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小学科学教学计划与学情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通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1 12:52:02 页码:7
最新小学科学教学计划与学情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通用11篇)
2023-09-21 12:52:02    小编:雁落霞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成绩已属于过去,新一轮的工作即将来临,写好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计划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与学情分析篇一

优秀资源

一、基本情况分析

优秀资源

解释的训练,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质疑,并有一些设计与制作的活动。

三、教学基本目标

1、科学探究:经历几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关注资料的收集和实验的探究,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分析和整理,并用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交流。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的意义和方法,开始学习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自然现象,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深入浅出探索的兴趣和探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关注物质的变化,对宇宙充满探索的欲望,并能从科学发展史中获得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更多理解。

1、利用过程性评价和建立科学档案袋的方式,引导学生学好科学。

2、教师提供材料和资料,提倡学生自带材料,引导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优秀资源

3、反思自己的教学,勤于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有什么意义等问题,并做好记录。

4、钻研新标准和现有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教具、学具和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的单元备课,提前做好教学准备。

五、课时安排本册教材以单元为内容单位,在课时安排上也以单元为主,并包括随时评价所用课时。

优秀资源

小学科学三、六年级教学计划

梁自琳 龙凤湖学校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与学情分析篇二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科学教育教学工作,全班共有17名学生,其中男生7人,女生10人。这门课程是学生刚刚接触的新课程,对学生来说很新鲜,学生没有一点科学知识基础,这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本册内容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将带领三年级刚开始科学学习的同学们,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习旅程。

在“植物” 单元中,学生们将对生活在周围的不同植物进行观察比较,通过比较陆生植物(大树、小草)和水生植物(金鱼藻、水葫芦)的不同特征,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对植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认识。

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共同形成“生物”的概念。

如果说“植物”和“动物”展开的是一段生命世界的学习旅程,那么“我们周围的材料”将让学生经历物质世界的探究之旅。学生们将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纸、砖瓦、陶器、瓷器等常见材料在硬度、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等方面的异同,认识到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水和空气”单元,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学生们要想办法来解决、用证据来证明在探究水和空气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最终,学生们将在事实的基础上,认识到水和空气在重量、体积、形状、占据空间、流动等方面的许多特性,并且对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等概念有初步的理解。

周次教学内容

1 我们看到了什么

2 校园的树木 大树和小草

3 水生植物 植物的叶

4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5 寻访小动物

6 蜗牛

7 蚯蚓 蚂蚁

8 金鱼 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周次 教学内容

9 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那些材料硬10 比较韧性 它们吸水吗

11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砖瓦和陶器、瓷器12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13 水

14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18 期末复习

19 期末复习

20xx.8.31 中化小学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与学情分析篇三

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我带1、2、5三个教学班,学生整体学习兴趣高,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比较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们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让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1、全册内容情况: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第四册。全册教材包括了“电”、“新的生命”、“食物”、岩石和矿物”四个单元,由30多个典型活动组成。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各单元内容和课时情况:

第一单元“电”共9课时,具体包括:电和我们的生活(1课时),点亮我的小灯泡(1课时),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1课时),电路出故障了(1课时),导体和绝缘体(1课时),我来做个小开关(1课时),里面是怎样连接的(1课时),我们选择了什么(2课时)。

第三单元“食物”共7课时,具体包括:一天的食物(1课时),我们的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1课时),吃什么和还吃什么(1课时),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1课时),面包发霉了(1课时),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1课时),食物包装上的信息(1课时)。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共7课时,具体包括:各种各样的岩石(1课时),进一步观察岩石(1课时),岩石的组成(1课时),怎样观察描述矿物(1课时)。岩石会改变模样吗(1课时),岩石矿物和我们(1课时)。

3、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4、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主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

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描述。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观察对象在属性、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特点,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认识基础。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教科书中给出了各单元相应的记录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的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随时提示他们将自己的记录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修正,教师每周都要对学生的记录进行督促和检查。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汇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活动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的内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实验过程的描述,这种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教学中应耐心引导。

