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8:57:13 页码:14
2023年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2023-11-12 18:57:13    小编:zdfb

总结具有导向性和指导性的作用,可以引导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总结经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参考。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设计篇一

本节课《辽阔的疆域》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第一节,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国士的辽阔和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及其分布。本节课的知识基础性非常强,是学生较为全面了解我国自然国情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我国较为全面和基本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为今后的地理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既是第一章的基础,也是本册书的基础。

由于本节知识基础性强,加之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所以对本节知识的认识和接受较为容易。本节课的内容是认识、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国士的辽阔和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及其分布,其知识特点表现为较强的记忆性,理解性的知识相对较少。因此,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在于对一些常识性、基础性地理知识的.识记上。学习的重点在于迅速识记相关地理知识,在课堂学习中尽可能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做到随堂识记,牢固记忆。

1、认识了解我们伟大祖的优越位置。

2、认识了解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疆域和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其分布。

1、能通过地球仪,找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并能说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名称及其位置。

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认识和识记。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设计篇二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精神。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平分。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2.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3.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四季划分的教学:

1.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2.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3.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

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

五带划分的教学:

1.读图:《五带的划分》。

2.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

3.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

划分的依据。

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

【活动步骤】。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产生的原因。

理解产生极昼和极夜有何规律。

地球公转的规律(尤其是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时间的相应变化)。

描绘发生极昼时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

查找与以上资料相关的媒体资料(图片,录像等)。

制作多媒体演示材料。

制作能说明本主题原因的模型。

【成果展示】。

可以选择这样两种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极昼和极夜相关的知识制作成板报。

(2)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设计篇三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2、认真写好教案。

1、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2、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3、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4、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5、注意教学方法得当。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6、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7、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8、通过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章 节 课时周次

第六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1 1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2 1-2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3 2-3

复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24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25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26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27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28

复习 29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面向海洋的开发区-珠江三角洲2 10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2 11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2 12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岸地带 2 13

复习 1 14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1 15

期末总复习 6 15~17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设计篇四

好,我们今天一块来研究一下。

二知识详解。

出示前面学习过的弹簧测力计,大家重新认识一下。请同学发言,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使用它,还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到零刻线、使用之前沿轴方向拉动几下。

好,大家来测一下小铁块的重力,请读出示数。

学生回答:不是,是水给了小铁块一个向上的浮力,所以示数会减小。

师:对,是水给小铁块的一个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竖直向上的力就是浮力。

(一)、浮力的定义,方向。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刚才这种是直接测量法,(f浮==g–f拉)先测出空力中小铁块的重力,然后将小铁块放入水中读出示数。

(二)、浮力产生原因。

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浮力产生的原因。请看图正方体是一个有6个面,它的前后面、左右面在水中的压力是相等的。只有上下两个面压力不一样(浸入水中深度不一样,受到的压强不一样,那么它的受力面积相等所以压力就不一样)。通过压力差法来计算浮力的大小f浮==f向上--f向下。

师:大家注意,如果一个物体沉底了,那么它受到水的浮力了吗?思考一下。如果下表面与其它物体紧密结合在一起,就没有受到了浮力。例如在水中的桥墩。

(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实验。

快乐体验: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可能猜想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等因素有关系。

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并引导学生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按下列要求设计实验报告: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步骤。

学生分组探究:

(1)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2)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利用测力计、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验证,分小组合作探究。

对小组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粗略结论:即: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最终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演示验证:利用溢水杯、弹簧测力计验证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然后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

让同学们找找,感知生活哪些地方存在浮力。

最后对课堂小结。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设计篇五

展示多媒体展示北方的雪景搭配诗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增强学生对北方地区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地理图表选择上主要是景观图,比较典型的北方雪景的图片)。

过渡:通过图片的欣赏以及文字的阅读理解,我们对北方地区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冰雪世界,了解那里的自然特征以及农业吧。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0页的图文资料,完成下列任务并在课本上勾画:

1、在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上,沿着地理分区界,描出北方地区的范围,画出大兴安岭、乌鞘岭、秦岭、淮河等地理事物。

2、在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上,找出北方的行政区及行政中心,写在旁边。

3、在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上,找出北方的主要的地形类型,画在课本上。

4、结合地理图册15页中国温度带图,找出北方地区所处的温度带,主要的气候,画在课本上。

5、结合图6.4北方地区主要地形区的景观,找出。

北方的土壤,画在课本上。

同学们找出来以后,让同学们上讲台指图讲解所找的知识。老师适当引导并及时提醒学生画重点内容,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评价同学们的讲解。

讲解气候的时候加入课本10页的活动,读图6.5小组完成以下内容:

