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一个完美的总结应该具备客观性、准确性和逻辑性,能够真实地反映个人的成长和收获。总结是一种积累和沉淀,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处暑养生小知识篇一
处暑是夏秋转换的时机,暑气仍有余威,食物易于变质。俗话说“病从口人”,进食不清洁的食物或腐败变质的食物,可引起胃肠疾病或肠道寄生虫病,必须注意饮食卫生。饭菜做适量,力求不剩饭。糕点等不可放置过久,严防蟑螂、苍蝇的叮咬。生吃瓜果时,一定要洗净。饮食不宜偏嗜,宜多样化,才能起到全面营养人体的作用。
2、少食肥甘,清淡为宜。
肥甘是泛指肥腻甘美的厚味食物,如动物脂肪、甜腻食品、煎炸之物等。这类食品虽味美香甜,但不可多食。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实,过食肥甘厚味是引起老年人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以及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处暑时此类病更要注意预防。中医主张饮食宜清淡。从古到今的养生经验说明,饮食清淡是长寿的重要原因。我们应多宣传过食肥甘厚味之危害,指导人们科学进餐。
3、冷热适中,软硬适宜。
食物的温度也要适当。人对饮食冷热的要求不尽相同,一般说,阳性体质者喜冷饮,阴性体质者喜热饮。随人所好,可适当调节饮食的温度,但切不可过冷过热。食物寒温失宜,不仅会对胃肠道产生不良刺激,而且会损伤人体阴阳之气。
对食物的软硬要求也不同。脾胃虚弱者及老年人、小儿宜进半流食,如面条、稀粥类;也可根据情况进软食,如馄饨、馒头、熟软的米饭等。特别是老年人,脏腑衰弱,牙齿不利,食物稍硬就不易消化。普通人食物也不可过硬,但过软也会影响食欲,所以软硬适当。
处暑养生小知识篇二
到了处暑,此时秋意正浓,如果没有疫情的困扰,也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大好时节。处暑过,暑气终止,这个时候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会显得比较稀疏,不想大暑之时浓云成块。在民间一直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并且也有“出游迎秋”之意。
祭祖。
在处暑前后民间有“七月半”或“中元节”的祭祖活动。要知道在农历的七月初一,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的时候关鬼门止,这段时间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人们会在此时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
放河灯。
河灯大家应该很了解,它也被人们称为“荷花灯”,主要就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在中元节的时候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这个习俗在古代就一直有,到了现代因为环境因素多数地区已经没有延续了,但是也有一些地区仍保留着这个习俗。
开渔节。
对于渔民来说,处暑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在浙江沿海一带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吃鸭。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吃龙眼。
“处暑”到了,“避暑”也就结束了。老福州“处暑”之后不再喝凉茶,而多吃些“补气”、“补血”的东西,老福州习惯吃龙眼,龙眼剥壳后泡稀饭吃。
处暑过后要进入秋天,中医上有“补秋”的说法,所以少喝凉茶、多吃龙眼是有道理的。这个时候讲究“补气”、“补血”,要避免寒凉的食物;同时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在这个节气食用是有益的;但食疗不用太过刻板,并没有规定这个节气一定要吃龙眼泡稀饭,很多人平时也可以这样食用,是有益的。
处暑养生小知识篇三
1.早睡早起进入秋季后,人体出汗减少,人的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水盐代谢开始恢复原来的平衡,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负担缓解,肠道功能日渐正常,由此,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应,一些在夏季时潜伏的症状就会出现,机体也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秋乏”。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
2.通风透气,早晚添衣处暑时节,正值初秋,暑热尚未退尽,此时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当然,‘秋冻’还要因人而异,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更应及时增减衣服。一定要确保室内通风,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就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风涤荡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睡觉时腹部盖薄被,以防脾胃受凉。同时,室内可养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兰、文竹等绿色植物,可以调节室内空气,增加含氧量。可在床头摆放散发香气的水果,能起到促进睡眠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入睡之前莫贪凉,最好把窗户关上,以防寒湿之邪侵入人体。
3.精神调养处暑时节“宜安静性情”,时至处暑,秋意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因此在精神调养上,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使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常可多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安神定志的课外活动。
4.轻松运动饭后散步,或者饭后做点轻松家务,对于处暑后养生是个好习惯。刚吃完饭并不适合剧烈运动,不适合快走,但不意味着连慢悠悠的散步也不可以。出门散步的好处,很大程度上在于让人精神放松。如果不散步,可能会看电视、看电脑、看杂志等,而脑力活动更不利于消化吸收。在饭后两小时之后,可以做些不太累的运动,快走、慢跑、跳操、瑜伽等都可以。适度的运动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对消化吸收能力也有帮助。秋高气爽,到户外进行跑步、打拳、舞剑、做健身操、爬山或去公园散步等,可以迅速使机体消除“秋乏”的感觉。尤其是舒展肢体的活动还能促进脾胃功能恢复。要注意的是不宜进行高强度和剧烈运动,锻炼时应以微汗为适,切忌大汗伤及津液。对于经常待在室内的办公室一族,可利用办公间隙到室外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提高身体兴奋性。
5.可坚持冷水浴习惯不管哪个季节,坚持运动绝对是没错的。入秋之后锻炼的好处在于,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但对于不同的季节,运动的类型和强度也应该有所调整,秋季的运动可选择快走、登山、打球等,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要以“不累”为标准。做一些既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又可使老年人一天保持良好的精气神。体育运动的时间适合选在早晚,中午由于室外天气仍然炎热,因此要避免这个时间段的户外活动。冷水浴锻炼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如秋天气温逐渐降低,人体对寒冷和冷水也逐渐适应,一直坚持,到了深秋和冬季,洗冷水浴也不感觉太冷。冷水浴时应循序渐进,包括洗浴部位由局部到全身,水温由高到低以及洗浴时间由短到长。
6.注意胃部保暖夜寝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秋天要注意胃部保暖,以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依照自然界规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为的就是贮存体内阳气。然而,随着天气转凉,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早上赖床不起,白天不爱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秋乏夏打盹中所指的“秋乏”。正因为如此,大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改掉夏季晚睡的习惯,争取晚上10点前入睡,以比夏天增加1小时睡眠为好,并保证早睡早起。另外,适当午睡也利于化解秋乏。
