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做出改进和提升。总结时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观点,但最后的总结应该是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思考。宽容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是学生们共同面临的挑战。下面是一些行业内的专家观点和见解,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棵小桃树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一
活动目标:
1、观察画面,了解桃树在四季中的变化。
2、欣赏配乐故事,感受语言的优美。
3、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1、小桃树的故事图片及投影片;
2、故事配乐(班得瑞的fairyland梦境、snowdreams雪之梦)。
活动重难点:
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幼儿对小桃树的情感变化的理解。
活动过程:
一、观察画面,讨论小桃树在四季中的变化。
1、出示两棵不同表情的桃树图片。
提问:这是同一棵小桃树,看看两张里面的表情有什么不同?
2、看看小桃树在四季中的变化。
让幼儿给六幅图片排顺序,提问:小桃树在成长过程中是怎么变化的?
追问:它每一次的变化和什么有关?
小结: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转换,小桃树慢慢地长大了。
1、欣赏配乐故事,感受故事中语言的优美。
提问:故事里小桃树有高兴的时候也有悲伤的时候,你们记得它高兴的时候会怎么样?
小结:在春天里,小桃树快乐的跳起了桃花舞;在夏天里它又高兴得跳起了绿叶舞。
提问:它哭了几次?每一次有什么不同?
小结:前两次哭泣它舍不得它的花瓣和绿叶离去,第三次流得是快乐的眼泪。
提问:为什么故事里运用了“终于”这个词语?
小结:是啊,小桃树从一粒种子成长为一棵成熟的桃树,经过了三年这么长的时间,小桃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结出了第一个桃子,流出了快乐的眼泪。我们小朋友学本领的过程有时也是艰难和漫长的,但是只要你付出努力,坚持下去,有一天你一定能够学好本领,结出自己的“桃子”来。
活动延伸:
画一张小桃树结满果子的画。
一棵小桃树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二
执教时间:5月15日上午第2节课。
执教教师:津河中学汪莉。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矜持、孱头、猥琐、淅淅沥沥、垂垂暮老”等词语。
2、自主阅读,梳理文章结构层次,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3、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领会其深刻内涵。
4、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
难点: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由上节课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识记字词,采用学生上黑板书写生字词并解释意思的形式。
2、理清写作顺序,概括文章内容。
三、整体感知,初识小桃树。
2、通过找出作者描写小桃树的句子,分析小桃树的形象。
“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开得太白,太淡了”“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
小桃树的形象:外形单薄、弱小、不旺盛,但是意志顽强,不屈不挠,敢于同困难作斗争。
四、研读文本,走进“我”的梦。
1、作者对小桃树的感情:喜欢、爱怜。
2、作者是怎么称呼小桃树的。
反复说这是“我的小桃树”,“蓄着我的梦”“你是我梦的精灵。
3、小桃树与作者有着怎样的联系?
在作者看来,小桃树是另一个”我“。
”我“的人生经历::”我“出生在偏僻的山村小院—离开家乡,进城读书,感到自己的渺小—长大,人世复杂,社会复杂,在特殊的年代里,遭受种。种不幸—对理想对幸福的追求更加坚定。
4、介绍作者,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知人论文悟主旨。
五、了解写作手法,会品会用。
明白本文所使用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1、定义:”托物言志“是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个人的情感和志向,它具有含蓄美,朦胧美,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2、写法要点:
(1)找准所托之物,把握其外形特征。
(2)根据外形特征,分析内在品质。
(3)找准物与志的相似点。
(4)整体把握全文,揭示所言之志。
3、在以前学过的文章中找到运用此种方法的例子:《爱莲说》、《陋室铭》等。
六、课堂小结。
向小桃树学习,坚定信念,通过不屈不挠的奋斗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七、布置作业。
1、仿造本文,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
2、请说说下面一段文字背后寄寓的深意。
”春天,各种各样的鲜花竞相开放,就连不起眼的小草也会开出一朵朵或红或黄或紫的小花来炫耀一番。
3、摘抄你最喜欢的描写小桃树的语段,并进行品析。
附:板书设计。
小桃树经历”我“。
摹形、着色、梦。
托物言志。
顽强不屈百折不挠。
一棵小桃树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三
肖培东老师说,语文教学就像《桃花源记》中所写的那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要沿着语言文字行走,寻见水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找到山口(突破口),如此才能让学生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之感(理解文章,有获得感)。
肖培东老师在《一棵小桃树》这一课中处处体现着“以语言为核心”、“以语言活动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品”、“读”、“析”等形式,真正做到了行走在文字深处,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
【片段一】品。
教师引导学生聚焦重点段落,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师:你通过朗读,你能从那几个词看出它很没出息?
生:委屈。
师:“委屈”是想说它长得怎么样?
生:他长得很可怜,很不受人待见。
师:“委屈”还是说它长得怎么样?
生:他长得很没有生命力。
……(连续追问)。
师:陌生化词语的运用很助于表情达意。
师:还有哪些词语写出了它的没出息。
生:瘦瘦的,黄黄的。
师:什么情况下会显得瘦瘦的,黄黄的。
生:生病了。
师:其实贾平凹已经把它当人写了,生活经验有助于你遣词造句。
师:除了形容词,还有没有哪个动词?
生:拱出。
师:能不能改成“长出”?
生:不可以,因为拱出需要更多的力量,更能描绘出小桃树在破土而出时的艰难。
师:接下来老师要考你了。形象化的词语都说光了,能不能找出一些看似没有情感的词?
生: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的“竟”写出了“我”对小桃树长出来的出乎意料。
师:还有哪个词?
