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20 17:16:38
- 小编:ZTFB
- 文件格式 DOC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进步。8.总结需要反映出自身的成长和改进的能力通过参考他人的总结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篇一
2)引导学生学会从信息短文中寻找相关物理信息。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信息题型的解题方法学习。
视频引入:你从漂流的视频中获得什么物理信息?
一、什么是信息型试题?
把日常生活中、自然界中、科学技术中的某个情景,利用短文、图象、表格、铭牌、漫画等提供信息。它是声、光、电、力、热等知识延伸和拓展。通过阅读、理解、思考和分析从中筛选出有关的信息,然后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试题类型:短文型、图表型、铭牌型和综合型。
三、解题方法:
第一步:阅读信息:通过阅读,了解信息的主要内容,理解材料涉及的物理知识。
第二步:发挥联想:将背景中的信息,转化为熟悉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排除与问题无关的干扰信息。
第三步:提炼信息:机会问题,提炼出信息中的解题信息。
第四步:解决问题: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抓住关键词语,准确的利用物理知识解题。
例1:阅读短文。
微波炉是现代家庭中的烹饪工具。接通电源后微波炉内的磁控管能产生频率很高波长很短的电磁波,故称为微波。微波有以下重要特性:(1)微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微波遇到金属物体,会像光遇到镜子一样地发生反射。(2)微波遇到绝缘材料,如玻璃、塑料等,会像光透过玻璃一样顺利通过。(3)微波遇到含水的食品,能够被其大量吸收,引起食品内部分子发生剧烈的振动,达到加热食品的目的。(4)过量的微波照射对人体有害。
(1)微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m/s.
(2)若一微波束与金属板成30。角射向金属板,反射时反射角为______。
(3)为防止微波泄漏对人体造成伤害,在玻璃炉门内侧应装有____________.
(4)小明家使用的微波炉功率为1000w,小明用该微波炉加热质量为300g、温度为20℃的水至沸腾,用时2min,这段时间内微波炉的效率为________。
例2:观察图象提出问题,并回答。
例3:下表是小李同学家里的双缸洗衣机所用的两个电动机的工作参数。
名称额定电压(v)频率(hz)额定功率(w)转速(r/min)。
洗涤电动机220501101370。
脱水电动机220501651370。
(1)当洗涤电动机正常工作而脱水电动机不工作时,通过洗涤电动机的电流是多少?
例4:阅读短文,观察图象。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大坝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
有双线五级船闸,可通过万吨级船队。
滔滔江水为三峡水电站做功发电,年均发电量850亿度,并为三峡至葛洲坝区间的航运梯级进行反调节,再为葛洲坝水电站做功发电。
三峡建成后,库区的气温夏天会降低2℃,冬天升高2℃,气候宜人,更利于植物生长。
三峡建成后,年均发电约850亿度,相当于每年节约5000万吨原煤。若以火力发电比较,每年将少排放二氧化碳1.2亿吨、二氧化硫200万吨、一氧化碳1万吨以及大量的废水和废渣。所以,长江三峡工程,是无法比拟的人类环境的“净化器”!
(1)船闸是根据______的原理建成。
(3)为什么大坝做成上窄下宽?
(4)看图写出能量的转化过程:______。
(5)发电机是由转子和定子两部分组成,它是根据______现象的原理制成的。
要善于从信息题目中挖掘隐含的物理知识,并应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运用公式时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提升》。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篇二
新课程标准中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能够在学习完“二力平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
【教学重点】。
学会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根据所学的二力平衡原理,在实验中保证小木块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木板、木块、弹簧测力计。
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试着测量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既然我们需要测量力,那么用到的实验器材就一定会有弹簧测力计,除此之外,老师还准备了一个木板和一个小木块。
没错,那就是二力平衡的时候。我们上节课学到当一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时候,它就处于平衡态了。因此,我们现在想要测量水平方向上的滑动摩擦力,则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匀速拉动我们的小木块。这样,我们所得到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拉力大小)就应该等于小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至此,我们再将整个实验整理一下。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根据的实验原理是:二力平衡。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
实验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最后实验的测量结果:f=ff=n.
