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名师谈语文教育心得体会范文(实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23:37:35 页码:9
名师谈语文教育心得体会范文(实用18篇)
2023-11-19 23:37:35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有助于我们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素质。写总结时可以采用时间轴的方式,按照时间顺序将经历进行叙述,使得总结更具逻辑性和连贯性。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所得到的经验和感悟。在写心得体会之前,我们需要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进行全面的回顾。以下是笔者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

名师谈语文教育心得体会篇一

语文教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修养和思维能力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语文教育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与创新。近日,我参加了一次关于语文教育的座谈会,并从中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下将从全面发展、培养思辨能力、注重实践应用、与时俱进、提高阅读兴趣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语文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语文教育主要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熟练运用,对文学经典的了解。但现实社会对语文运用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此,我们应该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让他们能够与人顺利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能够客观、理性地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其次,语文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异常庞杂,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辨析信息的真伪。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能够理性地分析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第三,语文教育应注重实践应用。传统的语文教育注重考试成绩,追求文言文诗词背诵的功底。然而,大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并不再需要用到这些知识。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应用知识,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比如,可以启发学生使用语言来描述一幅画或一个场景,通过实际操作,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

第四,语文教育应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知识和新的文化层出不穷,语文教育不能停留在过去的经典中,而应该与时俱进。比如,可以引入适当的现代文学作品和优秀的媒体作品来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让他们了解到新的思想和文化。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以更贴近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

最后,语文教育应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但现实中很多学生对阅读却缺乏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读好书,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让他们能够在阅读中体验到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注重实践应用,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中,我们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和探索,语文教育一定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名师谈语文教育心得体会篇二

作文是语文中占分比最高的,因此写出一篇好作文对于拉分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那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呢?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

临近高考,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对作文的关注,我们最近也采取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一是开办专题讲座,上台讲的既有邀请的名师专家,也有本校的语文老师,集中传授一些写作的观念和方法;二是注重面批互批,利用语文课堂和自主学习时间,师生、生生之间就作文进行互动与个别交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全年级同学的作文有了一些提升,这当然是令人高兴的,也为我们接下来的努力增强了信心。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同学们的作文中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同质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昨天老师刚刚讲可以用名言来开头,今天全年级同学的作为开头就都是名言了,不管用得对不对,反正能想到的名言都上来了;某位同学写出了一篇关于昆曲的文章被当做范文印发,紧接着就会出现上百篇关于昆曲的作文。

出现这种现象,其根源在于我们许多同学在作文上犯了一种“急功近利”的病,他们迷恋于寻求一种可以应付所有作文的“技巧”“方法”,试图以“一招鲜”而“笑傲江湖”。然而,一招鲜的前提是你这一招必须达到圆熟、出神入化的境界,对于功力不够的普通学生来讲,这是很难做到的。

如果你要用名言开头,那你必须拥有丰富的、涵盖各种话题各个领域的名言宝库,碰到任何一个作文题,你都能运用自如。否则,想要靠着几个名言对对付所有作文题,那就必然是生搬硬套、面目可憎了。另一方面,当你的“一招鲜”成为了所有人的招术后,那就变成了“套路”而再也难有吸引人的魅力了。

基于此,我们写作还是应该少一些套路,多一些自我的思考,写一些真诚的文字为妙。拿到一个作文题,确立了自己的利益方向后,还是应该着力于自我的感受和思考去构思文章,剖析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努力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在同学们的作文中,“究其原因”“归根结底”“反观现实”这样的“套路”是屡见不鲜的。你要明白,“究其原因”之后,若没有合理的原因分析,这套路就失效了,甚至还会起反作用:这几个字同样会“引领”阅卷老师去特别关注你最空洞最贫乏的地方。我们在写作时,切不可以“套路”去蒙混过关。

也有同学表示,写作文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也是套路吗?其言大谬,这不是套路,而是“思路”,是规范、合理的逻辑顺序。我们反对的是没有实质内容的“套路”,而对于有条理的、有力度的、有个性的逻辑思考,则是大力提倡的,也是希望所有同学能够真正掌握并且合理运用的。换句话讲,你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也就不屑于去玩什么“套路”了。

名师谈语文教育心得体会篇三

我享过不默写的福,更吃过不默写的亏。

我自己读高中时,语文老师几乎从不默写,课本上、考纲上要求背诵的内容,他会提醒我们自己去背,自己去写。需要背的文章,两三节课教完,我们基本上也就能背下来了,自己再注意一下字形,都能掌握得八九不离十。等到考试,同学们的默写得分都还不错。看看现在学生们疲于奔命地背诵、默写、重默、罚抄,我越发觉得当年无需默写真正可算是享福了。

