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19 15:07:55
- 小编:ZTFB
- 文件格式 DOC
总结是对曾经经历过的事情进行深入思考和梳理的过程。如何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总结的写作方法,以下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
介绍古隆中的导游词篇一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我是大家本次隆中之行的导游,您叫我x导就可以了。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就是天下闻名的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十年,以待明君的古隆中,希望我的导游服务能进一步加深大家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也希望我的导游能使大家玩的高兴,玩得开心。
各位,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古隆中的牌坊它是隆中的标志,清光绪20xx年湖北提督程文秉组织修建。仿木结构,四柱三门楼式,高约六米,长约十米,用青石开榫组装而成。我们看到在牌坊正面大门上雕着“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门术线雕着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古人竟然是这样了解诸葛亮,知道诸葛亮靠淡泊、宁静而成为了大才,又在刘备的“三顾”诚请下拿出了建国大纲《隆中对》,帮助刘备、刘禅两代人立国续业,可谓“老臣”忠心一片,现在大家跟我到牌坊的背面,上方刻着“三代下一人”,两边门术上刻着“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夏、商、周三代之下,无人能与诸葛贤相相比,他可与扶汤灭桀的伊尹,助武王灭纣的吕尚称兄道弟,不分高下,指挥作战从容调度,连西汉大臣萧何曹参也暗然失色,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可以自由拍照留念。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南阳”的躬耕田,与之遥遥相对的那座亭子叫“抱膝亭”,是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隆中时常抱膝长呤,继续前行50米,就是草庐碑了,正面有“草庐”两个字,背面是“龙卧处”三个字,襄阳名士庞德公认为诸葛亮是“骄龙”误入浅水湾,一遇风雨便化龙:后来发生的事也恰好验证这句话。
顺着这条小路继续前行,诸葛亮的武候祠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它位于隆中山腰,始建于晋朝,历代维修不断,如今的武候祠是四进三院的清代层台建筑,现在我们看到一殿内的这尊诸葛亮铜像是全国唯一的一尊仿真诸葛像,您看诸葛亮身披八卦衣,手握羽毛扇,一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好学,为师母所赏赐的,穿过走廊,我们来到了二殿,二殿内主要陈列的是董必武、郭沫若等名人的匾额,题词和对联,大家看到正中是挂的这幅中堂是我国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其中他将诸葛亮与陶渊明作了一番比较,从而得出了这样自己结论:诸葛亮与陶渊明是有着雄才大略远大抱负的一代谋士,而在仕途上却结局迥然,主要取决于是否遇到像刘备这样的明君,民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他同样做了一番大胆的猜测,如果让陶也遇到贤主,他的桃花源记未尝不会现实于天下,同样使诸葛亮终身隐逸,潜心研究,其诗作也未尝不如陶渊明,不知道您是否同意郭老的看法,边走边说,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武祠的大殿,其中供奉的是诸葛亮以其儿子诸葛瞻,孙尚的塑像,他们一家三代都为国家的复兴献出了生命,同样值得我们后人尊敬,在大殿的左侧分别有两个偏殿,娘娘殿和三义殿,是为纪念诸葛亮的贤内助黄月英和桃园三结义而修建的,您可以过去看一下。
参观完武候祠让我们一起去诸葛亮的家里看看吧,1800多年过去了,诸葛亮的家也历经了沧桑的变化,明襄简王朱见淑认为诸葛草庐风水好,就在这里建了自己的坟墓,后人称其是毁人阳宅,建其阴宅,我们在这里只能见到襄简王的陵墓封谁和墓帝的清代建筑“草庐亭”,这就是诸葛亮当年草庐的真正所在,不过诸葛亮家中的“遗物”还有一样存在,那就是前面的那口“六角井”,它也是判断草庐位置的唯一证据。
下了这段石阶,从这扇小门里进去,我们就到了“三顾堂”相传诸葛亮在这里接见了刘备、著名的“隆中对”就发生在这里,今天的三顾堂保持了光绪年间的风格,陈列有复制的诸葛亮几案和卧榻。门口有古柏三株,传说是刘关张三顾茅庐的栓马树,现在您看这里还拴着几匹马,您可以骑上它在三顾堂前拍个照,体会一下三顾茅庐的感觉。
出了三顾堂,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仿汉建筑“诸葛草庐“,1987年重建,其建筑面积有463.5平方米,分前后两个院落,由草堂、客房、卧室、厨房,内走廊等组成,这是后人想像的诸葛亮的居住之处,可能稍微地弥补一下我们无法见到1820xx年前的诸葛草庐真迹的遗憾了!
出了“草庐“,沿着溪水向西走,我们一真可以追溯到溪水的源头老龙洞,泉水从老龙洞里流出,冬缓夏涌,汩汩不绝,泉眼周围是20多亩大片平坦的农田,非常适宜耕作,可谓是天下旱涝十年也不怕,此山冲是绝对是旱涝保性之地,诸葛亮当年选中这块隐秘的山冲在隐居,真是有慧眼啊!诸葛亮说自己“敬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是啊,在这样静幽的环境里,若没遇上刘备真诚的屈驾三顾,他可能就在这山冲里当“陶渊明”过一辈,那样的话,中国就多了一位普通平凡的农民,而少了一位谋略千里,料事如神的一名名相,岂不遗憾啊。
好了,各位游客,我们今天的隆中之行马上就要结束了,不知道面对这具有传奇色彩的诸葛亮1820xx年前的寓居之地,您有什么感想,您看这群山如海,松涛声声,真像在大海中一样,诸葛亮是不是正像一条卧龙蜇伏在浅湾中呢,真诚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欢迎您再到隆中来!
介绍古隆中的导游词篇二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我代表襄阳##旅行社的全体人员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是你们的导游员##,大家可以叫我##,在接下去的时间里将由我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身旁的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张师傅,他有着5年的驾驶经验,大家可以放心乘坐我们的旅游大巴,希望我们的努力能给大家带来一段美好而又愉快的旅途!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阳。按照行程,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就是天下闻名的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10、以待明君的古隆中。
襄阳古隆中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隆中在襄阳城西13公里处,因“山有隆然而起”得名,《三国演义》中对隆中是这样描述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是一个风景美丽的地方。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地,三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地。俗话说,到当阳拜关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增长智慧。希望各位朋友在参观完隆中后到能像诸葛亮那样博学多才,智计百出。说着说着,我们的旅游大巴已到达隆中景区了,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依次下车。
现在各位看到的便是古隆中牌坊,它是由清朝光绪20xx年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作为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石牌坊高约6米,长约10米,正面大门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句是高度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绩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平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两边柱子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句诗高度赞扬了诸葛亮接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走过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了小虹桥。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曾误以为诸葛亮,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和隆中一样著名于世了。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回,不由得你会不假思索刘备那种“求贤若渴的精神”。大家可以在桥上感受感受这种意境。
走过小虹桥,拾级而上,便是武侯祠。现存武侯祠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一层高一层。武侯祠大厅的木匾上雕刻着“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是人们凭吊祭祀的地方。
武侯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顾堂,顾名思义就是人们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修建的。据说刘备三顾茅庐时在这里拴过马。后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顾堂。堂内陈列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
离三顾堂不远处的那个六角形庐亭就是草庐,这里是诸葛亮与他的亲朋师友经常聚会的地方。唐代冯志韵草庐诗说:“卧龙人去远,此地尚名冈。所幸遗民在,凭君一劝耕。”据史书记载,他写诗的时候草庐还完好,而今草庐已无故迹可寻,留下的只有一个隆起的大山包,而现在大家看到的六角形庐亭为后人所建。
远远看去那个最高最雄伟的建筑就是腾龙阁,腾龙阁依山取势,拔地擎天,决定巍峨,飞檐壮丽,雄伟而蕴含秀美,古雅而透出清新。腾龙阁是1999年12月建成的标志性景观建筑,阁高44米,建筑面积1108平方米,上下十层,宝形访汉建筑外形,阁内各楼层分别陈列有历代赞颂诸葛亮的诗文,诸葛亮在隆中十年的成长历程及他在襄阳的社会关系,三国主要人物雕像或画像。现在大家就随我一起登上这最高峰吧。每一层楼都能领略到孔明智慧,登上塔顶,徐徐清风拂面,远山近水尽收眼底,襄阳市区全景一览无余。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令人难忘的,我们的隆中之行到此就结束了,我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在这里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与配合。最后,祝大家工作顺利,生活顺心,有缘我们下次再见......
介绍古隆中的导游词篇三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就是天下闻名的三国时期最杰出的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十年、以待明君的古隆中。
隆中在襄樊城西13公里处,因“有山隆然而起”得名。《三国演义》中对隆中是这样描述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是一个风景美丽的地方。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在顾茅庐的所在之地,在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就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诸葛亮,字孔明,山东琅琊阳都人(今山东沂水县人)。父母早亡,从小便随叔叔投靠荆州刺史刘表。叔叔逝世以后,诸葛亮就在隆中盖了几间草房住下,他“昼勤四体,夜诵经书”,躬耕自食。古隆中内有数十亩“躬耕田”,据说便是诸葛亮当年耕作的地方。躬耕田旁有梁父岩,相传诸葛亮在劳动之余喜欢咏唱《梁父吟》,以寄托志向。诸葛亮的活动,渐渐引起了荆州有识之士的注意。徐庶、崔州平等有才识的青年,和他相交甚厚。德高望重的襄阳名士庞德公品评诸葛亮为“卧龙”,蛰伏的蛟龙一旦腾飞,前途将不可*。而沔南名士黄承彦更是把自己的宝贝女儿许配给他。虽然隆中有人说“莫学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其实,这是一个误会,黄承彦的女儿叫黄月英,小名叫阿丑。阿丑小姐不仅不丑,而且聪明、貌美,是一个不可多是的才女。她不仅是诸葛亮的贤内助,而且在诸葛亮的千秋功业中志了不小的作用。
公元207元冬天,在徐庶、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三顾隆中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良策。这就是千古传名的三顾茅庐。三顾茅庐的遗址,就在“三顾堂”上。它是诸葛亮的故居,也是隆中胜迹的主体部分。
刘备的“三顾”和平等、坦诚相待,使诸葛亮改变了“苟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初衷,当即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冷静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刘备集团的施政纲领。那就是取荆州,占益州,联东是,抗曹操,三分天下,进而统一中原的战略方针。真可谓:“未出茅庐,先分天下。”
从此,诸葛亮离开了隆中,为实现他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施政纲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诸葛亮过人的才智、胆略,才使刘备迅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汉,刘备曾欣喜地对关羽、张飞说:“我有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一样。”
由于积劳成疾,诸葛亮于五十四岁壮年病逝,安葬在汉中定军山(现在的陕西省敏县南部)。诗圣杜甫曾写有一首诗追悼诸葛亮,其中有这样几句: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这是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议。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
两地的*,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不少笔墨官司。“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知府时,这场争论更达到了*。南阳人认为:襄阳人来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平,不能向着家乡,将*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各位嘉宾,俗话说:到当阳拜关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增长智慧。希望各位嘉宾在参观隆中后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博学多才,智计百出。好了,古隆中的情况就介绍到这儿。下面请大家跟我参观隆古十二景,现场我再作讲解。谢谢大家!
