问题,是用哪一句口诀来计算的。
2、课本第77页第2题。选择三个数字,列出乘除法算式。
3、课本第77页第3题。综合运用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观察画面,先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列出算式。引导学生根据一组信息提出三个数学问题,并列出三个算式。
4、课本第77页第4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分物品的活动巩固除法的计算方法。交流时,重点说明是怎样解决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高炉炉长岗位职责(精选15篇)
- 2023年花卉学实践报告(精选10篇)
- 最新低碳生活广播稿100字(模板12篇)
- 最新工厂人员管理制度(优质8篇)
- 最新购买家具的合同(汇总8篇)
- 会议服务员工作总结(大全16篇)
- 2023年幼儿园艺术组工作计划(优秀9篇)
- 2023年采购经理工作规划(模板14篇)
- 最新搞笑qq伤感个性签名(通用12篇)
- 2023年班主任工作学年总结(通用12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