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13 04:03:35
- 小编:ZTFB
- 文件格式 DOC
编写一个好的教案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工作。教案的编写应当注重知识结构的清晰和逻辑性。以下是一些备受好评的教案范本,可以作为编写教案的参考资料。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篇一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至三节课的时间:
第一课时,我用论语中的道理接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激起学生兴趣,接下来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由于学案上已有各个句子的解释,所以,教学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说案只详细说明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1.复习课文句意,巩固学生上节课讨论、探究的成果。
先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接着通过课件展示各个句子,请同学们发言,
逐一回答,接着再出示各句的解释。由于上节课,重点已让同学掌握这块内容,所以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从而达到巩固、复习、加深印象的效果。
2.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
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附课件)。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
a.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
b.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c.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3.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这几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例二:有位同学当有人在课堂上回答错问题或被老师点名批评时,就兴灾乐祸,取笑别人,也没有思考自己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讨论之后,回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解释。
讨论之后,回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
4.总结延伸。
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你们“任重而道远”啊!
5.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篇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 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
a.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 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c. 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2) 能力目标:
(3) 德育目标:
a.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 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
1.分类整理归纳法。
2.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据此,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出一条语文教学原则,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3.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4. 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四.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至三节课的时间:
第一课时,我用论语中的道理接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激起学生兴趣,接下来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由于学案上已有各个句子的解释,所以,教学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说案只详细说明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1.复习课文句意,巩固学生上节课讨论、探究的成果。
先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接着通过课件展示各个句子,请同学们发言,
逐一回答,接着再出示各句的解释。由于上节课,重点已让同学掌握这块内容,所以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从而达到巩固、复习、加深印象的效果。
2. 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
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附课件)。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
a. 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
b. 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c. 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这几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例二:有位同学当有人在课堂上回答错问题或被老师点名批评时,就兴灾乐祸,取笑别人,也没有思考自己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讨论之后,回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解释。
讨论之后,回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
4. 总结延伸。
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
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你们“任重而道远”啊!
5. 布置作业。
a. 。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篇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c.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2)能力目标:
a.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b.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3)德育目标:
a.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篇四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
3、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古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掌握实词意义。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
一、导入 。
以宋代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引入《论语》(语录体散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和介绍孔子(配合出示孔子及“三孔”图片。)。
二、正字音,朗读。
三、理解文意(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
——讲学习方法与态度和个人修养,不断学习,方能牢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自求长进,不怨他人。
第二则:掌握 “温故(温习旧知识)而知(领悟)新”和“可以”(可以凭)的含义。
讲学习方法: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第三则 :掌握“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疲倦而无所得)的意义; 。
——讲学习方法:学思结合,方有所得。
第四则:掌握 “诲”(教导)“女”(通“汝”,你)“知”(明白,懂得)“是”(这)的意思。
——讲学习态度: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第五则:掌握“谓”(称)“耻”(以为耻)“是以”(因此) 。
——讲学习态度,要勤奋好学,谦虚好问。
四讨论: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讨论从中受到什么教育或启示?
五作业 :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背诵。
二分析。
第六则:掌握“识”(记)“厌”(满足)“倦”(疲倦)。
——讲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默记成育,积累知识,好学不止,热情教导。
第七则:掌握“三”(虚数,几个)“从”(顺从,学习)“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讲学习方法: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第八则:掌握“知”(懂得)“好”(喜欢,爱好)“乐”(以之为乐) 。
——讲学习态度:唯会寻学习乐趣,方能学大成。
第九则:掌握“川”(河流)“斯”(这) 。
——讲学习态度:一寸光阴一寸金,要珍惜时间,勤学不辍。
第十则:掌握“尝”(曾经)“寝”(睡觉)“以”(用来)“益”(好处)。
——讲学习方法:要学思结合,亲身实践胜于空想,意同第三则。
三小结“而”的用法。
——1、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2转接。
四总结有哪些是讲学习方法,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 不如学也.
