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红色历史文化故事(汇总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6:44:49 页码:13
2023年红色历史文化故事(汇总15篇)
2023-11-18 16:44:49    小编:ZTFB

绘画是一种通过色彩和线条来展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视觉效果的艺术形式。写总结时,可以借鉴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和方法,但同时也要注重个人的思考和观点,避免盲目照搬和模仿。感谢大家的关注和阅读,希望这些总结范文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色历史文化故事篇一

1934年,红军长征离开了江西革命根据地,留下的赤卫队员们,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决定到山里去坚持游击斗争。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细妹、冬牙子都想跟赤卫队去打游击,但因年纪太小,李主席与李公公都不让他们去。天黑时,孩子们悄悄离家去找红军,但找了一天也没找到。白匪团长带领匪徒闯进了村子,屠杀了全村人,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为亲人报仇的种子。于是,一支红色少年游击队在山中的岩洞里成立了。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们在李公公的领导下,混入靖卫团,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并打死了白匪团长。红孩子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

返回目录。

红色历史文化故事篇二

红色历史文化是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我们党的光辉历程。为了更好地学习和了解红色历史文化,我参加了一次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感受到了红色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价值,也获得了不少收获,下面就我的心得体会做一些总结。

第二段:认识历史。

红色历史文化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最为辉煌壮丽的一页,饱含着无数革命先驱的智慧和奋斗。在这次调研活动中,我感受到了红色历史文化对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影响深远,深刻感悟到了这段历史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历史价值。历史是我们的镜子,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学习历史教训,不断推进实践与理论的创新。红色历史文化是传承革命精神、强化中华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更需要珍惜、维护和传承它。

第三段:学习经验。

红色历史文化自诞生以来,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和政治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学习,我了解到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团结合作、顽强拼搏、不惧牺牲、勇往直前等精神是取得胜利的关键,也明白了重在开拓进取、勇攀高峰、自强不息是我们走向新未来的必经之路。同时红色历史文化所包含的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也是我们当前时代需要发扬进取的重要品质。

第四段:激发创造。

红色历史文化的理念也曾为当今社会带来众多启示,它对于我们走入未来具有积极和重要作用。一方面它能激发我们对于创新和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另一方面,它也能帮助我们建立对未来的全面和规划性认识。同时红色历史文化所包含的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也是我们当前时代需要发扬进取的重要品质。

第五段:意义与价值。

红色历史文化的调研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了解历史、认清现实和向未来发展的重要契机。通过调研我认识到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们所创造的光辉历程和精神,我们需要更加珍惜、弘扬和传承红色历史文化的精神。同时,我们也需要在这种精神的引导下,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治理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场调研让我认识到我们需要以一种更为坚韧、顽强和有担当的姿态,推动我国的发展,弘扬革命的精神文化,不断开新局,谱写新篇章。

红色历史文化故事篇三

“古瀛洲”即在现在的沧州境内,沧州人纪晓岚在《滦阳消夏录》中记到:“余家距海,仅百里,故河间古谓之瀛洲。地势趋东以而高,故海岸陡,潮不能出,水亦不能入,九河皆在河间,而大禹导河,不直使入海,引北行数百里,自碣石乃入”。地势较低的地理环境使洪水更加肆虐无忌,素有“九河下梢,鬲津最南,徒骇为北”之称的沧州由此被清代钦定为“泛区”,即是皇上亲自划定的水灾区域。僧可无在《送吕郎中赴沧州》词中描述了他看到的情景:“路遥经几郡,地尽道孤城,拜庙千山绿,登楼遍海清。河人共东望,日向积涛生。”

每到洪水肆虐,沧州大地上沿渤海方圆百余里,均系芦荡荒滩,四处望去,剩下的只有盐碱滩,还有浸漫在洪水中摇摆的芦苇和茅草,所以,沧州还有一别名—长芦。

水灾的连绵不断造就了古代沧州人特殊的民居风格和。

生活。

习俗:房屋依河坡而建,以平顶房居多,纺车一般都挂在树上。洪水一来,人们和家养的牛羊可以很快地爬到平顶房上去,挂在树上的纺车同样可以不被洪水冲走,减少了洪水带来的经济损失。杨翥在《长芦道》诗中曰:“屋室鳞鳞傍水边。”当年,纪晓岚的高祖纪椒坡从应天府上元县北迁时,中途曾遇到一个算卦的先生,告诉他:你们走到牛上房、车上树的地方就是安身立命之地了。当他们走到沧州时,看到牛上了河坡,也就轻而易举地上了房顶,应了“牛上房”的。

