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我的发现与发明(精选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22:56:09 页码:8
我的发现与发明(精选18篇)
2023-11-17 22:56:09    小编:ZTFB

总结工作心得,发现提升自己职业素养的突破口。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对过去的事情进行回顾和梳理。以下是一些旅游达人整理的旅游攻略,分享给大家参考。

我的发现与发明篇一

王充论衡中(公元83年),有一有趣的日月对於恒星位置的退行运动(葛洪抱朴子,曾引述之)。墨子似乎曾在更早时,言此事(见墨子第35卷及梅贻宝著作)。

墨经中有关此主题的命题,如言位置的移动,其“经下”有云:

“宇进无近,说在敷。”经说下:“傴宇不可偏举字也。进行者,先敷近,後敷远者。”

言移动期间,其“经下”有云:

“行循以久,说在先後。”经说下:“行者,必先近而後远。远修近修也,先後久也,民行修,必以久也。”

言运动,其经上有云:

“动或从(纵)也。”经说上:“动偏祭从者,户枢免瑟。”

这一条,可真是企图讨论“圆”的运动的遗迹。

这些天体运行於刚风之上,则球可能亦会运行。不少古时中国人如此推想。但他们所想的不是“旋转”,而是“游移”、进退。这是那“地有四游”说。其大意如上述墨经所言。这必然是相当古邃之说。

我的发现与发明篇二

转眼间,又到了2045年,我已经是一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了,我的最大发明是气球桌椅。

气球桌椅这项发明是由气球比较不容易让人受伤的原理来制作的。气球桌椅的结构是这样的:气球做的桌板,上面有一些神奇的按钮,这些按钮可以根据课程表来知道下一节是什么课,然后冒出下一节课的名称,只要那个小朋友点一下那个名称,那节课的用品就会冒出来,要是点下一其他按钮,桌椅就会按照你的指令来变化,桌脚可以上下伸缩,椅子当然也是气球做的,时不时调皮的孩子已经把椅当碰碰车玩了。由于椅子有飞行装置,所以在小朋友的手中,这种桌椅就是玩具,原来那些追逐打闹的小朋友总在教室里跑来跑去,很容易就会被桌子弄伤,现在有了这种桌椅,就不会发生类似的倒霉事情了。

气球桌椅不但功能多,它的外形也很美观呢!桌板是蓝色气球做的,上面有各种可爱的卡通人物,有紫色的桌脚,还有一个配套的粉色红椅子,上面有符合男女生喜好的边缘。

我的发现与发明篇三

去年夏天,我去县城二姨家过暑假。在那段时间里,我发现了一个有关花的秘密。

那天傍晚,我写完了作业,就到外面去溜达溜达。太阳也不是那么火辣辣了,斜挂在天边,还时不时吹来阵阵凉风,路旁的花朵也恢复了精神,仿佛在向我点头微笑呢。瞧,它们的脸蛋儿多诱人:有黄色的,有红色的,有紫色的,有白色的,有蓝色的……咦?这么多花,怎么就没有一朵是黑色的?找来找去,就是没有。我很疑惑,难道真没有黑色的花儿?这一整天,我像丢了什么东西似的,这个疑问一直压在心口。

第二天,我去河边继续找,仍然失望而归。突然,我眼睛一亮,对!问问二姨,她读的书多,知识丰富,也许她知道其中的奥秘。

我来劲了,急切地回到二姨家。“二姨,二姨——”我的呼喊声吵醒了正在午睡的二姨。二姨问我什么事,我连忙把事情的原委说了出来。二姨顿了顿,笑着说:“噢,我还以为什么事呢。”然后帮我查阅资料,原来经科学研究发现,花的颜色和花里含的花青素有直接关系。当花青素和植物中的铜、铁、钴、钼等不同的金属元素结合后,就像经过调色板调了色一样,花瓣就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不过呢,很遗憾,它们调不出纯黑的颜色,所以没有纯黑色的花。

“啊!原来是这样啊。下次我也可以向同学们解释为什么没有黑色的花儿了。”我高兴极了。

二姨说:“王明啊,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听了阿姨的夸奖,我有些不好意思了。她接着说:“能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很好,但还要动脑筋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比如,你可以查书,或者上网搜索啊。这样你才能不断地进步。你说是不是?”