1、观察气温曲线,找出三个城市气温高的月份和气温低的月份;观察降水量柱状图,找出三个城市降水量多的月份和降水量少的月份,概况三个城市气候的共同特征。

2、比较石家庄和齐齐哈尔,两地气温最高时、气温最低时、降水量最多时、降水量最少时的差异,讨论导致两地差异的主要原因。

3、比较石家庄和延安,两地气温最高时、气温最低时、降水量最多时、降水量最少时的差异,讨论导致两地差异的主要原因。

小组完成后,小组展示讨论结果。老师适当引导并及时提醒学生记录重点内容。

板书:一、北方的概况。

1、范围及行政区。

2、地形。

3、气候。

4、土壤。

有哪些?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同学们找出来了后,让同学们上讲台指图讲解所找的知识。老师适当引导并及时提醒学生画重点内容,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评价同学们的讲解。

过渡:春旱是影响北方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春旱呢?请同学们完成课本12页的活动题。

板书: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旱地)。

1、主要的农作物:

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

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2、问题:春旱。

3、措施:南水北调、节水农业研讨记录。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内容:

一.听: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

二.唱:歌曲《彩云追月》。

教学目标:

一.能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彩云追月》。

二.学生能用体会歌曲情绪,并能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重点:能掌握切分音节奏,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能按要求处理、表现歌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学生在《彩云追月》声中走进教室。

2.师:月亮象征着和谐、宁静和温馨、团圆,看见月亮会使你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

3.师:“那你知道关于月亮的歌曲和乐曲吗?”(如:月亮之上、弯弯的月亮、月亮代表我的心、十五的月亮、月亮走我也走、等)。

师:今天我们就要共同来学习一首也是有关月的歌曲《彩云追月》,浩瀚的夜空,景色迷人。月亮时儿牵引着云朵,时儿破云而出,高高悬挂。彩云前追后赶,上下翻滚……”(放月亮图片)听:

二、学习歌曲,深入感受。

1、播放歌曲《彩云追月》,学生带着思考听歌曲。

(歌曲给你什么感觉,歌曲的情绪怎么样,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皎洁明月动,彩云紧相随。

2、播放音乐,请学生用“lu”哼唱旋律。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设计篇七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本课内容与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并列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因此这节课又是前边所讲内容的继续。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及其计算方法与应用。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

前面学生已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和黄赤交角的概念,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但还存在空间感和动态感不强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知识技能:

1.掌握由于黄赤交角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过程方法:

运用地球仪,自制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及相应的地理现象,师生互动讨论、辨析疑点和难点。

情感态度: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及地球仪,学案。

回顾上节课所学,由黄赤交角说开去,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运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会发生变化。

(实验演示)演示地球在不同的公转位置上,用激光笔模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让学生初步感知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再通过地球公转flash的演示,更加准确的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并且绘制出太阳直射点运动轨迹图。

1.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移动是了解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基础,利用上图,能够更加快速、准确、直观的判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移动。例如国际儿童节、今天、元旦等。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太阳高度: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2)太阳高度的大小。

(3)正午太阳高度h通过周日视运动图来解析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高度是两个易混淆的概念,利用周日视运动搞清楚了日出的方位,日落的方位,正午太阳的位置与高度,学生很容易接受。)。

在认识了解了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之后,利用教材中现有的两分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根据学案中的要点,分析两分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情况,并且总结归纳正午太阳高度在时空上的分布特点。

据上图,分析并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日期

直射纬线。

h为90°的纬线。

h达一年中最大的地区。

h达一年中最小的地区。

春秋分。

夏至日。

冬至日。

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1)纬度分布规律:

(2)季节变化规律:

总结学生最终的讨论结果,并及时纠正,最终用坐标图来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特点。

通过对上图的分析,师生得出了如下结论:

(1)纬度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靠近时变大,远离时变小。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用特殊值代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最终得出公式:h=90°-d(d表示直射点和所求点的纬度距离)。并且以上虞(30°n)为例,计算上虞春秋分,冬夏至的正午太阳高度。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太阳高度达一日中最高时,为地方时12点;。

(2)确定房屋的朝向;

(3)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长短的关系;

(4)楼间距问题;

(5)太阳能热水器问题。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皆为日常生活中的案例。用示意图来解析生活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用光照图来解决确定房屋的朝向、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长短的关系、楼间距问题、太阳能热水器等问题是地球运动常考的知识,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及相关图示的运用,让学生更为直观,更加容易的去理解应用这个问题,也解决这一常考的知识点。

