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11-30 09:53:17
- 小编:HT书生
- 文件格式 DOC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跨文化交际学论文选题篇一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互动性。
交际教学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课堂上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创设出多种交际语境,并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学生通过体验、参与、实践和交流等能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讨论、对话、班级发言、复述等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互动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的应用能力。
众所周知,语言学习不仅仅只是词汇和语法的积累,更应该能够运用学到的这些词汇和语法进行交流。英语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进行交流。交际教学法正式符合这一目的,他强调以英语语言实际交流为教学目的,倡导课堂上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运用英语进行互动、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3.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师生角色和单一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听的角色。交际教学法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师生之间的角色,它强调语言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和协调者,学生由原来的被动角色变为主体角色。同时,这种教学法也改变了过去以“语法-词汇”为教学方式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是词汇和语法的教学,非语言表达的方式得到运用,比如说肢体动作、体态和表情等肢体语言。这些肢体语言的运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和互动性。
二、交际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交际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显著,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创设多种交际语境,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在交际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英语教师应该明确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什么,英语学习不单纯是词汇和语法的学习,更应该能够运用所学到的词汇和语法进行交流。这就要求教师把英语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交际”上,即以语言交际教育为中心。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英语语言技能的`掌握需要学生亲自体验,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够积极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作为英语教师应该转变过去单纯的主体角色,应该把学生视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应该创设多种符合学生身心特征和兴趣的教学情境,合理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培养他们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
三、结语。
交际教学法主要是指以语言的各项功能为本,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师生角色和单一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互动性以及培养学生的语言的应用能力。这就要求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创设多种交际语境,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在交际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跨文化交际学论文选题篇二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口译,分析了语言文化与口译的关系,并举例说明了口译中存在的文化障碍,指出培养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有助于提高口译质量.
作者:陈慧华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8“”(13)分类号:h0关键词:口译文化障碍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学论文选题篇三
论文摘要:我国加入wto后,将逐渐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事务,这就涉及到了跨文化交际的问题。而跨文化交际的'实现,主要在于了解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不同点并具备一定的外语语言能力。本文主要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人类社会进人21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间交往的增加,已逐渐形成全球化、国际化社会。在国际化社会环境下,跨文化交际已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的实现一般是通过两方面来完成的。一是要有一定的文化理解能力。只有了解异国文化及其特点,拥有丰富的异国文化知识,才能使我们有效地找出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差异,才能做到既能说会道,又言之有物、自然得体,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消除隔阂,更积极地融入到与对方的交流之中。二是要有一定的外语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的实现,实质上主要就是通过语言交流这一重要交际手段完成的。如果一个人有着丰富的异国文化知识,但其外语语言运用能力欠缺,不能清楚、完正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造成交际过程中话语信息传递的困难,那么,跨文化交际也是不能实现的。反之,如果有着较强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但却不了解异国文化特点,没有异国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也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文化理解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语言是文化形成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完善。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更加积极地参与世界经济,更好地融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并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从许多方面参与国际事务。所有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进行跨文化交际,都离不开跨文化交际。因此,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要了解一些中西文化的不同。
