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教师数学教育者的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汇总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2-18 09:16:02 页码:10
教师数学教育者的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汇总20篇)
2024-02-18 09:16:02    小编:ZS文王

总结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提高我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当面临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各种不同的角度和利益关系。如果想要更好地掌握这个领域的知识,可以参考以下给出的一些书籍。

教师数学教育者的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篇一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是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jiao往发生的“假教学”。

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四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

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教学环节中的“龙头”、“凤尾”、“铜腰”个个精雕细琢,教学手段中的“电媒”、“声媒”、“光媒”一个不能少;学生讨论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这种“好课”似乎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满堂电”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五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六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七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师数学教育者的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篇二

《触摸春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讲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小女孩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又把它放飞的故事。

在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接触文本,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画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推敲,体会文本内涵。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后,又引导学生诵读、品读、想象读等等,带领学生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经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会,无声的文字转化为了有声的鲜活的语言。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

教师数学教育者的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篇三

认识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基础,我在本节课中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填一填中感悟平均分的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例1时让学生把6个桃分成两堆,比较不同的分法,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明确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就叫平均分,再看另外的分法,明确每份的个数不一样就不是平均分。

平均分从其分的过程来看,客观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确定每一份是多少再分(几个几个地分),另一种是先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分(一个一个地分)。本课教学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来平均分物体,让学生都参与分的过程,直观看到分的结果。整节课从例2到试一试到想做做第2、3题,都是让学生操作学具,在交流过程中要突出:分什么,怎样分的,分得的结果是什么?巩固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进行平均分,熟练掌握这种平均分的方法,学生对平均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后面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数学教育者的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篇四

《日月潭》描绘了中国台湾风景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宝岛台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作者首先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的由来,最后介绍日月潭清晨、中午、雨天的不同风光。本文文质兼美,五个短小的自然段生动和谐地展现了日月潭的迷人风姿。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情境促读,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景之美、文之美的品味,激起学生对日月潭及中国台湾宝岛的热爱之情。

在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和积累能力方面,做得不够,应当要让孩子多读多说,主动让孩子探究,创设情境、熏染、范读,各个方面去引导孩子的表达能力、读文捕捉信息的能力,体现出“读、说、背”的培养;强化本课四字词语方面,也应该要让孩子在朗读中、说话中去不断地巩固积累,这是知识的获得,力求一课一得。

低年级孩子写字与识字都很重要,我重点讲了“环绕”和“茂盛”这两个个词语,并分别让孩子们提醒会与哪些字混淆,孩子们的反应比较积极。写字中我作为老师感到惭愧的是粉笔字写的不是很美观,应该多去练练字。过渡语和体态语言的运用得加强。俗话说:上好一节课容易,但要上好每一节课很难。我们应关注细节,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备,多思,多学。

总之,教学技能非一日之功,得靠平时的修炼,一如既往的去做,才会日渐提升。因此在以后教学中,我应多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的文章,虚心求教,多听听别人怎么上课,多反思自己的每一次教学行为。

教师数学教育者的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篇五

本节课,以“平行四边形变形为矩形的过程”的演示引入课题,将学生视线集中在数学图形上,思维集中在数学思考上,更好地突出了观察的对象,使学生容易把握问题的本质,真实、自然、和谐,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内在需要,加强了学生对知识之间的理解和把握,形成了合本质相关的认知结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到解释“矩形的对角线相等”的理由时,大部分同学能说出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有同学提出了用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他的方法是错误的,当时我没有注意那么多,跟着他的思路往下走。最后发现证不出对角线相等。只有换另两个三角形全等。把两条对角线表示出来,结果相等,也就证明了两条对角线相等。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在以下方面做的比较到位:在课上,我能把握课标、教学内容处理上更有针对性,在把握深度上也做的比较好,在这节课中,也出现了很多的亮点,用教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平行四边形到矩形的变化过程,同时,在这节课上,我也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效率,基本完成了本节课的目标。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在课堂中有的问题探究的形式比较单一,课堂容量显得不够大,评价检测还不是十分到位等。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关注差生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注意应适应学生的特点,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多关注学生,把课堂留给学生。

