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河南消防抗洪抢险心得体会和方法 河南消防抗洪抢险心得体会和方法论文(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07:56:27 页码:9
河南消防抗洪抢险心得体会和方法 河南消防抗洪抢险心得体会和方法论文(2篇)
2023-01-10 07:56:27    小编:ZTFB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河南消防抗洪抢险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各位朋友,崦岈山景区人文史迹星罗棋布,自然景观美不胜举,有九大景观、九大名峰、九大名洞、九大名棚、九大奇石,各类景点100多处,著名景点30多处,具有“奇、险、奥、幽”四大特点,素有“中原盆景”“华夏图腾林”“地质公园”“西游记全书”之美誉。

各位朋友,崦岈山水之美,美在自然,美在天人和谐,山不髙而秀雅,水不深而清冽。美丽的天磨湖作为崆岈山的精品景区,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湖滨木制长廊留下了万千恋人们的倩影,灵秀山水记录了无数恋人们的欢笑,“青山不墨千秋画,碧水无弦万古琴”,天磨湖如一架古朴高雅的古筝,叮叮咚咚轻缓而又有节奏地弹奏出百折不回的美韵。崦岈山水之妙,在于山傍水更显雄浑,水依山则愈加柔美,人说山色多变,而湖色也是多变的。站立远处眺望湖面,接近视线的是银光闪闪,犹如万条银鱼在游动。而远处则平展如镜,没有一根游丝的侵扰,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到远,泛出银白、淡蓝、深青、墨绿,界限非常分明。鱼儿畅游湖中,尽情摆尾,清晰可见。步行在天磨湖20xx多米长的木板长廊上,脚下是水,头上是天,周围是群山,感觉惬意非凡,仿佛在水上,又仿佛在空中。沿着木制步游道向西到达第一观景台,在这里可以看到相思鸟象形石扑棱棱“飞”人眼帘。相思鸟是喜鹊的化身,传说中为牛郎、织女牵线搭桥。大自然不仅给了崦岈山刚劲的山骨,更赋予了它飘逸的灵气。第二观景台处更是绝妙,一个独立的、圆圆的石头立在山坡上,下面只有一点点与山体相连,这就是崦岈山一绝——风动石。每当刮六七级风的时候,可以看到这块石头像被风吹动的样子,摇摇欲坠,因此得名风动石。第三观景台处巨龙回首算是崦岈山上体积最为庞大的一块象形石了,它的龙首、龙须、龙目以及它身上的鳞片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大有乘云上天之势。实属国内罕见。

各位朋友,嶝岈山风景区历史悠久,人文旅游资源璀璨夺目,崦岈山,山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崦岈山风景区文化底蕴丰厚,与西游文化、石猴文化密切相联,源远流长。风景区文化底蕴丰厚,与西游文化、石猴文化密切相联,源远流长。旅游区新建的长达5千米的内环线,如给崆岈群山镶的一串珠链,串起层层美景,游客不会因为旅途的劳累错过许多秀美的景致。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峰名为蜜蜡峰,它是一块完整的石体,海拔400多米,在全国也绝无仅有。峰颠之背阴处,每逢雨季,常有风化裂隙水,沿裂隙呈线状流下,恰似蜂蜜涂壁,故名蜜蜡峰。

这块象形石被命名为“战争与和平”,由寓意战争的将军帽和寓意和平的和平鸽象形石共同组成。嶝岈山奇特的地质以及遗迹景观经过亿万年的风化剥蚀,在此见证着人类历史上永恒的话题“战争与和平”,其寓意深远,发人深思。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包公庙,它是一座古朴典雅、绿树掩映、远近闻名的绿色建筑。之所以在崦岈建包公庙,据说因为当时包公在汝宁府微服私访时曾经救了一位民女,村民感激涕零,在此山中修建三件草屋,内供包公以作纪念,后在清代发展到几十间瓦房,香火旺盛。在1997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崆岈山风景区将此修建成“包公祠'

各位请看,这块石头名为“送子观音石”。观音石的对面北山山顶上有一片布满着奇花异草的象形石,那便是太上老君花园r老君花园处于构造节理密集带,东西两侧由于沿构造节理球状风化,岩块失稳而崩塌成为陡壁。南侧豁口被崩塌的巨石堵塞,形成四面环绕的峰顶小洼。洼中保存有风化砂泥碎屑,植物茂盛,且生长有众多杜鹃花,争奇斗艳,芳香四溢,故拟名老君花园。

各位游客朋友,嶝岈山还有凤鸣谷森林公园红石崖崆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西游记》外景地天磨湖生态旅游景区等景点。稍后我们会前去游览。

2022河南消防抗洪抢险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位于南阳古城东关温凉河畔的医圣祠。医圣祠是我国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的祠墓所在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仲景名玑,生于150年,卒于219年,正处于中国东汉末年这一动乱的历史时期。他在继承前人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勇于实践,潜心于中医药的研究,终于写成了医学巨着《伤寒杂病论》,熔理法方药为一炉,开辩证论治之先河,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人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书和《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着作。张仲景因此被后世医家称为"医圣",后人在其家乡南阳修建祠庙以祭祀。我们现在看到的便是纪念张仲景的专祠――医圣祠。

