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是一种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的结论和建议,它能够提供客观的研究结果。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合适的词汇来表达总结的内容。经济是社会资源分配和利益协调的学科,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稳定。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数学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评职称技术论文篇一
摘要:专业实习是高校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集中实践教学中的核心环节,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尤为重要,文章介绍了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进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现状,并针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实习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实习;教学质量。
一、引言。
实习是学生到现场或生产实践中去,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了解生产实际,参与生产活动,培养学生的生产实践观点,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对专业的热爱的一种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实习,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所学到的知识,进一步获得和培养生物工程专业领域的实践知识与技能,构建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生物工程专业是在我院原发酵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十几年的专业实习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资源和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就其发展现状及未来的改进措施做一些探讨。
二、我院专业实习基地及学生实习的现状。
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生物工程专业实习包括安排在第四个学期末的认识实习和第七个学期初的生产实习,时长分别是一周和四周,学分分别是1分和4分。在实习的形式方面,现有实习环节都采取集中实践的形式。考核机制方面,主要以指导教师考核为主,企业带班师傅为辅的形式。赋分标准参照新疆大学学生教学实习成绩考核评分标准进行。学院结合专业研究方向,立足新疆本地生物技术特色企业,分别与新疆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信国安葡萄酒有限责任公司、梅花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新疆七一酱园有限公司、新疆乌鲁木齐食用菌研究所、新疆七道湾污水处理厂、新疆银朵兰维药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华世丹药业有限公司、新疆天康控股有限公司等十四家企业签订协议建立了实习基地。1.认识实习。认识实习是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前进行的一次实践活动,通过比较广泛地参观和调查研究典型生物产品门类、工程设备、工艺特点,使学生对生物产品的生产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在认识实习地点的选择上,一般考虑传统发酵和现代的发酵、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粗放发酵和严格无菌发酵方式兼顾的原则,并努力拓宽微生物技术应用范围,将食用菌培养和污水处理等纳入认识实习范围。每次选择4-5家企业安排实习。由专业老师带队,进行实习动员,由企业技术人员为大家介绍企业概况,带领大家参观厂区、生产线并讲解工艺。学生做好实习笔记,实习结束时,完成认识实习报告。2.生产实习。生产实习是使学生学习和了解机器从原材料到成品批量生产的全过程以及生产组织管理等知识,将理论知识在生产现场加以验证、深化、巩固和充实。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大多数生物工程企业,出于安全生产或技术保密等原因不愿意接纳生产实习,使生产实习的安排成为难题。新疆是国内葡萄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疆内葡萄酒厂众多,在9-10月葡萄成熟季节需大量的短期的岗位操作人员。因此学院将为期一个月的生产实习调整到大四的开学季9月初至10月初,很好地与酒厂的酿酒期吻合,可以全程参与葡萄酒的发酵过程。学生通过上岗实习,在带班师傅的指导下参与到生产活动中,在生产中熟悉设备、流程、工艺,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葡萄酒厂有干白、干红及精选等不同生产线,并安排清洗、榨汁、发酵、过滤、检验、贮存、灌装等岗位,学生按照企业需要分成小组进入各个岗位,5-7天轮岗一次,基本能熟悉和掌握不同岗位的工艺设备和操作技能。实习结束完成实习报告,内容包括企业概况、工艺流程、检测指标方法、岗位操作规程、关键控制点、设备明细表,附全厂总平面布置图、车间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及主要设备结构图等。
三、生物工程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生物工程专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认识实习后的报告和总结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的实习报告内容停留在表面,仅限于参观企业概况及技术人员介绍的工艺和产品种类。实习报告简单、雷同,缺乏独立的思考和较深入的认识。学生的报告也很少涉及参观的发酵产品的行业概况,疆内状况或是更大区域的生产状况。对于实习中没看到的一些生产关键步骤很少有同学主动询问和讨论。不同企业其发酵设备工艺等生产状况也缺乏比较和认知。生产实习学生在企业实习四周左右时间,学生对企业生产组织形式,设备工艺,厂房厂区都有较充足的了解时间。反映在实习报告上,企业发展状况、工艺流程都能较好地完成,车间、厂区布置图完成效果一般,实习报告缺乏主观分析探讨。主要原因除了带队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提供的教学和指导不足外,和葡萄酒生产紧密相关的工艺课酿造酒工艺学和发酵工厂设计课程在实习后才开始学习有关,所以学生存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从而一知半解、不能理论结合实际融会贯通的问题,实习效果差强人意。以上状况反映实习中存在指导教师引导要求不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课程安排不能切合实践环节等问题,实习时间实习场所受限等问题,因此需要在实习教学环节中做更合理的安排,更积极的应对,切实加强实习效果。
2.生物工程专业实习的改进措施。
(1)加强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完善实习各个环节。实习带队老师不仅是组织者和管理者,还应该担负实习的教学工作,起到引导、授业、解惑的作用。在带队实习前,对于实习企业各方面状况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才能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关注点进行归纳,避免学生在参观或实习过程中漫无目的,学无所获。在实习动员时给学生讲解参观企业的状况和生产工艺特点,或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并设置检查环节。实习后及时做实习总结,进一步解答学生实习中的疑惑,集思广益强化实习效果。
(2)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实习前的准备工作,除了由老师完成的部分外,应该鼓励学生参与进来。根据实习的内容,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分配一家企业,就这家企业或发酵产品,通过学校数据库和网络搜集资料,根据老师设定的提纲,完成一个5-10分钟的ppt,在实习前给大家做讲解并解答大家的问题。对于思考后获得的答案可以在实习中进行验证,印象更加深刻,未能解答的问题汇总后通过实习获得答案,使实习目的更加明确。
(3)对实习主要内容采用了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问题为导向(pbl)的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在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的教学模式,即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让学习者共同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1]。在实习前,老师根据实习大纲要求讲解实习目标,或由范例提示学生问题产生的依据,学生分组后,自行设计问题,通过查找资料或实习等方式最终给出问题的答案,并以ppt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比如啤酒厂的实习,类似啤酒起源、啤酒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和趋势、新疆地区啤酒产量及厂家有哪些等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在参观啤酒厂前有助于学生了解产品及企业相关背景知识,对于即将开展的实习活动更加重视、充满信心,有助于实习效果的提升。
(4)课程设置和考核评分标准的合理化。对于生产实习时,主要的相关课程酿造酒工艺学和发酵工厂设计还未学习的问题,为保证实习效果应该提前到第6学期完成,尤其是酿造酒工艺学。实习结束后根据新疆大学学生教学实习成绩考核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但基础理论掌握运用、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这两项在实习评价中难以操作,尤其是认识实习,学生根本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所以一般按照组织纪律和实习日记和报告来评分。在增加了学生预习准备环节后,学生对于预设问题的解答,小组ppt汇报成绩应该纳入到评分标准中。另外对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进行评分,对于在实习中积极思考勇于实践的同学应该酌情加分,尤其是能提出创新性想法的同学。
