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4-05-07 22:36:02
- 小编:BW笔侠
- 文件格式 DOC
教案可以起到统筹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作用。在设计教案时,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注意课堂教学的节奏和紧凑性。通过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篇一
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近年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上。
蔫怵抠撂发怔吃荤
1、想一想:“刷子李”和“泥人张”鸽子“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说一说:
刷子李“奇”在:行事奇作派奇
泥人张“奇”在:沉稳干练捏泥人的水平高
手艺人必须有手艺
有了本领才能有自己的尊严
4、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问题讨论: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特征写一种行业的手艺人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篇二
体会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并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描写。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熟悉文章内容,掌握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思考,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美,但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了解一些中国画的常识,领会国画的内在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
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一感知一品读一欣赏一拓展”的教学思路,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猜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
二、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自己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看哪一位是班上的浓缩专家。
三、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找出来,在组内读一读,然后稍作评判,看它好在哪儿,最后在班上有感情的朗读。或者你认为不好,那么也请你指出并稍作评价或者修改。
四、比较阅读,领略魅力。
老师读自己写的一段文字,让学生进行评价,并揭示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
五、拓展延伸,收获精彩。
学了这篇文章,看一看丰子恺的几幅漫画,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你说出来,让我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
六、师生接力,余音回荡。
借同学们说的话,老师送给同学一句话结尾。然后请学生想象、完成童趣故事的编写。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篇三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的语文素养为核心任务。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识字和写字能力、阅读与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综合运用语文素养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语文教学提倡学生开展独立阅读、自主阅读、研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既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创新能力的需要。
二、教学背景分析:
这一课是我从教以来上的第一节语文课,之前我几乎没接触过语文教学,经过听课以及和学生近两周的接触,我对五(7)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有些了解。这些学生是在吉老师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的,相对普通五年级学生,他们有更强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我对语文教学极其生疏,不懂该怎样钻研教材;不懂该怎样用教材去教学生;更不懂该怎样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吉老师的常态课都上得的出神入化、游刃有余,学生的思维活跃、语言细腻精致,不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是很难达到那样的水平的,这就更使我紧张。我只是听了吉老师几节课,就斗胆教吉老师的学生,心里揣揣不安,但不管多困难,总要迈出第一步,哪怕失败,也是宝贵的。
(一)教学内容分析:
《松鼠》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出自法国博物家布丰之笔,文章用词凝练,用比喻、拟人等方法对松鼠的吃食、外形、居住、行动、搭窝、生育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精当的介绍,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松鼠的喜爱。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抓住文章重点词句,分析得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松鼠的,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思维活跃,有一定量的语言积累,比较善于对课文文本进行分析,有能力很好的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体会作者情感。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尝试着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分析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通过分析课文,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通过背诵文章中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做一些语言积累。
(四)教具:课件。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是哪几个方面写松鼠的。
(2)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对文章重点词句进行分析,了解怎样运用文字表达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设计: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生:喜欢。
生:不喜欢。
学生活动。
学生朗读并思考。
生:外形居住生活习性。
生:漂亮、乖巧、驯良,讨人喜欢。
生解释“漂亮”。
生解释:“乖巧”。
生解释“驯良”。
生读第一段并画出描写松鼠漂亮的句子。
生自由读自己画的描写松鼠漂亮的句子和重点词。
生齐读描写松鼠漂亮的句子并分析。
生用自己的话理解矫健、轻快、敏捷、机警等词语。
生:生读“衬上一条”到“歇凉。”
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
生:原文更具体、形象。
生:松鼠吃什么东西。
生:读“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那句。
生:用来形容人。
生:布丰喜欢松鼠。
生:布丰把松鼠当作人看待。
生自由读。分析课文中的词句是怎样表达作者对小松鼠的喜爱的。
生:居住渡溪储食搭窝生育。
生:建筑师。
生用课文中的话说说自己喜欢松鼠的理由。
师:你们喜欢小松鼠吗?
师:我也喜欢小松鼠。
师:相信你学习了。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四
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
1、范读正音。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
三、共同研讨文意。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明确: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近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四、文学常识补充。
1、“兴”手法的运用。
一开始我们分析场景,大家也许注意到了,这些场景是分散描绘的,基本是一句场景一句叙事夹杂进行。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恰恰是有共通点的。正如上例雎鸠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试从文中再找几例并分析其共通点。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2、重章叠句。
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地表达出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五、布置作业。
2、熟读、背诵《关雎》,掌握课下字词注释。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如果说《关雎》是一支完整的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谁能告诉我,马拉松运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路途遥远、艰险,需要耐力和持久的决心、勇气,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努力不放弃。《蒹葭》便是描写了对爱人不懈的寻找,让我们来听听这场爱情告白吧。
二、诵读、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1、苍苍伊人溯洄,且溯游萋萋晞湄跻坻采采,未已涘沚。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三、赏析、思考下列问题组(四人小组合作)。
1、诗人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处,诗人寻找了几处地方?
