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过程不仅是一种思考和规划,更是对教学理念和教育观念的表达和体现。在编写教案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是一些编写教案的注意事项和方法,希望对大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通用篇一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感知、了解本文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邓稼先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阅读这个不寻常的故事,了解故事背后那个可敬的人,读懂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的精神。
把握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1课时
一、激情导入。
观看一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的视频录像。
二、简介邓稼先、作者以及文体知识。
1、介绍邓稼先、介绍作者
2、介绍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
2.根据意思写成语(多媒体投影)
四、初步感知全文
1.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到研究制造原子弹、氢弹的一段经历。
2.找出最能概述邓稼先一生的句子
——这就是邓稼先!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人。
五、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事情,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
3、放声朗读,加深体会
六、小结归纳: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他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
2、总结人物通讯的特点:
人物通讯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要求所举事例绝对真实,不仅叙述故事情节,还应着重刻画人,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七、拓展延伸
在中国历,除了像邓稼先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例或成就。
八、总结,提出希望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以邓稼先为榜样,树立坚定的生活目标,培养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做一个对祖国、民族有用的人。
九、布置作业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位科学家,为他(她)写一篇小传。
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通用篇二
1、分析主要人物特点。
2、归纳课文思想内容。
1、领悟作品的丰富内蕴。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2、对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安徒生,19世纪丹麦杰出的童话作家,一生共写成了160多篇童话。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3、介绍体裁: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
4、然后导入本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另一篇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看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5、请学生根据以前的积累把以下字词读准。
如:陛下头衔滑稽钦差称职炫耀骇人听闻御聘。
精致呈报。
二、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刚才认识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地阅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新装)。
2、梳理文章脉络:请同学们找出文章的引子、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结局--孩子揭新装)。
三、重点分析与训练:
(一)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听读皇帝爱新装部分,回答问题:
1、课文的哪些内容可以看出皇帝很爱新衣呀。
从治装费用:不惜倾其所有。
从心思兴趣:最爱炫耀新衣服。
从换衣次数:每一天每一点钟。
2、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也写出皇帝上当受骗的.缘由。
(二)学生听读做新装,回答:皇帝为什么会决定让骗子做新装。
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
布的颜色和图案:分外美观。
布的特性:奇怪的特性。
(三)学生听读看新装部分,回答:请找出老大臣、官员、皇帝看新装时的心理、神态、和语言描写的句子。
心理:都怕别人知道自己看不见。
神态:装模作样地看了又看。
语言:点头赞美“真是美极了”
(四)听读皇帝穿新装部分,回答:这一部分主要运用了那些描写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请具体分析。
骗子加班:动作:取下衣料,裁了一阵,缝了一通。语言:请看!新衣服缝好啦!
骗子献衣:动作:各举起一只手。语言:裤子、袍子、外衣、优点。
皇帝穿衣: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
大家吹捧:合身、好看、花纹、色彩、贵重。
(五)阅读小孩揭新装部分,回答:
表现孩子天真无邪,无私无畏,敢说真话。
用意是告诫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纯洁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因为皇帝虚荣、爱面子。他想:我是皇帝,我不能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我得撑下去,我不能让国人明白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够格做皇帝。
作者这样写更充分暴露出皇帝的怯弱虚弱。
四、品味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以“一个的皇帝”、“一群的大臣”、“一个的孩子”、“一个的骗子为句式,在人物后填入一个修饰性词语,来说明本文的皇帝、大臣、小孩是个怎样的人。
皇帝----昏庸无能、爱慕虚荣、愚蠢。
大臣----虚伪愚昧、阿谀奉承。
骗子----狡猾伪善。
孩子----纯洁天真、无所顾忌。
五、课堂小结:
1、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概括故事情节。(骗)。
2、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骗”字进行活动的(用两个字加以概括)。
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官员助骗百姓传骗。
六、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课后就下面设定的情境,展开大胆想像,对故事情节进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合理增补,体会童话想像丰富、情节生动的特色。
(1)大典后,皇帝回到宫中(想像他会怎么做)。
(2)假如孩子没有把真话说出来,事情会怎样发展。
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通用篇三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2、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3、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
学习过程:
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三、研读课文:
1、正音正字。
2、本文描写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语句或语段表现了舞蹈的美?——第2——6小节——第13——18小节。体会这些语段从服饰、姿态、神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
四、阅读探析:
(找出精彩语句或语段,认真思考)。
1、思考题一:
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
——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2、考题二: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
问题一:
为什么第17自己”能达到美的境界。
问题二:
第19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朗读第19小节)。
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4、多媒体介绍印度宗教及文化概况。
五、练习:
延伸思考一:
引用原文说说,为什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能那么样地打动人心?