一、深刻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的定义是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最先提出的。广义上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具有民族性,可反映出鲜明民族色彩。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不同制度国家的文化均有所不同。我们要实现跨文化交际,就要了解、区别中西文化的不同,就要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重视不同文化的学习。这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前提。
中西文化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许多方面有着不同差异,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华民族文化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传统文化,而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文化,由于历史较短,主要属于近现代文化。下面即几种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文化背景差异。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培养了自我抑制,慎重的民族性格。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以谦虚为美德,不喜欢自我展示;坚信有真才实学无需自吹自擂;往往提倡“满招损,谦受益”。西方人则往往习惯于展示自我,以个人为本位。习惯于表现自我,自信、夸张,向他人展示自己,等等。在个人和集体关系上,中华民族向来主张把集体放在首位,提倡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的一个方面超过了集体方面,特别是美国文化往往倡导个人主义。有着“自助者,天助也”,“要败事,找帮手”等说法。
(二)风俗习惯差异。
当别人赞美你时,中国人的习惯是客气一番。而西方人则比较坦率,听到对他们的赞美时,首先会说“谢谢,”(thankyouorgladtohearthat),如有不同看法时,可再用“但是,”(but一)来转折。还有,中国人认为一些可以公开询问的事情,如,年龄,收入,婚姻,行为去向等,西方人往往认为属于个人隐私范畴,成为口头交际的文化禁忌。
(三)宗教信仰差异。
中国与西方也有着各自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宗教文化,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各自的语言中。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以佛教(buddhism)文化为主。佛教已经传人我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人们相信人类问的一切都由“佛祖”在左右。西方文化中主要是以chifstianty文化为主,其影响最大。许多节日都与基督有关,如圣诞节(christmas),感恩节(htanksgivingday),等等。
(四)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因此,也常常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西文化由于文化体系不同,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造成的。长期的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促成了我国文化的民族心理,我们习惯于“三思而后行”,西方人则往往直来直去。我们的哲学思想强调综合,西方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这就形成了侧重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差异。
从上面几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没有多种文化知识和对中西文化不同的了解,跨文化交际必然会遇到障碍。但是,异国文化知识只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一个前提条件。在跨文化交际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外语语言能力。
二、加强外语语言听说能力培养。
语言是交际的最主要的手钱,是一个理想的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种种规则的了解。语言能力是“言者和闻者的语言知识”,这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于上个世纪50年代提出的。语言能力指运用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活动的能力。语言能力的形成,就是语法、语音、词汇的知识在学习者大脑内在化的结果。跨文化交际语言能力(外语语言能力),就是与不同国家、社会文化集团成员交往时,能够得体地解决说什么、怎么说,和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是后天习得的,是经过刻苦努力实践取得的。
在跨国文化交际过程中,如果说话者语言能力欠缺,语言失准,表达不当,词不达意,话语结构混乱,就会造成交际过程中话语信息传递的困难,妨碍有效交际的实现,不但达不到我们预期的交际目的,有时还会引起一些误解,导致交际中断或失败。
因此.我们要想实现跨文化交际,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要,除了解、掌握一些必要的异国文化外,还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即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
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途径完成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们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外语能力的培养。外语课程从小学连续开到中学、大学,在大学里又连续开四个学期,其课程开设长度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但也同时说明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时间的事情,学习外语语言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国现在各级各类大学每年培养出的许多具有外语能力的各行各业人才,正在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对外交流的主力军,在各种涉外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担当着重任,这说明我们的外语课堂教学成绩是很大的。
