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读书的方法(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3:13:29 页码:8
2023年读书的方法(通用12篇)
2023-11-12 23:13:29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避免类似的错误。在写总结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总结范例,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总结写作任务。

读书的方法篇一

今天上作文课,老师专门给我吗讲了几个我们都很喜欢的名人他们的读书方法,我觉得印象特别深刻:

鲁迅的“跳读”法。

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

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

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罗庚的“厚薄”法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

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在掠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所谓合,就是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杰克.伦敦的“饿狼式”读书法。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经过苦难磨练,十分珍视读书机会。他遇到一本书时,不是用小巧橇子偷偷撬开它的锁,然后盗取点滴内容,而是像一头饿狼,把牙齿没进书的咽喉,凶暴的吮尽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啐它的骨头!直到那本书的所有纤维和筋肉成为他的一部分。

读书的方法篇二

孟子关于读书方法的论述,是我国早期形成的系统的读书方法论之一。与孔子读书法一样,它对中国读书史发生了深刻而有益的影响。其读书方法论的精义是:

孟子认为,读书学习须靠自己去求索精研。他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上》),“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孟子·告子下》)他还进一步发挥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就是说,老师让学生深造的方法,也应该是启发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使其“自求自得”,即依靠自己的求知欲,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去获得。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旨在反对三心二意的读书态度。曾举奕秋教人学棋为例,强调“不专心致志,则不得”(《孟子·告子上》)的道理,指出一个人学习不能得到满意效果,往往并非其“智弗若”(不聪明),而是不能专心的结果,孟子还指出,专心还必须有恒。他以掘井作喻道:“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说明不坚持读书终将落空。

即循序渐进。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孟子·尽心上》)又说:“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孟子以水喻学,道出逐渐积累知识、循序渐进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唯有依靠“心之官”的思维才能认识客观事物,有闻见而不思,等于无闻见。他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这实际上是要求不能只把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而必须通过思维得到事物的真实内涵(本质)。孟子还提出了“读书存疑”的主张,强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上》)。

这是一种理解作品的方法。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对这种方法,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清人的解释。如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一文中认为:“以意逆志”就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即应就作品论作品,以作品实际去分析推求作者思想。另一种是汉以来多数人的解释。认为“以意逆志”中的“意”是指读者的'“意”(思想、知识、经验等)。如赵岐《孟子注疏》解释为“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朱熹《四书集注》则解为“当以己意逆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朱自清《诗言志辩》解为“以己意己志推作者之志”。

另一种理解作品的方法。孟子认为,要正确理解作品,还必须知人论世。他强调:“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要真正读懂作品,必须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感情,为人品德,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

孟子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之”。(《孟子·离娄下》)这里的“详说”,是指对读物要精细研究,详细阐释,即所谓“把书读得厚”;这里的“说约”,指对读物内容的简明概括。详说返约,就是要求读书治学必先深入细致钻研,再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直至明确掌握。

(1)“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孟子·尽心上》)也就是说,读书求学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应根据规律来确定正确的读书方法。

(2)著行察习。即应该明白自己学习过程的本身,这样才可以“知其道”,即掌握住学习规律,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使之合乎规律。如果“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那就会成为平庸的读书人。

读书的方法篇三

不明思议,通读法就是什么什么书都看一遍,通常刚入门的人都会这样,不知道读什么好,就拿起什么就读什么。如果你也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妨像秋叶大叔一样,反复读几本相对结构化、体系化的关于某一领域框架和业务的入门经典书,反复读,读透了,某个领域的方法论就有了。

圈定一个感兴趣的领域,列一个大纲你要学习语文这个领域那么有哪些问题是需要了解的。然后找到这个领域最经典的一本书,对照自己列的大纲梳理,然后再阅读其他书籍,相同内容的选择巩固或者跳过,有疑问的也可以引发思考或者补足。

增强提炼能力、形象化表达能力、展示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别人快速了解一本书,还可以增强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提炼精华,名言警句(鸡汤类);梳理框架(成体系的书);选择合适的角度,挑重点。借助这两种发放消化和输出知识,提高读书的有效性。

框读法和图读法一样,都是以输出的方式促进阅读。框读法是先写书评的框架,利用已有的框架,对应着阅读(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写读后感)。

秋叶大叔的框架:

