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秋游雪野湖散文(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3:34:33 页码:12
秋游雪野湖散文(汇总8篇)
2023-11-24 03:34:33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对过去经历的梳理和归纳。总结不仅仅是对成果的总结,也是对过程的总结,我们应该注重思考和自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灵感和参考。

秋游雪野湖散文篇一

从观音山回来,将拍好的图上传到相册,三妹看到后说:你这是要踏遍观音吗?我嘿嘿一笑,回曰:拍遍观音山。

观音山就坐落在本溪县西边,俗称西山,据说还有一个名字叫老蹲台,因为观音山形似一只老龟趴在那里,迎日而出,驮日而沉,故有此名。

纵观本溪县的山山水水,有名有姓者甚多,到是观音山的从前最是普通不过。后来,为了适应旅游而开发,集众人之资,在龟背之上建山寺一座,又因一座大玉佛而得名:观音山寺。遂又得以扩建,依山势而延续下来,成今日之规模。山寺现今还在建设中,正门及二寺还在规整之中,此处且不多表,单讲一座山,一些风景。

山下小镇人口并不是很多,出门游玩远达欧美,近去日韩,略近些多半是铁刹山、关门山、本溪水洞等以国家级风景命名的旅游区,观音山最近,则多半为茶余饭后,健步消食之用。

从观音山脚下抬级而上,有数条路可供选择,有石梯直达山顶,亦有盘山而行的步道,如今还在建的还有直对山门的朝圣道,另一条为车道,从步道接至车道,便可援路登至山顶。石梯道多伙年轻人三五成伙,结伴之游;盘山步道则多为强身健体的中老人所爱,花上个把小时,转了一个大圈,达成所愿;朝圣的路尚未开通,只可遥看观瞻,且作遐想;车道需要拐到岭外,笔者则爱这条步道,只缘秋日高阳常常眷顾这条路,给秋寒的人们带来些许暖意。

笔者于饭后约上二友人,缓缓步行至山上,只见高大的牌楼,极尽巍峨,有联曰:白云来去处,松风微动多清韵;鸟语有无间,钟磬遥闻书妙法。走过去,再回头看,亦有一对:座上莲花,观看北国四时景;瓶中杨柳,拈来南海一枝春。牌两侧植有松柏、梨树等树,笔者最喜欢牌楼左边的白桦树,秋日的天空下,黄灿灿,充满另一种情趣。偶有几辆自行车搁置其中,文艺范呼之欲出。人到中年,石梯道多半不在选择之中,缘步道而上,高大的火炬树红灿灿,低处的槐树黄澄澄,伏地的三叶草还是湛青的,间杂着白色的小花,偶露温柔。人们怡然自得地行走,像缓缓流动的水,感受秋日的.太平气像,一颗心少了黑夜的惊惧、炎夏的炙感以及工作和生活的负累,将所有的不适抛开,在这秋日的观音山将一颗心缓缓松开,哪怕不参禅,不悟道,只是感受生命的一时惬意也好。

石道有新铺就也有旧日铺的,棱角分明的石块,被切割成不等形状被镶嵌在地上,石头们乖乖的,让你的行走更事平坦更安全。当然,你能看得清石们的纹理,亦可遥想它的形成过程,也可能会想起,你这半辈子可曾也这般为他人贡献过。

走在石铺的坦路上,越走越高,在高处,你可以回望一下小镇,烟火人间,如花生命,大抵每日都是如此,右手边的格桑花虽大已凋谢,但也不排除偶有几朵笑脸,扑入你的眼帘,粉的,白的,开着的,落下的,结籽的,各具姿态。格桑花的背后,是依山的而生的树木们,柞树高,松树挺、槐叶黄、榛叶落,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植物们,最喜欢那十余株枫树,在秋日阳光的映照下,赤红夹杂着橙黄。原以为观音山没有枫的,这偶一相逢,倒觉得此身已在关门山,或是老边沟的枫儿挪了地儿。谁说观音山没有好风景,原来只欠了一个发现风景的眼睛。

且行且观,一片屋檐画角串起长廊通道,将观音山点缀的有了几分古意。旁立‘吉祥’二字的风景石,拍照留影者甚多,似乎归去,也将这充满祥和的字意带在身上,从此有了个好兆头。且容我放下自己,单单的留下两个字,给风景一点留白,给自己一个自然。

友人未能驻足,我已落了一程,便三步作两步,匆匆收下洋溢的诗情,有黄色间隔着红色的草叶将我的目光吸引。“这是什么草,这么可爱,且颜色不一。”正自傻傻观想,友人呼我,一个傻女子便急急撵了上去,她二人低语,我便未及细听,已见眼前又一座大牌楼拔地而起,与山下成呼应之势。

