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案(实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1:52:01 页码:11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案(实用17篇)
2023-11-20 11:52:01    小编:zdfb

教案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所需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材料。教案中的教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案的范文中展示了不同教学风格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拓宽教学思路。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案篇一

1、出示上节课学过的生字,开火车认读。

2、集体朗读一至六段课文。

二、导读七至九段课文。

1、小白兔和小灰兔做得不一样,结果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自己读第七、八、九段课文。同座位分角色练习朗读它们的对话。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送白菜要白菜。

3、引导学生观察第四幅插图,然后练习朗读小白兔、小灰兔的对话,读出小灰兔觉得很奇怪,而小白兔很自豪地语气。

4、总结板书,回顾全文:通过老山羊、小白兔种白菜的事启发学生明白“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的道理。

三、学习生字。

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完“挑、哪”的字形,认读“担”。

四、朗读课文。

采取分组读、分角色读、指名读、集体读等多种方式练习朗读。

五、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1、去拼音认读生字卡片。

2、完成课后练习2,重点指导写好下面几个字。

谢、哪:左中右三部分要写紧凑,不能写得太宽。

您:心字底要写扁一些。

拔:右半边不是“发”。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六、课堂练习。

1、完成练习。

先说说每组的两个字有什么不同,再口头组词区分字义。

3、完成练习。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填空,其他同学填在书上。写完集体订正。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案篇二

一、导入新课。

1、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几篇文章?(《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七月的天山》)。

2、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描写时抓住景物特点。)。

3、我们的祖国有很多美丽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把自己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

二、明确习作要求。

1、写文章首先要审题,只有明确习作要求,才能按要求选材。

2、学生交流:要按游览顺序写;要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写出景物的特点;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转换自然。

3、习作标题:游。

三、启发思路。

1、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出示: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世人瞩目的天安门广场,一望无边的大海,闻名遐迩的黄山……)。

2、刚才老师展示的这些地方,你去过吗?有什么印象?

4、如何才能把你游览过的地方清楚地介绍给大家,使别人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呢?请小组成员讨论交流。

(1)要抓住景物最吸引你的地方来介绍,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记录下来。

(2)要按一定的顺序介绍: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游览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等。

(3)要用上过渡段或者过渡句。

(4)要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景物的特点(形状、颜色、大小等)。

(5)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习作指导。

1、补充题目。在横线上填上游览的地方名称,可以是小区附近的公园、果园、田野,也可以是各地的风景名胜等。

2、画路线图。可以先画出游览的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3、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转换自然。例如,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4、习作思路示例:

开头:可以总体介绍你所要写的地方。例如,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中间:详细地描述这个地方的风景。

(1)抓住景物的特点,如长廊的长和美。

(2)按照一定的顺序,如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提示:可以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写每个自然段。描写时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结尾:总结自己对景色的感受。例如,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欣赏。

5、学生自由习作,老师巡视指导。

五、评中促改。

1、教师选择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两篇优秀习作,请作者读给大家听一听。

2、同学们,你觉得他的习作好在哪里?(围绕习作要求来谈)。

3、结合刚才的点评,我们可以围绕这些习作要求来修改自己的习作。

(1)是否按照顺序来写;

(2)是否写出景物的特点;

(3)是否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4)是否运用过渡句;

(5)感受是否真实。

4、学生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拓展延伸。

写完之后,同桌交流,互相修改习作。

板书设计。

游览顺序景物特点详略得当。

运用修辞巧妙过渡真情实感。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案篇三

1、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3、背诵课文,汲取精神养料。

1课时。

一、导入。

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二、初读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勾画生字词。注意句子的停顿。

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时/与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学生自由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难点:(1)词语广才——增长才干。励精——振奋精神。治性——修养性情。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总结交流:

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选2名学生朗读自己的译文,老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3、说说对下列两句话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4、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志”与“学”的关系是怎样理解的。(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难以学有所成。)。

四、练习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作业。

背诵全文。

这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还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

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诫子书》短小精悍,却意蕴深刻,寥寥数笔却饱含着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读来颇有韵味。

特别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名言,大家真是耳熟能详。本课要求背诵,最好的方式是在课堂上一步步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成诵。但大多时候,古文在背诵上有前置性,也就是还没正式学习课文时,学生已经会背诵了。《诫子书》很短,学生在讲解前已经背完了,我问孩子们理解什么意思吗,讲了什么内容,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知道”。