听了二姨的这番话,我感觉收获真多,不仅仅知道了花儿为什么没有黑色,我还知道了下次再有疑问除了请教别人还可以上网、查书。二姨不但“授我以鱼”,还“授我以渔”——这话也是我刚从书上学来的哦。

我的发现与发明篇四

我原本是一个不会发现的人。可是现在,我有一个非常稀奇古怪的发现。这东西,得到初中,甚至高中才能学到。我9岁的时候就发现了,够厉害吧!我那么快就知道是大气压力大,还是水压大。而且这些都是我自己独立发现到的。

听完这些话,你绝对会忍不住会哈哈大笑。你想笑就笑吧,反正你用笑又不能发现到像我这样伟大的东西。这事儿还得从头讲起。

我的发现起始于在水下遨游与用飞机在空中“飞翔”。我曾经在《杀人风暴》里面认识了气压是什么。我也常常像马德堡市长做的举世闻名的“马德堡试验”一样,让两个杯子牢牢的吸在一起。结果导致杯子破掉,我自己则被家长痛骂一顿。坐在飞机上,我隐隐约约感觉到一点点压力。但是在游泳时,我下潜得越深,耳朵就会越痛。我想来想去,大概水里也有像大气压一样的水压吧。我以前看别人玩神奇宝贝里的水压就是这个吧,我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面对这种种疑惑,我决定去问我的妈妈,让她来解答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不错,我的儿子也会善于发现了。”妈妈赞叹地说。

“您赶快告诉我水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啦,甭在卖关子了。”我等不及了。

“水压也就是水里的压力嘛,你以前看动画片难道没有看到‘水刀’吗?那就是利用水压的力量来切割比较厚的钢板,他的能耐丝毫不比金刚石刀差哟!”妈妈滔滔不绝。

“那气压和水压那个更大呢?”

“天机不可泄露。”妈妈故作神秘。

我要是没法完成我的意愿,就会想方设法的完成。我绞尽脑汁地想,终于想出了一点眉目。往水下下潜一步,就会增加许多压力。我的发现竟是那么的简单明了,我为我这种“天赋”而感到自豪。

一次早餐时间,我终于可以请教我们家的“万事通”——我的爸爸我的那个奇妙的发现。

“其实压力的大小是取决于它的密度大小,水的密度比空气大,水压就比气压大了。”爸爸完善了我的发现。

正如罗丹所说的:世界上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我的发现与发明篇五

教学目标:

2.引导学生理解文明对话的作用、必然性,自觉地成功地进行文明对话。

3.了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以及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本文思辨性较强,推导过程严密,须着重引导。

2、领会学习作者超越民族情感之上的真正的人文情怀。

教学方法:质疑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质疑激趣)。

提问:什么叫中东,远东,近东?

明确:这几个政治地理概念是欧洲中心论的产物。14、15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在欧洲萌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大西洋至北海沿岸的一些国家,迫切要求向外扩张殖民地,富庶的东方成了它们攫取海外财富的首选目标。16、17世纪起,欧洲列强开始向东方进军,它们根据当时掌握的地理知识,按照离自己的远近,分别把东方不同的地区称为远东、中东、近东。后来这三个概念被国际社会广泛沿用。这是一种存在于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偏见。1934年,当时有三个中国留学生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进修生物化学,其中有一人叫鲁佳珍,跟李约瑟交往十分密切。这三人在留学期间,向李约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使李约瑟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后来,李约瑟又来到中国,结交了我国科技界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并得到了他们的帮助。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于1954年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

《发明与发现的国家》是李约瑟博士科技史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的部分内容。《序言》原文较长,课文选取了序言开头和结尾部分,中间部分被删去,删去的这部分内容篇幅很长,主要谈了西方人对中国科技和中国文化的“误读”。

二、作者简介:

1、李约瑟(1900―1995),英国生物化学家、科技史专家,国际科学史联合会主席(1972―1975)。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7卷34分册)、《用历史的观点看待中国传统的科学》等。本文节选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国科学技术史》是凝聚着李约瑟后半生心血的长卷著作。2、释题:书的英文名原为“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请人为中译本题写书名时改为现名。在英语中的“科学”(science)与“技术”(technology)有着明确区别,而且在其论述中也是把“科学”与“技术”、“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等区分开的,作者在本书中所探究的是,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科学与文明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促进其发展的内在原因,并非简单地停留在技术应用层面上。我们应该从作者的原书名去理解他的写作理念,题目完整地可以说成技术发明与科学发现的国家。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2、理清思路: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从科学史研究存在的种种问题,谈到研究中国科学与文明的缘由,揭示《中国科学技术史》全书的主题。

第二部分(第2段),介绍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将要着重讨论的问题,即全书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第3、4段),需要公正而客观地评价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贡献。第3段,批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中的两种倾向。第4段,在当今世界,对于其他民族的成就应该给予应有的了解与赞赏。第四部分(第5段),批评欧洲中心主义,应该共同赏识、纵情歌唱各个民族在科学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

四、文本研习。

1、李约瑟是一位英国生物化学家、科技史专家,为什么要研究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呢?由此看出作者是个怎么样的人?明确:(1)科学史地位――科学史是人类文明史中一个头等重要的组成部分。(2)最古老而最重要的中国文明对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贡献,没有被人们认识到。(在第一节中找)李约瑟是一个希望整个世界各国文化不分种族、民族、国别、地域,成为大同世界的人,他是一位怀着中国情结的世界学者,毫无民族偏见、有着国际主义精神和情感的欧洲学者。

板书:缘由・主题。

明确:1、2,17世纪前后中国对于科学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7,在中国的早期社会,为什么科学技术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

8,中国为什么能产生有机自然观?