但是,外语能力与外语语言交际能力是有区别的。外语能力的概念是笼统的、广泛的;可以包括书写能力,文字翻译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本文所述的外语语言能力,系指口语交际能力。多年来,尽管我们的大学培养出了许多具有外语能力的各种专业人才,我们在专业人才的外语语言能力培养方面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我国学生目前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仍然有待提高。许多学生学了十多年的英语,并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有的甚至还考上了研究生,具有了一定的外语能力,但外语语言应用能力仍然很差。有人在口语交流中甚至回答不了外国人关于“早饭你通常吃什么?”这样简单的口语问题,原因在于学生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馒头和稀饭”的词语。这与上个世纪80年代有人托福考试成绩很高,在国外餐馆却不会要一杯咖啡的事情是一样的,但时间却已经过去了20多年,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我们要想顺利地进人跨文化交际全球化时代,从现在起就必须重视加强外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否则,我们将落后于时代。
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培养,即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呢?笔者以为我们可以在现有课堂教学基础上进行如下改革尝试。
(一)加强课堂互动,重视口语交际能力。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现在的外语口语交际能力水平及新形势的要求,在现有的条件下,争取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更多地外语环境,让学生课堂上有说外语的机会,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形成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
(二)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口语课时。
我们应该调整目前的课程设置,适当地增加外语口语课,进行一些专门的口语会话练习。理想的外语口语会话课应该是一个模拟的小社会,冲破时空的限制,将各种人物,事件,场合较系统地搬进课堂,进行实际模拟交流练习,这样可以达到真正提高学生交际能力之功效。
(三)改革考试形式,增加口语测试项目。
尽管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设置操作难度较大,但是,增加口语测试项目是提高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关键。我们现行的外语四、六级考试制度,实际上还是一种应试模式。长期以来许多外语教师一直在探讨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的方法,但收效甚微,就是因为受到这种考试形式的限制。现在随着形势的飞速发展,“地球村”的形成,这种应式考试模式对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总之,跨文化交际的实现与外语语言能力是密切相关的,而外语语言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既教授学生跨文化知识,又培养他们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加大培养精通专业,又擅长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力度,以改变我国目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不适应状况,尽快融人21世纪全球化时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跨文化交际学论文选题篇四
任何一种语言,都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所谓“工具性”,是说语言作为一种声音和意义结合的自然代码,可以用来承载信息,表达思想。所谓“人文性”,是说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惟一框架,是一种文化代码。
一、中西人格差异的文化哲学渊源。
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讲,“人格”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一个人的外在行为表现和行为倾向;二是一个人内在的,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说,人格是人的特点的一种组织,是个体实际和潜在的行为模式的总和,是一个相对稳定但又不断变化的系统。它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并在个体的整个生命中不断发展完善。
中西方的人格差异非常明显。中国人一般趋于内向(introvert)——自谦,较少言语,保持虚静;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一般趋于外向(extrovert)——直言,敢言,自我肯定。中国人强调群体和谐,尊重权威。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更注重个体与竞争。这种人格差异的形成存在于中西文化的内涵,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哲学背景。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都注重“修身”,即指人的自我内心修养。所谓“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中庸》),还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可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强调内在精神世界的开发。这一内向探求的精神,导致中国人传统内向的性格。另外,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维持群体利益是一个重要的规范。与此同时,尊卑之序在中国社会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道德标准。如《孟子。滕文公上》中所说的“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社会秩序的强大压力驱使个人就范于传统道德文化[1]。这也说明中国学生的谦和,沉默及不愿突出自我的人格特征有其深远的历史根源和文化哲学背景的。
此外,长期以来中国传统哲学孜孜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以“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人和一”为最高境界。纵观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是以讨论“天人和一”为中心课题,致使汉民族的思维方式表现出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特征,对事物不甚讲究分析,而是更多的进行直接的描述。因此说中国的文化哲学是内倾性的。
与中国文化哲学相比,西方文化哲学更注重外在的物质世界。在西方文化哲学中,人与上帝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只有在不断地向外探求,不断地认识和了解外在世界,人才能有从自足的存在转化为自足的存在。而达到人的自足完善则需要借助知识、逻辑、科学以及法律等手段,因而西方文化哲学具有发达的知识论和逻辑学,且科学实证论精神和法治精神贯穿始终。所以在西方文化哲学中,“人”处于中心地位,自然应为人类所用,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的精神,同时也造就了英国民族的外向性格。这种人格意识已渗透到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积淀为其民族性的心理内涵的重要部分[2]。与此相对应,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inpidualism)并使之成为其中心。他们鼓励主动性,强调对自我的忠诚和个人责任感,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在西方哲学发展中,自然是人类的认知对象。虽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但其主流无一不把自然宇宙看作是与人类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可以说西方的哲学观主要是二元论,而非整体论。这种把自然置于人的对立面的哲学思想使得西方的知识论特别发达,形成分析型的思维习惯[3]。