寓言。

而这里的农家人丵大多都把纺车挂在树上纺车也是“车”这不就是“车上树”吗?于是纪晓岚的高祖就在沧州安家落户了。

在沧州吴桥县城南有一古堤,岁久河涸,但堤址犹在。周围村庄的名字皆以此堤为名,如“堤口崔家”、“堤南宋家”、“桃花岭”、“堤头姚家”、“堤南赵家”。明朝万历吏部尚书杨巍在《桃花岭诗序》中如此描绘这一河堤:“土岭高可丈余。余昔赴关陕,此岭延袤至魏境之南始尽,秦汉以来障九河者。”这就是沧州境界的古黄河堤。

远古时,古黄河至冀州分布为九河。九河者,乃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絮、钩盘、鬲津之河也。下至沧州,更。

合同。

为一大河,名为逆河。王莽时,将汉的渤海郡,即今沧州更名为迎河郡。王莽好复古,他的改名有着历史依据,古文中“迎”“逆”二字互通。逆河流经沧州,并在沧州地界入渤海。据《尚书r26;禹贡》、《汉书r26;地理志》记载推定,古黄河在沧州有两个入海口。一个在今黄骅市东部,一个在黄骅与无棣县分界的月河口一带。

由于气候干旱,加上农业对土地的过度利用,至元代时,远古的黄河故道已成了千里良田。元代蒙古诗人萨都剌登临此堤时,感慨而言:“迢迢古河堤,隐隐若城势。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邑变通津,沧海化为尘。堤长燕麦秀,不见筑堤人。”此诗不仅是河堤沧桑变化的写照,更是沧州城丵市的历史变迁。

早在春秋时,齐桓公二十二年(664)桓公援燕攻打山戎就发生于沧州一带。战国时,沧州地处燕赵边境,更是。

战争。

发生的热点,燕国曾联合多国部队攻打齐国,就是路经沧州攻打的。苏秦合纵六国时,燕国成了列国合纵同盟的首先发起国。秦国为攻击燕国,离间燕赵,燕国在战国后期与赵国结为世仇。两国在沧州地界争战不休。频繁战事,民遭涂炭,民生维艰,燕赵两国民众在战争中知晓了须掌握攻防格斗之技方能自救图存。而燕、赵贵族也多收养行侠仗义之门客,以备不测。燕国义士荆轲堪称慷慨侠义的典范。为挽救于燕国,入质秦国的燕太子姬丹收留刺客荆轲,准备刺杀秦王嬴政。经过一番准备,荆轲在公元前220xx年带着秦国叛将樊於期的首级和夹裹淬毒匕丵首的督亢(今河北易县、涿县、固安一带)地图来到咸阳进献嬴政。在献图时,图穷而匕丵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杀于秦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也成为慷慨悲壮的绝响。故史称“燕赵多慷慨侠义之士”。乾隆《沧州志》载:“沧邑俗劲武尚气力,轻生死,自古以气节著闻。”至宋朝,沧州富贵之家尚存收留侠客的上古遗风。在《水浒传》中的柴进为了搜罗侠客武士,专门在路边小饭馆向店小二留下关照,遇有流配的犯人,皆可免单或径行其庄上,以资助之。

2

页,当前第。

2

1

2

红色历史文化故事篇四

2017年5月25日,东高地三小电子社团和机器人社团的同学们走进了乐多港奇幻乐园进行科技研学活动。乐园采用街区式规划布局,打造室内外主题景观、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北京地域文化等人文元素,是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主题乐园。让孩子们在先进的声、光、电及影视技术运用中感受惊险与刺激,体验奇幻与浪漫,触摸历史,感悟文化。