生: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的“才”。写出了小桃树的没出息,要到第二天才慢慢伸展开来。
师:副词往往有表情达意的作用。
反思:
肖老师聚焦了重点段落,对于重点的词语进行重锤敲打。先让同学们朗读,对文字有感性的认知的基础上再通过一个主问题“你能从哪几个词看出它很没出息?”问题直指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探究,对词语进行探究品析。
对于“委屈”这个词的理解,肖老师在第一个同学起来回答之后并没有急于讲出自己的理解,而是连续追问几个学生“‘委屈’是想说它长得怎么样?”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作者运用这个词语真正想要表达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委屈”这一“陌生化”的词语在这里运用的效果。由表及里,通过追问层层深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生成答案,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对于“瘦瘦的,黄黄的”这组叠词的运用,肖老师通过联系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去理解。但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更有方法上的点播--生活经验有助于你遣词造句。这样就非常自然地将阅读与写作教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有更高的能力的提升。
对于“拱”这个字,肖老师将这个词改成了“长”而不是其它的字。因为“长”是学生很容易写出的字,因此这样去改非常接近学生现有的认知,对学情的把握十分精准。学生很自然地就想到“拱”字能更加生动形象地描绘小桃树破土而出时需要冲破层层阻碍,很有助于对于“小桃树”形象的分析。肖老师并不是“为改而改,为教而教”,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在改词的时候若故意将词改差,其目的若只是为了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比较,这样的思维含量就很低,更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
肖老师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不断地运用到了“改”。例如,“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中的“说”能不能改成“笑话”。通过“改”一个字,就读出了此处是“客观”陈述,就将奶奶对于小桃树的态度与其他笑话小桃树的人区别开来,让奶奶的形象更加地清晰。再例如除了改词,还可以改标点,通过“一片,一片”和“一片一片”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小桃树在雨中凄惨,脆弱的状态。
除了实词的赏析,肖老师也引导学生对虚词进行品析。但他的表述非常有技巧,并不是直接让学生去找虚词,而是说“接下来老师要考你了”,这句话一下子就激发了同学的兴趣。接着他说“形象化的词语都说光了,能不能找出一些看似没有情感的词?”这样的表述让学生更能够理解自己应该找什么样的词语。除此之外,肖老师这里看似是让简单的学生品词,但其实也是方法的渗透。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当中也在运用这种“品看似没有情感的词语”的方法。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肖老师通过对“动词”、“形容词”、“虚词”进行多角度品析。或追问,或换词,或联系生活情境,行云流水,不着痕迹。同时,在品析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更高层次的方法性的指导,例如“陌生化词语的运用有助于表情达意”、“生活经验有助于你遣词造句”等等。
【片段二】读。
除了通过品词帮助同学走入文本,肖老师还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
肖老师在深入地分析了“小桃树没有出息”之后提出问题:“所有的人都说它是没出息的,我有没有用这个词?”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了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带着“怜爱”的情感去读第四自然段,而不是嘲讽的语气去读。但肖老师并没有止步于此,他通过“委屈”这个词语让学生感受这里还有一种“孩子的稚气”,让全体女生和男生配合读。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找出文句,正要解释的时候,肖老师甚至会大胆地打断学生:“不要她解释了,她在读的时候已经有重音了。”继而通过分析她朗读时的重音来深入文本深处,非常自然地进行教学对话。他这样的引导让同学们意识到朗读是能够传情达意的,有时候投入情感的朗读比浅白的解析更有味道。同时,他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会不自觉地在回答问题时注意自己的朗读。
不为朗读而朗读,而是通过朗读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通过朗读将自己的理解通过声音传达给听众。
【片段三】析。
肖老师非常擅长于“牵一发而动全身”,既着眼于细处,又有大局意识。在最后一个环节中,他很巧妙地利用了文中的资源。第一段中“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肖老师问:“读完整篇文章,让你也用一个字来概括,你会用哪个字?”学生答出很多答案,例如“梦”、“缘”、“爱”、“怜”。这是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总体认知,肖老师在此处再追问“你从那些句子中读出了梦”、“你从那些句子中读出了缘”、“你从那些句子中读出了怜”。这样就又从整体感知走进了局部解析,从抽象的感觉走向了具象的文字,让学生在语言间行走。做到了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让学生真正地以语言为核心进行学习。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时,“要尽量去体验作品中美好的内容和形式,并陶醉于其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符号,让我们的学生体验并陶醉于这种咀嚼语文的美好滋味,品味文字的美好情感,这种美好的情感不是一句空话、大话,而能够真正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文字的深处慢慢欣赏,慢慢领悟。
一棵小桃树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四
在苏浙中学语文论坛第二届年会上,肖培东老师执教的《春酒》一课令人印象深刻。这节课无论是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还是课堂语言等方面,均有许多值得揣摩学习的地方。在此,笔者仅以肖老师课堂调整学情的策略作一番探究。
一、调整学情的前提:精微观察,迅速了解学情。
一上台,肖老师就问学生读过《春酒》的举手,这是了解学情很常见的问法。发现读过的不超过五个人之后,肖老师连续问了多个学生来自哪个班级。这样的问题令人很是诧异,但就是这一提问,才让所有听课者明白这个班级的真实学情。
原来,本次课堂开设时间是周六,很多学生周末家中均有安排,所以主办方只能从其他班级临时拼凑上课的学生。这一特殊学情主办方并未告知任何人。在肖老师上课之前,开课者和听课者都只是发现这个班级的学生不敢说,大多习惯于听讲,课堂语言也多是应试型,主动学习的气氛很难形成。
肖老师锐眼识真相,正是他始终心中有学生,一直精微观察、关注学生的结果。
二、调整学情的策略:察言观色,多管齐下。
了解学情只是教学的第一步,对学情的良好调整,才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面对学生们比较呆滞的神色和低落的情绪,肖老师说:“没读过课文没关系,让读过的同学说一下《春酒》大概说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轮流分段朗读文章,从文中找一个词来形容一下现在这个班级”。这两句导问,既安慰了紧张的学生,营造出了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又链接了文本和学生当时的处境,使其得以轻松进入文本学习的状态,为此后的学习活动打好了基础。这是调整学情的第一种策略:注重心理疏导,适时链接文本与现实。看起来容易,实际上这需要教师灵活的教学机智,如此,才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捕捉到适宜的调整契机。
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唱读、多读、读错等均有,有的错误还反复出现。肖老师不气恼、不急躁,总是很有耐心地俯身倾听着,及时指出学生读错之处,肯定学生朗读的优点,注意顺势给予读法指导或者相应的阅读建议。比如,某生把“跟蜜蜂似的”读成了“像跟蜂蜜似的”,肖老师指正之后说:“这位同学有一点读得很好,他的语速快还是慢?”其他学生立刻回答“慢”。“对。回忆性的散文,在读的时候建议大家适当地放慢读书的速度。”肖老师表面上是在肯定学生朗读的优点,实际上是借学生无意之言明确真正的读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新的阅读方法,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路径。”抓住了这一主要路径,又能够在施教的时候,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着实是高明的教学艺术了。这是调整学情的第二种策略:及时纠错,方法引导顺势而为。
当有一位学生并未针对肖老师当时所提的问题,而是直接回答之前探讨已经结束的问题,肖老师并不打断他,而是继续追问,让该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当时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刚有起色,但整体上还是比较被动的,如果不小心打击到某一位学生,将会给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气氛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只要学生肯说,就能为课堂学习增添一点活力,因此,肖老师绝不会把学生硬拉回自己的问题,绝不打击学生的思考内容,而是尽最大可能地尊重学生,给学生选择权、言说权,即使在教学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这是调整学情的第三种策略:尊重学生,给予其言说空间。
而千方百计地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则是调整学情的第四种策略。比如,当肖老师刚刚抛出问题:“作为一个完整的文章,大家读的时候还落了一个标题。这两个字应该怎么读?”一名学生读的语调很平,肖老师追问:“你读得很平静,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没有感情。”肖老师继续追问:“是‘春酒’没有感情还是你没有感情?”学生答“是我没有感情。”到此,台上台下笑声一片。一般人都会认为这名学生内心是不愿积极配合老师的,他的朗读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可是肖老师并不放弃,他继续追问:“为什么选择没有感情去读‘春酒’?”该生不答,肖老师说:“其实,你在考大家没有感情去读‘春酒’可不可以?”这一问不仅维护了这名学生的自尊心,还启发了其他学生思考其中的可能性。短暂的停顿之后,肖老师继续说:“其实,他不是没有感情,他是在收敛自己的感情。”这样的维护,就像潺潺溪水,轻轻打破课堂的沉闷,滋润了学生的心田。
三、调整学情的关键:有效助导,建构新的学情。
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引领学生们体悟字里行间的隐含信息,从细处咀嚼、领略文本表达的情味,是肖老师积极构建生本课堂的最大法宝。而对学生朗读品悟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助导,则是肖老师建构新的学情的具体实施策略。这是调整学情的关键所在。
当学生无法用准确的言辞表达自我内心感悟时,肖老师察言观色,准确捕捉到了这一情况之后就用自己的语言适当加以渲染。比如,学生读标题“春酒”并未读出他想要的那种很热闹的感觉,肖老师马上说:“这种感觉就像‘春酒,来吧,一起喝春酒!’”此时,肖老师的朗读语调高扬,双手张开,作欢迎状,脸上满是呼唤与喜悦。简单的一句话,加上适当的体态语,将饱满的情感展现了出来,既渲染出了学生内心想要表达的情味,也带动了学生们主动学习的情感。在此之后,学生们畏首畏尾的状态不见了,敢说敢读的明显多了。这就是肖老师利用体态语,有效助导学生品读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当有学生找到第三段中的关键句时,学生读得很快,肖老师说:“你找得很好,你考试一定能考得很好,但是读书不能这样读。”彼时,肖老师这样做:
师:“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是什么描写?