因而中西文化中人格差异现象在中西方课堂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极少向老师提问,而对待老师的提问,也大多不主动回答。即便被点名提问,他们回答也力求简单;习惯于用“yes”和“no”这类句式;大多数学生不习惯在公开场合讲话,而是更习惯于听。在大多数西方国家,课堂气氛通常比较热烈,学生更倾向于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或在授课时随意提问甚至插话。
正鉴于中西文化哲学中的这种人格特征的差异,我们在跨文化交际和教学中有必要对中西文化进行系统的比较、评价和综合,取其精华,洋为中用,通过跨文化交际来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更适应新形势。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maslow阐述到:在足够的深度上,发现人的共性和发现人的个性是一致的。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意味着以上两种过程同时进行。我们了解自己是谁,了解如何成为自己,了解自己的潜能何在,了解自己的风格、节奏、趣味及价值,一句话,了解我们和他人的差异和共性[4]。这说明,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化的过程会逐渐培养自己突出的扬弃贯通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有助于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发展,而且对整体人格的完善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交融和理解是一种认识能力,更是一种感情能力,一种“共情”(empathy)能力,即一种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看待和感觉世界的能力。而共情能力也恰恰是现代人格的重要特点。
我们不妨引用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术语——“双向性”。“双向性”被视为人格健康的标志。该术语本来是针对性别倾向而言的。指那些男性倾向和女性倾向都比较突出的人,普遍比一般人健康。这是因为它们有更丰富的内部资源来应付和驾驭环境。如果将“双向性”这一概念引申至文化领域,那么我们可以假设那些具有多种异语文化的人会拥有更积极的人格特征。大量事实证明“最佳外语学习者大都在文化因素的比较、评价和综合的过程中使自己的人格变得更加丰富和完整。文化的评价和批判并没有在他们身上引起激烈冲突和人格分裂。在他们身上,不同的文化因素达到某种惬意的整合。”[5]由此可见一个具有健康的人格特征的现代人应当思想开放,对自我和世界都有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并能够积极地与外界环境交流,不断发掘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jayne、lakoff和johnson(1980,马塞勒,1988)等当代学者从隐喻的角度解释了语言文化与人格的关系。在他们看来,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思想的基本特征。隐喻的本质变是通过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通过已有经验来理解新经验。隐喻与文化环境有密切联系,即母语文化和目的语(targetlanguage)之间存在着隐喻关系。在心理学领域,隐喻常用来解释人的行为模式,并通过它来改变人的行为,重新塑造人格。人们掌握不同于母语的语言并最终跨越了母语的藩篱,也就掌握了另一种隐喻建构经验,获得了开启新世界的钥匙。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从原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新的语言将有助于人们解释新的经验,重新认识已有的经验,从而调整现有经验格式塔的结构。从这种意义上讲,掌握另一种语言意味着个人潜能的增长。这会有助于人们拓宽视野,培养多元思维方式和积极互动的“生产性人格”(productivepersonality)[6]。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表层的语言障碍经过学习可以克服,但思维方式上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深层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解决起来却有一定难度。因为“自我中心”(egocentric)意识为核心的“本土文化主义”(ethnocentricperception)的影响根深蒂固。权衡利弊,我们对于这种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应采取宽容的态度:
1.克服自我中心意识;
2.克服本土文化中心意识;
3.消除公式化概念;
4.对异文化采取理解和同情的态度;
5.对于多样性采取积极态度;
6.对变化采取建设性态度;
7.对歧义模糊采取冷静态度;
8.对文化冲突现象采取理解和谅解态度[7]。
正如梁漱溟所言:“两眼向外看,则所遇为静的物质,为空间,为理智分析区划所最恰最适用之地。转回来看自己,则所遇为动的生命,为时间,为理智分析区划所最不便适用之地。”[8]基于这种理解和宽容的态度,我们就能客观地评价上文所谈及的中国学生和西方学生种种不同的`表现。一方面应理解并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文化观念去选择他们的行为模式;另一方面也要容忍这些行为在目的语国家出现。
三、结语。
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既不是简单的完全认同,也不是彻底的差异,而是同与异的统一。一个文化如果缺乏自身的凝聚力,在与较为强大的文化进行接触时又不能对自己的文化进行新的诠释,那么这个文化很可能会被完全外化,最终导致自身文化的中断。但如果一个在世界多元文化系统中处于边缘的文化总是怀着被吞并的焦虑而处于一种消极退守的态势,为维护自身文化的纯洁性,对外来文化一味拒绝,也是不可取的;不能及时汲取外来文化的优点,最终将永远失去更新和发展的机会。一种文化只有努力保持自身文化的凝聚力,并注意吸收他文化中的精华,就一定可以使自身的语言文化得到提升。对处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文化来说,跨文化意识、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技能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认识世界,观察世界,从而更深刻地洞察自我,并学会融合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中的不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重塑自我的人格结构。毋庸质疑,只有当我们的社会文化能力比较完善时,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才能有机的整合在一起。良好的外国语言环境和优质的跨文化教学配制无疑会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塑造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格。那么我们的文化不但不会遭到外化,而且会走向新的辉煌,从而丰富我们的精神财富和理论思想。
参考文献:
[1]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67.
[2]涂纪亮.英美语言哲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4.
[3]涂纪亮.现代西方语言哲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9.
[4]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32.
[5]l.r.帕默儿.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97.
[6]谭载喜.文化对比与翻译[j].中国翻译,1985,(5).
