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综合改革篇一
高等教育改革的性质是由高等教育形势任务的变化所决定的。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由规模扩张、数量供给为主步入以提高质量和发展水平为主的新阶段,是由“以量谋大”战略到“以质图强”战略的转变。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上世纪80、90年代的改革大不相同,由解决“有学上”的问题转变为解决“上好学”的问题,也就是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与水平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我国高等教育是“大而不强”,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性日益突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因此,如何解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现在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已经由以规模增长为中心转变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提高质量涉及各个方面,涉及多方利益,不可能依靠某项改革单方面推进与完成。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投入体制改革、科研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都是复杂而全面的,涉及多个方面,需要系统持续地推进。发展任务的转变带来了改革特征的变化、改革任务的转型。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坚决扭转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的现象,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引导教师潜心育人,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现在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改善,来源日益多样化,但仍然存在师资结构不尽合理、专业素质和师德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少数教师没有统筹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教育教学水平得不到保证。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
一要为教师心无旁骛地安守教学岗位提供制度保障。要改革教师评价办法,突出教学业绩评价,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倾斜。要完善教学名师评选制度,大力表彰在教学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引导广大教师以学术素养、道德追求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
二要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现在有的高校教师存在“近亲繁殖”现象,不利于形成平等的学术争鸣。要拓宽选人视野,完善遴选制度,全面推行公开招聘,促进不同高校、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交流。鼓励高校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教师拥有校外学习、研究和工作经历,优化专兼职教师结构。同时,完善退出机制,实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增强用人活力。
三要坚持培育和引进并举。“育”的重点是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中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要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重视教学基础能力训练,加强教育心理学、教育伦理学、教育技术、职业道德等系统培训,提升专业水平,以适应知识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引”的关键是延揽高层次领军人才,有条件的学校要面向世界招聘一流教师。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教学质量是衡量办学水平的核心标准,多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有一些学校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缺少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难以激发学生学术探究的热情,一些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和适应性不强。加快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人才培养立德为先、立学为基,既要加强专业教育,注重“厚基础、宽领域、广适应、强能力”,也要加强思想品格教育,注重“树理想、强意志、勇实践、讲奉献”,使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广阔的眼界胸怀,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培养模式,推动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加强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育人。对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让学生知识面更宽,就业面更广。对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探索产学研合作、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要加强校际交流,增加学生“第二校园”的经历,让学生分享各校的学科优势,接触不同的教学风格,在多元的校园文化中熏陶成长。
二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有的高校仍然延续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的高校课程多但挑战性不足,有的高校课堂越来越大,公共课动辄几百人,互动讨论难度比较大。要鼓励小班教学,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学生的创造思维应在教学全过程中得到激发和鼓励。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互动学习的机会。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还要加大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力度,把最有特色、最有水平的课程开放共享。
三要创新学习方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的学习方式出现许多新特征,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终身学习等理念得到广泛认同。但不少学生仍然把分数、文凭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缺乏自主学习的精神。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开设由学生和教师共同选题的自主学习课程,构建多元学习模式,加强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训练指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本科是大学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世界一流大学无不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要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健全以提高教学水平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做到政策措施激励教学,工作评价突出教学,资源配置优先保证教学。要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坚决避免本科教学被弱化的现象。本科阶段要加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为部分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做好准备。要发挥好“本科教学工程”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辐射作用,调动所有教师投入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三)提高高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形成相互支撑、整体提升质量的格局。
现代大学的功能已拓展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个方面,落实好提高质量的战略任务,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四大功能有机互动、相互支撑,为内涵发展打开更大空间。
一要加强科学研究,推进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既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科研能力的必然要求。高校要以“协同”的理念推动科研改革,打破封闭分散格局,发挥多学科多功能优势,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和全面共享。要把握好“四个协同”。一是科研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必须协同。高校作为知识创新骨干和技术创新生力军,一方面要瞄准基础前沿,取得更多的原始创新成果,另一方面要推进技术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要重点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技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开展科研和服务,为落实主题主线作出新贡献。二是科研创新主体之间必须协同。高校内部要优化学科结构、推进跨学科交叉,这是产生新理论和新发现的重要突破口。要推动院系、专业、学科的开放,改变“一个教授+几个研究生”的封闭科研模式,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手段的集成。高校对外要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善于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开展合作,最大限度地共享各类创新资源。三是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必须协同。推进科教结合,形成教学与科研互动的稳定机制,鼓励学生参与课题和实验室研究,加入创新团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本领,做到寓教于研、研中有教。四是科研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必须协同。重点是打破壁垒,理顺关系,构建成果共享的利益链,完善知识产权、期权、税收等政策,激励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联合创业,把各种创新主体的活力激发出来。
二要拓展社会服务,加强实践锻炼。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社会实践比较少,亟需在大学阶段补上这一课。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很高,在奥运会、世博会、汶川抗震救灾等重大事件中都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志愿者。但目前实践育人机制仍有待健全,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够、社会配合度不够的问题,大学生通过社会服务锻炼成长的机会和渠道不多。高校必须把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大力开展课外学术活动、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确保学生参与有质量、有内容的社会实践。政府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通过财政支持、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实践育人,加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形成支撑社会实践的网络。基层最需要知识和技术,应当成为高校社会服务和实践育人的主战场,要鼓励师生深入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深入企业、社区、乡村,开展科技服务,扶助困难群体,拓展志愿活动,接地气、知实践、动真情,增加对国情社情民情的切身感受,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社会服务实践中起作用、长才干、做奉献。我国产业升级和就业结构变化对职业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参与构建覆盖城乡的知识学习和职业培训体系,探索与企业和政府联合培训的模式,促进区域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
三要加强文化传承创新,参与文化强国建设。高校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具有以文化育人才和以人才兴文化的双重优势,但目前一些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还没有彰显,以文化人的理念还没有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必须按照党的xx届六中全会要求,发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生力军作用,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要激励师生投身文化创新创造,记录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创作更多体现盛世风采的精品佳作,为社会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使学生在文化创造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品格。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不断以丰富扎实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决策,使理论工作在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展示旺盛活力。积极参与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目前一些高校文史哲专业成了“冷门”,要加大对其支持力度,集聚人才,稳定队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要加快运用到教学中去,培养出理想坚定、品格崇高、有思想深度和文化厚度的杰出人才。高校的教育资源要向社会开放,组织好“高校名师大阅读:252次大小:48kb(共10页)。
讲堂”、“高校理论名家社会行”等活动,推进优秀文化教育资源普及和共享,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国民素质作出新贡献。
