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13 12:14:18
- 小编:ZTFB
- 文件格式 DOC
不断总结的人,能够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写总结时,要注意事实准确、条理清晰、言简意赅。%20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题目篇一
摘要:文化是价值观孕育生成的土壤和营养。为此,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应根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深耕在爱国情操和我军优良传统的沃土之中;巩固在不断完善的我军制度文化的建设之中;融会在适应官兵的物质精神生活的需求之中。
关键词:价值观文化军人。
作者简介:付晓武,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军队宣传文化教研室讲师,中校。
文化是价值观孕育生成的土壤和营养。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的沃土之中。因此,科学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理应关注文化的渗透影响因素,充分发挥文化的孕育作用。
一、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根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军队的具体化,也必然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应当科学认识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我军是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其阶级性质是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本源,把党、人民和国家作为最高价值主体是我军的显著标志,党的领导就是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捍卫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归宿。
胡锦涛同志强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对这个问题要始终抓住不放,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须臾不可放松站稳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意识形态领域扩张和“西化”的主要目标在冷战后对准了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对中国打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大肆鼓吹“西方文化优越论”、“世界文化一体化”、“军队非党化”、“军队国家化”等,冲击着马克思主义在我军的指导地位,对我军官兵思想观念产生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所以,通过发展繁荣当代中国的军事文化孕育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在观念形态意义上大力建设科学性和阶级性相统一的军事精神文化。一方面,需要大力发掘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因为民族文化的生存状态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蕴含着它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提升我军固有的文化优势。我军将马克思主义军事文化思想中国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文化在中国的新发展,形成了适合我军性质和特点的军人道德规范、军队战斗精神和传统作风,这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建设发展的强大动力。此外,也要善于借鉴世界军事文化的先进成果,吸取世界各国军事文化的内在精华,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进。在加强以“军魂”意识为核心的我军先进军事文化建设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
二、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深耕在爱国情操和我军优良传统的沃土之中。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是一个随机性的教育口号,也不是一种表象化的政治标签,而是一个渗透军人血脉的内化过程和融入心灵深处的认知过程,最终要实现的是观念化。而观念的形成离不开文化培植土壤,爱国情操和我军优良传统则正是养料丰富的沃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国际文化秩序是由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和控制的。比如,美国大片里的一些军事内容,其实不过是用一些高超的特技及现代化的装备让人产生“恐美”心理。当我们的官兵对这些动辄就斥资上亿美元的经济投人的美国大片拍手叫好时,其实也就在潜移默化中为影片宣传的美国利益至上、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及其价值观所感染。这必然会在观念形态上冲击着我军广大官兵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无形地弱化了一些官兵的爱国主义热情。与美国短暂的建国史相比,我们的文明史源远流长,所留下的璀璨军事文化及其精品,不仅是我军建设的宝贵财富,也是激发我军官兵爱国情操的精神源泉。比如,那些描写边塞战争、军旅生活、塞上风光等题材的边塞诗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国防精神,“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战术思想,“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英雄气概,无不迸发出中华民族保家卫国、英勇善战的尚武精神和至大至刚、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军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存,英勇不屈、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可以说,发掘中华民族的文化潜力中蕴藏的爱国主义思想精华,培育、提升当代军人的爱国情操,我们的潜在优势是明显的。另一个优势是我党、我军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浓缩形成的优良传统。比如,我军在长期的建设发展中孕育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上甘岭精神、雷锋精神、好八连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西沙精神、98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革命精神,就集中体现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我军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鲜活、直观、亲切的生动教材。事实上,我军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保持强大的战斗力,战争年代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和强大敌人,和平时期能够抵御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改革开放年代能够不断取得新的长足进步,靠的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因此,培育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在改革创新中继续坚持和发扬光大宝贵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我军的人民军队性质,履行我军“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
三、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巩固在不断完善的我军制度文化的建设之中。
制度是文化的生成物,是文化寄寓的实体存在和理性的外在表现形式。
我军在八十多年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建立起来的各项法规制度,就是我军建设思想的实践文化形态。法律法规和条令条例作为军事文化的载体,军事文化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的稳定性;而且创建先进的军事文化也需要通过法律法规、条令条例等途径,实现由精神成果向物质力量的转化。因此,应当加紧配套完善我军的军事法规和制度体系,以不断发展的军事法规制度文化,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发挥应有的效能。其一,是以法规制度文化教育引导官兵自觉遵循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军事法制知识是军人知识结构的有机构成,是我军官兵正确行使军人权利和承担军人义务的前提条件,也是支撑、维系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强制性制度规范。深化军事法制教育,把普及军事法律知识与增强军事法制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广大官兵充分理解法律法规、条令条例的时代价值,明确应当担负的职责和义务,提高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军人自觉的心理品质、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目的。其二,是以法治精神规范官兵实践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是把依法治军落到实处,部队日常管理涵盖军人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广阔空间,通过依法严格管理,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官兵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使之转化为官兵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此外,也要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纳入到法规制度轨道中来。法规制度带有强制性、稳定性、长期性,可以有效防止培育的短期行为和随意操作,避免培育的外界干扰和人为因素。要通过构设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机制、养成约束机制、实践运用机制、奖惩激励机制等,把官兵的自律与他律、管理约束与自觉践行统一起来,保持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的推进有序化、常态化。其三,是以法治环境营造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良好氛围。人的思想行为具有社会性,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在军营这个“小社会”中进行的,因此,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需要通过优化军营的法治环境,使官兵明荣知耻、分清是非美丑,在充满正气的军营内部氛围中增强践行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信心。
四、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会在适应官兵的物质精神生活的需求之中。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从以人为本理念出发,紧贴官兵的物质精神生活需求,合理运用利益主导方式,无疑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精神力量与物质基础的辩证统一。一味强调无私奉献而忽视权益保障,刻意追求崇高而淡化切身利益,对先进分子可行,对多数人长此以往则难以为继。因此,要赋予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相对应、相统一的责权利,让官兵在追求军人核心价值观中感触到个人存在的成就感、归宿感、荣誉感,那么,就应在军人待遇政策上,使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军人的物质精神生活融会贯通起来。一方面是保障官兵的物质利益。如建立完善军人职级晋升、生活福利、定期增资以及军属就业、子女入学、退役就业安置等优待政策。其中,应格外重视完善军人在军事训练和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的物质保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价值目标和价值实践,是实现价值追求的两大支柱。价值目标引领价值实践,价值实践是衡量和检验价值目标的依据和标志。军事训练作为和平时期部队最经常、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平台;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军重大使命,是培育和检验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最大“熔炉”,可以考虑设置合理的津贴补助,激发练兵热情、催生战斗力,更好地把军人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军事训练的各个环节,贯穿到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是享有崇高的精神利益。社会学认为,价值观的建立更重要的是通过行为的影响而不是语言文字的影响完成的。因此,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要重视增强军人的荣誉感。推动国家军人荣誉制度建立,进一步规范军人立功受奖的军地联动宣扬表彰机制,增设荣誉等级标识等。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日”、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等,使先进军事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和社会文化建设全过程;大力宣扬我军优秀军事文化展现人民军队的奋斗历程,激发整个民族的尚武精神和对军人的情感。引导官兵向榜样看齐。发现和培养官兵身边的典型,使典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官兵,易于在情感上被官兵接受,这样广大官兵才会自觉自愿地向典型学习,促进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注释:
马祖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解放军报。2009-5-10.
张合营。论全球化的文化安全。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刘德龙,刘若斌。西方强势文化的深刻影响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东岳论丛。20099(3)。
李昆明,吴琼。军事文化与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国军事科学。2002(6)。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题目篇二
的共享,又可以使优秀教师以一当十;既可以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又有效推动师生互动;既能进行第一课堂教学,又能开拓第二课堂,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目标,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时代性。于是笔者决定着手开始军事理论网络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网络课程不是简单的传统课程的电子版,而要充分体现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对教育技术影响最深的有四种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建设军事理论网络课程时应协调好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体等诸要素的关系。教师不应把学习者看作是被动的、被灌输的对象,而应认真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教师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安排好它们的顺序;教师不要把媒体仅当作单向传播的工具,而应主要作为情境创设、情感激励和认知的工具。而对于学习者来说,不仅要理解各部分的内容,还要理解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学习者要善于把媒体作为一种探索、发现的工具以及与同学或者老师交流、讨论、表达自己思想的工具。
当代大学生对军事科学极感兴趣,要想学好军事理论,就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然而传统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防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难以适应现代化条件下军事技术迅猛发展的需求。因此引入网络技术、探索教育新模式迫在眉睫。
(二)建设网络课程的意义。
1.开辟教育新阵地、新模式。
网络教学不受时空限制,全天候开放,学生可以自由上网,平等交流,原来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开发性的教育空间,原来教育内容与时代不同步的现象变得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前瞻性。
2.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主体地位空前突出。
网络的开放性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教师能够方便、及时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充实、调整和更新。在网络环境中,学习自主化成为一种趋势,自主选择教育内容、自主决定学习进度和学习时间、自主选择教师等,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激活创新意识,提高思维创造性。
网络中信息的传递在瞬间完成,这就使学生视野空前开阔,头脑异常活跃,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空间,从而增强了培养创造新能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强化和优化了学生的智力和心力。
4.促进终身学习。
军事理论网络教程中大量使用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使大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犹如身临其境,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教学中,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同时课程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大大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来源,满足了学生不断学习的心理需求,为终身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军事理论网络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就是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能够自主使用网络课程,培养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协作探索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课程内容结构,一步一步的系统的学习,也可以带着问题通过教师信箱或本网络课程提供的其他相关主题网站来有针对性的学习。同时在网络教学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在线交流、网上答疑、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等教学策略,教学中的情感互动就在学习者和教师的交流或者在协作小组中与学习伙伴的交流中进行。这样就可以在网络教学中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鼓励的情感互动情境,实现课程教学的情感目标。军事理论网络课程应充分体现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这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应在统一技术规范指导下,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区分学科特性,展示教师风格,扬长避短,突出个性。
(一)准备工作。
1.明确教学任务。
建设军事理论网络课程是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习军事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国防意识、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具体有三点:一是学习军事理论知识。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三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分析学习者特征。
本网络课程的使用对象为大学生,其年龄在18周岁以上,其生理发展已接近或完全完成,其个体的心理变化开始向形成稳定的个性发展,具体表现在外部动机趋弱、成就动机增强、自主性强、选择性强、具有探索性和多元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强,已基本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并且学习目的明确。另外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大学生基本能够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具备网上浏览、搜索、获取信息的能力。除了以上共性外,还有一些特征:具有爱国心和责任感;女性偏爱英雄人物,男性则对战史、战例、武器兵库、时事热点具有浓厚兴趣,并有很强的表达欲;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知识广博等等。
3.收集教学素材以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军事理论教程》、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法》以及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为蓝本,并收集各种与军事教育有关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等媒体素材。主要为大型网站门户:tom环球军事、新浪军事、中国军事、兵器知识、中军网、搜狐军事频道、cctv军事频道等,并参考一些已发行的教学视频软件。
在军事理论网络课程设计中,采用多种媒体表现形式和多种教学内容相结合以适应学生自主式学习和交互式学习。
4.选择开发工具。
本网络课程直接选用由南京大学天空教育根据大多数多媒体课程教学特点开发的通用网络教学网站――天空教室,该平台包括网络课程制作功能、在线多媒体编辑功能,在线作业功能、学习资源组织功能及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等基础功能。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二期开发,不断积累教学内容,使网络教育的功能大大提高,真正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
(二)具体设计。
1.版面结构。
本网络课程采用结构清晰、简单易懂,便于使用者浏览的左右框架结构,左边是二级目录,点击一级目录下的二级目录,则可在当前页面的右侧浏览具体内容。此结构也方便浏览者掌握所处位置,寻找所需信息。同时考虑到长时间浏览易觉疲劳枯燥,因此选用蓝白基调,总体感觉轻松典雅。
2.
教学资源。
简介。
本系统大体上分为五个主要功能模块:我的桌面、我的课程、我的博客、我的网盘和成员服务。用户在网络课堂首页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陆到用户界面。选择我的课程进入课程管理,选择需要实现的功能:资源、答疑、讨论、作业等。
在课程管理的各项功能中,资源建设是重点。主要分为以下9个方面:
课程介绍:展现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了解。
教学方法和手段:介绍本课程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种类和手段类型,让学生有所了解。
教学大纲:详细列出各章节学习重点、难点及教学进度,便于学生自学。
电子教材:为学生提供军事知识、军事历史、军事将领、国防法规、军事标识、武器装备等阅读资料,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在网络上,丰富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视频资料:上传了55部军事题材的记录片、电影等。
多媒体课件:将各章节多媒体课件上传共享,便于学生下载。
作业习题:列出各章节参考作业习题,供师生选择。
考核办法:介绍本课程作业、考试规定。
参考网站:列出36个军事资讯网站和13个军事论坛网站。
制作完成军事理论网络课程并上传至学校服务器后,向试验班级下达《关于军事理论课程实施网络教学的通知》,告之学生本学期《军事理论》课程采用网络教学和课堂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平时可以自由上网,进入军事理论网络课程平台,自主阅读、交流;通过网络发布作业,学生一律使用学校统一印制的《军事理论》课程作业专用纸(复印、打印无效)完成作业。面授辅导时,学生需按照课程表排定的时间到教室集中,由任课教师进行辅导;平时作业和面授辅导的考勤将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总成绩;学期结束时,学校统一组织考试,考试形式为书面、开卷。
集中面授时,教师改变以往灌注式教学的方式,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运用引导式的教学、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教师在恰当的时候运用网络课程中制作好的大量图像和视频进行演示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更集中的听取教师的讲解,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外自学时,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权,靠自己的自觉性、独立性和持久性达到学习目的。教师可事先向学生演示网络课程的使用方法,布置学生学习主题和参考文献、网站,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师可通过天空教室课程管理中的用户统计,了解学生在线时间长短、关注度等自学情况。教师还可以在线回答学生提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等交互式教学活动。
为更好了解学生对军事理论网络课程的满意度与使用率,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通过系统分析和对部分班级学生的访谈调查进行统计研究。
1.学习时间和频率。
笔者通过网络课程平台的课程管理下载了登陆用户名及在线时间和登陆次数进行汇总分析。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每次上网浏览的时间在1-2小时之间,登陆次数达到5次以上,说明学生对这种学生方式比较感兴趣,也比较认可,主动自学的动机较强烈,形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和风格。也存在部分学生自控力不强或是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学习方式,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和自身的信息素养。
2.学习内容。
从各模块访问统计表中可以明显看出资源的点击率最高,其次是任务、答疑和讨论。分析其原因,各模块的点击率跟学生兴趣、作业布置、知识点的重要度等有关。
多媒体课件的点击率比较低,而视频资料的点击率则很高。通常学生会有选择性地将自己感兴趣的课件下载到本地主机,作为自主学习或者合作学习的参考资料,而下载电子教案则是为了省去做课堂笔记,方便考试复习。视频资料普遍受学生欢迎,这也是笔者事先预料到的结果,在后续完善中,笔者计划还将上传40多部优秀影像资料,力争达到100部。
电子教材中点击率最高的是武器装备,最低的`是国防法规。这说明学生更关注与现实更密切、具体的东西。由于制作时间紧,笔者整理的武器装备仅限图片、主要技术参数、研发过程等介绍,学生提出要增加战场表现的具体实例,这也是今后需完善的一个方向。网络课程的交流信息主要集中“讨论”和“答疑”两个模块。学生会自发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学生交流的欲望十分强烈,留言版、讨论版每天都有学生发言、讨论、浏览。不过从统计结果看,真正参与讨论的人少,看热闹的过客多,而且与学习无关的帖子也不少,尽管交流平台是一个很好的师生互动工具,但仍需要教师今后加强管理、监督和引导。
3.对部分学生的访谈。
笔者还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几次集中访谈,学生反映的问题也比较全面。他们认为这种网络学习形式较以往课堂学习有很多优势:界面设计直观、醒目;课程内容充实;资源丰富,尤其是视频资源;课程交互形式多样;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容易引起眼睛疲劳和迷航现象。有些学生建议对不同要求的知识内容要以不同符号突出显示,以便他们根据自身实际有选择的学习;对课程内容的组织,要求尽量简单,突出重点;对于交互也要遵循简单的原则。网络课程有一定的生命力,对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扩大协作学习规模、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等方面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4.对教师的促进体现。
授课教师每周三下午集中备课,研讨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分析学生学习心理和使用教学平台的得失,交流授课心得,提出改进建议等。通过定期交流,教师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他们觉得这种教学方式适应科技信息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不仅为自身提高业务素质提供了平台,也促进了个人综合的发展,很多教师纷纷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学习教育理论,关注学生心理,研究学术动态。授课教师十分注重教学研究,纷纷撰写教学心得论文,在学期末学生教学评价中,各位老师也取得较以往更高的得分。
通过军事理论网络课程的建设,笔者发现师资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精选,师生课内课外的互动交流都极大吸引了学生。
按照国家相关文件的说明,精品课程(elaboratecourse)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其指导思想是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培养和建立结构合理、理念先进的教师队伍,开发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人才质量。
由于军事理论课程开设得较晚,因而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建设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显得尤为重要。鉴于军事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在高校国防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中意义重大:既可以促进专家教授亲自走上讲台,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又能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免费公开的教学资源可以为更多师生共享借鉴;通过建设网上教育基地进行专题教育,开展热点讨论,实现教育的网络渗透;网上社团、第二课堂便于学生自我教育等等。
[1]刘志翔,毛丹.单独制定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评价标准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
[2]夏侃.交互式教学法在高校军事理论课中的运用[j].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2006,8(4).
[3]刘浩波.高校国防教育教学方法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题目篇三
一国的国际战略制定,受制于该国的性质和一定时期的国内形势,同时也必须适应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苏东巨变、冷战结束宣告着两极格局的终结。在这之后的十几年,国际战略格局已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一超多强、多边共生”,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多极化是其必然趋势。基于这种战略格局,党中央于十六大做出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判断,并于十七大提出了和平发展战略。
一、当前国际战略格局及其走向。
上个世纪90年代伴随着苏东剧变、冷战结束,持续近五十年的“两极对峙”格局宣告结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际战略格局已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一超多强、多边共生”。“一超多强”形容的是力量对比,即当今世界美国成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同时还存在若干世界或地区性强国。“多边共生”反映的是国际行为主体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当今大国之间平等独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关系。
“多边共生”的大国关系,其形成是基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这一世界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美国的经济可以影响到其他国家,其他国家的经济反过来也可以影响到美国。冷战结束后,老布什总统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口号,但他没有意识到在各国经济往来日益加深、经济合作日益重要的新时代,要“遏制”一个国家谈何容易!另外,国际政治民主化主张世界各国通过协调对话来解决国际争端,任何国家不能独断专行,不能动辄诉诸于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形成“多边共生”的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大国关系是不难理解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9·11”作为一个重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大国之间合作这一趋势。“9·11”之前,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的国家安全观和安全战略沿袭了冷战时期的惯性思维,努力在大国中寻找敌人,尽力防范对其领导地位形成挑战的其他大国或大国集团的出现。但“9·11”充分说明,非国家主体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构成要素,恐怖主义它不会因某国的某一政府或某一组织的内部瓦解而结束,只要它的产生根源(种族)仇恨存在它就不会消亡。而且在恐怖分子非对称手段袭击下,即使掌握绝对优势军力的国家也无法确保本国的“绝对安全”。“9·11”事件使世界各国认识到一个国家要维护本国安全,除了维持必要的军力外,还需要尊重别国的安全,少树敌、不树敌,只有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平等、友好地对待别国、尊重别国的安全和主权,才是对本国安全的最好保障。可以说,“9·11”事件后,世界大国之间合作多于对抗,国际环境趋于好转。
尽管现在是“一超多强”,但多极化是大势所趋。多极化趋势的判断一方面是基于当前世界主要大国其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五大经济中心:美、欧、俄、日、中,美的地位在下降而其余四者在上升。美国迷失了国家未来发展方向,而中、俄、印、巴、东盟等在经过理性反思和审时度势之后大体找到了符合国情的复兴之路。另外,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大趋势下,美国“一超”的单极格局也是难以长久的。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自不用说,美国已经意识到南北差距问题给美国经济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国际政治民主化的今天,各大国都力求在国际事务中具备发言权。毋庸讳言,当今世界任何重大地区和国际问题只有美国的参与才能解决,但美国要解决任何重大地区和国际问题也离不开其他国家尤其是大国的支持和合作。单极格局形成不仅需要存在一个唯一超级大国,而且其他多数国家尤其是主要大国还必须承认它具有中心地位,服从其领导。然而在国际政治民主化的今天,其他多数国家尤其是大国既不承认美国的中心地位也不服从其领导。由此可见,“一超多强”的战略格局最终将会被多极化所代替。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预见性地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格局将来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1]。也正是基于此种战略格局,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21世纪头20年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论断。为了抓住这百年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七大给出了和平发展战略。
二、中国和平发展国际战略。
国际战略是一个国家为了争取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国际环境,于对外关系中制定的带全局性的策略谋略。国际战略的制定,受制于该国的性质和一定时期的国内形势,同时也必须适应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
和平发展战略,发展是终极目标。之所以把发展定为终极目标,一方面是基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顺应世界时代主题和国际战略格局的要求。在当前“一超多强,多边共生”的战略格局下,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的时代潮流下,和平的力量超过战争的力量,世界各国均致力于国内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合作多于对抗,机遇大于挑战,可以说是国家发展的一段绝佳时期。
相对于发展,和平具有双重含义:一是中国发展的方式诉诸于和平手段,二是中国发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发展的这一目的从胡锦涛同志的“和谐世界”理念中可以窥豹一斑。“和谐世界”强调国与国的和平、人与人的和睦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合作共赢,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和平、共同发展的决心和信念。另外,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是中国关于大国崛起方式的创新之路。从世界历史来看,几乎所有民族和国家的崛起和强盛,都无一例外地与征伐、杀戮和资源掠夺紧密相连。正是因为如此,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西方一些国家出于冷战思维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想方设法遏止中国发展,严重恶化了中国的发展环境,最直接最明显的就是使中国的对外经贸受到的损害。据商务部统计,目前,世界上每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中国,这使得中国连续10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每年有400亿至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响。[2]为此,党中央提出了和平发展新战略方针。“和平发展”有助于打消外界的误解和疑虑,“始终不渝”彰显着中国执行这一战略的立场和决心。
三、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战略为主导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也为中国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而稳定的周边环境。
可以说,和平发展战略是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智慧,科学的判断国际形势,从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出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作出的战略抉择。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全球每七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一起涉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呼吁发达国家应客观公正看待中国的竞争力[eb/ol]。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题目篇四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甘肃省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美育国防教育专项任务项目《甘肃省高职院校军事慕课建设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引言。
《军事理论》是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基本国防,激发积极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力量的热情。目前,高校《军事理论》课主要是依托授课教师进行课堂讲授,多年的教学实践也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教学形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紧缺、专业性不强等问题;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慕课化教学在军事理论课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因此,如何将传统军事理论授课和信息时代慕课教学有效衔接起来,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1,2]。
《军事理论》课是我国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活动重要的一种形式,对于学生、国家、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研究发现,在传统的《军事理论》授课过程也存在诸多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健全。
传统的《军事理论》教学是教师运用教材进行大课堂讲授。现在的学生都接近2000后,自主性很强,对教育的信息化要求很高,这种传统的大课堂授课方式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其次,《军事理论》教材种类繁多、水平良莠不齐,教材编排形式单一、内容创新性不够[3]。
2.教学师资队伍数量不够、专业性不强。
教学师资队伍作为《军事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实施者,在课程实践活动效果上具有重要意义,研究[4]表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军事理论》授课教师队伍不稳定,授课教师由学工部、保卫处、思政处老师及辅导员等兼任,流动性大,学历层次不高且专业性不强。
慕课作为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一种新颖且开放的教学方式,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类教育教学当中,军事理论慕课教学研究也不少,其中杨凯在《慕课视域下军事理论课教学研究》中从搭建全国教学资源平台、创新线下教学组织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慕课军事理论教学的可行性对策。
1.军事理论慕课教学的优势。
慕课平台的教学内容是我國一流的教育资源,学生们在教室就可以聆听我国一流大学的教育者的授课,授课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授课内容全面且贴合当下国际、国内军事情况,让西部地区的学生依托慕课平台共享中东部地区优质资源,拓宽视野;慕课教学方式灵活且多功能性,将知识形象化、动态化、典型化、图像与文字相结合、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兴趣,有效的提升学习效果。
2.军事理论慕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慕课的教育教学优势填补了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但是,慕课教学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其属于网上的开放型教学,存在着授课过程中师生缺乏交流、教学设备要求较高、教学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究
2016年,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共享校外优质资源,实现信息时代慕课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校依托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智慧树”平台开展教育教学,引进最先进、最优质、最全面的教学资源,以小班授课、自主学习、集中学习为重点,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及考核方式为:集中学习(30%),见面课(5%)和习题(5%),期末考试(60%),两年来,有5000余名学生完成了《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
《军事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仅解决了授课教师资源紧缺、专业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军事理论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国防意识,主动学习了解我国及世界国防。
结语。
综上所述,在《军事理论》慕课混合式教学改革中要不断加强传统教学与慕课教学两者之间的研究,结合当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探索出传统军事理论教育教学与信息时代慕课教学的有效衔接方式,切实提升国防教育的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2]时慧.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慕课教学研究[d].东南大学,2017.
