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如何写湖心亭看雪散文改编范文(精)一
我们由苏入皖,从宁到滁,渐近琅琊景区,便不由自主地欣然背起《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车子经琅琊古道,直至山门。只见山门楼牌高耸,飞檐斗角,门楣处有苏轼题写的“琅耶山”三字,遒劲有力,颜色斑驳,苍古深邃,远处琅琊逶迤,层峦叠嶂,寒树丛立,让我油然而添几份肃穆之感。
是日天不晴朗,满目灰暗。走进山门,不见很多游客,少熙攘,少喧哗,偶闻几处鸟鸣,感觉很静。我们很喜欢这样幽静的氛围。
首景即琅琊墨苑。琅琊墨苑建筑为苏州园林风格,亭堂飞檐翘角,色彩淡雅和谐,山上峰峦叠翠,山下亭、台、轩、廊、小桥、假山曲径相通,景色宜人。特别吸引我们的是墨苑碑廊的黑白碑刻,这里有很多关于琅琊山、醉翁亭的墨宝镶刻于此。我与增红选择在文征明书《醉翁亭记》的巨型横式碑刻下以及蔡元培书的“山水清音”碑刻前留影。
离开琅琊墨苑,经醉翁潭,我们到了醉翁亭。只见醉翁亭前横卧一条浅浅的山涧,业已水落石出,一座窄窄的小石桥跨越山涧,联接琅琊古道与醉翁亭。一块巨石上勒刻“千古醉翁亭”五个大字,系李瑞环在醉翁亭千年之庆时所书。跨越石桥,踏四五级石阶,过一道门楣上刻有“醉翁亭”三字的窄窄方门,连过两道砌有三两级石阶的门槛,眼前便是醉翁亭。千年醉翁亭,赫然在眼前。站立在醉翁亭里,四柱之外是粉墙黛瓦的镂空围墙,透过由古图案镂空的墙窗,我看到远山邈邈,古道盘旋,古木幽森,山涧蜿蜒,我忽然有思接千古的感觉,千年之前,欧公就是在此写“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的吧?醉翁亭正是如欧公文章所言“有亭翼然”,我还想,千年前的欧公就是于此亭之上享用“宴酣之乐”“众宾欢也”“太守醉也”的吧? 驻足小坐,忽见几枝腊梅已开出黄灿灿的花来,且香气盈盈,我又在遐想,这香气一定发自千年之前,欧公当年就是在此闻香把盏、作文写诗的。想到此,我不由感动,我与欧公已经有了一回晤面了,我仿佛看到当年“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的情景了。逗留醉翁亭,见亭柱上有两副对联,我很是喜欢,一幅是,“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另一幅是“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可谓妙绝。环绕醉翁亭的亭阁不少,比如,二贤堂,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意在亭等,与醉翁亭相映生辉,构成了一组古亭堂斋群,或粉墙相隔,或曲径通联,或拱门相望,别有一番风景。世称醉翁亭为“天下第一亭”,这不仅有史为证,更是以物为证的。
醉翁亭属于千年遗址,欧阳公馆则属于现代建筑。它位于醉翁亭西400米处,分东西两院,以亭廊相连,庭廊两侧镶刻了苏轼、苏唐卿、祝枝山、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碑刻,置身其中,令人叹为观止。欧阳公馆即欧阳修纪念馆,由郭沫若亲笔题写匾额。馆内正中悬有“一代文宗”巨匾,且塑有欧阳修塑像和全面介绍欧阳修生平的三十幅壁画,充分展示了欧阳修的为人、为政、为学、为文,以历史本来面貌,将欧阳修的形象再现于广大游人面前。
馆内还陈列着历代收有欧阳修诗文的书籍。馆内没有他人,只有我与增红两人。我们细细阅读三十幅壁画,并站在欧阳修的塑像前,大声诵读由苏轼亲书的《醉翁亭记》,感觉到幽古豪放之气充盈我身。我特别喜欢欧公塑像两侧柱子上的一副对联:“一代文宗建名亭撰名文流芳百世,雨番宰辅树正气立正义旷典千秋”。断句诵读了好几遍以致成诵。一个语文教师,在醉翁亭下,置身欧阳公馆,立于欧公面前,大声诵读由苏轼书写的《醉翁亭记》,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我想起了1997年的春天,我在武汉黄鹤楼上面对长江默念《黄鹤楼》,20xx年的夏天,我在岳阳楼上,面对浩浩汤汤的洞庭湖朗诵《岳阳楼记》的情景。现代与历史一次次地交汇,我与古人一次次地面晤。穿越时空,总会有偶然的相遇。
从欧阳公馆到深秀湖还是有段距离的。用《醉翁亭记》里的句子来说,“峰回路转”,我们“山行六七里”,过“蔚然深秀”门,眼前忽见一泓湖面,四面环山,一湖如镜。深秀湖因“蔚然而深秀”而得名,湖水源自琅琊溪,清澈透底,九曲桥、湖心亭、玉带桥与四周山色相映成趣。我禁不住快步来到湖边,俯首蹲身,用手撩拨湖水,清凉透心,水花飞溅,湖面顿时展开涟漪。
我们到深秀湖已是午后,无奈饥肠辘辘,但是,因为时至岁末,饭馆已都休业,我们只好在湖边一家小店里泡了盒快餐面充饥,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也觉得心满意足,且与增红戏言:面客之意不在面,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面也。临别时,我还买了一把书有《醉翁亭记》的扇面以作纪念。
离开深秀湖,我们又是一路照相,把不少石刻摄进相机,有乔石书的“琅琊山”,沈鹏书的“与民同乐”,欧阳中石书的“千年醉翁”等。