(四)大力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一要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现在起到20xx年,我国将有4500多万大学生毕业,即使按目前大学生创业率计算,也将至少有百万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层次,对我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应在尊重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基础上,鼓励高校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更多高校学生走创业之路。高等院校应适应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设计更加灵活先进的学习制度和学习模式,开设更多的创业指导课程,吸纳聘用更多的创业指导教师,安排更多的创业实训基地,努力提升高校的创业教育水平。
二要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大学生创业能力,政府的扶持政策同样至关重要。据调查,当前阻碍大学生创业十分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缺乏创业资金支持。现有资金扶持政策因额度低、手续烦、担保难,致使许多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放弃申请,转向亲朋好友借贷。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创业资金额度和受益面,财税、工商、社保等部门应更好地负起主管部门的责任,增加政策信息透明度,简化审批手续,放宽经营条件,吸引社会风险资金支持,为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关注高校的就业水平,也要重视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对创业培训工作做得好的高校,应及时总结经验,适时推广,充分发挥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
三要优化大学生创业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创业文化和创业环境,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孵化器和推进器。应鼓励更多的创业成功人士走进高校,走进课堂,与大学生分享创业者的酸甜苦辣,激励更多的大学生走创业之路。应鼓励在高校设立更多的社会创业基金,成立专业的创业指导机构,根据大学生创业者的需要,提供创业、技术、融资、经营、财务、法律和物流等各方面的专业服务。应优化投资环境,打造创业平台,大力加强创业文化建设,在社会上真正形成一种勇于创业、尊重创业、敢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风尚。
(五)建设优良学风教风校风,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
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也是大学彰显特色的重要标志。很多中外名校,每一幢建筑都蕴含着历史的厚重,一草一木都渗透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但也有的大学高楼大厦、富丽堂皇,却感觉缺少文化的滋养。大学文化是在长期办学中积淀而成的,核心是大学精神,外化为学风教风校风,要作为提升质量的重要任务,使文化底蕴更加丰厚,精神品质更加卓越,形成良好育人氛围。
一要牢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高校要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结合办学传统和办学思想,积极培育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大力弘扬崇尚科学、探索真理、独立思考、注重创新、奉献社会的精神,形成境界高尚、底蕴深厚的独特文化,激励和引领高校内涵式发展。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激励学生胸怀祖国、热爱人民、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才。
二要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和思想文化阵地建设。高校的文化氛围在无形中塑造着学生的人文素养,这种积淀对人一生的影响持久而深入。要重视校训校歌、主题活动等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大力开展健康活跃的文体活动,形成对教师有凝聚作用、对学生有陶冶作用、对社会有示范作用的校园文化氛围。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的网络传播,使校园网不仅成为大学生文化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平台,也成为社会先进文化传播的新空间。
三要切实加强学术诚信和学风建设。当前高校学术风气主流积极向上,但也存在学风浮躁甚至学术腐败现象,需要从文化和制度层面入手,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培养良好的学术传统。要将诚信教育列入课程内容,纳入教师职业培训,为提升科学道德水准打牢基础。同时,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完善学术管理,坚持实事求是,对科研不端行为出重拳、零容忍,使高校真正成为学术的神圣殿堂、诚信的社会高地。
改革创新、加强领导,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面临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的种种障碍,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就难见成效。要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克服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的畏难情绪,摒弃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维,突出重点,攻坚克难,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迈出更大步伐。
(一)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大学不在规模大小、历史长短,关键要有特色。每一类型、每一地区的大学都有其发展空间,都能够以特色构筑核心实力,办出高水平。目前,高校的同质化现象没有根本解决,重要原因在于分类不清、定位不准、缺乏特点。
一要加强分类管理。分类管理重在形成特色导向,要综合考虑高校的功能定位,建立科学可行的分类管理办法。全国要通盘考虑,加强顶层设计,省级政府也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探索。高校要根据办学历史、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等,理清特色发展思路,确定办学定位。
二要建设优势学科。学科是高校办出特色的关键,要将其摆在突出位置。注重与产业发展、社会就业需求、科技发展前沿趋势相衔接,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加快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做强做大优势学科,打造支撑质量提升的学科品牌。要建立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把高校布局结构、发展绩效作为资源配置、专业及招生计划调整的重要依据,通过法规、政策、拨款、评估等方式引导特色发展。目前,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高校和师范、艺术、体育高校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优势,要进一步突出学科优势和行业特色,不断提高水平。
三要支持地方高校特色发展。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有特色才能有作为,有作为才能有地位,要下力气解决办学定位问题,避免盲目追求升格。要以扶需、扶特为原则,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实施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大省部共建力度,加强对口支援,支持地方高校加快提升办学水平。加强高水平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高校,为产业升级培养高水平后备军。
四要强化质量评价。这是提升质量的基础性工作。要建立符合国情、具有公信力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本科各专业要制定好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要明确基本要求,专业人才评价标准要由行业部门和高校联合制定。要健全评估制度,科学设计评价指标,真正反映办学水平、发挥导向作用。各高校要加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行精细化管理。在完善中国自己的质量评估体系的同时,还应支持有条件的大学开展专业国际评估。
(二)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高校是规模庞大的社会组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复杂系统。要理清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思路,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为提高质量提供持续和稳定的保障。
一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基本国情和高等教育办学宗旨所决定的,体现了党的领导和遵循教育规律的协调统一。这一体制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前提,决不能动摇。要正确协调好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处理好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的关系,把握好党委书记和校长的角色定位,健全党政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职责和校长职权,使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彰显出来。
二要切实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保障高校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扩大自主权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高校必须形成比较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权力监督机制,具备用好自主权的条件、能力和品格,这就要求政府放权与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同步进行。同时,要健全放权之后的评估和外部监督机制。
三要加快章程建设,推进高校依法、民主管理。各高校要完善师生权利、组织框架、决策机制、学术管理和民主管理机制等内容,构建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科学管理制度,形成依照章程管理学校的体制和氛围。四要扩大社会参与,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总结推广高校组建理事会或董事会的有益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高等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形成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国际合作,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一所大学的开放程度如何,深刻影响着办学水平和发展空间。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重要趋势。建设高水平大学,一定要站在全球大舞台上谋划未来,把提高国际化水平作为质量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新的增长点,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一要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积极进展,要坚持立足国情、高端引领,积极借鉴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利用国外优质资源,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对经济社会发展紧缺的专业和课程要选准选好,加大引进力度。
二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许多世界一流大学都聘任外籍教师,这是一种学术互补,也是一种文化交流。要以海外名师引进项目和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牵引,引进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有条件的各高校可结合实际完善管理,相应地增加外语授课和外籍教师比例。
三要加强留学生工作。去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首次突破29万,来华留学生总数和我国政府奖学金生人数都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高,要实施好留学中国计划,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同时,选派一流学生到世界名校和科研机构,师从一流导师,加快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
四要把人文交流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人文交流是新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领域。我国已经构建了中美、中俄人文交流机制,刚刚启动中英、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效应。高校要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出发,发挥优势,把人文交流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要讲好“中国故事”,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探索海外志愿服务机制,使学生通过到海外学习和实习,提升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环境中工作的能力,成为中外友好的民间使者。要提高国际汉语教育质量,与外国高校合作办好孔子学院,使之成为综合性中外文化交流平台。
在教育领域开展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国民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机遇,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破解高等教育深层次矛盾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的伟大跨越,目前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学校软环境建设特别是在治理架构、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机制、科研体制、资源约束上受到的制约日益增强,如果不全面深化改革,在发展模式上有所突破,就很难摆脱当前传统的相对封闭、粗放、资源投入型的发展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将很难再有新的全面提升。中国高校中每所学校的情况都不一样,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必须要充分体现多样性,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不同的模式。要清醒地认识到,体制机制改革是带动其他各项改革向前有序推进的火车头,要通过制度建设,有效协调党委和行政的关系、学校和院系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心工作与后勤保障的关系等各方面关系,使各办学要素有机统一、形成合力,实现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从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教育综合改革篇二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新课程使学校的管理模式发生变化,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评价、教师“教”的行为发生变化,重要的是使学生“学”的方式发生变化。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建设学习型学校。