六小结本课成语。
七练习。
1见课后练习一、三,使用课件。 。
2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
k、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l、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m、逝者如斯夫。
o、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八、背诵。
九总结古文翻译方法。
翻译原则: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方法: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十、板书。
论语。
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
敏而好学——好学 。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诚实勤学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老实,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篇五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诵。
〖教学设想〗。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文言文,兴趣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不产生畏惧感,这一节课很关键,所以,这节课尽量不在具体的字词上纠缠,只让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则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介绍孔子、《论语》及语录体。
二、朗读。
三、理解文意。
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1、 “时”“说”“乐”“愠”“君子” 。
2、 “温故而知新”的含义。
3、 “罔”“殆”的意义; 。
4、 “诲”“女”“知”的意思。
5、“谓”“耻”“是以”
6、“识”“厌”
7、“三”“从”“善者”
8、“好”“乐”
9、“川”“斯”
10、“尝”“以”
三、课堂练习。
要求学生关上课本,进行练习。
1、见课后练习一、三,使用课件。
2、补充: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f、敏而好学。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修订本)教学设计。
g、不耻下问。
h、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i、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j、默而识之。
k、学而不厌。
l、诲人不倦。
m、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n、逝者如斯夫。
四、背诵。
五、板书设计 。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诚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篇六
1.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行孝与立德的相关问题,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选言含义。
教学难点。
既能整体感知又能细致思考言论中的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年前,我们曾有幸结识孔子,体验了学而时习、学而思之的学习境界和谋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今天,我们将再次捧读《论语》,继续聆听圣贤的教诲。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以陶醉之情和虔敬之意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放声读。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旁若无人,放声读书,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教师了解具体学情。
5.师生齐读。让教室传出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
三、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录最感兴趣的一则,记下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四、讲解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则,并带领全体同学背诵这一则。
2.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和其他同学解答。要求学生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清除词句理解障碍。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
孔子对弟子提问的回答都是有针对性的,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状态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诲,正所谓因材施教。孟武伯是鲁国世家孟孙氏的子弟,其父孟懿子曾按照其祖父的临终嘱托向孔子学礼,但有始无终。所以其父孟懿子在向孔子问孝时,孔子回答的是“无违”,暗指他不应违背父亲的嘱托。孟武伯行事错乱,所以孔子教导他不要让父母因身体疾病之外的事情为他操心。子游为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小节,所以孔子教导他要注意表达对父母的恭敬孝顺之心。
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在日常的听命侍奉上,关心父母的衣食冷暖,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能及时行孝。
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依然可行。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使远游和迟归的必然联系淡化了,子女即使远游也可日行千里地返回,重要的是游子心中要装着对父母的牵挂和惦念,经常回家,并尽可能多陪伴父母。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现,正是因为太多的现代游子以“忙”为由,丢失了为人子女应有的孝心,使“意恐迟迟归”的双亲饱尝孤独寂寞。所以,穿行于现代时空中的男女,仍然应该把“父母在,不远游”记在心间。
知道父母的年纪,寿高康宁,子女得以成欢膝下,是乃人生喜事,足以摆酒相贺,此为“喜”。但也要念及父母年纪增高,人生苦短,来日不多,时有不测之忧,因此而“惧”,所以身为人子更应珍惜光阴,尽心侍奉。
(4)“百善孝为先”。《论语》中有很多谈及“孝”的篇章,你能再举几例吗?(借助幻灯,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背诵。)。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五、背诵感悟。
1.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则。
2.全体同学随发言同学齐诵这一则。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五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行孝——唯疾之忧。
——敬而养之。
——游必有方。
——知年喜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动笔墨不读书。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在读书笔记中写下了你的读书思考,请你选择自己读书笔记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朗读,可侧重于词句理解方面的收获,也可侧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获。倾听同学发言时,大家要注意随时吸纳,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二、学生展示。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学生整理补充。
三、教师补充。
1.视学生展示情况而定。
2.教师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作如下准备: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仁,是爱人。弟子问仁,孔子的回答各异。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乐山,仁者不忧,仁者必有勇……都是针对弟子的不同个性和状态加以引导和教诲,使之接近真君子的品性。对仁的解说可以各异,但有一点被孔子反复强调,那就是“巧言令色”之下很难有仁的存在。只敢顺情说好话,不敢说逆耳之言;只敢显和颜悦色,不敢显真实怒容。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这是生命的病态和假象,严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爱。首先看到仁的反面,坚决地与之划清界限,才能顺畅地走向仁的中心。
(2)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伙伴。”
在追求仁德的道路上会很多困难,包括他人的误解和自己的孤独。当你远离巧言令色的人时,容易产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无奈,此时要坚定地自我激励:志同道合者并不遥远。有德者立于世,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然会有朋自远方来;更何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不论能否欢聚畅谈,有德者都不愁没有精神知己相伴。
(3)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有何异同?