教师数学教育者的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篇六

这一节课是用除法解决问题。整节课教学完成之后,可以说自己感触很深。这节课是百分数的具体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综观整个课堂,由于学生在课前调查收集的资料准备充分,所以在导入环节,学生兴趣浓厚,气氛较好。

练习课教学反思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了这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都是求单位“1”的应用题,求总数,可以用除法列式,做到量率对应,用方程解,先要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但我发现有些学生不会解方程,还须多练习解方程。我准备课前用2、3分钟进行计算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百分数和百分数的基本应用以后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利用百分数进行利息的计算,同时让学生学会解决储蓄的有关问题,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在五年级的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及运用方程解决的百分数问题,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本节课是利用百分数计算利息,与已有知识联系紧密,难度不大,易于掌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百分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

学生己有了储蓄的知识基础,对于存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在论交流中,学生感受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储蓄方式。引出计算利息的方法。由于讨论的问题和数据都来自于学生,这样就使计算利息更具有实际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到银行调查利率并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调查活动中,接触到更多的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计算利息时,利率化小数是难点。要多练习。

教师数学教育者的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篇七

本节课,以“平行四边形变形为矩形的过程”的演示引入课题,将学生视线集中在数学图形上,思维集中在数学思考上,更好地突出了观察的对象,使学生容易把握问题的本质,真实、自然、和谐,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内在需要,加强了学生对知识之间的理解和把握,形成了合本质相关的认知结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到解释“矩形的对角线相等”的理由时,大部分同学能说出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有同学提出了用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他的方法是错误的,当时我没有注意那么多,跟着他的思路往下走。最后发现证不出对角线相等。只有换另两个三角形全等。把两条对角线表示出来,结果相等,也就证明了两条对角线相等。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在以下方面做的比较到位:在课上,我能把握课标、教学内容处理上更有针对性,在把握深度上也做的比较好,在这节课中,也出现了很多的亮点,用教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平行四边形到矩形的变化过程,同时,在这节课上,我也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效率,基本完成了本节课的目标。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在课堂中有的问题探究的形式比较单一,课堂容量显得不够大,评价检测还不是十分到位等。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关注差生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注意应适应学生的特点,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多关注学生,把课堂留给学生。

(精选6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

教师数学教育者的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篇八

《嫦娥》这首诗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嫦娥奔月》。这个故事的内涵比较丰富,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深处孤寂的感受。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些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为此,执教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几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

1、课前预习时,给学生发了《嫦娥奔月》的故事,让学生先去了解故事,为理解诗意做了铺垫。

2、课中,在激趣导入一环中,由学生讲了故事的梗概之后,欣赏《嫦娥奔月》动画,更深层次地为理解故事打下了基础。

3、品读鉴赏过程由浅入深,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嫦娥为什么而后悔?”“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走进诗境。但这些都应该让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在这节课的朗读强度还有些不够。

《嫦娥》这首古诗不只包含丰富的情感,还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在讨论“嫦娥该不该偷吃灵药?”这一环,没有联系到现实生活发散开去,真正领悟其内涵。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准备作出以下调整:

1、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边读边议,边读边体会,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练习朗读、背诵。

2、引导学生透过诗,领悟其内涵。

教师数学教育者的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篇九

首先,我关注了学生多种方式的阅读。上课学生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了搭石风景的亮丽。接着,我又引导学生通过默读、自由读、感悟读、齐读、背读等多层次、多角度地读,充分地接触文本,在阅读中感悟美、欣赏美,突出了教学重点。同时,通过重点段的品读,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家乡这道风景的亮丽。在整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过渡语、小结语、评价语和激情语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学生情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感受到乡亲们浓浓的乡情。

二是加强了说写训练。课文中多次出现假设句子。教学中,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假设句子的意义,然后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身边的美,进行说写练习,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语言内化与表达。