从这八个问题中提炼出作者的评价:(1)中国古代科学停留在经验阶段并只有原始论;(2)尽管中国在理论和几何方法体系方面没有创造出“希腊奇迹”,但中国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许多方面都走在具有较高理论和方法论水平的欧洲人和阿拉伯人的前面;(3)尽管中国在15世纪以前有着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并能使之有效地加以运用,但中国始终未能创立出“近代科学”

3、作者写本书的宗旨是什么?为什么?(在文中找有关语句)。

板书:宗旨。

明确:本书的宗旨:求实。因为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中有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评价过高,把过多的东西说成是东亚发明的,例子是陶器制造史教学片中的失误;一是认为一切重要的科学发现和发明都不可能在欧洲以外的地方发生,否定其他地区人们的历史贡献。例子是两本科学著作中的失误。

4、对于其他各民族的科学科技成就应该怎样看?(在文中找关键词,再连成句。)。

明确:1.是否对现代科学作出贡献不能作为标准。2.从全球化的观点出发人们应该对于其他各民族的成就给予了解生赞赏。3从大同社会的人类理想来公平地看待一切民族的贡献。

板书:指导思想(大同世界)。

明确:现代科学在欧洲形成是环境因素决定的。应该共同赏识、纵情歌唱各个民族在科学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

6、小结:本文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书序,着重表达自己对于科学技术(科学文明)史,特别是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文明)史的观点:摆脱一切偏见,尊重事实,对中国古代的科学发现和发明给予公正的评价。――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许多伟大的科学技术发明。在公元3世纪到15世纪之间,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人取得的成就并不为人们熟知了解,当然中国始终未能创立出“近代科学”。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应学习作者摆脱一切偏见,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五、自由质疑。

我的发现与发明篇六

“墨经”的另一组,给我们多一些墨家(约在亚里士多得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叶)“力”和“重”的思想。我们再强调,只有现存残篇,和窜改版本,若不多用臆测,就很难估定战国时明的物理情状。

在这方面,它谈到“力”和“重”如:

《经上》:“力,刑(同形)之所以奋也。”

《经说上》:“力,重之为下,与重奋也。”

也谈到“力”的平衡,滑车和天平的思考。如:

《经下》:“絮与枝板,说在薄。”

《经说下》:“絮有力也,引无力也,不正所絮之止於施。”

在後一例,假定的是:当开始实验时,被变动的物重,是挂在比他边所挂的恒等重,较高一些。

此处所说的,是研究力,加速度和质量间的关系之atwood机械(1780年)的始祖。(参考吴南薰(一)92页及下文)。如:“力的组合”:

《经下》:“循遇过擢虑不疑,说在有无合与一,或复否,说在拒且然。”经说下,佚失。

由於这命题的简略及注解(经说)的佚失。很难确定它的意思,如果“矩”字不错,则墨家是企图“向量力”(vectoforces)的分析,和力的厂“平形四边形”等,是否有反应,当视所思考的结构,是否平衡而定。又说:

上古及中古中国的实用工程中,还有许多机会获得关於合力之经验和知识。实在说来,在欧洲一直到17世纪,才完全明白这些。而中国早期的气体动力学发明的“风筝”,就是这原理的应用。

“四轮车”,古时(墨子)称“车挽”或“轭”(chariot一yoke)。

中国所用运送重物的古法——四轮车的原理,就是分力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像这样分支的联合系统,可於现在飞机检查时见之。这是根据在多处的配件,只作一个的测量,便可记录一个机翼受不同的应变(strain)的性质。

另外,尚有“自动用车”及“大型车辆”之制造。

前者,据传闻说载,墨翟曾於公元前4世纪,为其母制造这种自动车。……可足惊异者,迄公元1115年前後,有一郑重其事的回教作家发现,自动车之创制,应归功於中国人。

後者,特种用途大型车辆之制造,装轮堡垒用以攻城者,(车童车彭车旁或棚)可追溯至墨子门徒有关筑城术之论文(第八册442页)。

“云梯”,古时称“輲车”。墨经中亦尝言之:

《经下》:“悬……(余佚)。”

《经说下》:“两轮高,两轮为輲,车梯也。重在前,弦其前,载弦其轱而悬重其前,是梯。”

这是前已提及的滑轮和称锤的实际应用。

当然,这机械的普通名称,就是“云梯”。墨子《备梯》篇在云:“云梯者,重器也。……若此,则云梯之攻败矣。”墨家了然于云梯之构造与性能,针对之以订其防御之办法,是以云梯之攻必败。