构建学习型学校,锻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之所在。建设学习型学校,要以校本研训为突破。
校本研训就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与培训。它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它将教学研究和培训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它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它主张问题即课题,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研训的形式主要有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也就是通过理论学习、专家辅导、合作研讨、集体备课、教学反思等手段使研训工作落到实处。它的初级目标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终极目标是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民族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学习型学校是指通过培养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团体学习,形成学校的学习气氛,进而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实现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创造性工作的学校。学习型学校根据知识经济的社会特征,提出了创造“成功文化”,与统的学校管理思想和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在学习型学校中,每个教师充分理解并认同学校的发展目标,全心全意为学校的发展做出奉献。并把学习作为生存和工作的方式,作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工作的同时,不断吸收新技术和新知识。通过坚持不断的学习,创造自我,发展自我,促进人才的培养、质量的提高。而学校组织的主体是教师,造就一个学习型、创造型的教师团体,是建构学习型学校的关键。
创建学习型学校,是校本研训的一项内容,校本研训又有力促进了学习型学校的形成,两者相辅相成,其目的都是为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创造成功人生。
通过开展校本培训,利用多种方式教研,探索多样性的学习活动,能够突出地解决我校教师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改进我校教师教学方法,很好的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使我校的教学达到一种良好的境界,即学生会学习,乐于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和感悟。
二、创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互动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师要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而过去的课堂中听到的只是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少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活动,教师过于注重自己教学行为的演示,忽视学生存在,课堂教学成了的教师单方面活动,学生就成了“配角”和“观众”。过去的课堂中,过于注重对学生的训练,学生的课堂表现是超量地做习题,把训练等同于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活动,忽视了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忽视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感性、创造性,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很好结合起来。
作为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同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有情境的教学环节,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使之产生新的问题,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碰撞,达到其认识冲突的临界点,从而产生一种心理困境和心理需求,表现为一种渴求解决的情绪状态,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发展学生的智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要搭建一个“师与生、生与生”对话的平台,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使课堂充满生命力,使教师激情洋溢,使学生激动不已,师生将在对话的课堂中共同发展。
三、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如下表述:”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注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具备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教学方式以教定学,教师的教学是“教教科书”,而学生则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来学习教科书上的知识,然后再通过考试测试教科书上的知识,却不管这些知识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了多少。这教学方式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课堂上则多半是学生在猜测观摩教师的言行,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作为第一线的语文老师应不断地进行反思: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把握学习语文的本质,抓住语文教学的主旨,营造轻松民主的探究氛围,整合教材,创设更具探究价值的情境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最大限度开放时空。在此基础上,改变原有单一的、被动的方式,建立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实践,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要重教学过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的学放在主体地位上,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环节和方法,从而保证教法和学法的有机同步进行。
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不仅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还要给学生创设流动式的课堂,把学生带进广阔天地这个大课堂去。这大课堂有更生动的教材,有更丰富的知识,有更易挑起学生的兴趣、鼓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新课程每门学科设计了综合学习实践活动,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个载体,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向课外拓展与延伸,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四、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考核鉴定功能和教学信息反馈功能,要保证教学活动优质高效,必须发挥教学评估的杠杆作用,构建一个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这样不但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可以促进教师的教。
新的课堂评价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评价应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确地制定评价标准和使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注重学生自评、学生与学生互评、教师与学生共评,注重发展性评价,逐步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积极地发挥评价的作用。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同时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升华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为教师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教师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教育综合改革篇三
盟教育局职成教科 范如海。
为了深入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和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盟委、行署在全盟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战略目标,学习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我盟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和职业教育工作快速、持续发展,盟教育局组织了以副局长刘华为团长、助理调研员聂作鹏为副团长的教育学习考察团,赴湖北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学习考察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和职业教育工作。考察团于4月1日在北京市集中出发。4月12日在广西荔浦县结束,历时12天。
一、考察收获。
本次考察所选择的地区都是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省区中的县市;湖北省英山县、湖南省怀化市、广西荔浦县。考察团听取了当地县、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经验介绍,参观考察了英山县理工中专学校、怀化市旅游学校和万昌中等专业学校(民办)、荔浦县杜莫镇中学和双江镇中学共3所中等职业学校(其中1所民办)和2所农村初中,听取了校长们的办学经验介绍。考察团成员的总体印象是:这些地区的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比我盟改革起步早、思想更解放,形式多样化、办学体制活。
(一)针对大量未升学的毕业生调整农村初中办学方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巩固“普九”成果,推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切实做到为农村服务。
1、湖北省英山县位于大别山南麓,属丘陵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县,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升学率50%多,与我盟相近。针对近50%不能升学的农村初中实际,英山县通过实施教育兴农四大工程推进、深入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初中职业培训工程。在全县初中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技术、分段安排。初中实用技术培训坚持立足实际、注重实用、讲求实效的原则,传授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二是职校“五联服务”工程。全县农村初中学校本着“广泛性、典型性、辐射性”的原则,精心选择教育兴农联系村、校、场(厂)、组、户。优先为联系村、场(厂)、组、户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免费放映科学技术录像资料,免费提供科普小册子,适时指导生产、适度给予资金和物资支持定时为联系学校培养培训教师。三是成校“双百千万”工程。“双百”是县、乡、村三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分别联系100个科技示范组,推广200项农村实用技术;“双千”是建立1000个庭院经济示范户,人均年收入达到2000元;“双万”是树立10000个科技致富带头人,使其家庭年收入超过20000元。达到选准一个项目、开发一项技术、培训一批人才、致富一方农民的目的。四是小学职教渗透工程。全县小学开展“二课二能”的职业技术教育。“二课”是上好劳动课、职业技术课,“二能”是学生能掌握基本劳动技能,能帮助家庭致富。县教育局还组织编写了《农村种养技术》乡土教材。
2、荔浦县是桂北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半山区县。1994年在广西农村率先“普九”后,县委县政府大胆改革,在全县农村初中全面开展以“绿色证书”培训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技术教育,纳入县“绿色证书工程”总体规划,政府设立专项经费,由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部署,明确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农业科技部门的具体责任和义务,教育部门积极主动,狠抓落实,开辟出“普九”后农村初中教育深化改革,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宽阔通道。主要做法,一是统一规定全县初中在全面渗透的基础上,根据自愿实行“2.5+0.5”分流,分流后集中专业课培训。二是统一要求在上好“绿色证书”专业课的同时,增加一些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劳技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培养多种劳动技能。三是县“绿证办”统一编印了《科学种养技术》作为专用教材,学校也自编乡土教材。四是县教育局将此项工作列为教育目标量化管理。五是县“绿证办”安排各“绿证”专业的主管部门按国家农业部制定的标准,统一组织专业知识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
(二)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以就业为导向,以出口拉动进口,培养有知识、懂技术、能经营、善管理的技能型人才。
1、湖北省英山县理工中专原是一所县级职业高中,在校生几百人。1999年英山县将教师进修学校、电大和县成人中专合并为县理工中专。1999年全日制在校生858人,2003年2528人,2004年有望达到3100人。2001年学校进省重点,2003年进国家重点。校长胡维富介绍,由于县财政困难,学校主要靠自身发展。学校教职工186人,在岗141人,2003年工资支出264万,财政只拨92万元,学校自开工资172元。学校近几年还投入近200万元用于建楼和设备购置。学校的成功经验就是拓宽出口,以此拉动招生。学校坚持常年招生,长短结合。根据学生自愿将在校生分为综合高生、对口高考生和中专打工生三部分。三类教学班收费不同,每学期每生学费850——1250元不等。综合高中班人数约占20%,主要学习普通高中课程,兼学一、二门专业课,毕业后参加普通高考。对口高考班学生数占30%,开设中等职业文化课和专业课,毕业后参加职业对口高考,近几年对口升学上线均为100%。打工班人数最多,收费也最高,毕业后学校负责联系推荐就业,就业率连续几年在95%以上。学校由一名副校长专抓就业工作,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有30家实习、用人和联合办学基地或企业,学校就业工作不是靠中介机构,而是在深圳、上海设就业办事处,常年有两个职工驻点,联系就业。