——第19、20小节原文:“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还会不断地给她们以滋润培养的。”
延伸思考二:
六、比较阅读:
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通用篇四
学习重点: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感情。
2、感受这首诗中浓厚的象征色彩,理解其象征意义。重点分析。
1、《华南虎》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__”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__”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
2、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观众”代表什么?所谓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华南虎象征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铁笼”禁锢自由、代表邪恶。“观众”是冷漠、市侩,有时还会助纣为虐的群体的写照。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3、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感到“屈辱”有两层含义:浅层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4、诗人笔下的这只老虎具有怎样的个性?请从课文中找出诗句说明。具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诗句如: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5、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我”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6、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这是在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7、“我终于明白……”中“我”这时明白了一些什么?“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
8、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在20世纪70年代初,这首诗表现中国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
29.马。
1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的写法。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个学生准备书法作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书法作品:学生用小篆和隶书写的“马”及教师用楷书在黑板上写的“马”。
要求学生说出三个“马”字分别属于哪种字体。
学生回答后,教师语:时代不同,“马”的写法也不同,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结果;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马。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马马。
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
3、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三、交流研讨。
围绕上述问题,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结。
文章写了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等),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分别是“驯良”、“自由奔放”。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
二、三自然段。
四、重点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读。
二、三段。
1、自读读。
二、三段,发现问题。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力求在小组内解决问题。
3、班上交流,重点研讨以下几句:
1)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2)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4)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媚妍而已。
(二)深层探究。
1、请同学介绍布封情况,明确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要求点到为止)。
3、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两个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
4、教师小结: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实为文质俱美之文。
五、延伸拓展。
用多媒体展示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学生齐读。
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六、作业。
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语句(段),作点评(完成在资料卡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布封的马为我们展示了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是驯良与自由。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两种马的生活片段。
二、延伸、拓展。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学生欣赏。
2、请同学谈自己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述理由(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响)。
3、讨论。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下例问题:
1)家马的驯良的天性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自己的观后感,并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3)我们身边出现的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面对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究竟该怎样对待动物?讨论结果略。
三、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导入语: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书,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不仅让我们受到诸多启发,而且在语言上、行文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1、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摘录在资料卡的语句,并陈述自己的理由。
3教师要注意参与到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人格化的描写。
2、再读课文,了解对比的运用及其作用。
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概述: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3、用对比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重点刻画其外貌,字数在150字左右。
4、班上交流写作片段。
四、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任选五个词语造句。
2、课外阅读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写动物的文章,作读书札记(一周内完成)。[附]板书:
家马:驯良——同情作比较,
野马:自由——欣赏突出事物的特点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通用篇五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孙权劝学》它选自《资治通鉴》,同学们先看一下《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关于司马光,同学们都知道他砸缸的故事,下面再了解一下。
二、感知课文。
1.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朗读。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下面老师读一下,同学们要听准字音、停顿。
2.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这几个字怎么读。
3同学们,该你们来朗读了!千万要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把握好节奏。
4.好,下面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才能啊?
5.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里的人物!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氏政权,据守江东。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阜南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代领其军。后从孙权攻占各地。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6.理清了人物关系,下面我们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来疏通课文,有问题尽量在小组内解决,若组内有疑难,则提出来全班解决。
有哪个词哪句话不理解,提出来。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还有两个成语出自本课,看大屏幕;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三、研读赏析。
理解课文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再读一遍课文。读完了,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这几个问题。
1、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2、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在塑造三个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好,现在我们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1.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不可推辞.孙权劝学可谓善劝.
2.文武双全,有勇又有谋.
3.运用了对话的描写方法。
本文的亮点就是对话描写,我们再仔细揣摩一下:
1.找出孙权劝学“劝”的内容,并揣摩他说话时的语气。
(1)“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此处板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反问语气。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告的不悦,有责备的意味。
2.接下来还有一个人物出场,那就是鲁肃,请二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讶。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的惊人变化。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自得、自豪。
3.我们刚才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了揣摩,下面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我相信,这一次,同学们一定会读得更好!
