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12 08:36:49
- 小编:ZTFB
- 文件格式 DOC
读后感是一种对读书体验进行总结的表达,它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思考书中的思想和观点。写读后感时,要注重细节和具体的例子,用事实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以下是一些读者对各种不同类型书籍的读后感,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定的写作灵感。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篇一
作为一个理科生,后来学了管理,渐渐地远离了理化生,但是兴趣依然。偶然在网上看到《从一到无穷大》又勾起了我对自然科学的那份热爱,记得小时候我的科普启蒙读物是《十万个为什么》,前前后后读了可能有十二三本,对我影响很深,培养起了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后来长大一点发现适合青少年的科普书籍实在是太稀缺了,期间读了一些阿西莫夫的书觉得挺好,但是类似的科普经典依旧寥寥无几。每次去书店都会去科普类找找,但每次都是失望而归,要么太幼稚,要么太深奥,像伽莫夫这样的深浅适中,语言生动的读物真是宝贝中的宝贝啊。
伽莫夫自然流畅的思路,简单通俗的描述,平易,有趣的风格,令人折服,从数字游戏到时空观一直到微观的各种粒子,最后回到无垠的宇宙,每一部分衔接的那么无暇,觉得作者就是信手拈来,不亏为科学大家,不时穿插的有趣插图让读者理解更加透彻。书中理论我觉得有高中理化知识的人都接触过,但都好像又没有这么近距离的接触过,读《从一到无穷大》会让人忘记置身何处,完全被作者带进了科学的世界,畅游一番,别有滋味。一会被数字整的头晕脑涨,一会又跟随着一群醉汉去研究分子的扩散,一会去碰碰原子,一会又随着约瑟夫去撞撞原子核,好不畅快啊!
慢慢读,细细品,科学一样可以写的很精彩~。
正如刘兵所说“所谓素质,就是当你把所学的具体知识都忘记后所剩下的东西。如果你在阅读时能够真正动些脑筋,能够体会到作者写作的匠心,能够意会到一种独特的东西,感觉到一种魅力,那么即使没有百分之百的读懂《从一到无穷大》,也仍然会有很大收获,甚至于比读懂或背下了一些迟早会淡忘或过时的具体科学知识会收获更大。”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篇二
书页戛然而止,掩卷却久久沉思……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所处在的万物之间,我们有思考、有遐想,有不断看见的未知,有直逼无限的想象。这是多么的神奇与不可思议。
生活在尘世,夜空被灯光照明,很难再有过去那般的田野乡间地随意仰望,就是一片繁星满点。懵懂的时候很天真,会玩笑说,“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完”,直到现在了才知道,哪怕走到与天相接、没有人烟的静地,肉眼所及的不过是几千个星星点点。
我们从一数到十,从十到百千万,除去刚学数数那会的痛苦一点,其他不过都显得天经地义,自然而然。也正因此,在没有思考或纠结过“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要到何处去?”这般“终极问题”之前,只会觉得自身的存在也不过太自然。
知识和阅历是无法通过基因来传递的,所以尚没有学识多少的我等之辈,是绝对没有资格、也不会有脸面地去否认古人先哲留下的智慧。庄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感叹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更不要说老聃那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破天地。
《从一到无穷大》,是g.伽莫夫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写出来的,至今已有70多年,然这本古稀之岁的传世之作,在70年后的今天再翻开读起,依旧感受到满满的新知与思想畅游的盛礼。onetwothree…infinity,一二三……无穷大。
但未尝不能想象呢?
远一些的,有上个世纪的科幻鼻祖阿西莫夫构建的“银河帝国”,有拍在60年前的“科幻漫游”系列电影,还有更实际的,90年升空的哈勃望远镜……更不要说更远的那一位位伟大的科学家:公元前3世纪埃拉托色尼、16世纪的开普勒、17世纪的伽利略、18世纪的布丰、康德,以及哈勃、普朗克、迈克耳孙、爱因斯坦等等。
人类一直都在尽其所能,或亲身实践地探寻、或穷尽思维地想象,每一次向前开拓的一小步,才不断走出了如今人类文明的辉煌。只不过这一切,直到我们这些后生,读到了这些经历、学到了这些知识后才知道罢了。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篇三
前几天母亲给我们买了一本叫《从一到无穷大》的科普读物,很多看过的人都说很难,很枯燥书也看不懂。看这本书只是为了挑战一下自己。
这本由美国的g・盖莫夫写的《从一到无穷大》主要以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二十世纪以来科学中的一些中的进展。这本书除了具有内容生动、通俗易懂这些科普读物所共有的特点外,还具有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等特点。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一般科普读物往往怕数学太“枯燥”和“艰深”而不敢使用它,只局限于作定性的概念描述。这本书则恰恰相反,全书都用数学贯穿起来,并讲述了许多新兴的数学分支的内容。正因为使用了数学工具,本书才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文字易读懂,可讲到数学概念方面就立刻呆住了。的确,有些基本概念还是我们尚未学过的。
要说然我喜欢的地方,那可不止一些小故事,还有那些有趣、新颖的话题,就像数字游戏中的你能数到多少?说了些很可笑的事,从前的人只会数到3,超过3就是不计其数……都让人联想现代文化知识的进步。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篇四
参加读书会已经有几次了,先谈谈自己参加读书会的感受。首先是我对“读”有了更新的认识,读这个字本身无论是繁体的“讀”还是简体的“读”都是表达的同一个意思,我没有查过说文解字,也没有考证仓颉造字的具体含义,我个人的理解都是带有言论推销的意思,或许是观点的有价传播,但是如果这个说法放到封建王朝,我肯定没有什么活路,毕竟那是一个王权与士大夫当政的时代。在这里,这个读就是有点意思了,我们花钱,花精力在茫茫书海中择取我们认为值得欣赏的东西到读书会与大家分享,让大家通过我们的眼睛,看世界,翻译这个世界,欣赏这个世界。我们因相同而联接,因不同而成长。