20xx年,我初登讲台,语文该怎么教,大部分倒是继承了我当年老师的一些理念和做法,其他的不说,在我的班级也是基本不默写的。一篇《劝学》教完,提醒孩子们多读几遍,背诵,自己写一写个别易错的字,也就结束了,很快就开始了下一篇课文的学习。有一天,同班的数学老师跟我讲:“你从来不给学生们默写嘛。”我很诧异:“为什么要默写?告诉他们要背要考,自己去背不就行了吗?”数学老师笑着摇摇头,走了;我也继续上课,不默写。很快考试了,结果让我大吃一惊,与其他班级相比我的班均分低了好几分,满分10分的默写就低人家4分。现在,我终于明白数学老师那善意的提醒了。

十多年过去了,在年复一年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对默写有了更多的体验与思考。我发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的默写检测还是必需的。一方面,现在大多数高中生已经习惯了默写,如果没有默写,很多人就没有背书的意识和动力,没有明确的“任务驱动”和及时的“反馈检测”,学生就不会学习了。(可以说,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非但没有养成,甚至可能被扼杀了)另一方面,语文学习需要不断积累,需要背诵、记忆很多内容,适当的默写检测,客观上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养成积累的习惯,避免考前临时抱佛脚,毕竟语文学习,功夫在平时。平时抓紧一点,总不会是坏事。

但是,默写绝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方式,更不是提高教学质量“一抓就灵”的灵丹妙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默写的功能被无限放大了。对很多高中毕业生来讲,他关于语文学习最深刻的记忆可能就是默写:默课文,默词语,默翻译,默答题格式、默作文套路……内容无所不包、形式层出不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强化。更可怕的是,默写之后还有罚抄,写错的抄写100遍并不是天方夜谭,早已成为习惯、成为经验,成为教师敬业、认真负责的标志。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语文老师。如今的高中,从高一到高三,考试频繁,一月一考,早已成为“标配”,一周一考可能还算不上是“顶配”。每次一考,各种数据一目了然,平均分、上线率、贡献率,全方位多层次地把你的“优势”和“问题”揭示得体无完肤。正如一些领导所言,老师们都是要“脸面”的,如果看到自己班级的成绩不好,甚至远远落后,那肯定是要采取一些行动的。就语文而言,如此密度的考试之下,要确保分数不那么难看,要在一个月甚至一周之内有一些提高,默写就成为了最好的法宝。

当“一抓就灵”的默写被“抓出血”来的时候,语文教学就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我们的教育也就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

名师谈语文教育心得体会篇四

余颖:示范课《数学游戏课》讲座《数学游戏课的思考与实践》。

-1老师的教学理念新颖,注重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他们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展现了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风貌,在他们的教学中不仅充分展示了教学内容的显性因素,而且发掘了隐性情感因素。他们能恰到好处的把教学内容隐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以情生情。四是老师教学语言幽默风趣,能迅速激发学生听课激情,提高听课注意力,使学生能积极发言;把讲解看成是对话的过程,引导学生,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体会”、“品味”还给了学生。同时,在他们的教学中肯定性评价体现出尊重、鼓励的原则,在新课标的条件下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确实该对课堂教学中的“评价”问题重新认识。五是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空间,在科学的引导下让学生畅所欲言,发挥想象,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六是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新、奇、贵、曲折,喜闻乐见。

名师的专题讲座,有时坐的远,有点近视,对大屏看不清楚,只是听一点。名师分析的生动透彻,阐释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新理念以及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智慧等诸方面的理论。谈及小数教学的方方面面,让我能领略到大师的风采,了解到大师的教学理论水平、思想境界,以明确差距而不是固步自封、自以为是。激励我们在教师这片神圣的领地上,要用心、用智慧去投入,打造一方幸福自身、造福他人的乐土。

2018/10/21。

名师谈语文教育心得体会篇五

在各科任老师和家长的积极配合和耐心帮助下;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期末考试,语文科平均分85.9分,及格率98%,优秀率85%。黄韬、左意然、赵晓晓三位同学分别荣获年级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期考总分第一、第四、第五名,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李时珍》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这样品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他们的真实感受,有的说:“文中第一、和末尾自然段中的‘著名’、‘药’、‘立志学医’‘一边行医、一边采药’‘编写本草纲目’这几个词就把李时珍的情况特点及优秀品质都介绍给我们听了,她不愧是我国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我为他深感骄傲。”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水浒传》等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其次,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学习《春天》后,组织学生去郊外走一走,寻找大自然的足迹,领略大自然的风采,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此外,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本学期我虽然尽了自己的责任和能力去完成了教学工作任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党和人民的要求尚差甚远,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奋斗!

