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个对自己的检阅和思考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如何发展绘画技巧和表现力?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总结写作技巧和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与人生的论文精选篇一
对饮茶价值的深度理解与认知,加上大众对饮茶活动的普遍共识,使茶文化能够具体发展成为展现文化机制和情感理念的综合文化体系。在中西方茶文化中,无论是具体的饮茶习惯,还是具体内涵,都将饮茶者自身的人生认知和情感哲学融入其中,进而造就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体系。
中西方茶文化机制的本质化诠释所展现的不仅是未来文化发展的趋势,更重要的是其中所融入的精神理念一种成熟的价值观。因此,我们需要以一种创新精神和人文思维的独特视角,来对中西方茶文化中所表达的具体内涵形成清晰的理解和认知,从本质出发,去深度探究和认知茶文化体系向我们集中诠释和展示的整体理念内容,从而实现对两种茶文化体系的应用与传递。
在近代历史发展中,尤其是国际化融入茶文化体系之后,世界茶文化的丰富构建得以实现。茶文化融入世界之后,茶文化展现的已不仅仅是中国文化,已经逐渐成为极具自身特色的文化机制。中西方茶文化是国际文化的一部分,国际茶文化之间的深度交流,不仅仅为茶文化的层次化交流开辟了传播交流的新途径,更是实现了与外国文化体系的内涵化交流。以饮茶为主的茶文化。作为独特的“附属品”,在被国际社会所熟知和接受的同时,日趋国际化发展和深度创新。
我国茶文化元素是基于长期而客观的饮茶活动所具体形成的,其中所诠释及展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习惯,更是社会大众饮茶习惯的具体变化,从我国茶文化与大众生活习俗之间的关联性看,正是大众的广泛推崇和一致性认可,形成了我国茶文化的独有色彩。西方茶文化机制则形成于近代社会之中,其中融入和诠释了西方独有的近代文明,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其内涵丰富且形式独特。在西方茶文化中,我们所具体品读的是一种成熟的文化观,尤其是充满西方文化色彩的独立茶文化机制。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机制来说,其最终都与人生感知和思维哲学之间有着本质化融合及价值诠释。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大众礼仪的本质性诠释等等,都在具体的茶文化中得以生动呈现。个人哲学的根源是自身对于茶和饮茶活动的理解与认识,所以在当前我国茶文化体系中,浓厚的哲学思维使得该文化的本质化内涵得以全面提升。
大众在饮茶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品茶活动,实现了自身情感的深化,以及思想理念的深化,并且通过哲学情思的必要融入,从而实现对饮茶活动和茶文化的独特认知。当然,我国茶文化是一种动态发展与文化诠释的综合文化价值,其在不断发展时,将具体的饮茶习惯和思想理念整体性融入,从而形成了价值内涵极其深厚的茶文化机制。
茶文化机制是由大众所具体创造的文化机制,实质上是由大众理解和创造出来的,所以,整个茶文化体系所能表达的是系统化的人生感知,其浓厚的哲学理念中,有着自身感知。在品茶过程中,人们需要置身在“静”的环境中,具体感受对饮茶活动的深层次品知。
茶属于东方文化的“原生元素”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诠释的不仅是东方元素,便是作为植根于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长达几千年的应用,使得我国茶文化包含了极具我国特色和内涵的思维习惯。我国茶文化体系中包含了独特的中国思维,热衷于以情感表达的方式来进行层次化交流。对于我国大众来说,饮茶并非一种普通的生活习惯和价值理解,茶文化在饮茶认识不断成熟的背景下,层次化的精神内涵被融入其中,从而赋予了其独特的情感思维。
我国茶文化体系中所具体展现的精神理念和个人的人生哲学,是茶文化的重要精神外延,它们不仅是对茶文化思想内涵的深度诠释,更重要的是随着大众饮茶习惯而不断成熟,从而使得饮茶思想深化为具体的哲学思维,实现了茶文化人生哲学的深度表达。
在时代发展进程中,茶文化中所表达的审美艺术和精神思维,不仅实现了精神理念与个人心灵的升华,更是实现了自我超脱,尤其是实现了自我哲学的个人诠释与真实再现。从我国茶文化机制的具体表现看,其中所表达的人生哲学是一种心灵上的诠释,更是对茶文化的成熟认知。我国茶文化融入了诸多思想理念,尤其是我国是以儒家的思想和文化来治理国家,浓厚的儒家思想融入其中,茶文化已不仅是一种文化理念,同时也是重要的修身、养性之道。
西方各国本身不是茶叶的产地,但是茶的独特魅力并没有影响其价值的传递与表达。西方茶文化形成于近代历史之中,此时具备了茶文化发展与创作的良好环境。
西方茶文化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我国茶文化的文化机制。主要是以英美茶文化为代表进行具体研究,其中尤其是以英国茶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与我国的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所不同的是,西方茶文化机制中更多展现的是一种个性文化,并且以一种独特的理解方式来诠释饮茶人的风格感知。
西方茶叶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因此,在西方茶文化机制中,我们并不能感受到像我国茶文化一样的丰富多样性,比如茶具、茶器等这些只有基于我国悠久的饮茶历史才形成的文化元素。西方茶文化是基于西方文化氛围和环境本身所形成的文化机制,其所具体表达的方式是将大众习惯进行深度诠释。与我国推崇自然不同,西方更多的是改造自然,这在具体的饮茶习惯中就能得以体现,比如我国饮茶时,更多是一种原生态的清饮风格,但是英式饮茶其往往是将牛奶、咖啡等诸多添加性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西方茶文化的独特哲学。
从西方茶文化的形成时代背景看,此时社会的生产力已经得到了极大提升,饮茶条件也实现了极大提高。与我国“倡导勤俭”不同,西方茶文化更注重个人的享受。比如,英国下午茶将个人享受与精神化满足等诸多内涵融入其中,构建了极具自身属性的饮茶习惯。
西方大众的饮茶活动不仅有着自身的特色,同时更重要的是其将社交礼仪和大众认知等诸多内涵融入其中,从而以个性化和情感化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西方茶文化元素的独特内涵所在。
随着茶文化内涵的不断加深,我们不难看到整个茶文化机制中包含了诸多可以被综合利用和全面认知的重要元素,茶文化自然的生态环境和浓厚的文化环境,使得茶文化内涵成为了解各国文化的“主旋律”。我们相信文化在未来将继续发挥自身的独特价值及作用。而我们在理解茶文化时,必须从其中的精神理念认知角度出发,尤其要意识到整个文化的多样性所带来的层次化影响和实际价值。
[1]骆云英,王晨婕。中西文化比较模式与先验哲学框架--牟宗三儒家“新外王学”建构的理路及曲折[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117-119.
[2]尹丕安,王正平,赵恒君。中西文化传播的双向互动与文化转型兼评张西平《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166-168.
[3]余荣宝,李玉鸽。儒家传统人生哲学现代化的机缘与价值--以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说为中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3):128-129.
