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读书阅读(精选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8:02:41 页码:11
最新读书阅读(精选10篇)
2023-11-12 08:02:41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自我观察的过程,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要有清晰的结构和条理,将总结分成不同的部分,包含必要的要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读书阅读篇一

凡读过《古文观止》的人,都知道宋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很少有人记得还有明人宋濂写的《阅江楼记》。这也难怪,因为岳阳楼确有其楼,历史名楼,《岳阳楼记》是古文名篇,而《阅江楼记》则是有“记”无楼。公元1374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在南京狮子山顶建楼阁,并钦赐名为“阅江楼”,同时命翰林院学士承旨宋濂作文记之。文章写好了呈给皇上,朱元璋又下诏不建此楼了。所以南京狮子山上从来没有过阅江楼(公元20xx年以后为了招徕旅客建造的阅江楼碑,并没有填补600多年此地无楼的历史空白),而《古文观止》中却保留了《阅江楼记》。

读《岳阳楼记》,人们会有畅快淋漓、提高思想境界的感觉;读《阅江楼记》则不然,只会觉得肉麻和憋屈。为什么?因为《岳阳楼记》是散文,《阅江楼记》是宫廷台阁体(简称宫阁体)文章。二者文体不同,结构语言各异,读者的感觉当然就不一样了。这正是我标题为“别样滋味”的原因。为广大读者阅读方便,我把《阅江楼记》摘要译成白话,然后再和读者诸君一起品味它。

金陵是帝王之州,从六朝到南唐都在这里建都。可是他们都是偏安一方的小国,和这里的山川王气不相匹配。只有我皇洪武定都于此,方才名副其实,当之无愧。我皇下诏在狮子山建楼,登楼远眺,但见万种景象,森然排列,真是天设地造的雄伟之地,就等着统一中国的我皇洪武来这里开创千万世之伟业呢。

风和日丽,皇上登临此楼,必然产生许多遐想。看到滚滚长江东流入海,四方官员来朝述职,城池高深,关隘巩固,皇上必然会说:“这都是朕顶风冒雨战斗胜利才得到的呀。”于是想着华夏这么大,需要设法保卫。看到江中帆船上下往来,番邦来朝,南蛮进贡,皇上必然会说:“这都是朕武力所及和仁德安抚的结果啊。”于是想着四方这么远,需要考虑怀柔方略了。看到四郊田野里的农夫农妇在烈日烤晒下辛勤劳动,脚都裂开了,皇上必然会说:“这都是朕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使他们能睡在茵席之上啊。”于是想着怎样让他们过上更加安宁的日子。

我皇建此楼阁,是为了利用此地山川的雄伟,兴起感想,发扬精神,谋求天下大治的方略,哪里是为了观景娱乐呢。过去这里也曾有华丽高大的临春、结绮、齐云、落星等楼阁,都是为了声色淫乐。一转脚的功夫,这些景象都消失了,剩下的只有惋惜和感叹。臣不知道怎样解释这样的事。

我皇洪武,圣德如天,和大禹治水的功德一样,皇恩浩荡,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臣不是个聪明人,奉旨写记,只想把皇上日夜为民操劳,治理天下的功德写下来,刻在石碑上,永世流芳。至于流连光景就不写了,我怕亵渎皇上的圣明。

从字面上看,该文满纸都是歌功颂德,但仔细研读就会发现,字里行间隐藏着作者对皇帝的'建议和警示。在中国20xx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不乏有知有识、爱国爱民的知识分子,但是他们手中无权,他们治国安民的意见要通过皇帝采纳才能实现。而皇帝考虑的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皇权,这是最重要的,其他事都必须服从于巩固皇权。于是文人学士的良知良能与皇权碰撞,结果就产生出一种文体——宫廷台阁体。写这种文章,必须歌颂皇帝的英明伟大,为皇帝歌功颂德是宫阁文章的要素,不可或缺。歌颂之后,再敛声下气,微言建议。即使这样,也还战战兢兢,唯恐一不小心获罪于皇上,惹来杀身之祸。就说宋濂吧,他是朱元璋没当皇帝时的经师,后为朝廷近臣,奉旨写《阅江楼记》,告老还乡之后,也没有逃脱被流放的厄运。可见,在封建社会里,有良知良能的知识分子,做人作官都很难啊。

