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初中说课稿生物网篇一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
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
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
1、有做事的过程;
2、有明确的目标;
3、有明确的结果;
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
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
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初中说课稿生物网篇二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单元第节内容。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知识体系中也占据着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内容包含的一些重要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样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结合教材内容结构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
理解: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接下来说说教学的重、难点在仔细研究了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本章的重点在于: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xxx是本章的难点xxxxxxxx较抽象;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接下来,我简要地说说教法。
生物是一门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只有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自己的思辩能力。
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的三种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相关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法上
这节课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突出xxxx重点。各项活动的安排也应该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一部分、我们将花(3—5分钟)时间,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在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其次也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习的欲望。
第二部分、讲授新课:这部分将占去大约(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需要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为学生分析教材的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和兴趣化。
此外还应该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课题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第三部分,课程最后需要留下(3—5分钟)、用于小结和强化认识。
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也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的素质差异,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拉开作业间的难度差异,进行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初中说课稿生物网篇三
大家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
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因此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走进新课程,运用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病毒》是人教版幼师教材全一册第二部分微生物中第三章。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前两章细菌、真菌等有关微生物的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及将来的幼教工作息息相关。因此,在教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2、教学重点
(1) 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教学难点
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本 节的教学对象为学前二年级学生。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植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等知识;已学会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 等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具备了独立学习本节部分内容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她们对本节课涉及的有关病毒与人类关系,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病毒的形态 结构、生命活动的知识,难以理解。
1、基础知识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2) 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3)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4) 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细菌病毒——噬菌体的有关知识。
2、能力训练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思想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1、直观教学法
通过动画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创设生物微观世界,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使学生能比较全面地掌握知识,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
2、探究式教学
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本节课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课前以组为单位,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查找有关资料,进一步通过小组讨论、协商,得出研究报告。最后在课堂交流。
1、教师设疑: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原由。
2、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内容:病毒的发现;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害);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利)。
(1)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学生代表阐述本组的研究报告;做好听课纪录,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讨论得出结论;展示本组设计的《健康周报》。
(2)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教学主线,创设问题情景,聆听学生讲解,归纳教学内容。完成学生的测评。
本 节课的知识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我们采用网络、课件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形象化、立体化、动态化;把 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病毒结构及生命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使难点迎刃而解,重点得以突出,充分体现了计算机多 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初中说课稿生物网篇四
认真拟定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下面我们来看看初中生物的说课稿,欢迎阅读。
本节课是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10单元《生物和环境是统一体》第25章《生态系统》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本节课是本章的开始部分,本节中的知识和能力的养成,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本节主要内容为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以及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和生物富集及影响。教学中要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搭建“平台”,通过相关图片、视频引导学生对一些常见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加深了解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食物网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生物和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共存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所熟悉的生态系统及其基本成分。
(2)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树立生物与环境是统一整体的观点。
(3)举例说出生物富集的过程及其影响。
2、能力目标