明确:三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明确:“长”、“跻”、“右”。
3、诗人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
明确:“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四、能力拓展。
1、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2、比较《关雎》与《蒹葭》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1)都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都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参差荇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关雎》和《蒹葭》,或从《诗经》中找篇诗歌,要求配乐,为诗歌比赛作准备。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篇五
1、理解、积累“博识、美艳、消释、升腾”等词语。
2、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4、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达标任务]。
预习之后,独立完成:
(一)了解作者作品。
1、鲁迅,原名,字,他是现代的家、家、家。
2、本文选自《》,这是鲁迅的一部集。鲁迅还有一部散文集《》,两部小说集《》和《》。
(二)掌握字词。
1、给下列字注音。
磬()口忙碌()脂粉奁()灼灼()嘻()笑褪()尽朔()方凛()冽()。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凛冽:天宇:
精魂:消释:升腾:
(三)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能流利朗读有情感地朗读。
(四)初步感知。
1、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请大家找出这篇散文诗的关键句。
3、课文题目是雪,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
(五)问题:
课内研讨:
(一)自学反馈。
师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二)精读课文。
1、仔细研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
(1)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2)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3)作者对江南的雪有没有遗憾?为什么?
2、学生齐声朗读第4至6段思考:
(2)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从对北方的雪的描述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北方的雪的哪些个性?
(4)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的雪的什么态度?
(5)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3、理解语句含义。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总结达标]。
两片秋叶。
我悲秋,我亦恋秋。
每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飞下来,每当凉凉的秋雨无声地润湿了我的窗帘,那种夹杂着甜味的秋就袭上来,牵出一线忧思,唇边也会滑出一声长长的“唉”,落进心底,化作一缕莫名的悲哀。
有一阵风过,叶儿在书页上颤了颤,想要飞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书中,又觉得摊开的这本书词语太热,容不得这冰冷的形体,须得另寻一本。
从枕旁的书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寝室的给带回来搁在那儿的。一看那刚劲的字,立刻就像看到了那双闪亮的眼睛,一股热热的生命的力量关不住般地从那里面溢了出来。于是,我的搁上了秋的心顿然感到一阵麻酥酥的暖意。他是我最要好的大学同学,深深挚爱着大山——大学毕业时,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职位,毅然选择了大山。
拆开封口,抽出信来,一片红红的什么被带了出来掉在地上,定睛一看,腾地涌起一股热,热,从心窝里往外冒的热——那是一片火一般红的枫叶。
我木然地站着,下意识地将两片秋叶搁在一处。顿时,那片枯叶在红枫的映照下愈发显露出它的可憎可怜!我迷惘起来,自己先前为何竟会产生了要将这片已枯死的冷了人心的叶儿珍藏起来的雅兴!
“你爱这大山的红枫吗?”那双洋溢着炽热生命力的眼睛好像在信中盯住我说,“是的,它也坠落于肃杀的秋风之中,然而,它却是拼尽了热,将自身烧得通红,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给寒冷的世界装点上一片红于二月花的色彩”
我于是将那片枯叶弹出窗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
1、本文以两片秋叶为线索,写出了“我”情感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
2、作者笔下的两片秋叶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
第一片:
第二片:
3、作者写第二片秋叶时,由物及人,向我们展示了赠叶者怎样的精神世界?
4、请把你对“我于是将那片枯叶弹出窗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这句话的理解写在下面。
5、作者将两片秋叶放在一起写有什么好处?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六
《松鼠》一课你会喜欢上松鼠的。(板书:松鼠)。
师:我们来看看,法国博物学家布丰是怎样描绘松鼠的。
师:请大家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松鼠的哪些方面,用曲线画出来。
师:读过两遍课文之后,谁能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写松鼠的?
教师引导。
师:用一句话概括松鼠的特点。
(板书漂亮、乖巧、驯良。)。
师: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松鼠的漂亮的。读课文第一段,画出描写松鼠“漂亮”的句子。
师: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师:大家都来读读。
师:作者是怎样写松鼠的漂亮的?