(5)实习指导书的细化和完善。实习指导书应与实习企业高度吻合,尤其是为期四周的葡萄酒厂的生产实习。需要一本较为详细的实习指导材料,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及时找到理论依托,理论与实践互相印证,巩固学习效果。因为定点在中信国安葡萄酒厂,所以关于该企业的一些基本情况包括发展历史、企业规模、产品类型、人员信息、车间组成等在指导书中都有体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将精力从这些静态信息中解放出来,更多的将注意力投放到生产组织和设备运转中。另外,工厂主要设备的内外部的结构特点和操作规程也应该在书中有所呈现,使学生能较快地掌握相关设备的设计原理和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更有效的交流。
(6)计算机仿真软件的引进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弥补生物工程专业实习的不足。生物工程产品门类众多,生产实习主要安排在葡萄酒厂进行,有利有弊,优点在于实习基地建设成熟,各方面都有保障。缺点在于葡萄酒生产属于传统发酵产品,发酵工艺和控制均较简单,限制了学生对新型现代化发酵技术的学习和掌握。针对这种情况,学院可以考虑开辟新的生产实习基地,比如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华士康药业有限公司等,在企业接收能力受限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分组分批等较灵活的实习方式。另外,学院已订购一套抗生素发酵工艺仿真软件,包括无菌空气制备、消毒灭菌、发酵生产、提取精制等单元操作,这些单元操作装置又由各种调节器、调节阀、检测仪、变送器、指示仪、记录仪等控制,关键设备的三维立体动画演示也有助于学生观察设备结构,掌握运转原理。学生通过上机训练,了解熟悉发酵产品的工厂生产的组织和控制协调,可以较好地弥补在工厂实践中的不足。在学院积极要求下,学校准备筹建生物工程实训基地,根据设计规划,将建立若干发酵产品的小试生产线,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了解实际生产装置,并能亲自动手进行反复操作,使学生既能对生产实际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又能亲自动手来锻炼提高专业应用技能,打破专业实习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科研创新提供平台。
四、结语。
我国工程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工程性缺失和实践教学薄弱问题长期未得到很好的解决[2]。生物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除上面提到的一些措施外,未来仍有许多值得改善的地方。新疆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院校,更应该抓住契机,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专业实习质量,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评职称技术论文篇二
摘要:船舶引航有助于国家主权的维护,对船舶航行安全的保障和港口水域环境的保护起到重要的作用,引航员是船舶引航活动的实施者,目前我国主要采用职称制度评价引航员的学术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能力。本文在分析船舶引航员职业特性的基础上,剖析在现有职称制度下引航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过程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以及现有的引航专业职称制度对于引航事业发展的制约。据此,探讨如何进行引航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工作的改进,从而提高引航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我国引航机构国际化进程。
关键词:引航员;职称制度;制约;改进。
引航工作肩负着维护国家主权、保证船舶航行安全、维护航行秩序以及保护港口水域环境的重要使命。引航员作为高级技术人员,能够在特点水域对船舶进行船位控制和避让操作,避免搁浅、碰撞和水域污染等事故的发生。国家海事机构对引航员进行准入和等级晋升考试,因其高标准的准入“门槛”、高强度和高风险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从业人员的特殊性和稀缺性,截至12月底,我国引航员总人数仅2312人。
通过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科学评价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有助于人才培养。引航员职称制度从1988年沿用至今,目前引航专业技术职称设有副高级职称(高级引航员)、中级职称(一级引航员、二级引航员)和初级职称(三级引航员)三个层次。随着“海进江”船舶大型化步伐加快,引航员承担的工作压力日益上升。现有引航职称制度已不能客观、科学地评价引航技术人才,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引航业的发展。
1.1公共服務职业特性。
条例法规明确指出:我国对外籍船舶实行强制引航不仅保障了港口水域的公共安全,更是我国的国家主权的展现。我国引航机构为均为事业单位,对其工作定位就是提供多样的公益服务。对其定义为对外籍船舶进行强制引航,对内贸船舶提供引航技术服务,以“安全、优质、高效”的引航服务为主要服务宗旨,充分发挥公共事业单位的功能。
1.2培养成本高和培养周期长。
引航员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具有丰富的船舶实际操作经验。因此国家对引航员职业准入资格和晋级考试要求极其严格,从一名优秀的航运高校毕业生成长为一名专业合格的一级引航员往往需要引航机构花费近百万元和至少十年的时间进行培养。
1.3工作强度高和工作环境多变。
由于我国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速度,绝大多数港口采用了昼夜不间断的生产模式,需要引航员全天候为港口生产提供引航服务。在实际工作中不同船舶的操纵性能不同,船舶助航设备差异较大,船员队伍参差不齐,导致水上交通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在工作中引航员经常面临着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复杂的局面,对引航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
2.1现有职称制度与引航员的工作特性不匹配。
引航员在日常工作中面对着高压力、高风险的局面,一方面船舶安全事故具有损失价值高、危害大等特点,引航员面临巨大精神压力。另一方面,在引航工作中环境多变,引航员必须随时保持高度的戒备状态,单位时间耗费精力是一般职业的`数倍,但是这些职业特性在目前的职称制度下未能很好地得到体现。
2.2现有职称制度与引航员的贡献度不匹配。
近年来我国引航机构年均引领中外籍船舶38万艘次进出我国港口,为建设世界第一海运大国做出了突出贡献,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以长江引航中心江阴引航站为例:20该站共引领140艘次开普敦型船舶进出江阴港,引领吃水11米以上船舶173艘次。据测算,仅引领开普敦型船舶一项举措,就为江阴市港航企业带来约2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同时,引航员职称评审则表现较为滞后,与引航员的贡献度不匹配。
2.3现有职称制度与引航员职业资格不匹配。
目前,引航员任职资格要求高于船长,根据相关规定,持有海船甲类船长适任证书并且在相应等级船舶上实际任职不少于60个月,同时具有不少于12个月的助理引航资历的,可以申请参加海港或内河一级引航员适任考试和评估。然而,海船甲类船长任职资历满5年后,则具备取得高级船长(副高级职称)的资格。现有职称制度一方面要求引航员的任职资格条件要高于同级的船舶驾驶专业,但在制度的顶层设计中引航专业与驾驶专业均只设置到副高级,未能体现出引航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条件的严格性。
3.1制约了高级引航员的技术创新。
目前,我国的引航机构均属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称制度具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双重作用,专业技术职称一方面决定了引航员的薪酬待遇水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引航员的社会价值。根据目前引航员职称评聘政策,大部分引航员在36至46周岁之间取得高级引航员任职资格,达到职业生涯的顶峰。但随着引航员年龄的增大,无法向更高层级晋升,在缺乏外在因素激励的情况下,部分高级引航员逐渐失去技术创新的动力。
3.2制约了引航专业队伍结构的合理化发展。
3.3制约了中国引航机构成为国际一流引航机构。
引航员一般属于小众群体,受关注程度较低。因此,引航机构无论是要取得技术创新还是要进行组织革新,一般均需要从业人员由内向外进行突破。但是,目前引航专业技术职称制度对于高级引航员技术创新的激励明显不足,甚至造成了负激励,制约了引航专业技术队伍的进一步发展,最终阻碍我國引航机构向国际一流引航机构前进的步伐。
4破解制约的思考。
要破解引航职业职称制度的制约,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引航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机制,通过科学、合理、多元化的评审手段,设立引航专业正高级职称(成绩优异的高级引航员),进而形成引航专业技术队伍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完整层级,这将有利于打破引航技术人员培养的“天花板效应”,进而激发引航专业人员的创新动能。
通过在引航专业技术职称序列中设立正高级技术职称,也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船长、大副进入到引航队伍中,有利于拓宽引航技术从业人员的职业成长空间,提高引航专业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我国引航机构向国际一流引航机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5结束语。
文章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工作实际,概述了目前我国引航员的职业特性,指出我国引航专业技术人员在现有的职称制度下存在的问题,并详细分析现有引航专业职称制度对我国引航事业的制约,在此基础上提出破解制约的方法,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引航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机制,通过设立引航专业正高级职称,从而实现引航技术人员的价值与技术职称相匹配,提高引航专业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快推进我国引航机构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赵吉东.中国船舶引航制度研究[d].黄全利.天津大学,.