(1)能根据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观察及分析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资料的能力。
(3)会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2)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1、举例说出所熟悉的生态系统。
2、说出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
3、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食物链、食物网和生物富集。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图片、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搭建进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的“平台”。
学生准备:调查校园生态环境,收集资料。
多媒体电脑、投影仪等。
视频播放——“海洋生态系统”,理解每种生物都离不开它们的生活环境,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1、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导学生结合所看视频“海洋生态系统”,讨论回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多媒体演示图片——“草原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演示多媒体图片——“啄木鸟在树干上找虫吃”、“腐烂的树干上长出许多真菌”、“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并得出结论——生态系统的组成,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3、食物链和食物网:播放视频“草——兔——鸟”及图片——“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并得出结论——食物链和食物网。学生分组讨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小组代表用投影仪把结果投影出来,全班交流讨论。
4、生物富集及影响:演示多媒体图片——“ddt使鱼鹰的卵壳在孵化中破碎”、“日本的水俣病”、“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生物富集及对生物的影响,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体会。
多媒体演示练习,进行查漏补缺。
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组成:
(1)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2)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人;分解者——微生物。
3、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
1、概念:指生物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物质,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不断增加的现象。
2、生物富集对生物的影响:影响生物和环境。
初中说课稿生物网篇五
《物质的运输路线》是河北少儿出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爱护心脏 确保运输》的第三节,血液循环的途径这部分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这部分内容是《生物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第五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识,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所产产生的废物也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因此本章内容起到了联系各部分知识的作用,而第三节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课程目标中》指出: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我把以下四个知识点作为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1.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2.概述血液循环的组成和路线。
3.描述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和血液循环的意义。
4.说出血液、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及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指出,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表达交流的科
学探究能力,发展合作能力。因此我把以下三点作为这节课的能力目标:
1.提高表达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能始终贯穿情感态度教育,确立本课的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2.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根据本节课所确立的知识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把血液循环的路线和循环的意义以及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确立为本课的重点。使学生能深刻正确的认识血液循环及其意义。
好学教育:
血液循环的知识比较抽象,理解血液循环的整体过程和体循环及肺循环环的关系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二者作为本节的难点,希望能使学生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是独立进行的,汇合于心脏,组成完整的循环途径。
根据本节的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和确立的重点、难点,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教法、学法,如多媒体教学法能直观的把一些抽象问题形象化、生动化,易于理解;讨论法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发挥学生的探究的潜能,自主地进行学习。在教学中综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1.老师的准备:制作的课件,把血液循环以动画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增强形象生动性。给每位学生复印一张探究活动报告单,供学生上课自己画出血液循环的途径。
2.学生的准备:复习心脏的结构,和心脏相连的血管的名称及血液流动的方向。为循环途径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便于理解血液流动的方向。
(一)复习:
(启动课件,出示心脏的结构图)
心脏的四腔中血液流动的方向,及和每个腔连通的血管分别是什么? 通过复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顺利的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
(二)引入:
通过身边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活动设计:
1. 提出问题(展示血液循环模式图课件flash动画):
假设有个红细胞,随着血流在人体内周游,如果以左心室为出发点,那么它旅行的路线是怎样的?如果让你对它的旅程进行划分,你认为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多媒体课件内容,在学生活动报告单中标注血液循环的途径。
设计这一活动,可以使同学积极去探究血液循环的途径,通过已有知识,在小组同学的努力下共同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为进一步突破血液循环途径这一难点问题打下基础。通过学生上台发布结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发布完结论,要给学生一种积极的评价,肯定他们的成果,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
2.结合学生的结论,进一步巩固血液循环途径,结合课件,强化循环途径的学习。
好学教育:
师:为了便于我们研究,我们把血液循环的途径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是血液在心脏与全身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循环。动脉血由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到毛细血管网处进行气体交换变成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
肺循环是血液在心脏和肺之间的循环。静脉血由右心室射入肺动脉,在肺泡毛细血管处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动脉血,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完成了第一个教学重点的——血液循环的路线的学习,同时也突破了这一难点问题。
3.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这一种重点的学习: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研究和讨论,我们了解了血液循环的途径,我们提到了动脉血和静脉血,学生必然会有疑问,通过自己查阅《小辞典》,就会明白这两个概念,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进一步强调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在提出有关的问题(教材中“大家谈”栏目的内容)
(1)“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
回答:这种说法不对,从概念上看,动脉血、静脉血的划分是从含氧量的多少和血液的颜色来区分的,而不是以血液所在的血管名称来划分的。从循环途径上可以看出,肺静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肺动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因此说“动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经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通过前边的学习,在讨论这个问题学生会很有自信,容易做出结论,同时巩固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实现了第二个教学重点的学习。
(2)肺循环和体循环途径分别有什么意义?
