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平衡为标题的申论范文 以平衡为主题的申论范文(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3 02:24:53 页码:13
平衡为标题的申论范文 以平衡为主题的申论范文(五篇)
2023-01-13 02:24:53    小编:ZT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写平衡为标题的申论范文(推荐)一

一,课题: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第一课时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本章的学习,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应用理论分析,研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的化学理论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奠定了基础,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3,在教学大纲中《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c类要求。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依据教改精神,新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的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原理,学会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2,能力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速率——时间图来表示平衡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识图,析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1,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平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

确立依据: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学习很重要,所以讨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成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理论付诸实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平衡移动原理的利用和移动过程中的速率——时间图成为本节的难点。

五,说教法:

由于本节教材地位的重要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归纳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改变对化学平衡影响。

2,通过对外界条件对速率影响理论复习,采取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平衡移动规律。

3,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

六,说学法:

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温故知新的角度,采用对比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层层第进的方法,使学生发现规律,原理,使教法从实处出发。

实行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化难为易。

七,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移动;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勒夏特列原理。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础,教材是在化学平衡状态特征下分析出改变外界条件会使平衡发生移动,自然过渡到对第二部分浓度,压强,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第二部分是整节教材的`核心,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生动直观的归纳出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改变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最后可以让学生把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己归纳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八,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而且思维活跃,掌握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探究为验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九,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应用投影仪引导学生回忆化学平衡特征

(这样做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重要是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由点到面的特点)

2,实验探究,设疑导入

提出问题若改变外界条件,平衡是否发生变化?

(这样做起到开门见山的效果,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而且一来就可吸引学生思考,提早进入思维的兴奋区,在这中情况下由教师演示实验2——9,2——10)此时,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但如何变,可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抓住机会,深刻讨论

学生讨论后,抓住时机问“为什么外界条件改变后平衡会变化?,这种变化有无规律可循?”

教师可提示,也可由学生分组讨论,从而得出外界条件改变使平衡向能削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顺利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这样做,不仅释疑,而且可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的学法)

4,注重实际,加深理解

可通过边讲变练,使速率——时间图象的练习得以贯彻实施,让学生能从数学角度出发解决化学问题,达到综合的目的。

(这部分内容,可通过计算机来演示,不仅增大课堂容量,而且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平衡的影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6,巩固练习:课本习题一

7,布置作业:1,课后习题三。 2,练习册

8,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

一,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fecl3 +3scn ===fe(scn)3 +3cl fe3+ + 3scn- ===fe(scn)3

1 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是减少生成物的浓度,都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少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的浓度,都使化学平衡向反应方向移动。

2,浓度改变速率改变

3,速率——时间图

如何写平衡为标题的申论范文(推荐)二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杠杆平衡》是小学自然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杠杆与平衡》的第一课时。这一课时教材的编排思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学生通过利用文具制作一个简易跷跷板,初步感知杠杆;第二部分:通过观察跷跷板的运动,从而认识什么是杠杆;第三部分:利用杠杆尺进行杠杆平衡的实验,探究使杠杆平衡的方法。

2、学生实际: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跷跷板”等杠杆,对杠杆认识有一定的生活基础。自然课上学生已经习惯进行分组合作探究学习。但学生对进行复杂实验比较薄弱,同时对复杂的实验数据的整理和从中找寻规律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这节课,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较为复杂的探究杠杆平衡实验,如何引导学生从复杂实验中自主探究出杠杆平衡的规律是本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再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什么是杠杆。

2、通过实验发现当左右两边钩码数相同,且所挂位置相同时,杠杆可以平衡。

3、通过实验发现当左右两边钩码数不同时,适当调整钩码位置,杠杆也可以平衡。

4、培养通过动手操作寻找并总结规律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4、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亲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了解使杠杆平衡的方法,尝试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并从中归纳和总结规律。