7.护理好脐部处暑节气过后,天气渐凉,人们也开始从防暑降温逐渐过渡到防寒保暖上来。大家都知道寒从脚下生、养生先养脚的道理,却较少注意到肚脐也很容易受寒。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并且最容易穿透弥散。若防护不当,比如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者年轻爱美的女士穿露脐装,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而呕吐,如果天长日久,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部位,还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如男性的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阳痿,女性的痛经、月经不调,严重的还可出现闭经、不孕。
8.多睡一小时处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因此,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此时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专家表示,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尤其是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坚持午睡的好习惯,即使睡不着,但闭目养神也是对身体有好处的。据媒体报道,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至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此,子午觉既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对于年轻人来说,充足的睡眠可以让学习工作更精力充沛,同时也可以减少“秋困”的出现。
处暑养生小知识篇四
百合,因其鳞茎瓣片紧抱,“数十片相摞”,状如白莲花,故名“百合”,又名百合蒜、夜合花、重迈、中庭,是我国的特种蔬菜,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治病的良药,为药食兼优的滋补佳品,四季皆可应用,但更宜于秋季食用。早在汉代就已有了关于百合的记载,到了魏晋之间就正式用它入药来治病了。
2、冬瓜让你消暑又美容。
冬瓜味甘而性寒,中医认为它有祛暑气、消暑湿、养胃益、行水消肿、清热解毒、清胃降火及消炎之功效。热痢口渴者可煮冬瓜食之。冬瓜黄酒加白蜜熬膏,常拍脸部可除黑斑。而现代营养学则认为冬瓜中富含蛋白质、粗纤维、胡萝卜素以及钙铁磷等微量元素,对于防止人体发胖,增进形态美有着非常显着的效果,被誉为减肥的佳品。
3、桂花茶。
俗话说,八月金秋桂花、三月明前龙井,秋季喝桂花茶再适合不过了。桂花茶的功效是温补阳气、美白肌肤、排解体内毒素、止咳化痰、养生润肺,桂花茶的作用是舒畅精神,养阴润肺,可净化身心,平衡神经系统。桂花茶70度左右热水冲泡口感更好。桂花茶虽好,但要注意,有小便色黄,大便粘腻等症状的脾胃湿热的人不适合饮用。
4、金银花茶。
金银花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秋季气候干燥,不少人发生咽喉干痛、身体燥热等“上火”的症状后,便自行饮用金银花清热泻火。秋天饮用金银花茶也可以达到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但脾胃虚寒的人不适合饮用,因为金银花和菊花皆属寒性,容易引起腹泻腹痛。并且,女性在经期内也不宜饮用。
处暑养生小知识篇五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温州市区街头专门有卖酸梅汤的茶摊,故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制作酸梅汤很简单,在夜间用开水冲泡晒干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凉后,装进木制有盖的冰桶中,使其温度降低。喝起来酸中带甜,甜中微咸,口感甚佳。
乌梅中的有机酸含量非常丰富,能有效地抑制乳酸,降低疲劳感,除掉使血管老化的有害物质。所以处暑节气喝酸梅汤可以消暑提神、生津止渴,让肌肉和血管组织恢复活力。此外,吃多了肉时,喝酸梅汤还能帮助体内酸碱值达到平衡。
凉茶。
处暑煎药茶的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在处暑前后如果感到口干舌燥,以性干寒的麦冬或石斛泡茶,有助消暑热,还能养阴;以雪梨加入蜂蜜、川贝泡水饮用,更是有化痰止咳、生津养肺的作用,也适合气虚的人士。不过,处暑时节应少喝凉茶,因为此时的暑热并不严重,而凉茶过度苦寒,易伤脾胃,同时也对肺和肾无益。
白丸子。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处暑吃的另一种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简单,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
糯米有养阴的功效,秋季可以适当喝点糯米粥。糯米,其味甘、性温,入脾肾肺经,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止汗的作用。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秋季适当吃点糯米类食物,对身体会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龙眼。
“处暑”到了,“避暑”也就结束了。老福州“处暑”之后不再喝凉茶,而多吃些“补气”、“补血”的东西,老福州习惯吃龙眼,龙眼剥壳后泡稀饭吃。处暑过后要进入秋天,中医上有“补秋”的说法,所以少喝凉茶、多吃龙眼是有道理的。这个时候讲究“补气”、“补血”,要避免寒凉的食物;同时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在这个节气食用是有益的;但食疗不用太过刻板,并没有规定这个节气一定要吃龙眼泡稀饭,很多人平时也可以这样食用,是有益的。
鸭肉。
南京人传统的饮食习俗是在“处暑”时节吃鸭子。鸭子,特别是南京江宁湖熟地区的麻鸭最为抢手,据悉,那里的鸭子味甘性凉,肥瘦适宜。如果没有空,老南京人都会去熟食店买半只鸭子回家;有空的人都会在家炖上“萝卜老鸭煲”或做“红烧鸭块”送给邻居,这就是俗语中说的,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杭州人习惯将鸭子分为老鸭儿、嫩鸭儿、呆大鸭儿,就营养来说,老鸭瘦肉多,水分含量少,相对口味和营养都会好一点,适合煲汤解暑气,而肉鸭则多用来做烤鸭、酱鸭等。对如何辨别老鸭和嫩鸭,这里有一个小窍门:老鸭一般毛长得比较齐,嘴和脚掌比较硬,颜色发黄、发黑,摸上去骨头比较硬。另外,同样的个头,老鸭比嫩鸭分量。
处暑养生小知识篇六
想去秋燥必须养阴,而养阴的重点在于留住水分。除了多吃平润的食物外,水分的摄取也不可少。建议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以让整个消化系统苏醒过来,肠子开始蠕动,就会想上厕所,当然也就不会便秘了;但是千万不要喝冷水,因为人的脾胃喜温忌寒,低于室温的水多喝反而有害健康。
2、吃粥补充水分与润燥。
秋天早餐若能吃些温热粥或药膳粥,可说是养生一大良方,尤其是脾胃虚、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差的人,吃粥有助健脾胃、补中气。百合粥、银耳粥、杏仁粥、莲子粥、坚果粥与芝麻糊等,都是很好的养生早餐。老年人、体质较虚弱者,或是每年冬天都会明显感觉不舒服的人,应该从秋天就开始调理保养身体,多喝水、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3、通风透气,早晚添衣。
处暑时节,正值初秋,暑热尚未退尽,此时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当然,‘秋冻’还要因人而异,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更应及时增减衣服。
4、护肠养胃。
对于消化功能低下的人来说,除了及时治疗、尽量不喝酒、避免冷饮冷食、避免过度刺激的辣椒等调味品、少吃伤害消化系统的药物之外,还要消除不利于消化吸收的各种不良习惯。
处暑养生小知识篇七
处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因此,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此时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
