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苏州耦园导游词汇总(模板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2:44:36 页码:12
苏州耦园导游词汇总(模板9篇)
2023-11-18 22:44:36    小编:ZTFB

总结是我们对自己的一种反思和总结,可以提高我们的经验和能力。写总结时要注意语法和用词的准确性,避免流于表面和模糊不清。这些范文有助于您更好地理解如何撰写一份优秀的总结。

苏州耦园导游词汇总篇一

今天,我和爸爸乘车从南京上高速公路,经过两小时路程,我们来到苏州。

苏州是有着“东方威尼斯”之称的园林水乡城市,据导游介绍明清两代苏州有私家园林200多处,它们典雅淡朴,小巧玲珑。难怪人们常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

在导游的安排下,首先我们游览了耦园。这耦园古色古香,建筑四周有奇形怪状的假山,悠悠的流水,小路水廊起伏曲折,亭子飞檐高翘,极富有情趣。听说电视剧《宰相刘锣锅》就是在这拍摄外景。

坐着摇摇船,赏着园中美景,听着苏州评弹,那悦耳的琵琶声,声声入耳,令人回味无穷。沿着苏州河,小船缓缓划出耦园。

苏东坡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出了耦园,导游带着我们游览苏州标志性、历史性的建筑物——虎丘。来到虎丘,只见游人人多入林,景色确实不同凡响。最有名的要数“虎丘塔”。经过半小时爬山,我们终于来到山顶上,看到这座古今闻名的虎丘塔,它巍然矗入云霄,气势雄伟壮观。这塔又叫云岩寺塔。它建于公元959年,塔高47米,为七层八面仿木构砖塔,向北东方倾斜着,被称为中国第一斜塔。我们争着在塔下拍了一些照片,留下纪念。

当夕阳收起它最后一丝霞光,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苏州城。

苏州耦园导游词汇总篇二

园座北朝南,三面环水。南沿小新桥巷,大门面水,有河埠驳岸码头,一条沿河小路笔直地伸展出去,连着西面的人家;北临小柳枝巷,后门设有私家码头,东接内护城河,如今依然橹声袅袅。再东面已经是城垣的残迹,野树遮挡了外面的驳船和市井的嘈杂。在这不显山漏水的市井之间、简陋的民居周围,耦园如幽兰般沉浸在自我芬芳的简洁文雅里,像它的主人一样孤芳自赏,自我满足于个人生活的甜蜜和安谧中,像苏州古城一样永远的遗世独立,保留着最鲜明的个性和最丰富的内涵,就象贝聿铭先生所说“有明遗构”。

三百年来,耦园安静而泰然地迎送着它的主人。清初这里原是仕人陆锦归还故里后建造的涉园,名取自渊明的《归去来辞》,“园日涉以成趣”,体现了主人游园时不断追求、品味日常生活的情趣;到了同治年间(公元1874年)安徽巡抚沈秉成抱病下野,偕爱妻退隐,请了当时有名的画家顾纭在涉园的基础上拓展开辟,这样就形成了今天的耦园。偏于一隅,“枕波双隐”,“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取名“耦”,通“偶”,即指佳偶连理,又道出了整个园宅的特征,布局上中轴对称、东西对应。耦园,摒弃了世间的纷扰,汇聚了自然的精华,流连于“诗酒联欢”、吟风诵月的风流岁月里,静默在潜心修道、书生意气的自在中,还幸福在鸳梦温暖、两两相随的神仙日子里。如今虽然佳偶不再,但诗城已然。我们刚才看到门外跨街的石坊上,有砖刻门额“耦园”两字,一面为隶书,一面为篆书,是园主沈秉成孙子的好友、近代书法家周退密先生所书,古朴、典雅、沉静,正符合了耦园的基调。大家再注意看耦园的大门,简单而坚固的石门框内竟然不是木制的门板,而是用上等的竹片拼制髹漆而成。细密的交织中把沉涩剔除了,鲜动活泼的生活情趣跃然而出,男耕女织、夫妻和谐的生活气息越发浓厚了。