[2]walkerr,sheak,neills.evaluationofu.s.coastguard'spilotsurveyofusersofnavigationalaidsintampabay,florida.[j].shippilotage,.
评职称技术论文篇三
摘要:助产是一门发展前景非常好的传统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助产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助产专业现状,大力推进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教育;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助产是一门发展前景非常好的传统专业。由于母婴安全需要,我国卫生部规定没有条件的医院不能接生,我国现有助产士与产妇比例为1∶4000,而国外助产士与产妇的比例达到1∶1000,助产士与产科病床之比为1∶8-1∶10,我国助产专业现有人数远不能达到国际卫生组织规定的产妇与助产士之比。在卫生部颁发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要“建立和发展临床专业护士”,正式提出了助产专业区别于护理专业,突出了助产专业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地位。然而,有着百年教育历史的助产专业尚未受到医学教育界的足够重视,现行卫生类本科教育专业目录中尚未设置助产专业,而在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目录分类,助产专业又附属于护理学,助产士的专业技术职称也是护士职称,这与国际助产士联盟提倡的各国助产专业应独立立法的建议及北欧等国独立管理助产专业的体系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充分认识和了解助产专业历史背景和现状,对如何加强高职高专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高级助产人才培养的现状。
成立于19的国际助产士联盟(icm)将助产士定位为:妇女及其家庭在围生期中护理的关键工作者。目前,在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助产领域已经实行独立的注册准入制度,助产士有相对独立的国际管理机构和组织,助产士注册后享有基本的检查和处方权,常规的孕期随访检查和正常自然分娩完全由助产士全程管理。在美国,随着上世纪60年代护理本科教育,包括基础和专科护理师(含助产护师)成为美国护理教育的主流之后,硕士学位的护理教育在7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新西兰是拥有助产学百年发展历史的国家,现在其怀卡托理工学院已拥有助产士学科博士。目前,国际助产专业教育已发展成为独立的高等专业教育,一些发达国家,助产士必须具有本科以上的专业教育背景才能从业。
笔者以“助产专业”为关键词,通过百度网站进行搜索,英国有60所院校、澳大利亚有19所院校、美国有27所院校提供助产术课程。如果按照各国生育妇女人口比例计算,我国高等助产专业教育比例远不及上述各国,而且办学层次滞后。德国、英国、新西兰、瑞典、芬兰等助产士大多具有大学或硕士学历,有的已到博士水平。香港地区及国外助产教育多数是在学习护理普通学科制3年后再学习1年的助产专业课程。如瑞典的助产学教育是由瑞典大学或大学学院提供的一项高等专科教育,学生需完成3年护理本科教育并成为注册护士后再申请并完成1、5年的助产专业教育。
二、国内高级助产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助产士的专业教育以中专教育为主,在全国各大医院中调查均发现,有部分医院是由护士改行经过老助产士传帮带后从事助产工作的;20世纪末许多沿海城市的卫生类中等专业学校因各种因素停止招收助产专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预计到,我国助产士的需求量将达35万。当前,我国助产士尚未加入国际助产联盟(icm),我国助产领域没有形成全程一对一管理模式,对孕产妇健康保健及相关产前教育达不到目前国际化标准,因此,培养我国高素质的助产士是卫生职业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1、全国大专层次的高助人才培养已初具规模,但人才培养方案尚不健全。自上世纪70年代以后,中专层次的教育一直是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流。进入21世纪后,国内高级护理教育快速发展带动了一小部分高校或升格中的中专学校开始在原有中专助产办学的基础上尝试高级助产士的培养,三年制高级助产大专、五年制高职助产的教育开始起步。据教育部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阳光高考”招生计划网络查询资料统计,20,全国共有78所院校招生大专层次的助产专业学生,各院校平均招生约50人。目前,全国大专层次的高助人才培养已初具规模,但高层次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各省市本专业人才发展不均衡,人才培养规模总体上尚不能满足社会要求。
2、制约高级助产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因素。目前,国内有关高级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报道不多,供从业者借鉴学习的文献少,国家及医学界对助产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尚存不足。唐玲曾报道,在国内开设大专助产专业的仅有天津高等医专等4~5所高校,全国尚无统一的教材和教学计划。程瑞峰等报道,国家对高职助产专业的人才规格、培养目标、岗位综合职业能力需求、课程设置等尚无具有指导意义的规范标准体系。此外,在我国助产专业教育从属于护理教育,我国尚未实行助产士注册制度。这些都是制约高级助产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根本原因。
3、业内已有发展高层次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共识。国际理念认为助产士不是一般概念上的接生护士,而是受过独立高等专门教育的专业医务人员。国内专家认为:助产士是介于医生与护士之间的'特殊医护群体,助产士要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保护和促进母婴身心健康,在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照顾妇女生育方面的各种需求。助产士主要应具备基础护理能力、助产操作能力、产科相关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随着国内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特别随着中国加入who对教育服务的承诺和职业资格标准国际化趋势对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影响,通过不断借鉴国外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体系和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程瑞峰等指出:我国的中专助产专业教育层次必须“高移”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杨纪峰、牛爱莲对河南省14个地市,各级医疗机构近10年来中等卫校助产专业毕业生在岗助产人员488名、医疗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和医师共348人、中等卫校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60人、有关教学专家90名等进行了有关“助产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结构”的相关调查,研究报告指出:社会对助产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改变中专层次教育为主的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是助产教育从业者共同的心声。
三、改革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妇幼卫生事业良好发展。
因此,作为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专业,加大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就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就必须以职业准入为导向为突破口改革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改革课程设置。我国现行的助产职业的准入制是:助产专业学生毕业后必须先取得执业护士资格,方可参加省辖市卫生局组织助产技术考核。我们以此为依据,在助产专业课程设置中主要课程与护理专业相同,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护理药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预防医学、护理礼仪与人际交往等。另依据临床助产士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设置或开发助产专业课程,如妇产科护理学、助产技术、妇婴保健学等。