1、列出本书想要解决的问题。

2、作者看到目前的社会存在的状况是什么。

3、作者认为此问题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4、作者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法(总结;你认为是否可行)。5、以后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传道书”是作者貌似很专业,很大咖,或者提出的观点很有名但其实有偏颇的书。读这些书可以反着作者的观点来说。但读之前最好学点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才能看的时候看出冲突,哪些逻辑是错的。

对于真正大咖的书,可以摘抄作者书中的观点,再适当写写自己的感受或感悟,会记忆更深刻,理解更深入。

有些同学总是疑惑自己阅读时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你不妨试试目标阅读方法,比如读《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你专看赵云的一些章节片段,再专挑张飞的一些片段来看,这样有目标的`阅读,读一本书,书自然就浮凸起来。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定要养成联想的习惯,联想可以将知识联系起来,编制大网,形成知识体系。

读书一个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找到读书的趣味。而写文章甚至写书也有其乐趣,只有对书有足够的思考,才能有输出,所以不妨用输出来检验自己读书的成果。

读文学作品,不仅仅体会其中的文字之美,还需要经常将文字换成图像。读一本历史,可以设想自己和历史中的人物把酒言欢,谈笑风生。因为很多时候,你仅仅是读文字并不能对书本产生深刻的印象,反而是一些具体化的图像和场景可以让你经久不忘。

读书的方法篇四

1、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类的心灵。

2、一个学者首先要有志向。今天就这样溜溜球,只是知识还没做过一件事就看到了,遇到的事就随便打,这是不会站的。

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会有的。

4、整个过去的灵魂都在这本书里。

6、宜人的环境是人们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所不可缺少的。

7、知识的世界,是人类实践的.文章。

8、不受苦难的人不认识,不认识的人也不认识。

9、我是一个笨手笨脚的学生,不是一个十足的天才,全靠勤奋。

10、和有勇气的人一起工作,读而不言。

11、人们似乎每天都在接受自己的命运。事实上,他们每天都在创造自己的命运。

12、读书不看书,视如好友;读你读过的东西,就像读老朋友一样。(清)左宗棠。

13、阅读,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将人类的思维与古今各国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14、现在看兔子和养狗还不晚;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战国方略。

15、坏书告诉你错误的概念,使无知的人更加无知。

16、知识就是力量。弗朗西斯·培根的《新工具》。

读书的方法篇五

初读,就是先把课文浏览一遍,然后,要找出其中的好词佳句,并把它摘录到专门的本子上。还可以上网查找文章的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这样能更好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初读完后,就该精读了。精读时,你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要认真理解每一个句子和每一个词语的意思。你可别小看了这些词语和句子,你一定要正确解读它们的意思,不要囫囵吞枣。否则,它们将会影响到你对文章的理解!还要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他想要表达什么?为了帮助理解这篇文章,你要做好批注,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你还可以在空白处写下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读后的感想,这样你对文章的理解就更透彻了!

在诵读时,先背诵原先摘录下的那些好词好句,再背诵文章的.优美段落。并且把这些优美词句、段落应用到平时的写作中。

冰心奶奶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要想读好书,就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反复读,这就是我的一个读书好方法,它使我在书的海洋中不断成长。

读书的方法篇六

第一,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并且要看著者所提出的界说,是否有系统的发挥,所建立的原则是否有事实的根据,所叙述的事实是否有原则作指导。如是就可以判断此书学术价值的高下。同时,我们读一书时,亦要设法把握一书的本质或精义,依据原则,发疑问,提假设,制范畴,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了解此书的内容。

第二,应用体验的方法以读书,就是首贵放弃主观的成见,不要心粗气浮,欲速助长,要使自己沉潜浸润于书籍中,设身处地,切己体察,优泳玩索,虚心涵泳,须用一番心情,费一番神思,以审美、以欣赏艺术的态度,去读书。要感觉得书之可乐可好,智慧之可爱。把读同代人的书,当作就是在全国甚或世界学术之内去交朋友,去寻老师,与作者或国际友人交流思想、沟通学术文化。把读古书当作尚友千古与古人晤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于故籍的宝藏里,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即从这种读书的体验里去理会,去反省,去取精用宏,含英咀华,去体验古人真意,去绍述古人绝学,去发挥自己的心得。这就是用体验的方法去读书,也可以说是由读书的生活去体验。用这种的读书法,其实也就是一种涵养功夫。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致限于粗疏浅薄偏激浮嚣。