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及调整问题,直接考察对正午太阳高度的理解及应用的能力。

本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特点。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设计篇八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师生互动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实质意义。这样一堂鲜活的课上完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浸在(漂浮、悬浮、下沉)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及其方向,会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四、实验器材。

演示实验器材:铁架台、重垂线、鸡蛋、食盐水、乒乓球、大烧杯、红毛线、水桶、水盆,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便于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器材:橡皮泥、小石块、小木块、铁钉、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细线。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生活中有关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轮船、木块、水鸭子、人,浸没在水中的潜水艇等。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事例中的轮船、人等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与浮力有关;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想了解哪些有关浮力的知识,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新课教学。

模块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设计篇九

1、了解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记忆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3、通过阅读闯关东来了解东北地区人口迁移的情况。

4、了解长春市、沈阳、哈尔滨等东北的主要中心城市,掌握它们的工业优势,比如长春市我国汽车工业的`“摇篮”等。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的分布。

导入:播放《家在东北》音乐,这首歌激昂欢快,催人奋进,从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学生倾听、歌唱《家在东北》欣赏东北地区的图片。

自主学习:自学课本,对课本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31—35面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填空。

2、举例说明哈尔滨是一个具有“异国情调”魅力的城市;结合有关知识,解释哈尔滨具有这种独特的异国情调的原因。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设计思路:这是八年级物理教材(沪教版)中第一节概念课,对学习物理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端,同时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习习惯、方法的养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端。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如何使学生能认识并理解有关运动、静止、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等物理概念是很重要的。教好这节课也将为学生学好力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1、学习任务。

本课程是八年级物理教材(沪教版)中第二章第一节课,在知识的要求上,主要是“知道”和“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不多,但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如何恰到好处的设计好教学方案,让学生能有较高的兴趣来参与教学活动;如何深入浅出的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物理,这是两个很重要的问题,解决的好,就能上好这节课。同时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初步领略到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形成对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共处的情感。

(1)教学重点: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学习者分析。

学生会有以下特点:

1平时常能接触到相对地面运动或静止的物体,对运动与静止有初步认识。

2缺乏对参照物的认识,基本不懂“参照物”这个概念。

3不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词汇、诗歌、画、音乐)。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和方法。

1通关生活中的例子并配合多媒体课件来证明我们是生活在运动的世界中的,从而引入课题。

2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认识人们从不同角度(文字、诗歌、音乐、绘画等)对运动的描述。

3举例说明运动的形式是多样性的,最简单的运动就是机械运动。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从简单到复杂,从而引入机械运动的概念。

4利用机械运动的定义来判断骑车、小鸟等的运动,从而说明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5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6举几个生动有趣的例子来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相关应用。

7让学生利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设计高速列车活动站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提阿度。

2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4、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器材(电脑,投影仪等)。

【运动的世界】。

1、介绍宇宙。

师: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什么是宇宙呢?我国古代《淮南子・原道训》书中说:“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出现字幕: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也就是说,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用现代的话说:“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出现字幕: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师:宇宙是怎么形成的?科学家伽莫夫于1946年创立了宇宙“大爆炸理论”。他认为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在爆炸发生前,宇宙内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大爆炸使得物质四散出击,以很大的速度运动,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字幕出现: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在爆炸发生前,宇宙内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大爆炸使得物质四散出击,以很大的速度运动,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

2、宇宙在运动。

1多媒体课件出现星系图像。

师:大爆炸形成的成千上万个星系,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许多星系正远离我们而去。目前人类测量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的一个。太阳也不过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

2多媒体课件出现太阳系图像。

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太阳系。中间有太阳,周围有行星围绕它运动。这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教师指示)。

3多媒体课件出现自转与公转的地球图像。

师:同学们再看,这是太阳,这是地球。(教师指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同时也在绕太阳公转。正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使地球上不断发生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斗转星移、冬去春来等自然现象。(可插入相关图片,亦可不要)。

4多媒体课件出现大陆版块的运动图像。

师: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壳内部的物质也在运动。地壳的运动产生了高山与峡谷,江河的流动形成了沟壑与平原。正是大陆版块的运动与挤压,产生了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

3、生命在于运动。

5多媒体课件出现动物奔跑图像(录像)。

师:请同学们看,看到了什么情景。

生:动物在奔跑。

师:我们再看一段录像。

6多媒体课件出现一田径运动(短跑等)的录像。

师:在录像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生:(田径运动的名称、内容)。

生: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板书:一、运动的世界)。

【运动的描述】。

1、运动描述的不同方式。

师:人类既然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当然会对运动产生巨大的兴趣,会对运动进行研究和描述,而不同的人们是用不同的方式来描述运动的。