介绍古隆中的导游词篇四
你们好!
欢迎你们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游览观光!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
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留下的遗迹和历代修建的纪念建筑。每处遗迹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重要活动,或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十三亩(不包括庭院),有庄严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建筑风格朴实,具有浓厚的鄂西北民居风味。武侯祠始建于晋朝,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隆中诸葛亮故居,现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之一。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这里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这里古迹众多,文化沉淀丰富。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千年而安然。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武侯祠、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茂林修竹。
这里文豪云集,志士倾吐情怀。晋代习凿齿。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吊古隆中。现代郭沫若先生亦挥毫抒情,董必武更有吟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古隆中牌坊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作为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平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句诗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小虹桥过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桥了。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曾误以为诸葛亮,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着名于世了。
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不由得你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武侯祠绕过牌坊,拾级而上,便是武侯祠。现存武侯祠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一层高一层。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树,据说为明末时植,每年盛花季节清香扑鼻。中设庭院。祠内所陈列的文物中,有一面同治年间在广西出土的铜战鼓。相传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武侯祠外古树参天,松柏滴翠,祠内庭院错落,淡雅幽静。武侯祠大厅的木匾上雕刻着董必武“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正厅、西厅、后厅分别陈列着“诸葛亮生平简介”,后厅里还存放着一尊诸葛武侯塑像,是人们凭吊祭祀的地方。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武侯祠多得数不胜数。目前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武侯祠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执。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两地的武侯祠,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武侯祠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过不少笔墨官司。“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平,不能向着家乡,将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武侯祠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武侯词是隆中的主要建筑,睹物言情,赵孟若在《书汉丞相诸葛武侯传后》诗中“万古君臣一鱼水,死生不变见英雄”的句子,确切地说明了诸葛亮和刘备的良好关系。诸葛亮自公元207年离开隆中,次年即一举促成了孙(权)刘(备)联盟,他在“羽扇纶巾谈笑间”,使得曹操的强大水军“樯橹灰飞烟灭”。从而赢得了中国历史上确是难得的可贵。诸葛亮无论从政、治军都堪称千古奇才,道德又清高,故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崇敬。西晋时,镇南将军刘弘到了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其阎。”在宋代以前,隆中就建起了供人们祭祀的祠堂。到了明代,分封在襄阳的襄简王未见淑,看中了隆中这卧龙伏凤的绝好风水,竟攫为自己的墓地,使诸葛亮故宅的建筑俱毁无遗。现在的武侯词,是清代康熙年间重建的,砖木结构,飞檐叠瓦,前后三进,中设庭院。1958年正殿经过修缮,至今保护得很好。殿内正中悬挂的“汉武侯像”拓片,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雕刻。后殿供奉着诸葛亮的塑像,真是“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三顾堂武侯神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顾堂,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修建的。据说刘备三顾茅庐时在这里拴过马。后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顾堂。堂内陈列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三顾堂内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门前的三棵古柏,相传是刘、关、张挂马的。原材自然早已死了,现存的为后人所栽,当无可置疑。唐代冯志韵草庐诗说:“卧龙人去远,此地尚名冈。身应营星陨,心期国祥长。老臣犹有像,炎汉已无光。所幸遗民在,凭君一劝耕。”他写诗的时候,草庐当还完好,而今草庐已无故迹可寻,留下的只有一个隆起的巨大山包。山包前那个由后人建造的六角形庐亭,覆盖红、绿、黄三色琉璃瓦,多少弥补了当年草庐的情趣。踏进大门,一股花香扑面而来,院内花木清幽。两旁廊壁上砌嵌着数十块石碑,分别刻有隆中全景图、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还刻有一些古人诗词,以示孔明一生功业。
介绍古隆中的导游词篇五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游览观光!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古隆中。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在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
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留下的遗迹和历代修建的纪念建筑。每处遗迹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重要活动,或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十三亩(不包括庭院),有庄严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建筑风格朴实,具有浓厚的鄂西北民居风味。武侯祠始建于晋朝,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隆中诸葛亮故居,现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之一。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这里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这里古迹众多,文化沉淀丰富。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千年而安然。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武侯祠、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茂林修竹。
这里文豪云集,志士倾吐情怀。晋代习凿齿。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吊古隆中。现代郭沫若先生亦挥毫抒情,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更有吟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诸葛亮17岁定居隆中一处依山傍水的村庄,过着边耕边读的田园生活。这就是胡曾在《南阳》一诗中所咏的:“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诸葛亮躬耕南阳,与古代一些逃避现实的隐士是不同的,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认真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史实,以“观其大略”,还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视社会的安定与动荡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有人把他与当时一位杰出人物——庞统,并称为“卧龙”和“凤雏”。
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量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他最后还肯定地说,只要按提出的决策行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他的主张说得刘备钦佩备至。在刘备的卑词厚礼相邀之下,诸葛亮感于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览英雄,忠贤若渴”,便跟随了他出了山。从此,他们“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为实现隆中决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世人一致称誉他是“汉室栋柱”、“治世良材”。诸葛亮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古隆中牌坊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作为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平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句诗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小虹桥过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桥了。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曾误以为诸葛亮,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著名于世了。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不由得你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武侯祠绕过牌坊,拾级而上,便是武侯祠。现存武侯祠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一层高一层。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树,据说为明末时植,每年盛花季节清香扑鼻。中设庭院。祠内所陈列的文物中,有一面同治年间在广西出土的铜战鼓。相传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武侯祠外古树参天,松柏滴翠,祠内庭院错落,淡雅幽静。武侯祠大厅的木匾上雕刻着董必武“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正厅、西厅、后厅分别陈列着“诸葛亮生平简介”,后厅里还存放着一尊诸葛武侯塑像,是人们凭吊祭祀的地方。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武侯祠多得数不胜数。目前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武侯祠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执。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两地的武侯祠,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武侯祠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过不少笔墨官司。“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平,不能向着家乡,将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武侯祠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武侯词是隆中的主要建筑,睹物言情,赵孟若在《书汉丞相诸葛武侯传后》诗中“万古君臣一鱼水,死生不变见英雄”的句子,确切地说明了诸葛亮和刘备的良好关系。诸葛亮自公元220xx年离开隆中,次年即一举促成了孙(权)刘(备)联盟,他在“羽扇纶巾谈笑间”,使得曹操的强大水军“樯橹灰飞烟灭”。从而赢得了著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整顿赋税,充实军备。公元220xx年,盘据益州(四川)的刘湾派法正迎接刘备入蜀,共同抵御曹军。诸葛亮则从荆州率领张飞、赵云溯江而上,与刘备会师成都。此后,刘备自领益州牧,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事,总揽军政。刘备据有荆、益,初步实现了隆中决策的战略布署,“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奠定了鼎足之势。在这短短的七年之中,诸葛亮运筹帷幄,竟然使无立锥之地的刘备,有了一块不小的根据地。后来,荆州失陷,刘备领兵出三峡,进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舍舟登陆,“树栅连营七百里”,兵力分散,遭到吴的沉重打击,刘备一败涂地。清退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时,已经病危。临终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虽是一番真心话,而诸葛亮那“勤勤陈说扶汉室,慷慨感义许驱驰”的初衷,却始终不变。公元220xx年,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辅政,封武乡侯,开始治事,又领益州牧,政事不分大小都由他决定。他“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放危难之秋”。而他尽力辅佐刘禅,一直到自己停止了呼吸,体现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高风亮节。公元220xx年,以汉中为大本营,诸葛亮亲自率师10万出征,北伐曹魏,谋求蜀汉的统一。临行前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出师表》,希望刘禅发奋图强的一片苦衷,至今读来仍能使人“寒涕垂”。在北伐曹魏期间,他已是统帅,遇有用人不当,贻误军机,他就弓;咎自责,以谢国人。他在挥泪斩了“言过其实”、爱说大话的马谡以后,恳切上书,承担全部责任,表明自己是“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是“授任无方”,以致“恤事多阁”,自请降级三等,以示惩戒,还颁发《劝将士勤攻己阙教》,要求部下勤於批评,随时指出他的缺点错误。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陕西五丈原郭氏坞(在今岐山县西南),终年54岁,葬於定军山。“出师未捷身先死”,蜀汉军队不得不撤回汉中。目空一切的司马懿在巡视了诸葛亮所布置的阵地后,也不得不叹服他是“天下奇才也!”诸葛亮在从政方面,是以国为重,毫无利己之心。刘备托孤时,刘禅才17岁,他悉心辅助刘禅,常劝他不要“塞忠谏之路”,如果“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家之害也。”他希望刘禅注意做到“纳言之政”。说是“为政之道,务於多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万物当其目,众音住其耳。”否则举国“惟争一人”,后果不堪设想。而他自己“任重才轻,故多阙漏”,需要广开言路,鼓励人们多提不同意见。而且他不许亲人干预政治。所以,他“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诸葛亮在生活上也很俭朴。死后,的确做到了不使自己“内有徐帛、外有赢财”。他在上表刘禅时曾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徐饶。”诸葛亮以身许国,说到做到,在中国历史上确是难得的可贵。诸葛亮无论从政、治军都堪称千古奇才,道德又清高,故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崇敬。西晋时,镇南将军刘弘到了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其阎。”在宋代以前,隆中就建起了供人们祭祀的祠堂。到了明代,分封在襄阳的襄简王未见淑,看中了隆中这卧龙伏凤的绝好风水,竟攫为自己的墓地,使诸葛亮故宅的建筑俱毁无遗。现在的武侯词,是清代康熙年间重建的,砖木结构,飞檐叠瓦,前后三进,中设庭院。1958年正殿经过修缮,至今保护得很好。殿内正中悬挂的“汉武侯像”拓片,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雕刻。后殿供奉着诸葛亮的塑像,真是“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三顾堂武侯神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顾堂,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修建的。据说刘备三顾茅庐时在这里拴过马。后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顾堂。堂内陈列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三顾堂内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门前的三棵古柏,相传是刘、关、张挂马的。原材自然早已死了,现存的为后人所栽,当无可置疑。唐代冯志韵草庐诗说:“卧龙人去远,此地尚名冈。身应营星陨,心期国祥长。老臣犹有像,炎汉已无光。所幸遗民在,凭君一劝耕。”他写诗的时候,草庐当还完好,而今草庐已无故迹可寻,留下的只有一个隆起的巨大山包。山包前那个由后人建造的六角形庐亭,覆盖红、绿、黄三色琉璃瓦,多少弥补了当年草庐的情趣。踏进大门,一股花香扑面而来,院内花木清幽。两旁廊壁上砌嵌着数十块石碑,分别刻有隆中全景图、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还刻有一些古人诗词,以示孔明一生功业。