2、加强课程整合。高职助产专业课程有产科学、妇科学、妇产科护理学和妇婴保健等课程,各门课程间内容有重叠,这对学制仅有3年的医学高职专业教育来说,无疑是浪费了许多时间。根据我国现行的助产职业的准入制,我们可以将助产专业的妇产科系列课程整合为:妇产科护理学、高级助产技术和妇婴保健3门课程,这样即可避免课程间内容的重复,还可使学生明确自己学习助产专业应掌握的专业知识,符合职业准入的要求。
3、工学结合开发新课程。为了贯彻落实“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为了加强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我国现行的助产资格考核内容为依据,可以邀请妇幼保健方面的产科专家和卫生部门有关领导参与课程建设,开发适合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级助产技术》等课程,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制定考核标准,并请临床一线产科工作人员直接参与本课程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创办助产专业本身就是一件新生事物,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助产专业教学质量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新课题。只有提高助产士的专业水平,才能降低母婴死亡率,真正实现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目标,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还任重而道远。
评职称技术论文篇四
随着图书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加强市场调研的压力空前强大。图书市场调查传统上有很多好办法,如读者调查、书店销售调查、书展书市调查、专家咨询等。然而,这些方法要么是经验式、感觉式的分析,要么是以点代面,通过对几本畅销书进行分析,意图推测市场全貌,这难免有“瞎子摸象”的嫌疑。所以,寻找一种合适的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卷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图书市场调查研究和信息咨询服务的商业机构,其所建立的开卷“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已涵盖全国246个城市的1418家书店门市,所监控的零售总码洋每月达4亿元左右[1]。而全国对居民和社会团体零售总额达403.95亿元[2],由此可估算出开卷公司所监控的码洋约占全国同期图书零售市场总码洋的12%,符合统计学上采样点大于1000个、抽样量不少于8%的基本要求,足以供我们进行统计分析,使得科学、合理、准确地把握全国图书市场成为可能。而科技类图书市场的'稳定性是业内所共知的,医学类图书尤为突出。如果我们将一段时间内《开卷图书调查报告》(以下简称“《开卷报告》”)的有关数据进行汇总,将可最大限度地勾勒出全国医学图书市场的现状,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二、分析方法。
笔者将医学图书分为西医学(专业书)、大众健康及中医学三大板块,中医学又细分出二级分类(见图1)。根据此分类标准,将全年12份《开卷报告》中的(全市场)“医学类畅销图书排行榜(前100名)”、(全市场)“中医学类畅销图书排行榜(前100名)”进行分类、汇总,计算出各分类图书的监控码洋及其所占份额,从中寻找规律。
评估图书市场份额的指标有二:一是销售册数,一是销售码洋。《开卷报告》是按图书销售册数排序,考虑到利润与销售码洋关系更加密切,下文根据销售码洋来计算市场份额。
1.中医类图书仅占整体医学图书的10%左右,但将长期稳中有升。
将20全年12份《开卷报告》[1]中(全市场)“医学类畅销图书排行榜(前100名)”的销售数据分类汇总,得出医学各分类图书的监控码洋及其所占份额(见表1、图2)。
从表1和图2可以看出,大众健康占据了半壁江山(50.27%),西医学(专业类)占了1/3强(36.67%),中医学仅占13.06%。
由于西医专业著作普遍为高定价、低销售量,且西医专业著作的直销渠道比较成熟,直销渠道对其销售量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而《开卷报告》是按销售册数排序,加上专业直销渠道是开卷“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监控的薄弱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西医专业著作的销售额。因此,三大板块的实际比例与上述结果相比,应该是西医学略增加,而大众健康、中医学略减少。所以,业内关于大众健康、西医学(专业类)、中医学“五四一”的说法大体是正确的。事实上,大众健康基本都是西医普及,也就是说,整个医学图书市场西医和中医的对比高达9∶1,中医图书仅占整体医学图书的10%,这与当今医疗体制中西医的强弱对比是相互呼应的。但随着中医学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对传统文化及中医事业的日益重视,预计中医学图书将长期稳中有升。
2.方药相关类图书是做大中医学图书的良好切入点。
将年全年12份《开卷报告》[1]中(全市场)“中医学类畅销图书排行榜(前100名)”的销售数据分类汇总,得出中医学各亚类图书的监控码洋及其所占份额(见表2、图3)。
从表2和图3可以看出,在整个中医学图书结构中,方药相关类图书表现最为突出,占据了将近1/3(31.5%)的市场份额,其后依次为穴位相关类(16.94%)、学习相关类(15.70%)、中医文化(13.76%)、医学古籍(12.99%),前者的份额明显比后四者高出一倍以上。
方药相关类占据中医类图书的最大份额,所以,想做大中医学图书,从方药相关类图书切入是个不错的选择。特别是草药图谱,由于多是彩印或双色印刷,每印张定价普遍比方药应用类图书高,故其回报率也较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点。
3.疗法对人体是否有创伤是影响图书销售的重要因素。
从表2的二级分类图书的市场表现看,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方药相关类图书中的草药图谱(其核心是“识别”)与方药应用大致平分秋色(16.45%vs15.04%),而穴位相关类图书中的穴位定位(也可认为是“识别”)却明显优于穴位应用(7倍,14.88%vs2.06%)。
为什么同样是中医的治疗手段,同样的“识别”与“应用”的需求却是相差如此之大?笔者认为,这与方药是临床治疗的基本手段,应用简便有关;而穴位应用,不管是按摩、推拿,还是针灸、拔罐,要么操作复杂,要么对身体有一定的创伤,从而制约了它的广泛应用。这也提示我们,在开发其他选题时,学习是否容易、应用是否方便、对人体是否有创伤是必须考虑的三个指标。
4.经典古籍和穴位挂图是做大中医学图书的“第二梯队”
从表2和图3可以看出,除方药外,比较引人注目的还有穴位相关(16.94%)、学习相关(15.70%)、中医文化(13.76%)和医学古籍(12.99%)。其中学习相关类主要是教材,进入的门槛高,各优势出版社已基本完成“跑马圈地”的过程,没有雄厚的资金、人脉及长远的规划,是难以分得一杯羹的。而中医文化类图书近似于社科类图书,风险大、变化快,没有合适的机遇也不宜轻易涉足。
对于医学古籍和穴位相关类,笔者将这两个门类的总体份额和其下一级小分类的份额(见图4、图5)进行比较,发现均在一个小分类上高度集中。如经典古籍(12.13%)占医学古籍市场份额(12.99%)的93%;穴位定位类(14.88%)占穴位相关类市场份额(16.94%)的88%,再下一级分类穴位挂图类(12.55%)分别占穴位相关类的74%、穴位定位类的84%。
这种高度集中,使得我们在选点之后,可以集中有限的力量围绕某个点做深做大,迅速形成局部优势,打造出新的品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近年来中医学图书份额的剧增就是和他们推出系列经络挂图同步出现的。因此,经典古籍和穴位挂图是做大中医学图书理想的“第二梯队”候选。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中医学图书的份额仅占医学图书的10%,但预计中医学图书将长期稳中有升。因此,只要我们抓住市场重点,把握局部热点,选好点,挑好苗,有规划有组织地集中起有限的力量,做出精品,多出好书,提高在单个分类市场的份额,其回报仍然是可观的,也必可开创出一片美好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卷图书调查报告.2006,1~12期.