5、指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尤其要重视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从证据、表格、图形获得的一些科学信息,并引导他们合理地使用这些信息做出科学解释。

(略)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与学情分析篇四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一)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三)科学知识

1.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

4.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惟一家园的道理。

上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勾画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大致轮廓。为了使总目标能够落实到科学课程的教学组织、教材编写、教师培训及课程资源配置之中,《标准》将总目标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领域进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标,但这绝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的达成是单独进行的。好的教学活动,往往能达到多个教学目标。因此,在实践中,各分目标必须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把握。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天气——1—5周

第二单元溶解——6—9周

第三单元声音——10—13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14—16周

总结——17周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与学情分析篇五

本学科现有6位科学教师,其中教龄超过10年的教师1位,5年教龄以上10年以下的的1位,5年教龄以下的4位。6位教师中,有学科骨干1人;小学高级教师1人,本科学历6人。教师撰写的多篇论文、案例等在各级各类评比中频频获奖,开出的各级各类公开课在市区级都有较好的反响。我们科学组是一支充满活力和战斗力的年轻队伍.

存在问题在于同时师资力量还较薄弱,教师总队伍不稳定。家长支持力度还较小,社会力量对科学学科总体认识不到位。科学社团。心凉。学生研究意识不强,不能坚持较长时间的科学研究。

二、本学科教育目标,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及我校该学科的现状

1、本学科的教育目标

本学科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2.、本学科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回眸20世纪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不难发现,在经历了过于关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发展轨迹之后,现今的国内外小学科学教育出现了以科学素养的培养为科学教育最高宗旨的发展趋势。科学素养是指“每个人所应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它有五个方面:

(1)了解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

(2)具备把有关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能力;

(3)具有利用科学探究过程的能力;

(4)理解科学性质的一般原理和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5)具有明智的对待科学的态度以及具有与科学有关的事物的兴趣。

很显然,科学素养是一个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为一体的复合概念。各国(如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均提出:把所有的学生都应具有良好的科学为素养作为自己的一个既定目标。要让每一位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工作”着,经历规划和实验调查研究,以检验他们的想法,并且懂得为何这样的研究具有独特的作用过程,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

3、我校本学科的优势、主要差距及其原因

我校科学学科的教育以实施教科版的小学科学教材为主要渠道,同时开展科学社团活动,力求课内外结合,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已任。学生和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是一项额外的收获,老师心凉。

三、学科建设总目标和年度任务

(一)总目标

三年内,在课程资源及教学设备的有效保证下,通过扎实实施科学课程及科学社团课内外相结合途径,力争实现师生共赢的目的。

学生方面:通过科学课程及科学社团活动的整合开展,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根据假设制定、实施计划,能用图表或文字的形式收集证据,进行归纳、分类、判断、推理、分析,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并能采用口头或文字的形式将探究过程与他们交流与讨论),同时形成大胆想象、尊重事实、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以及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情感。力争让每一位学生能从生活中提出科学问题,并试着去自己独立持续研究。

教师方面:通过组织丰富的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以提高教师的科学课堂教学能力与探究指导能力,并逐步形成自我风格。力争在3年内,本组的青年教师人人能上市区级公开课,并对科学教学有一定的理解。

同时通过三年努力,力争将科学社团课程化,努力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科学教育资源,以课内的科学课堂实施为主阵地,以课外的科学社团活动为演练场所,以校园科技节等其他科技活动为补充,整体实施科学教育。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评价。

近期目标:

1、招募科学后备力量,规范科学实验室有序有效管理。

2、教师科学优质课评比,学生各项评比有基础,有选拔。

3、课外研究,家长支持。抓典型、树榜样、加大宣传。

(二)年度任务

第一阶段:20xx年度——目标统筹规划阶段

1、通读《兰本达探究—研讨教学法》使全组教师对科学教学有进一步的理解。

2、让每位教师制定自己的成长规划。

第二阶段:20xx年度—20xx度——实践修订完善阶段

根据第一阶段制定的目标逐步实施并修正。

1、设定教研主题进行教研活动,提升教师对科学教育的理解。

2、实施、修订、完善科学社团课程的教材。以及相应的评价机制。

第三阶段:20xx年度——总结验收提升阶段

根据第二阶段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提炼出有利于师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实施策略、评价指向等具体经验,为下一个三年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四、学科建设思路、内容与策略