同学们在“郑和下西洋”场馆中,以郑和下西洋的传奇航行事迹为背景,途径多国,了解当地历史和特色,并在最后体验了一场海啸带来的生死浩劫。郑和,这位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他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深深感染着孩子们。

在“翱翔紫禁”活动项目中,孩子们乘坐在时空机器上,踏上一段穿越北京历史、现在和未来的非凡旅程,时而阵阵风声从耳边呼啸而过,时而直冲云霄,翱翔在雄伟壮丽的长城之上,饱览天安门广场阅兵,感受北京的历史变迁。

这次的研学活动,让孩子们收获颇丰,长城的雄伟、十三陵的神秘,还有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让他们驻足流连。他们回顾历史,感悟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同时再一次看到了科技的迅猛发展,感受到科技的魅力,相信他们在今后学习的道路上会不断探索,勇往直前!

红色历史文化故事篇五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其中之一是对红色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保护。通过深度调研和广泛宣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了解我们的先辈是如何努力为祖国奋斗。在此次红色历史文化调研中,我有幸亲身体验到了这个过程,并公诸于世,以表达我的体验和收获。

红色历史文化调研的目标是了解中国的革命历史和文化遗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拜访了一些著名的历史遗迹,如井冈山、延安和遵义等地。我们还拜访了一些著名的红色文化基地,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这些基地和遗迹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事件和英勇事迹,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

第三段:调研中的个人体验。

作为一名参与者,我感到非常自豪和荣幸。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和牺牲。尤其是在井冈山红色旅游区,我看到了在那里的工作人员和游客的敬仰和热情,这激励着我更深地了解革命。在延安,我参观了陕北革命圣地和中央党校。那里的古建筑、文物和展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更加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这次调研,我也学习到了很多新知识和历史事件,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将对我有所帮助。

第四段:调研的意义。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对中国革命历史和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也认识到了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和责任。在当今世界变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传承中国革命的精神,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同时,通过红色文化调研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和道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第五段:总结。

通过这次调研,我深刻体会到了红色文化的不凡,也更加明白了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更加珍惜我所拥有的一切。我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深刻理解和发扬红色文化的精神,推动中国的文化建设。

红色历史文化故事篇六

曾国藩年轻时是个愤青,“自负本领甚大,每见人家不是”。三十岁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立志学做圣人,他的方法就是写日记,不过他的日记与一般人不同,很像今天的微博。

曾国藩日记的篇幅都不长,几十字,一二百字,写的内容多是生活的白描:从早晨起床开始,吃的什么饭,和谁说的什么话,甚至晚上做了什么梦,都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回忆自己一天的言行,发现其中哪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加以自责,做深刻反省。更关键的是,曾国藩写日记不光自己看,还让别人看。虽然那时没有互联网,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发布到网上,与粉丝们互动,但曾国藩有他的办法,他把日记抄录数份,然后在朋友圈子里传阅,朋友们会在后边加批注,谈自己的感想,或批评,或鼓励,就像现在粉丝们的跟帖一样。

比如,有一次,好友倭仁在他的日记后批语道:“我辈既如此学,便须努力向前,完养精神,将一切思维、闲应酬、闲言语扫除净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另换一个人出来,方是功夫进步。愿共勉之。”曾国藩看到后的反应是,“为之悚然汗出”,然后感叹说,不如此“安得此药石之言”。还有一次,他在日记中抱怨骆秉章对他很冷淡,他的弟弟曾国华评论说:“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难堪。”这让他如醍醐灌顶,想起自己素来自负,对这位前辈加上级汇报工作或说话总是不容置疑,于是一下子警醒过来。

原来他在日记中虽然能够毫不留情地剖析自己,做到狠斗私字一闪念,但自己的缺点、错误或是陋习改正起来却非常困难,总是改了犯,犯了改,改了再犯。例如,他曾在日记中立誓“夜不出门”,但还是经常“仆仆于道”。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四、二十五两天,京城刮起大风,他仍然“无事出门”,回来深切自责:“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十二月十六日,菜市口要杀人,别人邀他去看热闹,他“欣然乐从”。