生:“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是动作描写。(朗读引号内容时,放慢了对几个动词的朗读语速。)。
师:为什么要把这几个动作放慢?
生:写出“我”对春酒的喜爱和珍惜。
生:炫耀。
在这一过程中,肖老师不满足于学生简单的套话回答,而要求学生依据文字联想,进入文本情境,读出来,一进一出,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的助导才是真正深入的、有效的。
当学生将文中“手里捧着一大包”理解为“写‘我’想着家人时”,肖老师马上问:“我们平时到别人家吃饭,回家的时候再捞一点带回家去给家人,我们一般会这样做吗?”学生一听完这话,马上笑了,紧接着就有声音:“这是在写主人家对小孩子的宽容和爱”。学生能够快速品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就得益于肖老师及时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其快速认识到自己的思维错误,同时也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有效地调整了学情。
《春酒》中有不少写母爱的,但是肖老师只是引领着学生深入体会了一句“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在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出“我”对春酒的喜爱之后,再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朗读时情不自禁地重读“总是”背后隐含的信息。学生在肖老师的领读引导下快速发现了“这里还有母亲对我的宽容和爱”。肖老师马上小结道:“这一句大家都能感受出来,那么文中具体写母亲的其他细节真的不用我教了。”
只教学生不懂的东西,学生会的不教,这才是学生最需要的助导。肖老师极好地抓住了这一点。
反复比较肖老师在这次年会上和其他地方上《春酒》这一课的课堂实录,笔者还发现面对不同的学情,《春酒》这一课的课堂教学均能够带给学生们实实在在的提升。能够收获这样的实效,与肖老师善于调整学情关系极大。细细地研究它,无疑也会给一线教师带去不少实实在在的收获。
参考文献: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p71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一棵小桃树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五
活动设计:
从桃树的生长过程能够了解到一些科学知识,个人认为这个主题活动还是属于语言活动,需要幼儿对桃树的生长过程和季节变化的联系有一些基本了解,才能对小桃树的情绪变化进行理解和体会。
活动目标:
1、观察画面,了解桃树在四季中的变化。
2、欣赏配乐故事,感受语言的优美。
3、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小桃树的故事图片及投影片;
2、故事配乐(班得瑞的fairyland梦境、snowdreams雪之梦)。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活动难点:
幼儿对小桃树的情感变化的理解。
活动过程:
一、观察画面,讨论小桃树在四季中的变化。
1、出示两棵不同表情的桃树图片。
提问:这是同一棵小桃树,看看两张里面的表情有什么不同?
2、看看小桃树在四季中的变化。
让幼儿给六幅图片排顺序,提问:小桃树在成长过程中是怎么变化的?
追问:它每一次的变化和什么有关?
小结: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转换,小桃树慢慢地长大了。
1、欣赏配乐故事,感受故事中语言的优美。
提问:故事里小桃树有高兴的时候也有悲伤的时候,你们记得它高兴的时候会怎么样?
小结:在春天里,小桃树快乐的跳起了桃花舞;在夏天里它又高兴得跳起了绿叶舞。
提问:它哭了几次?每一次有什么不同?
小结:前两次哭泣它舍不得它的花瓣和绿叶离去,第三次流得是快乐的`眼泪。
提问:为什么故事里运用了“终于”这个词语?
小结:是啊,小桃树从一粒种子成长为一棵成熟的桃树,经过了三年这么长的时间,小桃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结出了第一个桃子,流出了快乐的眼泪。我们小朋友学本领的过程有时也是艰难和漫长的,但是只要你付出努力,坚持下去,有一天你一定能够学好本领,结出自己的“桃子”来。
活动延伸:
画一张小桃树结满果子的画。
活动反思:
在活动的开始,让幼儿对图片进行排序是,幼儿很容易被春夏秋冬主题中以前学到的经验所影响,不是按照小桃树的生长过程来排序,而是找春夏秋冬四季对应的图片。另外,幼儿都不知道桃树是先开花后长叶子的。所以教了四五个小朋友都没有排正确,但是当我把故事读了一遍之后,他们立刻就排好顺序了。他们可以准确的回答出故事的每个问题。
我在他们回答完小桃树的感情变化问题之后,把小桃树的结果子跟他们的学本领联系起来,让他们了解自己只要向小桃树那样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有好的成就。小朋友们对这一点的感受非常深刻!
另外,回答问题时有些小朋友不够专心,答非所问,后来我使用奖励盖印章的刺激,他们回答问题的质量就有明显的改善。
一棵小桃树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六
“你们都读过一遍课文了,那我先考考大家,来,这位同学,你来写写课文里要掌握的生字词。”一个特级教师的课居然从生字词听写开始,我们始料未及。估计孩子们也没有想到肖大师回来这一招,不过几个孩子还是接招上台在黑板上开始听写了。
“又一个成语,说是不长草木的地方,这个成语是?”“有一个词语,是说建筑物或堆积物到下来,两个字,这个词语是?”这样,“不毛之地”“坍塌”“溜达”等词翩然而出。我又问:“文章中写牧羊人种橡树的细节中有这样一句话,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了一个坑,一个字,请问是哪个动词?”
学生没料到他会这样一问,愣了。被叫上来默写的那个男孩没填出“戳”字,他想了想,写了一个“凿”字。这个字,是“戳”字,比较难写。
这个时候,肖特的教学灵感来了!