[7]董乐山.文化的误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
[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15。
跨文化交际学论文选题篇五
跨文化交际普遍应用在外交、贸易、国际商务(商务会谈/商业活动)、国际旅游和民间外交、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对外文化传播、人力资源治理、企业治理、外国在华企业、中国驻外企业、以及企业治理、市场营销、文化传媒、公共关系等。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近几十年来人们之所以异常器重度这一现象的研究,是因为交通工具,通讯手段,经济的迅速发展,还有在我国外语界,广大教师和学生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请求日趋强烈等等,使得各国人民得以频繁交往。跨文化交际的深入研究既有理论意义权,也有实用价值。
跨文化交际学论文选题篇六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吧。
摘要:词汇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词汇作为英语语言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面对基础薄弱的艺术生,如何通过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导入文化知识,培养其英语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艺术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英语词汇教学在高中语言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中英语教师历来对它较为重视。但令人沮丧的是,许多学生学了六年甚至更长时间英语,到了真正交际时却找不到合适的词,根本无法实现畅通的跨文化交际,或是经常出现交际失误。导致这一理由的理由有很多,其中词汇学习方式不当,以及文化输入的不足显得尤为突出。笔者任教于一所普通的江苏省三星级高级中学,在教学中发现,尽管很多艺术生学习了近6年的英语,但是上课时的“老师好”表达都不准确。“goodmorning,teacher”在国外这样说实际上是不对的,应该是miss.x或者mr.x。诸如此类的.文化反差,让我们不得不深思语言与文化的相辅相成携手提高的理由。文化意识作为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知识技能一样理应成为我们高中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这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高中艺术生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目前状况。
从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来看,忽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现象比较普遍,大部分教师十分强调英语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却认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有可无。他们认为英语学习应该以语法和词汇为中心,在学生掌握好单词和短语的基础上强化语法训练就可以学好英语,至于跨文化意识的渗透,好像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以本校为例,在艺术班的日常英语教学中,由于艺术生自身文化基础薄弱这一特点,多数教师的教学步骤为先讲单词和短语,接着讲课文,教师往往不厌其烦地列出所有知识点和大量例句,甚至发学案让学生背诵,最后做练习题来巩固知识点。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甚至根本不会提及词汇的文化差异和语用原则,更谈不上跨文化意识的渗透。这种做法使学生的语用错误层出不穷,词汇使用不当的情况频频出现在学生口头交流和书面作文中。最后造成几年英语学下来,这些艺术生记住的往往是一些干巴巴的词汇和短语,却不知道用在哪些具体的情境或场合中。他们在日常对话中常常张口结舌,感到满脑子的词汇、短语,不知该选哪个最合适,这使很多艺术生丧失了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信心。
二、高中艺术生英语词汇教学中跨文化意识渗透的途径。
针对高中艺术生整体基础薄弱的目前状况,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要从记忆的策略角度培养学习兴趣,讲策略的同时要把词汇的文化背景讲出来,所谓追根求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一)在培养兴趣的同时要注重词汇文化背景的传授。
众所周知,高中艺术生基础文化知识普遍不高,不提高他们学习英语词汇的兴趣无法达到文化的渗透。大部分高中艺术生对词汇学习很厌倦,学习词汇的动机不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跨文化渗透的同时要注重词汇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词汇的背景知识讲解,认真积极地向学生导入词汇文化。此外,英语词汇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近几年高考英语试题所负载的文化信息比例正在不断增加,高考愈发着重测试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而非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紧密结合高中英语教材,进行文化意识渗透。
现行的英语教材均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以教材作为媒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语言交际的跨文化元素,这些元素涵盖了多种方式,其中包括:打招呼、告辞、打电话、请求、邀请问候、致谢、道歉等用语的规范使用,谈话时话题的选择、委婉语、禁忌语、社交习俗及社交礼节。例如:《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第二单元wordpower中colloquialisms学习,如allthumbs指笨手笨脚,awetblanket指一个扫兴的人;模块六第二单元wordpower中提到了表达情感的词汇,如overthemoon,oncloudnine;模块九第三单元wordpower涉及颜色词和colouridioms。学生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逐步了解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的不同方面,进而提高了对跨文化意识的了解,逐步增强的语言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加深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性。
(三)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强词汇学习的时效性。
在不同民族语言文化背景下,同一个词汇会有截然不同或者相差巨大的文化含义与联想含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扩展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并选择有代表性的本族文化与外语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例如: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土地和中心,象征权势、地位及威望,是被赋予最高特权的颜色,也是中国古代皇族专用的颜色。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赋予反面的象征作用,“yellowdog”指卑鄙的人、“yellow-livered”指胆小懦弱的;在中国,人们常把“南”置前,自古就有“南尊北卑”的传统,而英语中“从南到北”则为“fromnorthtosouth”;汉语谚语“猫哭老鼠”英语则译为“shedcrocodiletears”。