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都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和举动,“见义勇为”“义不容辞”“义务劳动”中的“义”都是这个含义。但是,因为“舍生取义”“大义凛然”“大义灭亲”“共产主义”等价值观的渗透和影响,人们心中的“义”有约定俗成地缩小为“大义”的倾向,即重要的原则,如“民族大义”等。
(4)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恕”的深刻含义?
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中,恕很重要。什么是恕?孔子的定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讲,我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别人也不要把他的想法强加给我。恕很不容易做到。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说,“赐也,非尔所及也”。恕是将心比心,古人拆字为解,“如心为恕”。我们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谓恕,与现在的宽恕不同。今语宽恕,强调的是宽,从宽引申为原谅。孔子谈的恕,含有对等原则。
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纪的君子,应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为人。除此而外,还应赋予君子以时代的新内涵,如应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面对人生的磨难和挑战,善于接纳新鲜事物和理念,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把握机会、显现才能,但也要懂得纳悦自己。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宪问》)。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阳货》)。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阳货》)。
四、诵读感悟。
1.学生放声朗读后五则。
2.学生分别背诵后五则。
3.全体背诵后五则。
五、课后作业。
1.默写课文后五则。
2.以小组为单位,坚持研读《论语》,并搜集最新的有关《论语》的热评。读书课上交流。
板书设计:
立德——仁:“巧言令色,鲜矣仁。”
——德:“德不孤,必有邻。”
——义:“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篇七
理,是研究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从记录的称呼和口气上看,《论语》大概是孔。
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课文选的两章是《论。
语》中最为著名的篇章,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两篇。
均为对话体议论文。 。
课文简析。
《季氏将伐颛臾》一章,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而主。
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较委婉,孔子的观点却颇。
为鲜明,情绪上也显得慷慨激昂。开头举出理由,说明季氏不应该伐颛臾;接着。
引用古语,运用比喻,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托辞;最后进一步讲明利害,申述理。
由,表明自己反对“动干戈于邦内”的错误行为。全文层次会明,有说服力。这。
篇文章中的有些警句,至今还被广泛引用。
《荷 丈人》一章记载了子路追随孔子周游天下时见到荷 丈人的一段地话,
写得非常生动、传神。
荷丈人是乱世中的隐者,他对孔子周游列国,不从事生产表示不满,并提出。
尖锐的批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子路则为孔子辩护,认为孔。
子从事政治活动是对人君应尽的责任。尽管知道这种政治主张不能实现,却也不。
肯洁身自好而放弃责任。孔子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态度,比起隐士来是。
积极的。 。
特点提示。
1.孔子从三个方面分析季氏攻打颛臾是错误的: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
可攻打;二是颛臾是在鲁国境内,不必攻打;三是季氏为鲁国臣子,没资格攻打。
因此,孔子认为,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应拼死进谏。如果季氏实在不能。
采纳他们的意见,那就应该辞去职务,不应该继续做官领取俸禄,以致同流合污。
2.文章结尾一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表现了。
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发兵讨伐颛臾是“醉翁。
之意不在酒”,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其真正目的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
终达到篡夺鲁国的政治。孙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破了季。
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论点。
3.《荷丈人》一章中,子路曰:“人仕无义……”这一段话是子路回来后。
所发的一通君臣大义的议论,实际上反映的是孔子的政治态度。孔子认为连长幼。
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以废除呢?而荷丈人为了在乱世。
之中保持自己的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间的大伦,是错误的。所以,孔子这种。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
问题思考。
1.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抱着怎样的观点?