我觉得读书有三层境界,一是看书本身的内容,体会书中传达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了解人生百态和书者的智慧卓见;二是看书的结构以及写作技巧的运用,达到的效果如何;三是看作者的目的,以及他文字背后要传达的信息。
我现在谈谈读《从一到无穷大》后的体会与大家分享。这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数字的游戏,第二部分是时空和爱因斯坦,第三部分是微观世界,第四部分是宏观世界。
看到第一部分对数的组成系统有了基本的认识,有了虚实的概念,但是让我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有虚数和负数,为什么他要起名字是从一到无穷大呢?不是无限小到无穷大,带着这个问题我进入了第二部分。
看了第二部分后理解了我们的感官感知的这个世界是由点、线、面组成的,而作者为我们的认识增加了一个“时间”概念后,世界的一切都为之动了起来,我们不再是静止的,在一个时空点去观察世界的一个片段,以个人为参照物乘坐超过光速的飞行器我们将能够漫游过去和未来,更深刻的体会了这一个变化运动的世界。
进入第三部分微观世界。感慨人的探索精神,我们要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组成的,有没有一个不可分割的“原子”存在,答案在一段时间内是肯定的,只是随着人们认识手段的提高,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原子”罢了,我认为这个事情会持续不断的进行,也许到最后,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团能量和信息。看到这里,我体会到那个年代人们也许是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最小”但是“最大”确实是神秘莫测的、浩瀚的,于是产生了敬畏定义到无穷大,也许是因为无穷小或无穷大其本质是一样的,所以,那个1就是我们人类,而无穷大表明了人类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
第四部分是宏观世界。作者为我们勾画了出足以令人震撼的、现在可知的宇宙。它的作用就是让我们明白人的认识有四个象限,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全书中较少篇幅是关于生命的,生物和非生物,定义生物是具有吃、长、生的特点。作者对于生命没有给我们更多的答案,留给我们更多的是读后的思考。生命的原动力是什么,作者已经提出基因,但我理解那是一个生物发展的程序,作者也提到物理定律是否适用于生物呢。这让我联想到熵,也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一切有赖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物理过程,都是朝着概率增大的方向发展,当过程停止达到平衡状态时,达到了最大概率”。我理解这种平衡状态的产生是能量的释放,还不能是消耗,因为能量是守恒的,他只是能量在一个特定环境中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过程。就好象是人类活动,随着人类的发展,大陆探险后,一定会有大航海时代,我们一定会经历航空时代,也必然走进航天时代,这是必然的,而且这种发展是无限的,然而发展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所以现在各发达国家都在争夺地球能源甚至外太空能源就不足为奇了。
简单的看生物发展好像细胞的任务就是繁殖,繁殖无论有多快,都是受到环境的制约的,在这种状态下就会造成突变,有些细胞会变化,趋向于复杂,扩大自身的生存环境,也许就是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吧。复杂生物的出现并不会让简单生物消失,事实是他们的生存环境相对独立又相对制约,好像数学中集合的概念一样,高级生物在大的自然中,保持着相对独立的较大的生存环境集合,会与其它动物的生存集合相交,其食物的丰富性、其生存环境的相对制约性造就了这种生物的复杂性。
最后我们再回到“从一到无穷大”,试想人类何尝不是这样,每一个个体都想让自己从一到无穷大,尤其是男人,虽然受到条件的制约,但只要有条件,他们无意识的就要去复制自己。不过当今世界,“复制”是多样化的,其中一种就是思想的复制,让大家都有被复制者的价值观、世界观,这比原始的复制更快、更广也更持久,因此繁殖也是由简单趋向于复杂的。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篇五
前几天母亲给我们买了一本叫《从一到无穷大》的科普读物,很多看过的人都说很难,很枯燥书也看不懂。看这本书只是为了挑战一下自己。
这本由美国的g·盖莫夫写的《从一到无穷大》主要以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二十世纪以来科学中的一些中的进展。这本书除了具有内容生动、通俗易懂这些科普读物所共有的特点外,还具有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等特点。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一般科普读物往往怕数学太“枯燥”和“艰深”而不敢使用它,只局限于作定性的概念描述。这本书则恰恰相反,全书都用数学贯穿起来,并讲述了许多新兴的数学分支的内容。正因为使用了数学工具,本书才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文字易读懂,可讲到数学概念方面就立刻呆住了。的确,有些基本概念还是我们尚未学过的。
要说然我喜欢的地方,那可不止一些小故事,还有那些有趣、新颖的话题,就像数字游戏中的你能数到多少?说了些很可笑的事,从前的人只会数到3,超过3就是不计其数……都让人联想现代文化知识的进步。
我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许多新的数学知识,并与其他学科有着重大的联系。现在虽然还没有全部读完它,但是书的精彩却让我等不及要看完它。我相信读完了《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后,会对我以后的学习有更大的帮助。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篇六
我很遗憾,没有更早接触这本书,一本科学的方向标。我突然催生出一种幻想:如果能有人在整个科学范围内写出像这样一本充满了趣味与知识的科普书籍该多好!