内修效果不理想使曾国藩认识到,光靠自我反思、自我监督是不行的。于是他把日记公开,让众多的眼睛看着自己,并且通过亲人朋友的“跟帖”、点评,点醒和提示自己,形成强大的外在监督力量。用他的话说就是:“势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完全靠自己监督自己,往往靠不住,人都是在外界的压力之下,才能做出真正的改变。

曾国藩天资并不聪慧,但却成为“内圣外王”式的人物,成为清朝的“中兴之臣”,与他注重自我修养,使自己不断完善是分不开的。而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写这种类似“微博”的日记,并公之于亲人朋友,成为他最重要的自修方式。

一个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即使你自制力再强,也有被自己打败的时候。所以真正强大的人,不是向外显现力量,而是能放下身段,放低自己,不断从外界汲取力量。这,正是曾国藩最聪明的地方。

红色历史文化故事篇七

1943年,八路军小战士孙大兴腿部受伤,组织决定派小卫生员武建华护理孙大兴,到敌占区我地下党员家中养伤。于是孙武两人便以木匠靳锡武的小学徒和刘大爷的外孙身份在刘集隐蔽起来。日伪军强拉民夫,在田镇长家囤积粮食。大兴和小武乘夜色钻进田镇长院内,放火烧了敌人的粮囤。他们的冒险行动打乱了组织的安排,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日寇蓄谋更大的扫荡计划。一天,刘集的伪军中队突然开走,随即开来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军。老靳带着大兴和小武,摸清了敌人的真正意图。紧要关头,大兴毅然决定自己留下吸引敌人,让小武带情报向部队奔去。独立三团得到小武送来的情报,立即行动部署战斗。敌人遭到了歼灭性打击。

返回目录。

红色历史文化故事篇八

红色历史文化作为我国革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在当前社会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这段历史,我在近期参加了一次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活动,这次调研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在此,我想分享我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红色历史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红色历史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涵盖了革命战争的历史事件、英雄人物和历史文物等方面。这些事件、人物和文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对这些历史材料的研究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红色历史文化所代表的精神内涵。

第三段:感受和体会。

参加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活动,让我感受到了这段历史的厚重和悲壮,也深深地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奋斗和正确领导的重要性。在参观红色革命历史遗迹和纪念馆的时候,我能感受到革命先烈们的不屈不挠,以及他们为人民利益而献身的精神力量。在观看红色电影和读革命文献时,我更加意识到革命胜利的不易和红色革命精神的宝贵性价值。

第四段:倡导弘扬红色文化。

红色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战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革命精神,更激励着新时代人民不断开拓前进。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弘扬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的精神助力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应该将这些红色文化经典、历史材料和文物进行广泛的传播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接受并学习红色革命的历史和精神。

第五段:结语。

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活动让我对红色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我也将这次调研中体会到的一些精神带回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希望,在未来的社会文化建设中,红色历史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让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不断向前发展。

红色历史文化故事篇九

这是一个当年曾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的真实故事。

蒙族少女龙梅与玉荣是一对小姐妹。一天,她们利用假日自告奋勇为生产队放羊,不料半路上遇到暴风雪。羊群经不住暴风雪的袭击,顺着风势越走越远。姐妹俩冒着刺骨的风雪,一路保护着受惊的羊群。龙梅为救一只埋进雪里的羊和玉荣、羊群失散了。待她找到玉荣时,发现妹妹光着一只脚在走路,那只光脚已冻成了坨子了。龙梅急忙脱下自己的靴子给妹妹穿,可是靴子已冻在了脚上,脱不下来。她只好撕下了袍子的一角,包好妹妹冻僵的脚,背着她艰难地往前走,走着走着,终于倒了下去。由于铁路工人和寻找她们的公社书记等人及时赶到,姐妹俩和羊群都安全脱险。龙梅和玉荣受到了共青团中央的表扬。

