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做出改进。怎样理解一篇文章是每个阅读者都需掌握的能力,下面我来分享一些提高理解能力的方法。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总结范例,它们能够启发您对总结的发挥和创新。
心理学论文字篇一
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加快,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需要研究的新问题,目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容乐观,其中老年人孤独问题引发广泛关注。文章结合老年人孤独心理的特征,分别从老年人玩具的设计思路以及设计要素等方面展开,为设计排解老年人孤独的游戏玩具提供较为系统的方法,最后提出设计师要切实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
老年人;孤独心理;玩具设计。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迎来“全球老龄化时代”,国家和社会对老年人问题的关注与重视日益增多。尤其是当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老年人关注的焦点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活的满足和身体健康的需求,更多地转向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健康层面。虽然我国已普遍进入老年型社会,但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依然不容乐观,研究表明在老年人所有的心理问题中,孤独心理所占的比例高于50%,孤独心理是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因此,针对我国老年人孤独心理的产品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孤独”这一术语最开始源自于医学界,后来,心理学将“孤独”的概念引入到“社会心理学”中,对其概念、内容、意义进行了一些重新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对孤独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就目前而言,学术界对孤独感还没有确切公认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孤独感概念的理解可能有所差别,但大多数国外学者对孤独感诠释的基本框架是:大部分孤独感是指当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或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状况存在一定差距时而产生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它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由此可见,孤独感有两个特质: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是一种情绪体验。
1、情感性孤独和社会性孤独。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韦斯将老年人的孤独分为情感性孤独和社会性孤独两类,情感性孤独是指缺乏家庭成员间的交流,与丧失亲密的依恋有关。社会性孤独是指缺乏朋友间的交流,与缺乏能提供归属感的广泛社交网络有关。而在中国,受传统伦理观念和家庭生活模式的影响,人们的家庭文化观念浓重。老年人所体会到的孤独不是朋友稀少,而是感受不到亲情和享受不到天伦之乐,所以情感性孤独是中国老年人孤独心理的主要特征。
2、心理孤独和环境孤独。由于孤单和孤独的界定是不一样的,孤独更多的表现为缺少共同语言以及主观上被疏远的感觉,而孤单则表现为客观上的独自一人。在中国社会,氏族宗亲观念根深蒂固,传统联合式的家庭生活模式依然存在,老年人没有参加社会活动的意识,这就使得他们的表现是不孤单但却非常孤独。
3、自我封闭性孤独和环境排斥性孤独。老年人的孤独心理的形成可能与老年人本身的自我内心的封闭有关,也可能是对周遭环境的排斥有关。自我封闭性孤独是主观的将自己的内心与外界隔绝开来,是一种内心不适的病态心理现象。中国人的性格普遍谦虚、内敛,不善于交际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更容易受到孤独感的侵袭。当个体处于热闹的氛围中依然感到孤独,这是由于不善于或懒于跟别人进行交流,或者觉得自己内心的感受别人无法体会,我国老年人很大程度上趋向于环境排斥性的孤独。也有学者称“中国式孤独”指的是人们总是习惯于把想说的话藏在心里,而不是直接表达出来,主要表现为在很多场合表现矜持,因此感到孤独。西方的孤独区别于中国式孤独,他们的孤独主要在于对国家和社会现状,使内心充满了不安、焦虑和无所适从。
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重视和理解老年人的个体心理需求,对于减少老年人的生活孤独感和本身人格心理的健康有重要的意义。总得来说老年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有生理的,又有心理的,老年人对产品的需求主要有以下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生理、功能上出现许多障碍和病变。这其中主要表现为视觉、听觉不断退化,触觉的灵敏度降低、行动缓慢,记忆力和意志的减退。上述的生理变化也使得他们在心理上表现为孤独、抑郁、偏执、自卑、多疑等消极情绪感受等,严重的会引发各种疾病,感受到死亡的威胁。其实老年人渴望健康,害怕死亡,在他们的意识中有着强烈的对生的渴望。鉴于老年人特殊的心理特点,作为设计人员必须兼顾老年人生理老化现象,使老人在玩乐的过程中达到锻炼的目的,从而更好地解决老年人的正常心理需求。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和传统家庭观念的转变,家庭结构逐渐变化,个人社会角色的改变,这些因素都会引起老年人强烈的心理反应。他们渴望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爱,乐于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去,实现自身价值,从中获得满足感。另一方面,老年人容易多疑多虑,自尊心又强,对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尤为敏感,他们并不期望自己的产品都打上“老年人”的标签,他们也希望跟上时代的步伐,享受各种现代文明带来的欢乐。实践表明具有娱乐游戏性质的老年人玩具既可以使老人活跃思维、锻炼身体,预防老年痴呆,又可以弥补儿女不在身边的孤寂,还可以增加生活情趣,改善现有的生活质量。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在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及价值观念等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这是具有一定习俗性和稳定性的。老年人地域文化特质更为明显,由于老年人不大可能获得新的重大的成就感,他们转而进行自我心灵的平衡和维护,长期的文化熏陶,使得老年人对其熟悉的、反映出其生活环境因素的产品往往在情感上更容易认可,这种认可的同时为他们提供慰藉感和安全感。传统的审美体验和认知习惯直接反映在他们对产品造型、色彩、材质及纹饰等的喜好和选择上,老年人对身体健康长寿、家庭和睦融洽、生活幸福美满的企盼也正是传统地域文化的反映。
根据对老年人情感需求的分析,综合社会环境等因素考虑,我们在设计玩具产品时不仅要考虑个体的舒适和便利的操作,更要考虑使用者的心理满足和个人尊严,老年人需要的不只是便利,更需要满足的是心理层面的需求。
1、借鉴无障碍设计和通用设计的原则。
老年玩具的设计在使用时要考虑无障碍设计的原则,注意产品的操作精度和复杂程度,降低操作的施力,适当的减少信息量,增加信息强度,简化产品操作的步骤和流程,减少逻辑的推理,减弱老年人在使用产品时需要思考的部分,采取本能性的行动或者习惯性行为,融入更多的交互性,与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反应灵敏度保持一致,这样玩具产品才能为老年人带来慰藉感和安全感。而老年人用品不只是一个产品,更多的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应当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找到和其他人的共通点,把老年人产品的关键要素融入到大众产品中,使其不会感受到区别对待,这样既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也保护了老年人的情感,从而在精神上产生不断的追求和寄托。
首先,本能层面的交流是老年人在选择玩具时考虑最多的一个要素。依据衰老生物学的理论,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反应能力日趋迟钝、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容易受到伤害,因而在玩具的设计中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玩具的材料要环保安全;第二是外型要圆滑无尖锐部分;第三,结构要合理、牢固。
再者,行为层面的交流性设计。这一层面的交流性指的是使用行为,老年人由于身体各部分机能都逐渐退化,视力、听力和握力理解力都相对较弱,这就要求玩具产品在使用时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这些特征,在玩具的易用性和语意性上进行特别的设计,注重信息的传播,使老年人更接近更了解社会,跟上社会的步伐。
最后,反思层面的交流性设计。这一层面的交流体验指的是在心里层面的交流。老年人往往容易产生孤独自卑、失落恐惧、抑郁的心理,并伴有敏感多疑、固执的情绪。分析了解这些特殊心理,鼓励老年人多与人进行交流沟通,增进老年人之间,老年人与其他群体之间的感情和思想交流,设计充分体现对老年群体的关爱,帮助他们排解寂寞和苦闷的情绪,也有助于设计师对老年产品的特性进行更好的定位。
丰富产品本质的调性指的是在满足产品功能实现的前提下,产品设计应当具有的一定的文化内涵,产品调性设计的根本任务就是适应本土国情,每一个地域都有自己的传统、独特的文化,虽然地域的生活模式受文化交流的相互影响逐渐丧失原有独特性,但基本的传统形式依然不会改变。受成长环境的影响,老年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老年人玩具不需要太多徒有其表的外在形式,需要的是能够传递丰富精神内涵的设计,老年人玩具产品调性的设计需要充分运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合地方特色和区域文化,形成特有的文化调性,设计师应该尊重这些传统,设计出他们喜爱的老年玩具来。
在设计史上,沙利文提出著名的“形式追随和功能”的思想,作为设计师应该留意一件作品的内在原理,然后再去进行外观的形式设计。一件玩具的外形,会给消费者提供最直观的印象,这种先入为主的感受比任何产品介绍和产品说明都要简明扼要,在老年人玩具设计的形态上,要充分利用产品的语意学,不管是什么样的玩具形式,都能够给老年人带来某种心理或者情感上的共鸣。首先是老年人玩具产品要带来的良好的视觉体验,引起一定的情绪反应。其次老年人积累下的审美经验对造型的接受程度以及对形象所产生的联想,把玩具的形式与老年人熟悉的事物结合起来,有些形态有特点的象征意义,例如“圆”是我国历来比较推崇的一种符号元素,代表着圆满、团聚的寓意、给人完美无缺的感受,让人联想到很多美好的事物,这类大部分中国老年人都熟悉的形态元素产品会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将产品的功能符号与文化符号结合到一起能凸显出更丰富的情感信息,享受玩具带来的乐趣时还能体验到亲切感。
老年人玩具产品建立在以材料为基础的载体上,在选材上,首先需要考虑的必定还是各种材料的物理属性,不同的材料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材料不仅制约着玩具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形态,老年人在触摸不同质感材质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在考虑到老年人特殊心理的前提下,针对玩具产品的材质选择上,不仅要考虑产品加工的材料需求,还要符合老年人心理和情感的特点,比如,老年玩具选择肌理触感强且圆滑的材料,可以弥补老年人日渐降低的触觉机能,使其更具有舒适感和安全感。
相对于一件产品而言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它的色彩,其次才是形态。老年人在色彩的选择上,也是很有讲究。在设计老年人玩具时,要考虑到老年人对特定色彩的偏爱,人到老年,眼角膜变厚,对近似色的区分力下降,因此在产品设计时应适当增强使用色彩的亮度和对比度。在设计老年人玩具时,要考虑到老年人对特殊色彩的偏爱,据研究表明,色彩是带有情感的,能直接影响老年人的情绪,设计师可以针对老年玩具产品的不同用途对色彩进行构建,尝试用“色彩心理学”原理,把色彩与人类的情绪连结起来,因此在设计时要注意色彩与老年人情绪之间的关联,特定的色彩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合理的搭配,可以使老年人在视觉上找到满足,并获得愉快的心理感受。
从心理上来看,老年人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并不高,且没有太多的信心,要尽量减少老年人使用功能时所耗费的时间,避免产生焦躁厌烦的情绪,老年玩具的主要着力点在于娱乐,所以针对老年玩具的设计,需要着力提高产品本身的特有的吸引力,逐渐改变一些传统观念。从心理学角度看,情感代偿心理在老年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普遍性的,老年人自叹生命短促,到晚年更不免有些憾事,年轻时追求某种东西没有获得满足时,人们会放弃原来的目标,企图假定另外一个替代品,在心理修复机制的影响下,很自然的会从容易追求的替代品中获得暂时性的满足,使得最初产生焦虑、孤独的心理也会得到修复。这样假借它去造成一种目的实现了的假象,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心理状态叫做情感代偿。老年人孤独心理需要通过其他的媒介来进行弥补,且老年人的情感代偿心理表现方式多种多样,譬如现在许多老年人喜欢摆弄琴棋书画、跳跳广场舞、养养宠物等等,把全部情感精力投入到兴趣爱好中去,这是一种代偿行为在老年人身上的表现。设计师需要尊重和满足他们这种特殊的情感诉求,通过产品传达丰富的情感体验,提供情感上的依托,弥补老年人生活上的孤独感。
老年人玩具在中国尚处在发展阶段,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在其辅助治疗的应用上具有更深远的现实意义、科学价值和积极的社会意义。国家和社会应从各个角度对老年人进行关注和重视,目前在设计领域,基于老年人生理需求方面的日常用品和医疗保健产品做研究比较多,而对老年人心理情感方面的产品研究则不够深入,我国庞大的老年群体已经变成各种消费产品不可忽视的潜在客户,他们需要关怀和照顾,更渴望情感的交流和沟通,设计师要在深入研究老年人生理特征的基础上,切实关怀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如何让他们由原来的“安度晚年”向“欢度晚年”转变是社会的义务,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体现。
[1]马素红.在校硕士生孤独感状况及其与依恋类型.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任佳盈.玩具介入改善老年人孤独心理可能性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9.