其实,我也料到孩子们在理解上会有困难,但完全不懂是没料到的。课前,我已经分析了原因:虽然短小,问题就出在短小上。越是短小,就浓缩了越多的精华,我们就要更静下心来深入到文本中去。我决定把分成隐性的层次,引导孩子们一层一层去理解文本内容。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孩子们很容易发现是说学习的。我追问“学习需要什么”,孩子们很聪明,齐声回答“静”。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句话很明显和前文所说的不同,强调的是一个“躁”字。学生再结合“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以理解这句话说的是修身。

至此,孩子们看到黑板上的板书,一目了然。

从而,回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中心句上来,孩子们也很容易理解了本文的核心是“静”。无论是做人(修身)还是学习(治学),都需要“静”,切忌“躁”。

最后的“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孩子们根据意思,自己总结出了“要珍惜时间”。到此,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就很明朗了。

当然,学习古代的精华很有必要,能从中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更可贵。因此,学生从中所受的启发是这节课不能忽视的,也希望孩子们能学有所获。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案篇四

1、自由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2、同桌互相读一读,做做小老师。

出示生字:棍汤扇椅萤牵织斗。

3、请小老师上台领读。

4、请小老师说说你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同学吗?

5、读词语。

6、说说你的发现:这些词语跟什么季节的生活有关?

你发现这些词语共同描述了一幅什么图?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14个生字。认识8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3、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懂得“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具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预习设计预习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充修订。

第一课时。

《坐井观天》引入,板书课题。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一、二遍,要求目视双行,读准生字的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分段指名读课文,学生听评。

3、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课文。

4、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讲小马过河时发生的事)。

1、在课文中找出含有生字的生词,读一读。

2、用“麦、步、然、意、连”口头组词,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3、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订正。

第二课时。

理解小马已经长大了,愿意帮妈妈把麦子驮到磨坊去。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老马和小马住的地方。理解“马棚”(养马的地方)、“一匹”等词。

2、先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再分角色读。

思考:从老马和小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小马长大了,很愿意帮助妈妈做事。从“您”看出小马不但爱劳动,而且有礼貌)。

一蹦一跳”“蹦蹦跳跳”“跳呀蹦呀”等词语。

思考:小马驮着麦子到磨坊去,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在阅读中找出有关词句,做上记号。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小马来到河边,为什么为难了?它想到了什么?读有关的句子。

1、分角色练习朗读。小马和老牛的话。

2、松鼠的话同老牛的话就不同了,“拦住他大叫”,后面的话用的是感叹。

3、四人一组练习分角色朗读。

第三课时。

思考:小马的妈妈是怎么说的?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你从它的话中懂得了什么?

1、指名读,找出小马妈妈说的话,用小黑板出示:“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2、联系上下文稿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小马来到河边,老牛说河水浅,它“立刻”准备过河;松鼠说河水深,小马“连忙”收住脚,不敢过河了。全句的意思是说,不要只是听别人一说就信以为真,一定要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在思考的基础上,再亲自试一试。因为别人说的,往往只适合别人。别人说的对不对,要想一想,并实践一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思考:小马是怎么过河的?过了河它有怎样的感受?

1、把写小马感受的话找出来,教师用小黑板出示:“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2、小马的这种感受是怎么得来的?读有关句子。

这是小马自己试着过了河才知道的。因为小马既不像老牛那样高大,也不像松鼠那样矮小。

抓住老马的话,让学生联系全文理解,各抒已见;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要去试一试才行。

1、重点指导以下几个生字的字形和书写。

2、练习写字。

1、学生自由读文。

2、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学生口头组词。

1、复习导入。

2、学生试着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3、学生读第一自然。

4、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三到六自然段并思考:

小马驮着麦子到磨坊去,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在阅读中找出有关词句,做上记号。

1、思考:小马是怎么过河的?过了河它有怎样的感受?

1、指导朗读。

板书。

设计。

小马过河。

老牛图浅。

松鼠图深。

小马图动脑筋亲自做。

作业。

设计。

课后。

反思。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案篇六

知识与技能:

1.熟练的朗诵并背诵这首诗,注意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了解杜甫生平及本诗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以及作者心系苍生、忧国忧民和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

04。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难点: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05。

教学方法。

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针对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默读,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登高》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06。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提问:说到九月九日,大家会想起那首诗?