600年后的今天,中国社会早已“天翻地覆慨而慷”,人民当家做主了,但是在部分官员和知识分子中,宫廷台阁体文风犹存,讲话作文,空话、官话、套话连篇累牍,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这也应列为改革的对象。

读书阅读篇二

这本书是我读的第3遍。购买这本书的时间是20xx年7月中下旬。今天是20xx年4月18日。

每次读这本书总不一样的发现(想看的章节),每次翻开它时都是源于自身的焦虑。很喜欢它带给我每次不一样的感受。

01

这本书在第二辑中“好书不妨重读”中谈到的一样:为什么好书值得重读呢?这主要是因为每次重读一本好书时都会有新的发现,就像卡尔维诺所说,我们在不断重读一部经典作品时,会发现它“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

书中说到:一本真正经典的书,似乎可以与我们一起成长,因为它的层次远远超过你,不但在你最初读它的时候超过你,在很多年以后你再读它的时候还是超过你,值得你花费一生的时间去阅读。

书中还说:对于经典的书与它的作者,我们表示敬意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断地细读与重读。此处作者闫学提到了科尔维诺的一本书《为什么读经典》。这本书我也购买了,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去翻阅。我想当看过三遍的《给教师的阅读建议》后,我有足够的勇气与信心去向它靠近,吸收优良的思想。很期待。。。 ......

02

这本书在第二辑“阅读,一种本源性研修”中的“新教师应该读什么书”提出相关阅读建议。他说的很谦虚,他说“不一定全部适用,但好在是一种切身经验,因此也许有一点可供参考的价值”

1、读充满情怀的、能够照亮自己教师生涯的书。他提到,阅读永远都是可以从中寻求帮助与行走方向的重要渠道。他说他不曾不止一次对青年教师朋友们谈起他作为新教师的那几年,在最迷惘、最沮丧的时候,他读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等著作。让他开始懂得了什么是教育情怀、教育信仰,对学生的爱怎样点点滴滴、春风化雨般地融进日常的教育生活中。那些书照亮了他的教师生涯,然他看到了一条清晰的轨迹,一条成为优秀教师的轨迹。

2、读一些经典的教育入门书。他提到在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最初几年,随着教育实践的展开,每一个新教师的心头都充满了各种困惑。越是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越是有思想、有责任感的青年教师,往往产生的困惑越多。这个时候,释疑解惑就显得非常重要。

诚然,一些针对新教师的入职培训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以聆听讲座、课堂观摩等为主要形式的常规培训并不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甚至只能解决少数问题,更重要的还是靠青年教师本人的思考和摸索,包括借鉴前人的经验。

这时候,教师下决心读一些经典的教育入门书是比较重要的。他提到了他本人深受其益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洛克的《教育漫话》、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以及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等。

就在看第3遍此书此章的时候已够买。我相信,通过3次与同一本书籍的沟通,有信心和勇气把它们看完,也一定会收获更多更好的思想。

3、读一些有利于指导自身教育实践、增长教育教学智慧的书。对于大多数新教师,他们不缺理想,不缺激情,缺的是实践的智慧。他提到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丰富实践智慧的过程。实践很重要,但是阅读优秀教师的专著,阅读一些有一定理论基础,同时又有丰富的实践案例的优秀教育教学书籍,可以从更高的层面上获得教育实践的智慧。

4、读一些能够开阔视野、完善自己知识结构的书。他说一个青年教师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没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没有开阔的阅读视野,是不可能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得很远的。他说道: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很多老师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没有长远眼光,在一些细枝末节上花费了大量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

他还说道:一个教师入职前3年,如果没有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没有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道路,那么他就在很大程度上错过了一个最佳蜕变期;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将成为一个平庸教师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

读书阅读篇三

呼~~,一个上午都泡在题海中的我,终于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啦!我一下子从椅子上弹起来,像一股旋风似的冲进房间,捧起了自己喜欢的书,哈哈读书的感觉真好。