[3]刘巧,靳桂芳.从老年心理学角度探索老年人玩具设计[j].包装工程,201(16):016.
[4]陈汗青.产品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5]刘丹丹,曹巨江,孟亚.基于老年人特征的玩具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2(2):15.
[6]李晔,宗明明.老年人玩具安全性设计[j].大众文艺,2010(15):151.
[8]郭佳逸.浅析老年用产品设计中情感代偿心理的引入[j].科技资讯,2009(7):225.
心理学论文字篇二
观众是影视艺术的接受者,同时又是影视艺术的再创造者,这种双重身份使观众在影视艺术美学的研究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研究观众的审美需要,不能忽视的是对观众审美心理的研究。这种心理活动既包括视听结合的审美感知阶段,又包括充满情感的审美理解阶段。
关键词。
影视受众接受美学传播学。
一、从接受美学视域下探寻受众心理。
在文学领域,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接受美学,是作为对当代西方作者中心论批评和文本中心论批评的反叛而出现的。从充分重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到提出了文学史就是文学的读者接受史、效果史,并进而将接受美学发展为文本--读者相互交流与对话的新理论。把“意义未定与空白”作为作品好坏与否的一个标准,强调读者及其阅读,实现了西方文论第二次大转向。
在接触接受美学之前,需要对“召唤性结构”这一术语做一简单阐释。因为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提出的“召唤性结构”认为:“每一部文学作品在原则上都是未完成的,总有待于进一步的补充。但从本文的图式化结构来看,这一补充是永远不能全部完成的。”他看到了作品形象体系仅仅构成一个图式框架,中间有许多不确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通过创造性想象去填充、丰富甚至重建。伊瑟尔继承并发挥了英加登的观点,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意义构成的权利”,这种由意义不确定与空白构成的本文结构就是“召唤性结构”。它召唤读者有可能把作品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本文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电影在电影语言上有了显著的变革和创新,综合运动镜头(包括推、拉、摇、移、跟镜头和俯仰拍摄等)、快速摄影、变焦距镜头、跳接、定格等电影语言广为流行。但是,同时西方影视美学研究日益转向观众,尤其是雅克·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论,使观众心理学特别是观众深层心理结构的研究日占上风,甚至著名电影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安·麦茨也在1977年出版了《想象的能指》这部著作,标志着电影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衡量一部影视作品优劣的标准至少是由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受众自身的认识水准两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因此,创造者必须依据在创作的心理过程、尊重观众参与的意愿与观众的参与,所有可能的方法去鼓励艺术语言和艺术的热情的观众的参与,这将最大程度地提高工作完成后,为更多的观众去接受。
二、从传播学角度透析受众心理。
观众是影视艺术的接受者,同时又是影视艺术的再创造者,这种双重身份使观众在影视艺术美学的研究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欣赏者是通过感受、想象、体验、理解等活动,把作品的艺术形象再创造为自己脑中的艺术形象,并且通过再创造对艺术所反映的现实生活进行再评价。”观众不是被动的接受群体不仅表现在他们要联系自身的社会、文化背景及阅历去理解影视艺术,而且能在艺术家创造的基础上进行能动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活动与创作主体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于甚至背离创作主体的特点,表现出观众在接受时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所以影视艺术是极富观众参与和渗入的艺术,同时观众把这种参与性和渗入性用言行自由地表现出来。
观众在接受影视艺术时表现出一种特殊的需要--审美需要。它是人对美的一种带有极强倾向性和迫切感的精神追求。当然这种审美需要由于观众的受教育程度、艺术修养、情感上的内在需求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就是因为这些不同特点的存在而使得影视艺术在创作时能够更多彩地表现生活,使社会意识和内驱力达到无形的统一。因此,“对影视观众审美需要的研究,将具有更为深远的实践意义”。研究观众的审美需要,不能忽视的是对观众审美心理的研究。这种心理活动既包括视听结合的审美感知阶段,又包括充满情感的审美理解阶段。所以观众在接受影视艺术时得到的不仅是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美的享受,而且在思想、认识、情操、道德等方面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审美感知不同于一般的心理感觉,它属于审美的范畴,通俗来讲就是一种审美的感知,这种感知要求观众具有对影视艺术视听的能力。“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由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因为任何一种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程度为限。”对于影视观众来讲要具备对于艺术的感受能力,没有对艺术的基本理解,再美的艺术也毫无意义。对影视艺术的审美感知使接受者得到的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从影视艺术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现在审美理解阶段。审美理解活动始终贯穿着充满情感的联想、想象和形成审美意象的心理活动,并始终洋溢着情感的波涛。审美联想是在审美感知基础上产生的并不创造审美意象的心理活动,是审美接受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心理形式。审美想象是比审美联想更高一级的创造审美意象的心理活动,是人类的高级属性。审美意象是充满情感的生动活泼的朦朦胧胧的情理统一的意中之象。这一系列心理活动,虽然处于不同的层次,但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呈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状态。
三、从接受美学与传播学的互动关系中解析受众心理。
对受众研究的共同关注是进行接受美学和传播学互动研究的切入点。
接受美学将文学史看成文学效果历史的审美策略,这一理论基础其实是将整个审美活动看成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姚斯自己也说过“文学研究不是完美的语言结构,也不是封闭的符号系统,而是依靠问与答进行解释,使创作与接受及作者作品读者的动态过程合理化的历史学”在此接受美学暗合了传播学的基本原理。1948年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五个”模式或许能从传播学的角度重新冷释接受美学的意义。“五个”模式即谁(控制分析)——说什么(内容分析)——媒介(媒介分析)——对谁说(媒介分析)——取得效果(效果分析)。
在接受美学之前的文艺理论,更注重的研究对象是“谁”控制研究,“说什么”内容分析如符号、原型研究,而忽视了“渠道”媒介分析,“对谁说”受众分析和“取得效果”效果分析。而接受美学正是在审美传播轨迹上将文艺理论的研究对象进一步拓展,使审美传播过程的研究趋于完整这样,接受美学和传播学在基础理论上的共通点显而易见。
按照传播学理论,在传播过程中,受众的目的、动机、内外特性,均影响着传播的进展,最典型的就是一种选择性的心理活动。接受美学的诸多理论,如期待视野、未定点等,如果放在传播学内考察,则都处在这种选择性心理活动的关照下。选择性心理过程的研究是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几十年来比较一致的理论是,信息在流动的每一个过程中必然受到传播环境的制约,传播环境的不同必然影响传者、媒介以至受众的状态,从而最终影响到信息的接受。而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对此作了新的阐释。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传播学和接受美学在研究方法上有合流的趋势。以传播学的理论重新让释美学,很可能成为美学研究的一条蹊径。如精神分析美学,它很大程度上涉及到个人传播问题,从自我、本我到超我,是人的内部信息或者说心智在人的不同精神层面上传播的过程。但是,传播学和美学又不可能合二为一,它们毕竟有着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但基于上述两种理论的相近、合流之处,进行一些借鉴和互动研究是完全有可能的,这是美学家和传播学者都应该注意到的。
心理学论文字篇三
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与弗洛伊德、荣格一起被称为精神分析学派的三大人物,后来在19与该学派分裂,建立了精神分析的个体心理学。个体心理学并不是单独应用于个人的心理学,它考虑的是个人、社会及他们相互间的关系,它强调社会因素决定人格,强调人的社会性的一面。阿德勒提出了许多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独到见解,并将自己的这些理论应用于儿童教育中,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自己对儿童社会性教育的看法。这些看法无疑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同时也给当前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制定和实施以不少的启发。笔者认为阿德勒的儿童心理发展观、社会兴趣概念及阿德勒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方面的启示较大。下面就分别从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内容和实施方式这两个角度来谈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所给予我们的启示:
一、阿德勒社会兴趣理论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内容的启示。
阿德勒并没有给社会兴趣这个概念一个明确的定义,每个阅读阿德勒著作的人都会对社会兴趣有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社会兴趣从字面来看可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心理过程维度,一个是目标维度。心理过程维度指兴趣本身,目标维度指兴趣所指向的目标。从心理过程来维度来看,社会兴趣主要有以下部分组成:同情、认同能力,社会常识,合作、协同能力,价值观,独立能力,对未来社会的关心。从目标维度来看,社会兴趣范围广泛,从家庭、学校慢慢扩展到社区、社会,甚至整个宇宙;从一种归属感扩展到宇宙感。社会兴趣在这指的是自我实现、对社会有用、对人类的利益的兴趣。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兴趣的内涵十分丰富,而这些内涵几乎都属于儿童社会性发展所包含的范畴。
阿德勒将社会兴趣作为儿童精神健康的标准和儿童正常发展的晴雨表。阿德勒认为把儿童培养成具有社会性的人,成为人类之中平等的一员,就必须帮助儿童发展社会兴趣。heinzher则认为阿德勒所说的高度发展的社会兴趣的人就是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的人。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具有先天的潜能,比如婴幼儿在没有别人教他们的情况下常表现出对别人的同情。但社会兴趣这种潜能需要后天的培养才能发展,否则幼儿就会变得自私冷酷,因此必须从小注意培养儿童的社会兴趣。根据阿德勒的观点幼儿园是家庭的补充,幼儿园应当继续发展幼儿在家中养成的好的行为,纠正幼儿在家中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但幼儿园不能仅仅简单地纠正孩子的错误,因为幼儿在幼儿园消除的行为很可能在家庭中又会重新出现。阿德勒还指出“快到6岁的时候,孩子就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为模式”,即前面提到的生活风格。可见,幼儿园对幼儿这个时期的社会性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决定性的。
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内容应重点包括哪些方面有一定的启示。从社会兴趣的心理过程维度看,首先,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要侧重培养幼儿的同情、认同能力,合作、协同能力,独立能力,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其次,社会领域的课程不能忽视幼儿在入园前在家可能养成的不良的行为,教师应在幼儿入园后及时纠正幼儿在家养成的不良行为,纠正不良行为是建立良好社会行为的前提。笔者认为纠正幼儿在入园前形成的不良社会行为应是小班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首要内容。除了关注幼儿的不良行为之外,小班社会领域课程还应将重点放在让幼儿学会信赖教师和幼儿园班级中的同伴上。对于小班幼儿而言,这是让他们获得面对幼儿园新环境的勇气和信心的基础,也是幼儿面对社会生活的第一步。而从目标的维度看,社会兴趣的较高水平是自我实现、对社会有用、对人类的利益的兴趣。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较高目标应是让孩子实现自我,促进孩子关心未来社会。到了大班,教师应围绕这些较高目标来设计课程的具体内容,展开教学,发展孩子较高的社会兴趣,让幼儿的社会兴趣从家庭、学校慢慢扩展到社区、社会,甚至整个宇宙,从而让孩子的社会性在幼儿时期就得到充分的良好的发展。
二、阿德勒心理治疗理论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实施的启示。
阿德勒是一名心理学家,他的心理治疗理论由两方面的内容组成:一是儿童心理发展观,一是心理治疗方法。笔者认为这两方面的内容都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有一定的启示。