介绍古隆中的导游词篇六
古隆中位于湖北省襄阳市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历史上著名的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和兴汉蓝图“隆中对策”都发生在这里。境内有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湖北文理学院(原襄樊学院)。隆中总面积209平方公里,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诸葛亮和其叔父隐居之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湖北古隆中的。
导游词。
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我们游览历史文化名城襄樊。襄樊是我们这次三国之旅的第二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希望我的导游能进一步加深大家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也希望我的导游能使大家玩得高兴、玩得开心。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就是天下闻名的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十年、以待明君的古隆中。
隆中在襄樊城西13公里处,因“有山隆然而起”得名。《三国演义》中对隆中是这样描述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是一个风景美丽的地方。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在顾茅庐的所在之地,在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诸葛亮,字孔明,山东琅琊阳都人(今山东沂水县人)。父母早亡,从小便随叔叔投靠荆州刺史刘表。叔叔逝世以后,诸葛亮就在隆中盖了几间草房住下,他“昼勤四体,夜诵经书”,躬耕自食。古隆中内有数十亩“躬耕田”,据说便是诸葛亮当年耕作的地方。躬耕田旁有梁父岩,相传诸葛亮在劳动之余喜欢咏唱《梁父吟》,以寄托志向。诸葛亮的活动,渐渐引起了荆州有识之士的注意。徐庶、崔州平等有才识的青年,和他相交甚厚。德高望重的襄阳名士庞德公品评诸葛亮为“卧龙”,蛰伏的蛟龙一旦腾飞,前途将不可限量。而沔南名士黄承彦更是把自己的宝贝女儿许配给他。虽然隆中有人说“莫学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其实,这是一个误会,黄承彦的女儿叫黄月英,小名叫阿丑。阿丑小姐不仅不丑,而且聪明、貌美,是一个不可多是的才女。她不仅是诸葛亮的贤内助,而且在诸葛亮的千秋功业中志了不小的作用。
公元207元冬天,在徐庶、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三顾隆中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良策。这就是千古传名的三顾茅庐。三顾茅庐的遗址,就在“三顾堂”上。它是诸葛亮的故居,也是隆中胜迹的主体部分。
刘备的“三顾”和平等、坦诚相待,使诸葛亮改变了“苟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初衷,当即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冷静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刘备集团的施政纲领。那就是取荆州,占益州,联东是,抗曹操,三分天下,进而统一中原的战略方针。真可谓:“未出茅庐,先分天下。”
从此,诸葛亮离开了隆中,为实现他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施政纲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诸葛亮过人的才智、胆略,才使刘备迅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汉政权,刘备曾欣喜地对关羽、张飞说:“我有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一样。”
由于积劳成疾,诸葛亮于五十四岁壮年病逝,安葬在汉中定军山(现在的陕西省敏县南部)。诗圣杜甫曾写有一首诗追悼诸葛亮,其中有这样几句: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
念,这是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武侯祠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议。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
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
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各位嘉宾,俗话说:到当阳拜关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增长智慧。希望各位嘉宾在参观隆中后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博学多才,智计百出。好了,古隆中的情况就介绍到这儿。下面请大家跟我参观隆古十二景,现场我再作讲解。谢谢大家!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游览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襄阳古隆中。我叫杨瑞琪,大家都叫我杨导吧,希望我的导游能让大家玩得开心。
襄阳古隆中是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列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经国务院审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一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区。风景区里有隆中山,大旗山,小旗山……隆中山主峰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山下泉水小溪,流水潺潺。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现在有三顾堂,草庐亭、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彩虹桥,武侯祠等众多名胜古迹。
襄阳古隆中之所以闻名天下,是因为它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此隐居读书躬耕,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的地方。诸葛亮在此躬耕,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最终成为三国时期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各位嘉宾,大家好!
今天我们游览历史文化名城襄樊。襄樊是我们这次三国之旅的第二站,是三国时期着名的古战场。希望我的导游能进一步加深大家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也希望我的导游能使大家玩得高兴、玩得开心。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就是天下闻名的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十年、以待明君的古隆中。
隆中在襄樊城西13公里处,因“有山隆然而起”得名。《三国演义》中对隆中是这样描述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是一个风景美丽的地方。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在顾茅庐的所在之地,在是着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诸葛亮,字孔明,山东琅琊阳都人(今山东沂水县人)。父母早亡,从小便随叔叔投靠荆州刺史刘表。叔叔逝世以后,诸葛亮就在隆中盖了几间草房住下,他“昼勤四体,夜诵经书”,躬耕自食。古隆中内有数十亩“躬耕田”,据说便是诸葛亮当年耕作的地方。躬耕田旁有梁父岩,相传诸葛亮在劳动之余喜欢咏唱《梁父吟》,以寄托志向。诸葛亮的活动,渐渐引起了荆州有识之士的注意。徐庶、崔州平等有才识的青年,和他相交甚厚。德高望重的襄阳名士庞德公品评诸葛亮为“卧龙”,蛰伏的蛟龙一旦腾飞,前途将不可限量。而沔南名士黄承彦更是把自己的宝贝女儿许配给他。虽然隆中有人说“莫学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其实,这是一个误会,黄承彦的女儿叫黄月英,小名叫阿丑。阿丑小姐不仅不丑,而且聪明、貌美,是一个不可多是的才女。她不仅是诸葛亮的贤内助,而且在诸葛亮的千秋功业中志了不小的作用。公元207元冬天,在徐庶、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三顾隆中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良策。这就是千古传名的三顾茅庐。三顾茅庐的遗址,就在“三顾堂”上。它是诸葛亮的故居,也是隆中胜迹的主体部分。刘备的“三顾”和平等、坦诚相待,使诸葛亮改变了“苟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初衷,当即提出了着名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冷静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刘备集团的施政纲领。那就是取荆州,占益州,联东是,抗曹操,三分天下,进而统一中原的战略方针。真可谓:“未出茅庐,先分天下。”从此,诸葛亮离开了隆中,为实现他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施政纲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诸葛亮过人的才智、胆略,才使刘备迅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汉政权,刘备曾欣喜地对关羽、张飞说:“我有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一样。”
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在《三国演义》中被渲染得极其生动、壮丽,甚至带上了几分神话色彩,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崇拜,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日本经济界掀起了一阵《三国演义》热,成书的专着、专辑有《三国的人际关系学》、《三国的智慧》、《三国——商业学的宝库》等等。更有一位教授,言之凿凿地说,松下幸之助就是因为就善于运用诸葛亮的谋略,才使松下电器公司在世界崛起。不知我们有何感想?由于积劳成疾,诸葛亮于五十四岁壮年病逝,安葬在汉中定军山(现在的陕西省敏县南部)。诗圣杜甫曾写有一首诗追悼诸葛亮,其中有这样几句: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这是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武侯祠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议。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两地的武侯祠,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武侯祠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不少笔墨官司。“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
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知府时,这场争论更达到了高潮。南阳人认为:襄阳人来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平,不能向着家乡,将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武侯祠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各位嘉宾,俗话说:到当阳拜关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增长智慧。希望各位嘉宾在参观隆中后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博学多才,智计百出。好了,古隆中的情况就介绍到这儿。下面请大家跟我参观隆古十二景,现场我再作讲解。谢谢大家!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我是大家本次隆中之行的导游xx,您叫我x导就可以了。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就是天下闻名的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十年,以待明君的古隆中,希望我的导游服务能进一步加深大家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也希望我的导游能使大家玩的高兴,玩得开心。
各位,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古隆中的牌坊它是隆中的标志,清光绪20xx年湖北提督程文秉组织修建。仿木结构,四柱三门楼式,高约六米,长约十米,用青石开榫组装而成。我们看到在牌坊正面大门上雕着“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门术线雕着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古人竟然是这样了解诸葛亮,知道诸葛亮靠淡泊、宁静而成为了大才,又在刘备的“三顾”诚请下拿出了建国大纲《隆中对》,帮助刘备、刘禅两代人立国续业,可谓“老臣”忠心一片,现在大家跟我到牌坊的背面,上方刻着“三代下一人”,两边门术上刻着“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夏、商、周三代之下,无人能与诸葛贤相相比,他可与扶汤灭桀的伊尹,助武王灭纣的吕尚称兄道弟,不分高下,指挥作战从容调度,连西汉大臣萧何曹参也暗然失色,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可以自由拍照留念。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南阳”的躬耕田,与之遥遥相对的那座亭子叫“抱膝亭”,是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隆中时常抱膝长呤,继续前行50米,就是草庐碑了,正面有“草庐”两个字,背面是“龙卧处”三个字,襄阳名士庞德公认为诸葛亮是“骄龙”误入浅水湾,一遇风雨便化龙:后来发生的事也恰好验证这句话。
顺着这条小路继续前行,诸葛亮的武候祠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它位于隆中山腰,始建于晋朝,历代维修不断,如今的武候祠是四进三院的清代层台建筑,现在我们看到一殿内的这尊诸葛亮铜像是全国唯一的一尊仿真诸葛像,您看诸葛亮身披八卦衣,手握羽毛扇,一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好学,为师母所赏赐的,穿过走廊,我们来到了二殿,二殿内主要陈列的是董必武、郭沫若等名人的匾额,题词和对联,大家看到正中是挂的这幅中堂是我国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其中他将诸葛亮与陶渊明作了一番比较,从而得出了这样自己结论:诸葛亮与陶渊明是有着雄才大略远大抱负的一代谋士,而在仕途上却结局迥然,主要取决于是否遇到像刘备这样的明君,民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他同样做了一番大胆的猜测,如果让陶也遇到贤主,他的桃花源记未尝不会现实于天下,同样使诸葛亮终身隐逸,潜心研究,其诗作也未尝不如陶渊明,不知道您是否同意郭老的看法,边走边说,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武祠的大殿,其中供奉的是诸葛亮以其儿子诸葛瞻,孙尚的塑像,他们一家三代都为国家的复兴献出了生命,同样值得我们后人尊敬,在大殿的左侧分别有两个偏殿,娘娘殿和三义殿,是为纪念诸葛亮的贤内助黄月英和桃园三结义而修建的,您可以过去看一下。
参观完武候祠让我们一起去诸葛亮的家里看看吧,1800多年过去了,诸葛亮的家也历经了沧桑的变化,明襄简王朱见淑认为诸葛草庐风水好,就在这里建了自己的坟墓,后人称其是毁人阳宅,建其阴宅,我们在这里只能见到襄简王的陵墓封谁和墓帝的清代建筑“草庐亭”,这就是诸葛亮当年草庐的真正所在,不过诸葛亮家中的“遗物”还有一样存在,那就是前面的那口“六角井”,它也是判断草庐位置的唯一证据。
下了这段石阶,从这扇小门里进去,我们就到了“三顾堂”相传诸葛亮在这里接见了刘备、著名的“隆中对”就发生在这里,今天的三顾堂保持了光绪年间的风格,陈列有复制的诸葛亮几案和卧榻。门口有古柏三株,传说是刘关张三顾茅庐的栓马树,现在您看这里还拴着几匹马,您可以骑上它在三顾堂前拍个照,体会一下三顾茅庐的感觉。
出了三顾堂,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仿汉建筑“诸葛草庐“,1987年重建,其建筑面积有463.5平方米,分前后两个院落,由草堂、客房、卧室、厨房,内走廊等组成,这是后人想像的诸葛亮的居住之处,可能稍微地弥补一下我们无法见到1820xx年前的诸葛草庐真迹的遗憾了!