专家表示,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尤其是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坚持午睡的好习惯,即使睡不着,但闭目养神也是对身体有好处的。
据媒体报道,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至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此,子午觉既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
对于年轻人来说,充足的睡眠可以让学习工作更精力充沛,同时也可以减少“秋困”的出现。
“病从口入”,饮食与疾病很容易“挂钩”。处暑之后,早晚温差变化开始明显,肠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热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和适应性就会随之降低,这时候容易出现一些肠胃病,患有慢性肠胃病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加之饮食不当,这种不适的情况还会进一步加重,因此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谨慎。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另外,随着气侯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
当然,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润燥、消热通便的功效,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应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加重秋燥的症状。
秋季养生小常识提示说,“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同时,早晚比较凉了,要注意增加衣服。
夜寝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秋天要注意胃部保暖,以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依照自然界规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为的就是贮存体内阳气。然而,随着天气转凉,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早上赖床不起,白天不爱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秋乏夏打盹中所指的“秋乏”。
正因为如此,大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改掉夏季晚睡的习惯,争取晚上10点前入睡,以比夏天增加1小时睡眠为好,并保证早睡早起。另外,适当午睡也利于化解秋乏。
不管哪个季节,坚持运动绝对是没错的。入秋之后锻炼的好处在于,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
但对于不同的季节,运动的类型和强度也应该有所调整,秋季的运动可选择快走、登山、打球等,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要以“不累”为标准。做一些既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又可使老年人一天保持良好的精气神。体育运动的时间适合选在早晚,中午由于室外天气仍然炎热,因此要避免这个时间段的户外活动。
冷水浴锻炼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如秋天气温逐渐降低,人体对寒冷和冷水也逐渐适应,一直坚持,到了深秋和冬季,洗冷水浴也不感觉太冷。冷水浴时应循序渐进,包括洗浴部位由局部到全身,水温由高到低以及洗浴时间由短到长。
六、多开窗少开空调。
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秋季养生注意事项中指出,秋季尽量多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室内养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兰、斑马叶橡皮树、文竹等绿色植物,可以调节室内空气,增加氧含量。
处暑养生小知识篇八
>处暑如何养生
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们应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每天应比夏季多睡1个小时。早睡可避免秋天肃杀之气,早起则有助于肺气的舒畅。午睡也是处暑时的养生之道,通过午睡可弥补夜晚睡眠不足,有利于缓解秋乏。午睡对于老年人而言尤为重要,因为老年人气血阴阳俱亏,易出现昼不精、夜不寐的少寐现象。古代养生家说:“少寐乃老人之大患”,《古今嘉言》认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这是符合科学养生观点的。
多食滋阴润肺食物。
处暑时天气较干燥,燥邪易灼伤肺津,因此此时节宜多食具有养阴润肺作用的食物,如蜂蜜、银耳、沙参、百合等。中医认为,银耳味甘淡性平,归肺、胃经,具有润肺清热、养胃生津的功效,可防治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口燥咽干、失眠多梦等病症。除此之外,还可多食用梨、芝麻、牛奶、鸭肉、莲藕、荸荠、甘蔗等滋阴润肺食物。
保护脐部,预防疾病。
处暑节气过后,天气渐凉,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如果对脐部防护不当,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引发身体不适。而寒气如果在小腹部位积聚太多,还会导致各种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如腹痛、腹泻,男性的慢性前列腺炎、阳痿,女性的痛经、月经不调等。
少吹空调、少开电扇、早晚适当添衣。
处暑后由于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加大,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很容易发作,也是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风等疾病的高发期。而经常吹空调、吹电扇,很可能引发肩周炎、颈椎病、痛风等毛病;还可能导致腹泻、胃炎和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建议早晚应适当添衣。但因处暑时正值初秋,此时暑热未消,因此添衣时可遵循“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不宜一下子添得过多,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宜。
坚持锻炼身体。
处暑时节可选择爬山、健身操、散步、太极拳等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排除夏季郁积在体内的湿热。但运动时要注意强度不可过大,避免大量汗出而损伤阳气。
贴秋膘要循序渐进。
进入初秋,夏天里比较差的食欲逐渐好转,人们开始主动或被动地贴秋膘,以应对秋冬的寒冷而储存能量。但是,处暑节气时人的胃肠功能较弱,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加重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
处暑养生小知识篇九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祭祖
处暑前后民间有俗称“七月半”或“中元节”的祭祖活动。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正如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所描述地那样:“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开渔节
对于渔民来说,处暑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在浙江沿海一带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吃鸭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吃龙眼
“处暑”到了,“避暑”也就结束了。老福州“处暑”之后不再喝凉茶,而多吃些“补气”、“补血”的东西,老福州习惯吃龙眼,龙眼剥壳后泡稀饭吃。
处暑过后要进入秋天,中医上有“补秋”的说法,所以少喝凉茶、多吃龙眼是有道理的。这个时候讲究“补气”、“补血”,要避免寒凉的食物;同时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在这个节气食用是有益的;但食疗不用太过刻板,并没有规定这个节气一定要吃龙眼泡稀饭,很多人平时也可以这样食用,是有益的。