(一)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必须建立在了解幼儿心理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阿德勒的儿童心理发展观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有一定的启示。阿德勒认为在幼儿园中教师要对幼儿进行有效的社会性教育首先要了解幼儿的心理,主要是要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动力和幼儿的生活风格。教师在了解本班幼儿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1.了解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自卑感与追求优越。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是个人成长的动力来源。自卑感源自婴儿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软弱和依赖的经历,我们知道幼儿要依赖成人才能生存,他们与成人相比总是显得无力和虚弱,不得不产生自卑感。阿德勒还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与生俱来的追求优越的向上意志,正是这种向上的意志使幼儿在产生自卑感的同时不断地进行着补偿。从积极的方面看,幼儿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将会对自卑进行适当的补偿,将其转变为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力求朝对社会有利的方向发展。从消极的方面看,如果幼儿产生自卑情结,对自卑进行过渡的补偿,只追求个人优越,很少关心他人,将会导致幼儿问题行为的产生,阻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如果能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力,就不会对幼儿的有些不良社会行为迷惑不解,而是会找出幼儿行为背后的真正目的,从而进一步了解每名幼儿,因材施教。
2.了解生活风格。
阿德勒将个体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生活风格代表着一个人的人格的整体性和独特性,并表现在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风格是个体克服自卑追求优越的工具,决定了个体会重视生活的哪些方面和怎样重视,赋予个体以同一性;也决定了个体如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阿德勒认为在生命的第四和第五个年头,出现了起原型作用的生活风格。由于儿童年幼还意识不到自己的生活风格,它只是潜意识地表现出来。阿德勒指出健康、积极的生活风格可使幼儿与父母、同伴、教师和睦相处,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利。错误的生活风格则建立在幼儿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基础上,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利。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如果能了解幼儿的基本生活风格,则将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状况有更深入地了解,以便更好的开展幼儿社会性教育课程。
由于幼儿时期的生活风格并没有完全定型,教师要了解幼儿的生活风格并非易事。但是教师应知道幼儿形成什么样的生活风格与幼儿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有关,特别是与幼儿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幼儿的家庭环境,这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父母的性格、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格局、孩子在家庭的位置等等。这些都影响着幼儿最初的生活风格的形成。
总之,笔者认为阿德勒的儿童心理发展观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在实施幼儿园的社会领域课程之前,应从幼儿的心理发展动力、生活风格及人格类型等方面来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和社会性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来设计和实施社会领域课程,这样才能使社会领域课程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阿德勒的心理治疗法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实施方式的启示。
笔者在幼儿园做观察时,据教师们反映每个班的儿童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行为,有些儿童有攻击性行为,有些儿童有一些胆怯、退缩的表现,有些儿童有吮指行为等。尽管教师们在平时的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努力纠正孩子的这些行为,但教师们反映实施幼儿社会领域课程中有许多困难,他们觉得社会领域教学活动难上,首要原因是教学效果不显著。有研究者指出这是由社会领域教育的特点决定的,“社会领域教育的一个特点是教学效果的非即时性。尤其是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方面的教育,更不容易在短时间内生效。”它的第二个特点是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的技能要很全面,临场发挥要十分灵活。第二个原因是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不能仅靠教师单方面的教育,家长的参与、支持和配合在社会领域教育中非常重要,因为孩子的不良社会行为与家庭的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要改变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观念并非易事。正是由于这两个原因让许多教师都不愿上社会领域课程。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觉得阿德勒的教育方法能给我们幼儿教师带来关于社会领域课程实施方面的启示。
阿德勒认为家庭和学校通过培养幼儿的社会兴趣可以预防儿童不良行为的发生,使幼儿的精神健康发展。而对于受不良环境影响已产生问题行为的儿童,阿德勒则认为幼儿园首先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那幼儿园的社会领域课程如何实施才能有效地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呢?笔者认为阿德勒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阿德勒在许多学校建立了教育咨询诊所,将自己的心理治疗法发展成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用来矫正儿童的问题行为,帮助儿童发展社会兴趣。该诊所每周举行一到两次咨询指导会议,有一位不仅懂得心理学、也了解教师和父母生活情况的杰出心理学家担当顾问来主持会议。为方便父母也参加,会议一般在晚上5、6点时召开,学校的教师、孩子的父母和孩子一起参加,大家聚在一起,每人都提出一些问题儿童的案例,然后由心理学家提出他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开始讨论,商谈解决对策。在讨论中,专家向父母和教师建议如何来帮助孩子。这些讨论一般都以阿德勒的心理治疗理论为基础。在讨论的过程中专家潜移默化地将阿德勒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传递给了教师和父母们。
阿德勒通过十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改善幼儿的社会行为,发展幼儿的社会兴趣是非常有效的。咨询指导会议不仅是一个帮助儿童解决问题行为的场所,也间接成为了教师、父母进一步接受专家的教育培训的地方。幼儿课程研究者虞永平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注重调查、参观、访问、观察、劳动、游戏及上课等多种教育形式的结合。”“多种教育形式在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和具体的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的制约下有机结合,是社会领域的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笔者认为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除了以上提到的教育形式外,可以借鉴“咨询指导会议”这种新的组织形式.幼儿园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周或两周召开一次这样的会议,由专家亲自制定对孩子进行社会行为教育的计划,不仅可实现社会领域课程的目标,有效地帮助孩子纠正不良的社会行为,还可加强家长和幼儿园的联系,此外也让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同时如果这种方法一直持续下去,受到训练的教师也会成为具有心理学家素养的人。阿德勒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受到训练的教师非常满意,一般都会愿意继续这样的工作。笔者认为通过这样的咨询会议来纠正幼儿的行为比一般的教学活动将更加有效。幼儿园应从幼儿的切实需要出发,邀请有经验的教育专家和心理学的研究者主持会议,发动家长、教师们和问题孩子一起参与,让这样一种咨询指导会议成为幼儿社会领域课程新的重要的组织形式。
这样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对孩子进行社会性教育,还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的机会,使教师对上好社会领域课程的信心大增。阿德勒的心理治疗法主要分四个步骤来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第一步:教育者与孩子建立稳固的健康的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理解、信任、合作与关心的基础上;第二步:调查孩子的心理发展动力和生活风格;第三步:关注孩子试图通过不当行为来获得成功的目标,并对孩子的目标进行解释;第四步:试图改变孩子原来的目标,使孩子重新设定新的朝对社会有益的方向发展的目标,提高孩子的社会兴趣。教师可以借鉴阿德勒的心理治疗法,按照这四个步骤来设计、组织和实施一些社会领域的教育活动,以帮助本班的孩子纠正不良行为,重建良好的社会行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和教育对象建立互相理解和信任的关系,其次教师可以在参加咨询会议之后,在认真研究了儿童的个性和他的特殊问题后,专门针对这个学生的问题行为设计课程内容和教法。比如班上有一个胆怯的孩子,教师可以为孩子们筹设一次关于胆怯的讨论会。可以设置下列讨论问题:“什么是胆怯?”“为什么会胆怯呢”“胆怯好不好呢?”“怎么才能不胆怯?”来逐步了解胆怯行为的背后目标,指出该目标的局限性,帮助孩子重新设定新的对他人和自己都有利的目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对讨论进行指导,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调动孩子们积极参与讨论,给予孩子充分机会各抒己见。那个胆怯的孩子可能不知道他就是这次讨论的原因,但在这种集体的讨论中,他会对它感兴趣,从中学到很多东西。而班上的其他孩子虽没有去参加咨询会议但这种讨论课也加深了他们对问题行为孩子的了解,使他们慢慢关心和同情起这些问题儿童,进一步培养了他们对他人的社会兴趣。可以说,教师这样有的放矢的实施社会课程将更加有效。笔者认为通过专家、教师和父母的共同实践,教师们还可以和这些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一起将这些根据幼儿常见的问题行为设计的教学活动编成社会领域课程的教材。笔者认为这样的社会领域课程教材是真正从孩子的社会需要出发,并通过实践检验能指导幼儿社会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幼儿园需要的教材。
三、小结。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关注人的社会性的一面,他的理论对幼儿社会性教育的许多方面都具有启示作用。一方面,笔者认为阿德勒提出的社会兴趣理论启示我们纠正幼儿在入园前养成的不良行为,这应是小班幼儿社会领域课程不可忽视的内容;阿德勒社会兴趣理论还启示我们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应侧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认同能力、合作能力、独立能力,让孩子了解基本的社会常识和社会价值观,促进孩子对未来社会关心。简单地说就是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应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兴趣朝更高的水平发展,最终促进幼儿实现自我。另一方面,笔者认为阿德勒的心理治疗理论启示我们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首先必须建立在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动力和幼儿生活风格的基础上,并运用像阿德勒提出的咨询指导会议这样新的组织形式作为已有社会领域教育形式的补充,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授社会领域课程的信心,使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更加有效。
心理学论文字篇四
1.择业心态普遍偏高。随着高校扩招,越来越多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成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大学生定位为普通劳动者”是目前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就业中的定位,但受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这一现状仍然不认同。数十年教育成本的投入及现实生活的压力也使得家庭及学生个人对未来就业提出了物质和环境等各方面的要求。较高的心理期望与现实的工作环境之间找不到契合点,这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方面。同时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也存在着不平衡,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就业压力远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西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的机会,但受社会复杂风气的影响,很多毕业生产生了“就高不就低、就东不就西、就大不就小”的就业心态。毕业生更多看重从业环境、薪资待遇等外部职业条件,而忽视了自身职业素质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度。
2.对就业签约的严肃性认识不够。笔者在就业工作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签署过程中,抱着草率的心情,刚签完协议书就后悔,甚至有部分毕业生认为可以同时签署几份就业协议书,特别是山东省实施网上签约以来,很多毕业生已完成网络签约过程,但内心又不认可签约的实效性,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签订就业协议虽不同于劳动合同,但同样具有合同的严肃性,毕业生对此普遍缺乏清晰的认知。伴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毕业生往往在招聘会一开始,就黑压压地扑向招聘单位,有就业机会就牢牢抓住,满足了自己的急切心理。但经历一番求职之后,慢慢对自己的求职意向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于是,在每年5、6月份毕业之前首批签约者纷纷开始毁约。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表示,希望学校对毕业生加强诚信教育,也希望能有更好的制度来约束那些签了约的毕业生。