评职称技术论文篇五
摘要:目前我国图书馆职称评审过程中,还存在着分配评审指标、注重科研数量、实行评聘终身等不合理现象。这些不合理现象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改变,将会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积极推行职称评审社会化,科学考核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取消技术职称评聘终身等措施,将有利于促进我国图书馆职称评审更加合理与公平。
关键词:图书馆职称评审问题改进措施。
1.引言。
我国图书馆职称评审从1981年_颁发《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开始,已走过三十年。随着评审工作的进行,图书馆人也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对目前我国图书馆界学者开展图书馆职称评审工作研究的情况进行阶段性的梳理与归纳,以期对我国图书馆职称评定和研究等方面提供参考。
2.图书馆职称评审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内学者对图书馆职称评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称评审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两个方面,另外,在研究中就职称评审的作用也有论及。下面分别加以阐述,并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职称评审作用的研究。
职称评审对图书馆事业所起的作用,学者们主要从正面给予了充分肯定。苗丽安、王君认为,图书馆职称评审改善了队伍结构;提高了队伍素质;调动了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增强了相互了解与交流[1]。王霞认为,评审提高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社会地位,稳定了图书馆的专业队伍,提升了图书馆的专业形象,对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鲍碧娥等认为,评审既稳定了图书馆的专业队伍,又提高了图书馆干部队伍的素质,还极大地调动了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工作效率[3]。
职称评审对图书馆的负面影响,研究者认为是由评审条件和评聘结合等因素带来的。在条件中过于注重论文,就会引导多数工作人员都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编写“职称论文”上,而疏于正常的服务工作,这样必将使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下降,从而降低图书馆的社会地位[4]。实行评聘结合的办法,将会导致一些人评职后工作得过且过,失去进取心,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难以再有提高[5]。当然,相对于职称评审的积极作用而言,其负面影响只是次要方面,是可以通过不断完善予以消除的。
职称评审存在问题的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事业单位人事聘任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不断凸显出来。这些问题和弊端或多或少都会影响职称评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也会使评定工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研究者就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指标分配问题。评定职称要有指标,这是业界心知肚明的事。如果欲评职者所在单位没有指标,那些工作人员就是科研水平再高、业务能力再强、工作干得再好,恐怕也只能耐心等待。针对评职过程中的指标分配(也称额度指数),庄玉香认为这种做法致使一些业务骨干和优秀中青年同志望职称兴叹,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6]。黎中志认为过多的强调指标,不仅违背职称评审的初衷,而且容易在职称评审中形成一种“关系风”[7]。
注重科研问题评过职的人都知道,职称申报材料中科研成果的统计要是一个重要的比拼条件,成果多就意味着胜算的把握大。针对评职过程中过于注重科研成果数量的问题,黄珍娟、王含晖指出:图书馆员的学识水平应该体现在具体的业务工作实践中,将自身的学术研究和具体的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应该在具体的业务工作实践中体现出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人生价值,而不应该埋头于研究工作中[8]。崔林认为,这样做有悖于《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下称《规程》)。虽然说高校图书馆是学术性机构,但它更重要的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服务性机构,服务是第一位的[9]。要求馆员从事一定的学术研究是必要的,对于这一点,《规程》第一条这样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请注意这句话的语法结构,“学术性机构”前边有定语“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很显然服务是前提是基础。黎中志也指出:图书馆虽然是一个学术机构,但它更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服务性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说其服务性是第一位的,对于多数工作岗位,大多数的同志,踏实工作更为重要[10]。鲍碧娥等研究者认为,科研成果几乎成了能否晋升相应职称的决定因素,导致重科研、轻工作及“学术腐败”现象的蔓延[11]。职称评定偏重对论著数量的要求,致使一部分图书馆员上班只顾埋头写文章,对工作敷衍了事,往往是只注重论文数量,并不考虑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其论著既缺乏深度,又与图书馆发展相脱节,没有什么实际意义[12]。
评聘终身问题。图书馆职称评聘终身应该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是大锅饭的显著特征。对此,不少学者在研究中都给予了抨击。王霞指出,这是当今职称评审体系中最不公平、最不科学的一个方面[13]。崔林认为职称评定的目的是对一个人社会价值和工作业绩肯定的同时,激励其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积极干好本职工作。而职称评审终身制,将促使一些评到理想职称后的人,工作得过且过,失去进取心,失去积极干好本职工作的动力[14]。
另外,苗丽安、王君就评职过程中出现的人情关系[15],王霞就申报标准的地域差异[16],孙玉枝就参评人员缺少专业学历[17]等问题也都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职称评审改进措施的研究。
如何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职称评审,充分体现职称评审的积极作用,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研究者认为,现行职称评审的条件、办法等应该不断改进,从而达到图书馆人能尽心尽力、积极主动干好本职工作之目的。对于职称评审办法的改进,学者们主要有以下观点。
推行职称评审社会化。长期一来,我国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制度采取的是单位评审为主的办法,并同工资、福利待遇密切挂钩。这种职称评审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专业化人才建设的需要,职称评审社会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职称评审社会化,就是在职称评审中采取个人自主申报、社会统一评价、单位择优聘任、政府宏观调控的职称评审方式。在列入统计的文献中,学者王霞、庄玉香就是积极主张推进图书馆职称评审社会化的代表。对职称评审社会化的优越性,庄玉香谈到:职称评审社会化可以消除单位评审办法中存在的利益、人情因素,社会化评定的职称可以被社会承认,可以将职称作为用人单位的一个重要参照[18]。资格评定社会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实行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制。实行这一制度后,图书馆可根据工作需要,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聘用初级、中级或高级职称人员。没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能取得专业职务[19]。王霞在研究中发现,目前我国图书资料专业已有一些地方开始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如河南省自2005年起,就开始推行图书资料专业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制度[20]。鲍碧娥等主张把专业考核的结果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之一,专业考核采取考试的办法。他们对考试提出了设想:考试的内容可以选择几门图书馆专业课程,也可以将图书馆专业课程综合形成一份考试科目;考试应有国家在同一时间统一组织实施,并要规定统一的要求;考试结束后,发给合格者专业合格证明书[21]。
废除职称评聘终身制。王霞针对现行职称终身制提出两点主张:一是实行评聘分开的“双轨制”,即职务与资格并存,避免职称与个人利益挂钩,取得相应等级任职资格后,还要面对岗位进行再一次竞争,使受聘的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面临着取得资格而无职务的不断挑战;二是建立职称年度审核制度,即国家在制定职称改革条例时,同时制定出获取相应职称后应履行的基本职责,发证机关可根据这些要求与该同志的表现(个人述职和单位意见)相比较,给予审核或注册[22]。彭桃英谈道,各图书馆要实施评聘分开,职称与待遇适当脱钩,职称不等于职务,职务等于岗位。对履行岗位职责情况要建立严格的考核体系,凡不具有承担相应岗位工作能力者,则解聘或低聘[23]。怎样废除职称终身制,李金庆谈了两点想法:一是可以从直观的定量考核抓起,例如,有的人评后多年再无新成果问世,对此情况即可根据新规定予以降级;二是实行评聘分开,可高职低聘,也可低职高聘[24]。
采取定量结构打分法。为了能比较科学地实施职称评审,苗丽安、王君提出定量结构打分法,即从参评者的基础素质(学历、外语、工龄)、工作实绩(按年终考核格次分别计分)、研究能力(科研成果及论文情况按各自的层次累计得分)等方面全面衡量[25]。张玉礼、魏昱也持同样观点,他们认为高校图书馆职称评定应制定量化管理指标,由基本条件、工作表现、科研分、先进分、任职年限和学历分等五个方面组成。并指出,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是以实际业务工作为主,因此工作表现应占总分值的50%以上[26]。针对学术研究中的“职称论文”,张永军认为有必要对论文进行打分评定,即对论文从选题、参考文献、创新点、学术水平、应用价值等12项根据评定标准进行打分评定[27]。
注重履行岗位职责。毋庸置疑,推行图书馆职称评定的初衷是要促使广大从业者能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不断提升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履行各自的岗位职责。做好工作才是真正的目的。那么,在职称评审中就应该将申报者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予以考评,但实际并非如此。针对现行评审制度,郭国庆等提出,要把履行岗位职责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依据,突出专业水平和工作实绩标准。衡量专业水平和工作实绩应坚持“三个为主”:一是任现职期间做出的成绩为主,二是以完成本职工作任务为主,三是以学术成果为主[28]。吴国华同样认为要把实际工作业绩作为评定职称的主要内容,把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多少和质量作为职称评定的标准[29]。
设置评委监督机构。不言而喻,评委是职称评审工作的关键因素,评审的结果是否公正合理,直接取决于评委们的水平、态度和觉悟。为了促使评委做好评审工作,李金庆建议要对评委的组成及运行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他指出,评委组成后应公开接受群众评议、监督,如有不符合评委资格的,应予撤换。同时还建议,为了杜绝职称申报者走后门,二审和三审可以实行异地评审制度。在这方面福建省就先走了一步[30]。
3.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十多年来我国图书馆职称评审研究文献的梳理,我认为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尤其是在对现行评审制度改进上,研究中尚存在一些明显不足。
研究内容比较浅显。