出了“草庐“,沿着溪水向西走,我们一真可以追溯到溪水的源头老龙洞,泉水从老龙洞里流出,冬缓夏涌,汩汩不绝,泉眼周围是20多亩大片平坦的农田,非常适宜耕作,可谓是天下旱涝十年也不怕,此山冲是绝对是旱涝保性之地,诸葛亮当年选中这块隐秘的山冲在隐居,真是有慧眼啊!诸葛亮说自己“敬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是啊,在这样静幽的环境里,若没遇上刘备真诚的屈驾三顾,他可能就在这山冲里当“陶渊明”过一辈,那样的话,中国就多了一位普通平凡的农民,而少了一位谋略千里,料事如神的一名名相,岂不遗憾啊。
好了,各位游客,我们今天的隆中之行马上就要结束了,不知道面对这具有传奇色彩的诸葛亮1820xx年前的寓居之地,您有什么感想,您看这群山如海,松涛声声,真像在大海中一样,诸葛亮是不是正像一条卧龙蜇伏在浅湾中呢,真诚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欢迎您再到隆中来!
嗨,大家好!欢迎来到襄樊着名的旅游风景区——古隆中。很高兴成为大家的导游,我叫刘梦菡,大家可以叫我刘导。
古隆中风景区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区。风景区里有隆中山,大棋山,小棋山……主峰隆中山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山下泉水池塘,山涧小溪,流水潺潺。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现在有三顾堂,彩虹桥,武侯祠……等名胜古迹。今天,我就带大家游览一下三顾堂。
大家请看,前面葱郁大树掩映的木屋,朱红色,盖着琉璃瓦,门上写着醒目的三个字“三顾堂”。哈哈,你们才对了,这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地方。看到了吗?门两旁的一副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我考考你们吧!这副对联的意思是什么?呵呵,有人猜对了。“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刘备的千秋伟业所作的两个《出师表》。“三顾”是指刘备三顾草庐请诸葛亮。“一对”指当年诸葛亮所作的《隆中对》。这副对联歌颂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现在可以进入三顾堂了。里面是一个幽静古朴的四合院,你们会看到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的蜡像,栩栩如生。我在门口等候,你们赶快去细细游览。记住不要乱扔果皮,不要抽烟。十二点半在门口集合,去吃隆中特色。
介绍古隆中的导游词篇七
古隆中位于湖北省襄阳市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xx年5篇湖北古隆中的。
导游词。
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我们游览历史文化名城襄樊。襄樊是我们这次三国之旅的第二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希望我的导游能进一步加深大家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也希望我的导游能使大家玩得高兴、玩得开心。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就是天下闻名的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十年、以待明君的古隆中。
隆中在襄樊城西13公里处,因“有山隆然而起”得名。《三国演义》中对隆中是这样描述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是一个风景美丽的地方。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在顾茅庐的所在之地,在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诸葛亮,字孔明,山东琅琊阳都人(今山东沂水县人)。父母早亡,从小便随叔叔投靠荆州刺史刘表。叔叔逝世以后,诸葛亮就在隆中盖了几间草房住下,他“昼勤四体,夜诵经书”,躬耕自食。古隆中内有数十亩“躬耕田”,据说便是诸葛亮当年耕作的地方。躬耕田旁有梁父岩,相传诸葛亮在劳动之余喜欢咏唱《梁父吟》,以寄托志向。诸葛亮的活动,渐渐引起了荆州有识之士的注意。徐庶、崔州平等有才识的青年,和他相交甚厚。德高望重的襄阳名士庞德公品评诸葛亮为“卧龙”,蛰伏的蛟龙一旦腾飞,前途将不可限量。而沔南名士黄承彦更是把自己的宝贝女儿许配给他。虽然隆中有人说“莫学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其实,这是一个误会,黄承彦的女儿叫黄月英,小名叫阿丑。阿丑小姐不仅不丑,而且聪明、貌美,是一个不可多是的才女。她不仅是诸葛亮的贤内助,而且在诸葛亮的千秋功业中志了不小的作用。
公元207元冬天,在徐庶、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三顾隆中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良策。这就是千古传名的三顾茅庐。三顾茅庐的遗址,就在“三顾堂”上。它是诸葛亮的故居,也是隆中胜迹的主体部分。
刘备的“三顾”和平等、坦诚相待,使诸葛亮改变了“苟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初衷,当即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冷静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刘备集团的施政纲领。那就是取荆州,占益州,联东是,抗曹操,三分天下,进而统一中原的战略方针。真可谓:“未出茅庐,先分天下。”
从此,诸葛亮离开了隆中,为实现他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施政纲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诸葛亮过人的才智、胆略,才使刘备迅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汉政权,刘备曾欣喜地对关羽、张飞说:“我有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一样。”
由于积劳成疾,诸葛亮于五十四岁壮年病逝,安葬在汉中定军山(现在的陕西省敏县南部)。诗圣杜甫曾写有一首诗追悼诸葛亮,其中有这样几句: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
念,这是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武侯祠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议。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
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
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各位嘉宾,俗话说:到当阳拜关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增长智慧。希望各位嘉宾在参观隆中后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博学多才,智计百出。好了,古隆中的情况就介绍到这儿。下面请大家跟我参观隆古十二景,现场我再作讲解。谢谢大家!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游览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襄阳古隆中。我叫杨瑞琪,大家都叫我杨导吧,希望我的导游能让大家玩得开心。
襄阳古隆中是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列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经国务院审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一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区。风景区里有隆中山,大旗山,小旗山……隆中山主峰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山下泉水小溪,流水潺潺。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现在有三顾堂,草庐亭、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彩虹桥,武侯祠等众多名胜古迹。
襄阳古隆中之所以闻名天下,是因为它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此隐居读书躬耕,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的地方。诸葛亮在此躬耕,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最终成为三国时期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我代表襄阳##旅行社的全体人员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是你们的导游员##,大家可以叫我##,在接下去的时间里将由我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身旁的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张师傅,他有着5年的驾驶经验,大家可以放心乘坐我们的旅游大巴,希望我们的努力能给大家带来一段美好而又愉快的旅途!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阳。按照行程,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就是天下闻名的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10、以待明君的古隆中。
襄阳古隆中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隆中在襄阳城西13公里处,因“山有隆然而起”得名,《三国演义》中对隆中是这样描述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是一个风景美丽的地方。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地,三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地。俗话说,到当阳拜关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增长智慧。希望各位朋友在参观完隆中后到能像诸葛亮那样博学多才,智计百出。说着说着,我们的旅游大巴已到达隆中景区了,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依次下车。
现在各位看到的便是古隆中牌坊,它是由清朝光绪20xx年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作为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石牌坊高约6米,长约10米,正面大门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句是高度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绩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
名言。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平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两边柱子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句诗高度赞扬了诸葛亮接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走过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了小虹桥。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曾误以为诸葛亮,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和隆中一样著名于世了。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回,不由得你会不假思索刘备那种“求贤若渴的精神”。大家可以在桥上感受感受这种意境。
走过小虹桥,拾级而上,便是武侯祠。现存武侯祠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一层高一层。武侯祠大厅的木匾上雕刻着“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是人们凭吊祭祀的地方。
武侯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顾堂,顾名思义就是人们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修建的。据说刘备三顾茅庐时在这里拴过马。后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顾堂。堂内陈列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
离三顾堂不远处的那个六角形庐亭就是草庐,这里是诸葛亮与他的亲朋师友经常聚会的地方。唐代冯志韵草庐诗说:“卧龙人去远,此地尚名冈。所幸遗民在,凭君一劝耕。”据史书记载,他写诗的时候草庐还完好,而今草庐已无故迹可寻,留下的只有一个隆起的大山包,而现在大家看到的六角形庐亭为后人所建。
远远看去那个最高最雄伟的建筑就是腾龙阁,腾龙阁依山取势,拔地擎天,决定巍峨,飞檐壮丽,雄伟而蕴含秀美,古雅而透出清新。腾龙阁是1999年12月建成的标志性景观建筑,阁高44米,建筑面积1108平方米,上下十层,宝形访汉建筑外形,阁内各楼层分别陈列有历代赞颂诸葛亮的诗文,诸葛亮在隆中十年的成长历程及他在襄阳的社会关系,三国主要人物雕像或画像。现在大家就随我一起登上这最高峰吧。每一层楼都能领略到孔明智慧,登上塔顶,徐徐清风拂面,远山近水尽收眼底,襄阳市区全景一览无余。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令人难忘的,我们的隆中之行到此就结束了,我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在这里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与配合。最后,祝大家工作顺利,生活顺心,有缘我们下次再见......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游览观光!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古隆中。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在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
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留下的遗迹和历代修建的纪念建筑。每处遗迹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重要活动,或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十三亩(不包括庭院),有庄严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建筑风格朴实,具有浓厚的鄂西北民居风味。武侯祠始建于晋朝,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隆中诸葛亮故居,现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之一。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这里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这里古迹众多,文化沉淀丰富。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千年而安然。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武侯祠、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茂林修竹。
这里文豪云集,志士倾吐情怀。晋代习凿齿。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吊古隆中。现代郭沫若先生亦挥毫抒情,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更有吟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诸葛亮17岁定居隆中一处依山傍水的村庄,过着边耕边读的田园生活。这就是胡曾在《南阳》一诗中所咏的:“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诸葛亮躬耕南阳,与古代一些逃避现实的隐士是不同的,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认真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史实,以“观其大略”,还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视社会的安定与动荡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有人把他与当时一位杰出人物——庞统,并称为“卧龙”和“凤雏”。