再往上,石路消失了,土质的车道倒也平整,本是休息的午间,也有车子呼弛上山,或观山阅景,或求签拜佛,各有来意。当然,也有善男信女虔诚的一步一步上得山去,求个诚意,得个心安。山势渐急,步子之间已觉微喘,看来是素日少锻炼之故,到是两友人安然阔步,边行边聊,聊风景,感生活,自得其乐。

我独对路边的小黄花有了兴致,秋阳下,她自微微地露着些脸庞,几片叶子绿着,宠儿似地捧着花朵,将人的一颗心惹得软软的。到是那落了花、生了白针的菊科植物,让我知道,花儿再好,终是个秋啊。

因工作时间已到,乃回程,从半山往回返。记得从前登顶时,也曾将寺檐角、燃香炉、功德碑细看过,到底是这寺佛佑着人,还是人佑着寺呢?在寺的居士告诉我,那佛是拍不得的。至于为什么,并没有告诉。后来我自己静时想,佛大概只能是庄重地供奉和信仰着,却不能亵玩吧。袅袅的香火和缭绕的禅音,感受到一颗安宁的心。寺角的铃铛被风一吹,叮当做响,一枝老柏将枝桠伸出来,既活泼又严肃,宝刹的慈祥和庄严,呼之欲出。纵隔时日久,亦觉弥来新。

山上俯看人间,山下仰看山寺,人生一世,是行走,也是修行。遑论是行走,还是修行,亦不过只是看一场风景。好吧,只当是看一场人世的风景吧,还记得那联中言:座上莲花,观看北国四时景;瓶中杨柳,拈来南海一枝春。

看风景的人知道,情不在身外,景当在意中。

秋游雪野湖散文篇二

秋天,夏尽头。凉爽伴随着秋天的来临,又走过了一季。夏天的多姿多彩,在秋天季里沉淀出了金黄色的样子。秋天天来了,再也没有懒惰的理由。夏天因为炎热可以放任自流,可是这注定收获的秋天天里,勤劳依然是最美丽的身姿。那就用我们的满腔热情,付出,收获,去拥抱秋天天。

秋天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天的开始。到了立秋天,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天'的成语。'秋天'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天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天是秋天季的第一个节气。一叶知秋天,沉甸甸的季节里,唯有懂得,落地生根。

秋天天里,写满了童话。七夕在立秋天之后来临,有情的人们,在这个季节里播种爱情。奥运会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体育健儿们在这个秋天季,挥汗如雨,为梦想拼搏。秋天天里,到处都有情怀。落叶,稻香。秋天天里,不再张望,而是扎扎实实的,在秋天季里认真对待。

我们总是不断的奔跑不断的跌倒,却依然没有放弃心中执着的梦。用爱去涂抹着梦想的颜色,用执着去兑现梦想的谜底。受伤过,也想放弃过。回到最初的地方,才发现,再也回不去的是这一路走过的四季风情。只有,向前。

人生之秋天,格外沉重。肩上扛着世界的希望,心里装着家人的期望。不能停留,不能闪失。累了,就站在山顶,或凝眸远眺,或放声嘹亮。苦了,就默默的在安静的地方,不想被人安慰,自己一个人疗养。就连笑容,也少了张狂,更多的'是稳妥的,走着余生。

我热爱着每一个现在,过去的也许很值得留恋。可是,每一个现在,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前方,才是我们追寻的方向。点亮,心中的灯塔,在汪洋中,一如既往。等到了生命的彼岸,回首处,但愿我们还会热泪盈眶。

秋天,内敛也。当我们经历了年少轻狂,青春躁动,壮年索求,来到中年之秋天。学会了藏起尖锐,学会了圆通温润,学会了不去斤斤计较,学会了包容生活。于是,云淡风轻,月白清明。正如这秋天天的来临,秋天高气爽,月明星朗。在饱满中,执着而勇敢,安静而内涵的,绽放。俯首拾得,满地金黄。

秋游雪野湖散文篇三

黑马溪村是辰溪县田湾镇鸡岩村的一个李姓自然村,立村四百多年,离县城五十多里。初秋时节,天高气爽,辰河文化社组织30余人观光游览。

上午,车队从辰阳古镇出发,全程虽是水泥路,经田湾过金坪就进入山区,山势陡峭,公路崎岖逶迤,山峰嶔崟巍峨。至鸡岩山,抬望眼,白云游逸,高山连绵,植被丰茂,满目苍翠;一座座山峦白云缭绕,如梦似幻……观蓝天,碧蓝如玉,纤尘不染;山峦上,清风徐徐,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花木的清香,令人陶醉于大自然的神奇壮美。

我由心底赞叹:不是春光,胜似春光!