苏州耦园导游词汇总篇三

园座北朝南,三面环水。南沿小新桥巷,大门面水,有河埠驳岸码头,一条沿河小路笔直地伸展出去,连着西面的人家;北临小柳枝巷,后门设有私家码头,东接内护城河,如今依然橹声袅袅。再东面已经是城垣的残迹,野树遮挡了外面的驳船和市井的嘈杂。在这不显山漏水的市井之间、简陋的民居周围,耦园如幽兰般沉浸在自我芬芳的简洁文雅里,像它的主人一样孤芳自赏,自我满足于个人生活的甜蜜和安谧中,像苏州古城一样永远的遗世独立,保留着最鲜明的个性和最丰富的内涵,就象贝聿铭先生所说“有明遗构”。三百年来,耦园安静而泰然地迎送着它的主人。清初这里原是仕人陆锦归还故里后建造的涉园,名取自渊明的《归去来辞》, “园日涉以成趣”,体现了主人游园时不断追求、品味日常生活的情趣;到了同治年间(公元1874年)安徽巡抚沈秉成抱病下野,偕爱妻退隐,请了当时有名的画家顾纭在涉园的基础上拓展开辟,这样就形成了今天的耦园。 偏于一隅,“枕波双隐”,“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取名“耦”,通“偶”,即指佳偶连理,又道出了整个园宅的特征,布局上中轴对称、东西对应。耦园,摒弃了世间的纷扰,汇聚了自然的精华,流连于“诗酒联欢”、吟风诵月的风流岁月里,静默在潜心修道、书生意气的自在中,还幸福在鸳梦温暖、两两相随的神仙日子里。如今虽然佳偶不再,但诗城已然。我们刚才看到门外跨街的石坊上,有砖刻门额“耦园”两字,一面为隶书,一面为篆书,是园主沈秉成孙子的好友、近代书法家周退密先生所书,古朴、典雅、沉静,正符合了耦园的基调。大家再注意看耦园的大门,简单而坚固的石门框内竟然不是木制的门板,而是用上等的竹片拼制髹漆而成。细密的交织中把沉涩剔除了,鲜动活泼的生活情趣跃然而出,男耕女织、夫妻和谐的生活气息越发浓厚了。

“游览路线——”

苏州耦园导游词汇总篇四

藕园地处娄、相二门间的小新桥巷。全园布局,颇为得法。黄石假山作为全园主题,堆叠自然,位置恰当,陡峭峻拔,气象雄浑,为苏州园林黄石假山中较为成功的一座。实为值得游赏流连的去处。

此园因在住宅东西两侧各有一园,故名藕园。古时两人耕种称为为“藕”,“藕”、“偶”相通,寓有夫妇归田隐居之意。

东园面积约四亩,以山为主,以池为辅,重点突出,配搭得当。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一组重檐楼厅。这在苏州园林中较为少见。其东南角有小院三处,重楼复道,总称“城曲草堂”。西园面积更小,以书斋及织老屋为中心,前有月台,宽敞明亮,后有小院,幽雅清秀,隔山石树木又建书楼一座;其南亦有一院,为不规则形状,西南角设假山,设置花木,间置湖石,显得幽曲有趣。

全园主景黄石假山,筑于城曲草堂楼厅之前,石块大小相间,手法逼真自然。假山东半部较大,自厅前石径可通山上东侧的平台及西侧的石室;平台之东,山势增高,转为绝壁,直削而下,临于水池,绝壁东南设磴道,依势下至池边,此处气势为全山最精彩处,假山西半部较小,自东而西逐级降低,坡度渐缓,止于小厅右壁。东西两半部之间有谷道,两侧削壁如悬崖。而绝壁东临水池,假山体量与池面宽度配合适当,空间相称。山上不建亭阁,而于山顶山后铺土之处,散置十余种花木,随风摇曳,平添了山林趣味。而池水随假山向南伸展,曲桥架于水上,池南端有阁跨水而筑,称“山水阁”,隔山与城曲草堂相对,形成以山为主体的优美景区。

藕园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据《地方志》记载,藕园在城东北小新桥巷6、8号,一面临街,三面环水,其东与城垣隔河相望。宅园面积近12亩,其中东花园为5亩。

清雍正保宁知府、郡人陆锦(字?亭)致仕后始建涉园,又名小郁林。园不甚广,有观鱼槛、吾爱亭、藤花舫、浮红漾碧、宛虹桥诸胜。一度由书家郭风梁赁居。时集名流,诗酒高会。

后为崇明祝氏别墅,咸丰十年战争中毁。同治十三年左右,按察使湖州沈秉成因病寓吴,购得涉园废址,聘画家顾坛等筹划,又扩地增建西花园。沈好金石字画,精于收藏,继配严永华娴词赋,工书画。为寓夫妇相与啸吟终老之意,又有东西两园,遂称藕(与偶通)园。沈请仁和吴昌绶教长孙迈士读书园中,潘祖荫、李鸿裔、吴云、郑文焯等常来摩挲古玩,诗酒唱酬。后沈再起任官他省,全家随往,园亭渐渐荒芜。光绪二十一年沈卒于园中。此后园荒秽不治,主人出余屋以收租值,渐为民居。