有了这本书,我们可以看清当下科学的全貌,而不仅限于盲人摸象;有了这本书,我们可以理清科学的脉络,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向着青草更青处荡漾;有了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高效地知道我们做了什么,拥有什么;有了这本书,我们的了解将更加全面,我们的学习将更加满足我们的需求……类似的句子还可以写很多,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就是:
有了这本书,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科学的过去与现在,并去追寻他的未来……。
我们能否建立起一个体系,将整个科学放入其中,从而方便我们去查阅和获取?我因为自己的才疏学浅、见识浅薄而无法去知晓这个问题在未来甚至现在是否有解。于是我只好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去猜测我们可能的一些解决方式。
从现阶段来看,我们构建的知识体系的存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数字技术以客观数据形式储存,另一种则是通过人类的大脑以主观经验形式来储存。现阶段来看,从我个人的浅薄认识出发,我认为两种方式各有优势,而互为补充。数据形式具有存储量大、再明确目标时易于查找的特点;而经验形式则具有模糊搜索能力和基于自身的再创造能力。
我想前者很好理解,而后者则可能有人质疑,我或许需要用一个例子来解释一下。比如你的研究遇到瓶颈,前路迷茫,我想更多的人会倾向于找一个这方面的专家聊聊天而非拿去让一台电脑来解惑(事实上这是我在一次又一次对着电脑迷茫的经历后得出的个人结论)。即使是当下人工智能处理下的数据也只能给你一堆虽然详尽,但是你已经了解的知识(要不怎么搜得到)。
而经验(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的)则能告诉你你到底应该了解什么,换言之,到底什么东西能解决你的问题。
以上两个方面使得当下的探索往往是先找人聊天解决方向问题(获得灵感),再通过精确化的数据搜索获取所需要的知识。
这个过程至少受两方面条件的制约:
当下知识爆炸导致的学科精细化使得各个领域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可以说上文“前一阶段”寻找思路的难度正在加大。即使是当下常见的集合多领域专家“会诊”的模式,也会因为专家的人数与相互交流受限程度之间的负相关,而难以高效运转。
知识存在“多级权限”并且有很强的领域性,获取和掌握上层知识的难度不断升高。
说白了,以上两段话可以总结成一句话:要么不知道找啥,要么找不着,要不找得到却看不懂。
我以为,这是科学、技术与生活运用之间出现明显断层的一条原因。
如果我们无法期待人工智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或许只有我们的智慧能够接此重任——做科学的方向标。
我想这正是这本书给我的启迪。
之前我也一直在思索,但这本书无疑极强的促进了我的决心。我想,或许我们真的可以通过一本或几本书来勾勒出我们整个科学的轮廓和架构,以此提高知识学习的效率,并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知识素养,最终通过知识人群基数的增加来减小科学—技术—生活之间的代沟。
而写这种书的人无疑需要是一名多面手,了解各个学科的分支后跳出细枝末节的具体知识,以全局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来构建一个充满相关性、逻辑性而又简洁明了的知识框架。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同时意义非凡。
简而言之,我们需要有人去把我们厚实、丰富却复杂、高深的科学读完、读薄。在自身获得主观经验的同时,利用文字(或数据)的形式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分享给整个社会。
由此观之,科学的风向标其实是同一个人的两个属性:个人而言,能够在独立研究和互相交流中发挥创造性;社会而言,能够使更多的人走近科学、了解科学。
唯是,我们才能让理论更好地产出技术,让技术更好地服务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让人类的未来更加光明!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篇七
第一次看到《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因为有趣的书名,我饶有兴趣地翻了一下,就敬而远之——直觉是一本高深枯燥的学术著作。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重新捧起这本书,在可笑的贵族故事吸引下,我津津有味地读了下去。尽管很多内容并没有读懂,但书中无处不在的思考依然让我感到震撼,引发了自己的一些反思。
《从一到无穷大》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乔治·伽莫夫的代表科普作品。这本书总共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做做数字游戏、空间、时间与爱因斯坦,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天文学等多方面的当时最前沿、现在也不过时的知识。这部优秀的科普著作,乔治·伽莫夫不仅以通俗的语言、浅显有趣的例子准确清晰地讲述了科学真理以及真理之间的联系,更在轻松乐观的语调中从入门的“一”开始,引领着人向纵深的“无穷大”去努力,领略科学的“无穷大”、世界的“无穷大”的壮美和人类的方法与潜力“无穷大”,处处闪现着人文精神的光华。
“大数”这一部分最让我着迷。作者在一串真实的故事中,不断追问、思考、并阐释“数有多大”“无穷大是什么”、“无穷大的数能比较大小吗”,让人豁然开朗:原来这些都不是可笑的问题!原来这些问题可以这样来分析和解决!在看到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无穷大的数的大小时,我想起小学数学一年级中的“一一对应”,老师们已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验这一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而在抽象这种思考方法的过程中站位仍需再高一些,做更多的引导,开阔学生们的思路,让学生们在体验、追问、探索中开始对这一方法的认识、理解、运用。
这种追问与思考在“质数与哥德巴赫猜想”一节中,除了更加明晰的知识阐释,也更多的显示出人文的气息:快乐而坚持的态度;时而循序渐进、时而又另辟蹊径的方法;严谨细致的风格以及“世界很大,我还渺小”的理念。
读及此处,想起了自己。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也是应该以快乐而坚持的态度,从最基础的小事做起,面对问题从不同角度着手看、想、做,摒弃自大,不安于现状止步不前,勇于追问与思考,敢于打破常规,在更大的空间去尝试,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无穷大”潜能!