三是注重传授学习方法,揭示学习规律。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也提示理解的方法。如在理解重点词协调有序时,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了这个词的本义,我又引导学生说出了这个词的引申义,即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然后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用得准确。又如:在开课伊始,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边画句子,边理解,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掌握了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教师数学教育者的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篇十

教学之前我仔细研读教材,找准切入点。从表面看,这一单元是教唱有关生日方面的歌曲(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地域),其实,它包含了对祖国、对亲人赤诚的爱,很有教育意义。于是,我从即将到来的国庆说起,讲释祖国妈妈的生日的由来,欣赏《今天是你的生日》这首歌曲(教师现场唱),鼓励同学们用优美,深情的歌声演唱《生日歌》,将我们对祖国妈妈的情感表达出来(着重在处理大家都会唱的歌曲,要求声音整齐、和谐,力度适中)。

这一课时我还安排了欣赏和创造。从祖国妈妈延伸到我们自己的妈妈。请同学们谈谈妈妈对你的爱、关心、教育等,再说说自己对妈妈的感激与心里话,气氛非常热烈,有些小事令我很受感动。我们师生一起安静的倾听女声独唱《生日》,一起感受歌声中浓浓的亲情。随即我布置学生按照书中的要求做一张心愿卡送给家人(考虑到有些学生父母的生日已过,而且我想让学生学习感恩,不仅仅对自己的父母,所以扩大了范围),自己设计,写上想对家人说的话,下节课一起评比。

教师数学教育者的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篇十一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执教的用数学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三册p59的内容。

新的课程标准对“用数学”内容的呈现,注重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事物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是《标准》(第一学段具体目标)要求。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要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组织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活动。让学生参与收集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观察,初步提出问题。还要注意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播放《大象运木头》的童话故事,让学生从画面中收集数学信息,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并汇报解决的方法,学生自由提问。在此环节中,重点强调乘法的含义。让学生在思考中,在师生交流中,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课件出示动物聚会的图画,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让学生自己收集数学信息,然后让学生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解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很喜欢吃肯德基,所以对这个情境比较感兴趣,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提出和解决与自己直接相关的实际问题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学生联系身边的事,自己编一道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再次回到完整的用数学形式,真正提高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值得探讨和改进的地方,比如学生看图时,应注意指导学生看图的方法。教师的语言有时不够简洁,有些地方处理的过于草率等。希望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教师数学教育者的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篇十二

最近我读了《小学数学教师》这本书,在这本书里,我能体会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是怎样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同时我又能感受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又是怎样让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怎样帮助学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爱数学,我更爱教学生数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我们总是把数学和枯燥联系在一起。其实,数学也是一门艺术,也具有种种美感。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应当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特别是在低年级,教师应该循循善诱,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只要有进步,那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上数学课直至爱上数学课,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新知识教学之初,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向学生介绍说: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只看数的个位,那能被3整除的数也看个位行吗?然后验证发现,3的倍数的个位数各种情况都有,显然不能再用看个位的方法来判断,再告诉学生老师有一个判断的"法宝",随便哪位同学站起来说一个任意数也能迅速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可请同学说出大一点的数考考老师,看是否有效。老师这么一说,同学争先恐后出题考老师,老师立即报出答案,并请同学加于检验,结果准确无误,这时教师再把话锋一转,进入新课,同学们一定会兴趣盎然地进入新知的学习。因为大家都想得到这一"法宝"。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数学学习十分重要,是学好这门功课的重要前提。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教师数学教育者的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篇十三

这节课是在解决“比多比少”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十几减7、减6等数的减法的计算。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点:

开课时,通过观察空中跳伞表演,让学生大胆猜想、想象。提出一些现实问题,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列出相关算式。

本节课在解决11减几的问题上,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平台,准备了图片、小棒等等。为学生提供了宽泛的学习材料和充裕的学习时间。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画一画、摆一摆以及逻辑推理,从不同角度通过多种方法解决了问题。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让学生整理11减几的算式,并讨论从中发现了什么。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数学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在设计一节课时,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教师数学教育者的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篇十四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能在采取原来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了,而是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思维方式,采取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和活动过程中的目标意识、问题意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分析意识,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师观。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这种教育是发展个性,构建独立人格、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教育。因此,教师不仅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而且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教师应由单纯的教书匠和“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者。