第三,应用全体看部分,从部分看全体的方法以读书,可以说是即是由约而博,由博返约之法。譬如,由读某人此书,进而博涉及此人的其他著作,进而博涉及与此人有关之人的著作(如此人的师友及其生平所最服膺的著作)皆可说是应用由部分到全体观的方法。然后再由此人师友等的著作,以参证、以解释此人自己的著作,而得较深一层的了解,即可说是应用由全体观部分的方法。此外如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趋势,由某一学派的立场去观认某一家的地位,由某一家的著作以代表某一学派的宗旨,由全书的要旨以解释一章一节,由一章一节以发明全书的精义,均可以说是应用由全观分,由分观全,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的玄思的方法以读书。

读书的方法篇七

1、做好事是不够的;一个人必须用正确的方法做这件事。

2、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就其本质而言,它是批判的和不道德的。

3、把事情做好的方法就是珍惜每一分钟。

4、能力的培养必须不断地去做,而且必须随时改进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才会成功。

6、交朋友的方法是善待他人,而不是索取。这种友谊是最可靠的。

7、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孩子们以自己的方式快乐呢?

8、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是告诉他们答案,而是问他们问题。

9、世界上没有一种方法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脸来了解他在做什么。

10、工作是过幸福生活的最好方式。

11、我打破沉默的方法就是忘记自己,倾听别人。

12、克服恐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13、整体解决方案从单个人的努力开始。

14、让它做它想做的;你要尽它的义务,就得尽它的义务。

15、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去发现它,因为这个发现是最深刻的,也是最容易掌握它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的。

16、有时候保守秘密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让别人知道它是秘密。

17、如果他们知道如何利用自然,那么所有的.人都可以快乐。克劳迪斯安。

18、爱你的国家的主要方式就是爱你所做的事。

20、没有什么比别人的态度更能使人生动地描绘自己的性格。

21、数学方法渗透并支配着自然科学中所有的理论分支。它越来越成为科学成就的主要标志。

22、最好的省钱方法是充分利用时间,这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实际成本和利润。

23、父亲的教育方法是鼓励,而不是强迫和苛求。它遵循我们的性格,而不是强迫它把我们塑造成固定的模式。

24、成功需要改变,新的方法来改变过去的结果。

25、中国建筑的个性是我们民族的性格,是我们艺术和思想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不仅在其结构本身的物质方法。

26、只有两种方法可以赚更多的钱:要么通过增加销售,要么通过减少管理费用。

27、不知道哪条路通向大海的人,应该寻找一条河作为他的伙伴。

28、成功者寻找方法,失败者寻找借口。

29、学习不是模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

30、读书不能不信而不思,大胆地提出问题,勤奋地提取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学习的方法。

31、科学离不开努力,不可否认,在科学上除了汗水别无他法取得成功;激情、幻想、欲望用整个身体,都无法取代工作。

32、没有办法,除非你很聪明。

33、我明白了快乐的方法是限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满足它们。

34、辩证法是研究外部世界的规律和人类思想活动的科学。

读书的方法篇八

读书是我的乐趣。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我每天读书半小时以上,填好《我在书中等你》,摘抄好词佳句,在书上做好批注。每段或一句话,我会写出它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感想,还会解释一个词。

有时候,我还会和爸爸妈妈共同读一本书,一起讨论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我还会写这个故事的简介,并给爸爸妈妈复述故事。有时候写写这个故事或这本书的读后感。比如我读了《雷锋的故事》,写了一篇读后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表扬。

这就是!

读书的方法篇九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张之洞。

6、每天读上五小时的书,人很快就会变得渊博起来。——塞缪尔·约翰逊。

7、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梁实秋。

8、读死书是没有用的,要知道怎样用眼睛去观察,用脑子区思想才行。——茅盾。

文档为doc格式。

读书的方法篇十

要圈画的书必须是自家的。借阅的图书请勿圈画,这是基本常识。圈画时最好用红笔,这样一目了然。圈画时可以在优美句子下面画波浪线,可以方括号画出精彩部分的开头结尾,可以在左右两边画竖线等。圈画的内容可以重点读读,也可以经常温故知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借阅的图书,优美的、富有哲理的句子可以抄下来。抄写的过程不仅增强记忆,而且加深理解,还能过后重温,可谓一举数得。但是,摘记有时占用的时间比较多。

我们都知道爱迪生那句名言“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其实,爱迪生的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那1%的灵感更重要。”这说明动脑子的重要性。就像我们的身体会懒惰一样,我们的脑子更是常常处于休眠状态。如果我们读书时动动脑子,我们的收获一定更大。读书时动脑子分为三阶段——读前、读中和读后。