2、湖南怀化市是湘西的地级贫困地区。共有53所中等职业学校,中职在校生6万多,其中民办职业学校数和在校生数均占总校数和总在校生数的50%。高中段在校生职普比为57:43。
怀化市旅游学校是一所公办学校。教职工130多人,在校生2000多人。学校每年收入300多万元。近几年每年毕业生600——700人,除少数部门(不足1/10)参加对口升学外,其余主要是就业。在怀化市就业的很少,主要是广州、深圳、珠海、北京、上海等地,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8%。
万昌职业学校是一所民办学校。是1996年由汪义成个人创办的,在校生由当年的400人发展到现在4000多人。每年招生1000多人。学校始终坚持“订单”方式办学,长班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实行“招生、专业培训、介绍就业、跟踪管理”一条龙服务,形成了“劳务公司+职业学校+用工单位+跟踪管理”的办学模式。学校每年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今年毕业生1000多人,而校长收到的订单已尼龙袜3000人。学校在收入上吃“三块”:培训费、输出费、跟踪管理费(与企业达成协议,毕业生毕业进岗的一段时间内由学校管理,企业出钱)。
怀化市职业教育走在全国的前列的原因,一是政府给予政策支持。每年把职业学校招生数列入政府、教育两个系列目标中。二是学校办学方式灵活,以“订单”方式办学为主,学校与30多家外资企业有办学协议,常年在发达地区设有就业办事处,有一名学校领导专抓就业工作。三是学校重视专业课和实验学习课,加强专业设备建设。怀化市职业学校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比重为3:7,强调学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以上两所学校的专业教学设备和规模在全省一流。四是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在校生80%以上为农村,所以大部分为住宿生。学校对在校生管理非常严格,在教学上加强评估。
二、考察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1、加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强化“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必须依靠政府特别是县、乡政府的重视,统筹和领导。
2、我盟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应启动新一轮实验,滚动发展新的实验区,并制定评估标准。
3、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不能千篇一律,各地区和各学校必须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特点和学校的特点探索本地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方法和途径。
4、从初中开始加强职业课的渗透力度;对不升学或升学无望的学生实行分流教育,培养其一技之长。
5、在县、乡政府的统筹协调下,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科技培训工作和农牧民科技培训工作,全部由农村中学管理和承担。
6、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发挥实验、示范、推广作用。
7、加强教材建设和地方乡土教材建设。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要有结合本地区产业特点的乡土教材。
8、着力推广巴岱中学的经验。
(二)职业教育工作。
1、加大招生工作力度。政府在职业学校招生上必须制定相应的促动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招生工作力度。
2、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并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对职业学校工作的评估内容之中。职业学校必须加大就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必须由专门领导负责,专人抓,常年抓,跟踪看抓。就业工作不要仅依靠中介机构,学校必须有专人直接参与。
3、学校要加强广泛的联合办学,实行“订单”教育。
4、中职校必须注重练内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调整课程结构,加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教育综合改革篇四
国务院近日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提出在“十三五”期间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妥推进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逐步在全国推广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规划提出,加大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力度。积极创造条件,稳妥推进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逐步在全国推广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加强命题和考试的组织保障,确保考试安全有序、成绩真实可信。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确保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真实可靠。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幅减少并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创造条件淡化并逐步取消录取批次,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探索研究生多元化招生选拔机制。确保国家教育考试安全。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健全分级负责、规范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考试招生全程监督,加大查处违规行为力度。
规划提出,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突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高等职业学校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应当将工作实绩和能力作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健全学前教育、护理等领域和专业实行初中毕业起点、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考试招生办法。健全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的招生制度。
规划提出,完善中小学入学制度。合理设置学校或学区,保障入学需求,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机制,合理分配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在流入地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
教育综合改革篇五
陕西省以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为突破口,加大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力度,今年以来,以创新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制度与奖励机制为抓手,改变以往以当年参加评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未获奖励的'论文为当年省级优秀的认定法,为专家会议分类评审的评选法,使优秀论文的评选在数量上和广度上都大幅提升。
目前,陕西省共有研究生招生培养单位59个,其中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33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179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467个,在学博士研究生1.7万人,在学硕士研究生约10万人。作为反映研究生教育质量核心标志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近三年来我省获得了16篇,位居全国第四。
据省学位办负责同志介绍,往年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只有20多篇,今年达到80篇。陕西省制定了优秀论文的奖励办法和“名导师”遴选办法,对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次或连续三年获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授予“研究生指导名师”称号。
同时,陕西省将开展研究生培养示范工作站建设,举办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展等,推动全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教育综合改革篇六
我国开始试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临床”的倾向,研究生的临床专业素养和临床技能难以胜任临床岗位的实际需求。同时,医学专业学位制度与执业医师制度之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统筹医学教育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上海市正式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等试点高校已经招录了三届共计1112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也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和示范性的成功经验。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实行医学本科教育,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978年我国开始招收医学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试办七年制医学教育;19,试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起,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培养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现行的执业医师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之间却一直存在着矛盾,导致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现行《执业医师法》存在冲突,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面临违法行医风险。5月我国正式实施《执业医师法》,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医学生在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必须在临床工作一年才能够参加国家统一举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执业医师资格后才有临床处方权。所有医学本科生或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没有处方权,不可独立处置病人和进行手术,无法独立担任住院医师工作,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与培养在医院很难进行。
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存在矛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教育的一个特有阶段,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经认定的培训医院接受以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的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会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练,其训练目的、方式等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相同。但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由不同的部门主管,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不统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的临床技能培训得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门的认可,研究生毕业后仍然需要按照卫生行业要求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造成教育与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导致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做法,偏离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
20,上海市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新模式,即由过去的“5年住院医师”改为“3+x”培训模式。第一阶段“3”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的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训;第二阶段“x”就是专科培训,最后达到专科医师准入的水平,这个“x”时间长短随各临床专科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而不同。20,上海市正式开展统一模式、统一准入、统一考核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岗位聘任和临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从当年开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行业覆盖的历史背景下,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启动了教育部批准实施的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改革重点是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
1.模式创新,构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5+3”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提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从而在国内首次构建了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医学生完成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后,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攻读医学科学学位,但绝大部分将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考核通过后,取得普通专科执业资格,称为专科医生,其中一部分医师直接进入社区或者二级医院工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医师希望在大医院做“分工更细”的专科医生,比如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入亚专科规范化培训基地继续学习,这被称为“5+3+x”。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是以“行业人”身份接受培训,与培训医院签订培训及劳动合同,劳动关系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培训结束后合同自然终止,培训对象自主择业;培训期间计算工龄,按培训医院同类人员标准发放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其水平高于当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入职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训期间依法参加并享有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社会保障。