我的发现与发明篇七

关於战国时代“风箱”之若干识见,系得自意外之来源,即墨子书中有关军中技艺学之各章。由此可了解公元前4世纪之末,一般战争常用炉中燃烧之乾芥菜球及地种植物造成之毒烟,以“风箱”将毒烟吹向攻城之军队,或吹入敌坑之开口。如墨子有云:

橐以牛皮,炉有两瓶,以桥鼓百十。又云:

或灶用四橐,穴且遇,以桔槔冲之,疾鼓橐(即鼓风之箱)熏之。

这二段文字之重要,在於说明在当时交替於二圆筒(或罐)间推拉运动之机械化,似已导人。

“风箱”之用於“毒烟喷射器”。必可溯至公元前4世纪之始,因墨子一书之前数卷亦曾提及。

由此点开始,可知距活塞与汽缸之合成,已非遥远之事。

《墨子·备城门》云:“转射机,机长六尺,狸一尺,而材合而为之辊,辊长二尺:中凿夫之为通臂,臂长至桓,二十步一,令善射之者,佐一人,皆无离。”

不然,即是指“连弩车”或“车弩”而言(见《墨子·备高临》篇)。岑仲勉云:“一作轴转车,车上定十二石弩弓以铁钩绳连轴,车行轴转,引弩持满,弦挂牙上。弩为七衢,中衢大箭一簇,长七寸,围五寸,箭筒长三尺,围五寸,以铁叶为羽。左右各三节,差小於中箭。其牙一发,诸弦齐起,及七百步,所中城垒,无不摧毁,楼橹亦颠坠,谓之车弩。”

吾人已知公元前3世纪之墨子信徒工程师,必已熟知阿基米德(墨卿按:墨家早阿氏半世纪之久。)所述平衡原理之大部分。在随後之备世纪中,此种对杠杆之了解,在中国已善於利用於“弩机”之制造,且几乎从事大量生产。

此类机构包括错综之弯曲杠杆及掣子;范围较大,且使用木材者为配重之水斗或桔槔;杠杆压机,虽非重要,但跳动锤,则构成一种重要应用,且载重之吊举,常用杠杆之组合。

但在古代杠杆之最精巧应用,不是“弩机”,而是纺织机械,其中杠杆及连杆与踏板结合,包括铰链或活动接头之使用,形成繁复的连杆机构。

综观上述墨子十大发明与发现,其实,细而分之,不止此数,盖以其中含有二种以上者。

我之所以仍以“十”为称者:一则,“十”是含有多数、完整之意;二则,其中某些部分,容有冥符遥契,比符己意之嫌,若强加删减,仍不失为“十”之项额也。

我的发现与发明篇八

“墨经”中谈到有关“弹道”的力和运动。如:

《经上》:“止,以久(支柱之意,下同)也。”

《经说上》:“止,无久之不止,当牛非马,若夫过楹。”

以及也提到“斜面”之理,及“球体的不稳定平衡”等。

按“墨经”运动,是由於没有反抗力。墨家所用的名词“久”(支柱)应解释为牛顿第一定律。所谓能改变运动物体永久动态的力。又说:

这分明在指出:如果没有这种力,运动就会永远的不会停止。作者似在试说“非直线运动”,或偏斜运动。严格的说,是一“不全是运动的运动”。

这些简略的片段所遗的资料,其奇特至可使我们相信,假如有较多的墨家物理学者留存,则我们应可获得一些关於“弹道”的讨论,重力的效应等等。

李氏曾惋惜的说:有了墨家学派这些明澈的窥察,其後二千年来,中国历史上,关於被强迫或自由下落物体运动之讨论,竟未有丝毫记载,似是几乎不可信的事。

“风筝”(即飞鸢或木鸢)之事,墨子一书,其中一节(墨卿按:系《鲁问》篇),可能收自公元前4世纪者,述及墨子对公输般所制飞鸢之评论:“公输子削竹木以为昔佳,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私为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也昔佳,不如翟之为车辖。须臾,斫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战国时一石,相当於120磅)之重。故所谓巧,利於人谓之巧,不利於人谓之拙。”

实在的说,在欧洲一直到17世纪,才完全明白关於合力之经验与知识。但在中国早期的气动力学发明的“风筝”,就是这原理的应用。

风筝在中国军事上之使用,为极久远之事,更令人惊奇者,乃使用载人之风筝。

我的发现与发明篇九

妈妈要搬办公室了,这个星期天我和妈妈到她的.办公室整理东西。有许多资料不要了,我们就它放到碎纸机里碎掉,不一会儿,碎纸机就全身发热停止工作了。没办法,只好用手慢慢地,细细的,一点一点的撕。

没有多久,妈妈的手就酸了。“有什么东西能把纸上的字消除掉呢?”我自言自语道。妈妈听了说:“现在还没有人发明这种东西。”我想呀想,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就是制造一台机器,外表象现在的复印机,把一张写过字的纸从上面放进去,然后从下面传出。很快就能把不需要的字消去,只留下空白的纸。这样不但能把纸上的字消去,它还可以收集不同的墨水呢!可以节约能源又环保,还能反复使用,也不象现在这么累了,它的名字叫“多功能褪字机”。如果我真的发明了褪字机,地球上就没有那么麻烦了。