“你用的是‘凿’字,而文章的译者用的是‘戳’字,你觉得有什么不同?”
学生开始支支吾吾地说着不成熟的理由。
肖特说:“凿”,是指穿孔,挖掘。“凿地为坎”,“水凿之穴”,“千锤万凿出深山”。“戳”呢,用硬物尖端触击,刺。牧羊人所在的高原,尽是光秃秃的土地,他“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棍”,就很适合用大拇指粗的铁棍尖端去戳黄土。
二、重点关注,教给方法。
他继续问:他是怎么样“戳”的呢?请大家快速默读第三次见面的段落19-20段。他让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对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进行标注。很快学生们开始发言了。学生勾画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句子。肖特根据学生所找的句子引导学生归类,重点引导关注“写高原变化的句子”“抒情议论的句子”“老人特征的句子”“行为思路的句子”,同时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进行圈点勾画。
三、学以致用,自学朗读。
接着,他又让学生跳读第一次和第二次见面的部分,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进行默读。在课堂交流环节,学生就快速地梳理出了这些句子。肖特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品味高原变化的句子,体会了作者情感变化“颓废-惊喜-震撼”,并细致地指导学生去朗读。
四、体会“奇迹”,分析形象。
课堂逐层推进。他问:“牧羊人做了一件什么事情?”有的学生找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的事情。”有的学生找了“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这时,他将“奇迹”二字板书上去。接着他追问:“支持奇迹最重要的精神是什么?”引导学生细品字句,赏析旁批。课堂在温情脉脉的氛围中缓缓推进。孩子们说了很多,如“细致”“专一”“孤独”“坚持”“自我牺牲”“思考”“无私”“爱”“热爱生活”等等,他都一一板书在奇迹的周围。品到尽头,让学生用“只有--,才有奇迹”的句式一起大声朗读。
五、抓住文体,分析特征。
最后,回到小说的文体特征,抓住小说虚构的特点。肖特问:文章创造奇迹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帮助作者把文章写得这么有真实感?引导孩子们从文本的写作特色去把握这篇小说不同于其他小说的地方。如第一人称、真实的地点时间等等。
课毕,听课教师纷纷感概万千。笔者以为这堂课体现了六个“实”。
1.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听写生字词,字音、字义的纠正一步一个脚印,贴近一线教师的课堂,接地气。
2.教实学生阅读的方法。始终围绕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圈点勾画的习惯、发言时丰富表达的方式、默读的训练、小说文体的写法分析等等。
3.读实情感的变化。琅琅的读书声时时响起在他的课堂上,始终与文本同行,与课堂推进同行。朗读指导细致到一个词,一个情感变化,带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读。
4.训实学生的思维。一个好的课堂真正的动在于学生思维的动。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最初的认知为起点,引领学生反复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思考,慢慢地走进文本深处探索,获得新的发现、体会和感悟。我们会感觉到,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流动,在教师的追问、导问、设问下,不断地概括、总结、分析、判断,思考的过程不断地螺旋上升。
5.落实文本的内容。每一个课堂环节的设置、每个一个主问题的提出、每一次师生的对话等,无一不是文本中来,又回到文本中去,让学生通过文字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学习精神品质,笔者认为真正实现了文本资源的最大化。
6.抓实学困生提升。肖特的课堂有一个特点,如果他发现某个学生发言不流畅或思考又障碍时,他必然会再抽他二次、三次,并且不断地给予帮助和信心。让大家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个教师的智慧,更是一个教师博大的胸襟和爱心。
牧羊人用坚持不懈的精神把“昔日的荒地”成为“一片沃土”,当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的时候,我们就不能不说,这是在创造奇迹!肖特对语文教学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研究不也和牧羊人一样吗?他不也是牧羊人吗?所以,语文老师当如植树的牧羊人。既要懂得牧羊的收放,又要知晓植树的取舍。心纯净,人有爱,专注认真,坚持年复一年地走下去,那么我们就一定会种植出语文的满目绿意。(重庆永川谭怡名师工作室研修学员郭咏梅)。
文档为doc格式。
一棵小桃树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七
在重重压力之下,终于完成了和肖老师的同课异构。经过一个礼拜的冥思苦想,在肖特的点拨之后豁然开朗,获益匪浅。
听到此处,我不禁心里一惊--学生如此丰富又深刻的初读体验已经呈现出来了,那还需要我们老师教什么呢?这让我回想到自己的教学设计,总希望学生能够通过看似“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慢慢领会文章的深层大意,殊不知,这些所要教授的知识早已是学生的“囊中之物”,于他们而言,我们的教学无非是再炒一碗冷饭。
学生阅读文本,充分思考,有同学回答:“它长得很委屈。委屈这一个词写出了它的没出息。”肖老师马上抓住学生的回答,提问学生:“长得很委屈是说它长得怎么样?”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小桃树委屈的样子。既而肖老师做了总结性的评价--陌生化词语的运用有助于表情达意。有同学也回答道:“瘦瘦的,黄黄的,也表现出它的委屈。”肖老师说:“这几个词语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答道:“让我想起了人面黄肌瘦的样子,‘黄黄的’,是把小桃树当作人来写了。”肖老师又做了总结性的评价:“生活经验有助于写作。”
肖老师充分细致地关注了文本的每一个角落,充分利用各种语文教学手段丰富了课堂,启发学生思考。譬如:“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这一处,肖老师将“拱”字换成了“长”字,让学生细品。学生马上联想到这两个词的区别--“拱”意味着上面有许多覆盖物,它需要费尽气力才能生长出来,能够体现出小桃树生长的“不容易”“没出息”。而“长”这一字是很符合植物生长规律的,没有“拱”这一字的表达效果。
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我也设计了一个类似的问题:“这是一个棵怎么样的小桃树?”来引发学生对小桃树形象的思考。但这个问题太泛,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后回答得很“全面”,而只是知其然并没有知其所以然。散文教学必须关注语言,而我却急切地期待他们回答出所谓的“正确答案”,没有通过有效的语文活动来促发他们对文章语言文本本身的思考和感受。在这一点上,肖老师的示范给予我太多的引导,也冲击了我固有的教学思维。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需要对语言文字本身有强烈的敏感度。”最让我佩服和惊叹的教学点在肖老师的一个换词活动中--“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对这一句话,肖老师把“说”这一字换成了“笑话”一词,非常符合语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日常的课堂中,我也非常喜欢利用“换词”这一种教学形式。但相较于肖老师的“换词”方式,我明显感觉到我的“换词”是为换而换--故意找出替换一些不如原文的词语来让学生比较思考。其实,这样的方式不过是让学生来“配合”的教学,而非真正地沉入文本,进行真正有价值的思考。
教学的一大难点在于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连接。今天,我的教学中从小桃树的形象赏析到作者的情感探究是非常生硬的。而肖老师通过这样一句话“众人皆说小桃树没出息,‘我’是否用‘没出息’来形容它?我是怎么样形容它的?”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作者情感的探析。
“为什么文章要写这棵小桃树?”这个问题看似在学生初读体验时已经解决了,但肖老师通过对“小桃树”的经历和对“我”的经历的品析中不仅启发学生对文章深层内涵的思考,更引发学生对明暗两条线索和“托物言志”手法的介绍。“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紧密相关。”肖老师的教学也解开了我一直的疑惑--原来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辅相成!