(一)建设思路

以夯实科学课程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科学社团这一特色活动课程化为重点突破口,以其他科技活动为辅助措施,三轨并行,相互融合,整体实施,推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

(二)建设的内容与策略

1、提高教师队伍的自身的科学素养与教学能力

(1)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设定研讨主题,展开研讨,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意识。如追问艺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评价、基于学生问题的教学、如何观课……以及针对教材中的疑难问题或冷门课题或如何开展家庭实验指导等方面进行教研活动,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2)以校本教研为契机,开展名著导读、理论学习等活动,结合“派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师的理论及实践能力。

(3)设立一系列教师素养提升活动,如:教学设计比赛、说课活动、教具制作、科学社团活动设计评比、学生研究成果修改评比等等,让教师达到三个“会”:会上常规课、优质课;会反思、总结;会指导学生。

2、整理、出台科学社团活动课程雏形

(1)结合科学课程的年段目标统筹制定三—六年级的各年段家庭实验目标,并根据目标梳理近几年所做的家庭实验活动项目,尤其是设计拓展教材内容的家庭实验活动项目,整理成教材。

(2)结合教研活动,研讨一系列有效的选题、实施、评价等措施。

(3)让学生三科学学习的四年期间至少经历过一次较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参加科学实验竞赛。

3、有序整合开展其他科技活动

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对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我校目前的科技活动较多,学生与教师的精力有限。有以下平台:

暑假:网络日志评比,科技节准备。(11月科学节)

上册:科技节(小论文,小发明)。实验竞赛抽测暨选拔。

寒假:探究项目评比小科学家评比。准备

下册:科学记录本,小科学家。探究项目评比。

五、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的改革设想和建议

进一步营造教研组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的建设,努力将的“敞门课”进行到底。

常规:作业检查互相检查

特色的由校级检查。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与学情分析篇六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教五年级的科学课。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由于科学专职教师不够和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匆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通过这几天的接触,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积极,表现欲望差,今后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声音的秘密》、《秋冬星空》、《生活中的材料》、《水循环》、《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本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以地球内外的不断运动变化、声音的秘密、神秘的秋冬星空、生活中离不开的各种材料、水循环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2.对待自然: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

(二)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知道火山地震的成因。

2.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以及噪音的危害与防治。

3.了解秋冬季节的星空。

4.知道各种材料特点与用途。

5.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及相关知识。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评议和讨论。

2.培养学生分析、采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相关资料。

3.培养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并做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4.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计划。

5.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换意见。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五、基本教学措施:

本册教材在纵观全册教材,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解释与模型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

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制作一些课件,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彩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

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即:动手、动口、动脑。

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层次教学,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能够从中理解学习的意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大部分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六、 各单元、各课课时安排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与学情分析篇七

一、学期工作思路:

本学期工作指导思想:继续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研究;围绕我校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提升科学教学的教研质量与教研水平;实施专业化指导与学术性。

本学期工作的主要任务: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建构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沛提高教学的积极性,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深入而全面、扎实而有效地展开,群策群力、一起研讨。

二、学期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教师科学素养以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深层次掌握科学教学的真谛。

1、精心组织各种学习活动,积极建构学习型组织。

本学期将围绕以下专题开展学习活动:

(1)认真学习和钻研《科学课程规范》、系统钻研新教材,既有科

学课程改革理念性、学术性考虑,又有科学主题教育形态性研究。

(2)认真学习和钻研有关有效教学战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

(3)认真学习和钻研有关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和推进校本教研的理论和经验。

(4)认真学习和钻研有关"做中学"优秀教案专著。

(二)改善教研方式,提高教研质量

充沛发挥教研工作对于发明性地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核心功能和原动力作用,充沛、全面解读《科学》课程规范,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能力。