在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中,对于那些参加全国统考被高校录取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被招录为“住院医师”的同时,以定向身份获得研究生学籍,即获得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这种双重身份突破了医学本科毕业生只能在就业(住院医师)和在读(研究生)之间“非此即彼”的传统观念,为本项目在试点过程中的培养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实现了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
3.机制创新,实现了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医学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既要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有规律。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经验来看,临床医师作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人才,其培养必须经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阶段。其中,院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辅以临床实践;毕业后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培训,并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加以落实。
因此,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招生招录、培养培训、学位授予与医师准入等方面实施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成为推动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在制订研究生招生计划时,按照“需求导向”原则,根据上海市每年参加住院医师培训人数,合理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2010年,上海市根据临床岗位需求和培训医院能力,采取医学毕业生自行申请、培训医院择优录用的招录方法,实际招录住院医师1830人。其中本科生517人(占28.2%),硕士生1105人(占60.4%),博士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确定在2010~20之间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为500名;并且计划扩大该项目招生计划数,逐步减少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非本项目的住院医师培训招录计划。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各高校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结合住院医师招录,共同组织研究生入学复试。推免生直接进入复试;对参加全国统考者,根据考生初试成绩和个人材料确定差额复试名单。复试主要考察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专业英语、综合素质(医德医风、心理素质、思维表达)等。
要求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做法。
(3)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轮转,通过各培训单位按照规范化培训考核要求进行的各阶段临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综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以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到授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本项目研究生在培训期间如果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两次临床能力年度考核不合格,将被停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取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4.制度创新,“四证合一”解决了专业学位与执业医师资格之间的矛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过程“三个结合”的基础上,本项目实现了“四证合一”,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项目结束时可以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在医师培养过程中的院校医学教育和卫生行业培训两者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求。通过“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培训医院将组织本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效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和培养所面临的违法行医风险;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了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完全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本项目改革重点是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这就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提出了实践创新的要求,即所有课程教学都必须在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
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由公共课程(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公共科目)和专业理论课程等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程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教学结合,专业理论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临床专业理论教学结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设置。
2.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本项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学习,需要在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须将原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上课(脱离临床规范化培训)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为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上海市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际出发,探索了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课程制作成网络课件挂在上海市“好医生”网站,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和进程。
目前,上海市已经完成了政治、英语、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有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公共科目)的网络课件。目前正在建设临床医学18个二级学科54门临床专业理论网络课程(见表2),每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学科前沿三门课,要求有教学视频或音频加ppt,技能课要有示范操作视频。
本项目2010级和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以上“网络化课程”的学习,共同的体会是本项目网络课件和教学方式既适应了“住院医师”特殊群体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学习的特点,也保证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高水平和现代化。
3.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培养方案本项目培养方案和以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完成临床培训轮转。为保证临床培训质量,上海市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展了带教师资培训,建立了培训质量监控体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沟通技巧等。具体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通过临床能力训练,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技术;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学会门急诊处理、危重病人抢救和病历书写等临床知识和技能。
1.设立机构,协同创新上海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实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改革试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业、高校、医院形成合力,确保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了教育卫生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出现了教改推医改、医改促教改的生动局面。
机构人员组成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教委、卫生局、各相关高校、培训医院共同参与的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由上海市教委和卫生局分管领导、各大学分管校长组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专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由上海市学位办、卫生局科教处、大学研究生院、医管处和培训医院相关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此项工作。在项目试点过程中,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协调各高校执行上海市的统一规定。
2.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由上海市教委立项、复旦大学牵头、其他高校和医院参与,2010年以来项目工作小组完成了4项课题研究:“上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评价指标体系和论文标准”。
根据《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准确把握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重身份”,工作小组具体制定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办法》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实施细则》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组成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试点项目全国统考招生简章》、《上海市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试点项目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定向培养协议书》、《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性培养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导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3.质量为本,加强督导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实施过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即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生源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核评估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学位论文标准和评审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教师遴选和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都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本。上海市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这项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培训医院的指导教师、管理干部和行政领导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各培训医院的管理和带教水平;组织临床学科专家和管理专家对培训基地建设情况、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检査督导,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实践适应了医改需求,提出了“5+3”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机衔接,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行业准入、职业资格的紧密结合。一方面,使得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真正做到了以医生职业为导向,与卫生行业紧密结合,与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密切衔接,与医师准入实现无缝对接。这既是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具体实践,又服务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既有利于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又有利于推动硕士生教育由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并重的战略转变。另一方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试点,有利于改变以往临床医学教育5年制、7年制、8年制等多种学制并存的不合理现状,为进一步理顺医学教育学制学位体系开拓了有效途径,如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临床医学教育“5+3+x”模式:即5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x年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逐步取消7年制医学教育,控制8年制医学教育规模,使5年制成为医学院校教育的主体。