2.荷 丈人对子路所说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应如何认识? 。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力求达到对所选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思想、生活的目的。
3.汲取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每一则选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深入理解每一则选言所传达的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最近,你随意地走入哪一家书店都会看到这样的书籍:《于丹〈论语〉心得》《人味孔子》《孔子传》《论语新解》《学而时习之》《丧家狗——我读〈论语〉》等等,显而易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掀起了一股学习《论语》,走近孔子的热潮,面对这股热潮,你有哪些思考呢?(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如:时代呼唤着君子;经典文化必须传承;学习《论语》,增长智慧等。)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承前启后的第一人,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大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江河的源头之一。而《论语》里边更多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与行动的准则,或者已经成为学习、处世与生活的智慧。其实孔子离我们很近,《论语》和我们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再来品读《论语》选言。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的朗读要起到示范的作用,感情充沛,让学生领悟文言篇章的诵读技巧。)。
2、学生自由朗读。(学生的自由朗读,除读准字音外,也要把握好语速、节奏。)。
3、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诵读。
4、学生个人朗读。
5、男女生分别读其中的几则,如第一、三、五、七、九由男生来读,其余由女生来读。
6、全体齐读。
三、结合书下注释以及工具书着重理解前四则的内容。
1、要求学生在理解前四则内容时及时记下自己的感悟。
2、要求学生及时标注在阅读过程中的困惑之处,提醒自己在交流时重点记忆。
四、精讲前四则的内容。
1、在阅读前四则之后,你是否发现了这四则的共同之处?
这四则所谈论的都是孝道。
2、在这四则中,你对哪一则的感触最深?谈谈你的理解。
第一则:子女的成长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父母的心,心情高兴与否,吃饱穿暖与否,事业通达与否,与人交往顺利与否等等。面对父母的担忧,为人子女,能做到的就是减少父母的忧虑,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因为很多事情凭借个人的努力,是可以让父母少担忧,少操心的,也许只有身体的疾病,是个人的力量所改变不了的,所以这一则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为人子女要想行孝就要谨慎持身,这样就可以让父母放心、安心,少挂心。
1、那么在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时代,应该如何去做才是真正的行孝呢?
能给予老人心灵上的安慰,使老人在精神上不寂寞,不孤独。能从尊重的角度出发去对待老人。
第三则:父母在,为人子女尽量不远行,一方面,子女的远行会让父母牵肠挂肚,寝食难安,另一方面,父母年事已高,当有些事始料未及时,让子女空留遗憾。如果必须远行,那么一定要告之父母你的行踪,及时让父母知道你的情况,以免父母担忧。
及时给父母打电话向父母报平安,常回家看看,及时知晓父母的近况。
第四则: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晓,知道父母的年龄常怀着这样的心情,喜悦和恐惧。喜悦则是因为父母还很健康,很长寿,恐惧的是父母已经高龄,生命已经衰竭,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所以内心非常恐惧。
3、知晓父母年龄的意义是什么?
知道父母的年龄意义在于提醒自己应该及时行孝,尽心行孝。
《论语》第一章即谈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请谈谈你对“本”的理解。
行孝是为人的根本,孝心即仁心,一个人如果以私心去对待父母对待家庭,怎么可能期待他以爱心、忠诚和责任感去对待他人和国家呢?所以孝是根本,只有“务本”,才可以生道。
五、背诵。
课后作业:
积累《论语》中其他与行孝有关的内容。
板书设计:
唯疾之忧。
敬而养之。
孝为人之本。
游必有方。
知年喜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背诵前四则导入。
二、完成后五则内容的学习。
1、朗读后五则。
(1)教师范读。(力求以虔敬之情感染学生)。
(2)学生互相读。
(3)读一则背诵一则。
2、将学生分成小组,选择其中的一则进行探讨。各小组指派一名同学做代表,将小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公布给其他同学。
3、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结果给予评价并引导学生做更进一步的思考。
(1)“巧言令色”的人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对他人、对社会有什么危害?
“巧言令色”的人是伪善之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惜去逢迎、献媚、讨好,是小人,这类人的存在会让他周围的人看不清自己,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尤其是那些为政者,听信了花言巧语,就会腐化堕落,危害国家、百姓。
(2)“德不孤”应该如何理解?一“必”字写出了孔子怎样的信念?