教师指导。
什么叫清秀?
松鼠眼睛闪闪发光,它的眼睛又不是灯泡,怎么发光?矫健,轻巧都是什么意思?
教师辅助学生。
清秀:美丽而不俗气。
矫健:强壮有力。
轻快:不费力。
敏捷:迅速而灵敏。
机警:对情况的.变化觉察得快。
玲珑:精巧细致。
师:松鼠的尾巴最有特点,是怎样的?
(课件出示原文“玲珑的小面孔”到“歇凉,”强调“衬、翘、躲、歇”等词。同时出示对比句子。)。
师:“衬”是什么意思?“翘”是什么意思?“躲、歇”又是什么意思?
师帮助学生解析:
“衬”:是衬托,表示松鼠已经很漂亮了,有了帽缨形的尾巴就更漂亮。
“翘”:有动感,有活力。
“躲”:松鼠拿自己的尾巴当做伞,躲避阳光,有情趣。
“歇”:像人那样,累了就“歇着”,把松鼠当作人来描写,生动、有趣。
师:对比上下两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作者用拟人的方法使文章更生动了。
师:第一段还有哪些描写?
师:“送”是什么意思?
师:说明松鼠很优雅。
师: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人的,作者为什么要用在松鼠身上。
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辅助学生理解。
师:从哪里写出了松鼠的可爱?
师:谁为大家读一读。
(出示课件:第四段,强调“先再用然后”等词。)。
(板书:先再用然后。)。
教师抓住重点词分析课文。
师:松鼠就像我们人类的小小建---。
师:它的作品多么精巧、实用啊!松鼠真“乖巧”,它智慧、勤劳、关爱家人,和我们人类的情感使一样的啊!
师:
摘录下自己喜欢的段落,任选一段背诵。让我们记住这漂亮、乖巧、驯良的小松鼠。
五、教学流程图:
教学环节学生活动。
通读课文读通句子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概括段意。
抓住外形描写的词句分析第一段。
抓住语言特点分析第二段。
粗读第三段通过朗读分析课文了解写作方法。
抓住重点词分析第四段体会人文情感。
粗读第五段。
六、板书设计。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针对学生的思考和发言,给与语言激励。对学习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进行提示。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篇七
《老王》阅读答案——老王是个普通的人,普通的就想我们身边任何一个邻居,并不如何引人注意,但《老王》这篇文章却微微触及着我们的心灵,小编整理了关于《老王》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参考和练习!
3.第(8)段“镶嵌”一词用得精妙、准确,极富表现力,试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4.结尾句为什么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5.老王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请你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人,为什么?
《老王》教学反思。
《老王》是著名作家、文艺翻译家杨绛写的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笔下的老王是一个命苦心善的不幸者,在荒唐动荡的时期,他的精神世界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善良诚实,忠厚老实,知恩图报。
那么,对杨绛的这篇文字浅显,字里行间流淌着爱的清泉,闪动着人性人道光芒的散文,如何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感悟爱的博大,体察善的魅力?如何避免把课上得枯燥乏味,这是我在上公开课前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反复阅读文本之后,我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教学难点确定为: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教学过程设计为三大板块:
(一)说老王。
先通过播放出示明星图片和弱势群体的图片对比,突出要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并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让学生根据书上插图初步感知老王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学生的阅读期待,为解读人物的精神世界做好铺垫。然后,以“可以用哪两个字准确概括老王”明确老王是个苦而善的人。紧接着以“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些方面?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搜索、筛选信息,达到初步感知文本的目的。接着,再让学生选择赏析老王临终送香油、鸡蛋这一片段。通过齐读、分角色朗读,学生情景演出,对语言进行赏析评价,达到读文悟道的目的。
(二)说作者。
先用多媒体展示杨绛当时的境况,让学生知道她当时的生活也是不幸的,再设计的问题:面对老王的遭遇,作者一家如何表现的?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当善良的老王去时,作者为什么愧疚?对于最后一个问题让学生角色转换,换位思考,把自己想成老王,想想希望得到什么?以此让学生明确本文主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说自己。
设计的问题是:现在,像老王一样善良的人还很多很多,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呢?多媒体展示弱势群体的图片,在看的过程中,我对一些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让学生写一些感受,可以使一句话、一首诗、一支歌。接着仿照例句说出心愿。以此拓展延伸,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施很顺利,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和情感体验,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经过课后反思,我认为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文本特色,重视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映照作者的内心世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立足语言品味,穿插写作指导。
课堂教学能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赏析重点片段的时候,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一句,结合自己的感悟说出喜欢的原因,由赏析语言到情感体验逐步提升,并对如何写人给予学生适当指导,既重视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3、面向全体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在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侧重学生的自我感知、自我体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有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举起了手,并说出了他们独特的想法。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因将两课时内容压缩为一课时完成,在时间安排上有些力不从心,如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有些问题挖掘不深,结论下得过早;最后展示弱势群体组图时,应该由学生读的文字改为自己读;应该在课堂上完成的仿句练习改为课后作业等,整个教学过程有些前松后紧。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八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测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课前预习】。