要坚持适量锻炼
锻炼活动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
早睡早起,睡好子午觉,保持充足睡眠
处暑节气正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中阴气增强,阳气减弱,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秋乏”也就随之出现。而睡眠不仅可以消除疲劳,还能使大脑、身体得到充分休息,是养生美容的重要方法之一,应充分利用睡眠来调养身体。
多喝水、多喝粥,预防秋燥美容颜
处暑后,天气较为干燥、少雨,人体会因此不适,发生诸如皮肤紧绷、起皮脱屑、毛发枯燥、嘴唇干燥或裂口、大便干结等秋燥现象。而、多喝水、多喝粥正是预防秋燥的好方法。
保护脐部,预防疾病
处暑节气过后,天气渐凉,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如果对脐部防护不当,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引发身体不适。而寒气如果在小腹部位积聚太多,还会导致各种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
少吹空调、少开电扇保健康
处暑时节早晚温差较大,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很容易发作,也是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风等疾病的高发期。而经常吹空调、吹电扇,很可能引发肩周炎、颈椎病、痛风等毛病;还可能导致腹泻、胃炎和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贴秋膘要循序渐进
进入初秋,夏天里比较差的'食欲逐渐好转,人们开始主动或被动地贴秋膘,以便为应对秋冬的寒冷储存能量。但是,处暑节气时人的胃肠功能较弱,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加重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
1、吃鸭肉
到了处暑的时候我们应该要吃鸭肉,因为在处暑的.时候正在处于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这个时候人们的饮食应该是预防燥邪伤人为主。鸭子味甘性寒,在处暑的时候食用刚刚好,它可以帮助我们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可以帮助我们缓解水肿出现。
2、吃糖醋莲藕
莲藕是一种很常见的蔬菜,它可以帮助我们美容解疲,浑身是宝。到了处暑的时候在民间有吃糖醋莲藕的习惯,并且莲藕具有很好的美容功效,还可以帮助我们促进新陈代谢,并且能够缓解疲劳,它都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莲藕含有的物质可以为身体补充营养。
3、吃石榴
处暑节气是吃石榴的节气。石榴是一种很有营养的水果,它本身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e,并且含量都高于苹果和梨。红粉皮石榴含维生素c高。石榴性味温甘酸涩,可以帮助我们生津止渴。石榴可直接食用,也可榨汁饮用。能够防止干燥的情况出现。
4、吃龙眼
“处暑”到了,“避暑”也就结束了。老福州“处暑”之后不再喝凉茶,而多吃些“补气”、“补血”的东西,老福州习惯吃龙眼,龙眼剥壳后泡稀饭吃。
处暑过后要进入秋天,中医上有“补秋”的说法,所以少喝凉茶、多吃龙眼是有道理的。这个时候讲究“补气”、“补血”,要避免寒凉的食物;同时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在这个节气食用是有益的;但食疗不用太过刻板,并没有规定这个节气一定要吃龙眼泡稀饭,很多人平时也可以这样食用,是有益的。
5、吃白丸子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处暑吃的另一种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简单,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
糯米有养阴的功效,秋季可以适当喝点糯米粥。糯米,其味甘、性温,入脾肾肺经,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止汗的作用。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秋季适当吃点糯米类食物,对身体会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6、吃玉米
处暑是玉米成熟的季节,新鲜玉米中的赖氨酸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只能从食物中摄取,而其他食物中的含量极少,因此,新鲜玉米是赖氨酸的主要来源之一。特种玉米的营养价值要高于普通玉米。比如,甜玉米的蛋白质、植物油及维生素含量就比普通玉米高1——2倍,“生命元素”硒的含量则高8——10倍。
处暑养生小知识篇十
处暑处于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人体也会变得容易疲乏,春困秋乏也就是这个道理,这段时间要早睡早起,多休息来调养身体。
宜调节起居作息,适当增加睡眠,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秋乏过盛。夜晚睡觉不应晚于23点。夜晚睡觉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气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二、补充水分。
处暑时节也是入秋的季节,秋季干燥这是人人皆知的,天气较为干燥、少雨,人体会因此不适,发生诸如皮肤紧绷、起皮脱屑、毛发枯燥、嘴唇干燥或裂口、大便干结等秋燥现象。所以要多补充水分,要多喝水,还可以隔两天敷一次面膜,经常保持皮肤湿润也是处暑养生的方法。
三、多吃豆类食物。
豆类食物有健脾去湿的功效,处暑季节很多人的脾胃都比较虚弱,可以多吃一些豆类食物,如红豆、黑豆之类的,可以帮助除湿,少吃辛辣食物,也可以吃些茯苓帮助健胃去湿。
四、坚持午睡。
处暑时节坚持中午睡一觉也很重要,因为经历了一个夏天,饮食和睡眠都会使身体的脾胃变弱,除了要在食物上加以调理,午睡也非常重要,午睡时间不要求太长,十到三十分钟就足够了。
五、保护脐部,预防疾病。
处暑节气过后,天气渐凉,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如果对脐部防护不当,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引发身体不适。而寒气如果在小腹部位积聚太多,还会导致各种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
六、少吹空调、电扇,保健康。
处暑时节早晚温差较大,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很容易发作,也是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风等疾病的高发期。而经常吹空调、吹电扇,很可能引发肩周炎、颈椎病、痛风等毛病;还可能导致腹泻、胃炎和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处暑养生小知识篇十一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2006年第九届中国开渔节,在9月6日浙江省象山县举行。因为;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2、出游迎秋。
祭祖、迎秋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3、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4、采菱。
菱,又写作菠,还叫作黄,生在水泽之间,处处都有。菱的颜色,或青或红或紫,各不相同,其形状有两角、三角、四角以及无角的。菱大致可分为家菱和野菱两种。种在坡塘中的,为家菱,叶子和果实都大;自然生长于湖中的,是野菱,叶子和果实都小,角尖直,刺人。菱性甘平,能清暑泻热,解毒滋补,安中,补五脏,补饥,轻身,凡是江河池沼地带多有出产。每当新秋,或者深绛浅红,或者深绿浅碧,漂浮在水面之上,乡间妇女往往泛以菱桶或兰挠,往来采摘。微风拂面,笑语盈盈,荡漾水中,趣味无穷。而湖光钗影,素袂云鬓,参差掩映于夕晖之下,更是一道胜景。梁武帝有诗道:“江南稚女珠腕绳,桂掉容与歌采菱。”李白也有诗道:“菱歌清唱不胜春。”足见六朝以来,采菱唱咏的风气很盛,文人墨客将其写人诗词歌赋,也十分普遍。
处暑前后,菱角结实正旺,女子身着布衣钗裙,边歌便采,清风徐徐,兰舟微荡,可称人生之乐事。
5、植菱。
处暑期间种植菱的好处很多,新鲜的葵角性甘凉,煮熟者性甘平,可代谷充饥。菱的根茎可当蔬菜食用,菱角壳又可入药。老而坚硬的黑色菱壳,烧成灰后,以香油调敷,能治疗头面黄、水疮、无名肿毒等。