“德不孤”是指有德之人,绝对不会被孤立。孔子坚信一个道德高尚,人格伟大的人,他尽管会遭遇到不理解,但只要有恒心、有意志的话,就一定会有志同道合之人陪伴。
(3)“义”与“利”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义,是道义真理之所在。义者,宜也。凡事先问是与不是,对与不对,当与不当,遵循事理,明辨是非,然后再决定做与不做。君子以义为道德自律,不义之物不取,不义之财不获,不义之名不居。义,是天理之所宜;利,是人情之所欲。君子通晓大义,小人只懂得私利。义和礼不同,礼是外部规定,义是内心约束。君子始终把义放在首位来做选择,是出于内心的需求而不是外在的约束,这是很高的道德境界。
(4)君子为什么会“坦荡荡”?小人为什么会“长戚戚”呢?
君子以“义”行天下,乐天知命,俯仰无愧于天地,所以其心坦然。而小人追名逐利,私欲满腹,因此常会处心积虑,又常会患得患失,所以其心忧戚。
(5)应该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仁爱待人。这句话强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多一些理解、包容,少一分苛责,这样很多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三、后五则着重体现的内容是立德,这部分内容与行孝有何关系?
行孝是立德的一部分,也是立德的基础,如果没有根本上的孝道就无法谈及其他。
四、课后作业。
1、积累《论语》中有关君子的内容。
2、阅读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
板书设计:
通晓大义。
君子坦荡荡。
仁爱待人。
巧言令色。
小人长戚戚。
利欲熏心。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篇九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2.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据此,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出一条语文教学原则,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3.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4.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篇十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1)知识目标:
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c.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2)能力目标:
a.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b.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3)德育目标:
a.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据此,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出一条语文教学原则,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在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至三节课的时间:
第一课时,我用论语中的道理接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激起学生兴趣,接下来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由于学案上已有各个句子的解释,所以,教学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先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接着通过课件展示各个句子,请同学们发言,
逐一回答,接着再出示各句的解释。由于上节课,重点已让同学掌握这块内容,所以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从而达到巩固、复习、加深印象的效果。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
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附课件)。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
a.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
b.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c.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这几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例二:有位同学当有人在课堂上回答错问题或被老师点名批评时,就兴灾乐祸,取笑别人,也没有思考自己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讨论之后,回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解释。
讨论之后,回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
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
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你们“任重而道远”啊!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篇十一
2.了解古代语录体散文的特点。
3.诵读欣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基本字词的含义。
2.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内容。
三、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课上交流。
2.准备本课的朗读磁带,收录机。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学法指导:指导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含义。背诵、积累,要求熟读成诵,正确默写,并能灵活运用。
六、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抓住其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举一反三”等成语引入《论语》。
(三)、诵读欣赏。
1.学生齐读。
2.教师针对齐读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指正;范读;领读。
3.听朗读磁带,自读两遍;齐背一遍。
4.教师指导美读,指名学生朗读。
(四)、指名学生翻译,教师适当点拨,扼要分析,最后归纳总结。
(五)、巩固。进行背诵默写比赛。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篇十二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目标3。
: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b类。
3.默写全文。c类。
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二、导入 。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三、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六、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七、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八、作业 。
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默写课文。
--#endeditable--。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篇十三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文言文是初学者觉得比较难掌握的一种文体。本文是本册教材第二次学到文言文。学习本文,是对文言文的进一步熟悉和了解。而学好本文,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利于以后文言文的学习,对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起着比较重要的指导作用。
2.教材介绍:本文均出自《论语》,这是过去蒙童教学的必读书,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选录的十章,作为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但全是短章,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其内容涉及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修身做人三个方面,较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因而可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
3.教材的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其依据: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及教材的自身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积累文言词汇;
(2)流畅地朗读并背诵本文;
(3)理解每一则的含义;
(4)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探究的精神;
(5)进一步把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文言文学习要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文中部分字句的理解。