多数研究者在文献中,只是先就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罗列,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措施。我认为,在提出存在的问题后,没有对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进行逐一剖析,这样就导致后边难以对症下药。研究者提出的改进措施(或称之为对策),也缺乏对其必要性、可行性的阐述,让人感觉到可操作性不强。就拿提出的要用考试的方式来认定专业技术职称来说,就有其复杂性。谁来考,怎样考,考什么,这种方式的合理性、公平性又将如何保证等问题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现行的职称申报前的英语、计算机考试,实际运行情况是业界人人皆知的,但部分不懂英语、不会计算机基本操作的人,也能照样评上高级职称,这是不争的事实。
研究范围比较狭窄。
图书馆职称评审研究的范围比较狭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不少文献标题基本相似;二是文献的结构、内容没有多少突破;三是文献涉及的内容缺少相关调研;四是参与的研究者人数不多、地域不广。
研究缺乏持续性。
评职称技术论文篇六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又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农村高中,由于受区域条件限制、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生源较差,特别是学生数学素质差异较大,虽然师生均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益、形成学科素养和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农村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当前农村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虽然走进了高中数学课堂,但许多教师认识不到位,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和理解不深、不透,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具体表现在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驾驭能力和自身的专业素养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驾驭能力不足。在目前的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对课堂教学各环节缺乏自然、生态性的把握,课堂教学形式化比较严重。比如,教学导入无悬念、无疑惑、简单直接,不注重数学情境的创设,也很少关注新课标需要的知识衔接与铺垫,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对于数学教学内容,特别是重难点内容,教师讲得多,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形式单一。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有效组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探究和信息交流,只是形式上的讨论。教师包办代替,忽视学生动手、动脑活动,造成课堂死气沉沉,没有把课堂转变为学堂。另外,很多时候,教师的课堂提问无实质性意义。问题设计有些偏难,学生无从下手探究,没有激发学生思维,更谈不上为学生思考问题创设条件。教师在课堂上把握不准学生什么时候、什么问题自主学习,什么时候、什么问题合作学习,什么时候、什么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通常注重了自主学习,忽视了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展示和及时反馈矫正的学习过程。第二,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不足。一方面,教师对资源的开发运用不熟练,综合运用教学资源的能力较差,甚至有部分教师缺乏对教材资料的开发创新能力,片面理解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的优点,不能综合传统的读、写、算等教学方法,忽视学生思维的原生发展状态,使多媒体的使用成为类似于“放电影”,学生的数学学习缺乏持久性与恒定性。另一方面,教师只是教教材、教资料,照本宣科,而不是利用教材来教,缺乏围绕教材、课标,深钻细研,抓关键、重点和难点,以及对教材进行重组和开发。课堂上训练设计不科学,缺乏针对性、有效性。整齐划一的训练多,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和分层、分类选择的训练少。这造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消化不了。同时,训练时间落实不够,只重形式,学生在课堂上双基夯实不到位。
二、对农村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第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要加强对新课程理念和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研修学习,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对象是课堂,教师不应再主宰课堂,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自觉参与到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敢于展示自我、协作互助的意识。课堂教学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获,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要关注学困生,鼓励学优生对学困生进行帮助和辅导。学优生对学困生进行讲解、辅导的同时,也得到了锻炼,巩固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同时,在设置问题时,要兼顾学困生和学优生。第二,要加强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高效的数学课堂,离不开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设备是否适合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要通过远程培训、示范观摩等形式,让教师真正感知原生态的数学课堂范式,从模仿中习得当代数学教育的新形式,选择符合实际的课堂教学样式。第三,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厘清高效课堂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要合理区分,简单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较难的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有疑问的内容由师生、生生合作学习,关键内容教师引导学。学生自主学习产生的问题,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同时,给出的问题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力争实现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从长远角度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优化教学设计最主要的一步就是要做好对导学案的设计。对导学案的设计应基于目标、学情、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来处理,更应注意通过习题与学生的.反馈来矫正,真正使课堂教学达到原生态的要求,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首先要关注学什么(明确目标)。教师要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材料,细化课程内容,包括数学课程的文本内容,也包括数学课程的资源内容,如图片、视频、资料等。另外要提供活动的方法。即通过什么学习活动,提供了什么样的情景,提供了什么样的流程,提供了什么样的指导来完成体验性课程内容。在设计教学案时,教师要明确每个环节的导向信息,要达成的目标和采用的方法(即完成目标的形式、手段)。教师在设计导向性信息之前一定要研究教材、研究资料,明确要求和目标,做到知识点落实,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技能形成,学习情意提高。设计时精编细选习题,要有代表性、科学性、针对性、价值性,避免无效问题,机械重复训练。其次要关注学情。教师在设计有关问题信息时,一定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基础,把握问题的难易度,让不同学生都有所获,尽可能让多数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体验方面的生成有效。再次,要立足课堂,科学设问,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设置的问题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不同问题中互动,自主学习,实现问题的分层突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的问题,即个体问题(通过课前预习解决的问题)、同伴问题(课堂上与同桌交流可以理解并能解决的问题)、小组问题(在学习小组内部交流与沟通中可以解决的问题)、班级问题(经小组交流与沟通,借同伴帮助与指导,可以当堂解决的问题)。不要一味急于在每堂课上都解决所有问题,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所在,存在疑惑,在思考与练习中解惑,在解惑过程中体味困难所在,体验解决问题后成功的愉悦,发展持续的学习兴趣及问题解决的欲望。要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实现学生的三个转变:一是由依赖性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要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数学的习惯,逐步掌握自主学习数学的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指点、指导和帮助。二是由自主学习向合作探究意识转变。学生在学习中仅凭自主学习获取的知识往往是有局限的,这就要求同学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交流,合作探究,逐步感受和理解团队意识、团队作用、团队精神。三是由他信力向自信力转变。自信对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至关主要。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要更多关注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让学生在自信中成长,在自信中学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更多地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多赞扬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学困生的闪光点,让他们对学习充满自信,努力让他们成为具有阳光气质的学生,坚信自己一定能行。总之,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路上,农村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在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希望农村高中数学教师端正态度,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对数学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研究,亲身实践、总结经验,努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以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评职称技术论文篇七
摘要: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逐步引入,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软件学院针对大学生管理现状、教学模式,本着“学业和职业零距离对接”的思想,推行了“本科生专业辅导员制”,即:学院以教学班为单位,配备一名专业辅导教师。对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期望在人才培养中显现成效。
关键词: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
专业辅导员的职责与作用。
1、准确定位——有利于引导学生理性发展。
学院设置专业辅导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尽快完成由高中向大学的过渡,树立正确的大学目标和人生目标,完成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开始富有成效的专业学习。专业辅导员应该对学生进行深入地学习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鼓励和督促学生养成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针对学习落后的学生,应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联系,热情主动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惑,督促学生做好课程的补课工作,变被动为主动,便理论为实践,变习惯为挚爱。