民国20__年,杨荫榆于此创办二乐女子学社。20__年,史学家钱穆携家属住东花园,代治荒芜,于补读旧书楼上撰成{史记地名考》。20__年秋钱去后方,家属仍留此。翌年,常州实业家刘国钧夫妇购得藕园,迁出部分住户。此时园屋年久失修,假山水池荒废,花木凋零,整修数年末竣。解放初。园中曾驻起义部队。1950年冬,市总工会于此办工人学习班,中部住宅大厅不慎失火被毁。后陆续驻志愿军伤病员、居委会。办工人识字班等。1958年左右,刘将园赠与陶叔南,陶以园近振亚厂。转赠该厂充工人疗养所、工人宿舍、仓库和托儿所。60年代初,归市园林管理处,1961年冬开始整修。1965年5月1日,东花园先开放游览。“文化_革命”中园被关闭。中部住宅和西花园分别安排职工居住和园林修建队使用。

1979年再次重修东花园,耗资8万元,1980年7月开放游览。1982年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西花园原被园林技工学校使用,1985年技校迁出,开始整修。

园以住宅居中,两翼为东西两花园,园宅之间重楼贯通,为苏州园林中所特有。住宅共四进,沿河照壁和大厅已毁。门厅、轿厅、楼厅及前后码头保存尚可,有待修复。原从大厅东侧经两重小院至小客厅。再东即为东花园。今临巷另辟园门。东花园为涉园故址,布局以山为主。以池为衬托。亭台楼榭环山池面筑,疏密有致。园中主体建筑为一组重檐楼厅。总称城曲草堂。为旧日园主宴集宾客之处。

楼上名补读旧书楼。楼厅西以樨库接储香馆,通藤花舫、无俗韵轩、枕波双隐亭,亭有楹联云:“藕园住佳偶,城曲筑诗城。”原出严夫人手。由亭南入圆洞门有砖额“藕园”。楼厅东南突出,下有筠廊接还砚斋(昔沈秉成复得其曾祖所制的遗失已久的鱼形砚,与严夫人各执其一,称鲽砚)、望月亭等景点,上层称双照楼。楼厅之前,石坪宽敞,南峙黄石假山,分东西两部,中辟狭道,西侧峭壁陡立,名邃谷。东部主山深厚雄峻,其东侧绝壁下临深池,石缝处藤萝丛生,如入山林。西部假山坡度较平缓。“此山不论绝壁、磴道、峡谷、叠石,手法自然逼真……犹如黄石自然剥裂的纹理,和明嘉靖间张南阳所叠上海豫园黄石假山几无差别,可能是清初涉园遗物'(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

假山东南受月池狭长似带,池南四面厅山水间内置明代制落地罩,以榉梓木雕松竹梅“岁寒三友”,为园中珍品。“山水间”之南为听橹楼,以下临城河、旧时行船橹声不断而名,登楼可望园外城河景色。东花园西南部旧有建筑,1965年曾规划为东园入口处,现暂为花圃。西花园以书斋为中心,分隔成前后两小院,书斋称织帘老屋,朱古微曾借住于此。其南月台宽敞,前院有湖石假山绵延起伏;斋后庭院内建藏书楼,筑湖石花坛,为书房庭院佳构。

苏州耦园导游词汇总篇五

瞻园是山为主、水为辅的山水园水体以聚为主,这样在较小的空间方能显出水面宽广、开朗,并为山林,亭、榭展开美妙的景色;再辅以分,使得水体漾泪曲折似断似续增加风景的层次和深度。

北池水面最大,与池周山林、建筑交相辉映,成为全园水景中心,在其池面处理方面则采用开与合的对比法以取得“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北池之西北角水面弯入处,架立四折平桥。桥面低矮、濒于水面既可增加游览趣味,又使水池一角更显得生动自然,产生广阔中蕴含深幽的意味。

东北角由一孔平桥分隔出一小水池,环绕至北假山后山脚下尽头处以狭窄的水湾收尾并伸入峡谷间,藏而不露有深远不尽之意境体现出“一水之漂,有江湖万里之情”。北池之西南角接一水涧经静妙堂西与南池相连。