教育综合改革篇七
57。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以改进教育管理方式、增强办学活力为重点,按照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工作要求和先行试点、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工作步骤,切实有效地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形成一批可持续、可复制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创新成果。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
遵循教育规律,把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顶层设计,努力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体系。
二是坚持质量为要。
切实增强质量意识,严格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强化教育督导和质量监测,大力培育名校、名师和名校长。加大开放力度,深化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国际化水平。
三是坚持改革为先。
把保证
“三个优先”“三个增长”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保障,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全区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承接全国、全市教育综合改革任务,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深化改革,实现创新突破,增强发展活力。
四是坚持依法治教。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加强教育管理,构建新型教育治理格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依法维护学校和师生合法权益。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大力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学校治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
着眼发展和完善现代教育制度,着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
2020。
年,初步建成布局结构合理、教育质量优良、特色项目鲜明、国际交流活跃的临空都市教育强区。
一是基本实现办学条件一流。
优化教育设施布局,建成投用一批城乡学校,完成学校升级改造,完善实验室、功能室建设,解决城区学校
“入学难”问题。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基本建成“智慧校园”,形成教育信息化体系,教育资源和办学条件达到全市先进水平。
二是基本实现师资队伍一流。
师德师风明显好转,敬业奉献精神明显增强,教育教学业务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级、市级教学成果奖获奖等次和数量进入全市前列,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市级名师比例进入全市前列,努力造就一批在市内、业内具有较大影响的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未来教育家。
三是基本实现教育质量一流。
调整教育结构,完善教育体系。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水平进入全市前列,迈上优质均衡发展的快车道,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一年和三年入园率分别达到
99%。
90%。
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达到。
99%。
以上,中职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
99%。
以上,高考水平进入主城区第一方阵。
四是基本实现特色品牌一流。
建成在全市有较大影响的示范性学校
5
所、特色学校。
30。
所以上。引进或筹建国际学校。
1
—
2
所,建成重点中学国际部、职业教育国际培训学校。
3
—
5
个,建立国外友好学校。
30。
所以上,打通国际交流通道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渠道,教育国际化水平进入全市领先行列。
到
2020。
年,初步建成办学条件一流、师资素质一流、教育质量一流、品牌影响一流的临空都市教育强区。
全面推进阶段(。
年)。在。
2014。
年启动全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基础上,发挥好区级统筹指导作用,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着力破解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加快解决人民群众最期盼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
重点突破阶段(。
80%。
的教育改革任务基础完成,初步建立现代教育体系。
优化提升阶段(。
年)。完成全部教育改革任务,梳理总结改革经验,巩固改革成果,着力推动各种教育制度有效整合,基本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
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突出教育公益性,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健全完善基础教育办学体制,大力推行“集团化”联合办学,探索实施学区制管理,有序实施基础教育资源整合。健全完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学校和参与办学,探索试点“校企合一”,形成园校互动、资源共享、校企融合的新型职业教育格局。坚持“两条腿”走路,健全完善社会力量办学体制,全面落实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鼓励优质公办学校通过品牌输出、管理植入等多种形式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满足群众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关心支持高等教育,积极引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优化驻区高校发展环境,服务和推动驻区高校发展。强化校地共建,在开发园区建立联合实验室,在高等院校建立联合办公室,提升研发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2.
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探索建立“区管校用”的教师管理体制,全区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设置总量按有关规定核定,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实施动态管理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多渠道补充学校后勤服务人员健全中职学校外聘专业教师机制,外聘专业技术能手按照工作经费每人每年
4
万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教育系统干部管理体制,各学校(幼儿园、直属单位)校级干部、区管学校二级班子正职由区委教育工委考核、任免、交流,区管学校校级干部由区委考核、任免、交流。完善镇街教管中心管理体制。
3.
推进激励机制改革。
建立教学质量和技能大赛奖励机制,对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改革校级干部绩效考核制度,由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考核。建立优秀人才激励制度,设立未来教育家、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专项工作经费,由区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发放。
4.
推进督导机制改革。
成立区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下设区政府教育督导室,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人员,统筹督政、督学、监测工作,独立行使政府教育督导职能。实行督学聘任制,
4
—
5
所公办学校聘任。
1
2
次教育质量监测。推进督导结果公告制度,强化督导结果运用,作为被督导单位和主要负责人考核、任免的重要依据。
1.
完善教育布局规划。
加强城市建成区学校布局调整,做好迁建和改扩建规划,有效整合和扩大城市建成区教育资源。加强新城区学校布局规划修订,统筹零星教育用地,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快编制开发新区学校布局规划,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科学预留发展空间,超前规划布局各类学校。合理规划农村学校布局,原则上一个镇布局
1
所中学和。
2
—
3
所小学、
1
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建立布局调整规划论证、听证制度,严禁挤占教育用地。城市开发建设、旧城改造、新农村建设与学校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需要迁移学校的按照“先建后拆”的原则重建学校。
2.
加快城区学校建设。
建立开发新区学校建设考核机制,纳入国有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学校建设质量和进度。完成重庆八中、职教中心龙兴校区等
10。
所政府性投资新建学校工程,完成渝北中学、实验中学等。
10。
所城区学校扩建工程,实施松树桥中学、庆龄幼儿园等。
10。
所学校升级改造,引进。
10。
10。
个开发新区配套中小学校建设并交付区政府使用,新增开发小区配套幼儿园。
20。
所以上。
3.
实现农村学校提档升级。
完成茨竹中心校迁建工程。完成玉峰山中学、大湾明德小学等
8
所学校寄宿制项目建设,完成华蓥中学、龙兴中心校等。
20。
所学校升级改造,全面完成农村学校改水、改厕、改电项目。建成统景镇等。
3
个中心幼儿园。完成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改造。统筹推进农村学校文化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4.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完成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提高带宽接入标准,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以“智慧教室”为切入点,逐年扩大试点范围,基本完成“智慧校园”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施实“互联网
+
”行动计划,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发挥“数据谷”优势,依托“云计算”技术,建立教育大数据分析系统,提高教育针对性和决策科学化水平。加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推动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促进学习方式转变,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1.
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化。
制定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学前教育,清理整顿非法幼儿园。建立普惠性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等级补助制度,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补助标准,吸引优质幼儿园进入普惠系列。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补助政策,扩大补助范围,提高补助标准。
2.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
强化政府职能,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完成“全面改薄”任务,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完善寄宿制学校设施设备。完善城乡学校捆绑发展和对口帮扶机制,全面加强学校师资队伍、课程教学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高位均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招生免试就近入学,妥善安排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加强义务教育学籍管理,严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全面落实重点中学高中招生指标
70%。
以上到校制度。
3.
推进高中教育优质化。
实施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集中办好一批理念先进、环境优美、质量拔尖、影响力大的优质学校。加强高中教育质量管理,强化质量目标考核,重点本科上线率进入全市先进行列。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加强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和课程创新基地建设。创新普通高中多样化培养模式,满足不同潜质、不同个性学生的发展需求。巩固扩大德语班办学成果,加强重点中学国际班或国际部建设,探索高中学生国际交流新途径。推进普通高中布局调整,适度调整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促进普职规模大体相当。
4.
推进职业教育品牌化。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紧紧围绕临空制造基地、临空商务中心、临空物流枢纽、临空会展中心建设,加快调整专业结构,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的中职专业布局。巩固扩大国家首批中职示范校成果,建成全国一流中职学校。发挥市级装备制造教育集团优势,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新增市级以上重点专业
2
—
3
个。创新教学、培养模式,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三峡移民培训和企业职工岗前、转岗、提升培训,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1.
着力深化素质教育。
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学生文明礼仪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开齐开足课程,深入开展课程辅助活动。创新实施体育、艺术、科技“
2+2。
”项目计划和“。
1+5。
”行动计划,制定特色项目和特色学校建设计划,积极创建国家、市级特色项目学校。制定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方案,全面推进校园足球运动,提高校园足球普及水平和竞技能力。
2.