返回目录。

红色历史文化故事篇十

想要了解长城的历史故事吗?跟着我们来看看吧。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秦始皇正徵发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官府到处抓人去当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筑长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苏州有个书生叫范喜良,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处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园,无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个冰雪聪明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范喜良藏了起来。两位老人很喜欢范喜良,就把孟姜女许配给他作了妻子。新婚不到三天,范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孟姜女哭得像泪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归来。半年过去了,关于范喜良一点消息也没有。此时已是深秋季节,北风四起,芦花泛白,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远在北方修长城,一定十分寒冷,就亲手缝制了寒衣,启程上路,下定决心要到万里长城去寻找范喜良。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吃了多少苦,才来到了长城脚下。谁知修长城的民工告诉她,范喜良已经死了,尸骨被填进了城墙里。听到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觉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来后,她伤心地痛哭起来,只哭得天愁地惨,日月无光。不知哭了多久,忽听得天摇地动般地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她心里暗暗祷告: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渗进骨头,如果不是,血就会流向四方。终于,孟姜女用这种方法找到了范喜良的尸骨。她抱着这堆白骨,又伤心地痛哭起来。

当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在谭纶的支持下,亲自规划和督造了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滦平县境内)。此段长城的结构独特,城墙是用巨大的条石为基础,以砖包砌而成。金山岭长城东端高入云端的老虎山上,有一座望京楼,座落在一千米高的山顶上,楼的两侧是悬崖峭壁,人只能从石缝中攀登而上。据说当年修筑时,为了运条石死伤了许多人,但条石仍运不上去。此事感动了玉皇大帝,立即派他的外甥二郎神去运石。当晚,二郎神来到老虎山下,见到成堆的条石堆放在那里,随即将他的神刀一晃,立刻变成赶山鞭。他手挥赶山鞭向条石上抽打,同时喊声"变",那一块块条石,马上变成一只只大山羊,直奔山顶。到山顶后他数了数,不多也不少,正好够用。恰逢此时,一个士兵台帐小解,忽见二郎神赶羊,惊叫一声往回跑。二郎神听到有人喊叫,也吃了一惊,将几十块条石踢下山去,落在东面的山坳里。二郎神随即腾身上天。就这样,修望京楼的条石,就缺了几十块。现在登上望京楼时,会看到楼底十二层奠基条石中有五层是碎石块垒砌的。而那些被二郎神踢下山去的条石,仍然堆放在山坳里,当地人称此山坳为条石坳。

古时候,在甘肃小方城西面,有个驿站叫"马迷兔",又叫"马迷途"。商队从边陲于阗运玉到中原都要经过此地。这里的地形十分复杂:沼泽遍布、沟壑纵横、森林蔽日、杂草丛生。每当运玉石的商队赶上酷热天气上路时,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总是喜欢晚上凉凉快快赶路。因此,每当马队走到这里,总是一片黑暗,辨不清方向,就连经常往返于此路的老马也会晕头转向,难以识途,"马迷途"的名字就是这样叫起来的。

有一支专贩玉石和丝绸的商队,常年奔波于这条路上,也常常在"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队刚进入"马迷途"就迷路了。人们正在焦急万分之际,忽然不远处落下一只孤雁。商队中一个小伙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怀里,准备带出"马迷途"后再放掉。不一会儿,只见大雁流着眼泪对小伙子咕噜咕噜地叫着说:"咕噜咕噜,给我食咕噜咕噜,能台迷途。"小伙子听后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为饿得飞不动才掉队的,便立即拿台自己的干粮和水让大雁吃个饱。大雁吃饱以后,呼的飞上天空,不断盘旋,领着商队走出了"马迷途",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小方盘城。过了一段。

时间。

这支商队又在"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又飞来在空中叫着:"咕噜咕噜商队迷路。咕噜咕噜方盘镶玉。"边叫边飞又引着商队走出了迷途。只有那只救大雁的小伙子听懂了大雁的话语并转告领队的老板说:"大雁叫我们在小方盘城上镶上一块夜光墨绿玉的玉石以后商队有了目标就再也不会迷路了。"老板听后心里一盘算一块夜光墨绿玉要值几千两银子实在舍不得就没有答应。

生命。

危在旦夕,正在此时,那只大雁又飞来了,并在上空叫道:"商队迷路,方盘镶玉,不舍墨玉绝不引路。"小伙子听罢急忙转告给老板,老板慌了手脚,忙问小伙子到底应该怎么办才好,小伙子说:"你赶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镶玉,绝不食言。'。"老板马上照小伙子说的,跪着向大雁起誓,大雁听后,在空中旋转片刻,把商队又一次引出了"马迷途",商队得救了。到达小方盘城后,老板再也不敢爱财了,立刻挑了一块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绿玉,镶在关楼的顶端,每当夜幕降临之际,这块玉便发出耀眼的光芒,方圆数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过往商队有了目标,再也不迷路了。从此,小方盘城就改名"玉门关"。其实玉门关是汉武帝时所建,因这里是古代我国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从西域输入和阗玉石就从此入关,故名。