瞻园的水体布局充分体现了孟子的哲学理念,有着深沉的文化积淀。南池位于静妙堂南池北紧贴水榭,池南濒临假山绝壁。池面也分大小二池。两池间散点步石代桥,维持小池水位略高于大池,瀑布下泻时,于步石间形成散泉。步石贴近水面,并与池周石径相通。立于步石仰头南望,绝壁高耸。洞盒幽暗,石钟乳下垂显出山景奇观。

步石造成水体远近二重空间,也增加了园景的深度。水池西南角藤萝掩映,池岸蜿蜒曲折、凹凸相间,似与东部景区的水廊、水院一脉相承。

苏州耦园导游词汇总篇六

苏州耦园坐落在仓街小新桥巷深处,其地僻静,东面是苏州古城墙,现已毁,留一垅土丘,树影婆娑,逶迤北去。城外是娄江。20xx年6月苏州耦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耦园三面临河,一面通街,前后设有河埠。粉墙黛瓦,映衬着小桥流水,颇有江南水乡风韵。

耦园前身为“涉园”,建于清初,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值侨寓吴中养病的苏松太道道台湖州人氏沈秉成购得废园。时沈氏有归隐之意,故聘清画家顾沄设计,扩地营构,建成现状,易名“耦园”。耦通偶,寓夫妇偕隐意,1876年耦园落成。沈秉成夫妇在园内偕隐了8年,伉俪情深,十分恩爱。耦园占地约12亩,住宅居中,东西花园分列两边,北端背河而起一排楼房,借“走马楼”贯穿。这样一宅两园的布局,在苏州众多古典园林中独具特色。

西花园有“织帘老屋”、“藏书楼”、“鹤寿亭”诸景,一座湖石假山,小巧玲珑,峰峦绝壁,山洞蹬道一应俱全,与东花园的黄石假山遥遥相对。

西花园环境幽雅宁静,具苏州书斋花园的特色。

苏州耦园之精妙,自要游者亲历细品,方可得之。

苏州耦园导游词汇总篇七

耦园中轴坐落的四进的庭院,第二进为偕隐双山厅,系候客室。据说,如果主人不愿见访客,则让仆人连斟三盏茶,系端茶送客。仔细看轿厅的座椅,均没有扶手,与平时见的大户人家的太师椅不同,没有扶手。工作人员介绍,这就是俗称的“冷板凳”。第三进为载酒堂,系主厅,匾额之下挂有一副对联:“东园载酒西园醉,南陌寻花北陌归”。一联点出耦园的独特之处,一宅两园的布局。东花园黄石假山取材自高山之上,色泽绛红似火,属性为阳;西花园太湖石假山取材自太湖之底,色泽银灰如水,属性为阴,一东一西,暗合阴阳之理,也隐喻园主伉俪情深。

耦园,原称“涉园”,取陶渊明“园日涉以成趣”之意,后被清安徽巡抚沈秉成购得,加以改造扩建,取名耦园,携妻共同归隐于此,故耦园,又被称为苏州最浪漫的园林。

据传,江南才女严永华擅丹青,二十五岁时,她寄了有题句的手绘花鸟四帧给在京城做官的哥哥,被前去做客的沈秉成看到了,沈秉成回家后对夫人说“严家有女才情俱佳”,夫人笑曰“君既倾慕此才女,他日可求为继室”。没想到真被说中了,三十一岁的严永华成了沈秉成的第三任夫人,从此二人终生相随,佳偶天成。

沈秉成与严永华在耦园内吟诗作对,恩爱有加,不知羡煞多少世人。自载酒堂右转,顺着长廊来到东华园,廊壁篆刻一联,上联是藕园住佳偶,下联是城曲筑诗城。据说此联出自女主人严永华之手,上下两联均首尾同字,中间两字同音,对仗工整,更符合夫妇二人枕波双隐的日常生活。

东花园绿水荡漾,泛起层层涟漪,巨植翠竹,掩映楼台亭榭,遥想当年沈氏伉俪,在花前月下,不负良辰美景,饮酒赏月,听曲吟诗,过得是神仙眷侣般的日子。漫步庭院,眼中尽是青翠,心旷神怡,忽觉暗香浮动,沁润心肺,原来是八月桂子飘香。