文档为doc格式。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篇八
本月的读书推荐,是一本写给12岁以上小朋友的科普读物《从一到无穷大》。读这本书已经很久了,对我个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切实感受到枯燥的基础理论的美好,诚心诚意的觉得那些理论漂亮的很,尤其觉得那些公式美得一塌糊涂.....
这本书是被我列为“必须给自己小孩反复看的书籍”之一,让我们一起看看别的读者的感受。
对于我这种伪的科学爱好者(一定要区别于伪科学的爱好者),公式啊数据啊统统不重要,看过就忘。甚至是那些被感叹过的理论本身,最终能够记下的也是异数。长存心中的,想要在书中寻找的,只是科学自己的美。我是诚心诚意的觉得那些理论漂亮的很,是真的让人惊叹的漂亮。(或者是,这就是真相的单纯的美?)(亦或者,我就是一买椟还珠叶公好龙的典型?)。
一手拿书,一手拿笔。方便随时在书的空白处写在诸如“呃,扭曲的世界,扭扭”或者“果然是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之类要打上个人烙印的评语,不过后面的那句后来又划掉了,想想看还是有问题,应该是上天一天地上一年才对嘛。。。这个动态是要突出滴。。。呆在天上不动的话,时间也是不会变慢的吧。。。划下大大小小的感叹号,以及就着原图画出奇怪的线条。似乎很久没有这样读过书了,看完一页想一想。
四维正方体在三维平面上的投影。。。还有苹果变面包圈。。。呃。。。建议有老年痴呆趋势的各位可以参考一下,做做脑力练习。。。
爱因斯坦,einstein,哪里是一块石头,此乃神人也。。。
宇宙的年龄,这本书上标注的才只有50亿岁,可现在大家承认的至少也有130亿岁了吧。果然,探索无极限。。。
看到宇宙的形状的时候,很不满意那。一般大家都认为宇宙是有限而无边界的,这样的情况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曲率为正,就好像球形或者银河系那样的扁平形状;另外一类的曲率则为负,比如说马鞍形。可是,为什么算出来的宇宙形状的曲率应该为正呢。。。我多么多么的希望我们的大宇宙能够是个马鞍形阿。那么,我就可以想象一张巨大的飞毯,而我们就住在这张魔毯的内部。。。如此以来,甚好甚好。
书的语言平实幽默,作者直白又可爱。好像前言说的,读起来好像侦探小说,是可以一口气读下去的书。涉及的范围很广(第一章是数论,第二章是相对论,第三章是微观世界,第四章是宏观世界),很好懂,绝不会拒人千里之外。重要的是,翻译好。天晓得我是一个多么讨厌读外国小说的人,翻译过来的的中文怎么读怎么不像中文。可是这本书不是,读起来很流畅。
自己觉得这本书若是能跟着想过来会比较有乐趣。原来学高数还是有点用的啊,帮助理解了很多,比如说虚数之类几何意义啥的,若是高中的时候看来,估计八成是理解不了的。看到评语里面很多人说是中学时候念到的这本书,然后影响颇大受益终生。呃,人和人果然还是有差距的。。。不过我自己也好奇,如果是我中学的时候念到这样妙趣横生的书,或者是别闹了费曼先生,我会不会也心动的走上理科的光芒大道。。。或者能更确切的说物理。。。
吸引人的还有科学里的人文色彩。思辩的很。
重要的(也许是最重要的)还有阅读时候的快感。作为一个标准的文科生,边看边想,再研究研究图,居然就懂了,或者自以为懂了。觉得自己居然有点懂相对论,对于量子力学也可以发表发表点意见,这个感觉不错,被科普的感觉真好。(虽然能记得多久是个大问号。)。
如果以后有个女儿,我是多么多么的想要她学理科啊(不过好像又舍不得让她那么辛苦。。。)。
要把这本书存留起来,毒害将来可能会有的小朋友。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篇九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如果提到科普书,我第一个会想到的是《十万个为什么》,它的书名很简单,一看就是给我们解读世界万物秘密的科普书。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对科普书的一个定位。所以当我一看到《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的题目时,我觉得它肯定是一本有点高深莫测的学术性着作,一直没有兴趣去看。但是有一次在网上搜索这本书的信息时才发现是它也是一本科普书,而且是一本受到了很多著名人士称赞的好书,于是我也带着好奇心开始看这本书。首先我翻了一下目录,这本书总共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做做数学游戏,空间、时间与爱因斯坦,微观世界,宏观世界。这个目录给我的感觉就是范围好大。它不仅要研究数学的问题,还有物理的,甚至是生物的知识。如果要把这么多知识结合起来讲,在没看之前我是觉得那会是一件繁琐并且不能引起读者兴趣的事。但是这本着作却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他们称这本书启迪了无数年轻人的科学梦想。于是我也带着一颗追求科学真理的心拜读了乔治。伽莫夫大师的这本书。
在正文前面介绍了乔治。伽莫夫生平。他出生于俄国,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莫夫兴趣广泛,曾在核物理研究中取得出色成绩,并与勒梅特一起最早提出了天体物理学的“大爆炸”理论,还首先提出了生物学的“遗传密码”理论。他也是一位杰出的科普作家,正式出版25部着作,其中18部是科普作品,多部作品风靡全球,《从一到无穷大》更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看到这里我不禁对乔治。伽莫夫科学热爱,乐于传播科学文化的的精神感到敬佩。
《从一到无穷大》被定义为一本“通才教育”的科普书。从这个定义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本书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不仅仅是科学或者数学。里面可能还有生物和化学的东西。看了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在这本书里面你学到的不只是数学知识或者物理知识,你在这本书所得到的知识是全方位的,你可以涉猎到天文学、地质学等等。这本书会让你全方位的知识面得到扩充。