说教法:
“教无定法而又有法”,教学方法的设计应面向全体而又注意个体差异,应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职责主要在于教学生学。”
1.朗读法。“教学千法读为本”,本课教学较注重朗读训练,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之前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论语》的语言特色:每节短小精悍,内容前后无联系。在点拨时读,使学生加深对字词和内容的理解。同时朗读训练避免单一,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另外教师要注意朗读技巧的指导,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音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句式相似,要注意读出对称的感受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再如:“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反复的吟诵中,品味语言,感知每一句的大意,加深对每一则内容的理解。
教法依据:“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本文是文言文,课文要求背诵,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其次本文语言简练,句式相似者较多,适宜朗读,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语言,理解内容。
2.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学生在讨论“择其善者而从之”与“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三句话中的“之”的用法时,让学生复习回顾《童趣》一文中“之”字的几种用法,归纳总结本文中该词的用法。教师的相机诱导,往往能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不断联系,补充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思维也得到训练。
教法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废止串讲,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组合是现代课堂教学理想的境界。
3.合作探究法。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互问互答,围绕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用学生的互问互答,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把问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较开放的探究活动中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深度,如组织学生探究“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告诉人们的道理,以及我们现在用的意思与之相近的`俗语,探究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探究中,有的学生甚至对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与教育界“左真右假”的故事提出质疑,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时常有新发现。
教法依据:
(1)因材施教,本文内容紧扣学生实际,下有注释,利于组织讨论、探究。
(2)合作探究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出来的新理念,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必须观测这一做法,这是语文适应新形式的需要。
(3)学生的主体作。
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原则,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4)让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来,符合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说学法。
以学为本,变教为学,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道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学生设计教学,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积累文言词语。对于文言文而言,教师应重视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落实字、词、句,而学生应注意融会贯通,归纳总结。
2.朗读法:知道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每一则的含义,加深理解。
3.整体感悟法。虽然每一则之间内容缺乏联系,然而就其内容的侧重点而言,内容又可归纳为学习和修身两部分,整体感悟内容,以利于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认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个人人的品德修养。
4.讨论、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探究面越是深广,就越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潜能,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围绕某个问题探究,解决,在积极采育中使自己的话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到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
〈论语〉十则一文的教学安排,主要分两课时,前一课时学习前五则。由论语的影响地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层层推进,在设计中突出学生主动的合作探究,充分让学生活起来,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字词的教学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强化。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齐读全文,整体感知。
2.说说感受:和前篇文言文《童趣》有何不同?引出《论语》及孔子的介绍。学生说,教师补充,强调《论语》及孔子的文学地位。
教学一开始就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把握《论语》的内容、结构、表述的特色,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对《论语》及孔子地位的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外主动深入地研读《论语》。
(二)教师引导,学法探讨。
(1)读准字音;
(2)注意句读;
(3)把握句意;
(4)提出疑问;
(5)朗读背诵;
(6)联系实际,把握主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该怎么学。
(三)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在明确学习要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明确要求,然后学生分四人小组,逐一讨论,合作探究,互相质疑释疑。教师适时点拨。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四)师生对话,解答疑难。
对于一些在小组讨论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在班中进行交流、解答。同时交流学习体会。
(五)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说一说你最喜欢文中哪句格言,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需如何改正,哪些方面有新体会,介绍一下。
2.这一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六)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1.摘抄文中的成语、格言、警句。
2.说说下列字与它们在古代汉语中的意[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思是否相同?(省亲、反省)(诚信、书信,信用)(可以)。
3.课外有选择的阅读《论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计划(精选12篇)
- 最新高一年级物理教学计划(实用8篇)
- 最新高二语文教师年度工作总结(优质13篇)
- 2023年人教版四年级美术教学计划上册(实用14篇)
- 运营年度计划表怎么做 运营年度计划表怎么做模板(十二篇)
- 最新幼师的工作计划(通用8篇)
- 最新工作计划及安排(大全18篇)
- 年度工作计划安排表模板(通用8篇)
- 2023年个人财务工作计划及目标(大全16篇)
- 2023年下半年超市员工的工作计划和目标(精选10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
相关文档
-
中国航天英雄个人事迹(模板12篇)
14下载数 396阅读数
-
员工对领导评语(大全10篇)
48下载数 569阅读数
-
检察机关开展法律监督工作情况报告(精选9篇)
41下载数 836阅读数
-
2023年社区科普活动方案范文(模板9篇)
42下载数 218阅读数
-
最新防溺水手抄报内容文字怎么写(通用12篇)
28下载数 885阅读数
-
打扫敬老院心得体会范文(优秀12篇)
10下载数 550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