诗与人生的论文精选篇二
最近读过食指的《相信未来》,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穷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通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予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和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相信未来》这首诗通过贫穷展现了个人的悲哀,甚至社会的悲哀。尽管贫穷但我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我不由想起因为执着,所以成功。紫葡萄,鲜花可以说是成功后的礼赞,但信念也不能变。相信未来并不是一纸空言,也不是盲目自信,好高骛远,而是知行统一。中国作为一个悠久的文明古国,已有很多血的教训需要我们汲取,看事物并不简单的观其表,重要的是从历史的全局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生活中也是,很多时候我们会愚蠢的相信眼见为实,可放在装有水的碗中的筷子难道真是弯的吗?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条自己开创的新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结合的实践,即中国摸着石头过河,所以说不管是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还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予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实践证明会有一个公平的评定,或者说看似公平,因为这世间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我们要相信未来,哪怕共产主义只是稳定民心的谎言。梦是美的,如泡沫,稍纵即逝,美好只在想象中。不过可以做个愚昧的人,相信未来,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如此生活会丰富些。
听了老师你的中哲,我只是觉得中国,泱泱大国,缺少思想者。并不是颠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而是激起人们压抑了几千年的灵魂。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大兴白话文,出现了摒弃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潮。儒家的《论语》以及《孟子》,讲述的以仁为本,名为贵,君次之。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完全可以指导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应该从实质上听取人民的意见,建议。加大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很有意义,当前出现汉语热,外国孔子学院纷纷建立,一方面,可以认为中国文化已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我们作为中国人,在自己文化面前低俗,浅薄。国内的大学将英语作为必修科目,然而却没有语文,国人的不重视让我感到痛心至极啊。
儒家哲学,也让我领悟到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和气生财,这符合当今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对待其他国家,对待周围的人以和为主。从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可知,孔子宣言的是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人从外表看除了高矮,胖廋,黑白,美丑没什么区别,可是有句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个人也这么认为。很多人,平凡的外表却有深刻的内心。常常表像的美更容易吸引人,而潜心修炼的内在美,更容易长久的吸引人。
曾经读过老子的《道德经》,不过不太懂。有一种飘渺的感觉,就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不过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太过理想化。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也有固定的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通过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进行干预。所以,无为而治也许就是共产主义的模式,也许未来怎么样不可预测,但我相信不可能实现的。
还有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也很有道理,有借鉴作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自己的父母,子女,推及到爱别人的父母,子女。在这个物欲横流,到处都是铜臭的地方,利益争端一触即发,兼爱,非攻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安定的环境。尚贤可以帅选人才,提高竞争力。
从中国哲学看人生,待人处事可以以博大的胸怀,兼爱,非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换位思考,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善于倾听,或许能帮助比别人,比起滔滔不绝。每个人都有人生哲学,或许只可意会,但处处指导我们待人接物。读好人生哲学这本书,至关重要。
诗与人生的论文精选篇三
注重自我,追求个性张扬,但组织纪律性不强艺术类专业学生在考虑问题时主体意识较强,但容易忽视现实,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喜欢张扬个性,如服饰、发型等喜欢标新立异。他们易于追求新事物,往往以时尚的倡导者和先行者而自居。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是最具活力的群体,但普遍存在生活作风较懒散、纪律观念较淡薄等现象,表现为向往所谓的自由,对规章制度存在较强的逆反情绪。
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但集体观念淡薄艺术类专业学生较早介入专业学习,专业学习的内容和特点培养了他们丰富的情感,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艺术类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独特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塑造个性风格。追求个人风格的浓厚兴趣和独立创作的学习模式也慢慢使艺术类专业学生养成独来独往、不关心集体的行为特点,表现为缺乏大局意识,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专业特点突出,艺术情结浓厚,但文化素养相对欠缺艺术类专业学生绝大多数从中学甚至从小就开始学习专业,他们在专业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结下了终生的专业情结,加上我国高考对艺术类学生的选拔文化要求较低,这样从主观和客观上就造成艺术类大学生不重视文化素养,表现为文化知识面较窄,外语水平普遍较差,对科学文化知识不感兴趣等。
独立能力强,注重实践,但情绪较容易波动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较早接触专业,专业技能学习的艰辛和经常参与各类专业考级或考试,让他们较早接触了社会,培养了他们较强的独立能力。但较早接触社会,也导致他们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加上专业上追求完美,有时容易钻牛角尖,听不进不同意见,不能客观地看待事物,个体情绪容易起伏。表现在对外界刺激较为敏感,情绪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感性多于理性。
艺术类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不论在成长过程还是专业培养上,都有其突出的特点。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我们积极探索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养成的要求和途径,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加以实践,以艺术养成为依托,用构建特色的专业学习和技能展演平台带动学生管理手段的更新,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对工作方法进行创新,采用工作室的模式对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进行管理,有效地促进了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一)工作室模式。
这里所讲的工作室,是指在教学或行政班级的基础之上,由专业兴趣相同或相近的学生共同组成的专业第二课堂的一种组织形式。所有的工作室都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有相对固定的场所;二是带有强烈的专业色彩;三是集合了成员的专业学习资源;四是有专业导师指导;五是有明确的管理体系和工作目标。
(二)成立工作室的方法。
我们在各个艺术类专业中成立各种工作室,各个工作室的成立和运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作室组成:一般在大一的第二个学期,由学生根据各自的专业及兴趣自由组成。成员一般来自同班或同专业。第二阶段是资源整合: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学生物色并解决工作室场地,在此基础上,工作室成员将自己的各类资源集中和整合,制定工作室的管理及运行制度,聘请配备专业指导教师。第三个阶段是运行阶段:在教师指导下,工作室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以专业为平台,对内对外开展各种学习、创作、展演和交流活动。工作室成员一般在10人以内,且保持相对稳定,直到学生毕业。
(三)实施工作室管理模式的意义。
增强归属感,有利于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在同一个工作室的学生,首先在专业上兴趣相同或相近,大家彼此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结成良好的关系,同时,工作室的运作模式增强了成员的归属感。成员在进行各种创作或展演的过程中,为了工作室的荣誉通力合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自主管理,有利于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责任感和组织纪律性工作室都有由学生集体制定的工作室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工作目标,由于是工作室成员自主讨论制定,必然会提高大家遵守工作室各项制度的自觉性。工作室的运行由学生自主管理,不但让学生体会到一个组织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同时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工作室具有明确的目标,全体成员在工作室中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不仅提高了每个人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
细化教育,有利于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工作室模式打破了班级管理的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教育平台,使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和细化。通过积极了解各工作室的管理和运行特点,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建工作等有机结合进来,一方面支持和宣传工作室的工作和成绩,另一方面通过工作室活动的平台,提升学生工作和学生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工作室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结合工作室的特点,开展工作室成果展演、艺术人文交流、对外合作、工作室冠名活动等,不但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同时通过鼓励和支持工作室的工作和宣传工作室的成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荣誉感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张扬个性,有利于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工作室整合了较好的学习资源,学生专业兴趣的致,大家互相学习,又有指导教师的指导,这对于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工作室在课余时间开展专业创作活动,开展专业展演和交流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这为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突出职业教育,有利于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竞争力职业教育要求我们要依据职业岗位群,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工作室模式是学生在专业基础上主动对职业岗位技能需求的进一步选择,如服装专业的服装设计工作室、色彩设计工作室、服装工艺工作室、服装打板工作室等。学生在学好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以工作室为平台,提升相关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技能,积累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竞争力。
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不论在成长过程或专业学习中都有其突出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不但不能忽略这些特点,还要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出发,结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真探索艺术类专业学生培养和管理的方法。我们在实践中充分体会到,采用工作室的模式,对于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核心竞争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它是适合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学生培养和管理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杜爱民。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特点与应对策略[j]。辽宁高职学报,2006,(8)。