肖老师引导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自然地提问学生:“如果只用一个字去写这篇文章,你会用哪一个字?”学生们不仅积极踊跃地说出了一个个令人惊喜的答案,更让我们看到了这一堂课对他们思维的激荡和他们对思考的自觉追求,这是课堂最了不起的地方,也是真正的学习之所在。
在评课环节中,肖老师对我课堂的改进建议也让我醍醐灌顶--将最后一个问题:“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是吗?”作为教学的主问题,通过引发学生对“你”指谁的探究串起整堂课。听完后,我恍然大悟,恨不得马上修改实践之。真不得不叹服:“大师果然是大师!”
一石激起千层浪。肖老师不仅带来了一堂令人惊叹的好课,更是带来了无数令人省悟的教学理念、思维和心得。譬如,肖老师的“备课八思”启发我们在文本素读之时收获灵感:
(1)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文体特点);
(2)这是写什么的文章(内容和主旨);
(3)文章为什么而写(写作动机和背景);
(4)怎样写出(语言和手法)。
(5)最能体现语言特点、手法特点的关键段落在何处(教学聚焦);
(6)编者为何将它放在这个单元(编者意图和单元目标);
(7)今年教读这篇文章最大意义是什么?(社会价值);
(8)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是什么?读不懂的是什么?(学情预判)。
语文教学设计并非空穴来风,其实有章可循。这一条条规则的背后是我们教师对语言文字本身的敏感,对文章写作的准确把握,最重要的,是眼里有学生--对学生学情的尊重。一切问题的设计首先要考虑也最需要考虑的是--这个问题学生是否已经懂了?只有真正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语文能力的真正提高。肖老师也说:“得心应手。”只有真正懂得学生的心思,真正关注学生的存在,才能有真正的好课。
肖老师的“教学五点”同样让人大饱耳福。
(1)老老实实教会学生读书。“老实”,即学生要贴近语文教学的规律,用语文的方式来解决语文问题。那什么是语文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中叙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通俗来说,就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阅读文章的能力,学会写作的能力和学会说话的能力。
(2)扎扎实实教语文。扎扎实实就要求每一个语文老师对语言文字有很强的敏感度,在字里行间找到教学的“抓手”,展开教学。肖老师举了《孔乙己》中的一句话:“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通过对“内”“外”二字的品读分析揭示了文章的深刻意涵。这个抓手的确高明!
(3)真真切切。肖老师提出了三句话:“教真语文。真教语文。真教学生。”我们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初读体验,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认知,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启发他们真正思考,在语文知识获得上发生改变。
(4)深深浅浅。语文教学的“深入浅出”,直指它的课堂氛围,应该是简单、有效而大气的。它需要我们贴着学生去教,不为求深而故意深层展开教学,掌握好自己的解读深度从而正确选择教学的度。
(5)灵动灵活。教师的课堂语言、与学生之间的对话、选择的主问题都应该是生动鲜活的,能引发学生学习欲望的,而不应该是按部就班,杂糅混乱的。
肖老师对语文课程、教学的思考深深打动了我。他的这一堂好课,这一场精彩的讲座让我忽然想起了一句话--素以为绚兮。肖老师不用幻灯、不用图片、不用音乐,用一支粉笔、一次次对话、一次次朗读为我们简单而大气地呈现出课堂的无限精彩。这看似“不经意”的一问一答,实则也蓄满了他对课堂的无限心血和热爱!
一棵小桃树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八
姜艳。
每个读者也许都一样,在心田上,在岁月里,生长着一棵小桃树。甚至我们本身,就是一棵小桃树,由丑向美,由蓄到念,由梦生暖。
一
“同学们知道要学哪一课吗?大家读出了些什么?”肖培东老师静静地问,带着他那浅浅的笑。这是肖老师受邀跋涉千山万水,在陕南安康市白河县的公开课《一棵小桃树》的开课。没有渲染,没有铺垫,没有技巧。这是洗尽铅华之后的真实和真纯,课的开始,就是细流出泉眼。肖老师所谓的浅浅的语文课,在开始的时候,是清澈透亮的。和那些繁琐华丽的导入相比,是素颜的美,也是温暖的美。如果说课的目标是课的终点,孩子们读懂了多少,就是课的起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在《教育心理学》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学生们读出了些什么,是课堂上学生必须在场的第一张邀请函。
肖老师提醒学生这是散文,好的散文是情感的产物,读的时候特别要关注文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还要注意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关注旁批里的三个问题,哪些问题是你能够解决的,哪些问题是有疑难的,有疑难的问题,思考到什么程度了,这是牵起学生的手,把课文交到他们的手里,还要给他们一根手杖。课前的导读,文中的旁批,课后的问题,这些都是编者意图的集中体现,我想肖老师的提醒不仅是针对学生,也是针对老师们的。他关注的不仅是问题的内容,更是问题的方向,因为每一个问题后面都是广阔的教学空间。这些都是每一位教师都能看到的教学资源,但是为什么不能运用自如,反而要抱着金饭碗找饭碗,再去开发和寻找所谓的教学资源呢?阳光无香,大道至简。这种看似信手拈来的教学资源运用背后,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把握。正如肖老师所说“不要让学生在深刻面前自卑迷茫。”语文课本身就不需要太多的花哨,不应该有故弄玄虚。所以他说“上课不要总想着求新,要用心研究解读教材,选择好的突破口!”