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考虑课后练习,写动身言提纲。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二、学生预习后提出问题,教师解决。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协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三、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
四、指导学生整体掌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泾渭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篇九
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和“善”,作者一家的“善良”。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平等意识与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关心普通人。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十
教学目标:
1.把握演讲词的内容特点。
2.品析演讲词的语言技巧。
3.演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把握演讲词的内容特点。
教学难点:品析演讲词的语言技巧。
教学环节:
一、感知——了解演讲词。
(一)演讲词的概念和特点。
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它的特点有:
1.内容上,鲜明的观点、具体的事例和清晰的思路;。
2.语言上,运用说话的技巧使语言风趣幽默,魅力四射。
(二)文章内容梳理。
完成表格。
二、品讲——欣赏风趣幽默的语言。
1.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各位呢,上午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本科生;硕士生呢,九、十点钟的太阳;博士生呢,十点、十一点钟,如日中天的太阳。
2.我觉得人们把我看成的错误在什么地方呢,是把时态弄错了,明明是一个过去时态,大家误以为是现在时态,甚至于以为是能主导将来方向的一个将来时态。
3.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逸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作雄辩,凡人就是狡猾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作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
4.所以多数情况下,了解我的人还相信我,还能说服他,对我不太了解的人我很难说服他,我也懒得去说服他,就采取阳奉阴违的办法,一旦干到具体的活儿,他根本不清楚里头怎么回事。
……可是我已经脱离第一线,高峰过去了,不干什么事情,已经堕落到了卖狗皮膏药为生的时候,却说我是。
……事业需要,有时候就去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的事情。
5.我觉得我是“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
三、演练——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运用“设问+排比+对比”的组合手法仿写一段话来表达你的一个观点,并尝试着讲出来。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十一
1、理解课文内容,能分析雨林毁灭造成的巨大灾难。
2、掌握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培养学生正确的环保观,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3。
:先学后教、圈点批划法、朗读法。
(一)导入:
1、出示课件:展示热带雨林的风光。
2、导语: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雨林不仅美丽神秘,而且繁衍着大量的动植物。这些植物为地球生命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氧气,而动物则是非常珍贵稀有的。那如果它消失了,毁灭了,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课文的内容。
1、自学指导: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雨林的毁灭会造成的怎样的巨大灾难?
在书上可采用圈点勾画的形式找出答案。8分钟后,老师提问。
2、学生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划下来。
3、老师提问,形成板书。
师小结:雨林的消失会让人类丧失大批动植物物种,而生命多样性的消失会给大气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引起全球气温升高,冰川溶解、洪水泛滥等一系列灾难,甚至会使地球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所以作者说,雨林的毁灭是世界性的灾难。
(四)细读课文,掌握说明方法。
1、自学指导:本文作者为了使说明的事理更加明白透彻、清楚,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列图表、作引用等。说明方法的作用的归纳方法为: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时间:7分钟)。
2、学生默读课文,划说明方法,并标上作用,先写完的同学可以先给老师看,或者同桌互相检查。
例如:刘易斯?斯科特的《雨林》一书列出数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38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运用了引资料,列数字,做比较的.说明方法。运用列数字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突出了雨林毁灭速度之快,令人震惊,而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给人更直观形象的感觉,让人触目惊心,体现了语言的准确、形象、直观的特点。
3、师小结: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引资料等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理更加清楚,透彻,明白。而本文的语言也体现了准确﹑形象的特点。
(五)品读课文,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自学指导: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的特点,体会语言要明确这些词语表示猜测、估计、还是表示范围、程度等,这些词语删去后句子的表达有什么不同,要把这些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分析。(时间:6分钟)。
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然而昆虫共有1000万种乃至一亿种,而且大部分在热带雨林生活。
(2)最严重的那次大约发生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
2、学生进行品析。
3、教师提问。
(六)总结提高。
教师提问:学习完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思考后,同桌互相讨论。
教师总结:地球是我家,人人要爱她,作为地球的主人,我们一定要树立环保意识,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小调查:在你的身边,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并为改正这些行为出谋划策,用调查报告的形式写下来。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十二
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
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6、完成背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诗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幅山中秋景画——《野望》吧!