现代社会日益发展的步伐,国际交流频繁,这也对高中英语艺术生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当前高中英语艺术生词汇教学中忽略跨文化意识渗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广大教师只有认识到跨文化意识渗透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有效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成效,从而为提高整体英语水平及高中艺术生的整体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严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陈俊森.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林立.英语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跨文化交际学论文选题篇七
身势语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媒介,它涉及到的范围很广,如身体动作、姿势、眼神、面部表情、四肢动作、坐力姿态和接触等等。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两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过程中,5o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来实现的。从人们获取的信息渠道来看,只有11的信息是通过听觉获得,而83%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口这说明身势语在交际过程中十分重要。但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点、宗教礼仪、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等存在差异,每种语言具有强烈的文化色彩,别国难以完全理解和琢磨透。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预先了解某些身势语在别国文化背景下的特定含义,才能进行更好的理解和沟通。因此,为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身势语之间的差异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下面主要针对不同国家体态语言中空间距离、眼神注视、身体接触、姿态动作、面部表情等身势语动作的含义及运用进行对比。
2、不同文化中身势语的含义及运用。
1.空间距离。
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在空间所处位置的距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体现交际双方的关系、心理状态,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一个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个性等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有不同的看法。根据霍尔博士(美国人类学家)研究,欧美人生活中有四种距离表示不同情况:
(1)亲密接触(intimatedistance0—45cm)交谈双方关系密切,适于双方关系最为密七见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及情人之间。
(2)私人距离(personaldistance45—120cm)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一般以这个距离为宜。
(3)礼貌距离(socialdistance120~360cm)用于处理非个人事物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或在办公,办理事情时。
(4)一般距离(publicdistance360~750cm)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如在公共场所听演出等。
从这四种分法可以看出,人类在不同的活动范围中因关系的亲密程度而有着或保持不同的距离。不同民族与文化构成的人们之间有着不同的空间区域。多数英语国家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得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谈会凑得很近,而对俄罗斯人来说意大利人交谈时过于靠近,拉美人交谈时几乎贴身。不同文化的交谈双方,交谈时采取不同的交谈距离,是因为交谈双方要占据对自己适当的,习惯的交谈距离。西方文化注重个人隐私,东方人“隐私”的概念薄弱。在电梯,巴士或火车上,素不相识的人拥挤在一起,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挤,西方人无法容忍。中国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数亚洲人对空间的要求不甚强烈。而西方人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喜欢宽松的氛围。由此可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空间的要求、运用和安排都有着各自的模式,从而赋予空间的使用更为丰富的文化功能。
2.眼神注视。
国男子在公共场合对妇女士的凝视是人们公认的一种文化准则。日本人与人交谈时的眼神一般落在对方的颈部,而对方的脸部和双眼要在自己眼帘的外缘,他们认为眼对眼是一种失礼的行为。中国人则对紧盯着自己看的眼神感到不自在,甚至惶惑不安,原因是“羞耻感”文化的影响。眼神的礼节,各种凝视行为及眼神在交际中的功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其含义复杂。规定繁多,需要认真观察,仔细比较,从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
3.身体接触。
在人类交际活动中,眼睛的信息传递是微妙的,而握手发出的信号却是直截了当的。在美国,男人之间的握手是很用力的。俄罗斯人不允许两人隔着一道门或跨着门槛握手,以为这样做是不吉利的。而中国人的握手则没有什么忌讳。异性之间握手,如果女方不主动伸出手来,男性是不能去握她的手的。在阿拉伯国家,伸左手与人相握,是无礼的表现。
4.拥抱与亲吻。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礼貌和礼仪,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两个女生见面时拥抱在一起是常见现象,夫妻久别重逢时拥抱亲吻也非常自然。但阿拉伯人,俄国人,法国人,东欧人,地中海沿岸和有些拉丁美洲国家的人,两个男人之间也会拥抱及亲吻双额。阿拉伯人甚至不停地嗅着对方身上散发出的气息,对他们来说,好的气味能令人精神为之一爽。而在东亚国家,男人之间一般只是握手表示欢迎,很少拥抱或亲吻对方。
5.手势。
手势在各国有不同的表达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中国人竖起拇指表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坏”;美国人将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车,将拇指朝下则表示“坏”;而日本人伸出小指却表示“情人”。在美国,人们用挥手来表示再见;而在南美,人们见到这种动作时不但不会离去,反而会向你跑过来。在美国,用拇指和食指捏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指头分开向上伸直,则表示“ok”一词;在日本,这种手势则表示钱;在阿拉伯人中,这种动作常常伴以咬紧牙关,一起表示深恶痛绝。日本人用手戳向肚子表示剖腹自杀。在新几内亚,将手架在脖子上表示自杀;在中国,这种手势表示被人砍头。