“杠杆平衡”这节课是学生初次在课堂上接触简单机械——杠杆。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寻找事物规律的科学探究能力,经过认真地分析和思考,我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了四个主要活动环节:①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出课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象与猴子是否能够一起玩跷跷板,激发学生思维火花和探究的兴趣;②利用文具制作简易“跷跷板”,并观察其特点,从而认识杠杆;③实验探究杠杆平衡;④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再次讨论猴子和大象玩跷跷板的问题,并简单介绍杠杆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为下节课做铺垫。

其中第三个活动环节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同时改变两个变量:一个是钩码的位置、一个是钩码的数量。这是比较复杂的实验。如按照自然课本配套活动手册中的表格来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给定学生杠杆一侧的钩码数、距支点的格数,以及另一侧的钩码数,然后让学生根据表格,来确定另一侧据支点的格数。这样的实验设计的确很简单,但将学生框得比较死,学生的实验是一致的,得出的实验数据是一致的,这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帮助,也就是把实验设计得太简单了。而如果直接让学生尝试进行杠杆平衡的实验,而不做任何实验要求规定,学生从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会特别多,也特别复杂,对这些实验数据的汇总和整理会相当费时,学生也不容易从这些数据中得出规律,这又把实验设计得太难了。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能力,我进行深入的思考,最终决定把这部分实验活动具体拆分为两个小实验。第一个实验规定左右两边所挂钩码数量相同,有了这个前提,学生在实验后的交流不难得出结论,他们发现杠杆尺要平衡,左右两边钩码数相等时,钩码所在位置也相同;同时他们也可能会发现了左右两边钩码数相等,如果钩码位置不同,哪边的钩码离支点越远,那么杠杆的哪边就会向下倾斜。在第一个实验基础上,我们再进行第二个难度稍大的实验。第二个实验规定左右两边所挂钩码数量不同。有了第一个实验操作的基础,学生对杠杆的平衡也有了一定直观的认识,因此第二个实验也比较容易成功。在实验二交流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杠杆尺两边钩码位置的变化,从而引导他们发现规律。这两个实验难度递进,我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放手让学生实践,从实验到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自主进行参与探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协助者。这样的实验活动不仅仅是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更是学生思维提高的过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做到在学习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

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观察现象,构建新知

(三)进行实验,自主探究

(四)联系生活,进行拓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3分钟)

课件演示播放大象与猴子玩跷跷板,引导学生思考大象与猴子能否一起玩跷跷板,从而引出课题。

设计缘由:由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且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跷跷板作为导入点,并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大象与猴子一起玩跷跷板,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动学生思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激励他们能主动地提出问题(探究目标),从而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这样的导入方式,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也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然科学来源于生活,探究的内容是从生活的需要中产生的。

(二)观察现象,构建新知(4分钟)

学生用文具制作跷跷板后,教师通过一连串的问题,“直尺代表什么?”“橡皮又起到什么作用呢?”“跷跷板是怎样运动的?”指导学生观察,并自主构建杠杆的定义。

设计缘由:教师将所需学的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问题的设计贴合学生思维,有一定的启发性、层次性,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学生依据问题进行观察并思考,从而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三)进行实验,自主探究(25分钟)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又可以分为两个实验:

①左右两边所挂钩码数量相同;

②左右两边所挂钩码数量不同。

设计缘由:面对的这些具有一定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四年级学生,这一环节主要采取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亲自参与。从实验到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自主进行参与探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协助者。这样的实验活动不仅仅是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更是学生思维提高的过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做到在学习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

(四)联系生活,进行拓展(3分钟)

再次让学生讨论大象与猴子玩跷跷板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课堂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缘由:自然科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于生活。学生运用自然课堂中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教学注重了以下四方面。

1、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开头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跷跷板的引入,到玩一玩跷跷板并观察其特点自主构建杠杆的定义,到最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自始至终紧密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2、注重学生观,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和思维空间。