2、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屡被弹劾。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3、背景介绍:
作者仕途不得志,而天下大乱,故托病辞官归田而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2、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东皋:作者家乡,归隐之地。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领学生再次品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请同学翻译诗句。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马带着鸟兽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诗句赏析。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作者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这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让学生描述一下诗中的场景,想象一下诗人创作的意境。
2、品读诗歌,说说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五、课堂总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习王绩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七、板书设计: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点名时间、地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萧瑟恬静的景色。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孤独抑郁的心情。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十三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4、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难点: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浪之歌)。
一、课文导入。
简介诗人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狡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十四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掌握背诵的技巧。
2.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领会诗中的哲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致,进一步学习抓关键词欣赏诗作的方法。
3.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
教学难点。
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汉书·杨恽传》中有这样的句子:“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这几句所体现的情感是崇尚田园自由恬淡的生活,主张人生之乐亦有自然朴拙之乐。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中国诗歌史上的“田园诗”。被认为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的人是谁?我们学过他的哪些作品?今天我们来学习《诗歌二首》,走进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二、学习《归园田居》。
1.了解一下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仕宦家庭。
陶渊明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令即指陶渊明,桃花源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脱化而来的。出任彭泽令时,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离职回乡。这时,他41岁,以后再没做官。
《归园田居》共五首,推测写于辞官归家的次年,即42岁时作。课文选的是第三首,是能显示陶诗风格特色的一首。诗人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决意弃旧图新,归隐田园。全诗表现了诗人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2.读读、讲讲、问问。
先由老师朗读,然后学生齐读、自由读,读顺畅。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重音。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1)这首诗表现的是怎样的生活?
劳动生活。
(2)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3)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
锄草。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4)劳动时诗人的心情如何?
乐此不疲。
(5)诗人告诉我们的仅仅是如何劳动吗?
不是,诗人是在表达自己的生活追求。
(6)你觉得文中的“愿”是什么?
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返璞归真,逃离世俗。
(7)你觉得“盛”与“稀”的对比用意何在?
写出了田地的荒芜。另一说乱世之秋,小人当道。
(8)第三、四句意在表现什么?
诗人的辛勤。
(9)第五、六句意在表现什么?
劳动的艰苦。
(10)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运用赋的手法、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意境平淡而奇特。
3.小结。
诗的前四句记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本作“穢”,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4.第五句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5.课堂小结。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其五)。
6.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前六句)劳动情形:地点、原因、劳作、归家——赋、描写。
(后两句)抒发情感:愿望——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返璞归真,逃离世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吗?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卷。大家还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来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请大家把课本打开,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静世界。
二、作品简介。
陶渊明41岁时辞彭泽令隐居躬耕。当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饮酒》诗共二十首,据序文知这些诗因为都是醉后所写,故总题曰《饮酒》。这组诗的写作年代当在诗人40岁之后,即在其刚刚离开彭泽令的职位归田园隐居不久。
三、初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1.听范读,弄清诗歌的朗读节奏。
2.边读边议,理解诗句的意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僻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3.思考一下,该用怎样的情感来朗读?