背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有关登高和祭祖的诗句。引导:一个人登到高处,看到眼前景象,心中必然会有千万种感慨,尤其是在重阳佳节亲人团聚的日子里,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杜甫的《登高》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绪呢?又是如何表达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进杜甫的《登高》。(板书:登高杜甫)。

二、介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

提问:你对作者杜甫有哪些了解?说谈你眼中的杜甫。

让学生在回忆、表述中,加深对杜甫生平事迹的记忆。

写作背景: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杜甫的人生起伏。在生活的变化下,人的内心情感世界也会起起伏伏。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国家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作者四处漂泊。

三、诵读感知。

1、讲授:今天我们学习的诗歌,那么什么是诗歌呢?在《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也就是在吟咏中表达自己的心志,变成了诗歌,所以说要想与作者进行对话,朗读是根本。

2、指导:首先,我们听遍泛读,纠正字音,感受播放感受诗歌的整体感情基调。

学生在范读过程中进行正音、体会诗歌感情基调。

接下来我们带着自己的感情齐读一遍这首诗。

四、描绘画面、品读意境。

2、总结:这首诗的一、二句写景,三、四句写情。(板书:景、情)。

3、引导、提问:写景,它就离不开对意象的应用。意象是渗透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那么作者都选取了哪些意象呢?我们到诗中去寻找答案。

4、总结:有急风、高天、鸣猿、清渚、白沙、飞鸟、萧萧落木、滚滚长江。

(ppt:急风高天鸣猿清渚。

白沙飞鸟落木江水)。

5、引导:其实这些意象单独来看,就像一张被我们撕的七零八碎的画布,我们将它们拼凑起来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卷,中国画之所以美,在于画面为我们呈现出不同寻常、触动人心灵的意境。那么现在我们就展开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将这些七零八碎的意象拼合起来,品味其中的意境。

6、要求:现在请同学们将你们脑海中想象之景,用诗化的语言呈现出来,并概括画面营造出来的意境的特点。(板书:辽阔悲凉)。

注:对于学生描绘出来的画面,只要没有太大认识上的偏差,都都给予鼓励和肯定,尊重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五、品味情感、分析手法。

2、总结:作者营造这样的画面,其实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悲凉的景其实是作者内心的悲凉的心境的折射。

3、提问:在景中我们已经品味出了作者内心的悲意,我们再来看描写情感的诗句。你觉得哪些字能过表达作者的心境?(板书:悲苦恨独)。

提问:无论是写景、还是写情,作者都让我们感觉到了诗中的悲。(板书:悲)那么作者都悲什么呢?到诗中去寻找,并结合作者的生平来回答这个问题。(ppt:万里,悲离家之远;秋,悲节令凄凉;作客,悲羁旅他乡;常,悲漂泊之久;百年,悲年事已高;多病,悲年老多病;登台,悲倍思亲人;独登台.悲独独无依。艰难,悲国运衰微;繁霜鬓,悲青春易逝,韶华不再;新亭,悲年老多病。)。

注:老师引导学生注意每个字词所表达出的感情。

5、要求:我们来总结一下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板书:国运衰微,羁旅之愁,漂泊之苦,壮志难酬)。

6、提问:全诗借登高所见萧瑟、悲凉秋景,抒发自己的悲情,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呢?(板书:情景交融)。

六、拓展延伸、感悟人生。

这样你的文章来更有更高的调。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要提高的能力有描绘画面,总结意境的能力;通过诗歌语言、作者的人生经历来品读作者的情感;及情与景的抒情手法。

我们将作者的感情融入到诗歌中去,再次齐读这首诗,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七、作业设计。

八、板书设计。

登景辽阔悲凉国运衰微。

羁旅之愁。

高悲漂泊之苦情景交融。

杜情悲苦恨独壮志难酬。

07。

教学反思。

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要学生鉴赏,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这样,虽有好处但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个别同学进入状态慢。

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要允许学生个性化解读,但教师一定要做好宏观引导。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案篇七

设计理念:新课标理念(任务型学习)单篇设计教学。

教材分析:位于《唐宋八大家选读》书信专题。

主题:学半山说理,写有理文章。

资源:重庆公交车坠江案始末、一则较流行的社会言论(佛系生活方式)。

任务:清晰地表达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

活动:对各种社会事件的议论评判的写作与交流。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毛泽东研读韩愈文章的故事。马云与金庸的故事。

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汲取什么?写作技巧和人文精神。

探究说理方法:

王安石政论文突出的特点是:结构谨严,说理清楚,行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

研读文本第二节,讨论作者是如何说理的?(检查预习)。

(一)分层次。

问题1:实施变法后,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译文回答)。

问题2:王安石革新变法的理由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译文回答)。

问题3:在王安石看来,司马光反对变法的原因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译文回答)。

(二)如何说理?