1.从师生关系看,新课改所贯穿的人本精神要求教育作为一种生命活动、作为师生平等交往和对话的过程,这扰寿要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尽快充当起教学活动中的共在的双主体之一的角色(另一主体是学生),发挥出教师的主体胜作用,促进另一共在主体一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是教科研者。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深人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每一时期的教学经验。这一过程是教师由教书匠角色逐渐转化为教科研者角色的过程。

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识教学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晴境、为学生更深人地、具体地进行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较强的学习迫切性,并产生积极思维的心理气氛。但在教学中还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实现短期效果,仍然是使课堂教学变成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学生没有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更谈不上探究、自学、讨论。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变成一听就懂,只会模仿例题来做,当时的效果看来不错,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检查学生,却是连当时认为简单的都不会了,个别会做的却是用当初他自己想出来的方法才能做。这种现象说明: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有经历动脑思考探讨的过程、没有动手练习巩固,就不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要求老师们一定要牢固地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还思维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积极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全员参人、全程参人。坚决废除“注人式”、“一言堂”,“满堂灌”。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学生成为装知识的“容器”,基本上教师拉着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教参、走进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个隆发展。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课程功能,结构的改变,使学生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宽,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高中数学新课程设置了“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等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帮助学生体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新教材具有可读性的特点,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并形成习惯,使课堂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学习,同时也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和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消除学生过分依赖于老师讲授的被动学习状态,最终达到教与学活动和谐统一的发展。

改进教学评价的内容、方式、方法也是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调整教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绩,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除了常规的测验、考试等笔试外,应把评价过程动态化,使之贯穿于课堂、日常、活动过程,可设立发现问题奖、发言奖、辩论奖;可进行研究学习成果汇报展览;可以让学生设计测验试卷,同学之间互测互评。要经常了解学生对自己授课情况的反馈意见,提倡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反馈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法,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备课组每个成员的优势与特点,群策群力,开展相互听课、评课,也是教学评价的好方式。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处在实验阶段,难免出现问题,就好比新生事物在开始会遇到阻力,但最终能战胜旧事物。我们必然经过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反复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每一次学习和培训,都会有明显的收获,我们要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并与此为契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教师数学教育者的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篇十五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范畴和深度、广度、规定了教学目标和方向,要全面提高数学质量,就必须正确、深刻领会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严密的科学,概念、法则等叙述必须准确严密、所有的法则都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论证。

我们应该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在教长方形的概念时,让学生先观察长方形的实物,然后引导学生抽象出图形,分析它的特征:有几条边,量一量每条边的长度,有几个角,用三用板的直角比一比,看每个角是什么角,最后形成长方形的概念。通过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方法。教学正方形以后,可以引导学生把两种图形加以比较,弄清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获得概念更清楚。

除上述的,还有几个更重要的方面:

备课:备课是教师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只有认真备课,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备课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二是认真钻研教材;三是了解学生;四是组织教材,选择教材;五是教具学具的准备。

上课: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术、技巧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它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质量,但备课毕竟不过是个计划,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作出很大的努力。

作业:作业的布置和批发,是使学生巩固所获得的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养成独立作业的能力的重要途径,各年级都要布置适当的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但作业不能太多太繁。批改作业时要认真细致,在批改下次作业时,首先要检查上次作业中的错误是否订正,评讲时应让学生发表意见,这样可以使全班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讲评的效果!

