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及反思 东汉的兴亡课后反思(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8 04:25:05 页码:12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及反思 东汉的兴亡课后反思(4篇)
2023-01-18 04:25:05    小编:ZTFB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及反思 东汉的兴亡课后反思篇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导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一、建立:刘秀称帝

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二、兴盛:光武中兴

1、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光武中兴措施):

①释放奴婢;

②减轻刑法;

③合并郡县,裁减冗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2、影响: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三、打击:黄巾起义

1、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灾荒连年,社会动荡。

2、概括:184年,张角领导农民起义爆发。

3、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4、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是东汉衰亡的直接原因。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光武中兴

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

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提示:

时间

事件

背景

措施

西汉

初期

高祖

措施

社会经济凋敝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1.让士兵还乡务农

2.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

3.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东汉

初期

光武

措施

社会经济凋敝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2.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3.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4.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6.问题探究:你从光武中兴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探究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问题思考: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

提示: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2.图表展示: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

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

(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3.问题思考: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的平均年龄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提示:9.5岁。24岁。

4.图片展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问题探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对东汉王朝统治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使得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6.教师过渡: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探究三:黄巾起义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黄巾起义的原因、爆发时间、领导人、创立的组织分别是什么?

提示:(1)原因:政治腐败、租税严重、灾荒连年;(2)爆发的时间:184年;(3)领导人:张角;(4)创立的组织:太平道。

2.教师提问:黄巾起义的结果如何呢?有什么影响?

提示: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黄巾军受到重创、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的影响: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了,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四)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1.刘秀是一代明君,下列局面属于刘秀统治时期的是( )

a.文景之治

b.汉武帝大一统

c.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

2.东汉后期,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 )

a.皇帝专权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宦官专权

d.外戚专权

3. 《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以上材料反映的东汉时期历史现象是( )

a.丞相权力膨胀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外戚专权

d.宦官专权

4.小明在学习完一节历史课后,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小明学习的内容是(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5.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的事件是( )

a.大泽乡起义

b.黄巾起义

c.国人暴动

d.八王之乱

参考答案:1.d 2.b 3.c 4.c 5.b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图片导入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问题,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本节课中,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教师的引导,归纳两汉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利用地图和图片资料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及反思 东汉的兴亡课后反思篇二

【教学目标】

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习难点】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

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

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3. 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

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

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

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光武帝的“柔

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隐患。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阅读教材,回答。

(1)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东汉后期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不堪

2.材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这首民谣体现了百姓们不畏强权,勇于

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且不卑不亢,视死如归的精神。

三.黄巾起义

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领导者、口号、结果)

2.材料分析。

材料一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1)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材料二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

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

(2) 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及反思 东汉的兴亡课后反思篇三

学目标:

1、识记:要求学生了解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东汉衰败的史实等基础知识。

2、理解:帮助学生理解以“柔术”治天下和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官僚地主兼并土地、豪门世族跋扈、私人武装不断出现,东汉王朝逐渐走向衰败。

3、应用:引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古代“盛世”同当今中国“盛世”比较,认识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重点、难点:

光武中兴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光武帝刘秀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汉王朝出现了中兴景象。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深度,如何引导学生找出历史的异同点,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2课:东汉的盛衰(出示幻灯片)

新授:

一、(发放“学案”)请同学们用6—8分钟时间完成学案问题。

二、老师检查自学情况(出示幻灯片学案问题)

三、师生互动:

1、公元_____年______建立东汉政权。

2、“东汉”命名的原因: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东面故称“东汉”。历史上东周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历史上称东周。

3、“光武中兴”的两大特征:

①以“柔术”治天下 ②注重文治

五大内容:①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②废除王莽时的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③提倡节俭,精简机构;④整顿吏治;⑤兴办官学,重视教育。

4、三幅插图反映的信息:

上:贸易频繁,商业发展

中:农牧业发展

下:富贵人家生活安逸,社会稳定和谐

5、从“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的比较中可总结出: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出示幻灯片)

6、东汉衰败的具体表现为:

①土地兼并严重 ②豪门世族跋扈③私人武装不断出现

7、20__年丙戌年

教师归纳内容小结: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到东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刘秀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统治政策,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衰败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土地兼并严重;官僚世族把持政权;私人武装不断出现。