这就是我的发明,妈妈说我真伟大!我也能为社会作贡献。

我的发现与发明篇十

就“数学”言,中国数学,从来没有离开过“量”的大小,及专特公理与公设以作推理基础,去建立理论的几何学。

而且根据“几何学原本”的序言,“几何”二字,系由“量”(magnitude)字意译而来。并非“cos”的音译。

就“物理”言,“量”的因素,在墨家是极为重要的,由他们在物理学上的成就可见。

墨家在这方面,提出了两个命题:(一)是不同类不能相比较,不能相加减。如经上云:“异类不吡,说在量。”(经说暂略)这是“物理学”上“量”的定律。

(二)就是五行——金、水、土、木、火,是否相克(胜),主要也在“量”。

如经下云:“五行毋常胜,说在宜。”(注:此处之宜,就是我们所说的“量”。)。

经说下:“五,金、水、土、木、火。离然火铄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金之府水(但不生水)。火离木(但非生自木)。若识麋与鱼之薮,惟所利。”意即是说:“火能胜金”或“金能胜火”……。其主因,都是要看“量”的多寡大小来决定约。

我的发现与发明篇十一

“零”的发现,是数学史上的大事之一。

某单位处的数字,如不存在,於处空出一个位置来表示它——即是零或o,自属当然之处置,这种办法在公元前4世纪时,就已经完成了。有墨经上“库,易也。”经说上:“库,区穴(即零或o)若斯貌常。”的文字,足以证明。

“位值”的观念,发现最早。

为了了解十进位法的“位值”起见,我们所能引用的最早典籍,恐怕要推西元前330年“墨经”中的一个主张:十进位法。

《经下》:“一少於二,而多於五,说在建。”

建,建位也。位以十进,则数至於十,复进为一,故多於五。

《经说下》:“五有一焉,一有五焉,十,二焉。”

五有一者,一二三四之一也。一有五者,一十之一,即十有二个五也。

根据上面所引原典,和该书第二章所提出之证据,可知“位值”的观念在中国,纵然一时遗忘,或未经常扩展,但对它的识别,较在“孙子算经”中发现它以前,还要提早五百多年。

我的发现与发明篇十二

我发现仓鼠一到晚上就鼓起身子,我查了一些资料,资料上说,仓鼠在夜晚鼓起身子是为了保暖,仓鼠的体温不高,特别是夜晚,所以仓鼠鼓起身子是为了保暖。

看完资料后我就想发明一种衣服,一到晚上就可以保暖,这样人到沙漠去就不要担心晚上会被冻死了,给刚刚出生的小孩穿上就不要担心小孩会着凉了,我想在衣服上设置一个按钮,这样,穿上它的人想保暖就保暖,不想保暖就不保暖。我怕还想在衣服上设计一个可以喝水的瓶子,再加一个雨水收集机和一个雨水过滤器装到衣服上面,这样就随时随地可以喝水了。

我还发现乌龟一遇到危险就会把头缩到壳里,这样乌龟就得到了逃跑的机会,于是,我想发明一种衣服,它可以挡住敌人的.攻击,我要给所有的解放军叔叔穿上,把伤害降到最低,那衣服什么也打不破它,它是由一种特别的材料做成的,比金刚还硬,比水还软,子弹打进去就会被弹出来,就连导弹炸过来衣服也不会被炸破。衣服还有一种功能,就是可以自动攻击,怎么攻击呢,就是把打过来的子弹反弹打回去,这样做非常方便,不用动也可以打败敌人。

这些就是我的灵感一现。

我的发现与发明篇十三

学习重点和基本要求:

一、通过层次结构的分析把握文章的总体思路。

二、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写法。

作者介绍: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作者曾这样解释过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这可以看作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查生字、词,并注音:

1、宿命():

2、坍圮():

3、玉砌雕栏():

4、亘古不变():

5、颓墙:

6、肆意():

7、隽():

8、恪守():

9、捋():

10、熨帖:()。

11、撅():

12、猝():

13、狼藉():

14、日没():

第一课时。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前两小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中间三节,写“我”在“失魂落魄”中走进园子百无聊赖,却又无所事事。最后两节,写“我”冷静下来,专心致志地想到死和生:死是容易的,但关键是怎样活的问题。园子中的一切在撞击着我的心灵与情感,并从中找寻到活下去的勇气。

第二部分,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第一节为过渡段。第二至三节写母亲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让我们看到一个坚韧而伟大的母亲形象。第四至第九节写由一个作家谈到他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创作经历。“我”创作取得成功,而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回忆母亲多次到园中找“我”。第十节结束回忆。

小结:从内容上看,前一部分,可称为“人与景观”,后一部分可称为“人与人”(“我与母亲”)。

集体讨论,整体感知第一部分。

1、提问: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是“我家离地坛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离它越近”;二是园子荒芜冷落,而“我”也因残废而被生活抛弃,同病相怜,两者都历尽沧桑。这样的开头,为下文描写、叙事、抒情打下了基础。

2、提问:这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这几处描写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三处。第一处特点是破败、荒芜、古旧。第二、三处特点是宁静,充满活力、生气,体现这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3、提问:文中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朗读该部分),折射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态?