如果把菱捣烂浸泡,澄出粉,食用后可以补脾胃,强脚膝,益气耐饥,健力行水,去暑解毒。取菱粉和米制成粥,能益肠胃,解内热。乡间人们常将菱蒸煮后晒干,剁米为炸、粥、果,贮藏起来可以代替粮食用,较嫩的菱则可以直接上市出售。菱不仅可以增加农家的经济收益,而且能够备荒,种植非常容易,不需要多大资本。宋代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时,曾经招募百姓在西湖种菱,其收益都用来准备修建湖堤。
6、吃鸭子。
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其因是老鸭味甘性凉。做法也花样繁多,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习俗,通常处暑当日,北京人就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7、泼水降温。
泼水习俗不仅中国有,在日本,从大暑到处暑的一个月时间内,各地都有组织泼水降温的习俗。
处暑养生小知识篇十二
处暑节气,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处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此时饮食调养方面宜益肾养肝,润肺养胃。饮食上宜多吃咸味食物如荸荠、沙葛、粉葛等。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另外,随着气侯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当然,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润燥、消热通便的功效,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应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加重秋燥的症状。
2、多喝水去秋燥。
想去秋燥必须养阴,而养阴的重点在于留住水分。除了多吃平润的食物外,水分的摄取也不可少。建议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以让整个消化系统苏醒过来,肠子开始蠕动,就会想上厕所,当然也就不会便秘了;但是千万不要喝冷水,因为人的脾胃喜温忌寒,低于室温的水多喝反而有害健康。
3、通风透气,早晚添衣。
处暑时节,正值初秋,暑热尚未退尽,此时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当然,‘秋冻’还要因人而异,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更应及时增减衣服。
一定要确保室内通风,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就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风涤荡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睡觉时腹部盖薄被,以防脾胃受凉。同时,室内可养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兰、文竹等绿色植物,可以调节室内空气,增加含氧量。可在床头摆放散发香气的水果,能起到促进睡眠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入睡之前莫贪凉,最好把窗户关上,以防寒湿之邪侵入人体。
4、护肠养胃。
对于消化功能低下的人来说,除了及时治疗、尽量不喝酒、避免冷饮冷食、避免过度刺激的辣椒等调味品、少吃伤害消化系统的药物之外,还要消除不利于消化吸收的各种不良习惯。
按时吃饭。胃肠喜欢有规律的工作,到点就分泌消化液。少吃坏油。烹调方法尽量采用蒸、煮、炖等,不要过于担心加热到软会破坏营养素,因为即便损失一点维生素,也比吃了不消化要好。维生素可以用丰富食物品种的方法来弥补。食物柔软。胃肠负担最小的食物是富含淀粉,各种抗营养因素又比较少的细腻食物。比如山药泥、芋头泥、土豆泥、大米粥、小米粥等。渣子太多的老玉米不适合消化不良者常用。对于那些不太好煮但是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可以用打浆、打粉、煮烂等方式来减少胃肠的消化负担,保证其中丰富的营养成分能更好地被人体吸收。
5、早睡早起。
进入秋季后,人体出汗减少,人的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水盐代谢开始恢复原来的平衡,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负担缓解,肠道功能日渐正常,由此,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应,一些在夏季时潜伏的症状就会出现,机体也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秋乏”。
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
6、吃粥补充水分与润燥。
秋天早餐若能吃些温热粥或药膳粥,可说是养生一大良方,尤其是脾胃虚、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差的人,吃粥有助健脾胃、补中气。百合粥、银耳粥、杏仁粥、莲子粥、坚果粥与芝麻糊等,都是很好的养生早餐。中医提醒,老年人、体质较虚弱者,或是每年冬天都会明显感觉不舒服的人,应该从秋天就开始调理保养身体,多喝水、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7、多喝蜂蜜水少吃姜。
营养学家说,季节进入秋天,要多喝蜜,少吃姜。因为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加上再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那么,人体就必须经常给自己“补水”,多喝水也就成了我们对付“秋燥”的一种必要手段。
专家建议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蜂蜜所含的营养成分特别丰富,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此外,还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等。蜂蜜具有强健体魄、提高智力、增加血红蛋白、改善心肌等作用,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不仅有利于这些疾病的康复,而且还可以防止“秋燥”对于人体的伤害,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8、精神调养。
处暑时节“宜安静性情”,时至处暑,秋意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因此在精神调养上,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使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常可多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安神定志的课外活动。
9、轻松运动。
饭后散步,或者饭后做点轻松家务,对于处暑后养生是个好习惯。刚吃完饭并不适合剧烈运动,不适合快走,但不意味着连慢悠悠的散步也不可以。出门散步的好处,很大程度上在于让人精神放松。如果不散步,可能会看电视、看电脑、看杂志等,而脑力活动更不利于消化吸收。在饭后两小时之后,可以做些不太累的运动,快走、慢跑、跳操、瑜伽等都可以。适度的运动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对消化吸收能力也有帮助。
秋高气爽,到户外进行跑步、打拳、舞剑、做健身操、爬山或去公园散步等,可以迅速使机体消除“秋乏”的感觉。尤其是舒展肢体的活动还能促进脾胃功能恢复。要注意的是不宜进行高强度和剧烈运动,锻炼时应以微汗为适,切忌大汗伤及津液。对于经常待在室内的办公室一族,可利用办公间隙到室外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提高身体兴奋性。
10、多睡一小时。
处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因此,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此时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
专家表示,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尤其是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坚持午睡的好习惯,即使睡不着,但闭目养神也是对身体有好处的。
据媒体报道,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至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此,子午觉既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