1、改革保守教研方式,积极参与教研,与教师一起协商、平等对话,自主开展教研活动,充沛发挥全体科学教师的作用,提高教研质量。

(三)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探索小学科学学科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以课堂教学、课程建设等具体问题为着眼点:强调结果价值与过程价值并重,提倡"过程即生长"的行动理念。

2、发动全体科学教师积极参与上级开展的各种重点课题研究活动。

(四)认真参与新课程培训、调研、专项协作等多元活动,促进自身专业生长。

认真参与各种形式的、行之有效的新课程培训活动,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提升课程意识和课程实施水平,为新课程实施提供有力保证。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与学情分析篇八

本学期我教五年级的科学课。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由于科学专职教师不够和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匆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通过这几天的接触,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积极,表现欲望差,今后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声音的秘密》、《秋冬星空》、《生活中的材料》、《水循环》、《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本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以地球内外的不断运动变化、声音的秘密、神秘的秋冬星空、生活中离不开的各种材料、水循环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2.对待自然: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

(二)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知道火山地震的成因。

2.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以及噪音的危害与防治。

3.了解秋冬季节的星空。

4.知道各种材料特点与用途。

5.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及相关知识。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评议和讨论。

2.培养学生分析、采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相关资料。

3.培养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并做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4.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计划。

5.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换意见。

重点: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本册教材在纵观全册教材,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解释与模型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

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制作一些课件,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彩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

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即:动手、动口、动脑。

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层次教学,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能够从中理解学习的意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大部分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与学情分析篇九

本学期接任六年级科学教学,同学们通过三年的科学学习,科学探究已经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部分学生学会了收集资料、整理分析和进行实验记录的科学探究方法,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

据上学期科学老师介绍:学生非常喜欢科学实验,四个班级由于课堂常规的不平衡,导致综合能力差异较大,具体表现在,观察不仔细,操作欠规范。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从使用工具开始,提出研究问题,然后研究最简单的机械—杠杆,由此开始认识杠杆类机械,再研究非杠杆类机械,最后以自行车为载体,以齿轮研究为主要内容对本单元的研究作一次总结与提升,让学生对机械的作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有的机械可以省力,有的机械不能省力但能发挥其他作用。

3、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机械。

过程与方法:

4、通过实验和收集数据,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释。

5、对于自己的预测,用实验来证实。

对于自己的探究,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乐意与同学进行交流。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引导学生们对纸的抗弯曲能力进行研究。并运用学到的形状和结构的知识,做框架、建高塔、造桥的活动中,知道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满足不同的需要;发现改变物体的形状结构可以改变其承受力的大小;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影响,提高探究兴趣,发展探究能力。

第一部分(1——7课)是探究形状结构的科学道理。1——6课分别研究条形、拱形、框架等结构。7课是认识桥梁的结构。

第二部分(第8课)“用纸造一座桥”是设计科学合理的形状结构。

教学目标:

1、知道增加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某些性能。

2、知道拱形承受力的特点是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了解圆顶形、球形等有与拱形相似的特点。

3、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强。

4、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5、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得出合理的结论。

6、在探究中能既大胆假设又能小心求证。

7、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三单元: 能量

从学生最熟悉的电出发,探究电生磁,制作电磁铁,观察玩具小电动机怎样转动起来,把电能变成机械能。然后以电能与其他能量的相互转化为中心,认识各种不同形式能量及其相互转化,再扩展到认识太阳能,了解我们现在使用的绝大部分能量都来自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活动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课),探究电流怎样产生磁性,制作电磁铁并研究电磁铁的磁极和磁力大小,研究玩具小电动机怎样转动起来,感受电能转化成动能的奇妙。