1.定角度(辨名实,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与革新变法名实不明)。

司马光3400余字,引经据典、恐吓威胁、面广量大,王安石从宏观角度着眼,综合分析,芟锄枝蔓,敏锐地弄清问题的实质,拎出要点,使得文意显豁,是非判然。

2.析原因(人---习于苟且;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

3.究实质(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实践活动一:

【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始末回放】。

10月28日上午10时08分,重庆万州区长江二桥上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当地22路大巴车与一辆轿车相撞后,冲破护栏掉入长江。目前尚不清楚大巴车上乘客数量,伤亡情况不明。

接着部分媒体在跟进报道中提到“事故是小轿车逆行所致”及“疑似肇事女司机坐在路边,脚穿高跟鞋”,于是网上广泛流传着“事故系一女司机驾驶的红色私家车桥上逆行所致”的消息,部分网民开始对小轿车驾驶员进行“围攻”,群嘲女司机群体。

11月2号《人民日报》权威发布:经过官方数据恢复、调查走访等多方确认,重庆万州公交车事件原因系刘姓女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致车辆失控。

读了上面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选好角度,分析原因,探究实质。100字左右(只需写提纲)。

示例:

定角度:社会舆论(女司机被群嘲,舆论失衡让事件变形)。

析原因:1.环境使然,2.懒惰及畏怯的心理,3.独立思考的意识缺失导致盲从心理。

究实质:缺乏理性。

定角度:当事人。

析原因:1.被快节奏裹挟、与“慢”生活渐行渐远。不听他人言语、不看他人情绪,受不了舒缓,等不及真相;2.矛盾叠加,公平公正一旦“照顾不周”,难免滋生各种负面情绪;3.网络“哄客文化”添油加醋,脏言脏语更是漫天遍地。

究实质:戾气重。

定角度:乘客。

析原因:1.主持正义太廉价,有可能会有惨重的代价;2.明哲保身的“智慧”哲学(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究实质:冷漠。

实践活动二:

佛系,网络流行词,该词的含义是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和生活方式。该词最早来源于20__年日本的某杂志,20__年12月,“佛系青年”词条刷遍朋友圈,火遍网络,并创造了一系列“佛系”衍生词,“都行”“可以”“没关系”是“佛系青年”的三大口头禅。“无可无不可”,“随遇而安”,“随便都行”,“不求输赢”……:这似乎就是某些人追求的“佛系生活方式”

读了上面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选好角度,分析原因,探究实质。400字左右。

定角度:不认可“佛系生活方式”

析原因:

1.欲望太多,行动太少,导致心理落差;。

2.当今社会,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快,青年人应对压力的方法、信心、意志不足;。

3.“阶层固化说”让青年人的奋斗看上去效应不明显;。

4.网络的传播让这种负面能量得以产生认同式的爆发。

究其原因与现在大多数车水马龙的繁华有关。在一个大城市里,人们被要求高效率工作,高效率生活,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效率要高,就得事事争先,时时保持高昂的热情和警觉的意识。可人终究是人,不是机器,时刻紧绷的大脑会疲惫,会痛苦。而“佛系”提倡的“随它去”“无所谓”正契合人们一种向往的生活方式,不争不抢,不急不躁,笑看庭前花开花落。

究实质:消极的生活态度(懒惰,不思进取)。

佛系必然导致不求上进,漫无目的,没有目标追求,不愿背负风险,不希望承担责任,缺乏奋斗、拼搏精神,这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不要在可以努力的年纪选择安逸,不要在本该斗志昂扬的时刻选择颓丧。珍爱生命,不要做佛系青年。

定角度:认可“佛系生活方式”

析原因:1.代表的是心如止水的处事心态,能够帮助青年直面困境、放弃执念,消解内心的纠结和不安,更好地向前走。2.较为随便的生活态度,看似无所应对,其实是给自己筑起了一道不高不低的围墙,将自己保护在内,既不会将自己完全暴露在外,也不会完全与世隔离,拥有一定的保护,才能在社会这条满是荆棘的道路上安稳地走下去。