名师谈语文教育心得体会篇六

20xx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部凝聚着无数专家学者和一线广大教师心血和智慧的厚重文本,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主要立足于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

1、那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

2、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

3、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我在寒假期间对该标准进行了仔细的研读通过与实验稿比较、分析,我收获良多。

总体感觉上新课标有以下几个变化:

新课标变厚了由原来的29页变为80页,内容有了大篇幅增加,显得更加厚实。特别是在附录中增加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使得课标文工结构显得更加完善,化随意力规范,增强了课标的科学感。

虽然总体结构没有变化,仍由“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附录”四个部分组成,但在每部分中内容都有变化或是增删,或是修改,或是顺序调整,全篇修改点多达200余处。虽然课程标准体现的基本理念基本没有变化,但是在对具体问题的认识与处理上,在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与操作上都有明显调整,从内容到形式变得更加合理、科学。

文本中对概念的阐释更加准确全面具体,减少了模糊性,提高了可操作性。

总之,通过吸收十余年来课改和教材实验的成果经验,吸取方方面面好的意见建议,修订后的课标更加逼近语文课程的本质、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更加贴近教学实际,因而更加有利于指导语文课程深度改革和教材教法深入实验,更好地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与实验稿相比较,我认为新课标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重视:

长期以来,关于“语文课程性质”这一概念,没有科学、明晰、统一的阐释,从而衍生出许多自说自话的、无谓的争论,最终导致语文课程的研究和实践陷入了混乱。现在理论研究者普遍认同将“言语性”作为语文课程教学最核心、最本质的属性。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言语习得”,因为语文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包括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两个方面)。新课标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言文字运用”仅在前言中就出现了四次,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新课标从语言领域、规范、能力等角度进行了全面论述,这是实验稿中所没有的。这些论述,表明了语文课程应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加贴近了语文的本质,学科特点更加凸显,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和明晰。

在前言部分,新课标将原来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改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并在课程设计思路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究竟有哪些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呢?具体言之,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学会观察、思考、表达。此外,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i”这是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感悟、一统的解读取代多元的.思考以及集体讨论多、个人阅读少的现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

三、高度重视识字写字一-识字减数量、写字提质量。

随着电脑的广泛应用人们日常大量使用键盘输入文字使人们对汉字的读写和识记长期处在模糊化和替代化的状态中,久而久之,错别字随处可见全社会汉字书写水平每况愈下也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就语文教学而言,有的教师认为指导学生写字是软任务,不但每周上一节写字课形同虚设,就是识字课中的写字指导环节也常常是指导多、练写少,学生真正写字的时间少得可怜!有的教师教学中习惯用播放课件指导写字,即使有教师板书范写,其书写水平也难如人意。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识字、写字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为了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的需要而掌握字形的过程,同时也是体认民族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理解的过程。写字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审美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此相应,在世界各民族文字之林中,唯有汉字的书写才能形成人类最伟大的艺术门类之书法。

新课标,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予了我许多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中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了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一般的光彩,语文教学才会真正的姓“语”。

名师谈语文教育心得体会篇七

名师心得体会是指经验丰富、教学成绩出色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总结出的经验和感悟。这些心得体会对于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和借鉴名师的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名师心得体会的学习途径多种多样。首先,可以从名师的专业书籍和教育专著中获取相关知识和经验。通过仔细研读和借鉴,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启示和指导。其次,参加名师的讲座和教育培训班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途径。通过与名师面对面的交流,可以直接了解到他们的心得体会,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此外,还可以通过和名师的交流互动,参加教育论坛和研讨会等活动,与其他教师共同分享和学习名师的心得体会。

名师的心得体会不仅仅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素材,更重要的是它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名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改进自己的教学流程和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名师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引领我们正确把握教育目标和教育教学环节,从而为学生提供更符合他们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名师心得体会对于教师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素养,实现教育教学的全面进步。同时,名师心得体会也可以帮助我们明确教育的本质和目标,保持教学的初心和热情,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有意义和有价值。此外,名师心得体会还可以鼓舞教师的士气,激励他们在教育教学岗位上不断追求卓越,为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段:个人感悟和总结。

通过学习和应用名师的心得体会,我深深体会到其重要性和价值。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名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教育教学的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借鉴名师的心得体会,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成长,并为社会的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名师谈语文教育心得体会篇八

一、学生教学生。

背诵任务完成得快的学生,除了能力好,记忆力强,就是他采用的背诵方法巧妙,如果让这样的学生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背诵的,使背诵有困难的同学受启发,用同样的方法练习背诵将会良好的效果。比如建立学习小组,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差的学生,在生生互动下,容易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比较主动地去背诵,并且没压力,效果最好。