妈妈说,我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要多看一些大人的书了,在妈妈的带领下,我越来越爱看《读者》,一有空就把它像宝贝似的捧在手心里,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津津有味的读起来。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一同来到新华书店,我一看到琳琅满目的书就两眼放光,懒着不肯走,拉着妈妈的手硬要买几本回去看看。妈妈瞪了我一眼,用毫无商量余地的口吻对我说:“不行,家里还有很多新书呢,等看完以后再买,”我心想软的不行就只有来硬的了,就头也不回的走向电梯,边走边说:“世界上哪有这样的老妈,孩子不看大人鞋的书时,硬要让我看,现在我想买书看书了,却不给我买,唉·······,”老妈听我这样讲,便识取的举白旗投降了,“给你买行不行,”“当真?”“嗯,”“哦·····耶!”我高兴的一蹦三尺高,哦,有书看了!我兴致勃勃地挑选着书:一本是毕淑敏的《在雪原与星空之间》,一本是孟非的《随遇而安》,付完钱我就拉着妈妈急急忙忙回家了。

回到家我就拿出新书迫不及待的看了起来,呀!想不到毕淑敏这位大作家曾经是一名军医呀!

读书的时光慢慢的流走了,我想抓也抓不住,不知不觉到了中午,而我却浑然不知,我已经完全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之中了,妈妈喊我吃饭,我的耳朵好像被什么东西塞住了一样,什么都听不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妈妈大声喊了一声“闫叙”,我猛得震了一下,茫然的看着妈妈问:“怎么了?”看着我这副模样,妈妈又好气又好笑:“你呀你,真是书呆子,快点吃饭,”对妈妈说:“我再看一会儿就吃,”“你下午还要写作文呢,”我一听作文长叹了一口气,悻悻的放下书去吃饭了。

阅读书籍的感觉真好,要是每天都是阅读时间,那该有多好呀!

读书阅读篇四

《我们班的阅读日志》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我一直都不知道怎么指导学生的阅读,带着自己的疑问,我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给孩子们讲述童书一直是我的梦想,今天我才明白阅读和语文教学十分不开的,并不受影响的,反而会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薛瑞萍老师是我最喜欢的一位,平凡但又不一般。

这本书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很有指导作用,对看云老师心存感激。因为她是站在一线的老师,她的一言一语都与我们很接近,甚至我们可以效仿她的做法,可以说是很不错的一本指导孩子阅读的书籍,值得每一位老师一读!

看云老师在培养孩子阅读方面,记录了许多真实的故事。我们看到她从引导孩子朗读背诵童谣、儿童诗开始,让孩子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孩子们对阅读的反应就是有趣。贵在坚持,看云老师做到了,她坚持日有所诵,每天坚持阅读,并且在熟读的基础上,要求孩子背诵,背诵检查也是每天必做,并且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背诵,孩子检查家长,家长检查孩子,老师在学校检查孩子的背诵情况,并询问孩子家长的背诵情况,每一个环节都不忘记调动家长参与其中,因为孩子是存在学校和家庭两个学习环境中。

日有所诵,日不间断,使刚入学的孩子从不会读、读不顺,到如今能背诵,能说感想,一点一滴,无不凝聚着教师的心血。看云老师说:“仅半个学期下来孩子们就发生了近似于脱胎换骨的变化。那是从外在的言行举止到内在的气质神态的更新。”看着孩子的变化,最大的欣喜莫过于教师了。

所以在新的学期里我会带着我们班的孩子一起走进阅读,从《日有所诵》、报纸、绘本、童话故事开始,相信通过自己和同学们的摸索一定可以让孩子喜欢上阅读。

读书阅读篇五

人生快事,莫如读书。它能让我们知天地、晓人生。它能让我们陶冶性情,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书就是我们精神的巢穴,生命的源泉。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到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从阅读中养成爱好读书的习惯,体会读书的乐趣,学习和掌握一些读书的方法,这不就是人生的第一大快事吗?下方,我就和大家分享读书的各种乐趣吧!

读书的一大乐趣莫过于当你当你正为一个问题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或对某一个问题似有所闻的时候,打开书一看,你就会发现早已有人对这个问题做了充分的论述,正好骚到了你的痒处。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那么舒服,那么的自在。

读书对于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乐趣,对于从事体力劳动来说,读书一种休闲;对于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来说,书可能就是一种灵丹妙药,烦闷时,读书能够解闷;愁苦时,读书能够忘忧;兴奋时,读书能够畅流。

读书给人恬淡、宁静、心安理得的快乐,就是名利、金钱不可代替的,书就像人类的精神营养剂,缺了它,生活必缺陷。让我们别留下遗憾,拿起书吧!相信你必须也能从书中懂得人生的真谛!