我们一行沿山路向下步行至黑马溪村,沿途有多种奇花异草和野果。全村傍山建有二十来栋木房,造有四十来亩梯田。这里的木房榫卯结构,雕梁画栋,气势不凡,可惜大部分常年无人居住,残破不堪,满目苍凉,令人惋惜。

四十来亩稻田,养有稻花鱼。几个村民正在收获稻花鱼,喜笑颜开,活蹦乱跳的鱼儿也让游人欣喜。不断有人向村民购买稻花鱼,村民和游人皆大欢喜。

稻田傍山修有一个大水沟,用石块砌成,清流潺潺。稍加堵截,可将水引入稻田;只要将稻田排水口挖开,又可排干稻田水。这是黑马溪的源头,黑马溪是田湾干溪的一个源头;这水沟就是稻田自流排灌系统,这里虽处高山,也能旱涝保收。

村庄最低处建有一座三层木质“曾龙神庙”,是全村最高大的建筑,飞檐翘角,气势浑宏,精致壮观,每一层楼都有祭祀的神像。这是主要纪念最先来此开拓而献身的曾龙兄弟的神庙,庙中置有大钟、鼓,逢年过节,全村老少参与祭祀,热闹非凡。焚香鸣炮,击钟鸣鼓,声振山峦。据老人介绍,庙里的大钟铸造精美,有400多斤,是清朝时先辈从常德特制的,费了九年二虎之力,经清浪滩船运马载,从球岔就靠人工抬运回来,走40多里崎岖山路,历尽艰难。由此可见,古人于信仰,意志上的坚强,于创造,精神上的团结,今人无可比拟。

村庄虽小,但每一处设施都是农耕文明的`精美记忆,渗透了坚毅的品格和高超的智慧,铸就了勤劳善思、团结奋进的灵魂。

改革开放后,这个村庄的很多人或是考入学校,分配到外地工作,从政从教;或是经商创业,在外闯荡,均创造了优异的业绩。大部分因奔忙于事业,不能返乡了,留下了一栋栋漂亮的大木房正东倒西歪,令人痛心惋惜。

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这个一百多人的村庄,只剩下几位老人坚守家园,给外迁的亲人留下了无尽的根的回忆。

朋友们恋恋不舍,无不感慨自然之美而又有现实之酷。走到村里,能悟“行到水尽头”的探索;来到村后山,有“坐看云起时”的禅意,这就是现实中的桃花源。

这真是一个值得留连与回忆的好地方。

秋游雪野湖散文篇四

从秋浦河入江口驱车溯流而上,公路和河道像两条绸带交织在一起,一绿一黑,时分时伴,到石台贡溪才分道扬镳。一路上山环水绕,峰回路转,车如同行进在一个巨大的山水盆景中。时值枯水季节,秋浦河失却了夏日的丰腴,虽然不能饱览春夏间“一水绕田将绿护,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沿途风情,但古柳津渡、澄碧秋水还是会不时激发出“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诗情画意。

车至目的地,抬头看见挂有“荀鹤山庄”牌匾的接待处,方知“蓬莱仙洞”恰处晚唐诗人杜荀鹤的故里———贡溪乡杜村。心里一阵莫名的激动,惯有的思古幽情弥漫开来,目光逡巡着四周的山水田园,希望能寻到有关这位落魄诗人一星半点的蛛丝马迹,好让久仰的心情有所归依。最好能亲自到他的故居或墓地拜谒一番,即便因此耽搁了游玩仙洞也是值得的,因为这份意外的惊喜已经让我觉得不虚此行了。

可惜我的愿望落空了,问导游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也难怪,时隔近一千二百年,若没有后人刻意保护修葺,什么样的建筑墓园能经受得住时光之流的涤荡呢?带着这样的遗憾,踏上通往“蓬莱仙洞”的青砖甬道,砖缝中透出的苔藓绿意显得古味盎然,更添了一份欲访不值时“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落寞之感。

进入“蓬莱仙洞”,先前的黯然被洞中鬼斧神工的造化神奇渐渐冲淡。“蓬莱仙洞”分地洞、中洞、天洞三个层次,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堂庑深广,气象宏阔。地洞洞口左首赫然矗立着一座状如金钟的巨型钟乳石,高约九米,宽近八米,底边周长三十余米,其上有一盘龙提钮,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仿佛有意炫耀“洞主王母”钟鸣鼎食的皇家奢华。沿方砖通道向地洞纵深行进,如同闯进了古罗马的王室宫殿,高高的穹顶,乳白色的细腻洞壁,颇有几分拜占庭风格的建筑意味。抵达地洞尽头,拾级攀援而上,好像登上了一艘巨轮的舷梯。俯身下望,已然身处第三层“甲板”,回首来路,呈“之”字形绕壁盘旋,其上人头徸徸,络绎不绝。