做了这些准备之后,肖老师扣住旁批里“没出息的小桃树”反复出现有什么样的深意,让对话和智慧汩汩流淌起来。
二
“哪个旁批告诉我们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肖老师轻轻地问,然后请学生朗读并勾画最能体现小桃树“没出息”的词语。几个女孩怯怯地举起了手。“委屈”一词是最先找出来的,引导了孩子们品味“委屈”一词的情味之后,追问“你有没有在别处见过用这个词来写一棵树?”一棵树也会委屈吗?你会觉得一棵树委屈吗?这里不仅是在写树啊,分明是在写人啊。肖老师利用孩子的阅读收获,因势利导,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不知不觉走进对方的心灵。”在品味之后小结:陌生化词语的运用有助于表情达意,嘱咐孩子们,这样的句子用在作文里很有灵性的。我看到很多孩子的头在几百双老师的注视中渐渐抬起来了。这大山里的孩子,在肖老师的微笑和引导里像小桃树一样,不再“弯了头,抱紧了身子”,也慢慢“舒开身来”。
接下来,孩子们的手慢慢的举成了一片小树林。“紧抱”“瘦瘦的”“黄黄的”“拱”“角落”都被一一发现。孩子们多么敏感啊!他们的心,像柔软的土地,只等待一阵春风,嫩绿就会氤氲。肖老师带着孩子们大声朗读,表情演读,不忘调侃男孩子们更要长得“壮壮的”,也格外关照坐在“角落”里的孩子。课堂上开始有了笑声,孩子们的眼睛慢慢亮了起来,坐在舞台最外边的一个女孩子,受了表扬,脸蛋红红的,像是那浅粉的桃花。
“没出息的小桃树”,在老师和孩子们的共同阅读品味中,我们看到了:她被漠视的出生,她样貌的“猥琐”,她成长的艰难,她开花的孱弱,她境遇的坎坷。这棵小桃树,慢慢地走近了我们,台上台下,空气里也有淡淡的忧伤。窗外是潺潺的雨,礼堂里有那么一会儿的安静,小桃树把枝条轻轻地伸进了我们的心里。我们每一个人,有没有过被漠视被孤立,我们的成长中,有没有孤独和坎坷,我们的心有没有过孱弱。作者贾平凹的眼神,不知不觉在小桃树里脉脉闪烁。肖老师的语调,还是那样沉静,舒缓和温柔真是语文课里绵柔的.力道。
小桃树“太白了”“太淡了”的花,在风雨中“一片,一片”落下,落得读者的心也轻轻颤动。这种穿透文字的力量,其实来自最寻常的标点符号。孩子们抬起头,肖老师叮嘱“标点符号也有表情达意的作用。”
“无论怎样艰难,小桃树还是开花了”。肖老师提醒孩子们注意几个容易忽视的词。“竟”“才”“连”,这些不起眼的副词也被发现了,它们透露出来的惊喜、怜爱、伤感,真是丰富极了。孩子们很惊喜,他们收获着发现的喜悦。肖老师再次叮嘱“注意那些不起眼的词,也会表情达意。”
这样的品读,会让人忘记了时间。因为实在让人有一种含英咀华的幸福。“散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是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的!”肖老师极少用重音,随着他的强调,品读活动暂时结束了。但是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因为他提醒“这样反复出现的词语还有,再找一个反复品味,你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好的课就是这样,让学生觉得已经结束的阅读其实刚刚开始,让学生觉得已经读懂了的地方其实别有洞天天,让学生觉得读不懂的地方豁然开朗。
由此想到,“我的小桃树”也是反复出现的短语,如果扣住来读,是不是会读到“丑”的小桃树背后,有一个小桃树一样的“我”呢。作者的经历和心路,其实都隐含在小桃树上啊。他的“种桃核”“不肯不甘心”“蓄梦”“执着”“默默”;他的因弟弟妹妹已忘却,自己“每天能看见绿色的梦儿”的“高兴”;他的“血气方刚”“轰轰烈烈”“矜持”“骄傲”“垂垂老矣”;他的“呼喊”“忏悔”“忧伤”“颤抖”最后看到花苞的微光心底的“安慰”。“我的小桃树”,我就是小桃树,小桃树就是我啊!贴着文本读出的作者情感,肯定比补充资料更有动人的力量。能不借助资料的时候,我们就尽量让孩子们沉潜文字吧,把心贴在字里行间,用自己的心,与文字,与作者,心心相印。肖老师打开的不仅仅是自读散文的路径和学生的心窗!
三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一棵没出息的小桃树呢?”没有炫目的课件,肖老师的追问像一朵浪花,在清澈的课堂上翻涌。备课的时候,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与挖掘越深越好,但是在课堂上,则应该把思想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打通,让他们能够轻松地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作者对奶奶的怀念,是孩子们自己已经读出来的,肖老师让孩子们用情地朗读课文相关内容,尤其是风雨中,小桃树“慌乱”地零落,“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我在家里的混乱中看到小桃树撑着枝条,我的心里“深深忏悔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因为有了引导和安静,有了真诚和思考,孩子们的读书声令人感动。读到就是悟到,能用读来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再“深刻讲析”了。很多时候,老师就是把孩子当成了一张白纸,总觉得自己没有讲一遍的东西就不放心,其实,我们学生没有活动,没有体验的时候,教师讲多少遍,很大程度上还是自说自话,自娱自乐。关注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关注通过什么方式让学生知道,关注学生应该知道到什么程度,这些不仅是教学的能力和方法,更是最温暖柔软的教学情怀。“浅浅的,让最真诚的你走向最真纯的眼睛。”肖老师的眼睛,肖老师的微笑,肖老师俯下的身子,都是教学的力量。
作者对梦想的执着对未来的憧憬对自己的思考是通过重锤敲打最后两段体悟的。小桃树在结尾处的风雨里,不再是孱弱丑陋的,它那么勇敢,那么庄重,它那么高傲,那么明艳。这段文字是作者思想的升华,是全文气韵的归结。肖老师的用追问“牵引”着课堂溪流的方向:“仔细读读这两段中特别的修辞。”小桃树如天鹅,羽毛尽落,气度犹在;小桃树顶端花苞犹在,希望闪烁。因为形象的语言,结尾处的两段文字庄重的情感,慢慢地渗进学生的心里。
好的散文,是用生活阅历写成的,也是用生命的体悟写成的,它是心之声,也是意之向往。贾平凹主张散文要写到性灵的层面,关照自身,关照生命和灵魂。在课的结尾,肖老师用“你能不能用一个字来表达作者寄寓在小桃树上的情感?”这个问题和开课时呼应,激起一片浪花。“梦”“爱”“念”“灯”,孩子们静了下来,但是能感到思考的涟漪,课堂的安静多么珍贵。这群大山角落里的孩子,由一开始的怯怯的,甚至弯着身子,到现在的目光灼灼。每一个字背后,是稚嫩但独到的思考。肖老师选的字是“蓄”,他说:人生其实就是蓄的过程,成长更需要蓄,好的散文也是这样,前面的细细描写,精心铺垫,也是蓄啊。马上就要下课,最后一排的小男孩举起了手,他因为激动而挺直了身子,大声说:“我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我觉得不应该用一个字来表达课文的情感,因为任何一个字都表达不了这篇文章的情感。我愿意用梦来表达对未来的憧憬,因为小桃树是梦的种子;我愿意用爱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用念来表达对奶奶的怀念……”孩子站在小小的舞台上,但又像站在广大的天地之间。他的回答淹没在一片掌声中,这掌声是给孩子的,更是给肖老师的,是给生命的唤醒,更是给小桃树的。
“深刻和睿智,其实都是在清浅的眼里和纯真的心里。”肖老师的浅浅语文,流淌着清澈的情怀和智慧。
窗外的雨不是何时停了,经过了洗礼,每一片叶子都闪烁着青翠的眼神。
一棵小桃树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九
“你们都读过一遍课文了,那我先考考大家,来,这位同学,你来写写课文里要掌握的生字词。”一个特级教师的课居然从生字词听写开始,我们始料未及。估计孩子们也没有想到肖大师回来这一招,不过几个孩子还是接招上台在黑板上开始听写了。
“又一个成语,说是不长草木的地方,这个成语是?”“有一个词语,是说建筑物或堆积物到下来,两个字,这个词语是?”这样,“不毛之地”“坍塌”“溜达”等词翩然而出。我又问:“文章中写牧羊人种橡树的细节中有这样一句话,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了一个坑,一个字,请问是哪个动词?”
