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文学不是月亮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4-03 13:00:01 页码:13
文学不是月亮
2022-04-03 13:00:01    小编:admin

  这是佛教中著名的指月之喻。佛陀用手指着月亮说,这就是月亮。有的听者误以为他的手指头就是月亮。有的听者聪明一点,表示怀疑,想,这不是手指头吗?怎么会是月亮呢?只有最聪明的听者,才会顺着他的手指头,看到了美丽的月亮。故事的本义是说佛教的经文如同手指头,经文的真义好比月亮;如果只纠缠于文字,执着于现象,而不去深入思考,就不会理解佛教的真义,就不会得道。

  文学也是这样。它只是一种引领,读者需要顺着这种引领,联系作者处境、时代背景,运用自己的学识修养,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去深入思考,才能悟出文学作品的个中真味和深层底蕴。譬如,初唐诗人刘希夷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们顺着这个“手指头”看到的“月亮”是什么呢?“人不同”,人有了怎样的不同呢?变老了。刘希夷的本意是对青春易老、人生无常、人生短暂的感慨。现在人们引用时往往翻出新意: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大家的精神面貌有了喜人的变化;岁月如流,青春短暂,要珍惜金色年华,用功学习……多美的“月亮”啊!

  类似的例子还有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表达爱春、惜春的情怀;北宋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达惜春、伤春又旷达的情怀。

  校报第17期、18期连载了曹文轩先生的散文《痴鸡》。这根“手指头”给我们指示了怎样的月亮呢?题目中的“痴”字是个多义词:本义是傻、愚笨,贬义;引申义是极度迷恋某人或某事物,褒义。在题目中它显然是褒义词,是极度迷恋的意思。文中的母鸡极度迷恋什么呢?极度迷恋孵小鸡:主人用竹竿赶,同伴用嘴啄,邻居恶狠狠地整治,但它依然痴心不改,终于孵出了一窝小鸡。由文中这只母鸡我们联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科学家、艺术家为了事业顾不上照顾家人孩子,顾不上个人的安危健康;老师们为了教好同学们,废寝忘食,休息日加班加点,有病也顾不上治疗;有的同学为了学习,克服基础差、家庭条件不好等种种困难,顽强拼搏……所以,《痴鸡》表现了一种精神,——为了理想不顾一切的奋斗精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痴鸡》也可以理解为是对过度束缚、禁锢甚至践踏、残害生命自由成长的谴责,表达对自然生命健康、自由、活泼成长的美好理想。此“月”不亦美乎?

  明白了文学不是月亮的道理,我们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就要善于领会其深层意蕴,不要停留在表面的字句和现象上;在进行文学创作时,要学会来点含蓄美,不必把话说尽,要留有余味,像孔子说的那样“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像北宋诗人梅尧臣说的那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的同学写作文时,生怕读者看不懂,正文之前喜欢写个题记;开头、结尾或者叙事中间、叙事后进行大段的议论抒情;大量分段,每段加个小标题等等。大多是画蛇添足,不如删去。有时考场作文为了不致使阅卷老师误判,适当点一下题,是允许的;但文学创作就不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