读书阅读篇六

这次听刘宪华“主题阅读”的课让我大开眼界,领略了不同的授课方式。下面我就我自己的感受,谈谈我的体会。

1、主题阅读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学生带着主题来阅读,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主题阅读的心基础是学生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自己喜欢的,才有可能广泛地去阅读。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的主题,才能深入地去研究,才能通过阅读找到其中的快乐。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这种文化底蕴,其妙处不仅仅在于多认字,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生的沉淀。这种尝试有时候是胆量的问题,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2、主题阅读有力地开发了教材,让学生有书可读,读得全面。经济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字的地位在慢慢下降,学生越来越不爱读文学作品。教育部门虽然已给中学生提供了许多“文学作品必读篇目”,但真正去读过的同学很少。

读书已经不再成为需要,而那些必读篇目也成了学生心上的一笔笔债务。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成了当今中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主题阅读”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借助一本书了解一个主题的,借助一本书读很多篇书,借助一本书丰富阅读积累。

生主观能动作用,并且让个人的兴趣完成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的蜕变,同时又充分利用学生相互间的影响、学习作用,通过交流,达到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体会目的,另外,它不只是停留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层面上,读可以促进写。主题阅题可以帮助解决学生写作素材的大问题,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从语言文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全方位地了解这一事物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心理、人类情感、生活情趣,为学生的笔记、缩写、改写和仿写提供丰富的题材,开拓思维空间,成为学生写作起步的根据地。

读书阅读篇七

纪昀不愧为一代才子,他的草堂笔记,以简洁的叙述,浅近的语言,记录了博杂的故事,而又进行了透辟的说理。选取的`四篇隽永的文字,值得我们品味,思考。

刘羽冲为人迂腐,偏爱古书,爱讲古制,达到了盲目愚蠢固执的地步。他盲从古兵书,又对自己有着盲目的自信,却在遇上土寇时导致了自练的乡兵全队溃覆的后果,几乎让我们又看到了一个纸上谈兵的赵括。之后他的依古水利书治水的行为又给州民造成了灾难。最可悲的是,他死后的鬼魂还独步于月夜松柏之下,执迷不悟。我们在怜悯他时,可曾反思自己是否也是死读书?同时纪昀也指出,书本都是与人有利的,只是怎样运用需要我们不拘泥,并且靠自己的才智去领悟。

医者坚守封建礼教规范,却致使母子二人命丧黄泉。某讲学者表面上道貌岸然,以正人君子自诩,在现实里却与偶遇的美女相燕昵。纪昀对于他们是尖锐的批评,毫不留情的揭露讽刺,表现了他对道学家的迂腐,虚伪,伪言卑行的厌恶,也表现了他的豁达和思想的进步。

而死而复生的故事中,乡人们对于门人的家人的态度随着门人的官位,贫富,生死而变化,尽显了世态炎凉。

读《阅微草堂笔记》,让我们能学到学习方法,处世态度,看到世情,受益无穷。

读书阅读篇八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推荐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我的知识的储备,使自我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

我们也能够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能够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期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用心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

在那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推荐,他期望你去争取自我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

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我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

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我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个性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我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我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也给了我们推荐:“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貌。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那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最后有一天发现自我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情绪。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这是给我们提出的第二十三条推荐。

早就从各种渠道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这本《给教师的推荐》,也曾对其中的资料有过涉猎,然而在自我真正拥有了这本早想拥有的“教育宝典”,怀着无比虔诚的情绪认真拜读之时,心灵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在《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条目中,苏氏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教育教学中很是常见的一个现状,他说: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下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学生的基础不一,理解潜力有差异,因此我们就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一样的学生。“能够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

作为教者,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应对这样的现状,如果我们硬是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一样的学生,用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式来教育所有学生的话,那只能出现一种结果:一部分学生的自信被摧毁,一部分学生的潜力被扼杀。

苏氏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其实类似的观点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只是我们往往口头上无比的尊崇,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却一再地践踏罢了。