[2]李开沛。试述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其培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3]欧阳俊虎。新时期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4]周治。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个性特点及管理对策初探[j]。今日南国,2008,(8)。
[5]黄永宜。非艺术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8,(9)。
诗与人生的论文精选篇四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有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个性特长突出、文化水平偏低、心态不稳定、思想素质不高等特征。针对这些特点,加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的环境,通过心理辅导、职业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以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校的一种新类型,它的出现适应了国家对职业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职业教育层次,造就了大批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另一方面,处在探索阶段的高职院校,由于尚未完全把握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将尝试分析高职学生思想特点,进而对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对策作相应阐释。
一、高职学生思想现状及特征。
1、文化水平总体偏低,学习困难大。
高职学生属于专科层次。由于文化基础差,学习起点低,要想在三年学校教育中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高职生,难度大,任务重。任课教师普遍反映,高职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文化基础太差,教学组织相当困难。高职学生则反映,上课听不懂,尤其是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高职生对这些课程有畏惧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
2、心态不稳定,对人生前途、就业前景缺乏信心。
高职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如,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方法不佳,家庭、学校、社会各种压力)没有学好基础知识,造成他们未能如愿进入本科院校学习,转而进入高职院校。对未考入本科的遗憾,加上目睹在同一所大学校园里与自己年龄相当研究生、本科生,这样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对高职学生本身就是一种压力,而这种无声的压力会使他们产生自卑和失落的情绪。同时,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他们认为高职教育不正规,上高职不算上大学。高职毕业是当“蓝领”工人,不是当“白领”干部,要低人一等。他们对高职培养目标及所学专业缺乏了解,认为前途渺茫,学不学无所谓。
3、思想素质有待提高。
高职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有部分出生在家境较好的家庭,父母过分溺爱,使他们养成任性,自私自利等坏习气;缺乏同龄群体的环境,导致他们集体观念淡薄,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家庭过多的照顾使他们怕苦怕累,在独立生活能力、自主性、判断力、适应力等方面显得相对薄弱。高职学生上课请假、缺课的现象一般较为严重,而且对集体活动和公益劳动缺乏热情,缺少集体荣誉感。
4、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
高职学生比其他学生更富有创造性和自我表现特征,他们悟性强、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接收新事物快。本科院校高职学生中有部分学生来自中专职校,这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强,操作技能熟练,加上在高职学习期间对动手能力的训练,使得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并带动了其他学生。
5、兴趣爱好广泛、个人特长突出。
高职学生兴趣爱好广泛,不少学生在文娱、体育方面特长突出,他们积极热情,是各种文体活动的主力军。例如,有的喜欢吹拉弹唱,有的喜欢体育运动,有的喜欢美术绘画,还有的喜欢参加各种社团组织举办的学术性活动或计算机训练。高职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不仅活跃了他们的课余生活,而且也能够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加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学会自重、自尊、自省、自励、自警。
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教师的首要任务应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其次才是专业技能的提高。我们要求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要求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肩上的重担,激发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树立创新实干精神,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自觉地把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服务祖国和人民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奋斗目标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联系起来。
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它所包含的道德评判标准、人际关系、交往方式、态度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等德育因素无一不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发展,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专业技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校园文化可以充分调节和丰富高职学生的课余生活,引导他们把精力用到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中,从而减少各种悲观情绪和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同时,可以培养较强的凝聚力,大学期间,正是生命力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他们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去从事自己喜好的活动。实践证明: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对高职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且还能产生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积极作用。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职学生的适应能力。
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家庭经济困难,个人情感变化,毕业就业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有着比本科院校学生更为明显的心理压力。因此,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首先,注重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加强政治辅导员工作,通过谈心活动,掌握学生思想脉搏,并及时加以正确引导。第二,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使学生自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第三,设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由专职心理教师解答有一定心理障碍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开思想疙瘩,消除心理困惑。通过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使高职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4、狠抓职业教育,让学生热爱高职、重视专业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针对中国“重学历、轻技术”的传统教育观念,积极做好高职学生的职业教育。首先,帮助学生树立职业信心。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众多的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文化素养和技术水平提出更的要求,这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同时,社会需要种类繁多的职业和门类齐全的专业的合理构成,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不可能都去从事一个职业或专业。因此,应使每个高职学生懂得,尽管人们分工不同,但都是社会的需要。今天我们既然选择了高职,选择了某个专业,那么就要热爱它,坚定信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现在勤奋学习,将来努力工作,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成才目标,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其次、及早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确定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明确专业方向,了解各门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本专业所需要的各项技能,并利用网络、图书等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同时,组织高职学生到企业现场参观,听劳动模范的事迹报告,邀请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教师为学生做专业介绍等等,使他们正确认识到客观存在的职业差异,逐步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三,培养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通过工作责任感、规范意识、质量意识以及服务意识的教育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深刻理解现代职场文化特征,增强职业适应性。第四,提供就业政策形势分析,定期开展就业政策形势分析讲座,介绍、解读当前就业形势及政策,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并根据政策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引导学生合理定位,顺利实现就业。
针对高职学生思想特点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将有利的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以此为基础,高职院校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慎德,张军等.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研究[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钱昌仿,唐灏民,黎杨,王娟.掌握高职学生特点,切实做好学生德育工作[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
[3]于强先.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教育中的积极作用[j].大同医专学报,,(3).
[4]徐淑莉.浅谈如何进行职业教育[j].科技信息,,(5).
[5]刘富敏.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亟待加强[j].现代技能开发,,(3).
诗与人生的论文精选篇五
目前,我国新农村流通服务网络的发展速度很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经营企业初具规模,且开始从初加工为主向精加工转变、从粗放型经营管理向精细化经营管理转型,营销理念也从专注产品向注重品牌转变,并出现了集团化发展趋势(如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拥有控股或参股企业34家,年经营茶叶总量占全省茶叶商品总量的70%左右)和网络化发展趋势(如中华粮网与中国蔬菜市场网等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网站的建设、湖南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农产品网上贸易企业的出现、各传统农产品经营企业纷纷建设网站交易平台开展网上贸易等);二是随着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农户-合作社-中间商/加工企业-消费者”、“农户-合作社-消费者”等新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如,汉寿县经农民专业合作社流通的农产品总额就超过了19亿元)。农产品市场流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瓶颈,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因素,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会流通的专业人才是解决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问题。