学习了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结合课件,通过老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努力就能够说出这个问题。
肺循环把体循环带来的一部分代谢终产物运输到肺部,进而排出体外,并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回心脏。体循环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输到全身组织各处,并把全身组织处的静脉血运回心脏。
演示课件:体循环和肺循环独立进行,在心脏处连通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保证了体内物质运输和交换,使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得以正常的进行。
在此,实现了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重点,同时也使一个难点得到了突破。
4.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课件演示淋巴的形成)
学生描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三者关系后,进一步通过课件来说明,组织液一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流经各级淋巴管及大小不等淋巴结,最后汇入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循环,这个过程叫淋巴循环。淋巴循环不仅可以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平衡,还有回收蛋白质和脂肪的作用。
好学教育:
使学生了解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的关系。实现了第四个知识目标。
5.进行小结:
总结循环系统的作用,同时强调应该加强循环系统的保健,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6.思考题的设计:
首先呼应课题引入时的问题,通过学习,学生很容易回答,然后讨论课本中想一想的问题,可以帮助理解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关系,也体现了物质运输这一内容的重要性。
7.说练习题的设计:
通过练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第一题主要体现了血液循环过程中物质交换的过程;第二题复习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第三题即是一个输液的常识问题,输液是通过静脉输入的;第四题是循环路线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评价应该有利于学生多主动发展,注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定性评价,在活动中充分给与学生肯定的评价,同时指出努力的方向;而且在学习过程中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初中说课稿生物网篇六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4.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30
1.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
2.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课前准备
1.有关细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有关微生物学史的材料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细菌的发现
提供资料,帮助学生分析巴斯德实验的历史突破,
细菌到底长什么样?
观察细菌的放大图片,认识细菌的大小形态
提供资料,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细菌的细胞结构特征和营养方式
比较细菌细胞和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提供图片资料,组织学生比较、分析、讨论
细菌的繁殖方式
看录像,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和速度
提供录像资料,引发学生兴趣
芽孢
看录像,理解芽孢对细菌的意义,了解生活中消毒和灭菌的区别
提供录像资料,给以适当的讲解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细菌发现和研究的三个故事
学生: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管理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他从小就迷上了自己制作放大镜,他磨制的镜片可以将物体放大200到400倍。用这些镜片,列文虎克观察了很多东西,他将观察到的景象绘制成图画寄给英国皇家学会。从这些图画中人们第一次认识了各种形态的细菌,英国皇家学会还选举他做会员,相当于我们的科学院院士。