我与增红一路下山一路聊天,慨叹此行无悔,收获颇丰。增红说:“何处无亭?何处无湖?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连声称好。晚上,我们在南京与朋友聚,席间觥筹交错,言谈甚欢,其间我自然少不了讲述小游醉翁亭所见所感,不知不觉酒多兴浓,便随口而出:“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樵夫醉也,樵夫谓谁?昆山老刘也。”
欧公从前建亭撰文雅乎千载,樵夫如今游山抒怀快哉一日。滁州归来,遂写《醉翁亭游记》以述感并备忘。
如何写湖心亭看雪散文改编范文(精)二
辛卯岁末,应常州好友增红兄之约,两个语文人自驾赴皖,至滁州醉翁亭小游。
我们由苏入皖,从宁到滁,渐近琅琊景区,便不由自主地欣然背起《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车子经琅琊古道,直至山门。只见山门楼牌高耸,飞檐斗角,门楣处有苏轼题写的“琅耶山”三字,遒劲有力,颜色斑驳,苍古深邃,远处琅琊逶迤,层峦叠嶂,寒树丛立,让我油然而添几份肃穆之感。
是日天不晴朗,满目灰暗。走进山门,不见很多游客,少熙攘,少喧哗,偶闻几处鸟鸣,感觉很静。我们很喜欢这样幽静的氛围。
首景即琅琊墨苑。琅琊墨苑建筑为苏州园林风格,亭堂飞檐翘角,色彩淡雅和谐,山上峰峦叠翠,山下亭、台、轩、廊、小桥、假山曲径相通,景色宜人。特别吸引我们的是墨苑碑廊的黑白碑刻,这里有很多关于琅琊山、醉翁亭的墨宝镶刻于此。我与增红选择在文征明书《醉翁亭记》的巨型横式碑刻下以及蔡元培书的“山水清音”碑刻前留影。
离开琅琊墨苑,经醉翁潭,我们到了醉翁亭。只见醉翁亭前横卧一条浅浅的山涧,业已水落石出,一座窄窄的小石桥跨越山涧,联接琅琊古道与醉翁亭。一块巨石上勒刻“千古醉翁亭”五个大字,系李瑞环在醉翁亭千年之庆时所书。跨越石桥,踏四五级石阶,过一道门楣上刻有“醉翁亭”三字的窄窄方门,连过两道砌有三两级石阶的门槛,眼前便是醉翁亭。千年醉翁亭,赫然在眼前。站立在醉翁亭里,四柱之外是粉墙黛瓦的镂空围墙,透过由古图案镂空的墙窗,我看到远山邈邈,古道盘旋,古木幽森,山涧蜿蜒,我忽然有思接千古的感觉,千年之前,欧公就是在此写“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的吧?醉翁亭正是如欧公文章所言“有亭翼然”,我还想,千年前的欧公就是于此亭之上享用“宴酣之乐”“众宾欢也”“太守醉也”的吧? 驻足小坐,忽见几枝腊梅已开出黄灿灿的花来,且香气盈盈,我又在遐想,这香气一定发自千年之前,欧公当年就是在此闻香把盏、作文写诗的。想到此,我不由感动,我与欧公已经有了一回晤面了,我仿佛看到当年“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的情景了。逗留醉翁亭,见亭柱上有两副对联,我很是喜欢,一幅是,“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另一幅是“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可谓妙绝。环绕醉翁亭的亭阁不少,比如,二贤堂,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意在亭等,与醉翁亭相映生辉,构成了一组古亭堂斋群,或粉墙相隔,或曲径通联,或拱门相望,别有一番风景。世称醉翁亭为“天下第一亭”,这不仅有史为证,更是以物为证的。
醉翁亭属于千年遗址,欧阳公馆则属于现代建筑。它位于醉翁亭西400米处,分东西两院,以亭廊相连,庭廊两侧镶刻了苏轼、苏唐卿、祝枝山、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碑刻,置身其中,令人叹为观止。欧阳公馆即欧阳修纪念馆,由郭沫若亲笔题写匾额。馆内正中悬有“一代文宗”巨匾,且塑有欧阳修塑像和全面介绍欧阳修生平的三十幅壁画,充分展示了欧阳修的为人、为政、为学、为文,以历史本来面貌,将欧阳修的形象再现于广大游人面前。
馆内还陈列着历代收有欧阳修诗文的书籍。馆内没有他人,只有我与增红两人。我们细细阅读三十幅壁画,并站在欧阳修的塑像前,大声诵读由苏轼亲书的《醉翁亭记》,感觉到幽古豪放之气充盈我身。我特别喜欢欧公塑像两侧柱子上的一副对联:“一代文宗建名亭撰名文流芳百世,雨番宰辅树正气立正义旷典千秋”。断句诵读了好几遍以致成诵。一个语文教师,在醉翁亭下,置身欧阳公馆,立于欧公面前,大声诵读由苏轼书写的《醉翁亭记》,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我想起了1997年的春天,我在武汉黄鹤楼上面对长江默念《黄鹤楼》,20xx年的夏天,我在岳阳楼上,面对浩浩汤汤的洞庭湖朗诵《岳阳楼记》的情景。现代与历史一次次地交汇,我与古人一次次地面晤。穿越时空,总会有偶然的相遇。
从欧阳公馆到深秀湖还是有段距离的。用《醉翁亭记》里的句子来说,“峰回路转”,我们“山行六七里”,过“蔚然深秀”门,眼前忽见一泓湖面,四面环山,一湖如镜。深秀湖因“蔚然而深秀”而得名,湖水源自琅琊溪,清澈透底,九曲桥、湖心亭、玉带桥与四周山色相映成趣。我禁不住快步来到湖边,俯首蹲身,用手撩拨湖水,清凉透心,水花飞溅,湖面顿时展开涟漪。