明确:史铁生在二十岁青春韶华时下不幸瘫痪,其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史铁生来到地坛。地坛由此而成了作者生命的组成部分,作者在几处景物描写中深情地抒发了这种人与对象物我不分的情境,如诗如歌,专情、美丽、伤感而又带禅意。对四季的不同感受喻含对生命的不同况味的理解和咀嚼,而这不同的理解又一一与园中的景物相应。

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文章中的地坛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用文中的话即为:荒芜但并不衰败。

总结:对这篇自读课文,重在赏析。作者本文的首要线索是“我和地坛”,即命运受到重创之后,作者面对地坛的思考。文章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物我不分。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通过继续分析课文,体会文章的第二条线索。

2、领会散文的创作方法,领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一、分析第二部分,体会第二条线索。

1、提问:该部分写母亲对“我”做了哪些事来体现她那伟大而又毫不张扬的爱?

明确:“我”上地坛,母亲“送”;“我”在地坛,母亲“忧”、“找”。“送”、“忧”、“找”,写尽母亲的悲苦与操劳。

2、提问:母亲的心理活动,作者何以知之?

明确:正是母亲的行动,使作者在她猝然去世后,进行设想、体会。

明确:这种“设想”无论对写作对生活都很有启发。能作这样的设想,才能充分理解母亲的爱心。如果仅仅写母亲帮我上轮椅车,目送“我”上地坛,到园中来找“我”那还不足以表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母亲在家怎么样,日日夜夜怎么想,写这些,才能使母亲的形象血肉丰满。可是不去设想,就不能懂得母亲的爱心。

4、提问: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一种情感?

明确:作者回忆母亲,深深感悟到母亲的苦难和伟大。作者痛感自己的母亲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她的母爱深沉而不张扬,她的悲苦深沉而不外露,母亲是坚韧的伟大的。

作者最为痛惜的是母亲早逝,仅仅活了四十九岁,再也看不到到儿子的出息。作者对文学成就的追求,为母亲也是一个动机,母亲却没有看到儿子发表作品的一天,没有看到儿子作品的获奖的一天,未能分享儿子的快乐。作者对母亲的悼念真是魂牵梦绕,痛切心肺。

明确:母亲只是以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暗中默默地鼓励我勇敢地活下去,找到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明确: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这样的总结,暗示了“我”的成长时时处处离不开母亲的启发,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二、思考:通过阅读文章,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在写散文方面的技巧呢?

1、回忆漫长岁月的日常生活要理出一条思路来。

“我与地坛”这个题目,设身处地想,很难写。时间跨度十五年之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何从写起?从文章节选部分来看,先写自己,再写母亲。作者写自己那一部分,以“我”残疾了双腿之后对生命的思考为线索,而将地坛的环境描写分散挂在这条线上,既扣题目又显示了生命的历程。写母亲那一部分,则由“我”这一部分派生出来。

2、写作,即可以反映客观世界,也可以表现内心世界。

史铁生不是那种依马而立下笔千言的“高产作家”,但他是一个寻求文字分量的作家,一个值得重视的独特的作家——他自己给自己决定了:他所传达的思想意蕴在与人的存在处境的关联方面,要比其他作家显得更为密切,更为细致,也更为丰富深刻一些。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

3、散文应注重语言的优美、流畅,富有情感表现力。

在本文如月光般清纯的叙述中让人感到自己也变得纯洁而多情。并不是说好散文一定要感化读者,但是在史铁生的笔下,无情的岁月似一张流走的脸庞,成为音乐、图画和梦幻,尽管忧伤像地坛一样古老,但是母亲身上那种真挚而坚韧的信念使我们永远无法忘怀。

本文语言富有创新精神。例如文中对地坛的第一、二处的景物描写等。

三、讨论:从思想内容,本文值得我们借鉴吸收有哪些?