学生:很长时间人们一直不知道细菌是从那里来的。人们观察到腐烂的牛肉汤里有很多细菌,就认为细菌是从肉汤里自然而然产生的。意大利的斯巴兰扎尼做了一个实验,他准备了几个玻璃烧瓶,把它们刷洗干净,灌进肉汤。把瓶颈放在火上烧,玻璃融化在一起,将瓶口死死封住。这样一来,不管多么小的细菌也休想钻进玻璃瓶了。瓶口封好后在沸水里煮了一个多小时,杀死了肉汤中的全部细菌。几天之后,肉汤没有变质,证明了细菌是从空气中进入肉汤里的。可是有的生物学家质疑说:自然生殖有可能需要借助空气中某些化学物质完成,斯巴兰扎尼隔绝了空气,就破坏了生物“自然发生”的条件,因此没有微生物生出来。这样的疑问听上去也是有道理的。(学生纷纷点头同意)
学生:1860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终于设计出了一个新的实验,一个非常着名的实验。他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第一个烧瓶就是普通的烧瓶,瓶口竖直向上;而将第二个烧瓶在火焰上熔化瓶颈,不是将它融合,而是把它拉长,弯曲成鹅颈一样的曲颈瓶。然后把肉汤煮沸、冷却。两个烧瓶都敞开着,外界的空气可以畅通无阻地与肉汤表面接触。过了三天,第一个烧瓶里就出现了微生物,第二个烧瓶里却没有。直至四年后,第二个曲颈瓶里的肉汤仍然清澈透明,没有变质。
巴斯德解
释说,因为第一个烧瓶是顶端开口,悬浮于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可以落人瓶颈直达液体,微生物在肉汤里得到充足的营养而生长发育,于是引起了肉汤的变质。第二个烧瓶虽然也与空气相通,但瓶颈拉长弯曲,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仅仅落在弯曲的瓶颈上,而不会落人肉汤中生长繁殖引起_变质。巴斯德以令人信服的实验赢得了_的一致支持,后来,他在研究微生物方面获得了很多成就,被尊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主要教学过程:
31
学生:看见一点一点的。
学生:像火腿肠、两头圆中间直、像面包……
教师:这种形态的细菌叫杆菌。还有别的样子的细菌吗?(出示其他图片)
学生:有的像圆球、有的像弹簧
教师:请大家根据细菌的形态将他们分成三种:杆菌、球菌和螺旋菌。
学生:根据图片分类。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的细菌一对对地靠在一起(双球菌)有的细菌聚成一团(葡萄球菌等)或连成一大串(链球菌等)但是每个细菌仍然是独立生活的。没一个细菌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单位。那么细菌的生命结构是什么样呢?(出示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和书中的示意图比较。
学生:我觉得更像植物,因为有细胞壁,看上去很坚硬的样子。
学生:我觉得更像动物,因为有鞭毛,能运动。(教师适时说明并不是所有细菌都有鞭毛)
学生:我觉得更像动物,因为不是绿色的。
教师:总结:从营养方式上,大多数细菌和动物一样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但它们和动物又不一样的地方是:它们会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教师:细菌的结构中有没有和动物、植物细胞都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没有细胞核(还会答有荚膜、鞭毛等,教师应适时解释)。
教师: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dna会聚集到细胞中一个特定的区域,我们把这个区域叫核区。
教师:细菌也是生命,它是如何繁殖的呢?(展示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计算;212=4096个!
教师:如果继续计算下去:48小时后呢?
学生:抢着按计算器:2.23007451×1043个!
教师:我虽然不能告诉你一个细菌有多重,但是我可以保证:2.23007451×1043个的细菌的重量大约和4000个地球差不多,有就是说:理论上讲,如果你手上有1个细菌,两天后它能变成4000个地球那么多。
学生:笑,不可能!
教师:为什么不可能?
学生:我们会洗手。
教师:对。洗手的肥皂和洗涤剂都可以杀死细菌,甚至只是用流水冲洗也可以减少很多细菌。但是洗完手以后,手上的细菌是不是都杀死了呢?我们来看看细菌对付恶劣环境的方法(展示录像)。
学生:观看。
32
学生:不一样,孢子数目很多,是繁殖结构;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孢,数目没有增长,不是繁殖;芽孢只在休眠时才出现,芽孢出现是,细胞就解体了,所以芽孢不是细菌的细胞结构。
教师:芽孢的抵抗恶劣环境的本事可能高得出乎我们的想象。有一个真实的事情:
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1967年,美国宇航局向月球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并且在月球表面进行了软着陆,卫星上携带了一台电视摄像机,为科学家拍摄了很多影像。两年半后,美国的阿波罗12号飞船到达了月球,宇航员把这台摄像机带了回来。科学家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把摄像机的一小块塑料隔离板放在营养液中,几小时后用显微镜观察,在培养液中发现了一串串链球菌。链球菌25分钟繁殖一代,据此科学家们可以推算出,至少有一个链球菌生活在这个摄像机上。在人类登上月球以前,这个链球菌竟然在月球那么严酷的物理环境下不吃不喝生活了两年半!我们不得不佩服细菌的生活能力呀!