(板书:二、运动的描述)。

生:小船在运动。

师:诗人是怎样描述运动的?让我们来看看李白的一首诗。

1多媒体课件出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画面图片和诗。

师:请一位同学把这首诗朗诵一下。

生:(朗诵)。

师:诗句描写了诗人乘船顺流而东下,行船速度之快的美妙的运动感受。诗人是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来赞美运动的。

师:那么,音乐家又是如何用音乐来表现运动的?这是著名的古琴曲《流水》的一段旋律。

2多媒体课件出现古琴曲《流水》的五线谱和音乐。

师:音乐家是怎样表现出流水的?他用的是旋律和节奏来表现运动的。

师:古今的画家都想在静止的画面上表现出运动来。下面请大家欣赏梵高的《星夜》,看看他是怎么描述变幻的星空的。

3多媒体课件出现梵高的画《星夜》。

师:这幅油画通过旋转扭曲的形态变化、冷暖色彩的强烈对比,展现了一个浩瀚神秘,惊心动魄的运动世界。画家是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的。

师:那么,科学家用什么来描述运动?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以及实验的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2、机械运动和参照物。

师: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例如:机械运动、分子运动(产生热现象)、电荷运动(产生电和磁现象)、原子核内部的运动(释放巨大的能量)等等,其中,最简单的运动就是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从简单到复杂。今天,我们先来研究下机械运动。

(板书:三、机械运动)。

师:那么,什么是机械运动呢?在物理学中,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出现字幕:物理学中,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板书:1、定义)。

师:你能在日常生活中举出一些机械运动的例子吗?

生1: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师:为什么汽车在做机械运动?

生1:因为汽车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它在做机械运动。

师:很好。那么,还有谁能再举出例子?

生2:小鸟在树林里飞。

师:你又是如何判断小鸟在做机械运动的?

生2:小鸟相对树木位置发生变化,所以小鸟在做机械运动。

生3:老师在讲台前走动也是机械运动。

师:为什么我在做机械运动?

生3:因为老师在走动时相对房屋有位置变化。

生:它们都跟随着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而整个太阳系,以至银河系,也都在不停的做机械运动。

师: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生: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

师: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因此,我们研究机械运动是有重要的意义的。在物理学中,把前面我们所说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系。(板书:2、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师:既然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那么我们平时又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那个物体是静止的,这又是怎样一回事呢?现在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

1多媒体课件出现旧课本中《谁在动》的图像。

师:这是一辆小车,车里有一个乘客(教师指示),这个乘客是我们研究的对象;路边有一个小孩(教师指示);这个是司机(教师指示);他们都来观察乘客的运动情况。现在让汽车运动。当车运动时,司机说他]动,反而路边的孩子赞叹他运动得真快。那么,你认为谁说的对?请大家分组讨论下。(学生分组讨论)。

生:他们说的都对,因为他们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司机以车厢作为参照物,看到乘客相对车厢]有位置变化,所以他说乘客是静止的。而路边的孩子是以地面为标准,看到乘客相对地面有位置的变化,因此孩子认为乘客是运动的。

(副板书:司机――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小孩――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师: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讲的。参照物不同,所得到结论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板书: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师:因此,我们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当然,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所以说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应用】。

师:下面,我们就用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有关知识来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板书:四、应用)。

师:我们先看下问题一,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一,出现字幕:问题一:有一次巴黎报纸上登出了一则广告,说是每人花四分之一法郎,就可以作一次的长途旅行。许多人把钱寄去了,结果每人只得到一封回信。回信说:“亲爱的先生(小姐),请您躺在床上让地球带您开始这次旅行把,您要记住,我们的地球每昼夜要跑4万公里呢!”许多人有受骗上当的感觉,于是告到法院,说商人犯了欺诈罪。问:如果你是法官,将如何审批?)。

师:如果你是法官,你会判这个商人犯欺诈罪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下。

(学生分组讨论)。

生1:我认为商人]罪。因为你躺在床上时是与地球一起运动的,而且速度还很大,每昼夜跑4万公里。当然是在旅行啊。

师:大家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很好。其实,商人有没有犯罪,关键在于判断躺在床上是否是旅行。如果是,那么这四分之一法郎就是商人所应得的,他就]罪。如果不是,那么这四分之一法郎就是被商人骗走的,他就犯了欺诈罪。那么,什么是旅行?人要离开家,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到某地观光,这才叫旅行。也就是说,必须以家为参照物,人相对家要有位置变化,这才叫旅行。所以,商人是犯了欺诈罪。这个商人是应用了物理学里参照物的选取不同来进行诈骗的,可以说是高智商犯罪。因此,要判其有罪,法官也要有相应的物理知识。

师:现在再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而,出现字幕:问题二:在国外的一次汽车越野赛中,当飞快的赛车穿过郊外的村子时,村民十分高兴,他们向车手奉送西瓜。他们看准迎面飞驶来的赛车,轻轻地抛出一个西瓜,但是谁也没想到,西瓜落在车上,砸坏了汽车,使得车手受了重伤。为什么一个西瓜会产生那么大的威力?)。

师:为什么轻轻抛出的西瓜会产生那么大的力量?现在我们竞赛一下,看看谁最先回答出答案。

生1:因为冲击力很大。

生2:因为速度飞快。

师:谁的速度快?