第二部分(6—7课),通过寻找电的用途,研究电的来源,认识电能和其它能量间的转化。

第三部分(第8课)探究煤、石油、天然气能源矿产与太阳能之间的关系,认识我们使用的能量几乎都源于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

教学目标:

1、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改变电磁铁的正负极接法、改变线圈的绕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电池的数量等因素有关。

3、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探究过程,研究电产生磁、电磁铁磁力大小、小电动机转动原理,体会到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第四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本单元所关注的是物种的多样性。引领学生认识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认识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认识生物个体不同的形态结构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以及多种多样生物存在的意义。

1-2课记录统计校园中的动植物种类,用生物分布图描述,感受校园生物的多种多样,建立认识。

3-4课从校园生物拓展到自然界生物多样性认识。通过分类活动,领悟分类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5课研究人类自己,认识生物个体与个体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

6-7课引领学生认识不同环境中生活的生物的特殊身体结构,生物形态结构,体会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8课运用资料分析,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大自然赋予生物生存的权利。

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

2、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知道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要保护它们赖以生活的环境。

3、能观察到生物之间可辨识的不同特征。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能用实验、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能倾听他人的报告,并能用适宜的方式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4、能够关注周围生物所生活的环境,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能够认同人类是生物家族中的一员,愿意与生物家族的其他成员和谐相处。

5、能够体会到仔细观察常会有许多新发现,发展研究生物的兴趣。

1、用丰富多彩的亲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能力。

2、用激励的评价语言激发他们的兴趣,用展示成果的活动彰显他们的能力(四人合作小组:组长、实验员、记录员采取轮换制)

3、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指导他们规范操作实验(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

4、提供成果展示平台,评选制作作品(建高塔、美丽的桥、生物多样性小报……)迎接学校主题开放活动。

5、建立经常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考核制。课堂常规30%(发言、倾听、不同意见、独特观点)+实验探究30%(记录表、实验报告、成果资料)+卷面测试30%+小组合作自评10%。

操作:常规记录1人(制表格),科学课代表1人收集活动记录、实验报告、成果资料。小组自评表。

周 次

教学内容

课时与地点

1

1、使用工具 2、杠杆的科学(一)、(二)

3实验室

2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一)、(二) 4、轮轴的秘密

3实验室

3、

5、定滑轮和动滑轮 6、滑轮组 (一)、(二)

3实验室

4、

7、斜面的作用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一)(二)

3实验室

5

国庆黄金周

6、

1、抵抗弯曲 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二)

3实验室

7

3、拱形的力量 4、找拱形 5、做框架(一)

3实验室

8

5、做框架(二) 6、建高塔(一)、(二)

3实验室

9、

7、桥的形状和结构 8、用纸造一座桥(一)、(二)

3实验室

10

1、电和磁 2、电磁铁 3、电磁铁的磁力(一)

3实验室

11、

4、电磁铁的磁力(二) 5、神奇的小电动机

3实验室

12

6、电能和能量 7、电能从哪里来 8、能量与太阳

3实验室

13、

1、校园生物大搜索 2、校园生物分布图

3生态园

14、

3、多种多样的植物 4、种类繁多的动物

3标本馆

15

5相貌各异的我们 6、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3生态园

16

7、谁选择了它们 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3生态园

17

整理评价资料、学生自评、小组考评

5实验室

18

卷面考查

1实验室

19

教学总结

1实验室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与学情分析篇十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初步学会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通过学习,使学生: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自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1、整体学习状况:三年级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缺乏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事物,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全册教材包括了“植物”、“动物”、“我们自己”、“水”、“纸”和“米饭和淀粉”6个单元,由40多个典型活动组成。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第一单元“植物”共6课时,具体包括:我看到了什么(1课时),我的大树(1课时),各种各样的叶(2课时),一片完整的叶(2课时)。