大一1500字军事论文。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题目篇五
[摘要]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自我军诞生之日起始终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军魂,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从军队与阶级、国家的关系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三个观点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科学性,对于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这一根本原则与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视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科学性。
回顾我党我军的光辉历程,我军之所以能够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坚决完成党赋予的各项任务,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最根本在于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建军治军根本原则。正值建党__周年之际,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下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科学性,对于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这一根本原则与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唯一正确的理论基础。虽然马恩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由于社会历史和无产阶级自身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无产阶级领导武装力量还没有成为他们直接面临的问题,但是在论述阶级、国家和暴力革命学说时,揭示了军队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从阶级、政党、国际和军队相互关系的原理,论证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科学性。
一、军队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必须接受本阶级政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军队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总是一定阶级及其政党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必然从属于一定的阶级及其政党,超阶级的军队是没有的。军队是为进行战争而建立起来的武装组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解决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而军队则是以战争形式完成阶级政治任务的特殊组织,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无产阶级政党从不掩饰建立军队和领导军队的政治目的。列宁指出:“军队不可能而且也不应当保持中立”因此,世界上的军队,没有一个不是从属于某一个阶级,并由这个阶级来领导的。建立与发展无产阶级政党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为领导无产阶级及其各种组织进行革命斗争,应该也必须领导军队、政府和民众团体等一切组织。只有掌握了军队,无产阶级才能掌握国家,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取得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我军是由中国共产党缔造的,是无产阶级新型的人民军队,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完全是为解放人民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因此,它必须无条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成为真正的党领导的军队。
二、军队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成分,必须由统治阶级的政党来领导。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实质在于它是一个阶级统治另外一个阶级的工具,谁要想取得并巩固统治地位,就必须掌握国家这个统治工具。军队与监狱、法院和各种强制机关等物质附属机构一样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成分,是“国家为了进攻或防御而维持的有组织的武装集团”,不仅仅有国家属性,还具有从属于执政者的政治属性。执政者离不开军队的支撑,同时军队的国家机器只能作用的发挥,只有在执政者的领导下才能实现。毛泽东指出:“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谁想夺取国家政权,并想保持它,谁就应有强大的军队。”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国家政权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无产阶级实行阶级统治工具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必然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无产阶级的军队,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军队,而不是超阶级、超党派的军队,它必须接受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无产阶级政党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建立和领导无产阶级的军队。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无产阶级要获得彻底解放,首要条件是必须建立一个独立的革命政党。而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用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最终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历史任务,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军队。无产阶级要夺取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必须用革命的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军队,“用武装的人民代替它”。无产阶级不领导军队,既不能夺取政权,也不可能建立政权和巩固政权。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1848-1849年欧洲革命中工人阶级革命斗争实践时,就对党独立领导无产阶级军队有了原则性的指示:工人党必须尽量有组织地、尽量一致地和尽量独立地行动起来,必须建立起独立和武装的工人组织。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走过的道路都证明这样一条真理:无产阶级政党没有对军队的领导权,就没有对国家、阶级、群众的领导权。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前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夺取政权后同样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任何国家都有两种职能,即管理职能和专政职能。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国家的这两种职能将始终存在。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仍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西方敌对势力还不断对我国进行颠覆破坏活动。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专政职能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人民专政的坚强柱石,作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钢铁长城,必须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的建军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正确认识军队问题、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军队的领导提供了根本指导,为马克思主义建军学说发展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也是我们观察研究当代世界政党国家军队相互关系问题的重要思想武器。胡锦涛同志指出:“总结历史,我们完全可以说,党和人民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社会主义中国之所以在国际风云剧烈变换中始终站稳脚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人民解放军这样一支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英雄军队。”新世纪新阶段,要确保我党完成“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的圆满完成,我军必须始终不渝听从党的召唤,服从党的指挥,始终成为党巩固执政地位的中坚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和创新丰富马克思主义建军治军思想,坚定不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队。
参考文献:
[1]袁忠信.《军队党的建设基本问题》[m].西安政治学院训练部,2006。
[2]杨玉玲.《马克思主义建党治军思想的重大发展》[j].政工导刊,2011(3)。
[3]柴绍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j].党建研究,2011(7)。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题目篇六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甘肃省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美育国防教育专项任务项目《甘肃省高职院校军事慕课建设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引言。
《军事理论》是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基本国防,激发积极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力量的热情。目前,高校《军事理论》课主要是依托授课教师进行课堂讲授,多年的教学实践也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教学形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紧缺、专业性不强等问题;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慕课化教学在军事理论课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因此,如何将传统军事理论授课和信息时代慕课教学有效衔接起来,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1,2]。
《军事理论》课是我国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活动重要的一种形式,对于学生、国家、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研究发现,在传统的《军事理论》授课过程也存在诸多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健全。
传统的《军事理论》教学是教师运用教材进行大课堂讲授。现在的学生都接近2000后,自主性很强,对教育的信息化要求很高,这种传统的大课堂授课方式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其次,《军事理论》教材种类繁多、水平良莠不齐,教材编排形式单一、内容创新性不够[3]。
2.教学师资队伍数量不够、专业性不强。
教学师资队伍作为《军事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实施者,在课程实践活动效果上具有重要意义,研究[4]表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军事理论》授课教师队伍不稳定,授课教师由学工部、保卫处、思政处老师及辅导员等兼任,流动性大,学历层次不高且专业性不强。
慕课作为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一种新颖且开放的教学方式,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类教育教学当中,军事理论慕课教学研究也不少,其中杨凯在《慕课视域下军事理论课教学研究》中从搭建全国教学资源平台、创新线下教学组织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慕课军事理论教学的可行性对策。
慕课平台的教学内容是我國一流的教育资源,学生们在教室就可以聆听我国一流大学的教育者的授课,授课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授课内容全面且贴合当下国际、国内军事情况,让西部地区的学生依托慕课平台共享中东部地区优质资源,拓宽视野;慕课教学方式灵活且多功能性,将知识形象化、动态化、典型化、图像与文字相结合、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兴趣,有效的提升学习效果。
慕课的教育教学优势填补了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但是,慕课教学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其属于网上的开放型教学,存在着授课过程中师生缺乏交流、教学设备要求较高、教学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究
2016年,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共享校外优质资源,实现信息时代慕课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校依托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智慧树”平台开展教育教学,引进最先进、最优质、最全面的教学资源,以小班授课、自主学习、集中学习为重点,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及考核方式为:集中学习(30%),见面课(5%)和习题(5%),期末考试(60%),两年来,有5000余名学生完成了《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
《军事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仅解决了授课教师资源紧缺、专业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军事理论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国防意识,主动学习了解我国及世界国防。
结语。
综上所述,在《军事理论》慕课混合式教学改革中要不断加强传统教学与慕课教学两者之间的研究,结合当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探索出传统军事理论教育教学与信息时代慕课教学的有效衔接方式,切实提升国防教育的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2]时慧.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慕课教学研究[d].东南大学,2017.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题目篇七
摘要:大学生作为知识性群体和未来建设者,是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代表,是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是国防教育的重要对象。本文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探讨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融入国防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国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身心健康都得到提升,最终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敢做敢当、富有民族使命感的新时代大学生。
关键词:国防教育;大学生;素质培养。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各国间竞争日益加剧,竞争具体体现在科技、经济、人才等方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即提高未来国民素质。国防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主旨在于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增强学生民族使命感。1958年,中共中央首次做出“大、中学校要增加军事课程,实施军事训练”的规定。在此之后,我国大部分高校将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训练相结合的国防教育课程纳入本科培养计划,国防教育真正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对我国大学生素质培养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1]。
一、普通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国防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立足于生存和发展需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全体公民进行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使全体公民建立起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主权,增强国防意识。大学生作为知识性群体和未来建设者,是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代表,是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对象。因此,普通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爱国爱校情怀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国防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淡薄,国防教育是增强学生国防意识的有效途径。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力军,加强军事理论知识学习,增强大学生军事训练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国防教育强化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深化了解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内涵,有助于其正确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国防教育有利于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当代大学生属于“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娇生惯养,吃苦耐劳精神几乎丧失,加之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在长期学习压力下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缺乏体育锻炼,视力和心理素质较差,军事训练对于这类学生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因此,大学新生接受集中军事训练有利于磨砺意志品质,他们接受系统性国防教育极其必要。通过国防教育可培养其顽强拼搏和挑战自我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3、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主要体现在军事理论课程及军事训练中,军事理论课程又是一门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现代技术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这些训练能使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前沿,了解国际动态,认清国际形势,增强爱国情怀;军事训练能使学生养成不怕艰难困苦、勇于挑战、遵守纪律、是非分明的良好作风。通过国防教育,锻炼了大学生健壮的体魄,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了大家的团队协作意识,丰富了人格修养。
二、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融入国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以集中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为主要内容,提高整体素质。我国大学生国防教育采取军事理论课和集体军事训练两者交汇的教学模式。军事理论课主要教学方式是课堂讲授,课程通过向学生传授军事思想、国防现状、当代军事形势、国防武器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系统了解相关国防知识,增强国防知识的普遍性。集体军事训练主要目的是通过此阶段的锻炼使大学新生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强化组织纪律性,加强团队观念。训练的内容包括队列、擒敌拳、纪律条例等项目,军训的时间选择在大学新生入校或大一结束的暑假进行,这是目前中国高校进行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
2、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前提,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包含知识、思维、方法、原则、能力和思想品德六个方面。其中,知识是文化的载体,只有思维,才能体悟其内涵,才能激活、展开、创新、超越已有的知识,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思想品德又是知识、思维、方法、原则及能力的升华,只有当思想品德越高尚、越积极向上时,文化也就越先进,学生在先进的文化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先进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滋养,这种文化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才会高素质,才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2]。普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增强他们爱国主义观念,培养他们有抱负、有理想、有志向、有民族正义感,愿为祖国贡献毕生精力的有用之才。
3、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立足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国防教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立足点,将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热情、捍卫祖国安全等作为国防教育核心,是大学生素质培养中一项长期任务。国防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国防基础知识的学习,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也应列入培养计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动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发扬革命精神,增强集体主义意识,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安全警惕性,对网络、通讯中出现的扰乱国家安全的现象进行坚决抵制,以自身实际行动践行国防教育的要求。在课堂授课的形式外,高校可开展国防教育相关的选修课和国防教育讲座等形式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在内容上需要精心筛选,要有时效性,具有广泛关注度且有创新空间,从政治品德、思想修养和精神状态方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水平和思想修养,使大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激发他们为祖国建设而努力奋斗、刻苦拼搏。
4、以现代化宣传手段为辅助形式,确保国防教育扎实有效。现代通信方式多样化,网络和手机使得信息传播迅速,部分大学生自制力较弱,出现整日沉迷于网络,生活空虚、信仰缺失。西方的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使部分大学生迷失方向,国家利益和民族荣誉意识淡化。针对现状,我国高校要加强国防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微信、网络平台、宣传栏、横幅等形式在学生中间广泛宣传,运用隐形声音让学生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保证国防教育在高校具有稳定和长效功能。
5、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促使学生国防教育和素质教育同步提升。当代社会对人才的竞争需求日益激烈,而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是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目前高校的“90后”大学生在这两方面极度缺失。而国防教育无论是它的教育内容还是组织形式,教育环境还是方法措施,都将对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除此之外,集体主义观念和协作精神有助于推进校风、学风的树立,这正符合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通过国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结合,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身体素养和心理素质都得到提升,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敢做敢当、富有民族使命感的新时代大学生[3]。
参考文献:
[1]余高达。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国防教育学科分册[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1.
[2]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7,(6):2-3.
[3]胡勇胜。国防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有效载体[j]。考试周刊,2008,(12)。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题目篇八
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在这里你可以参与词条编辑,分享贡献你的知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军事理论论文1500字大学生(通用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军事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与内容,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崭新载体。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成就动机,增强民族凝聚力。利用《军事理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确定《军事理论》教学重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改革《军事理论》教学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创新《军事理论》教学模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军事理论》教学。
开设《军事理论》课是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国防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教育,其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国防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1.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教育对象的国防意识。国防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国防这一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本质表现为对国家利益的高度重视。[1]没有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关注,就不可能有国防意识的形成和增强。国防意识是爱国主义在国防领域的集中体现,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2]积极的国家认同感、自尊心、自豪感,自觉的爱国义务感,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其本质就在于对国家利益的高度关注。因此,国防意识所反映的对国家利益的关注,是构成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组成部分。
2.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本质任务所在。国防教育实质上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为适应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形势需要而进行的国民思想教育。国防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强化国家利益至上意识、培养公民为国家安全和发展而献身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其中,爱国主义是国防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性。[3]国防教育是增进人民对于祖国的认同,激发人民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有效手段。
3.国防教育影响着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变化。爱国主义情感随着国防意识的增强而增强,随着国防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国防意识、国防观念,实质上是国家意识、国家观念。没有国防意识,就没有国家意识,因而就不可能产生爱国情感;没有国防观念的提高,就没有国家观念的强化,因而就不会有爱国主义的升华。[4]历史证明,和平时期爱国主义情感的提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规定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有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五大部分。这些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与内容,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崭新载体。
1.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当代大学生出生于和平时期,物质充裕,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经历战争和炮火的洗礼,对先辈的奋斗历程已渐渐淡忘,国防意识欠缺,国防观念淡薄。大学生通过学习《军事理论》,其国防意识和爱国、卫国的责任感、使命感明显增强。一方面,对国防事业认知更为积极,情感更为热忱深厚。大学生爱国、卫国、强国的激情更为高涨,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对国防实践,无论认知上还是情感上都呈现出十分积极的变化。中国武装力量建设,尤其是几次大阅兵,使大学生对国防实践情感的认同与体验更为深刻、强烈,而且更具后续影响力。
2.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成就动机,增强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力的内核,民族凝聚力是爱国主义的外在表现,它们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5]要系统讲授军事理论课,从世界范围的军事科技、政治经济、国际局势、意识形态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等方面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强化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应对外部挑战与压力的心理准备。
1.确定《军事理论》教学重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加强国防历史文化传统的教学,夯实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基础。国防历史上的爱国人物、爱国思想、爱国事迹,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将爱国之情变成报国之志。这正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最具体、最生动、最感人的素材。通过国防历史文化教育,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饶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历史,尤其是国防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和屈辱,以及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这些正是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防意识的共同底蕴。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蕴藏在国防历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运用它教育感化当代大学生,让他们接受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文化认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心,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观念。
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坚定爱国主义信念。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建立起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就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播放国庆大阅兵、军事演习等纪录片,深刻阐释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展现强大的武装力量,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从而振奋大学生的爱国精神。从世界军事形势和现代国防、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战例中,可以看到只有加强国防建设才能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2.改革《军事理论》教学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军事理论教学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紧贴大学生的新思维,采用启发式、体验式、合作式、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等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首先,要结合战例进行教学。军事理论教学要在阐述基本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尽量把一些战例和相关事例作为论据,节选其精彩情节进行生动讲解,寓理于事例之中,寓理于情趣之中,融理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从而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其次,要抓住侧重点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如中国国防部分应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为重点,使学生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军事思想部分应以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军事思想发展史和主要人物军事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古代与近现代军事思想的精髓;世界军事部分应以周边安全环境和国际热点问题为重点,增强学生的危机感,提高国防意识。最后,要联系世界军事发展动向进行教学。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力求把学生最关心的世界热点、最新信息、最新学术动态引入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军事理论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首先,从军事教育的性质上看,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军事学研究的是战争,战争事关国家存亡,民族兴衰,本身就能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共鸣。更何况,我国是一个在历史上饱经战事、沧桑满目的国家,任何一次近代史上的侵华战争,都足以激起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其次,通过学习军事思想,能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文化和外国军事思想的精华,树立辩证的、唯物的世界观、战争观和方法论,形成正确的国防意识,增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的责任感。最后,对现代军事科学技术、信息化战争、世界军事形势和周边国家安全战略等内容的学习,既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国防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又能使学生了解到我军现有武器装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忧患意识。
3.创新《军事理论》教学模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军事理论》课要增强教学效果,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军事理论教学的辐射力、感染力,使军事理论教学进入大学生的视野,融入大学生的思想,增强其国防观念。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讲授我军武器装备,可以采取现场教学的方法,组织参观部队或军队院校,参观现代化武器装备和兵器模型,加强感性认识,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对军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坚持理论教学与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相结合,如讲授近代国防历史时,可播放《甲午海战》等经典影片;讲授高技术战争时,可播放《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影片,通过形象生动感人的影片,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吸引力;提倡教学中就热点问题加强师生讨论与交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又如讲授打击“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实现国家统一的伟大意义时,可就台海局势的现状,利用翔实资料对比分析前苏联解体给人民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危害,介绍在防止“台独”上所作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斗争,让学生互相探讨发言,启发学生深刻认识“台独”分裂祖国的危害性和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从而统一思想认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还可开辟第二课堂,建立国防教育网站,设立军事爱好者qq群,构建军事理论教学网络平台,使大学生通过网络空间,了解掌握更多、更新的军史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增强教育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项文荣.国防意识与国防教育[j].国防,1996,(9).
[2]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卷)[j].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10,第2版:163.
[3][4]王联斌、汪安恕.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j].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5,(5).
[5]刘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j].世纪桥,2007,(11).
[6]张成斌.国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
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战争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伴随着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军事思想也声名鹊起,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外学术界对之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长期以来,经久不衰。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历史经验的升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1、人民战争思想。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能动作用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民战争思想。其主要内容有:
1.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革命战争。
2.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中国社会条件下,要首先在反动统治力量最薄弱的广大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并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逐步加以扩大,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依托。
3.革命战争是为人民利益而战的战争,要实行代表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和基本政策。
4.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使革命获得最广泛的国内社会基础和国际同情援助,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
5.要把武装斗争这种主要斗争形式同其他各种非武装斗争形式,包括工人的、农民的、青年和妇女的斗争,经济战线、外交战线和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斗争,合法的和非法的斗争,公开的和秘密的斗争等,在总体上配合起来,从一切方面的努力中不断增加革命的战争力量,减杀反革命的战争力量,使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方面逐步变化,最后达到获得力量优势,战胜敌人的目的。
6.以人民军队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实行主力兵团(野战军)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体制。
7.实行与人民战争相适应的战略战术,灵活机动地使用兵力和作战形式。
2、人民军队思想。
毛泽东高度重视人民军了在夺取政权和保卫政权中的作用,强调“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他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系统地创立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成功地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其建军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这支军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着广大人民利益而建立、而战斗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军队,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2.这支军队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永远是一支战斗队,同时也执行工作队、生产队等革命政治所要求的其他任务。
3.这支军队作为忠实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的工具,必须完全地无条件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党指挥枪,决不允许枪指挥党,兵权只属于党,决不属于任何个人。
4.这支军队实行坚强有力的政治工作。
5.这支军队实行集中领导下的民主,建立自觉的严格的纪律,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6.这支军队要加强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加强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
7.这支军队要加强教育训练,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大力开展群众性练兵活动,提高官兵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掌握新的技术和随之而来的最新战术,全面提高指战员的军政素质。
8.这支军队要加强军事科学研究,注重把自己的战争经验上升为理论,同时批判地借鉴中国古代和外国军事思想的有益成分,发展中国现代的军事科学。
3、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
其基本精神是:一切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灵活机动,不拘一格,扬长避短,力争主动,利用矛盾,各个击破;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防御时反对保守主义,退却时反对逃跑主义,有效地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2.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作为作战的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城市和地方的夺取或保守是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
3.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必须贯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
4.实现歼灭战,必须审慎地选择打击方向和攻歼目标,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
5.采取恰当的作战形式,实行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
6.力求主动,力避被动,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应慎重初战。
7.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勇于近战夜战的优良战斗作风;善于利用作战间隙休整部队,以利再战。
8.立足现有装备战胜敌人,同时注重从作战缴获中不断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装备。
9.把对敌军的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结合起来,重视利用敌人营垒内部的各种矛盾,在军事打击的强大压力下开展有力的政治攻势,利用多种方式解决敌人。
10.大力组织支援前线,搞好后勤保障,切实做好人员和各种物资的动员补充工作及医疗救护工作。
除了以上三点,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还有很多内容,比如: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战争。
统兵学《孙子兵法》,列宁的军事著作《国家与革命》,《战争论》等等。毛泽东军事思想可谓博大精深、海纳百川啊。
三、现实意义。
1、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中人民战争思想及其战略战术思想。面对信息化战争,有些人认为人民战争思想已经没有指导意义,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围绕着人民战争思想展开的,其战争观和方法论是人民战争的理论基础。坚持战争的正义性和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在信息化战争已经来临的今天,战争的正义性仍然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带有决定意义的条件。美军入侵越南,除了原子弹外,所有的先进武器都用了,但失败了;苏军入侵阿富汗也用了最先进的武器,同样失败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性的。伊拉克战争美军胜利重要原因之一是伊拉克人民完全不支持萨达姆政权。当然,我们也绝不能低估信息化武器的作用,但现代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若没有人们群众的支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片面地从战争的表面来看是不是人民战争,而应该看战争是不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广大人民参加战争的内容、形式也可能随着战争形态的改变而改变,但这并没有减弱人民战争的作用。
既然,在当今信息化战争中,人民战争思想仍具有巨大的作用,那么,我相信,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也是不可或缺的。
2、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中人民军队建设的理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三湾改编开始就从政治上组织上确定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并逐步形成了人民军队的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还阐述了政治工作是生命线的建军原则,这是确保我军无产阶级性质的三大根本法则。虽然学术界依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毛泽东人民军队建设理论的某些具体内容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如在人民军队已夺取了政权的条件下,不宜再用战斗队、工作队和生产队来概括新的历史时期军队的职能,主张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表述来替代;人民军队的宗旨也应重新定位,应是“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但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理论,如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不能动摇的,这一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是不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的。
3、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毛泽东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很多,但核心的思想有两条:一是发展核武器,打破核讹诈;二是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军。毛泽东对发展我国的核事业一直很重视,毛泽东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关于发展核武器的思想是:(1)我国一定要发展原子能事业;(2)自力更生,大力协同;(3)尊重外国专家,但也不能当贾桂(即奴才);(4)坚持防御方针,保卫世界和平。除了关注原子能事业外,毛泽东还十分重视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早在1950年9月,毛泽东就提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毛泽东认为军队的建设要以“世界型”为客观标准,要求军队的现代化必须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毛泽东还提出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这就是:武器装备现代化,编制体制现代化,军政素质现代化,指挥机构现代化,军事理论现代化。毛泽东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今天;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当然,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军事科学领域的先进地位,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思进取。这里至少要注意以下两点:(1)对待毛泽东军事思想搞“过时论”是不实事求是的但采取“两个凡是”或“顶峰论”的态度也是完全错误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本身是个动态的发展体系,其中某些具体的军事方针过去是有效的,在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发展的今天就不见得有现实意义。(2)对于毛泽东晚年偏离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些思想,我们要有自己的分析。总之,我们要正确地对待和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注重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现实中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思想卷.1997年版。
(2)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1993年·。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1977年。
(4)朱柏清.《论毛泽东军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今日南国》.2008年9月(总第103期)。
[摘要]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自我军诞生之日起始终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军魂,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从军队与阶级、国家的关系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三个观点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科学性,对于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这一根本原则与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视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科学性。
回顾我党我军的光辉历程,我军之所以能够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坚决完成党赋予的各项任务,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最根本在于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建军治军根本原则。正值建党__周年之际,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下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科学性,对于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这一根本原则与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唯一正确的理论基础。虽然马恩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由于社会历史和无产阶级自身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无产阶级领导武装力量还没有成为他们直接面临的问题,但是在论述阶级、国家和暴力革命学说时,揭示了军队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从阶级、政党、国际和军队相互关系的原理,论证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科学性。
一、军队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必须接受本阶级政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军队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总是一定阶级及其政党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必然从属于一定的阶级及其政党,超阶级的军队是没有的。军队是为进行战争而建立起来的武装组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解决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而军队则是以战争形式完成阶级政治任务的特殊组织,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无产阶级政党从不掩饰建立军队和领导军队的政治目的。列宁指出:“军队不可能而且也不应当保持中立”因此,世界上的军队,没有一个不是从属于某一个阶级,并由这个阶级来领导的。建立与发展无产阶级政党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为领导无产阶级及其各种组织进行革命斗争,应该也必须领导军队、政府和民众团体等一切组织。只有掌握了军队,无产阶级才能掌握国家,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取得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我军是由中国共产党缔造的,是无产阶级新型的人民军队,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完全是为解放人民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因此,它必须无条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成为真正的党领导的军队。
二、军队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成分,必须由统治阶级的政党来领导。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实质在于它是一个阶级统治另外一个阶级的工具,谁要想取得并巩固统治地位,就必须掌握国家这个统治工具。军队与监狱、法院和各种强制机关等物质附属机构一样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成分,是“国家为了进攻或防御而维持的有组织的武装集团”,不仅仅有国家属性,还具有从属于执政者的政治属性。执政者离不开军队的支撑,同时军队的国家机器只能作用的发挥,只有在执政者的领导下才能实现。毛泽东指出:“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谁想夺取国家政权,并想保持它,谁就应有强大的军队。”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国家政权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无产阶级实行阶级统治工具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必然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无产阶级的军队,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军队,而不是超阶级、超党派的军队,它必须接受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无产阶级政党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建立和领导无产阶级的军队。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无产阶级要获得彻底解放,首要条件是必须建立一个独立的革命政党。而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用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最终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历史任务,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军队。无产阶级要夺取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必须用革命的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军队,“用武装的人民代替它”。无产阶级不领导军队,既不能夺取政权,也不可能建立政权和巩固政权。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1848-1849年欧洲革命中工人阶级革命斗争实践时,就对党独立领导无产阶级军队有了原则性的指示:工人党必须尽量有组织地、尽量一致地和尽量独立地行动起来,必须建立起独立和武装的工人组织。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走过的道路都证明这样一条真理:无产阶级政党没有对军队的领导权,就没有对国家、阶级、群众的领导权。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前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夺取政权后同样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任何国家都有两种职能,即管理职能和专政职能。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国家的这两种职能将始终存在。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仍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西方敌对势力还不断对我国进行颠覆破坏活动。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专政职能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人民专政的坚强柱石,作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钢铁长城,必须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的建军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正确认识军队问题、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军队的领导提供了根本指导,为马克思主义建军学说发展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也是我们观察研究当代世界政党国家军队相互关系问题的重要思想武器。胡锦涛同志指出:“总结历史,我们完全可以说,党和人民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社会主义中国之所以在国际风云剧烈变换中始终站稳脚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人民解放军这样一支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英雄军队。”新世纪新阶段,要确保我党完成“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的圆满完成,我军必须始终不渝听从党的召唤,服从党的指挥,始终成为党巩固执政地位的中坚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和创新丰富马克思主义建军治军思想,坚定不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队。
参考文献:
[1]袁忠信.《军队党的建设基本问题》[m].西安政治学院训练部,2006。
[2]杨玉玲.《马克思主义建党治军思想的重大发展》[j].政工导刊,2011(3)。
[3]柴绍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j].党建研究,2011(7)。
所谓的战例教学指的就是利用真实的战斗例子,研究在作战过程中应用了哪些作战的理论,实战过程中应用了哪些作战规律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的战例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战斗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部分,指导学生在特殊的战斗环境中能够进入到情景当中,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分析在作战过程中应用了什么样的手段,其中包含有哪些理论知识,从而更加科学的认识军事现象,真正让学生了解军事知识,对军事知识的教学产生兴趣。
在研究军事理论课程的时候,我们首先是要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选择时下最新鲜的军事案例进行分析,这样对于学生学习和主动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助益,有效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使整个军事课能够在今后的改革创新道路上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达到一个新高度。普通高等学校在进行军事理论教育的过程中主要会讲述五大模块的内容,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充分结合理论和实际,使军事理论的课堂能够有新时代的气息,军事理论的描述也能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在教授学生军事理论的时候,老师可以尝试使用一些新鲜的方式来进行讲解,改变传统的知识体系,突破思维定式,使教学能够更加的个性化,教学的内容也能更加的多样化。相关老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可以参考教学大纲来完成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學习的过程中可以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让老师第一时间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地为学生解答疑问,在解答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融入一些国防知识和军事理论等。
在讲授军事知识理论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理解军事知识,同时还能增进老师和学生们之间的情谊,让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增加彼此沟通的机会。在军事理论教学的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军事知识的乐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问题,探索知识的奥秘。
在大部分高校中,军事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工作,充分的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板书技术结合起来,使学生们能够更容易的理解其中的含义,由于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也渐渐的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也能够较为具体的展现出军事理论知识,把外表看似简单的东西具象化,把深层次的内涵表达出来。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军事理论的教学是比较抽象化的,正因为这一点,在讲授相关知识的时候,会夹杂较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老师们应该去寻找更加适合教学的方法,利用高科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站在更加科学的视角去理解这些问题。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的一系列展示,晦涩难懂的军事理论就变得生动明快起来,枯燥的军事理论知识也变得有趣容易理解。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复杂的军事知识与一些生动有趣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增强军事理论知识的感染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全方位的教学方式,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在进行军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使用到很多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利用战例教学、案例教学以及专题教学结合的方式,能够更加明显的体现出教学方法的优势,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为了使军事理论教育能够真正发挥出作用,可以搭建一个集多媒体辅助教学、信息媒体互动教学、兵器陈列室辅助教学的多元教学平台,真正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教育,让国防教育成为我们教育体系中的常态。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大学生军事教程教学的特点,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军事理论教学的效果,为中国的新青年们种下一颗爱国的种子,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国家部队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刘仁能.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内容与方法的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8(12)。
[2]时慧.慕课背景下国防教育在线课程建设的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08)。
随着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深入发展,我国对国防教育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学生是国防后备力量中的高层次人才,其数量、质量、结构在后备力量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进行高校国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国防理念,延续大学生在和平环境中继承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保持居安思危的思想头脑,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使大学生成为一支真正国防后备力量的主力军。
高校国防教育对于实现人才的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和谐统一,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开展国防教育是时代的召唤,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活动。开展国防教育能达到社会需要与学生自身发展的统一;能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强化爱国意识,有利于继承发扬民族传统,增强忧患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国防教育是国家法律、法规及党和国家的文件精神赋予高等教育的光荣任务。
学校的职责是把国防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国防思想和国防知识有机地结合到各门课程中。此外,还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层次,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同时大力抓好学生军训和军校工作,使学生接受系统的国防教育,培养德才兼备、军地两用的“四有”新人。
现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技术含量,科技水平越来越高,新的战略思想和战争手段,战略方法层出不穷。军事高科技是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高水平和尖端技术,而国防教育下的大学生人才都能满足军事的需要,对武器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高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国家安全的特殊重要性决定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首先应用于军事,这己成为一种普遍的历史规律;是当代先进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当代高科技主要为了军事高科技,当代高科技主要用于军事高科技。高等院校中毕业生,具有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很好的智力水平,通过国防教育他们必将成为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我国国防后备力量的骨干。因此,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点,逐步转移到高等院校中的大学生身上。同时,他们也是我军军官队伍的重要来源。这对于提高我军的总体科技水平,增强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大有好处。
近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世界多级化趋势在曲折中进一步发展,单级与多级的矛盾无处不在。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大大的加剧了世界的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以高科技为标志,以信息化军事建设为显著特征的国际军事竞争愈演愈烈,全球化军事战略调整深入进行,世界军事力量对比出现严重失衡,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领土、民族和宗教矛盾激化。由此而导致的局部战争、武装冲突不断起伏,恐怖主义危害加剧。未来战争是高度现代化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角逐,也即是高科技和掌握高科技人的战争。因此人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此时,我们需要大批既有报国之志又有专业技能的国防后备人才。我国始终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并给予高度的重视。其中大学生是国防后备力量中的高层次人才,其数量、质量、结构在后备力量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进行高校国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国防理念,延续大学生在和平环境中继承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保持居安思危的思想头脑,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使大学生成为一支真正国防后备力量的主力军。
高校国防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队伍中开展国防教育,不但可以激励青年学生的爱国热忱,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还能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国防观念,促进德、智、体全面的发展,这对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成才立事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军事训练,磨练了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了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锻炼和增强了学生的体魄,精神面貌与未经军训的学生相比有较大改观,同时也促进了其他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高校一般都采取了新生入学就接受军训,部队严格的管理方法和令行禁止的作风为学校以后的管理和学习等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这对于整顿校风、学风,整顿校园秩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合格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校国防教育在思怒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高防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国防教育归根到底是关于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教育。高校国防教育通过直接培育以爱国主义为主导、以国家防卫为中心的国防意识,使大学生做到自觉维护民族利益,保卫国家安全,防止外来侵略的目的。这些事关国家生死和民族存亡兴衰的大事,最容易在青年大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心理共鸣,从而激发他们十分强烈的爱国热情。
其次,国防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和纪律观念。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内容,同时它也要求每个集体成员应具有纪律观念。大学生作为勤于思考、勇于开拓,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年轻人,在社会生活中面对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和各类事件时,只有具备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具备了纪律的意识与观念,才能正确解决好利益与道德、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与集体的矛盾关系。而高校国防教育中的军事技能训练就能特别强调团队合作性与严格纪律性。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大学生对集体主义精神和纪律观念的感悟,使他们全面理解和把握集体主义的精神实质,贯彻纪律观念的内涵。
最后,国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大学生的成长阶段,是学生确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以其强烈的思想性和特有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在增强国防观念的同时,思想政治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这为他们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培养大学生无私奉献的价值观。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需要始终坚持的教育主题,在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实践中加强对爱国主义的教育,能促进大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和爱国责任感的进一步增强,对强化人才综合素质产生相应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而言,学生容易受到思想的侵蚀,因此在军事理论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全面突出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效果,为人才的未来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关键词]军事理论教学;爱国教育;爱国情感。
爱国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对学生实施有效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引入的合作办学方既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也要面临国外多元文化思想对大学生群体的冲击和影响。按照中外合作办学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以军事理论教学为载体,对爱国情感教育进行强化,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对高校大学生培养工作而言,爱国情感的激发和爱国责任感的形成需要长时间不断积累和培养,只有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实施正确的引导,长时间坚持教育学生和培养学生,才能全面系统地突出教学科学性和有效性,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爱国情感在不断的发展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在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引作用,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同时,爱国情感的激发能促使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对全面提升我国民族凝聚力有积极影响。因此新时期在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高校大学生培养工作中渗透爱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从多个角度制订渗透爱国情感教育的措施,力求能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良好支持。此外,针对中外合作办学而言,受到国外多元化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大学生群体的个人主义思想、利己主义思想增强,集体主义思想弱化,部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爱国主义情感弱化的情况,甚至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抵触心理,不仅严重限制大学生综合学习效能的提高,也会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制约。因此为了改善中外合作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情况,在学校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爱国情感教育的重视,明确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发挥出军事理论教学的价值,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有效培养,为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积极探索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进而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明顯提高,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下面结合军事理论教学情况,对有效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增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cai的设计和应用。
当前,在组织开展军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信息化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影响,教研人员已经积极探索了cai课件的设计和应用,希望能够进一步增加军事理论教学的内容丰富性,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教学指导,增强教学组织效果。从整体上加以解读,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环节对cai的设计和应用能够促进教学系统的构建,且由于课件自身兼容性和实用性相对较强,能够在教学环节实现合理应用,因此可以辅助军事理论教学中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和培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爱国情感,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理想化的条件。在具体对cai课件进行设计和应用的过程中,要注意选用具有感染力的图片内容,适当引入新时代背景下与军事理论和爱国情感相关的信息,进而在反映爱国主义思想主题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的良好感召和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切实突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综合效果。
例如,在针对军事高技术方面“精确制导技术”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军事理论教师在对cai课件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官方公布的技术成果视频以及我国国庆阅兵的视频内容等,辅助学生加深对这方面技术内容的学习和了解,并在国庆阅兵场面的作用下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使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我国军事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激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进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说服力,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良好培养,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探索这方面的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如此,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爱国情感教育教学效果也会明显增强,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情感投入。
教师爱国情感投入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指导的过程中,自然流露真实的情感,教育学生和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教师组织开展军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相关教育情感的投入,为学生良好爱国情感的形成和培育做出正确的指引。具体分析,军事理论教师在教学中情感投入,发现教师可以从以下角度发挥榜样作用,对学生的爱国情感加以培养。
1.在军事理论教学中融入崇高使命感。军事理论课的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军事理论方面的知识和内容,也要促进学生心灵的塑造,将学生培养成为新时期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和中国梦的践行者。因此,在工作实践中,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历史使命,并将使命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开拓崇高的理想境界,以真实的情感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育和指导,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如在针对我国周边国际安全环境现状方面知识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针对“情况复杂,战争危机依然存在”进行解析,就要适当融入崇高的使命感,让学生认识到复杂国际形势下教师和学生群体在建设国家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方面的重要历史使命,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作为教师、学生在建设国家方面所能够做出的贡献等,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使命感得到充分激发,切实提高教学组织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军事理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始终保持爱国热情。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师在教学组织活动中为了形成对学生的有效情感感染,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就要在讲解相关知识和内容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爱国热情,实现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正确引领,为学生群体学习军事理论内容、强化自身爱国情感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如在讲解日本军事情况基础上,教师要融入适当的爱国情感教育,并指导学生以史为鉴,正确认识中日关系,客观看待中日历史遗留问题,进而对中日军事情况进行深入探索,在有效渗透教学情感的基础上实现对爱国情感的激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三)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高校军事理论教学中,要想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和强化,不能将教学内容停留在理论学习方面,还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教育教学组织活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爱国情感加以激发,使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明显增强,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相关内容作为依托,设计相应的爱国情感教育课外活动,如成立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小组、世界先进武器探寻小组、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历史研究小组以及中国现行战略方针学习小组等,在成立专业学习小组的基础上利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参观学习,对本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加深对军事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在此基础上,也可以组织开展报告会,让学生对本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报告,使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形成更加明确系统的认识,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如此才能真正发挥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学生的课外活动学习效果也会逐步增强,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对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军事理论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措施,能全面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为学生爱国情感的形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新时代背景下,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学校特色,要从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角度對军事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挖掘,革新教学方法,突出教学特色,辅助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实现优化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建宏.基于军事理论课程的高校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研究[j].山西青年,2018(13):56.