为了系统深入分析比较涉农企业对经贸类各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我们课题组就课题研究任务对湖南省各类型的涉农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74份,以被调查企业人数和性质作为分类标准,将有效问卷分为两大类:合作社68家,涉农工厂6家,其中100人以上的合作社有42家,100人以下的合作社26家。本次调查主要是了解涉农企业对市场营销、物流、连锁经营、农产品经纪等专业人才在知识、素质以及态度等方面的需求状况,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一)不同规模企业对经贸类人才的基本要求分析。
(二)企业对经贸类各专业人才在从业经验、文化程度、专业销售能力方面的要求比较分析。
1、企业对涉农经贸类专业的经验要求分析:企业对物流、连锁经营、农产品经纪人等四个典型专业的经验要求上几乎都集中在1~2年的经验区间,3~4年的经验值也被看重,市场营销则对各个区间一样重视。对院校来讲,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问题解决1~2年的经验要求。
2、企业对涉农经贸类专业的文化程度要求分析:从比较中可以看到各个专业惊人的统一,对大专学历的要求占有大多数,因此涉农经贸类专业高职大有可为。
3、企业对涉农经贸类专业技能要求中专业销售能力比较分析:从中可以发现涉农经贸类各专业均对销售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将市场营销与推销能力可以作为经贸类专业的通用课程来开设。
涉农经贸专业无论是市场营销、物流、电子商务还是农产品经纪与代理、国际贸易专业,都是面向农副产品贸易流通相关职业岗位来培养对应的人才,因此职业面向的一致性导致各专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上必然会有一定的共性的因素,作为涉农经贸类专业设置院校,应该抓住共性因素的培养来凸显特色以及加强专业之间的资源的共享性。
(一)素质层面上的共性需求。近年来,随着对职业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尤其是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特点的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各类专业中,经贸类专业由于办学成本低、社会需求量大、专业适应性强等原因,往往是人数众多、规模庞大、人气最旺的部门。但实践中,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经贸类专业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需求,面临着严峻的招生就业压力。这种结构性的矛盾催促着专业改革,全面提高人才的适应性。受社会偏见及传统精英教育思想的影响,高职经贸类专业在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意义中,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技能,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要求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零差异、专业技能与岗位规范零差距、学生毕业与就业零过渡。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各类企事业单位对经贸类人才的需求出现了显着的变化,由以往看重人才的学历向应用型、技能型转变,由对人才操作能力的要求转变为对其竞争能力、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的要求。高职教育向求学者提供了通向某一职业的道路,但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重点包括了该职业所要求从业者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品质。
1、诚信经营的道德品质。近三十年来,中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人们以各种方式投入到商业活动中。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各种商业丑闻层出不穷,屡见不鲜,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危害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市场经济是促进人们创造财富的发动机,但是,这部发动机没有限速器和制动器,它的安全需要其他系统来保证。人文科学就可以制造安全系统,哲学、社会学、法学、文学提出了与经济学角度不同的价值准则,可以弥补经济角度的不足,可以用道德的力量、理性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来制衡经济学的唯利是图。高职经贸类学生走进社会后一般都会从事商业活动。他们的商业道德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以后整个社会的商业道德水平。在校期间,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仍然具有可塑性。所以,高职经贸类专业应把学生的道德诚信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项目来抓,这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高职教育突出的`是学生的发展“后劲”,经贸类专业也不例外,而且很多涉农企业需要在农村工作,相对来说条件比较艰苦,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勇于自主创业,同时还要具有服务基层的思想观点,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以及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激烈的竞争中,能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坚持工作,不断前进。
3、热爱农村,为农服务的价值理念。凡是与“农”字沾边的专业招生就会有问题,即使国家采取减免学费、给予更多的奖励等相关支持政策也无济于事,“专业门前学生稀”,农村对很多来自于农村(高职院校的绝大部分的生源地)的学生来说,“农”字就意味着“穷”、“苦”、“没有出息”,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农村、拥有正确的为农服务的价值理念、愿意为农村建设奉献自己的智慧的同学是不可能在毕业后选择专业对口单位就业,改行也许成为他的最终选择。
4、敬业、团队合作等职业意识。指的就是作为职业人的敬业精神、负责任的态度和团队精神。据报道,当下很多高职毕业生缺乏职业意识,“现场管理,责任心、文明生产、团队精神等方面的意识和习惯的缺失。”晋商之所以能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具有团队精神。团队精神也是职业意识的一部分,具有控制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目标导向功能。山西商人很重视发挥群体力量,家法宗法、乡里之谊和各地的会馆都是维系他们团结的纽带。他们讲义气、讲相与、讲帮靠,逐渐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商帮群体。现在的团队已经不靠宗法来维系,但是团队精神却是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也是现代社会的职业人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
(二)知识层面上的共性需求。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对懂得经济知识、能应对经济风险、基础宽厚、知识面广且融会贯通的复合型经贸类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宽厚的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有利于提升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发挥其综合功能。涉农经贸类学生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用全新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涉农经贸类专业必须要涉及的知识包括以下一些:1、通用基础知识(政治、数学、语言等);2、农副产品商品知识;3、市场营销知识;4、贸易交易知识;5、经营技术知识(计算机、商品陈列、物流配送);6、企业管理知识。
(三)能力层面上的共性需求。高素质的人才对应的是较高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经贸类学生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需要具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通用能力,还要有从事经贸类职业必不可少的职业能力,更需要具备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向上一级再发展的速度和可能性。由此,综合能力是以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基础,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结构特征。
根据能力进阶的原理,涉农经贸类各专业均需具备以下一些能力:1、信息搜集能力;2、商品销售能力;3、沟通与谈判能力;4、文案写作能力;5、创新能力;6、管理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招收的都为90后的学生,他们作为新新人类,有着明显的特点:
(一)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但定力不足。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生的学生,他们是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科技的不断更新成长起来的。此阶段,社会中普遍的是追求增长速度,浮躁中缺乏了厚重的底蕴,新事物、新观念频频出现,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思想和情绪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他们跟随着时代变迁,思想活跃,但看问题很情绪化,遇事不冷静。经贸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是快速变化的,他们的思维更是跳跃式的。
(二)自我意识强,团队合作意识薄弱。沐浴着长辈多重关爱目光成长起来的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凡事只考虑自身感受,缺乏包容和协调的精神。现代社会是要向包容性增长迈进的,所有的要素全面统筹、互相协调。进入高职后,学生却在群体生活中表现为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和睦相处。
(三)社会适应能力欠佳,身体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精英教育大众化后,经管类的本科学生也开始从事一线的工作,如报关、报检等。与本科生相比,经贸类的高职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由于基础薄弱,实践技能的提高存在着困难。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以及与人交往等问题使有的学生出现了迷茫、苦闷。
(四)追求大城市生活,对农村就业有排斥心理。涉农经贸学生专业思想问题突出,学生中普遍反映出不愿学农和毕业后改行的思想,学生“召来,不安心,学不好,用不了,回不去,留不住”;很多涉农专业的学生本身来自于农村生源地,考出农村、进入城市生活也许是几辈子的梦想,如果从农村来又回到农村去,不但孩子、孩子的家长也无法接受,因此大多数学生宁愿选择在城市蜗居、在最底层拼搏,也不愿意去农村作为企业骨干;甚至有些学生对企业总部在城市但就业岗位在农村的都持有抵触情绪,如唐人神集团企业在株洲,但是业务员其工作的地区就在各地州市下属的县乡,很多学生就会选择放弃。如何让学生接受农村、热爱农村、树立正确价值观与就业地域观是重要的课题。
(一)加强对学生的诚信与爱岗敬业职业道德的培养。无论何种性质的企业,诚信永远是营销人员的首要素养,从调研结果中可以发现,高达90%以上的企业将诚信放在职业道德的第一位因素。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诚信教育,如何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借助企业文化的融入提升诚信意识是营销职业教育中永恒的话题。针对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的现状,团队合作与团队精神的培养与造就不仅仅运用几门课程就能解决的。如何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选择(团队学习、小组学习、项目组学习)、课外兴趣小组(社团)设立与活动管理、各种竞赛小组的管理中充分利用平台渗入团队与合作的意识,甚至拥有为了团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加强对学生的创新以及沟通能力的培养。根据企业调查,84.6%的小型企业与71.4%的大中型企业要求学生具备创新能力,76.9%的小型企业以及71.4%的大中型企业对沟通能力比较重视,因此加强对学生创新与沟通能力的培养,除了开设人际沟通、演讲与口才等课程之外,还要运用校园活动、校园文化熏陶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提前走出课堂、进入社会,在企业实践中学会正确的沟通内容与方式。
(三)降低对英语能力的重视程度。减少对英语尤其是专业英语课程开设的课时数或者剔除专业英语课程,以便腾出更多的课时用于企业看重的其他知识的教学中,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储备的需要。有些学校对英语水平要求比较高,甚至有的把英语过级考试通过与否作为是否毕业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对接企业对人才需求现状,英语过级可以作为学生语言能力以及素养的辅助课程,对英语有兴趣或者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有从事国际贸易倾向的同学可以自主选择,而没有必要将之作为硬性指标。
(四)增强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根据企业的调研结果,69.2%的小型规模企业以及42.9%的中型以上规模企业都要求学生具备专业软件操作以及图文处理能力,因此可以适当增加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课时量尤其的实训的课时量,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能熟练运用word、excel等最常用的办公软件。小规模公司相对大公司来说,人员的素质以及能力会稍微低一点,尤其需要学生会这些现代化的办公工具,提高企业的管理以及运营效率。如果可以减少英语教学课时的话,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补充计算机应用课时。