稍事休息,经中洞一鼓作气爬上了“南天门”,到达了天洞仙境。山水壁画影影绰绰,太过抽象,倒是旁边的“瑶琴宫”名副其实。洞中难得一见、发育良好的众多钟乳石构成了一个五、六平米的天然密室,许多中空的石钟乳拄顶接地,粗细林立,恍如误入了瑶台琼林。几片状如编钟的钟乳石悬于半空,依次敲击,果然能发出不同音阶的悦耳琴音。可惜部分已被无良游客肆意敲断,留下了难以弥补的缺憾。

走完天洞的尽头,就来到了“蓬莱仙洞”的核心景区———王母瑶池。一片罕见的洁白如雪的钟乳石从洞顶垂挂下来,如静止的瀑布,又如玉树琼枝、雾凇冰挂,更似晶莹剔透的绢丝罗帐,让人不得不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瑶池应算洞中最精致、最典雅的一处景点,连地面上随处可见的石笋、石柱都泛出玉石的光泽,溜光锃亮,洞顶垂挂的石钟乳也与别处大不相同,雪白,浅黄、淡绿,栗褐等色五彩杂陈,环拱如花。整体仰观,极似一朵盛开的硕大牡丹,而每一片花瓣犹如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海底珊瑚构成。在各色灯光的投射下,在明镜水面的倒映中,整个瑶池流光溢彩,放射出天然洞穴向来罕有的珠光宝气,似乎将洞中所有的精华都聚集到了这里,呈献给游客,让人觉得亦真亦幻、飘飘欲仙。

步出洞府,日悬中天,早已饥肠辘辘了,就近到“荀鹤酒家”用餐。环顾四壁,希望能看到杜荀鹤的一首诗或是他的一幅诗意画,聊以慰藉此次洞外神游,可惜依然遍寻无着。也许是天意注定我和杜公无缘吧,就像千年前天意注定了荀鹤与他近在咫尺、朝夕相伴的仙洞无缘一见一样,要不《全唐诗》里一定会多出几首歌咏洞中奇景的千古绝唱。那么,“蓬莱仙洞”的人气也一定会比现在更火爆。

秋游雪野湖散文篇五

对于家乡,我始终怀有深切的情感、眷恋着它的美景。且不说庄严肃穆的伏羲画卦亭、大树参天,典雅古朴的奎星楼、蔡侯观灯的玩河楼、看花楼、神奇的白龟、珍贵的蓍草、郭庄楚墓、蔡国故城、以及新建的“李斯公园”、古式建筑“白云观商业大楼”、蔡明园门楼等等,光是家乡的秋色就足以使我流连忘返了。

不过今秋回到家乡,我终于有兴致到野地里一游了,也许是心境的变化或者离家已久的缘故吧。于是,重阳节一大早,我就悄悄起床,未及洗漱,便信步走出了村口,沿着村北那条水沟款款东行,新鲜的空气真是爽口,我贪婪地呼吸着。顺着沟岸,我钻进那片茂密的树林,新奇的观看鸟儿唧唧喳喳地飞出巢穴,禁不住惊叹起大自然的神奇来……鸟儿也眷恋自己的家啊!我透过树叶的缝隙回望村头,晨雾袅袅、村庄既像一座时隐时现的低山,又像仙女飘逸的仙宫,更像微波起伏的湖面,我忘却了自己。直到什么东西碰到脑勺时,我才回过神来,哦,原来是柿子,橙的、黄的、红的,它们就像一盏盏小彩灯挂在枝上,树叶绛红绛红的',像初恋少女羞涩的面颊。不觉间已穿过了树林,来到了堤岸之上,远处眺望,堤下面除了棉花,还有花生和红薯,花生叶和红薯叶上滚满了露珠,早播的麦子也钻出了地面,显得稚嫩而羞涩,我由衷地感叹:农民们那双巧手竟能把大地装扮得如此多彩。

我怅惘许久,终于抬起头来,环视一周,金色依然,我忽然明白了……秋天你美在丰收。

秋游雪野湖散文篇六

仁心妙手,扁鹊施针灸。

视治苍生铜亦臭,岂辨僧俗嫩朽。

携医走进佛门,望闻问切情真。

莫道身来海外,中华史有乾坤。

――《清平乐・华坤医生》。

在我同行的旅伴中,华坤医生的行李是最多、最重的。除了背包,他还有两个箱子:一个拉箱,一个提箱。那个提箱呈四方立体,有三重拉链,鼓囊囊、沉甸甸的,叫你猜不透里边装着什么东东――这个提箱,显然是他的宝贝,他几乎走到哪里就拎到哪里。