在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首先需要将弹簧测力计调零。
2、在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小木块的过程中,应将弹簧测力计保持水平的状态,不可倾斜。
3、在整个拉动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小木块为匀速直线运动,不可断断续续,否则不满足实验原理,造成较大的实验误差。
1、(判断题)用10n的力拉着木箱在水平面上运动时,木箱受到的摩擦力是10n。
2、一个质量是10kg的物体,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20n,物体受到的拉力是n,水平面对它的支持力是n。(g=10n/kg)。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篇三
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现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
通过惯性应用与防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首先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出发,给出惯性的概念(注意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然后从生活经验的角度,提供一些惯性现象来说明无论运动的物体或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既帮助学生认识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对交通事故的分析,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惯性现象的危害,还提高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最后通过“想想议议”的讨论,可使学生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1、要重视实验教学,突出现象教学。
惯性现象很多,由于实验的特点是比较简单,可操作性强,所以有些实验可采用并进式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既可活跃气氛,提高兴趣,同时还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验的能力。如让学生用自己的钥匙和一张纸条在课桌边上动手做惯性实验。有些演示实验,可让学生登台表演。
2、通过教学训练物理语言和表达能力。
可以惯性小车演示实验为例,让学生解释木块往后倒和往前倒的原因,训练如何运用知识解释问题。惯性现象的分析可参考以下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是哪一个物体或同一个物体的哪两个不同部分。
(2)弄清楚研究的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运动还是静止)。
(3)什么原因是物体或同一物体的某一部分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由于惯性,研究对象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还可参考典型例题示例中的部分内容)。
3、易出现的错误想法如下,要注意纠正。
(1)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2)惯性是力,即惯性力。
(3)不受力有惯性,受力无惯性。
(4)静止有惯性,运动无惯性。
4、可补充的惯性实验(可当堂演示,也可制作成录像片)。
(1)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表明原来处于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此实验比较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宜作为引入课的实验。
(2)小车上的圆柱体。
(3)烟圈实验演示气体的惯性。
(4)车上投篮实验演示运动物体的惯性。
1、解释惯性现象。
2、任何物体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教学难点:惯性大小与运动快慢无关。
教具:装有水的杯子、硬纸板、鸡蛋、纸条、木尺、棋子、录像、电视。
方法1:用新奇实验引起学生兴趣。
[演示实验]。
1、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
结论: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2、匀速运动的电动车上面小球落下,恰好进入下面的球篮。
结论: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运动状态的性质。
方法2:用学生可操作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实验]指导学生自己完成撤纸条的实验,打棋子实验(此实验可由学生参与演示)。
结论: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的性质。
1、什么是惯性。
方法1: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讨论分析理解惯性的概念和惯性定律的内涵。在用方法2中的问题检验其理解情况。
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可引导:用“惰性”比喻“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外界力的作用,就能很明显的表示出它的“惰性”;如果受到力的作用,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不过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它的“惰性”,但它的“惰性”仍不会改变。即:惯性与是否受力无关。
方法2:由于惯性是个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概念,一般可通过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惯性保持的是原来的运动状态(速度)。
例:下列各问中的物体的惯性如何体现?