我们到深秀湖已是午后,无奈饥肠辘辘,但是,因为时至岁末,饭馆已都休业,我们只好在湖边一家小店里泡了盒快餐面充饥,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也觉得心满意足,且与增红戏言:面客之意不在面,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面也。临别时,我还买了一把书有《醉翁亭记》的扇面以作纪念。
离开深秀湖,我们又是一路照相,把不少石刻摄进相机,有乔石书的“琅琊山”,沈鹏书的“与民同乐”,欧阳中石书的“千年醉翁”等。
我与增红一路下山一路聊天,慨叹此行无悔,收获颇丰。增红说:“何处无亭?何处无湖?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连声称好。晚上,我们在南京与朋友聚,席间觥筹交错,言谈甚欢,其间我自然少不了讲述小游醉翁亭所见所感,不知不觉酒多兴浓,便随口而出:“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樵夫醉也,樵夫谓谁?昆山老刘也。”
欧公从前建亭撰文雅乎千载,樵夫如今游山抒怀快哉一日。滁州归来,遂写《醉翁亭游记》以述感并备忘。
如何写湖心亭看雪散文改编范文(精)三
辛卯岁末,应常州好友增红兄之约,两个语文人自驾赴皖,至滁州醉翁亭小游。
我们由苏入皖,从宁到滁,渐近琅琊景区,便不由自主地欣然背起《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车子经琅琊古道,直至山门。只见山门楼牌高耸,飞檐斗角,门楣处有苏轼题写的“琅耶山”三字,遒劲有力,颜色斑驳,苍古深邃,远处琅琊逶迤,层峦叠嶂,寒树丛立,让我油然而添几份肃穆之感。
是日天不晴朗,满目灰暗。走进山门,不见很多游客,少熙攘,少喧哗,偶闻几处鸟鸣,感觉很静。我们很喜欢这样幽静的氛围。
首景即琅琊墨苑。琅琊墨苑建筑为苏州园林风格,亭堂飞檐翘角,色彩淡雅和谐,山上峰峦叠翠,山下亭、台、轩、廊、小桥、假山曲径相通,景色宜人。特别吸引我们的是墨苑碑廊的黑白碑刻,这里有很多关于琅琊山、醉翁亭的墨宝镶刻于此。我与增红选择在文征明书《醉翁亭记》的巨型横式碑刻下以及蔡元培书的“山水清音”碑刻前留影。
离开琅琊墨苑,经醉翁潭,我们到了醉翁亭。只见醉翁亭前横卧一条浅浅的山涧,业已水落石出,一座窄窄的小石桥跨越山涧,联接琅琊古道与醉翁亭。一块巨石上勒刻“千古醉翁亭”五个大字,系李瑞环在醉翁亭千年之庆时所书。跨越石桥,踏四五级石阶,过一道门楣上刻有“醉翁亭”三字的窄窄方门,连过两道砌有三两级石阶的门槛,眼前便是醉翁亭。千年醉翁亭,赫然在眼前。站立在醉翁亭里,四柱之外是粉墙黛瓦的镂空围墙,透过由古图案镂空的墙窗,我看到远山邈邈,古道盘旋,古木幽森,山涧蜿蜒,我忽然有思接千古的感觉,千年之前,欧公就是在此写“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的吧?醉翁亭正是如欧公文章所言“有亭翼然”,我还想,千年前的欧公就是于此亭之上享用“宴酣之乐”“众宾欢也”“太守醉也”的吧? 驻足小坐,忽见几枝腊梅已开出黄灿灿的花来,且香气盈盈,我又在遐想,这香气一定发自千年之前,欧公当年就是在此闻香把盏、作文写诗的。想到此,我不由感动,我与欧公已经有了一回晤面了,我仿佛看到当年“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的情景了。逗留醉翁亭,见亭柱上有两副对联,我很是喜欢,一幅是,“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另一幅是“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可谓妙绝。环绕醉翁亭的亭阁不少,比如,二贤堂,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意在亭等,与醉翁亭相映生辉,构成了一组古亭堂斋群,或粉墙相隔,或曲径通联,或拱门相望,别有一番风景。世称醉翁亭为“天下第一亭”,这不仅有史为证,更是以物为证的。
醉翁亭属于千年遗址,欧阳公馆则属于现代建筑。它位于醉翁亭西400米处,分东西两院,以亭廊相连,庭廊两侧镶刻了苏轼、苏唐卿、祝枝山、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碑刻,置身其中,令人叹为观止。欧阳公馆即欧阳修纪念馆,由郭沫若亲笔题写匾额。馆内正中悬有“一代文宗”巨匾,且塑有欧阳修塑像和全面介绍欧阳修生平的三十幅壁画,充分展示了欧阳修的为人、为政、为学、为文,以历史本来面貌,将欧阳修的形象再现于广大游人面前。
馆内还陈列着历代收有欧阳修诗文的书籍。馆内没有他人,只有我与增红两人。我们细细阅读三十幅壁画,并站在欧阳修的塑像前,大声诵读由苏轼亲书的《醉翁亭记》,感觉到幽古豪放之气充盈我身。我特别喜欢欧公塑像两侧柱子上的一副对联:“一代文宗建名亭撰名文流芳百世,雨番宰辅树正气立正义旷典千秋”。断句诵读了好几遍以致成诵。一个语文教师,在醉翁亭下,置身欧阳公馆,立于欧公面前,大声诵读由苏轼书写的《醉翁亭记》,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我想起了1997年的春天,我在武汉黄鹤楼上面对长江默念《黄鹤楼》,20xx年的夏天,我在岳阳楼上,面对浩浩汤汤的洞庭湖朗诵《岳阳楼记》的情景。现代与历史一次次地交汇,我与古人一次次地面晤。穿越时空,总会有偶然的相遇。