告辞宏学大师后,我和华坤穿过万佛殿,走向天井旁边的僧房,此时华坤的手里就拎着那只黑色提箱。

眼前这个天井约20平米大小,两侧各有三个僧房;在天井的那头,与大殿后门相对的就是观音阁。

僧房北侧的一间,住的是开安和尚。我们走进房内,躺在床上的开安连忙起身见礼。华坤却让他趴回床上,问询病情――开安患有积年的风湿病,肩、腰疼痛得难以入眠,华坤与他约好了就上门治疗。

这时,只见华坤利索地打开拉链,从提箱里拿出排针,撕开封口,挑出细小的几根银针,用手按按开安肩腰的穴位,熟练地扎针;接着,他又从提箱里拿出一只热水袋,灌进清水,插上电源,不一会儿水袋发烫了,就将它敷在开安的肩背处。他一边进行着操作,一边对开安讲述热水袋的疗效和用法。

在华坤忙碌之际,我环视着屋里的陈设。我感到很意外,僧房用具相当新潮齐备,除了方桌、圆台、圈椅之外,有电视机、电风扇、取暖管、电热炉诸物,床后、桌旁堆满了各种袋装食品、灌装饮料以及水果――据说此寺的香火甚盛,香客捐物甚多,由此可证。不过,住室到底简陋,墙壁一角显现漫漶的水渍,寒气很重。开安是宏学大师的大徒弟,出家已经,长期住在这样的环境里,风湿骨痛就成了职业病。其他和尚多是如此。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华坤来到寺院以后,时常进出于僧房,为僧人义务治疗。

在我的眼中,华坤医生是一部传奇小说。他本姓陈,是我的同乡和曾经的学生,在国内中医学院毕业后,去了香港,自强打拼,开设医馆,又赴美报考中医,当时两万个考生仅仅录取2人,他成为其中之一,因而移民美国,已经多年。去年他回祖国发展,曾到九华山半月,给天台、下院的诸多和尚免费施以针灸,治好了多个和尚的风湿痼疾,因此宏学住持感慨地赞誉说:“这是贫僧50年来所见到的最好的医生!”那时大师还赠送了一幅自己的书画给华坤(此幅书画据书画专卖店估价,最少价值50万元人民币呢)。

华佗技妙罕银杏,

坤灸出手传丛林。

医德施仁疗术高,

生就慈心博爱人。

此时,治疗过程结束,华坤起针,问:“感觉怎样?”“舒服多了!”开安腾身而起。

华坤收拾热水袋,忽问起:“师兄,你没领到热水袋么?”开安有些愕然:“没有哇!”华坤沉吟嘀咕着:“哦。按时间应该到了。”

我问究是何事,这才知道:原来,早在十多天前,华坤将从美国购买的一些药品、从香港购买的100个热水袋,自广州邮往九华山,供给僧人们使用。由于天台不通邮,就只能寄到下院。下院距离天台有老远的路,看来是耽搁了。

这批药物用品,是华坤捐赠给寺院的。开安听到此话,感动得声音颤抖:“陈医生功德无量!功德无量!”

陈医生谦逊地说:“你们出家人普渡众生,那才真是功德无量呀!”说着,他将热水袋塞进提箱,说:“师兄原谅。这个热水袋不能给你,我要留着给别人使用。我告诉大师,让人下山取来邮件,就可以分给你们了。”

开安又是合十,连声道谢。

华坤在前我随后,走出寮门。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他还要去别的僧舍。回头时,他将此事告知了宏学大师。

次日,大师立即派人下山取来部分热水袋,发给了急需使用的僧徒。

二、夜取斋食。

知禅趣,有禅趣,禅趣夕私语。

寮舍坐多时,肚庙哼梵曲。

斋堂一觑去,供果由轻取。

应知弟子乖,菩萨情宽许。

――《醉花间・夜进斋堂》。

寺里一天三顿,吃的是自助餐。

饭菜当然全是素的,但品种相当丰富。主食有米饭、稀饭、馒头等。菜色一般近十种,分别搁在不锈钢大盘里,有冬瓜、丝瓜、茄子、白菜、青菜、菜花、薯仔、豆腐、酸辣豆角……还有汤水,或是稠稠的红豆汤,或是鲜鲜的海带汤。