1)静止在桌面上的书?(体现在保持静止)。
2)正在以10m/s速度运动的汽车?(体现在保持10m/s速度匀速运动)。
3)一个正在加速的汽车,某时刻的速度是5m/s。(虽然车做加速运动,此时的惯性体现在保持5m/s的速度,只不过后来没保持住。)。
2、惯性现象。
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小实验或录像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观察惯性现象,实验选择要注意具有代表性。
[录像]烟圈实验。
简介洒水枪,水离开枪后还能继续向前是由于水具有惯性,(下落是由于受重力改变了运动状态)。
由上面实验分析得出:
“固、液、气”---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静止、运动”---任何情况都有惯性。
结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3、惯性现象的分析。
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
[演示]惯性小车实验。
引导学生分析木块为什么向后倒和向前倒。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做车时惯性的表现,安全带的作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引导学生简单总结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
确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研究对象由于受力运动状态改变情况——惯性的具体表现。
方法2:学生举出惯性现象并进行解释。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请学生自己选择上面做过的惯性实验或列举的其它惯性现象进行描述,互相补充,总结出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并用此步骤再分析其它问题。
4、惯性现象的应用与防止。
请学生举出实例。
1、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2、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惯性定律是一条客观规律,这一规律说明了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后者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
探究活动。
【课题】通过实验探究或体验惯性现象,理解物体的惯性。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1、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速度增加(汽车启动)、速度减小(刹车)、转弯等时刻的感觉。
2、准备锤头和锤把,通过实践分析:(1)把锤头固定在锤把上,有几种方法?(2)把锤头从锤把上卸下来,有几种方法?并加以解释。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2、发现新问题。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篇四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2.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法学法:实验演示法。
教学用具:学生天平(带砝码),小石块,水、烧杯,矿泉水瓶子一个。教学课时:1课时。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宇宙上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表示。国际单位:千克(kg)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物体的这个性质就引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
(2)质量的单位。
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看教材p103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
教师强调:
(1)、调节平衡螺母: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天平使用注意事项:2.质量的测量——天平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质量。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为移动游码。
(1)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2)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3、学生实验(多媒体展示操作步骤)。
(1)、学生用天平测量一个小石块的质量:步骤:a、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b、调节天平平衡;c、把小石块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d、读数——小石块的质量=砝码的总质量+游码读数(2)、学生用天平测量液体水的质量: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师注意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1)用天平称一个塑料瓶的质量,然后将其剪碎再放到天平上称,比较这(2)称量一小杯水与一小匙白糖的总质量,然后使白糖溶于水,再称量糖结论: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学生对照板书对本节课教学的内容进行小结复述:
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克(g)。
3、质量测量工具:天平。
4、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直到横梁恢复平衡。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5、演示实验(p111想想做做)个物体在形状变化前后的质量。水的质量。比较两次称量的结果。
教材第112页“动手动脑学物理”及答案: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篇五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教材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电流和电路知识是学好电学的基础,贯穿整个初中电学的教学。本节内容包括电路的构成、三种基本的电路、电流的形成及方向的规定、电路图,能规范地画出电路图、识别电路的三种状态是本节课重要任务。
初中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上对电路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但这些认识可能是粗浅的。但对于电路的状态,学生的分辨不清,但又充满好奇心,尤其是发生短路的情况。在教学中可以进行演示,用事实说话,突破教学的难点。学生刚开始接触电路图,学生画图时往往缺少规范性,所以教学时做好示范引导是非常必要的。要分配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规范电路图的画法,掌握画电路图的技能。
1、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能记住并会画一些常用元件电路中的符号,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辨别通路、开路、短路,并说出短路的危害。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路中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3、过程与方法
经历连接简单电路的过程,通过活动认识短路并了解短路的危害经历从观察现象到提出问题的过程,体会电路图的规范画法。
4、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体会到物理与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1、记住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短路及其危害
一、引入新课
演示板上有一个电铃,还有电池、导线、开关等,怎样让电铃响起来?
电铃响起来了,是因为有电流通过了电铃。
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设备是利用电流工作的?
肯定同学列举的电灯、电视、电风扇等事例,进而概括出什么是用电器。
怎样才能使用电器工作呢?这就需要学习有关电路和电路连接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
1、电路
观察前面电铃的连接图(投影显示)
提问:电铃有电流通过,满足什条件?
学生: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1)电路中有电源提供电流;(2)电路闭合为通路。
你能否以同样的方法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呢?