(五)潜移默化地进行“涉农特色”职业自豪感与接受度培养。在所有的高等教育的专业目录中,重要涉及到“农”字的跟农村、农业挂钩的专业招生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基本上处于招不到生源、或者生源不够的状态,尽管政府给予高额奖学金、助学金、学费上的优惠等一些促使希望能够改变这种状态,但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对“三农”性质行业的偏见以及误解是根本性的原因,有些同学迫于分数不够的原因选择了涉农专业,但是对涉农行业的兴趣不高对其未来学非所用埋下了伏笔,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上多让学生接触涉农企业、涉农行业、涉农企业的未来的同行,从他们身上获取能量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改变原有的想法,真正能够从农村来回到农村去,在“三农”中寻找到事业的根基。
诗与人生的论文精选篇六
一颗流星从天际划落,消失在地平线。
过程似乎是一个调皮的娃娃,有时他会一丝不挂,让你从头到尾看清他的`每一个细节;有时他却捂得严严实实,不留一根头发丝给你,只留下一个形,待你去慢慢探索过程。过程也是种令人着迷的东西,也许是因为人们求知的欲望太大,绞尽脑汁要得到成功的过程,去研究,去探索;也许是因为每一件事物都是有了过程才有了结果,才使一个过程得到人们的重视。
人生犹如一个过,一个从不懂事的婴孩到百年成就的过程。一个长长的过程里,又包含着无数个大大小小的过程,从牙牙学语的小孩子到大学毕业生,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里又包含着多少个不同味道的过程。人生的过程中,酸甜苦辣香应有尽有,每个味都尝过,这个过程才算美满。
当然,在这长长的过程中,有的把它变做回忆永远记在脑海里,有的则应该把它忘却,因为它曾经庸俗得不值一提,记下的过程中,有笑,有泪,有汗水,它值得你用一生去回味,它是否失败过,是否让你一次次想放弃,却又一次次被你坚持下去。过程是个奇怪的东西,因为天地万物没有什么能和它扯不上关系,它定是与你缠得死死的,因为你根本离不开它,离开它你将一事无成。
有些过程常常被人们给忽略,其实,在忽略的过程中就已失去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在不同人的手里有着不同的价值,这些东西很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结束一个过程,开始另一个过程。
过程就是如此,这个结束,下一个便开始,开始便是结束,结束就是开始,这就是人生,也是万物存在的规律,这个过程带着无数的谜团,当然这些谜要靠自己来揭开,知识揭开后不要忘记思考,这个过程,是该如何处理,是密封保存,抛到九霄云外,还是重新来过。
诗与人生的论文精选篇七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意蕴深长。将中国传统茶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能够陶冶大学生情操,培养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形成更成熟完善的性格习惯,同时对我国茶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传统茶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它不再是单纯的一种饮品,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在中西贸易发展中,茶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将中华文明向世界传播。茶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象征,其中不仅浓缩中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的精髓,同时也体现出中国人的道德标准与思想品质。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社交活动中,在文化交流中,处处都可以看到茶的影子。茶沟通着人们的生活与情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学习品质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将传统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大学教育的创新与方向。
我国茶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但是茶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在唐代。当时的唐朝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茶也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社会不同阶层都十分推崇饮茶之风,并且赋予了茶更多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人们对茶的喜爱和关注越来越多,茶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人才的培养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使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近年来,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下,大学生教育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也成为当前高校的发展目标,由此,对于高校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大学生接触新鲜事物的渠道多、范围广。但是,如今时代,对于大学生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全面,需要大批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过去传统教育模式中,只有通过高考才能真正实现大学梦,但是,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高考的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只会死读书的大学生已经适应不了形势,他们思维僵化,缺乏创造性,不仅不利于自身的身心发展,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需要。如今,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更注重其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与核心,只有让大学生真正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才能将积极的思想品质渗透到他们身上,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成熟的阶段,由于少了升学压力,生活与心理更加放松,也更容易放松自我。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高校应当积极发挥自身教育和引导作用,为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目标,加强大学生思想和心理教育,抓住大学教育这一重要时期。
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但是国人对茶的了解却并不多,大部分人只是停留在饮茶的表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生活越来越忙碌,而饮茶是一种慢生活的代表,强调自然平静,所以,人们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并没有机会坐下来慢慢享受茶文化。如今,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显现出一些弊端,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其中的问题,希望可以通过一些办法来解决。茶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文化回归的时代中,逐渐显现出其优势来,人们通过茶,了解了生活的真谛,改变了生活的态度。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将茶文化融入大学教育中,能够给大学生带来更新鲜丰富的学习体验,他们通过学习和了解茶文化,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无论从生活习惯、文化礼仪等方面都会受到积极的影响。茶文化思想内容丰富多样,从茶的种植、茶的泡制、饮用,到茶艺茶俗等内容都能够给人别样的体验。在饮茶过程中,从茶具的使用到泡茶的动作,再到饮茶的享受,都突出了茶与文化艺术的融合,这不仅是茶的魅力所在,更提升了品茶之人的审美意境。这些丰富的茶文化都吸引着国人。饮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心灵的享受,更多的是对艺术的追求,对自我思想的洗礼与升华。所以,将茶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教育中,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有着积极的教育影响作用。
我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创新了璀璨的茶文化。尽管茶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却没有形成规范化的发展体系。茶文化在历朝历代的发展中,融合了不同的思想价值体系,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在传统茶事活动中,需要茶人衣着干净整洁,内心纯净,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出茶道精神,提升茶人的思想境界。茶文化发展至今,能够做到如此要求的已经很少了,但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对于茶文化的学习并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首先需要对茶文化内容和方法进行基本的了解。高校也应当适时举办一些茶文化活动,例如茶艺表演、茶文化讲座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传播茶文化,让更多大学生参与其中,在营造良好氛围的同时,加强茶文化教育。
在茶文化中蕴含着很多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在早期种植茶时期,茶人的劳作十分辛苦,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西方茶叶贸易的繁荣发展,贩卖茶、研究茶的人也越来越多。在古代,以茶为主题的作品也层出不穷,许多优秀作品流传至今,成为我国富贵的历史资料,对后世研究茶文化提供了参考。从这些资料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茶文化中蕴含着高雅而质朴的品质,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大学教育中,如果单纯地将茶文化理论融入课堂,也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如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内涵。茶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教师可以从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着手,从茶的发现,到茶的传说,再到茶的出口贸易等,运用更加丰富的资料内容,分享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使茶文化这一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普及。如今,不仅是高校,许多地方还设置了专门的茶室,这里不仅可以饮茶,还可以进行茶事活动,独特的茶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展示与传播。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通过泡茶、饮茶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茶的认知和了解。在茶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处世哲理,大学阶段正是对社会事物了解的重要时期,茶文化中蕴含的纯真、质朴的品质,都能够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品质。茶文化走进大学,既说明了人们对于茶文化的重视度在不断提升,而且,想要使其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也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活动增强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活跃教学氛围,引导大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
综上所述,茶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思想品质值得学习借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大学生人才是当前高校的重要目标。将茶文化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有效改变当前大学生思维僵化的状况,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不仅只是单纯地教授他们理论知识,而且应当引导他们充分认识自我的价值,认识生活的意义,将茶文化中的优秀品质渗透到他们身上,使他们形成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材。
[1]张丽。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思考[j].职业技术。2007(20).
[2]黄晓琴,张丽霞,向勤锃。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10(01).
[3]朱红缨。高校茶文化专业构建动因及教育探索--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6).
[4]汪子一。浅析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5]刘勋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综合演练实践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1).
[6]杨敏,蔡云。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才智。2017(35).
[7]蔡国栋。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探究[j].学周刊。2017(35).
[8]干爽。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才智。2017(34).
[9]胡建良。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融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2).