僧寮二楼有储物库,分别堆放粮食和干柴。走廊、过道上,放满硕大的冬瓜,成捆的.蔬菜。做厨房活儿的,几个都是义工,多为阿姨。她们整天很忙碌,保证了准时开饭。

僧众与居士同在一个斋堂进餐。就连住持大师也是同样的饭菜,并无什么“领导餐”,没见过“开小灶”的。只不过,大师的饭菜有人送到观音阁;大多和尚习惯在斋堂侧旁一个单间围桌共餐,有的则喜欢装好一大碗,端到寮外露天,坐到石阶上去吃。

不时还会有挂单的客僧、上山的香客,也进入斋堂就餐。

开饭的时候,斋堂真是热闹。“下课”的僧俗鱼贯而进,偌大的斋堂里,十几张餐桌坐满了人。饭锅、菜盘前面,大家轮流盛饭夹菜,涌现“大食堂”的盛况。

这里的素菜,与以前我尝过的“和尚菜”不同。记得多年前我到厦门的南普陀寺,吃过很精美的斋菜,是寺院招待一批学者特制的佳肴,根据每道菜色、形状还冠以好听的名号,如水煮蛋黄叫“水漫金山”,汤漂青菜叫“一苇渡海”之类。

哦!同是斋菜,以前那尝的是精品,而这里吃的叫“对味”。不知何故,平时我的饭量并不算大,可在这里却胃口大开。直径足有5寸的海碗,装上堆满的饭菜,吃了一碗不够,再添一碗。自助餐不兴吃剩造成浪费的,扒得干净,末了还要喝些汤。

咱这不成了饕餮之徒了么?四周望望,嘿,不光洒家,他人几乎莫不如此,一个个兴头吃饭,滋味嚼菜哩!看去多是城里人,就连衣着时髦的女居士,似乎也忘了平时有过“减肥”那一说。如此一来,我大为释然,心安理得。

这天吃过晚饭后,我与华坤到大殿、观音阁转了一圈。从开安和尚那里出来,华坤让我先回,他还要到别的僧舍去。

我回到寮房,已是入夜,亮着日光管。没什么事干,也没什么地方去。没有电视,更上不了网。我与几个室友百无聊赖,就只能呆在房里侃大山。

我住的这个寮房,5张架床10个人。大家虽然来自不同地方,身份各异,但一见如故,聊得甚欢。对床的那位悉尼梁“师兄”,聊起周游世界的见闻,还打开笔记本电脑中马尔代夫的风光录像给我们浏览。上架床那位老兄,操着东莞的方言,叽里咕噜的叫人听不懂,可他也兴致勃勃地参加我们的话团。

夜渐深。我坐得久了,感到肚子空空。4点半吃的晚餐,又出外转了一圈,早就饿了。可没什么干粮小食品,水果也吃光了。

白雾飘飞在房内,寒气侵人。我忽然有些明白,“饥寒交迫”这个词的含义――饥饿会增加寒冷,寒冷会促进饥饿的喔!

肚庙给我提出了强烈的抗议。我再也招架不住,想起那个斋堂。哈,有两个“师兄”也同感附议。于是,我们仨走上顶楼,只见斋堂开着大门――想来寺里考虑有人可能错过饭餐的,所以斋堂全天候开放哩。

里头没开灯,黑乎乎的。摸索了好一会儿,我在门旁墙壁摸到了开关。

灯光照见,斋堂里空落落的,桌上并无东西。如此夜深,阿姨们还不将饭菜都收起来养野猫呀?有个“师兄”不甘心,走入厨房里面,发出一声欢呼。我跟进去一看,啊哈,桌上一大盆白生生的馒头。想来,应是为次日早餐准备的。三人也不客气,就此开斋。

本来我心里还有些嘀咕,这些馒头也许是供品?不过转念一想,“供果”哪用得许多,何况不也可以供在咱的“肚庙”么?权当“预领”,明早我不吃早餐就是。

馒头饱满,吃了两个就饱了。我又多拿了4个,带回寮房留给华坤。

已是午夜了,华坤还没回到寮房。想到华坤医生,他前两天长途开车的疲劳还没恢复过来,到寺院后又没个空闲,给人针灸、治疗,每天都是直到深夜才得以淋浴、上床睡觉的,他的肚子肯定更饿了呢!给他留些吃的,菩萨也会宽谅吧。阿弥陀佛。

秋游雪野湖散文篇七

秋风扫落叶时节,容易让人感受到一种凄凉,特别是我在闲暇之余,很自然地想起很多,想起和她一起十几年的缘份如同这秋冬来临,无情飘散,忧伤的思念随风随景游荡在视觉的尽头……忧郁的时候出去走走,换一种风景也就换一种心情了吧,选择深秋时节外出,真能够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风景。