[分组实验]连接单灯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针对有些组灯不亮的现象,及时讨论提问。那你分析一下灯泡不亮的原因。
学生经过猜想、分析、讨论,分析各种可能原因,会对开路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以上种种情况,都是电路中的某处断开了,电路就没有了电流,用电器也就无法工作。断开的电路叫开路。
合上开关,小灯泡亮了,电路中又有了电流。要想让用电器正常工作,电路中必须有持续的电流,也就是电路必须是处处接通的。接通的电路叫通路。
分析:闭合开关后,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经开关、小灯泡流向电源的负极。
小结: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就叫电路。
小结:电路元件的作用。指出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组成的,四种元件缺一不可。
2、通路、开路和短路
演示开路现象:在演示板上把小灯泡(故意用断丝灯炮)、开关、干电池用导线连接起来,合上开关,小灯泡不亮。
讨论:灯泡不亮,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演示]把小灯泡从灯座上取下,灯泡尾部的金属触点直接接触干电池的两极,用导线把灯泡螺丝套和电池的负极相连,灯泡不两,说明灯丝断了。
演示短路现象:在发光的灯泡两端并联一跟导线,在短路的瞬间,灯泡熄灭了,拆掉这根导线灯泡又亮了。
分析:在发光的灯泡两端并联一跟导线,灯泡为什么不亮呢?这是因为电流直接从导线和开关中流过,而灯泡中几乎没有电流,因此灯不亮。不仅如此,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上,电路中会有很大的电流,可能把电源烧坏,还可能引起火灾。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这种情况叫短路。
小结:断开的电路叫做开路;接通的电路叫做通路;直接用导线把电源的两极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短路。
3、电路图
如何把演示板上的电路连接情况反映出来呢?用画实线代替导线,画出课本实物的连接图,及时反馈、矫正。
教师:如果都用实物连接图来表示电路连接情况是费时、费力的,其连接情况也不易识别。
下面我们用统一的符号表示电路中的各元件。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电池、开关、灯泡、电铃、电动机等元件的符号,要求同学跟着一起画。
教师示范门铃电路的电路图画法。仔细观察不妥电路图,归结电路图作图规则。
再要求学生把课本的实物连接图画成电路图,及时反馈,同时指出同学画图当中出现的错误。
小结: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电路图不仅画起来比实物图方便,而且看起来也方便,所有复杂的用电器的电路都有电路图。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不仅要学会看电路图,辨认通路、开路和短路,还要学会根据电路图来实际连接电路。连电路使要注意以下几点:(1)电路的连接要有序(通常按电流方向);(2)连接过程中,开关应该是断开的;(3)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有无短路;(4)若连接无误,要试触(点接开关),观察有无异常现象,(若异常,应立即断开开关)。
1、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组成的,四种元件缺一不可
2、电路的三种连接方式:短路、通路、开路
3、电路符号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篇六
1、简介:本节为初三物理第一章第二节,教材通过滚摆和单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通过木球与弹簧片碰撞实验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也可以相互转化,物理教案-质量。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情况。本节是“机械能”这一章的重点,也是学习其它形式能的起点。
2、目的和要求:(1)知道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解释自然界中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现象;(2)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重点:课本第4页实验1、2、3。
4、难点:由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出动能和势能可相互转化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滚摆、单摆、cai软件、计算机设备。
本节教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为了增加实验的可风度,配合演示实验采用cai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可把实验1、2、3及人造卫星的运动由动变静、由小变大、由快变慢,使知识的传授具有鲜明的表现性,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更有利于分析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1、新课引入。
手持粉笔头举高,问:粉笔头具有什么能?为什么?(重力势能,被举高了)放手,下落过程中问:粉笔头又具有什么能?(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问:它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大),指出: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这就是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启动计算机投影本节cai课件封面: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物理教案《物理教案-质量》。
2、新课教学。
实验1:滚摆实验。出示滚摆,并介绍构造及使用方法。告诉学生可通过观察摆轮上的红色标志来判断摆轮的快慢。