红色历史文化故事篇十一

湖州文化历史悠久,湖州是古代文化的发祥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被誉为“文物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同时也有许多名人在此地诞生。

一、吴均吴均(469—520),南北朝梁代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安吉县)人。他出生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梁初,柳恽任吴兴太守时,召为主簿,常与赋诗,后为建安王记室,又迁国侍郎,入为奉朝请。他为人耿直,写《齐春秋》时,不顾梁武帝萧衍的忌讳,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梁武帝恶其实录,免其职,焚其稿,而遭迫害。

后又奉诏撰写《通史》,皇自三始,迄于齐代,未成而卒。曾注范晔《后汉书》,著《庙记》、《十二州记》、《钱塘先贤传》等百余卷,都散佚。

散文。

以写景见长,文体清拔,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如《与朱元思书》、《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等,皆工于写景,清新秀逸,艺术成就较高,为六朝骈文之名作。

诗亦刚健清新,富有感情,明人辑有《吴朝请集》。他还写有志怪小说《续齐谐记》等。吴均的作品“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自其文风清拔,而有“古”气,自称“吴均体”。其诗今存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

二、沈约沈约(441—513),南北朝时梁代著名文学家、诗律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德清县)人,历仕宋、齐、梁三代,后助梁武帝登位,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后至尚书令,卒谥隐。他也是齐、梁文坛的领袖,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与周禺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避免八病,这为当时韵文的创作开辟了新境界。

其诗与王融诸人的诗皆注重声律、对仗,时号“永明体”,是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这些。

诗词。

藻绮丽,偏于雕饰,对当时的文风很有影响,但内容狭隘平庸,走入了形式主义的歧途。

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在沈约的少年时代,他白天读的书,夜间一定要温习。母亲担心他的身体支持不了这样刻苦的。

学习。

常常减少他的灯油早早撤去供他取暖的火。青年时期的沈约已经“博通群籍”写得一手好文章。沈约从小就是这样的。

立志。

不变,

勤奋。

好学,而这也是他成才的原因。

三、陈霸先陈霸先:陈高祖黄武帝陈霸先(公元520xx年—559年),字兴国,小字法生,汉族。吴兴郡长城县(今长兴县)人,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南北朝时,陈氏家族迎来了家族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陈氏后裔陈霸先移梁之祚,以禅让的方式建立起陈朝。

陈霸先出身于乡里小吏,却好读兵书,精于武艺军事,明达果断,博大胸怀,又逢一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时代,就如鱼得水,以其威武贤德,得民心于天下,开创了陈朝。可以说他和他所建立起来的陈朝虽然短暂却非常重要,而陈霸先本人堪称南朝的“第一英主。”卞孝萱这样认为。陈霸先的家乡在今天的浙江湖州长兴县。

根据史料记载,陈氏虽是当地的大户,但是在门第之见很深的南朝,陈家也只能算作寒门而已。但正是这样的寒门内,却出了个未来的英主陈霸先。《陈书》中称陈霸先“读兵书,多武艺”,而南史中更是记载他:“涉猎史籍,好读兵书,明纬候、孤虚、遁甲之术,多武艺。”在当时,能够读史籍、兵书,又多武艺的人可称得上是文武全才了。从村官到皇帝“这就是卞孝萱对陈霸先政治道路的评价。

最初,陈霸先只是乡间小吏。而后,怀着满腔报国之志的他,来到梁都建康(今南京)做一个看守油库的小吏,在得到梁朝贵族的赏识后,平步青云,并因在广东一带平叛有功而名声鹤起。最终,成就陈霸先帝业的是那场著名的“侯景之乱”。通过平定“侯景之乱”,功高一世的陈霸先渐渐控制了梁朝的政权,并于太平二年(557年)废梁称帝。