学生没料到他会这样一问,愣了。被叫上来默写的那个男孩没填出“戳”字,他想了想,写了一个“凿”字。这个字,是“戳”字,比较难写。
这个时候,肖特的教学灵感来了!
“你用的是‘凿’字,而文章的译者用的是‘戳’字,你觉得有什么不同?”
学生开始支支吾吾地说着不成熟的理由。
肖特说:“凿”,是指穿孔,挖掘。“凿地为坎”,“水凿之穴”,“千锤万凿出深山”。“戳”呢,用硬物尖端触击,刺。牧羊人所在的高原,尽是光秃秃的土地,他“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棍”,就很适合用大拇指粗的铁棍尖端去戳黄土。
二、重点关注,教给方法。
他继续问:他是怎么样“戳”的呢?请大家快速默读第三次见面的段落19-20段。他让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对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进行标注。很快学生们开始发言了。学生勾画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句子。肖特根据学生所找的句子引导学生归类,重点引导关注“写高原变化的句子”“抒情议论的句子”“老人特征的句子”“行为思路的句子”,同时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进行圈点勾画。
三、学以致用,自学朗读。
接着,他又让学生跳读第一次和第二次见面的部分,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进行默读。在课堂交流环节,学生就快速地梳理出了这些句子。肖特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品味高原变化的句子,体会了作者情感变化“颓废-惊喜-震撼”,并细致地指导学生去朗读。
四、体会“奇迹”,分析形象。
课堂逐层推进。他问:“牧羊人做了一件什么事情?”有的学生找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的事情。”有的学生找了“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这时,他将“奇迹”二字板书上去。接着他追问:“支持奇迹最重要的精神是什么?”引导学生细品字句,赏析旁批。课堂在温情脉脉的氛围中缓缓推进。孩子们说了很多,如“细致”“专一”“孤独”“坚持”“自我牺牲”“思考”“无私”“爱”“热爱生活”等等,他都一一板书在奇迹的周围。品到尽头,让学生用“只有--,才有奇迹”的句式一起大声朗读。
五、抓住文体,分析特征。
最后,回到小说的文体特征,抓住小说虚构的特点。肖特问:文章创造奇迹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帮助作者把文章写得这么有真实感?引导孩子们从文本的写作特色去把握这篇小说不同于其他小说的地方。如第一人称、真实的地点时间等等。
课毕,听课教师纷纷感概万千。笔者以为这堂课体现了六个“实”。
1.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听写生字词,字音、字义的纠正一步一个脚印,贴近一线教师的课堂,接地气。
2.教实学生阅读的方法。始终围绕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圈点勾画的习惯、发言时丰富表达的方式、默读的训练、小说文体的写法分析等等。
3.读实情感的变化。琅琅的读书声时时响起在他的课堂上,始终与文本同行,与课堂推进同行。朗读指导细致到一个词,一个情感变化,带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读。
4.训实学生的思维。一个好的课堂真正的动在于学生思维的动。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最初的认知为起点,引领学生反复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思考,慢慢地走进文本深处探索,获得新的发现、体会和感悟。我们会感觉到,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流动,在教师的追问、导问、设问下,不断地概括、总结、分析、判断,思考的过程不断地螺旋上升。
5.落实文本的内容。每一个课堂环节的设置、每个一个主问题的提出、每一次师生的对话等,无一不是文本中来,又回到文本中去,让学生通过文字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学习精神品质,笔者认为真正实现了文本资源的最大化。
6.抓实学困生提升。肖特的课堂有一个特点,如果他发现某个学生发言不流畅或思考又障碍时,他必然会再抽他二次、三次,并且不断地给予帮助和信心。让大家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个教师的智慧,更是一个教师博大的胸襟和爱心。
牧羊人用坚持不懈的精神把“昔日的荒地”成为“一片沃土”,当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的时候,我们就不能不说,这是在创造奇迹!肖特对语文教学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研究不也和牧羊人一样吗?他不也是牧羊人吗?所以,语文老师当如植树的牧羊人。既要懂得牧羊的收放,又要知晓植树的取舍。心纯净,人有爱,专注认真,坚持年复一年地走下去,那么我们就一定会种植出语文的满目绿意。(重庆永川谭怡名师工作室研修学员郭咏梅)。
一棵小桃树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十
1、欣赏课文,体会小桃树的形象所寄托的感情理想并从文本中感悟生活。
2、学习本文借所写之物来抒写自己的理想、情志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体会作品情感,感悟生活内涵。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一、相遇。
1、课前欣赏音乐。
2、许多花草树木中,哪一种你最喜爱?哪一种牵动过你的忧愁与欢乐?
二、淘金。
2、讨论:作者这样写的理由是什么?
3、小结:是啊,看到了这一点,我们再回过头去看作者对小桃树外形的描写,原来那是作者是用描写小桃树外形的瘦弱来突出它生命力的顽强。这是一个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震撼的生命。作者同样被他感动着。更从小桃树身上汲取了力量,有了生活的信心。
4、从文中找句子探讨:作者与小桃树有哪些关联?作者受到什么挫折?
5、请学生用“这一棵小桃树,让我明白了……”小结感悟。
三、创造。
学以致用:具体描绘记叙所写物的经历,并在记叙描写中抒发自己对所写物的感情(喜爱、厌恶、怜惜……)。
四、享受推荐与本文类似作品:《丑石》《文竹》。
学生思考。
学生朗读课文并从中找相关语句体会把握。
学生把握“反衬”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小桃树是我的“化身”。
学生明确主题,畅谈感悟。
学生课后练笔。
板书设计:
托物寓意小桃树“我”“化身”饱受冷落、经受风雨生活受挫依然坚强重拾信心与希望。
教后反思:
这堂课以探讨文本主题为要旨,通过课堂预设的: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共同阅读文本,从文字的描述中把握文本的内涵,从文字的描述中感受作者思想情感的流淌,并由此及彼从作者的文字中体验人生、感悟人生。从课堂伊始,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自己与花草树木的情感联系,从而引出课题学生较容易接受,探讨文本时也能切中要旨,及至感悟时学生的体悟更是水到渠成。然而课堂中对于“反衬”与“对比”手法的理解太过于执着,以致于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混沌,还需斟酌。因为本身这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分割,若要细细区分,对于学生而言有难度。
侯晓旭。
一棵小桃树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十一
“你心清似水,我温润如风,教育如此美好。”我很真诚地说。
眼前的学生,亮闪闪的,犹如春风中清新鲜嫩的秧苗。他们点头,轻轻地读着文中的句子,阳光静谧地在窗外徜徉,透明而清澈。一份无法言说的感动,从身体的每个细胞中生长起来,短暂的静默中,我甚至闭了双目,那阳光下喧腾的青草芳香瞬间就包围了我的嗅觉,听到了,它们拔节的声音。
清澈、温暖、明亮,阳光充满着我们的世界。
南师大附中宿迁分校,我和学生们一起阅读《我的老师》。
读魏巍的这篇小文章,我总是喜欢发出声音,仿佛要让遥远的我的老师们都能听到我的诵读。这简单清新的文字,青草一般铺展开去,将我尘世里沉郁的阴影剥蚀。读着读着,我更像个顽童,赖在年少时光里不想走,简陋的校园,空旷的操场,天上飘飞的云,草间跃动的萤火虫,还有老师,你用最低的树枝与我们对话,我们这样被纯净的阳光照耀着。少年读此文,不懂其间美好,走过山水风雨,岁月开始沾染沧桑,才知道这样的简简单单里有着何等美丽的情感。那轻轻敲在石板边上的教鞭,那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和观察蜜蜂的闲暇时光,那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的夏夜思念,还有那“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的读诗音调,怎么读都能捏出情感的真汁。繁华落尽见真淳,这段已成为作者“永远珍藏在记忆中”的“珍宝”的校园时光,无需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修辞去表达,因为,最能修饰文章的是可贵的童心、清新的阳光和洁净的青草。
“同学们,这篇文章你们都读出了什么?”