做此实验时,同步放映cai课件中的滚摆动画,引导学生对照动画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总结出:下降时,滚摆位置变低,速度变大,则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说明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上升时,位置变高,速度减小,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说明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学生总结正确后,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滚摆实验证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可相互转化。
实验2:单摆实验。展示单摆把小球拉到一定的高度,然后放开,观察小球运动情况。放映cai课件中单摆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出最高点a、c两处速度为零,则球从a—b—c的速度变化很容易观察出来,学生也好得出a-b-c和c-b-a的能量转化。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单摆实验证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可相互转化。
实验3:此实验改为cai模拟实验,并把弹片改为弹簧来增大可见度。放映本实验动画,学生很容易观察弹簧被压缩后再恢复的动作,不难得出能量的转化。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撞弹簧的实验证明:动能和弹性势能可相互转化。
点按鼠标显示结论:动能和势能可相互转化。
3、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事例分析。
布置学生阅读课本p5面卫星和“想想议议”。学生讨论卫星和皮球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放映东方红1号卫星绕地球运行动画。介绍卫星知识,告诉学生这是我国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包含丰富的物理知识,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讨论其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放映皮球动画,学生一目了然的就可完成“想想议议”的内容。
4、小结精练。
(1)放映cai中练习题,学生解答;
(2)讨论回答课本p9面习题4,讲评习题3、5两题;
(3)布置作业:p9面习题5、6、7三题。
1、新课引入3分钟,2、新课教学20分钟,3、举例分析10分钟,4、小结练习12分钟。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篇七
火箭。
【课题】火箭。
【重难点】火箭的工作原理;设计三级火箭的原因和三级火箭是如何提高效率的.。
一.火箭的一般知识。
二.三级火箭。
第四节火箭。
一.火箭的一般知识。
1.我国古代的火箭:神火飞鸦。
2.火箭升空的原理。
3.火箭工作的能量转化: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4.火箭的种类。
二.三级火箭。
1.三级火箭的工作过程。
2.我国火箭的发展状况。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关于火箭的知识。
【课题】关于火箭的知识。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参考方案】查阅火箭的有关历史资料,火箭的应用方面的知识,我国关于火箭的发展.。
【备注】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物理教案-火箭。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篇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知道功率的公式、单位,
3、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并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具体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从身边生产和生活实际中,认识做功不但有多少之分,而且有快慢之别。
2、通过类比把速度的知识迁移到比较做功快慢上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用功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实验估测人的功率。
三、教具。
体重计、秒表、刻度尺。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题:
生:他做的功______,所用的时间,他做功快慢_______(选填是否相同)。
生: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同路程比_______,一般赛跑都是用这种方法(裁判员的方法);还可用另一种方法,是相同时间比______(观众的方法),物理学上常采用后一种方法。
师:同样比较做功的快慢也可依此采用两种方法。
生:做功相同的情况下比,或者相同时间的情况下比。
师:物理学中,则采用后一种方法来表示做功的快慢,并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二)、新课学习:
一)、功率:
师:请同学们参照书本p65认识功率,
生:完成下列填空。
1、定义:_叫功率。
2、计算公式:w=,t=。
3_(符号表示___),人们它叫做___,简称__,符号表示___。在工程技术中常用单位是____、_____。它们之间的进率是。
练一练:(1)单位换算:5w=___j/s。3kw=___w,0.5mw=____w。
师:讨论:1、功率大的物体一定做功多。
2、功率大的物体一定花的时间少。
3、做功的多的物体一定功率大。
4、功率大物体一定做功快。
5、做功多的物体一定做功快。
生:功率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物理量,功率大表示物体做功,功率小表示物体做功。功率不是表示做功的多少。所以功与功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理量。
生:练习。
1、如前面题目,若小明的体重为500n,每层楼高为3m,则他两次上楼所做的功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两次做功的功率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
2、两台起重机的功率之比是1:3,如果它们完成的功相同,则它们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之比是;在相同时间里完成的功之比为_________。
师:阅读课本p66第二自然段,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
二)、估测上楼的功率:
师:上学时我们都要从底楼登上三楼,在此过程中谁的功率最大呢?下面就来研究。
生:思考。
1、猜一猜:我们班上哪个同学上楼的功率大?你做出猜想时考虑了哪些因素?