四、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这样几个问题:
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2、吕蒙由不愿学,到学,再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3、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读书学习能使人聪明,更有力量。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让自己成为全面的人。
劝人要讲究策略。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要爱才但不能忌才。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最能说明本文的故事);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五、背诵课文。
同学们对课文把握的不错。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背背课文,看谁背得又快又准1。
六、课堂练习。
请看大屏幕,谁能回答这些问题?
七、总结。
同学们掌握的真不错。我们来小结一下。
八、布置作业。
古今中外有许多劝人读书的名言、格言,请搜集这些名言。
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通用篇六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考点、易错点: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必须体现的环节: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分钟左右)。
二、自学指导。
三、学生先学。
四、检测(15分钟左右)。
五、后教(讨论更正)(10分钟左右)。
六、当堂训练(20分钟左右)。
七、教学反思。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王家新的《在山的那一边》(板书课题),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投影出示)。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实现这个目标,主要靠大家自学,比谁学得好。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朗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及时评价,并订正错误,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
2.听读课文。
3.齐读课文。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品味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朗读课文。
投影出示“自学指导”
1.1、诗中“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生自学,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指名回答后,明确:
1.小时候,“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长大后,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那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喻重重困难,“海”比喻理想,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
2.“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了“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3.“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诗人将大山拟人化表现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动。
4.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就像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是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1.四、当堂达标。
以“我终于见到了”为题写一段话。(横线处可以填写某种事物,如大海、雪山、大漠等;也可以填写具体的人,如你的偶像、某个神秘人物等。)要注意写出你对见到他|它的渴望和追寻过程中的曲折经历,以及见到后的激动心情。
生独立写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六、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课内部分。
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通用篇七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过程与方法: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
2、难点:文章深层的思想情感体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
1、课前播放儿童歌曲《放风筝》,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
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听到这首儿歌,是不是有童年重现的感觉?
风筝这个可爱的玩具,曾是许多人快乐童年的天使,给年幼的我们带来数不清的欢乐。可是也有一些小朋友,会因为一些看似正当的理由,无端地被剥夺了这专属于童年的纯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风筝》,和作者一同来追忆一段关于风筝的,伤心往事。
2、出示课题。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3、简介作者。屏显鲁迅有关材料,师生一同阅读。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寓意丰富、思想深刻的,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风筝》的教学,对于老师是一个挑战,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老师已经作好挑战的准备了,同学们作好准备没有?那就让我们来接受挑战第一关--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听读要求:
1、听清字音,划出生字词。
2、边听边想:文章围绕风筝,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情?
3、听的过程中,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出你认为写得特别精彩的或者不太明白的词句。
反馈:
1、生字词教学。
2、概括课文内容:围绕风筝,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弟弟喜欢放风筝,我不许他放,他偷偷地自己做风筝,快要做好时被我发现并毁坏,二十年后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想要讨得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完全不记得了。(文字提示学生回答)。
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发现问题的能力非常出色,这些疑问能不能自己来解答呢?接下来要考验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进入第二个学习环节:
出示学习步骤和要求:(学生自读与合作探究用时5分钟,交流、梳理小能不能理解的问题2分钟,完成预设的两个问题15分钟)。
1、快速阅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课文意蕴,自我质疑、释疑。
2、小组内交流、探讨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问题预设:
由问题1“精神虐杀”引导进入第三、四段学习:
1.“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对心灵造成巨大伤害)。
2、我是如何“精神虐杀”弟弟的?(找相关的动作描写,并朗读。概括我的形象--粗暴)。
弟弟的心灵有没有受到伤害?(找相关的神态描写。概括弟弟的形象--可怜)。
3、我踏扁的仅仅是一只风筝吗?(童心、快乐、创造力等。从第三段里找相关的神态描写,并诵读)。
4、我为什么要“精神虐杀”弟弟?(领悟到,出发点是关爱,是亲情)。
5、我为什么要把自己写得那么粗暴,弟弟那么可怜?反映了鲁迅什么样的感情?(悔恨、自责--同样体现对弟弟的亲情)。
问题2:为什么弟弟不记得了,我不觉得宽松,而是“沉重着”?(我无法原谅自己对自己造成的伤害,想弥补而无从弥补,心里更加歉疚、自责)。
小结:二十年的时光,变了的是对风筝和游戏的看法,不变的是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情深,浓浓的亲情。
1、从风筝的故事里,你看到了鲁迅先生身上哪些可贵的品质?