3.就业后的跳槽率高。国内高教领域权威调查机构发布的《20xx年就业蓝皮书》显示,有38%的20xx届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半年内离职,其中近九成是主动离职,如此之高的半年跳槽率,虽然与高校“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引导有关,但更多是因为大学生在就业前对就业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职业心理转变。毕业生的短期离职不仅消耗企业的人力资源,对于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很多人力资源经理表示,现在的就业难不光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方的招聘工作也变得愈发困难,招聘毕业生的过程难,招聘后的稳定更难。现在的大学生缺乏职业精神,没有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心理转变,没有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更谈不上对企业发展的奉献精神,缺乏主人翁意识,常常把公司对自己的培养看作是跳槽的资本。
二、加强职业心理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的消极心理、盲目性、高跳槽率等现象均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高校要运用职业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事先规划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以及从事何种职业,担当何种角色的行为。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人生目标规划的实验,结果发现目标决定了人的方向,而方向决定了结果。目前各个高校虽然也慢慢开始重视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和教育工作,但由于起步较晚,从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授人员的层次等各个方面来看较欧美发达国家而言还是非常不够的。高校要抓住大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在入校之初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从心理层面意识到上大学是为了走上社会求职就业、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而做知识储备的,同时指导学生根据社会环境需求与自身条件的特点确立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以后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不仅是为高校四年后的就业工作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个体心理成长、生涯发展的需要。
2.开展职业意识、职业兴趣教育。职业意识是指个人在求职择业中所形成与实现的同职业有关的自我认知的整体。职业兴趣是指个人对所从事职业的主观偏好,是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工作的适应能力,表现为有从事相关工作的愿望和兴趣,它的形成与个人的个性、自身能力、实践活动、客观环境和所处的历史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的理论,职业兴趣分为六种类型:常规型、艺术型、实践型、研究型、社会型、管理型。职业兴趣与职业类型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两者的匹配度越高,职业的自我满意度、职业的成就也就越高。职业意识和职业兴趣是职业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关键点,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职业心理教育时,要结合心理规律,根据他们的职业心理特点、人格类型、职业兴趣加以帮助指导,做好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和职业兴趣教育,引导大学生更加客观、更加清晰地做好自我剖析,为将来的职业定位做好核心工作。
3.开展专业素质教育,提高专业认同。素质教育是目前教育的趋势和主流,素质教育旨在提升教育客体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当然对于大学生而言,专业素质是高校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生未来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大学生中非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占比较大,就算是第一志愿录取,入校之后,发现专业不适合进而产生厌学情绪的也不在少数。学生在高考选专业时,多是根据父母的社会经验,对专业所学缺乏客观了解,对专业与未来职业之间的关系更缺乏理性认知,导致一部分学生在上大学之后对专业提不起兴趣,丧失学习动力。随着考研热的持续升温,一部分毕业生选择了继续考研,而考研复习的关键阶段正是各高校专业课的开设阶段,很多考研的学生是以牺牲掉专业课的学习来保证考研科目的学习。对高校而言,出于对考研率的顾虑对学生专业的学习也放松了要求。加之在“专业所学与实际工作脱节”等社会舆论的影响下,大学生普遍专业能力平平,在就业过程中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多看重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换言之,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具有专业素质的人,特别是后者,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更为用人单位所看重。高校要充分利用成功校友的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能够从这些校友身上发现专业的重要性,并树立专业为立身之本的理念。
4.通过实习实践增加职业的认知度和适应力。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通过社会实践,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整理、表达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而这些能力和素质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通过专业实习实践,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对于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同时对于自身在职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达到了实习演练的目的,为将来的就业做好职业分析和职业定位。不难发现许多用人单位对有实习实践经历的学生格外青睐,有实习经历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会表现出更好的心理成熟度,能客观做出职业定位,同时就业后的稳定度也比较高。目前高校虽然都存在实习实践的环节,但因地域经济问题、学生规模问题等因素,实习实践基本上采取“走马观花”的形式进行,这对于学生职业认知度的提升是不到位的。要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和高校资源来做好学生的实习实践工作,高校和企业都要在这一方面继续做出努力和贡献。
5.开展人才测评等职业心理咨询服务。所谓人才测评,就是以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为基础,通过心理测验、面试、情景模拟等技术手段对人员素质状况、个性特点、职业兴趣等心理特征进行客观、科学地评价,以期帮助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个人的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职业成就感取决于“职业环境”与“人格特质”这两个方面的适配性,适配性越高,则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及职业成就感越高。通过人才测评可以帮助自我更加科学、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这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一步。目前各高校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工作中也纷纷利用“霍兰德的职业类型量表”“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等一系列量表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但测评后的解释、辅导工作因师生比例悬殊而很难做到对学生群体的全面覆盖,这就使得测评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高校在充分利用这些测评工具的同时,必须要结合心理辅导,针对不同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来给出专业性的建议。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电视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做好职业心理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6.开展求职技能培训等辅助性就业服务活动。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求职技巧、求职技能低下也是导致毕业生职业心理不成熟、求职困难的原因所在。高校要做好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辅助就业类活动,如就业专家报告会。这些报告会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邀请行业协会的专家,做好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的报告,让学生对所从事的行业背景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二是要邀请知名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为学生作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何以立足企业、如何在企业中快速成长成才的报告,为毕业生从“校园人”转变为“职场人”做好指导;三是要邀请就业指导专家,为学生作如何成功求职、如何顺利就业的就业指导类报告,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应聘技巧,提高就业成功率。这些报告会要穿插在大学生四年的培养教育过程中进行,有利于大学生的消化吸收,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除此之外,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辅导学生撰写求职信、面试技巧、模拟招聘、就业个案分析等。大学生经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式的职业辅导必然会促进其职业心理的成长与成熟,进而提升学生就业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成功就业。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大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要把职业心理教育引入大学生教育体系,从课程设置和心理辅导两个层面全方位递进式地进行职业心理的培养。从大学生入校之初抓起,从职业意识、职业规划、生涯规划等各个方面对大学生做好引导和教育工作,这是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也希望通过职业心理的教育和塑造,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效改善就业难的现实状况。做好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顺畅了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从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讲,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
心理学论文字篇五
摘要:从最初的懵懂,到现在对爱情的一点认知,在上大学以后。为了能够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也为了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爱情的真谛,在大二的这学期里,我选修了一门课程“爱情心理学”。
关键词:爱;爱情;亲情;友情。
原本以为这门课程会是单纯的理论课,大家在一起讨论一下关于爱情的一些事情就可以了,但是罗老师让我们通过观看一个综艺节目来让我们认识全国各地的人,他们的爱情是怎么样的,这个节目就是非诚勿扰,其实原来我对这个节目没什么好感的,我家人是那么的喜欢看,但是我从来在他们看的时候都不想看,我总觉得台上的那些单生女生是那么的优秀,上来相亲的男生也有那么出色的,以他们各自的条件找个好的恋人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为什么非要上非诚勿扰呢?这是我那时候一直纠结的一个问题,但是后来在上课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一个男嘉宾牵手成功以后,确实挺让我感动的,让我发现其实这样的相遇也有很完美的爱情存在,渐渐的我喜欢上了这个综艺节目,通过后来观看了很多期的非诚勿扰才发现我以前的那种感觉是错的,每个来这里的人都有他们原因,他们来这里这是想找到自己的一份真爱,或者是一个可以相伴到老的伴侣。我记得很清楚,在有一期的非诚勿扰上,有个女嘉宾说她为什么来这里相亲,是因为在她工作的地方,很少接触到男生,或者说接触不到很优秀的男生,来这里,她可以有很多的机会接触更多的人,结识更多的朋友,或许她也可以找到她生命中的那一半,在那个时刻我才觉得自己的见解是那么的狭隘,我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只是以自己的那份感觉来看待身边的事情,从来都没有试着去用更多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这是我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发现的一个自己的不足。我会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多多注意这个问题,其实一个人最可悲的就是从来都不主动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从而不知道该怎怎样去弥补!