“我读出了作者对蔡老师的依恋和怀念。”
“还有对老师的感激、感恩!”
是的,正如魏巍说:“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并且愿意和她亲近呢?”“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呵!……什么时候,我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魏巍平淡的文字里,满满的都是思念和感恩。右嘴角边那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在别后漫长的岁月里,宛如美丽的印痕,深深地刻在他的心底。写作此文时,魏巍已经和蔡老师分别20多年了,但是,蔡老师温柔美丽的形象、崇高的师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和那颗慈母般的心灵,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他的心灵,他也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老师。教育的美好,首先在于我们拥有了这个世界上最美丽最热爱我们的人,思念之河的对岸,如蔡老师般的诸多好教师用朴素真爱的姿态站成风景,如月洒清辉,为我们洗濯俗世的劳乏和尘埃,如天地长风,为我们吹拂灵魂的污垢和伤痛。“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江河把我们推向浩瀚的大海,朝霞给我们带来希望的黎明,在这个风雨飘絮摇晃不定的世界前行,因为这些感动过我们的月光,我们总有万虑皆宁的一刻,我们看得见灵魂的归路,我们不沉沦。
“其实,这篇文章还写了另一个美好的世界,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我突然这样一问。
再读读文章,你会找到这个世界。
是的,童心世界,学生的纯洁的心灵世界。魏巍说过:“在我想起他们的时候,也不免回想起我自己--当时一个孩子的一些甘苦。而这些甘苦,却未必是他们能够知道的。因为这些是存留在距成人很近又很遥远的另外一个世界。”距成人很近又很遥远的这个世界,你们却很容易找到,草垛上,田野边,柳絮间,亮晶晶的,最后都会存留在你们清澈的眼眸中。
读《我的老师》,我们常常感动于老师温暖的天空,却总会忽略学生清纯的世界。其实,只要你沉下心回到童年,想到那温柔美丽的老师,再神往那快乐纯净的校园时光,你就很快会成为魏巍一样心清如水的孩子。“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
“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是的哟,你心清似水,我温润如风,教育的美好世界。
我望着孩子们,孩子们望着我,所有的眸子里流淌着清澈纯真,真好,这种感觉!
一棵小桃树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十二
读完这篇文章,我被其中浓厚的感情深深地感动了。作者通过写小桃树非凡的经历,道出了一段人生经历和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文中,小桃树作为“仙桃”的梦的精灵,不仅没有像作者想象的那样枝繁叶茂、灼灼其华,反而是以脆弱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她“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刻即会断了去”,没有出息。再加上人们的不关心,甚至被猪拱过一次。面对这样悲惨的生活环境,她没有放弃,仍与命运作斗争、不服输。到最后,高大的枝头上虽只有一个待放的花骨朵来安慰作者那快已破灭的希望,但这也足以表现出她的坚强。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人们欠了她太多太多!但她仍然不屈不挠,用绽放的花朵回报了人们。
我们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也会害怕、伤心、彷徨,如果我们像小桃树一样坚强,怎么会有过不去的坎呢?!
小桃树又是“我”对奶奶的思念化身。小时候,奶奶给“我”吃“仙桃”,帮我种桃树;长大了,仍是奶奶在一直帮助“我”照看她。但当“我”再次回到家乡时,小桃树依旧成长着,越发的旺盛了。而爱“我”的奶奶却已经不在了,“我”睹物思人,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我们很幸运,因为有父母、老师、同学们爱的陪伴;我们还很年轻,每个人心中的梦想就像“小桃树”一样脆弱。但我们一定要坚信,在爱的陪伴下,我们的梦想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个春天绽放出美丽的花朵,继而是一个个饱满成熟的“仙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棵小桃树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十三
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从中接受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由这句俗语,老师想到了古时候的一则成语故事——杞人忧天(投影出示)。
二、引导学生说说《列子》,了解作家作品众生共享课前搜集整理的《列子》资料(出示投影)。
三、朗读课文,听读,自读,正音。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鼓励学生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词,鼓励学生领读。2、激发学生齐读速读3、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气,再读课文。4、正音:杞(qi)人躇(chu)步跐(ci)蹈舍(she)然中(zhong)伤(投影出示)。
四、个别学生朗读、翻译,结合课下注释。(出示投影)重点句子;(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2)充塞四虚,无处无块(3)奈地坏何?(4)奈何忧其坏?(投影出示翻译)。
五、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3、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投影出示)。
六、拓展。
讨论:1、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2、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九、课堂总结:杞人忧天似的做法大可不必,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烦恼忧愁在所难免。如何更好地化解忧愁,笑对人生?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会有所感悟和启迪。
课后习题。
完成练习册。
板书。
板书设计。
天,积气——奈何忧崩坠乎?
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晓日月星宿,亦积气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地,积块——奈何忧其坏?
(废寝食)(忧彼之所忧者)。
舍然大喜———————--------(亦舍然大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3篇《初中七年级语文《一棵小桃树》优秀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有关交通事故双方自愿和解简单协议书(精选8篇)
- 最新护士转正工作总结(大全18篇)
- 西安旅游简短(通用10篇)
- 2023年焊接工程总结报告汇总(通用20篇)
- 2023年对生命的认识(通用10篇)
- 2023年衡水中学高考百日誓师大会演讲稿简短(汇总18篇)
- 最新感恩节晚宴主持词(精选13篇)
- 雨过天晴后我将伴你走天涯散文(精选13篇)
- 语文期末试卷质量分析报告如何写(优质11篇)
- 社区居民会议记录范本(实用12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