对于年轻人来说,充足的睡眠可以让学习工作更精力充沛,同时也可以减少“秋困”的出现。
11、多吃清热安神食物。
“病从口入”,饮食与疾病很容易“挂钩”。处暑之后,早晚温差变化开始明显,肠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热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和适应性就会随之降低,这时候容易出现一些肠胃病,患有慢性肠胃病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加之饮食不当,这种不适的情况还会进一步加重,因此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谨慎。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另外,随着气侯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
当然,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润燥、消热通便的功效,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应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加重秋燥的症状。
12、避免过早添加衣物。
秋季养生小常识提示说,“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同时,早晚比较凉了,要注意增加衣服。
13、注意胃部保暖。
夜寝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秋天要注意胃部保暖,以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依照自然界规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为的就是贮存体内阳气。然而,随着天气转凉,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早上赖床不起,白天不爱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秋乏夏打盹中所指的“秋乏”。
正因为如此,大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改掉夏季晚睡的习惯,争取晚上10点前入睡,以比夏天增加1小时睡眠为好,并保证早睡早起。另外,适当午睡也利于化解秋乏。
14、可坚持冷水浴习惯。
不管哪个季节,坚持运动绝对是没错的。入秋之后锻炼的好处在于,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
但对于不同的季节,运动的类型和强度也应该有所调整,秋季的运动可选择快走、登山、打球等,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要以“不累”为标准。做一些既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又可使老年人一天保持良好的精气神。体育运动的时间适合选在早晚,中午由于室外天气仍然炎热,因此要避免这个时间段的户外活动。
冷水浴锻炼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如秋天气温逐渐降低,人体对寒冷和冷水也逐渐适应,一直坚持,到了深秋和冬季,洗冷水浴也不感觉太冷。冷水浴时应循序渐进,包括洗浴部位由局部到全身,水温由高到低以及洗浴时间由短到长。
15、多开窗少开空调。
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秋季养生注意事项中指出,秋季尽量多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室内养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兰、斑马叶橡皮树、文竹等绿色植物,可以调节室内空气,增加氧含量。
绿萝这类叶大且喜水的植物也可以养在卧室内,使空气湿度保持在最佳状态。客厅适宜养植常春藤、无花果、猪笼草等。
16、护理好脐部。
处暑节气过后,天气渐凉,人们也开始从防暑降温逐渐过渡到防寒保暖上来。大家都知道寒从脚下生、养生先养脚的道理,却较少注意到肚脐也很容易受寒。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并且最容易穿透弥散。
若防护不当,比如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者年轻爱美的女士穿露脐装,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而呕吐,如果天长日久,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部位,还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如男性的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阳痿,女性的痛经、月经不调,严重的还可出现闭经、不孕。
处暑养生小知识篇十三
初秋,部分地区气温依然比较高,天热的时候老人不能等到口渴再喝水,要定时定量补充水分。可以准备一个小容量水杯,喝的时候小口咽,每次的量约为大半杯。
二、不要让眼睛暴晒。
对于老人来说,眼睛比皮肤更怕晒。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会提早引发“老年性黄斑病变”。对于患白内障、角膜炎等眼疾的老年患者来说,保护双眼不受紫外线侵害可促进疾病恢复。如果要外出,好戴上太阳镜,同时戴遮阳帽或打遮阳伞。
三、不要让肠胃着凉。
人到老年,脾胃功能变差,凉的食物会让肠胃难受。初秋,饮食烹饪要以炖、煨为主,少凉拌,如果喜欢吃凉拌食物,好加些葱末或姜末,既可以暖胃,又可以有杀菌的作用。
四、不要在早晨外出锻炼。
为了避开秋季艳阳的照晒,有的老年人一大早去公园晨练,这样对健康并无益处。一是日出前地面空气污染严重,易造成呼吸道感染,二是老人早晨血液凝聚力高,易形成血栓,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期。而下午5点钟以后,人的敏感度、协调性及适应能力处于佳状态,气温也较低,十分适合锻炼。
处暑养生小知识篇十四
处暑时节,由于气候渐干燥,很多人会感到早晨起床时嗓子发干,皮肤干燥,即使饮用一大杯水,也难以解渴。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而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少吃点辛辣的食物,多吃一点清淡食物。
2、吃热不吃凉。
处暑前后的天气是变化多端的,也许上中午还是高温天气,下午晚上便是寒冷无比。所以在处暑这个节气之中,大家不仅要注意好保暖,在饮食方面也要注意好,切忌不要吃太多冷凉的食物。因为秋季逐步来临,人们很容易在这个时候患上一些常见的疾病,所以在饮食上,最好能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对身体很有好处。
3、吃酸不吃辣。
酸味有润肺收敛的作用,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护肺阴。因此,这个时节要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物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尤其是处暑过后,天气开始干燥,会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比如生姜,在古代医书中就有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
4、吃“果”不吃“瓜”
民间有句俗语叫作“秋瓜坏肚”,一些美味的瓜类多属阴寒性质,吃多了会损伤脾胃,因此要适可而止。但一些果类却可以多吃。比如梨可润肺,能够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苹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钾,不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还可止泻。
5、多吃含有维他命的食物。
在秋天必需要多吃些含有维他命的食物,比方番茄、茄子、土豆等,这些食物能补充人体营养从而避免遭到燥邪的伤害。同样还需要多摄取些碱性食物,比如苹果、海带以及新鲜蔬菜等,这类食物同时还含有丰富的水分,是秋天里必不可少的食物。
6、多吃清热安神食物。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另外,随着气侯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
处暑养生小知识篇十五