诗与人生的论文精选篇八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我们高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影响较为深刻,使得我们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了一定问题。文章将提出市场经济背景在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探究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数显问题的影响因素。
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者的中心问题。人生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如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其对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对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给予关注和重视,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
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之一。如今大多数的同学都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在每件事情上都强调自己的主体意识,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1]只有较小部分的同学认为应该以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在他们的认知里,人生价值便是自我价值,人生幸福便是个人幸福,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二)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
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之二。市场经济下的同学普遍存在重功利、讲实惠,看重物质利益的趋向,相当一部分的同学认为物质利益大于精神追求,甚至有的同学偏激地认为金钱便是衡量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的唯一标准,自己未来的目标,便是要赚很多很多的钱。
(三)重才轻德。
重才轻德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之三。市场经济下,大多数同学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仅取决于学识、才能、机遇、社会关系等,而与个人品德没有太大的关系。如今许多同学不讲社会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行为粗鲁、谈吐庸俗,“高分低能”和“高分劣德”的情形屡见不鲜。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
矛盾具有普遍性,市场经济对于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有着积极的一面,同样也有着消极的一面。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利益原则、等价交换等对于培养我们高中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创新意识和拼搏意识都有着积极作用。[2]但是同时市场经济存在盲目性、自发性等弊端,利益原则和等价交换原则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对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如市场经济中利益是进行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强化了个人利益和小集团利益,促使了我们高中学生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滋生。又如等价交换原则,其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但是其应用到社会社会生活中,则会让人产生“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不利于我们高中学生助人和奉献的进行。
(二)社会信息和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使得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互联网也越来越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高中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拓宽,多元化的社会信息和社会价值取向对同学们产生了较大冲击。尤其我们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还不足,极易在纷繁复杂的思潮和信息中迷失自我,出现多元矛盾和摇摆不定的情形。尤其近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快速发展,已是世界大国,西方国家一直企图通过文化来影响我国民众的思想,使得我国在内部产生矛盾。因此,我们高中学生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眼力”,在多元化社会信息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也能保持初心。
(三)学生自身意志品德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强的影响。
我们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后期,但是其仍然兴趣较为广泛,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较强,渴望与世界进行沟通交流,意志相对于承认来说还较为不稳定。[3]高中教育是传统的、纯粹的、理想化的教育方式,但是实际生活中,我们高中学生却要面对大量的、世俗化的、具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造成其思想上的矛盾和困惑。此外,我们高中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还不能够正确地应用辩证法来认识自己和他人,尤其是自我意识的膨胀,不愿意接受老师和学校灌输式的教育,渴望进行自我奋斗和拼搏,渴望自己的才华得到肯定,从而过分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产生漠视群体的观念。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社会提供特定的人生环境,人生的社会价值也需要社会做出相应的评价。面对社会中存在不同程度人生无意义感的人很多的现实情况,社会也应对自身进行评价。
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是以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需要的全面化为内容,因此,人的自我塑造归根到底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建构。社会在制度上要明确地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关系建构的最终目标,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立一种机制,从而为把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还给人自己”创造条件,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在改革中确立具体的目标,努力消除或弱化社会关系物化的消极影响,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复归,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人的发展和完善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也推动了人和社会关系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我们不得不面对商品社会形态中社会关系物化的所产生的消极影响。马克思把社会关系在人面前以物与物的虚幻形式体现出来的现象称为“拜物教”,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是颠倒地表现出来的,就是说,表现为物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10](p426)在他看来,物化的社会关系虽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他更多地批判了它的消极意义。商品拜物教使“商品”能够超越人的意志而行动,最终成了一种“观念形态”来约束人。由于拜物教的作用,资本的权力必然会向社会生活、政治领域渗透以及吞噬道德信仰世界,甚至连人的道德良心也受到怀疑和否定,社会中骇人听闻、触目惊心的道德灾难时有发生;人们生活的风格由物来决定,在多样化的物品追求和享受中而忽略了自身的承受能力,精神上趋向极度的空虚化,身处物化的社会关系之中。一句话,就是人性的异化,物的自然属性以及物与物的关系掩蔽了人的社会属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拜物观是当前我国社会很多丑恶社会现象的基础和重要表现。
市场经济对于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基于我们学生存在的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对其进行重视,正视问题的存在,分析问题并寻找积极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改变现今市场经济背景下高中学生存在的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使得同学们在今后能够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进入和参与市场经济,改善市场经济,以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
[1]张婷.市场经济下青年价值观现状研究[j].学理论,2016(3)。
[2]乔磊花,周东坡.论市场经济与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j].才智,2015(16)。
诗与人生的论文精选篇九
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的持续扩招,冲击了原先固有的中职教学模式和生源。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素养较差,再加上重学历的传统用人观念和激烈的社会竞争等消极因素对他们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德育教育是摆在中职学校面前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而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的设定,是中职学校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一把尖刀。
思想政治素质一直是我们教学中十分看重的素质。我们的教学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处事,要有鲜明的政治观点、立场和态度。因此,德育是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对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小公主或小王子,脾气暴躁,不能顾及他人的感受。同时,中小学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素质两极分化严重,客观上讲,中职学生的素质普遍比普通高中学生要低,他们有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不尊重老师、说脏话、逃课、打架、玩游戏……这给中职教学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度,更增强了紧迫感。对于学生家长来说,把孩子送到学校,既是觉得孩子不大适合走学历的道路,同时又不想放弃孩子,想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在学校沉淀下再去接触社会,这是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殷切希望。对社会来讲,日益发达的信息传播途径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不良的东西,这对我们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如何教好学生,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所谓“哲学的贫乏带来贫乏的教育”,要想将学生哲学教育质量提高,前提是必须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德育教育的具体实践,更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同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始终围绕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三观内容。
其次,要不断翻新教育理念,坚持知、行的统一。加强学生对与人生成长关系密切的马列主义哲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将知识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信仰,引导学生把马列主义哲学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和道德品质,让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最后,要保持学生与时代的联系。教育要具备现实意义,不能与社会和人文现实脱节。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遵循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体现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最好符合当地企业的要求,加强针对性、时效性和责任感,做到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化哲学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让哲学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自主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是将教学主体由教师转换给学生,学生从自己本身出发,积极探索哲学与人生的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生课堂之中。但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并不是完全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学习,而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进行学习,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又或者切合学习内容的主题加以引导。例如,在讲授《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这节课时,可以先简要讲解一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以及如何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等基本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提出:“同学们,你们认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应该做到哪几点呢?选择你们认为重要的谈一下。”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之后就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而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掌握。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
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只听名字可能离生活很遥远,其实不然。学习这门课程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除了必要的大道理以外,其余的主要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处事的,讲的都是最贴近生活的事,大到生老病死,小到说话吃饭,无所不包、无所不讲。课外知识积累丰富的学生会发现,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希腊古罗马,都有“天人合一”、自然与社会统一的思想,这不仅是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在学习相关的哲学思想时,究其产生的文化和自然背景,学生不仅了解了当时的人文和自热风貌,在那种情境下,结合当时人们的生活现实,也能使学生哲学的学习和理解更深刻。然而,客观地讲,政治性质的课程最难以在教学上吸引学生,说得深了学生难以理解,说得浅了就像读课文,说得偏了又不符合教学目标。因此,实现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生活化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创设生活情境,用身边发生的事和最近的新闻为材料延伸教学。例如,在教学《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里约残奥会上运动健儿在奥运赛场挥洒汗水的时刻,让学生真实感受什么叫“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以此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潜在的能量,从而积极地去面对学习和生活。这个时候再趁热打铁,让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的“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的生活实例,以此加深学生的道德教育,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学生学习的合作探究。
“生命在于运动,教育在于互动”。合作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在互相帮助和密切配合中培养感情,从而更加有效地学习。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教师的授课内容,让教育更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发展的理念,构建人的发展新形态的美好愿景。例如,在对《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探究与合作,教师将教学重点“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顺境、逆境的联系与变化”等内容先作简要说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由交流和讨论,然后总结归纳小组讨论的结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再将课程内容的实践意义进行二次开发和拓展,促使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发展,实现哲学与人生课程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的教学目的。
哲学、科学和艺术,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来讲,具有某种相通性和普适性,在思想自由度受到保护的前提下,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有着十分强大的现实意义,而德育工作对中职教育来说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育人工作。做好这些工作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以育人为目的,不断充实德育教育内容,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从而教好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更好地完成中职教育的德育教育。
[1]孙海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典型教育的改革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2]孙爱军。论当前中职生德育现状及教育对策[d].鲁东大学,2013.
[3]陈庭照。浅谈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认识[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0(3).