如果说你看到这本书的题目觉得它的内容会一板一眼的来写,那就错了。这本着作作为一本科普书,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在每一部分开始时他都有能力引起我们的兴趣。首先在第一部分中,他在第一段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匈牙利的贵族,他们在一起比谁说的数字大。从这个故事很自然的就引出了第一部分第一章的内容——大数。在第二部分的第一章“维数与坐标”中他则是用一个生活常识来展开的,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时,你想到一个地方去当然会想别人问路,在指路的过程中就会涉及到维度、坐标这些知识。这些故事似是信手拈来但却紧扣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巧妙心思不仅使用来文章的来都而已,在阅读这本着作是你会发现里面的内容时而陈述,时而比喻,时而疑问,让读者跟随着作者遨游神奇的知识海洋。
现在我想来说说这本书的内容。如果你单看这本书的目录可能会有跟我一样的感觉,那就是好难懂。这里面主要讲的是数、空间、时间、微观世界、宏观世界,也就是主要是关于数学和物理的知识。在高中我就觉得数学和物理是最难学的,也是最难懂的。如果要把这两个合在一起讲的话那不就更无聊了。但是当我阅读这本书时我发现它的内容其实并没有他的题目和它的标题那么可怕,对于我们现有的知识水平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他让我发现了原来这些讨厌的数学公式和难以理解的物理原理原来还有那么有趣的故事。
他在说明一个数学公式或者数学知识时不仅仅是陈述原理,还会配有许多讲解图。比如说欧拉公式时他就在书中展示了正四面体、正六面体、不规则多面体等等,让读者在阅读他的解释的同时也能自己去寻找规律。再比如说作者在讲宏观世界这章内容时讲到了一个反对大地为球形的论点。在这个论点里他们认为地球不是球形的,在这个论点下面就配了一张很有趣的图:一个圆形的地球,在上半球人可以行走,船可以航行,但是在下半球不管是船还是人都会因为重力掉到太空中去。这个就让我们很容易的理解了他们反对地球是圆形的原因。在他的笔下,这些微观世界、宏观世界的物质似乎就变成了我们的朋友,向我们一一介绍自己,一点都没有知识灌输的影子,这大概也是这部着作能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当然,我对于这本书也是有目的有详略的看的。我比较感兴趣的还是宏观世界这部分的内容呢。宏观世界这部分主要讲的是宇宙的知识。对于宇宙我从小就很感兴趣。我一直就很想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大,天上的星星到底有多少颗,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产生的等等这些问题。在这张中我也找到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就比如说天上到底有几颗星星,如果你拿这个问题问别人的话,他们可定会说数不清楚的,无数颗。但是我们凭肉眼只能看到两千颗星星,如果你能以每秒一颗的'速度数的话,那你就能在半个小时之内数完天上的星星。在写宇宙的产生时写得非常具体形象。我们所知道的宇宙是在不断膨胀的,当中有一个行星红移的现象,在解释这个问题时作者就用了一个起球来代表宇宙,在气球上点的黑点表示各个行星,气球不断吹大,我们可以发现每隔远点周围的原点都在离他远去,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红移。如此简单的吹气球试验就向我们形象地解释了“红移”这个专业术语,他所采用的不是传统的说教,而是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向我们讲述科学中比较难理解的知识。我读这部分时就感觉作者是在给我们讲一个一个的故事,而不是给我们阐述一个一个的原理。这样的写作方法能引起我们读者的兴趣,是我们爱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得到阅读的快乐。
《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被誉为是“影响一代人的一本书”,这句话并不夸张。一本科普书籍能到现在这个知识充斥了的信息化世界还依然为人津津乐道,经久不衰,那肯定是有它的魅力所在的。它的魅力我们也可以从对比现今的书籍来发现。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各种小说盛行,小说的内容不外乎描写各种感情,写法都有雷同,而且从这些书中你能得到的实质性的知识是微乎其微的。反观《从一到无穷大》,它里面有生活实际的例子,但是也有关于数学、物理等知识的解释,从中我们不仅能学到这些知识,而且还会发现原来这些知识都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就有这些知识的存在,这些知识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存在在生活当中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它的魅力可能就在于这本书的内容不仅是知识的还是生活的,两者融洽的结合在一起就能更加吸引读者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篇十
太太最近在家收拾书房,把老纪平时杂乱无章随处乱放的书归位,于是让老纪发现了很多过去读过又很长时间不见的老朋友,于是有了今天推荐的这本《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
这本书是对老纪影响最大的科普书,也是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科普经典名著,1970年代末出中文版后基本上启蒙和影响了一代一代一代的中国人。
作者乔治・伽莫夫是世界级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他与勒梅特一起最早提出了天体物理学的“大爆炸”理论,还首先提出了生物学的“遗传密码”理论,对老纪来说最重要的他是很牛的科普作家,他正式出版的25部著作中有18部是科普作品。
这本书能让老纪读下去并且受益终生,是因为他的语言很生动(也许是翻译的功劳,这本书的翻译很牛的),把一件件很复杂很高级的事讲得很浅显易懂又有趣,真是大师就讲平常话。他在书中介绍了20世纪以来科学中的一些重大进展,包括数学知识、相对论、四维时空结构,以及微观和宏观世界。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篇十一
第一次阅读乔治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读后还是感觉很震撼,此书第一版至今快八十年了,作为科普读物仍然很受欢迎。对于作者大家可以百度搜索查看,在此就不作介绍了。