究实质:体现的是一种平和、淡然的生活态度,并不是放弃生活,也不是毫无作为。

定角度:辩证地看(生活上佛系,学习工作上非佛系)。

析原因:1.佛代表的是放下自我,摆脱私心;2.学习或做事需要奋发进取、勇于担当;3.对于名利要随意超脱。

究实质: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

附:学案。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

学半山说理,写有理文章。

思考题:

一、划分第二节结构层次。

问题1:实施变法后,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译文回答)。

问题2:王安石革新变法的理由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译文回答)。

问题3:在王安石看来,司马光反对变法的原因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译文回答)。

二、归纳总结第二节说理特点。

语言材料一:

【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始末回放】。

10月28日上午10时08分,重庆万州区长江二桥上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当地22路大巴车与一辆轿车相撞后,冲破护栏掉入长江。目前尚不清楚大巴车上乘客数量,伤亡情况不明。

接着部分媒体在跟进报道中提到“事故是小轿车逆行所致”及“疑似肇事女司机坐在路边,脚穿高跟鞋”,于是网上广泛流传着“事故系一女司机驾驶的红色私家车桥上逆行所致”的消息,部分网民开始对小轿车驾驶员进行“围攻”,群嘲女司机群体。

11月2号《人民日报》权威发布:经过官方数据恢复、调查走访等多方确认,重庆万州公交车事件原因系刘姓女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致车辆失控。

读了上面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选好角度,分析原因,探究实质。100字左右(只需写提纲)。

语言材料二:

佛系,网络流行词,该词的含义是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和生活方式。该词最早来源于20__年日本的某杂志,20__年12月,“佛系青年”词条刷遍朋友圈,火遍网络,并创造了一系列“佛系”衍生词,“都行”“可以”“没关系”是“佛系青年”的三大口头禅。“无可无不可”,“随遇而安”,“随便都行”,“不求输赢”……:这似乎就是某些人追求的“佛系生活方式”

读了上面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选好角度,分析原因,探究实质。不少于400字。

词语来源。

20__年,日本某杂志介绍最近流行的一种男性新品种——“佛系男子”。

他们外表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但内心往往具有以下特点:自己的兴趣爱好永远都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总是嫌谈恋爱太麻烦,不想在上面费神费时间,也不想交什么女朋友,就单纯喜欢自己一个人,和女生在一起会感觉很累。

衍生词语。

20__年12月,因网络传播,“佛系”在又刷屏了。引申出来的词语有“佛系买家”“佛系职员”“佛系恋人”“佛系青年”“佛系男子”“佛系生活”“佛系追星”,也有人反对佛系,而提出“道系”“儒系”等词。

佛系买家——据说是指这样一群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能自己解决的问题绝不找卖家咨询,买到东西后觉得不合适通常也懒得退换。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气愤地写一个声情并茂的差评,然后心情奇迹般地平复了。

佛系职员——对工作丧失热情,前已无通路,后不见归途。索性放下执念,不喜不悲、不怒不嗔。老板骂我,我说“哦知道了”;老板表扬我,我说“哦谢谢”;工作量剧增,我说“哦好的”……心处于躺平状态,活成了一个大写的“哦”。

吴艳,连云港外国语学校,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连续16年从事高三教学工作,市“333工程”科研标兵,市教科研专家库成员。获市首届专业研究能力大赛一等奖,曾多次获省师陶杯、市五四杯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发表教学论文及散文近百篇。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案篇八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承担着国家复兴的责任。清代末年,有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他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写了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用事实和道理告诉我们,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了希望,少年的中国更加充满了希望。

板书:少年中国说。

二、作者、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少年中国说》: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当时帝国主义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谰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三、读文识字。

小组活动,合作探究。

1、大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字典等方式解决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

3、小组成员先自读课文,在完成以上练习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探讨。

四、整体感知。

1、细读这篇课文,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含义。

生总结、汇报:

第一自然段:从小到大介绍中国少年的责任。

第二自然段:歌颂少年中国的蓬勃生命力。

第三自然段:抒发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2、朗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这三个自然段?

生总结、汇报:

第一自然段要读出磅礴的气势;。

第二自然段要读出韵律美,让人感受中国少年的蓬勃生命力。

第三自然段要读出作者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板书:磅礴的气势蓬勃的生命力赞美之情。

3、第一自然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少年对国家的影响?

生总结、汇报,师引导。

层层深入: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4、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用哪些事物来赞美中国少年?