二、根据背诵材料作介绍。

1、试背法。试背法就是先阅读一两遍以后就试背,背不出时就打开课本看看,然后再背,直到完全背熟为止。这种方法大多数学生都会,但是必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和蚕食法并用。

2、听背法。这种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就是别人背诵是自己在旁边听,用的是耳朵这个听觉器官。这种方法对于背诵能力差的学生有好处,生生互动,优势互补,比自己独自背诵效果好。

4、抓住关联词语背诵法。关联词语有联系句意、连接段的作用。比如《纪念白求恩》“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抓住关联词语背诵,不仅可以提高背诵效率,而且能深刻理解关联词语的用法,同时能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

5、理解背诵法。我们常听人说:理解了就记得了。这种说法很有道理。这种方法是在强化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需背材料意思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运用这种方法背诵,对要背的材料容易记得牢,可以经久不忘,成年人多运用这种方法,学生也可以运用。

6、顺文路背诵法。顺文路背诵法又叫顺思路背诵法。作者写文章有一个思路,摸准文章的思路进行背诵就容易的多了。

7、跟踪背诵法。游记一类的文章,作者这一刻在这里,一会儿又到那里,游踪在移动,引导学生进入游境随作者游览顺序进行背诵,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容易背诵。

8、抓句头背诵法。这种方法是抓住每一句话开头一个字,安顺序排列,然后进行背诵。用这种方法背诵,不容易漏句子,也不会产生大的停顿。背诵方法很多,如选择清晨或睡前进行背诵、学生互助提示遗忘背诵、重点突破背诵、复习巩固背诵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背诵方法虽多,但要灵活运用可以根据背诵材料的量的大小和材料的内容形式采用某种方法,也可以几种方法并用,不能拘泥于某一种方法,学生自主,只要背得轻松,背得快,背得好就行了。

三、充分利用早读课,让学生学会朗读。

熟读成诵,这需要在朗读上多下功夫。反复朗读,不厌其烦,读得顺畅、流利、朗朗上口,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如果把背诵比作“砍柴”,那么“朗读”就是“磨刀”。刀磨得锋利了,砍柴还难吗?事实证明:反复朗读后,就会发现课文差不多背下来了。读得越熟练、越流利,背诵就越快、越好。

教给学生多种背诵方法,与自主、合作、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在理念上是统一的,这不仅可以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对学生学习是终身有益的事情。

名师谈语文教育心得体会篇九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语文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对于语文教育的展望有了更多的思考与体会。下面,我将从语文教育的目标、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谈一谈我对语文教育的展望。

首先,语文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传统的语文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变化,我认为语文教育的目标应该更加多元化。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拥有语文这门学科的核心素养。

其次,语文教育的教育手段更加多样化。传统的语文教育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背诵,教学内容和方式较为单一。而在未来的语文教育中,我希望能加入更多的多媒体、网络和互动教学手段,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展示,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直观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再次,语文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传统的语文教育注重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而对现代文学、科技文献等内容的学习往往较为薄弱。未来的语文教育应该更加注重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教授更多与学生身边事物相关的内容,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全面深入地理解和解读文本。

此外,语文教育的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传统的语文教育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而学生则被动接受。未来的语文教育中,我希望能加入更多的讨论、合作和实践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思考的主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通过小组合作、项目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

最后,语文教育的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有效。传统的语文教育中,往往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未来的语文教育中,我希望能建立更加科学、全面、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培养和关注。

综上所述,我对语文教育的展望是,未来的语文教育应该更加明确目标,多样化教育手段,贴近学生需求的内容,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和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语文人才,为我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名师谈语文教育心得体会篇十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等词汇。20xx版新课标出台前提的核心素养沿用的是高中阶段的`标准:语文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开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制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包含四方面:文化自信、言语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制造。具有衔接性,上下一脉相承。她们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通过言语文字的学习综合表达。

学习任务群是个新概念。新课标分三个层面设置了学习任务群。第—层设“言语文字累积与梳理〞1个根底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有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开展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每个任务群对应不同的学段提出了细致要求。

学业质量是学生学业成绩的表达,反映核心素养要求。也分学段提出相应标准。学生到底要学到什么?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什么?这样有了明确答案。

以上只是我的粗浅认识,新课标的内容、精神还要继续捧读学习,各级各类的专家汇报讲座也要学习聆听。教学实践中也要尝试运用。

名师谈语文教育心得体会篇十一

前一个月复习文言文,进行到八年级的大篇目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遇到一件小事。下课回办公室的路上,一个学生拦住了我的去路,说自己在做课外资料时遇到了问题。我低头看题,是关于“泉香而酒洌”的释义。孩子答的是:“泉水透着芳香而酒色清澈。”补课班老师在“芳香”和“清澈”上各打了一个叉。我不解,孩子告诉说:正确答案是“泉水清澈而酒味芬芳”,并转述老师的解释,说这是文言中常用的词序颠倒法。