2想一想:如何比较同学上楼的功率?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方案?
如果要求估测出功率的大小,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应用什么测量工具?并设计出表格。
师:实验操作如下,请一个同学从一楼登到三楼,测出这个同学的质量m,量出楼的高度(一楼到三楼)h,记下这个同学两次登楼所用的时间t,并把有关数据填在下表中。
算一算:根据p算出登楼时的功率。
生:思考,如何估测跳台阶或引体向上时人的功率吗?应如何测量呢?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有什么体会?(请你写下来)。
(四)、作业:
1、完成课本p661、2、3、4.
2、功率的另一种形式表示。我们可通过以下例子来分析: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sw牵引力f、速率v和功率p之间有什么关系?用公式p=、w=fs、v=推导出来,
p=_____(注:把功率公式中w和t替换掉,最终用f和v来表示功率)。从此公式来看,在功率保持一定,加大物体的速度必定会使动力(拉力)减少。在分析一些有关运动的物体(包括机器)的功率时,应用此变形式比较简捷。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篇九
1、物体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体的性质,该物体就具有了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
2、磁体两端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中间磁性最弱。当悬挂静止时,指向南方的叫南极(s),指向北方的叫北极(n)。
3、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4、磁体周围存在一种物质,能使磁针偏转,叫做磁场。磁场对放入它里面的磁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5、在物理学中,为了研究磁场方便,我们引入了磁感线的概念。磁感线总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南极。
6、地球也是一个磁体,所以小磁针静止时会由于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的原理指向南北,由此可知,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
7、地磁南极与地理北极、地磁北极与地理南极并不完全重合,中间有一个夹角,叫做磁偏角,是由我国宋代学者沈括首先发现的。
8、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这种现象叫做磁化。有些物体在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存,叫永磁体(如钢);有些物体在磁化后磁性在短时间内就会消失,叫软磁体(如软铁)。
1、通电导线的周围有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这一现象是由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发现的。
2、把导线绕在圆筒上,做成螺线管,也叫线圈,在通电情况下会产生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相当于条形磁体的磁场。
3、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以及螺线管的绕线方向有关。磁场的强弱与电流强弱、线圈匝数、有无铁芯有关。
4、在通电螺线管里面加上一根铁芯,就成了一个电磁铁。可以制成电磁起重机、排水阀门等。
5、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可以使用右手定则:将右手的四指顺着电流方向抓住螺线管,姆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该螺线管的北极。
1、继电器是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间接地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实质上它就是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开关。
2、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衔铁、簧片、触点组成;其工作电路由低压控制电路和高压工作电路两部分组成。
3、扬声器是把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的一种装置。它主要由固定的永久磁体、线圈和锥形纸盆构成。
1、通电导体在磁声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它的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磁感线方向有关。
2、电动机由两部分组成:能够转动的部分叫转子;固定不动的`部分叫定子。
3、当直流电动机的线圈转动到平衡位置时,线圈就不再转动,只有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线圈才能继续转动下去。这一功能是由换向器实现的。换向器是由一对半圆形铁片构成的,它通过与电刷的接触,在平衡位置时改变电流的方向。实际生活中电动机的电刷有很多对,而且会用电磁场来产生强磁场。
1、在1831年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了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就会产生电流。这个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2、没有使用换向器的发电机,产生的电流,它的方向会周期性改变方向,这种电流叫交变电流,简称交流电。它每秒钟电流方向改变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我国的交流电频率是50hz。
3、使用了换向器的发电机,产生的电流,它的方向不变,这种电流叫直流电。(实质上和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完全一样,只是直流发电机是磁生电,而直流电动机是电生磁)
4、实际生活中的大型发电机由于电压很高,电流很强,一般都采用线圈不动,磁极旋转的方式来发电,而且磁场是用电磁铁代替的。发电机发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我们把物体能够 的性质叫磁性。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 ,条形磁铁的 磁性最强, 磁性最弱。
2.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名磁极相互 ;异名磁极相互 。
3.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我们把它做 ,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它对____________的作用来认识。
4.为了形象而又方便地表示磁场的方向和磁场分布情况,我们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这样的曲线叫 。磁体外部周围的这种曲线都是从磁体的 极出来,回到磁体的 极。