[6]文彦波.军事理论课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9):819.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孙子兵法》,这部伟大的著作,它以它独特的魅力与精神,影响这一代代的军事世界。本文,就《孙子兵法》的基本精神与其在现代军事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孙子兵法基本精神现代军事应用。
《孙子兵法》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国门,许许多多的国外军事战略家都沉迷于这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战略文化。它不仅跨越了国界,更穿越了时空。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在《中国的军事箴言》一文中所言:“孙子的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么惊人的?时新?——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这部名著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战争著作,而成为政治、经济、外交各个领域领导者的必读书。孙子的思想不仅在现代军事领域而且在政治、经济、外交、体育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这种广泛的应用中,人们不仅在古人的深邃的思想中获取启迪,同时又为孙子兵法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
(一)《孙子兵法》的概述。
《孙子兵法》作为举世闻名的兵家“圣经”,以它博大精深的理论内容与完整的思想体系,为世世代代的军事斗争提供了富有哲理的兵学理论。
《孙子兵法》共计13篇,仅5000余字,却以言简意赅的文字构建起了一座富有哲理的军事理论殿堂。而该书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不论在市场竞争、企业管理、外交谈判、教学艺术等等。
(二)《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第一,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第二,提出了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
第三,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争境界。
第四,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规律。
第五,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灵活多变的作战原则。
《孙子兵法》独具的超越时空的思想魅力和其核心价值,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其所蕴含的深邃而朴素的科学精神。《孙子兵法》蕴含的科学精神渐渐注入社会,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世界军事文化的发展。
1、安国全军的慎战思想。
历史和文化朴素而科学的总结。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军争》战争事关国家存亡,人们生死。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补可以愠而致战。”-------《火攻》战争的发起必须慎而又慎。
2、先胜全胜的不战智慧。
在《孙子兵法》的理论体系中,“全胜”战略是“慎战”思想的直接导论。因为战场上兵凶战危,思想缜密地定下万全之策,就意味着用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最全局的胜利。所以,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的制定与智慧无可匹敌地屹立与兵学的珠穆朗玛峰顶。
孙子强调伐谋、伐交并非单纯的谋略控制与外交机巧,而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的控制与筹划。所以孙子又提出了另一兵威的凝结实质----“全胜”。“全胜”不仅仅是“战胜”的保证,更加是“全胜”的前提。为了实现不战而全胜,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就是要取得综合优势。否则伐谋、伐交说到底也就是无源之水。从历史背景来看,孙子所处的时代并不具备对战争效益进行定量精细评估的条件,但这并不损于孙子先胜与全胜思想的真理价值。凭借最充足的准备与最小的代价实施行动来获取尽可能最大的收益,具备了兵学要旨的力量。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题目篇九
在信息化战争中,对提高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经济动员的效率具有很大的意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摘要: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孙子兵法》,这部伟大的著作,它以它独特的魅力与精神,影响这一代代的军事世界。本文,就《孙子兵法》的基本精神与其在现代军事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关键词:孙子兵法基本精神现代军事应用。
《孙子兵法》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国门,许许多多的国外军事战略家都沉迷于这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战略文化。它不仅跨越了国界,更穿越了时空。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在《中国的军事箴言》一文中所言:“孙子的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么惊人的?时新?——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这部名著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战争著作,而成为政治、经济、外交各个领域领导者的必读书。孙子的思想不仅在现代军事领域而且在政治、经济、外交、体育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这种广泛的应用中,人们不仅在古人的深邃的思想中获取启迪,同时又为孙子兵法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
一、《孙子兵法》的概述。
(一)《孙子兵法》的概述。
《孙子兵法》作为举世闻名的兵家“圣经”,以它博大精深的理论内容与完整的思想体系,为世世代代的军事斗争提供了富有哲理的兵学理论。
《孙子兵法》共计13篇,仅5000余字,却以言简意赅的文字构建起了一座富有哲理的军事理论殿堂。而该书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不论在市场竞争、企业管理、外交谈判、教学艺术等等。
(二)《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第一,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第二,提出了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
第三,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争境界。
第四,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规律。
第五,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灵活多变的作战原则。
二、《孙子兵法》的基本精神。
《孙子兵法》独具的超越时空的思想魅力和其核心价值,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其所蕴含的深邃而朴素的科学精神。《孙子兵法》蕴含的科学精神渐渐注入社会,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世界军事文化的发展。
1、安国全军的慎战思想。
历史和文化朴素而科学的总结。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军争》战争事关国家存亡,人们生死。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补可以愠而致战。”-------《火攻》战争的发起必须慎而又慎。
2、先胜全胜的不战智慧。
在《孙子兵法》的理论体系中,“全胜”战略是“慎战”思想的直接导论。因为战场上兵凶战危,思想缜密地定下万全之策,就意味着用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最全局的胜利。所以,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的制定与智慧无可匹敌地屹立与兵学的珠穆朗玛峰顶。
孙子强调伐谋、伐交并非单纯的谋略控制与外交机巧,而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的控制与筹划。所以孙子又提出了另一兵威的凝结实质----“全胜”。“全胜”不仅仅是“战胜”的保证,更加是“全胜”的前提。为了实现不战而全胜,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就是要取得综合优势。否则伐谋、伐交说到底也就是无源之水。从历史背景来看,孙子所处的时代并不具备对战争效益进行定量精细评估的条件,但这并不损于孙子先胜与全胜思想的真理价值。凭借最充足的准备与最小的代价实施行动来获取尽可能最大的收益,具备了兵学要旨的力量。
3、审时度势的战略预见。
由于各种不同因素的不断改变,战争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在战争前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知己知彼,才可以在客观上与“先胜”准备以及灵活主动的作战知道密切联动。
4、因情应变的作战指导。
所谓因,就是依情而变,灵活应付,把握主动权。因情应变,要求作战指导者善于把握战争中敌我、得失、攻守、劳逸、众寡、勇怯、胜败、专分、治乱、虚实、奇正等一系列矛盾构成的态势。
“用兵之术,唯因字最妙。”-----《阵纪·因势》。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虚实》。
5、令文齐武的治军理念。
战争的实质是克敌制胜,不仅仅要善于对敌施事,还要善于统领全军。在治军方面,不仅以文德与刑威为重,更要以宽容与严戒并举。在孙子倡导的诸多治军方法中,最能直接体现“令文齐武”的理念当属奖励军功,赏罚并举。当然,“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倡导的并非全是规则意识之下的`激励与惩戒,更多情况下需要“民本主义”的教化和管理。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行军》。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九地》。
三、《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中的应用。
《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世界许多著名的军事家认为,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去世将近25xx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战场。美国自20世纪xx年代末以来,在国防部官员和美军军官中举办了上千次《孙子兵法》讲座。美国陆战队指挥官凯利将军认为《孙子兵法》是所有机动战的基础。他将该书列为部队的年度读物,要求每个陆战队员必须阅读。
有一位翻译过《孙子兵法》的美国人詹姆斯·克拉维尔说:“如果我是最高统帅,或被选为总统或当上总理,我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所有军官,特别是将军,每年都要参加两次《孙子十三篇》的考试,一次口试,一次笔试,及格分数为95分。考试不及格的将官立即自动罢免,并不准上诉,其他军衔的军官则自动降级。”
许多战略决策者直接依据孙子兵法来思考现实的战争问题。有资料说,在19xx年海湾战争爆发时,美国总统布什的桌子上摆着两本书,一本是《凯撒传》,一本是《孙子兵法》。据媒体报道,在这次战争中,有90页之厚的《孙子兵法》英译本运往沙特阿拉伯沙漠,供参战人员阅读。美国记者从战云密布的海湾战场发回的消息称:“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一卒,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却亲临前线,操纵着作战行动,他就是2500多年前的孙子。”
在最近发生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司令就称自己的作战理论是根据《孙子兵法》提出的。美国伊拉克在开战时间上的选择也很稀奇。原本打算在最后通牒后的两天开始比赛,可是突然通过卧底知道萨达姆在开会,所以临时决定立即开展“斩首”的行动。虽然这一次的活动并没有伤到萨达姆,但是也给伊拉克方面的指挥战略系统造成了麻烦。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核心军事思想,其目的是先于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发威之前,干掉伊拉克军队。于是,美国在伊拉克的战场上,速度极其之快,不到半个月就拿下了巴格达。而在拿下巴格达之后,美军就对巴格达进行了大规模地探测,弄清了敌人沿路布防的情况。而在外交方面,美国很早就开始了周边国家的工作,使其可以在他们的国家驻军。通过伊拉克战争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美军正是运用了《孙子兵法》来思考现实的战争问题。
四、总结。
《孙子兵法》凭借它博大精深的个人魅力,不仅深深地影响了各代军事理论思想,更加深入影响到了现代的各大领域。它的基本精神,更是为我们这些后辈奠下基础。这一切,更是《孙子兵法》美丽所在。
0引言。
随着潜艇向高速、深潜和低噪声方向发展,反潜作战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广泛运用于反潜武器装备以及反潜作战理论,反潜作战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与反潜潜艇、反潜水面舰艇和反潜直升机等相比,无人反潜作战平台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强、前沿部署能力强、作战半径大、部署成本低等优势,已成为世界海军强国竞相发展的装备。针对信息化条件下反潜作战的特征,把握无人反潜作战平台的特点及其对潜艇作战的影响,对于更好地适应未来反潜作战至关重要。
1信息化条件下反潜作战的主要特征。
1.1信息融合,体系作战。
信息化条件下的反潜作战不仅是飞机、舰艇等与潜艇的对抗,而是双方基于信息的体系对抗,夺取制信息权是反潜作战的首要环节。一方面,现代潜艇集诸多高新技术于一身,随着水下通信、潜射导弹等装备技术的发展,其自身作战能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海上作战越来越注重与其他平台在信息、火力等方面的协同配合,反潜作战对象不仅是潜艇本身,还要应对为其提供掩护、保障及与之协同的其他兵力。反潜作战效能的提高.越求越依赖于多兵种和多系统综合集成的大系统,通过反潜信息的融台和共享,各反潜兵力和武器系统将以信息为黏合剂形成一个完整的反潜体系,体系中各反潜兵力能够优势互补、互创条件、协调一致,形成体系反潜作战能力。信息的高度共享和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体系反潜作战将会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反潜作战样式,反潜作战中体系整体作战将达到新的高度。
1.2空间广阔,全维作战。
信息化条件下的反潜作战,战场空间将包括空中、水面、水下、太空的地理空间和信息空间完全覆盖的广阔领域,而且彼此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形成全维一体的反潜作战空间。信息化条件下的反潜预警侦查卫星监视系统的运用将反潜作战的空间向太空扩展;海底声呐系统、无人潜航器等搜潜设备的运用,各种新型反潜水雷、反潜导弹的运用,使得水下这一反潜作战的主战场的反潜空间进一步扩大延伸;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成为反潜空间不断扩展的助推器。
1.3行动快速,高效作战。
反潜作战的难点在于发现潜艇,一旦获得潜艇活动信息,如反潜兵力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到达发现海区开展搜攻潜行动,可大大提高反潜效能。由于反潜直升机、反潜巡逻机的大量使用,反潜水面舰艇机动能力的提高,以及各种射程远、精度高的反潜导弹、自导鱼雷的广泛运用,使得从侦察、监视兵力发现潜艇到实施搜攻潜所需的反应时间越来越短,反潜作战行动的“即时”性大大提高。
2发展无人反潜作战平台的需求。
2.1发展无人反潜作战平台是构建网络中心反潜战的需要。
反潜战网络是根据反潜作战过程,将反潜作战编队各平台所载的具有同样反潜作战功能的子网相互耦合形成的网络。同一个子网中的各节点、不同子网中的各节点都能够在一定程序上互联、互通和互操作。网络中心反潜战就是在各反潜作战平台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的基础上,以信息网络为核心,以作战行动的实时性为特征,以发挥整体作战性能并使对方作战系统瘫痪为目标的作战。构建网路中心反潜战必然要发展无人反潜作战平台。
2.2发展无人反潜作战平台是反潜武器装备发展的需要。
无论常规潜艇还是核潜艇,既可以对海上目标进行突击,又可以对基地、港口、岸上目标进行攻击或封锁。因此,未来海上反潜作战任务是非常繁重的。常规的反潜舰艇、反潜直升机数量有限,很难满足未来海上反潜作战的需要。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作战半径大、续航时间长、作战效能高、机动性强的无人反潜作战平台。
2.3发展无人反潜作战平台是提高海上综合反潜作战能力的需要。
无人反潜作战平台不仅反潜能力强,而且还可以作为预警、指挥、引导的综合反潜平台,起到空中指挥所作用,有机地将反潜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水下监听站等各种反潜兵力兵器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海上反潜作战整体力量,提高反潜警戒纵深和形成严密的反潜防御网。同时,还可以在我空中掩护范围内实施攻势反潜作战,积极主动地搜寻打击敌潜艇,给敌以威慑。从提高海上综合反潜作战能力来讲,也急需发展综合作战能力强的无人反潜作战平台。
2.4发展无人反潜作战平台是应对恶劣濒海反潜环境的有效手段。
濒海海域拥有繁忙的海上运输线,存在着大量的沉船、岛屿、航门水道、暗礁等,并经常有敌潜艇活动。在这一海域内使用有人反潜作战平台进行反潜作战风险大,而且由于水深较浅,一般有人反潜作战平台不适合在濒海海域进行反潜作战。因此,需要发展无人反潜作战平台。
3无人反潜作战平台的类型。
无人反潜作战平台主要有反潜无人机、反潜无人水面艇、反潜无人水下航行器。
3.1反潜无人机。
反潜无人机是由地面指令或预设程序控制的不载人飞行器,由无人机、地面站(无线电控制、任务控制、发射回收装置等)及有效载荷三部分组成,可以对敌潜艇进行侦察、跟踪、搜索及攻击。美海军正在研制的无人反潜机其代表有“磁鹰”无人机。美海军希望将“磁鹰”无人机用于低空探测和跟踪潜艇,替代涡扇动力的p-8“海神”反潜机。
3.2反潜无人水面艇。
反潜无人水面艇是一种无人操作的水面舰艇,主要用于执行危险以及不适于有人船只执行的任务。美军2艘反潜无人水面艇作为滨海战斗舰反潜战任务模块的组成部分之一,携带模块化负载和传感器系统,包括一部无人拖曳声纳系统和一部主动式多基阵静态舷外低频声纳系统。该艇设计作为高速航行的高负载能力平台,具有良好的适航性,载有先进的无人导航和自主控制系统。
3.3反潜无人水下航行器。
反潜无人水下航行器是指用于水下侦察、遥控猎雷和作战等可以回收的小型水下自航载体,是一种以潜艇或水面舰船为支援平台,可长时间在水下自主远航的无人智能小型武器平台。利用反潜无人水下航行器可以进行探测网探潜、水下战场情报准备、水下战场预设、战场监视分析、战场感知传播、水下水声对抗等。网路中心战所需的大量水下信息,如海底地貌、海洋气象、地质、水文、磁场、声学特性,以及交战双方舰船的目标特性、水雷布设等情况,都可以通过反潜无人水下航行器来获得。
4无人反潜作战平台特点。
无人反潜作战平台采用智能化作战模块等先进技术,用以执行侦察、监视、情报、打击等多种作战任务,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4.1智能化程度高。
可自主导引航向、航速、航程、航深,并自主规避碍航物。
4.2隐蔽能力强。
相对于有人反潜作战平台而言,无人反潜作战平台声、磁、电信号微弱,不利于敌方探测,具有较好的隐蔽性。
4.3机动能力强。
具备大航程、长航时作战特点,可在预定海域实施长时间机动探测。
4.4作战使用灵活。
由于无人反潜作战平台质量轻,尺寸小,具有收放简便的特点,作战使用灵活。
5无人反潜作战平台对潜艇作战的影响。
无人反潜作战平台对潜艇作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隐蔽更加困难。
潜艇在海上作战时,为了发现敌人,大部分时间是在海面航行,发现敌人后下潜。但是随着无人反潜作战平台的使用,反潜作战范围的扩大,潜艇被发现的机会提高,隐蔽接敌难度增加。因此,潜艇隐蔽行动更加困难。
5.2面临危险加大。
无人反潜作战平台基本实现猎歼一体化,潜艇一旦被发现就会立即遭到攻击。攻击的武器除了传统的深水炸弹、鱼雷等,还包括反潜导弹或声自导鱼雷,攻击的准确性大大提高。另外攻击武器的威力也越来越大,如一些国家还装备了核装药鱼雷,不需要直接命中潜艇就可以击沉潜艇。
5.3对人员心理影响较大。
在战争中,装备的优劣必定会对作战人员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装备优势可以转化成高昂的战斗士气和必胜的战斗信念;装备的劣势会降低士气,使作战人员对取得胜利产生动摇。而潜艇作战环境又是一个特殊的环境,不但与陆地和空中不同,而且与海面作战也有较大的差别,装备水平高低对于人员的心理影响更大因此,无人反潜作战平台的使用将会明显影响作战人员的心理状态。
6结束语。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无人反潜作战平台投入使用后对我未来海战场所带来的威胁,及早动手,从研究、规划和实施上采取可行的措施,提高我海军防御和海上作战能力。
【参考文献】。
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战争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伴随着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军事思想也声名鹊起,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外学术界对之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长期以来,经久不衰。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历史经验的升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1、人民战争思想。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能动作用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民战争思想。其主要内容有:
1.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革命战争。
2.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中国社会条件下,要首先在反动统治力量最薄弱的广大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并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逐步加以扩大,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依托。
3.革命战争是为人民利益而战的战争,要实行代表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和基本政策。
4.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使革命获得最广泛的国内社会基础和国际同情援助,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
5.要把武装斗争这种主要斗争形式同其他各种非武装斗争形式,包括工人的、农民的、青年和妇女的斗争,经济战线、外交战线和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斗争,合法的和非法的斗争,公开的和秘密的斗争等,在总体上配合起来,从一切方面的努力中不断增加革命的战争力量,减杀反革命的战争力量,使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方面逐步变化,最后达到获得力量优势,战胜敌人的目的。
6.以人民军队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实行主力兵团(野战军)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体制。
7.实行与人民战争相适应的战略战术,灵活机动地使用兵力和作战形式。
2、人民军队思想。
毛泽东高度重视人民军了在夺取政权和保卫政权中的作用,强调“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他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系统地创立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成功地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其建军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这支军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着广大人民利益而建立、而战斗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军队,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2.这支军队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永远是一支战斗队,同时也执行工作队、生产队等革命政治所要求的其他任务。
3.这支军队作为忠实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的工具,必须完全地无条件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党指挥枪,决不允许枪指挥党,兵权只属于党,决不属于任何个人。
4.这支军队实行坚强有力的政治工作。
5.这支军队实行集中领导下的民主,建立自觉的严格的纪律,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6.这支军队要加强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加强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
7.这支军队要加强教育训练,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大力开展群众性练兵活动,提高官兵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掌握新的技术和随之而来的最新战术,全面提高指战员的军政素质。
8.这支军队要加强军事科学研究,注重把自己的战争经验上升为理论,同时批判地借鉴中国古代和外国军事思想的有益成分,发展中国现代的军事科学。
3、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
其基本精神是:一切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灵活机动,不拘一格,扬长避短,力争主动,利用矛盾,各个击破;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防御时反对保守主义,退却时反对逃跑主义,有效地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2.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作为作战的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城市和地方的夺取或保守是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
3.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必须贯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
4.实现歼灭战,必须审慎地选择打击方向和攻歼目标,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
5.采取恰当的作战形式,实行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
6.力求主动,力避被动,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应慎重初战。
7.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勇于近战夜战的优良战斗作风;善于利用作战间隙休整部队,以利再战。
8.立足现有装备战胜敌人,同时注重从作战缴获中不断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装备。
9.把对敌军的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结合起来,重视利用敌人营垒内部的各种矛盾,在军事打击的强大压力下开展有力的政治攻势,利用多种方式解决敌人。
10.大力组织支援前线,搞好后勤保障,切实做好人员和各种物资的动员补充工作及医疗救护工作。
除了以上三点,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还有很多内容,比如: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战争。
统兵学《孙子兵法》,列宁的军事著作《国家与革命》,《战争论》等等。毛泽东军事思想可谓博大精深、海纳百川啊。
三、现实意义。
1、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中人民战争思想及其战略战术思想。面对信息化战争,有些人认为人民战争思想已经没有指导意义,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围绕着人民战争思想展开的,其战争观和方法论是人民战争的理论基础。坚持战争的正义性和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在信息化战争已经来临的今天,战争的正义性仍然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带有决定意义的条件。美军入侵越南,除了原子弹外,所有的先进武器都用了,但失败了;苏军入侵阿富汗也用了最先进的武器,同样失败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性的。伊拉克战争美军胜利重要原因之一是伊拉克人民完全不支持萨达姆政权。当然,我们也绝不能低估信息化武器的作用,但现代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若没有人们群众的支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片面地从战争的表面来看是不是人民战争,而应该看战争是不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广大人民参加战争的内容、形式也可能随着战争形态的改变而改变,但这并没有减弱人民战争的作用。
既然,在当今信息化战争中,人民战争思想仍具有巨大的作用,那么,我相信,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也是不可或缺的。
2、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中人民军队建设的理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三湾改编开始就从政治上组织上确定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并逐步形成了人民军队的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还阐述了政治工作是生命线的建军原则,这是确保我军无产阶级性质的三大根本法则。虽然学术界依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毛泽东人民军队建设理论的某些具体内容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如在人民军队已夺取了政权的条件下,不宜再用战斗队、工作队和生产队来概括新的历史时期军队的职能,主张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表述来替代;人民军队的宗旨也应重新定位,应是“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但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理论,如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不能动摇的,这一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是不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的。
3、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毛泽东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很多,但核心的思想有两条:一是发展核武器,打破核讹诈;二是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军。毛泽东对发展我国的核事业一直很重视,毛泽东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关于发展核武器的思想是:(1)我国一定要发展原子能事业;(2)自力更生,大力协同;(3)尊重外国专家,但也不能当贾桂(即奴才);(4)坚持防御方针,保卫世界和平。除了关注原子能事业外,毛泽东还十分重视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早在1950年9月,毛泽东就提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毛泽东认为军队的建设要以“世界型”为客观标准,要求军队的现代化必须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毛泽东还提出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这就是:武器装备现代化,编制体制现代化,军政素质现代化,指挥机构现代化,军事理论现代化。毛泽东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今天;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当然,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军事科学领域的先进地位,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思进取。这里至少要注意以下两点:(1)对待毛泽东军事思想搞“过时论”是不实事求是的但采取“两个凡是”或“顶峰论”的态度也是完全错误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本身是个动态的发展体系,其中某些具体的军事方针过去是有效的,在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发展的今天就不见得有现实意义。(2)对于毛泽东晚年偏离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些思想,我们要有自己的分析。总之,我们要正确地对待和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注重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现实中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思想卷.1997年版。
(2)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1993年·。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1977年。
(4)朱柏清.《论毛泽东军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今日南国》.2008年9月(总第103期)。
又一批莘莘学子踏入了西安工业大学的校门,真正的向高中生活挥手告别,去融入这样一个新的环境。在这里,重新认识到了应该怎么去面对一个现实的社会,怎样去与人交流沟通,经过一学期的在校学习,一点点的熟悉了这里,也熟悉了这种生活方式。2009年春季,这一学期,我们开了军事理论课,让我们在认知自己认知社会的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我们的祖国在社会上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我国的军事究竟在世界上是怎样一个排名,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要去学习并且学好军事理论课的重要性,在以后的生活总,时刻铭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肩负着振兴中国,保卫祖国的重任,并且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能够在第一时间成为国家需要的后备力量。
为期不长的军事理论课,从多个项目中,让我们对当代国内以及国际军事情况,都有了初步了解。
主要内容包括。
(1)中国的国防建设。主要讲授中国的国防历史沿革,包括古代、近代及现代中国的国防概况;中国的武装力量体制,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中军的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国防法规;国防精神。
(2)军事思想概述。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以及外国军事思想。
(3)中国国家安全环境。主要讲授国际安全与军事战略格局,世界军事形势势的演变,当前世界军事形势的特点,世界军事形势的发展趋势,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军事情况,世界主要国家的防务政策,反恐怖斗争,坚决打击“****”势力与国家安全等。
(4)军事高技术。主要讲授军事高技术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现代作战的影响,讲授现代侦察监视技术、精确制导技术、伪装与隐身技术、电子战技术、指挥自动化技术、军用航天技术、核生化武器技术、研制峙中的新概念武器技术等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5)高技术局部战争。主要讲授高技术局部战争概念,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新样式,新“三打三防”,人民防空以及如何迎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挑战。
对中国而言,拥有华夏五千年历史的悠悠古国,自古就涉及到了战争,就涉及到了军事,再逐渐为现代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而当代则是以现代化战争为主流,从机械化到信息化,信息时代和科学技术是改变战争形态的两大推手。
近几年来,美国战争大片开始冲击我们的视野,不仅宏大的战斗场面吸引我们的眼球,其崭新的战争理念更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尤其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开始后,美军围绕“斩首行动”实行联合作战,其综合集成、一体化作战模式让我们耳目一新。无论是虚幻的战争大片还是真实的伊拉克战争,显然这种作战模式跟我们意识中那些战争模式不一样。而是一种全新的,高科技的战争,也就是我们军事理论中所提到的信息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萌发于1980~1983年美国提出的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直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信息化武器装备,比如卫星、gps等,开始在战争中发挥重大作用,信息化战争初露端倪。这场战争可以被看作是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对于信息化战争,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才提出要打高技术战争,并提出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就是说,我军已经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
1999年科索沃战争,可以被看作是全球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战争。它的特点是,第一次完全使用空中力量进行作战,地面部队自始至终没有进入,信息化装备大量应用,最后实现战争零伤亡。其后是阿富汗战争,实现了网络化、互联互通,前方不再有大的部队,而是一个个小战斗分队,指挥官在后方通过网络监视大屏幕进行指挥。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是一场信息化水平非常高的战争,实现了战争直播,死伤人数很少,进展速度很快。这三场战争都是信息化战争的初期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军事变革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当前我们指的这场新的军事变革,主要是以信息化为核心,以信息化战争为主要目标的一场新的军事变化,这场新军事变革究竟效果如何?可以通过实战验证。美国发动了四场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都是新军事变革创新成果的验证,所以战争验证也是推动军事变革的一大动因。
我个人认为,推动战争形态的变化,主要有这么几个大的因素。先是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对战争形态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催化作用,我们今天讲的信息化战争,是受信息时代推动。二是科学技术的推进。科学技术向来是推动战争样式、战争形态发展和变化的助推器,是原动力。我们都知道,没有核技术就没有核武器,没有核武器也就没有火箭部队和导弹部队,当然也就没有核作战理论。另外一个动因就是军事变革的孕育。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武器装备的发展,武器装备的变化要求编制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编制体制的改变,也要求军事理论进行创新,进而要求整个军队进行变化,这样的一切变化就构成了今天所面临的军事局面。作为当代大学生而言,学习军事理论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毕竟祖国的一个时期,我们将成为主宰,学习军事理论,提高自身军事思想,时刻做到有能力在危急时刻为祖国做出一些贡献,同时,也需要通过军事训练去提高自身外在的攻击防御能力,由内而外,综合提高。这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使命。
一国的国际战略制定,受制于该国的性质和一定时期的国内形势,同时也必须适应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苏东巨变、冷战结束宣告着两极格局的终结。在这之后的十几年,国际战略格局已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一超多强、多边共生”,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多极化是其必然趋势。基于这种战略格局,党中央于十六大做出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判断,并于十七大提出了和平发展战略。
上个世纪90年代伴随着苏东剧变、冷战结束,持续近五十年的“两极对峙”格局宣告结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际战略格局已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一超多强、多边共生”。“一超多强”形容的是力量对比,即当今世界美国成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同时还存在若干世界或地区性强国。“多边共生”反映的是国际行为主体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当今大国之间平等独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关系。