明确:

1、要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2、要更加深切地感受母爱。

3、珍爱生命,珍爱健康。

4、要关心残疾人。

我的发现与发明篇十四

我之所以把“原子论”独立起来,既不完全归属於数学,亦不完全归属於物理,主要是因为它,既是“数学”的,又是“物理”的。

中国数学,并未缺乏理论几何学幼芽。理论几何学在中国,其所以未能茁壮者,实基因於中国文化的特质。那墨经中包涵的许多命题,由於种种原因,至今尚未为数学史专家所通晓,深为遗憾。

李氏对中国数学深致感叹之余,并指出墨经(墨家经典,必定在公元前370年左右编集而成的)的几何学“点”的定义时说经上:“端(即点),体之无序而最前者也。”经说上:“体也若有端,端是无同也。”

这个意义,好像和“几何学原本”卷中的第一第三定义完全相同。又举出墨经下:“非半弗靳,则不动,说在端。”经说下:“非靳半,进取也。前,则中无为半,犹端也。前後取,则端中也。靳必半,毋与非半,不可靳也。”认为墨家这种“不能分”的概念,确有根据。并说:

根据路利亚(luria)的研究,古代希腊的原子学家,他们对於无限小,也许持有与此平行的理论。显而易见的,和帝摩克力塔斯(democritus)学派有联络的数学家们,也是具有“几何学原子”概念。

上两个命题,论及几何学的“原子”,都是界定一个“点”,就是把一条线切成极短,以至於无可再切而构成。

他觉得没有真正的理由,相信可以说明为什么“极微”(无可再切)的概念,不让在这三大伟大文明的每一个中独立产生出来。(一册294页)。

这是我把它独立起来理由之一,另一就是“它”又是归属“物理”的关系,这部分,容在“宇宙开创论”中,再多细述。

我的发现与发明篇十五

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既然你不知道,那我就给你讲讲吧。”

我做出了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爸爸便开始滔滔不绝的讲了起来:“这是一种静电现象,干燥的皮肤在干燥的空气中,与物体产生摩擦时会产生静电,比如风与手产生摩擦就会有静电,刚才就是风与手产生了摩擦产生了静电。”回家后,我和爸爸还做了实验,用尺子在头发上摩擦,尺子会沾起一些小纸片。通过大自然的启示我知道了产生静电的原因。

还有一次,冬天的时候窗外下起了大雪,这时爸爸说:“今天可能会太冷的。”妈妈却说:“下雪不冷化雪冷,今天不会太冷的。”妈妈见我的表情将信将疑便讲起了这其中的奥秘:“冬季里,下雪前或下雪的时候,一般是暖湿空气活跃,高空吹西南风,而水汽凝华为雪花也要释放出一定的热量天气转晴,一般都伴随着冷空气南下,高空转为偏北风,地面受冷气团控制,气温显然要下降;同时积雪融化,本身就要吸收大量热量,所以天气反而比下雪时冷,这就使得下雪前或下雪时天气并不很冷。而降雪结束,天气转晴,一般都伴随着冷空气南下,高空转为偏北风,地面受冷气团控制,气温显然要下降;同时积雪融化,本身就要吸收大量热量,所以天气反而比下雪时冷。”听了妈妈的讲解我恍然大悟。

原来这小小的雪花之中还蕴藏着大道理呢。通过大自然的启示我知道了下雪不冷化雪冷的原因。

记得有一次,早上我发现窗户上的玻璃变了样,铺满了冰花挺好看的。但是窗户上为什么会有冰花呢?我带着一肚子的疑问去问爸爸。爸爸是这样说的:“在寒冷的冬天,人们都紧闭房门在屋子里取暖,屋子里的温度高,空气中的水蒸气变热,它们在飘动的时候,碰上冰冷的玻璃就凝结了。而且,有的玻璃光滑,有的玻璃毛糙,有的玻璃干净得一尘不染,有的玻璃上面有很多污垢。这样,水蒸气蒙上去的时候,就不均匀了,有的地方水蒸气多些,冰结得厚些,有的地方水蒸气少些,冰就结得薄些。”听了爸爸的话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原来冬天里有那么多鲜为人知的知识呀。通过大自然的启示我知道了玻璃上有冰花的原因。

我通过大自然对我的启示,证明了除了书本,大自然也是人类的老师。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就能知道许多关于大自然的知识。

我的发现与发明篇十六

每当我有了新发现,我就会兴奋不已。今天我又有了一个新发现,那就是巧分生熟鸡蛋。

今天很聪明的李老师犯了一个小错误,把早餐里的熟鸡蛋和一个生鸡蛋滚在一起了。一向聪明的我就自告奋勇的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这还不简单吗?只要把两个鸡蛋用力转一下就行了,转不动的是生鸡蛋,而转的动的就一定是熟鸡蛋了,我心里想。

说做就做,我决定使出浑身解数,来解决这个难题。我的第一招是看。用我的火眼金睛,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就是看不出它们有半点差别;都是圆乎乎、白白胖胖的。第一招失败了,我毫不气馁。第二招是听。我拿起鸡蛋使劲晃了几下,没有听出声音。就把两个鸡蛋放在耳边听,只听到了耳朵里的血液流动的声音。我只能用第三招了,那就是闻。我把鼻子贴在鸡蛋上闻了闻,没有闻出来什么味儿。看来只能用第四招敲了。我敲了几下,两枚鸡蛋都发出了闷闷的声音,也听不出任何差别来,看来所有的招都不行。我只好绞尽脑汁,又想了起来。