此书从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梳理,由点到面,由小到大,基本涵盖了科学的方方面面。开篇即从数学的大数开始讲解,由古及今,娓娓道来,通俗易懂,逻辑自洽,非常具有可读性。
书里对四维空间的解读让我脑洞大开,深受启发。四维空间即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加上时间维度组成四维,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进行了解读。在不同的参考系里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相对论被发现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时间是绝对的,即在任何地点,时间都不会发生变化,时间的绝对性限制了科学的进一步探索。
书中一开始从微观原子结构来分析事物,即万物由什么组成的,最小的单位是什么,原子由质子和中子、电子组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在一定的轨道上围绕原子核进行运动。类似于太阳系行星围绕太阳运动一样,书中还提到中微子,这种很难被捕捉到的粒子却是真实存在的。
最后的部分主要从宏观来讲宇宙是如何形成的,宇宙的年龄,太阳系的年龄,宇宙是会一直膨胀下去还是会到了某一时刻开始收缩,最后成为一个奇点?这些在书里都有解答。书中提到宇宙膨胀的理论与事实根据,即物理学家哈勃通过望远观察到的红移现象,根据多普勒效应,由此可以推断,宇宙一直在膨胀下去。
金属导电的原因是因为金属原子的外层电子会挣脱原子核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当给导体施加电压时便会让自由电子流动起来形成电流。这我在上学时期对于电流的理解没有现在这么深刻,书中总是以很浅显的道理讲解给读者,读之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书中还有一些科普观点到现在得到了验证,这是一本很好的科普读物,常读常新,但你在读的时候也可提出反驳的观点,但前提是你要有逻辑自洽的能力,要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否则就像坐井观天的青蛙无异。
生物的进化是如何而来的,科学家经过不断的努力发现了遗传物质基因,主导生命有机体的基因是永恒的,每个个体只是基因的一个载体,从出生到死亡,完成了传导的使命即结束了。但基因会通过载体遗传下去,构成人体的最基本单元是细胞,遗传物质dna就在细胞里面,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即以几何级数快速复制,很快即达到完整机体所需要的细胞数,从这点上来说,书中所讲的内容前后自洽,作者在科学方面的功底很扎实,能够做到信手拈来。
我通过阅读此书,深受启发,每个人都要保持对未来探索的好奇心,科学探索的道路漫长而艰辛,一代又一代的巨人前扑后继,永无止境,直到永远。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篇十二
《从一到无穷大》是上世纪经典的科普读物,一直想读,后来还送了学生一本,但是直到最近才好好的把它读完了。
这是一本非常引人入胜的科普着作,像书名一样,作者从自然数“一”一直讲到无穷大的宇宙空间,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然而可贵的是尽管涉及这么的内容,但是确是非常有内在逻辑的一本书。对在读研究生的我来说,读这书的最大收获莫过于从中感受到的一种联系,知识与知识之间、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殊途同归,我始终相信各个学科所追求的真理应该是同构的、本质上相同的。而品读这本书就让我发现了这样的联系,而发现联系又是学习中多么让人兴奋的感受啊!
说了整体感受,再说说具体内容吧。这本书不厚,两百多页,还包括很多插图。全书共四部分,在这四部分中我最喜欢的是讲解时空和爱因斯坦的那部分。对相对论我始终抱着一种敬畏,认为仅凭我这样的智商大概是一点也不能理解了。我曾经确实完全不理解,小时候的科普读物给我的仅是不能理解的科学事实,在我看来荒谬的毫无逻辑可言,以至于此后我竟对相对论产生了如此大的偏见(看来科普也要分时段,普及的同时也要考虑孩子的可接受程度,不然可能适得其反)!但是这本书,打破了我的这种偏见,让我对相对论有了从新的认识,特别这本书对这个问题的讲解从数学开始,不仅让我这个数学科班出身的人对时空有了新的认识,也对数学、数学与其他科学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科普读物,中学生可读,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从中也同样会有所收益。我想我还会再读,虽然这本书中的内容已经不再新潮,但是我相信我仍然可以从中体会新的观念,获得新的理解!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篇十三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是宝藏,那就是知识;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是邪恶的,那就是无知。读一本好书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今天推荐一本书《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天文学家乔治盖莫夫。这本书的内容涉及面很广,涉及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但是这本书和其他按学科分类写的书有很大的不同。作者以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故事开始,将数学、物理甚至生物学的许多重要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读者不知不觉中,就信任了一些非常实用的科学知识甚至技能,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浏览自然科学的基本成果和前沿进展。
这是绝对慷慨的典范!作者巧妙地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遗传学的许多内容融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和这本书一起在科学的世界里自由旅行。