“多边共生”的大国关系,其形成是基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这一世界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美国的经济可以影响到其他国家,其他国家的经济反过来也可以影响到美国。冷战结束后,老布什总统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口号,但他没有意识到在各国经济往来日益加深、经济合作日益重要的新时代,要“遏制”一个国家谈何容易!另外,国际政治民主化主张世界各国通过协调对话来解决国际争端,任何国家不能独断专行,不能动辄诉诸于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形成“多边共生”的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大国关系是不难理解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9·11”作为一个重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大国之间合作这一趋势。“9·11”之前,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的国家安全观和安全战略沿袭了冷战时期的惯性思维,努力在大国中寻找敌人,尽力防范对其领导地位形成挑战的其他大国或大国集团的出现。但“9·11”充分说明,非国家主体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构成要素,恐怖主义它不会因某国的某一政府或某一组织的内部瓦解而结束,只要它的产生根源(种族)仇恨存在它就不会消亡。而且在恐怖分子非对称手段袭击下,即使掌握绝对优势军力的国家也无法确保本国的“绝对安全”。“9·11”事件使世界各国认识到一个国家要维护本国安全,除了维持必要的军力外,还需要尊重别国的安全,少树敌、不树敌,只有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平等、友好地对待别国、尊重别国的安全和主权,才是对本国安全的最好保障。可以说,“9·11”事件后,世界大国之间合作多于对抗,国际环境趋于好转。
尽管现在是“一超多强”,但多极化是大势所趋。多极化趋势的判断一方面是基于当前世界主要大国其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五大经济中心:美、欧、俄、日、中,美的地位在下降而其余四者在上升。美国迷失了国家未来发展方向,而中、俄、印、巴、东盟等在经过理性反思和审时度势之后大体找到了符合国情的复兴之路。另外,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大趋势下,美国“一超”的单极格局也是难以长久的。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自不用说,美国已经意识到南北差距问题给美国经济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国际政治民主化的今天,各大国都力求在国际事务中具备发言权。毋庸讳言,当今世界任何重大地区和国际问题只有美国的参与才能解决,但美国要解决任何重大地区和国际问题也离不开其他国家尤其是大国的支持和合作。单极格局形成不仅需要存在一个唯一超级大国,而且其他多数国家尤其是主要大国还必须承认它具有中心地位,服从其领导。然而在国际政治民主化的今天,其他多数国家尤其是大国既不承认美国的中心地位也不服从其领导。由此可见,“一超多强”的战略格局最终将会被多极化所代替。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预见性地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格局将来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1]。也正是基于此种战略格局,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21世纪头20年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论断。为了抓住这百年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七大给出了和平发展战略。
国际战略是一个国家为了争取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国际环境,于对外关系中制定的带全局性的策略谋略。国际战略的制定,受制于该国的性质和一定时期的国内形势,同时也必须适应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
和平发展战略,发展是终极目标。之所以把发展定为终极目标,一方面是基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顺应世界时代主题和国际战略格局的要求。在当前“一超多强,多边共生”的战略格局下,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的时代潮流下,和平的力量超过战争的力量,世界各国均致力于国内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合作多于对抗,机遇大于挑战,可以说是国家发展的一段绝佳时期。
相对于发展,和平具有双重含义:一是中国发展的方式诉诸于和平手段,二是中国发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发展的这一目的从胡锦涛同志的“和谐世界”理念中可以窥豹一斑。“和谐世界”强调国与国的和平、人与人的和睦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合作共赢,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和平、共同发展的决心和信念。另外,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是中国关于大国崛起方式的创新之路。从世界历史来看,几乎所有民族和国家的崛起和强盛,都无一例外地与征伐、杀戮和资源掠夺紧密相连。正是因为如此,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西方一些国家出于冷战思维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想方设法遏止中国发展,严重恶化了中国的发展环境,最直接最明显的就是使中国的对外经贸受到的损害。据商务部统计,目前,世界上每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中国,这使得中国连续10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每年有400亿至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响。[2]为此,党中央提出了和平发展新战略方针。“和平发展”有助于打消外界的误解和疑虑,“始终不渝”彰显着中国执行这一战略的立场和决心。
战略为主导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也为中国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而稳定的周边环境。
可以说,和平发展战略是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智慧,科学的判断国际形势,从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出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作出的战略抉择。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全球每七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一起涉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呼吁发达国家应客观公正看待中国的竞争力[eb/ol].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摘要:构建和谐世界是推动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为实现东亚和谐的长期目标,东亚各国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进一步推进东亚的和平与发展,逐步克服东亚和谐的主要障碍,循序渐进地推进东亚和谐。国与国之间关系和谐是和谐世界的基础,中日和谐是东亚和谐的关键。为实现中日和谐,中日两国都要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共同发展中日友好,加强中日合作。
关键词:东亚和谐;中日和谐。
一、构建和谐世界与东亚和谐的障碍。
(一)构建和谐世界是推动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东西方对立的冷战格局结束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流,东亚基本上保持了和平与发展的局面。半个世纪多的和平与发展彻底改变了东亚落后的面貌,使东亚成为继西欧和北美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最为发达的地区。其中,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亚洲“四小龙”和东南亚先后在70年代和80年代实现了经济起飞,中国自8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平与发展给东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进步,各国都得到了最大的好处和实惠,进一步实现持久的和平与繁荣,已成为东亚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以此为背景,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
2005年4月22日,中国胡锦涛在亚非峰会演讲,正式提出了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说要“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演说,系统阐述了中国关于和谐世界的政策主张。胡锦涛说:“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互相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谐,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兼容的和谐世界。”其后,胡锦涛在参加各种国际会议期间,又多次说明了中国的和谐世界理论,并呼吁亚洲各国携手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亚洲。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谈及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时,又详细阐述了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政治主张。胡锦涛同志说:“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政策主张顺应了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的时代潮流,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和平与繁荣的真诚期望,表达了中国诚心诚意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东亚各国共谋稳定、共求发展的坚定决心,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理解和支持。
构建和谐世界是推动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是在更高层次上建立全新的国际秩序,其目标是超越国境疆界,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真正的合理、正义与公平,使世界各国真正地团结一心,相互友好,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毫无疑问,这样一个理想的和谐世界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建设,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尤其是在国际政治形势因意识形态分歧、宗教信仰不同特别是霸权主义作祟而日趋动荡不安的情况下,构建和谐世界还要克服很多的障碍,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二)东亚和谐的主要障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东亚虽然基本上保持了和平与发展的局面,但从和谐世界方面看,尚存在着一些影响和谐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历史上的积怨和矛盾。
日本经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以后,走上了以武力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先后发动了日清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给东亚各国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留下了巨大的创伤。战后以来,日本政府虽然多次就战争问题向东亚各国道歉,表示了反省的态度,但由于军国主义残余和右翼势力的影响,日本政府的道歉和反省总是敷衍了事,一直没有深刻认罪的态度,多次在历史问题上伤害东亚各国人民的感情,引起东亚各国人民的愤怒和不满。特别是小泉在执政期间一再参拜靖国神社,更使中日、韩日关系笼罩了冰冷的气氛。这种历史上的积怨和矛盾,无疑是东亚和谐的最主要障碍。
2现实利益的冲突与矛盾。
东亚各国不仅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在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发展道路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由于东亚各国不仅在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等方面明显不同,而且在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方面也都追求各自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东亚各国的相互关系中,就不时出现各种现实利益的冲突与矛盾。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东亚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朝鲜半岛存在着南北分裂的问题,中国存在着台湾问题,日俄之间存在着北方领土问题,中日之间存在着钓鱼岛归属和东海划界的问题,日韩之间存在着日本方面称之为“竹岛”、韩国方面称之为“独岛”的领土归属问题,围绕中国的南海,中国与东南亚有关国家之间存在着领海争议的问题。上述问题都是一触即发的敏感问题,经常因为各种因素的引发而激化,也是东亚和谐的主要障碍之一。
3来自区域外的不和谐因素的影响。
决的后遗症。冷战结束以后,美国虽然提防日本对其经济霸权的挑战,但面临中国的崛起,美国却把中国视为其在东亚乃至世界上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以此为背景,美国对东亚各国的态度亲疏有别,战略有打有拉。其中,日本仍然是美国在东亚最主要的盟国,韩国和东盟都是美国积极争取和利用的对象。对于中国,美国采取了既利用、又遏制的双重战略,并千方百计地诱导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向西方化、美国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东亚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也都高度重视美国的作用,在相互关系中都打“美国牌”。尤其是日本,多年来一直明确地把日美关系作为其外交的基轴,并宣称依赖美国的“核保护”,防御所谓的来自东亚其他国家的“威胁”。这种来自区域外的不和谐因素,不仅是造成以往东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对今后的东亚和谐也将继续产生不利的影响。
4东亚和谐尚无制度性的保障和支持。
和谐世界必须以相应的国际法为依据。现在,东亚虽然有10+3对话机制和东亚峰会机制,但10+3对话和东亚峰会都是论坛性质的,其发表的宣言和声明对各成员都不具有约束性。另外,中、日、韩三国虽然都参加了《东南亚友好条约》,各成员的行为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但《东南亚友好条约》并不是东亚和谐条约,其所规定的行为准则主要是和平与友好的准则,而不是东亚和谐的准则。从经济区域化、一体化方面看,第九次10+3领导人会议和首届东亚峰会虽然以明确提出了东亚共同体的发展目标,但各方对东亚共同体尚有不同的理解,其出发点、范围和发展道路等都需要进一步探讨。而且,在东亚自由贸易区尚需时日的情况下,东亚共同体的建立需要更长的时间,从现在的情况看,其发展至少是2020年或2030年以后的事情。这意味着以构建东亚和谐为宗旨的东亚和谐条约的制定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三)东亚和谐的基本道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实现东亚和谐的长期目标,东亚各国应该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共同采取积极的对策,进一步推进东亚的和平与发展,逐步克服东亚和谐的主要障碍,循序渐进地推进东亚和谐,这是实现东亚和谐的基本道路。
根据东亚和谐的主要障碍,东亚各国要共同努力,尽快消除历史上的积怨和矛盾,化解现实利益的冲突与矛盾,排除区域外不和谐因素的影响,并从长计议,共同探讨和制定东亚和谐条约。为此,根据中国胡锦涛在前述讲话中所提出的积极而具体的建议,东亚各国应该在现有的和平与发展的基础上,在下述方面共同努力:
第一,坚持互信协作,维护和平稳定,建立东亚新型安全架构;。
第二,坚持相互借鉴,促进各种文明共同繁荣,实现各国共同发展;。
第三,坚持多边主义,奉行开放包容,加强区域内外合作;。
第四,坚持互利共赢,继续深化经济合作,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和东亚一体化的发展。
二、东亚和谐的基础和关键。
(一)国与国之间关系和谐是和谐世界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说双边关系是国际关系的基础和出发点,那么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就是东亚和谐的基础和出发点。现在,除个别国家间尚未建立外交关系以外,东亚各国间大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开展合作的同时发展了相互友好关系。以此为基础,各国应该进一步努力,实现国与国之间关系和谐,进而实现东亚和谐。
各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大都包括维护和平、发展友好关系的内容。然而,各国在国际交往中是否真正地履行了这一基本原则,其具体的外交活动是否充分地体现了和平与友好,却并不尽然。特别是一些追求霸权的国家,他们在口头上虽然也标榜“友谊”或“友好”,但实际上往往是以强凌弱,以富欺贫,试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例如,日本当年侵略东亚各国时,就打出了“大东亚共荣圈”的幌子。可见,所谓的“友谊”或“友好”都是靠不住的,只有实际行动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就像“朋友有信”即相互信任是朋友间深厚友谊的基石一样,国与国之间要像朋友一样地关系和谐,各国就必须以实际行动开展诚信外交并努力使其他国家对自己的外交诚信放心,感到满意和认可。这意味着国与国的关系和谐和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一样,也存在着一个对实际行动满意和认可即“服”的问题,满意和认可就相互服气,不满意、不认可就互不服气。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所谓“服”,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诚信及其人品、道德等方面的满意和认可,可以放心地交朋友。在国与国的关系中,所谓“服”,就是一国对另一国的外交诚信及其国体、民风等方面的满意和认可,可以放心地友好往来。无论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服,就相互信任,同心同德,进而关系和谐;不服,就互不信任,离心离德,进而关系别扭。由此可见,服乃是国与国关系和谐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世界和谐的基础和前提。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题目篇十
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在这里你可以参与词条编辑,分享贡献你的知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2000字范文(精选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构建和谐世界是推动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为实现东亚和谐的长期目标,东亚各国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进一步推进东亚的和平与发展,逐步克服东亚和谐的主要障碍,循序渐进地推进东亚和谐。国与国之间关系和谐是和谐世界的基础,中日和谐是东亚和谐的关键。为实现中日和谐,中日两国都要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共同发展中日友好,加强中日合作。
关键词:东亚和谐;中日和谐。
一、构建和谐世界与东亚和谐的障碍。
(一)构建和谐世界是推动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东西方对立的冷战格局结束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流,东亚基本上保持了和平与发展的局面。半个世纪多的和平与发展彻底改变了东亚落后的面貌,使东亚成为继西欧和北美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最为发达的地区。其中,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亚洲“四小龙”和东南亚先后在70年代和80年代实现了经济起飞,中国自8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平与发展给东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进步,各国都得到了最大的好处和实惠,进一步实现持久的和平与繁荣,已成为东亚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以此为背景,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
2005年4月22日,中国胡锦涛在亚非峰会演讲,正式提出了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说要“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演说,系统阐述了中国关于和谐世界的政策主张。胡锦涛说:“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互相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谐,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兼容的和谐世界。”其后,胡锦涛在参加各种国际会议期间,又多次说明了中国的和谐世界理论,并呼吁亚洲各国携手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亚洲。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谈及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时,又详细阐述了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政治主张。胡锦涛同志说:“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政策主张顺应了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的时代潮流,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和平与繁荣的真诚期望,表达了中国诚心诚意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东亚各国共谋稳定、共求发展的坚定决心,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理解和支持。
构建和谐世界是推动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是在更高层次上建立全新的国际秩序,其目标是超越国境疆界,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真正的合理、正义与公平,使世界各国真正地团结一心,相互友好,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毫无疑问,这样一个理想的和谐世界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建设,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尤其是在国际政治形势因意识形态分歧、宗教信仰不同特别是霸权主义作祟而日趋动荡不安的情况下,构建和谐世界还要克服很多的障碍,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二)东亚和谐的主要障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东亚虽然基本上保持了和平与发展的局面,但从和谐世界方面看,尚存在着一些影响和谐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历史上的积怨和矛盾。
日本经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以后,走上了以武力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先后发动了日清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给东亚各国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留下了巨大的创伤。战后以来,日本政府虽然多次就战争问题向东亚各国道歉,表示了反省的态度,但由于军国主义残余和右翼势力的影响,日本政府的道歉和反省总是敷衍了事,一直没有深刻认罪的态度,多次在历史问题上伤害东亚各国人民的感情,引起东亚各国人民的愤怒和不满。特别是小泉在执政期间一再参拜靖国神社,更使中日、韩日关系笼罩了冰冷的气氛。这种历史上的积怨和矛盾,无疑是东亚和谐的最主要障碍。
2现实利益的冲突与矛盾。
东亚各国不仅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在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发展道路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由于东亚各国不仅在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等方面明显不同,而且在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方面也都追求各自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东亚各国的相互关系中,就不时出现各种现实利益的冲突与矛盾。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东亚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朝鲜半岛存在着南北分裂的问题,中国存在着台湾问题,日俄之间存在着北方领土问题,中日之间存在着钓鱼岛归属和东海划界的问题,日韩之间存在着日本方面称之为“竹岛”、韩国方面称之为“独岛”的领土归属问题,围绕中国的南海,中国与东南亚有关国家之间存在着领海争议的问题。上述问题都是一触即发的敏感问题,经常因为各种因素的引发而激化,也是东亚和谐的主要障碍之一。
3来自区域外的不和谐因素的影响。
决的后遗症。冷战结束以后,美国虽然提防日本对其经济霸权的挑战,但面临中国的崛起,美国却把中国视为其在东亚乃至世界上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以此为背景,美国对东亚各国的态度亲疏有别,战略有打有拉。其中,日本仍然是美国在东亚最主要的盟国,韩国和东盟都是美国积极争取和利用的对象。对于中国,美国采取了既利用、又遏制的双重战略,并千方百计地诱导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向西方化、美国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东亚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也都高度重视美国的作用,在相互关系中都打“美国牌”。尤其是日本,多年来一直明确地把日美关系作为其外交的基轴,并宣称依赖美国的“核保护”,防御所谓的来自东亚其他国家的“威胁”。这种来自区域外的不和谐因素,不仅是造成以往东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对今后的东亚和谐也将继续产生不利的影响。
4东亚和谐尚无制度性的保障和支持。
和谐世界必须以相应的国际法为依据。现在,东亚虽然有10+3对话机制和东亚峰会机制,但10+3对话和东亚峰会都是论坛性质的,其发表的宣言和声明对各成员都不具有约束性。另外,中、日、韩三国虽然都参加了《东南亚友好条约》,各成员的行为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但《东南亚友好条约》并不是东亚和谐条约,其所规定的行为准则主要是和平与友好的准则,而不是东亚和谐的准则。从经济区域化、一体化方面看,第九次10+3领导人会议和首届东亚峰会虽然以明确提出了东亚共同体的发展目标,但各方对东亚共同体尚有不同的理解,其出发点、范围和发展道路等都需要进一步探讨。而且,在东亚自由贸易区尚需时日的情况下,东亚共同体的建立需要更长的时间,从现在的情况看,其发展至少是2020年或2030年以后的事情。这意味着以构建东亚和谐为宗旨的东亚和谐条约的制定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三)东亚和谐的基本道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实现东亚和谐的长期目标,东亚各国应该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共同采取积极的对策,进一步推进东亚的和平与发展,逐步克服东亚和谐的主要障碍,循序渐进地推进东亚和谐,这是实现东亚和谐的基本道路。
根据东亚和谐的主要障碍,东亚各国要共同努力,尽快消除历史上的积怨和矛盾,化解现实利益的冲突与矛盾,排除区域外不和谐因素的影响,并从长计议,共同探讨和制定东亚和谐条约。为此,根据中国胡锦涛在前述讲话中所提出的积极而具体的建议,东亚各国应该在现有的和平与发展的基础上,在下述方面共同努力:
第一,坚持互信协作,维护和平稳定,建立东亚新型安全架构;。
第二,坚持相互借鉴,促进各种文明共同繁荣,实现各国共同发展;。
第三,坚持多边主义,奉行开放包容,加强区域内外合作;。
第四,坚持互利共赢,继续深化经济合作,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和东亚一体化的发展。
二、东亚和谐的基础和关键。
(一)国与国之间关系和谐是和谐世界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说双边关系是国际关系的基础和出发点,那么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就是东亚和谐的基础和出发点。现在,除个别国家间尚未建立外交关系以外,东亚各国间大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开展合作的同时发展了相互友好关系。以此为基础,各国应该进一步努力,实现国与国之间关系和谐,进而实现东亚和谐。
各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大都包括维护和平、发展友好关系的内容。然而,各国在国际交往中是否真正地履行了这一基本原则,其具体的外交活动是否充分地体现了和平与友好,却并不尽然。特别是一些追求霸权的国家,他们在口头上虽然也标榜“友谊”或“友好”,但实际上往往是以强凌弱,以富欺贫,试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例如,日本当年侵略东亚各国时,就打出了“大东亚共荣圈”的幌子。可见,所谓的“友谊”或“友好”都是靠不住的,只有实际行动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就像“朋友有信”即相互信任是朋友间深厚友谊的基石一样,国与国之间要像朋友一样地关系和谐,各国就必须以实际行动开展诚信外交并努力使其他国家对自己的外交诚信放心,感到满意和认可。这意味着国与国的关系和谐和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一样,也存在着一个对实际行动满意和认可即“服”的问题,满意和认可就相互服气,不满意、不认可就互不服气。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所谓“服”,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诚信及其人品、道德等方面的满意和认可,可以放心地交朋友。在国与国的关系中,所谓“服”,就是一国对另一国的外交诚信及其国体、民风等方面的满意和认可,可以放心地友好往来。无论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服,就相互信任,同心同德,进而关系和谐;不服,就互不信任,离心离德,进而关系别扭。由此可见,服乃是国与国关系和谐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世界和谐的基础和前提。
要建设和谐世界,各国之间都要相互服气才行,这是没有疑问的。然而,从矛盾的主要方面看,国与国关系中的“服”的主要内容是小国对大国服,弱国对强国服,穷国对富国服。无论是全球性的大国、强国、富国,还是区域性、次区域性的大国、强国、富国,都要努力做到使小国、弱国、穷国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谐,进而实现国际社会的和谐,建立和谐世界。
国与国关系中的“服”有理想状态的服、半理想状态的服和不理想状态的服。其中,理想状态的服是信服、佩服、敬服、心服、心服口服、心悦诚服;半理想状态的服是叹服、折服、从服、顺服、跟服、口服;不理想状态的服是臣服、屈服、畏服、口服心不服。理想状态的服是高层次的服,最容易实现和谐世界;不理想状态的服是低层次的服,不能实现和谐世界。
使小国、弱国、穷国对大国、强国、富国的服达到理想状态的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世界,这应该是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目标。为此,大国、强国、富国必须在下述方面以身作则,使小国、弱国、穷国真正对自己的外交诚信及其国风、民风等感到满意和认可:
第一,不称霸。近代世界史的经验反复说明,一个国家成为大国、强国、富国之后开始称霸,甚至挑起战争,以武力征服小国、弱国、穷国,乃是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以武力征服世界是帝国主义的逻辑,这样所建立的国际秩序,只能使小国、弱国、穷国对大国、强国、富国产生低层次的服,其最终结果必然是不服,从而使以武力维持的国际秩序难以维系,走向崩溃。以武力征服世界只能实现低层次的服、不理想状态的服,靠经济力、财富力征服世界充其量也只能实现中等层次的服,半理想状态的服,这是现代世界的基本事实。要真正实现高层次酌服,理想状态的服,所有的大国、强国、富国在国际关系中都必须彻底实行不称霸的基本原则,做到不炫耀实力,不耀武扬威,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不仗势欺人,不以富侮贫。
第二,主动与小国、弱国、穷国友好相处。在现代国际社会中,威胁世界和平、破坏安定秩序的主要势力不是来自小国、弱国、穷国,而是来自大国、强国、富国。小国、弱国、穷国没有威胁大国、强国、富国的军事力、经济力、财富力和文化力,经常担心大国、强国、富国的侵略、渗透和威胁,所以在对外关系方面,一般都主动采取与大国、强国、富国修好的战略,以确保自己的国家安全。然而,小国、弱国、穷国与大国、强国、富国的关系是否和谐,这不取决于小国、弱国、穷国的态度,而是取决于大国、强国、富国的态度。小国、弱国、穷国主动与大国、强国、富国修好,这很难使其体会到大国、强国、富国的外交诚信,充其量只能使其对大国、强国、富国产生中等层次的、半理想状态的服,不易实现国与国关系的和谐。只有大国、强国、富国主动与小国、弱国、穷国友好相处,小国、弱国、穷国才能真正体会到大国、强国、富国的外交诚信,对其产生高层次的、理想状态的服,易于实现国与国关系的和谐。
第三,主动与小国、弱国、穷国开展合作。国际合作是各国为实现同一目标的共同行动或共同努力,是实现国与国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友好的重要途径。国际合作不仅有助于小国、弱国、穷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小国、弱国、穷国改善与大国、强国、富国的关系,从而确保其和平的外部环境,实现其国家安全。因此,小国、弱国、穷国大都对国际合作寄予较高的期望。然而,国际合作能否真正而有效地开展起来,其主动权不掌握在小国、弱国、穷国的手里,而是掌握在大国、强国、富国的手里。因此,大国、强国、富国应该主动地与小国、弱国、穷国开展合作。只有这样,小国、弱国、穷国才能够对大国、强国、富国的外交诚信感到满意和认可,对其产生高层次的、理想状态的服,从而实现国与国关系的和谐。
第四,主动援助小国、弱国、穷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小国、弱国、穷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大都处于落后的状态,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乃是其共同的心愿。然而,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小国、弱国、穷国一般都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其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面貌。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大国、强国、富国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小国、弱国、穷国改变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状态,就不仅能实现各国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和协调发展,而且能够使小国、弱国、穷国对大国、强国、富国的外交诚信感到满意和认可,对其产生高层次的、理想状态的服,从而实现国与国关系的和谐。
(二)中日和谐是东亚和谐的关键。
2004年4月24日,中国胡锦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演说时说,地区大国应该对本地区和平与发展负有更大的责任,欢迎本地区大国在区域合作中发挥更为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中日是东亚的两个大国,在世界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2007年12月28日,胡锦涛在会见访华的福田首相时说,发展长期稳定、睦邻友好的中日关系,实现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大目标,既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期待,也是两国领导人和政治家的共同责任和使命。因此,要实现东亚和谐,必须实现中日和谐,这是实现东亚和谐的关键。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2000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古代,日本一直是学习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思想文化,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生产技术方面,自秦汉以来,中国的种稻、植桑、养蚕、纺织、冶炼等生产技术相继传到日本;在思想、文化方面,隋唐以后,日本学习和引进了中国的汉字、儒学、佛教、典章和艺术。在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发展以后,中国也开始学习日本近代的科学技术和民主进步思想,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等,当初就是参考日文版本翻译和介绍到中国来的。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开展的革命活动,曾得到许多日本友人的支持与帮助。后来,周恩来、鲁迅、郭沫若先生等先后在日本学习和生活,也同日本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
然而,1894―1945年,中日两国经历了50年左右的战争。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50年虽然是暂短的一瞬,但却给中日两国人民的心灵留下来巨大的创伤。当时,不仅中日两国处于战争敌对的状态,东亚各国也都掀起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东亚虽然迎来了和平,但日本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初之前一直追随美国反苏的政策,长期采取敌视和包围中国的政策,中日两国处于外交中断的不正常局面。与此同时,围绕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60年代后期爆发的越南战争,中日两国继续处于不战不和的对立局面,整个东亚也笼罩在冷战的铁幕之下。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以《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2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8月)和《中日联合宣言》(1998年11月)三个政治文件为基础,中日关系迎来了正常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日两国交往频繁,经贸关系、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扩大和增加。2007年,中目贸易额由1972年的11亿美元增加到2360亿美元,中国首次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国,两国友好城市多达233对,人员往来超过500万人次。由此,中日两国经济上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不断加深,政治上相互信任、相互友好的关系也不断加强。以中日友好为基础,再加上冷战时代结束,东亚各国的友好关系迅速发展,东亚真正迎来了和平与发展的新局面。
1997年10+3机制形成以来,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定期会晤对推动东亚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东亚各国从2000年起开始共同研究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就是一个最有力地证明。然而,2003―2006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中日关系一时出现了所谓“政冷经热”的不正常局面。结果,中日两国领导人的相互访问中断了4年之久,2005年在apec和10+3领导人会议期间的例行会晤也被迫中断了。“政冷”不仅影响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引发了两国间的一些不愉快的事件和有害无益的争端,而且给东亚合作也带来了明显不利的影响。以2005年12月同时召开的第九次10+3领导人会议和首届东亚峰会为例,由于中日、中日韩领导人会谈被迫中断,韩国总统卢武铉也拒绝与小泉首相会谈,会议自始至终笼罩了不和谐的气氛,致使中日两国围绕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的分歧难以弥合,东盟各国无所适从,两个会议都未能取得预期的进展。在小泉首相之后,经过安倍首相的“破冰之旅”、温家宝的“融冰之旅”,中日两国确立了“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即战略互惠关系;经过福田首相的“迎春之旅”和胡锦涛的“暖春之旅”,中日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内容更为丰富,中日关系“花明柳暗又一村”,再现了继续发展的广阔前景。
历史经验证明,中日两国是和谐则互利双赢,不和谐则两败俱伤。不仅如此,中日和谐还直接影响到东亚和谐,即中日和谐则东亚和谐,中日不和谐则东亚也不和谐。可见,中日和谐完全符合历史潮流和两国人民愿望,也是亚洲和国际社会的殷切期盼。以中日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为契机,中日两国应该共同努力,实现中日和谐,并通过中日和谐,共同推动和实现东亚和谐。