各位请看。这便是具有汉代建筑风格的医圣祠大门,郭沫若先生1959年12月题写的"医圣祠"三个大字,苍劲有力,熠熠生辉。大门前这一对炮楼式的建筑称为"子母门阙",高的为母阙,低的为子阙,其形象如同一位母亲怀抱一婴儿。在中国汉代的建筑群中,时常可以见到这种建筑物,一可以起"了望哨"的作用,二可以作"烽火台",三起装饰作用。大门上的这对青铜制品称为"铺首衔环"其虎嘴中叨一圆环,它象征着威严和雄伟。这对"铺首衔环"重约三百公斤,是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铺首衔环"。

大家请看,门庭内的这块巨大石屏,是一块完整的石料制成的,长高各为3.5米,重达6吨,是中国当代碑林一绝。石屏正面雕刻的是已故名医黄竹斋先生撰写的《张仲景传》,它生动地描述了张仲景辉煌的一生和对中国中医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两侧的对联是中国有名的老中医任应秋教授题写的,上联是:"阴阳有三,辩病还须辩证"。"阴阳有三"是指三阴(少阴、太阴、阙阴)和三阳(少阳、太阳、阳明)。"辩病还须辩证"是说要想治好病人的病症,必须要依据张仲景的"辩证论治"学说,也就是根据病人得病的时间、地点,结合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对症下药。下联是:"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意思是说:"医生和治理国家的宰相没有区别,医生治人,宰相治国,然而要把国家治理好的根本目的在于让人民健康、安乐、生活美满。"

石屏背面雕刻的是张仲景写的《伤寒杂病论序》。在序言中,张仲景说明了自已走上医学道路的原因。他写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以来,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东汉末年瘟疫的大流行,百姓因得不到治疗而大批死去,这种凄惨的局面和仲景家族自身的遭遇,促使他立志学医,走上了救民于水火的艰难道路。

我们现在看到的四个塑像,分别是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四位大医学家的塑像。这位是医和,医和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名.医,距今有2700多年,那时他认为疾病不是鬼神作祟,而是大自然的变化作用于人体引起的,医和后面的为王叔和,他是魏晋时期的医学家,距今looo多年。他精研医学,重视诊脉,着成《脉经》一书、同时,他搜集、整理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使其得以流传至今。左边的这两个塑像,前面的是华伦,后面是李时珍。华佗和仲景是同时代的医学家,他精通内、外、儿、妇、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他在世界上首创使用麻沸散(酒内浸入草药),进行腹腔手术。他还依照虎、熊、猿、鹿、鸟的形体动作,创"五禽戏",用以强健身体,治疗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李时珍是明朝医学家,距今470多年,他花费27年时间,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近200万字,该书总结了中国几千年的药物治疗经验,把药物学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后来该书传人日本、朝鲜、越南,17~18世纪传人欧洲,对世界医药学和生物学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网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下面请大家继续随我参观"张仲景史画"部分,"张仲景史画"是一套反映张仲景生平事迹的绘画。这一套绘画共二十四幅,采用了汉代画像石刻的浅浮雕手法,显得古朴凝重。因张仲景是东汉人,所以设计者张一平先生采用了汉代造型艺术,更符合两汉的时代特色。大家可以按顺序欣赏。下面的这些书法,是历代名人对张仲景的评赞。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百寿亭"和"百寿图",它们是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的手迹。这是"张仲景敬仰之碑"。

我们现在去瞻仰张仲景墓祠。这两座仿汉建筑叫"春台亭"和"秋风阁"。《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是由孔子撰写的,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医学春秋之称,故修建"春台亭"和"秋风阁"以纪念。

我们现在看到的便是张仲景的坟墓,此墓始建于何时,已无确考。墓前的石碑,是清朝所立的。仲景墓是仿汉墓式样,墓的四角各有一个羊头,在中国古代"羊"和"祥"是同音、同义的两个字,象征着吉祥(如"美"和"善"都以羊为字头)。墓顶的莲花座,象征着仲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医德医风。

朱仙镇导游词 ·中岳庙导游词 ·岳飞庙导游词 ·河南嵩山少林寺导游词

现在我们进入正殿。正殿塑着仲景老师手拿卷宗的塑像。这些匣额是历代名士赠送的。两侧房内陈列的是《张仲景史画》原稿。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棵树叫"凌霄花树",也就是"紫葳"。它八月份开花,花朵呈喇叭型,异常娇丽,此花可入药,有止血化淤,调节经络的作用。

这是西偏房,周恩来总理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这些是在重修医圣祠时,整理出的文物。这是"下水管道",它说明在汉代,城市的通水设施已经很完备了。这是"铁斧",是熬制中药用的容器。这是"陶井圈",建在水并的上边,可以防止井水被弄脏。这是"药白",是捣药用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