从欧阳公馆到深秀湖还是有段距离的。用《醉翁亭记》里的句子来说,“峰回路转”,我们“山行六七里”,过“蔚然深秀”门,眼前忽见一泓湖面,四面环山,一湖如镜。深秀湖因“蔚然而深秀”而得名,湖水源自琅琊溪,清澈透底,九曲桥、湖心亭、玉带桥与四周山色相映成趣。我禁不住快步来到湖边,俯首蹲身,用手撩拨湖水,清凉透心,水花飞溅,湖面顿时展开涟漪。
我们到深秀湖已是午后,无奈饥肠辘辘,但是,因为时至岁末,饭馆已都休业,我们只好在湖边一家小店里泡了盒快餐面充饥,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也觉得心满意足,且与增红戏言:面客之意不在面,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面也。临别时,我还买了一把书有《醉翁亭记》的扇面以作纪念。
离开深秀湖,我们又是一路照相,把不少石刻摄进相机,有乔石书的“琅琊山”,沈鹏书的“与民同乐”,欧阳中石书的“千年醉翁”等。
我与增红一路下山一路聊天,慨叹此行无悔,收获颇丰。增红说:“何处无亭?何处无湖?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连声称好。晚上,我们在南京与朋友聚,席间觥筹交错,言谈甚欢,其间我自然少不了讲述小游醉翁亭所见所感,不知不觉酒多兴浓,便随口而出:“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樵夫醉也,樵夫谓谁?昆山老刘也。”
欧公从前建亭撰文雅乎千载,樵夫如今游山抒怀快哉一日。滁州归来,遂写《醉翁亭游记》以述感并备忘。
如何写湖心亭看雪散文改编范文(精)四
记得在中学时学过欧阳修的千古名文——《醉翁亭记》,并且还要背诵的。
醉翁亭地处安徽省的滁州市郊,坐落在琅琊山的半山腰上,是中国四大名亭之首。与北京先农坛的陶然亭、湖南长沙的爱晚亭、浙江杭州的湖心亭,共同构成了中国“四大名亭”。
去年,我们全家和我的父母一起来到安徽滁州的琅琊山,慕名来参观醉翁亭,从家出发,用了两个半小时的车程,就来到了琅琊山的半山腰上。
入得山门来,沿着琅琊古道步行。道路两旁,苍翠蓊郁的大树遮天蔽日,浓荫幽静,满目苍翠。耳边不时地传来几声鸟儿清脆的鸣叫,给静谧的古道凭添了几分生气。 记忆最深的就是那潺潺的流水声了,顿觉浑身清凉舒爽,好似清泉直落入了心头。再看身旁那葱郁的山峦,峰回雾绕,十分壮观,恍惚中进入了空灵境地,原本叽叽喳喳闹个不停的女儿也屏住了呼吸,悄声细语生怕惊动了林中的生灵。
忽然我们看到一座湖。湖三面环山,拢翠叠秀,正合《醉翁亭记》里“蔚然而深秀”的意思。我们还在迟疑,于山路弯处正看见一方石刻“深秀湖”。
沿湖北行,站在一座古老的石桥上翘首望去,只见上翘的亭角掩映在苍翠之中,“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穿过拱门进去,给人的感觉是里面很狭窄,照相都很难取景,往里走,就是一代文宗欧阳修的塑像。“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间也。”写得多美。
亭的旁边有一整块巨石,上边刻着 “醉翁亭”三个大字,碑石顺山斜卧,有如欧公喝的烂醉后醉到之态。在它的后边,一块小的石块上刻着“二贤堂”。这“二贤”我想这二贤其中一位指醉翁欧阳修,而另一位又是谁呢?怀着仰慕的心情在碑石旁徘徊许久,不知不觉,《醉翁亭记》又在心中回荡,情不自禁轻轻地脱口而出,“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继续往上走去琅琊寺,据说是中国最古老的无梁殿,父母进去参观了,而我们三人最后爬到了山顶一个叫南天门的寺庙,上面风很大,进去后又烧香又拜佛。下山的路上,才觉得肚子饿得咕咕叫,以最快的速度下山吃饭。
夕阳西下,听着脚下泉水叮咚,清冷悦耳。苍山、古树、曲桥、小亭,寺庙,禅音构成了一幅美伦美奂的山水画卷。醉翁亭,值得一游……
如何写湖心亭看雪散文改编范文(精)五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向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著作颇丰,今存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背景链接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2.生难字词
(1)字音
更定(gēng)毳衣(cuì)崇祯(zhēn)
沆砀(hàng 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对坐(zhān)
余拏一小舟(ná) 喃喃(nán) 雾凇(sōng)
(2)词义
【更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拏】撑(船)。 【拥】裹着,围着。【毳衣】细毛皮衣。
【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