生总结、汇报,师引导。

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

5、小组活动。

重点阅读第二自然段,根据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生总结并汇报。

五、布置作业。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二自然段的意思。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案篇九

1、因为前面已经学过四篇描写景物的文章,了解了描写游览过的地方要按照顺序来写,写的时候要详略得当、巧妙过渡,抓住景物特点,所以大部分同学都能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进行习作。

2、在描写景物时,因为学生缺少对景物的细致观察,所以景物特点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今后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案篇十

1、认识“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案篇十一

本单元“道理篇”,意在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编排了寓言两则、课文两篇和语文园地五。《亡羊补牢》《揠苗助长》旨在让孩子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不可急于求成;做错了事要及时改正;《画杨桃》一文旨在让孩子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明白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的道理;《小马过河》让孩子们懂得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自主识字;注意培养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1、会认会写本单元所学生字,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

重点:1、识字和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

12《亡羊补牢》1课时。

《揠苗助长》1课时。

13《画杨桃》2课时。

14《小马过河》3课时。

口语交际《图书借阅公约》1课时。

语文园地五2课时。

总计10课时。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案篇十二

高中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而语文教材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必备工具。自从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出版以来,我有幸使用过这套教材,并深感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独特价值。在学习过程中,我全面感受到了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带来的改革精神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第二段:优秀文学作品的选入。

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理念,选入了大量经典的文学作品。其中,如《红楼梦》、《诗经》、《西游记》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我们不仅了解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还能够开拓思维,培养审美意识。同时,这些作品也在乡土文化的传承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段:优质学科内容的融合。

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融入其中。例如,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同时,我们还能学习到历史、哲学、地理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不仅有助于提高综合素质,也使得学习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和深度。

第四段:强调语言运用的实际性。

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更加注重语言运用的实际性。教材中的课文和阅读材料内容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课上,我们通过分析政治经济、社会冷暖、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问题,提高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学习到的语言知识更有实际应用价值。

第五段:强化学生思辨精神。

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注重培养学生思辨精神。教材中的作文和语言表达章节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对论述文、议论文等不同文体的学习,我们学会审辨事物,发现问题,提出理性的分析和见解。这种思辨精神的培养不仅提高了我们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我们发展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创造性思维。

结尾:鉴于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的优点,我深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综合素养和思维方式的转变。通过这套教材,我们既能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学习资源能够跟上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的推陈出新,为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做出贡献。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案篇十三

《影子》是一首与生活现象为题材的儿歌,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充满童真童趣,写出了影子与人形影不离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影子的喜爱之情。儿歌共两小节,语言简练,句式整齐,偶数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是小朋友玩跳房子的情景,配和第一小节“影子在前,影子在后。”第二幅是玩轮滑的情景。配合第二小节“影子在左,影子在右”。两幅图中都出现了影子,旨在帮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儿歌的意思。

1.认识“影,前”等11个生字和宝盖、女字旁,月字旁3个偏旁。会写“后,在”等4个字和斜钩1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体会我对影子的喜爱之情。借助生活经验理解在阳光下影子与人形影不离的特点。

3.借助情境,辨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并用这四个词来表达方位。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斜钩和卧钩的书写区别。

教学难点:

识记前、后、左、右并在生活情境中辨别四个方位。

1.教师准备生字卡片,笔画卡片、挂图、相关的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和生字。

一、激趣导入。

2.板书课题(9影:后鼻音;子:轻声。)。

3.

(1)简笔画,边说边画:红日当空照着。地上有一幢高高的建筑物,旁边有一片影子。

(2)谁能说说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影”字?(强调“彡”)。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简笔画等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影字的理解和对“影子”这一生活现象的理解,用这种方式导入新课让每个孩子都有话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先认读田字格里的生字,再在课本上圈出课的生字本课的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缩小语境识字。

影子前后黑狗左右它们好朋友。

(1)拼读词语,读不好的字多读几遍.

(2)小老师带读。

(3)说说记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猜谜语、编童谣等)。

(4)谁能说说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这些字?

(5)开火车读。

4.听儿歌做动作。

像我不是我,常常跟着我。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

它像小黑狗,是我好朋友。

5.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在、后”。

(2)认读,观察字形。

(3)师范写。(强调撇捺的变化)。

(4)生练写,教师指导巡视。

(5)反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做动作来感受字义,不仅达到了巩固的目的',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动一动,调节课堂氛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识字方法的交流上,先复习再交流,让学生说的时候有法可依,为培养他们独立识字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理解“影子”。

1.读重点句,体会影子的特点。

2.(出示)就像一条小黑狗。

它是我的好朋友。

(1)说说为什么说影子像一条小黑狗,为什么它是我的好朋友?