非诚勿扰这个节目,总会在不定期的某期节目中带给人一种惊喜,或者是一份浪漫爱的表现,那个时刻总是那么的扣人心弦,内心总是那么的激动,那个时刻那么的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在xxxx年11月的这几期非诚勿扰中就有那么多感动人的场面,相信看过这几期节目的人,都会记住一个女嘉宾的名字,那就是文晓艳,这个耿直女。
文晓艳的年龄:25岁,来自义乌。文晓艳的职业:进出口公司经理。文晓艳的婚恋史:谈过三次恋爱,前两次是因为异地而分手,最后一次是因为男友太孩子气、不够成熟,两人相处很累,单身有三个月多了。文晓艳的家庭背景:父亲和两个哥哥均在国企上班,父亲现已退休,母亲为全职太太。文晓艳的消费观:正常消费,偶尔消费奢侈品,但从不迷恋。对于是否想要孩子:文晓艳的观点是想生两个孩子,最好一男一女。对于介不介意和公婆住在一起:文晓艳觉得介意,毕竟很不方便。文晓艳最不能忍受男性的缺点:讨厌自我感觉太好、大男子主义、爱说谎的男生。
xxxx年11月2日,性情刚烈且心直口快的“麻辣妹子”文晓艳遭遇史上最暖心告白,来自北京的吴小龙一上场便迫不及待地表露了心迹,“我在后台听说晓艳感冒了,特地给她找了一件衣服,觉得你很辛苦,跟工作人员借了一件。”吴小龙来自北京,是一名房地产公司的hr。说到理想女生,他表示喜欢性格爽朗的人:“如果遇到这样的人,我愿意为她放弃现在的工时作,我知道,她,就在这个舞台上。就是我送衣服的女孩。”为了向文晓艳告白,吴小龙打着“祝福文晓艳幸福快乐”的条幅跑遍了北京所有的景点。知道她喜欢陈坤,就模仿《金粉世家》中陈坤经典告白的画面,在节目现场“天降横幅”――“我喜欢你,跟我走吧!留灯到最后的文晓艳泪流满面,性格直爽刚烈的她,总是把自己称为“心动哥们儿”,面对男嘉宾的告白,她哽咽道:“一直以来在台上大家都说我说话很直,很多人不理解,可能我不够圆滑我一直觉得不会有人为我来,我的性格太刚烈了,今天真的让我很惊讶!”虽然吴小龙紧跟着道,“你要是刚烈,我就柔和;你要是柔和,我就刚烈。”但文晓燕还是继续直率地说道:“我说过了,不管别人怎么想,我只想找个属于我自己的他,你所做的一切真的让我感动,但是我们俩差一点感觉。”最后,男嘉宾一个人离开舞台。
浪漫“小陈坤”携“玫瑰花海”只为“辣妹子”文晓艳而来,“这里是首尔,19℃,天气微凉,很适合恋爱。你闻到焦味了吗?那是我的心在燃烧。等到结婚以后,我会牵手成功每天给你说一句我爱你、每十天和你约一次会、每一百天带你去旅行、每一千天再跟你求一次婚,求你跟我走下一个一千天”金杰别出心裁的浪漫承诺令全场都为之陶醉,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为了表达诚意,他还在现场精心布置下了种种“机关”。80朵玫瑰拼成的火红“爱心”、文晓艳位置上突然蹦出来的精美礼盒更为惊艳的是,他竟然提前在每位观众手上都藏了一支玫瑰花!他深情地走向文晓艳告白道,“有人说你强势不好驾驭,但我觉得你心里面其实住着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只是还没有遇到可以驾驭你的人。”紧接着手一挥,全场观众高举玫瑰,现场一秒变成了一片“玫瑰花海”!如此浪漫场景令文晓艳感动得泣不成声,“我太感动了,我觉得你就是我想要找的金燕西。别人都说我很强势,其实我只是外表比较坚强。在你没有找到疼你的人之前,你必须像男人一样活着。如果别人能看穿我,那这个男人肯定是能陪我走到最后的人。”面对心目中的理想爱人,文晓艳最终同意和他牵手,但是孟非此时却向他们“发难”,因为虽然文晓艳同意了男嘉宾,但是她在之前已经给男嘉宾灭灯了,孟非说:“按照节目规则,她不能和男嘉宾牵手”,听到这句话,令已经牵手的文晓艳很尴尬,但是孟非很快话锋一转:“我们每年可以为我们认为合适的男女嘉宾一次破例的机会,xxxx年的机会给你们了”,真爱来袭,铁打的规则为其让路!最后文晓艳和金杰牵手幸福地走下了舞台!这就是文晓艳的相亲过程。
文晓燕被牵走,有人分析,浪漫因素不是全部。当晚这位专为文晓艳而来的金杰来自韩国首尔,长相、神情还和陈坤有几分相似,帅气儒雅。高中毕业后他独自去了荷兰留学,毕业于鹿特丹商学院,现在韩国一家和通信相关的世界500强企业担任技术销售。对于追御姐来说,首先实力和素质才是第一位的,“男嘉宾金杰本身条件也不错,要是你是个矮穷挫,想追白富美,机会渺茫。其实,最开始不是所有观众都对这位号称一想好浪漫点子就会记在纸条上的浪漫哥感冒的,在场上,有强势女嘉宾也表示,浪漫对自己来说是虚无缥缈、浮华的东西。而主持人孟非也调侃说:“浪漫更像是调味品,或者说是生活的奢侈品,没有面包,没有米饭,人是会饿死的,这才是必需品。有些人懂浪漫,生活会更幸福、更多姿多彩,品质更高一些,有人不懂浪漫,也在活着。”不过,虽然大白菜实用,但若男人送上玫瑰没有女人会拒绝的。大部分观众就表示支持,“男嘉宾那么浪漫的全场玫瑰宣言,用心良苦的位子上先暗藏礼物!这么个性的浪漫,再坚强理性的女人也融化了!最能打动人,感动人的始终是你的用心。
这句话我觉得永远都是对的,至少你可以知道一个人是不是在用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这件事情的,是不是真诚的来面对的爱情的,一个人对任何事情的态度可以很好的反应出一个人对爱情的态度,你的别的任何事情认真,那你也会对爱情认真的。我记得金杰的一个小小的动作是最终他们牵手成功的原因,那就是他过去牵文晓艳的手的时候,他的手都在抖,就是这小小的一个细节,让女嘉宾感受到他是怀着一颗最真诚的心来到这个舞台,为她而来,所以她把自己的手交到了这个男生的手里。她留给了在场的每一位姐妹一句话“当幸福来临的时候,不要犹豫,该走的时候就要捉住机会!”黄菡老师送给她一句话,那就是这么有主见的女孩,她会有自己的幸福的!的确,在最关键的时候她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其实在以前的的很多期非诚勿扰中有许许多多这样感动人得故事,而我相信以后的这个节目中会有跟多这样的感动的场面!我期待着!
通过上这门课我了解到了很多东西,喜爱上这个节目,也让我有了很多的收获,看这个节目的时候,除了我可以了解到一些关于爱情的知识,我还学到另外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感触最深的就是一些说话的技巧,我觉得就算是谈恋爱,也避不开这些话题,甚至可以说会讲话,会更受女孩子的喜爱!至少你可以不会让他们反感。其实我发现每一个在非诚勿扰台上受欢迎的男生都很会讲话。这是我以后需要学习的地方,就像是现在,我不管是在看书,还是在看节目的时候,我都会把一点喜欢的词几下来,下面我把自己喜欢的一些词额大家分享一下。是我在看非诚勿扰的时候记下来的,除了一些经典语录,就是一些说他人优点的词。比如:“爱在心里口常开”,“你有没有闻到一股烧焦的味道,那就是我的心在燃烧”,“一个女孩对一个男孩子说:‘可惜我没有在生命最美好的年华里遇见你,’男孩子就对女孩子说:‘难道遇到我的时候不是你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么?’”“你总是那么的认真,那我就认真的记住,当我真的离开你,当你的心真的在痛,眼泪就要流下来的时候,那就抬起头看看这片曾经属于我们的天空,当天依旧是那么的关阔,云依旧那么的潇洒,那就不应该哭,因为我的离去并没有带走你的世界!”对一些人优点评价的词汇,就像是你这个人有分寸感,有尺度(不会把自己的好全部的表现出来,要懂得适可而止)。有节奏感,儒雅,沉稳,沉稳之中不失活泼,帅气之中不缺大气,敢于大方的承认,不会有一丝的娇气(意思就是不会扭捏作态,搔首弄姿)。还有好多好多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总之这门课让我有了很多的收获!
最后,我想说说自己对于爱情的认识,对于爱情我知道,爱情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你付出多少,不一定就会收获多少,重点是你能感受到恋爱过程中的一份幸福,如果有一天你明白了用一颗乐观得的心去面对你的付出,当你了解到其实你付出的过程就是一个在收获的过程,那么的就算是一份没有结果的爱情,那你恋爱的过程也会是幸福的,你的人生会因为你的不断成熟而精彩。恋爱的时候记得要用最真诚的心去面对自己的爱情,要用自己最真诚的心去经营自己的那份爱情,只要你的你颗心是最真诚的,你会收获你想要的。而且我觉得一个人不管在时候,尤其是一个男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用一颗宽容的心去接受身边的事,面对爱情也是如此,要懂得迁就,也要懂得适可而止。如果你有份爱情没有坚持到最后,我也希望你能送给曾经喜欢的人一份祝福,毕竟她是你曾经喜欢的人,她值得你为之付出过。送上一份最美好的祝福,不是你最宽容的一个体现么,心胸,气度,永远是那么有力。还有,对于我自己来说,我最反感的就是那种游戏之爱,每个人在恋爱中都是平等的,你有什么权利去欺骗一个女孩的感情,去伤害一个女孩的感情,你于心何忍?在我自己得人生观里,我觉得一个人最伤不起的就是别人的感情,尤其是恋爱中一个女孩的感情,既然你选择了和她在一起,那这份爱就是你的一份责任,你有责任把它经营好,你有责任要把自己的恋人照顾好,最最最不应该伤害一个那个女孩的感情,欺骗她。所以恋爱的时候要有一颗责任心,责任心说大一点就是你对人生的一种态度,你对爱情不认真,那么你对别的事也不会有什么认真的态度。那你还会有自己的一份精彩么。在这里我想说,不管在别人的爱情观里看我自己是不是傻的我不管,我只想坚持自己的原则,我只想做好我自己!