教学反思
比较新课标和旧教学大纲,很多老师都注意到:有不少旧的教学内容都删减了。因此很多人感到新教材内容太少,一节课的内容大概就只够讲20分钟。对此,我的感受是:《课程标准》和依据这个标准所编制的教材只是国家为适龄学生提供的基础标准,是一个相对较低的标准。作为教育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学校,从为学生发展的原则出发,完全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补充。
但是补充哪些新内容呢?有些老师就将删减的内容又补充上去,造成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我的看法是:
一、不能盲目提高难度和深度。对于繁、难、脱离生活的内容,坚决不补充。不要为“学科系统性”而加大学生负担。
二、对于能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教材内容的材料,应该补充。这些资料应该具有趣味性、形象化和科学性并重的特点。例如:“细菌繁殖得比地球重”“月球上的细菌”这样的资料,能给学生很清晰的感受。
三、对于能帮助学生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内容,大胆补充。例如巴斯德实验,很多老师认为这些是“软性”内容,没有考核的任务,就轻描淡写甚至轻易放弃,这是非常遗憾的。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发现的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为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而感动,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锻炼思维能力,获得很多课本上不能提供的科学工作方法。因此,对这些内容不仅应该扩展和补充,还应该精心准备,绘声绘色,发挥教学资源的效果。
初中说课稿生物网篇七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基于课改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章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物的特征,一是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节是在前一节认识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我们身边的生物进行实地调查。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明确调查的目的后,小组进行实地调查,最后进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一节调查课。在调查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调查?怎样开展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针对调查的目的小组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表,然后小组分头进行调查、记录,撰写调查报告,最后在全班交流、展示。
*教学重点
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教学方法
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准备笔、本、放大镜、照相机等。
*导入:
一个好的导言是决定学生能否上好课这节课的关键。所以,我通过媒体播放图片并配以解说:“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种生物,它们与人类朝夕相处。有些是我们所熟悉的,如:催人晨起的公鸡;看家护院的爱犬;阳台上五颜六色的花草等等;有些却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调查。”通过身边熟悉的生物让学生感到亲切,同时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什么生物我还没注意呢?好奇心有了,自然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
*目标引领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分析出什么是调查?然后让小组讨论制定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的方案,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有哪些?调查时应注意些什么?设计出调查表。
*自主学习
带着目标,小组学生根据经验,分析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说我国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从而明确什么是调查。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设计出调查表并与书上的方法步骤相比较,确定本组的调查目标和方法。
这种学生自己选择调查方案,并设计实施的做法,有利于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实地调查
各小组根据本组制定的调查目标和方法进行实地调查。
1.进行校园生物调查。学生注意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尤其是爱护生物资源。
2.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调查中注意安全问题是第一的,学生注意对生物资源的爱护。遇到不会的问题向社区管理员请教。
3.进行农田生物种类调查。学生注意爱护农田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遇到不会的问题向农民师傅请教。
4.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
5.各组同学共同整理资料,对生物进行归类、书写调查报告。
*展示、交流调查报告,进行反馈。
1、各组制作出ppt课件进行展示,并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报告交流。
2、选择2—3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哪些不同?