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量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他最后还肯定地说,只要按提出的决策行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他的主张说得刘备钦佩备至。在刘备的卑词厚礼相邀之下,诸葛亮感于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览英雄,忠贤若渴”,便跟随了他出了山。从此,他们“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为实现隆中决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世人一致称誉他是“汉室栋柱”、“治世良材”。诸葛亮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古隆中牌坊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作为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平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句诗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小虹桥过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桥了。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曾误以为诸葛亮,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著名于世了。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不由得你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武侯祠绕过牌坊,拾级而上,便是武侯祠。现存武侯祠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一层高一层。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树,据说为明末时植,每年盛花季节清香扑鼻。中设庭院。祠内所陈列的文物中,有一面同治年间在广西出土的铜战鼓。相传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武侯祠外古树参天,松柏滴翠,祠内庭院错落,淡雅幽静。武侯祠大厅的木匾上雕刻着董必武“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正厅、西厅、后厅分别陈列着“诸葛亮生平简介”,后厅里还存放着一尊诸葛武侯塑像,是人们凭吊祭祀的地方。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武侯祠多得数不胜数。目前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武侯祠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执。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两地的武侯祠,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武侯祠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过不少笔墨官司。“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平,不能向着家乡,将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武侯祠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武侯词是隆中的主要建筑,睹物言情,赵孟若在《书汉丞相诸葛武侯传后》诗中“万古君臣一鱼水,死生不变见英雄”的句子,确切地说明了诸葛亮和刘备的良好关系。诸葛亮自公元220xx年离开隆中,次年即一举促成了孙(权)刘(备)联盟,他在“羽扇纶巾谈笑间”,使得曹操的强大水军“樯橹灰飞烟灭”。从而赢得了著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整顿赋税,充实军备。公元220xx年,盘据益州(四川)的刘湾派法正迎接刘备入蜀,共同抵御曹军。诸葛亮则从荆州率领张飞、赵云溯江而上,与刘备会师成都。此后,刘备自领益州牧,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事,总揽军政。刘备据有荆、益,初步实现了隆中决策的战略布署,“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奠定了鼎足之势。在这短短的七年之中,诸葛亮运筹帷幄,竟然使无立锥之地的刘备,有了一块不小的根据地。后来,荆州失陷,刘备领兵出三峡,进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舍舟登陆,“树栅连营七百里”,兵力分散,遭到吴的沉重打击,刘备一败涂地。清退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时,已经病危。临终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虽是一番真心话,而诸葛亮那“勤勤陈说扶汉室,慷慨感义许驱驰”的初衷,却始终不变。公元220xx年,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辅政,封武乡侯,开始治事,又领益州牧,政事不分大小都由他决定。他“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放危难之秋”。而他尽力辅佐刘禅,一直到自己停止了呼吸,体现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高风亮节。公元220xx年,以汉中为大本营,诸葛亮亲自率师10万出征,北伐曹魏,谋求蜀汉的统一。临行前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出师表》,希望刘禅发奋图强的一片苦衷,至今读来仍能使人“寒涕垂”。在北伐曹魏期间,他已是统帅,遇有用人不当,贻误军机,他就弓;咎自责,以谢国人。他在挥泪斩了“言过其实”、爱说大话的马谡以后,恳切上书,承担全部责任,表明自己是“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是“授任无方”,以致“恤事多阁”,自请降级三等,以示惩戒,还颁发《劝将士勤攻己阙教》,要求部下勤於批评,随时指出他的缺点错误。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陕西五丈原郭氏坞(在今岐山县西南),终年54岁,葬於定军山。“出师未捷身先死”,蜀汉军队不得不撤回汉中。目空一切的司马懿在巡视了诸葛亮所布置的阵地后,也不得不叹服他是“天下奇才也!”诸葛亮在从政方面,是以国为重,毫无利己之心。刘备托孤时,刘禅才17岁,他悉心辅助刘禅,常劝他不要“塞忠谏之路”,如果“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家之害也。”他希望刘禅注意做到“纳言之政”。说是“为政之道,务於多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万物当其目,众音住其耳。”否则举国“惟争一人”,后果不堪设想。而他自己“任重才轻,故多阙漏”,需要广开言路,鼓励人们多提不同意见。而且他不许亲人干预政治。所以,他“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诸葛亮在生活上也很俭朴。死后,的确做到了不使自己“内有徐帛、外有赢财”。他在上表刘禅时曾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徐饶。”诸葛亮以身许国,说到做到,在中国历史上确是难得的可贵。诸葛亮无论从政、治军都堪称千古奇才,道德又清高,故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崇敬。西晋时,镇南将军刘弘到了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其阎。”在宋代以前,隆中就建起了供人们祭祀的祠堂。到了明代,分封在襄阳的襄简王未见淑,看中了隆中这卧龙伏凤的绝好风水,竟攫为自己的墓地,使诸葛亮故宅的建筑俱毁无遗。现在的武侯词,是清代康熙年间重建的,砖木结构,飞檐叠瓦,前后三进,中设庭院。1958年正殿经过修缮,至今保护得很好。殿内正中悬挂的“汉武侯像”拓片,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雕刻。后殿供奉着诸葛亮的塑像,真是“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三顾堂武侯神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顾堂,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修建的。据说刘备三顾茅庐时在这里拴过马。后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顾堂。堂内陈列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三顾堂内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门前的三棵古柏,相传是刘、关、张挂马的。原材自然早已死了,现存的为后人所栽,当无可置疑。唐代冯志韵草庐诗说:“卧龙人去远,此地尚名冈。身应营星陨,心期国祥长。老臣犹有像,炎汉已无光。所幸遗民在,凭君一劝耕。”他写诗的时候,草庐当还完好,而今草庐已无故迹可寻,留下的只有一个隆起的巨大山包。山包前那个由后人建造的六角形庐亭,覆盖红、绿、黄三色琉璃瓦,多少弥补了当年草庐的情趣。踏进大门,一股花香扑面而来,院内花木清幽。两旁廊壁上砌嵌着数十块石碑,分别刻有隆中全景图、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还刻有一些古人。
诗词。
以示孔明一生功业。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游览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襄阳古隆中。我叫杨瑞琪,大家都叫我杨导吧,希望我的导游能让大家玩得开心。
襄阳古隆中是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列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经国务院审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一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区。风景区里有隆中山,大旗山,小旗山……隆中山主峰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山下泉水小溪,流水潺潺。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现在有三顾堂,草庐亭、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彩虹桥,武侯祠等众多名胜古迹。
襄阳古隆中之所以闻名天下,是因为它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此隐居读书躬耕,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的地方。诸葛亮在此躬耕,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最终成为三国时期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介绍古隆中的导游词篇八
由于积劳成疾,诸葛亮于五十四岁壮年病逝,安葬在汉中定军山现在的陕西省敏县南部诗圣杜甫曾写有一首诗追悼诸葛亮,其中有这样几句: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各位嘉宾,俗话说:到当阳拜关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增长智慧希望各位嘉宾在参观隆中后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博学多才,智计百出好了,古隆中的情况就介绍到这儿下面请大家跟我参观隆古十二景,现场我再作讲解谢谢大家!
介绍古隆中的导游词篇九
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我们游览历史文化名城襄樊。襄樊是我们这次三国之旅的第二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希望我的导游能进一步加深大家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也希望我的导游能使大家玩得高兴、玩得开心。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就是天下闻名的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十年、以待明君的古隆中。
隆中在襄樊城西13公里处,因“有山隆然而起”得名。《三国演义》中对隆中是这样描述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是一个风景美丽的地方。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在顾茅庐的所在之地,在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诸葛亮,字孔明,山东琅琊阳都人(今山东沂水县人)。父母早亡,从小便随叔叔投靠荆州刺史刘表。叔叔逝世以后,诸葛亮就在隆中盖了几间草房住下,他“昼勤四体,夜诵经书”,躬耕自食。古隆中内有数十亩“躬耕田”,据说便是诸葛亮当年耕作的地方。躬耕田旁有梁父岩,相传诸葛亮在劳动之余喜欢咏唱《梁父吟》,以寄托志向。诸葛亮的活动,渐渐引起了荆州有识之士的注意。徐庶、崔州平等有才识的青年,和他相交甚厚。德高望重的襄阳名士庞德公品评诸葛亮为“卧龙”,蛰伏的蛟龙一旦腾飞,前途将不可限量。而沔南名士黄承彦更是把自己的宝贝女儿许配给他。虽然隆中有人说“莫学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其实,这是一个误会,黄承彦的女儿叫黄月英,小名叫阿丑。阿丑小姐不仅不丑,而且聪明、貌美,是一个不可多是的才女。她不仅是诸葛亮的贤内助,而且在诸葛亮的千秋功业中志了不小的作用。
公元207元冬天,在徐庶、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三顾隆中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良策。这就是千古传名的三顾茅庐。三顾茅庐的遗址,就在“三顾堂”上。它是诸葛亮的故居,也是隆中胜迹的主体部分。
刘备的“三顾”和平等、坦诚相待,使诸葛亮改变了“苟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初衷,当即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冷静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刘备集团的施政纲领。那就是取荆州,占益州,联东是,抗曹操,三分天下,进而统一中原的战略方针。真可谓:“未出茅庐,先分天下。”
从此,诸葛亮离开了隆中,为实现他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施政纲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诸葛亮过人的才智、胆略,才使刘备迅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汉政权,刘备曾欣喜地对关羽、张飞说:“我有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一样。”
由于积劳成疾,诸葛亮于五十四岁壮年病逝,安葬在汉中定军山(现在的陕西省敏县南部)。诗圣杜甫曾写有一首诗追悼诸葛亮,其中有这样几句: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
念,这是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武侯祠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议。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
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各位嘉宾,俗话说:到当阳拜关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增长智慧。希望各位嘉宾在参观隆中后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博学多才,智计百出。好了,古隆中的情况就介绍到这儿。下面请大家跟我参观隆古十二景,现场我再作讲解。谢谢大家!