心理学论文字篇六
目前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的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培养合格的技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就现在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来说,还存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公共心理学教学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体系安排不当、教学方法单一、学时安排不合理、师资安排不规范、教育评价考核体系不健全等多方面上,所以要从多方面角度来解决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达到提高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二、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构想。
(一)改革公共心理学教学内容。
为适应现代化教育与对知识的领悟提高,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体系必须改变传统心理学教学内容,改为以注重教学实际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同时根据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来增加相应教学内容。根据我院在教育教学上的根本需求,还应在教学内容上增加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成果重要标准包括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教育测量与评价能力也是学校教师必备的技能。但是,就目前教育心理学教材与公共心理学教材上涉及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的知识都很少,这就导致现在许多教师在这方面的技能严重欠缺,比如,如何测定试题的难易度、区分度,如何根据不同的考试选择合适的题目,如何评价一份试卷的质量等等,这些都要求技工院校老师具备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的知识。
(二)技工院校公共心理教学方法的探讨。
我国教育水平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在不断发展,无论是教育观念还是教学方法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平等、互相交流、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在技工学生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全面实现其课程价值,必须注重公共心理学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中的改革,从而改变以往单一、简单化的教学模式。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实现以下几方面:注重教法与学法同步进行、平衡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细节教学,抓住重点章节,发展独立个性;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摒弃单一教学;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切勿只传授心理学知识。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学习潜能为目标,加强科技化教育,注重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的实践教育,运用现代网络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技工院校在保证学生公共心理学教学课程质量的同时,开设公共心理学试验课程,让学在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帮助,真正提高学生在各方面的素质培养。我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大体分为以下几种新的教学方法:自我描述、心理分析、故事编写、心理剧情、案例分析、专题讲座、实践操作等。从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证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可以有效的提高公共心理学教学质量。
(三)变革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考核评价的内容与方式。
教学评价是公共心理学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唯一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因此,单单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是非常片面的,必须采取多方面、多样化的评定标准来制定学生的公共心理学成绩。所以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的改革应体现在考试评价体系变革之上。合理的考试不仅是心理教学改革的一部分,还是心理学改革的重要保证。考试变革主要包括考试内容与考试方式。在考试内容上,要注重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灵活运用、解决问题思路、掌握能力上,机械式内容的试题要相应减少。充分调动技工院校学生对公共心理学的积极性与喜爱,并达到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整体素质。在考试方式上,技工院校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增加学生平时各项考察比重,如课堂发言情况、读书笔记、听课情况、作业与论文以及实践操作成绩等,考试成绩可占其中一定的比例,从而制定综合分数。教师平时对学生应做到合理公正,不断鼓励,详细记载学生平时各项成绩。
结束语。
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育课程改革是多方面的,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德智体对学生的教育应受到技工院校高度重视,学校应加强公共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地位,老师对公共心理学课程不断提出改革的意见及方案,并且把具体的实施办法应用到教学中,只有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参与到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的教育改革上,才能使我院公共心理学教育课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公共心理学课程贯穿于其它课程当中,如何能让公共心理学教学应用到其它教学任务当中,也是公共心理学需要完成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价值。
心理学论文字篇七
近年来,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及社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幼儿教学中幼儿产生逆反心理更被人们所关注。大家都懂得,幼儿一旦产生了逆反心理,就会对学校的同学表示反感,直至不愿意去幼儿园上学。在幼儿教学中它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幼儿学习的阻碍。认真研究幼儿逆反心理产生的理由,找寻消除幼儿逆反心理的办法,这对早期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合格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幼儿;逆反心理;早期教育。
幼儿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的特点。由于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强,对一切都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在幼儿的教学中,要以直观的形象化教学为主。在感知事物的基础上,激发幼儿对客观事物的兴奋感以及求知欲,然后再帮助幼儿形成概念。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过多地讲抽象的东西,幼儿听不懂,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幼儿具有好动的特点,我们要针对幼儿的这一特性,多采用寓教学于游戏中的策略,让幼儿在玩乐中、不经意中学到知识及本领,这是有效防止幼儿产生逆反心理行为的一种有效策略。
幼儿还缺乏一定的抑制力,而且还容易疲劳。针对这一点就决定了幼儿学习、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只有强度适宜,才能更好地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
作为幼教工作者都知道,幼儿有一个普遍的特点,那就是比较任性。当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时,既不能采取强硬之法,也不能任由幼儿为所欲为,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比如,观察法,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使幼儿掌握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采取绘画法,把事物绘画得生动具体,形象鲜明,变静为动,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创设一个大情境,把所要学习的知识融入情境中,让幼儿在轻松的娱乐中学到知识。
幼儿认识事物除了具有特殊规律之外,自身也具有一般规律。这就要求幼教工作者能把幼儿学习的内容形成一个科学的、符合他们认知规律的体系,然后按这个规律有计划地将知识传授给幼儿。这样就会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轻松感,逐步地掌握新知,因此就会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幼儿教师对幼儿学习中所出现的难点,要进行比较耐心的、科学的引导,直至幼儿真的明白了、学会了为止,一旦幼儿产生了逆反心理,我们就要认真查清理由,及时采取相应的消除措施,让逆反心理从幼儿的头脑中彻底消除,让幼儿健健康康地成长起来。
心理学论文字篇八
摘要:为了有效提升在教育工作的质量,需要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在开展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塑造融洽的师生关系、采用高效的教学方式等措施,运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能获得更好的成长。本文就教育心理学知识在进行学生教育工作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育工作;教育心理学。
现阶段爆炸式的信息发展以及电子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学生能在生活之中接触到较多的外界信息,在最近的十几年间表现出了更加成熟的特点,其思想、思维等方面也有了独特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也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学生教育的过程中不再仅仅采取严肃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工作,更需要教师能积极的使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学生培养,并在学生教育工作的过程之中通过对学生心理特点、心理规律的掌握,从根本上提升教师在教育工作的教学效果。
1教育心理学在开展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学生在成长过程之中大部分的时间处在学校之中,可以说学校的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校不仅承担着对于学生在知识方面的培养工作,同时也承担着对于学生在其人格以及思想方面的塑造工作,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展开教学工作的时候,除了要能全面的做好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工作之外,还要通过对学生心里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来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之中,部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而是为了使学生能学到更多的基础知识,将大部分的时间以及精力投入到课程安排以及相关教学工作之中,所以也就导致一部分的教师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学习以及研究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的情况。教师将主要的时间以及精力都投入到知识教育工作之中,这是一件较为正常的事情,但是在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在没有对学生心理方面知识有所掌握情况下展开教学工作,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此外,当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时候,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之中还需要教师能根据自己所教师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调整,因为在学生成长过程之中的各个阶段,学生在心理学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才能进一步的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2促进教育心理学在开展学生教育过程中应用效果的措施。
2.1塑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现代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及开始积极的倡导在进行教育工作的时候,在师生之间营造良好的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也能进一步的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并且在教育心理学的范畴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高校教育工作展开的基础,对与学生在其心理成长、情感发展等方面都有较为重要且突出的影响。在传统的教育工作之中教师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一直都是处于一个主导地位,并且由于教学工作之中的课程安排、教学节奏、教学内容都是由教师来设定,所以也就成为了教学工作的主体,在我国展开素质教育之后,倡导将课堂换学生,让学生课堂的主体,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未能完全的落实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式,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展开,所以在掌握了教育心理学关键点之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能放下教师的“架子”,融入到学生之中去并和学生打成一片,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并且为了能有较好的效果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恰当的时间之中主动的接触学生,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其次,在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还要能从心理学角度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所了解,比如处在十四周岁到十八周之间的学生,一般也处在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具有身体各方面具有成长发育速度较快、个人思想感情丰富、在情绪方面有着较大的波动,所以教师在和这一阶段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也要付出更多耐心,更加细致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再次,经过心理方面教育学家的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对于学生期望程度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有重大的影响,研究发现如果教师对于学生能有较高的期望,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就会表现的更加用工,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相对的如果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程度较低,那么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在学习方面积极性不高,所以为了使学生潜力能全面的得到激发,教师在教学阶段要了解到每个学生在其个人能力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分为各个难易程度不同的部分,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使得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表现较好的时候,采用口头表达的形式建立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这些方式就能在塑造融洽师生关系的同时,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在较为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下掌握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好的成长。
2.2采用高效的教学方式。
在过去的传统模式教育之中,经常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奋力讲解相关知识,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却没有能全面的吸收、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这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和教育心理学相违背,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以及吸收都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之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比如在大中专院校,大中专生是指在经过义务教育后因为成绩平平上不了高中再进入大学深造的这些学生,可以说他们是在九年义务阶段被忽视的人,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学生在校被老师忽视、被同学轻视,在家被父母打骂,在学习上找不到成就感与自豪感,于是致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而在大中专院校,课上每节课教授的知识量大,留给学生发言的时间少之又少,长此下去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在学习中是被动的心理暗示,时间长了这种被动心理更加明显,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自控能力,课上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不高、记忆力下降、没有学习兴趣想学学不进等等。一般在成人教育教学中,由于学生已成年,社会中他们有过工作经历就有实践的经验,他们有一种深入了解专业知识的强烈渴望,如果教师还是采用指导式教学,则教学照样达不到理想效果,反而使学生学习专业的激情减退。从以上看来,要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必须在教育策略与教学方法上有创新。启发式教学是现在教育界公认的好的教育方法,它是采用了教与学中的心理位置的互换方法,达到在教学中根据课程的要求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目的。
3结论。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在学生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来对教育系统进行优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们要更好地运用科学的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来进行教育教学,使得他们的身心的发展与外在环境和谐一致,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兰文杰.中学教育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xx.[2]王燕.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20xx(9).[3]周军.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20xx(1).
心理学论文字篇九
视知觉心理学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从视觉和知觉两方面来认知、了解事物。视知觉可以通过眼睛看、耳朵听、皮肤接触来感知、理解事物,所以,视知觉具有明暗视觉、视觉范围、视觉惰性和闪烁感等特性,可以影响人们的审美观,促使人们以不同的心理来感知艺术、美术等。总之,视知觉心理学可以影响人们的感知和认知,促使人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欣赏事物。
二视知觉心理学在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在对小学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借助视知觉心理学相关内容,可以从心理学角度设计美术作品的色彩、教学背景音乐、教学视频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
1.基于视知觉心理学的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原则。