(自省精神知错就改勇于承担;关爱弟弟,手足情深)。
2、你从本文中领悟到了哪些道理?
说一说:
写一写:
给曾经“精神虐杀”过你或你“精神虐杀”过的人写一封信,真诚地与对方交流你的感受和想法。(课后完成)。
二十年前,年少的鲁迅毁坏了弟弟的一只风筝;二十年后,带着深深的自责和浓浓的亲情,鲁迅又还给了弟弟一只风筝。而这只风筝同时也送给了我们。从这只风筝里,我们懂得了在误解和冲突中也蕴藏着亲情;也是从这只风筝里,我们懂得了人要敢于自省,要知错就改,要勇于承担责任。
一边是严于律己,一边是宽以待人,拥有这样的一双翅膀,我们一定可以在爱的天空中翩翩起舞,爱的天空,将充满自由和温馨。
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通用篇八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了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9.给全诗分三层,并简要概括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10.诗中的“无心”隐喻的是。
11.“无心”的“我”和“无心”的“你”指的是什么?
12.影儿和小河彼此邂逅倒映,表现了什么?
13.“小河”最终归入无情的大海,暗喻了。
14.本诗前半部分的感情是,后半部分的感情是。
15.“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16.全诗借助什么物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17.诗中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通用篇九
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神态的语句,理解母亲是怎样关心照顾“我”,体会母亲细腻的内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亲的情感。
1、读懂课文,体会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感悟人间真情。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来表达真情实感。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
2课时。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诗歌------课件出示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3、教师进行总结性引入:是啊,这首诗歌道出了诗人冰心奶奶的心声――用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绵长思念。思念母亲,是因为母亲的伟大无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同样表达无爱的伟大无私,和子女对母亲的绵绵思念的课文――《秋天的怀念》。
4、板书课题,带领学生深情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语言平实朴质,情感真挚,扣人心弦。以此诗都如新课,容易勾起学生内心情感的涌动,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迫切欲望。同时,也为本文授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诵读中感悟真情,做好了情感铺垫。
1、播放课文录音,师生齐齐静心聆听。
2、自由交流:听了课文录音,你知道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
《秋天的怀念》一文感人至深,课文的录音如泣如诉,再配上音乐的渲染,让文本与师生内心情感共生。“静心聆听”给师生带来的定然是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课文已经开始占据学生稚嫩而易动情的心灵,有一探为快的欲望。
3、师生共同交流作者的境况和写作背景。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表达了作者在病中的思想变迁,只是这种思想的变化蕴含在母爱和愧疚中。
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通用篇十
1.春/朱自清。
2.济南的冬天/老舍。
3.雨的四季/刘湛秋。
4.古代诗歌四首:。
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第二单元。
·阅读。
5.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6.散步/莫怀戚。
7.散文诗二首金色花/泰戈尔,荷叶·母亲/冰心。
8.《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
写作:学会记事。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
第三单元。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10.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
11.窃读记/林海音。
12.《论语》十二章。
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第四单元。
13.纪念白求恩/。
14.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
15.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16.诫子书/诸葛亮。
写作:思路要清晰。
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第五单元。
17.猫/郑振铎。
18.鸟/梁实秋。
19.动物笑谈/康拉德·劳伦兹。
20.狼/蒲松龄。
写作:如何突出中心。
第六单元。
21.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22.诗二首:天上的街市/郭沫若,太阳船/吴望尧。
23.女娲造人/袁珂。
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
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
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
阅读:。
1.邓稼先/杨振宁。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
3.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
第二单元。
5.黄河颂/光未然。
6.最后一课/都德。
7.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8.木兰诗。
写作:学习抒情。
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
第三单元。
9.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10.老王/杨绛。
11.台阶/李森祥。
12.卖油翁/欧阳修。
写作:抓住细节。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王维,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逢入京使/岑参,晚春/韩愈。
第四单元。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
14.驿路梨花/彭荆风。
15.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16.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爱莲说/周敦颐。
写作:怎样选材。
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第五单元。
17.紫藤萝瀑布/宗璞。
18.一颗小桃树/贾平凹。
19.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
第六单元。
21.伟大的悲剧/茨威格。
22.太空一日/杨利伟。
23.带上她的眼睛/刘慈欣。
24.河中石兽/纪昀。
写作:语言简明。
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
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通用篇十一
教案。
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指导材料。该文通过课堂实践与观察、解读优秀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与学生谈话交流、文献资料的借鉴归纳整理。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3.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全文内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准备:
龟、兔、蜗牛、蚯蚓的图片各1张。
五、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1)老师拿出龟、兔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呀?”