提示:第一、二句用深情的、自得其乐的语气来读;第三、四句应读出恬静、闲适的心情;第五、六句应读出满足的、得意的心情;第七、八句应读出陶醉、悠然的心情;第九、十句应读出意味深长、感慨无限的感觉。
四、品析诗句。
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2.怎么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然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表现高洁的情操。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会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味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1)诗句的表面意思: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2)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3)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璞”。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十五
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大致的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2、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主要梗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三、德育渗透目标。
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重点:
1、引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2、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难点:
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他十四岁走进拳击场,满脸鲜血可他不肯倒下;十九岁走上战场,二百多块弹片,也没有能让他倒下;写作上的无数艰辛,无数的退稿,无数的失败,还是无法将他打倒;直到晚年两次飞机失事,他都从大火中站了起来;最后,因为不愿意成为弱者,他举枪自杀。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海明威。刚才我们一同欣赏了海明威的.简介,下面哪位同学能给大伙说说你印象中的海明威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二、新授:
教师为同学们讲述选文之前的情景,好让同学们更加有连续性的解读本文。
教师为同学们布置问题让同学们听多媒体播放本文的录音。
请同学们找一下课文的哪向种方式来描写“老人”
同学们找出本文中的对于老人的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
从以上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老人具有坚毅、顽强、热爱生活、面对困难不屈服、不认输的性格。
请同学们也仿照海明威的写作手法和写作风格写班内的一个同学。
教师带领同学们来交流。
教师与同学们共同分析文章的“但到了午夜……它们再也没有什么可吃的了”。
本文中还有其它的地方写了老人和鲨鱼搏斗的情景,请同学找一下文章中还有哪一处给你留深刻的印象,请你将它读一读,并说说你的感受。
同学读课文谈感受并找同学点评。
三、拓展深化:
在你读过的文学作品当中有哪些硬汉的形象。请你为大家说一说。
四、作业布置:
写读后感一篇。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十六
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背诵全文;对韵文和韵脚有初步的'认识;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的写法。
2、布置预习,首先让学生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
3、体会刘禹锡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三、教学重点:
1、让学生反复送读短文,在诵读中品味文章的意境。
2、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
3、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的运用。
五、教学准备:
1、教师阅读教材、教参,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认清字词,并在疑难处作出标记。
六、教学环节: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山村图景图,请同学用语言描述这幅画面。同学们认真欣赏图片,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描述。
(二)、认识“铭”。找同学根据预习回答“铭”的知识。
多媒体展示: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十七
1、围绕“望”,表现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青年杜甫的豪情。
(一)导语。
柳宗元带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凄寒幽静,吴功正带我们欣赏了阿里山的静谧神奇,马信德带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瑰丽奇特。今天我们再请古代的一位诗人带我们去一个地方。
板书:望岳唐杜甫。
(二)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泰山。从“岳”“岱宗”“齐鲁”得知。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
(1)描绘泰山景色。也即首联、颔联、颈联。
(2)想象登顶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
“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
(三)名句赏析。
我还没有登上山顶景色就如此神奇美丽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览众山小。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3、登上绝顶眼界变宽了,心胸开阔了,登上绝顶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景,这是身在低处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所以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认为鲁国很小,登上泰山胸怀竟然博大得认为天下都很小。林则徐更说过“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4、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四)了解青年杜甫。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
3、过了二十年左右,47岁的杜甫在首都长安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破败,荒凉,萧条。
4、我们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年杜甫?
愁苦,焦虑忧国忧民,流泪的.,感伤的,饱经风霜的。
这就是被后人尊奉为诗中圣人的杜甫。
望岳。
首联:绵延不绝、树木葱郁远望。
描绘泰山景色颔联: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近望。
颈联:云涌云翻、鸟儿归巢细望。
想象登顶感受尾联:一览众山小。
豪情勃发、壮志满怀的青年杜甫雄豪。
满头白发、忧愁感伤、饱经霜、忧国忧民的中年杜甫沉郁。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十八
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讨论点拨,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结合自己“错过”的经历谈感受,并能产生新的认识。
教学目标1.3。
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1.探究讨论点拨法。
2.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在成长的道路上,有阳光,也有风雨。
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导入新课。
1.小声读文,思考:
一.提出问题:
开头两段的段意?
二.分析问题:
第三至六段的总领句?
三.解决问题:怎样正确对待“错过”的两个关键词?
四.总结全文:
归纳中心?
(板书设计)。
一.提出问题:大小错过真不少。
二.分析问题: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
三.解决问题:论述怎样正确对待“错过”(习惯﹑品味)。
1.重点探究第14﹑15段:重在品味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学法指导:
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的阶段性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最关键最美好的。
把“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作者在赞颂“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
2.自选探究其他语段:
找出你想推荐给大家的文中精彩语句,简要说说推荐的理由。
小组探究交流,集体研讨。
1.回忆自己或他人“错过”的事情,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2.从你的记忆库中挑选出正确对待“错过”,抓住机遇的名言﹑成语﹑格言﹑熟语等。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十九
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图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热门21篇)
- 教学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模板18篇)
- 八年级语文教案的编写技巧(汇总17篇)
- 八年级语文教案的教学方法(实用23篇)
- 心外科护士工作总结与年终总结(精选14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年度工作计划总结(模板16篇)
- 教师的年度工作计划总结(精选22篇)
- 银行柜员年终总结的不足之处(通用18篇)
-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章制度范文(17篇)
-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范文(17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