认为“泉水清澈而酒味芬芳”为正确,理由大概是泉没有香味。然而泉真的不能有香吗?以科学思维的观点看,大概确是如此的。然而以文学思维的眼光,则泉有香味并不是什么特例。不但泉可以有香,花还能闹——所谓“红杏枝头春意闹”,山、月也会冷——所谓“淮南皓月冷千山”,太阳也可听得声音——所谓“羲和敲日玻璃声”,声音也可有形而圆——所谓“呖呖莺歌溜的圆”。这就通感吧:感觉之间的混而相通,在一种感觉印象中交错着别一种感觉印象。通感的心理基础在于人的感觉本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就是说,在感觉的世界里,它们其实是一个浑然的整体,统摄于一个统一的、全体的人。因此,通感其实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经验,所以颜色有冷暖之分,声音也有明暗之别。

只是可能在文学中,通感的表现更精微、新奇、独特。只有在科学的、分析的态度中,人的各种感觉才分裂为彼此隔绝、互不相关的领地。正是因为科学的“分而治之”的态度,破坏、瓦解了人之为人的统一感,把一个统一的、整体的人分析为许多彼此隔绝、排斥、分裂的人的碎片。

文学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解放、重整、醒觉,重新恢复人之为人的统一感。欧阳修所说的“酿泉人”,地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地方,那么野芳的幽香不就是泉水的幽香吗?怎么能说泉无香?“酿泉为酒”,酒既有香,泉又怎可无香?这是感觉的、感性的思维方式,也是全体、整体的思维方式,也是文学的思维方式。

《醉翁亭记》是抒情的文学,不是科学的说明。所以,我们读它,首先以感觉、感性的方法领悟它、感受它、喜爱它,而不应该仅仅以科学的、逻辑的方法说明它、分析它、解剖它。

我在语文路上走的时间并不长,拿不准是否真的有文言翻译中的“词序颠倒法”,如果真有,我浅白的以为语法的这种设置在这里是不适用的。事实上,如果真要从语法上为之解,能不能说“泉香而酒洌”也应该是互文——“泉香而酒洌”者,泉又清又香,酒也又清又香也——所以,仍然不能回避泉是不是香的问题。

教语文第八年,我才开始尝试以教育叙事的方式思考和整理这些错位的问题,可能确实比其他许多老师晚了许多也浅了许多,但我也确实略略想了如下问题:

2、语文课,理应有人文教育乃至伦理教育的功能,但是这里的人文功能、伦理功能是不是都应该作最广泛意义的理解?我以为,语文课的人文性,其着眼点在通过开发学生的感受力,特别是对于语言的感受力,养成正确的趣味,从而激发出学生身上美好的人性。

前些年,许多语文人在一起研究“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个歌名是不是正确,我们的语文课堂,某种程度来说,一直在延续这个问题的讲解。我还是希望,自己作为老师,能够在语文课堂为学生保留那美好的一刻,那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充溢着丰盈而统一的感受力的一刻,哪怕它短暂、哪怕它转瞬即逝——因为,除了在语文课堂,这样的一刻已经毫无容身之地。

名师谈语文教育心得体会篇十二

20xx年8月,林区实验小学组织全校教师在实验小学本部进行师德集训,通过这三天的培训活动使得我受益匪浅,对我来说,来得及时,来得实在,我觉得受益匪浅,深受启迪。这次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对教师个人职业发展和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都做出明确的定义,教师的成长历程和教师的职业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培训和再学习,从理论上提高教师的执业水平,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不仅是教师自身的需求,而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本次的师德培训中,通过听报告以及老师的讲座,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教师,不仅要有爱心和责任心,更要学会跟孩子沟通,跟家长沟通,多了解孩子需要什么?而不是一味的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

教育是爱的事业,冰心老人曾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这种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实,当老师的,总是想当个好老师,都知道要对学生付出爱心,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但心中总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是老师,我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这强烈的意识激励我以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

有人说,教师工作是一个无底洞,有看不见的深度,摸不着的广度。这就要求一个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必须爱岗敬业,树立教书育人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要热爱教师职业,把它看成是一种事业,这样才会为教育事业不懈努力,并在工作中时时感到苦中有乐,时时有一种幸福感,这样才能保证所任教的学科取得优异的成绩,让同学们学得舒心,家长满意,领导信任。教师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要健康的成长就要遵循这几个规律。职业理想是成功的要素,要把个人的奉献与自身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教育理念是成长的关键,我们要与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知识水平是成长的基本要素,教育实施能力是成长的核心要素,环境是成长的外部要素。影响教师成长的主要因素有教师的工作态度,组织教育能力,和人际关系。作为教师要关心集体,团结合作,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尊重前辈,诚恳待人,信守诺言。