南漳三道河,那里留下了我们曾经的美好记忆,那如潮的人流,那喧闹的场景,那江心岛上孩子们快乐的笑脸……。再度重现此地时,那场景已过去几年了,可能是季节的原因,这里更多的是几分宁静,几分清新,几多云雾朦朦。季节的错换不觉已是感觉上的两重天呀。

乘着暖秋的阳光,我们一路快奔,转眼来到钟祥。

钟祥明显陵与武当山并列世界文化遗产,文明遐迩。新红门、御碑楼、石像生、棂星门,内明塘、陵恩门,、陵恩殿、陵寝门、新旧地宫、瑶台等一处处景点一个个历史故事,明显陵是由藩王园寝改建为帝陵的。双重宝顶、明堂水、九曲河、五道桥是她的精华。其中九曲河、五道桥,附会“九五至尊”的含义,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九曲河的营建使周围的环境顾盼生辉,她就像一条弯曲腾挪的水龙与龙鳞神道所形成的陆龙游弋在青山绿水的陵区,给陵寝增添了鲜活的灵气。显陵中的木制结构因战火纷飞无一保存,但正是所剩下的砖石残垣,给你带来的历史沧桑感的冲击是巨大的。我想这也许是显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之一吧!

深秋的大洪山层林尽染,枫树披“红装”,栎树、银杏换“黄衣”。野菊一丛丛、一簇簇、黄橙橙、金灿灿的散满山坡崖畔。到处野果累累,取之不尽。不愧为休闲胜地,身心疲惫的时候,在千年古寨访古,在温泉中浸泡,在鸳鸯溪漂流……大自然赐予你无尽的享受。

秋游雪野湖散文篇八

十月四日,风和日丽。惦记了多日的贺兰山之行得以实现。

上午九时刚过,略做准备后,我便一骑(ji)摩托载上妻沿贺兰山路出城向西一路疾驰。路上车轮飞驰,由于看山心切根本无心留意路上的风景,只想早点抵近贺兰山,妻想的是摘她的酸枣,而我则是留恋那一山秋色。

待近贺兰山,天高云淡。按季节,此时已是浓秋,虽城内绿化景观尚可观瞻,然近山得山前,所见之处草木已多凋敝。山风摧枯,衰草与一些落叶灌木光秃的枝条便在这已显得有些硬冷的塞北秋风里瑟瑟抖动了。

这是秋的季节,应当呈现自然状态之下秋的凄美,所以我不悲秋。此行我只想作为一名观者,用自己的眼睛和镜头来欣赏和记录这秋色之下的贺兰。今天的天气没有负我,虽多次来登贺兰山,却从没有遇过如此好的天气:天高,云蓝,山苍茫,好个秋色贺兰朔色长天!近得山前,车子沿着苏小公路一路行来,感叹于这原野的美丽,我将原本那飞驰的速度放缓,且行且看,遇有美景总会情不自禁停下车来拍照留念,妻则不失时机的下得车来摘她惦念许久的酸枣。图片一路上我是且行且拍,她是且行且摘,摘时还不忘顺手扔进嘴里两颗酸枣解自己的嘴馋。我留恋于这山川秋色之美,她欣喜于路边的酸枣又酸又甜,两人各得其所,都觉不虚此行。