先说读前,看到题目,一定要想想就这个题目,如果我写,我会怎样写?然后在脑子里迅速勾画自己的文章。然后阅读文章,阅读中不仅要有意识地记忆自己需要的知识,还要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的,我能学习作者什么写作方法。读完一篇文章后,再与自己构思的.文章比一比,看看作者高明在哪里,我们以后何不模仿学习他。《培根随笔》尤其适合这样读。

苏东坡曾在《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一诗中写过“旧书不厌百会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诗句。这里的“旧书”指的是经典。我们阅读的大浪淘沙后的名著都是经典,阅读一遍收获不会很大,有些经典一遍甚至读不懂。百读不厌、熟读深思收获才会大。

我们读书,我们思考,我们收获,有时刹那间有灵感和感悟,这时,最好随时记下来。要不,灵感就像口袋里的钱,如果不存入银行,迟早它会跑掉一样,我们的灵感也常常跑得无影无踪。如果我们有了灵感,能迅速而且认真地记录下来,那这灵感我们就存入了自己的智慧银行。

读书的方法篇十一

(一)逻辑的方法:逻辑与数学相依为命,逻辑方法大都采自数学方法,特别几何的方法。逻辑方法即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想的概念,来理解自然与人生的事实。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有自发性的知识。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仆不灭、内发而非外铄的知识。必定要这种知识才够得上称为科学知识。

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只问本性,不问效用如何、目的何在、或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只问理论的由来,不问事实上的由来,譬如,有一三角形于此,数学不问此三角形有何用处,不问画此三角形之人目的何在,不问此三角形是谁画的,是什么时候画的,更不问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有何好的结果等。数学只求证明三角之合必等于两直角,就是三角形之所以成为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就是一条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所以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

中国人平日已养成只重一物的实用、目的、效果,而不去研究一物之本性的思想习惯。这种思想上的成见或习惯如不打破,将永远不会产生科学知识。譬如:《大学》上“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一大串推论,就不是基于知识本质的推论,而只是由效果推效果,由功用推功用的方法。这种说法即使是对的,但这只是效果的研究。而效果是无必然性的,所谓成败利钝的效果,总是不可逆睹的。由不可逆睹的效果,推不可逆睹的效果,其所得的知识之无必然性与普遍性,可想而知。但假如不去做效果的推论,而去做本性的探讨,就可以产生纯学术知识。譬如,对于格物的“物”的本性,加以系统的研究,可成物理学,或自然哲学;对于致知的知的本质,加以研究,可成为知识论;研究心或意的本性,可成心理学;研究身的本性,可成生理学;研究家国天下的本性,可成社会哲学或政治哲学。由此足见要求真学问,求纯科学知识,须注重研究本性的逻辑方法,而不可采取只问效果的实用态度。

逻辑方法的实际应用,还有一特点:可用“据界说以思想”,“依原则而求知”两句话包括。我们思想不能不用许多概念。我们说话作文,不能不用很多名词。界说就是对于所用的这些概念,或名词下定义。那是指出一个概念或名词所包括的确切意义,规定一个概念或名词所应有的界限范围。每一个界说即是指出一个概念,或事物的本性。据界说以思想,就是我们思想中所用的概念,都是有了确定的意义,明晰的范围的。如是庶我们的思想可以条理而有系统。界说即是规定一物的本性,则据界说以思想即是去发挥那物的本性,而形成纯学理的知识。一个人对于某一项学问有无学术上的贡献,就看他对于那门学问上的重要概念有无新的界说。伟大的哲学家就是界说大家。伟大的工厂,一切物品,皆本厂自造。伟大的思想系统,其中所用的主要名词,皆自己创造的,自己下过界说的。一个人能否理智的把握实在,对于自然人生的实物的本质有无真认识,就看他能否形成足以表示事物的本性的界说。平时我们所谓思想肤浅,说话不得要领,也就是指思想不能把握本质,说话不能表示本质而言。单是下界说,也就是难事。但这也许出于经验的观察,理论的分析,直觉的颖悟,只是武断的命题。要使其界说可以在学理上成立起来,颠扑不破,还要从各方面将此界说,发挥成为系统。无论千言万语,都无非是发挥此界说的义蕴。总之,要能把握事物的本性,对于事物有了明晰的概念,才能下界说。并且要能依据界说以思想,才能构成有条理有系统的知识。