三、中日和谐的途径。
根据和谐世界对大国、强国、富国的要求,中日两国都必须反对霸权主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并积极开展中日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日和谐。
(一)中国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在世界上引起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其中日本就流行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这是日本继“中国崩溃论”之后对中国的又一误解。从世界历史特别是世界近代史看,包括英国、美国、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以及日本在内,一些大国崛起后大都称王称霸,要求按自己的利益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其中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甚至挑起世界大战,妄图用武力重新分割世界,对国际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因此,日本散布的“中国威胁论”有一定的市场,东盟各国就担心中国崛起会损害他们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然而,中华民族有爱好和平的历史传统,饱受帝国主义侵略之苦的中国在崛起后决不会走一些国家称霸世界的老路。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是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因此,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信奉和厉行“中庸之道”,强调用“仁”和“道”来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国与国的关系,一直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集中精力建设自己的国家,一直奉行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力争保持和平的国际环境,从未威胁过任何国家的安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又多次宣布不称霸,即使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称霸。不仅如此,面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中国政府一直本着“尊重历史、维持现状”的原则,以最大的诚意,通过谈判与有关国家合理地解决了大部分边界划定问题。对于钓鱼岛、东海、南海等有争议的领土、领海问题,中国也反对诉诸武力的做法,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中国在新世纪初迅速崛起以后,又及时提出了“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宣布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和平崛起作为中国的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国家战略,这既是中华民族的需求,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意味着中国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其目的是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贡献。为此,在推动国内发展方面,中国将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而真诚地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各国友好相处,实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奉行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
中国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意味着中国不会走历史上一些霸权国家的老路,中国强大既不会妨碍包括日本在内的任何国家的发展,也不会威胁包括日本在内的任何国家的安全,这是中日和谐的有利条件和根本保障。
(二)日本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征服世界的霸权主义行径虽然得逞于一时,建立了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但难逃历史的惩罚,最后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广大日本人民对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也是深恶痛绝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制定了放弃战争的和平宪法,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经过经济恢复、高速增长和稳定增长,迅速发展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从和平发展中得到了最大的好处。日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侵略战争和霸权主义的道路走不通,和平与发展才是日本惟一的出路。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日本通过扩大对华贸易和对华投资,在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从中获得了最大的好处。实践证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虽然对日本提出了挑战,但更多地是提供了机遇。尤其是2002年以来的日本景气复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中国特需”的推动。因此,在和平与发展方面,日本应该实现与中国的和谐与共同发展。为此,根据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日本首先要彻底摈弃霸权思想的残余和拎战思维,正确地总结和对待历史教训,彻底反省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侵华战争。诚然,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本政府和日本领导人多次在历史问题上表明态度,公开承认侵略并对中国表示了深刻的反省和道歉。对此,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予了积极的评价。现在和今后的问题是,日本政府要以实际行动体现有关表态和承诺,不再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其次,日本要彻底摈弃“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增长减速以后,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遇到了一些困难,日本国内开始流传“中国崩溃论”;新世纪初中国经济开始新一轮高速增长,国际经济地位迅速提高以后,日本国内又开始流传“中国威胁论”。从表面上看,“中国崩溃论”似乎是日本对中国的“过小”评价,“中国威胁论”又似乎是日本对中国的“过大”评价,但从本质上看,这两种看法的背后都是霸权主义思想残余和冷战思维的影响在作祟。其中,“中国崩溃论”是部分右翼势力希望看到中国经济崩溃、国家分裂和社会主义垮台的结局,“中国威胁论”则是部分右翼势力担心中国强大,试图阻碍中国崛起。从历史的发展规律看,中国强大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日本为了自己的强大而诅咒和害怕中国的强大不仅是徒劳的,而且不利于日本清除霸权思想的残余和冷战思维,不利于日本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另外,日本不宜争夺东亚合作的领导权。日本作为东亚第一经济大国,在贸易、投资和政府开发援助方面都对东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应该肯定和鼓励的。日本也应该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努力,为东亚合作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自2001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走在了日本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面以后,日本就一直担心会失去东亚经济联合的主导权,在fta/epa方面采取了冷落和包围中国的政策。与此同时,尽管中国一再表示不争夺东亚经济合作的领导权,但日本政府却不时摆出了与中国争夺领导权的架势,一再声称日本应该在东亚经济联合中发挥主导作用,要争取主导权。现在,10+3领导人会议和东亚峰会已经开辟了东亚合作的道路,确立了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和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为此,东亚各国应该平等协商,共同努力,日本也要放下经济大国的架子,与东亚各国友好合作。
(三)发展中日友好。加强中日合作。
根据胡锦涛访日与福田康夫首相签署的《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日关系对两国都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对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肩负着庄严责任,长期和平友好合作是双方唯一选择,中日两国必须共同努力,实现中日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崇高目标。为此,今后中日两国应该在以下五大领域构筑对话与合作框架,开展合作:(1)增进政治互信;(2)促进人文交流,增进国民友好感情;(3)加强互利合作;(4)共同致力于亚太地区的发展;(5)共同应对全球性课题。在全面开展上述合作的过程中,中日两国不仅要努力消除双边关系的主要障碍,加强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扩大中日交流与中日合作,把两国关系发展到中日和谐的新高度,而且要共同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和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而实现东亚和谐。
应该强调的是,在全球特别是东亚fta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双边自由贸易已经成为东亚经济联合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是走向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和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过渡和桥梁。为此,中国政府在积极发展fta的同时,已经主动建议了中日fta,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对中日关系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中国对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东亚共同体和东亚经济一体化积极姿态。现在,在中日两国努力构筑战略互惠关系的新形势下,日本政府应该尽快放弃在fta/epa方面孤立和包围中国的错误政策,改变回避中日fta的消极态度,尽早启动中日fta的进程,使中日fta成为中日合与中日和谐的象征,成为中日两国共同推动东亚合作与东亚和谐的重要行动。
一国的国际战略制定,受制于该国的性质和一定时期的国内形势,同时也必须适应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苏东巨变、冷战结束宣告着两极格局的终结。在这之后的十几年,国际战略格局已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一超多强、多边共生”,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多极化是其必然趋势。基于这种战略格局,党中央于十六大做出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判断,并于十七大提出了和平发展战略。
上个世纪90年代伴随着苏东剧变、冷战结束,持续近五十年的“两极对峙”格局宣告结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际战略格局已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一超多强、多边共生”。“一超多强”形容的是力量对比,即当今世界美国成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同时还存在若干世界或地区性强国。“多边共生”反映的是国际行为主体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当今大国之间平等独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关系。
“多边共生”的大国关系,其形成是基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这一世界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美国的经济可以影响到其他国家,其他国家的经济反过来也可以影响到美国。冷战结束后,老布什总统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口号,但他没有意识到在各国经济往来日益加深、经济合作日益重要的新时代,要“遏制”一个国家谈何容易!另外,国际政治民主化主张世界各国通过协调对话来解决国际争端,任何国家不能独断专行,不能动辄诉诸于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形成“多边共生”的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大国关系是不难理解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9·11”作为一个重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大国之间合作这一趋势。“9·11”之前,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的国家安全观和安全战略沿袭了冷战时期的惯性思维,努力在大国中寻找敌人,尽力防范对其领导地位形成挑战的其他大国或大国集团的出现。但“9·11”充分说明,非国家主体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构成要素,恐怖主义它不会因某国的某一政府或某一组织的内部瓦解而结束,只要它的产生根源(种族)仇恨存在它就不会消亡。而且在恐怖分子非对称手段袭击下,即使掌握绝对优势军力的国家也无法确保本国的“绝对安全”。“9·11”事件使世界各国认识到一个国家要维护本国安全,除了维持必要的军力外,还需要尊重别国的安全,少树敌、不树敌,只有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平等、友好地对待别国、尊重别国的安全和主权,才是对本国安全的最好保障。可以说,“9·11”事件后,世界大国之间合作多于对抗,国际环境趋于好转。
尽管现在是“一超多强”,但多极化是大势所趋。多极化趋势的判断一方面是基于当前世界主要大国其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五大经济中心:美、欧、俄、日、中,美的地位在下降而其余四者在上升。美国迷失了国家未来发展方向,而中、俄、印、巴、东盟等在经过理性反思和审时度势之后大体找到了符合国情的复兴之路。另外,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大趋势下,美国“一超”的单极格局也是难以长久的。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自不用说,美国已经意识到南北差距问题给美国经济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国际政治民主化的今天,各大国都力求在国际事务中具备发言权。毋庸讳言,当今世界任何重大地区和国际问题只有美国的参与才能解决,但美国要解决任何重大地区和国际问题也离不开其他国家尤其是大国的支持和合作。单极格局形成不仅需要存在一个唯一超级大国,而且其他多数国家尤其是主要大国还必须承认它具有中心地位,服从其领导。然而在国际政治民主化的今天,其他多数国家尤其是大国既不承认美国的中心地位也不服从其领导。由此可见,“一超多强”的战略格局最终将会被多极化所代替。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预见性地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格局将来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1]。也正是基于此种战略格局,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21世纪头20年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论断。为了抓住这百年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七大给出了和平发展战略。
国际战略是一个国家为了争取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国际环境,于对外关系中制定的带全局性的策略谋略。国际战略的制定,受制于该国的性质和一定时期的国内形势,同时也必须适应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
和平发展战略,发展是终极目标。之所以把发展定为终极目标,一方面是基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顺应世界时代主题和国际战略格局的要求。在当前“一超多强,多边共生”的战略格局下,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的时代潮流下,和平的力量超过战争的力量,世界各国均致力于国内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合作多于对抗,机遇大于挑战,可以说是国家发展的一段绝佳时期。
相对于发展,和平具有双重含义:一是中国发展的方式诉诸于和平手段,二是中国发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发展的这一目的从胡锦涛同志的“和谐世界”理念中可以窥豹一斑。“和谐世界”强调国与国的和平、人与人的和睦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合作共赢,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和平、共同发展的决心和信念。另外,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是中国关于大国崛起方式的创新之路。从世界历史来看,几乎所有民族和国家的崛起和强盛,都无一例外地与征伐、杀戮和资源掠夺紧密相连。正是因为如此,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西方一些国家出于冷战思维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想方设法遏止中国发展,严重恶化了中国的发展环境,最直接最明显的就是使中国的对外经贸受到的损害。据商务部统计,目前,世界上每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中国,这使得中国连续10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每年有400亿至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响。[2]为此,党中央提出了和平发展新战略方针。“和平发展”有助于打消外界的误解和疑虑,“始终不渝”彰显着中国执行这一战略的立场和决心。
战略为主导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也为中国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而稳定的周边环境。
可以说,和平发展战略是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智慧,科学的判断国际形势,从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出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作出的战略抉择。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全球每七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一起涉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呼吁发达国家应客观公正看待中国的竞争力[eb/ol].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摘要: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孙子兵法》,这部伟大的著作,它以它独特的魅力与精神,影响这一代代的军事世界。本文,就《孙子兵法》的基本精神与其在现代军事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关键词:孙子兵法基本精神现代军事应用。
《孙子兵法》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国门,许许多多的国外军事战略家都沉迷于这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战略文化。它不仅跨越了国界,更穿越了时空。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在《中国的军事箴言》一文中所言:“孙子的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么惊人的?时新?——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这部名著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战争著作,而成为政治、经济、外交各个领域领导者的必读书。孙子的思想不仅在现代军事领域而且在政治、经济、外交、体育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这种广泛的应用中,人们不仅在古人的深邃的思想中获取启迪,同时又为孙子兵法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
一、《孙子兵法》的概述。
(一)《孙子兵法》的概述。
《孙子兵法》作为举世闻名的兵家“圣经”,以它博大精深的理论内容与完整的思想体系,为世世代代的军事斗争提供了富有哲理的兵学理论。
《孙子兵法》共计13篇,仅5000余字,却以言简意赅的文字构建起了一座富有哲理的军事理论殿堂。而该书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不论在市场竞争、企业管理、外交谈判、教学艺术等等。
(二)《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第一,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第二,提出了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
第三,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争境界。
第四,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规律。
第五,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灵活多变的作战原则。
二、《孙子兵法》的基本精神。
《孙子兵法》独具的超越时空的思想魅力和其核心价值,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其所蕴含的深邃而朴素的科学精神。《孙子兵法》蕴含的科学精神渐渐注入社会,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世界军事文化的发展。
1、安国全军的慎战思想。
历史和文化朴素而科学的总结。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军争》战争事关国家存亡,人们生死。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补可以愠而致战。”-------《火攻》战争的发起必须慎而又慎。
2、先胜全胜的不战智慧。
在《孙子兵法》的理论体系中,“全胜”战略是“慎战”思想的直接导论。因为战场上兵凶战危,思想缜密地定下万全之策,就意味着用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最全局的胜利。所以,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的制定与智慧无可匹敌地屹立与兵学的珠穆朗玛峰顶。
孙子强调伐谋、伐交并非单纯的谋略控制与外交机巧,而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的控制与筹划。所以孙子又提出了另一兵威的凝结实质----“全胜”。“全胜”不仅仅是“战胜”的保证,更加是“全胜”的前提。为了实现不战而全胜,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就是要取得综合优势。否则伐谋、伐交说到底也就是无源之水。从历史背景来看,孙子所处的时代并不具备对战争效益进行定量精细评估的条件,但这并不损于孙子先胜与全胜思想的真理价值。凭借最充足的准备与最小的代价实施行动来获取尽可能最大的收益,具备了兵学要旨的力量。
3、审时度势的战略预见。
由于各种不同因素的不断改变,战争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在战争前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知己知彼,才可以在客观上与“先胜”准备以及灵活主动的作战知道密切联动。
4、因情应变的作战指导。
所谓因,就是依情而变,灵活应付,把握主动权。因情应变,要求作战指导者善于把握战争中敌我、得失、攻守、劳逸、众寡、勇怯、胜败、专分、治乱、虚实、奇正等一系列矛盾构成的态势。
“用兵之术,唯因字最妙。”-----《阵纪·因势》。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虚实》。
5、令文齐武的治军理念。
战争的实质是克敌制胜,不仅仅要善于对敌施事,还要善于统领全军。在治军方面,不仅以文德与刑威为重,更要以宽容与严戒并举。在孙子倡导的诸多治军方法中,最能直接体现“令文齐武”的理念当属奖励军功,赏罚并举。当然,“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倡导的并非全是规则意识之下的`激励与惩戒,更多情况下需要“民本主义”的教化和管理。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行军》。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九地》。
三、《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中的应用。
《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世界许多著名的军事家认为,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去世将近25xx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战场。美国自20世纪xx年代末以来,在国防部官员和美军军官中举办了上千次《孙子兵法》讲座。美国陆战队指挥官凯利将军认为《孙子兵法》是所有机动战的基础。他将该书列为部队的年度读物,要求每个陆战队员必须阅读。
有一位翻译过《孙子兵法》的美国人詹姆斯·克拉维尔说:“如果我是最高统帅,或被选为总统或当上总理,我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所有军官,特别是将军,每年都要参加两次《孙子十三篇》的考试,一次口试,一次笔试,及格分数为95分。考试不及格的将官立即自动罢免,并不准上诉,其他军衔的军官则自动降级。”
许多战略决策者直接依据孙子兵法来思考现实的战争问题。有资料说,在19xx年海湾战争爆发时,美国总统布什的桌子上摆着两本书,一本是《凯撒传》,一本是《孙子兵法》。据媒体报道,在这次战争中,有90页之厚的《孙子兵法》英译本运往沙特阿拉伯沙漠,供参战人员阅读。美国记者从战云密布的海湾战场发回的消息称:“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一卒,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却亲临前线,操纵着作战行动,他就是2500多年前的孙子。”
在最近发生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司令就称自己的作战理论是根据《孙子兵法》提出的。美国伊拉克在开战时间上的选择也很稀奇。原本打算在最后通牒后的两天开始比赛,可是突然通过卧底知道萨达姆在开会,所以临时决定立即开展“斩首”的行动。虽然这一次的活动并没有伤到萨达姆,但是也给伊拉克方面的指挥战略系统造成了麻烦。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核心军事思想,其目的是先于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发威之前,干掉伊拉克军队。于是,美国在伊拉克的战场上,速度极其之快,不到半个月就拿下了巴格达。而在拿下巴格达之后,美军就对巴格达进行了大规模地探测,弄清了敌人沿路布防的情况。而在外交方面,美国很早就开始了周边国家的工作,使其可以在他们的国家驻军。通过伊拉克战争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美军正是运用了《孙子兵法》来思考现实的战争问题。
四、总结。
《孙子兵法》凭借它博大精深的个人魅力,不仅深深地影响了各代军事理论思想,更加深入影响到了现代的各大领域。它的基本精神,更是为我们这些后辈奠下基础。这一切,更是《孙子兵法》美丽所在。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需要始终坚持的教育主题,在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实践中加强对爱国主义的教育,能促进大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和爱国责任感的进一步增强,对强化人才综合素质产生相应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而言,学生容易受到思想的侵蚀,因此在军事理论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全面突出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效果,为人才的未来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关键词]军事理论教学;爱国教育;爱国情感。
爱国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对学生实施有效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引入的合作办学方既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也要面临国外多元文化思想对大学生群体的冲击和影响。按照中外合作办学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以军事理论教学为载体,对爱国情感教育进行强化,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对高校大学生培养工作而言,爱国情感的激发和爱国责任感的形成需要长时间不断积累和培养,只有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实施正确的引导,长时间坚持教育学生和培养学生,才能全面系统地突出教学科学性和有效性,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爱国情感在不断的发展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在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引作用,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同时,爱国情感的激发能促使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对全面提升我国民族凝聚力有积极影响。因此新时期在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高校大学生培养工作中渗透爱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从多个角度制订渗透爱国情感教育的措施,力求能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良好支持。此外,针对中外合作办学而言,受到国外多元化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大学生群体的个人主义思想、利己主义思想增强,集体主义思想弱化,部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爱国主义情感弱化的情况,甚至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抵触心理,不仅严重限制大学生综合学习效能的提高,也会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制约。因此为了改善中外合作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情况,在学校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爱国情感教育的重视,明确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发挥出军事理论教学的价值,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有效培养,为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积极探索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进而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明顯提高,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下面结合军事理论教学情况,对有效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增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cai的设计和应用。
当前,在组织开展军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信息化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影响,教研人员已经积极探索了cai课件的设计和应用,希望能够进一步增加军事理论教学的内容丰富性,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教学指导,增强教学组织效果。从整体上加以解读,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环节对cai的设计和应用能够促进教学系统的构建,且由于课件自身兼容性和实用性相对较强,能够在教学环节实现合理应用,因此可以辅助军事理论教学中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和培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爱国情感,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理想化的条件。在具体对cai课件进行设计和应用的过程中,要注意选用具有感染力的图片内容,适当引入新时代背景下与军事理论和爱国情感相关的信息,进而在反映爱国主义思想主题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的良好感召和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切实突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综合效果。
例如,在针对军事高技术方面“精确制导技术”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军事理论教师在对cai课件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官方公布的技术成果视频以及我国国庆阅兵的视频内容等,辅助学生加深对这方面技术内容的学习和了解,并在国庆阅兵场面的作用下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使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我国军事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激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进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说服力,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良好培养,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探索这方面的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如此,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爱国情感教育教学效果也会明显增强,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情感投入。
教师爱国情感投入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指导的过程中,自然流露真实的情感,教育学生和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教师组织开展军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相关教育情感的投入,为学生良好爱国情感的形成和培育做出正确的指引。具体分析,军事理论教师在教学中情感投入,发现教师可以从以下角度发挥榜样作用,对学生的爱国情感加以培养。
1.在军事理论教学中融入崇高使命感。军事理论课的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军事理论方面的知识和内容,也要促进学生心灵的塑造,将学生培养成为新时期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和中国梦的践行者。因此,在工作实践中,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历史使命,并将使命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开拓崇高的理想境界,以真实的情感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育和指导,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如在针对我国周边国际安全环境现状方面知识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针对“情况复杂,战争危机依然存在”进行解析,就要适当融入崇高的使命感,让学生认识到复杂国际形势下教师和学生群体在建设国家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方面的重要历史使命,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作为教师、学生在建设国家方面所能够做出的贡献等,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使命感得到充分激发,切实提高教学组织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军事理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始终保持爱国热情。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师在教学组织活动中为了形成对学生的有效情感感染,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就要在讲解相关知识和内容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爱国热情,实现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正确引领,为学生群体学习军事理论内容、强化自身爱国情感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如在讲解日本军事情况基础上,教师要融入适当的爱国情感教育,并指导学生以史为鉴,正确认识中日关系,客观看待中日历史遗留问题,进而对中日军事情况进行深入探索,在有效渗透教学情感的基础上实现对爱国情感的激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三)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高校军事理论教学中,要想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和强化,不能将教学内容停留在理论学习方面,还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教育教学组织活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爱国情感加以激发,使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明显增强,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相关内容作为依托,设计相应的爱国情感教育课外活动,如成立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小组、世界先进武器探寻小组、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历史研究小组以及中国现行战略方针学习小组等,在成立专业学习小组的基础上利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参观学习,对本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加深对军事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在此基础上,也可以组织开展报告会,让学生对本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报告,使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形成更加明确系统的认识,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如此才能真正发挥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学生的课外活动学习效果也会逐步增强,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对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军事理论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措施,能全面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为学生爱国情感的形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新时代背景下,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学校特色,要从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角度對军事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挖掘,革新教学方法,突出教学特色,辅助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实现优化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建宏.基于军事理论课程的高校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研究[j].山西青年,2018(13):56.