学生回答:“乌龟、兔子。”
师:“看到这两个小动物,你们想到了什么故事?”
学生:“龟、兔赛跑的故事。”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讲故事。
师:“为什么结局是乌龟胜利,而小兔失败了呢?”
生:“因为小兔自以为是,而乌龟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2)师拿出蜗牛和蚯蚓的图片问:大家还记得这两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吗?(请学生讲一讲)。
生:讲故事。(师引导:蜗牛要干什么,蚯蚓对蜗牛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呢?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跟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很类似,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要把两座大山移走,这表面看似可笑的事情,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谁又对这件事报以嘲笑和反对呢,愚公面对打击有没有停止行动呢,现在请大家快速读一遍14课:愚公移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师: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之后,请一名同学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2)组内互读,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语气。
3.细读感悟。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后,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生:用文中的话回答。
(2)师:愚公跟谁商讨的呢?请同学读第2—6自然段,读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师相机板书:直插云霄,渤海。)。
(3)师:愚公带领大家是怎样移山的呢,移山过程中遇到了什么事,请大家读7—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
生:读后用文中的话回答问题。(师引导:结合现代社会的挖土工具跟愚公移山的工具对比交流,感受寓公移山的困难之大,再把智叟的反讥与愚公说的话对比,体会愚公的坚忍不拔的品格与定会成功的信念。相机板书:大半年、箩筐、锄头、痴心妄想、风烛残年。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问:“功夫不负有心人,愚公移山成功了。文中最后一自然段中说:愚公移山的事情感动了玉皇大帝,大家细细想想,到底是什么让玉皇大帝感动了?”
生答:“是愚公的精神。”
师问:“什么精神?”
生答:“遇到困难不后退,持之以恒的精神。”(师板书:持之以恒)。
4.讨论、交流。
师:“如果玉皇大帝没派两个大力士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移走吗?”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
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5.谈体会。
师:通过学习,同学们一定明白了很多道理,请同学们说给大家听,可以举相关的例子,也可以说。
名人名言。
生举例:“滴水穿石”的故事,《蜗牛与黄鹂鸟》的故事,《白色的金盏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等等。
名人名言: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一个人做事没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成的——牛顿(英国)。
6.布置作业:
师:“我发现本文里有至少20个多音字,请同学们找一找,看谁找得多?”