第二单元“动物”共6课时,具体包括:寻访小动物(1课时),蜗牛(2课时),蜗牛和蝗虫(1课时),蚂蚁(1课时),我的观察研究(1课时)。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教材的内容安排在生命科学方面有所侧重。在科学知识方面,1~5单元主要涉及了《标准》的内容标准中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的部分。第6单元是综合性单元,试图从学生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发一系列的学校活动。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倒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出于科学探究始于细致观察的特点,教材将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尽管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观察对象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教材综合性地考虑了科学探究方面诸多能力的培养。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判断能力,教材还充分体现了对观察记录和报告撰写的重视。全册教材自始自终都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教材在活动设计中,还有意识地安排了多项环境保护的内容,力图从多方面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所使用的年级有一个,是三年级。我班共有学生30多名,男女学生人数相当。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通过教师观察,该班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本学期,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1、通过对大树的观察,经历一次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的过程和体验;经历用自己的方法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描述的活动过程;经历简单的对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属性的观察、比较活动过程;经历对一片完整的叶的各组成部分的观察和描述过程;获得对一片完整的叶的组成部分的认识;经历用简单的文字、图画等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初步体会到科学观察需要细致,讲求方法;并在一系列的观察描述活动中获得自信。

2、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在课外或校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3、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活动过程:经历对小动物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经历初步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及动态观察、细节和痕迹观察的过程;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经历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4、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动物的观察特征、分类特征、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的运动、动物和食物、动物和环境、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丰富的直接认识。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联系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发展自己的认识。

5、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进行观察,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

6、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和同学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

7、能查阅资料,了解人体的有关问题。

8、初步了解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几部分组成,左右对称。人的身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生命活动中,各部分是互相密切配合的。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高、体重、胸围、身体各部分的比例等,都在发生变化,脑、心、肺等器官的功能都在增强。

9、手有感觉的功能,手的灵巧与它的构造有关。

10、眼、耳、鼻、舌、手(皮肤)是重要的感觉器官。眼睛比其他感官接收外界的信息多。

11、在对人体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体验身体残障所带来的不方便,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

12、本单元是以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水作为观察的主题,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感观和简单的'器材(各种瓶子、脸盆等),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收集整理有关水的资料,并能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思考,得出结论,发现和提出关于水的相关问题,并能够用多种方法(语言文字符号等)将用过观察所发现的现象表述出来。

13、在观察、研究的各种活动中,学生能够逐渐做到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同时通过对水的观察,保持和发展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14、进一步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懂得液体的含义,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能够用多种方法区分各种溶液并比较溶液的多少。

15、经历对一张白纸的外部特征进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观察描述的活动过程。

16、能根据纸的主要特征分辨、区别周围纸质和非纸质的物品,感受到纸的多样性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17、了解古代的造纸技术和现代的造纸工艺,通过简单的造纸活动,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节约纸张。

18、能用对比试验的方法观察比较纸的性能,初步感知物体的性能与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19、通过对身边常见的纸的观察研究,能不断发现和提出关于纸的相关研究问题。

20、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制作一辆纸车。经历一个制作纸车、交流改进纸车的活动过程。

21、通过观察比较稻谷、大米和米饭,观察比较碘酒和淀粉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细致地观察。在用碘酒检验食物是否含有淀粉时,学习运用预测;在观察淀粉糊加入碘酒后发生的变化时,尝试探究变化发生的原因。

23、探讨米饭的来历时,体验“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从小懂得爱护粮食。意识到科学家对人类生活做出的杰出贡献。

在讨论中,逐渐养成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能认真听别人的意见的习惯。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教学大纲,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小学科学教学计划与学情分析篇十一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一)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会查阅、汇编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三)科学知识

1.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

4.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惟一家园的道理。

上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勾画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大致轮廓。为了使总目标能够落实到科学课程的教学组织、教材编写、教师培训及课程资源配置之中,《标准》将总目标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领域进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标,但这绝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的达成是单独进行的。好的教学活动,往往能达到多个教学目标。因此,在实践中,各分目标必须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把握。

第一单元天气——1—5周

第二单元溶解——6—9周

第三单元声音——10—13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14—16周

总结——17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