3、有没有原本常见的生物现在不见了?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保护生物资源的教育。
*总结调查的意义
通过调查,学生学会了调查的一般方法,会做调查记录;对所知道的生物能够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了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的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技能训练
对看上去相似的生物,要注意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通过观察图片,找出马与驴在外形上的不同之处;马与牛在外形上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也是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课堂延伸
请同学们课下完成一篇校园(或社区、农田)生物的调查报告
1.教材分析: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必须从认识身边的生物做起,这节课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再认识平时已经熟悉的校园里和校园里的生物,并作调查,可以调动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渴望,也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学好生物学教育的契机,并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通过调查可以熟悉身边的生物,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能力目标: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3.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4.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
2.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5.课前准备:
1.教师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指导学生设计调查方案。
2.学生准备好调查表格,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的可带照相机,放大镜等)
本节课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启发为主,从具体事例入手,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开展调查。
本节课运用了探究、自主、合作、激励学习的方式,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
教师引导:什么是调查呢?其实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比如,我们在制定某些法令、法规或政策时都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那么这些依据从何而来呢?这就需要进行调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作为被调查的对象,大家回忆并讨论交流,你们都被作了哪些调查?有:人口普查;每天有多少零花钱;每年收多少压岁钱;对老师的满意程度;乱收费问题。
教师继续引导,这些都是调查,正是有了这些科学的调查,才使我们在写论文或做出某些决定时有了依据,更具有了说服力。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我们明确了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就能够得到科学真实的调查结果。
下面我们也来做一次调查,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由于我们的调查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样本具有代表性,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例如,调查临汾市初一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不可能到各个县区去逐个调查,只要在各县区选取一两所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调查就可以了。下面,我们就根据我们的居住范围来分组,住校的为一组,对校园的生物进行调查;附近农村的为一组,调查农田的生物;在钢厂附近的为一组,对钢厂区的生物进行调查;市区的学生分为一组,对所在社区的生物进行调查。下面各组同学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表格(作为重点),路线,看哪个组的方案最好,表格最完善,路线设计最合理。
各组进行讨论并且进行分工,选取组长。然后各组汇报自己的调查方案,展示调查表格,确定调查的路线。
1.全组同学要集体行动,要有集体主义精神,不要一个人单独行动,尤其不要到偏僻的地方去。
2.要爱护生物不要采摘花木,不要掏鸟卵,不要打雏鸟,不要捕捉小动物。
3.不要爬高,不要下水,注意安全。
4.同学之间分工明确,管记录的管好记录,集体汇总统计,写好调查报告。
5.不要贪玩,要仔细观察,不能只见大树,看不见小草,只见树上的鸟,看不见树皮上的毛毛虫。
下面老师再强调几个问题
1、调查表格可以参考课本第8页,若有更独特的设计表格那更好,调查完后,我们要在全班把成果展示一下。各组同学先汇总一下,一共调查了多少生物?其中植物有多少?动物有多少?其它生物有多少?并说说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2、在你调查的生物中任选用2∽3种,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哪些不同?
3、写出调查报告,内容包括时间、地点、天气、调查路线,所见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生活环境等。
4、调查中遇到的问题和体会等下节课进行交流评价。最后,再强调一下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
(三)课堂小结
调查是一项科学的工作,对你所看到的生物,不管你是否喜欢它,都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比如有的女同学害怕小虫子,一看到就躲的远远的。这样是不对的,我们要有科学的探索精神。不能仅凭个人的好恶取舍,我们要对见到的每一种生物都要认真的观察,如实记录。
(四)巩固练习
这里是小亮在校园中调查时记录的生物名称:松树、杨树、鼠妇、蚂蚁、榆树、蚊子、苍蝇、柳树、菊花、麻雀、蝉、冬青、山桃、小鸟、狗尾草、蒲公英、苔藓、玫瑰,请你帮他分成两类(动物与植物),并说明理由。
(五)课后作业
1、写一份调查后的小论文或感受。
调查全年级同学的身高,并与全市初一学生相比较。
初中说课稿生物网篇八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晚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从种到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对提出的问题,练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沟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具有怎样给生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4.通过对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节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教学难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教学组织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的阐述。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我还采取大量的图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我还让学生在课前运用互联网准备各种图片和相关问题,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提问导入:
1、在上一节课我们尝试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我们将动物分成有脊椎的和无脊椎的两类,我们将植物分成有种子的和无种子的两类。那么我们能概括一下我们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吗?(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物方式)
2、展示幻灯片。太空人小明,他要给我们班同学寄一封信,谁来帮帮他如何填写通讯地址?填写通讯地址,其实就是按由大到小的顺序寻找不同的等级。(学生帮助小明填写通讯地址:银河系、地球、中国、北京、海淀区、101中学,初二一班。)
3、你觉得对生物进行科学分类有什么意义?