[2]王伦,柳。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题目篇十一
摘要:在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微课来辅助传统教学,不仅能弥补教学时间、空间的不足,还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是军事理论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本文首先简述了普通高校军事理论在线课建设现状,接着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军事理论微课的设计原则,最后课题组对微课在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做了探析。
关键词:微课;军事理论课;普通高校。
军事理论课是普通高校学生平时学习國防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国防教育功能在高校实现的主要依托。军事理论课内容博大精深,在学时有限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是课题组研究的重点。随着教育信息化和在线课程的发展,mooc辅助教育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mooc高度精炼的知识整合以及灵活机动的学习方式,让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师们不再担心知识点放射少,课时不够用,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等问题。军事理论课课程知识更新速度快、涉密性强、涉及政策部分教学尺度拿捏难度大、可参考借鉴经验少等原因致使军事理论课的mooc建设难度大,创新性和突破性强。
微课发展到今天已经被看作是一种常态化。
教学资源。
冀中职业学院军事理论教研团队在省教育厅主推的智慧职教mooc学院平台上构建了《大学军事教程》课程,一期课程已顺利结课,二期课程正在建设中。一期课程全程共有1500余名学员加入课程,其中不乏有数十名全国同类院校相关同仁加入交流,教学效果良好。军事理论课课堂教学和mooc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作为传统课堂军事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既能达到进一步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的效果又不占用学校其他的教育教学时间,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军事理论课的在线课程进一步建设研究迫在眉睫。
在线课程。
教学资源。
库中,把课程资源整合到微视频中的,以微课形式进行,包括(且不限于)军事理论课视频教程、拓展阅读资料及视频、文本课件、在线课堂讨论环节、章节测验、期末考试等全部mooc主要构成要素。因此在。
教学设计。
中我们深度分析当前形势、创新思考,更加注重微课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在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微课来辅助传统教学,不仅能弥补教学时间、空间的不足,还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是军事理论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
(一)紧扣教学大纲,筛选适合制作微课的内容。
2019年1月,教育部联合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要求、课程内容、教师发展、教材建设、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教学保障、督导评价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这些改变均说明职能部门对本课程功能定位的进行了深入谋划和思考,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深度剖析,有利于对本课程所属问题进一步深入探析,从而凝聚共识、指导业务实践。
军事理论课担负着大学生国防军事教育的功能,教学的目的不同于专业的军事院校,无需在理论的深度和学术上做过细的探究,重点侧重于拓宽军事领域的知识,注重军事知识的信息量和科技含量。这就要求课题组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军事理论课的教材内容,适当增加国际局势变化、局部紧张态势分析和新军事科技发展等方面的新内容,使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富有时代特色。此外,军事理论课还应把学生关注的世界热点问题、最新信息以及相关前沿问题及时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
微课中的微视频拍摄完成后,短时间内一般都不会重新拍摄。军事理论课时代性很强,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刻影响下,全球性、跨国性问题逐渐上升为牵动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安全中的国际战略形势和信息化装备中的信息化作战平台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中国国防和军事思想这两部分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在录制军事理论微视频课时,应当把较为稳定的重点内容用微课的形式录制,变动性较强的部分主要放在课堂上讲授,这样既能在国家规定的学时内即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富裕出时间让教师能重点讲解国际战略环境等变动较大的内容,从而增强了军事理论的时代性。
(二)采用多种呈现形式,吸引学生的长期关注。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自制能力差,思想容易开“小差”,对于当前一些军事热门话题、信息化战争战例,以及热播影视作品所反映出的救援行动、信息化作战平台、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信息化杀伤武器、军事高技术等学习兴趣浓厚,但对于理论性知识却缺乏深入的学习。因此,军事理论教学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学生乐学、善学,从而体现学生才是真正的认知主体。微课要把语言文字表达的艺术性和视频图像显示的直观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图文并茂、音像同步,使得复杂问题简明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极大地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微课的呈现形式可以是录屏类、拍摄类、ppt等基本形式,也可以是动画型、交互式、手绘类、互动电影、手机h5型等多种创新形式。例如讲授古代军事思想《孙子兵法》——作战篇时,可结合“以战养战,因粮于敌”的军事思想,将李牧巧施“美马计”做成微课来播放,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直观、明了,提升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受和理解更加深刻、全面。
因为学生可以挑选在线公开课的内容进行学习,这就要求在线课全部知识点都要以高质量的水平完成,军事课教师是完成军事课教学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仅一名教师完成整门课程的拍摄,难度特别大,因而需要组建团队,需要校内外专家联合培养校内专兼课教师,还要联合本校、本省甚至全国的优秀同行,强强联手、共同参与、合力建构,把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都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再经过认真打磨才能形成军事理论精品在线公开课。
(四)深入学习制作技法,设计高标准微课。
如何让微课更具吸引力?这是关于设计策略方面的问题,在微课制作过程中设计是最重要的一步,有条理、有逻辑的设计能够让课程在结构上更凸显合理化,也更便于后期的制作。微课是解惑而非授业,在制作微课前教师要选好知识点,明确受众。微课设计思路要清晰,选定了主题、内容及展现形式后,需总体规划设计授课过程,从导入、讲解、交互,到拓展实践、评价,整个体系一定要明确。时间必须把控好,5-8min内讲透彻微课所要展示的知识与内容,在最后特意留下恰当的空白,以便给读者留出想象的空间。一般按照下面这些原则进行设计微课:
(1)标题简练、有新意;。
(2)授课过程中适当加入一点幽默的笑点;。
(6)微课的教学环境符合“一对一”辅导的模式,一定要注意受众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大教室里很多学生,教学时要做到“目中有人”,语言要生动形象,态度要真切诚恳,使用个性化亲切的语言,加入一定的技法技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微课制作大致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选题设计,包括脚本的设计、逻辑设计和选题等;。
(2)素材收集,包括微课中用到的视频、图片、文本和其他素材;。
(3)课件制作,特别考虑制作时的色彩搭配、排版、动画和可视化效果;。
(4)制作准备,如准备好摄像头和麦克风,准备好所需软件;。
(5)视频录制,指拍摄或录屏和后期制作阶段。后期制作,才是真正的技术活儿,如今制作手段多种多样,各类软件也层出不穷,有时微课的制作其实是在考察大家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使用微课可以更好的促进学习的迁移。
军事理论课所依托的军事学是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的准备与实施的科学,属于社会科学,具有鮮明的阶级性和民族性,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军事理论课课程内容的丰富性、知识体系的渗透性、思维方法的贯穿性都为学习的迁移提供了非常多的“共同元素”。比如《孙子兵法》之所以能够得到古今中外广泛认同,历久弥香,发挥跨时代、地域和行业的局限,其独特价值就在于此书凝聚了军事科学的军事思维方法,其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是军事理论中最为稳定、核心、长远指导作用的内容。
微课是一个独立的、有明确教学目标的小课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从学习知识技能向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迁移。学生使用微课进行军事理论课程学习时,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第二轮甚至多轮学习,直至完全掌握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微课自主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不断思考,探寻新的知识,进一步将军事理论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原理与技术结合起来,从理论上也能解释一些社会现实问题,这些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益处。
(二)使用微课可以更好的加强素质教育。
教育需要从素质的渗透性、交互性、全面性等视角来审视,军事理论课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以国防教育为核心,以军事理论课为依托,以军训为阵地的军事课教学的综合作用,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军事理论课使用微课可以更好的融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让“微课”的内涵进一步得到拓展,并直接融入了服务功能。利用现场微课、网络微课、线上微辅导、线下预约微辅导四种“微课”表现形式来服务学生,为学生在线上线下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台,真正实现“微课”从单向的传授——学习向传授——学习——实践——传授转变,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普通高等学校通过军事课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的要求。军事理论教学要聚焦此目标定位,探寻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的具体内涵外延、作用机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真正为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做贡献。
将微课应用于军事理论课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军事课教师专业发展,深化军事课程改革,提高军事课程建设水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深化课程改革以及提升课程形象,使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现存问题得以改善。在边建设边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军事理论教师的线上教学能力,促进军事理论课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改变,使其线下高标准,线上有水平。线上课程辅助线下教学,做到全方位无死角,充分达到国家要求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优秀水平。改革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便于因材施教,促进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时慧.慕课背景下国防教育在线课程的思考[j].教改教法,2018(08).
[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北京:国发〔2017〕4号文件,2017.
[4]李际均.中国军事战略思维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09):389.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题目篇十二
[摘要]古田会议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正式在全党范围内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建军原则。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军队建设实践和经验从一个侧面解读了古田会议确立这一原则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内涵。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东固根据地武装力量的建立和发展,也就没有东固根据地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和发展;东固革命根据地在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过程中,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印证了毛泽东关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思想的正确性。
[关键词]东固根据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实证研究。
1929年在福建古田召开的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在全党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这一原则来源于革命斗争特别是军队建设的实践,并随着革命斗争特别是军队建设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本文仅以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军队建设实践和经验为考察对象,进一步解读古田会议确立这一原则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内涵。
一、东固革命根据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历史考察。
东固根据地党和军队建设的历史进程,充分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东固根据地武装力量的建立和发展,也就没有东固根据地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和发展。1927年初,共产党员赖经邦(江西吉安东固人)在东固组建了东固地区第一个党小组。大革命失败后,赖经邦与共产党员高克念、曾炳春等人在白色恐怖下,在东固敖上召开了党员大会,史称“敖上会议”。会上,赖经邦强调党的活动转入农村的重要性,提出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发动农民举行秋暴、建立革命武装等问题。会议决定:成立党支部,称东龙(东固、南龙)党支部,选举赖经邦为书记。东龙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对东固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以及整个赣西南革命斗争的开展,始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中共东龙党支部直接领导之下,同年10月,在敖上建立了东固最早的革命武装――工农革命军,赖经邦任队长。10月底,争取了以段月泉为首的绿林武装“三点会”成员,使东固的革命武装力量一下子就增加了一倍。东龙党支部在建立和扩大工农革命军的同时,积极准备暴动。1927年11月12日发动了党史上有名的赣西南地区的“东固暴动”。东固暴动的胜利,拉开了东固武装斗争的序幕,震动了邻近各县的反动统治。绿林首领纷纷带领人枪投奔工农革命军,东固工农革命军得到壮大。东固暴动成功后,东龙党支部又及时领导东龙游击队转入游击斗争。1928年2月,赣西南特委将东固工农革命军与永丰、吉水的农军合并,并吸收吉安、吉水、永丰等地的工农群众参加,成立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七纵队。不久,特委决定吉安县延福地区李锦云等人筹建的革命武装,编为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九纵队。1928年9月,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七纵队、第九纵队合并改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1929年2月初,红二团到达兴国莲塘与赣南红军十五、十六纵队会师。由于斗争形势的需要,赣南红军第十五、十六纵队及部分游击队、赤卫队员以及从红二团抽调的100余名党、团员骨干官兵合编成立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四团。为加强党的领导,统一指挥军事斗争,1929年6月,成立红二、四团行动委员会,并相应成立红二、四团政治委员和军事委员会。毛泽东曾对红二、四团战斗力给予极高的评价,他在1929年1月写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红军第四军……现在计在前委管辖下与前委有发生关系的共有三个部队,一是四军一二三纵队,枪二千,这是主力,二是湘赣边界部队有枪一千四百,三是江西第三(二)四团枪一千,共计四千五百枪。这三部分大体说都可说是有相当的战斗力的正式军队,都是从最困难的反革命高潮下创造出来的。”[1]1930年1月,赣西南的地方武装即红二、三、四、五团,赣西游击第二大队及永新、莲花、宁冈等县赤卫队合编组建红六军,红二、四团正式列入中央红军编制系列。
从以上对东固根据地党组织建设和军队建设的过程梳理可以看出,在东固革命根据地是先有党后有军,党组织的形成早于军队,东固的革命武装力量是在党组织的推动下逐步形成的。同时,军队的每一步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党的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
二、东固革命根据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主要举措。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走政治建军之路,是古田会议决议规定的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原则的关键环节。东固革命根据地在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的过程中,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首先,东固革命根据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具有极强的制度保证。早在东固暴动之后,红二团的前身第七纵队从队部到各区队的名册上,都把党在军队实施领导的人格化的党代表、指导员放在第一位,从而在制度上确立和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实际工作中,大到军事行动的实施,小到一杆枪、一粒子弹的使用,都得征求党代表、指导员的意见。这一制度的贯彻落实,使东固革命根据地在长期艰苦的军事斗争中,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同时也保证了政治工作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在红二、四团组建后,军队党的组织建设和政治工作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红二、四团组织了“团委”,“每连有一个(支部),团部有政治部”,“支部分小组”,“团部、政治部、士委会为不相属之三平行机关,对内外均连署”,“官兵除作战指挥外,都是站在平等地位的,官兵间的感情很亲切,每月的生活补助费,也是一样开支。”[2]与此同时,革命军队中从大队、中队到连队,各级都有公开的党代表。但党员都是秘密的,连队中的党的小组也是秘密的,都是单线联系。共产党员在战斗中、在群众工作中都要起先锋模范作用,并做团结各类战士的思想工作等。连队建立士兵委员会,民主选举优秀战士代表为主席,它有批评处分行政首长的执行权力。正因为如此,1929年2月,毛泽东率转战赣南的红四军与红二、四团在东固胜利会师后,对这支初次见面的地方红军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认为红二、四团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军队建设方面创造了许多新的经验,这些经验正是红四军所需要的。这些经验主要就是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下红军的游击战术与群众工作经验,以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这两个方面。尤其是后者,给一直寻求解决这一问题之道的毛泽东以极大的启示。毛泽东称赞红二、四团的体制是“绝对的党领导”,政治指导员、政治委员“支配”军事长官,一个子弹党也要“过问”,实行的是“集体的党领导”体制,并认为红二、四团的这一创造性经验可以“帮助”红四军加强党的领导。
其次,东固革命根据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具有广泛的认同性。在东固革命根据地,党的领导在坚持政治思想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他们组织政治宣传队,作为党组织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负责检查群众纪律,宣传党的政策;向敌人喊话,瓦解敌人;执行并检查俘虏政策。红二、四团的干部战士除战斗外,都担负宣传组织群众、筹粮筹款以及收集情报的任务。官长不许打骂士兵,强调政治上平等的同志关系,提倡互助友爱。对党对上级决议最忠诚,讲原则,不徇私情等等。为了培养干部,加强干部战士的政治军事训练,红二、四团将东固教导队改为红二、四团教导队,后又改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3],毛泽东任校长,朱德任政委,这是中国工农红军史上第一个正规的红军学校。红军学校设医学、政治、军事三个专业,每天三操两讲。红二、四团经过整训,统一了领导,加强了纪律,提高了部队的军政素质,加强了战斗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使东固革命根据地军民逐步形成了共识,从而更加自觉地接受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第三,东固革命根据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具有党的指导与监督的统一性。中共江西省委对东固根据地的建立给以直接的关注、支持和领导。早在1928年1月29日,《中共江西省委给中央的报告――关于赣西南目前工作决议案》就规定了赣西南各级党委目前的工作,明确指出要在军队的组织系统中设立党组织的领导。1929年6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又明确指出:“为适应目前的环境,觉得二、四团有组织统一指挥机关之必要,故于目前二、四团团委……组织二、四团行动委员会,以统一二、四团……的指导;组织政治委员会,以统一二、四团的政治工作,委员即以行动委员充任……以统一二、四团军事指挥……第四军委会设参谋长一人,参谋一人,政治委员一人……”东固根据地与中共江西省委的交流也较为密切,“至于各级党部对下级的指导状况,只有赣西南特委和九江县委见到一点,其余的还见不到……关于各地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的报告,党的和群众工作报告,只有赣西特委和九江县委经常的稍为做到表面上的描写,省委得到以为无价之宝……”[4]正是在中共江西省委的密切关注和直接指导下,最终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促使东固根据地建立、发展和巩固,并为其他根据地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东固革命根据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意义分析。
东固革命根据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的方针举措,在党和军队建设的历史上,写下了具有特殊意义的一页。笔者仅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是印证了毛泽东关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思想的正确性。鉴于大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和当时的国情,毛泽东高度重视党对军队的领导权问题。早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就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在领导秋收起义队伍向井冈山挺进的过程中,毛泽东领导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以“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在部队中建立党的各级组织,从而把革命队伍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到井冈山后,毛泽东更加注重红军建设,特别重视党对军队的领导问题。但是,由于红四军脱胎于旧式军队,加上部队的组成来源复杂,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些非无产阶级思想对红军影响甚大,以致井冈山的斗争多次遭受挫折。毛泽东认为,“党在这时期中不能有绝对的指挥权,小团体主义充分存在而发展,党不敢作调动枪枝上的尝试”,甚至全军从连到军,在某些问题上不是听从党的指挥,而是“绝对听命于个人”。[5]这是影响红军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固革命根据地党组织扎根深,领导作用强,政策正确。“一切听命于党组织”,即“有很好的党”,“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中共东固支部、东龙区委、东固区委,正确贯彻执行中共中央、中共江西省委和赣西特委的正确方针政策,重视从东固地区的实际出发,紧紧依靠非常熟悉的广大贫农。党组织严密巩固,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东固革命根据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的贯彻执行,印证了毛泽东的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思想的正确性。毛泽东对此也作了充分肯定。1929年6月14日,他在福建连城新泉写给林彪的信中极力称赞红二、四团的领导体制。信中写道:“至于二、四团,四军的同志见了他们简直是惭愧万分,他们是指导员支配军官的,前五册上军官的名字列在指导员的后面,一个子弹不过问党不能支配,他们是绝对的党领导。这也可以说是帮助四军党的领导加强的原因……小团体主义不消灭,不能如二、四团一样的完全由集体的党领导,则红军只是一个好的名称罢了!”可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想,从实践的角度而言,最初来源于李文林领导的东固红军。毛泽东在吸取了东固做法的基础上,将“支部建在连上”和党对军队领导的思想发展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和纲领。从这个意义上讲,古田会议决议中有关军队党的建设的许多提法,也应该与东固革命根据地军事斗争的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是成为了人民军队建军纲领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中国共产党要在武装斗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最终战胜反革命的武装力量,必须有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革命军队。但是如何处理党和军队的关系,完全没有经验。“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给全党指出了革命复兴之路。但是要贯彻“总方针”,还要各地党组织在武装起义的实践中实施正确的领导。东固暴动前夕成立的东龙党支部,是领导起义的坚强核心。党确定的起义时机,采取的联合绿林武装、重新组织农民协会等策略和措施,是符合实际的,保证了起义的成功。东固暴动成功后,为了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很快在东龙党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东龙区委,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不断推进又将东龙区委改为东固区委,并先后选举产生了赣西特委、赣西南特委。在健全得力的党组织坚强领导下,东固根据地的革命武装力量不断壮大并很快成为赣西南地区革命的主力军。可见,东固根据地在处理党和军队的关系上,党指挥枪的原则和真正实现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是重要的经验。
参考文献:。
[1][2][4]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第二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684.309.322.
[5]毛泽东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3.66.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固革命根据地史论》(09ds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题目篇十三
[摘要]教育理论创新是教育改革和大发展的前提,而教育理论创新则必须以教育思想观念的创新为先决条件,军事教育理论的不断创新,可以有效地指导新时期军事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分析了军事教育理论创新的内涵和意义,研究了当前的军事教育理论创新必须首先重视解决的几个问题:树立军事教育观念创新的整体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树立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观。
[关键词]军事教育军事教育理论理念创新。
当前,军事教育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但原有的军事教育理论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和解决军事教育改革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所以,要求军事教育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理论品质,抽象出新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以有效地指导新时期军事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军事教育理论创新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科意义。
一、军事教育理论创新的内涵解析。
理论创新是在扬弃原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提出新思想、新学说、新理论的过程,是正确的理性认识的新飞跃。军事教育理论创新是军事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理论创新体系中属于具体层面的理论创新。军事教育理论创新是指在解决军事教育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抽象出来的新的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其基本含义是:第一,军事教育理论创新发展于新问题并贯穿于新问题的解决之中,问题是理论创新的主线。第二,军事教育理论创新离不开抽象的思维活动,当然也离不开实践活动。第三,理论创新的基本任务是在深刻认识军事教育本质、准确把握军事教育规律、有效探索军事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抽象出新的理论,形成多侧面、多层次的理论体系。
二、军事教育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
1、军事教育理论创新是丰富、发展、完善理论的基本手段。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发展。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军事教育在我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己经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相关院校也建立起了军事教育学科的博士点、硕士点,每年都有不少的专著出版,大量的研究论文发表,军事教育理论研究处于十分活跃的时期。但是,与军事领域的其他学科相比较,无论是从发展历史还是发展水平来看,军事教育学仍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是一门还不十分成熟并且正在走向成熟的学科。军事教育中的概念界定、规律揭示、理论体系确立,还没有完全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同时,在我国军事教育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无论从军事教育发展还是从军事教育学科发展看,经过多年实践积累形成的军事教育理论,也面临着突破原有框架限制,拓宽研究领域和视野,开展理论创新的艰巨任务。
2、军事教育理论创新的目的在于激发军事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新世纪以来,由于军事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军事教育系统内部也在产生着一些新的问题,军事教育实践出现了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得多的局面,在改革与发展中出现了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迫切需要来自军事教育理论创新的支持。而原有的军事教育理论已不能完全适应这样的新形势,难以有效地解决军事教育改革实践中产生的新矛盾、新问题。一方面,近年来,军事教育改革难以取得具有说服力的突破性进展,众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军事教育理论指导。一些改革措施因为在设计过程中缺乏理论支持,到了改革实践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障碍,半途而废的情况时有发生,错误的做法也时有出现。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军事教育改革需要理论支持,缺乏理论指导的军事教育改革是十分盲目的。另一方面,军事教育也需要在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理论品质。通过新矛盾、新问题的解决,来不断创新军事教育理论,增强军事教育理论指导军事教育改革实践的有效性,使军事教育实践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3、军事教育理论创新是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不可或缺的途径。
从军事教育发展历程来看,尽管军事教育理论过去对军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总的来说,军事教育理论跟不上迅速发展的军事教育实践,即军事教育理论滞后于军事教育实践,与军事教育实践相脱节。造成目前军事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军事教育研究在完善自身学科体系的同时,没有将学科体系涉及的内容同解决军事教育改革的现实问题很好结合起来,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理论研究成果还不多,军事教育研究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议论多,对军事教育实践真正有指导作用的理论创新少。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惟一办法是以实践为基础,不断创新军事教育理论。
三、军事教育理论创新的几个重要问题。
1、树立军事教育观念创新的整体意识。
军事教育观念的变革与创新不是某一层面、某一范围或某种形态军事教育观念更新的结果,也不是各个层面、各个范围或各种形态军事教育观念更新结果的简单相加,而是各个层面、各个范围或各种形态军事教育观念更新结果之间高度关联、整合的结果。
目前,教育理论界对军事教育观念创新内涵和特征的探讨,大多停留在诸如人才观、学员观、质量观等问题上,而未能从整体上全面、完整地理解和把握军事教育观念创新的内涵及特征。所谓整体意识就是指军事教育观念创新主体在军事教育观念创新过程中,能从整个军事教育观念系统的角度考虑,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表现形态或不同作用范围的军事教育观念创新。也就是说,军事教育观念创新主体在具体的教育观念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中,不但要探讨某一层次、某一范围或某种形态的军事教育观念创新问题,还要研究各层次、各范围、各形态军事教育观念创新之间的关系或联系的方式、性质和程度,研究某一层次、某一范围或某种形态的军事教育观念创新在整个军事教育观念系统创新中的地位、作用。这样,既推动了整个军事教育观念创新的全面进行,又使各层次、各范围或各种形态的军事教育观念创新不致有悖于整体要求,确保军事教育观念创新的有效开展。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与主体(人、群体)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并在认识的基础上,确定教育行为的价值取向。它所反映的不是教育本身,而是教育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一般地说,价值判断的依据是教育对主体所产生的效益,以效益的有无、高低、长期或短期来判断教育(或某种特定的教育)的价值,从而采取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与行为。它虽是潜在的,但却无时无处不在起作用,有时是自觉的,更多是不自觉的。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希望得到土地,工业经济时代人们梦想拥有资本,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渴望获得知识。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价值观不同于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的教育价值观。它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个性平等,直接要求是军事教育必须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个体需求的多样性和学习者的自觉选择;就是在人才观上采纳多维度的评价标准,这些维度是以个体品行、知识、能力和努力程度以及能否把握时机来评判个体的成就;就是在知识观上提倡学员主动建构知识的原则,要求成功的学习不是机械的接受或摹写,而是一种主动的充满个性化的建构过程;就是重视人的内在发展需求,要求知识实现主体化,知识必须与个体的信仰、情感相联系。所有这些都必然对军事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3、树立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观。
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提高的核心问题。一切体制、管理、课程、教材的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教育质量上。我国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是一种知识质量观,即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深浅来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这种知识质量观根深蒂固,不但存在于办学者的思想中,而且存在于社会的传统文化中。当前多样化的军事院校教育有着各自的培养目标、规格、特点,从而也应当有各自的质量标准。知识经济时代的军事教育应当整齐划一的向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层次的质量标准过渡,就像1998年巴黎世界高等教育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的那样:“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
新的军事教育质量观既着眼于整体的质量,也着眼于不同办学层次的相对质量。具体而言,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应包括这样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发展的质量观,教育事业的发展是首要的,判断教育质量是否好,首先要看它是否有利于促进军事革命和人的发展,能否满足新时期军队建设的需要;二是整体质量观,即从各个方面而不是一个方面来看待质量,需要从学员的社会适应性、创造性和学员的素质、能力、文化品位的动态变化等多方面来综合评判质量;三是树立特色质量观,即看它是否能满足不同个体的要求和军事实践的要求,特色就是质量,就是水平,就是生命。只有各个军事院校培养的人才拥有丰富的特色,才能使毕业于不同院校的军事人才在学识、能力、素养等方面各具个性,并在某些方面独领风骚;也只有使各具特色的人才从事丰富的个性化活动,才能编织出更加美好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四是树立过程质量观。现代质量管理理论认为,产品质量包括产品的最终质量(需求质量)和形成产品的工作过程质量(包括设计质量和保证质量);质量不是末端检测与评估出来的,而是依照整体的优化设计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来实现的。教育的产品是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由培养过程(主要是教学过程)的工作质量来决定的,工作过程质量决定着产品最终质量,产品的最终质量只能靠优化设计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来实现。从这个理论角度出发,要求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的关注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已成事实的静态状态和质量末端,而应更注重从起始阶段开始的教学质量形成过程及动态状态,注重影响教学质量的形成性、过程性要素的监控,实现在线检测与实时动态控制的有机结合,使教学过程全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防止影响质量的现象发生,限制影响教学质量要素的实质性发展或恶化,消除、纠正、弥补所造成的损失,从而保证最终教学质量,这比只注重末端质量检验与评价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薛天祥。薛天祥高等教育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付建芳。论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创新[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3]张晓洪,彭熙。论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创新[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4)。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题目篇十四
摘要: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导致了现代战争军事技术日益走向技术化,军事高技术在现代战争中有着重大影响。而高技术的发展让我们也不得不考虑到军事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一个国家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军事力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键字:军事高技术,军事建设,经济建设。
军事理论课是我们继军训后的第二次国防教育,它让我们更好的理解我国的国防,军事思想,军事高科技,高技术战争等,以便我们掌握基本军事理论,达到加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
进代中国充满血和泪的屈辱史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个国家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军事力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众所周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导致了现代战争军事技术日益走向技术化,高技术的发展不但对整个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导制军事高技术领域的开拓和发展。自60年代以来,一大批高技术武器装备相继问世并用于战争,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战争的面貌。因此,无论是谁,不了解当代高技术的发展情况,不熟悉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不理解高技术武器装备对现代或未来战争所带来的具大影响,就不可能在高技术战争中掌握主权,进而立于不败之地。
一、军事高技术的定义。
军事高技术是指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在军事领域发展和应用的,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按照高技术分类,有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海洋开发技术,航天技术。应用于军事的高技术主要有侦察监视技术、精确制导技术、伪装与隐身技术电子战技术、指挥自动化系统技术、航天技术、核生化技术和新概念武器技术。因此,对于高技术战争的定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是这样写的:“大量运用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新技术水平的武器装备,并采取相应作战方法进行的战争。”
二、军事高技术的主要特征。
1、综合性。军用高技术是由多种技术组成的一个技术群体。
2渗透性。军用高技术的应用不仅遍及整个军事领域,同时还会迅速转为民用。
3、创新性。军用高技术的创新科技成果具有生命周期短、创新快的特点,同时它还可在军事领域中支援各种创新活动。
4、增效性。军用高技术能使武器装备的效能大大提高,使部队的战斗能力增强。
5、时效性。军用高技术发展很快,其阶段性成果只有及时应用与推广,才能发挥巨大的军事效益。
6、智能性。能提高武器系统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7、竞争性。各国军队为了走精兵高效之路,竞相发展军用高技术。
8、风险性。军用高技术是前沿技术,要进行超前性研究,其结果难以预料。
9、知识性。军用高技术是以各种科技知识为基础的,其发展更离不开掌握各。
种知识的高科技人才。
10、战略性。发展军用高技术是国家的战略决策,它直接关系到一国在世界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三、军事高技术的重大影响。
(一)新的军事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军事领域兴起了一场新的深刻变革。这场新军事变革具有划时代的特征,实质是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化革命在军事领域的反映。
(二)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其一,反应高速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是信息能力成为一种最重要的作战能力,成为现代战争手段的核心,使得战争反应快,打击快,转移快。其二,战争包括主动出击和防护,高技术的装备不但能使得主战方能在攻击上得到很好的先机,也能在防御上得到很好的保障。高技术使得国防变得越来越严密,使得国家在战争中很好的保存自己的实力。其三,高技术使得侦察技术有了飞速的进步,使得侦察不受到许多客观因素如地形,天气环境等,的影响,是侦察工作真正做到了眼观六路二厅八方。其四,高技术使得军事武器有了质的飞跃,使得其攻击范围更远,精确度越高。其五,高技术使得指挥更高效率。指挥在战争中占了主导地位,在现代战争中,利用高技术的全网络指挥越来越重要,只有在指挥上水平高人一等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以上种种让我们都发现现代战争对于高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他也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到政治建设中,国防军事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如何理解和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古书有云:“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这些都说明只有使国家经济繁荣富有,国家武装力量才能强盛。由此来看古人也知道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秦时的商鞅变法不仅使秦朝的经济有了高速发展而且由于推崇军功使得军队不断壮大,实现了富国强兵的政策,从而使秦国同意了六国,实现了霸业。我们发现,国家紧急条件与军事力量是相辅相成的。
党的十六大报告同样指出:要“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让我们以伊拉克战争为例,它是目前战争史上运用高新科技含量最高,对世界格局影响最大的一次。而高技术战争的基础是高技术,发展高技术仅仅用有限的国防经费是不够的,需要有国防经济整个系统来支撑。而且光有钱还不是唯一的条件,我们应该看到伊拉克国防意志和传统的作战模式与现代化装备齐全的美英联军的国防意图和现代化作战模式的利与弊。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障和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国防投入,保障和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是协调国防安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基本要求。为此,应当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视角,正确认识和把握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第一,两个建设相统一。当今世界,一个国家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既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又要有强大的国防实力,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江泽民同志指出,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和建立强大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任务,从根本上说,这两大战略任务是统一的。一方面,经济是国防的物质技术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国防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另一方面,国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防建设是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如果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这两大战略任务出现失衡,必然危及到国家经济社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两个进程应同步。国家战略是一个整体,经济发展战略与国家安全战略之间的协调运行,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客观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国家经济建设协调发展。面对我军发展现实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不相适应,面对祖国完全统一的神圣使命,面对改革开放条件下国家战略利益的拓展,应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不仅对军队的武器装备作战理论,编制体制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军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构成战争基本要素的人,武器装备及人与武器的组合方式,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高技术战争,实质上是高科技的较量与对抗。作为战争主体的人,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把其科学有效地运用于战场上,谁就可以获得战场上的主动与优势。我们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必须加强国防教育的培训,坚实贯彻我们的爱国主义思想,灌输国防知识,培养国防观念,提高保卫国家和建设祖国的意识,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题目篇十五