着力提高教学质量。
全面实施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实行教育质量校长问责制。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坚持科学保教方法,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建立中考、高考目标责任制,创新教学质量目标奖励机制,全面提高中考质量,大力提升重点本科上线率。完善中职学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和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体系,提高中职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推进五年一贯制、“
3+4。
”本科试点,拓宽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立交桥”。加强技能培养和技能竞赛,深化职业技能鉴定,培养造就更多高层次技能人才。
3.
着力推进名校建设。
充分发挥重庆八中等市级名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名校建设新途径。建立名校建设对象遴选机制,推行项目管理,对中小学、幼儿园优质学校进行重点打造,从专家指导、经费保证、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力争建成在全市有较大影响的示范性学校
5
—
8
所。深入推进市级示范(特色)高中建设,创建市级示范(特色)高中。
1
—
2
所。
4.
着力强化教研科研。
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积极创建教师进修学院,建成区域干部教师培训基地。完善区级、片区、学校教研制度,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健全完善区级优质课大赛制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强化区级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突出教育教学实用型课题研究,提高教育科研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申报和承担市级、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和科研质量。
5.
着力扩大教育开放。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积极引进或筹建国际学校,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加学生在校期间赴国外学习进修、见习实习机会,选派骨干校长和优秀教师赴境外学习、培训。积极引进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优质职业教育课程,大力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加强与国内沿海和发达地区、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教育事业发展的坚强核心和战斗堡垒,把全体党员培养成为引领教育事业发展的排头兵,带动师德师风和教育行风持续改善;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加大反腐倡廉力度,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形成师德师风教育新常态。加大优秀典型教师宣传力度,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完善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开展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专项行动,严厉查处违规补课、有偿家教、买卖生源等行为。
2.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干部队伍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和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切实加大校长培养力度,着力造就一批在全市具有较大影响的名校长。坚持标准拓宽思路,创新选人用人方式,建立干部选拔、任免、交流长效机制。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三严三实”要求,切实加强干部日常监管,健全完善校级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市内外干部培训基地建设,开展新任校级干部任前资格培训,定期选送校级干部参加高级研修和挂职锻炼。完善校级后备干部培养、选用机制。全面落实校级干部任课、听课、评课制度。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严把教师入口关,拓宽选聘渠道,重点解决结构性缺编问题。完善教育人才引进办法,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以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为重点,加大国培、市培、区培、校培力度。创新开展名师培养,推进区级名师工作室常态化、优质化,力争创建
1
—
2
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培养一支全市领军的名师队伍。建立名师、特级教师送教到校制度,发挥名师队伍的示范引领作用。落实教师交流补助资金,建立完善工作长效机制。探索农村学校音体美等学科教师走教制,促进紧缺学科教师均衡配置。
4.
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
健全完善公开遴选制度,配齐配强教研员队伍。建立完善退出机制,优化教研员配置。加强教研员培训,提高教学研究、教学指导能力。建立教研员教学示范制度和定点帮扶学校制度,培养锻炼教师队伍。创新教研员绩效考核办法,突出所任学科教学教研业绩、定点帮扶学校成效、组织和参加市级以上优质课比赛等重点,强化综合考核和结果运用。
1.
优先保障教育投入。
加强教育经费预算管理,优先保障教育基本支出和重点项目资金需求,专项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及时、全额划拨区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用于教育事业。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
2.
健全完善公共财政保障体系。
全面落实教师个人政策性待遇,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建立各类学校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提高机制,保障学校正常运转。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常性经费按照不低于教职工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总额
2.5%。
的标准,全额纳入财政预算。
3.
深化拓展教育民生。
继续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一杯奶”工程,逐步扩大非寄宿制贫困学生“爱心午餐”覆盖面。健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多渠道解决残疾儿童少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全面落实普通高中贫困学生资助政策,探索建立普通高中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机制。全面落实中职学生资助政策和国家助学金制度,完善家庭困难的高中阶段毕业生就读高职学校补助制度。做好生源地贫困大学生贷款工作。
成立渝北区教育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切实承担起推进教育改革的责任,积极支持教育改革。采取联合调研、部门会商等方式,共同研究解决教育改革重大问题;加强政策协调,将改革及时落实情况纳入部门考绩,建立改革突破考评机制。发挥人大、政协等组织监督、促进作用,发挥教育领域学会、协会在教育综合改革中的作用。
加大对改革试点学校的政策支持力度,研究出台改革试点转示范的办法,加大推广力度,充分发挥试点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召开座谈会或现场推进会等方式,在更大范围乃至全区推广典型做法和经验。把改革试点成效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对成效显著的以适当方式予以奖励。
密切跟踪改革试点进程,定期通报情况,加大督查力度,加快实施进度。各镇街教管中心和学校要建立健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目标责任制,强化责任意识和责任约束,落实责任人,确保可衡量、可检查。建立健全重大改革决策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全面深入宣传我区教育改革,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争取各方理解支持,为改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建立媒体深度参与宣传报道教育改革的机制,完善教育改革新闻发布制度,主动通报改革进展,掌握舆论主动权,集中力量对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的典型经验进行重点宣传。建立教育宣传信息考核制度,加强舆情监测、研判,提高热点舆情应对能力,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快建设临空都市区作出积极贡献。
教育综合改革篇八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教育应当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成人相比,幼儿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强,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他们敢说、感想、敢做,因此,幼儿期正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黄金时期,幼儿园创新教育是决定幼儿知识灌输质量的关键。
一、教育观念要更新、创新意识要树立。
历年来,幼儿园教育呈现小学化现象,重知识灌输、技能训练,轻主体意识、学习兴趣,幼儿整日围着教师转,对教师的话唯听是从,机械地记诵不感兴趣的东西,是被动的沮丧的学习者。教师也好象是知识的传声筒,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上课是基本活动,“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做,幼儿看”、“教师指示,幼儿做”,完全忽视幼儿自我学习的愿望,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严重束缚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创造思维,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难以体现。因此,深化教育改革,重塑幼儿园质量观,是当今幼儿教师的首要任务。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要创造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坚信每一个正常的幼儿都有创新潜能;坚信人的创新能力及其发展有类型和层次上的差异,注重个性因材施教;坚信幼儿创新能力发展过程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坚信幼儿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因此,创新型的教师应该独立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照本宣科;在课堂中尽量减少对幼儿同一的约束和要求,应发散幼儿的思维,体现课堂的灵活性;允许幼儿提出意见,并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呵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自信心,真正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成长。