教师数学教育者的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篇十六

《列代数式》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部分,教材没有单独编排,只是在习题中渗透。这是一个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最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及某些数变化规律。

这部分内容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注重过程体验,同时在过程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能力。《数学新课程标解读》中关于“推理能力”的培养有这样一段阐述:“能力的形成并不是学生‘懂’了,也不是学生‘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所以我想有必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回答时暴露其思维过程。

我是这样导入的:

片段1:

1、尝试当一回词作家;下面是一首歌词,你能把这首歌词补充完整吗?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3声扑通跳下水;

设计意图:这首儿歌反映了青蛙的只数和青蛙的嘴数、腿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后它们之间的关系更简明了,通过儿歌,促进了这次探究活动,加深了规律性的认识,既复习了上节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容,又有利于引起这节课的引入。

师顺势利导: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数量关系,都可以用数学式子来表示,下面请大家来做一做。

2、填空:

(1)某种瓜子的单价为16元/千克,则n千克需要_____元;

(2)小刚上学步行速度为5千米/小时,若小刚到学校的路程为s千米,则他上学需____小时。

(3)钢笔每枝a元,铅笔每枝b元,买2支钢笔和3支铅笔共需_______元。答案:16n、、(2a+3b)。

设计意图:借助于一些学生熟悉的用字母表示数的实例,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同时为引入代数式的概念作准备。

数学教学应不断提供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才能有利于理解和让学生感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简洁美的享受,如座位安排中有一定的规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中也有一定的规律,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素材。

这一节课当中,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看得专心、听得仔细、想得认真、做得投入、说得流畅、合作得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极大的调动思维活动,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沉浸在数学的简洁美当中,感悟着各种有规律的数学简洁美。

无论是教学环节设计,还是课外作业的安排上,我都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关注人的发展,意到个体间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感悟,都有着各自的数学体验。

教师数学教育者的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篇十七

小学三年级,正是过渡时节。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可是,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教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教师身上。

对于优生有的聪明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并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我班的卢昭,她就是十分聪明。我经常在中午出题留给他们做。由于她的不细心,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她不要总认为自我聪明就能够不虚心学习。如果打击她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当多关注一些。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明白你讲哪啦。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

除了这些我觉得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实用那就是————竞赛。竞赛能够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镖着劲儿去争、去夺,能够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就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经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我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我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所以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到达提高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必须要巧妙灵活一些。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差生也“好脸儿”、“爱面子”,如果觉得自我没有取胜的机会,便自动退出了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但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提高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此刻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优势”、义务教育的普及,他们一帆风顺进入初中。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应对失败的心理。但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应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进取性降低,在学心上就不见提高。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__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可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开放过度,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必须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进取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教师数学教育者的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篇十八

作为一名新进高中数学老师,到校工作也有一个月的时间了,以下是我这一个月里对工作的感想。

说实话,一开始自己以为做一名高中老师是很容易的事情,每天陪着小孩子们玩玩,上上课把内容教教就可以了。工作了这一个月,发现现实跟我想的完全不同,不是那么容易的就能上上课,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就能把知识很好的讲授给自己的学生。

上课之前的备课,虽然我也从没落下过,但是在课上总能找到自己准备不到的地方,作为一名高中二年级数学老师,讲授的.知识对我来说非常简单,但是我觉得备课还是要从学生的角度来备课,即使再简单的内容我也要把它咀嚼透,用二年级学生能理解的方式来授课。

现在的教学讲究教和学,怎样教和让学生怎样学同样重要。而且现在在高中都强调老师要少讲,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课堂让给学生,那么学生怎样来学就很重要。在这方面我觉得我之前做的还不够好,没有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引导者的身份上,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而不是让学生怎样去接受。

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教师同样也要与时俱进,十年八年之前或者更早以前,学生不听课,老师可以用强制手段让学生听,俗话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即便这样学生听了,孩子们的心思也没在知识上。所以,当下在课堂上怎样吸引孩子注意力,怎样让孩子的精神集中在老师身上也是一门学问。在我这一个月的上课中,经常遇到孩子在上课的时候开小差、忙别的,我就在想,要想让学生听你讲的那么你讲的要比他忙的或者他想的要更有趣,更能吸引他,孩子们才会把精力放到你身上来。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这将是我以后工作中的一个目标,或者说是暂时的目标。