我给予学生的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我并没有简单地运用教材配套活动手册中的表格,来进行实验设计。但我认为,过于简单的实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和思维空间,这样他们的思维才能得到提升。所以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重新设计,将简单划一的实验改成两个较为开放的学生自主进行的实验活动,让他们自主探究感知杠杆平衡的规律,并让学生自行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实验规律。

3、注重活动内容的层次性。

教学活动中的两个实验层层递进,从易到难,整个活动的展开过程契合学生的思维过程。每个活动之间紧密联系,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性,让学生的思维螺旋式上升。

如何写平衡为标题的申论范文(推荐)三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精神为指导,着力提高全园保教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认真组织学习保健保育知识,做好幼儿园各项保健保育工作,不断健全幼儿园保教质量。

二、工作目标:

1、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加强安全工作管理力度,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和安全措施。防范于未然,杜绝责任事故,做好意外损伤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工作。

2、抓好食品卫生工作,加大食堂管理工作力度,把好食品卫生关、进货关,严禁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进入园内,杜绝食物中毒事故。同时要在保证幼儿平衡膳食的基础上想方设法降低成本,努力克服物价上涨等不利因素,保持伙食收支平衡。

3、严格按照《无锡市幼托机构卫生保健工作标准》的要求,在市妇保所指导下,规范各项卫生保健工作,使保健工作上个新台阶。

4、落实卫生保健制度,做好班级日常保育管理的各项工作、加强安全健康教育。

三、具体措施

(一)做好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的培养

1、加强对保育工作的检查、督促,加强跟班指导,定期召开保育员工作例会,学习保育业务知识、卫生保健常识,反馈工作情况,指出存在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更高要求,不断提高保育员的业务素质。

2、努力做好保中有教、教中有保、保教结合,加强对幼儿生活各环节的管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习惯。加强保教人员的保育意识,认真学习 “保育员工作职责”,明确保育工作目标。保教人员要做到人到、心到、眼到、口到,在组织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的神态、情绪,发现异常及时询问。保教人员认真做好每周一次玩具的清洗消毒工作,活动室、午睡室空气消毒等。平时做到每日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园内无纸屑、果壳,室内物品摆放整齐,窗明地净,走廊、楼梯地面整洁、无死角,厕所无污垢、无臭味,节约水电,勤俭持园。

3、在管理幼儿的午餐、午睡等保育工作中,要因班而异,因人而异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要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纠正幼儿偏食、挑食、边吃边玩等问题,要注重以饱为先的正面教育。幼儿进餐时,保教人员要精力集中,注意观察,精心照顾幼儿,轻声地、和蔼地指导和帮助幼儿掌握进餐的技能,培养文明行为习惯和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根据幼儿的进餐情况向伙食委员会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提醒幼儿多喝开水,学会节约用水,让幼儿学会使用、收放自己的物品。指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洗脸。饭前、便后要将小手洗干净,不吃不干净的东西。精心照顾好幼儿午睡,做到不离岗,及时帮幼儿盖被子等。在各种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加强幼儿的自律性,培养幼儿良好的活动习惯。

4、继续根据上级保健要求做好幼儿的保健工作,消毒要按时到位,做好对多发病、传染病的防范工作。加强对幼儿一日活动的观察。重视幼儿生活常规的管理,继续抓好对幼儿生活常规的检查与评比工作。

5、合理安排饮食,每周合理制定菜谱,必须每两周有新花样。和食堂人员也要经常讨论,研究出符合幼儿需要的菜谱。做好膳委会记录,平时把反馈的情况传给家长,提高菜谱的质量。

(二)幼儿的户外活动是增强幼儿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抗病能力的重要活动。要确保幼儿活动的时间,保证活动的质量,增强幼儿的体质。坚持在活动前给幼儿带好汗巾,活动中及时帮幼儿擦汗,根据气候的变化为幼儿增减衣服。