一路美景相伴,渐行渐远至拜寺口时太阳已挂中天,留下几帧双塔魅影后开始折返。

返回途中我边驾车行驶,双眼余光仍不忘浏览群山,唯恐错过这山川原野的每一个精彩瞬间。然而我不经意的一瞥却将此次贺兰山之行带到一个我未曾预想到的顶点,我望到的是一座伫立在山端的烽燧。图片虽然它并没有立在最高的山峰之上,但这座烽燧在我数次来贺兰山时都曾看到过。因为每次都是远观,并不能确定它到底是一座烽火台还是一堆山巅之上被岁月所风化了的山石。但据我的经验,我相信它应当是一座古代的烽火台。但没有亲自到跟前看它之前,一切都只能是自己的判断。这次一看到它,我在心里便有了一个决定——我一定要上去看看!这不但是亲近贺兰山的机会,更是验证我判断的一次机会。告诉了妻我的想法,妻虽不太乐意,但明白我的心思,知道很难能劝得了我不去,倒是难得地表示了支持,但条件就是她留下看车,我只身前去。我知道她膝盖不太好,不适合于爬山,便叮嘱好她后自己前往。然而那看着并不算太远太高的山包,待真正用脚行走起来却远非想象中的那般。一路沿山脚下的河难于杂草砾石间急走加小跑,为的是能尽量用少的时间往返,毕竟妻一个人在无人的沿山公路边在等我。偶尔在前行途中停下来拍上两张照片,便迅速顺地势往山脚下迂回前行。近得山前才看到那山势根本不是远远看到的那样舒缓,从下往上抬眼一望,那山坡几近六七十度,根本无现成的.路可寻,只能自己手脚并用寻找着可以攀爬上行的路径。流汗加体力不支,山上那硬硬的秋风吹在身上都有立足不稳之感。原本以为只有几十米的小山,待千辛万苦爬上山顶往下一看才知上下落差竟有三四百米之高。上得一个山包,未见烽燧,再越一个小山包后视线豁然开朗,一座七尺见方,五六米高的烽火台赫然立于眼前。看着这山颠之上的烽火台我不得不惊异于古人的伟大,我空手上来都是手脚并用气喘嘘嘘且狼狈不堪,古人又是如何将这么多的土背到这数百米高且尽是山石的山颠之上?况且筑这烽火台不但要用土,还要有粘结材料,还要有夯筑工具,还要能保证筑得坚固耐用。对于拥有现代工具的今人来说这都是极不易之事,何况仅有双手和简陋劳动工具的古人。在惊异于他们的能力之余,我又被他们的聪明才智所折服,不知古人用何办法竟能将这黄土所做的烽火台夯筑得如此之牢,以致于经了数百年风雨洗礼之后那土筑的台子竟然还完好地矗立在这山颠之上。图片站在山颠,看着那黄土筑就的高高的烽燧,我陷入了沉思之中。我面对着的这座烽燧之后是绵亘220公里海拨两千余米的巍峨贺兰山,山的那边便是蒙古大漠,那里数千年来一直游荡着时时准备来犯边关劫掠粮食等物产的游牧民族;而我身后则是一望无际的银川平原,图片从古至今那里都是绵延百里的黄河河套沃野良田。当时的人们为了抵御边患,保卫自己的家园,便在这高山之上筑起烽燧,承担起警戒的作用,一旦敌情出现,便会燃起狼烟,告知不远处的驻军做好战斗准备,而不远处的镇北堡在明朝时就是这里屯守的驻军所在地。现如今屯驻军队的镇北堡早已被人们开发成为了拍电影的影视基地和风景区,只有这默默矗立了数百年的烽火台还站在这里,仿佛在向人们述说着那悠远的边关战事。

在走近烽火台的时候,一个山包上隆起的石堆下面的凹陷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明显是人为形成,看着那两米见方的椭圆形石坑,我猜想这可能就是当年戍守烽火台的士兵们的居所,不然在这光秃秃的石山之上,他们该用什么遮风挡雨,又该怎样生活啊。就是这两米见方的石坑上当初应该是搭建有窝棚之类的东西的,一个烽火台按常理至少应该有两个以上的人在这里驻守才行,这里就是为他们挡风遮雨的居所。他们在这高山之上生活环境该是如何的艰苦?日常所用的粮食水等物资的补给又是何等艰难?常年驻守这里的空虚与寂寞又能对谁诉说?在这山颠之上夏有艳阳炙烤,冬有寒风肆虐,再逢上雨雪天气,非得有坚韧之勇气而无以能坚持之。况且他们还需要时时提防敌方人员上来摸哨,旁边不远处便是几堆备好的数百块大小不等的几十或上百斤的石块,想必这些就是他们防备敌人偷袭所备的武器。数百近千年来,这里经历过多少战争,又战死过多少士兵,这些永远不会有人去统计,只有那无言的烽燧忠实地矗立在那里,用那经了无数风雨已经斑驳的身躯默默诉说曾经的腥风血雨!

我在山上追思着古代的兵士,山下留守的妻发来信息催我下山,她一个人于这正午时分站在无人的山边也确实害怕和可怜昔昔。于担心与追思间我选择了下山。观烽火台我心愿已了,不如归去!追思过去,逝者已矣,唯愿今日之祖国繁荣昌盛,不再刀光血雨!带着不舍的心情,寻路下山,于山腰处偶遇一丛小野花于这荒凉的山腰间绽放,虽不美丽,却难得于它能在众草木皆枯黄之时而独自怒放,遂拍下它。想必那些几百年上千年来曾经在这里戍守的兵士们也是见过它的,同我一样,他们也会在这瑟瑟秋风里闲暇之余蹲下来欣赏它的艳丽!

寻见妻,她独自在酸枣枝旁立。发动摩托,载上她,车轮向前,山风向身后吹去。回望一眼贺兰长天,完成这最美丽的一次贺兰山之旅。

再见了,贺兰山!相信来年我还会与你相约,见识你不同时节之美丽!再见了,烽火台!美丽的银川河套平原不会再看到你的狼烟四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