东花园设有两个书房,一南一北,系夫妻二人各自之书房。严永华的书房名曰无俗韵轩,也是苏州园林中唯一为女主人单设之书房,可见女主人在家庭地位之高和才气之重。沈秉成的书房取名还砚斋,中间挂有一副刘墉的墨宝:“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此联,真是道出修身养性之奥义,多读书,过简单生活。不过,知易行难,又有几人能做到。

离开东花园,沿连廊前行十数步,右拐进入第四进庭院,原系主人内宅,只不过现在已做评弹商演之用,据说国庆要表演结婚礼仪,屋内屋外张灯结彩,只是感觉与如此素雅之地,布置如此俗物,总有违和之感。

离开院子,通过题有“锁春”的门廊,来到西花园。自功能划分,东花园更侧重接待贵客,赏玩游乐,更具“动”的属性,西花园更多展现的是“静”的一面。西花园主要是藏书、读书、治学之所,有藏书楼,织帘老屋等建筑,园中堆有太湖石假山一座,较东花园简单不少。印象最深的是白墙之上附着的爬山虎,枝蔓丛生,绿叶肥硕,布满整个墙体。在夕阳之下,迎风轻摆,似乎诉说耦园那些不为人知的甜蜜往事。

苏州耦园导游词汇总篇八

如果说苏州是戴在秀美的太湖上的一顶宝冠,那么分布于古城中各个角落的独特的苏州古典园林则是镶嵌于宝冠之上的最闪耀的珍珠。它们寄托了历代仕人们那颗追求诗情画意,追求自然、悠闲的心。在历史的长河中模糊……清晰……成为一个传奇。

到苏州不赏江南园林,实为一大憾事。

我们首先赏玩的是位于苏州古城东部的一处小型园林——藕园。从平面空间来看,它确实小得可怜,几面黛色的围墙一围,碧绿的河水一绕,就成了藕园的所有空间。然而,园主巧夺天工的设计却打破了空间的局限。走进藕园,首先见到的是园主的会客厅,那张张精雕细琢的桌椅,画法考究的画儿,足以体现园主的大方与典雅。皆言开门见山,此话在苏州园林显然行不通,尽管离园林只有一墙之隔,你却始终无法看透那屏风后的秀美山水。走过会客厅,是茶室,当年以“藕”寓“偶”的园主夫妇就是在此潇洒对饮,归隐山水的。走过茶室,才到了园林的核心部分,但见一条长廊似巨龙环园一周,园中奇形怪状的太湖石堆叠成假山,就是这假山也不失单调,高高的山顶,竟活生生地冒出一座凉亭,园中遍植各种植物,满目皆为绿意,引水入园,溪流潺潺,锦鲤畅游,小桥独成风景,亭台楼阁巧妙地点缀园中,既不臃肿亦不失衡,倒与园中各种景物和谐地组成了一幅江南园林图。漫步园中,移步而换景,其幽静、恬淡之意独美。

如果说藕园是浓缩的精华,那么盘踞于苏州古城中心,闹中取静的拙政园则是江南园林的巨作,78亩的面积让它成了苏州园林中的巨元霸,秀美、大气的风格也使它成了苏州园林的代表,全园分为东园、中园、西园。

品佳茗,听昆曲,赏山水,美哉!苏州园林。

苏州耦园导游词汇总篇九

苏州耦园坐落在仓街小新桥巷深处,其地僻静,东面是苏州古城墙,现已毁,留一垅土丘,树影婆娑,逶迤北去。城外是娄江。20__年6月苏州耦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__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耦园三面临河,一面通街,前后设有河埠。粉墙黛瓦,映衬着小桥流水,颇有江南水乡风韵。

耦园前身为“涉园”,建于清初,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值侨寓吴中养病的苏松太道道台湖州人氏沈秉成购得废园。时沈氏有归隐之意,故聘清画家顾沄设计,扩地营构,建成现状,易名“耦园”。耦通偶,寓夫妇偕隐意,1876年耦园落成。沈秉成夫妇在园内偕隐了8年,伉俪情深,十分恩爱。耦园占地约12亩,住宅居中,东西花园分列两边,北端背河而起一排楼房,借“走马楼”贯穿。这样一宅两园的布局,在苏州众多古典园林中独具特色。

西花园有“织帘老屋”、“藏书楼”、“鹤寿亭”诸景,一座湖石假山,小巧玲珑,峰峦绝壁,山洞蹬道一应俱全,与东花园的黄石假山遥遥相对。

西花园环境幽雅宁静,具苏州书斋花园的特色。

苏州耦园之精妙,自要游者亲历细品,方可得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