今天,我们将来学习分类的不同等级的单位及生物是如何被列入到这些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的。
(利用两个提问一个事例来导入新课,意在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分类等级(以马为例,结合教材图片)
1、区别种与物种
展示不同颜色马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斑马和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师总结。(它们虽然长的很像,却属于不同的物种,列为同一个属)
2、区别奇蹄目和偶蹄目
展示图片驴和犀牛,提出问题,哪个与马、斑马最像?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它们是同一个科,马科。演示图片羊,比较羊和犀牛,哪个与前面的几种动物最相似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判断比较难,演示奇蹄目和偶蹄目的足部图片。马、犀牛、羊、鹿等动物的趾外有蹄,它就像我们的指甲一样。这是马的蹄,它仅第三趾发达,其他的都退化了,也就是说,马有一个蹄。旁边的这是犀牛的,它有三个蹄,它和马的蹄的数目都是奇数,所以这两种动物属于奇蹄目。再看看羊,它有两个蹄,长颈鹿也有两个蹄,都是偶数,所以它们属于偶蹄目。可见,犀牛和马、斑马、驴更为相象,同属于奇蹄目。
3、区别哺乳纲、鸟纲、爬行纲、两栖纲、鱼纲
演示图片: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们和鸟、青蛙有什么不同吗?同学讨论2分钟,教师引导总结,它们都有毛,胎生,恒温,都能哺乳。分别总结鸟纲、爬行纲、两栖纲、鱼纲的共同特征。
4、区别脊椎动物门和无脊椎动物门
利用摸摸自己的脊柱,区分鱼和一些低等动物蚯蚓等的不同,引入脊索动物概念,区分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
5、区别植物界和动物界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按照从种到界的分类等级,了解了马是怎样被列入不同的分类等级的。现在请从界到种来总结马的不同分类等级。
学生总结:我们先从植物和动物中选定马属于动物界,根据马有脊柱将它定在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中有鸟纲、两栖纲、爬行纲和鱼纲、哺乳纲,马是胎生,哺乳,恒温的陆生动物,所以属于哺乳纲;它有一个蹄,所以区别于有两个蹄的羊等,和犀牛一起属于奇蹄目;然后找到马科,马属,最后到种,马种。提问题:
1.哪个分类等级中动物的共同特征最少,哪个最多?
2.哪个分类等级中的动物的种类最多,哪个最少?
引导学生回答:
1.界的共同特征最少,种的最多:
2.界中的动物种类最多,种中的最少。
第四环节:练习巩固
1.帮助小明寻找他的亲缘关系。
学生讨论后给出答案:小明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偶蹄目、类人猿科、人属、人种。
2.植物的分类等级
演示油松和毛白杨,打乱分类等级进行分类。
植物界、种子植物门、裸子植物亚门、松柏纲、松柏目、松科、油松。植物界、被子植物亚门、双子叶植物纲、杨柳科、杨属、毛白杨。
3.林奈和双名法
演示植物标牌,展示生物的学名。学生自学,教师总结。
4.布置课外作业给校园植物挂牌。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对《从种到界》一课的设计过程,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初中说课稿生物网篇九
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
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种群”,“什么是基因频率”再回忆种群基因库频率不发生改变的五大条件。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不存在这样的种群,比如有可遗传的变异产生,再回忆可遗传的变异有哪些,可得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突变和重组是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 再通过探究得出: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再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来概括本节课的内容。最后有反馈评价,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郑老师的这种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非常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将知识点落实到位。
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既能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又能引出下一问题。如:“既然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那么什么才会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呢?”这一过渡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密度适中,重点突出,效率高。
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
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进步。有效的利用课堂的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郑老师善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
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采用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层层的深入。如本节课中的探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其中要求学生作出假设,郑老师就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郑老师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让学生一
听就知道哪些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语速上的变化能使学生改变对一个问题的关注程度。另外,郑老师的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极具启发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谈谈这节课中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还不够强。如果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话,也许会更好。
二、如果能加上一些板书,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增加课堂效果。
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值得我学习的课。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 。
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
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1、有关概念的讲解以及相似概念之间如何进行区分这些知识点落实问题。如:有关山脉走向的概念等。
2、学生讨论和活动是否有明确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
3、要注意精讲精炼,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益。
今天传树老师为我们演绎了一节非常精彩的课,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和演示实验、认真专研和挖掘教材,真正做到了对教材的有所选择、有所修改,传树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演示实验和大量生活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的慧眼识蛙活动,大大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大大提高了学习科学的趣味性,演示实验非常成功,很好的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