第一,针对性原则。视知觉心理学表明,小学生所看到、触及的事物会影响学生的心理。为了使小学生能够投入到美术课堂学习中,在进行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发挥视知觉心理学的作用,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多媒体课件,保证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时,可以受活动的图像、多彩的图片、美妙的声音所感染,融入美术课堂的教学中。
第二,有效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以保证利用视知觉心理学设计的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课件有效地应用于美术课堂中,提高美术教学效果。对于有效性原则的遵守要求设计者在进行小学美术多媒体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重突出视觉效果,保证所设计的课件可以正面地、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投入到美术课堂学习中。
2.基于视知觉心理学的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
第一,页面视觉语言的设计。在利用视知觉心理学进行小学多媒体课件页面视觉语言设计时,首要的工作就是分析小学生心理,了解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及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集合视知觉心理学相关知识,设计面、线、点。
(1)面的设计。对于面的设计应当结合教学内容,确定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利用颜色的冲击性,合理地配置整个页面的颜色。
(2)线的设计。线的粗细、长短、形式、颜色等都会影响人们的视觉。在页面中加入线,需要注意线与面的有效结合,凸显线与面的视觉效果,以此来影响学生的心理。
(3)点的设计。点能够使人视觉集中,可以用于强调教学重点。在页面上,点的位置、大小、颜色会影响学生的心理。所以,在进行点设计时要明确通过点要达到的视觉效果再确定点的大小、颜色、位置。
第二,动画和动物图像的设计。运动的图像和动画在教学中可以准确地、形象地表达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教学内容中抽象的概念。所以,在进行动画设计时首先要明确通过动画所要表达的内容及所要达到的视觉效果,进而选择适合的动画来搭配,才可以使教学内容与动画相得益彰,达到教学效果。运动的图像是通过视觉来影响学生,在进行动画设计时需要结合教学内容,选用能够吸引学生的画面。运动的图像可以将声音与图像结合在一起,也可以选用一段视频,放入到多媒体教学课件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投入到美术课堂学习中,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在进行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合理、有效地利用视知觉心理学知识,这样可以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视知觉心理学表明学生所听到、看到的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可以积极正面地影响学生心理,也可以消极负面地影响学生心理。所以,在进行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时应当注意从针对性、有效性等原则出发,合理地利用视知觉心理学知识,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小学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正面地影响学生心理,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参考文献。
[2]王玮.形式与规律——试论视知觉心理学研究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xx(2)。
[3]魏彩萍.多媒体教学目前状况与改善的深思[j].辽宁高职学报,20xx(1)。
心理学论文字篇十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我国高校教育心理学的一门课程,近年来这一学科逐渐得到行业的认可,并且用于工作中的心理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校管理,企业员工情绪疏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媒体工作压力大,心理疾病在所难免,思想政治心理学的应用对于媒体从业人员来说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任何一个工作中,心理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其将影响工作者的水平。不健康的心理会为其带来消极情绪,从而产生心理疾病。实践证明,在紧张、无序的工作中,工作者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我国媒体工作者处于多行业的压力之下,除了关注社会以外,媒体也受到来自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媒体思想的核心存在揣测、猜疑和评头论足行为。教育心理学对于媒体工作的思想、心理以及行为发展的变化规律则是行业研究的主要问题,需要为工作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正确的评价媒体并应用媒体,减少工作人员的压力。
2媒体工作者所在的心理问题。
在很多观念中,新闻意味着道德,尤其是评论性新闻。因此,人们往往对媒体工作者寄予众望。而事实上,媒体工作者也是普通人,他们所报道的无非是真实事件,是对这个社会的客观评价加上部分主观的自我评价。而社会的关注方向存在问题使得媒体工作者面临着职业困惑。随着现代新闻领域的竞争增加,报道创新、经济创收等多重指标的考核以及需要承担作为公众人物的压力,媒体工作者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主要表现为:首先:媒体创新年代,工作者会有被掏空的感觉,自身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与观念和潮流转变相比显得相形见绌。而其知识更新还取决于其观念、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这使得媒体工作者随时面临社会的淘汰。媒体工作者辛苦工作但薪资待遇往往不高,这打消了一部分人的工作热情,使人际关系恶化,甚至一些人会由此而产生独来独往甚至轻生的行为。其次:多方面原因造成媒体工作者心理困境。媒体工作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其压力大,容易产生紧张等心理。而主观上,则表现为现代媒体工作者的自我平衡能力,要学会控制自身的情感。总之,媒体从业人员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引导媒体工作者尝试心理学教育,以促进其乐观从业。
3积极引导媒体工作者健康乐观从业。
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不但要具有超强的专业水平,极高的媒体思维,还要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面貌和心理健康是评价其专业性的基本特征。我们从具体的指导上对其进行分析如下:
3.1实施心理帮助计划,有目的性的降低从业人员压力。
媒体作为公众平台,应坚持管理者与员工并存的原则,在这一基础下给予员工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信任,才能激发其工作热情,使其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状态。针对我国目前媒体行业管理现状,管理者应从自身出发,对媒体工作者进行心理启发,尤其是针对典型心理问题。组织媒体人员参加公益健康活动,缓解其工作压力。另外,还可以在传媒内部建立心理辅导小组或者企业培训制度,对员工的心理健康负责,时刻关注其在公众面前的表现,但将重点从关注事件的报道结果转向关注报道者本身上来,使媒体工作者能够切实感觉到被重视。
3.2激发媒体工作者自我实现动力。
职业道德的体现也是媒体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之一,媒体工作者要善于讲真话,敢讲真话,但在这个过程中,制度问题是影响媒体工作者自我表现行为的最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制度改革也是必行的一步。著名媒体人白岩松说:“即便是中国人有那个闲心躺在苹果树下,并有幸被苹果砸到的话,他们的第一反应也是把它吃了”这里体现了两个问题,第一:白岩松是一个敢于说实话的媒体人,但是不是每个媒体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值得思考。问题二: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了我们多年,使得思维禁锢明显,社会对于媒体人寄予太大的希望,而忽略了媒体人自身的能力,素质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问题,需要相关部门注重媒体职业前景的发展,给与员工必要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发挥教育心理学的积极作用,根据员工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实现全面的自我提高。媒体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来激发从业人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对我国的媒体人实施教育培训,重视其思维的转变、道德素质的提高以及心理问题的改善。
4结语。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相关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在媒体工作中的思想指导中具有积极意义。媒体工作者面临来自社会、政府、单位等多方面压力常出现精神崩溃等心理问题,而开展思想政治心理学教育后,能够端正其态度,使其明确媒体从业的基本原则,并且能够乐观的面对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王淙一.试析教育心理学在媒体工作者乐观工作中的应用[j].家教世界,20xx(22).[2]丁宁.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引导媒体工作者积极乐观从业[j].新闻传播,20xx(06).
心理学论文字篇十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性和深入性,我校于20xx年11月22~26日举办了题为“滋养心灵快乐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
本次心理健康宣传周的主要活动有学生和家长的专题讲座、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原创作品征集活动、心理健康宣传展板展示、心理健康宣传咨询日及心理影片展播,旨在营造全校心理健康氛围,加强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方法,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此次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的参与性高,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一、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纪实。
11月22日在升旗仪式上,学校心理教师秦艳霄的讲话拉开了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的帷幕。同日下午,初一、初三年级各班举行心理主题班会。初一年级班会主题是“初中生活,我准备好了”,初三年级班会主题是“心新向荣”。本次初一、初三的主题班会均由各班的心理委员主持,班级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踊跃,有效解决了心理困惑。
11月23日下午,心理教师尚玉宁为全校学生做了有关感恩和如何调整考试心态的心理健康教育电视讲座。列举事例引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学会体谅、理解父母;同时介绍了考试的目的,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学习查找知识的薄弱环节,利用考试进行。
总结。
和反思。本次讲座对广大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调适自我起到了一定的排忧、解惑的作用。
11月24日下午,全校学生观看了电影《叫我第一名》。它讲述了一个患有妥瑞氏症的人,凭借着对人生的乐观心态与追求梦想的执着,如愿成为人们眼里妥瑞症患者不可能从事的职业——教师的故事。此次电影展播,帮助学生们学会了从容地正视、接纳自己的缺点,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激发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增强了追求梦想、坚持到底的信念。
11月25日是本次心理宣传周的“心理咨询日”,我校邀请到陕西省学校心理学会多位专家为全校学生提供权威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心理测试和咨询,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了自己,强化了心理健康意识,增强了心理调节能力。
11月25日下午,达博教育向我校爱心捐赠心理实验器材。捐赠仪式由宋晋安副校长主持,达博教育及我校多位领导出席了捐赠仪式。宋晋安副校长表示我校会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来回报社会的厚爱。
11月26日下午,我校邀请陕西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咨询师、中国儿童基金会委员刘月娥老师,给学校初二、初三年级部分家长做了题为《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的讲座。刘老师采用体验式的方式,使家长在活动中感受不良的亲子沟通方式造成的负面影响,在笑声中反思、收益,改变与孩子沟通的心态和方法。
本周全校学生参与心理原创作品征集活动,作品类型包括心理格言、心理漫画、心理健康教育徽标、心理情景剧剧本等。作品要求主题鲜明,积极向上,具有科学性和创意性。学生们踊跃报名参加,经评委组决定,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这项活动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的创作才能和个人风采,起到了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展板也是本次活动的亮点。在心理教师秦艳霄的指导下,初二年级各班心灵导师(心理委员)联合制作心理健康宣传展板,展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战胜恐惧、告别孤独、微笑每一天、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等主题。展板内容丰富,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很有教育意义。
二、本次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特色。
1.领导重视。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此次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向全校发出通知,要求全体师生全力配合开展工作,保证了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校园网站也就本周活动进行了相关系列报道。
2.普及性高、参与面广。本次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形式多样,包括学生讲座、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原创作品征集、心理健康宣传展板展示、心理健康宣传咨询日、心理影片展播。每天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向全体学生普及、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而学生们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选择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达到全员参与、全员受益、共同提高的目的。
3.针对性强。对于家庭教育讲座,我校选择了初二、初三年级部分家长参与此活动。11月初我校心理教师对家长进行亲子关系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并向每位家长发放调查结果和建议,同时家长给予学校反馈。本次参与讲座的初二年级的家长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亲子关系需调整的那部分人;初三年级各班由班主任在了解班级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每班选择5名需要调整亲子关系的家长参加讲座。此次活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择需要帮助的家长参加家庭教育讲座,可以指导他们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能。
4.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我校各年级各班设置了心理委员两名,心理教师定期召开培训会和座谈会对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包括专业心理知识的讲解和助人自助技能的指导。旨在由心理委员观察并及时报告同学中存在的异常心理现象,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和同学、朋友间的心理辅导,化解他们的人际矛盾,解除心理困扰,营造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培训会上,心理教师就如何制作心理展板、如何支持召开好心理主题班会等对心理委员进行相关培训。在本次活动周中,心理委员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主动、积极地开展工作。他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周围同学积极踊跃参与活动,协助学校更加有效、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邀请校外心理专家。邀请校外心理专家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专业服务,是本次心理活动周的特色之一。周四的“心理咨询日”,我校邀请到陕西省学校心理学会专家孙爱娟、司晓东、严静和稽亚萍老师为全校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现场咨询。周五的家庭教育讲座我校邀请到陕西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咨询师、中国儿童基金会委员刘月娥老师,给学校初二、初三年级部分家长做题为《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的讲座。
三、心理健康宣传周效果。
1.营造了良好校园氛围。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心理健康的科普知识,形成了人人重视心理健康、关注心灵成长的良好氛围,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消除了对某些心理学知识的误读。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展板由每班心理委员负责,联合宣传委员及其他学生,结合学生们对心理知识的需求,在经过调查、整理资料、设计展板版式后制作,如:《我爱我自己》通过“心中的瓶子”“wethink”“量一量你有多少水”“如何爱你自己”和“爱自己爱别人”五个板块阐述“学会自爱”这一主题,其中针对“爱自己”和“自私”两个概念的不同进行了明确的解释,消除了大部分学生对“爱自己”认识的偏见。
现场心理咨询也使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发展、成长的重要性,关注心理健康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有心理困惑可以求助心理老师。纠正了一些对心理学认识的误区,消除了一些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取得一定的效果。
3.增强了学生心理自助能力。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健康,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所提高,逐渐开始接受心理咨询服务。活动结束后主动求助心理老师解决心理困惑的学生人数逐步增多。这些表示学生希望在心理咨询后提高自身心理自助的能力,这也反映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逐渐深化。
4.提高了家长亲子沟通的能力。我校精心挑选200余名需要帮助的家长,针对他们在亲子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召开家庭教育讲座。讲座后,专家和心理教师一起为家长做了现场咨询,解答家长们提出的各种困惑。家长们表示:讲座很实用,既使自身看到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又学到了和孩子沟通的技巧。
5.提高了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课间,各年级学生兴趣盎然地参观心理健康宣传展板,并学习展示的内容,他们纷纷表示展板内容丰富,与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很有教育意义和趣味性,看后受益匪浅。在心理影片展播后,学生们表示,看到患有妥瑞氏症的人都可以保持乐观心态去追求梦想,自己有什么理由退缩和放弃?心理健康教育电视讲座纠正了一些学生平时存在的、常见的心理学认识误区,强化了心理健康意识,增强了心理调节能力。
6.扩大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多家报社、媒体对我校心理活动周工作进行报道,大力赞扬我校开展的心理健康工作很有意义,对我校进行了很好的宣传。
本次心理活动周在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圆满结束。我们相信,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帮助更多的学生走出困惑,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明年的心理健康宣传周将会更加精彩。
心理学论文字篇十二
[摘要]人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经济学是以人的理性作为其分析问题的出发点的,而心理学在非理性领域的研究拓展了对人的行为的研究,探索人类行为之后的动机。“消费者对特定的感觉意象与衍生意义的权重,决定了他们购物的具体指向”,本文对消费者品牌选择进行心理解析。
探求消费者品牌选择的基本原因,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类的需求并不是平行和同等重要的,而呈现一定的台阶,只有低层次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较高的需求才会成为激励因素。品牌内涵的发展也正是沿着“功能性-象征性-体验性”的途径演进的,从关注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满足生理、安全上的需求,到追求情感、身份、尊重,然后把目光投入“通过品牌向他人展示自我”,获得一种心理上温馨美好的感受、遐想。
1、消费者是如何理解品牌的?