老师告诉我们,要把教育看成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人不是生活在道理中的`,而是生活在情感与生活中的。我们要学会站在家长的角度去看待孩子,因为我们与孩子是社会关系,所以内心有一定的标准,规则,会理性的去看待问题。但家长与孩子却是亲缘关系,是以情感为准则的,他们为了孩子,什么都可以但当。所以,我们在与之沟通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问题,这时候,作为老师,要学会改变与家长沟通的视角,要从同理性的角度与之看待问题,去了解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家长最关注的其实不是孩子的成绩,而是孩子的生命,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通过观看四个视频,老师讲了生命的长度,生命的宽度,生命的厚度,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孩子的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成长。

作为一名执教于农村小学的教师,今年暑假我很荣幸参加了xx市教育局组织的为期半年的市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活动,感觉真是受益匪浅,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对我们的教学和认识都有很大的提高。从网上的一场场不同风格名师的精彩讲座中,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

名师谈语文教育心得体会篇十三

语文老师大抵都知道这句所谓的名言: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也有很多老师认为鲁迅先生的文章离如今这个时代太久远,学生无法理解,因此应该从语文教材中删去。我倒是觉得,没有任何一位作家,可以像鲁迅先生一样,将那个时代如此真切地剖开摊在我们面前,也只有鲁迅先生的作品,才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那个特定的时代。抛开其作品的时代性不说,单单是从语言的角度来赏析,鲁迅先生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学习语言运用的最佳材料。

鲁迅先生的《故乡》这课,我备了足足一周时间,才有底气站在讲台上,和学生一起聊《故乡》。

这课是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第二单元需要学习的读书方法是“感悟、品味、欣赏”,我先让学生读单元提示,连读三遍,然后说说学习本单元需要重点学什么。学生把握的很准确,告诉我要“仔细辨析作品浓厚的文化内涵、情感表达方式以及语言艺术的特色”。我让学生又将这句话连读三遍,告诉学生九年级学习小说和七八年级不同,不仅要知道小说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而且要思考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表达这些东西。

我采用了余映潮老师的切入方法,一上课,就将作者、时代背景等知识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齐读。理清文章的线索、给文章分段之后,我就开始带领学生潜入文本,品味文字。

我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文章的第三段:“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让学生在文章中找“我”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将两个故乡对比着读一遍,抓住不同的色彩,来理解两个故乡的差异。学生很快就在文中找到了,作者描写现实中的故乡,用了“苍黄”,而记忆中的故乡,则是“金黄”。我让学生思考这两个颜色带给人的感觉,“苍黄”是一种很灰暗的黄,给人一种压抑的、萧瑟的感觉,而“金黄”则是鲜亮的、金灿灿的黄,“金”字本身就有一种质感,给人明亮的、欢快的感觉。

在比较两个故乡不同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体会“阿”字和感叹号的含义。学生纷纷说“阿”表示很意外,觉得自己记忆中的故乡很美,如今见到的却荒凉萧索,心里觉得出乎意料。我问学生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阿”,学生都说应该用低沉的、悲伤的语调来读。我就让学生酝酿感情,读出悲凉来,学生读得很有感染力。

接下来,我抛出了一个问题:“看到故乡和自己记忆中的不一样,很意外,还可以怎么表达呢?”一名学生说:“这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吗?”我说:“对啊,这个疑问句也可以表达现实中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出现巨大反差时的意外啊,为什么鲁迅先生要加上一个‘不’字呢?”学生齐读这两个句子,讨论这两句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但是,他们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于是我向学生解释:“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我’因而产生了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所以又对怀疑加以否定,这个否定的疑问句反映了‘我’复杂的思绪、沉重的心情。”解释完之后,我又总结道:“每一位文学大师,都是遣词造句的高手,鲁迅先生用一个‘阿’字,就写尽了‘我’的疑惑、意外、难过、悲凉,文中如此精练的词语还有很多,我们在读的时候,要细细品味。”

接着,我抛出了第二个问题:“‘我’一方面怀疑眼前的是不是自己的故乡,说‘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一方面却又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不是很矛盾吗?”看到我一脸疑惑,学生们兴奋极了,热烈讨论着,希望能够为他们亲爱的老师排忧解难。一番讨论之后,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故乡本来就破败荒凉,只不过小时候有少年闰土在,有纯真的友谊在,所以觉得故乡很美。而且小孩子无忧无虑的,看到什么都觉得好玩儿,故乡有西瓜有猹,当然会觉得故乡美了。孩子眼中的故乡,和为生活所迫的大人眼中的故乡是不一样的。一种意见认为,故乡二十年前确是很美的,但是二十年过去了,故乡变得荒凉萧索,‘我’不愿意承认故乡这种不好的变化,所以就用‘故乡本也如此’来自我安慰,这句话里其实是有一种难过的。