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内容,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之一。2007年2月教育部、总政治部、总参谋部重新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把军事理论课列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的开设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学中应结合普通高校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才能提高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效果。
一、准确定位课程性质、要求和目标。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规定,军事理论课是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教学学时为36学时,将考试成绩和学分记入学生档案,此外,应积极开设与军事课相关的选修课和举办讲座。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好深度和广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教学质量。”《大纲》明确规定高校军事课教学的目标:“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通过军事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
(一)内容准确,处于前沿。
一堂好课,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前沿性是基础,军事理论课尤其是这样,教师对于教学内容里提到的数据、日期、时间、人物都要准确无误。对于这些知识,要加强专门记忆,平时多积累常识,因为军事理论也是从国家军事中来的,而国家军事的形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要多关注军事频道、军事网站和军事期刊、杂志,用心捕捉信息,及时掌握最新军事动态,丰富教学内容。
(二)方法灵活,多措并举。
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一堂课不可能只用一种教学方法,但也绝不是很多种教学方法的胡拼乱凑,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精心设计和编排教学方法。在实际的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可以将讲授、自学、讨论、探究、观看影音资料、实地参观、科学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三)手段新颖,激发兴趣。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设备或媒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阶段。现代化教学手段一改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为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即把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等搬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具辅助教学,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和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要求,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余犹未尽,回味无穷。
一节课的结束部分,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的总结和升华,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将教学小课堂带入人生大课堂,并启发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将最佳教学效果从课堂的点辐射到课后的面,从而起到以点带面,让学生自主拓展学习。
三、探索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模式。
(一)对理论性强、较抽象的内容,教师就要将讲授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有重点、系统地讲解知识,在教师精讲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图解化、形象化,以提高教学的直观效果。如新军事变革这个教学内容,还可充分运用视频动画技术,插播运用高科技、新式武器战争的影像资料,使军事理论课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加有趣味。
(二)对常识性的教学内容,可以学生自学、讨论,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提炼,把一些较难识记的东西,精心提炼、编排成顺口溜,帮助学生增强记忆。军事理论课并非所有的章节都需要教师进行讲解,比如对当代热点问题,可以采取讨论与探究结合的方式,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远程教育方式开设网络课堂,进行网上教学,采取“讨论式”、“解答式”、“辨论式”等互动式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在网上通过qq、微博、博客等电子平台解答同学们提出的有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时了解该课程的前沿学术动态,便于学生及时获取最新消息。实行军事理论课网络化教学教学,不仅可以节约财力、人力和时间,还可以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定将成为我国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的发展方向。
(四)抓住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各章节的诱导点,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在教学实践中,要想使教学效果最佳化,必须优化教学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阶段狠下功夫。一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写好教案提纲,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工作。二是通过集体讨论,完善教案,反复试教,不断切磋、总结提高。三是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收集学生的各种信息反馈,对教学程序进行总结。这些措施既能调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又能确保教师在教学中的严谨性,在军事课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运用案例教学法,推动师生互动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军事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比如在讲授“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台海形势”、“南海形势”、“钓鱼岛之争”、“朝核问题”等国际焦点问题来展开分析。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案例的研究和学习,搜集军队和国际国内最具有现实特点和意义的时事新闻作为教学案例,这样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z]。2007(2)。
[2]吴咏梅。论我国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8)。
[3]陈世利。关于提高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改革与开放。2009(8)。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题目篇十六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孙子兵法》,这部伟大的著作,它以它独特的魅力与精神,影响这一代代的军事世界。本文,就《孙子兵法》的基本精神与其在现代军事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孙子兵法基本精神现代军事应用。
《孙子兵法》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国门,许许多多的国外军事战略家都沉迷于这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战略文化。它不仅跨越了国界,更穿越了时空。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在《中国的军事箴言》一文中所言:“孙子的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么惊人的?时新?——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这部名著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战争著作,而成为政治、经济、外交各个领域领导者的必读书。孙子的思想不仅在现代军事领域而且在政治、经济、外交、体育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这种广泛的应用中,人们不仅在古人的深邃的思想中获取启迪,同时又为孙子兵法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
(一)《孙子兵法》的概述。
《孙子兵法》作为举世闻名的兵家“圣经”,以它博大精深的理论内容与完整的思想体系,为世世代代的军事斗争提供了富有哲理的兵学理论。
《孙子兵法》共计13篇,仅5000余字,却以言简意赅的文字构建起了一座富有哲理的军事理论殿堂。而该书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不论在市场竞争、企业管理、外交谈判、教学艺术等等。
(二)《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第一,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第二,提出了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
第三,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争境界。
第四,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规律。
第五,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灵活多变的作战原则。
《孙子兵法》独具的超越时空的思想魅力和其核心价值,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其所蕴含的深邃而朴素的科学精神。《孙子兵法》蕴含的科学精神渐渐注入社会,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世界军事文化的发展。
1、安国全军的慎战思想。
历史和文化朴素而科学的总结。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军争》战争事关国家存亡,人们生死。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补可以愠而致战。”-------《火攻》战争的发起必须慎而又慎。
2、先胜全胜的不战智慧。
在《孙子兵法》的理论体系中,“全胜”战略是“慎战”思想的直接导论。因为战场上兵凶战危,思想缜密地定下万全之策,就意味着用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最全局的胜利。所以,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的制定与智慧无可匹敌地屹立与兵学的珠穆朗玛峰顶。
孙子强调伐谋、伐交并非单纯的谋略控制与外交机巧,而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的控制与筹划。所以孙子又提出了另一兵威的凝结实质----“全胜”。“全胜”不仅仅是“战胜”的保证,更加是“全胜”的前提。为了实现不战而全胜,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就是要取得综合优势。否则伐谋、伐交说到底也就是无源之水。从历史背景来看,孙子所处的时代并不具备对战争效益进行定量精细评估的条件,但这并不损于孙子先胜与全胜思想的真理价值。凭借最充足的准备与最小的代价实施行动来获取尽可能最大的收益,具备了兵学要旨的力量。
3、审时度势的战略预见。
由于各种不同因素的不断改变,战争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在战争前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知己知彼,才可以在客观上与“先胜”准备以及灵活主动的作战知道密切联动。
4、因情应变的作战指导。
所谓因,就是依情而变,灵活应付,把握主动权。因情应变,要求作战指导者善于把握战争中敌我、得失、攻守、劳逸、众寡、勇怯、胜败、专分、治乱、虚实、奇正等一系列矛盾构成的态势。
“用兵之术,唯因字最妙。”-----《阵纪·因势》。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虚实》。
5、令文齐武的治军理念。
战争的实质是克敌制胜,不仅仅要善于对敌施事,还要善于统领全军。在治军方面,不仅以文德与刑威为重,更要以宽容与严戒并举。在孙子倡导的诸多治军方法中,最能直接体现“令文齐武”的理念当属奖励军功,赏罚并举。当然,“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倡导的并非全是规则意识之下的激励与惩戒,更多情况下需要“民本主义”的教化和管理。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行军》。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九地》。
《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世界许多著名的军事家认为,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去世将近25**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战场。美国自20世纪**年代末以来,在国防部官员和美军军官中举办了上千次《孙子兵法》讲座。美国陆战队指挥官凯利将军认为《孙子兵法》是所有机动战的基础。他将该书列为部队的年度读物,要求每个陆战队员必须阅读。
有一位翻译过《孙子兵法》的美国人詹姆斯·克拉维尔说:“如果我是最高统帅,或被选为总统或当上总理,我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所有军官,特别是将军,每年都要参加两次《孙子十三篇》的考试,一次口试,一次笔试,及格分数为95分。考试不及格的将官立即自动罢免,并不准上诉,其他军衔的军官则自动降级。”
许多战略决策者直接依据孙子兵法来思考现实的战争问题。有资料说,在19**年海湾战争爆发时,美国总统布什的桌子上摆着两本书,一本是《凯撒传》,一本是《孙子兵法》。据媒体报道,在这次战争中,有90页之厚的《孙子兵法》英译本运往沙特阿拉伯沙漠,供参战人员阅读。美国记者从战云密布的海湾战场发回的消息称:“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一卒,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却亲临前线,操纵着作战行动,他就是2500多年前的孙子。”
在最近发生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司令就称自己的作战理论是根据《孙子兵法》提出的。美国伊拉克在开战时间上的选择也很稀奇。原本打算在最后通牒后的两天开始比赛,可是突然通过卧底知道萨达姆在开会,所以临时决定立即开展“斩首”的行动。虽然这一次的活动并没有伤到萨达姆,但是也给伊拉克方面的指挥战略系统造成了麻烦。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核心军事思想,其目的是先于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发威之前,干掉伊拉克军队。于是,美国在伊拉克的战场上,速度极其之快,不到半个月就拿下了巴格达。而在拿下巴格达之后,美军就对巴格达进行了大规模地探测,弄清了敌人沿路布防的情况。而在外交方面,美国很早就开始了周边国家的工作,使其可以在他们的国家驻军。通过伊拉克战争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美军正是运用了《孙子兵法》来思考现实的战争问题。
《孙子兵法》凭借它博大精深的个人魅力,不仅深深地影响了各代军事理论思想,更加深入影响到了现代的各大领域。它的基本精神,更是为我们这些后辈奠下基础。这一切,更是《孙子兵法》美丽所在。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题目篇十七
1、由军事理论课的课程特征决定。
军事理论课具有前瞻性。它要求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看待战争与和平,树立正确的战争观。军事理论在进行国防历史教育的同时,还对未来战争的形态,尤其是高科技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进行预测和评估。同时军事理论课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结为战争、军队和国防。通过战争历史和未来战争形态的教育,要求学生从战争的发展变化中,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对可能出现的高科技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有所了解。从而树立起国家安危意识,培养关注国防、献身国防的爱国主义情怀。
2、是军事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
军事课的教学目标是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军事理论的教学目标而言,主要是通过对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现代国防观念和科学的战争观,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我国面临的复杂形势,正确理解国家安全政策;熟悉高端技术与新军事变革的关系,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信息化战争有清醒的认识。战争、军队和国防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因而教学目标也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进行调整,这就要求军事理论教学要用发展和开放的态度进行教学。
目前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现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军事理论教学中始终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学”,导致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二缺乏学生个性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知道应付考试。在问及国家安全热点话题时,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只知道附和网上愤青的言论,与一个大学生应有的素质不符。要改变上述教学困境,必须将军事理论从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
1、教学要素的开放。
(1)教学主体的开放。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知识的灌输,教师是以权威、监督者的形象站在学生面前训话布道,学生只能听取和尊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学主体从“以教师为中心”向“师生双重主体”转变,从“以教师的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方向发展。这要求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要进行角色转变,教师要从过去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布道者角色向追求“师生共鸣”的师生平等双主体方向发展;学生要从过去消极被动者转变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
(2)教学内容的开放。
传统教学偏重于教材,把毫无遗漏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教学的根本和唯一的目的。开放式教学要求改变绝对强调教材的一面,从正视教材内容的一面出发,开放教材,充实教材,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跳板”,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力凭借。军事理论的教材内容是相对固定的、静态的,但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形势是发展的、动态的。因此,我们需要把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拓宽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在实施军事理论教学内容开放时应注意把握几个原则,一是开放式内容既要联系生活又要符合大纲。二是内容的选取应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如中国如何应对日本“购买”钓鱼岛的挑衅?中印边界谈判为何多次无果而终?类似的开放内容可以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讨论的热情。三是要考虑到军事理论内涵的拓展。军事理论【】的内容虽然主要是讲战争、军队和国防,但相关内容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如黄岩岛事件,学生首先要清楚黄岩岛的地理、历史概况,进而分析其所涉及的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国际政治学等理论。
(3)教学形式的开放。
在军事理论课堂教学中,采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规定全体学生必须完成一次课外考察实践,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对革命教育基地进行实地考察。
2、教学环节的开放。
(1)教学准备的开放。
传统的教学准备主要靠教师独自完成,从确立教学目标到编写教案,大多根据教师自身的学习经验和教学自省完成,整个教学准备环节很少甚至没有学生的参与。这导致课堂教学中师生脱节,学生上军事理论课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通过每学期教学质量调查问卷的形式,征求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评价。根据学生意见,在教学准备的时候,尽量考虑学生需求,将他们的意见列入教学准备环节。
(2)教学过程的开放。
开放性的教学过程,需要改变“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大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案例分析式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在军事理论教学中,引入课前十分钟,让学生就最新的国家安全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或是推荐学生阅读指定参考书,看后撰写阅读体会并制作成ppt在课堂上展示,然后再由学生进行交流和互评,教师进行补充总结,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的开放。
传统的教学考核通常采用定量评价为主,即主要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查学生的标准,这种考核方式主要关注的是学生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对平时的学习情况没有纳入考核体系。开放性的教学评价要求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由于军事理论课程自身的特征和当前教育形势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高校军事教育的需求,这就需要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真正的将时代军事政治动态融入到教学当中,提升学生对于军事理论知识的独立见解能力,培养学生献身国防的爱国意识。
参考文献: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题目篇十八
摘要:《军事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与内容,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崭新载体。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成就动机,增强民族凝聚力。利用《军事理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确定《军事理论》教学重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改革《军事理论》教学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创新《军事理论》教学模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开设《军事理论》课是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国防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教育,其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国防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1.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教育对象的国防意识。国防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国防这一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本质表现为对国家利益的高度重视。[1]没有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关注,就不可能有国防意识的形成和增强。国防意识是爱国主义在国防领域的集中体现,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2]积极的国家认同感、自尊心、自豪感,自觉的爱国义务感,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其本质就在于对国家利益的高度关注。因此,国防意识所反映的对国家利益的关注,是构成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组成部分。
2.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本质任务所在。国防教育实质上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为适应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形势需要而进行的国民思想教育。国防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强化国家利益至上意识、培养公民为国家安全和发展而献身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其中,爱国主义是国防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性。[3]国防教育是增进人民对于祖国的认同,激发人民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有效手段。
3.国防教育影响着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变化。爱国主义情感随着国防意识的增强而增强,随着国防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国防意识、国防观念,实质上是国家意识、国家观念。没有国防意识,就没有国家意识,因而就不可能产生爱国情感;没有国防观念的提高,就没有国家观念的强化,因而就不会有爱国主义的升华。[4]历史证明,和平时期爱国主义情感的提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规定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有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五大部分。这些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与内容,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崭新载体。
1.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当代大学生出生于和平时期,物质充裕,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经历战争和炮火的洗礼,对先辈的奋斗历程已渐渐淡忘,国防意识欠缺,国防观念淡薄。大学生通过学习《军事理论》,其国防意识和爱国、卫国的责任感、使命感明显增强。一方面,对国防事业认知更为积极,情感更为热忱深厚。大学生爱国、卫国、强国的激情更为高涨,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对国防实践,无论认知上还是情感上都呈现出十分积极的变化。中国武装力量建设,尤其是几次大阅兵,使大学生对国防实践情感的认同与体验更为深刻、强烈,而且更具后续影响力。
2.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成就动机,增强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力的内核,民族凝聚力是爱国主义的外在表现,它们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5]要系统讲授军事理论课,从世界范围的军事科技、政治经济、国际局势、意识形态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等方面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强化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应对外部挑战与压力的心理准备。
1.确定《军事理论》教学重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加强国防历史文化传统的教学,夯实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基础。国防历史上的爱国人物、爱国思想、爱国事迹,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将爱国之情变成报国之志。这正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最具体、最生动、最感人的素材。通过国防历史文化教育,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饶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历史,尤其是国防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和屈辱,以及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这些正是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防意识的共同底蕴。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蕴藏在国防历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运用它教育感化当代大学生,让他们接受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文化认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心,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观念。
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坚定爱国主义信念。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建立起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就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播放国庆大阅兵、军事演习等纪录片,深刻阐释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展现强大的武装力量,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从而振奋大学生的爱国精神。从世界军事形势和现代国防、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战例中,可以看到只有加强国防建设才能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2.改革《军事理论》教学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军事理论教学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紧贴大学生的新思维,采用启发式、体验式、合作式、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等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首先,要结合战例进行教学。军事理论教学要在阐述基本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尽量把一些战例和相关事例作为论据,节选其精彩情节进行生动讲解,寓理于事例之中,寓理于情趣之中,融理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从而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其次,要抓住侧重点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如中国国防部分应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为重点,使学生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军事思想部分应以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军事思想发展史和主要人物军事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古代与近现代军事思想的精髓;世界军事部分应以周边安全环境和国际热点问题为重点,增强学生的危机感,提高国防意识。最后,要联系世界军事发展动向进行教学。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力求把学生最关心的世界热点、最新信息、最新学术动态引入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军事理论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首先,从军事教育的性质上看,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军事学研究的是战争,战争事关国家存亡,民族兴衰,本身就能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共鸣。更何况,我国是一个在历史上饱经战事、沧桑满目的国家,任何一次近代史上的侵华战争,都足以激起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其次,通过学习军事思想,能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文化和外国军事思想的精华,树立辩证的、唯物的世界观、战争观和方法论,形成正确的国防意识,增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的责任感。最后,对现代军事科学技术、信息化战争、世界军事形势和周边国家安全战略等内容的学习,既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国防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又能使学生了解到我军现有武器装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忧患意识。
3.创新《军事理论》教学模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军事理论》课要增强教学效果,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军事理论教学的辐射力、感染力,使军事理论教学进入大学生的视野,融入大学生的思想,增强其国防观念。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讲授我军武器装备,可以采取现场教学的方法,组织参观部队或军队院校,参观现代化武器装备和兵器模型,加强感性认识,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对军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坚持理论教学与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相结合,如讲授近代国防历史时,可播放《甲午海战》等经典影片;讲授高技术战争时,可播放《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影片,通过形象生动感人的影片,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吸引力;提倡教学中就热点问题加强师生讨论与交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又如讲授打击“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实现国家统一的伟大意义时,可就台海局势的现状,利用翔实资料对比分析前苏联解体给人民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危害,介绍在防止“台独”上所作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斗争,让学生互相探讨发言,启发学生深刻认识“台独”分裂祖国的危害性和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从而统一思想认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还可开辟第二课堂,建立国防教育网站,设立军事爱好者qq群,构建军事理论教学网络平台,使大学生通过网络空间,了解掌握更多、更新的军史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增强教育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项文荣.国防意识与国防教育[j].国防,1996,(9).
[2]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卷)[j].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10,第2版:163.
[3][4]王联斌、汪安恕.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j].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5,(5).
[5]刘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j].世纪桥,2007,(11).
[6]张成斌.国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
摘要:在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微课来辅助传统教学,不仅能弥补教学时间、空间的不足,还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是军事理论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本文首先简述了普通高校军事理论在线课建设现状,接着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军事理论微课的设计原则,最后课题组对微课在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做了探析。
关键词:微课;军事理论课;普通高校。
军事理论课是普通高校学生平时学习國防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国防教育功能在高校实现的主要依托。军事理论课内容博大精深,在学时有限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是课题组研究的重点。随着教育信息化和在线课程的发展,mooc辅助教育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mooc高度精炼的知识整合以及灵活机动的学习方式,让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师们不再担心知识点放射少,课时不够用,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等问题。军事理论课课程知识更新速度快、涉密性强、涉及政策部分教学尺度拿捏难度大、可参考借鉴经验少等原因致使军事理论课的mooc建设难度大,创新性和突破性强。
冀中职业学院军事理论教研团队在省教育厅主推的智慧职教mooc学院平台上构建了《大学军事教程》课程,一期课程已顺利结课,二期课程正在建设中。一期课程全程共有1500余名学员加入课程,其中不乏有数十名全国同类院校相关同仁加入交流,教学效果良好。军事理论课课堂教学和mooc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作为传统课堂军事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既能达到进一步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的效果又不占用学校其他的教育教学时间,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军事理论课的在线课程进一步建设研究迫在眉睫。
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库中,把课程资源整合到微视频中的,以微课形式进行,包括(且不限于)军事理论课视频教程、拓展阅读资料及视频、文本课件、在线课堂讨论环节、章节测验、期末考试等全部mooc主要构成要素。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深度分析当前形势、创新思考,更加注重微课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在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微课来辅助传统教学,不仅能弥补教学时间、空间的不足,还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是军事理论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
(一)紧扣教学大纲,筛选适合制作微课的内容。
2019年1月,教育部联合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要求、课程内容、教师发展、教材建设、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教学保障、督导评价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这些改变均说明职能部门对本课程功能定位的进行了深入谋划和思考,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深度剖析,有利于对本课程所属问题进一步深入探析,从而凝聚共识、指导业务实践。
军事理论课担负着大学生国防军事教育的功能,教学的目的不同于专业的军事院校,无需在理论的深度和学术上做过细的探究,重点侧重于拓宽军事领域的知识,注重军事知识的信息量和科技含量。这就要求课题组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军事理论课的教材内容,适当增加国际局势变化、局部紧张态势分析和新军事科技发展等方面的新内容,使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富有时代特色。此外,军事理论课还应把学生关注的世界热点问题、最新信息以及相关前沿问题及时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
微课中的微视频拍摄完成后,短时间内一般都不会重新拍摄。军事理论课时代性很强,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刻影响下,全球性、跨国性问题逐渐上升为牵动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安全中的国际战略形势和信息化装备中的信息化作战平台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中国国防和军事思想这两部分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在录制军事理论微视频课时,应当把较为稳定的重点内容用微课的形式录制,变动性较强的部分主要放在课堂上讲授,这样既能在国家规定的学时内即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富裕出时间让教师能重点讲解国际战略环境等变动较大的内容,从而增强了军事理论的时代性。
(二)采用多种呈现形式,吸引学生的长期关注。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自制能力差,思想容易开“小差”,对于当前一些军事热门话题、信息化战争战例,以及热播影视作品所反映出的救援行动、信息化作战平台、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信息化杀伤武器、军事高技术等学习兴趣浓厚,但对于理论性知识却缺乏深入的学习。因此,军事理论教学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学生乐学、善学,从而体现学生才是真正的认知主体。微课要把语言文字表达的艺术性和视频图像显示的直观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图文并茂、音像同步,使得复杂问题简明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极大地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微课的呈现形式可以是录屏类、拍摄类、ppt等基本形式,也可以是动画型、交互式、手绘类、互动电影、手机h5型等多种创新形式。例如讲授古代军事思想《孙子兵法》——作战篇时,可结合“以战养战,因粮于敌”的军事思想,将李牧巧施“美马计”做成微课来播放,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直观、明了,提升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受和理解更加深刻、全面。
因为学生可以挑选在线公开课的内容进行学习,这就要求在线课全部知识点都要以高质量的水平完成,军事课教师是完成军事课教学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仅一名教师完成整门课程的拍摄,难度特别大,因而需要组建团队,需要校内外专家联合培养校内专兼课教师,还要联合本校、本省甚至全国的优秀同行,强强联手、共同参与、合力建构,把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都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再经过认真打磨才能形成军事理论精品在线公开课。
(四)深入学习制作技法,设计高标准微课。
如何让微课更具吸引力?这是关于设计策略方面的问题,在微课制作过程中设计是最重要的一步,有条理、有逻辑的设计能够让课程在结构上更凸显合理化,也更便于后期的制作。微课是解惑而非授业,在制作微课前教师要选好知识点,明确受众。微课设计思路要清晰,选定了主题、内容及展现形式后,需总体规划设计授课过程,从导入、讲解、交互,到拓展实践、评价,整个体系一定要明确。时间必须把控好,5-8min内讲透彻微课所要展示的知识与内容,在最后特意留下恰当的空白,以便给读者留出想象的空间。一般按照下面这些原则进行设计微课:
(1)标题简练、有新意;。
(2)授课过程中适当加入一点幽默的笑点;。
(6)微课的教学环境符合“一对一”辅导的模式,一定要注意受众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大教室里很多学生,教学时要做到“目中有人”,语言要生动形象,态度要真切诚恳,使用个性化亲切的语言,加入一定的技法技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微课制作大致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选题设计,包括脚本的设计、逻辑设计和选题等;。
(2)素材收集,包括微课中用到的视频、图片、文本和其他素材;。
(3)课件制作,特别考虑制作时的色彩搭配、排版、动画和可视化效果;。
(4)制作准备,如准备好摄像头和麦克风,准备好所需软件;。
(5)视频录制,指拍摄或录屏和后期制作阶段。后期制作,才是真正的技术活儿,如今制作手段多种多样,各类软件也层出不穷,有时微课的制作其实是在考察大家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使用微课可以更好的促进学习的迁移。
军事理论课所依托的军事学是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的准备与实施的科学,属于社会科学,具有鮮明的阶级性和民族性,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军事理论课课程内容的丰富性、知识体系的渗透性、思维方法的贯穿性都为学习的迁移提供了非常多的“共同元素”。比如《孙子兵法》之所以能够得到古今中外广泛认同,历久弥香,发挥跨时代、地域和行业的局限,其独特价值就在于此书凝聚了军事科学的军事思维方法,其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是军事理论中最为稳定、核心、长远指导作用的内容。
微课是一个独立的、有明确教学目标的小课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从学习知识技能向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迁移。学生使用微课进行军事理论课程学习时,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第二轮甚至多轮学习,直至完全掌握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微课自主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不断思考,探寻新的知识,进一步将军事理论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原理与技术结合起来,从理论上也能解释一些社会现实问题,这些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益处。
(二)使用微课可以更好的加强素质教育。
教育需要从素质的渗透性、交互性、全面性等视角来审视,军事理论课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以国防教育为核心,以军事理论课为依托,以军训为阵地的军事课教学的综合作用,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军事理论课使用微课可以更好的融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让“微课”的内涵进一步得到拓展,并直接融入了服务功能。利用现场微课、网络微课、线上微辅导、线下预约微辅导四种“微课”表现形式来服务学生,为学生在线上线下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真正实现“微课”从单向的传授——学习向传授——学习——实践——传授转变,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普通高等学校通过军事课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的要求。军事理论教学要聚焦此目标定位,探寻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的具体内涵外延、作用机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真正为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做贡献。
将微课应用于军事理论课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军事课教师专业发展,深化军事课程改革,提高军事课程建设水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深化课程改革以及提升课程形象,使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现存问题得以改善。在边建设边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军事理论教师的线上教学能力,促进军事理论课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改变,使其线下高标准,线上有水平。线上课程辅助线下教学,做到全方位无死角,充分达到国家要求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优秀水平。改革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便于因材施教,促进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时慧.慕课背景下国防教育在线课程的思考[j].教改教法,2018(08).