我们发现很多人在走进商场的时候,事先对购买什么牌子的商品是有一些考虑的。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另外消费者在购物时还存在着一种规律,即商品档次越高,购买的现象越普遍。从心理角度讲,名牌的心理效应就是反应在费者认你的牌子,去买你的东西,达到这个效应,你的牌子就差不多成为名牌的行列了。
2、品牌选购过程的心理学分析。
“来自心理学家的一项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从人们接受到外界信息中,83%的印象通过眼睛,11%借助听觉,3.5%依赖触摸,其余的源于味觉和嗅觉”。因此,在品牌的设计和传播上,要给顾客足够的刺激强度,形成“视觉冲击力”和“轰动效应”。
在品牌的认知上,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品牌的认知需要和谐,即有关同一品牌的信息应该是相近或相容的。”否则,就会出现费斯汀格(l·festinger,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所称的“认知失调”(cognitivedissonance),即当人们发现自己的信念与行为不一致时而感到焦虑的精神状态。“获得人们的认同是品牌真正的价值所在”,调整这种失调,可以采取改变“导致不协调因素的重要性;个人认为他对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协调可能带来的后果。”(斯蒂芬·p·罗宾斯)。利用知名心理学家史金纳(b·f·skinner)的强化理论,可以对厂商和经销商希望的行为给予外在的激励(或惩罚),使之形成购买习惯或惰性。
在品牌联想上,认知心理学中的记忆网络模型认为,人的记就像一张网一样有许多联系着的节点(每一个节点就是一个记忆单元,是用来表达每一条信息的固定点的)。当人在2个节点之间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进行信息加工时,其之间的联系就建立起来了,之后,联系和节点之间就可以被激活(这里的节点可以是关于企业的信息)。品牌是串联起的故事集,动人、温馨、令人浮想联翩。同时利用心理学中的以点带面和迁移效应(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对陌生的事物总带有观望和不信任的心理)进行品牌的延伸,在产品(服务)之间互通、互感。
品牌体验需要“指消费者需要(消费产品)是为了追求感官上的愉快、体验上的多样化与在认知上的新奇刺激”。这成为现时和未来品牌建设的理论基点,约瑟夫·派恩ii认为体验经济将成为未的主流经济形态。
3、关于品牌的态度和信念。
“人的态度(attitude)形成的基础是经验,其一般是在与对象的直接接触中形成的,从第一次接触开始,然后是随之而来的体验;态度形成的另一个信息来源是广告。”这说明态度是可以在后天的学习中形成或改变的,其途径为:“简单重复”(重复暴露的二因素理论模型;熟悉强化了态度);“经典的或工具的条件化学习”(刺激反映和体验);“观察的学习”(在任何一个组织中,人们倾向将“重要的他人”视为行为表率)以及“信息加工”(消费者对特定产品或劳务信息掌握得越多、信息可信度越大,便可能对它产生更强烈的态度)。消费者信念(belief),是“消费者持有的关于事物的属性及其利益的知识”。对同一事物顾客可能有不同的信念,从而影响顾客的态度。如认为名牌产品或服务设计精良、品质卓越。“有了这个信念,消费者就有了一种积极情感的体验,也就是相信这个品牌的东西能满足其需求”。那么,如何影响信念呢?心理学同样认为信念和态度一样,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加以改变。这正是企业所希的,也是努力加以利用或改变的。
如何提高品牌对消费者的影响力度?有一个途径就是广告的重复策略。现在一部分人认为重复越多越好。因为重复越多,知名度会越强。
从心理学的理论,这叫重复暴露的二因素理论模型。根据这个理论,假设你的广告不断地重复,每一次重复在心理上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积极因素和乏味因素。当你重复若干次时,积极因素的效果很快上去。然后,你继续重复,该效果开始减少,乏味因素开始出现,它的表现作用小,但是当重复到一定次数以后,效果便明显了。当这两个相互作用时,会出现一曲线,表明在一开始效果与重复的次数成正比,超过一定次数后再重复,就会适得其反,产生反面效果,这是心理学的一个理论。
品牌美誉度不是简单取决于产品那个实物的物理、化学的特性,还要考虑到人的价值观体系。我们做独特卖点的时候,不能仅限制在产品的物理、化学特性这些“理性”层面。而要考虑这个卖点和消费者心理的特点这两者是否一致,从感性即“非理性的”角度研究消费者的心理。所以,品牌美誉度必须要有一个信念,有了这个信念,消费者有一种积极情感的体验,也就是相信这个品牌的东西能满足其需求。
4、心理学上的光环(晕轮)效应和选择性知觉对品牌的影响。
情人眼里出西施,意乱情迷,光环萦绕。心理学研究认为,人对环境的性质的认识往往存在这种“光环(或称之为晕轮)效应”,根据第一印象或者某一方面的优缺点,铺陈开来,由点推面,形成整体上的认知。这对品牌的沟通有建设性的意义,注重“第一印象”、坚持高标准、形象统一、理念连贯,让顾客晕得长久、痴迷。
我们有这样的体会,茫茫人海中找人,并不会不知所措,而会选择性地分配眼球,有的放矢,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选择性知觉。网络的应用和普及,消费者选择渠道增多,什么是消费者选择的焦点呢?无疑强势品牌会秋波频频逼入眼睑,启示为制造品牌cis的亮点。
心理学论文字篇十三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良好品质和高尚的人生境界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取得较好的实效性,其教育内容、教育理念、原则和教育实践等,也应该随着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社会文化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多元化趋势不断加强,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研究趋势,它充分肯定人的潜在能力和自我价值,倡导尊重个体,重视鼓励与肯定,这些理念尤其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并能够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提供借鉴和引导。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点。
一、引言。
所谓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的各种研究方法,(例如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以及质性研究方法等),来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力量和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更要研究人所具有的种种美德,积极品质和强有力的生命力量,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将目光关注在普通人身上,探寻正常人的潜能和寻求幸福感的能力。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研究趋势,属于心理范畴,心理学是一种专门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活动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用正确的思想武装人的头脑,及我赶快去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实践活动过程。它作为塑造人的思想的一项伟大工程,与积极心理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内化过程离不开人的积极心理过程;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启示和借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自觉不自觉地揭示出教育对象的某些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有机的契合点,二者在工作对象上、功能上和理念上存在有机契合,这一点为积极心理学,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二、思想政治教育同积极心理学都与人密切相关。
积极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情绪体验,提高人的幸福感,培养人的良好品性,使人的存在更具有意义和价值,促使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够积极思考,形成积极的应对问题和困难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同样也是人,出发点在于培养人塑造人,用积极正确的思想武装人,培养人的责任意识和价值感,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两者都是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渗透和影响人,增强人的本性中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
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这种对个体的尊重,实际上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更是对人的尊重;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体现的同样是尊重个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平等待人、尊重人”。尊重个体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念之一,这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有很多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其工作方法,工作模式都能体现出对人的尊重。而思想政治教育若要取得实效,必须尊重人的独立自主的心理需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贴近学生,切实了解学生的需求,为学生优良的德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体现在其研究内容上,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研究内容重点涉及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主观幸福感和主观情绪体验,这种强调各项内容的主观性就足已说明了积极心理学对个体的尊重。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中,人们更关注自我需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决定等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涉及人的三个基本需求,包括能力需求关系需求自我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可以导致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这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会促使人的进步。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心理学功能一致。
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的教育功能是一致的,因为他们的目的都是促进工作对象,拥有阳光心态。积极心理学重视引导,从而使工作对象接受和内化积极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用引导的方式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这一点上二者一致。在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活动和工作过程中,积极心理学关注工作对象的改变和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关注的重点。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工作中通过尊重、理解、关心人的方式,把正确的积极的思想观念灌输到教育对象头脑当中,使其对教育内容产生内化和认同。积极心理学尽管是应用目前比较完善的心理学方法对个体进行心理辅导和引导,但其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个体的发展与完善,这一点是脱离不开教育功能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依据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运用教育方法,遵循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信仰,最终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积极心理学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教育方法上同样重视对个体的情绪疏导与引导,积极心理学通过理念倡导和实践活动引导个体走向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走向光明的未来。积极心理学在引导途径中,重视个体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觉悟,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过程中,也同样看重个体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认同。总之,无论是教育目标还是教育方法,积极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共同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暴占光,张向葵.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研究概述[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6).[2]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xx.[3]郝宁.积极心理学:阳光人生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社区书记先进典型发言 社区书记表扬信四篇(大全)
- 养老的新闻稿(大全8篇)
- 2023年公司内部招聘公告4篇(通用8篇)
- 通信工程专业自我评价9篇(实用)
- 写给女朋友的道歉信300字实用(优质17篇)
- 最新感恩演讲稿100字(优秀8篇)
- 最新初三备战中考演讲稿(优质16篇)
- 2023年校长开学典礼演讲稿(精选12篇)
- 大学生自荐信(通用19篇)
- 2023年小学生感恩父母演讲稿200字优质(模板18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
相关文档
-
2023年大
学 军事理 论 论 文军事理 论 课论 文军事类论 文(大全16篇)15下载数 416阅读数 -
最新大
学 军事理 论 论 文军事理 论 课论 文军事类论 文(精选8篇)26下载数 772阅读数 -
大
学 军事理 论 论 文军事理 论 课论 文军事类论 文简短(实用12篇)32下载数 323阅读数 -
军事
理 论 论 文 大学 军事理 论 论 文(模板9篇)22下载数 363阅读数 -
工商管
理 学 科导论 结课论 文汇总 管理 学 科专业导论 结课论 文(六篇)34下载数 143阅读数 -
工商管
理 学 科导论 结课论 文通用 管理 学 科专业导论 结课论 文(七篇)12下载数 308阅读数 -
工商管
理 学 科导论 结课论 文范本 管理 学 科专业导论 结课论 文(四篇)13下载数 178阅读数 -
法律法
学 论 文汇总 法学 理 论 论 文(6篇)16下载数 893阅读数 -
法律法
学 论 文 法学 理 论 论 文(五篇)40下载数 434阅读数 -
大
学 生军事理 论 课结课论 文 大学 生军事理 论 课论 文(六篇)24下载数 871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