夜寝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秋天要注意胃部保暖,以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依照自然界规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为的就是贮存体内阳气。然而,随着天气转凉,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早上赖床不起,白天不爱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秋乏夏打盹中所指的“秋乏”。
正因为如此,大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改掉夏季晚睡的习惯,争取晚上10点前入睡,以比夏天增加1小时睡眠为好,并保证早睡早起。另外,适当午睡也利于化解秋乏。
二、多睡一小时。
在处暑节气的时候,主要就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此时自然界当中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身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所以从身体养生的方面来看,大家应该要注意失衡或习惯,调整好自己起居作息时间。
在处暑的时候,大家应该要多睡一个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这样能够让人们保持精神,也能够为身体储存能量,养精蓄锐。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加,很有可能会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所以更要提前睡觉。
有一些研究显示,在夜间0至4点的时候,人体当中的各项功能都降至到低点,还有中午12至13点,可以说是人体交感神经比较疲劳的时间。人们如果能够做好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所以子午觉既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
三、多吃清热安神食物。
“病从口入”,饮食与疾病很容易“挂钩”。处暑之后,早晚温差变化开始明显,肠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热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和适应性就会随之降低,这时候容易出现一些肠胃病,患有慢性肠胃病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加之饮食不当,这种不适的情况还会进一步加重,因此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谨慎。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另外,随着气侯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
当然,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润燥、消热通便的功效,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应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加重秋燥的症状。
四、避免过早添加衣物。
秋季养生小常识提示说,“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同时,早晚比较凉了,要注意增加衣服。
五、可坚持冷水浴习惯。
不管哪个季节,坚持运动绝对是没错的。入秋之后锻炼的好处在于,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
但对于不同的季节,运动的类型和强度也应该有所调整,秋季的运动可选择快走、登山、打球等,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要以“不累”为标准。做一些既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又可使老年人一天保持良好的精气神。体育运动的时间适合选在早晚,中午由于室外天气仍然炎热,因此要避免这个时间段的户外活动。
冷水浴锻炼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如秋天气温逐渐降低,人体对寒冷和冷水也逐渐适应,一直坚持,到了深秋和冬季,洗冷水浴也不感觉太冷。冷水浴时应循序渐进,包括洗浴部位由局部到全身,水温由高到低以及洗浴时间由短到长。
六、多开窗少开空调。
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秋季养生注意事项中指出,秋季尽量多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室内养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兰、斑马叶橡皮树、文竹等绿色植物,可以调节室内空气,增加氧含量。
绿萝这类叶大且喜水的植物也可以养在卧室内,使空气湿度保持在佳状态。客厅适宜养植常春藤、无花果、猪笼草等。
七、护理好脐部。
处暑节气过后,天气渐凉,人们也开始从防暑降温逐渐过渡到防寒保暖上来。大家都知道寒从脚下生、养生先养脚的道理,却较少注意到肚脐也很容易受寒。肚脐部位的表皮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并且容易穿透弥散。
处暑养生小知识篇十六
进入秋季后,人体出汗减少,人的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水盐代谢开始恢复原来的平衡,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负担缓解,肠道功能日渐正常,由此,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应,一些在夏季时潜伏的症状就会出现,机体也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秋乏”。
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
益肾养肝多吃咸。
处暑节气,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处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此时饮食调养方面宜益肾养肝,润肺养胃。饮食上宜多吃咸味食物如荸荠、沙葛、粉葛等。
多喝水去秋燥。
想去秋燥必须养阴,而养阴的重点在于留住水分。除了多吃平润的食物外,水分的摄取也不可少。建议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以让整个消化系统苏醒过来,肠子开始蠕动,就会想上厕所,当然也就不会便秘了;但是千万不要喝冷水,因为人的脾胃喜温忌寒,低于室温的水多喝反而有害健康。
吃粥补充水分与润燥。
秋天早餐若能吃些温热粥或药膳粥,可说是养生一大良方,尤其是脾胃虚、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差的人,吃粥有助健脾胃、补中气。百合粥、银耳粥、杏仁粥、莲子粥、坚果粥与芝麻糊等,都是很好的养生早餐。中医提醒,老年人、体质较虚弱者,或是每年冬天都会明显感觉不舒服的人,应该从秋天就开始调理保养身体,多喝水、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多喝蜂蜜水少吃姜。
营养学家说,季节进入秋天,要多喝蜜,少吃姜。因为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加上再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那么,人体就必须经常给自己“补水”,多喝水也就成了我们对付“秋燥”的一种必要手段。
专家建议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通风透气,早晚添衣。
处暑时节,正值初秋,暑热尚未退尽,此时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当然,‘秋冻’还要因人而异,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更应及时增减衣服。
一定要确保室内通风,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就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风涤荡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睡觉时腹部盖薄被,以防脾胃受凉。
护肠养胃。
对于消化功能低下的人来说,除了及时治疗、尽量不喝酒、避免冷饮冷食、避免过度刺激的辣椒等调味品、少吃伤害消化系统的药物之外,还要消除不利于消化吸收的各种不良习惯。
按时吃饭。烹调方法尽量采用蒸、煮、炖等,不要过于担心加热到软会破坏营养素,因为即便损失一点维生素,也比吃了不消化要好。维生素可以用丰富食物品种的方法来弥补。