学生是人,不是工厂里的产品。教者尊重学生不妨从尊重他们的现状做起,为每一位学生确定适合他自我的“临近发展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地发挥出他的力量和潜力,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唯如此,方能不误人子弟,方不致成为教育的罪人。

读书阅读篇九

第一次看《阅微草堂笔记》,只是草草略过,把它作为小说故事书看待,虽知道它的题材以因果报应为主,却也没有多大感触。这次重看,因为看得比较仔细,慢慢咀嚼,竟然让我尝到了个中滋味,才知因缘果报的道理之细微和复杂。从《阅微草堂笔记》中,明白了几个道理:首先,因缘果报极是细微,小到一饮一啄,一针一线,上公车能坐到哪一个位子,去超级市场能买到便宜的东西,考试拿到几分,这些结果的呈现,隐隐中,都有其前因而决定。因缘果报与六道轮回,就像连锁反应一样,只要第一个单位起了作用,其他的关联是自然而然跟着起反应。

如果能以原子、电子的现象看三世,那么,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大的连锁反应圈。只要是一粒原子、电子动了,其他的必然相继起反应。无数的原子、电子起了反应,再引发无数的连锁反应,用我们的空间时间的'观念去解释,便是十方三世的形成、存在,改变和消灭。我们过去、现在、未来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喜怒哀乐,就是这种现象,我们肉一体的成长和外在环境的变迁,也都是这种极细微极细微的连续现象。打个比方:养在鱼缸里的鱼,可能只为了生存的问题而烦恼,但是做为人类的我们,却会为它们只有窄小的生活空间和失去自主能力而感到叹惜。

再者,使我感受深刻的是行善作恶的准则。真正了解到因缘果报道理的人,他的心必然是一个恶念都不起的。我们一般都知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理,但坏念头却不能止住,那是对因果报应的道理还没有完全明白和体会所致,相信的程度未达一百分之一百的原故。另一个令我动容的地方是对孝道的肯定与提倡。那种无我和至诚,决非笔墨所能形容!那种能惊天地泣鬼神的力量,就是专注与至善发挥到了极处的表现。

从《阅微草堂笔记》中,体会到心忏和行动配合的重要。心忏不难明白,但不容易做到,因为要以知错做为大前题。能知错又需智慧与勇气,用智慧去判断,勇气去承担。一般人根据经典的指引,应该是可以判断日常事理的对错,却没有勇气去承担,不是因为面子问题,就是不愿去面对;或是斗争坚固,不愿服输。这是普遍的情况,批评别人时都可以一针见血的指出其执着的地方。面对自己的时候,却是诸般道理。所以,心忏是既容易又艰难的。然而,道理是明白了,但明白和深信的程度到底有多深入。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读书阅读篇十

本书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快速阅读的方法,如“流水式”阅读、“一行采集”等阅读技巧和如何挑选书籍,整理书籍等。当然作为一本介绍阅读方法的工具书,它所阐述的方法并不普适于所有读者。通过作者的自述,快速阅读仅适用于可以快速阅读的书籍,如商务书和时下新书,而就我个人而言,我很少触及这些类型的书籍,我更偏向于故事性较强的小说和随笔游记等书籍,那么我就不能像作者一样去阅读。因而对我来说,本书的价值有限。对于阅读有着不同需求的读者,本书的价值也因人而异,但我们可以采取其中仍对我们有着普遍价值的方法,如“一行”理论。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本书的某些观点也存在问题。作为职业和兴趣不能像作者一样对书籍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大部分人而言,一年阅读700本亦或是作者所倡导的300本的阅读量是不可越过的门槛,兴趣爱好,阅读需求,生活理念以及时空间的限制,使得每个人的阅读量有所不同。对于作者整理书籍的方式,根据阅读时间的远近和书籍的时效性来决定书籍是否有继续保留的价值,对此我亦不敢苟同。我们不能因为一段时间没有阅读一本书而判断这本书对我们是没有什么用的,由于眼界和当下需求等原因,我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阅读,但这并不代表它对我们的价值有限。

归根结底,本书的价值因人而异。读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个人能力,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心灵愉悦。因而我认为,面对一本书,你想从中获取些什么和你对该书的态度,才是对你阅读速度最大的影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