四、检测学习情况

(发放检测题)用最少的时间完成题目

同学之间互批,教师批阅一部分,发现问题并纠错。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及反思 东汉的兴亡课后反思篇四

【导入新课】

20__年是虎年,从古至今,马都是人的得力工具之一,也是人可依靠的最忠实的“朋友”。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与马结上了的缘份。下面讲大家看一则小故事(投影幻灯片): 刘秀起兵初期,舂陵义军势力尚小。新野一战大胜后,接着棘阳一战大败。刘秀与小妹伯姬骑马慌乱逃跑之时,遇到二姐刘元,便合力想拉刘元上马。刘元深知,马负多人,速度下降,可能三人都逃不了,就主动放弃上马,还用棍子猛击马臀,结果刘秀与小妹成功逃脱,刘元却惨死敌手。刘元以自己的慷慨赴死,成就了弟妹的脱险。在反莽复汉的斗争中,刘秀家族先后牺牲了包括大哥刘縯、二姐刘元、二哥刘仲等在内的十余人。马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生死关头,兄弟姊妹间的亲情是无限的,为了实现恢复汉室的理想而斗争的英雄气概是无限的。

待学生看完故事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故事中的反莽复汉是怎么一回事?故事中主人公刘秀主要功绩是什么?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封建社会怎样盛世局面?这种盛世局面出现也他的哪些措施密切相关?今天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4课《东汉的兴亡》揭晓问题的答案

【讲授新课】

一、光武中兴

教师设问:(1)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2)西汉实现大一统的皇帝是谁?(3)西汉时期出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分别找不同学生回答。

学生1:公元202年、刘邦

学生2:汉武帝

学生3:“文景之治”局面

教师讲述:可是到了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指皇帝的母族、妻族)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了各地农民起义。公元前25年,起义军首领刘秀(西汉宗室)建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投影:

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历代史书党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教师:刘秀就是光武帝。他统治后期,社会出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概括出“光武中兴”与光武帝的哪些措施推行密不可分?

学生:(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2)合并州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教师:汉代出现了“文景之治”与“兴武中兴”局面,请学生小组依据两大盛世面的内容,讨论总结古代盛世局面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具体要求投影幻灯片 具体要求

★限时大约10分钟左右。

★总结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抓住盛世局面出现的共性。

★小组长可将“文景之治”和“兴武中兴”出现原因分派不同组员讲解,然后小组成员之间交流碰撞归纳出共性,并由小组记录员形成文字。

★教师抽查各小组讨论结,未被抽查小组对答案有异议可举手做补充发言。

等待各小组回答完后,教师可将各小组答案汇总,投影幻灯片

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

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待。

教师:“兴武中兴”与“文景之治”在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是否有借鉴意义? 学生1:有,因为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就必须不断政策调整和关注民生。 学生2:有,因为社会发展进步需要人才,任贤才能更好推动社会的发展。

学生3:有,因为一个国家发展不能只顾眼,要像以上皇帝一样有长远的发展目光。 教师:经过光武帝的励精图治,使汉朝重现昔日的繁荣,但是到了东汉中期以后,国家

政治出现了怎样的变故呢?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教师投影幻灯片

史料一 汉顺帝未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大意是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趋炎附势,阿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

史料二 外戚梁冀先后废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都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平民当作自己的奴婢,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质帝。

史料三 东汉后期政权形势示意图

把持朝政 夺回君权 依靠宦官

以上材料反映东汉中期以后朝政有何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怎样影响?

学生:政治腐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生:导致了社会混乱,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教师:由于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黒暗统治了,反抗情绪在民间蔓延。

三、黄巾起义

教师投影幻灯片

东汉末年民谣:“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太平御览》卷976所录之崔寔《政论》

解释:我们百姓的头发如韭菜,被剪后还能复生。(古代被剪发也是一种刑罚)我们百姓的头如鸡,被砍了也能复鸣。官吏不是必须要敬畏的,百姓从来都不可被轻视。

这首民谣反映了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这首民谣体现了百姓们不畏强权,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且不卑不亢,视死如归的精神。

教师:这首民谣是受到官吏压迫的百姓创作的,它反映东汉未年社会民不聊生的现状。对此,农民起义军领袖张角举起大旗领导了黄巾起义。投影幻灯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