[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北京:国发〔2017〕4号文件,2017.
[4]李际均.中国军事战略思维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09):389.
所谓的战例教学指的就是利用真实的战斗例子,研究在作战过程中应用了哪些作战的理论,实战过程中应用了哪些作战规律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的战例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战斗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部分,指导学生在特殊的战斗环境中能够进入到情景当中,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分析在作战过程中应用了什么样的手段,其中包含有哪些理论知识,从而更加科学的认识军事现象,真正让学生了解军事知识,对军事知识的教学产生兴趣。
在研究军事理论课程的时候,我们首先是要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选择时下最新鲜的军事案例进行分析,这样对于学生学习和主动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助益,有效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使整个军事课能够在今后的改革创新道路上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达到一个新高度。普通高等学校在进行军事理论教育的过程中主要会讲述五大模块的内容,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充分结合理论和实际,使军事理论的课堂能够有新时代的气息,军事理论的描述也能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在教授学生军事理论的时候,老师可以尝试使用一些新鲜的方式来进行讲解,改变传统的知识体系,突破思维定式,使教学能够更加的个性化,教学的内容也能更加的多样化。相关老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可以参考教学大纲来完成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學习的过程中可以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让老师第一时间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地为学生解答疑问,在解答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融入一些国防知识和军事理论等。
在讲授军事知识理论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理解军事知识,同时还能增进老师和学生们之间的情谊,让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增加彼此沟通的机会。在军事理论教学的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军事知识的乐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问题,探索知识的奥秘。
在大部分高校中,军事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工作,充分的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板书技术结合起来,使学生们能够更容易的理解其中的含义,由于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也渐渐的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也能够较为具体的展现出军事理论知识,把外表看似简单的东西具象化,把深层次的内涵表达出来。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军事理论的教学是比较抽象化的,正因为这一点,在讲授相关知识的时候,会夹杂较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老师们应该去寻找更加适合教学的方法,利用高科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站在更加科学的视角去理解这些问题。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的一系列展示,晦涩难懂的军事理论就变得生动明快起来,枯燥的军事理论知识也变得有趣容易理解。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复杂的军事知识与一些生动有趣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增强军事理论知识的感染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全方位的教学方式,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在进行军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使用到很多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利用战例教学、案例教学以及专题教学结合的方式,能够更加明显的体现出教学方法的优势,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为了使军事理论教育能够真正发挥出作用,可以搭建一个集多媒体辅助教学、信息媒体互动教学、兵器陈列室辅助教学的多元教学平台,真正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教育,让国防教育成为我们教育体系中的常态。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大学生军事教程教学的特点,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军事理论教学的效果,为中国的新青年们种下一颗爱国的种子,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国家部队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刘仁能.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内容与方法的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8(12)。
[2]时慧.慕课背景下国防教育在线课程建设的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08)。
[摘要]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自我军诞生之日起始终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军魂,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从军队与阶级、国家的关系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三个观点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科学性,对于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这一根本原则与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视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科学性。
回顾我党我军的光辉历程,我军之所以能够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坚决完成党赋予的各项任务,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最根本在于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建军治军根本原则。正值建党__周年之际,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下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科学性,对于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这一根本原则与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唯一正确的理论基础。虽然马恩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由于社会历史和无产阶级自身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无产阶级领导武装力量还没有成为他们直接面临的问题,但是在论述阶级、国家和暴力革命学说时,揭示了军队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从阶级、政党、国际和军队相互关系的原理,论证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科学性。
一、军队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必须接受本阶级政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军队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总是一定阶级及其政党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必然从属于一定的阶级及其政党,超阶级的军队是没有的。军队是为进行战争而建立起来的武装组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解决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而军队则是以战争形式完成阶级政治任务的特殊组织,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无产阶级政党从不掩饰建立军队和领导军队的政治目的。列宁指出:“军队不可能而且也不应当保持中立”因此,世界上的军队,没有一个不是从属于某一个阶级,并由这个阶级来领导的。建立与发展无产阶级政党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为领导无产阶级及其各种组织进行革命斗争,应该也必须领导军队、政府和民众团体等一切组织。只有掌握了军队,无产阶级才能掌握国家,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取得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我军是由中国共产党缔造的,是无产阶级新型的人民军队,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完全是为解放人民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因此,它必须无条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成为真正的党领导的军队。
二、军队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成分,必须由统治阶级的政党来领导。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实质在于它是一个阶级统治另外一个阶级的工具,谁要想取得并巩固统治地位,就必须掌握国家这个统治工具。军队与监狱、法院和各种强制机关等物质附属机构一样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成分,是“国家为了进攻或防御而维持的有组织的武装集团”,不仅仅有国家属性,还具有从属于执政者的政治属性。执政者离不开军队的支撑,同时军队的国家机器只能作用的发挥,只有在执政者的领导下才能实现。毛泽东指出:“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谁想夺取国家政权,并想保持它,谁就应有强大的军队。”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国家政权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无产阶级实行阶级统治工具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必然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无产阶级的军队,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军队,而不是超阶级、超党派的军队,它必须接受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无产阶级政党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建立和领导无产阶级的军队。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无产阶级要获得彻底解放,首要条件是必须建立一个独立的革命政党。而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用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最终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历史任务,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军队。无产阶级要夺取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必须用革命的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军队,“用武装的人民代替它”。无产阶级不领导军队,既不能夺取政权,也不可能建立政权和巩固政权。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1848-1849年欧洲革命中工人阶级革命斗争实践时,就对党独立领导无产阶级军队有了原则性的指示:工人党必须尽量有组织地、尽量一致地和尽量独立地行动起来,必须建立起独立和武装的工人组织。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走过的道路都证明这样一条真理:无产阶级政党没有对军队的领导权,就没有对国家、阶级、群众的领导权。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前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夺取政权后同样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任何国家都有两种职能,即管理职能和专政职能。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国家的这两种职能将始终存在。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仍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西方敌对势力还不断对我国进行颠覆破坏活动。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专政职能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人民专政的坚强柱石,作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钢铁长城,必须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的建军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正确认识军队问题、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军队的领导提供了根本指导,为马克思主义建军学说发展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也是我们观察研究当代世界政党国家军队相互关系问题的重要思想武器。胡锦涛同志指出:“总结历史,我们完全可以说,党和人民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社会主义中国之所以在国际风云剧烈变换中始终站稳脚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人民解放军这样一支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英雄军队。”新世纪新阶段,要确保我党完成“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的圆满完成,我军必须始终不渝听从党的召唤,服从党的指挥,始终成为党巩固执政地位的中坚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和创新丰富马克思主义建军治军思想,坚定不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队。
参考文献:
[1]袁忠信.《军队党的建设基本问题》[m].西安政治学院训练部,2006。
[2]杨玉玲.《马克思主义建党治军思想的重大发展》[j].政工导刊,2011(3)。
[3]柴绍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j].党建研究,2011(7)。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需要始终坚持的教育主题,在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实践中加强对爱国主义的教育,能促进大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和爱国责任感的进一步增强,对强化人才综合素质产生相应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而言,学生容易受到思想的侵蚀,因此在军事理论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全面突出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效果,为人才的未来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关键词]军事理论教学;爱国教育;爱国情感。
爱国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对学生实施有效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引入的合作办学方既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也要面临国外多元文化思想对大学生群体的冲击和影响。按照中外合作办学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以军事理论教学为载体,对爱国情感教育进行强化,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对高校大学生培养工作而言,爱国情感的激发和爱国责任感的形成需要长时间不断积累和培养,只有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实施正确的引导,长时间坚持教育学生和培养学生,才能全面系统地突出教学科学性和有效性,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爱国情感在不断的发展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在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引作用,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同时,爱国情感的激发能促使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对全面提升我国民族凝聚力有积极影响。因此新时期在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高校大学生培养工作中渗透爱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从多个角度制订渗透爱国情感教育的措施,力求能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良好支持。此外,针对中外合作办学而言,受到国外多元化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大学生群体的个人主义思想、利己主义思想增强,集体主义思想弱化,部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爱国主义情感弱化的情况,甚至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抵触心理,不仅严重限制大学生综合学习效能的提高,也会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制约。因此为了改善中外合作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情况,在学校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爱国情感教育的重视,明确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发挥出军事理论教学的价值,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有效培养,为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积极探索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进而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明顯提高,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下面结合军事理论教学情况,对有效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增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cai的设计和应用。
当前,在组织开展军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信息化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影响,教研人员已经积极探索了cai课件的设计和应用,希望能够进一步增加军事理论教学的内容丰富性,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教学指导,增强教学组织效果。从整体上加以解读,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环节对cai的设计和应用能够促进教学系统的构建,且由于课件自身兼容性和实用性相对较强,能够在教学环节实现合理应用,因此可以辅助军事理论教学中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和培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爱国情感,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理想化的条件。在具体对cai课件进行设计和应用的过程中,要注意选用具有感染力的图片内容,适当引入新时代背景下与军事理论和爱国情感相关的信息,进而在反映爱国主义思想主题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的良好感召和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切实突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综合效果。
例如,在针对军事高技术方面“精确制导技术”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军事理论教师在对cai课件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官方公布的技术成果视频以及我国国庆阅兵的视频内容等,辅助学生加深对这方面技术内容的学习和了解,并在国庆阅兵场面的作用下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使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我国军事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激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进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说服力,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良好培养,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探索这方面的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如此,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爱国情感教育教学效果也会明显增强,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情感投入。
教师爱国情感投入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指导的过程中,自然流露真实的情感,教育学生和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教师组织开展军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相关教育情感的投入,为学生良好爱国情感的形成和培育做出正确的指引。具体分析,军事理论教师在教学中情感投入,发现教师可以从以下角度发挥榜样作用,对学生的爱国情感加以培养。
1.在军事理论教学中融入崇高使命感。军事理论课的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军事理论方面的知识和内容,也要促进学生心灵的塑造,将学生培养成为新时期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和中国梦的践行者。因此,在工作实践中,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历史使命,并将使命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开拓崇高的理想境界,以真实的情感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育和指导,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如在针对我国周边国际安全环境现状方面知识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针对“情况复杂,战争危机依然存在”进行解析,就要适当融入崇高的使命感,让学生认识到复杂国际形势下教师和学生群体在建设国家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方面的重要历史使命,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作为教师、学生在建设国家方面所能够做出的贡献等,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使命感得到充分激发,切实提高教学组织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军事理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始终保持爱国热情。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师在教学组织活动中为了形成对学生的有效情感感染,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就要在讲解相关知识和内容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爱国热情,实现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正确引领,为学生群体学习军事理论内容、强化自身爱国情感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如在讲解日本军事情况基础上,教师要融入适当的爱国情感教育,并指导学生以史为鉴,正确认识中日关系,客观看待中日历史遗留问题,进而对中日军事情况进行深入探索,在有效渗透教学情感的基础上实现对爱国情感的激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三)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高校军事理论教学中,要想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和强化,不能将教学内容停留在理论学习方面,还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教育教学组织活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爱国情感加以激发,使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明显增强,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相关内容作为依托,设计相应的爱国情感教育课外活动,如成立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小组、世界先进武器探寻小组、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历史研究小组以及中国现行战略方针学习小组等,在成立专业学习小组的基础上利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参观学习,对本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加深对军事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在此基础上,也可以组织开展报告会,让学生对本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报告,使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形成更加明确系统的认识,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如此才能真正发挥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学生的课外活动学习效果也会逐步增强,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对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军事理论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措施,能全面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为学生爱国情感的形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新时代背景下,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学校特色,要从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角度對军事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挖掘,革新教学方法,突出教学特色,辅助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实现优化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建宏.基于军事理论课程的高校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研究[j].山西青年,2018(13):56.
[6]文彦波.军事理论课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9):81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甘肃省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美育国防教育专项任务项目《甘肃省高职院校军事慕课建设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引言。
《军事理论》是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基本国防,激发积极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力量的热情。目前,高校《军事理论》课主要是依托授课教师进行课堂讲授,多年的教学实践也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教学形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紧缺、专业性不强等问题;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慕课化教学在军事理论课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因此,如何将传统军事理论授课和信息时代慕课教学有效衔接起来,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1,2]。
《军事理论》课是我国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活动重要的一种形式,对于学生、国家、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研究发现,在传统的《军事理论》授课过程也存在诸多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健全。
传统的《军事理论》教学是教师运用教材进行大课堂讲授。现在的学生都接近2000后,自主性很强,对教育的信息化要求很高,这种传统的大课堂授课方式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其次,《军事理论》教材种类繁多、水平良莠不齐,教材编排形式单一、内容创新性不够[3]。
2.教学师资队伍数量不够、专业性不强。
教学师资队伍作为《军事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实施者,在课程实践活动效果上具有重要意义,研究[4]表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军事理论》授课教师队伍不稳定,授课教师由学工部、保卫处、思政处老师及辅导员等兼任,流动性大,学历层次不高且专业性不强。
慕课作为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一种新颖且开放的教学方式,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类教育教学当中,军事理论慕课教学研究也不少,其中杨凯在《慕课视域下军事理论课教学研究》中从搭建全国教学资源平台、创新线下教学组织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慕课军事理论教学的可行性对策。
1.军事理论慕课教学的优势。
慕课平台的教学内容是我國一流的教育资源,学生们在教室就可以聆听我国一流大学的教育者的授课,授课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授课内容全面且贴合当下国际、国内军事情况,让西部地区的学生依托慕课平台共享中东部地区优质资源,拓宽视野;慕课教学方式灵活且多功能性,将知识形象化、动态化、典型化、图像与文字相结合、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兴趣,有效的提升学习效果。
2.军事理论慕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慕课的教育教学优势填补了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但是,慕课教学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其属于网上的开放型教学,存在着授课过程中师生缺乏交流、教学设备要求较高、教学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究
2016年,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共享校外优质资源,实现信息时代慕课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校依托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智慧树”平台开展教育教学,引进最先进、最优质、最全面的教学资源,以小班授课、自主学习、集中学习为重点,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及考核方式为:集中学习(30%),见面课(5%)和习题(5%),期末考试(60%),两年来,有5000余名学生完成了《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
《军事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仅解决了授课教师资源紧缺、专业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军事理论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国防意识,主动学习了解我国及世界国防。
结语。
综上所述,在《军事理论》慕课混合式教学改革中要不断加强传统教学与慕课教学两者之间的研究,结合当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探索出传统军事理论教育教学与信息时代慕课教学的有效衔接方式,切实提升国防教育的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2]时慧.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慕课教学研究[d].东南大学,2017.
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战争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伴随着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军事思想也声名鹊起,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外学术界对之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长期以来,经久不衰。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历史经验的升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1、人民战争思想。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能动作用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民战争思想。其主要内容有:
1.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革命战争。
2.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中国社会条件下,要首先在反动统治力量最薄弱的广大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并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逐步加以扩大,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依托。
3.革命战争是为人民利益而战的战争,要实行代表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和基本政策。
4.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使革命获得最广泛的国内社会基础和国际同情援助,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
5.要把武装斗争这种主要斗争形式同其他各种非武装斗争形式,包括工人的、农民的、青年和妇女的斗争,经济战线、外交战线和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斗争,合法的和非法的斗争,公开的和秘密的斗争等,在总体上配合起来,从一切方面的努力中不断增加革命的战争力量,减杀反革命的战争力量,使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方面逐步变化,最后达到获得力量优势,战胜敌人的目的。
6.以人民军队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实行主力兵团(野战军)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体制。
7.实行与人民战争相适应的战略战术,灵活机动地使用兵力和作战形式。
2、人民军队思想。
毛泽东高度重视人民军了在夺取政权和保卫政权中的作用,强调“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他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系统地创立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成功地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其建军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这支军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着广大人民利益而建立、而战斗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军队,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2.这支军队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永远是一支战斗队,同时也执行工作队、生产队等革命政治所要求的其他任务。
3.这支军队作为忠实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的工具,必须完全地无条件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党指挥枪,决不允许枪指挥党,兵权只属于党,决不属于任何个人。
4.这支军队实行坚强有力的政治工作。
5.这支军队实行集中领导下的民主,建立自觉的严格的纪律,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6.这支军队要加强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加强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题目篇十九
摘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世界仍然动荡不安。大学生不仅担负着国家经济建设重任,更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当前重文轻武的环境下,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以增强其国家忧患意识,提高其军事素质。
关键词:高校;国防;忧患意识;国防体育。
在国家少生优生等政策影响下,现在大多数高校学生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长从小呵护下,相当大的部分成为温室花朵,白面书生;有些智商发达,而身体素质却奇差,柔弱不堪。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未来的社会责任承担者。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是担负着国防建设的重要力量。当前世界虽以和平为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世界仍然动荡不安,美伊战争、黎以战争等地区冲突和小规模的战争便是明证。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军事素质,养成学生尚武崇军的良好意志品质,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刻不容缓的急切任务。
首先,应该增强学生忧患意识,提高国防观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罗马帝国由兴盛走向衰亡,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帝国兴盛时人们的尚武传统所培养的自信精神在和平环境下逐渐褪去,国家疏于武备,人们也以服兵役为耻。中国也有类似的例子。唐太宗时,中国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尔后由于国内承平日久,各项军事制度日益废弛。到唐玄宗时,外患无穷,内乱横生。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落。宋朝皇帝只知“绿肥红瘦”,轻视武功,终于亡国;清朝“国困、民穷、兵弱”,带来的是腐败和衰亡。所以,国力强盛、武力强大者国防盛;凡全民重视国防,社会崇尚武功者国防强;凡兵民相合,全民皆兵者国防兴;反之则弱。纵观古今中外,无不如此。
中华民族有着不畏强暴、为国捐躯的传统美德。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文弱积习,增强了人们的尚武崇军观念。尚武崇军的观念和不畏强暴的传统美德相结合,中华民族变得更加团结和强大。全国人民英勇顽强,不屈不挠,同反动统治和外来侵略者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获得独立,并逐步走上强盛之路。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许多人意志消沉,“刀枪入库,放马南山”,国防观念淡薄。随着和平时间的延长,人们的国防观念日趋淡化。在经济意识占主导地位的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随之有所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占有一定市场,新中国成立后的尚武崇军思想逐渐淡化,影响国防教育的开展。这一系列的观念难免影响到学校与学生。学校中受升学率等各方面因素影响,长期“重文轻武”;学生本“不识愁滋味”,对学国家大事更显得天真无邪,国防观念、崇军拥军的观念相当淡薄,许多学生不了解国情,不从事体育锻炼,整天埋头于书本,久而久之,都“冉冉如弱女,温温如菩萨,戢戢如驯羊”。中共中央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曾指出,“应当加强国防教育,提高人民的国防观念”。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国防教育就要长期进行,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抓”,并特强调“不能搞一阵风”,不能形势紧张就搞,形势缓和就不搞。他还强调国防教育是全民性的教育,不能光靠一两个部门,“必须由党、政军各机关,工青、妇各群众团体,教育、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式等各部门通力合作,把国防教育纳入全民教育的大系统”。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日关系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点;霸权主义、恐怖活动有增无减;台独势力负隅顽抗,挟洋自重,拒绝和平统一,不断增强台独攻势,大肆扩充军备,甚至提出了“先发制人”的战略主张,妄图以武拒统。在这样一个国际、国内背景下,我们不能不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不能不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国防建设。而国防教育是加强国防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增强国防实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国防教育,才能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增强忧患意识,积极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才能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有效动员人民群众参军参战,发扬人民战争的传统。尤其在我们经济、技术、武器装备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重视爱国尚武精神的培养,将这种精神注入民众意识并变成自觉行动,增强全体公民的斗争意志,就能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始终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活力,进而弥补战争物质方面的不足。因此,我们不仅要继承发扬这一民族的优良传统,更要提倡和宣扬具有时代特色的献身思想,把培养爱国尚武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强化这种精神的储备。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既是现在的受教育者,又是未来知识与观念的传播者,担负着双重使命。在当前人力物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强化他们的国防观念和意识,将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对国防建设的重视程度,从而达到建设强大国防的目的。
其次,应该加强国防体育建设。国防体育是指寓国防教育于体育活动之中,通过国防教育与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达到增强人民体质,加强国防建设的双重目的。广泛开展大学生的国防体育活动,加强国防体育训练,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振奋精神,鼓舞斗志,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于保卫祖国、巩固国防,夺取未来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军事家、教育家、思想家都十分重视通过体育运动为军事斗争服务。恩格斯认为,在学生当中开展体育训练,可以促进学生体力和智力发展,这些学生入伍之后,“士兵的质量就会提高两倍”,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建设也就在无形之中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日常举行的许多体育比赛项目,如射击、游泳、跑跳、投掷、骑马、跨栏、拳击、击剑等都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有些则是直接从军事活动演化而来的。组织与国防有关的各种体育活动,举办各种军事体育竞赛,使学生达到国家和军队规定的各类人员的体育标准,以增强其身体素质,磨练国防意志,这是国防体育的根本任务。国防体育不受职业、年龄、性别的限制,具有最广泛的普遍性,是国防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国防体育被正式列为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1952年成立了国防体育协会,1956年经国务院常务会决定,建立了中国人民国防体育协会。国防体育活动遂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奥运会上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但在全民健身、对高校学生的体育教育,尤其是国防体育上做得非常不够,因此,我们应在加强全民体育活动的同时,着重加强对高校学生的体育训练,广泛开展射击、武装越野、定向越野、武装泅渡、军事野营、跳伞、通信、航模、舢板、负重登山等活动,使国防体育成为一项既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又提高学生国防意识的重要活动。
保卫边疆,捍卫祖国,维护社会稳定,已不是军人独有的责任。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每个公民都应尽其责任。身为知识分子的大学生,肩负的责任更为重大。因此,应把国防教育、国防体育推广到各级高校,把学生感奋起来,凝聚起来,将革命英雄主义推广到全社会,在全体学生中形成爱国、崇勇、尚武、拥军的良好风尚,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提高学生的国防观念。
参考文献:
1、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第4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18页。
2、陈记云主编:《国防教育通俗讲话》,北京:解放军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3、江泽民:《国防教育应纳入思想教育总体系》,《解放军报》1988年10月25日。
4、任连奎主编:《国防教育教程》,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1年版,第179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47页。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题目篇二十
摘要:国防建设是一个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工作,而大学生是社会中文化素质水平相对较高的一个群体,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接班人,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既掌握文化水平又能掌握国防军事知识与技能,为我国国防建设做贡献,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有效的进行高校国防教育是需要不断研究与实践的。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国防教育。
一、当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遇到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高校国防教育上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在教育组织方面,很多高校并没有设立军事研究室,对于军事理论知识方面没有专门的部门可以进行传授,军事理论的教育有些是学生干部自发组织,有的是高校的人文学院组织等,这方面的教育管理工作还是比较混乱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对于国防教育的专职教师缺少,由于大多数学校不会设置军事相关的专业课程,因此国防教育工作相对偏弱,对这方面的师资配备也比较少,人员、经费、设备等投入不足,比如基本上高校都没有自己的射击场。这些方面都是导致国防教育工作不能展开的原因。其次,就是在教育内容上面也存在问题,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有要求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但是实际上很多高校并没有把36课时上足,大多数学校对于高校国防教育用军训替代了,军训内容也仅仅为整理内部、各种队形的训练,认为只要学生参加了军训就是接受了国防理论知识,但是实际上一些信息化战争技能、民防等知识并没有传授。第三就是在教育形式上存在一定问题,很多高校对国防理论知识教育就放在课堂上,采用这种封闭式的教育来进行授课,另外一些高校对于国防教育工作只是固定的某一个时间,比如就在大一一个学期,对于这方面的考核就这么一次,这种方式让学生对国防知识后续再学习的动力不足。还有一些高校有自己的学校论坛,但是对于国防知识方面的内容比较少,没有抓住互联网宣传渠道,而还有一部分甚至没有建立这种网络平台,更别提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了。高校国防教育的教育对象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为高校国防教育的教育对象为在校大学生,而这些大学生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炮火洗礼,他们生活在和谐发展的年代,他们更加关心的是自己的学业问题、朋友关系等,这些教育对象本身对国防意识比较欠缺,并且对国防知识不关心也不关注,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国防离自己很远,是国家的事情,认为与自己关系不大。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意义。
国防是一个国家生存的重要保证,只有稳固的国防,国家安全才能得到保障,而提升全民国防观念与国防意识是很有必要的。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开展就能够让年轻一代的学生开始有国防意识,同时也能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培养接班人打好一定基础。
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接班人,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因此对于大学生国防教育能够让学生接受系统性的国防知识,帮助大学生增强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从大学生群体出大,能够更好的带动全面国防教育。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加强大学生对国家的深厚情感,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会存在自我意识强、自私、身体素质差等弱点,而大学生国防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军事训练任务能够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加强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我国的国防建设除了要设立一支精干的常备军意外还要准备一批优秀的后备储蓄队伍,而大学生本身是一批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一批群体,给这批群体进行国防教育,这样他们既掌握了文化知识又能掌握军事理论与技能,能为我国未来国防建设提供优秀的储备人才。
三、高校国防教育的有效途径。
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首先应该重视军事训练,不是简单的进行队伍排练和内务整理的军训,而是要从根本上对军事训练做好教育工作,要真正贯彻国防教育,推进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作。除了明确国防教育的目的以外,还应该做好国防宣传工作,全方面的加强宣传,比如可以利用学校各种宣传渠道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当前国防情况,特别是对于国防热点,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到学生中,让他们有忧患意识,让他们知道国防的重要性。
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还有一个方法可以组织一些国防军事相关的活动,比如举行国防征文比赛、观看国防军事相关的影片、组织以革命题材为主的演出等,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来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加强学生的责任感、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高校国防教育还可以走出校园,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或校园中,可以去革命历史博物馆参观,可以去烈士陵园悼念等,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战争年代的气氛,让他们知道和平生活的不易,提升他们的国防安全意识,提升爱国情怀。
四、结语。
历史在不断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而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来源于强大的国防力量,因此,对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开展是非常有必要的,高校是培养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摇篮,是建立一支优秀的国防军事储备队伍的基地,因此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为实现我国国防队伍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我国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姜春英、黄涛、周昌芹。论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必要性[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2]李杨。90后地方高校学生国防意识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以a地区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3).
[3]李科。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基本模式、问题及对策[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4]张相琼。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9).
[5]李江波、魏蔷、罗雅璐。浅析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及发展[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2,(03).
[6]高飞。对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5).
[7]罗新立、丁飞。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内容及其素质教育功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6).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写给爸爸的一封信作文精彩开头(汇总14篇)
- 儿童新年主持词(通用16篇)
- 最新幼儿园运动月系列活动方案(实用11篇)
- 个人三年述德述职述廉报告(优质12篇)
- 最新疫情控制工作方案(大全8篇)
- 最新幼儿园后勤管理制度文件(模板10篇)
- 最新青年文明号创建口号医院(优秀15篇)
- 2023年仓库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通用8篇)
- 最新企业员工守则和规章制度(优质8篇)
- 最新乡镇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模板19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