介绍古隆中的导游词篇十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我是大家本次隆中之行的导游xx,您叫我x导就可以了。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就是天下闻名的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十年,以待明君的古隆中,希望我的导游服务能进一步加深大家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也希望我的导游能使大家玩的高兴,玩得开心。
各位,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古隆中的牌坊它是隆中的标志,清光绪19年湖北提督程文秉组织修建。仿木结构,四柱三门楼式,高约六米,长约十米,用青石开榫组装而成。我们看到在牌坊正面大门上雕着“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门术线雕着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古人竟然是这样了解诸葛亮,知道诸葛亮靠淡泊、宁静而成为了大才,又在刘备的“三顾”诚请下拿出了建国大纲《隆中对》,帮助刘备、刘禅两代人立国续业,可谓“老臣”忠心一片,现在大家跟我到牌坊的背面,上方刻着“三代下一人”,两边门术上刻着“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夏、商、周三代之下,无人能与诸葛贤相相比,他可与扶汤灭桀的伊尹,助武王灭纣的吕尚称兄道弟,不分高下,指挥作战从容调度,连西汉大臣萧何曹参也暗然失色,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可以自由拍照留念。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南阳”的躬耕田,与之遥遥相对的那座亭子叫“抱膝亭”,是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隆中时常抱膝长呤,继续前行50米,就是草庐碑了,正面有“草庐”两个字,背面是“龙卧处”三个字,襄阳名士庞德公认为诸葛亮是“骄龙”误入浅水湾,一遇风雨便化龙:后来发生的事也恰好验证这句话。
顺着这条小路继续前行,诸葛亮的武候祠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它位于隆中山腰,始建于晋朝,历代维修不断,如今的武候祠是四进三院的清代层台建筑,现在我们看到一殿内的这尊诸葛亮铜像是全国唯一的一尊仿真诸葛像,您看诸葛亮身披八卦衣,手握羽毛扇,一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好学,为师母所赏赐的,穿过走廊,我们来到了二殿,二殿内主要陈列的是董必武、郭沫若等名人的匾额,题词和对联,大家看到正中是挂的这幅中堂是我国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其中他将诸葛亮与陶渊明作了一番比较,从而得出了这样自己结论:
诸葛亮与陶渊明是有着雄才大略远大抱负的一代谋士,而在仕途上却结局迥然,主要取决于是否遇到像刘备这样的明君,民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他同样做了一番大胆的猜测,如果让陶也遇到贤主,他的桃花源记未尝不会现实于天下,同样使诸葛亮终身隐逸,潜心研究,其诗作也未尝不如陶渊明,不知道您是否同意郭老的看法,边走边说,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武祠的大殿,其中供奉的是诸葛亮以其儿子诸葛瞻,孙尚的塑像,他们一家三代都为国家的复兴献出了生命,同样值得我们后人尊敬,在大殿的左侧分别有两个偏殿,娘娘殿和三义殿,是为纪念诸葛亮的贤内助黄月英和桃园三结义而修建的,您可以过去看一下。
参观完武候祠让我们一起去诸葛亮的家里看看吧,1800多年过去了,诸葛亮的家也历经了沧桑的变化,明襄简王朱见淑认为诸葛草庐风水好,就在这里建了自己的坟墓,后人称其是毁人阳宅,建其阴宅,我们在这里只能见到襄简王的陵墓封谁和墓帝的清代建筑“草庐亭”,这就是诸葛亮当年草庐的真正所在,不过诸葛亮家中的“遗物”还有一样存在,那就是前面的'那口“六角井”,它也是判断草庐位置的唯一证据。
下了这段石阶,从这扇小门里进去,我们就到了“三顾堂”相传诸葛亮在这里接见了刘备、著名的“隆中对”就发生在这里,今天的三顾堂保持了光绪年间的风格,陈列有复制的诸葛亮几案和卧榻。门口有古柏三株,传说是刘关张三顾茅庐的栓马树,现在您看这里还拴着几匹马,您可以骑上它在三顾堂前拍个照,体会一下三顾茅庐的感觉。
出了三顾堂,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仿汉建筑“诸葛草庐“,1987年重建,其建筑面积有463.5平方米,分前后两个院落,由草堂、客房、卧室、厨房,内走廊等组成,这是后人想像的诸葛亮的居住之处,可能稍微地弥补一下我们无法见到1800年前的诸葛草庐真迹的遗憾了!
出了“草庐“,沿着溪水向西走,我们一真可以追溯到溪水的源头老龙洞,泉水从老龙洞里流出,冬缓夏涌,汩汩不绝,泉眼周围是20多亩大片平坦的农田,非常适宜耕作,可谓是天下旱涝十年也不怕,此山冲是绝对是旱涝保性之地,诸葛亮当年选中这块隐秘的山冲在隐居,真是有慧眼啊!诸葛亮说自己“敬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是啊,在这样静幽的环境里,若没遇上刘备真诚的屈驾三顾,他可能就在这山冲里当“陶渊明”过一辈,那样的话,中国就多了一位普通平凡的农民,而少了一位谋略千里,料事如神的一名名相,岂不遗憾啊。
好了,各位游客,我们今天的隆中之行马上就要结束了,不知道面对这具有传奇色彩的诸葛亮1800年前的寓居之地,您有什么感想,您看这群山如海,松涛声声,真像在大海中一样,诸葛亮是不是正像一条卧龙蜇伏在浅湾中呢,真诚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欢迎您再到隆中来!
文档为doc格式。
介绍古隆中的导游词篇十一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古隆中的。
导游词。
一起来看看吧!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游览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襄阳古隆中。我叫杨瑞琪,大家都叫我杨导吧,希望我的导游能让大家玩得开心。
襄阳古隆中是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列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经国务院审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一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区。风景区里有隆中山,大旗山,小旗山……隆中山主峰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山下泉水小溪,流水潺潺。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现在有三顾堂,草庐亭、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彩虹桥,武侯祠等众多名胜古迹。
襄阳古隆中之所以闻名天下,是因为它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此隐居读书躬耕,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的地方。诸葛亮在此躬耕,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最终成为三国时期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嗨,大家好!欢迎来到襄樊着名的旅游风景区——古隆中。很高兴成为大家的导游,我叫刘梦菡,大家可以叫我刘导。
古隆中风景区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区。风景区里有隆中山,大棋山,小棋山……主峰隆中山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山下泉水池塘,山涧小溪,流水潺潺。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现在有三顾堂,彩虹桥,武侯祠……等名胜古迹。今天,我就带大家游览一下三顾堂。
大家请看,前面葱郁大树掩映的木屋,朱红色,盖着琉璃瓦,门上写着醒目的三个字“三顾堂”。哈哈,你们才对了,这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地方。看到了吗?门两旁的一副。
对联。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我考考你们吧!这副对联的意思是什么?呵呵,有人猜对了。“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刘备的千秋伟业所作的两个《出师表》。“三顾”是指刘备三顾草庐请诸葛亮。“一对”指当年诸葛亮所作的《隆中对》。这副对联歌颂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现在可以进入三顾堂了。里面是一个幽静古朴的四合院,你们会看到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的蜡像,栩栩如生。我在门口等候,你们赶快去细细游览。记住不要乱扔果皮,不要抽烟。十二点半在门口集合,去吃隆中特色。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游览观光!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着名的古战场——古隆中。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在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
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留下的遗迹和历代修建的纪念建筑。每处遗迹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重要活动,或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十三亩(不包括庭院),有庄严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建筑风格朴实,具有浓厚的鄂西北民居风味。武侯祠始建于晋朝,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隆中诸葛亮故居,现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之一。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这里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这里古迹众多,文化沉淀丰富。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千年而安然。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武侯祠、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茂林修竹。
这里文豪云集,志士倾吐情怀。晋代习凿齿。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吊古隆中。现代郭沫若先生亦挥毫抒情,董必武更有吟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着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诸葛亮17岁定居隆中一处依山傍水的村庄,过着边耕边读的田园生活。这就是胡曾在《南阳》一诗中所咏的:“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诸葛亮躬耕南阳,与古代一些逃避现实的隐士是不同的,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认真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史实,以“观其大略”,还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视社会的安定与动荡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有人把他与当时一位杰出人物——庞统,并称为“卧龙”和“凤雏”。
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着名的《草庐对》。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量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他最后还肯定地说,只要按提出的决策行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他的主张说得刘备钦佩备至。在刘备的卑词厚礼相邀之下,诸葛亮感于刘备“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览英雄,忠贤若渴”,便跟随了他出了山。从此,他们“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为实现隆中决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世人一致称誉他是“汉室栋柱”、“治世良材”。诸葛亮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 古隆中牌坊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作为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
名言。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平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句诗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小虹桥过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桥了。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曾误以为诸葛亮,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着名于世了。
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不由得你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武侯祠绕过牌坊,拾级而上,便是武侯祠。现存武侯祠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一层高一层。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树,据说为明末时植,每年盛花季节清香扑鼻。中设庭院。祠内所陈列的文物中,有一面同治年间在广西出土的铜战鼓。相传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武侯祠外古树参天,松柏滴翠,祠内庭院错落,淡雅幽静。武侯祠大厅的木匾上雕刻着董必武“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正厅、西厅、后厅分别陈列着“诸葛亮生平简介”,后厅里还存放着一尊诸葛武侯塑像,是人们凭吊祭祀的地方。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武侯祠多得数不胜数。目前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武侯祠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执。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两地的武侯祠,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武侯祠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过不少笔墨官司。“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平,不能向着家乡,将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武侯祠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武侯词是隆中的主要建筑,睹物言情,赵孟若在《书汉丞相诸葛武侯传后》诗中“万古君臣一鱼水,死生不变见英雄”的句子,确切地说明了诸葛亮和刘备的良好关系。诸葛亮自公元207年离开隆中,次年即一举促成了孙(权)刘(备)联盟,他在“羽扇纶巾谈笑间”,使得曹操的强大水军“樯橹灰飞烟灭”。从而赢得了着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整顿赋税,充实军备。公元211年,盘据益州(四川)的刘湾派法正迎接刘备入蜀,共同抵御曹军。诸葛亮则从荆州率领张飞、赵云溯江而上,与刘备会师成都。此后,刘备自领益州牧,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事,总揽军政。刘备据有荆、益,初步实现了隆中决策的战略布署,“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奠定了鼎足之势。