【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明确: 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明确:全文共两段,第1段写赏雪的具体经过,第2段写在湖心亭的奇遇。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 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从听觉来写。写出了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到湖心亭看雪作铺垫,突出游兴强烈。
3.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
明确: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4.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
明确: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5.“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
明确: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步骤四赏析语言探究写法
1.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写景运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
“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2.写作特色。
明确:人与景相融合。 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其精准的感受,体会到隐藏在简单背后的震撼力,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的描写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2.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西湖
天气: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事件:独往湖心亭看雪,看到一幅山水模糊的湖山夜雪图以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字词解释和文义疏通让学生在预习中对照课后注解完成,有疑难小组交流解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如何写湖心亭看雪散文改编范文(精)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更定、毳衣”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2.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教学难点
1.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2.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叫《咏雪》的课文,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古人对雪可谓情有独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二、自主预习
1. 背景资料
张岱( 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更( gēng)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 一芥(jiè) 喃(nán)喃
(2)词语释义
绝:消失。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完了,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惟:只有。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及:等到。
舟子:船夫。
喃喃:低声嘟哝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更:还。
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3)一词多义
①是 是日更定(这)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②更: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③白: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④大:见余大喜(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与“小”相对)
⑤余: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
(4)词类活用
①大雪三日(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②是金陵人,客此(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③拥毳衣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④与余舟一芥(小草,这里名词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5)古今异义
①白 古义:杯。例: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今义:白色。
②更 古义: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例:是日更定也。
今义:更加。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中心内容。
答案示例: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
答案示例: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的湖心亭。
人物:作者张岱,两“客此”的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奇遇。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作者在写景时用白描手法,文字极其简练,为何开头交代时间及看雪背景却极费笔墨?
答案示例:开头作者用明代年号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他以明代遗民的视角来看世界,自然会有一种孤标傲世,遗世独立的情怀和风致。“大雪三日”一句,以听觉表现出西湖在大雪后一片静寂的情景,而作者偏要选这最静寂的凌晨时分去看雪景,以示自己的孤怀雅兴。
(2)从“独往湖心亭”中的“独”字可见是一人前往,为何又写“舟中人两三粒”,结尾又写舟子?是否矛盾?
答案示例: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茫茫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这反映了他文人雅士的孤傲,也是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情怀的一种写照。
(3)本文题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奇遇?
答案示例:本文的主体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事。可是未曾料到在湖心这还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当然要写。
(4)“问其姓氏”,“客”却未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何故?
答案示例: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一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人相识,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不详,只答“是金陵人氏,客此”。也可能他也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
(5)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答案示例: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子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2.写法探究
(1)请赏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答案示例: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动传神的 15 个字,描绘出了大雪三日后奇特的夜间雪景。这也是作者在湖中划船时看到的总体的视觉形象,是一个十分阔大而又混沌难辨的白色世界。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的视点由上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的特点,仅用“一白”轻轻一点,便境界全出矣!