2、强化技能——有利于学生资源优化配置。
专业辅导员熟悉所辅导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方案和教学各环节,熟悉和掌握所辅导专业各门课程的多媒体资源配置及学院学生科研实验室情况,深化了同学们的理论学习,强化了同学们的实践技能。专业辅导员指定的.工作计划和填写的工作记录,不仅有助于院领导对学生工作的审核,还有益于总结学生培养中的各种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全院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现阶段专业辅导员工作中的现状与不足。
1.责任心不强,热情度匮乏。
学院院设置专业辅导员制度以来,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开展,但理想与现实存在着差距。专业辅导员未能真正领会学院领导设置此项制度的初衷,部分教师只是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没有把工作做到实处。据了解,一些专业辅导员本身过忙或者缺乏与学生交流的兴趣,不少专业辅导员形同虚设,甚至有的学生说半学期以来和专业辅导员仅见过一次面,就是学院试行制度之初那一阶段。
2.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
具体表现在前期准备不足,包含没有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和现阶段学习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调研,导致给学生开会目的性不强,侧重点不明显,致使大部分学生感觉此类班会未能留下深刻印象,没有实质性收获,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也未能通过班会调动起来。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对工作失去方向,学生对教师失去信任。
3.客观因素影响现实工作的操作性。
时间安排上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体现在由于课程安排,学生很难拿出统一的时间与专业辅导员进行及时的会面沟通;另一方面体现在专业辅导员忙于当前授课与科研工作,无暇再抽出大量时间。
“专业辅导员制度”的改进措施及若干建议。
专业辅导员制度的建立是对高校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创新,相对于传统的辅导员制度,具有许多鲜明的特色。因此要深化“专业”辅导员制度建设,培养塑造创新人才。综合“专业辅导员”制度的有效运作和职能作用的发挥,使专业辅导员与学生建立了和谐的关系,推行与实践专业辅导员制度,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已彰显初步成效。
1.建议专业辅导员更“专业”
科学技术更新换代日益加快,信息传媒的迅速发展等,都向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学院为提高专业辅导员的工作水平,通常要采取两种途径使其专业化:一是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培训,请有关领导作指导。二是召开辅导员座谈会,把最近一段工作体会向其他与会教师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互促互进。
2建议改革专业辅导员选拔程序。
专业辅导员的配备,建议选择一些责任感强、有奉献精神、平日活动较少的年轻教师,并且由现行的学院指定委派转变为由学生自主选择,特别对大二学生针对性更强,原因在于:经过大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对部分教师已经有了比较感性的认识,对其能力也比较认可。教师的言行以及意识形态已深深扎根于学生的思想中,师生之间的默契程度也大幅度提高,形成学生愿意主动与专业辅导员见面的良好局面。
3.建议实施专业辅导员工作简报公示。
正所谓“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将一段时间专业辅导员的工作业绩以工作简报的形式公示,内容涵盖某位专业辅导员近期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一些问题,通过见报的形式专业辅导员之间建立了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一方面培养了专业辅导员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有助于专业辅导员借鉴其他教师教育工作中的优势和缺陷,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今后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实施此项工作,要求选拔出一名教师,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汇总,具体实施办法是将专业辅导员写出的工作心得体会和各班级学生反馈意见送交汇总老师进行规划整理,将工作系统化,流程化,专业化。
4.建议专业辅导员关注年级中的“特殊”学生。
特殊“群体”,特殊“处理”,其中特殊群体包括五类学生:1.自学自制能力较差学生2.心理有问题的学生3.学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的学生4.某门成绩尤为突出和薄弱的学生。由于这些学生易产生情绪波动,需要专业辅导员耐心细致的区别对待,有教无类,使这些学生更多感受到专业辅导员对他们学习状况的关心。
参考文献:
[1]乔娟.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所面临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2]刘思达.职业自主性与国家干预[j].社会学研究,,(1).
[3]季宜敬.自我效能感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影响的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
[4]王松.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定为的探讨[j].经济师,2011,(2).
评职称技术论文篇八
摘要: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相较于一般综合性大学或各类职业院校有其不同之处。在人才培养定位和方案制定上有一定特殊性,具有学习资料立体化、学习思维个性化、师生间互动强等特点。当前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上存在教材针对性不强、教学重理论轻设计实践、师资力量不足、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等问题。提升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效能,要面对问题,立足现实,创新专业课程体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设计实践教学。
关键词:独立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人才培养。
我国独立院校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独立院校产生。独立院校的产生是本科招生“量的扩充”的产物。独立院校基于民办性质,在生源、师资、人才培养定位上具有一定特殊性。加之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要求极高的学科,独立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更应结合现状,立足实际,促进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建立落地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点。
独立院校在生源质量、办学条件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因而作为应用型和实践型学科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也具有自身特色。呈现出学习资料立体化、学习思维个性化、师生间互动强等特点。
(一)学习资料要求立体化。
独立院校生源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不上不下”。总体来说,与一类本科和二类本科生源有一定差距,但强于职业院校生源。这样的生源特点决定了独立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要谋篇布局、有的放矢。此外,艺术设计专业本身更加强调实用,“用”是艺术设计专业的灵魂。因此,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具有学习资料立体化的特点。片面化和单线式教学有悖于独立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多媒体教学资料、实际设计案例等立体化和形象化教学资料是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关键基础。学生特点和学科特色决定了学习资料的立体化特质。
(二)学习思维要求个性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审美呈现出审美取向多元和审美水平不断提升等特点。艺术设计是“美”和“用”的有机结合,一个有活力的艺术设计作品二者缺一不可。艺术设计不是背几本书、熟悉几条原理就能做到的,它需要的是创新思维。尤其在多元化社会发展趋势下,能否彰显个性是衡量艺术设计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指标。以应用型为人才培养定位的独立院校,要把创新和个性思维培养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主打方向。在教学中避免用“金科铁律”培养出“千人一面”的学生。
(三)师生间要求互动性强。
自主学习是高等教育改革始终追求的一个重要向度。在这种改革思路的指导下,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教师不知何处去”的现象。学生们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只能见到任课教师几面,师生间面对面交流非常少。自主学习对学习能力和自制能力强的学生而言不失为良好的学习模式,但对于多数独立院校的学生而言无异于放任自流。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强调创新和个性,教师的及时启发和引导是学生快速成长的必然要素。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很可能走错路、走歪路、走歧路。师生间应加强交流互动,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创作方向和思维动向。
二、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全国大多数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都在立足自身特点,不断调整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教材针对性不强、教学重理论轻设计实践、师资力量不足、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等问题。
(一)教材针对性不强。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师生间知识联系的桥梁。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教材版本多,但多种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甚而鱼龙混杂。体例和内容出现雷同的不在少数,案例选择和解读视角趋于一致。看似教材丰富,实则“多而无用”。“教材数量的庞大及质量的参差不齐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在教材选择上的理性判断,也造成了读者在阅读上的无为重复”[1]。此外,多数教材重广泛性介绍轻针对性解读,关注大设计概念忽视各专业特殊性,对艺术设计原理和方法统而论之,在既博且专上做得不够。一般性教材都以学术研究的姿态编著,在内容和文字上理论性都较强,这让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望而却步”。有的学生读不懂教材,有的学生一遍读下来却没有什么收获,究其原因就在于教材未能贴近学生实际需要,针对性不强。
(二)教学重理论轻设计实践。