二、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我国的幼儿教育实践中,由于幼儿年龄和性格方面的特点,教师一直处于中心位置,安排一日活动与生活、制定各项规则,幼儿消极的服从,这种活动组织模式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儿童最宝贵的主动性、创造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有利于解放思想,焕发自尊、自强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他们敢于创新。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和‘安全’感。”因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是每一个幼儿教师的职责,也是新《纲要》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教师要努力争做幼儿的朋友,当幼儿想做新鲜事而毫无把握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幼儿鼓励。
三、传统教育模式要改革。
开展创新性教育教学活动传统的教学体制以教师教、学生学,单一的知识灌输为主,教师简单的“用教材”、“教教材”,花大量时间“找教材”,或习惯性的沿用“好教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育的效果,阻碍了教师灵活、创造性的组织教育能力的生成与提高,而幼儿也是机械地接受知识,创新在活动中根本得不到体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新教育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创新性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使学生从创新的教育走向创新的人生。”因此,为对幼儿实施更有效的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教师必须要大胆地改革教育模式,创造性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1.确定立足于幼儿素质整体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全面分析本班儿童认知、行为、情感等各方面发展状况、特点、问题与需求,以幼儿的生活实践为基础,确立合理的、有利于促进儿童发展的教学目标。
2.根据目标,选择适宜的内容与方法,变“灌输式”的教为“启发式”的教,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大教育家第斯多慧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因此,教师不能把灌输知识作为最终目标,要善于设置新奇的情景,提出疑问,给幼儿提供一定的时间、必要场所及活动用具,引导幼儿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3.开展创造性艺术活动。文学、音乐、美术都属于创造性艺术活动,在其中,创造想象尤为突出。教师要善于开展这方面的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如,引导幼儿续编故事、仿编儿歌,聆听故事想象故事所展示的图景等;通过音乐欣赏、舞蹈活动,让幼儿想象乐曲表达的意境,根据乐曲创编舞蹈动作,并鼓励幼儿自编歌曲;让幼儿作意愿画、添画、泥塑、听音乐作画等美术活动。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切忌“填鸭式”教学方式和偏重死记硬背的机械训练,要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
四、以游戏为主线,开展幼儿实践动手操作活动。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索事物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由于处于特定的问题情景中,从而会激发他们创新的动机和意识。游戏是幼儿实践的最佳途径,儿童教育心理学家早就指出,游戏是学前儿童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活动,它贯穿于整个学前儿童的生长和发展之中。《纲要》也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求“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让幼儿拥有现实的快乐生活。”而我国的传统幼儿教育体制以教师教、幼儿学、单一的知识灌输为主,教师背负着沉重的`教学任务。这样,即使在幼儿园里,孩子们也没有“玩与不玩”的自由选择,游戏也成了课堂作业,成了枯燥的功课。创新教育作为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需要走出“成人化”的思维误区,将游戏真正还给幼儿,让他们充分游戏,快乐学习。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建构类游戏等对培养幼儿想象力以及激发幼儿创新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充分发挥家长的资源作用,家园同步,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创新意识萌芽的天壤。创新是一种推陈出新、追求创意的鲜明意识,创新是一种勇于思索,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机敏和灵性;创新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及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创新教育的提出不仅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更是为了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使人的主体精神得到充分的宏扬,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等的培养决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创新教育必须从幼儿时期开始实施。幼儿园领导、老师要真正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教育综合改革篇九
此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将以“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提高培养质量”为指导思想,在专业学位研究生选拔制度、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考核与评价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奖助贷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高校内管理体制与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并逐步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
据了解,试点工作周期为9月至6月,教育部将适时组织有关专家对试点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和总结。
教育综合改革篇十
幼儿创新教育最重要的是优化教育环境。其中包括要有一个创新型的园长;要有创新型的管理模式;要创设创新型的环境氛围;要有创新型的环境布置;要有一个突出创新的教学体系。
创新教育是目前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核心内容。而幼儿创新教育是以幼儿的创造欲为前提的,启迪和开发幼儿的创新潜能就是幼儿的创新教育。具体操作就是在创新的管理体系和幼儿园环境中,教师通过创新性的教育方法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的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一般包括园长、幼儿园管理、环境布置、班级气氛等等。优化幼儿园的创新教育环境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必要前提。
那么,幼儿园的创新教育环境有哪些特征呢?
一、要有一个创新型的园长。
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同样,有一个好园长就有一个好的幼儿园。一所幼儿园是否具有良好的创新教育的环境,园长是关键因素。有一个创新型的园长,才能为幼儿园的创新教育提供有力的指导和支撑。一般来说,创新型的园长应具备以下特质:
二是具有创造性的品质,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不满足感,能够较快的接受新鲜事物;
三是创新式的领导方式,园长喜欢听取新的见解,喜欢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善于营造创新的愉悦的环境和氛围,能够感染和带动教师投入到创新教育当中。
二、要有创新型的管理模式。
创新教育必须在创新管理模式下才能够得到发展,幼儿教师的创新教育才有展示的舞台。幼儿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一般有以下几种特征:
三是管理层要有良好的民主作风,要善于听取教师和各界的建议和意见,吸取其中有用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幼儿园的管理工作。
三、要创设创新型的环境氛围。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的创造性是在集体中表现出来的。只有创设一个浓厚的、自由的、安全的、愉悦的创造型环境,才能够激发出幼儿的创造力,才能让幼儿逐渐养成创造性的品质。创造性的环境氛围包括以下特征:
第三,肯定性评判,对于幼儿的创新成果,不管是大是小,都要充分肯定,让幼儿感觉到“我能行,我可以”,绝不要打击幼儿的创新想法和行为。
四、要有创新型的环境布置。
现在,环境育人越来越受到各个学段的学校的重视。对于幼儿教育来说,环境育人尤其重要,因为幼儿的感性思维要远远大于他们的理性思维,他们对环境的敏感度是非常高的,3―6岁的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周围的环境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的作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一般包括幼儿教室以及音乐、美术、制作、活动室等各种功能室的布置,游戏设施、墙面等室外的布置。不论是室内布置还是室外布置,除了要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之外,尽量不要整齐划一,突出自由、活泼、轻松的特点,这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行为。
五、要有一个突出创新的教学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教育不是知识教育,而是一种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思维教育。能够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和小伙伴和睦相处,能够激发出幼儿的创造欲望,这比多教给幼儿几个汉字,几道加减法的算术题要强得多。幼儿教学体系不是小学语文、数学教育的向下延伸。幼儿教育要灵活多样,要将游戏渗透到教学中,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要开设动手课,让幼儿在制作课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要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开设启蒙阶段的舞蹈课、美术、音乐课等丰富多彩的课型。而所有课型都要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少限制、少规定,引导幼儿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以上是我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中关于幼儿创新教育的几点体会。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认为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就要从幼儿抓起,让创新的种子植根到孩子们的心里,将来他们才能在创新的道路上生长、开花、结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秋天幼儿园教案反思 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秋天含反思(模板9篇)
- 2023年个人房屋租赁合同免费 个人房屋租赁合同(汇总12篇)
- 2023年小区物业年度工作计划表(优质9篇)
- 班级建议书(精选13篇)
- 有趣的事日记(大全12篇)
- 2023年写作业的日记(实用12篇)
- 校园艺术节主持词开场白 校园艺术节主持词(精选18篇)
- 学生个人简历电子版 小学生个人简历小学生个人简历(实用9篇)
- 2023年白酒销售员工作总结版 白酒销售员工作总结(优质8篇)
- 2023年运动会跳远加油稿(优质11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