诗与人生的论文精选篇十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多是看重“结果”的,是爱以结果论人生成败的。
上没上重点中学,考没考上大学,找没找到好工作,有没有一个好配偶,挣没挣到大钱,等等这些,都是人们非常在意的一种“结果”。
没有好的结果,人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没价值、没意义。
不能说这么看不对,哦,你的人生从学业到事业,从友情到爱情,从,从人际到生活,都弄的一塌糊涂,没好“结果”,当然不能说你活的成功,过的幸福。
但如果人光盯着“结果”,只为“结果”而活,因此忽略了“过程”,不仅很可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更可怕的是把自己整个人生都浪费掉了。
我们必须明白,人生,其实就是一个“过程”。如果要说结果,那只有一个结果最明确:死亡。
一个人一生就是一个“过程”,能够加深这个“过程”的认识和了解非常的重要。人生平时的“过程”,即人平时的一个又一个的“过程”,才最终决定了一个人人生的真正质量。
令人遗憾的是,不少的人并不知道或不懂得“过程”的重要,而是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甚至有的人,从来不把平时的“过程”当回事,光想要结果,不想要“过程”。
地产名人冯仑曾说:“像谈恋爱,不能说:‘我就缺个老婆,你干不干?’得先谈风花雪月,谈理想,谈未来,而实际你就缺一个老婆。”
其实,好的结果,其意义在于引导一个实现之的好的过程,也在于开创新的.更好的过程。
就是说你想娶一个好媳妇,不光在于娶到那一刻的快乐,更在于娶到和娶后的长长的过程的幸福。
有哲学老师给学生们上课,第一堂课讲“目的”的重要性,第二堂课讲“过程”的意义,第三堂课让学生们选择要过程还是要目的。有少数学生选择了过程。他们解释因为过程中有很多精彩,即便是吵架和闹别扭。
不管是事业、爱情还是亲情。要知道生活的乐趣全在过程里面,而目的只是在长长的过程之后一秒钟的高潮。
如同登山,登顶那一刻固然可以狂喜,但攀登的过程也是能让人感到充实和快乐的。其实在山腰还是在山顶,都有精彩的内容。山顶并非比山腰的景色美,在山腰至少还有一种向上的动力,一种向上的期望。而且人们总希望攀到顶峰,然而最美的风景不一定在山顶上。
人越明白“过程”的重要,越能感受出“过程”的趣味,越不过于注重结果,而非常器重“过程”,钟爱“过程”的人,则能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不管吃再大的苦,受再多的累,他们都能坦然面对,怡然自得,心境如水。因为,在他们看来,无论什么事情,不管结果如何,只要自己亲自经历了,参与了,付出了,就已经“享受”了,就已知足了。至于结果怎样,那是别人评价和看待的事,自己不感兴趣。
而令人奇怪的是,往往越是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的人,越是不仅“过程”美好,而且“结果”更佳。而往往越是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人,越是不仅“过程”糟糕,而且“结果”更差。这就是“过程”决定了人生的道理。你想有个好人生,首先要有好“过程”。
对于过分注重结果的人,转移一下注视点,变注重结果为注重过程。如此,我们就会发现生命过程中脚下的每一步中都蕴含着应该享受的幸福;金钱、官位及至职称等等,到头来不过有如盲人琴师的那个盲目的目标,全不必为它而丢掉了生命历程中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态度,一种状态,一种过程,而非只是一种结果。
请你牢牢地记住:“人生注重过程”。制胜取胜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文档为doc格式。
诗与人生的论文精选篇十一
我们现在试图思考道德。当这个简单的词语被不假思索地混迹于众多句子中的时候,可以让人想到许多道德理论或说教;而作为一个光秃秃的题目,它从它的熟知用法中被疏离出来,成为一个陌生者,成为被打量的对象,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打量着我们,以它陌生的眼光透过层层熟悉的面具。它光秃秃地站在那里,对于我们来说仅仅成为一种开启的可能性:一个扬起的手势或一个张开的口型。
我们于是争取到一种微弱的可能性,得以聆听道德的声音,在它的突兀站出所撕裂出来的寂静里。所以胆敢用而且仅用这两个简单的字来作为标题,既是出于对语言的失望与无奈,也是出于对语言的绝对意义上的尊重和依赖。尤其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原词语,更多的是出于后者。因为作为背负着沉重文化遗产的后来者,我们本来是没有权利仅仅以这样一个简单的原词语来作为一篇文章的题目的;但这说的只是我们,而就一个原词语本身来说,恰恰是它背负着沉重的文化遗产这种状况本身赋予它一种理由和责任去重新简单地站出来,迫使人们重新思量它的意义。
因为所谓文化遗产终究是历史的“我们”所创造的,而一个原词语在一种绝对的意义上讲是任何文化创造的一种被给予的语言上的条件。所以,就“我们”而言,或者说出于对语言的失望与无奈,这个题目说的是:它可以是在思考任何别的东西,但不是道德;而就道德这个原词语本身而言,或者说出于对语言的绝对尊重和依赖,这个题目试图说的是:它只思考道德,而不是任何别的东西。
现代人经常谈论现代人或现时代的道德沦丧,并因此而沮丧。然而真正堪忧的不是现代人或现时代的道德沦丧,而是道德本身的沦丧。道德沦落到伦理道德,因而丧失了它的真义,这是现时代和现代人道德沦丧现象的根本原因。
伦理道德关注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可以是“有道德的”,也可以是“没有道德的”,道德是一种“品性”,拥有或者不拥有它被描述为与人交往的两种伦理状态,就好象有钱没钱是经济交往中的两种状态。
而且对它的拥有还可以有量的区别:有的人拥有较多的道德,有的人拥有较少的道德;某件事体现较多的道德,某件事体现较少的道德。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有一种收集整理道德规范的伦理学,它把道德按照日常的方式理解为现成固有的、不会改变的东西,它以故事、寓言、谚语等等文学方式使其自身成为日常伦理道德理解的语言表达:这种表达或者是把抽象的道德原则形诸具体的情境和行为,或者是把生活中的道德经验提炼为简约抽象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前者成为脍炙人口的教化故事,后者成为有口皆碑的伦理准则,这两者往往是同时进行的。随着这种道德语言的成型与习惯化,道德越来越被伦理化,随之而来的是人类生活的伦理化,乃至世界的伦理化,也就是说自然越来越被理解为人的世界,而且世界越来越被当作人与人发生x系的舞台与背景,甚而至于只被当作空洞的时间和空间。所以,道德以一种“最富有道德的”方式被伦理化的过程,伦理道德取得它强大的教化力量的过程,也就是本真的道德被沦丧和本真的自然被遗忘的过程。道德世界的建立,也就是自然隐退和道德沦丧的开始。
另一方面,伦理道德世界的主流文化出于对道德伦理化进一步深化的需要,也开始对伦理道德视道德为事实、从而只对它进行加工整理这样一种状况开始不满,这种不满导致了对道德的根据、来源或本质的寻求,这种寻求表现为两种互相争夺支配权力的共生同谋:宗教的与哲学的道德阐释。
如果说朴素自然主义是隐退的自然的殉葬品,或者说它对道德的伦理化所做的抗争是以一种随自然的隐退一起隐退的话,那么可以说宗教是第一个试图从正面冲破伦理道德世界的力量。然而由于这种力量原本就是在伦理道德世界的温床上孕育出来的,它既没有见证到道德的伦理化,也没有经验到自然的丧失,它只是对这个伦理道德世界感到不满,但它并不真正知道它的不满究竟来自何方,所以它伪造了一个彼岸世界作为伦理道德世界的对立面,这个世界是超自然超道德的,它是自然和道德的来源和根据。但是宗教不知道它所要超越和为之寻求根据的自然已经是隐退了的自然,道德已经是沦丧了的道德,所以它对所谓自然和道德的超越和奠基实际上加剧了自然的隐退和道德的沦丧。
一方面,彼岸世界的无限权威以及人亲近甚至达到这种权威的可能性极大膨胀了人类的自我中心幻想,助长了人对于自然的忽略与蔑视;另一方面,道德的伦理化不但没有从根本上被扬弃,反而被神圣化为通往彼岸世界的津梁,所以虽然宗教本来是作为伦理道德之世俗权威的挑战者面目出现的,而且虽然伦理道德世界的权威知道在宗教的极端空虚和傲慢的核心里道德并不占有任何重要地位,宗教还是被伦理道德世界引以为最亲密的同盟。
但是对伦理道德根据的寻求并不一定要以一种假装蔑视和企图超越伦理道德世界的神圣面貌出现,它还可以表现为一种坚持在伦理道德主体自身内部寻求根据的崇高形态,这被叫做哲学的道德观。由于这种道德观是道德伦理化的直接的和正面的结果,而它也将它的思想触角深入到宗教的领域,所以它不象伦理道德世界本身那样直接以宗教为亲密的同盟,而是以与宗教相互争执对伦理道德世界的解释权的方式在伦理道德世界的屋檐下与宗教共生同谋。