6.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指由眼、嘴、面部肌肉等变化而显现脸部的情感体验。面部表情一般是随意的、自发的。相对眼神而言,表情是更容易辨别对方心情和态度的线索。感情的表达是在文化背景中习得的,它们的表现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汉民族在贵客来到时,笑脸相迎才合情理,而美国的印地安部族却大哭来迎接客人的到来。在某些文化中,咂嘴唇是认可的表示;在中国文化中,表示有滋有味;在英国文化中,表示没有滋味;在许多地中海国家,则是过分夸大痛苦和悲哀的标志。另外,东方人比较含蓄,感情不外露,习惯用面部来遮掩感情。而西方人比较豪爽直白,七情六欲都能表现出来。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身势语是非语言行为中非常重要的行为,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重要手段。身势语(bodylanguage)又称非语言交际,非话语交际或表情交际。[3身势语作为社会交际的手段,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可以说比有声语言的历史还要古远。如果身势语使用的好,可以取得较好的交际效果。反之,会使对方感到不愉快或处于尴尬的地位,影响交际的进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学习和了解身势语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含义和运用,以减少交际冲突,提高交际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国光.体态语[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1。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l997.94。
[3]刘玄恩,刘永发.实用体态语[m].华文出版社。1996.39。
跨文化交际学论文选题篇八
论文摘要:我国加入wto后,将逐渐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事务,这就涉及到了跨文化交际的问题。而跨文化交际的'实现,主要在于了解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不同点并具备一定的外语语言能力。本文主要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外语能力。
人类社会进人21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间交往的增加,已逐渐形成全球化、国际化社会。在国际化社会环境下,跨文化交际已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的实现一般是通过两方面来完成的。一是要有一定的文化理解能力。只有了解异国文化及其特点,拥有丰富的异国文化知识,才能使我们有效地找出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差异,才能做到既能说会道,又言之有物、自然得体,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消除隔阂,更积极地融入到与对方的交流之中。二是要有一定的外语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的实现,实质上主要就是通过语言交流这一重要交际手段完成的。如果一个人有着丰富的异国文化知识,但其外语语言运用能力欠缺,不能清楚、完正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造成交际过程中话语信息传递的困难,那么,跨文化交际也是不能实现的。反之,如果有着较强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但却不了解异国文化特点,没有异国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也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文化理解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语言是文化形成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完善。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更加积极地参与世界经济,更好地融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并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从许多方面参与国际事务。所有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进行跨文化交际,都离不开跨文化交际。因此,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要了解一些中西文化的不同。
一、深刻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的定义是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最先提出的。广义上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具有民族性,可反映出鲜明民族色彩。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不同制度国家的文化均有所不同。我们要实现跨文化交际,就要了解、区别中西文化的不同,就要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重视不同文化的学习。这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前提。
中西文化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许多方面有着不同差异,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华民族文化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传统文化,而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文化,由于历史较短,主要属于近现代文化。下面即几种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文化背景差异。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培养了自我抑制,慎重的民族性格。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以谦虚为美德,不喜欢自我展示;坚信有真才实学无需自吹自擂;往往提倡“满招损,谦受益”。西方人则往往习惯于展示自我,以个人为本位。习惯于表现自我,自信、夸张,向他人展示自己,等等。在个人和集体关系上,中华民族向来主张把集体放在首位,提倡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的一个方面超过了集体方面,特别是美国文化往往倡导个人主义。有着“自助者,天助也”,“要败事,找帮手”等说法。
(二)风俗习惯差异。
当别人赞美你时,中国人的习惯是客气一番。而西方人则比较坦率,听到对他们的赞美时,首先会说“谢谢,”(thankyouorgladtohearthat),如有不同看法时,可再用“但是,”(but一)来转折。还有,中国人认为一些可以公开询问的事情,如,年龄,收入,婚姻,行为去向等,西方人往往认为属于个人隐私范畴,成为口头交际的文化禁忌。
(三)宗教信仰差异。
中国与西方也有着各自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宗教文化,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各自的语言中。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以佛教(buddhism)文化为主。佛教已经传人我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人们相信人类问的一切都由“佛祖”在左右。西方文化中主要是以chifstianty文化为主,其影响最大。许多节日都与基督有关,如圣诞节(christmas),感恩节(htanksgivingday),等等。