5.1820年丹麦科学家 发现电流的磁效应;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 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6.地球是一个巨大的__ ____。地球周围的磁场叫做 。地磁的南极应在地理的 极附近.实际上地理的两极和地磁的两极并不正好重合,世界上最早注意到这一事实的人是我国宋代学者 ,这个发现比西方早了400多年。
7.实验表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 的作用,作用方向 与和 都有关。
8.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频率是 hz,周期是 s,电流在每秒内产生的周期性的次数是 次。
9.电磁继电器是利用 、 电路的通断,来间接地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它是利用 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开关。
二.单项选择题(共30分)
1.下列关于磁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c.一个磁体可以分割成只有一个磁极的磁体d.磁体周围的磁感应线都是均匀分布的
2.关于磁场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磁场是由磁感线组成的 b.把磁体放在真空中,磁场就消失
c.磁场中任何一点的磁感线方向跟放在该点的小磁针s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d.磁感线只是用来描述磁场的假想曲线,实际上不存在
3.把钢条的a端靠近小磁针北极,它们相互吸引,靠近小磁针南极,它们仍相互吸引,则 ( )
a,钢条a端为北极,b端为南极 b,钢条a端为南极,b端为北极
c,钢条可能有磁性,可能没有磁性 d,钢条没有磁性
4.下列哪种物理现象的发现和利用,实现了电能大规模生产(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 )
a.通电导体受力方向与电流方向无关 b.通电导体受力方向与磁场方向无关
c.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一个改变,通电导体的受力方向就改变
d.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同时改变,通电导体受力方向肯定改变
6.下列有关电磁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中感应电流方向只与导体运动方向有关 b.发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
c.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 d.电动机工作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7.利用磁场对通电导体产生力的作用制造的装置是( ).
a.电动机 b.发电机 c.电铃d.电磁铁
8.磁现象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大的方便,以下这些做法中,不恰当的是( ).
a.将磁性材料装在冰箱的门框上,制成“门吸” b.利用磁铁制成双面擦窗器
c.电视机上面放一块磁性治疗仪 d.用磁带来纪录声音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篇十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教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迅速抽出,钢笔帽不倒。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教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1、章后习题1。
(教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教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教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学生答)。
教师:飞机投掷物体前,被投掷物跟飞机一起运动。投掷物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仍要向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可是被投掷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运动的同时还要向下落,物体的实际下落轨道是一抛物线。所以必须提前投掷。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学生答)。
教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经过了一段距离的助跑,踏跳时具有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于人有惯性,踏跳后还要向前继续用较大的速度运动,这样可以跳的更远些。事实证明,跳远运动员都是短跑好手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驾驶车辆应该精神集中,这样叮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篇十一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为以后透镜及探究透镜成像规律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知识之一。
本节内容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光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了解光的折射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猜测、检验、联想等的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团结和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乐于合作,渗透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1)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规律;
(2)让学生会作光折射的光路图。
本节课整体上采用对比、猜想、提问设疑、设计实验探究的模式,教学流程上采用以上方式:
第一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对照光的反射定义自己分析得出光的折射定义。学生对定义总结很有可能不是很周密,但可以通过后面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修正定义,让学生明白为何要用“斜射入、一般”这些词。
第二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对照光的反射定律,让学生猜想光的折射可能有哪些规律,然后按照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当然整个实验主要是我来操作完成。在此我补说一点,因为在探讨光折射时光路是否可逆时,由于没有演示光从水射入空气中的器材,所以我采用的是用半圆形玻璃砖来做这个实验,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步:学生练习画光的折射光路图,为下一部分学习透镜的作用做好铺垫。