正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手无意中碰了一下鸡蛋,这个鸡蛋转了一会儿。我突然想起还有一招,就是转鸡蛋。生鸡蛋是液体,没有重心,转不起来。而熟鸡蛋是固体的,有重心,能转很长时间。我就把这两枚鸡蛋都转了一下。一个鸡蛋像陀螺一样转的很快,转了一会才停下来;另一个像是没了气的皮球,极不情愿的转了几下就停了下来。我又了新的发现,高兴的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生活当中处处都有学问,只要你多观察、多动手,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我的发现与发明篇十七

阳光下,我躺在姥姥怀里,心中顿时热了。望着姥姥慈爱的眼神,我发现爱原来一直都在。

暑假,我伤了腿,要在姥姥家住段日子。刚进姥姥家门,我便撞上了姥姥那冷漠的眼神,心中不由一颤,似乎被一层冰霜包裹了,冰凉!多年来,姥姥对我的那个眼神从未改变。每当站在这里,我总会被冷漠的感觉笼罩着。

不知是脚下一滑,还是在想什么事情,我猛的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身体顿时失去了平衡,受伤的右腿怎么也使不上力来撑起我的身体。石头滚了滚,停了。只是好像一直望着我傻笑。四周似乎瞬间宽阔了,没有一个东西供我支撑。一切都似乎刻意地避着我。我的心一硬,算了,便放弃了抵抗,任凭身体向右倾倒。可顿时,我却被一双热乎乎的手抢了去。我的目光左右游移着,不觉和另一个目光相撞了。是姥姥!她的目光变了眼里充溢着满是慈爱。我心剧烈跳动着,姥姥原来一直伴我左右。躺在姥姥怀里,处在阳光之下,我的心无法平静了,却更加热烈。望着姥姥慈爱的眼神,我开始发现爱原来一直都在,没有映照心灵的眼睛永远只能看到表面。姥姥一直爱我,我开始理解。

我发现爱一直都在,我发现身后永远有一个背影,默默把我支持!

我的发现与发明篇十八

1867年,俄国彼德圣堡大学里来了一个年轻的化学教授,他就是门捷列夫。身为化学教授的门捷列夫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实验室度过,而是将自己关在书房里。手里总捏着一副纸牌,颠来倒去,整好又打乱,乱了又重排。不邀牌友,也不去上别人家的牌桌。

两年后的一天,俄罗斯化学会专门邀请专家进行一次学术讨论。学者们有的带着论文,有的带着样品,只有门捷列夫两手空空,学术讨论进行了三天,三天来讨论会场大家各抒己见,好不热闹,只有门捷列夫一个人一直一言不发,只是瞪着一双大眼睛看,竖起耳朵听,有时皱皱眉头想想。

只见门捷列夫将那一把乱纷纷的牌捏在手里,三下两下便整理好,并一一亮给大家看。大家这时才发现这并不是一副普通的扑克,每张牌上写的是一种元素的名称、性质、原子量等,共63张,代表着当时已发现的63种元素。更怪的是,这副牌中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

门捷列夫真不愧为玩纸牌的老手,一会儿功夫就在桌子上列成一个牌阵:竖看就是红、橙、黄、绿、青、蓝、紫分别各一列,横看那七种颜色的纸牌就像画出的光谱段,有规律地每隔七张就重复一次。然后门捷列夫口中念念有词地讲着每一个元素的性质,滚瓜烂熟,如数家宝。周围的人都傻眼了。他们在实验室里钻了十年、几十年,想不到一个年轻人玩玩纸牌就能得出这番道理,要说不服气吧,好象有理,要说真是这样,又有些不甘心。

这时一直坐在旁边观看的门捷列夫的老师胡子气得撅起来了,一拍桌子站起来,以师长的严厉声调说道:“快收起你这套魔术吧,身为教授、科学家,不在实验室里老老实实地做实验,却异想天开,摆摆纸牌就要发现什么规律,这些元素难道就由你这样随便摆布吗?……”老人越说越激动,一边还收拾东西准备离去,其他人见状也纷纷站起,这场讨论就这样不了了之。

门捷列夫坚信自己是对的,回家后继续推着这副纸牌,遇到什么地方接连不上时,他就断定还有新元素没被发现,他就暂时补一张空牌,这样他一口气预言了11种未知元素,那副牌已是74张。这就是最早的元素周期表。

在随后的几年中,门捷列夫预言的11种元素陆续被发现,乖乖地住进他的元素周期表,特别是后来发现的氦、氖、氩、氪、氙和氡又给元素周期表增加了新的一族。元素世界一目了然,它就像一幅大地图,以后化学的研究就全靠这幅指南图了。

4.情感小故事。

5.成语小故事。

6.佛教小故事。

7.小故事。

9.伤感小故事。

10.亲情小故事。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