(四)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因此,也常常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西文化由于文化体系不同,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造成的。长期的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促成了我国文化的民族心理,我们习惯于“三思而后行”,西方人则往往直来直去。我们的哲学思想强调综合,西方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这就形成了侧重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差异。
从上面几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没有多种文化知识和对中西文化不同的了解,跨文化交际必然会遇到障碍。但是,异国文化知识只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一个前提条件。在跨文化交际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外语语言能力。
二、加强外语语言听说能力培养。
语言是交际的最主要的手钱,是一个理想的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种种规则的了解。语言能力是“言者和闻者的语言知识”,这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于上个世纪50年代提出的。语言能力指运用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活动的能力。语言能力的形成,就是语法、语音、词汇的知识在学习者大脑内在化的结果。跨文化交际语言能力(外语语言能力),就是与不同国家、社会文化集团成员交往时,能够得体地解决说什么、怎么说,和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是后天习得的,是经过刻苦努力实践取得的。
在跨国文化交际过程中,如果说话者语言能力欠缺,语言失准,表达不当,词不达意,话语结构混乱,就会造成交际过程中话语信息传递的困难,妨碍有效交际的实现,不但达不到我们预期的交际目的,有时还会引起一些误解,导致交际中断或失败。
因此.我们要想实现跨文化交际,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要,除了解、掌握一些必要的异国文化外,还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即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
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途径完成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们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外语能力的培养。外语课程从小学连续开到中学、大学,在大学里又连续开四个学期,其课程开设长度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但也同时说明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时间的事情,学习外语语言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国现在各级各类大学每年培养出的许多具有外语能力的各行各业人才,正在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对外交流的主力军,在各种涉外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担当着重任,这说明我们的外语课堂教学成绩是很大的。
但是,外语能力与外语语言交际能力是有区别的。外语能力的概念是笼统的、广泛的;可以包括书写能力,文字翻译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本文所述的外语语言能力,系指口语交际能力。多年来,尽管我们的大学培养出了许多具有外语能力的各种专业人才,我们在专业人才的外语语言能力培养方面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我国学生目前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仍然有待提高。许多学生学了十多年的英语,并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有的甚至还考上了研究生,具有了一定的外语能力,但外语语言应用能力仍然很差。有人在口语交流中甚至回答不了外国人关于“早饭你通常吃什么?”这样简单的口语问题,原因在于学生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馒头和稀饭”的词语。这与上个世纪80年代有人托福考试成绩很高,在国外餐馆却不会要一杯咖啡的事情是一样的,但时间却已经过去了20多年,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我们要想顺利地进人跨文化交际全球化时代,从现在起就必须重视加强外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否则,我们将落后于时代。
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培养,即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呢?笔者以为我们可以在现有课堂教学基础上进行如下改革尝试。
(一)加强课堂互动,重视口语交际能力。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现在的外语口语交际能力水平及新形势的要求,在现有的条件下,争取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更多地外语环境,让学生课堂上有说外语的机会,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形成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
(二)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口语课时。
我们应该调整目前的课程设置,适当地增加外语口语课,进行一些专门的口语会话练习。理想的外语口语会话课应该是一个模拟的小社会,冲破时空的限制,将各种人物,事件,场合较系统地搬进课堂,进行实际模拟交流练习,这样可以达到真正提高学生交际能力之功效。
(三)改革考试形式,增加口语测试项目。
尽管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设置操作难度较大,但是,增加口语测试项目是提高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关键。我们现行的外语四、六级考试制度,实际上还是一种应试模式。长期以来许多外语教师一直在探讨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的方法,但收效甚微,就是因为受到这种考试形式的限制。现在随着形势的飞速发展,“地球村”的形成,这种应式考试模式对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总之,跨文化交际的实现与外语语言能力是密切相关的,而外语语言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既教授学生跨文化知识,又培养他们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加大培养精通专业,又擅长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力度,以改变我国目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不适应状况,尽快融人21世纪全球化时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仓库场地租赁合同协议 仓库场地租赁合同书(模板9篇)
- 最新纪检部检讨书反省自己(大全11篇)
- 森林防火心得体会(实用13篇)
- 2023年非诉讼授权委托书(优秀8篇)
- 最新出纳求职简历 出纳个人求职简历(大全15篇)
- 最新信访工作个人总结材料(大全12篇)
-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优质10篇)
- 教育孩子经验心得体会(精选11篇)
- 2023年电商节活动策划方案(通用10篇)
- 安全生产承诺书(汇总12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