生3:汽车的速度快。

生4:西瓜的质量大。

生:一样大。

师:村民轻轻抛出的西瓜,对地面来说,速度很小。如果汽车是静止的,那么西瓜相对汽车的速度还是很小,]什么威力的。但是,汽车是以很快的速度飞驰而来的,如果西瓜不动,车飞快的开过来,与车不动,西瓜以与车一样大的速度飞过来的效果是一样的。西瓜质量很大,速度又那么大,自然就产生了极大的威力了。

师:再看问题三。

(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三,出现字幕:问题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位法国飞行员在轰炸了德国后返航的途中,突然发现脸边上有一个小东西在游动。他顺手一抓,发现抓到的竟然是一颗射向他的德国子弹。试问,飞行员为什么能够抓到飞行的子弹?)。

师:为什么这位飞行员能够抓到子弹呢?大家分组讨论下。

(学生分组讨论)。

生:因为子弹的速度、方向与飞机的速度和方向是一样的。

师:飞行员能随手抓到一颗飞行的子弹,说明他们之间是相对静止的,这时飞行员的速度与子弹的速度大小相同,方向也相同。也就是说,以飞机作为参照物,子弹是静止的,以子弹作为参照物,飞行员也是静止的,即他们保持相对静止。所以飞行员能抓到子弹。

师:由问题三中得到的启示,我们来解决下这个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四,出现字幕:问题四:快速列车速度可达到170公里/小时,若列车到站时要停下来让旅客上下车,将是很费时的。你能否想个办法让列车进站时不停下来,同时旅客又能安全的上下车?)。

师:(出现动画情景,教师介绍情景)这时站台,这是一列快速列车经过站台。现在,应该怎样解决上诉问题?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师:这个问题要解决的的关键是“列车进站时不停下来,同时旅客又能安全的上下车”

(学生分组讨论)。

生:要让站台动起来。

师:对。那么要怎么动?对速度有什么要求?

生:速度与列车的要一样大,方向还要一样。

师:也就是说,要让它们报纸相对静止。

师:没错,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让列车和车站保持相对静止。那么就要设计一个活动站台,当列车快要进站时,站台动起来,当站台与列车的速度大小相同,方向也相同时,旅客就能安全上下车了。

【小结】。

对本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再次进行提点。

【形成性练习】。

2、电视、电影中正是利用了运动的相对性原理,拍摄出了孙悟空的“腾云驾雾”。孙悟空“驾云飞奔”,是先拍摄出孙悟空在“云朵”(布景)上的镜头,再拍出天空上的白云、地上的山河湖泊等镜头,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里叠合。叠合时迅速地移动作为背景的白云和山河湖泊。我们看电视是以白云和山河湖泊作参照物,于是就产生了孙悟空腾云驾雾飞奔的效果。

6、板书设计。

一、运动的世界。

二、运动的描述。

三、机械运动。

1、定义副板书:地面、树木、房屋。

2、参照物副板书:司机――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小孩――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应用。

7、资源及媒体的应用。

本次课程设计,极多的运用到了多媒体课件,课件本身包含了文字、图片、动画、音乐的视听内容,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给予学生一刺激,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活跃课堂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形象的展示,多媒体课件对于教学内容的辅助效果是极其明显的。如若多媒体课件,那么在一些运动形式的展示中,将不好操作,经管可以用微缩模型展示,但由于模型的大小的限制等,效果应该是不如多媒体展示的。

作为一节概念课,如果只是死板的叙述知识内容并加以一些练习,效果可能是不会太好。本课程教学设计,从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通过例子,引导学生从实例中总结出规律,引发对规律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并且在解决一些实际的例子的时候,掌握对知识的运用。课堂上,用多样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对学生的感官予以较为强烈的刺激,加深其对知识的印象。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次进行分组讨论,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培养学生一种进行探索并合作讨论的科学研究精神。并且,课堂上给予的问题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的例子,以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练联系,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应用能力。还在课堂上告知学生一种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简单到复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