孩子们问我哪一种理解更正确,我没有下定论——时间还不到。当我们研读到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时候,或许孩子们自己会得出结论来的。我只是在黑板上写下了“反差——疑惑——悲凉——自我安慰——忧愤”这几个词语,来帮助学生理清文中‘我’的心理变化历程。

第二课时,我们研读了闰土的变化,照例是潜入文本,品词悟句。学生谈到小闰土的脸色时,我追问学生“为什么是‘紫色的圆脸’,让小闰土的脸‘粉嘟嘟’的不是更可爱吗?”学生略一思索,便答出了“因为他经常在海边看瓜,被太阳晒成了紫色”,我顺势告诉学生,写人要考虑到人物的身份、生活环境,比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的衣袖,是‘油晃晃’的,符合他屠户的职业特征,所以以后写人,不能再“千人一貌”,让所有的女孩子都长“瓜子脸、柳叶眉、樱桃口”。

中年闰土的脸色是“灰黄”,我再次提起文中出现的另外两个表示黄色的词语——现实故乡的“苍黄”和记忆中故乡的“金黄”,让学生体会鲁迅用词的讲究。我又引导学生将孔乙己的“青白”脸色与中年闰土“灰黄”的脸色相比,让学生明白,孔乙己的“白”,是因为他鄙视劳动、从不劳动,而中年闰土的“黄”,是因为他常年种地,再次强调描写人物要考虑到不同的身份。

我们继续品味词语。学生谈到闰土见到“我”后脸上“欢喜”、“凄凉”的神情,我让学生想象那种“凄凉”,想象当时闰土心中会涌起哪些思绪;学生谈到“那时是孩子,不懂事”,我告诉他们即使是现在这个社会,所谓的“懂事”,其实就是不断妥协不断放弃;学生谈到闰土要的“香炉和烛台”,我告诉他们“没文化真可怕,因为没文化的人,连自己为什么会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到压迫和剥削都不知道,更别提想办法改变命运了”......

或许是我的语言点燃了学生的思想,我的思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连续的两节课下来,学生不仅毫无倦意,反而越来越兴致勃勃,课堂上小手如林,都争着阐述自己的想法,一扫往日死气沉沉无人应答的气氛。我忽然想起了黄厚江老师在《语文课堂寻真》中的一段话:“教师必须先阅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发现,然后才能用自己的阅读引领学生的阅读,用自己的阅读感受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激活学生的体验,用自己的阅读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考,用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的发现。”原来,要想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老师必须先自己“活”起来——当然,所有的“活”,都是以深入钻研文本、品味感悟语言为前提的。

名师谈语文教育心得体会篇十四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师在关注课堂实效的同时越来越淡漠了朗读这个主要环节。“三分文章七分读”,好的文章必须要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其真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之谈,强调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长期的教学探索,我总结了如下的几点:

教师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也是培养学生朗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教师本身的职业特点, 决定了他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朗读时感情饱满,声音洪亮,节奏明显,读得抑扬顿挫,这无疑就会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如诗词、文言文教学,教师通过范读,本身就是对学生的直接朗读指导。教师在范读时对多音字的读音、长句的停顿、句子的重音要重点指导。如《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两个“轻轻的”要读的轻快,这样才能表达出作者对康桥的留恋惜别之情。教师在范读时还要让学生再联系诗句的内容,把诗人所描绘的情景在头脑中构成一幅幅画面,把优美的文字变成立体的画面。只有这样,才能把老师的范读和学生的思考联系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锻炼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教师的范读也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文体特点,可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自己喜欢的文章片段,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可高声朗读,可悄声默读,可激情昂扬,可委婉低沉,只要便于感情表达,便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既便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又便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通过自由诵读达到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和赏析。如在散文《鼎湖山听泉》的教学中,我运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自由的吟诵。学生很快便理清了作者的行踪,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在散文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好胜心强的时期。针对这种心理,课堂上可采用比赛的朗读方式,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让其他学生做评委,对每一位同学的朗读作出点评,并评出“朗读能手”。也可在全班推行这种朗读方式,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各自互评,评出“优秀小组”。在准备朗读、评比的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也调动了他们朗读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小说教学。小说情节曲折,人物对话富有特色,彰显个性。课堂上,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在准备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分别扮演菲利普夫妇、于勒和我,学生在朗读时激情昂扬,语气语调模仿的活灵活现,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阵阵高潮。