红色历史文化故事篇十二

东晋时的晋简文帝,很喜欢和手下大臣开玩笑。有一个大臣叫魏元孚,长得十分难看,个子矮,脸盘短,还秃顶,其貌不扬。晋简文帝就问一个近臣:“魏元孚长得这么难看,怎么能在朝廷里做官呢?他凭什么做的官?”近臣回答:“魏元孚是先帝看中的,听说有一年春天出去打猎,先帝射死了一只鹿,非常高兴,顺口说了几句诗,先帝不知道诗的出处,问身边的人,结果没一个知道,这让先帝很扫兴。就在这时,当时还是一个卫官的魏元孚站出来回答了诗的出处,得到了先帝奖赏,后来又提拔魏元孚当了近卫侍郎,他就一直在朝廷里服务。”晋简文帝说:“就是说魏元孚很聪明了?”近臣点头。晋简文帝又说:“魏元孚应该有点本事,不然他也混不到现在。你知道魏元孚这个人的缺点是什么?”近臣想了想说:“魏元孚最大的缺点是喜欢喝酒,特别贪杯。”晋简文帝点头道:“我知道了。”晋简文帝叫人准备了酒席,请大臣们喝酒,其中也有魏元孚。他还让太监准备了十几个酒坛子,都是矮粗的那一种,看上去就像魏元孚的脸,还在每个酒坛子上戴了顶帽子,叫人看了忍俊不禁。晋简文帝叫人把这些酒坛子放到长条案子上,摆放在大殿中。

许多大臣都给魏元孚敬酒,想把他灌醉。魏元孚是个很精明的人,虽然他不知道晋简文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感觉苗头不对,于是他当面把酒喝下去,过一会儿假装上厕所,又全都吐了出来,回到酒席上再喝,假装喝醉了。喝完酒,魏元孚被宣上殿。魏元孚一上殿来,大臣们哄堂大笑,因为长条案子上放的那些酒坛子实在太像魏元孚了。晋简文帝也被逗得前仰后合,想看看魏元孚到底怎么办。魏元孚却是一脸严肃,半点笑容没有,他越是这样,大家越觉得可笑。魏元孚走到长条案子前,停住了脚步,看着那些酒坛子,大声说“哎呀,这不都是我的兄弟吗?你们真是大胆无礼,怎敢跑到大殿上排队站着,赶快跟我回家!”一边说一边把酒坛子搬走了。魏元孚的举动把晋简文帝逗得合不上嘴,觉得他的确是个人才,把事情处理得滴水不漏。这些酒坛子被魏元孚拿回家后,他就叫家仆四处放风,说皇帝赏赐魏元孚十几坛子美酒,魏元孚愿意把美酒换钱接济穷苦百姓,还说这都是晋简文帝的功德。这事很快传进了晋简文帝的耳朵里,晋简文帝拍案叫绝:“魏元孚实在是太聪明了,人真不可以貌相啊!”

从此以后,魏元孚成为晋简文帝最器重的大臣之一,帮助晋简文帝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受到老百姓的赞扬。晋简文帝器重魏元孚的主要原因是“饮酒而不乱性,甚有分寸,九分清醒一分醉”。

红色历史文化故事篇十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进行的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壮举,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的追求为精神导向的时代价值的灵魂。追寻红色记忆,感悟革命精神,时代的苍桑感使我们更对其产生一种久违的眷恋与心灵的洗涤,这种苍桑感使我们内心油然感恩于现在,感恩于离我们己远去的一代英烈,眷恋他们那种坚忍不拔,理想与信仰高于一切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长征征途中培育出来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走向成功的强大精神动力。

长征是伟大的,她的伟大现在看来不完全是表现在她的一个个具体战役的胜利上。从出发前的数十万人,到达延安时仅剩下一、二万人,虽然一路上打了很多次胜仗,但是相比这种可见的胜利与失去,那实在是一种惨痛代价为筹码换来的胜利。另外从敌我力量悬殊的对比和物质利益的得失上说,怎样也很难理解这种胜利的深远意义。国民党赶尽杀绝想把一支代表人民利益与希望的队伍驱赶了二万五千里,迫使红军进行战略性大转移而退居到中国民族圣地延安城。