(2)画出表现影子与我形影不离的句子,读一读。

(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影子与人形影不离的特点,加深对儿歌的理解。

3.交流:对这些有趣的现象你有什么不懂的吗?(你是为什么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再用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

4.重点解答.

(1)为什么将影子比作小黑狗?(你这是黑的,小狗经常跟着人,跑前跑后就像人的影子一样。)。

(2)影子为什么会有时在前,有时在后,有时在左,有时在右?(结合生活经验,因为太阳在人头顶的不同方向。和人站的位子不一样。)。

5.带上表情和动作把课文读一读,背背。

【设计意图】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生活经验的语录可以加深学生对儿歌的理解。当然,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氛围,学生经历的不同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比起简单的说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板书设计:

9.影子。

小黑狗好朋友。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过程中以朗读作为理解全文的主线。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中不但教学生朗,而且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一年级的朗读指导应该到位,灵活。适当的动作不仅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更容易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思维特点。本课的内容很特殊,课下可以结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影子,什么时候在前,什么情况下在后,什么情况下在左,什么情况下在右?还可以做一做“踩影子”的游戏。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案篇十四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只小狮子》的故事,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只小兔子的故事。(出示第一幅挂图)这就是那两只小兔子,一只白,一只灰。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学习“灰”。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教师提出学生要求:

(1)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包括要求认识的字),读准这些生字的音。

3、学生按要求自学后,进行检查:

(1)开火车公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2)利用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三、导读课文一至六段。

1、教师引读第一段:老山羊在地里——小白兔和小灰兔——。

2、学习生字“收、菜”。提示“收”的声母是翘舌音,“菜”的声母是平舌音。“菜”的“艹”表示白菜是一种植物,下面“采”表示读音。

3、收完白菜,老山羊为了感谢小白兔和小灰兔,就要送白菜给他们,小灰兔和小白兔怎么做,怎么说的呢?指名两位同学分别读第二段、第三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写小灰兔、小白兔的句子。

4、学生汇报所画的句子,教师出示两句话。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谢、您”。这两个字都是由学过的偏旁和熟字组成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字形。“您”是尊称,联系课文理解:小灰兔收了老山羊的白菜,从心里感谢老山羊。小灰兔称老山羊“您”,说明它很有礼貌。

5、引导学生看插图,练习朗读课文,读出小白兔、小灰兔话话有礼貌的样子(板书:要菜子收下白菜)。

6、小白兔回到家里,怎么做的呢?请同学自己读读四、五两段,圈出表示小白兔动作的词。

7、汇报交流,学习“浇水、施肥、拔草、捉虫”等词,看看第二幅插图,练习朗读四、五两段课文。(板书:种白菜)。

8、小灰兔把一车白菜拉回家里,怎么做的呢?请同学读第六段。(板书:不干活)学习“饿”。

9、看第三幅插图,指导朗读第六段。

10、读一至七段,先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集体读。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案篇十五

学习目标:

3、趣味识字(夏夜乘凉图);

2、扩句练习;

3、标点的正确使用;

4、生活中识字;

5、学习关于学习的名言。

6、阅读《夏夜多美》,培养学生阅读好习惯。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具:课件、课本。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趣味识字(夏夜乘凉图);

2、扩句练习;

3、标点的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案篇十六

高中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版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的实施,我深感到这一教材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打破僵化的“学文言文”模式。

新版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在课文选材上力求突破,与以往重文言文的教学模式不同,注重引入近现代文学作品、现代诗歌、报告文学等多种文体,让学生接触到更广泛、更经典的作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材将文学欣赏与写作结合起来,通过对名著、名篇的精读,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更自由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新版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课文中引入了大量的辩论文章和社会热点问题,通过让学生分析、比较、理解不同观点和立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能力。同时,教材中的写作任务也更加注重学生的观点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自己的说服力。这种培养方法能够使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更加符合未来社会对于高中生素质的要求。

三、强化文学素养的培养。

新版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学习文学名著和名篇,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和精神,培养学生对于优秀文化的欣赏能力和传承意识。同样地,文学作品中源远流长的人性道德和价值观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从而指导他们的人生之路。

四、促进跨学科的融合。

新版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在不同文体和题材之间进行了充分的融合,让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互交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在阅读理解题中融入了历史、地理、科学等学科的内容,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时学会将知识综合运用。这样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新版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引进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和题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进行深入学习。教材还针对学生兴趣,提供了更多的拓展阅读和自主阅读的机会,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不同题材的书籍,拓宽知识面。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