这本书让我们第一次知道,枯燥的数学公式、物理概念、化学符号之间,有那么多有趣的故事;原来,无限的宇宙和无尽的遥远星系与我们并不是没有关系;原来,分子和原子并不是真正的微观世界和基本单位的“1”,但它们仍然是由质子、中子、中微子甚至是下一步的夸克粒子组成的;原来爱因斯坦的四维空间和时空相对论的概念并没有那么抽象,那么遥远:我们看到的是相信的直线和平面也可以是弯曲的圆形,甚至空间和时间也可以是弯曲的……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甚至再读的好书。下面我举个例子。
乔治盖莫夫在其中一篇文章中写道:在一个无限的世界里,部分可能等于全部。然后,他举了一个例子:我们想象一个酒店,房间数量有限,所有的房间都满了。然后来了个新客人,想订个房间。“对不起,”客栈老板说,“你不能住进去,因为所有的房间都满了。”现在想象一下另一个酒店,房间不限,都是满的。这时,一位新客人来预订房间。客栈老板同意了。他把客人从1号房移到2号房,2号房移到3号房,3号房移到4号房,以此类推。结果,新客人住在空出的1号房间。如果有另一家酒店,房间不限,但是想订房间的客人不限,怎么办?客栈老板还是有办法的。他把乘客从1号房移到2号房,从2号房移到4号房,从4号房移到6号房,以此类推,这样所有奇数号的房间都腾空了,可以住上无限多的新乘客。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无限数的性质与我们在普通算术中遇到的一般数有很大的不同。
这本书里有很多这样有趣的故事。你是怎么动心的?动心了就去看看。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篇十四
如果提到科普书,我第一个会想到的是《十万个为什么》,它的书名很简单,一看就是给我们解读世界万物秘密的科普书。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对科普书的一个定位。所以当我一看到《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的题目时,我觉得它肯定是一本有点高深莫测的学术性着作,一直没有兴趣去看。但是有一次在网上搜索这本书的信息时才发现是它也是一本科普书,而且是一本受到了很多著名人士称赞的好书,于是我也带着好奇心开始看这本书。首先我翻了一下目录,这本书总共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做做数学游戏,空间、时间与爱因斯坦,微观世界,宏观世界。这个目录给我的感觉就是范围好大。它不仅要研究数学的问题,还有物理的,甚至是生物的知识。如果要把这么多知识结合起来讲,在没看之前我是觉得那会是一件繁琐并且不能引起读者兴趣的事。但是这本着作却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他们称这本书启迪了无数年轻人的科学梦想。于是我也带着一颗追求科学真理的心拜读了乔治。伽莫夫大师的这本书。
在正文前面介绍了乔治。伽莫夫生平。他出生于俄国,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莫夫兴趣广泛,曾在核物理研究中取得出色成绩,并与勒梅特一起最早提出了天体物理学的“大爆炸”理论,还首先提出了生物学的“遗传密码”理论。他也是一位杰出的科普作家,正式出版25部着作,其中18部是科普作品,多部作品风靡全球,《从一到无穷大》更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看到这里我不禁对乔治。伽莫夫科学热爱,乐于传播科学文化的的精神感到敬佩。
《从一到无穷大》被定义为一本“通才教育”的科普书。从这个定义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本书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不仅仅是科学或者数学。里面可能还有生物和化学的东西。看了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在这本书里面你学到的不只是数学知识或者物理知识,你在这本书所得到的知识是全方位的,你可以涉猎到天文学、地质学等等。这本书会让你全方位的知识面得到扩充。
如果说你看到这本书的题目觉得它的内容会一板一眼的来写,那就错了。这本着作作为一本科普书,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在每一部分开始时他都有能力引起我们的兴趣。首先在第一部分中,他在第一段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匈牙利的贵族,他们在一起比谁说的数字大。从这个故事很自然的就引出了第一部分第一章的内容——大数。在第二部分的第一章“维数与坐标”中他则是用一个生活常识来展开的,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时,你想到一个地方去当然会想别人问路,在指路的过程中就会涉及到维度、坐标这些知识。这些故事似是信手拈来但却紧扣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巧妙心思不仅使用来文章的来都而已,在阅读这本着作是你会发现里面的内容时而陈述,时而比喻,时而疑问,让读者跟随着作者遨游神奇的知识海洋。
现在我想来说说这本书的内容。如果你单看这本书的目录可能会有跟我一样的感觉,那就是好难懂。这里面主要讲的是数、空间、时间、微观世界、宏观世界,也就是主要是关于数学和物理的知识。在高中我就觉得数学和物理是最难学的,也是最难懂的。如果要把这两个合在一起讲的话那不就更无聊了。但是当我阅读这本书时我发现它的内容其实并没有他的题目和它的标题那么可怕,对于我们现有的知识水平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他让我发现了原来这些讨厌的数学公式和难以理解的物理原理原来还有那么有趣的故事。