第四步: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在这一步我采用让学生做硬币“上浮”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光的折射带来的错觉,引起学生思考硬币为什么会“自动上浮”,启发学生画光路图来解释原因。同时也说出了盛水的碗变浅、放入水中的筷子变弯等现象的原因。
第五步:通过多媒体演示“海市蜃楼”现象。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潭清疑水浅”、“叉不到水中鱼的原因”等现象。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篇十二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o米(1j=1no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提出问题,猜想。在教师的启发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各小组进行本节课的评估与交流。
不论是否考虑机械本身重,使用机械要省力就要多费距离,要省距离就必须费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离是不可能的。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这就是功的原理。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篇十三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具有动能。
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3.知道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增进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学习热情。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2.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仪器】。
(一)多媒体教室:配备高亮度投影机及师、生用电脑、实验展示台。
(三)多媒体网页课件,
(四)校园网bbs系统+投票系统。
(一)、课题引入。
1.观看多媒体视频:
(1).风暴的肆虐。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的片段中,你看到了哪些场景?
学生回答:看到龙卷风吹倒了房屋,拔起了大树,掀翻了路边的车辆……。
教师提问:这其中又包含了哪些物理知识呢?
学生回答:龙卷风是运动的,龙卷风具有很大的能量,龙卷风能够对其他物体做功。
(2).刘翔110米栏的冲刺。
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是刘翔在奥运会110栏比赛中奋力冲刺,勇夺金牌的场景。
学生回答:刘翔也是运动的,具有动能。
2.活动:投掷乒乓球。
学生回答:我看到气球被乒乓球推动了。
教师提问:从物理学的角度考虑,又可以如何来描述呢?
学生回答:乒乓球对气球做了功,乒乓球具有动能。
教师提问:从以上三个事例中,你能归纳出它们具有的共同点吗?
(二)、新课讲述。
板书(投影):一个物体如果能对另一个物体做功,那么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能量,我们称之为动能。
由学生的讨论,引导至对动能及势能影响因素的探讨。
教师提问:关于动能,你能提出一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吗?
学生回答:动能的大小各不相同,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1: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由学生使用现有的器材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的科学探究。
探究实验完成后,由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实验过程,并讲述实验方法。教。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他的实验操作过程及方法有什么看法吗?
引导其他学生对这种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形成辩论式的探讨氛围,以寻求更科学的探究方案。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教师总结: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充分运用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时,应保证两物体具有相同的速度;而在研究动能大小与物体的速度有关时,又要保证两次实验物体的质量保持一致。
板书(投影):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的速度。
学生回答:还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学生活动2:探究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由学生自主挑选所要探究的命题,将全班同学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完成后,由学生分别上台展示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结果。教师继续发动其他同学对此做出相应的评判,重点突出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运用。
板书(投影):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
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形变的程度。
教师提问:操场上飞来的足球可以用脚去踢,飞来的铅球可以用脚去踢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飞来的足球和铅球速度基本相同,但铅球的质量大,所以动能也大,能对人做的功也多,将造成的伤害也大。
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关能量的实例。
教师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把课堂知识应用到对实际生活中去。
(三)、课堂巩固:
1.使用bbs的投票系统进行选择题的练习和对错统计,当堂反馈教学效果。
2.利用多媒。
体网络课件,浏览网页内容,复习巩固的同时,扩大知识面,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物理知识?2.你学会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汇总15篇)
- 个人实验报告(模板8篇)
-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人教版(汇总20篇)
- 最新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反思(通用18篇)
-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模板10篇)
- 小学语文三年级识字课课件(汇总17篇)
- 最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通用20篇)
- 2023年小班上学期幼小衔接工作计划(优质18篇)
- 最新连带责任保证书时效(精选15篇)
- 2023年安保部年度计划 安保2023年度工作计划(三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