传树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精心设计的慧眼识蛙活动: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为什么青蛙这么难以发现,引出课题,列举各种生物的适应性,提出问题:白天沙漠中蝎子为什么藏在沙子中?引导启发建立假设,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质疑,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通过环环相扣、递进深入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观察生活现象和实验,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提供鸭嘴兽,啄木鸟等生物小档案,让学生观察模型,说说适应的特点,进一步将本堂课升华,学以致用,给予拓展。
本节课教学中处处都在体现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认为课堂上最主要的教育目的,就是在于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如进行课堂导入时,朱老师在复习高二所学的有关基因知识后,提出了“唾液淀粉酶基因及胃蛋白酶基因存在哪里?为什么唾液淀粉酶只能由口腔分泌?而胃蛋白酶只能由胃壁分泌?”非常具有生活化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堂课住老师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设置问题,然后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学、思考和讨论,充分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体现了“以“人”为本”新课程理念。如在学生了解原核细胞基因结构以后,设计出了“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与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相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就很好的体现这一点。
课堂气氛民主,师生关系和谐 在上课的过程中,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总会提出一些令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类问题是比较难处理的,而朱老师总能抓住这些问题并认真地解答,以丰富的知识给学生满意的答案,所以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创造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说这堂课中还有值得思考的地方的话,那就是要给学生多一点练习的时间,同时还要进一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创造性地利用。
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是值得我学习的课
初中说课稿生物网篇十
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了解出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1)复习上节课内容,创设情境导入。
(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4)练习。
(5)小结。
1、教学方法:多媒体、实验探究。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习、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
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起带下来。
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让学生明确: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
(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4)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
强调绘图要领:
真实;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名称标注齐全。
1、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要求标注功能
初中说课稿生物网篇十一
问题表述准确,答案明确。设问由浅入深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合作探究环节问题上能围绕教学重点提出问题,学生能探究的尊重学生的成果。探究不上的如细菌的特殊结构能回答荚膜和鞭毛,但是芽孢回答不出来。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上的74页关键词“有的”就能回答上来。
因为本课内容细菌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因而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愿望。第一的自主学习同学们看书写完后,分小组对题,要求一人一题都要参与。这样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既达到了全员参与也达到了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学生合作学习开展的比较成功。
在学生展示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对于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能够及时回应、讲解,给予学生鼓励、启发,使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达到了认知的升华。老师的讲解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促其提升的作用。比如探究不上的如细菌的特殊结构能回答荚膜和鞭毛,但是芽孢回答不出来。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上的74页关键词“有的”就能回答上来。
初中说课稿生物网篇十二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一课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
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
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
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
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
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
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
1、有做事的'过程;
2、有明确的目标;
3、有明确的结果;
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
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
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
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
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
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集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销售人员自荐信(汇总8篇)
- 最新酒店财务年终个人工作总结(模板13篇)
- 销售人员自荐信(实用13篇)
- 大学生求职信 大学生求职信求职信(优秀9篇)
- 最新十二岁生日的演讲稿 十二岁生日演讲稿(精选11篇)
- 2023年新学期计划(精选12篇)
- 最新企业安全建议网 企业安全建议书(模板8篇)
- 2023年江苏的导游词(优质15篇)
- 2023年小学开学国旗下演讲稿网 小学开学国旗下演讲稿(优质10篇)
- 最新教师月度工作总结(通用9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