在这短短的七年之中,诸葛亮运筹帷幄,竟然使无立锥之地的刘备,有了一块不小的根据地。后来,荆州失陷,刘备领兵出三峡,进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舍舟登陆,“树栅连营七百里”,兵力分散,遭到吴的沉重打击,刘备一败涂地。清退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时,已经病危。临终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虽是一番真心话,而诸葛亮那“勤勤陈说扶汉室,慷慨感义许驱驰”的初衷,却始终不变。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辅政,封武乡侯,开始治事,又领益州牧,政事不分大小都由他决定。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放危难之秋”。而他尽力辅佐刘禅,一直到自己停止了呼吸,体现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高风亮节。公元227年,以汉中为大本营,诸葛亮亲自率师10万出征,北伐曹魏,谋求蜀汉的统一。临行前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出师表》,希望刘禅发奋图强的一片苦衷,至今读来仍能使人“寒涕垂”。在北伐曹魏期间,他已是统帅,遇有用人不当,贻误军机,他就弓;咎自责,以谢国人。他在挥泪斩了“言过其实”、爱说大话的马谡以后,恳切上书,承担全部责任,表明自己是“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是“授任无方”,以致“恤事多阁”,自请降级三等,以示惩戒,还颁发《劝将士勤攻己阙教》,要求部下勤于批评,随时指出他的缺点错误。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陕西五丈原郭氏坞(在今岐山县西南),终年54岁,葬于定军山。“出师未捷身先死”,蜀汉军队不得不撤回汉中。目空一切的司马懿在巡视了诸葛亮所布置的阵地后,也不得不叹服他是“天下奇才也!”诸葛亮在从政方面,是以国为重,毫无利己之心。刘备托孤时,刘禅才17岁,他悉心辅助刘禅,常劝他不要“塞忠谏之路”,如果“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家之害也。”他希望刘禅注意做到“纳言之政”。说是“为政之道,务于多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万物当其目,众音住其耳。”否则举国“惟争一人”,后果不堪设想。而他自己“任重才轻,故多阙漏”,需要广开言路,鼓励人们多提不同意见。而且他不许亲人干预政治。所以,他“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诸葛亮在生活上也很俭朴。死后,的确做到了不使自己“内有徐帛、外有赢财”。他在上表刘禅时曾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徐饶。”诸葛亮以身许国,说到做到,在中国历史上确是难得的可贵。诸葛亮无论从政、治军都堪称千古奇才,道德又清高,故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崇敬。西晋时,镇南将军刘弘到了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其阎。”在宋代以前,隆中就建起了供人们祭祀的祠堂。到了明代,分封在襄阳的襄简王未见淑,看中了隆中这卧龙伏凤的绝好风水,竟攫为自己的墓地,使诸葛亮故宅的建筑俱毁无遗。现在的武侯词,是清代康熙年间重建的,砖木结构,飞檐叠瓦,前后三进,中设庭院。1958年正殿经过修缮,至今保护得很好。殿内正中悬挂的“汉武侯像”拓片,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雕刻。后殿供奉着诸葛亮的塑像,真是“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三顾堂武侯神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顾堂,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修建的。据说刘备三顾茅庐时在这里拴过马。后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顾堂。堂内陈列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三顾堂内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门前的三棵古柏,相传是刘、关、张挂马的。原材自然早已死了,现存的为后人所栽,当无可置疑。唐代冯志韵草庐诗说:“卧龙人去远,此地尚名冈。身应营星陨,心期国祥长。老臣犹有像,炎汉已无光。所幸遗民在,凭君一劝耕。”他写诗的时候,草庐当还完好,而今草庐已无故迹可寻,留下的只有一个隆起的巨大山包。山包前那个由后人建造的六角形庐亭,覆盖红、绿、黄三色琉璃瓦,多少弥补了当年草庐的情趣。踏进大门,一股花香扑面而来,院内花木清幽。两旁廊壁上砌嵌着数十块石碑,分别刻有隆中全景图、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还刻有一些古人。
诗词。
以示孔明一生功业。
介绍古隆中的导游词篇十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游览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襄阳古隆中。我叫杨瑞琪,大家都叫我杨导吧,希望我的导游能让大家玩得开心。
襄阳古隆中是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列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经国务院审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群山中,是一个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区。风景区里有隆中山,大旗山,小旗山……隆中山主峰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山下泉水小溪,流水潺潺。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现在有三顾堂,草庐亭、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彩虹桥,武侯祠等众多名胜古迹。
襄阳古隆中之所以闻名天下,是因为它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此隐居读书躬耕,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的地方。诸葛亮在此躬耕,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最终成为三国时期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各位嘉宾,大家好!
今天我们游览历史文化名城襄樊。襄樊是我们这次三国之旅的第二站,是三国时期着名的古战场。希望我的导游能进一步加深大家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也希望我的导游能使大家玩得高兴、玩得开心。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就是天下闻名的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十年、以待明君的古隆中。
隆中在襄樊城西13公里处,因“有山隆然而起”得名。《三国演义》中对隆中是这样描述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是一个风景美丽的地方。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在顾茅庐的所在之地,在是着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诸葛亮,字孔明,山东琅琊阳都人(今山东沂水县人)。父母早亡,从小便随叔叔投靠荆州刺史刘表。叔叔逝世以后,诸葛亮就在隆中盖了几间草房住下,他“昼勤四体,夜诵经书”,躬耕自食。古隆中内有数十亩“躬耕田”,据说便是诸葛亮当年耕作的地方。躬耕田旁有梁父岩,相传诸葛亮在劳动之余喜欢咏唱《梁父吟》,以寄托志向。诸葛亮的活动,渐渐引起了荆州有识之士的注意。徐庶、崔州平等有才识的青年,和他相交甚厚。德高望重的襄阳名士庞德公品评诸葛亮为“卧龙”,蛰伏的蛟龙一旦腾飞,前途将不可限量。而沔南名士黄承彦更是把自己的宝贝女儿许配给他。虽然隆中有人说“莫学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其实,这是一个误会,黄承彦的女儿叫黄月英,小名叫阿丑。阿丑小姐不仅不丑,而且聪明、貌美,是一个不可多是的才女。她不仅是诸葛亮的贤内助,而且在诸葛亮的千秋功业中志了不小的作用。公元207元冬天,在徐庶、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三顾隆中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良策。这就是千古传名的三顾茅庐。三顾茅庐的遗址,就在“三顾堂”上。它是诸葛亮的故居,也是隆中胜迹的主体部分。刘备的“三顾”和平等、坦诚相待,使诸葛亮改变了“苟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初衷,当即提出了着名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冷静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刘备集团的施政纲领。那就是取荆州,占益州,联东是,抗曹操,三分天下,进而统一中原的战略方针。真可谓:“未出茅庐,先分天下。”从此,诸葛亮离开了隆中,为实现他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施政纲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诸葛亮过人的才智、胆略,才使刘备迅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汉政权,刘备曾欣喜地对关羽、张飞说:“我有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一样。”
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在《三国演义》中被渲染得极其生动、壮丽,甚至带上了几分神话色彩,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崇拜,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日本经济界掀起了一阵《三国演义》热,成书的专着、专辑有《三国的人际关系学》、《三国的智慧》、《三国——商业学的宝库》等等。更有一位教授,言之凿凿地说,松下幸之助就是因为就善于运用诸葛亮的谋略,才使松下电器公司在世界崛起。不知我们有何感想?由于积劳成疾,诸葛亮于五十四岁壮年病逝,安葬在汉中定军山(现在的陕西省敏县南部)。诗圣杜甫曾写有一首诗追悼诸葛亮,其中有这样几句: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这是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武侯祠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议。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两地的武侯祠,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武侯祠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不少笔墨官司。“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
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知府时,这场争论更达到了高潮。南阳人认为:襄阳人来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平,不能向着家乡,将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武侯祠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各位嘉宾,俗话说:到当阳拜关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增长智慧。希望各位嘉宾在参观隆中后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博学多才,智计百出。好了,古隆中的情况就介绍到这儿。下面请大家跟我参观隆古十二景,现场我再作讲解。谢谢大家!
介绍古隆中的导游词篇十三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游览观光!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古隆中。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在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
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留下的遗迹和历代修建的纪念建筑。每处遗迹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重要活动,或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十三亩(不包括庭院),有庄严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建筑风格朴实,具有浓厚的鄂西北民居风味。武侯祠始建于晋朝,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隆中诸葛亮故居,现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之一。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这里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这里古迹众多,文化沉淀丰富。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千年而安然。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武侯祠、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茂林修竹。
这里文豪云集,志士倾吐情怀。晋代习凿齿。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吊古隆中。现代郭沫若先生亦挥毫抒情,董必武更有吟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诸葛亮17岁定居隆中一处依山傍水的村庄,过着边耕边读的田园生活。这就是胡曾在《南阳》一诗中所咏的:“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诸葛亮躬耕南阳,与古代一些逃避现实的隐士是不同的,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认真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史实,以“观其大略”,还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视社会的安定与动荡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有人把他与当时一位杰出人物——庞统,并称为“卧龙”和“凤雏”。
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量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他最后还肯定地说,只要按提出的决策行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他的主张说得刘备钦佩备至。在刘备的卑词厚礼相邀之下,诸葛亮感于刘备“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览英雄,忠贤若渴”,便跟随了他出了山。从此,他们“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为实现隆中决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世人一致称誉他是“汉室栋柱”、“治世良材”。诸葛亮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古隆中牌坊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作为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平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句诗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小虹桥过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桥了。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曾误以为诸葛亮,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着名于世了。