然而,正是这一奇迹般的战略转移,长征的伟大意义在此后一个久远的时代中表现了出来。截止到现在,我们还受益于她,并感恩于她,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作家矛盾也曾说过:斗争的生活使你干练,苦闷的煎熬使你醇化;这是时代要造成青年为能担负历史使命的两件法宝。

当今天我们重温长征这段悲壮史诗的时候,当我们再次高歌高原寒,吹断粮的时候,那种时代跨越感让我们内心感恩于现在,不畏将来。

追寻红色记忆,感悟革命精神,那段峥嵘岁月都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用心感受和领悟,来培养一种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学习那种理想和信仰高于一切的无私奉献精神。

追寻红色记忆,感悟革命精神。长征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军队,只要有这种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也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

红色历史文化故事篇十四

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红色独特的精神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热烈、鲜艳的红色代表了吉祥与喜庆,代表了不顾一切勇于追求的热烈,更代表了坚定活波的热情。

也许是历史的机缘巧合,也许是历史的必然,红色同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在中国一辈辈英雄儿女追求民族的独立,国家富强的壮丽实践中形成了具有独特文化内容和魅力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所承载的红色精神也必将继续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更加壮丽的红色画圈。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中最宝贵的财富,它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和正向文化价值,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拥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红色文化在政治上的表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和历史发展趋势和演进方向相吻合。红色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目标指向单一。

不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先进集体都在用自己的行动续写着红色文化的传奇。虽然表现形式千变万化,内容丰富多彩,但它的目标指向非常单一,都指向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红色文化价值巨大,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红色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弘扬这些红色精神。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地面上生长出来的,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尽管与过去相比,所处的环境有异、条件不同,但其精神、原则和内容,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深入发掘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功能,是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现实需要。

走进新时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社区干部,我们需要勇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旗,传承红色基因,勇于实践不断丰富红色文化,推动历史的车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红色历史文化故事篇十五

清代合州有一个士子,本是个纨绔子弟,那年参加县上的初试,他自己根本未到考场,而是出钱雇了个枪手代他答卷,结果高居榜首!这厮不通文墨,贪玩厌学,在童生中是人人皆知的。故名次一公布,众人便鼓噪起来。但鼓噪归鼓噪,在随之而来的由县令亲自点名的考试中,这厮又买通县令的听差,借他之手将考卷传递给场外的枪手。四场下来,他仍名列第一!考生们料定其中必定有诈,纷纷要求县令亲自对他面试一场。

县令接受了他们的建议,首先将该生验明正身,又浑身上下搜了个遍,然后关入一间密室。接着,县令拟好题目,亲自送到他的手中。出门后,又将密室反锁,把差役随从尽数赶走。

时过半晌,县令独自进屋查验。只见该生正伏于桌前闭目凝神,双唇微动,作沉思吟哦状;再看试卷,却整洁如初,尚未下一字。问他,则答道:“一向习惯了先打腹稿。现在文章的格局已成竹在胸,只是字句还略欠斟酌,所以没有忙着下笔。”县令见他神情坦然,一副稳操胜券的样子,便出门等候,但看管得更加严密,禁绝任何人靠近密室,连茶水也不准送进。

又过了半晌,县令再次进房查看,见其早已完卷,正翘首而待。取卷细阅,觉得洋洋洒洒,辞采飞扬,内容充实,行文畅达,堪称上乘之作。县令不禁啧啧连声,大加赞赏,于是敲定他为第一,还将他的文章张贴于县衙门墙上供人阅赏。众考生见状,个个诧异万分,但因不知就里,也奈何不得。

事情过了许久,方才慢慢有风声露出来——这厮仍是借助差役作的弊!

原来,早在县令命题时,差役已将试题漏给了场外的枪手。到县令第一次进屋审视时,枪手的文章已脱稿交付差役,偷贴在了县令的背上!等县令转身出门时,这厮便随步上前将答卷揭下。县令当时不知,还当其是讲客套,起身送自己,故还推辞劝勉道:“不必过分拘礼,还是抓紧时间完卷吧!”待县令再次返回探视,他早已将文章誊于试卷之上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