7.结束:
师:“请同学们唱一遍《蜗牛与黄鹂鸟》的歌来结束这节课。”
生:唱。
六、板书设计:
直插云霄。
箩筐锄头。
愚公移山痴心妄想成功(坚持不懈)。
风烛残年。
本节课开篇就用孩子们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对于这个故事,孩子们喜闻乐见,这样,一下子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紧接着,又乘胜追击引入了“蜗牛和蚯蚓”的故事,让学生们初步感觉到本节课要学习的人生哲理是什么。接下来,趁热打铁,引入本课《愚公移山》,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使学习活动进行起来是学有所导,学有所依。这种学习活动是自主的,是有内驱力的。学生始终带着疑问主动去学,学得有方向,有目标,不但能够清晰了解故事内容,而且能够体悟到文章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从而达到。
教学设计。
的教学目标。最后,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说起相关故事,如“滴水穿石”,“蜗牛与黄鹂鸟”等等,这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最后,以唱《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来结束本课,使本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度过。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情景教学,变枯燥为趣味,变负担为轻松;氛围营造,使遥远变为现实,使抽象变为形象,使高深变为浅显。只要为人师者勤于钻研,精心设计,操作得当,一定能让我们的学生真切体味到——“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而不是背负沉重的压力和与痛苦作斗争。是真正的生本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通用篇十二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重点: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考点、易错点:品味语言。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分钟左右)。
二、自学指导。
三、学生先学。
四、检测(15分钟左右)。
五、后教(讨论更正)(10分钟左右)。
六、当堂训练(20分钟左右)。
七、教学反思。
教案集体备课。
修改意见备注。
教学设计。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王家新的《在山的那一边》(板书课题),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投影出示)。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实现这个目标,主要靠大家自学,比谁学得好。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朗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及时评价,并订正错误,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
2、听读课文。
3、齐读课文。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品味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朗读课文。
投影出示“自学指导”
1、1、诗中“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生自学,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指名回答后,明确:
1、小时候,“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长大后,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那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喻重重困难,“海”比喻理想,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
2、“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了“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3、“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诗人将大山拟人化表现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动。
4、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就像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是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1、四、当堂达标。
以“我终于见到了”为题写一段话。(横线处可以填写某种事物,如大海、雪山、大漠等;也可以填写具体的人,如你的偶像、某个神秘人物等。)要注意写出你对见到他|它的渴望和追寻过程中的曲折经历,以及见到后的激动心情。
生独立写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六、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课内部分。
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通用篇十三
第四单元主要选的是反映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而本课则是在学习过《社戏》、《安塞腰鼓》、《竹影》之后的一篇课文,它是著名作家冰心的一篇散文,本文以对卡拉玛姐妹的赞美之情为感情线索,通过生动细腻的描绘,把异国的文化风情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表达作者对卡拉玛姐妹高超舞技的由衷赞美之情。
2、情感目标:通过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要在本课的学习中,感受优美的舞蹈艺术,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欣赏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本课仍然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法,利用电教媒体,根据设计好的由浅入深的问题进行有效学习,这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在课堂上又能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把不太理解的问题放在课堂上通过相互解答,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播放印度舞蹈的形式,给学生以清新直观的感受,在播放之前先给学生提出要求:
细心地观察,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再引出本文。这样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产生一种共鸣,对舞蹈艺术有初步的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明确目标:
2、情感目标:通过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要在本课的学习中,感受优美的舞蹈艺术,提高审美意识。
三、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五四”时,她开始写小说、诗歌。她的散文语言清新秀丽,自成一体,称为“冰心体”,影响很大。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主要作品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诗歌《春水》《繁星》等。
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通用篇十四
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
品读课。
预习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课题及作者:
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
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
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
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1)学生动笔绘画,教师巡回观察。
(2)完成后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3)出示教师的简笔画。(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读成诵。
三、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现手法。
1、思考:
(1)曲中哪些语句写景?写了多少种景物?(用“____”画出),并用括号括出这些景物特征的修饰语。
(2)文中哪句抒情?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它与曲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关联?
2、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间。
让学生用“从(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的句式说话,品味意境,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或用“我认为用得好(或写得好),好在”的句式说话,体会其奇特的表现手法。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对于想象力丰富、语言有独创性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3、教师在学生将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挖掘够了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
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写景、抒情散文。
要求:紧扣原作,展开想象,尽量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4、当堂抽查学生的改写,并作评价。 。
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通用篇十五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流入了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9.给全诗分三层,并简要概括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10.诗中的“无心”隐喻的是。
11.“无心”的.“我”和“无心”的“你”指的是什么?
12.影儿和小河彼此邂逅倒映,表现了什么?
13.“小河”最终归入无情的大海,暗喻了。
14.本诗前半部分的感情是,后半部分的感情是。
15.“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16.全诗借助什么物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17.诗中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喜欢的歌手英语(优秀13篇)
- 最新高一感恩简短(优质19篇)
- 幼儿园教育法规与政策论文2 幼儿教育法律法规论文(7篇)
- 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的相关论文 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的相关论文有哪些(六篇)
- 2023年大学三年规划范文2(优质9篇)
- 2023年开班动员讲话稿3分钟范文简短(大全19篇)
- 小学生校园美文欣赏范本(优质17篇)
- 西藏旅游景点英文介绍简短 西藏旅游景点英文介绍简短版(四篇)
- 拉卜楞寺导游词(优秀13篇)
- 在告别中成长(汇总17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