精神调养。
处暑时节“宜安静性情”,时至处暑,秋意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因此在精神调养上,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使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常可多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安神定志的课外活动。
轻松运动。
饭后散步,或者饭后做点轻松家务,对于处暑后养生是个好习惯。刚吃完饭并不适合剧烈运动,不适合快走,但不意味着连慢悠悠的散步也不可以。出门散步的好处,很大程度上在于让人精神放松。如果不散步,可能会看电视、看电脑、看杂志等,而脑力活动更不利于消化吸收。在饭后两小时之后,可以做些不太累的运动,快走、慢跑、跳操、瑜伽等都可以。适度的运动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对消化吸收能力也有帮助。
多睡一小时。
专家表示,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尤其是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坚持午睡的好习惯,即使睡不着,但闭目养神也是对身体有好处的。
多吃清热安神食物。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少食多餐。另外,随着气侯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
避免过早添加衣物。
秋季养生小常识提示说,“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同时,早晚比较凉了,要注意增加衣服。
处暑养生小知识篇十七
人们的养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穿着提示:不宜急于增加衣服。“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
2.睡觉夜寝提示: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
3.室内提示: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4.防病提示:在9月23日秋分之前,气候变数较大,雨前气温偏热,雨后气温偏凉,易引发人的风寒或风热感冒。发病及时用食物疗法恢复平衡。
5.饮食提示:可吃温补食物。脸无痘、面不红者若有吃辣味的习惯,可适当吃些辣椒、胡椒之类食物;有饮酒习惯者可适量少喝点酒,其中白酒、黄酒一定要加温;主食以吃精白面补气为好;喜欢吃红枣、桂圆者,早晨可吃几颗;喜欢吃酸味者,可适量吃些酸味食品,酸味主收敛。
6.这段时间尽量不吃萝卜(胡萝卜除外)。萝卜主下气,此时人的中气不足,吃萝卜易伤中气。
起居。
依照自然界规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为了贮存体内阳气。然而;随着天气转凉,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早上不爱起,白天不爱动,这就是“春困秋乏”中所指的“秋乏”。要保证充足睡眠,改掉夏季晚睡习惯,争取晚上10点前入睡,以比夏天增加1小时睡眠为好,并保证早睡早起。另外,适当午睡也利于化解秋乏。三是加强锻炼,以早晚为好。锻炼的方法以经常进行登山、散步、做操等简单运动为好。伸懒腰也可缓解秋乏,特别是下午感到特别疲乏,伸个懒腰就会觉得全身舒展。室内养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兰、斑马叶橡皮树、文竹等绿色植物,可以调节室内空气,增加氧含量。绿萝这类叶大且喜水的植物也可以养在卧室内,使空气湿度保持在最佳状态。客厅适宜养植常春藤、无花果、猪笼草等。同时,早晚比较凉了,要注意增加衣服。
个人情绪。
秋天主“收”,因此,情绪要慢慢收敛,凡事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静”,在时令转变中,维持心性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才能保生机元气。
运动。
秋天,秋高气爽,适合户外运动。可根据个人的体质,做一些登山、慢跑、郊游等户外运动。但要多注意滋脾补筋。因为秋天金容易克本,而肝是主筋的。前几天我们就提到过刘翔因伤退赛的原因,就是和筋有关。所以,在运动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剧烈,做好准备活动,避免伤筋。
护脐。
处暑节气过后,天气渐凉,人们也开始从防暑降温逐渐过渡到防寒保暖上来。大家都知道寒从脚上生的道理,却较少注意到肚脐也很容易受寒。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并且最容易穿透弥散。若防护不当,比如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者年轻爱美的女士穿露脐装,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呕吐;如果天长日久,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部位,还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如男性的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阳痿,女性的痛经、月经不调,严重的还可出现闭经、不孕。
因此,除了根据天气变化增添衣物、晚上睡觉注意覆盖腹部外,还可以按摩肚脐,方法是先将双手掌心搓热,然后上下重叠放在肚脐上,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分别揉按100次。如果寒气积聚日久,病症顽固,还可以取粗盐(腌咸菜用的)0.5~1公斤,将盐炒热后装入毛巾缝制的口袋中,放在肚脐上热熨。
处暑养生小知识篇十八
秋梨又叫酸梨,成熟时比较酸,有点淡淡的甜。梨具有养阴补液、润肺止咳、养血生肌、清热降火之功效。此外,对肝炎患者有保肝、助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
2、葡萄。
性味甘、酸,鲜食酸甜适口,生津止渴,开胃消食。但脾胃虚弱者不宜多食,食多令人腹泻。
3、桂圆。
桂圆属于酸性的食品,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功效。主要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等症。但食用要适量,不要贪多,以免对身体不利。
4、杨桃。
性味甘、酸、平,其果能生津止渴。秋天若患风热咳嗽,可把杨桃洗净鲜食;若患小便热涩,用鲜杨桃2——3个,洗净切碎、捣烂成汁,温开水冲服,日服二次;若患咽喉肿痛,将鲜杨桃洗净生食,日2——3次,每次1——2个。但本品多食伤胃,尤其是平素脾胃虚寒者更要少食。
5、柚子。
性味酸、寒,可除胀、化痰止咳、健胃消食、消肿止痛,适用于胃病、消化不良、慢性咳嗽、痰多气喘等症。柚子以含维生素c丰富而著称,有益于心血管病及肥胖病患者。柚子所含的有机酸,大部分为枸橼酸,而枸橼酸具有消除人体疲劳的作用。
6、山楂。
性味酸、甘、微温,有散瘀、消积、化痰、解毒、活血、提神、清胃、醒脑、防暑、增进食欲等功效,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十多种疾病都有显著疗效。
处暑养生小知识篇十九
饭后散步,或者饭后做点轻松家务,对于处暑后养生是个好习惯。刚吃完饭并不适合剧烈运动,不适合快走,但不意味着连慢悠悠的散步也不可以。出门散步的好处,很大程度上在于让人精神放松。如果不散步,可能会看电视、看电脑、看杂志等,而脑力活动更不利于消化吸收。在饭后两小时之后,可以做些不太累的运动,快走、慢跑、跳操、瑜伽等都可以。适度的运动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对消化吸收能力也有帮助。
秋高气爽,到户外进行跑步、打拳、舞剑、做健身操、爬山或去公园散步等,可以迅速使机体消除“秋乏”的感觉。尤其是舒展肢体的活动还能促进脾胃功能恢复。要注意的是不宜进行高强度和剧烈运动,锻炼时应以微汗为适,切忌大汗伤及津液。对于经常待在室内的办公室一族,可利用办公间隙到室外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提高身体兴奋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加油站营销合同4篇(大全12篇)
- 2023年家庭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5篇)
- 贺卡赠言老师实用(优秀12篇)
- 最新竞赛宣传语新颖(汇总16篇)
- 最新保护环境的建议书100(实用13篇)
- 2023年小学广播站广播稿300字(优秀9篇)
- 最新团委书记岗位职责概括(汇总13篇)
- 双十一口号简短霸气(通用11篇)
- 2023年主题教育活动口号(模板18篇)
- 2023年小学班级口号4字押韵(模板9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