作为自我根据的道德观,哲学道德有两种形态:据理的自律道德或从心的自律道德,分别以客观的理或者主观的心作为伦理道德的根据或基础,以之为道德的伦理化作出解释和提供论证。它们不停地互相批评,但实际上它们至少在两点上是一致的:一是都强调自律:从心的道德固然是自律,据理的道德也强调道德之理虽然客观,但也是人心之客观,与物理之客观有别,与宗教彼岸之不可以人心思议亦有别。
二是它们共同的兴趣不在于记录整理伦理道德的“老人言”,而在于为伦理道德提供理论基础或根据;它们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日常伦理道德如何才能被合理地论证和建立起来,也就是问:人为什么要遵守道德规范?人的行为或者人的内在品性为什么是要符合道德的?论证、建立、遵守、符合这些词表明它们没有问到更根本的问题:道德首先是否应该被理解为或被规定为伦理道德?这个问题本应优先于伦理道德的合理性问题。
但是这两种道德观实际上取消了道德。无论在科学性的道德策划里,还是在艺术化的价值创造里,伦理道德或哲学道德的消极的客观限制固然被打破,但同时任何积极的限制也被取消了,也就是说原来以伦理化的道德形式曲折地残存下来的一点本真道德的遗迹也被彻底地抛弃,于是道德完全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多余的词汇:在严格的社会科学用语里它与风俗习惯、人情世故等等放在一起成为有关法制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等等标准考察之外的非常规变数。
在这种科学策划指导下的社会工程实施中,它被用作精密的标准技术手段如法律条文、经济预算之外的辅助性的民间调解手段,而且科学社会确信这种辅助手段的需要仅仅是暂时的,因为按照“社会进步”也就是科学化的要求,道德的原则最终都要被全部转写为可操作的、可控制的、可废立的、无歧义的精确形式。所以无论在社会工程实施中出于操作性的技术细节原因是否还暂时被利用,它在科学策划的眼里只不过是一种原始的遗迹、落后的象征,如果说除了暂时之用外还有什么价值的话,那便是一种观赏价值或文物价值,是一种有趣而且无害的古迹旅游资源一类的东西,这种东西在越落后的地方越丰富,而在一个充分进步发达的社会里,也就是说在一个充分数字化、精确化、机制化的现代性社会里,这个因素在严格的社会的算计、策划和工程实施里是完全可以被忽略不计的。
类似地,在艺术创造式的道德理解里,或者说在为自己创造道德的自我癫狂的艺术活动里,道德实际上成了一个贬义词,一个笑话,一个现代派的搞笑的艺术品。在这个时代我们看到一种科学和艺术的相争-同谋,因为在科学技术操纵的世界里,据说对美的热爱、对诗意的感受、对艺术的虔诚是现代人唯一可能用以抗拒科学权威、抵制技术统治的稻草,是人类最后的救主,但实际上对纯粹美感的狂热追求正如对精确控制的无限提高一样,是现代人彻底丧失了本真道德尺度之后的痛苦而麻木的、疯狂而冷漠的、清晰强烈而盲目愚钝的自我膨胀。这个膨胀的自我可以表现为审美的主体,也可以表现为算计的主体,而这两种主体相互争执的可能条件在于:就其根本而言,二者都是追求控制和创造世界之权力的意志。
这种意志本身除了什么都不是之外并不是任何东西,它是无限吸附和无限膨胀的自身虚无的旋涡,以自己为中心疯狂而冷漠地旋转,在这个旋涡中自然被脱水甩干、被震裂粉碎、而且以“进步发展的加速度”离心而去。除了服务于它的控制、创造和同化,这种自身旋转从不真正尊重任何异于自身的他者,它只在乎它自己的感觉:美感或者感觉材料的当下主观确定性,是现代美学和实证科学共同的第一原则。接下来便是表达、创造或者参数设置与结果控制。
当然从外观看起来,现代科学和艺术作为一个权力意志的两种表现还是有所区别的:可以说前者是在冷漠掩盖下的狂热,后者是在狂热掩盖下的冷漠;或者说前者是打着客观旗号的主观,后者是打着主观旗号的客观棗当然主观客观这样的词语是宗教-哲学相争-同谋时代的用语了,而现代科学-艺术的相争-同谋则主要不再是“观”点上的相争-同谋,而是行动上的了。行动也是现代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原则。两种貌似不同的行动表现着同一个意志,两种实质相同的行动争抢着同一个权力。在它们的争抢所营造出来的权力制衡假象里,危险被最大限度地掩盖、扩大和蔓延。
在它们的争抢所营造出来的虚假自由里,选择实际上是一个骗局:无论崇拜艺术还是迷信科学,个人都被迫卷入现代性的人类膨胀过程中,成为人类这个病菌群落中的一杆菌体棗对于本真的自然来说,人类岂不是已经成为一个病菌群落了么?!至于那些左右大脑半球同样发达,科学与艺术并尊的“健全”现代人,就该是病菌群落中的杆(干)将了。
所以当奄奄一息的人呼吁要发展环境科学、实施环保规划、发掘环境之美以拯救自然的时候,人的盲目自大还是那么惊人地大,人的自转还是那么不可厄制地快!只要那以精确和控制为导向的现代科学技术和以自我表现和自我创造为特征的现代艺术仍然停留在互相攻讦或者狼狈为奸的现状,而不是各自反思乃至从根本上一并加以扬弃,那么任何环境科技、规划或者美学都不过是病急乱投医、治标不治本,一时的止痛只能换来更大的阵痛乃至最终的崩溃。
这就是为什么一定是道德问题,而不是政治、政策、经济、立法、环保科学、环境美学等等问题,与当前的危机有最根本的联系。上面已经分析了科学迷信和艺术崇拜作为现时代的意识形态,其本身正是危机之源,根本不可能依靠它们来解决问题;至于现代政治和经济,也没有希望以某种调整或策略来解决问题,因为现代政治和经济生活的基础并不是别的,而正是科学迷信和艺术崇拜。
现代政治和法律制度起源于人有权力主宰自己、而且应该促进更大限度的主宰自己这样一种观念;现代经济制度起源于人有权力制造、加工和利用一切自然物、而且应该不断发展扩大这种加工利用这样一种观念。于是民族国家的自治、公民的人权或对人类本性权利的占有成为“进步”的代名词,而这种意义上的进步则被视为最终极的政治价值;在经济方面,则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产值的翻番、财富的累积成为唯一的和最后的经济价值。
总而言之,带有强烈侵略性和驱迫性的“进步”、“发展”本身成为最高的和唯一的价值。“更快、更高、更强”,“justdoit”是这个时代的典型口号,在其根底上正是艺术崇拜和科学迷信的意识形态。“可持续性发展”这样一种口号似乎表达了对发展价值观的某种反思和节制,但这种反思和节制是远远没有触及问题之根本的,而且它本身甚至就是问题的表现:作为现代政治和经济的一个策略与规划,它说话的落脚点还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的”发展,这意味着暂时的放他一马是为了今后持久的征服,而从根本的价值观层面来看,一切并没有改变:从长远来看,自然终究不过是劳动的对象,是等待人去赋予他价值的,虽然现在他太累了,人们呼吁说让他歇歇吧;人的劳动则是价值之源,因为人永远是最高和最后的目的,所以劳动是绝对合法和永远光荣的;劳动带来财富,所以追求和创造越来越多的财富也永远是合法和光荣的。
其它的尝试:面对人类失去了限制的自我膨胀所带来的危险,有人主张重新请回已经死去的宗教、哲学或者伦理道德观念来作为一个他者以制约现代人的审美型和技术型的自我感觉良好。但是正如我们上面已经分析过的那样,这所有一切由于都是建立在道德伦理化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它们毋宁就是导致今天人类自我中心极度膨胀的直接历史原因,更遑论解决今天的问题!
今天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到,包括上述种种形态在内的道德沦丧是导致自然隐退和人类危机的根本原因,所以重新理解道德的含义将是可希望的解救途径。可是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说道德的真义是什么,但是至少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上面对种种道德沦丧形态的剖析批评当中我们已经展现出了一些什么,否则上述剖析批评就是不可能进行的,也是不可能被理解的。现在的问题在于如何从正面“直截了当”地告诉人们说:喂,听着,道德就是……但是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的话,上面的剖析批评就是不必要的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教师教学工作总结个人(实用15篇)
- 最新疫情酒店工作总结(模板12篇)
- 最新军训,青春无悔模板(优质10篇)
-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总结汇报模板
- 2023年315宣传咨询服务活动小结大全(通用15篇)
- 2023年小学暑假日记100字优秀(汇总11篇)
- 安全标语100条(汇总15篇)
- 最新销售转正个人述职报告(通用8篇)
- 2023年支委会研究组织生活方案会议记录(大全11篇)
- 2023年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600字免费通用(实用10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