艺术设计专业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要求,学以致用是最基本的旨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艺术设计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规划中,围绕培养方向,立足基础和专业平台,合理划分基础和实践教学环节,统筹课程间关系,整体设计实践教学要素。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及展示能力,从而引发他们自觉尝试,完成对课程方案的构建与塑造的教学内容体系,培养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然而,相当一部分独立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上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打成两橛,大学前三年学习时间基本是以理论和专业知识为绝对重心,最后一年为实践教学。这种安排造成理论与实践不能较好结合。加之最后一年学生忙于毕业设计、就业、考研,原本就不足的实践教学变得更加“少得可怜”,走过场、应付等问题常而有之。
(三)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不足是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掣肘因素。国内高校教师招聘重文凭学历,一般的年轻教师有学历却缺乏艺术设计实践经验,自身理论与实践结合得不够。这部分教师构成了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主体,具有丰富设计实践经验的教师严重匮乏。而且多数独立院校由于其自身办学条件限制,难以吸引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师资力量的不足导致学生知识学习在广度和深度上相对欠缺,进而导致对设计原理理解不深、设计方法掌握不精。学生所学非社会所需,社会所需非学生所精,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即失业”的问题日益严重。教师年龄结构分布不合理的问题突出,呈现出年轻教师和退休教授两极分化现象,骨干教师缺乏,且师生比重严重失衡,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因师资力量不足,部分课程采用大班制授课方式,课堂纪律尚且管理不好,教学效果更难保障,久而久之出现学生不愿听、教师不想讲的恶性循环。
(四)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不同于一般综合性大学,也不同于各类职业院校,其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应充分考虑到自身特殊性,必须把实践放在第一位,把自身特点摆在重要位置。充分考虑院校发展状况和软硬件设施、生源质量、就业前景等,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上应协调多种因素,多方考量,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当前,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基本趋同,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的结构排列,教学科目基本一致,教学课时也基本相似。这种课程设置只重视了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同一性,忽视了多样性,忽视了院校自身特点和学生需求。“大众审美需求随着经济发展而改变,要求产品不仅仅具有实用性,还要具有艺术性、独特性、差异性”[3],艺术设计教育的趋同性遏制了艺术性、独特性、差异性的发挥,不利于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自身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究。
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存在教材针对性不强、教学重理论轻设计实践、师资力量不足、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等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直面问题,加大改革力度,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一)创新专业课程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的灵魂是“用”,而“用”的灵魂是创新,没有创新性的艺术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尤其在大众审美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具有极端重要性。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要把创新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创新引导课程体系改革,以创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院校要立足于自身实际和学科特点,“以创新理念为思想,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创意思维的课题,融合多学科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力、想象力,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4]。独立院校可将专业课程分为基础课和应用课两大类。学生的创新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扎实专业基础的“灵机一动”,没有专业基础的支撑,再好的灵感都找不到表达的渠道。因此,独立院校要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上下足功夫、用对力气。尤其要高度重视基础课的意义,将基础课分为二维平面和空间的形态,三维空间单色和彩色形体等,每个部分有各自的独立性,同时也具有紧密的交叉衔接性,既独立开放又相互联系,体现了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张力。独立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特征来建设教学模式”[5],并以此为依据具体规划,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课程,打破传统造型基础课程限制,突破课程彼此隔膜的壁垒,适应各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在教学计划中要以基础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空间形象感知、各专业方向特点为植入点,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手段是联结教师与学生的重要方式。教学手段的好坏优劣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媒体不断发挥作用,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对教学活动日渐产生影响。“丰富多彩”成为这个新时代的主题,教学活动亦如是。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手段逐渐失去吸引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步骤。基于独立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点考量,立体教学、多种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课堂上多运用启发式教学,开展分组讨论、主题辩论、课题演讲等课内活动,把教学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们在研究、交流、讨论、辩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激发出艺术的灵感。还可组织学生深入研究视觉化表现力的课题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课题训练中找准适合自己的艺术表达路径。此外,积极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法,将教师课堂讲授内容以视频的形式转移到课外,由学生提前观看教学视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翻转课堂教学视频要秉持精良制作、有的放矢的原则,将教学内容以生动、灵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化抽象为形象、化无趣为有趣。把教师从教学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对学生的设计创意和设计过程的关注中,投入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中,投入到对基础薄弱学生的辅导和基础良好学生的提高中。同时,以慕课补足课堂教学和师资力量的不足。教师要了解和运用慕课形式,“整合升级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尽快融入慕课教师这个角色”[6],引全国优秀的艺术设计课程为我所用,尽可能拓展课堂教学外延。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现象。建立起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优秀的师资队伍的标准是年龄结构分布合理、理论知识过硬、设计实践经验丰富。打造这样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良性发展的关键。独立院校在引进人才时要坚持高标准高要求,确保引进的人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制定严格的人才引进方案,做到不唯亲只唯才;制定有效的人才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实践积极性,让优秀的教师最大限度发挥才能。此外,院校应注重培养兼具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队伍,加强对教师相关方面的培训与进修[7],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和进修机会,选派教师定期到实习单位进行培训。鼓励教师多参与社会实践,多参与相关设计项目。与国内外相关艺术设计院校多交流,不定期举行研讨会,分享教学经验,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动态,奠定人才培养规划的基础。组建校内专业教学指导组,加强教师间的联系交流,彼此学习,共同进步,为学生指引理论学习和设计实践方向。还可邀请艺术类专家、企业行内专家等到校举办讲座,建立校内教师与专家不定期见面交流机制,及时捕捉艺术设计领域前沿动态。也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破格聘请行业内的突出人才为本校的专任教师,为师资队伍建设添砖加瓦。
(四)强化设计实践教学。
实践是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手段和最终目的。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无一不是在为“用”服务,对于艺术设计而言更是如此。独立院校要把实践教学摆在艺术设计教学的突出位置,实现“学为实践”和“实践中学”的有机统一。实践教学要坚持市场导向,紧密结合企业与社会需求,以企业要求为标准,积极与市场需求接轨,找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契合点。充分利用和统筹规划校内外资源,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实践教学软硬件设施建设,构建并完善以悟、探、求、用、评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用好、用活、用对校内实训、企业见习、艺术采风、市场调研等实践形式。独立院校应积极寻求与企业的签约协作,“构建校企互动的培训工程,在保证学校教育质量的同时,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参与实训、实习培训活动”[8],为学生提供实际基地和实践平台,通过顶岗实习实践教学形式,让学生走进企业、融入行业,身临其境感受行业氛围,为学生检验理论知识和就业创造条件。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竞赛活动,如市场竞赛项目、广告和创意大赛,通过竞赛形式衡量学生艺术设计水平,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找准优势、发现不足、取长补短、积极进取,以项目竞赛促学生学习和实践积极性。大力发挥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作用,建立教师与设计工作室相结合的实训室,模拟办公室环境,增强学生学习的职业氛围。从而增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效能,将在实践中学与在学中实践统一起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基层普外副高专题报告(汇总19篇)
- 最新普外科晋升副高专业报告模板(57篇)
- 2023年化工企业宣传报道(模板二十三篇)
- 2023年工程施工承诺书免费(优秀17篇)
- 最新幼儿成长故事记录小班(优质六篇)
- 麦当劳值班总结(通用18篇)
- 公司团建活动申请(精选17篇)
- 最新会计文献综述汇总(优秀9篇)
- 最新会计文献综述选题(模板9篇)
- 最新工厂年终述职报告总结通用(模板19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