之前一段时间,我在工作上出现的问题各位和我一起工作的前辈、同事也给我指出来了,那么我就要努力改正,转变自己的授课方式,从高中生的角度去看课堂,去看知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相信我会做的更好、做的更像一名高中老师。

教师数学教育者的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篇十九

随后,反馈开始了。

“老师,我画了21条。”

“老师,我画了30条。”

“半径可以画无数条。”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就在教师刚想将教学导入下一个环节时,他看到了几只还坚持举着的小手。

“老师,我认为半径是不能画无数条的。我已经快画满了,再画下去就画不下了!”

显然,这位青年骨干教师也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问题,他一时愣在了那里。所有的学生也都愣在了那里,教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

“老师,我这个圆大,还可以画很多条!”

“老师,只要把铅笔削得尖一点,就能画无数条了!”

“我反对,铅笔削得再尖,只要不停地画下去,最后肯定会画满的!”

看到大家争执不下,教师只有搬出救兵:“大家翻开书,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课后交流时,这位教师一再解释:“因为时间没控制好,才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当我们追问“圆的半径能画无数条吗”,这位教师也觉得“圆画得再大,笔削得再尖,只要不停地画下去,总会画满的”。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虽是个案,但它带给我的震撼和思考却依然强烈。我们经常把教学喻为艺术,所以我们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情有独钟。我们研究教学导入的艺术,研究指导探究的艺术,研究练习设计的艺术……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却唯独忘了研究数学本身,研究那些貌似简单却内涵深刻的小学数学知识。

作为教师,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圆的`半径有无数条”和“圆的半径能画无数条”并不是同一个命题。如果操作不当,学生就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当冲突产生时,就对教师的数学功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显然要误人子弟。作为一名承担实施新课程重任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需要经常问自己:“我懂数学吗?”还要不断反思:“怎样使自己成为一名懂数学的数学教师?”

教师数学教育者的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篇二十

高三数学复习要不能忽视的几个方面:

(1)抓学习节奏。数学的复习备考分为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教学方式交替使用。没有一定的速度是无效率的复习与学习,慢腾腾的学习训练不出思维速度,训练不出思维的敏捷性,是培养不出数学能力的,这就要求在高三复习备考教学的全过程中一定要有节奏,这样久而久之,思维的敏捷性和数学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2)抓知识形成、重视解题过程的教学。数学的一个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都是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容易被忽视。事实上,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正是数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一个定理的证明,往往是新知识的发现过程。因此,要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法,解题过程的教学就是数学能力培养的`过程。

(3)抓复习资料的处理。复习备考的过程是活的,学生的学习也是不断变化的,都在随着教学过程的发展而变化,尤其是当老师注重能力教学的时候,复习资料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来。数学能力是随着知识的发生而同时形成的,无论是重温一个概念,掌握一条法则,会做一个习题,都应该从不同的能力角度来培养和提高。通过老师的引导,理解所复习内容在高中数学体系及高考中的地位,弄清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

(4)抓问题暴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一般少不了提问与板演,有时还伴随着问题讨论。因此可以听到许多的信息,这些问题是开放的。对于那些典型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都必须及时解决,不能把问题的结症遗留下来,甚至沉淀下来。暴露了的问题要及时抓,遗留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补,注重实效。

(5)抓课堂练习。数学课的课堂练习时间每节课大约占20%左右,这是对数学知识记忆、理解、掌握的重要手段,必须坚持不懈,这既是一种速度训练,又是能力的检测。学生做题是无心的,而教师所寻找的例题是有心的,哪些知识需要补救、巩固、提高,哪些知识、能力需要培养、加强应用,上课应有针对性。

(6)抓解题指导。要合理选择解题方法,优化运算途径,这不仅是迅速运算的需要,也是运算准确性的需要。运算的步骤越多,繁度就越大,出错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因而根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合理地选择解题方法、优化运算途径不但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其他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7)抓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与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的要求较高。数学能力只有在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地运用中才能培养和提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