他在说明一个数学公式或者数学知识时不仅仅是陈述原理,还会配有许多讲解图。比如说欧拉公式时他就在书中展示了正四面体、正六面体、不规则多面体等等,让读者在阅读他的解释的同时也能自己去寻找规律。再比如说作者在讲宏观世界这章内容时讲到了一个反对大地为球形的论点。在这个论点里他们认为地球不是球形的,在这个论点下面就配了一张很有趣的图:一个圆形的地球,在上半球人可以行走,船可以航行,但是在下半球不管是船还是人都会因为重力掉到太空中去。这个就让我们很容易的理解了他们反对地球是圆形的原因。在他的笔下,这些微观世界、宏观世界的物质似乎就变成了我们的朋友,向我们一一介绍自己,一点都没有知识灌输的影子,这大概也是这部着作能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当然,我对于这本书也是有目的有详略的看的。我比较感兴趣的还是宏观世界这部分的内容呢。宏观世界这部分主要讲的是宇宙的知识。对于宇宙我从小就很感兴趣。我一直就很想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大,天上的星星到底有多少颗,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产生的等等这些问题。在这张中我也找到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就比如说天上到底有几颗星星,如果你拿这个问题问别人的话,他们可定会说数不清楚的,无数颗。但是我们凭肉眼只能看到两千颗星星,如果你能以每秒一颗的速度数的话,那你就能在半个小时之内数完天上的星星。在写宇宙的产生时写得非常具体形象。我们所知道的宇宙是在不断膨胀的,当中有一个行星红移的现象,在解释这个问题时作者就用了一个起球来代表宇宙,在气球上点的黑点表示各个行星,气球不断吹大,我们可以发现每隔远点周围的原点都在离他远去,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红移。如此简单的吹气球试验就向我们形象地解释了“红移”这个专业术语,他所采用的不是传统的说教,而是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向我们讲述科学中比较难理解的知识。我读这部分时就感觉作者是在给我们讲一个一个的故事,而不是给我们阐述一个一个的原理。这样的写作方法能引起我们读者的兴趣,是我们爱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得到阅读的快乐。
《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被誉为是“影响一代人的一本书”,这句话并不夸张。一本科普书籍能到现在这个知识充斥了的信息化世界还依然为人津津乐道,经久不衰,那肯定是有它的魅力所在的。它的魅力我们也可以从对比现今的书籍来发现。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各种小说盛行,小说的内容不外乎描写各种感情,写法都有雷同,而且从这些书中你能得到的实质性的知识是微乎其微的。反观《从一到无穷大》,它里面有生活实际的例子,但是也有关于数学、物理等知识的解释,从中我们不仅能学到这些知识,而且还会发现原来这些知识都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就有这些知识的存在,这些知识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存在在生活当中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它的魅力可能就在于这本书的内容不仅是知识的还是生活的,两者融洽的结合在一起就能更加吸引读者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篇十五
对我来说,这是本很有难度的物理科普书,不好理解,硬着头皮看了大半本,看不太懂,决定先放下,休息一下再看。看过几本文学书后,身心得到放松,重拾这本物理科普书。
与看小说不同,阅读科技含量高的科普书,要费些脑筋。看书的同时,脑子要飞快的转动、思考、计算、判断,能跟上作者的思路和所指就是阅读者的成功,当翻到最后一页时,总算松了口气,哈哈,终于在年底前还清了旧债。
这是本百读不厌的科普书,像我这样没啥基础的,更要多看几遍之后才会有感觉,现在只能是滥竽充数似地翻了一遍,根本不能算作心领神会,可以原谅自己的是:不是搞物理的,没必要懂太深。
上学时我的物理一直不太好,导致我至今对物理一点感情都没有,上学时一直想着能早点摆脱物理最好不过。
时过境迁,近些年来,随着科技进步,俺的思想也产生了很大转变。我发誓,死也要多看科普书,即使是讲物理的,看不很懂也要看!这是摆脱对自然科学愚昧无知的唯一办法!
作者乔治·伽莫夫是俄裔美籍科学家,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科普界的一代宗师。
《从一到无穷大》是伽莫夫的代表作之一,享誉世界的科普著作,一直畅销不衰。
伽莫夫在科学前沿从事物理和天文学研究,造诣极深,是有名的大科学家。与此同时,他热衷于撰写科普著作,为使普通大众能了解物理和天文等科学领域的发展状况,让大众也得到智慧女神的青睐,付出了很多真诚而切实的努力,为此,伽莫夫获得了广泛的崇拜和喜爱。
大师给予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之前读过另一位物理学和天文学科普作家卡尔·萨根的科普书,伽莫夫和萨根有相似之处:也很幽默,而伽莫夫的幽默是俄罗斯人的幽默。
感谢伽莫夫的幽默和通俗易懂的举例以及亲手绘制的漫画式插图,不然对像我这样物理和天文学的门外汉来说,看科普书就如同吃黄连,再痛苦不过。
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篇十六
说来惭愧,如此著名的给学生看的科普读物,我到现在才看完。主要是我看的无趣的科普太多了,对科普类的书丧失了信心。
这是我继《上帝掷骰子吗》之后,第二本真正看下去的物理类科普书籍。伽莫夫大神真是名副其实,能把繁杂的数论、四维空间、相对论、原子结构以及宇宙空间讲得这么系统且有趣,娓娓道来,一环扣一环。我非常明白我脑海中的知识缺乏的正是“系统”二字,可是自己又懒又笨,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冰心写人的散文(通用12篇)
- 最新小学生整理房间日记(汇总16篇)
- 角度测量实习报告(优质19篇)
- 最新发展新团员计划书范文怎么写(优质16篇)
- 最新回首来时路散文(模板14篇)
- 网格长的总结(精选19篇)
- 2023年江南水乡散文(实用10篇)
- 2023年小学一年级语文龟兔赛跑教案范本(大全13篇)
- 2023年棉花姑娘教学设计通用(实用8篇)
- 最新幼儿园大班绘本教案犟龟(大全20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
相关文档
-
中国航天英雄个人事迹(模板12篇)
45下载数 466阅读数
-
员工对领导评语(大全10篇)
40下载数 867阅读数
-
检察机关开展法律监督工作情况报告(精选9篇)
44下载数 137阅读数
-
2023年社区科普活动方案范文(模板9篇)
30下载数 673阅读数
-
最新防溺水手抄报内容文字怎么写(通用12篇)
26下载数 713阅读数
-
打扫敬老院心得体会范文(优秀12篇)
47下载数 940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