至于所谓依原则而求知,就是一方面用原则原理作指导去把握事实,另一方面,就是整理事实,规定材料,使它们符合原理。不以原理作指导而得的事实,或未经理智整理不符合原理的事实,那就是道听途说,虚幻无稽,模糊影响的事实,而不是有学理根据的科学事实。先从特殊的事实去寻求解释此事实的普遍的原则,次依据此原则去解释其他同类的事实,就叫做依原则而求知。我们相信一件事实,不仅因为它是事实,乃因为它合理。我们注重原理,乃是因为原理足以管辖事实,以简驭繁,指导事实。总之,有一事实,必须能找出解释此事实的原则,有一原则,必须能指出符合此原理或遵守此定律的事实。单研究事实而求不出原则,或不根据原则而任意去盲目的尝试,胡乱的堆集事实,均不能获得科学知识。科学的实验,就是根据理性的原则或假设,去考验事实是否遵守此原则。

(二)体验的方法:体验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体察外物,去反省自己。要了解一物,须设身处地,用同情的态度去了解之。体验法最忌有主观的成见,贵忘怀自我,投入认识的对象之中,而加以深切沉潜的体察。体验本身即是一种生活,一种精神的生活,因为所谓体验即是在生活中去体验,离开生活更无所谓体验。体验法即是教人从生活中去用思想。体验法是要人虚心忘我,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欣赏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观。体验是一种细密的、深刻的、亲切的求知方法。体验即是“理会”之意。所谓理会即是用理智去心领神会。此种方法,用来体察人生,欣赏艺术,研究精神生活或文化创造,特别适用。宋儒最喜欢用体验。宋儒的思想可以说皆出于体验。而朱子尤其善于应用体验方法以读书。他所谓“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深沉潜思”、“优游玩索”皆我此处所谓体验方法。

(三)玄思的方法:所谓玄思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求形而上学的知识的方法。此种思想方法,甚为难言。最简易的讲来,可以谓为“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也可以称为“由形而上观形而下,由形而下观形而上”之法。只知全体,不知部分,则陷于空洞。只知部分,不知全体,则限于支离琐碎。必由全体以观部分,庶各部分可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不致争执矛盾。必由部分以观全体,庶可见得部分的根本所寄,归宿所在,而不致执着一偏。全体有二义,一就复多的统一言,全体为万殊之一本。一就对立的统一言,全体为正反的综合,矛盾的调节。全体与部分息息相通,成为有机的统一体。譬如,由正而反而合的矛盾进展历程,即是由部分观全体的历程。反之,由合,由全体以解除正反的矛盾,以复回双方应有的地位,即是从全体观部分的历程。譬如,读一篇文字,由一字一句以表明全篇的主旨,就是由部分观全体之法。由全篇文字的主旨,以解释一字一句应有的含义,便是由全体观部分之法。如朱子之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事物之本末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就是能由部分而达全体,由支节达贯通,由形而下的一事一物而达形而上的全体大用。又朱子复能由太极之理,宇宙之全,而观一事一物之理,而发现本末精粗,条理井然,“枝枝相对,叶叶相当”。这就是由全体观部分而得到的境界。

读书的方法篇十二

读书可以让我们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可以让我们汲取更多的知识。我们可以从书中了解古今中外的事。也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苏轼说过:“就输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字知。”意思是,读过的书读个一百遍都不满足,熟读了书就能得到知识,而这个知识就是你的。今天我们来谈谈读书的方法吧!

我国著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毛泽东曾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那毛爷爷是怎样读书的呢?毛爷爷对于喜欢读的书,总是一遍又一遍的研读,一次又一次的加深理解。每一次读书,他都会在上面写批注,有的书页上下两端,中间的空隙都写满了。毛爷爷的这种学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不仅要读课内的书,还要读课外书。对于一篇文章不是读一遍就可以懂得其中蕴含的意义,而要多读,最起码要读个五六遍,才会懂得大概的意思。看书也要有目的的看,对于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你可以选择精读,而对于一些没用的书就不必费时的去看了。读书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并不是三分钟热度就可以明白所读的书的。读书还要学会思考,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思考了才会从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学会了读书,就会获得更多的知识,为己所用。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学们,让我们好读书,读好书,成为知识的富翁,精神的巨人,成为祖国21世纪的高素质的建设者。

上一页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