(三)强化安全防范意识,确保幼儿安全。开学前,全体教职员工对大型玩具、桌椅、床、玩具等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并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强化及时的防范意识,杜绝事故隐患,让家长放心。认真做好晨检工作,做到一问二看三摸四查,并作详细记录。坚持早、午、离园时的检查工作,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处理。有病的幼儿及时通知家长,做好有病幼儿的隔离工作。做好体弱幼儿的护理,按时填写出勤报表,做好各项卫生保健的记录工作并做到按时上交。每月坚持清洗幼儿的被褥,进行消毒。

(四)保教措施经常化

1、做好幼儿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预防检疫工作,把好幼儿入园关、防治关、隔离关。按照物品消毒常规要求定期定时进行消毒,控制疾病发生率。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经常性的疾病预防工作。

2、期初做好幼儿预防接种的统计工作。

3、及时了解疫情,发现情况及时报告,做好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采取及时正确的检疫措施,对所在班级进行严格彻底的消毒。对接触传染病的儿童立即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4、建议家长在传染病流行期间不带幼儿到公共场所去。

5、加强体格锻炼,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6、加强体弱儿的日常管理,对他们的衣、食、睡、行等给予特别照顾和护理。

7、落实健康教育的内容,全面做好保育工作,重点做好幼儿卫生习惯、一日生活管理、班级日常卫生、班级日常消毒等项工作。检查抽查相结合,提高保育管理的水平。

(五)家长工作

采用多种方式同家长加强联系,争取家长配合,定期开家长会,经常向家长宣传幼儿卫生保健知识。建立健全儿童接送制度,幼儿接送严格使用接送卡,以防止发生幼儿接错、丢失现象。

四、具体工作安排:

二月份:

1、清洗、消毒、整理幼儿的各种生活用品、餐具等;

2、配合防保部门做好插班生的体检工作;

3、稳定插班生的情绪,初步培养幼儿的卫生保健意识;

4、配齐厨房用品,幼儿餐具,各班添置幼儿用品;

5、保健室补充药品,深入各班检查药箱的药品补充情况,及时补充;

6、制定出各项保健工作计划;

7、做好各部门的财产登记工作。

三月份:

1、把好晨检关,做好春季传染病的预防、防治工作。

2、保育员做好常规消毒工作,营养员做好食品安全工作,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

3、开展食品卫生检查。

4、配合做好庆“三八”活动。

5、保健常规工作(体弱儿管理、营养分析、保健知识宣教、公布幼儿卫生、午餐、午睡、出勤率等)。

6、对全园幼儿进行身高、体重的检查。

7、协助市妇幼保健所做好预防龋齿工作。

四月份

1、向家长宣传有关春季卫生常识,做到家园配合,控制春季流行性疾病的传染;

2、坚持把好晨检关,杜绝一切传染源入园;

3、根据上月的营养膳食情况,调整本月的食谱;

4、组织全园教职工学习卫生保健知识;

5、天气转暖,做好午睡室被褥调整工作;

6、做好体弱儿及特殊幼儿的家园联系;

7、保健常规工作。

五月份

1、进一步向幼儿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召开教师座谈会,强化各种消毒制度,一日生活的操作程序;

2、根据营养分析的情况,调整菜谱;

3、每天做好常规化的保健资料记录,同时按省优质幼儿园标准整理好近三年的保健资料。争取资料全面化 、真实化、规范化;

4、检查各班户外活动开展情况;

5、根据检查情况,组织教师、后勤人员学习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

6、配合防保部门,做好“六、一”体检工作。

五、七月份

1、查看各项资料的填写情况;

2、测量全园幼儿的身高、体重、视力,并作出评价公布;

3、做好灭蚊灭蝇的工作,清扫整理园内的每个角落;

4、各班组织幼儿学习有关卫生知识,并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5、整理资料,做好卫生保健工作总结;

6、指导班级做好幼儿的餐具,日常生活用品、及教玩具的收集整理;

7、做好放假前的安全教育;

8、做好各种资料存档工作。

如何写平衡为标题的申论范文(推荐)四

活动功能:

1、帮助孩子训练平衡能力;发展持物运动的能力,

2、培养幼儿任务意识及坚韧、勇敢的品质。

活动材料:

书或沙包

活动过程:

1、爸爸和孩子参赛,妈妈当裁判。

2、爸爸和孩子都把两臂伸直,每人拿一个沙包或是一本书放在头顶上,从一个房间运到另一个房间。

3、也可以把书放在伸直的手臂上,从房间的一边运到另外一边,看看能够坚持多远不掉下来,一直运到终点的人为胜利。

4、还可以爬着搬运,把书放在背上运到终点。

如何写平衡为标题的申论范文(推荐)五

1、让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溶解平衡的应用,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问题。

2、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1、 分析沉淀溶解平衡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2、 写出氯化银、氢氧化铁溶解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板块一、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1、在学习初中化学时,我们曾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将物质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如氯化银、硫酸钡就属于难溶物。那么,它们在水中是否完全不能溶解?

2、请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1)将少量agcl(难溶于水)固体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50ml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

(2)取上层清液2 ml,加入试管中,逐滴加入na2s溶液,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3、请分析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3、 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整理]一、沉淀溶解平衡

1、概念:

2、特点:

baso4

caco3

【交流与讨论】根据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讨论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1、内因(决定因素):

讨论:对于平衡agcl(s) ag+(aq) + cl-(aq) 若改变条件,对其有何影响

2、外因:

【交流与讨论】写出氯化银、氢氧化铁溶解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归纳整理】二、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

1、定义

2、表达式:

3、意义:

4、特点:

【当堂巩固】:

1、写出难溶物baco3、ag2cro4、mg(oh)2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的方程式和溶度积的表达式。

2、将足量agcl分别溶于下列试剂中形成agcl饱和溶液 ① 水中②10ml 0.1mol/l nacl溶液③5ml 0.1mol/l 的mgcl2溶液中,ag+浓度大小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与讨论】5、溶度积的应用:

a、已知溶度积求离子浓度:

例1:已知室温下pbi2的溶度积为7.1x10-9,求饱和溶液中pb2+和i-的浓度;在c(i-)=0.1mol/l的溶液中,pb2+的浓度最大可达到多少?

b、已知溶度积求溶解度:

例2:已知298k时mg(oh)2的ksp = 5.61×10-12,求其溶解度s(设溶液密度为1g/l)。

c、已知离子浓度求溶度积:

例3:已知298k时agcl在水中溶解了1.92×10-3gl-1达饱和,计算其ksp。

d、利用溶度积判断离子共存:

例4:已知298k时,mgco3的ksp=6.82x10-6,溶液中c(mg2+)=0.0001mol/l,

c(co32-)=0.0001mol/l,此时mg2+和co32-能否共存?

6、离子积与溶度积规则

7、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a.判断是否产生沉淀

例1. 将5ml 1x10-5mol/l的agno3溶液和15ml 4x10-5mol/l的k2cro4溶液混合时,有无砖红色ag2cro4沉淀生成?(已知该温度下ag2cro4的ksp=9x10-12)

例2:取5ml0.002moll-1 bacl2与等体积的0.02moll-1na2so4的混合,是否有沉淀产生?若有,计算ba2+是否沉淀完全[即c(ba2+ )1*10-5moll-1] (该温度下baso4的ksp=1.1×10-10.)?

b.判断沉淀是否完全溶解

例3.室温下,将1.0g氯化银中加入1000l水中,氯化银是否完全溶解(25℃氯化银ksp=1.8x10-10 )?

c.判断沉淀是否能够转化

例4. 室温下,向10ml饱和氯化银溶液中,加入10ml0.01mol/l的ki溶液,试通过计算回答能否生成碘化银沉淀 (25℃氯化银ksp=1.8x10-10 ,碘化银ksp=8.5x10-17)?

【课后反思】我的问题和收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