总之,新版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注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代化发展趋势,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深信,在这样一个积极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必定会收获到更多的智慧和成长。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案篇十七

设计理念:

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极为重要的一个课题,不单是高考必考题型之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式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

在前面学过《秋兴八首(其一)》和《咏怀古迹》(其三)》的基础上,再加上初中的《望岳》《春望》《登岳阳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歌的学习,学生对杜甫的人生经历与诗歌风格已有大致了解,那么杜甫流浪夔州重阳登高而写的《登高》一诗,就要继续在单元教学目标“理解诗意,进入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在朗读吟诵中提高对不同时期杜甫诗歌的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从而进一步体味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和对“急风”“哀猿”“落木”“长江”等意象的理解,疏通诗意,把握诗歌悲壮的情感基调。

2.通过深入吟诵和小组合作交流,体味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揣摩诗歌意象,疏通诗意,把握情感基调,体味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难点是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分析法。

教学课时:40分钟。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秋兴八首(其一)》和《咏怀古迹》(其三)》的基础上,我们知道杜甫晚年几乎跑遍了唐朝所有的“不毛”之地。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本单元本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诗歌《登高》。明代学者胡应麟说,《登高》当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清代学者和杨伦也曾评价说《登高》是“杜集七言律诗第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登高》。

二、初读文本,共同感知。

1.初读:要求学生自由诵读本诗。

2.悟读:学生带着情感体悟个读。

3.尝试为本诗划分节奏,再读。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起)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承)。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转)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合)。

明确:悲壮。

明确:前两联写诗人登高所见之景,后两联写诗人登高所感。

三、细读文本,品读语言。

1.下面我们细细读一读本诗的首联和颔联,也就是诗人登高所见,来品味其中的意象,并请大家谈谈你喜欢的景物描写以及喜欢的理由。

明确:“急风”“哀猿”“落木”“长江”等意象,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2.请大家先看看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3题,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过,《登高》的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含有八层意思,大家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颈联十四字呈现给读者的并非是孤立的八层意思,而是一股感情的洪流,是悲叹暮年老病漂泊而兼具追忆平生的意味,不宜拆开来孤立理解,从而消解诗意。

3.结合最后两联,请大家谈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明确: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消愁,却怎奈潦倒,以致需要停杯。

诗歌的后两联一下转到诗人的个体命运上来,呈现出一个“潦倒”的、年老多病穷困忧愁的诗人形象。

4.杜甫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接下来请大家结合全诗谈谈。

(1)“落木”能否换成“落叶”?

明确:“落木”从屈原《湘夫人》的“木叶”转变而来,更古雅,更有体积感,更能显出悲秋的沉重心情。(黄庭坚“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2)“萧萧”“滚滚”有何艺术效果?

明确:不只写出叶与水之“声”,也写出叶与水之“形”———“萧萧”显出落叶众多,“滚滚”显出江水浩大;不仅写出秋之“形”,也写出秋之“神”———既萧飒苍凉又寥廓壮大。在“落木”前面冠以“无边”,在“长江”前面加上“不尽”,又用“萧萧”“滚滚”两个象声词分别形容落叶声、流水声,这就使登高所见的秋景,十分寥廓,且声色俱现;而在景物中,寄寓着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自己一生功业的失望,对漂泊四方、寄食于人而又年迈体弱处境的无奈。

明确:这些字并不是冗字,去掉这些字就丧失了阔大的时空感,并且丧失了悲凉感慨一唱三叹的意味。

四、体味“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同学们,我们通过对诗歌的吟诵和细读,疏通了诗意,把握了感情基调,也对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有了深入的体味,也许对胡应麟和杨伦对《登高》的高度肯定有了些许了解。接下来,我们先请同学们自读全诗,尝试背诵,我们再进一步来体味诗人“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ppt呈现:“沉郁顿挫”本是杜甫《进雕赋表》评扬雄、枚皋辞赋的词语,后人以之指杜诗的风格特色。

清人吴瞻泰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杜诗提要》)一般认为,“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对杜甫诗歌《登高》“沉郁顿挫”风格的理解。

板书设计。

登高。

杜甫。

首联颔联写景。

颈联尾联抒情。

作业设计:

1.背诵全诗。

2.拓展阅读杜甫的其它诗歌作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