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不由得你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武侯祠绕过牌坊,拾级而上,便是武侯祠。现存武侯祠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一层高一层。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树,据说为明末时植,每年盛花季节清香扑鼻。中设庭院。祠内所陈列的文物中,有一面同治年间在广西出土的铜战鼓。相传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武侯祠外古树参天,松柏滴翠,祠内庭院错落,淡雅幽静。武侯祠大厅的木匾上雕刻着董必武“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正厅、西厅、后厅分别陈列着“诸葛亮生平简介”,后厅里还存放着一尊诸葛武侯塑像,是人们凭吊祭祀的地方。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武侯祠多得数不胜数。目前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武侯祠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执。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两地的武侯祠,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武侯祠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过不少笔墨官司。“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平,不能向着家乡,将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武侯祠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武侯词是隆中的主要建筑,睹物言情,赵孟若在《书汉丞相诸葛武侯传后》诗中“万古君臣一鱼水,死生不变见英雄”的句子,确切地说明了诸葛亮和刘备的良好关系。诸葛亮自公元207年离开隆中,次年即一举促成了孙(权)刘(备)联盟,他在“羽扇纶巾谈笑间”,使得曹操的强大水军“樯橹灰飞烟灭”。从而赢得了著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整顿赋税,充实军备。公元211年,盘据益州(四川)的刘湾派法正迎接刘备入蜀,共同抵御曹军。诸葛亮则从荆州率领张飞、赵云溯江而上,与刘备会师成都。此后,刘备自领益州牧,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事,总揽军政。刘备据有荆、益,初步实现了隆中决策的战略布署,“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奠定了鼎足之势。在这短短的七年之中,诸葛亮运筹帷幄,竟然使无立锥之地的刘备,有了一块不小的根据地。后来,荆州失陷,刘备领兵出三峡,进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舍舟登陆,“树栅连营七百里”,兵力分散,遭到吴的沉重打击,刘备一败涂地。清退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时,已经病危。临终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虽是一番真心话,而诸葛亮那“勤勤陈说扶汉室,慷慨感义许驱驰”的初衷,却始终不变。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辅政,封武乡侯,开始治事,又领益州牧,政事不分大小都由他决定。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放危难之秋”。而他尽力辅佐刘禅,一直到自己停止了呼吸,体现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高风亮节。公元227年,以汉中为大本营,诸葛亮亲自率师10万出征,北伐曹魏,谋求蜀汉的统一。临行前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出师表》,希望刘禅发奋图强的一片苦衷,至今读来仍能使人“寒涕垂”。在北伐曹魏期间,他已是统帅,遇有用人不当,贻误军机,他就弓;咎自责,以谢国人。他在挥泪斩了“言过其实”、爱说大话的马谡以后,恳切上书,承担全部责任,表明自己是“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是“授任无方”,以致“恤事多阁”,自请降级三等,以示惩戒,还颁发《劝将士勤攻己阙教》,要求部下勤于批评,随时指出他的缺点错误。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陕西五丈原郭氏坞(在今岐山县西南),终年54岁,葬于定军山。“出师未捷身先死”,蜀汉军队不得不撤回汉中。目空一切的司马懿在巡视了诸葛亮所布置的阵地后,也不得不叹服他是“天下奇才也!”诸葛亮在从政方面,是以国为重,毫无利己之心。刘备托孤时,刘禅才17岁,他悉心辅助刘禅,常劝他不要“塞忠谏之路”,如果“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家之害也。”他希望刘禅注意做到“纳言之政”。说是“为政之道,务于多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万物当其目,众音住其耳。”否则举国“惟争一人”,后果不堪设想。而他自己“任重才轻,故多阙漏”,需要广开言路,鼓励人们多提不同意见。而且他不许亲人干预政治。所以,他“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诸葛亮在生活上也很俭朴。死后,的确做到了不使自己“内有徐帛、外有赢财”。他在上表刘禅时曾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徐饶。”诸葛亮以身许国,说到做到,在中国历史上确是难得的可贵。诸葛亮无论从政、治军都堪称千古奇才,道德又清高,故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崇敬。西晋时,镇南将军刘弘到了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其阎。”在宋代以前,隆中就建起了供人们祭祀的祠堂。到了明代,分封在襄阳的襄简王未见淑,看中了隆中这卧龙伏凤的绝好风水,竟攫为自己的墓地,使诸葛亮故宅的建筑俱毁无遗。现在的武侯词,是清代康熙年间重建的,砖木结构,飞檐叠瓦,前后三进,中设庭院。1958年正殿经过修缮,至今保护得很好。殿内正中悬挂的“汉武侯像”拓片,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雕刻。后殿供奉着诸葛亮的塑像,真是“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三顾堂武侯神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顾堂,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修建的。据说刘备三顾茅庐时在这里拴过马。后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顾堂。堂内陈列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三顾堂内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门前的三棵古柏,相传是刘、关、张挂马的。原材自然早已死了,现存的为后人所栽,当无可置疑。唐代冯志韵草庐诗说:“卧龙人去远,此地尚名冈。身应营星陨,心期国祥长。老臣犹有像,炎汉已无光。所幸遗民在,凭君一劝耕。”他写诗的时候,草庐当还完好,而今草庐已无故迹可寻,留下的只有一个隆起的巨大山包。山包前那个由后人建造的六角形庐亭,覆盖红、绿、黄三色琉璃瓦,多少弥补了当年草庐的情趣。踏进大门,一股花香扑面而来,院内花木清幽。两旁廊壁上砌嵌着数十块石碑,分别刻有隆中全景图、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还刻有一些古人诗词,以示孔明一生功业。
介绍古隆中的导游词篇十四
各位嘉宾,大家好!
今天我们游览历史文化名城襄樊。襄樊是我们这次三国之旅的第二站,是三国时期着名的古战场。希望我的导游能进一步加深大家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也希望我的导游能使大家玩得高兴、玩得开心。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就是天下闻名的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十年、以待明君的古隆中。
隆中在襄樊城西13公里处,因“有山隆然而起”得名。《三国演义》中对隆中是这样描述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是一个风景美丽的地方。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在顾茅庐的所在之地,在是着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诸葛亮,字孔明,山东琅琊阳都人(今山东沂水县人)。父母早亡,从小便随叔叔投靠荆州刺史刘表。叔叔逝世以后,诸葛亮就在隆中盖了几间草房住下,他“昼勤四体,夜诵经书”,躬耕自食。古隆中内有数十亩“躬耕田”,据说便是诸葛亮当年耕作的地方。躬耕田旁有梁父岩,相传诸葛亮在劳动之余喜欢咏唱《梁父吟》,以寄托志向。诸葛亮的活动,渐渐引起了荆州有识之士的注意。徐庶、崔州平等有才识的青年,和他相交甚厚。德高望重的襄阳名士庞德公品评诸葛亮为“卧龙”,蛰伏的蛟龙一旦腾飞,前途将不可限量。而沔南名士黄承彦更是把自己的宝贝女儿许配给他。虽然隆中有人说“莫学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其实,这是一个误会,黄承彦的女儿叫黄月英,小名叫阿丑。阿丑小姐不仅不丑,而且聪明、貌美,是一个不可多是的才女。她不仅是诸葛亮的贤内助,而且在诸葛亮的千秋功业中志了不小的作用。公元207元冬天,在徐庶、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三顾隆中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良策。这就是千古传名的三顾茅庐。三顾茅庐的遗址,就在“三顾堂”上。它是诸葛亮的故居,也是隆中胜迹的主体部分。刘备的“三顾”和平等、坦诚相待,使诸葛亮改变了“苟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初衷,当即提出了着名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冷静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刘备集团的施政纲领。那就是取荆州,占益州,联东是,抗曹操,三分天下,进而统一中原的战略方针。真可谓:“未出茅庐,先分天下。”从此,诸葛亮离开了隆中,为实现他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施政纲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诸葛亮过人的才智、胆略,才使刘备迅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汉政权,刘备曾欣喜地对关羽、张飞说:“我有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一样。”
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在《三国演义》中被渲染得极其生动、壮丽,甚至带上了几分神话色彩,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崇拜,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日本经济界掀起了一阵《三国演义》热,成书的专着、专辑有《三国的人际关系学》、《三国的智慧》、《三国——商业学的宝库》等等。更有一位教授,言之凿凿地说,松下幸之助就是因为就善于运用诸葛亮的谋略,才使松下电器公司在世界崛起。不知我们有何感想?由于积劳成疾,诸葛亮于五十四岁壮年病逝,安葬在汉中定军山(现在的陕西省敏县南部)。诗圣杜甫曾写有一首诗追悼诸葛亮,其中有这样几句: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这是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武侯祠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议。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两地的武侯祠,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武侯祠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不少笔墨官司。“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
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知府时,这场争论更达到了高潮。南阳人认为:襄阳人来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平,不能向着家乡,将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武侯祠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各位嘉宾,俗话说:到当阳拜关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增长智慧。希望各位嘉宾在参观隆中后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博学多才,智计百出。好了,古隆中的情况就介绍到这儿。下面请大家跟我参观隆古十二景,现场我再作讲解。谢谢大家!
介绍古隆中的导游词篇十五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有一首歌曲叫《常回家看看》,有一种渴望叫常出去转转,说白了就是旅游。
真可以说操碎了心,磨破了嘴,身板差点没累毁呀!
春来了,呆会儿大家一起叫-。
周末,在家也没有事情,你在家打牌也不一定准能赢,一把牌输5000w。
喝酒,咚咚喝,完事一吐,多难受啊。
吃你能吃多少,是不是啊 - -坐在家里
数钱,也没有这么大的乐趣。
出来旅旅游不挺好嘛,找个乐子
为是健康快乐!大家同意吗?
出去旅游,一定要找旅行社,跟旅行社出门方便快捷,经济实惠呀。
找旅行社一定要找家浩的旅行社,像我们无锡xx旅行社多好啊,全国百强,信誉第一。
行。
大家同意吧!
感觉何其美妙呀!大家同意吧!
个保镖,碰到紧急情况,咱背起来就走人了。
我呢?我就那个男导游。
我姓袁,叫袁开亮。
袁呢?是袁世凯的袁,开呢?是开心打开,亮呢?是光亮的亮,首先我先用自己的名字,祝在座的各位,家庭团团“袁袁”,生活“开开”
心心。
学习,前途工作一片光“亮”(等待掌声)
在我旁边的就是我们这次旅途的x司机,x司机,司机中的战斗机.
(欢迎语)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可以和大家共度一天,首先自我介绍一下。
(一句话拉近距离)俗话说得好:“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交代我们的行车时间)现在我们从南京市区出发,到达本次目的地——位于六 合竹镇的永鸿·巴布 洛生态谷,时间大约1小时20分钟左右。
(做个铺垫)为了让大家更多的了解巴布洛生态谷,玩的更加轻松、愉快,我就利用车上 的一些时间给大家把我们整个生态谷的情况以及我们整个绿色产业链的展给大家做个介绍。
(首先介绍项目的位置):大家都听说过六合,但是估计有的朋友知道六合,但是未必知道竹镇,首先先给大家介绍下竹镇。
(竹镇的一个历史沿革)竹镇镇位于南京市六合区的西北部,西部和北部分别与安徽省天长市、来安县接壤,为江苏“百家名镇”。
面积209.4平方公里,全镇人口6.6万人,是我省回族群众聚居地之一。
南京唯一的回民镇,全国四大著名阿訇之一、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原领导人之一达浦生,就出生在竹镇镇。
20xx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竹镇镇享受民族乡待遇。
竹镇春秋时已有历史记载,相传南宋名将韩世忠追击金兵,金一女将战死草葬于街东,栽植紫竹为标记,故称竹墩,后为避南宋兴宗赵墩,遂改竹墩为竹镇。
19xx年3月,我军解放竹镇,7月建立区政府,19xx年撤乡建镇至今。
竹镇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
19xx年8月,新四军第五支队在支队司令员罗炳辉、政治部主任方毅率领下进入竹镇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此后,刘少奇、方毅、吴学谦、罗炳辉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介绍美丽湖北的导游词 湖北的旅游景点导游词(五篇)
- 最新星海广场导游词讲解(大全17篇)
- 最新学生的操行评语男生(模板19篇)
- 操行评语30字(通用12篇)
- 品德表现评语(汇总8篇)
- 小三峡导游词(实用18篇)
- 最新思想品德评语150字(精选19篇)
- 一年级操行评语男生(实用19篇)
- 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导游词(优质9篇)
- 恩施大峡谷导游讲解词(精选13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