由于多媒体设备的普及,配乐朗读也成为学生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因为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的,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朗读时创设情境,放些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背景音乐。如:我在教学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时,配上一首雄壮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配上一首悲怆凄凉的《二泉映月》。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

名师谈语文教育心得体会篇十五

名师是教育事业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对学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教育敏感性。多年来,我有幸与许多杰出的名师共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育智慧。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从名师身上获得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尊重和关心学生。

作为一名名师,最重要的是以尊重和关心学生为出发点。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因此,名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并以个别化的方式对待每个学生。名师要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他们的需求,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潜力。只有在一个尊重和关心的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获得成长和进步。

第三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名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者和激发者。学习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才能轻松而有效地进行。因此,名师需要通过教学创新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名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此外,名师还可以通过举办有趣的实验、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第四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名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学生不应该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而是应该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和思考者。名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的自主空间和机会,鼓励他们主动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名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段: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

作为一名名师,最重要的是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名师应该以身作则,展现出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名师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成为有理想、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名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努力奋斗的精神。通过自身的行为和言行,名师可以成为学生的典范,激励他们面对困难勇往直前,追求卓越。

结论:

名师是教育事业中的瑰宝,他们以关心和尊重学生为出发点,并通过激发学习兴趣、鼓励自主学习和思考以及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与名师共事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他们的教育智慧和道德力量。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将这些心得体会传递给更多的人,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名师谈语文教育心得体会篇十六

语文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交流方式之一,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语文教育方面,名师的经验是值得学习的,本文将就名师谈语文教育心得体会展开讨论。

名师认为,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语法、词汇的学习,更要让学生理解语言的内在逻辑和情感表达。同时,语文教育还应该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第三段:学生主体性的强调。

在名师看来,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主动探究问题,做到理解、运用、创造三位一体。

名师强调,语文教育与核心素养是密不可分的。在语文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思维素养、创新素养等核心素养。

第五段:结尾。

总之,好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为一种愉悦而充实的体验。

名师谈语文教育心得体会篇十七

语文作为学校必修的一门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难以将课堂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本文将从名师的角度出发,谈谈如何更好地教授语文,让学生感到乐趣无穷。

第二段:注意培养语文兴趣。

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面对这一问题,名师提出了多种建议。首先,要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其次,要关注学生的感受,体察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需求和难点,以便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最后,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让学生明白和理解学习的意义。

第三段:加强语文能力的培养。

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名师还注重引导学生提高写作、阅读、表达等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名师推崇不断创新的教学方式,例如进行多媒体教学、小组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名师还提出了一种“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让学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

第四段:重视语文教学的实践应用。

语文是广泛的知识领域,也是学生日常交流的基础。因此,名师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实践应用。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名师注重引导学生将语言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场景中,例如加强语言表达,促进交流、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认识语言,在实践中体验语文教育的实际价值。

第五段: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名师谈语文教育心得的核心理念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兴趣,并将语文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这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有益,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我们相信,在名师的带领下,未来的语文教育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自信,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名师谈语文教育心得体会篇十八

在这一次对2022版新课标的研读中,我收获了很多。和2011版的课标相比,新课标在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理念方面都有变化,这些变化恰恰是我们需要研读,需要重视的地方。

在本次课标的修订中,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同时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双减”这一背景,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

尤其是在课程内容部分,我感触最深。在2022版课标中,新增了主题与载体形式,强调在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了这些年中高考的改革,以及从上到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它们可以更好的体现中华文明和中国精神,更有效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国家。

通过这次研读课标,我发现小学语文不仅仅是教孩子们怎么读字词句,他还是文化传承中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孩子爱国必不可少的一环,甚至在义务教育阶段首次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一条就是文化自信。当我们的孩子看着日漫,追着韩星,聊着美剧的时候,当家长们争先恐后的送孩子学西洋乐、跳拉丁舞、说英语的时候,当爱好二胡、武术、戏曲被人认为是土老冒的时候,我们的文化自信在哪里呢?对中国文化都没有了认同,民族尊严,爱国热情又从何而来呢?这一点在新课标中,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就像很多孩子都知道日本的国花是樱花,说起来头头是道。可是却不知道在中国牡丹花、莲花、丁香、桂花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和含义。可是六上的《丁香结》这篇文章,带着孩子通过文字领略了丁香这种花的审美情趣,感受到独属于我们的美好感受,以后他在读到《雨巷》的时候,欣赏国画、服饰等等的时候,就能立刻悟出这其中的独特韵味。其他还有很多作品都有这样的作用,我们老师应当好好用课标来解读文本,借文本来引导学生。

语文课要既有语文味儿,又有中国情在其中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