教师点拨: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2)请赏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答案示例:在天地“一白”雄浑阔大的背景之下,作者将视线收近,从天、云、山、水,到长堤,到湖心亭,到舟,到人,在天地混沌的雪白世界中关注到几个有活力的“湖上影子”。此为由大到小,以小衬大,也是用白描手法。这一句仅用了四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视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一痕”到“一点”到“一芥”再到“两三粒”,笔墨精到,情致毕现。在苍茫天地之间,那长长的横跨西湖中间的苏堤,也只是一道淡淡的凸痕罢了。那湖心亭在作者眼里仅成了一个点。而比起湖心亭来,作者的小船更小了,不能称“一叶”了,只能称“一芥”。看来“一芥”比“一点”更小了。而小船中的人当然比小船更小,又拿什么来比呢?唯有用“粒”来形容其小了。读到此处,我们自然不难想见作者独行于茫茫雪夜中所感到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人生彻悟。
三、课堂小结
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邦犹是,人民复非。“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痴”了吧!他痴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于雪中的情及俗之外的雅情雅趣。但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那种消极避世的情绪,我们应该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辩证地借鉴。让我们一起背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情雅趣,感悟作者的故国之思。
四、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如何写湖心亭看雪散文改编范文(精)七
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柳诗仅二十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果。两者机杼不同,而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张岱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初更时分,晚上八点左右,寒气倍增之时也。“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在这里,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不是溢于言外了吗?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
请看作者以何等空灵之笔来写湖中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下面移步换形,又开出一个境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这意外之笔,写出了作者意外的惊喜,也引起读者意外的惊异。但作者并不说自己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为主,足见其用笔之夭矫善变。“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作者妙在不发一语,而“尽得风流”。二客“拉余同饮”,鼎足而三,颇有幸逢知己之乐,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调。这有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慰藉罢了。“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强饮三大白”,是为了酬谢知己。“强饮”者,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饮罢相别,始“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可见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言外有后约难期之慨。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言念及此,岂不怆神!文章做到这里,在我们看来,也算得神完意足、毫发无憾了。但作者意犹未尽,复笔写了这样几句: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读至此,真使人拍案叫绝!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这个尾声,可谓融点、染于一体。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种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文情荡漾,余味无穷。痴字表明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淡淡写来,情致深长,而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二百字。光是这一点,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当然,它所流露的孤高自赏和消极避世的情调,我们不应盲目欣赏,而必须批判地对待和历史地分析。
如何写湖心亭看雪散文改编范文(精)八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向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著作颇丰,今存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背景链接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2.生难字词
(1)字音
更定(gēng)毳衣(cuì)崇祯(zhēn)
沆砀(hàng 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对坐(zhān)
余拏一小舟(ná) 喃喃(nán) 雾凇(sōng)
(2)词义
【更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拏】撑(船)。 【拥】裹着,围着。【毳衣】细毛皮衣。
【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
【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明确: 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明确:全文共两段,第1段写赏雪的具体经过,第2段写在湖心亭的奇遇。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 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从听觉来写。写出了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到湖心亭看雪作铺垫,突出游兴强烈。
3.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
明确: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4.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
明确: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5.“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
明确: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步骤四赏析语言探究写法
1.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写景运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
“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2.写作特色。
明确:人与景相融合。 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其精准的感受,体会到隐藏在简单背后的震撼力,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的描写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2.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西湖
天气: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事件:独往湖心亭看雪,看到一幅山水模糊的湖山夜雪图以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字词解释和文义疏通让学生在预习中对照课后注解完成,有疑难小组交流解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把握人生的方向如何写 人生方向怎么写(八篇)
- 2023年我心中的学校集锦(模板13篇)
- 最新风险自查报告怎么写(汇总9篇)
- 学生自我反思汇总(精选16篇)
- 青年实践活动方案(优秀13篇)
- 幸运的一天(通用18篇)
- 2023年物料工作计划怎么写(优质14篇)
- 2023年快乐的种子(大全9篇)
- 2023年中班美术教案我们爱运动(通用8篇)
-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图形碰碰乐(实用8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